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一、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1、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看: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或者可以说,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科技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因而自然辩证法必然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2、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看:

自然辩证法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相应的自然观的逐渐成熟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古代的自然哲学: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有直观、思辨和猜测性质。

(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3)16世纪科学的兴起:1543年哥白尼及其《天体运行论》。观察、实验和数学方法的结合。弗朗西斯·培根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经验论的认识论和归纳法的方法论——近代科学的人文主义传统。笛卡儿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演绎法的方法论。——17-18世纪自然科学主要的方法是分析解剖:将整个自然界分成许多部分分别深入研究;将某一自然事物解析成许多局部研究其细微结构;将某一自然过程分成若干阶段静止地研究其某一截面,逐渐形成孤立地静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此乃近代科学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

(4)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从18世纪末开始,主要是在19世纪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搜集经验材料到理性概括材料,形成黑格尔哲学的科学基础,黑格尔哲学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类精神描绘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试图揭示其内在联系,在其概念辩证法中猜测到了自然事物的辩证法。自然科学先后经历了五次大的突破,打开了自然科学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五个缺口,尤其是其中的19世纪30-70年代期间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表明:有可能建立整个自然界的内在联系;自然科学只有回归到辨证思维才能继续发展。

3、从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及其划时代的意义看

(1)自然观:依托近代自然科学成果,揭示了自然界本身的辩证发展过程,克服了形而上学机械论的自然观点缺陷和错误,树立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辩证观点,以及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观点。

(2)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克服了培根经验论和笛卡儿唯理论的缺陷,把归纳法和演绎法辩证地结合起来;批判了康德先验论和黑格尔理念论的错误,将黑格尔关于思维能动性的观点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第一次把社会实践的观点提到了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首要地位,阐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

(3)科学技术观(包括科学技术社会观):揭示了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表明: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变为直接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学技术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各门力量。

4、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因而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研究(即正在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的思想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它的问题、内容与范围有了很大的发展。

5、从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看:

(1)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自然观方面,系统科学与系统观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观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它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2)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从实践的观点、经验与理性相结合的方法,沿科学哲学的规范方向与实证方向,深入地阐明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形成、检验与发展等问题。

(3)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从实践的观点,从技术与科学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上、深入地阐明了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技术的社会建构,特别是技术创新与高技术产业化的问题。

(4)科学技术与社会: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由于科学技术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业,必需阐明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社会建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及其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批判地吸收国内外不同学派与此相关的论述。

二、从两个方面论述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20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和内容又有了新的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观方面:

(1)系统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是现代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系统科学)基础上辩证自然观的一种形式,其科学基础是现代系统科学。

(2)生态自然观:现代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首先,生态学深入研究了人类生态系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系列矛盾,比如人口数量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人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矛盾等。其次,生态学研究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揭示出,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建造人工环境的方式加深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二是以创造人工自然的方式加深了人与自然的矛盾。最后,生态学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到,生态危机的根源是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是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在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方面:

19世纪末以来,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分界思想的基础上,在逻辑学革命、数学革命和物理学革命的影响下,出现了两个方向的发展:

(1)规范认识论方向。A逻辑经验主义把实证主义与逻辑分析方法相结合,以数理逻辑与现代物理学为科学理论的典范,形成了过那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B波普尔从批判理性主义出发,对科学认识中的猜测和假说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演绎主义和证伪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C库恩从历史主义观点出发,对科学发展中的革命性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由与科学范式紧密相关的科学共同体所承担的因科学范式的变革所引起的科学革命的理论;D 拉卡托斯的历史主义把波普尔和库恩的观点结合起来形成了“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揭示了科学进步的复杂性。

(2)规范认识论方向。在重点研究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建立问题上,又把重点放在科学理论的辩护或合法性问题上,甚至把科学理论的发展问题归结为创造性思维问题,比如爱因斯坦、彭加勒、海森堡等,特别重视科学思维中的直觉、想象、灵感和顿悟等问题。

3、在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方面:

马克思主义传统认为,物质生产活动中劳动工具是劳动者影响、调节和控制自然的手段,劳动工具的创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独有的,而且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提出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技术的本质特征、技术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技术的社会建构,以及技术创新与技术产业化等问题,自然辩证法界坦然应对并深入阐述了这些问题,形成了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新内容,。

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科学-技术和生产的一体化,而且出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一体化,科学技术对社会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而社会体系和机制也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技术的产业化、科学技术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愈益紧密,科学投资、研发以及推广运用的社会伦理、法律和自然生态风险也越来越大,也提出了许多尖锐的综合性问题。对此,自然辩证法届也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初了相当深刻的而及时地回应。

第一章

1自然观定义(P23)?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没找到??)

一、在自然观的研究中应该时刻注意两点:第一、自然观要把握住其本身作为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而应该对自然科学技术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第二、自然观作为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有参考和借鉴的作用。

二、自然辩证法研究人才稀缺,应该培养具有较高哲学素养和科学修养的人才,以便使自然观的研究能同步于或者紧随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但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自然科学的进步决定哲学家前进的隐喻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决定着哲学的

发展,自然观是与自然科学直接联系的哲学思想.理应受到科学的制约。

三、对自然观的作用重视不够。自然观的研究有和实际脱节的倾向,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强调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以及对社会.经济(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与作用。紧密联系社会现实,经济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加大宣传自然观的现实意义。

2、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型态?评述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和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种形态: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6世纪17世纪自然科学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古代自然科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这一自然观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物质性的元素,并且是具体的物质,比如水、火、气、种子等。整个物质世界(宇宙)是从没有任何规定性的“无限”中产生的,又复归于它,连续地产生于本源,又复归于本源;或者几种物质性的元素通过“爱”和“恨”的相互作用而分离和结合;“自然”就是一个自身有生命的、不断地生长发育着的有机体。(2)这种自然观具有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性,缺乏严格的科学基础,大多来自经验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3)这种观点坚持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求对自然界的解释,坚持在自然界的总体联系和运动、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一方面在哲学上成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在以后被发展和证实的天才预见。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注意:着重根据教材P33-34,以下整理仅供参考]

(1)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与近代自然科学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基础上的。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状况相适应,形成了观察、实验、分析、还原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是近几百年来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巨大进步的基本条件。但是,它也给人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考察,堵塞了人们从了解部分到把握整体、洞察普遍联系的道路。由于牛顿力学的成功典范,形成了科学史上的力学终极解释体系,而早期自然科学的这种研究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移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经典力学一统天下,分析还原方法盛行于世,只注意局部,不注意整体;只注意研究个别,不注意研究一般;把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地割裂和分离看成是自然界本身存在地界限和鸿沟,把活物归结为死物,把运动归结为静止,把复杂归结为简单,把高级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看成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一成不变的东西。

(2)形而上学自然观: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导致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其基本观点是: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于是,自然界、宇宙被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简言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及其种类和形态都彼此孤立、互不联系,永不变化,有变化,也只是机械运河动量的交换,而这种变化的原因只是事物的外在因素(外力)所推动。

(3)与神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关系:这一自然观没能从根本上截断与神学的联系。哥白尼与神学绝交,牛顿、林耐又与神学妥协,把神学引入科学。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必然导致神学自然观。但由于它建立在比较扎实的科学知识基础上,也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后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愈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也相继在五个方面打开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口,从而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思想理论发展阶段。

3、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空间与时间、空间时间与物质及其运动、质量与能量之间存在的辩证联系;量子力学标志着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突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突破了机械决定论的观念;分子生物学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体和开放性;

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不仅指出自然界的演化是自组织的、自己运动的,而且揭示了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混沌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关于系统演化的分叉与混沌方式,它把简单性与复杂性、有

序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统一在新的更为深广的自然图景之中。

4、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P40-41)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P41-43)

第二章

1、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现代自然科学前提。(根据教材P44-47论述)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空间与时间、空间时间与物质及其运动、质量与能量之间存在的辩证联系;量子力学标志着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揭示了连续性与间断性、波动性与粒子性的辩证统一,突现了量子现象的整体性,突破了机械决定论的观念;分子生物学由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在生物大分子层次上揭示了生物界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高度一致性;系统论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体和开放性。

非平衡系统自组织理论不仅指出自然界的演化是自组织的、自己运动的,而且揭示了自然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混沌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关于系统演化的分叉与混沌方式,它把简单性与复杂性、有序性与无序性、确定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等统一在新的更为深广的自然图景之中。

2、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根据P51-53)

1、系统。(1)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1)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2)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3)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4)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确认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1)不仅整个自然界是一个系统,而且其各个组成部分又自成系统、互成系统。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要素”,根据系统与外界环境是否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可以将其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现实的自然界是一个开放系统。自然界物质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开放性等基本特点。(2)自然界的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构成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整个自然界可以划分为非生命世界和生命世界。非生命世界又可以划分基本粒子、原子核、原子、分子、凝聚态物体、行星系、恒星系、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总星系等层次;生命世界又可以划分为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层次。不同层次之问具有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是部分与整体、间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自然界物质系统之间及其与子系统之问、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形成了无穷嵌套的立体网络结构图景。

3、何谓演化与进化(P59)?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P61最下方)?

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包括:1.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的,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2. 与这个相反的过程..3.从宏观的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两者之间的更替状态。

进化:是一种不可逆性的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通常指演化内容的第一部分,他是开放系统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以及子系统与要素的协同作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渐变与突变而发生远离平衡态的复杂化和有序化的过程。

对称:是指在一定变化下的不变性。破缺是指在一定变化下所表现的可变性。

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得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自然界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必有一个基本的物质的或相互作用的、时间的或空间的对称性破缺与之相适应;高度有序化、复杂化和组织化的系统,即是对称性逐步破缺过程的产物。

4、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概念:P65机制:P65特征条件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1)开放性、远离平衡态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就能够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无序与增熵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一方向,这是由封闭系统所决定的,而对抗这种决定的运动路线的关键就是开放。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抗熵克服,抵消系统内部的增熵。因此开放式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因为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2)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胸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而是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

(3)涨落生序原理通常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的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就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称为涨落。涨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言的事件。一般说来,当系统的宏观状态为平衡态和平衡态附近的某个定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线性的,涨落都是衰减的。涨落本是很微小的,衰减的涨落当然不可能对系统状态产生什么大的影响。而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那么,某种微小的涨落就会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微小变化,这种微小变化将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5、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P67)

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他指出“宇宙的演化史物质赖以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除了永恒变化着和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和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意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既然在我们地球上,在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了无数的有机物知道能思维的人类,那么当它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被毁灭以后,在另外的地方和另外一个时候又一定会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这就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交替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首先,进化与退化是同存共生的;其次,进化与退化是相互转化,相互交替的;最后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总的趋势呈现上升的特征,也就是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的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断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若宇宙的质量密度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开放的、无限的,就会像现在这样一直膨胀下去;若宇宙的质量密度等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平坦的、无限的,它也会永远膨胀下去;若宇宙的质量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是闭合的、有限的,引力吸引将最终是宇宙停止膨胀而转变为收缩。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发现了静止质量,可以使宇宙由膨胀转变为收缩,从而形成宇宙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

第三章

1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2)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

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2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界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

其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3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82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置上:人作为大自然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与其他动物的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的消费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以改造自然为目的的高级消费。人类改造自然的盲目性造成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最终负反馈给人类自身。二、人还是生态系统中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人类在调控和协同进化是创造自己和社会历史,还要维护地球健全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能力。

4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一、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2)可持续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4)公平性原则。

二、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撒谎那个进行经济再生产。1)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生态产业,其核心是生态农业。2)社会制度层面。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构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采取确立生态意识的教育措施。3)思想观念层面。思维方式:打破工业化的思维方式。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价值观上,破除那种认为工业增值大,农业增值小,是弱质农业,只增产不增收的观念,发展生态农业。

补充:

简要阐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P82-83

答: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技术的本质:P184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的总和。

技术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

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

技术的结构:P197

技术价值:P219

技术伦理:P224

第四章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知识的构成

一、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P91-95)

1、科学的涵义:

(1)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本质的宏观、动态的哲学分析,归根到底,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关系的观点,是对科学本质的更一般的、更抽象、更深刻的哲学概括。(P91-92)

(2)几种不同视角:A社会学角度,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B文化学角度,科学是一种文化;C认识论角度,科学是一种方法。

(3)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的科学本质观:A一种建制;B一种方法;C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D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E构成我们的各种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态度的力量之一;

F与社会有种种相互关系。(P93)

2、科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性质:A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B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P93-94)

3、科学的本质属性:A客观真理性;B可检验性;C系统性;D主体际性。(P94-95)

4、科学的划界问题:A科学划界问题是指……(P95);B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反科学有本质区别……(P96):可检验性是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根本标准。——注意最近关于中医科学性的争论,可从网上查阅有关资料谈谈你对中医与科学之关系的看法。

二、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其特征有哪些?(P97-103)

1、科学知识主要是由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由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P97)狭义的“科学理论”的构成,P102: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各种具体的规律和预见。

2、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3、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形式;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P103

三、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P107-108)

科学精神的含义。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有条理的怀疑精神。P107

第五章科学认识的形成

一、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P109)

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P1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停滞不前了。

二、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P118-119)

1、理解这一问题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是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第二是微观领域中仪器的影响问题。

2、关于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1)主要有三种观点:A以培根为代表的古典归纳主义观点,理论依赖于观察,但观察却独立于理论,不受理论制约;B现代逻辑经验主义观点,观察层次处于科学知识结构的底层,理论层次处于上层,寄生于观察层次上,观察层次则不受任何理论影响;C 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观点,观察渗透理论。(2)显然第三种观点是合理的,因为:A观察属于认识领域的范畴,不单纯是生理活动,这决定了观察要受到观察者已有经验和所掌握的理论的影响;B人们在观察时的注意力与理论有极大的关系,一个人的理论素养影响着观察的目的、对象、方法、角度以及对观察结果的描述等。所以科学观察过程并非单纯的感性活动,它处处表现出科学理论的影响。(3)但这并不意味着观察没有客观性。科学观察能够反映观察对象的本来面貌,是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观察的客观性是由观察对象——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所决定的,因为;A标准条件下,观察者所得到的感觉图像能够重演,当然要排除观察者的特意歪曲;B观察中渗透的理论要经过实践的检验;C观察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方法手段符合科学原理。

3、关于微观领域中仪器的影响问题。(P119)

三、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P120-127)

1、科学假说的形成就是解答科学问题,深入分析科学问题本身是形成科学假说的前提。(P120)

2、科学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P121)

3、经验定律型假说的形成途径:(P122-123)(1)经验定律型假说的概括。(2)经验概括。(3)定律概括。(4)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

4、原理定律型假说的形成途径:(P126-127)(1)原理定律型假说是被设想、猜测出来的,溯因方法模式。(2)何谓“解释”。(3)想象力的作用。(4)理论模型的应用。

第六章科学理论的创立

一、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有何作用?(P141-146)

1、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就是创立科学理论的基本思维形态。主要有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顿悟、创新思维四种形式。

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1)不同的思维要素及其相互转化;(2)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感思维;(3)二者的主要不同之处;(4)二者的密切联系。

3、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1)二者的不同特点;(2)在科学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3)在科学理论形成中的不同作用;(3)渐进方式和非渐进方式的关系。

4、顿悟——直觉与灵感:(P144)各自的概念、特征、作用。

5、创新思维:(P146)创新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二、如何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灵感(P144-146)和想象力(P127)[注意分布在两章里,“想象力”在第五章]

三、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P139-141)

思想模型方法:(1)猜想理论假说的方法。(2)从人们已经比较熟悉的相似物出发,在思想中摹写或描述研究对象的性质、结构、功能或运行规律,这样才想出来的摹本、蓝图就是思想模型。(3)其实质是:通过建构思想模型来推断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4)按照对象与已知相似物之间的性质、结构、功能或运行规律相似的不同特点,思想模型分为:性质相似、结构相似、功能相似或形式相似四种类型。(5)形象思维发挥重要作用,故又称为形象思想模型;形式相似思想模型又叫做数学模型。(6)思想模型在科学中具有对称性、和谐性和统一性的科学美属性。

第七章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

一、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P148-149)

1、科学理论的两个基本条件及其联系方法。

2、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选择及其最重要的环节。

二、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举例说明之。(P149-154)

1、相容性评价:(1)含义和公式:评价新的科学理论与已经公认的科学理论的逻辑相容性。……(2)案例: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与牛顿力学的相容性问题。(3)新旧理论比较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A、新理论包含有错误。B、旧理论含有错误。(4)如果一个新理论与公认理论不相容,并且新理论得到经验确认,科学共同体就要适当抛弃旧理论的整体或者一部分,从而引起科学革命或者修正旧理论。(5)案例:永动机和水变油的例子。(P149-150)

2、自洽性评价:(1)含义和公式: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2)逻辑问题,不能直接借助于实验和观察。(3)案例:A、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理论的荒谬——伽利略分析其中背离之处。B、燃素说的不自洽性。C、元素周期律的被修正:元素化学性质是其原子量的周期函数——元素化学性质是其原子序的周期函数。(P151-152)

3、简单性评价:(1)含义: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的简单性。(2)逻辑简单性的作用:A、包含信息量较大,具有更大的普遍性。B、往往具有更大的可否证性。C、是一个美学原则:和谐、统一、对称。(3)科学理论的简单性评价:A理论的普遍性;B理论的前提或者基本假设是否足够少(典型如公理化体系);C可通过考察一个理论所包含的公式的参数或者变量是否较少,这些变量的次数和方程的级是否较低,来进行科学理论的简单性评价。(P152-154)

三、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践检验?举例说明之。(P154-162)

综述: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假说及其推论进行检验。注意实验和推论对照的三种情况:(1)推论与已知经验相符合,这是对已知经验的理论解释,不能证明推论本身是真是假;(2)推论和未知现象相符合,这是对未知的理论预见,这证明推论是正确的;(3)推论和未知现象不符合(不具有预见性),假说被否证——修改或补充原来的假说,或者推翻原假说创新科学革命。

一、对应规则与检验蕴涵

1、事实命题与理论命题的关系:

(1)科学语言的四个层次:实验数据——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理论(2)四个层次之间的关系:A、每个较高的层次都是对较低的层次的解释;B、陈述的预见力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逐渐增加;C、较低层次为较高层次提供检验基础;D、前三层次为观察层次,后一个为理论层次。(3)科学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术语,观察术语和理论术语要一一对应。对应规则的任务是:给理论术语下定义;规定把理论应用于现象的实验程序,最终目的是保证理论术语具有认识意义。

2、理论命题与经验命题(事实命题)的关系:

(1)经验命题有单称和全称两种;理论命题则是全称命题。

(2)单称命题可以直接与经验比较;全称命题则不能。

(3)检验蕴涵:由于推出的相应单称命题,蕴含在那个全称命题之中,这样的条件和相应的单称命题叫做检验蕴涵。其前提是全称陈述,结论则是单称陈述。

二、确证

1、检验蕴含确证了作为前提的全称命题,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全称命题被证实了,反之亦然。

2、一般来说,证据支持理论包括四个方面:数量、种类、精确和创造性。

3、一般来说,在没有反证的情况下,与检验蕴含相符的观察证据越多,该理论命题的确证程度也越高。

4、一般来说,在没有不利证据的情况下,一个理论拥有的有利证据的种类越多,该理论被确证

的程度也越高。

5、精确的检验蕴含的验证,会给受检理论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大大增加其确证程度。

6、创造性的检验蕴含的被证实,往往是科学史上的革命性事件。

三、否证——检验蕴含与经验命题不一致的情况

1、如果T为真,则P亦为真;P为假,故T亦为假。

2、因为:全称陈述与单称陈述之间逻辑关系不对称。

3、案例:产褥热疾病的原因。

4、否证和确证是检验科学理论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科学理论的发展。

四、判决性检验

1、两个互相竞争的理论,不知道谁是谁非。

2、判决性检验的过程

3、案例:(1)这对白色粒状物是糖还是盐?(2)光是粒子还是波?

4、判决性检验既不能最终证明某个理论是真的,也不能证明某个理论是假的。但至少可以说明其中一个理论有问题。

四、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163)

1、由于观察的易谬性。

2、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

3、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

4、科学共同体从表述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第八章科学理论的发展

一、了解关于科学理论的发展有几种理论模式:

1、科学理论的累积式发展观——古典归纳主义的和现代逻辑实证主义的,主张科学真理的量变积累,科学理论只有不断地应用、调整和修改,而没有革命性的质变。

2、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观——主要是卡尔·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或者证伪主义,主张科学理论就是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3、科学理论的社会历史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观从哪些方面反映科学理论的发展?(P175-179)

综述:库恩的两类四个观点:(1)社会学观点:科学理论本质上是集体研究的产物;科学理论是一种范式,以集体用以生产科学知识的工具。(2)历史学观点:科学发展中存在着革命(质的变化);科学发展中存在着常规科学发展的长期积累(量的变化)——反驳了累积式发展观和否证式发展观的局限性。

库恩关于科学发展的模式:前科学(前范式、无范式)——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

(一)范式与共同体

1、范式:从科学的整体性来看,范式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1)范式:从事同一研究领域的学者所特有的共同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2)吸引拥护者,指导解题活动。(3)既是划界标准,又是科学革命的标志。

2、科学共同体: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科学知识实际上是科学共同体的产物。

3、前科学时期,尚未形成范式。一旦形成范式,进入常规科学时期。

(二)常规科学及其危机

1、在范式指导下进行解题活动,常规科学进入量的积累过程,渐进发展。

2、遇到反常,出现危机,科学重新进入类似前科学时期的无范式状态。

(三)科学革命与理论更替

1、科学进入危机和革命时期才具有批判性。革命时期是突变和飞跃,实行旧范式的更替。

2、科学革命实际是不同理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案例:地心说和日心说的竞争及其结局:根本观点的倒转。

3、理论的被取代。案例:氧化说取代燃素说。

4、归并: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等核心内容背心模型吸收、包含起来。案例:量子力学吸收包含牛顿力学。

5、有些情况下,两种相互竞争的理论各有特长和优势,结果会是综合性的理论更替,兼具取代

型和归并型的特点。实际是互补。案例:光的波粒二象性的学说综合了光的微粒说和光的波动说。第九章

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与特征?P184-188

构成技术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哪些?P188-189

技术体系具体有哪些特征?P195-196

怎样理解技术结构的烟花?P199

第十一章

什么是技术价值?P219 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P221-222

什么是技术伦理?P224 它与技术价值有何关系?P224下面

现代技术队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怎样的冲击?其原因何在:p225-226

(关于克隆的问题)

第十三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P255

什么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P255-256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P256-259

第十四章社会科技的社会运行P273

试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特点。P273-279

为什么说研究与发展是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核心?P276

第十五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P291

试分析西方未来学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观点。P291-297

阐述现代科技革命对发展模式的影响。P303-305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思考我过的发展模式。

第十六章科学技术和中国现代化

为什么说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P309-312

试述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及其重点。P317

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P320、322、324

论述: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应该怎样发展才能领先或者说有哪些证据?

要从科学技术的本身来看。

证据:新的人与科技和谐发展模式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举例说明)

真正实现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举例说明)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举例说明)

答: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自从文艺复兴,特别是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则慢慢开始发展,同时因为中国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开始处于落后状态。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才开始慢慢觉醒,开始慢慢学习西方科学,一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中国才慢慢与世界接轨,但是仍处于相当落后的状态。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究竟如何才能处于领先,要从科学技术本身来看,具体分析如下:

我们就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个人自身四个关系维度来展开。

(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源于自然,存在于自然,人的和谐发展是以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为前提和基础的,而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全面地建构自身、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曾经数千年长盛不衰,究其原因,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和自然观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天”,不同于西方的“上帝”,而是指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因人成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取乎自然,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具有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自然本身也是财富。所以第一,我们要一方面生产社会产品,另一方面,我们要保护维系修复自然生态系统。要创造这两种财富。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就是让这两种财富均衡。生产太多的社会财富了,生态系统就会支撑不住了,就需要用社会财富来修复它,让它达到一个新水平以后再继续生产,实际上生产是这两种财富的平衡。这就叫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减量化,尽量减少资源的投入。第三,再利用。最大的再利用就是利用可再生资源,例如,水的再利用。第四,再循环。这种循环不局限在一个工厂内部,而是推广到几个工厂的大循环。例如,热电厂连着炼钢厂,再连着水

泥厂,热电厂的余热给炼钢厂,炼钢厂的钢渣给水泥厂,这样既减少投入也减少排放。第五,再修复。就是前面说的两种财富,要不断地修复生态系统。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也充分体现了上述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的要求。

(2)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是社会存在物,社会是人安身立命的家园,人与社会的相互关联、交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现实的存在状态,人的和谐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相互作用、不断提升的互动过程,只有建立起彼此和谐的发展关系,在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动态平衡过程中,人和社会才能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3)从人与人的关系来看,人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良性互动的人际交往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也是个人和谐发展的前提。反之,恶劣的人际生态,就会限制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自觉协调个人的本能及需要与他人的本能及需要的矛盾,变单赢为双赢或多赢。

(4)从人自身的发展来看,个人的和谐发展应是个人所具有的一切素质(生理、心理、兴趣、能力、道德、思想观念等)的协调发展,是身心和谐的健康发展,是符合国家、社会需要及发展方向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取决于和谐的发展,和谐则以社会的和谐、人的和谐和自然的和谐为主,而和谐的核心则是人的和谐。个人内在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的和谐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人的和谐发展不仅包括人的各方面要素的和谐、个性的和谐,也包括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虽然我国长期坚持发展科技,但我们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且自主创新能力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更要依靠创新,而不是成为发达国家淘汰技术和产品的转移地。总而言之,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在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人的和谐、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在人们不断创新、创造与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崛起,并达到世界领先地位。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辨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通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题答案整理

e a n d A l l e i 2012《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5. 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5.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7.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8.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自然辩证法课后思考题及复习题

1.自然辩证学科的性质和任务。 (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问。) (性质: 属于哲学任务: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以帮助和促进而不是替代科学技术的认识与实践.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哲学主要内容之一,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方面:自然观——关于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包括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及其规律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自然科学观——关于自然科学自身发展及其与社会关系的总看法,包括自然科学的性质结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自然科学方法论——关于研究自然界运动、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论。)2.人类自然观发展的几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粗糙,笼统,神秘)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大倒退)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观(新旧交替的阶段) 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唯物但是机械)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的,联系的) 早期的自然观被马克思主义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的藩篱,开始了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的一次巨大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终于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出现,意味着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为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大门。 近代机械自然观,是以机械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按规律运动着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认为自然界是一部机械,把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在唯物论方面,由于对自然界在细节方面认识的深入,有利于坚持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立场。在机械论方面: 一、将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认为宇宙、人都是机器,抹杀了独特性。 二、外因论,力学,力是使物体状态改变的的原因,所有物体的变化都是外力作用的。 三、机械决定论 虽然它在坚持唯物论方面比古代有了一些进步,但是其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却是人类对自然界总体认识上的一种倒退,因为它并没有如实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把唯物论坚持到底。 18-19世纪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 在人们面前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自然图景: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运动发展变化的,并不是如形而上学者所宣扬的那样,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从而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一个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版)知识交流

《自然辩证法概论》2012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5.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6.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3.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5.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6.怎样认识技术发展的动力?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6.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7.观察是否渗透信念? 8.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9.技术构思、技术设计和技术试验三者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为什么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2.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3.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构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何意义? 4.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5.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怎样认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与时俱进? 2.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3.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4.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5.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他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6.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1)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 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 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1.2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1)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1.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 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2.2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是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系统。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统,而且又互成系统。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自然界的物质系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②动态性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能流、信息流的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的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性。③整体性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的方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因此,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④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统的组成要素。 3.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3>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4>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5> 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 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环境污染。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高等教育出版社 绪论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5)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5) .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6) .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7) 第一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7)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7)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7)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5星) (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8) 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8)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8) 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的进化方式? (9) 、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10) 、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1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12) 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12) 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13) 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上届考察) (13) 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3) 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5星) (14) 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14) 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14) 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14) 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14) 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6) 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16) 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7) 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17) 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17) 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 - 17 -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完整版)自然辨证法-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3.在科学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有哪些不同观点? 1. 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非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一)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二)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 (三)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

《自然辩证法》 复习思考题

《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绪论---P12: 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P50 3. 系统的涵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4. 电子也是一个系统,你如何看待? 5. 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 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 第二章P96 1. 如何理解有序与无序?如何理解熵? 3. 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 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吗? 4. 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 5. 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 12.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 第三章P114 1.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 2.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四章P131 1. 如何理解科学?科学是自然科学吗?何为人文社会科学? 4. 为何科学的哲学研究成为理解科学本性的重要方面? 第五章P150 1. 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 4.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吗?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5. 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 第六章P180 1. 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 2.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 3. 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4.科学问题有哪些来源? 5. 科研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 6. 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第七章P202 1. 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 2. 在科学假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怎样? 3. 证伪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吗? 5.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 6.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 第八章P230 1. 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 2. 技术人工客体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对于理解技术设计有什么意义? 4.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 第九章P253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不属于近代机械的自然观科学背景的科学事件是: A. 哥白尼论证日心说 B. 阿里斯塔克斯日心说 C. 塞尔维特发现血液小循环 D. 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2、关于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A.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B.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C.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D.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3、关于科学实验的功能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以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因素,使现象以简化 的纯粹的形式出现,从而容易看到事物的真正的面目。 B.可以强化研究对象,使研究对象处于某种极端的状态,从而呈现通常条件 下没有出现的某种性质或规律。 C.可以重现或模拟自然现象,加速或延缓自然过程。 D.可以作为控制自然的一种直接手段 4、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B.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C.把整个自然界看作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D.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5、关于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不系统性 B.非批判性 C.反思性 D.历史性 6、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是: A.要体现发展,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 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B.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 到未来一代人的生存与发展。 C.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 代内平等 D.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7、影响观察的因素中属于主观性的是: A.客观事物的属性没有直接显露出来,人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假象, B.人的感官的局限性,使观察者在观察事物时容易产生错觉。 C.观察者的知识、经验和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观察时产生先入之见 D.仪器设备所造成的误差。 8、在穆勒五法中“分析结果,因果对应。果有剩余,必有隐因。”是指: A.求同法 B.差异法

研究生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郭贵春课后题答案

2013《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4.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马克思、恩格斯和国外学者关于技术本质的分析有何主要差异?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的特征? 4.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2.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3.掌握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方法对于科学研究有何积极意义? 4.实验有自己独立的生命,是否不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验如有指导,是否实验就没有自己独立的生命?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和对自然的异化? 2.为什么要对科学技术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3.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 1.如何理解胡锦涛“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重要思想? 2.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3.如何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精髓? 4.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