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安徽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安徽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省政协专题调研组

2008年11月8日

2006年3月,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部署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全省择优确定125个镇、1135个村作为示范镇、村,寻求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以期示范引导。省政协委员和省政协组成单位高度关注示范工程建设和“三农”问题。2007年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2008年省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提案中分别有110件和129件提案涉及,分别占大会提案数的18%和17%。为了比较切实地了解两年多来示范工程建设情况,以利于更好地围绕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建言献策,根据2008年工作总体安排,经3月21日省政协十届五次主席会议审议通过,省政协提案委员会以此为专题,进行有计划的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

调研工作始终在省政协分管副主席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进行,并得到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崔传义、中国新闻社安徽分社社长顾立军大力支持和热情参与。全省各级政协和新农办的同志积极支持和配合了这一调研活动。

现将有关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

自2006年3月以来,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各示范村、镇在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下,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取得了较好成效。实践证明,实施这项工程,群众拥护,干部欢迎,对示范镇村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一批有着较高起点的基础设施项目在各地建成或即将竣工,一些为农民需要、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的农村社会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大批示范镇、村的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调研组总体印象是:示范点变化比较大,面上动静不大,南北差距较大。

(一)试点单位广大干部群众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如何切实抓好这项工程认识逐步深化。知道了从哪里去抓,切入点在什么地方。各地根据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对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的解读,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认识有提高。所建的示范村,首先是建“小康村”,保证农民有相对稳定的收入,生活比较富裕。其次是建“文明村”,有良好的村容村貌,科学文明的社会风尚。第三是建“生态村”,把有限的土地和水资源合理使用,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第四是建“和谐村”,建设家庭和睦、民风纯正、社区安宁的新村庄。在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创造新生活,建立新机制上动脑筋,找抓手,寻突破。全省各市、县(市区)基本上都做到有班子、有人员,不少地方成立了高规格领导小组,初步形成“县(市、区)指导、乡镇主抓、村级实施”的工作机制。一些地方在舆论宣传上形成了一定的氛围。全省96%示范村都进行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示范镇范围65%的行政村搞了村庄建设规划。

(二)进一步加快了示范镇村经济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思路进一步理清,本区域产业主导方向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农村与农民的创业兴业平台有了一定支撑。凡是示范工程实施取得良好成效的地

方,都是坚持以生产发展为核心,着力培育了特色行业、主导产业。强力扶持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打造了一批“名、特、优”品牌。一些示范点还建成了小规模的工业集中区。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取得明显成效。据问卷调查统计,2007年,全省示范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7元,高于全省平均值651元。全省76%的示范村都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和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

(三)示范点农村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相当一批示范点都铺上了水泥主干道,建成了路灯等基础设施;示范点43%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29%的农户有了卫生厕所;建成了养老院、卫生所、文化活动室等。很多地方在现有的条件下选准切入点、突破口,从“四清四改”(清垃圾、请路障、清淤泥、清柴草、改水、改厕、改路、改圈)等具体事项抓起,93%的示范村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镇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四)通过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各地都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形式。在探索村民民主管理和自我管理中,70%的村成立了新农村建设“三老会”、“理事会”;98%的示范村有村规民约,99%的村有财务公开栏,76%的村有农民科技书屋。涌桥区夏刘寨村在探索规模种植、集约化经营中产生的“执照农民”;繁昌县结合农业项目实施,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望江县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捆绑使用;肥西县实施城乡统筹等,都是新农村建设的宝贵经验。

<二>

通过两年多来的示范工程建设实践,一些问题和矛盾也突出起来。从面上直观,主要问题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与艰

难的发展现实反差大,不少干部群众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一些干部群众对政府如何主导,农民的主体作用怎样发挥,认识上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办法不多;不少农民群众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干部的事,是上级的事。“等、靠、要”,盼帮盼扶;存在急于求成的思想,希望短时间内出现奇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示范工程,政府扶持引导力度不够,地方财政投入跟不上;不少单位对为什么帮扶,怎么帮扶,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有待进一步引导;形式主义的东西在一些示范点有所表现。一些地方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当作“新村庄”建设,推进过程中没有与产业规划和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有的虽然做了规划,但把规划当画画;个别地方推进“面子工程”,院子外面看是新农村,院子里面看还是老样子。对示范工程总结、巩固、完善、提高缺少跟进措施,全省多数地方点面结合、全面推进仍处于自然状态。

除以上问题以外,当前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仍处在矛盾之中。面对当前上千万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经商、老弱病孺留在农村的基本事实,新农村建设是从硬件建设着手,还是先从制度变革着手?是只从农村自身寻求出路,还是立足城乡统筹,互动、双赢?是顺势吸引农民举家迁移,进入城镇定居,保持农民家庭和新市民家庭结构的完整性,还是固守离土不离乡的传统思路,维持二元机制,一有风吹草动就把农民赶回农村?这些都需要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过程中加以解决。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一些实际权益不能很好维护。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决定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但实际上农民并没有得到平等的待遇。农民的房子是没有产权的,所种的土地是国家的,宅基地是集体的,物权法赋予公民的权益在农民那里不完整。新农村建设目前仅仅只是改变了农民居住的环境,农民想发展,却没有像城镇居民一样,也能在交易交换活动中拥有对自家房产的处臵权。由于农民没有宅基地上的房子处臵权,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让农民出钱参与建设时,他们的积极性並不很高。

(三)对待“三农”的观念尚未正本清源。早在《诗经、大雅、民劳》中,我们的先民就表达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愿望。小康是中国农民多少年的梦想和所向往的丰衣足食及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民亦劳止”,希望解除繁重的体力劳动,获得更多的休闲时间,全面地发展自我,提升生活的品质,创造美好的世界。

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规定,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中央决定说得明明白白,但是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对比,差距很大。最大的差距是观念差距。

在近年的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不少同志的观念上与“三农”问题关系全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观念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少干部对经济指标、招商引资指标、计划生育指标看得很重,对农民增收

的指标看得很轻。比前比后,就是不比农民收获。很多部门还在设计如何“管理”农民,对支农护农不认为是反哺,而当作对农民的恩赐。具体帮扶蜻蜓点水,对口支持名不符实,惹得农民既盼又怨。

(四)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制度尚待清理和改革。农村改革到了今天这个节骨眼上,已有一些重要的制度从根本上束缚了下一步的发展。户籍制度剥夺了广大农民的迁徙权;土地制度、房产制度,束缚了农村居民到城镇定居和发展的自由;束缚了富裕的城里人去农村参与建设的选择,从制度上堵塞了双向流动。社保制度、医保制度、就业用工制度、农村投融资制度等制度中,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东西还不少,没有真正得到清理和改革,严重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五)关于基层干部群众最为担心的问题。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中央和省委关于新农村建设、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衷心拥戴。他们最担心、最顾虑的是,“一号文件”写得再好,却在贯彻过程中走样、打折扣。利益相关部门能找出许多理由、许多借口,出论点、找依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短斤少两”,没有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群众称之为“二号文件管一号文件”。

<三>

安徽是农业大省,全省一千三百九十九个乡镇、二万一千七百一十四个行政村,二十三万四千四百个自然村中,共有一千二百零二万农户,五千二百八十四万农民。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达二千四百四十八万人。每年约有一千一百一十九万人在外从事务工经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既

有政府的全局部署规划,也有农村村情不同的现状;既有农民迫切改变面貌的呼唤,也有闲宅闲地无动于衷的等待;既有热心热肠的奔波建设人流,也有老弱妇孺无能为力的团体。新农村建设既涉及千年传统观念的更迭,更事关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推进工作,既不能像猫抓刺猬,无从下手;也不能像螃蟹吃豆腐,吃得不多抓得很乱。既要口吃秤砣,铁心去干;也要竹简倒豆,心中有数。应在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过程中,推进农村的制度创新,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农民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省上下要借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东风,抢抓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温度要提高,力度要加强,措施要扎实,推进的步伐要加快。千村百镇示范工程要继续巩固和提高。在现有基础上,每年适当增加一批示范点,扩大示范覆盖面,一批一批地抓下去,扎扎实实地抓下去,以收后浪推前浪之效。

(一)统一认识,调整思路。要认真领会和切实贯彻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认识统一到三中全会的决定上来,调整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从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实施情况来看,全省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的确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目前的千村百镇示范点,仅占全省村、镇的5%左右,而且这些村、镇绝大多数是多年的先进典型,各方面工作基础都比较好,有改革开放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建设成果积累,经过三年的示范工程试点,取得很大成效,但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可见,就全省而言,如果向面上推广,艰巨性可想而知。

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整个实践过程就是使农民得实惠,农村工作得到改进,农村面貌不断得到变化的过程。既要克服急躁情绪,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又要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注意把握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这一重要原则。顺应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放弃就农村抓农村的老思路,迈上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新途径,做好农村土地、资金、人力三大经济要素优化重组的大文章,以千村百镇示范工程为抓手,一波一波推进,开创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二)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这项工作。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和部署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上。如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要向新农村建设作进一步的倾斜;城乡一体化的口号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各相关部门的职责上。要注意总结推广示范点的经验,扩大示范效应,做好点面结合的文章。对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要及时总结,在实践中规范、完善和推广,用以指导面上的工作。要支持鼓励基层在实践中开展制度创新。我省2007年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政策,很受欢迎。但在具体执行中遇到不少问题。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集中建房后清理出来的土地臵换问题,具体执行当中往往遇到清理在先还是规划建设在先的问题,关系挂钩试点政策的成败,省里应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加以总结完善。

(三)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当地农村支柱产业、主导项目等,切实加大投入,

花大力气、下真功夫,做实实在在的文章。当前,要帮助示范镇村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千方百计培育当地产业,用项目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对实施示范工程镇村的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要有明确的要求。省市县三级政府应加大对示范镇村的支持力度,提高专项资金投入比重。要注意总结、完善、规范,形成促进生产发展的政策体系。

(四)要建立和完善适应新形势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和机制。首先要建立起与完成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战略任务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和机制。各级各地要在结合学习贯彻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健全和完善各级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体制。设立一个能够体现“重中之重”的对人、财、物有控制力的新农村建设领导架构和组织实施机构,最好是恢复省、市、县党委农村工作部建臵。切实改变一些地方“挂一个牌子,刻上一个章子,发个红头文件,打上几个名字”那种形式主义做法。要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收入状况纳入对各级干部政绩的考核。农民群众问,那么多“一票否决”,怎么就没有农民收入提高不提高的一票呢?健全和完善干部考核目标、体系、办法,使各级领导干部的注意力从目前分散的、浮躁的状态,真正集中到“重中之重”上来。

针对二年多来示范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具体政策上,要果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可根据实际状况,考虑在土地流转机制、农民宅基地制度和农村土地调整与臵换、城镇和农村户籍政策,以及支农资金的整合使用等一些重要的政策和机制上先行突破。可尝试在适当的范围内,在土地调整中给农民一点自留地作“零

花钱”。使大田可流转,小田可流通,允许农民宅基地物权化。

(五)解决好新农村建设主导与主体的关系问题。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首先要明确主导的事权范围,明确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职责,提出效能要求,特别要切实缩小政府在城乡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在交通基础设施、中小型农田水利、医疗卫生、人畜饮水、通电通讯、市场信息体系、乡村基础教育等方面,让农民享受基本国民待遇。但政府不能包办,农村不能“等、靠、要”。要使广大农民群众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美好家园。实践证明,新农村是农民自力更生建出来的。如果是“神仙皇帝”扶出来的,往往也是怪胎。尤其是示范点的建设,更要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才有说服力。要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首要的是解决当前一些地方所表现出的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避免出现想干事干不成事的局面。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机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农民,尤其是培训骨干力量。要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农民发展经济、发家致富的本领。既要增强农民依法维权的意识、依法办事的能力,又要鼓励农民在实践中为弥补法律条文滞后、为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经验。既要筑巢引凤,又要引凤还巢,鼓励外出务工经商成功人士回乡创业。要推出我省新时期的“陈永贵”、“吴仁宝”。条件俱备的地方,可推广歙县“华侨村”模式,有计划地送青年男女出国培训,培养新一代华侨。

(六)增强规划意识,提高规划水平,以人为本,搞好规划。规划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之一。规划起点要高,落实规划的工作要具体扎实。有的地方提出规划工作高

管一级,很有实际意义。规划制定,要从民情需求出发,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一些地方规划搞得很漂亮,可是农民就是不乐意去实施。搞规划的高额费用拿走了,留下几本规划本子放在抽屉里睡觉。基层干部群众担心有人利用新农村规划钻空子捞钱。

(七)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既要只争朝夕,真抓实干;又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把新农村建设抓好。要从广大农民愿意做、目前能够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抓起,使广大农民群众能够看到其成果,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不同地区,要有不同的目标。一个地区在不同阶段,也要有不同的目标。要通过完成每一阶段的不同目标,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村情调研报告

农村村情调研报告 篇一:村情调研报告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对**乡**村农村环境卫生打整治情况的 调研报告 为了广泛、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其中开展好县委提出的“八个专项行动”,来进一步摸清我县实情,理清发展思路,明确主攻方向,完善发展措施,切实研究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加快清水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科学步伐,我部门领导班子通过组织干部职工按照县委安排深入到**乡**村对该村的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乡中心部位,属乡政府驻地,辖上王、下王、东坡、西坡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72户1802人,全村有劳动力资源268人,2013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4136元。有耕地面积5999亩,其中有撂荒地451亩,历年建核桃1401亩,2014年新建核桃3120亩,全村有砖木结构房屋农户257户,土木结构房屋农户143户。该村共有新农村点3处,共43户,占全村的12%,自然村小巷道基本实现水泥路。享受低保待遇102户303 人,五保 10 户。该村在开展

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以来,通过召开动员会议,组建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的组织群众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同时对全村划分了片区,落实了区域负责人,建立了长效机制,使全村上下的环境卫生进一步好转,人们对农村环境卫生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 1 - 二、农村环境整治的基本情况。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村为**乡政府所在地,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良好,全村近年来通过“一事一议”及新农村建设等项目,使全村小巷道硬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在我县开展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行动以来,该村在当地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对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主要做了一下工作。一是成立领导组织,成立了以村党总支书记***为组长,两委干部为成员的领导班子,把全村划分为六个责任区,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二是制定规划目标,根据全村的实际,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村庄整治工作。该村共聘请了6名保洁员,并聘请专人负责垃圾清运,共建立了13个垃圾池,并且正在紧锣密鼓的继续在有需要的地方新建,宣传发动共书写标语3条,悬挂横幅2条。三是利用自身特色,该村向全村的卫生保洁员严格要求,要求定时定点开展垃圾的清扫工作,并由各个自然村内的老党员、老干部做群众督察员,督促他们做好环境整治

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总结 篇一:十万干部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 “十万干部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 阶段性情况总结 根据安监局《贯彻落实〈衡阳市深化十万干部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活动实施方案》,我们工作组于20XX年3月6日上午进驻耒阳市大义乡石正村,深入开展了为期12天的“大走访”活动。在雷雨时局长和曹书厚书记的正确指导下,在胡振业科长的具体安排下,在李国华科长的坚强带领下,我们第一组“走访”工作开展扎实有效、成效明显,如期圆满完成了此次“走访”任务。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大走访”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走访”村基本情况 我们走访的石正村位于两市(耒阳市、永兴市)三乡(上架乡、大义乡、夏塘镇)交界之处,地处偏远山村,民风淳朴,人民勤劳,经济落后,产业单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水利设施滞后,文化传承不足。全村共11个村民小组,26

个小自然村,405户人家,1735口人。村干部3人,村支委、村委会全都由3名村干部组成。全村共有党员21人,其中,预备党员5人;60岁以上老党员11人,35岁以下年轻党员5人;女党员1人;高中或中专以上学历党员2人;困难党员1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全村有水田721亩;山地2600余亩;旱地48亩;水塘1口,水库2座,水利灌溉渠道2200 米;通村水泥公路3000余米,通组水泥公路3500余米;变压器3个,220V线路3000余米,380V线路7000余米;程控电话30台,移动电话300部;有线电视入户200户。全村有育龄妇女97人;独生子女户60户;留守儿童200人;五保户11人;低保户30人;90岁老人4人;残疾人23人;孤儿1人。全村以打工经济和传统种植为主,传统产业是水稻;特色产业是油茶;年均纯收入近4000元。全村无任何企业和厂矿。 (二)“大走访”基本情况 结合局党组统一部署和3月2日动员会议精神,我们把12天走访时间作了精心安排,按照时间节点制定了详细的走访时间表,并严格抓好了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在12天时间里共走访了83家,其中低保户11家,五保户3家,残疾人2人;走访了一、四、五、六、七组,走访的五个组中,有最远的七组,也有最近的一组,基本上做到了远近兼顾走访;察看了村排管站、拦水坝、风家冲水库、小水塘等相关

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

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状况的 调研报告 位于山西省北部,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接壤,西与朔州市右玉县毗邻,南连朔州市怀仁、山阴县,东靠大同市南郊区。境内国土面积1314.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万亩,林地88.56万亩,草地38万亩。全县辖3镇6乡228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境内土地资源广阔,煤炭资源丰富,既是传统的农业小县,又是全国重点产煤大县,更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总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点是山地丘陵多、平川少,土地贫瘠,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无霜期短,水资源严重匮乏,为了解和掌握全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我们对左云县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情况如下: 一、贫困村基本概况 据对228个行政村初步统计,农业总人口10.8万人中,处于贫困线下的有8883户,12472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1.5%。涉及到9个乡镇,22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人口在30%以上的村庄52个;贫困人口在50%以上的村庄29个,目前在册人数300人以下,常住人口不足150人的偏远山区农村48个,3524户,8665人,需要搬迁的村庄9个,534户,1636人。搬迁遗留旧村32个,7399户,17994人。他们的生产、生活存在的特

殊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交通、饮水、用电、住房、通讯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落后。一是交通难。81个贫困村中,未通汽车的有25个。“交通难”导致农副产品流通难,市场占有份额低,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民增收难。二是饮水难。据统计,全县贫困村中还有28个村5680人饮水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调查的81个贫困村中自来水入户仅有760户,大多数群众还没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三是用电难。全城区贫困村中虽已不存在无电村,但由于基本未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用电损耗大,因此经常缺电。四是人居环境条件差。虽然贫困村中没有稳固住房的只有92户272人,但由于缺乏科学布局,人畜未进行分离,村中卫生条件差,居住环境不容乐观。五是通讯难。调查的81个贫困村中,尚有些村未通电话,未通广播电视。 (二)贫困村虽然耕地面积不少,但防涝抗旱能力比较差,卖粮难问题比较突出。这些贫困村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无灌溉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因此大部分属中低产田,基本上靠天吃饭。 (三)缺乏发展经济的"领头羊",村委会发展农村经济没有清晰的思路。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村很少有从事运输业、建筑业和加工业的经济能人;村委会干部对于该村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没有清晰的思路,一味强调该村资源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坚持精准扶贫同步全面小康 2015年7月至8月,我们驻村工作队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全村贫户家庭入户调查,认真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结合全村发展现状,认真分析总结,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村人多地少,自然条件恶劣,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业收入不稳定。部分村民对新技术、新产品接受程度底,特色高效农业推广慢,村民文化程度偏低,掌握的实用技术少。 二、工作目标 (一)宣传政策。注重把宣传政策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结合起来,采取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方式,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卫生、低保、养老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协助联系户申请办理“双业”贷款、妇女小额信贷等惠农贷款,引导农民敢贷款、会贷款、及时还款,及时发现、反映和制止损害农民利益的各种行为,督促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进一步凝聚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二)反映民意。注重把反映民意与巩固拓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结合起来,健全完善听取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关切、解决群众困难的长效机制,深入联系村召开村组干部与村民代表会议,商讨修订两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帮助村委会

建档立卡,推行扶贫攻坚“图表式管理”模式。双联干部深入联系户家中,了解村情户情、经济状况、发展愿望、存在困难、就医就学等,提出个人帮扶计划。要认真梳理归纳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党支部或有关部门,尽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促进发展。注重把促进发展与推进“1236”扶贫攻坚行动结合起来,大力推进以发展养殖业为主的设施农牧业,以种植核桃树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帮助村委会做好村级道路硬化和自来水入户工作,积极试点推广甜高粱种植技术,全力发展千亩优质核桃产业基地建设工作,协助做好土地流转、种植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技能培训、劳务输转等工作,帮助群众找准最适宜、效果最好、收益最高的富民产业。 (四)疏导情绪。注重把疏导情绪与加强农村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信访案件,帮助开展法律法规及政策解释工作。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新风尚。 (五)强基固本。注重把强基固本与提升能力素质结合起来,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强化党员日常管理和教育培训,帮助完善村务公开、党务公开、党员培养教育等制度,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指导村内公益事业“一事一议”,提升村级党建工作水平。 (六)推广典型。注重把推广典型与凝聚强大力量结合起来,

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村基本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村基本情况 **村地处韩集镇政府驻地正北方向10公里处,北距**县城15公里,省干线沧乐公路在村西穿过,交通较为便利。村民主导产业为农业。全村262户,1131人,耕地1736亩,其中果树占地500亩,人均收入达1087元,低于全镇平均水平60%。其中全村贫困人口862人,占全村人口的76%。虽然该村水利条件较好,但由于耕地少,这部分贫困人口生活生产都十分困难,仅仅处于解决温饱上,因娶妻盖房家庭贫困的占大部分,也有因病返贫现象,家庭出一点较大的事情,就是负债累累。 二、扶贫开发情况 **村是2016年上级确定的贫困村,由于多种原因,虽然镇村两级上报了道路硬化、深井配套、电力设施更新等多个项目,但一直未果。 近几年来,在镇村两级的努力下,该村硬化村内道路800米、打深井一眼、镇北集中供水通水,村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对于一个生活水平较为低下的贫困村来说,只不过是杯水车薪,村民贫困状况得不到根本上的改变。 同时,该村随着社会务工高潮的出现,部分年青人开始外出务工,但限于自身技能水平仅仅是粗重型务工,虽

然有过几次培训,效果也不明显。2016年一年,全村输出务工人员230人次,低于全镇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三、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农户走访、召开党员会、群众代表会、两委班子会议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通过梳理、汇总,主要有以下几点: 1、道路建设问题。道路直接影响到村民的生产生活,该问题在调查中反应最大。该村虽然毗邻省干线沧乐公路,但仅仅向村内延伸了200米,且此段柏油路老化严重,损环程度较大。除去已经硬化的800米砖路外,全村仍有两条主街首1200米未硬化。是该村在2016年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排水问题。在建设村内砖路时,由于资金限制,未修通排水设施,遇雨天道路积水达20-50厘米。各户的积水也排不出去,严重影响到村民的生活和生产。急需修建路侧排水沟1300米。 3、电力设施更新问题。**村部分耕地内浅层水受污染较小,大部分耕地仍采用浅井提水灌溉。由于灌溉用电力设施为90年代初建设,电线杆老化严重,全村200余根线杆,因老化损坏不能使用的有20余根,村两委已经进行更新。但仍有150余根老化程度较为严重,灌溉时电工都不敢爬杆作业。这些电杆不及时更新,不但影响到耕地的灌溉,

关于开展“走百村访千企进万户”实践活动的调研报告

普集街乡永丰小学 关于开展“访百校、进百村、入万户”千名干部下 基层调研活动阶段总结 2013年5月

普集街乡永丰小学 关于开展“访百校、进百村、入万户”千名干部下基层调研活动阶段总结按照县委《关于开展“访百校、进百村、入万户”千名干部下基层调研活动的安排意见》精神,结合当前全县教育系统正在开展的“改作风、提效能、抓落实、促发展”主题活动、“四项排查”工作和“1+1+1”“五送”大帮扶活动。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全面铺开,组织教职员工进村入户,认真调查民意,查找影响和制约学校教育教学、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问题。通过广大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调研活动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达到了预期目标,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根据调研情况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5月18日,我校组织教师深入组织开展了“访百校、进百村、入万户”实践活动。首先我们成立了以杨辉为组长的主题活动领导小组,并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在走访调研前,我们对走访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具体部署,由领导班子成员带队,组织教职员工11名,组成2个调研组,分头到北街、单摆子等会街道进行走访调研,通过走访座谈、调查问卷、设置热线电话和意见箱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共组织召开座谈会2次,发放调查问卷30多份和各类征求意见表30份,访谈干部群众60多人次,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身体力行践行科学发展,为扎实有效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实现强校提质掌握了第一手材料。

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学校方面: 1、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紧缺。我校由于本学期有2名教师外调,所以教师严重不足,本学期安排课的时候,我们绞尽脑汁想合理安排教师的任课,现在校长、主任、报账员都带主课,加上公务事多,难以保障教学顺利进行。 2、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缺乏专职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师,没有信息技术专业教师。 (二)教师方面: 1、由于教师任课任务较重,有的教师一人带几个班级的几门课程,所以在教学上和学生管理上很难面面俱到,难免有所疏漏,因此教案和作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问题,虽然学校一再强调,但是教师也怨声载道说事情太多,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查漏补缺。 2、教师作业布置不合理,作业布置较多,有的学生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哭哭啼啼喊着多,给学生增加了过多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 (三)、群众方面。 通过我们对家长的走访、问卷调查、座谈,我们发现群众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为了生计,顾不上孩子的学习、健康。现在大多是孩子家长都在外打工、做生意,父母在家的很少。典型的留守儿童。因此不少孩子都是由年迈的奶奶爷爷照管,爷爷奶奶们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就

关于省级一类贫困村的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关于省级一类贫困村的调 研报告正式版

关于省级一类贫困村的调研报告正式 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位于贵州中部地区的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是贵州众多贫困村中的一村,属省级一类贫困村。该村和省内其他贫困村一样,在贵州新阶段扶贫开发中劳动力转移、人畜饮水、农田水利设施、通村通组道路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全社会经济全面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像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这类贫困村的发展速度则显得有些缓慢。在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任职的这段时间,我通过在村实地走访与调查摸底,对该村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当前制约该村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了一些认识,

也形成了一些如何发展像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村这类省级一类贫困村的工作思路。 一、贵州省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基本情况。 贵州省安顺开发区宋旗镇干河村有农户140户、810于人、实际常住人口620人;该村有初中及以上学历的人数有500余人;党员17名,其中女党员5名,65岁以上老年人80人、16周岁以下小孩190人、外出经商人数不足7人、167人外出务工;村现有可耕田地共1100亩,其中水田700余亩,年产稻谷约1.75万公斤。有集体荒山300余亩,基本没开发;提灌站1个,提灌站输水管道年久失修,群众用水困难;目前村有一个从学前班到三年级的不完全小

当前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现状调研报告(共5篇) 精品

当前农村现状调研报告农村现状调研报告(共5篇) 一、调查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作为一个社会发展不可忽视及或缺的社会基层,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2019年,党若干会议指示:当前农村应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位臵,做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了要培养新型农村农民,这就对我国农村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积极响应常熟理工学院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要求,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习要求,我在此次寒假,回到自己的家乡郸城县参加实践,对农村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也对个人能力的提高有了很大的帮助 二、调查目的通过调研农村现在的发展情况,旨在发现当前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因此,其具有很好的社会与现实意义!同时,从个人来说,深入社会基层能更好的提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自己来自农村,通过调研,自己也能为家乡的发展建设增砖添瓦. 三、调研方式采用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 四、调研地点**市**县**乡的**村庄: 五、调研对象村里各个年龄阶层的村民 六、调研时间2019年1月12日—2019年1月15日 二、农村的经济、教育、生活情况从调研的结果来看,我的家乡所在的村落极其周边的村庄经济发展并不是很好,没有达到新农村发展所需要求,经济状况有待提高. 村民的经济基本上是靠外出打工以及地里的农作物.经济作物的收入其实很低,主要是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期间,农民要付出很多劳动,况且现在的各种化肥农药种子价格很高,除去这些费用后,收入就很少了. 相对于种地来说,外出打工成为越来越多村民所追逐的经济之道,这种方式经济流入周期段,经济效益高,对从小生活在农村的中青年务工者来说,外出务工很自由,而且还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感受一下大城市的生活氛围,对其个人素养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对农村向城市的迈进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农村电子商务调研报告

农村电子商务调研报告 电子商务是利用电子工具和网络通讯技术进行的商务活动,它开创了人们对产品购销的一种全新模式,对以往人们面对面进行的实物购销提出了革命性的挑战,电子商务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为进一步优化我县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壮大电子商务产业,推动产业升级,着力打造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根据县政府领导指示,我局就我县电子商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县在四个覆盖推动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 指标全省名利前茅。 1、公路:**过境省道两条,**(河间至**关)、肃临(**至林西)两条省级公路贯境而过,东接106国道、京沪高速,西达京深高速,北接沧保线,南至307国道、**高速,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4.6公里,出入境公路与乡村公路形成公路交通网络,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已建成高速公路两条,南北走向大广高速在**设两个出口,一个服务区,东西走向保沧设**出口,通过联接线与肃高路衔接,规划建设中的曲港高速即将开工。 2、邮路:**邮路遍布各村镇,实现了全覆盖。 3、通信、互联网使用情况:**县现有移动、联通、电信三家通信公司,网络覆盖全县,宽带安装4.3万户,覆盖率42%。 二、**县电子商务发展状况

目前,**县在全球最大的B2B采购批发平台“阿里巴巴”上登记注册且通过诚信认证的的商户共有548家,大部分均为加工企业经营。另外,在淘宝网、拍拍网等购物网站注册的**商户共有1800余家。一个年交易额上100万元的网店,至少需要10人左右来运营,按照网店数量来计算,直接就业人员至少2万人,拉动就业人数超过5万人。我县电子商务主要经营裘皮、渔具、针织品、乐器、电力器材、农副产品等。据不完全统计,从发单量来看,全县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其中交易额在1亿元以上的2家,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有27家;从派单量来看,网购金额在4.5亿元左右,其中城区网购金额在70%左右,农村网购金额不超过30%。我县农村人口29万人,其中皮毛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现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皮毛行业首个上市公司—华斯公司)。 三、**县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情况 1、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情况 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我县境内农家店200家左右,乡镇集贸市场9个。在信息化全覆盖推动下我县已完成一个电子商务培训基地,9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248个村便民服务网点建设,每个行政村都配备了电脑、办公设备和网络宽带,开通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服务功能。 2、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情况 我县规划建设了皮毛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现代农业远程管理

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

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 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贫困村建设问题的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19-01-21 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边学习、边调研的工作要求和县委关于县级领导学习实践活动调研工作的安排部署,近期,我牵头组织农发办等部门对我县贫困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我县贫困村基本情况及成因分析 我县总人口xx万人,农业人口xx万人,耕地xx万亩,水田xx万亩,水浇地xx万亩,水平梯地xx万亩,80%以上属中低产田,人均耕地xx亩。目前,全县未通过上级验收的贫困村尚有xx个,贫困人口xx万人。这些贫困村大多位于边远山区,山高坡陡,土地瘠薄,生活条件、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条件差,文化落后,精神生活贫乏。贫困村致贫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难度大。我县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大巴山区和秦岭山系的边远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由于这些地区通路、通水、通电、通讯、上学、就医等设施改善投资大、成本高、难度大,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发展边缘化。致使这些地区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观念保守、与外界交往沟通难,谋生发展能力低,脱贫致富无门路、无条件、无能力。据对关口镇干沟村的调查:该村有xx户xx人,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虽有耕地xx余亩,xx亩以上联片耕地几乎没有,大部分是几分或是几亩分散在一沟两岸的山坡上;虽然修通了简易公路,但是公路沿沟而上,到了夏季洪水冲刷便没有公路,农用物资还是靠肩挑背驮;九十年代,农户集资拉通了两相照明电,由于线路老化,年久失修,线路损耗大,到了晚上仍然是头上电灯,桌上油灯。 二是人口素质低,文化观念落后,发展步伐太慢。贫困地区不少农民对商品经济至今还很不习惯,他们一贯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冒险出外经营工商业;许多农民听天由命,消极悲观,缺乏信心和勇气,把希望寄于老天爷风调雨顺;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视吃救济、拿补贴为理所当然;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甘愿受穷。根据贫困户建档立卡资料表明,全县贫困户劳动力受教育面很小,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由于劳动力素质低,只能从事简单或低收入的生产活动,收入水平低,难以脱贫。 三是自然灾害频繁,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脱贫难度大。我县处于秦巴山区,气候多变,灾害频繁,特别是高山贫困户所在地更是生态环境脆弱,暴雨、冰雹、霜冻、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不仅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无法保障,甚至生命也时刻受到威胁。有人曾用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来形容自然灾害对农民的危害程度。据xx年对xx

贫困村精准扶贫效益分析报告记录

贫困村精准扶贫效益分析报告记录

————————————————————————————————作者:————————————————————————————————日期: 2

XXX村精准扶贫工作效益分析报告 2015年,xxx乡xxx村按照区委和乡党委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六个精准”要求,超前谋划,迅速行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强化顶层设计,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引向深入。以“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措施,全面落实省、市、区“1+17”、“1+19”、“1+19”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全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及致贫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xxx乡xxx村地处祁连山北坡浅山区贫困片带,因受自然、区位、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郊乡村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全市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辖6个村民小组,270户,970人。水浇地1764.3亩,人均仅1.82亩。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2013年,新一轮建档立卡工作开始后,经过仔细摸排,全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扶贫对象30户,100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为2202.32元。至2014年,全村脱贫11户40人(剩余19户60人),返贫17户55人,贫困发生率11.85%,全村人均纯收入2736元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户115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256

元。贫困人口中,一般贫困户17户55人,低保贫困户19户60人,其中,因学致贫10户35人,占30.4%;因病致贫8户23人,占20%;因缺发展资金致贫10户31人,占27%;缺技术致贫4户11人,占9.6%;缺劳力致贫1户2人,占1.7%;因残致贫2户8人,占7%;因婚致贫1户5人,占4.3%。 2015年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43.6元(2014年贫困户人均2256元),同比增长334.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80元(2014年为7671.6元),同比增长20.97%。36户精准扶贫户2015年年底均已实现整体脱贫,其中建档立卡因残致贫2户8人,均已实现脱贫。 (二)主要致贫原因分析: 1.自然条件恶劣。xxx村土层浅薄贫瘠、气候恶劣,耕地复种指数小单位面积产量低,平均年降水量不足320mm,沟壑、光秃、干旱成为鲜明的地理特征。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难以形成增收致富的支助产业,农民脱贫致富困难较大。 2.农民素质偏低。xxx村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其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 3.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村大部分青壮年远赴新疆、青海等地打工,有的举家外出,导 4

村总体情况调研报告

村总体情况调研报告 ××村是888*****的扶贫联系点。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千人下乡宣讲”活动的安排,我单位抽调5名人员从2006年2月14日至25日开展了入户调查工作,现将调研该村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村的基本情况 ****三村位于乡中心西南部,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总耕地面积为亩,人均土地面积亩,有313户1361人,有一所小学了,10名教师,182名学生。全村有一个党支部,一个团支部,56名党员,64名团员,党团妇组织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全村有中专文化程度的11名,高中文化程序的7名,初中文化程序的274名,小学文化程序的431名。 1、该村的经济情况 ****三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元

有,有特困户13户,全村已修建砖木结构房屋71户,木板结构房屋242户,无土块房。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农业和畜牧业,占经济总收入的95%以上。 林果业会成为增加该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因此,很必要对村民进行了林果业知识培训。现在该村定植的果园面积亩,结果的有亩,没有结果的亩。 2、种地情况 该村耕地总面积为亩,其中:条田面积亩,商品地面积1587亩,零星地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小茴香,兼种植甜西瓜、恰玛古、白菜等。2005年全村种植小麦面积1406亩,玉米1863亩,棉花亩,甜瓜亩,西瓜58亩,小茴香亩,蔬菜7亩,苜蓿130亩,温室大棚52亩。 3、畜牧业情况 畜牧业是该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把我们的调查,该村牲畜总头数4085头(只),其中:牛785头,驴331头,马21匹,绵羊2307只,山羊641

只,家禽4420只(其中:鸡2388只,鸽子2032只)。 4、农机 全村现有农机(拖拉机)67台,机具81台(架),其中:大型拖拉机3台,大型机具5台(架),小四轮拖拉机64台,小型机具76台(架)。 二、在宣讲工作中,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反映的问题: 宣讲人员先后四次召开民主生活会、“三老人员”座谈会和村民大会,除了向农民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以外,整理了农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关的20条建议、意见和问题。其中:建议7条,意见7条,反映的问题6条。 1、群众提出的建议: 1)劳务输出工作要以实际情况为主,在各农户中的的确剩余劳动力要外出,不能向村组摊派输出任务。 2)鼓励农民兴办小型企业、加工厂,划拨合适的土地。

《村情民情现状调研报告3篇》

精品文档 村情民情现状调研报告3篇 第一篇 一、村现状 村总人口1470人,320户,村内总面积1317亩,其中耕地 面积994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74亩,人均耕地0.55亩,村内有5个村民小组,党员41名,低保户38户51人,重残5人,五 保户2户,主要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 二、产业结构 村的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杂粮,小麦、玉米种植是全村的主要品种,占总面积的90%,目前村 已流转土地50亩,主要种植花卉苗木,现在已种植10亩;村还有一个农场(缘广农场),总占地面积18亩,其中果树种 植占15亩,农场内还设有休闲娱乐场所。 三、组织 建设 村两委人员共有6人,支部3人,村委3人,党员41人,群众代表15人,村民小组长5人。 四、民生问题

1、充分体现群众温暖,保障弱势群体,全村五保、低保对象,在村委会的帮助下,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基本生活保障金,按季度足额发放到困难人员手中,如今养老保险 政策已落实,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2、由于村内 经济 收入较低,资金短缺,致使目前农田 水利 设施不到位,出现农民浇地难的问题,现需要解决机井22眼,地埋线500米,变压器2台,还有修路问题,村内道路已硬化,主要是村南头至后五福路口生产路需要硬化,长1500米,电力设施,夏季用电量大,变压器少,致使村内经常停电。 五、存在的问题 1、经济发展基础十分薄弱。村内没有主导经济产业和支柱产业,简单的 农业

生产,常规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的主导地位,小农意识较为深厚,特色农业规模农业形成不了优势,产业缺乏,市场 信息落后。造成农民收入低,经济建设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支柱产业,没有走上产业化道路。劳务经济没有特色,致富项目作用发挥不明显,农民增收困难。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自身没有经济实体,还主要依赖政府过日子,不但拿不出资金引领经济发展、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有时连正常工作运转也有很大的困难,产业发展和资源开发等受到资金制约。 2、有用人才资源较为匮乏。农民 思想 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农村居民受教育 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3、基层组织建设有待加强。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大

进村入户调查报告

进村入户调查报告 双坪镇松林村 进村入户“大走访”活动调研报告 按照镇党委、镇政府“百名干部”进农户活动的统一安排,松林村“三委”在镇联村工作队的配合支持下,以贯彻“七一”讲话精神,“了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为主题,结合本村实际,深入开展“七一”讲话精神宣讲、农村生产生活调查、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宣传、计划生育摸底、矛盾纠纷排查、防汛防滑等“大走访”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概况 1、地理、人口 松林村位于双坪镇西北5公里处,东与肖家坝村接壤,南与 1 双坪村接壤,西北与汉阳镇接壤,总面积6.3平方公里。全村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49户,人口1012人。全村总户数中户口空挂户13户,举家外出的19户,独人独户7户;全村人口中初中文化以下514人(含学前儿童),高中文化以下413人,高中文化以上94人;劳动力470人,常年外出务工约 231人;“留守人员”共有69名,其中:留守老人24名,留守妇女32名,留守儿童13名。 2、基层组织 松林村现有党员19人,占全村总人数的2%,其中外出党员2人,占党员总数的11%,30岁以下党员2人,占党员总数的11%,60 岁以上党员4人,占党员总数的22%,初中文化程度以下3人,占党员总数的16%,高中文化程度以上5人,

占党员总数的27%,女党员2人,占党员总数的11%。村三委班子3人,支委4人(兼职)。 3、经济状况 松林村现有耕地1071亩,其中水田450亩,旱地621亩,农户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粮食种植、外出务工和养殖,少数农户发展有商业或加工业,全村人年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 2 的90户,1000—000元的101户,2000——5000元的56户,5000元以上的2户。全村55户在近两年新修了砖混结构房屋(一般在公路沿线),191户仍然居住在早年修建的土坯户中(多是高山穷组零散住户,其中危房户37户),无房户3户;农用机械较少;电视机已成为较普遍的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多以摩托车为主,全村共有摩托车59辆,面包3车,农用车7辆。无村办企业,村集体无积累,且负债较大。 (二)新农村建设情况 1、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村三委积极配合镇及县有关部门,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完成通村公路 3.5 公里,率先完成通村道路硬化,全村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年提高长期以来,村三委注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加大农业基础投入的同时,因地制宜,鼓励农户发展畜禽养殖,培育发展食用菌种植大户,带动群众致富。并积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收入得到逐年提高。 3、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增强, 3

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书

吴堡县移民搬迁情况调研报告 一、县区情况概述 吴堡县位于市东部,全县人口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万人,占总人口的83.3%,城镇化率为42%。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7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40亿元、6.72亿元、7.64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 21734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5亿元;全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0.7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2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8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16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5元。 由于县域地形限制,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分散,设施配套难;县区农业基础水利设施不足,老化严重,河道、沟渠淤堵突出,农田行洪排涝和灌溉能力不足;山区水库、渠系等设施缺乏,工程型缺水突出,部分农村人口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低,电力设施支撑能力不足,农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农民增收困难。并且地质灾害和山洪灾害隐患数量多、分布广、密度大、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极大威胁。 二、“十二五”移民搬迁初步成效 “十二五”期间,脱贫工作初见成效。我县坚持整体推进和精准脱贫相结合,累计投入财政脱贫资金1.28亿元,贫困村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特别是2015年把实施精准脱贫、实现整体脱贫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实现整体脱贫目

标的实施方案》,为实现全县贫困人口2017年底全面脱贫和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通过“开发式、搬迁式、帮扶式”等扶贫措施,分类扶持不同贫困群体,农村贫困人口持续减少。按照现行扶贫标准,“十二五”初期全县贫困人口 2.42 万人,到 2014 年末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 15003 人,累计解决贫困人口9197 人,基本完成省市办下达的减贫计划任务,贫困人口脱贫比例年均下降 9.7%。2015 年,有 5000 人实现完全脱贫,全贫困发生率由 37%下降到 22.7%。 按照“参与式”的扶贫方式,我县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主战场,从解决制约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的难题入手,依托整村推进项目,重点突出道路、农电、水利、能源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整村扶贫累计完成投资 1000 万元,完成整村扶贫 16个村,建成集雨窖 1000 余口,硬化集雨场 12 万平方米,新建饮水工程 4 处,解决了 15000 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村级道路 11 公里,生产道路 51 公里,硬化通户道路 70 公里,道路交通状况进一步完善;累计新建山地苹果 5100 亩,栽植优质核桃 23000 亩,改造低产枣园49590 亩,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条件,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得到初步缓解,整村推进扶贫实效进一步提高。 三、面临环境 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提出了“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总体要求。六个精准是方法论,五个一批是具体措施。这“五个一批”,

贫困村扶贫调研报告

贫困村扶贫调研报告 导语:贫困村能否脱贫,村支部、村委会和村民的素质是关键。必须把那些有开拓精神、有经济头脑、善于为百姓办事、敢于负责担当的能人选拔进村两委班子,建设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贫困村扶贫调研报告按照区委《关于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专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同办公室的两名同志组成调研专班,到联系村樟村坪镇黄马河村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了实地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黄马河村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黄马河村位于樟村坪镇西北边陲,与保康县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马坡、黄马河等三个贫困村合并而来。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528户1548人。主导产业是传统的粮油种植和养殖业。20XX年农民人平纯收入996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人民,齐心协力谋发展,集中精力搞建设,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村共硬化村级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组晴雨通车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设施8处;新建沼气池150口;培育牲猪规模养殖户4户、山羊规模养殖户3户、特种养殖户3户(其中,大鲵养殖户1户、山鸡养殖户1户、鸽子养殖户1户);发展核桃700亩、高山无公害蔬菜200亩。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该村发展还存在很多困难。该村有村级债务43万元,现有贫困户171户333人,其中低保户65户,五保户 14户。饮水困难207户,土坯房412户,危房382户,一个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户未通宽带网,是全区26个特困村之一。 二、致贫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贫原因 一是村域经济基础薄弱。村内无集体企业,20XX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5万元,债务化解难,造血功能差。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民仍用传统方式耕作,自给自足,经济发展不成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比较缓慢。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道路交通条件差。供电网络老化,村内1/3的农户用电不达标。手机信号没有覆盖全村,只有少数农户安装宽带网,村民对外联系极不方便。全村80%农户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贫困户致贫原因 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集中表现在因病、因残、因灾、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智力、供养子女读书、老龄化、儿孙不供养等。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因病致贫是主因。在调查中了解到,黄马河村贫困户171户,其中因病因残致贫的142户,占贫困户的83%;

关于XX年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关于XX年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进一步创新生产扶持方式,用好产业扶贫资金,通过引导帮扶,以发展种植、养殖业为主,帮助农户就地脱贫致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一)根据市政协工作安排,由紫阳县政协经科委牵头,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我县属于秦巴连片扶贫开发区,是592 个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现有贫困村158 个,占全县总村数的%;现有贫困人口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狠抓精准对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通过机制创新全力破解扶贫攻坚难题,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联系分管领导分别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XX年起,每年完成贫困人口脱贫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相继印发了《紫阳县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紫阳县选派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紫阳县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

案》《紫阳县各镇、部门扶贫开发年度考核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措施,指导规范全县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 (二)深入摸底调查,逐一建档立卡。根据中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和选准对象、找准原因、定准类别的要求,逐村逐户开展贫困状况调查摸底,全面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并建档立卡,为实现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县上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扶贫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信息监测中心。在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我县探索推行的“户申请、组评议、村审查、镇审核、县审定”和“实地核实、到村到户,严格程序、群众评议,公平公正、三榜公示”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目前,我县已全面完成158 个贫困村、万贫困对象识别和信息录入工作,为精准监测、精准施策、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抓实精准对接,强化项目支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项目整合工作,捆绑涉农项目资金,集中用于精准扶贫。我县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原则和“乡镇申报、部门踏核、县上研定”的要求,由县扶贫局牵头汇总整理各镇贫困村急需实施的项目,分类反馈到相关部门进行现场核查,初步确定年度拟实施的项目和投资额度,经县政府审定后由县发改局、扶贫局和相关部门下达项目计划,有效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的精准度。截止目前,全县共整合县发改、国土、住建、交通、教育、农业、林业、水利、扶贫、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