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2.6.14内核编译、移植

Linux2.6.14内核编译、移植
Linux2.6.14内核编译、移植

Linux2.6.14内核编译、移植 (含LCD移植)

2010-03-06 09:09

4. Linux2.6.14内核编译、移植 (含LCD移植)

4. Linux2.6.14内核编译、移植

一、准备必要的文件

我们首先去官方网站下载最新的llinux内核

https://www.360docs.net/doc/5a1067302.html,/pub/linux/kernel/v2.6/linux-2.6.14.tar.bz2因为linux2.6.14内核需要更新版木的编译器,所以我们需要下载交叉编译器

ftp://https://www.360docs.net/doc/5a1067302.html,/projects/toolchain/arm-linux-gcc-3.4.

l.tar.bz2

注:这个编译器已经包含在光盘的\DISK4\linux才I I关\linuxtool目录下.

二、安装文件

(1)安装交叉编译器

(a)在/usr/local/目录下建立文件夹arm

(b)将arm-linux-gcc-3.4. l.tar.bz2拷贝到arm文件夹下

(c)# tar jxvf arm-linux-gcc-3.4. l.tar.bz2

//解压缩编译器,其中:jxvf中的j表示用bzip2来压缩/解压缩文件

(d)vi ~/.bash_profile //设置系统环境变量

//把arm-linux-gcc的路径/usr/local/arm/3.4.1/bin添加到PATH 中:

【原来】:PATH=$PATH:$HOME/bin

【修改为】:PATH=$PATH:/usr/local/arm/3.4.1/bin

(2)解压缩内核代码并配置内核

(a)# tar jxvf linux2.6.14.tar.gz //解压缩内核,其中:zxvf中的z表示用gzip来压缩/解压缩文件

(b)# ls

(c)# cd linux2.6.14

三、修改makefile文件

内核的编译是根据makefile文件的指T进行的,Makefile文件来组织内核的各模块之间的

关系,记录了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关系。

我们首先修改linux-2.6.14的根目录下的makfile文件,我们须改的卞要内容是目标代码的

类型和为编译内核指定一个编译器。

我们注释掉以下内容:

#ARCH?=$(SUBARCH)

#CROSS COMPILE?=

增加如下内容:

ARCH:= arm

CROSS COMPILE =/usr/local/arm/3.4.1/bin/arm-linux-

四、修改相关的文件。

4.1 设置flash分区

4.1.1 指明分区信息

在arch/arm/mach-s3c2410/devs.c文件中:

[arm@localhost linux-2.6.14]$ vi arch/arm/mach-s3c2410/devs.c

(1)增加头文件定义:

/***********add her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end add********/

(2)增加nand flash分区信息定义(分区信息和bootloader一致就可以) /***********add here***********/

static struct mtd_partition partition_ info[]={

[0]={ //128K

name: "boot", //name:代表分区名字

size: 0x20000, //size:代表flash分区大小(单位:字节)

offset: 0, //offset:代表flash分区的起始地址(相对干0x0的偏移) },

[1]={ //3M

name: "kernel",

size: 0x300000,

offset: 0x20000,

},

[2]={ //5M

name: "rootfs",

size: 0x500000,

offset: 0x320000,

},

[3]={ //1M

name: "etc",

size: Ox 100000,

offset: 0x820000.

},

[4]= //11M

name: user

size: Oxb00000,

offset: Ox920000,

}

[5]={

name: "qt",

size: Ox2b00000,

offset: Ox 1420000,

}

};

/**************end add********/

(3)加入Nand Flash分区

/***********add here***********/

struct s3c2410_ nand_ set nandset={

nr_partitions: 6,/*the number of partitions*/

partitions: partition_ info,/*partition table*/

};

/**************end add********/

nr_partitions:指明partition_ info中定义的分区数目

partitions:分区信息表

(4).建立Nand Flash芯片支持

/***********add here***********/

struct s3c2410_platform_nand superlpplatform={

tacls:0, //tads, twrph0, twrphl的意思见S3C2410手册的6-3 twrph0:30,

twrph 1:0,

sets: &nandset, //支持的分区信息集

nr_sets: 1, //分区集的个数

};

/**************end add********/

(5).加入Nand Flash芯片支持至Nand Flash驱动

另外,还要修改此文件中的s3c_device_nand结构体变量,添加对dev成员的赋值

struct platform_device s3c_device_nand={

.name="s3c2410-nand", /*Device name*/

.id=-1, /*Device ID*/

.num resources=ARRAY_ SIZE(s3c_nand_resource), //有几个寄存器区 .resource=s3c_nand_resource, /*Nand Flash Controller Registers*/寄存器区首地址

/***********add here***********//*Add the Nand Flash device*/

.dev={

.platform_data=&superlpplatform

}

/**************end add********/

};

4.1.2 指定启动时初始化

kernel启动时依据我们对分区的设置进行初始配置

修改arch/arm/mach-s3c2410/mach-smdk2410.c文件

[arm@localhost linux-2.6.14]$ vi

arch/arm/mach-s3c2410/mach-smd1Q410.c

修改smdk2410_devices[].指明初始化时包括我们在前面所设置的flash分区信息

static struct platform- device *smd1Q410_ devices[]_ initdata={ &s3c_ device_ usb,

&s3c_ device_ lcd,

&s3c_ device_ wdt,

&s3c_ device_ i2c,

&s3c_ device_ iis,

/*添加如下语句即可*/

&s3c_ device_ nand,

};

保存,退出。

4.2 添加LCD驱动程序,对LCD进行初始化

linux2.6.14已经包含了lcd的驱动程序,驱动程序位于

/linux-2.6.14/drivers/video/目录下,文件名是s3c24101b.c,头文件是s3c24101b.h. 我们在这里可以不研究这个文件。只要我们对lcd进行以下

初始化就可以了。

打开linux-2.6.14/arch/arm/mach-s3c2410/mach-smdk2410.c,在这个文件里增加包含文

件:

然后增加LCD初始化的代码,

#include 修改为#include "devs.h"

#include 修改为#include "cpu.h"

/*********** wpb add start ********/

/* LCD Initialize */

#include

#include

/* LCD Initial code */

/*

发生图象偏移时,可通过对前肩后肩增减来调节

.lcdcon1

CLK_TFT: VCLK=HCLK/[(CLKVAL+1)/2]

FCLK=180MHz, HCLK=90MHz, VCLK=7.5MHz

.lcdcon2

Vertical sync Back Porch

LINEVAL=(Vertical display size)-1=240-1=239

Vertical sync Front Porch

Vertical sync Pulse Width

.lcdcon3

Horizontal sync Back Porch

HOZVAL=(Horizontal display size)-1=320-1=319

Horizontal sync Front Porch

.lcdcon4

STN used

Horizontal sysnc Pulse Width

.*/

static struct s3c2410fb_mach_info wpb_lcdcfg __initdata={

.fixed_syncs=0,

.regs={

.lcdcon1=S3C2410_LCDCON1_TFT16BPP | S3C2410_LCDCON1_TFT |

S3C2410_LCDCON1_CLKVAL(5),

.lcdcon2=S3C2410_LCDCON2_VBPD(18) | S3C2410_LCDCON2_LINEVAL(239) | S3C2410_LCDCON2_VFPD(11) |

S3C2410_LCDCON2_VSPW(4),

.lcdcon3=S3C2410_LCDCON3_HBPD(38) |

S3C2410_LCDCON3_HOZVAL(319) | S3C2410_LCDCON3_HFPD(15),

.lcdcon4=S3C2410_LCDCON4_MVAL(0) |

S3C2410_LCDCON4_HSPW(31),

.lcdcon5=S3C2410_LCDCON5_FRM565 |

S3C2410_LCDCON5_INVVLINE | S3C2410_LCDCON5_HWSWP,

},

.lpcsel=0x0,

.gpccon=0xaaaaaaaa,

.gpccon_mask=0xffffffff,

.gpcup=0xffffffff,

.gpcup_mask=0x0,

.gpdup=0xffffffff,

.gpdup_mask=0xffffffff,

.width=320, /* TFT Screen Size: 320X240 */

.height=240,

.xres={320,320,320}, /* X direction: 320 */

.yres={240,240,240}, /* Y direction: 240 */

.bpp={16,16,16}, /* 16 bit color */

};

static void __init smdk2410_init(void)

{

set_s3c2410fb_info(&wpb_lcdcfg);

}

//在系统中增加对LCD的初始化

MACHINE_START(SMDK2410, "SMDK2410") /* @TODO: request a new identifier

and switch

* to SMDK2410 */

/* Maintainer: Jonas Dietsche */

.phys_ram = S3C2410_SDRAM_PA,

.phys_io = S3C2410_PA_UART,

.io_pg_offst = (((u32)S3C24XX_VA_UART) >> 18) & 0xfffc,

.boot_params = S3C2410_SDRAM_PA + 0x100,

.map_io = smdk2410_map_io,

.init_irq = smdk2410_init_irq,

/********** wpb add start *************/

.init_machine=smdk2410_init,

/********** wpb add end *************/

.timer = &s3c24xx_timer,

MACHINE_END

/*********** wpb add end *******/

(3) 注释掉drivers\char\vt.c的blank_screen_t(unsigned long dummy)的函数内容,否则,lcd会在10分钟左右关掉显示.

在编译内核的时候选择224 color,在graphics support中我把所有的选项都选了,除了vga console,选了以后老编译不过去也不

知道有什么用。然后从新启动系统就可以看到企鹅tux了。

4.3 配置内核

4.3.1支持启动时加载devfs

为了我们的内核支持devfs以及在启动时并在/sbin/init运行之前能自动挂载/dev为devfs文件系统,修改fs/Kconfig文件

[arm@localhost linux-2.6.14]$ vi fs/Kconfig

找到 menu "Pseudo filesystems"

添加如下语句:

config DEVFS_FS

bool "/dev file system support (OBSOLETE)"

default y

config DEVFS_MOUNT

bool "Automatically mount at boot"

default y

depends on DEVFS_ FS

4.3.2 配置内核产生.config文件

[arm@localhost linux-2.6.14]$ cp

arch/arm/configs/smdk2410_defconfig .config

[arm@localhost linux-2.6.14]$ make menuconfig //即可进入内核配置环境,进行内核的裁减

在smdk2410_defconfig基础上,我所增删的内核配置项如下:

Loadable module support >

[*] Enable loadable module support

[*] Automatic kernel module loading

System Type -->

[*] S3C2410 DMA support

Boot options -->

Default kernel command string:

noinitrd root=/dev/mtdblock2 init=/linuxrc

console=ttySAC0,115200 mem=32M

#说明:mtdblock2代表第3个flash分区,用来作根文件系统rootfs;

# console=tty0,ttySAC0,115200使kernel启动期间的信息刚开始输出到串口0上,波特率为 115200;

# 后面的信息输出到LCD屏上。

/* 2410-s中串口设备是在tts目录下(USB转串口的是ttySCA)的,按0、1来选择串口UART0和UART1

ttyS0是早期内核中使用的串口设备名。/dev/tty下的设备的作用是将结果显示在开发板的屏幕上

用一个例子简单介绍一下:echo asdfjaklsfnalsdfsaf >tty0

运行上面的命令会在屏幕上看到上面的字符串。*/

# 2.6内核对于串口的命名改为ttySAC0,但这不影响用户空间的串口编程。

# 用户空间的串口编程针对的仍是/dev/ttyS0等

# mem=32M表示内存是32M,如果是64则设为64MFloating point emulation -->

[*] NWFPE math emulation

#This is necessary to run most binaries!!!

#接下来要做的是对内核MTD子系统的设置

Device Drivers -->

Memory Technology Devices (MTD) -->

[*] MTD partitioning support

#支持MTD分区,这样我们在前面设置的分区才有意义

[*] Command line partition table parsing

#支持从命令行设置flash分区信息,灵活

RAM/ROM/Flash chip drivers -->

<*> Detect flash chips by Common Flash Interface (CFI) probe

<*> Detect nonCFI AMD/JEDECcompatible flash chips

<*> Support for Intel/Sharp flash chips

<*> Support for AMD/Fujitsu flash chips

<*> Support for ROM chips in bus mapping

NAND Flash Device Drivers -->

<*> NAND Device Support

<*> NAND Flash support for S3C2410/S3C2440 SoC Character devices -->

[*] Nonstandard serial port support

[*] S3C2410 RTC Driver

USB Support -->

<*> Support for Host-side USB

MMC/SD Card Support -->

<*> MMC Support

<*> MMC block device driver

#接下来做的是针对文件系统的设置,本人实验时目标板上要上的文件系统是cramfs,故做如下配置

File systems -->

<> Second extended fs support #去除对ext2的支持

Pseudo filesystems -->

[*] /proc file system support

[*] Virtual memory file system support (former shm fs) [*] /dev file system support (OBSOLETE)

[*] Automatically mount at boot (NEW)

#这里会看到我们前先修改fs/Kconfig的成果,devfs已经被支持上了

Miscellaneous filesystems >

<*> Compressed ROM file system support (cramfs)

#支持cramfs

Network File Systems >

<*> NFS file system support

#配置LCD相关的信息

Device Drivers--->Graphics support

选中: support for frame buffer devices

S3C2410 LCD framebuffer support

logo Config--> Standard 224_color

Bootup logo

保存退出,产生.config文件。

4.4 编译内核,下载到板子上

#make zImage

生成zImage在arch/arm/boot/目录下

要烧写的文件就是该文件:zImage

Linux内核修改与编译图文教程

Linux 内核修改与编译图文教程 1

1、实验目的 针对Ubuntu10.04中,通过下载新的内核版本,并且修改新版本内核中的系统调用看,然后,在其系统中编译,加载新内核。 2、任务概述 2.1 下载新内核 https://www.360docs.net/doc/5a1067302.html,/ 2.2 修改新内核系统调用 添加新的系统调用函数,用来判断输入数据的奇偶性。 2.3 进行新内核编译 通过修改新版内核后,进行加载编译。最后通过编写测试程序进行测试 3、实验步骤 3.1 准备工作 查看系统先前内核版本: (终端下)使用命令:uname -r 2

3.2 下载最新内核 我这里使用的内核版本是 3.3 解压新版内核 将新版内核复制到“/usr/src”目录下 在终端下用命令:cd /usr/src进入到该文件目录 解压内核:linux-2.6.36.tar.bz2,在终端进入cd /usr/src目录输入一下命令: bzip2 -d linux-2.6.36.tar.bz2 tar -xvf linux-2.6.36.tar 文件将解压到/usr/src/linux目录中 3

使用命令: ln -s linux-2.6.36 linux 在终端下输入一下命令: sudo apt-get install build-essential kernel-package libncurses5-dev fakeroot sudo aptitude install libqt3-headers libqt3-mt-dev libqt3-compat-headers libqt3-mt 4

实验四Linux内核移植实验

合肥学院 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2013- 2014第二学期) 专业: 实验项目:实验四 Linux内核移植实验 实验时间: 2014 年 5 月 12 实验成员: _____ 指导老师:干开峰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 2014年4月制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嵌入式Linux的内核相关代码分布情况。 2、掌握Linux内核移植过程。 3、学会编译和测试Linux内核。 二、实验内容 本实验了解Linux2.6.32代码结构,基于S3C2440处理器,完成Linux2.6.32内核移植,并完成编译和在目标开发板上测试通过。 三、实验步骤 1、使用光盘自带源码默认配置Linux内核 ⑴在光盘linux文件夹中找到linux-2.6.32.2-mini2440.tar.gz源码文件。 输入命令:#tar –jxvf linux-2.6.32.2-mini2440-20110413.tar对其进行解压。 ⑵执行以下命令来使用缺省配置文件config_x35 输入命令#cp config_mini2440_x35 .config;(注意:x35后面有个空格,然后有个“.”开头的 config ) 然后执行“make menuconfig”命令,但是会出现出现缺少ncurses libraries的错误,如下图所示: 解决办法:输入sudo apt-get install libncurses5-dev 命令进行在线安装ncurses libraries服务。

安装好之后在make menuconfig一下就会出现如下图所示。 ⑶配置内核界面,不用做任何更改,在主菜单里选择退出,并选“Yes”保存设置返回到刚命令行界面,生成相应配置的头文件。 编译内核: #make clean #make zImage 在执行#make zImage命令时会出现如下错误: 错误:arch/arm/mach-s3c2440/mach-mini2440.c:156: error: unknown field 'sets' specified in initializer 通过网上查找资料 于是在自己的mach-mini2440.c中加入 #include

如何自行编译一个Linux内核的详细资料概述

如何自行编译一个Linux内核的详细资料概述 曾经有一段时间,升级Linux 内核让很多用户打心里有所畏惧。在那个时候,升级内核包含了很多步骤,也需要很多时间。现在,内核的安装可以轻易地通过像 apt 这样的包管理器来处理。通过添加特定的仓库,你能很轻易地安装实验版本的或者指定版本的内核(比如针对音频产品的实时内核)。 考虑一下,既然升级内核如此容易,为什么你不愿意自行编译一个呢?这里列举一些可能的原因: 你想要简单了解编译内核的过程 你需要启用或者禁用内核中特定的选项,因为它们没有出现在标准选项里 你想要启用标准内核中可能没有添加的硬件支持 你使用的发行版需要你编译内核 你是一个学生,而编译内核是你的任务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懂得如何编译内核是非常有用的,而且可以被视作一个通行权。当我第一次编译一个新的Linux 内核(那是很久以前了),然后尝试从它启动,我从中(系统马上就崩溃了,然后不断地尝试和失败)感受到一种特定的兴奋。 既然这样,让我们来实验一下编译内核的过程。我将使用Ubuntu 16.04 Server 来进行演示。在运行了一次常规的 sudo apt upgrade 之后,当前安装的内核版本是 4.4.0-121。我想要升级内核版本到 4.17,让我们小心地开始吧。 有一个警告:强烈建议你在虚拟机里实验这个过程。基于虚拟机,你总能创建一个快照,然后轻松地从任何问题中回退出来。不要在产品机器上使用这种方式升级内核,除非你知道你在做什么。 下载内核 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下载内核源码。在 Kernel 找到你要下载的所需内核的URL。找到URL 之后,使用如下命令(我以 4.17 RC2 内核为例)来下载源码文件: wget https://git.kernel/torvalds/t/linux-4.17-rc2.tar.gz

如何安装Linux内核源代码

如何获取Linux内核源代码 下载Linux内核当然要去官方网站了,网站提供了两种文件下载,一种是完整的Linux 内核,另一种是内核增量补丁,它们都是tar归档压缩包。除非你有特别的原因需要使用旧版本的Linux内核,否则你应该总是升级到最新版本。 使用Git 由Linus领头的内核开发队伍从几年前就开始使用Git版本控制系统管理Linux内核了(参考阅读:什么是Git?),而Git项目本身也是由Linus创建的,它和传统的CVS不一样,Git是分布式的,因此它的用法和工作流程很多开发人员可能会感到很陌生,但我强烈建议使用Git下载和管理Linux内核源代码。 你可以使用下面的Git命令获取Linus内核代码树的最新“推送”版本: $ git clone git://https://www.360docs.net/doc/5a1067302.html,/pub/scm/linux/kernel/git/torvalds/linux-2.6.git 然后使用下面的命令将你的代码树与Linus的代码树最新状态同步: $ git pull 安装内核源代码 内核包有GNU zip(gzip)和bzip2格式。Bzip2是默认和首选格式,因为它的压缩比通常比gzip更好,bzip2格式的Linux内核包一般采用linux-x.y.z.tar.bz2形式的文件名,这里的x.y.z是内核源代码的具体版本号,下载到源代码包后,解压和抽取就很简单了,如果你下载的是bzip2包,运行: $ tar xvjf linux-x.y.z.tar.bz2 如果你下载的是gzip包,则运行: $ tar xvzf linux-x.y.z.tar.gz 无论执行上面哪一个命令,最后都会将源代码解压和抽取到linux-x.y.z目录下,如果你使用Git下载和管理内核源代码,你不需要下载tar包,只需要运行git clone命令,它就会自动下载和解压。 内核源代码通常都会安装到/usr/src/linux下,但在开发的时候最好不要使用这个源代码树,因为针对你的C库编译的内核版本通常也链接到这里的。 应用补丁

嵌入式Linux内核移植详解(顶嵌)

内核移植阶段 内核是操作系统最基本的部分。它是为众多应用程序提供对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访问的一部分软件,这种访问是有限的,并且内核决定一个程序在什么时候对某部分硬件操作多长时间。直接对硬件操作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内核通常提供一种硬件抽象的方法来完成这些操作。硬件抽象隐藏了复杂性,为应用软件和硬件提供了一套简洁,统一的接口,使程序设计更为简单。 内核和用户界面共同为用户提供了操作计算机的方便方式。也就是我们在windows下看到的操作系统了。由于内核的源码提供了非常广泛的硬件支持,通用性很好,所以移植起来就方便了许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针对我们要移植的对象,对内核源码进行相应的配置,如果出现内核源码中不支持的硬件这时就需要我们自己添加相应的驱动程序了。 一.移植准备 1. 目标板 我们还是选用之前bootloader移植选用的开发板参数请参考上文的地址: https://www.360docs.net/doc/5a1067302.html,/thread-80832-5-1.html。bootloader移植准备。 2. 内核源码 这里我们选用比较新的内核源码版本linux-2.6.25.8,他的下载地址是 ftp://https://www.360docs.net/doc/5a1067302.html,/pub/linux/kernel/v2.6/linux-2.6.25.8.tar.bz2。 3. 烧写工具 我们选用网口进行烧写这就需要内核在才裁剪的时候要对网卡进行支持 4. 知识储备 要进行内核裁剪不可缺少的是要对内核源码的目录结构有一定的了解这里进 行简单介绍。 (1)arch/: arch子目录包括了所有和体系结构相关的核心代码。它的每一个子 目录都代表一种支持的体系结构,例如i386就是关于intel cpu及与之相兼容体 系结构的子目录。PC机一般都基于此目录。 (2)block/:部分块设备驱动程序。 (3)crypto:常用加密和散列算法(如AES、SHA等),还有一些压缩和CRC校验 算法。 (4) documentation/:文档目录,没有内核代码,只是一套有用的文档。 (5) drivers/:放置系统所有的设备驱动程序;每种驱动程序又各占用一个子目 录:如,/block 下为块设备驱动程序,比如ide(ide.c)。 (6)fs/:所有的文件系统代码和各种类型的文件操作代码,它的每一个子目录支持 一个文件系统, 例如fat和ext2。

嵌入式Linux系统内核的配置、编译和烧写

实验二 嵌入式Linux系统内核的配置、编译和烧写 1.实验目的 1)掌握交叉编译的基本概念; 2)掌握配置和编译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内核的方法; 3)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架构。 2.实验环境 1)装有Windows系统的计算机; 2)计算机上装有Linux虚拟机软件; 3)嵌入式系统实验箱及相关软硬件(各种线缆、交叉编译工具链等等)。 3.预备知识 1)嵌入式Linux内核的配置和裁剪方法; 2)交叉编译的基本概念及编译嵌入式Linux内核的方法; 3)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架构。 4.实验内容和步骤 4.1 内核的配置和编译——配置内核的MMC支持 1)由于建立交叉编译器的过程很复杂,且涉及汇编等复杂的指令,在这里 我们提供一个制作好的编译器。建立好交叉编译器之后,我们需要完成 内核的编译,首先我们要有一个完整的Linux内核源文件包,目前流行 的源代码版本有Linux 2.4和Linux 2.6内核,我们使用的是Linux 2.6内核; 2)实验步骤: [1]以root用户登录Linux虚拟机,建立一个自己的工作路径(如用命令 “mkdir ‐p /home/user/build”建立工作路径,以下均采用工作路径 /home/user/build),然后将“cross‐3.3.2.tar.bz2、dma‐linux‐2.6.9.tar.gz、 dma‐rootfs.tar.gz”拷贝到工作路径中(利用Windows与虚拟机Linux 之间的共享目录作为中转),并进入工作目录; [2]解压cross‐3.3.2.tar.bz2到当前路径:“tar ‐jxvf cross‐3.3.2.tar.bz2”; [3]解压完成后,把刚刚解压后在当前路径下生成的“3.3.2”文件夹移 动到“/usr/local/arm/”路径下,如果在“/usr/local/”目录下没有“arm” 文件夹,用户创建即可; [4]解压“dma‐linux‐2.6.9.tar.gz”到当前路径下:

02--基于ARM9的Linux2.6内核移植

基于ARM9的Linux2.6内核移植 姓名 系别、专业 导师姓名、职称 完成时间

目录 摘要................................................... I ABSTARCT................................................ II 1 绪论.. (1) 1.1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 1.2嵌入式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1) 1.3论文的主要工作 (4) 2 嵌入式 Linux系统构成和软件开发环境 (5) 2.1嵌入式Linux系统的体系结构 (5) 2.2嵌入式Linux系统硬件平台 (5) 2.3嵌入式Linux开发软件平台建立 (7) 2.4本章小结 (11) 3 嵌入式Linux的引导BootLoader程序 (12) 3.1 BootLoader概述 (12) 3.2 NAND Flash和NOR Flash的区别 (13) 3.3本章小结 (19) 4 Linux内核的编译、移植 (20) 4.1 Linux2.6内核的新特性简介 (20) 4.2 Linux内核启动流程 (20) 4.3内核移植的实现 (21) 4.4 MTD内核分区 (23) 4.5配置、编译内核 (24) 4.6本章小结 (26) 5 文件系统制作 (27) 5.1 yaffs文件系统简介 (27) 5.2 内核支持YAFFS文件系统 (27) 5.3本章小结 (30) 6测试 (31) 6.1简单测试方法的介绍 (31) 6.2编写简单C程序测试移植的系统 (31) 6.3在开发板执行测试程序 (32)

linux内核配置模块编译安装

Linux内核配置编译和加载 Linux内核模块 Linux内核结构非常庞大,包含的组件也非常多,想要把我们需要的部分添加到内核中,有两个方法:直接编译进内核和模块机制 由于直接编译进内核有两个缺点,一是生成的内核过大,二是每次修改内核中功能,就必须重新编译内核,浪费时间。因此我们一般采用模块机制,模块本身不被编译进内核映像,只有在加载之后才会成为内核的一部分,方便了修改调试,节省了编译时间。 配置内核 (1)在drivers目录下创建hello目录存放hello.c源文件 (2)在hello目录下新建Makefile文件和Kconfig文件 Makefile文件内容: obj-y += hello.o //要将hello.c编译得到的hello.o连接进内核 Kconfig文件内容: 允许编译成模块,因此使用了tristate (3)在hello目录的上级目录的Kconfig文件中增加关于新源代码对应项目的编译配置选项 修改即driver目录下的Kconfig文件,添加

source "drivers/hello/Kconfig" //使hello目录下的Kconfig起作用 (4)在hello目录的上级目录的Makefile文件中增加对新源代码的编译条目 修改driver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添加 obj-$(CONFIG_HELLO_FOR_TEST) += hello/ //使能够被编译命令作用到 (5)命令行输入“make menuconfig”,找到driver device,选择select,发现test menu 已经在配置菜单界面显示出来 (6)选择test menu进入具体的配置,可以选择Y/N/M,这里我选择编译为M,即模块化 (7)保存退出后出现 (8)进入kernels目录中使用“ls -a”查看隐藏文件,发现多出.config隐藏文件,查看.config 文件

linux、内核源码、内核编译与配置、内核模块开发、内核启动流程

linux、内核源码、内核编译与配置、内核模块开发、内核启动流程(转) linux是如何组成的? 答:linux是由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组成的 为什么要划分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 答:有关CPU体系结构,各处理器可以有多种模式,而LInux这样的划分是考虑到系统的 安全性,比如X86可以有4种模式RING0~RING3 RING0特权模式给LINUX内核空间RING3给用户空间 linux内核是如何组成的? 答:linux内核由SCI(System Call Interface)系统调用接口、PM(Process Management)进程管理、MM(Memory Management)内存管理、Arch、 VFS(Virtual File Systerm)虚拟文件系统、NS(Network Stack)网络协议栈、DD(Device Drivers)设备驱动 linux 内核源代码 linux内核源代码是如何组成或目录结构? 答:arc目录存放一些与CPU体系结构相关的代码其中第个CPU子目录以分解boot,mm,kerner等子目录 block目录部分块设备驱动代码 crypto目录加密、压缩、CRC校验算法 documentation 内核文档 drivers 设备驱动 fs 存放各种文件系统的实现代码 include 内核所需要的头文件。与平台无关的头文件入在include/linux子目录下,与平台相关的头文件则放在相应的子目录中 init 内核初始化代码 ipc 进程间通信的实现代码 kernel Linux大多数关键的核心功能者是在这个目录实现(程序调度,进程控制,模块化) lib 库文件代码 mm 与平台无关的内存管理,与平台相关的放在相应的arch/CPU目录net 各种网络协议的实现代码,注意而不是驱动 samples 内核编程的范例 scripts 配置内核的脚本 security SElinux的模块 sound 音频设备的驱动程序 usr cpip命令实现程序 virt 内核虚拟机 内核配置与编译 一、清除 make clean 删除编译文件但保留配置文件

linux 内核编译编译选项

1.Code maturity level options 代码成熟等级。此处只有一项:prompt for development and/or incomplete code/drivers,如果你要试验现在仍处于实验阶段的功能,就必须把该项选择为Y了;否则可以把它选择为N。 2. Loadable module support 对模块的支持。这里面有三项: Enable loadable module support:除非你准备把所有需要的内容都编译到内核里面,否则该项应该是必选的。 Set version inFORMation on all module symbols:可以不选它。 Kernel module loader:让内核在启动时有自己装入必需模块的能力,建议选上。 3. Processor type and features CPU类型。有关的几个如下: Processor family:根据你自己的情况选择CPU类型。 High Memory Support:大容量内存的支持。可以支持到4G、64G,一般可以不选。 Math emulation:协处理器仿真。协处理器是在386时代的宠儿,现在早已不用了。 MTTR support:MTTR支持。可不选。 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 support:对称多处理支持。除非你富到有多个CPU,否则就不用选了。 4. General setup 这里是对最普通的一些属性进行设置。这部分内容非常多,一般使用缺省设置就可以了。下面介绍一下经常使用的一些选项: Networking support:网络支持。必须,没有网卡也建议你选上。 PCI support:PCI支持。如果使用了PCI的卡,当然必选。 PCI access mode:PCI存取模式。可供选择的有BIOS、Direct和Any,选Any 吧。 Support for hot-pluggabel devices:热插拔设备支持。支持的不是太好,可不选。 PCMCIA/CardBus support:PCMCIA/CardBus支持。有PCMCIA就必选了。System V IPC BSD Process Accounting Sysctl support:以上三项是有关进程处理/IPC调用的,主要就是System V 和BSD两种风格。如果你不是使用BSD,就按照缺省吧。 Power Management support:电源管理支持。 Advanced Power Management BIOS support:高级电源管理BIOS支持。

史上最全linux内核配置详解

对于每一个配置选项,用户可以回答"y"、"m"或"n"。其中"y"表示将相应特性的支持或设备驱动程序编译进内核;"m"表示将相应特性的支持或设备驱动程序编译成可加载模块,在需要时,可由系统或用户自行加入到内核中去;"n"表示内核不提供相应特性或驱动程序的支持。只有<>才能选择M 1. General setup(通用选项) [*]Prompt for development and/or incomplete code/drivers,设置界面中显示还在开发或者还没有完成的代码与驱动,最好选上,许多设备都需要它才能配置。 [ ]Cross-compiler tool prefix,交叉编译工具前缀,如果你要使用交叉编译工具的话输入相关前缀。默认不使用。嵌入式linux更不需要。 [ ]Local version - append to kernel release,自定义版本,也就是uname -r可以看到的版本,可以自行修改,没多大意义。 [ ]Automatically append version information to the version string,自动生成版本信息。这个选项会自动探测你的内核并且生成相应的版本,使之不会和原先的重复。这需要Perl的支持。由于在编译的命令make-kpkg 中我们会加入- –append-to-version 选项来生成自定义版本,所以这里选N。 Kernel compression mode (LZMA),选择压缩方式。 [ ]Support for paging of anonymous memory (swap),交换分区支持,也就是虚拟内存支持,嵌入式不需要。 [*]System V IPC,为进程提供通信机制,这将使系统中各进程间有交换信息与保持同步的能力。有些程序只有在选Y的情况下才能运行,所以不用考虑,这里一定要选。 [*]POSIX Message Queues,这是POSIX的消息队列,它同样是一种IPC(进程间通讯)。建议你最好将它选上。 [*]BSD Process Accounting,允许进程访问内核,将账户信息写入文件中,主要包括进程的创建时间/创建者/内存占用等信息。可以选上,无所谓。 [*]BSD Process Accounting version 3 file format,选用的话统计信息将会以新的格式(V3)写入,注意这个格式和以前的v0/v1/v2 格式不兼容,选不选无所谓。 [ ]Export task/process statistics through netlink (EXPERIMENTAL),通过通用的网络输出工作/进程的相应数据,和BSD不同的是,这些数据在进程运行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相关命令访问。和BSD类似,数据将在进程结束时送入用户空间。如果不清楚,选N(实验阶段功能,下同)。 [ ]Auditing support,审计功能,某些内核模块需要它(SELINUX),如果不知道,不用选。 [ ]RCU Subsystem,一个高性能的锁机制RCU 子系统,不懂不了解,按默认就行。 [ ]Kernel .config support,将.config配置信息保存在内核中,选上它及它的子项使得其它用户能从/proc/ config.gz中得到内核的配置,选上,重新配置内核时可以利用已有配置Enable access to .config through /proc/config.gz,上一项的子项,可以通过/proc/ config.gz访问.config配置,上一个选的话,建议选上。 (16)Kernel log buffer size (16 => 64KB, 17 => 128KB) ,内核日志缓存的大小,使用默认值即可。12 => 4 KB,13 => 8 KB,14 => 16 KB单处理器,15 => 32 KB多处理器,16 => 64 KB,17 => 128 KB。 [ ]Control Group support(有子项),使用默认即可,不清楚可以不选。 Example debug cgroup subsystem,cgroup子系统调试例子 Namespace cgroup subsystem,cgroup子系统命名空间 Device controller for cgroups,cgroups设备控制器

linux内核编译和生成makefile文件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 一、实验题目 1.编译linux内核 2.使用autoconf和automake工具为project工程自动生成Makefile,并测试 3.在内核中添加一个模块 二、实验目的 1.了解一些命令提示符,也里了解一些linux系统的操作。 2.练习使用autoconf和automake工具自动生成Makefile,使同学们了解Makefile的生成原理,熟悉linux编程开发环境 三、实验要求 1使用静态库编译链接swap.c,同时使用动态库编译链接myadd.c。可运行程序生成在src/main目录下。 2要求独立完成,按时提交 四、设计思路和流程图(如:包括主要数据结构及其说明、测试数据的设计及测试结果分析) 1.Makefile的流程图: 2.内核的编译基本操作 1.在ubuntu环境下获取内核源码 2.解压内核源码用命令符:tar xvf linux- 3.18.12.tar.xz 3.配置内核特性:make allnoconfig 4.编译内核:make 5.安装内核:make install

6.测试:cat/boot/grub/grub.conf 7.重启系统:sudo reboot,看是否成功的安装上了内核 8.详情及结构见附录 3.生成makefile文件: 1.用老师给的projec里的main.c函数。 2.需要使用automake和autoconf两个工具,所以用命令符:sudo apt-get install autoconf 进行安装。 3.进入主函数所在目录执行命令:autoscan,这时会在目录下生成两个文件 autoscan.log和configure.scan,将configure.Scan改名为configure.ac,同时用gedit打开,打开后文件修改后的如下: # -*- Autoconf -*- # Process this file with autoconf to produce a configure script. AC_PREREQ([2.69]) AC_INIT([FULL-PACKAGE-NAME], [VERSION], [BUG-REPORT-ADDRESS]) AC_CONFIG_SRCDIR([main.c]) AC_CONFIG_HEADERS([config.h]) AM_INIT_AUTOMAKE(main,1.0) # Checks for programs. AC_PROG_CC # Checks for libraries. # Checks for header files. # Checks for typedefs, structures, and compiler characteristics. # Checks for library functions. AC_OUTPUT(Makefile) 4.新建Makefile文件,如下: AUTOMAKE_OPTIONS=foreign bin_PROGRAMS=main first_SOURCES=main.c 5.运行命令aclocal 命令成功之后,在目录下会产生aclocal.m4和autom4te.cache两个文件。 6.运行命令autoheader 命令成功之后,会在目录下产生config.h.in这个新文件。 7.运行命令autoconf 命令成功之后,会在目录下产生configure这个新文件。 8.运行命令automake --add-missing输出结果为: Configure.ac:11:installing./compile’ Configure.ac:8:installing ‘.install-sh’ Configure.ac:8:installing ‘./missing’ Makefile.am:installing ‘./decomp’ 9. 命令成功之后,会在目录下产生depcomp,install-sh和missing这三个新文件和执行下一步的Makefile.in文件。 10.运行命令./configure就可以自动生成Makefile。 4.添加内核模块

配置和编译Linux内核

配置和编译Linux内核 对内核进行正确配置后,才能进行编译。配置不当的内核,很有可能编译出错,或者不能正确运行。 1.1.1 快速配置内核 进入Linux内核源码数顶层目录,输入make menuconfig命令,可进入如图0.1所示的基于Ncurses的Linux内核配置主界面(注意:主机须安装ncurses相关库才能正确运行该命令并出现配置界面)。如果没有在Makefile中指定ARCH,则须在命令行中指定: $ make ARCH=arm menuconfig 图0.1基于Ncurses的Linux内核配置主界面 基于Ncurses的Linux内核配置界面不支持鼠标操作,必须用键盘操作。基本操作方法: ?通过键盘的方向键移动光标,选中的子菜单或者菜单项高亮; ?按TAB键实现光标在菜单区和功能区切换; ?子菜单或者选项高亮,将光标移功能区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