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

1、画论—创作得出理论:①画史②画论

2、什么是美术?也就是美术包括建筑、雕塑、工

艺美术、绘画、书法。

3、“art”拉丁意为“美术”“art”是:相对

于自然造化的人工技艺。

第二章春秋两汉的画论

1、有两个特点:①画论的人不是画家。

②其意不在论画而是用绘画说明自己的哲学观点。

2、孙子

⑴“绘画后素”说明人的自然美就如同绘画以朴素为美。

⑵“周明堂画”说明画能教育人。

3、庄子的“解衣般礴”反映艺术创作的一种大自然

境界,一种放松心情、自由的境界。是创作的一种状态。

①鼓盆而歌②庄周代碟③濠梁观鱼

4、韩非子关于论画及刻削之道:

⑴关于绘画的难易:

“画鬼魅易,犬马难”说明最熟悉的东西难

画,不熟悉的东西易画。

⑵关于雕刻的规律:

“雕刻之道比墨可小也”说明道理是:在开

始雕刻的时候,要把鼻子雕大些,眼睛雕小

些。韩非子则引申说明为人做事要留有余地,

也是做事的方法。

5、《淮南子》论“君形”及“谨毛失貌”

⑴“画者谨毛而失貌”

“画者谨毛而失貌,射者仪小而遗大”

的言论,意思是说,作画时如果处处求

得细致缜密,则会失掉物象本来的面

貌。说明不要刻画不重要的,要把精力

放在重要的,照顾整体。

⑵“君形者”

“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

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所谓的“君形

者”就是与形对应的“神”,也即中国画里

面的气韵。说明绘画首先要神似,这是艺

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6、《左传》

“使民知神奸”出于《左传》

“司母戊方鼎“世界上最大的鼎。

7、王延寿“汉鲁灵光殿画”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的画论

1、陆机的绘画功能

“存形莫善于画”说明视觉形象是绘画的基本

特征,绘画有形功能的不可替代性。要传达形

象用绘画来表达。

2、顾恺之的绘画理论

⑴顾恺之的代表画作:《洛神赋》

⑵顾恺之的著作理论:a、

《魏晋胜流画赞》b、《画云台山记》c、《论画》

⑶顾恺之的画论:a、提出传神的重要性。b、重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c、提出“以形写神”及“迁想妙得”

⑷顾恺之的名言:“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写照:画像阿堵:眼睛(方言)

⑸“迁想妙得”说明要充分发挥联想才会得到妙的好的东西。

3、谢赫的“六法”

⑴《古画品录》也叫《古画品》、《画品》

⑵“六法”包括①气韵生动②骨法用笔③应

物象形④随类赋彩⑤经营位置⑥传移摹写

4、宗炳的“卧游”

⑴“卧游”代表山水画。

⑵“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

先焉。”

5、曹植

“画存乎鉴者”说明画人物要表明人物身份地

位。

6、王廙

“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说明书画自觉,艺术自觉。(和石涛的观点一样)

7、最姚,是南梁至陈时的画评家,在他的作品《续

画品录》中提到:「学穷性表,心师造化。」「性」

指的是「本质」,「表」指的是「现象」。意指

对事物外在现象和内在本质都有透澈的认识,

用自心去领会自然的法则。

唐、五代的画论

1、“六朝三大家”及其评论

⑴六朝包括哪几个朝代?

①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史称南朝六朝,简称六朝,也作六代

②三国魏、西晋、北魏、北齐、北周、隋,都建都于北方,史称北朝六朝,也简称六朝。

⑵“六朝三大家”是指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⑶张怀瓘《画断》“象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

骨,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

2、绘画的品评

⑴六品:谢赫

⑵五品:(唐)张彦远[分五品:①自然②神③

妙④精⑤谨细]

⑶三品:(唐)张怀瓘[分三品:①神②妙③能]

⑷四品:A(唐)朱景玄[①神②妙③能④逸]

B(宋)黄休复[①逸②神③妙④能]

C(宋)赵佶[①神②逸③妙④能]

3、张彦远论画

⑴画家、美术理论家;美术史之祖。

⑵《历代名画记》是中国第一本美术史著作。

⑶“曹衣出水,吴带当风”

主要是指古代人物画中衣服褶纹的两种不同的

表现方式。其中曹指的是曹仲达,就是说他所

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

给人薄纱透体之感,称为“曹衣出水”;而吴指

的是吴道子,他的画中人物衣服宽松,裙带飘

举,宛若迎风飘曳之状,则称为“吴带当风”。

⑷“疏体”指笔不周意周;“密体”指笔意俱周。

⑸“画家四祖”指的是顾恺之、陆探微(属密体);

张僧繇、吴道子(属疏体)。

⑹“画者,成教化,助人伦”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

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

....。”

说明绘画高于文字,绘画高于语言。

4、张璪《绘境》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是指大自然,外在事物「心源」指的

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对

外在事物要有了一定的深刻认识了解,然后再

通过自己认识结合内心的感悟通过绘画表达

出来,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是一种创作方法。

5、荆浩《笔法记》

⑴《笔法记》讲述了画山水的用笔方法。

⑵荆浩“六要”:气、韵、思、景、笔、墨。

⑶荆浩“笔有四势”:筋、肉、骨、气。

6、王维与《山水决》、《山水论》

《山水决》中的“远岫与云容相接,遥天共水色

交光。”岫:指山远了山缝里冒出的烟雾。

8、民间画工的理论

⑴“若要笑,眉弯嘴挠。若要哭,眉锁额蹙”

⑵“将无项,女无肩”、“坐看五,立量七”

宋代画论

1、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是第二本美术史著作。

⑴解释“六法”

⑵人物之面貌

2、苏东坡(又名苏轼)论画

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苏东坡的

题画诗;此话强调画画重神轻形。

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东坡的题画诗。

⑶苏东坡提出的“仕人画”即是后来的“文人

画”。

⑷苏东坡的传神论

“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

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此话说

明颧骨也能传神。

⑸“观画取其意气所到”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去其意气所到。乃

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

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卷。”

3、郭熙《林泉高致》

⑴①本意②继承传统③创作状态

⑵郭熙(宋代)《山水训》中的“三远”:①高

远②深远④平远

⑶“落笔之时,如见大宾”

“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

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

定,然后为之。”

4、“徐黄异体”释义

中国绘画史上的名词。是宋.郭若虚对五代画家徐

熙、黄筌评论的一种说法。徐熙、黄筌同是花鸟

画家。黄筌西蜀为待诏,御史大夫,为迎合帝王

宫的需要,绘宫中异卉珍禽,所作花鸟妙在赋色,

用笔极精细,以色彩多次渲染,细致而华丽,被

称为"黄家富贵";而人称“江南处士”的徐熙,

则多取材于水鸟野卉,画法多用墨笔,色彩极少,

相对黄筌的风格,这被称作"徐家野逸";二人社

会地位不同,环境与生活习惯不同,志向不同,

审美情趣也不同,各自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后人

称为"徐黄异体"。在花鸟画中徐黄两大派,也是

两大典范,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5、宋代花鸟画的精细不苟与寓意

苏东坡题画诗:“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双翎

决将起,众叶纷自举。”

6、刘道醇(北宋)“六要·六长·三品”

“夫识画之诀,在乎明六要而审六长

也。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

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去

来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所谓六长者:

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二也;细巧求力,

三也;狂怪求理,四也;无墨求染,五也;平

画求长,六也。……且观之之法,先观其气象,

后定其去就,次根其意,终求其理,此乃定画

之钤键也。是故见短勿诋,返求其长;见工勿

誉,返求其拙。夫善观画者必于短长、工拙之

间,执六要,凭六长,而又揣摩研味,要归三

品。三品者,神、妙、能也。品第既得,是非

长短,毁誉工拙,自然昭矣。”(《圣朝名画

评·序》)

第六章元代画论

1、赵孟頫“古意”与“书画本同”

⑴“作画贵有古意”

⑵“书画本来同”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

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此诗说明画画如同写字一样,以书入

画,用写字的方法画画。

⑶赵孟頫代表作《鹊华秋色图》

2、钱选(又名钱舜举)“士气”说

⑴“隶体耳”“要得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

说明要用写隶书的用笔方法画画。

⑵“如何是士夫画?舜举答日:“隶家画也。”

3、(明)董其昌也提出“以书入画为士气”

董其昌论士大夫画曰:“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

之法为之,树如屈铁,山如画沙,绝去甜俗蹊径,乃

为士气。不称纵俨然及格,已落画师魔界,不复可

救药也。”认为以书入画,方可免去画师甜俗之

弊。

4、倪瓒“逸笔”与“逸气”

⑴“以中每爱余画竹。余之竹,聊以写胸中逸

气耳,岂复较其似与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

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

能强辨为竹,真没奈览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

何物耳?”(《倪云林集》,见《佩文斋书画谱》

卷-十六)

⑵“草草以求自然”

⑶“画以自娱“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耳。“

上述说明画画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逸气;抒

发心中的情感,以此作乐。

⑷“荒塞简远,萧条谈泊”是指山水画的最高境

界。

5、黄公望(郭熙也有三远论)

⑴“山论三远:从下相连不断谓之平远,从近隔

开相对谓之阔远,从山外远景谓之高远。”

⑵作画大要

....,去邪、甜,俗、赖四个字。(《辍耕录》)

第七章明代画论

1、王履与《华山图》

“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2、徐渭

⑴《墨葡萄图》的题诗是徐渭孤愤情感的流露:“半

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

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以野葡萄自喻,抒发了

“半生落魄”,胸怀“明珠”而无人赏识的无

奈,所寄托的是怀才不遇的悲哀,反映了他孤独

而凄凉的心境。题字老笔纵横,行次奇斜,字势

跌宕,风格独具,与狂放雄奇的画风浑然一体,

与画意相互生发,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徐渭坎坷不

平的一生悲情。

⑵〈〈题画梅〉〉徐渭“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

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

说明创作要有自己的方法。

⑶徐渭题画诗中云:“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拔皆吾

五指裁”

⑷“青藤白阳”

“青藤”为徐渭,“白阳”为陈淳;“青藤白阳”

二人是明代两位富有创作精神的个性派绘画大

师,也是开明代水墨大写意花鸟画风气之先,创

立了泼墨大写意花鸟画风格,在画史上称为“青

藤白阳”。

3、董其昌与“南北宗”论

⑴“南北宗”论以按绘画创作方法和画家出身把山

水画作南、北分野,将水墨渲染画法的文人画家

比做南宗,视青绿勾填画法的职业画家为北宗。

北宗—渐悟;南宗—顿悟。

⑵论“南北宗”

答:“南北宗”论是中国明代画家、书法家董其昌

提出的艺术思想和理论。南北宗论以禅喻画,借

用禅宗“南顿北渐”的特点,比喻山水画南宗画

崇尚士气、尚质朴、重笔墨,而北宗画则是画工

画,重功力、重形似;南北宗论强调文人画概念,

并梳理其宗派体系。从董其昌本人的绘画实践来

看,这意味着以书法修养融入绘画实践。

⑶“以书入画与士气“

“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以

笔墨韵味代替造型原则。董其昌还强调文人

画的“士气”。

⑷“师古人与师造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⑸“画分南北宗”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

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

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赵伯驹、

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

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槃、荆、关、董、巨、郭

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

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

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

化者。东坡赞吴道元、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

也无间然。”知言哉。”(《画眼》)

第八章清代画论

1、石涛与〈〈苦瓜和尚画语录〉〉

⑴“一画”“吾道以一贯之”

⑵“笔墨当随时代”

⑶“搜尽奇峰打草稿”说明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

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注重自然,注重写生,创造

自己的艺术意境。

⑷石涛题诗:“名山许游未许画,画必似之山必怪,

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

.......。”

⑸《石涛画语录》说:“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

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

又说:“盖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一画之法立

而万物著矣”,“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

法,乃为至法。”

⑹“古者识之具也,化者识其具而弗为也。具古

以化未见夫人也。尝憾其泥古不化者,是识拘

之也。”

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

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

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著某家,是

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

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

2、郑板桥(又名郑燮)论画

⑴“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⑵“胸无成竹”提出者郑板桥

⑶翻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

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

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

也。孤画云乎哉!”

译: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

察竹子。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

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

作画的意念。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

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

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

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

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

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

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

这样吗?

⑷“画竹之法得之日光月影之中”

〈〈板桥题画》中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

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3、邹一桂〈〈小山画谱〉〉

⑴“画忌六气”

画忌六气:一曰俗气,如村女涂脂;二曰匠气,

工而无韵;三曰火气,有笔仗而锋芒太露;四

曰草气,粗率过甚,绝少文雅;五曰闺阁气,

描条软弱,全无骨力;六曰蹴黑气,无知妄作,

恶不可耐。(《小山画谱》)

⑵“画有活、脱两字诀”

4、⑴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⑵“小四王”:王昱、王愫、王玖、王宸

⑶“后四王”:王三锡、王廷元、王廷周、王

鸣韶

⑷清初“四僧”:渐汀、髡残、八大山八、石

涛(皆明末遗民)

5、王翚“集古人之大成”

“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乃为大成。”(《清晖画跋》)

他不主张写生,主张继承传统。

6、恽格(又名恽南田)

“有无相生为逸”

“香山翁曰: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

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

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有,所以为逸。”

7、盛大士

⑴画有七忌

画有七忌:用笔忌滑软,忌硬,忌重而滞,忌率而

溷,忌明净而腻,忌丛密而乱。

⑵画有三到

画有三到:理也,气也,趣也。

⑶画有六长

画有六长:所谓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使笔无痕,

用墨精采,布局变化,设色高华是也。

⑷画有四难

画有四难:笔少画多,一难也;境显意深,二难也;

险不入怪,平不类弱,三难也;经营惨淡,结构自

然,.四难也。

中国古代画家简介

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

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2、《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

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是儒

家经典之一。

3、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 宋国蒙(今河南省商

丘县东北)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人称“逍

遥之祖”。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

的代表人物。

4、韩非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哲

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

5、《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书中以道家自

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道法、阴阳各家

思想。

6、王延寿,字文考,东汉辞赋家,著有《鲁灵光

殿赋》

7、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

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善诗文

辞赋,尤以《洛神赋》著名。

8、陆机,字士衡,西晋著名文学家。著有《文赋》

等论文。

9、王廙,字世将,是王羲之的叔父。

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工诗赋,书法,

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著有《魏晋胜流画赞》

《画云台山记》

《论画》。

10、宗炳,字少文,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

居江陵(今属湖北)。信佛,曾参与僧慧远的

“白莲社”,作《明佛论》。善画山水,作《画

山水序》。

11、谢赫,生平失考,齐梁时期宫廷画家,擅长肖

像画,著《古画品录》一书,约成书于532

年之后至552年之前。

12、姚最(535—602,或531—601),字士会,陈吴

兴(今浙江吴兴)人,有《续画品》传世。

13、王维,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人,后迁至蒲

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著有《山水诀》

又名《画学秘诀》和《山水论》

14、张璪,字文通,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建中三

年(公元782年)曾在长安作画。擅写山水树

石,长于破墨。著《绘境》,已佚。

15、张彦远(815—875),字爱宾,河东(今山西

省永济)人,博学工文辞,乾符中(874—878)

官至大理寺卿,家世鼎盛,善于收藏。著有《法

书要录》和《历代名画记》,具有极其珍贵的

文献价值。《历代名画记》,是一部最早的中国

绘画史专著。

16、荆浩,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五代后梁

山水画家。唐末战乱,隐居太行山洪谷,自称

洪谷子。存世作品有《匡庐图》,并著有《笔

法记》一文。以对答式的文体,阐述了对山水

画创作的重要见解和理论,具有一定的文献价

值。它是研究中国绘画美学及中国美术史必读

书籍之

一。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绘画的“六要”、

“四势”……等理论。

17、黄休复,生卒年不详,字归本,江夏(今湖北武

昌)人,著有《益州名画录》

18、郭若虚,生卒年不详。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宋真宗(997—1022)郭皇后的侄孙;仁宗

(1022—1063)兄弟相王的女婿。祖父和父亲都

酷爱艺术,富收藏。所著《图画见闻志》系续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后的又一部中国

古代画史重要著作。1074年自序成书。

19、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山(今四川眉山)人。苏轼是北宋最著名的文学

家、书画家。无论在文学上、书画上都有极高

造诣,对后世影响极大。与蔡襄、黄庭坚、米

芾号称宋代四大书家。在绘画上,提倡写意,

反对片面追求形似。主张诗画结合,强调诗中

有画、画中有诗,为文人画理论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著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

卷和不少的题画诗。作品有《木石图》流传于

世。

20、黄庭坚(1045一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他出于苏轼门下,而与

苏齐名,世称“苏黄”,文学上开江西诗派,

影响极大。兼善行、草书,以侧险取势,纵横

奇崛,自成风格。山谷论画颇具鉴赏力,在推

动宋代文人画风中影响不小。著《山谷集》。

21、郭熙,北宋山水画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属

河南)人。熙宁年间为图画院艺学。他的画论,

由子郭思纂集成《林泉高致》。全书共分六篇。

传说前四篇为郭熙所作,后两篇为郭思所作。

22、刘道醇,北宋大梁人,活动于1057年前后。著

有《五代名画补遗》、《圣朝名画评》。

23、《宣和画谱》,中国画著录书,无著者姓名,

可能为诸家集体编写。共二十卷,分道释、人

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兽畜、花鸟、

爨竹、蔬果等十门,记录宋徽宗宫廷所藏历代

绘画作品。书前有宋徽宗赵估于宣和庚子

(1120)年御制序。

24、钱选(约1369—1299后),字舜举,号玉潭,

湖州人,宋末元初画家。擅画人物、花乌、蔬

果和山水。他力倡画中“士气”,认为“士

气”的获得与画家人品以及书画结合的形式

有直接的关系。赵孟頫曾向他请教过画学。他

的见解对后世影响很大。

25、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

湖州人。宋宗室,入元后,经举荐,官刑部主

事,后累至翰林学士承旨,封魏国公,谥文敏。

赵氏诗、文、书、画、篆刻无一不精。在绘画

上,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之说,借古开今,

又倡以书入画,作为承前启后一个转折性人

物,对元代以及后世绘画有着重要影响。

26、倪瓒(1306—1374或130l一1374),原名珽,

字元镇,号云林子,无锡人,擅画水墨山水,

创“折带皴”以写山石,其画简淡萧疏,为逸

格之典型。倪为元四家之一,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有《清閟阁集》。

27、王履,字安道,能诗文,精医道,工画,曾作

《华山图》,著有《华山图序》。

28、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山人,亦

号青藤道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在诗、文、

戏剧、书、画方面都有极高造诣,绘画上尤长

花卉画,笔意纵横,水墨淋漓,为大写意花卉

画之开创者,对后世影响重要而深远。

29、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

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官南京礼部

尚书,谥文敏。明代著名书画家。他在绘画上

提出“南北宗”说,崇南贬北,标举文人画,

强调笔墨形式的独立表现,对晚明及清代绘画

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著有《容台集》、《画禅

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30、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

晖室主人等,常熟(今属江苏)人。清初“四

王”和“清六家”之一,擅山水,融会南北诸

家而出之己意,著《清晖画跋》。

31、恽格(1633—1690),字寿平,一字正叔,号南

田,武进(今江苏武进)人,擅画山水、花卉,

其水墨淡彩,清润明丽的没骨花卉有“常州

派”之誉,为“清六家”之一。著《瓯香馆集》,

其《南田画跋》所论颇为精到。

32、石涛(1642—1718),原姓朱,名若极,明宗室,

广西全州人。因明末内讧,年幼出家,法名原

济,号石涛,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等。其画

个性鲜明,构图善变,笔墨恣肆,意境苍茫新

奇,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其所著《苦瓜和尚

画语录》为中国绘画美学之高峰。

33、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

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任

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因为民赈济而罢官,居

扬州卖画为生。长画兰竹,工书法,以自创“六

分半书”名世,为“扬州八怪”之一。有《板

桥全集》行世。

34、邹一桂(1693—1765),号小山,江苏无锡人,

雍正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善花卉,

著有《小山画谱》。

35、盛大士(1771—1834后),字子履,号逸云。

镇洋(今江苏太仓)人,嘉庆五年举人,曾司铎

山阳。善山水,著《溪山卧游录》四卷,约成

书于1820年前后。

36、苏轼1

先秦,秦,汉

扬雄《法言》《太玄》《扬子云集》书,心画也

王充《论衡》

班固《汉书》《白虎通义》后人擇《班兰台集》

催瑗《草书势》

崔瑗《草书势》《鲁灵光殿赋》

顾恺之《论画》、《魏晋胜(名)流画赞》《画云台山记》

宗炳《画山水序》

王微《叙画》

王僧虔《论书》

萧绎《山水松石格》

谢赫《古画品录》

姚最《续画品》

隋、唐、五代、

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

王维《山水决》

张璪(zao)《绘境》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

荆浩:《笔法记》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

沈括《梦溪笔谈

郭若虚《图画风闻志》

郭熙《林泉高致》

刘道醇《五代名画补遗》、《圣朝名画评》

米芾《书史》《画史》

米友仁宣和画谱》:

董逌《广川画跋》

韩拙《山水纯全集》

邓椿洞天清禄集》

赵希鹄《画继》

元代

钱远(书卷气)

李衎《竹谱详录》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写山水决》

汤垕《画鉴》

汤垕《画鉴》

杨维桢《图绘宝鉴》

倪瓒《清閟阁集》

饶自然绘宗十二忌》

王绎《写像秘诀并彩绘法》

明清

王履《华山图序》

王绂书画传习录》

文徵明《甫田集》

李开先中麓画品》

何良俊四友斋画论》

王世贞《艺苑卮言》

王穉登《吴郡丹青志》

高濂燕闲清赏》

屠隆《画》

董其昌《容台集》、《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

陈继儒《妮古录》

李日华竹懒画A》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

张丑清河书画舫》

唐志契《绘画微言》

顾凝远《画引》《画传灯》

张岱《琅嬛文集》

王时敏《西庐画跋》

傅山《霜红龛集》

龚贤《画诀》《柴丈人画稿

笪重光《书筏》《画筌》

王翚《清晖画跋》

恽格《南田画跋》

王原祁《雨窗漫笔》、《麓台题画稿》

唐岱《绘事发微》

张庚图画精意识》

金农冬心先生集》

郑燮《板桥全集》

邹一桂《小山画谱》

方薰《山静居集》《山静居画论》

蒋骥《传神秘要》

高秉《指头画说》

黄钺《松壶画赘》《松壶画忆》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钱杜《二十四画品》

37、

中国美术史画论专题

中国画论专题 一、魏晋时期: 1、背景缘起:艺术史论的发展是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密切相关的。两汉以来文艺创作的长足进步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既需要理论的总结和指导,也需要提出文艺评论(批评)的标准,这更促进了文艺理论的发展。同时,魏晋以来玄学的兴盛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为社会生活带来新的风气。玄学清议和人物品藻直接影响到文学艺术,首先是在文学中出现了第一批理论文章和专著。理论探讨的氛围和文学作品的风气引起了人们对于绘画理论的关注。以顾恺之的论画和谢赫的画品为代表的著述,是绘画史上最早出现的理论专著。 2、顾恺之的画论: 顾恺之的画论著述流传下来的有《画云台山记》和《论画》两篇。 《画云台山记》是篇绘画创作构思性笔记,《历代名画记》征引《论画》和《魏晋胜流画赞》两篇文字,实际上均是顾恺之《论画》中的不同段落,前面是画评,后面是摹写要法。顾恺之明确地提出了绘画表现对象的要求,“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尔,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继承了战国时期朴素的唯物主义而有了进一步的发挥。 顾注重人物画的“传神”,认为“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在阐明传达人物神情气质的同时,又强调绘画技巧的重要性,其认为临摹时要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才能自然而准确地再现,提出“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 顾恺之论画的功绩在于把对绘画的一般性论述提高到独立的理论认识高度,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是继卫协之后极重神韵的画家,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绘画“六法”的产生,古代绘画千余年来对气韵、神采的追求,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与他的理论相关。 3、谢赫的《画品》 谢赫是南齐(479-502)前后的画家、理论家,以时装人物和肖像画为题材进行创作,但主要贡献在绘画理论方面。 《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分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画品》中提出了绘画的社会功能以及品评绘画的六条标准,即“六法”,同时也对曹不兴以来的27为画家分别品第高下。 提出绘画的功能:“明劝诫,著深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承继了曹植“存乎借鉴者,图画也”的理论思想,十分明确地概括出绘画创作与政教密切相关的理论主张。 “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是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作为艺术表现的最高准则。骨法用笔是指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应物象形、随类赋

2018届高三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含答案

专题能力训练1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 与初步发展——先秦和秦汉 一、选择题 1.《论语·八佾》记录孔子的话:“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荀子》说:“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对以上材料理解不准确的是( ) A.“周监于二代”中的“二代”是指夏商两代 B.“吾从周”指孔子尊崇周礼 C.“郁郁乎文哉”说明夏商政治文化已成熟 D.《荀子》指出了礼乐制在维护分封制、宗法制方面的重大作用 2.“分封制是建立在方国联合体上的血缘性国家,秦以后才是地缘性(即民族性)国家。”此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 A.最高统治者的行政权力不同 B.地方行政的组织方式不同 C.能够直接统治的区域不同 D.选拔官员的途径不同 3.“分封制就奠定了先秦诸国文化相互作用与运作的基本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秦汉为代表的华夏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与后来面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分封制( ) A.确立了古代中国疆域基本格局 B.为后世中华文化发展打下基础 C.加强了国家对人们思想的控制 D.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5.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6.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夏商之时,乐排在首位,礼排在从属的位置。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的教育局面。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 ) 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 D.以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 7.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王位的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 A.君主专制得到不断强化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8.据《管子》记载:“(齐桓)公曰:‘请问战胜之器。’管子对曰:‘选天下之豪杰,致天下之精材,来天下之良工,则有战胜之器矣。’”对“良工”认识无误的一项是( )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C.体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D.推动了诸侯的争霸斗争 9.(2017北京文综,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这表明孔子主张( ) A.省刑慎刑 B.先礼后刑 C.废除刑法 D.刑罚得当

中国古代文学史论文

神魔皆具人情 ——《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比较研究(文学院汉语言文学赵聪0610012020) 【摘要】具有“幻想小说”和“游戏小说”之称的《西游记》,不仅故事情节具有象征性,而且在人物形象上也极具象征意味。“三打白骨精”中,作者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神魔皆具人情,唐僧是凡俗化得高僧,孙悟空是聪明、正义的好徒弟,猪八戒则是有着自然本性和本能的小私有者的象征。 【关键字】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唐僧猪八戒形象象征 一、解决一个问题:《西游记》主题考辨 《西游记》自诞生至今,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奇书而光辉灿烂。对西游记的研究也可谓灿若星海,四百年来,对西游记主题的讨论从未停止,而其主题定位关系着对《西游记》主旨、写作手法以及书中人物形象等多方面的理解和判断。 在探讨“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形象之前,首先,我对《西游记》研究以来的诸种主题论断做分类分析,并提出我的看法。 (一)“神魔小说”与“幻想小说” 此说自明清开始发端,明清虽无神魔小说之名,但谢肈浙在《文海披沙》卷七中有言:“俗传有《西游记演义》,载玄奘取经西域,道遇魔祟甚多,读者皆嗤其俚妄。余谓不足嗤也,古已有之。” 称其为神魔小说,始自鲁迅,近人又称之为“神话小说”、“童话小说”,主要是因为《西游记》构成了一个非现实的艺术世界1。这种说法,强调关注《西游记》的象征性、抽象性和超现实性,不对人物和事件作实讨论。 (二)寓言、哲理小说 此说自《西游记》研究之始即有,如:世本陈元之《序》中有“此其书直寓言者哉!”李评本叶昼在评点中说:“《西游记》极多寓言。” 那么《西游记》到底有什么寓意呢?明代谢肈浙提出“收放心说”,即:《西游记》曼衍虚诞,而有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深,以猪为意之驰,其

中国哲学论文

老子之“道” 内容摘要:“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由道家首先提出。道,原指道路、坦途,后逐渐发展为真理,规律,基本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 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虽然没有在中国正统文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却对人们的思想有着巨大的影响?道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无为,无欲,无我;居下,清虚,自然。道家学说以探索自然、社会、人生为宗旨,以自然秩序、社会秩序和心灵平衡的合一为目标,表述严谨,逻辑性极强。 关键词:道,矛盾转化,无为,为人处事,管理 正文:一、何为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道”,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轴心。道最初的含义是指道路,也就是说,道是有形的、多变的、可名的,同时也可以理解为研究、认识或处理某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他认为,在天地万物产生之前,就存在着一个无形、无相、无声、无名的“道”,它是一种规律,是物质的本初,是揭示事物之间必然联系的本质,是一种无形的、不变的、不可名的恒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总根源。 老子的“道”是当时思辨哲学的最高成果。他不仅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道”的最高抽象,而且对“道”的运动规律做出了最高概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无为即自然”,是道家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道德经·德经第42章》中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德经第六十二章》并进而指出:“道者万物之奥?”他认为万事万物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的运动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时刻变化而非静止的,天地万物都存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对立面以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并揭示出一系列的矛盾,如:有无,难易,祸福,刚柔,兴衰,智愚,生死,进退等。他认为,这些矛盾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相互排斥,相互依存的。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4]老子还深刻地揭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他说:“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敞则新”[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6]、“祸兮福之倚,福兮祸所伏”[7]。他认为祸福、正邪、善恶都会由于其内部存在着两种对立因素而可能向其相反方向转化,“负阴抱阳”的万物都是如此。因此他指出“反者,道之动”[8],把事物的相互转化,当作一条重要规律。既然有规律存在,那么我们在处事时就必须遵循规律,“无为”乃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9],实质在于顺应规律?而遵循规律并不等于抱着现成规律停步不前,因为规律本身也不是一种常态,要明白“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1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万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效法自然,就是认识、遵循客观规律,使规律为我所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1]。无不是空洞的东西,而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既是万物之所出,又是万物之所归。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相对于有的概念,

中国画论习题1

中国画论习题 一、春秋至两汉绘画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解衣般礴”论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转》 D.《淮南子》 2.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是( )。 A.“使民知神奸” B.以形写神 C.存形莫善于画 D.迁想妙得 3.“君形”及“谨毛失貌”出自( )。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淮南子》 4.“君形”指绘画首先要(),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A.外观 B.注重整体 C.形似 D.神似 5.借用画画的故事讲道家“任自然,返质朴”的思想的理论出自( ) A.畅神 B.似与不似 C.心师造化 D.“解衣般礴” 6.“使民知神奸”论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淮南子》 7. ()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A.《左传》 B.《史记》 C.《庄子》 D.《淮南子》 8.《左传》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 ) A.最早的品评说 B.最早的功能说 C.最早的技法说 D.较早的功能说 9.韩非属于战国时代的() A.法家 B.儒家 C.墨家 D.道家 10.“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论语》 二、填空题 1.“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易者?’曰:‘鬼魅最易’。……”此段话出自____________,这是中国美术理论发展过程中最早提出的关于____________的问题。 2.春秋至汉代诸子论美术,论述比较简略,且作者本意往往不在论画,而是________,阐发 他们的哲学观点或学术思想。 3.孔子的“绘事后素”论中的“素”指的是先有____色的底子,后有画。 4. ________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5. “君形”指绘画首先要________,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东西。 三、名词解释/简答 1.使民知神奸 2.解衣般礴 3.君形 4.谨毛失貌 四、论述题 1.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论述古人对关于绘画及美术作品功能的认识。 二、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南陈姚最写了《续画品录》,作为《古画品录》的续篇,提出了前人所未提的()。 A.传神论 B.骨法用笔论 C.气韵生动论 D.心师造化论 2.顾恺之说:“四体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 )中。” A.阿堵 B.思想 C.心胸 D.学问 3.宗炳在其绘画理论中提出( )的山水画功能论。 A.“使民知神奸” B.士气 C.存形莫善于画 D.畅神 4.《魏晋圣流画赞》出自( ),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 A.王微 B.顾恺之

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变”与“守”-2019年文档

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变”与“守” 一、引言 “变”与“守”,即创新与继承。继承意味着传移模写、师法古人,既要得前人技法上的精妙,更要得前人意境上的高远;创新意味着自我意志的表现和强调,务必要打破巢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做传统和前代大师的逆子。两者长久以来是一对不可拆分的创作概念,提到“变”,则必然谈及“守”,反之亦然。 从南朝谢赫的“传移模写”,到明末清初王原祁的“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再到近代吴昌硕的“古人为宾我为主”,“变”“守”之论在千年画史中不断流变,波澜起伏。不同时代,画家对于绘画创作应该继承还是创新的倾向是不同的,其原因在于,不同的政治气氛、文化环境以及绘画本身的发展状态下,画家的创作受到不同的限制,而画家个人对时代、对自我也有不同的诉求。唯有结合了这些因素,探讨中国古代画论中的“变”与“守”才能较为理性且具有说服力,对于当下国画,甚至是所有类型艺术的创作才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南的价值。 二、“变”“守”之论的流变 中国最古的成篇画论作者――东晋顾恺之在他的《摹拓妙法》一篇中,详细阐述了为何临摹、如何临摹的课题。其后,南朝谢赫在他所提出的“六法”之中,将其总结为“传移模写”一法。传移模写,即所谓临摹,是两种不同的行为。“临是对临,

摹是摹拓。传移就是临,是把古画或范本挂在墙上或放在一旁,对着画。摹是把古画或范本放在台子上,上边蒙上绢或纸照着画” [1] ,或是如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所记的:“……一是用针按画稿墨线密刺小孔,把粉扑入纸、绢或壁上,然后依粉点作画。二是在画稿反面涂以白垩、土粉之类,用簪钗按正面墨线描传于纸、绢或壁上,然后依粉痕落墨。”刘海粟针对“传移模写”也有更为现代化的解释:“传移模写,涵有‘再现’(Reproduction)的意义,‘再现’也可以叫‘再创造’” [2]。 顾恺之在详细介绍了临摹的具体操作方法之后,于《摹拓妙法》篇末强调了“神”的重要性,其意甚明。临摹的最终目的不是学得范画的表面形态和形式,而是其中的“神”,以及“写神”的办法。因此,谢赫将“传移模写”列为“六法”末席也不足为怪。同样生活在南朝的姚最在其《续画品》中提及:“湘东殿下……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意指梁元帝的绘画成就不是只靠前人并照其规矩来做所能达到的。唐朝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中,对于谢赫六法进行了补充阐释,认为“传移模写,乃画家末事”。同时期的张?b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则完全未有涉及“临摹”的方面。可见,东晋以来直至唐的约五百年间,画坛上对于“守”的态度从顾恺之的相对中立越来越走向绝对的负面。这与魏晋风骨、大唐气象有不可否认的关联。魏晋时期,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相对高度的自由以及纯粹的精神追求使得整个社会对文艺都保有较高的审美修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结课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结课论文) 唐代诗词赏析 唐诗简介 摘要: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一个朝代的名称——“唐”,和一种文学的体裁——“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唐诗”。在后人心目中,“唐诗”这个名词自身就标志着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中国有一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强大兴盛的朝代,唐传二十帝,历二百九十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十六年)而亡。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太平,外交也很发达,唐朝与周边的区域、国家的交流都非常频繁,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中心。而且在思想上也是相对解放的,统治者不仅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兼容并蓄,而且允许人民对时政展开批评。所以唐朝是封建社会中一个经济富足,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的朝代,就是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中,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了成熟和繁荣,而唐诗则是唐代文学的代表和最高成就。 关键词:唐代诗词李白诗词杜甫诗词对比白居易诗词 正文: 李白诗歌与杜甫诗歌的赏析比较 假如从诗歌的成就来比较李杜的诗歌,我觉得没有可比性。一个被称为天才,一个被称为地才;一个被称为天上的诗人,一个被称为人民的诗人;一个如天上翱翔的鹰,一个如地上狂奔的虎。他们都是诗坛的强者,尽管他们也是好朋友,但他们谁也不能取代谁,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所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既然我们无法对比两人的成就,那么,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他们诗歌的风格差异,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差异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的差异。 一.李杜诗歌的比较:(一)创作上:李白写虚,杜甫写实。1.李白乐观、豪放、自信,他是天之骄子,盛世的歌手,所以写出了“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虚幻的诗句。2.杜甫生在危机四伏的盛世和创痍满目的乱世之中,他过的是屈辱艰难,颠沛流离的生活。所以他忠实记录了严峻的现实。如《悲陈陶》中“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2)象征寓托上:1.因为李白性格纯真,崇尚自然,洒脱不羁、傲世独立,又有老庄的浪漫主义思想,所以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鹏凤凰·黄河大江·青山明月·仙境醉乡等。如写大鹏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他用大鹏自比,大鹏的自由豪迈,扶摇直上,都是他向往的。如写黄河大江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涛似山喷雪来”,在气势磅礴的江河之间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如写青山明月的“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如写仙境醉乡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诗中有诗人的幻想,

中国哲学论文题目

中国哲学论文题目 篇一:张岱年论文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 张岱年论文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txt45想洗澡吗?不要到外面等待下雨;想成功吗?不要空等机遇的到来。摘下的一瓣花能美丽多久?一时的放纵又能快乐多久?有志者要为一生的目标孜孜以求。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磨剑数年,今将试锋芒。自命不凡不可取,妄自菲薄更不宜。中国哲学基本问题辨析 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曾经有明确的论述,他说:“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但是,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教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十分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思维对存在的地位问题,这个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作用的问题: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问题以尖锐的形式针对着教会提了出来: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1)在这里,恩格斯在确定“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哲学的最高问题的同时,对于哲学的最高问题作了几种表面上不同的表述;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世界是否神所创造的还是从来就有的?此外,恩格斯在下文中又谈到“物质和精神关系”的问题。这些都是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

恩格斯关于哲学最高问题的论断,是从西方哲学发展中总结出来的,“思维对存在”是黑格尔的用语。中国古代哲学有自己的一套概念范畴。有自己的一套的名词术语,显然不同于西方。中国哲学是否也有哲学的最高问题与西方哲学的相类似,而且在某一时期获得了比较完全的意义呢? 我认为,中国哲学也有与西方哲学的最高问题相类似的问题,虽然是用不同的名词概念来表达的,而具有相似的深切内涵,因而具有同等的理论意义。 试以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中国哲学史中与西方哲学所谓思维与存在的问题相类似的问题有四:(1)名实问题;(2)道器问题;(3)有无问题;(4)理气问题。与西方哲学所谓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相类似的问题亦有四:(1)天意与自然的问题;(2)形神问题;(3)心物问题;(4)能所问题。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讨论重点,所以表现了这些复杂的情况。前一类问题最后归结为“理气”问题,后一类问题最后归结为“心物”问题。以下试以历史顺序略述这些问题讨论的梗概。 1.名实问题 在先秦哲学中与西方所谓“思维与存在”问题在字面上最为相近的是名实问题。名即概念,是思维的内容。实即具体存在,是思维的对象。但在中国哲学中,名实问题没有上升为哲学的最高问题。孔子讲“正名”,强调“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而未谈名与实在关系。庄子说过“名者实之宾也”,(2)未有详论。公孙龙著《名实论》,肯定“夫名,实谓也”。《墨子·小取》云:“以名举实”,亦明确断定了名与实

4月浙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画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画论试题 课程代码:0074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对绘画特点的认识。( ) A.陆机 B.顾恺之 C.谢赫 D.姚最 2.作画贵有古意论出自( ) A.钱选 B.倪瓒 C.郭若虚 D.赵孟頫 3.邪、甜、俗、赖出自( ) A.王履 B.黄公望 C.徐渭 D.郑绩 4.“学一半,撇一半”出自( ) A.黄宾虹 B.石涛 C.齐白石 D.郑燮 5.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是( ) A.使民知神奸 B.士气 C.传神 D.存形莫善于画 6.借用画画的故事讲道家“任自然,返质朴”的思想的理论出自( ) A.畅神 B.似与不似 C.心师造化 D.“解衣般礴” 7.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是( ) A.《图画见闻录》 B.《叙画》 C.《林泉高致》 D.《笔法记》 8.在清初画坛上占统治地位的正统艺术观的代表者是( ) A.浙派 B.四王 C.四僧 D.吴派

9.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提出绘画功能论的主要内容是( ) A.使民知神奸 B.逸气 C.成教化,助人伦与怡悦情性 D.传神 10.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关于画派的理论是在( ) A.明代 B.宋代 C.唐代 D.元代 11.绘画要墨法分明,提出墨法有浓墨、淡墨、泼墨、积墨、焦墨等七种墨法的是( ) A.黄宾虹 B.潘天寿 C.徐悲鸿 D.张大千 12.明代董其昌等提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论。北宗宗主是( ) A.王维 B.李思训 C.关仝 D.荆浩 13.“师意不师迹”提出者是( ) A.郑板桥 B.石涛 C.王时敏 D.张大千 14.“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提出者是( ) A.吴昌硕 B.高奇峰 C.齐白石 D.林风眠 15.倪瓒绘画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以及( ) A.士气 B.笔墨当随时代 C.写胸中之逸气 D.摄情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6.宋人提出画家的修养包括文学造诣、________、________。 17.谢赫《》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他提出的“六法”是美术理论的一项新贡献。其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18.将诗和文直接写到画面上,名之曰题画的是宋代的文人画家________、________等人。 19.“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始于唐代________。理论上宣扬并扩大影响的是________。 20.画风对宋代花鸟画影响最大的画家是________、________。 21.绘画“三远”论提出者是________。 22.“画人物必须分清贵贱气貌”的提倡者是________。 23.荆浩在其山水画论中提出用笔有四势:筋、肉、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4.“君形”及“谨毛失貌”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研究的论文

浅议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研究的论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摘要:文学“形式批评”的术语源于西方,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语言及形式的论述是相当丰富的。本文简要论述了古代文论中有关形式批评的理论和观点。本文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形式研究,从形式推敲、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两个方面予以梳理. 关键词:古代文论;形式批评;研究 提到文学的形式研究,论者大多会把目光投向西方。似乎“形式”批评本是西方文论的产物。纵览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在文学语言研究方面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以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为代表的“语言形式”,还是结构主义文艺理论的“结构形式”;无论是符号学理论的“符号形式”,还是神话原型批评的“原型”和格式塔理论的“格式塔”概念,这些形形色色的批评理论都可归之于“形式批评” 的范畴。六十年代以后的接受美学、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等等,也都给文学语言问题以优先的地位和特别的关注,并且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观点。可以说,西方二十世纪文论是以文学语言的研究

为重要标志的. 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汉语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优势。中国古典诗学在形式批评方面有诸多阐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古代文学创作的“形式”之美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形式美。而中国古代文论一方面强调“言志”、“宗经”、“载道”,另一方面又始终对诗歌语言问题相当重视,产生了大量的有关诗歌语言的论述,其成果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西方传统文论. 以唐诗为例,唐诗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高峰,其形式上的成就远远高于内容。几万首唐诗里表达的思想情感,如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春愁秋恨、山水隐逸等,在先秦至六朝的诗歌里已表达的很多了。哈罗德·布鲁姆说“:一部文学作品能够赢得经典地位的原创性标志是某种陌生性。”唐诗中的情感肯定已不存什么陌生性了,只有语言而且是不断翻新的语言,才使唐诗赢得了经典地位. 汉语的诗性也促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中国古典诗学是以汉语言文字为基础的,汉语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诗歌在形式方面的天然优势。王力指

中国古典哲学论文

谈我对自然无为的理解 应物31 王聪 2130903014 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自然无为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之一。中国一些古籍中说,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在远古时代即已有之,相传为中华民族始祖的黄帝就是自然无为理论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所以,在以后的道家或道教学者中也常常把黄帝奉为道家或道教的创始者。然而,就现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当奠基于《道德经》一书。《道德经》的作者相传为老子,所以《道德经》亦称《老子》。老子以后,传扬道家思想的学者很多,如列子、关尹、文子、田骈等,然其中最有名、最有影响者当数战国中期的庄周。所著《庄子》一书从总体上来讲是承继并发挥了《道德经》自然无为思想的,并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魏晋以来,《道德经》与《庄子》一直并称,是为道家学说的两部根本经典。所以,在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上,《老》、《庄》思想也就成了道家思想的同义语。 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一是崇尚天道的自然,如《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常无为”;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二是提倡人道的自然无为,即人类应当效法天道的自然无为,如说,人的活动应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等。在人道自然无为的主张中,又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物之则,缘理而动,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尤其是处于社会领导地位的统治者,要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各种制度、规范,使百姓保持纯朴的民风。 道家崇尚天道自然,不仅合乎自然的本来面貌,而且在理论上也有着反对神学目的论的重要意义,这已为历史所肯定。道家强调人与自然应当和谐一体的思想,也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关心地球生态环境的有识之士所认同。在我一个理学生的眼中看来,崇尚天道,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无数的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生于自然,必要遵循自然。即使杰出的人物可以超越常人,超越时代,但他们无不遵守着自然规律,换句话说,并没有神的存在。这里的自然规律,包括已经认知的和还没有认知的,包括人类可以认知的也包括人类无法认知的。我们生在其中,就要承认自然规律,认识到人类在茫茫万物中渺小而幸运的存在。这个意义上,自然即为“神”的存在,没有可以宗教意义里可以主宰自然的神。存在是至高无上的,随着人们对自然更加深刻的了解就愈发觉得其之深奥,人们只能承认也不能不承认自己的渺小,人也只不过是组成自然的极小一部分而已。 人所能对自然的改造也要建立在对其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遵循和顺应之上。理学大家朱熹,对此也说:“禹之行水,则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未尝以私智穿凿而有所事,是以水得其润下之性而不为害也。”由此可见,因顺自然之势的无为,绝不是消极等待,相反倒是最积极有效的有为。于此相反的的,盲目的,违背事物性的,不计后果的“枉为”,不如无为。打个比方,事物发展的过程,人的作用好比催化剂,可以起到推动抑或减慢某事发展速度的作用,但想要凭人的力量,

7月浙江自考中国画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画论试题 课程代码:0074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使民知神奸”论出自() A.《韩非子》 B.《庄子》 C.《左传》 D.《淮南子》 2.“将无项,女无肩”、“坐看五,立量七”是唐五代________中绘画经验的总结。() A.《画论》 B.《山水论》 C.《神、骨、肉》论 D.《叙画》 3.钱选把________视为区分文人画与非文人画的标志。() A.笔墨 B.篆体 C.诗文 D.隶体 4.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是() A.《图画见闻录》 B.《叙画》 C.《林泉高致》 D.《笔法记》 5.“成竹于胸”出自() A.《画楷序》 B.《竹懒论画》 C.《林泉高致》 D.《竹谱》 6.将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画家是() A.文同 B.郑板桥 C.苏轼 D.石涛 7.南宗画系宗主是() A.苏轼 B.米芾 C.王维 D.董源 8.“摄情说”出自() A.倪瓒 B.钱选 C.王鉴 D.恽南田 1

9.透视学上“三远”论出自() A.郭若虚 B.郭熙 C.王微 D.石涛 10.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的古意指绘画要取法() A.唐人 B.宋人 C.汉代 D.魏晋 11.元代画家赵孟頫绘画上的主张主要有() A.逸气论 B.创作取材要精粹 C.书画用笔同法论 D.士气论 12.“美术革命”的口号由________提出,主张中国画要改良,必须采用西洋画写实之精神。() A.陈独秀 B.林凤眠 C.高奇峰 D.康有为 13.有法必有化提出者是() A.沈灏 B.石涛 C.郑燮 D.恽格 14.美术“变法论”提出者是() A.石涛 B.林凤眠 C.康有为 D.徐悲鸿 15.徐渭艺术思想主要是() A.似与不似 B.重气韵,不拘成法 C.逸笔草草 D.邪、甜、俗、赖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6.春秋至汉代诸子论美术,论述比较简略,且作者本意往往不在论画,而是________,阐发他们的哲学观点或学术 思想。 17.顾恺之的绘画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8.《笔法记》是唐末五代山水画家________所作的重要的山水画论著作。画论中根据山水画的特殊要求和自己的创 作实践他提出“六要”,即:________、________、思、景、笔、墨。 19.宋代表现江南景色水墨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 20.黄宾虹认为绘画要墨法分明,提出墨法有七: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墨、泼墨、焦墨、宿墨。 21.张彦远认为山水画从________开始发生变化,达到完美境界的是________、________父子。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22.“心师造化”论 2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绘画赏析---山水篇 省市第二十三中学利梅 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通过语文和历史课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和历史知识。这对中国画的欣赏、体悟非常有利。另一方面,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在新课改后,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大家喜爱的学习方式。这为本课的探究式学习提供了必备的基础。 教材分析:这一课容宽、知识面广,涉及到了高中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语文知识等,知识的综合性不仅学生感兴趣,我也喜欢研究,一节课讲完学生绘画知识了解得有点肤浅,于是我从中国古代绘画分类把本科整理成3节,深入浅出的从多角度给学生展示中国画的魅力。 教学目标:了解代表性作品,探究各种山水画画风格特点,加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山水作品的时代特色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难点:山水作品时代特色的归纳及其风格演变。 教学策略:采取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大家仔细地、反复地品读作品。通过比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时代作品的特色,并联系历史、语文知识,来加深对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转变的角度来发现这些艺术特色的深层原因,使大家获得较为深刻的审美体验,同时,

还可以欣赏体会诗、画等传统文化贯通交融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激发起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产生民族自豪感。另外,引导大家通过探究,看到文化的变迁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鼓励大家养成尝试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知识去探索和研究艺术、了解作品,获得较深层次的了解和感悟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古代绘画原大挂图若干宣纸毛笔墨汁盘子笔洗。 生:美术书纸笔 教学过程:导入(周围作品)——两宋作品品鉴对比(学生活动)——诗词与两宋绘画风格之对比(学生活动)——山水画特点——老师示课堂练习——课堂小结 导入: 师:中国古代绘画的三大画科分别是人物、花鸟和山水。中国山水画的成就超过了其他许多艺术部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瑰宝。这些附着中国人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的千古佳沉默不语却光华万丈,荡涤心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们的魅力。 出示课题:中国古典绘画赏析 (通过幻灯片欣赏北宋作品《溪山行旅图》)

2019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 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 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 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 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 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 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 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9.1916 年1 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1

古代文学作品论文

古代文学作品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多个方面的人文精神,主要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形式流传,生动地再现了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赋予了当代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内涵。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文学作品论文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论古代文学及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联系 摘要:文学创作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文学更是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经历多少朝代都依然会对当代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古代文学蕴含的人文精神入手,简要研究其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联系,以及如何实现古代文学与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古代文学;人文素质;当代教育 在当代人文素质教育中,古代文学教学担负着重要责任,其不仅可使学生了解古代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拓宽知识面,更能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唤醒国人对中华民族由内而外的自豪感,坚守理想信念,完善人格。中国古代文学是传承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长期以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本质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受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古代文学教育成为培养当代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渠道之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联系现代教学理念的纽带。 一、古代文学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如果说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是以理论、概念、范畴体系来理解和形容这个世界,客观地解释和看待事物的发展秩序,那么文学则是以情感的方式,用人类的主观情绪观察到的形象去表达、描述世界的客观发展规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生产力”,一本科学著作可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各项事物,以及人类活动规律,而文学著作则能牵动人们内心的情感,从理性及感性的角度帮助其全面地认知世界。中国古代文学包含了多个方面的人文精神,主要以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形式流传,生动地再现了传统文化和精神世界,赋予了当代人文素质教育重要的内涵。 (一)关注现实世界的理性精神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西方古代文学多用虔诚、崇拜的心态表达对天堂、神明的向往和敬意,但中国古代文学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人间而非天堂。虽然佛教、道教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综合而言,其对文学表达方式上的影响是有限的。古代士大夫们将目光聚焦在现世,而不是地狱、天上等虚幻的事物,因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高度统一的入世思想。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具有不同精神的代表人物,以唐诗而言,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佛王维就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文价值观念,李白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等诗句表现了其洒脱自信甚至是自负的张扬个性,也表达了怀才不遇、极度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本质情感,充分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冲突;杜甫则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

浅谈董仲舒徳易学思想和京房易学思想好武帝即位后,易学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儒学取代道家的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它所尊崇的包括《周易》在内的五经成为刘汉皇朝治理国家的理论依据,并立为官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学亦颇受其惠。列为官学的是承自孔子的田何之学,杨何、田王孙先后为博士,后又有施、孟、梁丘之学和京氏之学,其中孟、京易学作为象数易学的代表,成为汉代易学的主流形态。 董仲舒的易学哲学思想是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董仲舒元论的确切内涵。冯友兰先生指出:“董仲舒所讲的‘元’究竟是什么东西,我们还不能作出明确的说明。有一点是明确的,在董仲舒的体系中,‘元’不可能是一种物质性的实体。……仅仅依据后来某些公羊家认为‘元’就是‘气’的说法,便得出董仲舒的哲学体系是唯物主义结论,这是站不住的。”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诸侯之即位,以诸侯之即位正竟内之治,五者俱正而化大行。 唯圣人能属万物于一而系之元也。终不及本所从来而承之,不能遂其功。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故人唯有终始也而生,不必应四时之变,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

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故春正月者,承天地之所为也,继天之所为而终之也。其道相与共功持业,安容言乃天地之元。天地之元奚为于此?恶施于人?大其贯承意之理矣。 董仲舒赋予“元”以一种人文性的内涵,这种人文内涵贯穿于所谓“反自贵者始”(实即“正身”观念)至“五者俱正而化大行”(即指“王化”大行),可谓“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体现了“大其贯承意之理”的理念。这一理念一方面与《公羊传》关于“(隐公)元年春王正月”的阐释相通;另一方面,也继承了《易传·彖》关于“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的思想。但董仲舒所讲的“元”,从形式上讲要比《公羊传》的“元年”和《易传》的“乾元”更为抽象;从内容上讲,却又包涵了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表示其“纯正”、“重始”的价值理念。董仲舒所谓“以元之深正天之端”,这个“天”本是天地之天、自然之天,但经过“元之深正”以后,这个自然之天也就获得了一种人文意义。董仲舒讲“元者为万物之本”,特别是,所谓“人之元”“乃在乎天地之前”,表明了“元”具有逻辑在先的重要意义,而“元”本身并非一种实体性的存在。由此表明,“元”是董仲舒的一种价值理念,表示其“纯正”、“重始”的人文价值内涵。或可借用宋儒张载的一句话来帮助阐明,就是“为天地立心”。这个“心”并非实体,而是人文之义。自我意识,即自觉继承宇宙的大化流行,使生命不断向上超越和发展。 董仲舒的“天人之分”。他说:“察天人之分,观道命之异,可以知礼之说矣。”董仲舒讲“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