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五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讲述了新文化运动思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2.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

六、课前准备

(一)教师:

1、搜集有关人物、北京大学的图片及新文化运动中一些论著的原始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设计学案,

(二)学生:阅读教材、课外读物、互联网等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人物传记、文字资料等,归纳基本内容,提出解决问题初步方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北京大学校园景致一组:从清华园到未名湖得出——, 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迅速展开之时,正是北大起飞阶段)

北大红楼——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北大图书馆、文化部。新文化运动领军人物曾经在这里执教。现已成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呢?

(二)、新文化运动

1、背景

(1)政治:①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②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2、兴起: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4)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5)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前期)

3、内容

4、评价:

(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意义: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形成百家争鸣局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⑵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社团代表性是少年中国会;刊物影响较大《新潮》,《国民》,推动启蒙运动不断高涨。

⑶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白话文的使用是突出的例子。(以上具体见教材)

(3)局限:(犯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错误)

⑴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

⑵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传播原因

(1)经济政治条件: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2)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民主革命需要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

(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2、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五四运动后:

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②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翻译出版。社团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③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回击了胡适的挑战。

④各地举行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⑤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⑥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1)撰写文章(2)创办刊物(3)创办社团

(4)翻译著作(5)论战(6)中共早期组织宣传

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4)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综述: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从鸦片战争开始,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探究: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探究: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你如何认识“打倒孔家店”这一口号?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⑴原因: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已经成为封建文化的象征。

⑵认识:①对于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

②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⑶对待:对传统文化应该是批判地接收,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得发展。

★☆探究:19世纪晚期到五四运动(1919)前后,哪些阶级先后提出了哪些救国方案?结果怎样?

★☆探究: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第一阶段——器物阶段(抵抗派和洋务派)

1、时间: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中心的西方物质文明,即“器物”变革;

3、代表: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5、特点: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开始“器物”阶段。

第二阶段——制度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1、时间: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2、主要内容: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变革旧的封建体制;

3、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君主立宪政体方案)、孙中山(民主共和方案);

4、指导思想:由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发展为“三民主义”;

5、特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机,但没有对封建文化彻底批判。进入“制度”阶段

第三阶段——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

1、时间:新文化运动时期;

2、主要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3、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指导思想:前期是民主和科学,后期是马克思主义;

5、特点:前期彻底否定封建传统,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进入思想的核心阶段。

但前期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向,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九、板书设计:

(一)、新文化运动(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1、传播原因

(1)政治: 2、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经济: (1)五四运动前

(3)思想: (2)五四运动后

2、兴起: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1)兴起标志 4、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运动中心

(2)代表人物

(4)学术方针

(5)指导思想

3、内容

4、评价:

(1)性质

(2)意义

(3)局限

十、教学反思:

1、材料的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较活跃,但教师要注意对材料的点评不宜拖长。

2、学生能根据材料自己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本节课与前后知识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以后教学中继续渗透。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五年真题分类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选择题 2016年题组 1.(2016·浙江文综·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考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 【解析】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情,材料讲的是20世纪初,同时材料也未涉及科学看待读经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对用古典来做古文,强调直接老实说出,这样同时代的人读起来就不必查阅和记录古典,一目了然,另外,材料讲的20世纪初的事情,综合可知这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的相关内容,故B项正确;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是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内容,材料主要观点是反对用古典做古文,提倡直接老实说出,即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这与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的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老实说出,一目了然”,提倡的是白话文,故D项错误。【答案】B 2.(2016·天津文综·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考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材料体现《新青年》杂志在解释社会主义时对其理解并不准确深入,主要原因是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完成,人们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对其研究不深,故A 项正确;中国经济落后欧洲,是近代中国基本国情,但没有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及中国采用马克思主义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是影响理解社会主义的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学案)

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新文化运动(学案) 授课教师:王小光班别:高二(5)班【学习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三提倡,三反对”等;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情景表演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和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 【学习内容】 一、《新青年》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自主学习1】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纺织工业:1913年前,全国共有231个工厂,资本3254万元,到1920年增至475个工厂,资本达8275万元;纺纱也1913年纱锭比1919年增加180%。1919年厂丝出口额比1913年增加168%。 材料二: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材料三: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请同学们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背景: (1)经济根源: (2)政治根源: (3)思想根源: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完美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二)教学过程 一、历史背景 【探究学习】阅读教材和下列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 材料一;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近自国体变更……使数千年崇拜孔子之心理,缺而修佛……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环球各国,各有所以立国之精神,秉诸先民,蒸为特性。中国服循圣道,自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本于修身。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材料二:面对严酷的现实,陈独秀认为,“吾人于共和国体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究其原因在于没有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他把启蒙视为“救国之要道”。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归纳总结: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影响 时间发展阶段影响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理论不完整、没有实践)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政治近代化实践)“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 二、新文化运动概况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掌握下列要点。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案完美版

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3: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整体设计 本节概述 本课着重阐释了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的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以及在其影响、推动下,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史实。 本课分三目,第一目“《新青年》的诞生”,突出了陈独秀和《新青年》杂志、蔡元培和北大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特定的历史背景。第二目“新文化运动”全面叙述了先进知识分子从理论、道德和文学三个层面对封建思想进行的猛烈批判,分析了这一运动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三目“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说明了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更先进的科学理论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中日益传播,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关键力量。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电脑、液晶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及网络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节课有较多的专业名词,在教学时应把握好重点,把教师讲授、学生探讨相结合,实行互动式教学;选取典型图文材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形成较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做到化难为易;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用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待特定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同时,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引导,将本课内容与上一课相联系,帮助学生系统了解先进中国人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所作的不懈努力,形成整体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改造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代表人物、活动基地、中心,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 (3)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电教手段,展示原始图片和文字史料,针对史料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 (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爱国知识分子行为的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的社会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_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速记知识点总结

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的 诞生和国际工 人运动的兴起 【重点梳理】 1.马克思与恩格斯 简介(1)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生于德国特利尔市。马克思多次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禁锢出版自由。普鲁士政府决定查封报纸,马克思被迫转赴法国巴黎 (2)在巴黎,马克思结识了恩格斯。恩格斯出身于一个德国工厂主家庭。两位青年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从此,恩格斯成为马克思思想、事业上志同道合的战友 (3)1849年,马克思定居伦敦后,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就成了马克思几乎每天必到的地方。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那里完成的,其中,《资本论》是影响巨大的杰作之一。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去世,葬于海格特公墓 理 论成就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 3.第一国际 第一国际(1)建立: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 (2)目标:第一国际成立后,在各国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以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 巴黎公社(1)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公社得到第一国际的支持。5月28日,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勾结普军联合反扑,公社失败 【知识延伸】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课标要求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能力:培养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联系讲解,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培养“论丛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感悟,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其民族复兴的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北大钟声》,20世纪初的北大可以看见这样的画面,这些先生们都是校长蔡元培请来的,你认识谁? 当时的北京大学各种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北大不仅包容了拖着长辫的旧学代表,更包容了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教师。正是后者,在百年前掀起了一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书写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场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 1、看20世纪初的中国: 20世纪初之中国经济我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形势,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我国政治和思想呈现新旧斗争、多元并存的时代特征。师生合作,读图说历史,概括20世纪初的中国经济、政治与思想状况。 镜头一:20世纪初之中国政治(中华民国建立与袁世凯专制) 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革命活动,辛亥革命使皇帝倒了,辫子剪了。那民主共和真的实现了吗? 镜头二:20世纪初之中国思想(民主共和观念与袁世凯尊孔) 当上总统的袁世凯并不满足,他想当皇帝,皇帝得有护身符,即孔教。于是,1914年9月28日孔子生日那天,袁世凯率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思想是为政治制度服务的,袁世凯为何尊孔复古? 与袁世凯的尊孔逆流向呼应,旧有的鬼神迷信浊流沉渣泛起。学生阅读教材。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生)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考点要求】 (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考点落实】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1)经济基础:。(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和强烈要求民主。(3)政治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专制统治。(4)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使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5)直接原因:。 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序幕。(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第二年底迁到北京。) 3.口号:民主、科学 4.阵地:《新青年》;基地:北京大学。 5.代表: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6.主要内容 ◆前期: (1)提倡,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发表《》和陈独秀发表《》,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7.代表人物的主要贡献: (1)陈独秀:1915年在上海创办《》,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标志新文化运动兴起。发表《》倡导新文学。(2)蔡元培:1917年担任北大校长,实行“”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阵地。 (3)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已》把相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李大钊: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成为在中国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 (5)胡适:提倡文学革命,发表《》,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8.历史影响: (1)积极性:①动摇了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③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普及。④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⑤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局限性:①对东西方文化的;②前期脱离群众,没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背景: (1) 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2) 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表现 (1)五四运动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后:①李大钊的《》,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②出现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③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④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工人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劳动音》)⑤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传播特点: (1)先进知识分子起核心倡导作用;(2)马克思主义传播与运动相结合;(3)以著书立说、创办报刊为传播手段。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主流思潮?这说明了什么? 1.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下其他思想的纷纷破产;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

第15课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课标要求) 2、过程与方法: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教学过程: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也。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识而无所动心。——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912年: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成立,清帝退位,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失败。1914年:日本出兵山东,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新文化运动开始,袁世凯称帝,护国运动开始,荣氏兄弟创办申新公司。1916年:护国运动胜利,袁世凯死去,军阀割据开始,黎元洪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5——1917年 1、背景: (1)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①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②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③帝国主义加紧侵华。 (3)思想: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进一步传播;②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③为了启发多数国民之觉悟。(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2、兴起: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 (2)活动基地: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 (4)性质: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的思想启蒙运动。 毛泽东曾对斯诺回忆: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蒋介石日记:1919年12月4日:看《新青年》杂志。12月5日:看《新青年》。12月7日:看《新青年》。12月10日:看(《新青年》)易卜生号。1920年4月9日:在船中看《新青年》杂志。4月21日:上午看《新青年》杂志。4月22日:上午看《新青年》。5月5日:下午看《新青年》杂志。 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 窃以为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学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说也。——《陈独秀复吴虞信》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3、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①具体背景:鬼神迷信思想甚嚣尘上。 ②含义:民主思想和制度,科学精神和法则。

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人教版必修三)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中的基本史实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 3、探究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联系讲解、史料分析、比较、问题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感受先进的中国人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述法、分析概括法、讨论法、比较法、解读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关于救国道路的探索 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主张改良,实行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主张革命,实行民主共和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芽的。”“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现在树倒了,还要挖出树墩。 自学目标检测 解读: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人。1915年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阵地。在第一卷第一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以爱国主义激情,启示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以顺应历史的发展。他热望青年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为恶社会所征服。”他把振兴中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五四时期的总司令。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刘半农、夏元瑮、周作人、鲁迅等大批新文化运动健将和学术精英的到来,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活跃、学术兴盛的最高学府,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青年。 探究1:资产阶级为什么极力宣扬民主与科学? 答:反对封建专制,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的理论支柱儒家思想,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与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倒行逆施相配合,迷信活动泛滥。把中国传统鬼神信仰与西方的灵学相结合,甚至披上西方科学的外衣,更具有欺骗性。不盲从,不武断,以科学说明真理,以事实证明真相。如果经科学和理性判定为不不合于现今社会的,即令它是祖宗所遗留的,圣贤所深爱的,政府所提倡的,都一文不值。号召人们成为自然界和自己的主人,具有反封建的进步的政治意义。 探究2:新道德、旧道德是指什么? 答:旧道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联系教材第一单元儒家思想的形成演变关于伦理道德的主张和史实 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董仲舒: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速记宝典)知识点总结

第2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 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知识框架】 马克思主义的 诞生和国际工 人运动的兴起 {马克思与恩格斯{著作:《共产党宣言》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国际工人运动{ 第一国际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重点梳理】 1.马克思与恩格斯 简介 (1)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生于德国特利尔市。马克思多次在《莱茵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普鲁士政府禁锢出版自由。普鲁士政府决定查封报纸,马克思被迫转赴法国巴黎 (2)在巴黎,马克思结识了恩格斯。恩格斯出身于一个德国工厂主家庭。两位青年一起讨论各种理论和欧洲工人运动。从此,恩格斯成为马克思思想、事业上志同道合的战友 (3)1849年,马克思定居伦敦后,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就成了马克思几乎每天必到的地方。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那里完成的,其中,《资本论》是影响巨大的杰作之一。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去世,葬于海格特公墓 理论成就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该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共产党宣言》 发表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 主(1)《共产党宣言》指出,人类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

要内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主要内容(2)《共产党宣言》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他们相对日益贫困。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意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3.第一国际 第一国际(1)建立: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 (2)目标:第一国际成立后,在各国建立支部,努力把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联合起来,以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为目标进行经济斗争 巴黎公社(1)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 (2)概况: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公社得到第一国际的支持。5月28日,资产阶级反动政府勾结普军联合反扑,公社失败 【知识延伸】 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作业与测评: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某历史课外学习小组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使用了以下历史术语: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 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据此判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发展资本主义B.反对专制统治 C.反抗外来侵略D.实行救亡图存 答案 D 解析 与上述一系列思想有关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这些事件均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 有关,故D项正确。 2.[2016·盐城期末]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被人们称为“文化伟人”“政治名人”,这是因为他曾经( ) ①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 ②著有《文学革命论》, 成为文学革命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③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④成为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期开始改名为《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故 ①正确;陈独秀著作《文学革命论》发起了文学革命,故②正确;《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的作品,故③错误;陈独秀是中共 建立的重要人物,是中共第一代领导集团的核心人物,故④正确, 选择B项符合题意。 3.近代一篇文章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 人最后之觉悟。”文章作者应该是( ) A.洋务派B.维新派 C.革命派D.新文化运动代表 答案 D

解析 从“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及“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可判断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故D项正确。A项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B、C两项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未涉及到思想领域的改造。 4.“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者,厥有二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该材料( ) A.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B.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 C.主张“中学”“西学”有机结合 D.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 B 解析 材料“近代文明之特征”是“人权”“生物进化论”,可以看出推崇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正确选项是B项。 5.某中学学生在研究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时,看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这里的“变”是要( ) A.变革教育制度B.变革政治制度 C.变革思想观念D.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因此C正确。 6.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功绩是( )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课标要求 ⑴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⑵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将、主要阵地;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及原因;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 3、探究: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电教手段,展示原始图片和文字资料,针对史料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师生互动,开展课堂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 2.在了解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的事迹过程中,感受他们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启发和讨论 2、图示教学法 3、谈话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设计:图片、材料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及江泽民《北大百年校庆的讲话》:“一个世纪以来,北京大学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北京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的思想。……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胡锦涛在北大校庆110周年中的讲话“一个多世纪来,北京大学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我们高兴地看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 播教案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讲述了新文化运动思的兴起、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说明了中国人思想领域的质的飞跃。学习本节内容要从这一大的历史趋势出发,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而形成正确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政治专题和经济专题相应内容的回顾中形成认识;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组织一些再现历史情境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对本课的史实可联系必修1专题去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历史思维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历史的领悟力还比较欠缺,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不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