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针疗法近5年研究进展_秦微

2011年5月第18卷第5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05· ·综述·

眼针疗法近5年研究进展

秦微,王彩霞

(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

关键词:眼针疗法;综述;脑血管病;疼痛;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五官疾病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1.05.052

中图分类号:R246.8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5304(2011)05-0105-03

眼针疗法是根据眼球结膜上血管的形色变化,判定疾病的性质与部位,再辨证针刺眼周特定区穴,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该疗法是著名中医老前辈彭静山教授在总结60余年行医经验,结合10余年潜心研究《内经》、《证治准绳》等典籍中有关眼与五脏六腑、十四经脉关系的基础理论以及华佗“观眼识病”学术思想基础上创立的。笔者现将有关眼针疗法近5年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临床研究

眼针疗法适应症与体针大致相同,优势病种包括脑血管病、各种疼痛、精神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其机理是通过调整循环、生化、代谢等起作用。

1.1 脑血管病

常用于脑缺血、脑梗死、痴呆、眩晕、中风及其后遗症的治疗。如对于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在口服复方丹参片的基础上加用眼针疗法,选取上焦区、肾区、脾区。治疗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及精神状况明显高于单纯口服复方丹参片对照组,提示眼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认知障碍,能提高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1]。眼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SSS量表评分、巴氏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均明显升高[2]。取眼针上焦区、下焦区治疗脑梗死后手指握力恢复,眼针通过经络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瘫痪肢体尤其是肢体远端的功能恢复明显优于体针作用[3]。关于眼针疗法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机理,闫氏等[4]认为是增加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脑缺血状态得以改善。对于血管性痴呆(VD),眼针、体针疗效优于尼麦角林片,且不良反应较少[5]。另外,眼针可快速调节脏腑功能,再根据证型配合体针,以达到平肝熄风、补益气血、滋养肝肾、化痰祛湿以止眩之功效[6]。眼针与体针并用,可提高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的临床有效率,减少并发症,并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对于中风半身不遂疗效甚佳,且疗程短、疗效迅速,可收到明显的患肢主动抬高的即刻效应[8]。另有依据循经取穴及远近配穴法,头、体、眼针并用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疗效满意的报道[9]。

1.2 疼痛

以手三阳经穴为主局部取穴,选取压痛点附近穴位或自觉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512702)

通讯作者:王彩霞,Tel:024-********痛点附近处穴位,配合远端针刺条口透承山、肩陵泉等经验穴和眼针上焦区等,辅以驱风散寒、益气活血、助阳利湿、扶正通络之中药汤剂,并根据临床辨证酌情加减,是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10]。眼针配合药物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即时止痛以及改善关节功能效果较好[11],与浮针结合治疗损伤痛证疗效显著[12]。眼针亦是治疗由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输尿管绞痛的一种快速有效方法[13]。

1.3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黄氏等[14]采用眼针疗法治疗不安腿综合征,总有效率达95.24%,且有即刻效应。研究表明,应用眼针配合小剂量美多巴对帕金森病的治疗能较好的改善症状,能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及美多巴制剂用量,提高疗效[15]。眼针也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有效方法[16]。

1.4 五官疾病

眼针是治疗病理性近视眼(并发白内障)、青少年近视屈光不正、弱视的有效方法。眼部内刺法与药物结合治疗眼运动神经麻痹症疗效显著[17]。

1.5 其他

眼针对于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等都有调节作用。如可提高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治疗哮喘。选取心区和上焦区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较好的即时疗效,对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8]、心律失常、顽固性呃逆等亦可获良效。眼针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治疗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调整作用,能使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失和的病理状态得以平衡协调,使其趋于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而得以康复。宁氏[19]运用彭静山教授的观眼识病法和脏腑辨证相结合,用眼针配合自拟方消结丸治疗乳腺增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另有报道,眼针加用颈背部指拨手法治疗落枕疗效满意[20]。

2 实验研究

近年来的实验研究主要针对脑缺血、痴呆模型进行研究。王氏等[21]选取眼穴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直刺治疗脑缺血wister大鼠;应用ELISA法检测血中和缺血脑组织白介素-1β。结果提示,眼针疗法可以降低脑缺血模型大鼠血中和缺血周围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进而抑制由脑缺血诱导的炎症反应,发挥脑保护的作用。另外,对急性脑缺血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亦可能与可抑制细胞凋亡有关,从而保护脑神经细胞。对低氧及缺血动物眼针疗法具有保护脑损伤的作用,

·106·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May 2011 Vol.18 No.5

改善脑缺血后的持续血流低下[22],改善脑缺血再灌注[23]。眼针疗法可以明显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能显著降低海马组织中的血清胆碱酯酶含量,对VD有明显的治疗作用[24]。研究表明,眼针能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调节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内皮素两者的平衡,可改善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从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25-26]。

3 理论研究

中医眼针疗法属于一种微针疗法。眼睛与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密切联系,所以能反映出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因此,通过针刺眼穴可以调理脏腑经络之功能失调。眼针疗法是以观眼识病为基础,脉络的部位、形态及颜色是观眼识病的要点,各脏腑在眼睛上都有相对应的区域,应用眼针取穴针刺可治疗相应脏腑的疾病[27]。车氏等[28]从不同阶段的理论基础方面作了阐述,对眼针分区定穴方案的形成、发展及变化进行剖析,从侧面介绍眼针疗法发展历史,从而指导临床眼针疗法的应用。关于眼针机理,目前有以下几种假说。①“五脏核心”说。五脏与其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联系,无论何种学说都离不开五脏这个核心;而且,五脏使各种学说之间相互协调,为中医眼针疗法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29]。②“眼络于脑,通调脏腑”说。王氏等[30]结合《内经》关于眼与脑、脏腑、经络联系的论述以及八廓八卦确立了眼周八区十三穴,观察白睛脉络颜色、形态变化以诊断疾病,根据变化及辨证在眼眶周围针刺以防病治病。③“五轮八廓”说。彭静山教授通过眼的白睛脉络变化能反映脏腑的疾病,联系五轮八廓学说而创立眼针分区,经过不断研究发展,明确眼针疗法的八向八线定八区的方案,从而针刺眼周八区十三穴调整脏腑、治疗各种疾病[31]。眼针是以五轮八廓学说为基础,普通针灸是以经络学说为基础,两种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的出发角度不同,但追本溯源,还是以中医理论思想作为指导[32]。

另外,陈氏等[33]总结《内经》经络理论中有关眼与脏腑联系的内容,探讨了《内经》对中医观眼诊治疾病理论发生、发展的影响。朱氏等[34]认为,眼分五轮而分属五脏的思想完全可能是古医家在《内经》影响下的理论创新,而通行的五轮学说则是对《灵枢·大惑论》相关论述的极大发展。谷氏等[35]对清代以前中医八廓学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考辨了八廓的含义、八廓学说的理论渊源、演变轨迹及围绕八廓学说的争议。

4 结语

中医眼针疗法因其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临床治疗病种多达20余种;同时,学者们亦开始重视其理论基础和实验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笔者认为,今后还应从理论基础全面深入挖掘中医眼针疗法形成、发展及其重要作用,梳理中医历代各家相关理论的学术发展脉络,找寻这种特色疗法的创新之处,确立中医理论的源流,使其更加符合中医理论的继承性、朴素性和科学性。这种理论的支撑对于加快眼针疗法的诊治进程具有承上启下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随着临床治疗范围的拓展,单纯的中医传统理论向多科学、多角度的研究仍是其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亦可为包括民间疗法在内的种种特色疗法提供理论研究方法。参考文献:

[1] 李志.眼针改善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认知功能障碍[J].中国针灸,2009,

29(10):791-793.

[2] 陈越峰,茅敏,陈新,等.眼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

能障碍4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11):25-26.

[3] 曹银香,白炜玮,冯金萍,等.取眼针上焦区、下焦区治疗脑梗塞后手指

握力恢复78例[J].陕西中医,2009,30(2):200-201.

[4] 闫也,赵用,李亚明,等.眼针治疗缺血性中风SPECT-rCBF的临床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3):212-214.

[5] 江红.眼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0):1333-1334.

[6] 刘若实,王鹏琴.眼针治疗眩晕63例临证辨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8,22(2):57-58.

[7] 刘长伟,王健.王健教授眼针与体针并用治疗假性球麻痹经验[J].实用

中医内科杂志,2009,23(1):11-12.

[8] 黄晓洁,谢宁,熊禄,等.眼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13):1146-1150.

[9] 于秀,白丽.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

22(3):66.

[10] 鞠耀东,鞠诣然,陈崇民.针药合治肩周炎6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

学报,2009,25(1):110-111.

[11] 张洁怡.眼针疗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

志,2010,37(2):334-335.

[12] 黄晓洁,辛洁,王玲玲,等.眼针浮针结合法治疗损伤痛证的临床观

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6):484-485.

[13] 林强,胡玉莲,韩崇伟,等.眼针治疗由输尿管结石引起的肾、输尿管

绞痛90例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9):12-13.

[14] 黄晓洁,熊禄,秦海军,等.针刺治疗不安腿综合征45例[J].世界中西

医结合杂志,2009,4(4):302.

[15] 冯月贵,黎凯.眼针治疗帕金森病55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

22(2):56-57.

[16] 徐锦平,王健,周鸿飞.眼针疗法加百忧解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疗效观

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9-120.

[17] 周凌云,张晓梅,李志坚,等.眼部内刺法与药物结合治疗眼运动神经

麻痹症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3):165-168.

[18] 隋月皎,王健.眼针并养心宽胸汤治疗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65例[J].中国中医药杂志,2007,5(2):54-55.

[19] 宁伟东.眼针配消结丸治疗乳癖的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9(2):106-107.

[20] 陈建国,汤远林.眼针加颈背部指拨手法治疗落枕80例[J].人民军

医,2006,49(11):667-668.

[21] 王恩龙,鞠庆波,黄春元,等.眼针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

鼠IL-1β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5):842-843.

[22] 姜华锋.眼针运动疗法并用治疗中风恢复期30例[J].实用中医内科

杂志,2009,23(5):95-96.

[23] 黄晓洁,谢宁,熊禄,等.眼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13):1146-1150.

2011年5月第18卷第5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07·

人参药物后适应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

保护作用

周倩倩1,黄力2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2.中日友好医院,北京 100029)

关键词:人参;药物后适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1.05.053

中图分类号:R259.4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5304(2011)05-0107-03

人参系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根,其味甘、平、微苦,性温,归肺、脾、心经,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的作用。人参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多种人参皂苷(gensenosides),另含有挥发油、氨基酸、微量元素及有机酸、糖类、维生素等成分。药理研究表明,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机体代谢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心血管系统方面,人参具有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抗心律失常、改善血流动力学、调节血脂代谢、提高耐缺氧能力、抗休克以及保护心肌等作用[1],尤其是人参对MIRI的保护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药物后适应(pharmacologic postconditioning)是在缺血预适应(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C)、药物预适应(pharmacologic preconditioning)、缺血后适应(ischemia postconditioning,IP)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对抗MIRI的新途径。鉴于人参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以及药物后适应以药物代替缺血刺激的易操作性,其药物后适应对MIRI的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深入。

通讯作者:黄力,Tel:151********,E-mail:lihstrong@163. com 1 缺血预适应与药物预适应

缺血预适应是指在心肌缺血发生前,给予多次短暂的灌注/缺血刺激,能增强在随后较长时间的缺血期中心肌对缺血的耐受能力,减少细胞坏死,缩小梗死面积。1986年,Murry等[2]研究发现,对犬冠状动脉先进行几次反复短暂的结扎后再进行长时间的缺血再灌注,与单纯长时间缺血再灌注比较,前者能显著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并首次提出了IPC的概念。此后,大量的动物在体和离体实验证实了这一现象。药物预适应是在IPC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用药物代替长期缺血前的反复、短暂的灌注/缺血刺激,通过药物促进内源性活性物质释放或直接触发组织细胞的内源性抗损伤机制,从而产生心肌缺血预适应样保护作用。现已发现一些药物(包括中药和西药),如黄芪、丹参、去甲肾上腺素、腺苷等预处理能起到与IPC相类似的临床作用[3]。但是,IPC或药物预适应是在心肌缺血前进行,而心肌缺血却是不可预知的,临床医生在治疗心肌梗死的时候,心肌缺血已经发生,因此,就不能掌握进行IPC或给予药物预适应的准确时间,加之IPC实施过程本身具有创伤性,这些都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2 缺血后适应与药物后适应

IP是在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开始前给予数个短暂的灌注/缺血处理,与IPC的不同在于处理时间的差异,IPC是在心肌缺血前进行,而IP则是在缺血后实施。2003年,Zhao等[4]提出了

[24] 张彦,吴成举,王超凡.眼针疗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T-chE 活性表达的实验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9,18(7):59-60. [25] 王鹏琴,王健,李敬林.眼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学习记忆障碍及血

清CGRP ET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94-95.

[26] 王健,王鹏琴.眼针疗法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及血清NO

含量NOS活性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3):485-486. [27] 林大勇,张丽艳,金鑫.基于“观眼识病”的中医眼针疗法[J].吉林中

医药,2009,29(7):599-601.

[28] 车戬,田维柱.眼针分区定穴方案的形成、发展及变化[J].中国针灸,

2005,25(4):287-291.

[29] 翁姣,王彩霞.五脏与中医眼针疗法理论基础的研究[J].辽宁中医药

大学学报,2009,11(3):18-20.

[30] 王鹏琴,王健,周鸿飞,等.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探讨[J].中华中医药

学刊,2008,26(4):700-703.

[31] 邵妍,王健.探讨彭氏眼针的理论渊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

26(12):2584-2588.

[32] 王玉洁,邵妍.眼针与普通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理论异同研

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7):39-40.

[33] 陈士玉,王彩霞,谷峰,等.从《内经》经络理论解读眼在诊治中的作

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6):1187-1189.

[34] 朱鹏举,王彩霞,谷峰,等.通行五轮学说理论渊源考辨[J].国际中医

中药杂志,2009,31(3):218-220.

[35] 谷峰,王彩霞,陈士玉,等.中医八廓学说考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9,31(2):159-160,165.

(收稿日期:2010-09-20)

(修回日期:2010-11-04,编辑:梅智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