白崇禧简介—抗日名将白崇禧暴亡之谜

白崇禧简介—抗日名将白崇禧暴亡之谜
白崇禧简介—抗日名将白崇禧暴亡之谜

白崇禧简介抗日名将小诸葛白崇禧暴亡之谜,蒋介石的报复,白崇禧平时身体颇好,没有出现大的病症。1966年12月2日,有人发现白崇禧死在他卧室的地板上,尸体周身发紫,睡衣和床单被撕得稀烂,床头还有半杯没有喝完的酒

白崇禧简介(1893-1966年),字健生,广西临桂县人,回族,阿拉伯名“乌默尔”,意义与“崇禧、健生”吻合,名作家白先勇之父。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军事家,有「小诸葛」之称。属国民党「桂系」,地位仅次于李宗仁、黄绍竑。

白崇禧是回民,祖居於南京一带。

白崇禧,(1893-1966年),字健生,广西临桂县人,回族,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军事家,有“小诸葛”之称。属国民党桂系,地位仅次于李宗仁。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联合一起驱赶广西的旧军阀。北伐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和蒋介石及其他地方势力多次开战;八年抗战爆发后,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并屡有胜果。

白崇禧胆识超人,用兵机巧百变,谋略深长,记忆力惊人,善于捕捉战场信息,在国民党将领中素有“小诸葛”、“今诸葛”、“白狐狸”、“当代张良”、“现代第一俊敏军人”等雅号,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国共名家看重,甚至日本人也称之为“战神”。然白崇禧

自视过高,聪明外露,政治上短视,不能识人,北伐后压制李明瑞、俞作豫等旧将,提拔他喜欢的胡宗铎、陶钧等新贵,结果让蒋介石分化瓦解,第四集团军不经一战,全军覆灭。

李宗仁和白崇禧坐谈抗战亲自指挥的战役如淞沪反突击,武汉合围第六师团,桂南会战,桂柳会战无一不败,三年内战期间对刘伯承、林彪也没能占到上风。

白崇禧与李宗仁是同县老乡,两人与黄绍竑又是同学。“李白”二人加上黄绍竑超级的政治谋略成就了新桂系从镇南关打到山海关的辉煌。他们的分裂也造就了新桂系的没落。划江而治的失败和军队的丢失。使白崇禧则明知去台湾凶多吉少,但抱着从一而终,政治交代的态度,赴台领罪,最终抑郁而死。他日常待人接物中,反对官僚架势,反对打骂士卒,主张吃苦耐劳,禁烟禁赌,反对不良嗜好,在国民党统治阶层中是比较自守自节的。

抗战期间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白崇禧任国军副参谋总长兼军训部长,成为蒋介石的谋士之一。白崇禧提出了「游击战与正规战相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八年抗战期间,白崇禧和李宗仁指挥各场大小战役,包括:

1938年李、白指挥台儿庄会战,取得在国军抗战中的首次重大胜利。

同年6月,白崇禧指挥武汉会战。

1940年2月,白崇禧指挥桂南战役,在昆仑关两度挫败日军。

解放战争

1945年10月3日,被授予陆军一级上将。1946年,国共再次开战。6月,白崇禧到东北督战,指挥国民党军在四平击败林彪所部。据白崇禧的儿子白先勇的说法,当时白崇禧曾经向蒋介石提出消灭东北解放军的全盘计划,但未被采纳。同月,白崇禧任国民政府国防部长,调离东北。

1948年5月李宗仁当选中华民国副总统,一个月后,白崇禧被免去国防部长职,改任华中剿总总司令(华中剿匪军总司令)。同年年底,国民党军在战场上失利。李、白向蒋介石施压,蒋介石被迫在1949年1月下野,由李宗仁任代总统。

1949年4月,继先遣兵团之后,林彪统率四野主力由平津地区分路南进。

在四野滚滚南下的铁流声中,白崇禧似乎感觉到了林彪咄咄逼人的雪耻心情。被毛泽东称为“天低吴楚,眼空无物”的白崇禧也十分珍惜自己几十年在锋口刀尖上博来的声誉。

白崇禧起初拒绝出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司令长官,在蒋介石的一再催促下,白崇禧提出了一个先决条件,即“守江必守淮”,华中只能有一个“剿总”,总部设在蚌埠,以华中部队运动于江淮之间,进行攻势防御。对此,蒋介石的答复是,徐州将来另设一“剿总”,由刘峙负责。

“华中兵力如此分割使用,将来必败无疑。”白崇禧拒不受命,躲到上海。蒋介石派白崇禧的密友、原桂系中坚人物黄绍竑去沪挽留白崇禧。黄一到上海,即与白崇禧密谈。白

崇禧说道,“如果是那个人派你来的,那我们就没有什么好谈了。”白崇禧显然对蒋介石心怀余怨。

“当然是那个人派我来,但我的来意你并不是全部知道。”黄绍竑意味深长地说。

一待白崇禧安静下来,黄绍竑便开门见山地说:“你在南京做国防部长,不是像笼中鸟一样么?现在老蒋把笼门打开,放你出去,你还不快快地远走高飞?将来时机成熟,你就可以制定形势,迫蒋下台,让德公(李宗仁字德邻,称德公)出来收拾局面,我们岂不是大有可为吗?”白崇禧心窍大开,立即束装就道,走马上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就设在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

国民党一败涂地白崇禧犹豫不决

1949年4月,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举突破。蒋介石的老巢——南京解放了。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大踏步向前,直扑江南。国民党一败涂地,只剩下三支主力军。一支是退守西南的胡宗南部队,一支是陈诚留在东南沿海部分人马,还有一支就是白崇禧的队伍。白崇禧手里掌握着15个军25万人马,还有40多艘军舰和几十架飞机。

时间转眼过去几个月。这期间,白崇禧无心恋战,向西南一路退去。先是逃到衡阳,又从衡阳进入广西。1949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即开始进攻贵州及广东南路,对广西采取大迂回、大包围的态势,意在稳定白崇禧,吸引其华中部队在广西境内进行决战。此时的白崇禧却忙着调解蒋李矛盾,在南宁、桂林、重庆之间飞来飞去,无暇顾及前线。11月底,广西解放,白崇禧退到海南岛。到海南岛后,害怕蒋介石加害他,已作好逃往海外的准备。

虽然白崇禧这时已没有多少人马,但李宗仁尚在美国,蒋介石还需要白,所以老蒋积极争取白崇禧“归队”,并且表现了很高的姿态。他派军需署长陈良到海南为白崇禧的残部

补发军费,又派陆军副总司令罗奇带去亲笔信,请白崇禧到台湾来“共商善后”。罗奇还告诉白崇禧,蒋准备复职后,请白出任“行政院长”一职。

接到蒋介石的邀请信,白崇禧犹豫不决,他知道老蒋要他去台北的目的是什么,本不想前往,但“行政院长”一职,对他来说太具诱惑力了。权衡再三,他决定先派李品仙与参谋长徐祖诒到台湾见蒋,探探老蒋的虚实。

白崇禧初到台湾

李品仙到了台湾后,很快就来了电报,一再说蒋介石请白崇禧去台湾是很有诚意的,准备让白崇禧“组阁”确有其事。白崇禧接到电报后,不再犹豫,于这年的12月30日,乘飞机赶到了台北。

白崇禧初到台湾,处境尚好。1950年1月16日,他还给李宗仁打了电报,转告蒋介石对他进退提出的三点建议。

李宗仁既不辞“代总统”,也不来台湾,弄得蒋介石很是尴尬。最后,蒋顾不上什么法统不法统,于1950年3月1日发布公告,宣布“复职”。

消息很快传到美国,李宗仁马上作出反应,他在纽约召开新闻发布会,指责蒋“复职”是“违宪”。蒋介石奈何李宗仁不得,就迁怒于白崇禧。从此,白崇禧在台湾的地位每况愈下。

1952年10月,国民党召开“七大”,所有在台国民党六届常委都被选为“评议委员”,惟

独落下了白崇禧。这显然是老蒋故意给白崇禧难堪。一些国民党元老觉得这样做颇为不公,便推“德高望重”的于右任、居正向蒋介石陈情。

这天,于右任和居正拄着拐杖来到蒋介石的办公室。他们说明来意后,蒋介石马上说:“健生的事,我知道,我知道!”然后客客气气地把他们送走了。以后,再无下文。

蒋介石的报复

1954年,“国大”一届二次会议在台北召开。在这次大会上,有人弹劾白崇禧,罗列的罪状有三条,第一是私吞中央银行黄金7万两,第二是私吞汉口中央银行库存白银370

余万两,第三是在徐州会战中,不遵守调令,拥兵自重。

身为“国大代表”的白崇禧马上进行反击,他给每位会议代表发了一份答复书,驳斥对他的弹劾。这份书面答复后来在香港《工商时报》上刊载后,引起不小的反响,舆论明显偏向白崇禧。此案后来也就不了了之。这次弹劾,其实就是在蒋介石的授意之下进行的。

蒋介石不仅指使人弹劾白崇禧,而且还要他在罢免李宗仁问题上表态,故意为难白崇禧。

白崇禧与李宗仁从统一两广到北伐抗战,数十年如一日,甘苦与共,有着深厚的友情。老朋友远在美国,蒋介石已把他整得够惨的了,现在又要他落井下石,白崇禧实在不愿意表这个态。但不表态又过不了关,最后只好在罢免李宗仁的联署书上签了名。

蒋介石为了报复白,凡是回击李宗仁时,都要白为其出力,一有风吹草动,就要白出来说话。1964年2月12日,李宗仁在纽约《先锋论坛报》上发表公开信,要求美国效法法国政府,承认新中国,实现中美邦交正常化。李宗仁的这一举动,遭到了岛内亲蒋报纸的攻击。白崇禧也奉命致电李宗仁,指责他“迭发谬论”,要他“幡然悔悟,以保晚节”。深知内情的海外人士明白,白崇禧身在台北,已没有说话的自由,他给李的电报,言不由衷,实非得已。

白崇禧刚到台北时,住在圆山,后来“台湾省政府”腾出一些房子给从大陆来台的公务人员居住,他便从圆山搬到松江路,后来买下了这所住宅。

就在白被除名的当年,他的家也被“国安局”查抄,屋里的所有物品被翻了个底朝天,连地板也被揭开检查。白崇禧非常气愤,他当即给负责情治部门的蒋经国打电话,问这是怎么回事。蒋经国答他不知道此事,要白直接去问“总统”。白崇禧又将电话打到“总统府”,老蒋则称:“我知道此事,不仅对你如此,人人都应该这样来一次。”白崇禧气得直翻眼,毫无办法。

白崇禧失去自由受到监视

白崇禧在台湾,行动也失去了自由。他的寓所对面是派出所,派出所的警员有不少就是特工人员。白公馆进进出出的客人,常常受到特务的跟踪和监视。白崇禧喜欢下棋,以前军务繁忙,但只要一有空,他总要拉部下杀上几盘。来台湾后,也经常请人来陪他下棋。可后来,因老受情治人员的盘问,再也无人敢来陪他下棋了。白崇禧同台湾军政界上层人士的联系无形之中被隔开。

白崇禧喜欢打猎,有一次他一时兴起,邀上几个朋友开车到位于台中的阿里山去打猎。他们一行到了山脚下,然后乘小火车上山。

这天天气晴朗,好久没出门的白崇禧心情很好。阿里山古木参天,鸟虫啁鸣,坐在小火车里的白崇禧哼着歌儿,谈着他过去在广西打猎的一些往事。

铁路是单行线,出发前已与山上打过招呼,可是火车开出车站没多远,忽然山上一列小火车疾驶而来。好在上山的火车刚刚出站,速度不是很快,白崇禧急忙跳下车,才幸免于难。

这次差一点发生的事故,是属偶然,还是有人故意所为,不得而知。从此,白崇禧再也不敢外出了。

白崇禧信奉伊斯兰教,是台湾“回教协会”的理事长,1955年约旦国王侯赛因访台,当面邀请白崇禧以“回教协会理事长”的身份访问中东。蒋介石不放心白崇禧,不准他出境,还授意改组“回协”,另选“回协”常务理事时子周为主席。这时,白崇禧除了“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席这个空头衔外,没有任何职务了。

白崇禧虽然不是“回协”的理事长,但他仍给予“回教协会”很大支持,凭着他在国民党中的老关系,常常为“回教协会”争取一些经费,协会有什么困难找到他,他从不推诿,尽力帮助解决。为此教徒们非常感激,有什么活动总是把他作为贵宾,特别邀请他参加。这使落难中的白崇禧感到些许慰藉。

晚年丧妻白崇禧猝死

最令白崇禧伤心的莫过于他晚年丧妻。

白夫人马佩璋是当年桂林有名的美人。她出身诗礼之家,曾读过师范,以品学才貌闻名四周。白崇禧伉俪患难37载,夫妻感情甚笃。马佩璋为白崇禧生下10个儿女,对子女管教甚严,被白崇禧称为贤妻良母。

1962年12月,马氏因高血压与心脏病不治,撒手西归。马氏的离去,使得白崇禧伤感万分。白崇禧平时身体颇好,没有出现大的病症。1966年12月2日,有人发现白崇禧死在他卧室的地板上,尸体周身发紫,睡衣和床单被撕得稀烂,床头还有半杯没有喝完的酒。

白崇禧是死于急病,还是被人暗害,至今仍是个谜。

白崇禧与夫人的爱情故事:白崇禧夫人马佩璋简介

[键入文字] 白崇禧与夫人的爱情故事:白崇禧夫人马佩璋简介 白崇禧,回族,有“小诸葛”之称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然而面对妻子马佩璋的去 世,他也没能忍住自己内心的悲伤。马佩璋,出身于桂林的一个颇具名望的回族绅士家庭。她是白崇禧一生唯一的妻子,他们之间究竟有怎样的爱情故事? 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之中,只有白崇禧一生只娶了一位夫人,他的夫人就是马佩璋,可见,二人之间的感情相当的深厚。那么马佩璋究竟是谁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她的个人简历来认识一下! 马佩璋,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夫人。1903 年生于桂林,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马健卿,母亲骆氏。父亲自幼饱读诗书,是清末贡生,曾任湖南永明县知事,民国初回广西任兴安县县长、广西银行常务董事等职,是桂林颇具名望的绅士。马佩璋毕业于桂林女子师范。1925 年2 月27 日,马佩璋与白崇禧举行了婚礼,婚礼时白崇禧32 岁,马佩璋22 岁,婚后马佩璋生育了10 个子女:7 子3 女。 1923 年夏以后,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在孙中山的大力扶植下,发动了讨伐广西旧军阀陆荣廷、沈鸿英统一广西的战争。1925 年1 月,时任定桂讨贼联军总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的白崇禧率兵一举攻占桂林,将沈鸿英的队伍赶到了湖南境内。白崇禧以胜利者的身份回到家乡桂林。此时的白崇禧正是年轻有为、大展宏图之时。 当年的马佩璋,是桂林有名的美人,亭亭玉立,秀外慧中,品学才貌兼优。因此,上门说媒者很多。但马佩璋的父亲马维琪择婿标准极严,而且坚持非教门不通婚的回教(伊斯兰教)规矩,这使真正合乎准女婿候选资格的人少而又少。最后,马维琪看中了新桂系的风云人物、且同属回教的白崇禧,央人做媒,成就了这一桩美满姻缘。 白崇禧族兄白崇临为白崇禧与马佩璋做“保亲”牵线。双方家庭均为回族世家,双方 家长均满意这门亲事,遂择定于1925 年2 月27 日在马佩璋在家里说话有份量,白崇禧对她很尊重。白先勇回忆父母时说:“我父母关系很好,我父亲是个性强悍的人,但 1

抗战期间国军十大主力部队

抗战期间国军十大主力部队 一、第74军:编制3个整旅(师),3万余人,后期全美械。蒋介石黄埔嫡系,从王耀武、张灵甫到俞济时。这个基本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应该没多少疑问。八年抗战中几乎打遍华中战场所有硬仗,而且多以主力使用,战功彪炳。从淞沪会战开始,1937年南京战役,1938年兰封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冬季攻势,1940 年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上高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1942年浙赣会战,1943年鄂西会战,几乎是马不停蹄,席不暇暖。国民党在抗战时期有陆海空军武功状之设,为对部队团体之最高褒扬,该军即独得4轴。第74军在1940年以最新装备进行整编,改为所谓的“攻击军”,直属军事委员会,作为各大战场的紧急预备队。日军对这支国军中的王牌部队深为畏敬,并以“三五部队”称之。该军抗战开始时组建,首任军长为俞济时,当时辖51师、58师。1938年初,将原来在淞沪会战损失惨重的阮肇昌皖军57师吞并,以后一直下辖这3个师。74军战斗力很强,编制较大,是4个攻击军之一,该军直辖有1个炮兵团、1个工兵团、1个辎重团、2个补充团等,有员额约3.5万人。1939年由王耀武接任军长,1944年施中诚任军长。该军为中部战场的救火队,先后曾参加过1937年的淞沪会战、南京会战,1938年武汉会战中的万家

岭战役,1939年的南昌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和冬季攻势,1941年的上高会战第一次顶住了敌人的进攻,获得了一号、二号武功状,但随即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被全军击溃。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3年参加鄂西会战和常德会战,余程万死守常德,是抗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1944年参加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都没有出彩,但1945年参加湘西会战,打败了孤注一掷的鬼子,为其抗战历程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主要将领有王耀武、俞济时、张灵甫、施中诚、李天霞、余程万、邱维达等。二、第5军:编制3个整旅(师),5万余人,后期全美械。第5军是国军最早的一个机械化装甲军,其第200师更是第一个装甲师。200师前身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直属战车营,杜聿明担任该师首任师长,为我国第一个机械化师,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也成就了5军历史上最辉煌的战斗。再次作为远征军参加滇西反攻。华东作战,大大小小无数战斗,败仗很少。(5军在一年里转换指挥部就达300次以上,可见其转战的频繁。邱清泉的“逢五不战”就来源于此。)成军以后,老杜便提出“训练场就是战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要求5军具“五除”(除骄、惰、伪、欲、恶)、“三习”(习精、诚、勤),1939年军事考核中被重庆军委会评选为全国第一。该军战术多变,最擅长的不是爆破而是炮火,且步炮协同密切,攻击时一般采用多梯队纵深配备,以密集队型波浪冲锋,攻击时间常常选择拂晓和中午,

汪寿华

汪寿华:甘洒热血写春秋 汪寿华(1901—1927),原名何纪元,字介尘,诸暨檀溪乡(今赵家镇)泉畈村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参加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参与领导“五卅”反帝爱国斗争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被推选为上海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4月11日,被诱捕杀害,是在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牺牲的第一位共产党人。 在中共四大史料陈列馆内的墙上,有两排中共四大代表及大会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的照片和事迹介绍。细细浏览,我们震惊地发现,20多人中,竟有7人在1927年壮烈牺牲,而其中就有一位浓眉大眼的浙江人——汪寿华。“别看他这么年轻,他可是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人,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牺牲的第一位共产党人,年仅26岁……”陈列馆讲解员惋惜地说,早期很多富有才华的共产党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为革命事业献身,汪寿华就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婚后两天,参加中共四大 在汪寿华烈士的家乡、诸暨市赵家镇泉畈村,他是村民口中代代相传的骄傲。 村活动室里,陈列着汪寿华烈士的照片和事迹介绍;村后面的山坡上,立着一块纪念碑,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前去扫墓,缅怀先烈。 “小时候,父辈总是跟我们说,要学汪寿华,年纪轻轻就立大志、干大业。”现住在汪寿华烈士故居的,是他的堂侄何方焕,已80岁高龄。 “汪寿华的父亲是个前清秀才。汪寿华年幼时,就非常勤奋好学。1917年秋,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学校进步氛围的感染下,阅读《新青年》、《星期评论》等大量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年仅16岁的他,就联合同学成立‘书报贩卖团’,以‘锻炼心身,改造社会’为宗旨,积极推销全国进步书刊……”一起寻访的两位大学生不由感慨:“立志当年少。可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增进爱国主义情怀,是多么重要。” 汪寿华有个养女叫何杏英,生活在上海。何杏英年老多病,只能由她的儿子何利华讲述他所了解的外公。

一代战将白崇禧

一代名将白崇禧 作为一名男儿,对于名将,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敬爱之情,被他们传奇般不可复制的事迹而深深吸引。这种情素广泛而深远,唐代的李贺曾有诗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一介书生,此时也想投笔从戎,建功立业。 名将是一个稀有的人群,以为他的条件极为苛刻。第一,需要杰出的军事才能,如带兵之道、用兵之略都要有独到之处;手中有能战之兵,胸中有制敌之策。第二,需要生的逢时,有仗可打。名将的军事才能通常是在打仗中体现出来的,以胜利的结果而被世人所认同。若无仗可打,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三,需要命大,很多名将最初都是从官阶很小的士官做起,经常冲锋在一线,若一开始就身重流弹而亡,就无后面那些英勇豪迈的事迹了。因此,命大是名将们的共有特征和必要的条件。第四,得有人赏识提拔,有机会施展才华。古往今来,常常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若无人赏识,最终不过埋没于行伍之中。 白崇禧,字健生,回族,广西临桂县人,生于1893年清末这个风云暗涌的时代,从1898年开始,白崇禧在私塾从毛庆锡先生就读,刻苦用功,且聪颖异常,几乎过目成诵,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1907年入桂林陆军小学堂,1907年冬,白崇禧的叔父卖掉了家里的田地为白崇禧报考广西陆军小学第二期,全省千余人报考,仅录取一百二十人,白崇禧以第六名被录取,接受军事教育的启蒙,三个月后因患恶性疟疾退学,学籍被学校收回。1909年,白崇禧以第二名成绩考入广西省立初级师范学校,因屡次考试成绩均名列第一,被定为“领班生”;1911年被保送进武昌陆军预备学校,1914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这一系列的教育,使他有了系统化的军事知识支撑。1916年入广西陆军第一师第三团任少尉见习官,初入行伍。1925年广西统一,白崇禧成为新桂系首领之一。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白崇禧加入广西北伐学生敢死队,随协统至湖北汉口,与北军对峙。1912年1月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4月政府北迁,白崇禧被编入南京陆军入伍生队接受入伍训练,半年后入武昌第二陆军预备学校,课程与旧制高中大体相同,外加军事科目。1914年春毕业,入北苑陆军第十师实习,10月升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学科以战术、筑城、地形、兵器四大教程为主。1916年12月白崇禧毕业,被授予上士,自愿请求分发到新疆见习,因陕西正与北京政府为敌,道路不通,故未能成行。5月白崇禧调模范营任代理少尉连附,见习半年升少尉,不久升中尉。1919年初任广西陆军第一师步兵第二团第一连上尉连长,随团长马晓军进左江流域剿匪,白崇禧将应招或俘虏的土匪八十余人枪决,对土匪采取严厉手段,匪焰顿消。1921年秋,马晓军模范团改为田南警备司令部,白崇禧任第一营营长。本年冬,马晓军部在百色被陆荣廷、谭浩明残部包围缴械,白崇禧因援救马晓军而摔断左腿,赴广州休养,经引见,在石龙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中国国民党十大抗日名将 “给全中国人以伟大的模范”──佟麟阁(1892-1937) 佟麟阁将军原名凌阁,字捷三,河北高阳人,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军长,负责军事指挥,他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发出命令:“命令前线官兵坚持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撤。”同时在南苑召开全军将校会议中激励将士:“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日寇进犯,我军首当其中,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身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1937年7月28日他亲临火线指挥战斗,遭日寇四面包围,突围时被敌人机枪射中腿部,又遇敌机轰炸,头部再受重创而壮烈殉国,时年45岁,将军以死报国,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成为抗日战争中第一位为国牺牲的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国民政府1937年7月31日发布褒恤令,追授佟麟阁为陆军上将;毛泽东称之为“给全中国人以伟大的模范”。1979年8月,民政部发出通知,追认佟麟阁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赵登禹(1898~1937) 赵登禹,字舜诚、舜臣,山东菏泽人。1933年率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参加长城喜峰口抗战,在潘家口战斗中毙伤日军5000余人。特别是赵登禹扬长避短,组织大刀队夜袭日军,给敌重创,用大刀砍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砍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也砍出一曲英雄战歌《大刀进行曲》。赵登禹因战功升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北平南苑前线总指挥。7月28日晨,日军主力在数十架飞机的支援下向南苑发起猛攻,战斗中,赵登禹右臂中弹,后率部队向城南大红门转移时被日军包围,混战中胸部受伤,壮烈殉国。31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为陆军上将。1946年3月,北平市政府和各界人士在八宝山忠烈祠为赵登禹等举行隆重的入祠仪式,并将西城区从崇元观往南至太平桥的一段马路更名为赵登禹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给赵登禹将军的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署的烈士证书。 “昌锋镝以建奇勋”──饶国华(1894-1937) 饶国华,字弼臣,四川资阳人,是奔赴抗战前线的300万川军将士中的杰出代表。1937年时任21军145师师长,11月奉命率部赴武汉,后转赴安徽坚守广德,30日与来犯日军激战时被围,寡不敌众,誓死不当俘虏而举枪自戕殉国,终年43岁。饶国华的遗体由“民俭”轮运回四川途中,各地均举行公祭仪式。1937年12月12日,饶国华遗体运抵重庆,重庆国民政府为其隆重举行公祭,蒋介石亲自撰写挽联两副: 虏骑正披猖,闻鼓鼙而思良将;上都资捍卫,昌锋镝以建奇勋。 秉节之来,捍国卫民方倚舁;存仁而达,唁生吊死倍哀思。 重庆国民政府于同年12月追赠为国捐躯的饶国华为陆军上将。

蔡廷锴将军生平简介

蔡廷锴将军生平简介 蔡廷锴(1892.4.21--1968.4.25),76岁,广东罗定罗镜人。 1892年4月21日,出生于罗定市罗镜镇龙岩村。从小爱听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故事,受到爱国思想的教育,不满清朝的腐败,痛恨帝国主义的侵略,立志要为中华民族雪耻图强。1910年,全国人民起来进行反清斗争,18岁的他应募投身到广东新军当兵。(冬,返乡未回营。)1911年,10月9日爆发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留给蔡廷锴深刻印象,他投身到孙中山倡导的国民革命。 1913年,升任班长。 1914年,请长假回乡养鸭。 1915年,往新会县属猪头山粤军剿匪行营当上等兵。 1916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斗争。 三月,袁党余孽龙济光踞粤独立,蔡与同袍联络策动反正失败,回乡。 六月,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八月,往宝安县游击队任班长。 1917年,调宝安县大鹏城警察分所任警长,新所长到任,蔡辞差回家。 1918年,与区宗麟筹组罗镜商团,任副队长,后编入肇军,任中尉排长。(肇军驻三罗剿匪返省后,留后方部于罗定,成立肇军游击三营,分驻三罗负剿匪之责,商团改编为一连,蔡任中慰排长。旋由陈铭枢任营长,陈、蔡自此相识。) 1919年,夏,肇军解体,陈铭枢营改为护国第二军陆军游击第四十三营。 七月底,往广州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受训。 1920年,毕业返部,其时陈铭枢在阳江宣布独立,任粤军第六军第一纵队司令,蔡在粤军第六军第一纵队司令部任上尉副官。 1921年,粤军第六军改编为粤军第一师第四团,蔡任中尉掌旗官,后改任该团第一营第四连第二排少尉排长,国民党改组,由陈铭枢介绍参加国民党,再后调升为第三营第十一连上尉排长。 1922年,参加首次北伐。江西信丰战役中率部首先袭占信丰城;黄八岭战役中任敢死队队长率部击破敌防线,攻克古称“铁城”的赣州;多次立功受奖。 1923年,(讨伐桂军沈鸿英)肇城战役中任先锋队队长,击溃敌增援部队,受奖并升为少校连长。 1924年,往粤军邓世增营任连长。在郁南都城掌握战机,以劣枪精兵取捷径击溃刘(玉山)、陈(天太)叛军,俘获人枪车百余,邓升团长,蔡接其遗缺升任营长。 1925年,参加讨伐陈炯明残部邓本殷,在开平县单水口战役中,蔡率部激战三昼夜,以少胜多击溃敌军,缴获敌枪千余。 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蔡任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十师(师长陈铭枢)二十八团团长,在平江、贺胜桥、武昌诸战役中屡立战功。克复武汉三镇后,第十师增编为两师(十师、二十四师),合成第十一军,陈铭枢任军长,蒋光鼐升任第十师师长,蔡廷锴升任二十四师副师长。 1927年,宁、汉分裂,陈铭枢、蒋光鼐离开武汉,蔡调升为第十师师长。 五月武汉方面的北伐军赴河南与奉军作战,蔡率部首占开封,获得嘉奖。旋因政局变

白崇禧

白崇禧.txt世上有三种人:一是良心被狗吃了的人,二是良心没被狗吃的人,三是良心连狗都不吃的人。︶﹋丶爱情是个梦,而我却睡过了头﹌白崇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导航, 搜索 白崇禧 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性别男 政党中国国民党 籍贯中国广西省临桂 出生 1893年3月18日 大清帝国广西 逝世 1966年12月1日(73岁) 中华民国台北 在校学历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 (1916年) 经历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 (1926年) 国民革命军东路军前敌总指挥 (1926年) 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 第五路军副总司令 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8年5月31日-1949年9月21日) 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1949年9月21日-1958年) 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9年-1966年12月2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 (1937年)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 (1936年9月6日-1937年1月12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训部部长 (1938年1月12日-1946年5月31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行营主任 广西绥靖公署副主任 (国民政府)国防部部长 (1946年5月31日-1948年5月31日) 华中剿匪总司令 (1948年) 华中军政长官

(1948年) 中国国民党第三、四、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中国国民党第三、四、五、六届常务委员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中国广西临桂县人,回族;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有“小诸葛”之称。属国民党“桂系”,地位仅次于李宗仁。著名作家白先勇之父。 李宗仁和白崇禧人称“李白”。二人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中心,多年来一路合作无间。最初二人一同加入孙中山在广州的革命阵营,又联合一起驱赶广西的旧军阀。北伐时,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和蒋中正及其他地方势力多次开战;八年抗战爆发后,二人动员广西的军队抗击日军,合作指挥多场大战,并屡有胜果。 战后白崇禧担任国防部长,然而国共和谈失败,桂系无法保住中华民国的半璧江山,白崇禧本身势力亦无法维持。大陆被共产党夺取后,白崇禧则前往台湾,却未能担任要职,抑郁而终。 目录 [隐藏] 1 生平 1.1 身世 1.2 北伐及抗战前期 1.3 抗战期间 1.4 国共内战 1.5 台湾时期 2 家族 3 遗迹 4 参考资料 5 外部链接 [编辑] 生平 [编辑] 身世 白崇禧是回民(白崇禧自称是“信仰回教的汉人”,不承认其为“回族”),祖居于南京一带。1907年,白崇禧考入陆军小学,后因病退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当时在广西省立初级师范读书的白崇禧,加入广西学生军,开赴湖北,随后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6年,白崇禧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第三期。之后在广西陆军第一师任营长。 1921年,白崇禧代表当时已是旅长的同学黄绍竑,到广州见孙文,要求参加革命。孙文任黄绍竑为广西讨贼总指挥,白崇禧为参谋长。二人与李宗仁合作,于1924年分别打败旧桂系军阀陆荣廷和沈鸿英。白崇禧在统一广西的过程中充分表现出他的计谋和军事能力,被称为“半个小诸葛”。同年,偕同李宗仁加入国民党。李、白、黄三人的合作使广西纳入国民党控制之下,三人亦成了国民党内桂系的骨干。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周育民(旧稿) 一、什么是口述史料? 1、口述史料是通过人类口头相传的史料。 早期人类的历史都是通过口头相传而为后人所知的。中国的“古”字,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口”,有十口相传之意。英文history一词可追溯到希腊语词Historia,该词的词义是调查、访问和询问一位目击者,也带有对上述活动的结果的记录之意。由此可见,历史与口述史料的关系。 中国人很早就运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了。大家所熟悉的司马迁,他撰写《史记》时,就运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并且进行实地考证。比如,他写《淮阴侯(韩信)传》,就曾到韩信家乡去调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为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观其母冢,良然。”他写鸿门宴,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没有口述史料作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2、口述史料是人们叙述自己个人经历、家庭和社区变迁的史料。 中国用文献记载历史的传统十分悠久。军国大事,往往都有文献史料记载;大臣将军如果有幸宣付国史馆,他们的生平也可为后人所知。中国人家庭、家族观念很重,族谱就是家庭、家族的历史,地方则有地方志。西方国家缺乏这样的传统,因此,很少保留有系统的家庭、家族乃至地方性的历史记录。近几十年来盛行的口述史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要。 朱迪斯·莫叶在《口述历史初步》(Judith Moyer Step-by-Step Guide to Oral History)中指出:“口述历史是对在世人们关于自身经历回忆的系统搜集。历史学家们终于承认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虽然他们不像富豪名人那样在历史上重要。但我们如果不把这些回忆搜集并保存下来,那么,他们的故事终有一天会永远消逝的。”(Oral history is the systemat ic collection of living people?s testimony about their own experiences. Historians have finally recognized that the everyday memories of everyday people, not just the rich and famous, have historical importance. If we do not collect and preserve those memories, those stories, then one day they will disappear forever.)人民的历史恰恰就保存在平常人的记忆中。

十大起义将军最后归宿

十大起义将军最后归宿 1955年9月24日《人民日报》公布了共和国第一批将帅名单,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人们注意到不仅有在烽烟战火中叱咤风云、运筹帷幄的中共将帅,而且还有原国民党起义将领陈明仁、曾泽生、廖运周等人。 他们当中有的曾被蒋介石授予青天白日勋章,有的曾是国民党管辖一方的警备总司令,有的曾任国民党中将军长,还有的曾直接和解放军部队正面交锋过…… 一、高树勋 高树勋:字建侯,河北省盐山县人,原系西北军冯玉祥的部下。抗战胜利后,高树勋任国民党军新八军军长。1945年10月,孙连仲率高树勋、马法五、鲁崇志等三个军沿平汉路北上。大军走到邯郸、磁县一带,被我军围阻,我军发起了平汉战役。 我军区参谋长李达冒险穿过火线亲自到高树勋军营面谈,这使高树勋很感动,终于下定了决心起义。高树勋率新八军及河北民军万余人,在马头镇正式宣布火线起义,声明脱离国民党阵营。在毛主席的提议下,高部改称为民主建国军。 1945年11月10日,民主建国军成立大会在武安县伯延镇隆重举行,任命高树勋为民主建国军总司令。新中国成立后,高树勋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1972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4岁。 二、潘朔端 潘朔端:云南威信县人,黄埔军校毕业。抗战胜利后,潘朔端调任60军184师师长,从越南海防海运八昼夜到辽宁葫芦岛登陆,驻防海城、鞍山、营口等铁路沿线。 1946年5月27日,民主联军逼近海城一线,潘朔端抓住机会,在海城宣布起义,184师光荣改编为“中国民主同盟军第1军”,潘任军长。同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调任嫩江军区副司令员,1948年8月调任四野十二兵团副参谋长,为策动长春城内60军的起义作了大量工作。 1949年底,潘朔端调随宋任穷、周保中南下云南,接管昆明,转入地方。1950年3月28日,昆明市人民政府成立,潘朔端被任命为市长,后又被选任市长直至1968年。

中国知名大学校长简介

北京大学,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可以说,全中国的高等教育不能没有蔡元培,正如中国不能没有西藏。因为蔡元培的存在,才出现了民国时代中国的学术井喷,出现了那些让我们至今久久回味的名师大家。 陈时,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以一人之力缔造私立大学,而使之卓然学术,开前无古人之先例,这便是陈时。陈时毁家兴学的时候,全中国只有国立的北大和省立的山西大学、北洋大学。陈时一手打造的,却是一个综合性的私立大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复旦大学,陈望道——他是中国新闻学教育的集大成者,复旦新闻系“好学力行”的系训便出自他口,他的伟大,绝不是一句“翻译《共产党宣言》的人”可以概括得。 中山大学、暨南大学,陈序经——他自称“只是一个教书的”,然而如果没有他,就没有陈寅恪晚年那光耀万世的成就,也没有广东的学术文化。这份无量的功德,让它成为岭南,耀眼的明珠。 金陵大学、南京大学,陈裕光——“金陵大学师生以覆我之青天为誓,以照我之白日为誓,以祖国山河为誓,以祖宗丘坟为誓,誓以热血,誓以至诚,终我一生,永不使用日货。如有悔心,或生二志,人天共戮!此誓。”济南惨案后,这个校长带领学生发下这个誓言,至死不渝。 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陈垣——北平沦陷,所有大学把日语列为必修,校门悬挂日本国旗,惟有辅仁大学能够独树一帜,人称“学术抗日”。他对学生启功说:“一个民族的消亡,从民族文化开始…...在这个关键时刻,保住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把这个继承下去!” 四川大学,程天放——“程天放,这个人的资料可能找不到多少吧”,四川大学一位老师告诉笔者。他的评价在海峡两岸截然相反,确实他是国民党党化教育的推广者,但另一面,他也为川大招来了不少大师。历史的迷雾仍在眼前,也许未来一天我们才会发现,真的往事并不如烟。 台湾大学,傅斯年——1919年5月4日,他是游行总指挥,第一个冲进赵家楼。他是“史料学派”创建者,让今天的史学界呐喊:“回到傅斯年!”台大钟每节课都响21下,因为这位校长说:“一天只有21个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多么哲学而又科学的方法呀!”一位同学感慨道。 东南大学,郭秉文——国民党“教育部长”张其昀离开大陆后回忆说:“民国10年左右,‘南高’与‘北大’并称,隐隐然后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上两大支柱。”“南高”,便是易名东南大学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郭秉文,是它的缔造者,在清华之前可与北大并肩者,可能只有这个时代的东南大学。 暨南大学,何炳松——上海沦陷期间,在被称为“孤岛”的租界中,居然屹立着一所中国的国立大学,那便是国立暨南大学。1940年汪精卫就任伪职,上海各大学放假一天以示庆祝,惟有暨南大学书声依旧。校长何炳松的理由掷地有声:“曹汉不两立,忠奸不并存!”

【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资料】历史上十大民族英雄

资料来自网络 自动播放 2019年3月16日星期六 E-mail 文化传播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a515924.html,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原名云孙,字履善, 号文山。1256年,20 岁的文天祥由理宗皇帝亲定为状元。入 仕后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权相贾似道, 被罢官。1275年,元军攻破长江天錾, 文天祥散尽家私,组织义军赴临安勤王。 次年,元军兵陈临安,当朝派文天祥出 城讲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脱 逃。1277年夏,文天祥率军出梅州,攻 江西,收复了许多州县。1278年冬,文 天祥率部向海丰撤退时兵败被俘,服毒 自杀未遂,被押送大都。这时降蒙的南 宋大员前来劝降,皆被文痛骂,元世祖 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 北跪于地,痛哭流涕的说:“圣驾请 回!”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经历种种严 刑始终不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就是在狱中所作。 1283年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柴市口行刑, 临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颈就刑,从 容就义,死时年仅47岁。一介儒生,铮 铮铁骨,由此威震霄汉。 第一位碧血丹心文天祥

岳飞,河北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字鹏 举。19岁投军抗辽,相传临行时,其母在背上 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 的信条。1129年,金帅宗弼(金兀术)渡江南 进,攻陷建康,岳飞坚持抵抗,十战十捷,于 次年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之后岳飞又破 李成,平刘豫,斩杨么,宋高宗手书“精忠岳 飞”四字,制旗赐之。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 师北伐未果,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1140年兀术再次大举南侵,岳飞于郾城大破金 兵拐子马(侧翼骑兵)、铁浮图(铁塔兵、重 装骑兵),收复郑州、洛阳等地,淮河、黄河 义军纷起响应。“岳家军”从此威名远扬,所 向披靡。金军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7月下旬,岳飞挥师开封,朱仙镇一战,金兵 10万兵马一触即溃,他鼓励部下说:“宜掏黄 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 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 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 “十年之功,毁于一旦!”他壮志难酬,只好 挥泪班师。1142年12月29日,秦桧以“莫须 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年仅39 岁。一代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就此饮恨酒泉。第二位精忠报国岳飞

国民党一级上将桂永清简介

国民党一级上将桂永清简介 桂永清是国民党一级上将,参加过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担任过军长、海军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等职位。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桂永清是国民党一级上将,参加过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担任过军长、海军总司令、国防部参谋总长等职位。1954年,桂永清被任命为参谋总长,但他上任不到两个月就病逝了,享年54岁。 桂永清人物生平父亲桂金山原为菜农,后经商发家。其生有五子,永清长子。早年在本县鹰潭高等小学(一说贵溪县第二小学)读书,成绩优秀。小学毕业后,父亲送他到南昌上学,初入心远中学,嗣后毕业于第一师范学校(一说他先在江西公立国语讲习所肄业,后入江西省立第一中学)。曾任高等小学教员,北伐赣军总司令部军需,中央直辖讨贼军游击第一旅司令部书记等。1923年冬到广州,入大元帅府军政部教导团军士连当兵。1924年初入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第一队学习,后由江西省出席国民党一大代表徐苏中、彭素民保荐投考黄埔军校,同年6月转入黄埔军校,入第一期第二队学习。参与组织孙文主义学会。军校总教官何应钦对他颇为赏识,未毕业就被派到教导团任代理排长。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九连上尉连长、党代表,第一师特务连连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特务营营长。

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第一次东征攻打淡水时,他带领部队攻城。蒋介石从望远镜里看到,当时桂永清正在沿着云梯登城,半途被守军推翻,直挺挺地摔到了城下,但他很快又出现在云梯上。打下淡水后,蒋介石对桂永清大加赞赏,认为他适合带兵,因此转任黄埔军校教导第二团九连上尉连长;第二次东征时,他升任营长,参加了攻打惠州之役。于第一次东征战后,擅自没收敌军财物,邮寄回江西,事泄后被判死刑。后因学生联呈国民党中央,请念其淡水、红湖、兴宁战功,从宽处治。1925年4月8日依中央议决案,免桂永清死罪,令其戴罪立功。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桂永清在东路军总指挥部担任营长,由汕头进入福建。参加过松口大战。1927年部队到达浙江时,总指挥部设立直属独立团(五十八团),何应钦将其升任上校团长。后任第一集团军总部特务团团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一团团长,1927年8月,宁汉相争中蒋介石宣布下野,北洋军阀孙传芳趁机纠集旧部南渡长江,占领龙潭和栖霞山等地,准备进占南京,南京城里李宗仁、何应钦等人组织部队反击。在关系到国民党命运的龙潭战役中,桂永清部英勇顽强,始终坚守桥头主阵地,多次打退敌人进攻,并生俘孙部7000多人。 1930年军队整编,嫡系部队整编为6个师,他升任第十一师三十一旅少将旅长。桂到任后,推荐邱清泉任副旅长,但蒋介石却另派李默庵任副旅长。李去见桂时,桂正在打麻将,对李态度较为傲慢。李回去向蒋告状,蒋立即将其撤职。桂请何应钦为之说项。何问桂是

军用指北针图解说明

军用指北针图说 沈克尼文/图 象征皇权的“仪仗车” (模型) 指北针也称作指南针或磁罗盘,是一种利用地磁作用指示方向的多用途袖珍仪器,军用指北针除磁针和刻度盘之外,通常还装有距离估定器、里程测量、俯仰测量和坐标尺等装置。可用于目测估定距离,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还可根据地图比例尺,使用里程测量装置,直接从里程表上读出地图两点间的实际距离,

并可利用坐标梯尺推算出地图上任何一点的坐标,甚至还可以用来测绘简易的地形略图。因而指北针是部队行军作战和训练不可缺少的用具。 我国古代指示南北方向的“司南” (模型) 指南仪器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我国也是最早将指南仪器用于军事的国家。相传距今4600多年前,黄帝与蚩尤的九黎部落作战,遇到大雾迷失方向,黄帝制做指南车为军队指出了方向,打败了蚩尤。

明朝嘉靖年间的罗盘 (模型) 《三国志·魏书·马钧传》记载,三国时期,马钧受魏明帝之命,重新制造了指南车。此后,指南车做为皇帝出行时象征皇权的仪仗车辆。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采矿和冶铁已有了相当发展,在寻找铁矿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还发现了磁石的指极性能,并将磁石琢磨成勺状,放在刻有子(北)、卯(东)、午(南)、酉(西)等八干、十二支和四维的24个方位的铜制底盘上,成为指示南北方向的“司南”(图2)。《韩非子·有度》载“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汐”。东汉王充《论衡·是应篇》中也有“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的记述。唐朝中期的《首经》中记载有“针制指南,本实恋北”的话。在出土的唐代的墓志铭和买地卷文书中已有用罗盘测定坟墓的记述。明代朱权的《神机秘决》也提到指南针是唐朝中期玄真子(张志和)发明。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载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偏东不全南也。”说明当时人们已发现了磁偏角。北宋时期,人们用薄铁皮制成鱼形,使其磁化,使用时将其浮于水面,便可指南。行军时可携行,人称水罗盘。北宋罗盘已用于航海。朱或的《萍洲可谈》中说“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到明代我国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的作战中获取日本仿制西洋的旱罗盘。隆庆年间李豫亨《推篷寤语》记载“倭船尾用旱罗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旱罗盘进贡给明朝皇帝,并且教文士瞿太素制造西式罗盘。清代乾隆年问王大海《海岛逸志稿略》已有“荷兰罗盘”的记载。这是以钉子做支撑,磁针可自由转动的 罗盘。

国共双方公认的二十二名国军抗日名将

国共双方公认的二十二名国军抗日名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的英雄们,我们已经比较熟悉,同样怀着对抗日英雄们的崇敬,burrjiang整理了一个国民革命军的抗日名将名单,根据以下三个名单的综和 一、抗战期间军衔最低为国军少将(对不起副团长谢晋元了,谢晋元牺牲后才被追晋为陆军步兵少将) 二、CCTV抗日英雄谱(或CCTV抗战纪念馆)和人民网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收录的国军将领,人民网在登载新闻时冠与“抗日名将”的国军将领孙立人、张发奎、孙元良 三、生还且获得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或美国总统二战抗战勋章的国军将领和牺牲于战场后被国军追晋军衔的国军将领 入围名单:薛岳、李宗仁、张自忠、卫立煌、孙立人、傅作义、戴安澜、冯玉祥、张发奎、宋哲元、马占山、李家钰、蒋光鼐、杜聿明、蔡廷锴、郑洞国、孙元良、佟麟阁、赵登禹、饶国华、王铭章、郝梦龄 第一节:薛岳、李宗仁、卫立煌 薛岳、李宗仁和卫立煌三名战区司令长官不但是国共双方公认的抗战名将,也是民间公认的抗战名将,都曾获得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三大勋章;也都被大陆CCTV抗日英雄谱和人民网纪念抗战胜利六十周年收录为抗日名将。

1、抗日战神---薛岳 1896-1998,广东,抗战时为国军陆军二级上将 抗战时曾任国民党五、六届中央监察委员,湖南省主席,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薛岳公认为抗日战争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指挥其部先后歼敌十四万.1938年秋时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总司令的薛岳指挥抗战最大的战役--武汉会战之万家岭大捷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1941年冬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的薛岳指挥第三次长沙会战歼敌五万六,被称为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盟军方面获得的第一个胜利,并因此获得青天白日勋章,被网民称为中国抗日第一战将,时有抗日战神之称,张治中将军曾称其为百战名将。 2、台儿庄大捷的指挥官----李宗仁 1891-1969,广西,抗战时为国军陆军一级上将 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抗战时曾任国民党五、六届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委员,军委委员,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军委汉中行营主任(负责指挥第一、第五、第十战区) 抗战初期,1938年3月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李宗仁以及国军参谋次长兼军训部长白崇禧指挥的徐州会战之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自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3、忻口战役中立下大功的民族英雄----卫立煌 1897-1960,安徽,抗战时为国军陆军二级上将 国民政府抗战青天白日勋章,美国总统二战金质自由勋章,国民政府首批抗战胜利勋章

爱的教育读后感作文_读后感_模板

爱的教育读后感作文_读后感_模板 让爱永存吧 ----《爱的教育》读后感 连江实验小学三年(2)班林昕劼 爱是什么?爱是关心,爱是帮助,爱是奉献。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明白了爱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关怀。 假若今天有一个人做了好事,他就播撒了一粒爱的种子,那么这粒种子就会在肥沃的土地生根发芽,结出的果实可以让更多的人分享,这就是爱的传播;如果今天你在电视上看到玉树地震使许多同胞伤亡,就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那你就成为了爱的使者,鼓励受难同胞增强信心战胜灾难;当医院急需献血时,你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宝贵的几百毫升血液,也许就能挽救一个垂危的生命;如果…… 《爱的教育》内容丰富,描写生动。当我读到一篇名为《吵架》的文章时,我被其中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主人公是两个同学,一个叫艾利克,一个克列谛。“小石匠”病了,老师叫“我”(艾利克)替“小石匠”抄写每月故事。抄的过程中,“他”(克列谛)碰了“我”,墨水滴到本子上,本子脏了。“他”笑着向我道歉,“我”却以为“他”在炫耀自己得了奖。于是,“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放学后,当“我”拿着戒尺准备抵挡“他”的侵犯时,没想到,“他”却是诚心地来表示与“我”和好的,“我”感到羞愧万分。 读到这里,我知道克列谛是个宽容的人,(https://www.360docs.net/doc/5a515924.html,)想和朋友友好相处,不想闹出是非,我也得像他一样冷静点了。想一想,如果我是克列谛,将得到多少次表扬啊,如果我是他,将会为自己的一举一动感到多么的自豪啊!我也犯过像艾利克这样的错误。有一次,表妹来我家玩,她因一件小事令我情绪不好,于是,古筝不让她弹;学习用品不让她碰;滑板不让她玩;电视不让她看……我这样对待表妹,而她对我却不记仇,到现在一直对我都很友好。 我是姐姐,却不懂得“孔融让梨”,先人后己,我没想过别人,不顾及他人的感受,真不应该。我要从友好待人开始,学学表妹,学学克利谛了! 《爱的教育》给我的启发很大,它告诉我:想拥有更多的爱,必需靠我们每一个人都宽容地对待他人,真诚地关爱他人,让爱心传递下去,才能让爱永存!爱的教育读后感600字《爱的教育读后感800字爱的教育读后感500字读《树犹如此》有感罗维力 各位长辈、各位群友上午好,我是罗维力,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白先勇的散文集《树犹如此》。 白先勇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名将白崇禧的第五子,虽出身名门,却对底层生活有着深层次的关怀,他的作品很少带有政治倾向,贴近读者的日常生活,耐读性很强。 这是我读白先勇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小说集《台北人》,《台北人》用新旧交替时代台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

白先勇谈父亲白崇禧:望历史公正地替我父亲写传 2014年06月15日01:35 来源:新文化报 当时我父亲如果被家人拦回去,我觉得他最有可能在当地当一名教师。的确,一个人的一生有一些偶然的事情是起决定作用的,他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进入了民国历史,所以改变了他的一生。 6月13日,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在“四平战役纪念馆”本报记者郭亮摄 1963年1月,白先勇赴美留学前与父亲白崇禧在松山机场的合影,这是他们父子最后一张合影

1938年4月,白崇禧与李宗仁在台儿庄视察之留影 原标题:一场与白先勇关于历史的对话——希望历史公正地替我父亲写传 编者按 必须说,作为“封面文章”的主笔,白先勇先生是我迄今为止所遇到的最好的采访对象。他是作家,他有自己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又能钩沉出很多历史著名的人物。于历史,你既可以提问宏大叙事,又可追索细枝末节。6月13日,白先勇先生来到吉林省,这是他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在“四平战役纪念馆”,他兴致盎然地参观了整个展览,这也是他实地踏访的、他所关心的一处历史脚印。其后,我们专访了白先勇先生,与他展开了一场关于历史的对话。 对话人白先勇台湾著名作家王逸人本报(新文化报)“封面文章”主笔 1 王逸人:白先勇先生,您好,非常荣幸今天有这样的机会,我们能安静地坐下来进行一次对话。众所周知您是台湾的著名作家,如果说这个属性是后天的,那么作为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的儿子,这个属性则是先天的了,我有个发现不知正确否,就是您以前搞文学的时候,似乎有意无意地回避您的那个先天属性,但这几年,您年纪大一点,作品里反而更多地提到白崇禧将军了,这样的转变所为何来? 白先勇:我有一本小说叫《台北人》,这本小说很多篇目背后都有个历史架构,就是民国史。在我的潜意识里,我用文学的笔法来呈现那段历史。近十几年,我一直想替我父亲写传。在海峡两岸,那一边因为他在台湾与蒋介石的关系不太好,所以对他的历史有时候是抹

中国最杰出的100位名将

中国最杰出的100位名将 我心目中的史上百位名将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替频繁,大小战争无数,名将也层出不穷。经过研究,我尝试排列出我心目中的一百位名将!因为夏商周的历史记载不全,我就从春秋开始以时间先后进行排序(以前没介绍过的以黑体表示)。这些名将,一是曾经指挥过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二是终其一生,军事造诣较高,即使部分将领如关天培、张世杰等以失败告终,但其英名长存;三是这些名将还没包括历史上一些出色的军事家,比如象范蠡、张良、诸葛亮一样的军师,象曹操、拓跋焘、李世民、赵匡胤、成吉思汗、朱元璋那样的统帅。 一、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以《孙吴兵法》传世的孙子(1)和吴起(2)列首是毫无疑问了,还有一位以“一鼓作气、二鼓气弱、三鼓气衰”而闻名的曹刿(3)了。 二、战国时期(前476—前221年)

齐将孙膑(4)、燕将乐毅(5)、秦将白起(6)、赵将廉颇(7)四位最出名了,但还有齐将田单(8)、魏信陵君魏无忌(9)、赵将赵奢(10)和李牧(11)四位,也是中华名将。乐毅连破齐国七十城后,正因田单的存在,最终没能灭齐;魏无忌曾击败强秦,写有《魏公子兵法》;李牧则是赵国抗击匈奴最出名的将领;而赵奢指挥“阏与之战”出名,也是后来只会“纸上谈兵”在长平大败的赵括之父。 三、秦朝(前221—前206年) 秦为时较短,名将王翦(12)和蒙恬(13)最出名,除此二位,还有王翦的儿子王贲(14)也十分了得,六国多为王氏父子率军所灭。另外将楚汉争霸的项羽(15)也列入此时期的中华名将吧。 四、汉朝(前202—220年) 西汉名将颇多,汉初有韩信(16)、樊哙(17)、周勃(18)三位,韩信、英布、彭越实为刘帮收买用之即弃,而萧何、张良、樊哙和周勃等才是刘邦的股肱大臣。周亚夫(19)是

李宗仁生平简介

关于李宗仁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艺术与设计学院周秀毅 1000420532 李宗仁所处时代、阶级地位和自身经历决定其建立新桂系集团的宗旨、治军方略、强军战略和用军战术等方面的军事思想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在战争实践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成为有影响的军事家.同时,他又受到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历史的反面.他从其政治目的出发,强调人才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提倡广招人才,任用"新人",重视学校教育,积极培养人才,以真诚换得人才的归属,在当年广西建设和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李宗仁的用人思想及实践,对他个人来说,固然有维护其统治、发展个人势力的一面;就全国而言,客观上确使一大批真正的贤才得到了保护和任用,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经济的繁荣.李宗仁的用人思想,富于深刻的理论意义。 一、李宗仁简介 李宗仁(1890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政治家,军事家;国民党内桂系之首,副总统、代总统。李宗仁加入在广州的孙中山阵营,之后与白崇禧、黄绍竑合作,统一广西,使广西成为国民党后方的一部份。北伐时,带领广西军队一路由湖南进攻至山海关。北伐以后十年期间,屡次发动和参与国民党内战,但亦有苦心经营其广西地盘。抗战时,动员广西将士抗日,指挥多次大战,在台儿庄一役名震一时。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之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党统治而未果。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落叶归根”,回到中国大陆并死于北京。 二、李宗仁生平介绍 1、北伐时期 1926年7月李宗仁将军于重庆率第七军二万多人参加北伐战争,转战湘、鄂、赣、皖等省,立下战功。在北伐时期,还兼任过左翼军指挥官、江左军总指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