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国共两党关系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国共两党关系

国共两党关系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

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

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

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④领导人:孙中山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

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②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5月,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

1.国共的对峙

(1)表现

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第二次国共合作

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形成:

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②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1935年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⑤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

⑥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

⑦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⑧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合作的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两党再次合作。

4.作用: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国共合作的破裂

1.根源:①阶级利益的差别,阶级矛盾的上升。②美国的干涉。

2.标志: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3.影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国共关系的缓和(1979年以后)

1、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表现:(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同时,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2)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来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参观访问。国共两党从1949年内战以后,隔绝了56年。这次连战到大陆来,给两岸关系的改善带来积极的影响。连战大陆之行将揭开两党合作新的篇章。让人们看到了两岸关系出现的新曙光(3)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4)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交流日益频繁。(5)

1992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原则

国共两党关系变化(两次合作、两次分裂)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一历史阶段特征 一、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四十二年间党的历史,总起来说有前后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二十九年的历史,后一个时期是在这以后的十三年。……在前一个时期,除开始七年比较顺利以外,可以说,走过的道路十分坎坷。我们党甚至犯过两次大的错误,因而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两次大的挫折。 这十三年来,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方面取得了远远超过前二十九年的成就,在这期间,也有些小的曲折,但是党总是能够及时纠正偏向,解决问题,取得新的经验。实践证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1991年出版)阅读材料,筛选有效信息,为中国现代史划分阶段,整理出分期框架表。 1949---1956年1956---1966年1966---1976年1978年以后 二、链接中考 材料一: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材料二: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的弯路,经历了许多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材料三: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是党领导的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 回答; 1.材料一中“取得胜利是辉煌的”,主要内容是指: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______、______、1950年开始的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的____等,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2)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________,到1957年超额完成; 1954年9月,___________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56年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______,我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由_______________过渡。 2.依据材料二的论点,运用史实说明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哪些弯路(失误)?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出现全局性、长达十年、给党和人民造成严重灾难的是___。 4.依据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举事例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对外交往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各列举一事例) 三、依据史实,得出结论 1.新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1949---1952年) 材料一:1949年我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项目工业产量农业产量粮棉花钢煤 全国总产量 1.1亿吨44.4万吨15.8万吨0.32亿顿50%25%27%49%83%48% 比历史最高 年产量下降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

2005年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福建、浙江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创新预测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 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3.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 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 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4.【高考趋势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生产工具的革新应用,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都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回答5-8题。 5.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 000年以上 6.下列生产工具在唐朝发明的是 A.铁农具B.青铜农具 C.曲辕犁D.水碓、水磨等谷物加工器具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改革

1 1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改革线索一中外古代史上的改革 区域改革概况 中国商鞅变法1)时间、地点:公元前356年,秦国;(2)内容:奖励耕战、土地私有、建立县制;(3)性质:新兴地主阶级进行的封建性 质的改革;(4)影响: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魏孝文帝 改革 (1)内容:迁都洛阳、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用汉制、学 汉礼、与汉族联姻、学汉族文化;(2)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线索二中外近代史上的改革 区域改革概况 中国 洋务运 动 (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口号:“自强”“求富” (3)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兴办新式学堂、筹建海军(4)影响: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戊戌变 法 ( 1)时间:1898年 (2)内容:改革政府机构、发展工商业、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训练新式军队(3)影响:在社会上起到了思 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学习西方制度的开始 区域改革概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改革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之改革 2 2 世界 俄国农奴 制改革 (1)时间:1861年 (2)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赎买份地 (3)影响: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日本明治 维新 (1)时间:1868年 (2)内容: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建立常备军 (3)影响:使日本由封建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 家 线索三 中外现代史上的改革 区域 改革 概况 影响/评价 中国 土地改 革 (P38) (1)1950~1952年底 (2)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大改 造 (P39) (1)1953~1956年 (2)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赎买政策、公私合营 标志着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改革开放 (P42) (1)1978年,十一届三中 全会 (2)内容:对内改革: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 改革;对外开放 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 地位日益上升 区域 改革 概况 影响/评价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及探索历程 1、含义:是指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 和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2、探索历程: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 过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技术;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 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3、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 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线索梳理】线索1:冲击与反应

线索2:近代化转型1.政治民主化 2.经济工业化 3.思想科学化

线索3:近代化转型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1.北京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主要扮演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角色,见证了中国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历程。 2.上海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上海不仅是引领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顺应了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并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3.南京南京长期是中国近现代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民主法治的伟大探索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4.广州广州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中国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地区,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5.重 庆重庆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内地商埠之一,是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也是现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内地开放较早的地区,是中国从近代衰败到现代崛起的缩影. 线索4:不同国家近代化路径的比较

中国历史专题七总结

专题总结 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1.从企业的产生来看,它不是由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发展起来的,不是在中国封建社

会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逐步成长起来的,而是在列强入侵、破坏了中国发展的正常秩序,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下,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技术创办起来的。2.从工业部门的结构来看,中国民族工业缺乏雄厚的经济基础,本身又不能生产机器,投资的领域基本上是轻工业,其中主要是纺织工业,重工业则发展缓慢。 3.从工业的地区分布来看,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其原因是这些城市多为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据点,便于利用外国的技术设备。这种畸形布局,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质。 4.从设备、技术和经营管理上来看,中国民族工业是很落后的。 5.从企业产生、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中国民族工业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因而发展缓慢。这决定了中国民族工业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赖性,这正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最重要的特点。 二、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几个角度 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近代以来的160多年,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定位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通过纵向对比,总结变化的特点,了解变化的原因。 2.从近代化的角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中国近代化的大背景之下,便于认识它发生的必然性和发展趋势。 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近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4.从世界历史的角度: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生活在外来力量的影响下,发生了重要变化。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由与世界同向,到今天逐渐与世界同步,成为引导世界生活变迁的重要力量。 ——背景、条件、原因类设问的答题思路 “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件发生的条件。“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 专题三:祖国的统一 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专题五:大国崛起的历程 专题六:三次科技革命 专题七: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所谓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 2、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朝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 2、目的: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口号:“自强”、“求富”。 5、形式: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 6、措施: (1)前期:——“自强” A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B组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C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2)后期——“求富” D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7、结果:没有实现强兵富国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 破产。 8、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 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经济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注定失败。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探索 1、开端问题: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②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 2、历史舞台问题:①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戊戌变法。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五四运动。

“新”在哪里:①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②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③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专题五:国共关系演变

1、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进行长征取得胜利。 2、(1)长征胜利结束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2)长征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3、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1)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胜利:渡江战役。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1、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端。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的开端。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专题一中国近代列强侵华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的比较: 近代列强侵华的主要国家和方式 从国家看:近代前期,侵华国家最初以英法为主,美俄是帮凶; 19世纪末,日本也加入侵华队伍,美日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 近代后期,侵华的主要国家是日本和美国。 这种变化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实力变化的反映。 1、英国、法国: (1)资本主义国家为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进行商品输出,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2)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此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俄国 (古代史: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筑据点。) (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美国 (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积极支持介石打战。 (1950年,侵略朝鲜,美国第七舰队入侵海峡。) 4、日本 (古代史:元末明初,倭寇入侵中国沿海地区) (1)1894年,发动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2)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 从方式看: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开拓市场、掠夺原料,侵华主要方式是以武力打开大门,输出商品,企图瓜分中国; 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侵华主要是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 比较特殊的是俄国,由于其资本主义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其侵华方式主要是以掠夺土地为主。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共十七个专题)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改革与制度创新 中国古代改革 中国古代制度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能力训练】中国古代改革 改革(变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上》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三项措施,并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 材料二魏主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氏。夫土德,……,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臣旧将……,姓或重复,皆改之。”“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延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书〃高祖纪》 (2)材料二体现了孝文帝推行的哪些“汉化”政策?这些政策的施行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作用? (3)比较材料一、二,说说两次改革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专题二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与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能力训练】 外交是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纵观中外对外交往历史,可以为我们今天走改革开放之路提供重要启示。观察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图1 丝绸之路示意图 图2 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 图3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图4 “广东十三行” (1)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辟的中西方贸易通道,据图1可知,汉代丝绸最远可运到哪里?“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有何重大战略意义? (2)据图2说明唐朝对外交流繁荣的因素是什么?该图反映了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3)据图3写出郑和下西洋第一次出发的地点和最远到达的地点。你能从图中获取郑和下西洋的哪些信息? (4)据图4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实行什么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中的四幅图片,说说中国古代

初三历史中考专题-总复习资料

中考政治总复习资料(六) 第九课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一)基本考点: 1.公民(1)公民是指具有一定国籍,并根据该国的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同时也承担义务的人。 (2)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和行动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非法侵害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公民的身体不受非法搜查 (1)我国宪法规定,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2)依法搜查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在侦破案件时必须进行搜查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且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其他一切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得进行搜查,否则就是违法犯罪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 4.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 (1)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2)如果需要逮捕,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完备的手续、经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而且不得超过其权限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5.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是指公民的名誉和公民作为一个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公民人格尊严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6.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1)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是指公民起居的住所不受非法侵入和搜查,以保障公民的安定生活、正常工作和人身安全。 (2)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是与公民人身自由密切相关的一项基本权利。我国宪法有关法律规定,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3)司法机关为了执行任务,依法进入公民住宅或依法对公民住宅进行搜查是宪法和法律所允许的,但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 (二)典型题例 某校女生徐某、蔡某去商场购物,商场工作人员怀疑她俩偷了一瓶化妆品,便对她俩进行责问、盘查、搜包,但未发现"赃物",继而又要搜身,被两名女生严辞拒绝。工作人员将她们非法扣留达一个多小时。事后,两名女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回答: ⑴商场工作人员侵犯了两名女生的哪些权利?(4分) ⑵你从这一案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4分) 答:(1)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 (2)启示:我国宪法规定: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就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利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当我们的合法的人身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完整word版)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专题

专题复习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专题二: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专题三:祖国的统一 专题四: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专题五:大国崛起的历程 专题六:三次科技革命 专题七: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

专题一:近代化的历程 所谓的近代化: 1、经济:工业化——洋务运动 2、政治:民主化——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3、思想:科学化——新文化运动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器物(科学技术):洋务运动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背景:清朝内外交困(内;太平天国运动,外:第二次鸦片战争) 2、目的:为了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的统治。 3、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口号:“自强”、“求富”。 5、形式: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师夷长技) 6、措施: (1)前期:——“自强” A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B组建海军:北洋、南洋、福建 C兴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京师同文馆——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2)后期——“求富” D开办民用工业: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7、结果:没有实现强兵富国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8、性质: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9、评价: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 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经济的工业化) 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没有改变封建制度,因此,注定失败。 考点6: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1898年) 一、维新派的形成(维新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2、“公车上书”:1895年春——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4、报刊:《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政治团体:强学会 二、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变法共持续103天,因此称为“百日维新” 2、开始的标志:光绪皇帝颁布一系列变法令 3、内容: A、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C、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D、思想文化: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

九年级历史科专题复习学案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主备人:左弘备课时间: 2017_年__月__27日 一:考点记忆 Ⅰ.朝代更替 1.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谁建立的什么朝代? 第一个封建王朝是谁建立的什么朝代? 2.四次分裂到统一的朝代是什么?有何启示? 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分别是什么朝代什么民族? 3.南京六朝古都分别是? 北朝和南朝分别指哪些政权? 4.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在何朝代何帝王时期? 汉朝的鼎盛期在何帝王时期? 5.各个朝代的阶段特征是什么?各个朝代文化的特征是什么? Ⅱ.政治制度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政治格局的是何朝代创立的什么制度? 该制度的理论源于哪家学派? 该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什么? 谁创立了皇帝制度?又是何事件废除该制度?皇帝制度的特征是? 谁创立了丞相制度?又是谁废除该制度? 2.为巩固统治,西周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积极作用?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国商鞅、秦朝嬴政、西汉汉武帝、元朝、清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隋唐时期选举人才的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帝王时期?唐朝是如何完善的?有何作用?何时废除? Ⅲ.改革与变法 1.战国时期在秦国的著名变法是谁领导的?领导者代表哪一阶级的利益?受打击的阶级是什么? 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确立封建制度的的措施是?对后世行政制度最具深远意义的措施是?变法与秦统一有何关系? 2.为促进民族融合而进行的改革指的是哪一少数民族的谁的改革?特征?内容?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确认完成签字__________ ) 二:考点运用 1.《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地点)之野,遂擒杀蚩尤。该材料中应该是 A.巨鹿 B.赤壁 C.涿鹿 D.牧野 2.某班同学以“统一国家的建立”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他们整理的内容中不符合 ...史实的是 A.秦始皇创立郡县制 B.西汉初年出现了文景之治 C.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D.东汉政府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3.右图是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秦朝文物,正面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该砖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有:①砖文字体为小篆②内容歌颂秦的统一③制作年代在公元前221年之前 A.①②③ B.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4.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A.秦始皇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 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唐朝在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市舶司,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交易 D.明朝锦衣卫经常向皇帝汇报臣民的举动 5.清朝一个秀才清晨起来读书,忽见风吹书页翻动,猛然来了诗兴,吟诗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结果后来被官府捉拿斩首。这一事件反映了清朝的 A.闭关锁国政策 B.大兴文字狱 C.设军机处 D.建立中央册封制度 6.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士”和清朝大兴“文字狱”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压制知识分子 C.巩固封建统治 D.统一思想 7.如果把“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应该是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强化 D.专制集权的加强

国共关系专题复习

2005年中考历史热点预测--国共两党关系 作者:佚名转贴自:中学历史天地 一背景材料: 1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的关系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 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来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参观访问。国共两党从1949年内战以后,隔绝了56年。这次连战到大陆来,给两岸关系的改善带来积极的影响。连战大陆之行将揭开两党合作新的篇章。让人们看到了两岸关系出现的新曙光。 二相关链接: 1 国民党的组织和性质的演变: (1)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1905年由兴中会、华兴会等成立中国同盟会并阐发三民主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3)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并在同年的国会大选中获胜,但1913年被袁世凯下令解散。(4)1924年在国民党一大上,重新改组国民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5)1927年“宁汉合流”后的国民党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6)1948年原国民党中的爱国民主分子组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是我国现存民主党派之一,简称“民革”。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结果: (1)大革命时期: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发起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形成了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趁机发动九一八事变,扩大对中国的侵略。(3)抗日战争时期,两党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扭转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4)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陷入内战,1949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同时国民党败逃台湾,从此祖国大陆与台湾处于分裂状态。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都由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3)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

历史中考复习专题(包括17个专题)人教版[1]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 二、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1919.1——1919.6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1921——1922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美苏冷战:序幕: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铁幕演说”。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正式形成:1949年美国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苏联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暂时形成“一超多强”“一超”美国,“多强”:俄国、欧洲、日本、中国。当今世界格局向对极化方向发展。经济走向全球化。(WTO) 专题四: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上海,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2、遵义会议:1935年1月.会议的目的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教训,纠正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事业,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转折点。 3、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政治策略方面的基本经验,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 4、中共七大:1945年4--6月,延安。大会主要讨论了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大问题。大会指定了党的政治路线,那就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确立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同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5、中共八大:1956年,北京。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这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6、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转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开端;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7、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982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8、中共十三大:1987年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规定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9、中共十四大:1992年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8《国共两党关系史》

专题八国共两党关系史 一、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近现代上国共两党在不同时期关系史实、影响、作用,理解国共关系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自主学习(展示:A和B层;点评:C层) 时期关系原因 ①北洋军阀的 反动统治;②大革命时期 合作国共两党的共(1924-) 史实 ①建立军校; ②进行战争; ③1927年,国民党发动反 影响 基本消灭 了,打击 了帝国主义和封建 同努力;共产革命政变,国共破 国际的推动。裂。 ①共产党领导起义、 秋收起义,建立革 命根据地; 蒋介石等叛变统治。 形成十年内战的局 土地革命时期②“围剿”与“反围剿”,面,给以可 革命,镇压人 (1927-1937)被迫红军;乘之机,红军被迫 民。 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形 成。 ①事变爆发后,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 长征。 日本全面侵成。 取得抗日战争胜 华,②国民党在正面战场领导 抗日战争时期利,中华民族由 矛盾上战役; (1937-1945)走向 升为主要矛③共产党领导大战; 。 盾。④国共两党领导全国人民 赢得 胜利。 发动全①谈判,签订《双十取得解放战争胜解放战争时期 分裂面内战,阶级协定》;利,却形成海峡两(1945-) 矛盾上升为主②国民党挑起内战,内战岸长期分裂

】 要矛盾。 全面爆发; 的局面。 ③ 、 、 战役; ④ 战役,解放南京, 统治中国 年国民党 政权垮台。 国共关系 阶级利益的不 海峡两岸处于分裂 长期对立 对峙 同,外国反华 状态。 (1949—1979) 势力影响。 ①1979 年,确立和平统一 大政方针; “一国两制” ② 形 成 “ 和 平 统 构想的提出; 一, ”对台基本 全国人民实现 两岸关系不断缓 国共关系缓和 方针; 祖国统一的愿 和,经济文化 (1979 年以后) ③1992 年达成“九二”共 望;中国 频繁。 识,均承认 ; 提 ④1995 年,江泽民提出促 高。 进 和 平 进 程 的 。 ①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 和 ,分则给中华民族带来 和 。②国共两党代表的是不同利益的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 两次合作,沉重打击了 启示 和 在中国的统治,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③在新的 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应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三次合作,为祖国的 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 做出贡献。 三、巩固练习【1—5 题(展示:B 层);6 题(展示:A 层);7 题(展示:C 层) 1.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的最重要的民主革命成果是 A.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B.揭开了新民主义革命的序幕 C.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D.建立中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 2.观察下图,判断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在西安达成的最主要成果是 A.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 ( ( ) )

中考历史专题识图题

中考历史专题识图题(八年级下册) 识图题 1.读右图,回答问题 (1)右图内容是哪次会议上决定的 (2)这次会议什么时候在哪召开的 (3)这次会议决定了哪些内容 2.读右图回答问题 (1)以上图片反映了那次庆典情况,图图中讲话的是谁 (2)以上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距我们今天多少周年 (3)结合所学指出上述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伟大历史意 义 3.读图回答问题 (1)右图反映什么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有何意义 (3)图中反映的地区什么时候解放的 (4)你认为这一地区经济建设中最伟大的工程是什么

(1)右图反映的是什么事件 (2)这一事件起止时间中国军队司令员是谁(3)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代表是谁 (4)意义如何 5.读右图,回答问题 (1)右图中人物分别是谁 (2)他们参加的那次战争 (3)这次战争结果如何 (4)他们有那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6.读右图,回答问题 (1)右图反映的是什么时候什么运动 (2)通过什么法律文献来保证这场运动的实施(3)该运动有何意义

(1)右图是那个时期的建设成就 (2)这个时期起止时间 (3)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写出图中ABCDEF的工业,交通运输业的成 就。 A B C D E F 8.读右图,回答问题: (1)右图反映的是什么运动 (2)该运动哪年开始的 (3)有何意义 9.读右图,回答问题 (1)图中漫画 是时的壁画 (2)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失误 (3)出现失误的原因是什么 (4)为此国家在年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并取得明显成效。 10.读右图回答问题 (1)图中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景 (2)这场运动的起止时间 (3)图中反映人民群众悼 念的运动。

初中历史专题大国崛起

专题二十三世界主要国家发展史国别史--- 大国崛 起 一、英国 1、17 世纪走上殖民扩张道路。相继打败西班牙、荷兰和法国,18 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从殖民地获得的大量财富,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1640 年——1688 年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1689 年通过《权利法案》,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3、竭力压制北美经济发展,镇压北美人民的反抗导致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783 年承认美国独立。 4、在法国大革命中,参与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5、18 世纪60 年代——19 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6、1836 -- 1848 年,英国发生宪章运动,工人为争取普选权而展开大规模的斗争。 7、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济状况:经济发展缓慢,工业产值由世界第一位退居第三位。原因:过分依赖殖民地和资本大量输出,技术装备落后。对外政策:组成三国协约,对抗三国同盟。 8、一战中联合法国在西线同德国交战,并成为战胜国。 9、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英国都是主宰国之一。参与签订了相关的各个条约。 10、二战前采取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 11、二战开始后对德宣战。1940 年7--10 月遭到德国的轰炸。1942 年参与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在阿拉曼战役中击溃德意联军。1944 年参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 年参与了二战中的重要会议:雅尔塔会议。 12、二战后,接受美国经济援助恢复经济,加入北约和欧共体组织。 、美国

1、17 世纪初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18 世纪,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 2、1775 —1783 年北美独立战争,美国诞生并获得独立,美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南部仍保留奴隶制度。 3、1787 年颁布宪法,成立联邦政府,实行总统制,华盛顿是首任总统。 4、19 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 5、通过购买、抢占和吞并等方式,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的大国。1861 —1865 年美国内战,北方获得胜利,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6、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美国。经济状况:美国经济发展迅速,是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大国。原因: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更多采用了新技术,新设备外交:“门户开放”政策。1917 年撕掉“中立”伪装,参加—战成为战胜国。 7、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的美国。 1919 年1 月参加巴黎和会,总统威尔逊成为主宰和会的“三巨头”之一, 1921 一1922 年因与日本矛盾,召开华盛顿会议,签订条约,成为此会最大的受益者 8、1923 —1929 年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9、二战前的美国 1929 年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1933 年罗斯福新政,并取得成效,经济缓慢恢复,统治得到稳定. 二战前保持所谓“中立”的纵容法西斯政策。 10、二战中 1941 年12 月7 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美国参战并于1942 年参与组织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加了北非、太平洋战场以及欧洲第二战场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参加了雅尔塔会议,推动了二战的进程,并于1945 年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加速了日本

中国历史专题三总结

专题总结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历史特征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曲折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改革开放、祖国统一获得巨大成就。 2.主要表现 (1)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2)1957~1976年,经历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 到严重破坏。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全面拨乱反正,加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制度, 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4)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共产党逐步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成为国家 的法律。 (5)“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推动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祖国统一的 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3.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①民主集中制原则。②人民选举代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③统一管理国家事务。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是参政党。②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基础。③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④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原则。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①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②核心内容是自治权。③坚持民族平等原则。 4.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不同点 (1)自治程度不同:民族自治区有一定的自治权,而特别行政区有高度的自治权。 (2)社会制度不同:民族自治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 (3)实行的目的不同:民族区域自治是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相结

初三历史中考专题

初三历史中考专题 第九课公民的人身权益受法律爱护? (一)差不多考点: 1.公民(1)公民是指具有一定国籍,并依照该国的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益同时也承担义务的人。 (2)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差不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人身自由权益是公民最差不多的权益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益,是指公民的人身和行动由自己支配和操纵,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益。 非法侵害公民人身自由权益的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3.公民的躯体不受非法搜查 (1)我国宪法规定,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躯体。 (2)依法搜查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在侦破案件时必须进行搜查时,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进行,且必须向被搜查人出示搜查证。其他一切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不得进行搜查,否则确实是违法犯罪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 4.公民不受非法逮捕和拘禁 (1)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2)假如需要逮捕,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完备的手续、经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而且不得超过其权限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5.公民的人格威严不受侵犯 人格威严是指公民的名誉和公民作为一个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益。公民人格威严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威严不受侵犯。 6.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1)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是指公民起居的住宅不受非法侵入和搜查,以保证公民的安定生活、正常工作和人身安全。 (2)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是与公民人身自由紧密相关的一项差不多权益。我国宪法有关法律规定,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住宅。 (3)司法机关为了执行任务,依法进入公民住宅或依法对公民住宅进行搜查是宪法和法律所承诺的,但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 (二)典型题例 某校女生徐某、蔡某去商场购物,商场工作人员怀疑她俩偷了一瓶化妆品,便对她俩进行责问、盘查、搜包,但未发觉"赃物",继而又要搜身,被两名女生严辞拒绝。工作人员将她们非法扣留达一个多小时。事后,两名女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向人民法院状告该商场侵权。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回答: ⑴商场工作人员侵犯了两名女生的哪些权益?(4分) ⑵你从这一案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4分) 答:(1)人身自由权、人格威严权 (2)启发:我国宪法规定: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躯体,非法搜查公民的躯体就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益我国法律爱护公民的人身权益,当我们的合法的人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爱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