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罗润乾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湖南株洲 412007

摘要:翻译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手段。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两个原则,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它们并不是孤立、水火不相容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两者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挥不可忽略的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译语,源语

Th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Luo Runqian

Zhuzhou Teachers College Zhuzhou Hunan 421007

Abstract: As two principles in dealing with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always the focus of discussion in both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circle.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from the poi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this paper, my opinion is that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not isolated and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rather they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nter-influenced. They both play a role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Target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面对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来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各国语言学家、翻译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问题进行了探讨、验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手段。“异化”(foreignization)和“归化”(domestication)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对。归化和异化一直以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有人认为归化和异化是不可调和的(王依宁,2004.1),也有人认为两者是两个极端(赵睿,2004.4)。我认为归化和异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尤其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二者都发挥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2.跨文化交际,归化与异化

2.1 跨文化交际

简单地说,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胡文仲,1999/2003,P1)这种交际活动可以是外交人员之间的政治,商人之间的生意往来,也可以是不需要面对面而从事的活动。例如,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作为读者和观众与小说的作者,电影电视的导演和演员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理解外国小说、电影电视是一个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

2.2 归化

作为翻译术语的归化与异化是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 1995年才提出来的。英国出版的《翻译学词典》将归化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翻译策略”。(转引自王卫新,2003.5)归化指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用他们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外民族事物本族化,归化主张将译文读者摆于首要位置,译文的表达应该是完全自然的,并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译文

读者的文化范畴。(张秀玲,2002.3)

2.3异化

《翻译学词典》将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转引自王卫新,2003.5)异化主张译文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保留原文的“洋”气,尽量传达原文的异域文化特色,异语语言形式及作者的异常写作手法,要求译文读者接受异族文化的特异之处,领略异族风情,同时丰富译入语的语言形式及表达法。(张秀玲,2002.3)2.4 异化与归化的发展和争端

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翻译界,归化和异化的交锋都有很长的历史。我国传统上都把归化和异化等同于意译(free translation)与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一般说来,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意译(free translation)则从意义出发。只要求把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拘泥细节,译文自然流畅。

早在东汉末年佛经翻译之初,就有了文质之争。支谦在《法句经序》中说:“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译,实易径达。…”(罗新璋,《翻译论集》,P22)古代译经大师鸠摩罗什提倡意译,而他提倡的意译其实就是归化。他说:“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徙失味,乃令呕秽也。”(陈福康,2000/2005,P17-18)。梁启超说:“好文好质,隐表南北气分之殊。虽谓直译意译两派,自汉代已对峙焉可耳。”(转引自陈福康,2000/2005,P8)

真正出现归化与异化之争乃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鲁迅与瞿秋白、赵景深和林语堂之间的争论。这主要是一场句法的归化与异化之争。鲁迅坚持主张“直译”,“宁信而不顺”,其实就是主张异化。鲁迅在《且介亭二集》中指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方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风姿……”这里“原作的丰姿”就是所谓“洋气”,“异国情调”,是异化的表述。他指出:“欧化文法的侵入中国白话中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这个“必要”就是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还要输入新的内容。(张秀玲,2002.3)赵景深认为:“译书应为读者打算;换句话说,首先我们应该注重读者方面。”瞿秋白总结自己的看法说:“翻译应当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给中国读者……应当用中国人口头上可以讲得出的白话来写。”(陈福康,2000/2005,P312)这些“尽量靠近读者”的主张显然是倾向规划的。其后主张译文归化的观点有林语堂的“忠实、通顺和美”,傅雷的“形似神似”说和钱钟书的“化境”等。

在国外,归化翻译始于17世纪的英国,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通顺的翻译就成了英语翻译的规范。在英国的翻译史上,从Delhram、Dryden到Tyler都主张通顺翻译。在英美文化中,归化的翻译占了主导地位。到了1964年,美国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的动态对等翻译成为归化翻译的理论代表。异化的翻译19世纪初在德国兴起。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Schleiermacher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中,一种是“译者要么尽量不打扰原作者而让读者靠近作者”,另一种就是“要么尽量不打扰读者而让作者靠近读者”。虽然他并没有给这两种途径命名,但从形式上看极似我们常说的直译和意译。后来在1995年,美国翻译学者Venuti在此基础上将第一种方法冠名为“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冠名为“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Newman倡导在译文中要保留外国文本中之异,反对在英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归化翻译。

2.5 跨文化交际与归化和异化

孙致礼说:“中国的翻译史跟其他国家的翻译史一样,整个也是一部异化与归化此起彼

伏,竞相辉映的历史。”尽管归化和异化存在许多分歧和争端,二者并不是孤立、水火不相容的。从跨文化角度来看,我认为归化与异化就是继承译语文化,发扬译语文化的过程,而异化则是传播源语文化,发扬源语文化即外来文化的过程。在跨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的大舞台下,两种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举例来说,我们不能只宣传外国文化,而不继承中国文化,即在英汉翻译中,只原封不动地将英语意思翻译成汉语,而不考虑中国读者的理解能力。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归化法,异化法,以及归化异化结合法,以更好地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3.两种方法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3.1 归化法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虽然归化法轻视源语文化对译语文化的借鉴作用,忽视两种文化之间的可理解性,可融合性以及相互渗透的可能性,但是归化法重视译语的文化,即对译语读者来说是发扬译语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归化法翻译时尽可能地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与理解层次,迎合译语读者的口味与审美情趣,能够打破原文的束缚,传达原文的精神,更能贴近译语读者。总的来说,归化法翻译以译语文化为归宿,将源语文本完全纳入译语文化体系,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跨文化的交流。

1) 汉语里有许多成语、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到与之一一相对应的说法,但表达不一、内涵一致的情况比比皆是,注意比较,用归化译法翻译这些成语、惯用语,易于被读者理解,读起来比较地道、生动,尚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果。(刘文刚,1999.4)例如:Pigs might fly. 太阳从西边出来。

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守口如瓶As stubborn as an oyster

蠢得像猪As stupid as a goose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 一日之计在于晨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2) 英语里有一些关于“狗”的成语,例如:

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在这些习语里,如果把dog异化翻译为“狗“就很不合适了。因为dog(狗)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内涵相差甚远。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忠诚的朋友,以狗喻人则使语言生动形象,通俗贴切;而在汉语文化中,狗则是“势利”的代称,具有明显的贬义,若把人比做狗,更是骂人的脏话。若此处“dog”译为“狗”,不仅不能体现源语的幽默,反被误认为是骂人之语。(王依宁,2004.1)

3) 颜色词不仅反映着颜色的物理属性,也折射着民族的文化特征,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同一种颜色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英语颜色词通常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下例中的颜色词就无法通过异化来达意(王依宁,2004.1):

Mr. Brown is a very white 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 study. 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

布朗先生是个非常忠实可靠的人。那天,他脸上颇有病容。近来他闷闷不乐,我看到他时,他在沉思之中。希望他早日恢复健康。

4) 为头一人,头戴武巾,身穿团花绒袍,白净面皮,三捋髭须,真有龙风之表。(《儒

林外史》)

The leader of the band wore a military cap and flowered silk costume. He had a clear complexion, his beard was fine and he looked every inch a king.

句中,“龙风之表”是中国文化中帝王的象征,在英语中dragon一词代表“嗜血,残忍”。如果按照字面翻译,就可能把英语读者吓一跳。因此,此处将“龙风之表”的形式转换成了具体内容“looked every inch a king”。(李和庆,1999.5)

句中bemused本义为“发呆的,茫然的”,是一个抽象化概念。译文采用具有鲜明中国文化色彩的“呆若木鸡”,使之具体化,同时发挥了汉语成语的用处,从而使源语更加生动形象。(李和庆,1999.5)

3.2 异化法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异化法翻译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并在译文中表现该文化差异,保留源语文化,让读者了解源语文化及源语风情。异化法译文一般保留源语文化特点,丰富了译语文化和译语表达方式,拓宽了译语读者视野,符合个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需要。当然在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文化传真”的基本原则,不要使用带有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字眼,以免以“中国味”取代“洋味”,造成“文化失真”。(王平,2004.1)例如有译者翻译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将with fiendish exultation in their faces 译成“那模样活像阎王爷再世”,就犯了“文化错位”的错误,因为“阎罗王”本是佛教,也是中国冥界的主管,译者将其放在译文里,好象基督教与佛教“共享”一个魔鬼。其实,基督教的魔鬼是撒旦,这两个魔鬼是不可混淆的,否则势必产生误导作用。(王平,2004.1)

1)很多人过去把“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译成“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几个脑袋总比一个脑袋聪明),或“Collective wisdom is greater than a single wit”(一人智不敌多人智),但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英美人对中国历史和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了解“诸葛亮”这个人物已为他们所熟悉,将这个习语翻译为“Three cobblers make one Zhuge Liang”,已经可以为很多人所接受了。

2)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粉。(《红楼梦》第三回)

杨宪益夫妇译文: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 Kan1, more delicate than his Shih.2

注解: 1. A prince noted for his great intelligence at the end of the Shang Dynasty.

2. A famous beauty of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

霍克斯(Hawkes)的译文:She has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 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比干”,“西施”分别是中国历史上智慧和美的化身,这里杨译和霍译都采用异化手段,杨译直译加注,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让英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比干”,“西施”人物传说的文化内涵,霍译则更多地考虑了西方读者的接受程度,采取简单的增译,虽避免了累赘,但也难免遗漏了源语的文化信息。

3)as wise as Solomon (1)象所罗门一样聪明;(2)智如诸葛。

Go to law for a sheep,you lose a cow. (1)为一只羊打官司,却损失了一头牛;(2)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 (1)说鬼就有鬼;(2)说曹操,曹操到。

译(1)以异化见长,忠实贴切;译(2)是归化译法,以文化替换的方式来传神达意。

但因为文化内涵的差异而旨在另一种语言中寻找源语言的相似部分,不免会牺牲源语文化中的附载信息。如“Go to law for a sheep, you lose a cow”本含有“律师借打官司之际,向原告和被告勒索钱财”之意,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虽喻义相近,文化内涵却已丧失殆尽。既然文化交流是翻译的重要功能之一,那么翻译中就应尽量减少文化信息及

内涵的流失,因此译(1)应得到推崇。毕竟西方的所罗门不是东方的诸葛,东方的曹操又怎会是西方的“鬼”。

总的来说,异化法将源语文化及源语语言信息以近乎保持其本来面目的方式贡献给译语文化及译语语言,并为译语语言提供了全新的成分。随着这种全新成分的大量涌入,译语内部发生了各种聚合和裂变反应,最终导致译语的某些成分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跨文化交流和融合也得到了大大推进。

3.3 归化法与异化法结合

前面已经提到过,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译者需要对翻译中涉及的各种因素做综合的分析,既可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以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或采用两者结合的方法。至于在译文中必须保留那些源语文化,怎样保留,哪些源语文化的因素又必须做出调整以适应目的语文化,都可在对作者意图,翻译目的,读者对象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出选择。

①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译文:A toad hankering for a taste for swan (杨宪益译)

A case of “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nting to eat the goose in the sky”(Hawkes 译)

杨宪益夫妇的译文试图用异化手段来向读者传达出原文所特具的异国情调。而霍克斯译文则采用了归化的方法,有意撇开“天鹅”一词,用goose 取而代之,依靠英语中的a wild-goose chase (荒谬无益之追求) ,其涵义也就不言而喻;那只不过是痴心妄想而已。

②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张培基译)

句中to eat no fish 出自典故,指英国伊利莎白女王时代,耶稣教徒为了表示对政府忠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教徒在星期五吃鱼的习俗,而to play the game 则为习语,本意为“规规矩矩地比赛”。如贸然译为“不吃鱼”和“玩游戏”,读者则可能不知所云。译文通过诠释,将形式转化为内容,便是从接受理论的角度处理了文化差异的佳译。

③“Oh, it’s you.”

“Who did you expect?” Zsa Zsa Gabor?”

Hattie Badaniel,” He shot back.

Sorry: But then you’re not Clark Gable either,” she said.

“奥,是你啊。”

“你以为是谁呢?艳星莎莎·嘉宝?”

“黑肥星海蒂·迈克丹尼尔。”他反唇相讥。

“对不起,你也不是英俊小生克拉克·盖博。”她说。

句中Gabor、Badaniel 和Gable 都是源出语文化人了解的影星,汉语读者对他们未必熟悉,译文加上“艳星”、“黑肥星”、“英俊小生”等词语,补足了源出语的内在含义,否则译文读者会不知所云。

④郑和七下西洋:Zheng He led his fleet to what was called then “the west sea”

张骞出使西域:Zhang Qian visited the Western Regions.

如果不解释“西洋”、“西域”到底指什么地方,读者需要自己查阅资料,找出这些词语的意思。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中国的历史,如果把第二译为“Zhang Qian visited the area west of Yumenguan, including what is now Xinjiang and parts of Central Asia.”那么,读者的头脑里很容易形成地域的概念,却不会知道“西域”这个词。所以从源语言出发,可以译为“Zhang Qian visited the Western Regions (the area west of Yumenguan, including what is now Xinjiang and parts of Central Asia)。这样不完全异化的效果更佳。

4.结语

文化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它只是不同生存环境的积淀。世界文化的交流应是双向的交流;我们不应提倡汉族中心主义,但中国历史的悠久,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西方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我们不能因为目前经济实力不如某些国家而否定我们的历史和我们的灿烂文化。翻译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手段。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的两个基本方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继续发挥它们的作用,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许建平,张荣曦. 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J].中国翻译,2002,(5).

2.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

3.孙致礼. 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2,(1).

4.李和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与“保留”[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5).

5.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005.

6.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英文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2003.

7.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003.

9.贾德江.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M].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0.王平.归化与异化:殊途同归的翻译策略[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11.刘文刚.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山系教育学院学报,1999,(4).

12.王卫新.异化还是移植—关于中国文化翻译走向的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5). 13.王依宁.从归化、异化的角度看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14.李敏.归化异化研究在中国[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

15.姚桂桂.从文化意象的归化英译看翻译与权力的关系[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6).

16.钟慧连,张晓鹏.从语用迁移看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1). 17.张秀玲.归化、异化孰优孰劣[J].语言与翻译,2002,(3).

作者简介:罗润乾,男,现年35岁,湖南株洲人,现为湖南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

通讯地址: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路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8#

邮编:421007

邮箱:laurance1994@https://www.360docs.net/doc/5c4191735.html,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班级:外语学院、075班 学号:074050143 姓名:张学美 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标签:归化;异化;翻译 归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要将语言本土化,尽可能地减少语言中的“异域色彩”,也就是将目的语读者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并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设身处地地为目的语读者考虑,将目的语读者的感受和理解放在第一位。译者翻译出来的作品语言要地道、流畅,不能让目的语读者看不懂或理解不了。译者在归化翻译时,要不着痕迹,即抹去翻译的痕迹,将翻译这一步骤隐于作品间,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这才是成功的归化翻译。既然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那么让目的语读者仿佛直接在与原文作者对话就是翻译成功的表现。翻译的本质是让目的语读者理解译文的意思,也就是说翻译的本质暗示翻译是一个归化的过程(蔡平,2002)。而且归化翻译有助于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欣赏理解译文,达到文化传播交流的目的。 但过度使用归化翻译,也会带来一些问题。若时时刻刻注重翻译的本土化、本地化,拒绝国外新式语言表达,这就阻碍了翻译的进步与发展。所以对归化翻译手段的使用要恰当且有度。 二、异化 异化翻译方法是尽可能地体现并还原原作品中的“异域色彩”。在翻译特点上就是尽量采用符合外国语言表述习惯的表达方式,力求表达源语言的特色和原作品的内容。当译者想尽可能突出民族差异、不同民族特色和不同语言風格特征时,会考虑使用异化策略。因为使用这种翻译方法,既能将原作品的内容表述清楚,又能带来新式有特色的译文,使翻译得到进步与发展。使用异化翻译方法,还能使读者感受到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与特点,让读者领略异国作者的风采。 但有学者认为,归化翻译法无法传达原作蕴含于文字的异国文化特色及不同民族特点。由此可能会造成对原文的理解偏差。同时,归化翻译法限制了对翻译语言的丰富。译者若总是采取归化翻译法,将故步自封,很难使外国文化走入国内,更不利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孙致礼教授(2000)曾指出,虽然归化翻译在二十世纪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现在局势已有所改变。目前,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内许多领域的国际化水平逐步提升,原来看似困难的异化,现在接受起来也变得容易得多。因此孙致礼教授断言,在二十一世纪之时,文学翻译将会以异化为主。 但是在使用异化翻译方法时,应注意一些事项。译者在使用异化方法进行翻译时,仍要注重保持译文的通顺和流畅,不能让译文读起来十分拗口,甚至令读者费解。当译者要引入新的翻译时,就更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接受性,不能译得匪夷所思,要译得恰到好处,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比较而言,英译汉时更适合使用异化翻译手段。中国目前发展迅速,并致

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开题报告

学号: X X 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目:论习语的翻译策略:异化和归化 院(系)外语系 专业班级英语2008级1班 学生姓名 X X X 指导教师(职称) X X( X X) 提交时间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安康学院外语院(系)英语专业2012届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研究的内容(含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 基本内容:本课题从两种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在习语中的应用着手,通过分析研究和例证法说明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应用。课 题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 是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说明了习语、语言、文化的关系。 第二部分: 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四个方面介绍英汉习语中反映的文化差异. 第三部分: 主要是关于异化和归化,其中包括异化、归化的起源和定义,异化、归化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张。并通过举例说明异化与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 用. 第四部分: 结论。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研究的重点: 异化和归化在习语翻译中的应用。 研究的难点:具体的习语翻译中应该选择哪种翻译策略及方法。 研究的创新点:异化与归化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为补充,在习语翻译中不仅可以运用异化或归化,还可以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论文提纲: 1.引言 2.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2.1 语言与文化 2.2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 2.2.1 地域文化 2.2.2 历史文化 2.2.3 习俗文化 2.2.4 宗教文化 3.习语在不同文化中的翻译 3.1 英汉习语翻译的主要翻译策略 3.2.1 异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3.2.2 归化,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 3.2.3 异化与归化相结合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语言形式与文化因素的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它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从二者的概念入手,用实例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相辅相成,并用互补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概念;辩证关系 1 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 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在翻译中体会一下二者的关系: (1)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张铁嘴怎么说的?”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作者:熊启煦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刊名: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2005,26(8) 被引用次数:14次 参考文献(3条) 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2.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 3.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引证文献(15条) 1.郭锋一小议英语翻译当中的信达雅[期刊论文]-青春岁月 2011(4) 2.许丽红论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0(7) 3.王笑东浅谈汉英语言中的差异与翻译方法[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0(6) 4.王宁中西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 2010(12) 5.鲍勤.陈利平英语隐喻类型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 6.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7.白蓝跨文化视野下文学作品的英译策略[期刊论文]-湖南社会科学 2009(5) 8.王梦颖探析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9(8) 9.常晖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10.常晖对翻译文化建构的几点思考[期刊论文]-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4) 11.常晖认知——功能视角下隐喻的汉译策略[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11) 12.赵勇刚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期刊论文]-时代文学 2008(6) 13.常晖.胡渝镛从文化角度看文学作品的翻译[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7) 14.曾凤英从文化认知的视角谈英语隐喻的翻译[期刊论文]-各界 2007(6) 15.罗琴.宋海林浅谈汉英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期刊论文]-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z2)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5c4191735.html,/Periodical_xnmzxyxb-zxshkxb200508090.aspx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异化”与“归化”之间的关系并评述 1、什么是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钱锺书相应地称这两种情形叫“汉化”与“欧化”。A.归化 所谓“归化”(domestication 或target-language-orientedness),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 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B.“异化”(foreignization或source-language-orientedness)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异化是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降低。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异化: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归化:the thick ice is not formed in a day. 2、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 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异化等同于直译,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3、不同层面上的归化与异化 1、句式 翻译中“归化”表现在把原文的句式(syntactical structure)按照中文的习惯句式译出。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三篇 篇一:浅析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认识 1归化、异化区别于意译、直译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Venuti)在《译者的隐形》(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归化、异化的概念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43-44)。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XX:240);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Shuttleworth&Cowie,1997:59)。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即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异化法则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3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4从实例中看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文学翻译unit 2《翻译方法:规划与异化》

第二部分翻译方法 Lecture 2 :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1.归化和异化之源 翻译界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之争,可谓由来已久。而归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与异化(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之争,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和异化可看成直译和意译概念的延伸,但并不完全等同于直译与意译。如果说直译和意译是语言层次的讨论,那么,归化和异化则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之争的靶心是意义和形式的得失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之争的靶心则是处在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随着文化日益成为翻译的重心,归化异化孰优孰劣的争论声也越来越大。 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认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直接来源于德国早期思想家斯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所作的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on)的演讲. 斯莱尔马赫说: “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作者靠拢读者。” 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文努蒂(Venuti)便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历史等因素,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归化和异化作为翻译术语提出。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_异化与归化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郭建中 提要: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这一区分是基于对中国古典名著5红楼梦6的两种英译本在隐喻、明喻和典故等方面翻译的分析上作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价值。以上的分析也希望有助于调和有关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争论,即/归化0与/异化0之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归化,异化,翻译目的论 Abstr act:Approaches to cultures involved in translation may be divided into two methods:SL culture 2oriented and T L culture 2or iented.T his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r anslations of the figur ative use of language in the t wo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Chinese classical novel Honglou Meng .The analysis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both methods may be justified in their own r ight if we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pur pose of translat ion,t he type of texts,the intention of the aut hor and the r eadership. Key word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daptation,alienation,skopos theory 一 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Christiane Nord (1991)干脆用/跨文化交际0(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来替代/翻译0这一术语;H olz 2Manttari (1984:17)甚至用/跨文化合作0(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来替代/翻译0。Andre Lefevere(1992)则把翻译看作/文化交融0(acculturation),而R.Daniel Shaw(1988)创造了/transculturation 0(跨文化交际)这个词。翻译已不再仅仅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这一点在学术界应该说已经达到了共识。 正因为翻译涉及到两种不同语言中的两种不同文化之间转换,就很自然地产生了一个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正如Juri Lotman 所说的,/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植根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0(Juri Lotman &B.A.U spensky 1978)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没有语言,文化就不可能存在;语言也只有能反映文化才有意义。因为翻译首先涉及到的是意义,而词只有与文化相关联才有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 二 翻译既然与文化密切相关,就很自然地产生了另一个问题: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任何一个译者都知道,信息发送者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信息接受者是不同的,两者之间并不一定有对应关系。(Reeves 1994)正是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内部产生了分歧。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0 #12#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总第114期)

归化与异化翻译实例

翻译作业10 Nov 15 一、请按归化法(Domestic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add fuel to the flames / pour oil on the flames 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every dog has his day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 live a dog’s life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a lucky dog an ass in a lion’s skin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Love me, love my dog. a lion in the way lick one’s boots as timid as a hare at a stone’s throw as stupid as a goose wet like a drown rat as dumb as an oyster lead a dog’s life talk horse 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and three boys nobody.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 (cry up, to praise; extol: to cry up one's profession) Once bitten, twice shy.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 New booms sweep clean. take French leave 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 have an old head on young shoulder Justice has long arms You can’t teach an old dog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He that lives with cripples learns to limp. Everybody’s business is nobody’s business. The more you get, the more you want. 二、请按异化法(foreignization)翻译下列习语。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归化和异化

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 枣庄学院外国语系 姜大维 [摘 要]文化因素在翻译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已成为翻译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本文将运用翻译理论,重点讨论跨文化翻译当中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以及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态度来具体选择运用异化或归化原则。作者得出结论,我们不能把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辩证地研究这两种翻译策略才有利于翻译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 文化 归化 异化 一.引言 翻译作为语码间内容和形式的转换过程,要涉及到两种语言,也就必然要涉及到两种文化。因此翻译中如何考虑文化因素,尤其是在原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如何搞好翻译,是所有翻译工作者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一般而言,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 归化是指尽量将译语文化纳入译文读者的知识范围,将作者引向读者;异化是指在翻译中保留原文语言文化的特异之处,将读者引向作者。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两难选择,因而一篇译作也必然会出现归化或异化的倾向。可以说,归化和异化的课题是翻译研究的核心课题之一。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各国语言学家、翻译工作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方法手段,归化与异化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对。本文着重探讨翻译当中涉及文化因素的这两种翻译策略,并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翻译工作中的应用。 二.归化法和异化法 1.归化法 N ida可以算是归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这一概念。他主张把读者放在首位,认为译文的表达应该是自然流畅的,应尽可能地把源语行为模式纳入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范畴。同时他提出,翻译的目的是进行交际,把一种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如果译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是在译文读者理解范围之内,读者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译文,译者不应对读者的智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提出过高的要求。例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考虑到在英美国家文化中,龙给人的是一种可怕的印象,所以这里的“龙”不宜直译为“dr ago n”,一些译者译为“four-tig ers”,堪称佳译。 按照柯平在《释义?归化和回译》的说法,归化是用与原语词语有相同使用频度,但一般都带有某些语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原语词语的一种方法。通常的做法是“撇开原文的词语和句法,抓住其语用意义,从译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方式而译之。”不同文化之间具有相似和相通性,这是翻译中可以并且应该采用归化方法的客观依据。汉语里的许多成语、习语在英语语言里找不到与之一一相对应的说法,但表达不一、内涵一致的情况比比皆是,注意比较,用归化译法翻译这些成语、惯用语,易于被读者理解,读来比较地道、生动,尚可产生异曲同工之效果。例如: A n ho ur in t he mo rning is w o rth tw o in the evening。译为“一日之计在于晨”。 L ov e me,lov e my dog.译为“爱屋及乌”。 2.异化法 L aw rence Venuti是异化法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读者毫不妥协,抵御目的语文化占指导地位的趋势,刻意地在译文中突出原文风格和其他方面之异,并提出了一种反对译文通顺的翻译策略。异化法的支持者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它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在目的语文化中引进源语文化既可以丰富和完善目的语的表达力,使表达的手段更为多样化,也为了解源语文化提供了一个桥梁。和归化的做法相反,异化是在译语中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也就是直译派主张的“保留引进原语的表达方式,即要输入新的表现法。”现代汉语中异化翻译表现在不同层次上。 (1)异化可以在语音层上出现。如ballet译作“芭蕾舞”, laser过去译成“莱塞”,现译作“镭射”、“激光”,以至于目前大街小巷都风行的“卡拉O K”等。 (2)异化可以在词语层出现。如“cro 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a n oliv e branch”译作“橄榄枝”,“the co ld w ar”译作“冷战”等等。 异化揭示了深层含义,又再现了原文的表层形式,一方面丰富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力,使表达意思的手段更准确,更多样化;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必然要反映文化,传递文化。 三.归化法与异化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究竟选择异化还是归化,还是兼而有之,往往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译文读者,译者的价值取向,甚至批评者的态度等等。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处和局限性。下面就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归化法和异化法作简单分析。 1.翻译目的 翻译是一种有目的行为,正如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之一M anttar i所说,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为。”根据该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换言之,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其它法则如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法则。 如果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源语的社会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了解、沟通和交流,开拓译文读者的视野或启迪译文读者,一般宜采用异化为主的策略。如果主要目的是消遣、取悦译文读者,并力图避免其阅读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障碍或文化冲突,则宜采用归化为主的策略。 例如,杨宪益夫妇在把《红楼梦》这部有着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经典著作译成英语时,就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方法来处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保留源语(汉语)文化,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读者。与此相反,霍克斯(David Haw kes)在英译《红楼梦》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为了取悦英语读者、增强译文的可读性,避免中英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他对 — 119 —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英汉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前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异化和归化是在1995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形》(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来的。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它应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Venuti,2001:240)[1];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它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归化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译语读者习惯的译语表达

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安裕强机械电子工程2008203087 摘要: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正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中的思想内容,介绍和传播原语所体现的文化。要成功地实现汉英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就不能不在翻译的策略上做出选择,在翻译的方法上表现出或归化或异化两种倾向。由文明推到了文化再到语言,现在我们从语言又回到了文明。语言的交流使世界文明的交流有思维示范作用。 关键词:文明翻译归化异化 世界在发展,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正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英语作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外在显性,汉语作为东方儒家文明的外在显性代表了除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文明。著名的美国政治家萨穆尔,亨廷顿说:“文明和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国与国的冲突”。文明的冲突的狭义理解就是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冲突再对其狭义化就是语言与文字的冲突。这种冲突是一种潜在的,不容易被理解的非显性的冲突。然而任何的冲突都有可消解性。人们常说的翻译这种语言转换活动,或说是一项深层的文化交流活动是消解冲突的关键。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中的思想内容,介绍和传播原语所体现的文化。要成功地实现汉英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就不能不在翻译的策略上做出选择,在翻译的方法上表现出或归化或异化两种倾向。 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异化就是在译文中保留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按字面直译。目的是要使译文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向译文读者介绍原语文化,并丰富译入语及其文化。归化即用译人语里的文化意象来取代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用译人语既有的词汇来翻译。 例如:“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这个英语概念,简称“NIEs”,意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姓名:徐中钧上课时间:T2 成绩: 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策略是我们在翻译中所采取的两种取向。归化是指遵从译出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取向,其目的是使译文的内容和形式在读者对现实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异化是指遵从译入语文化的翻译策略取向,其目的是使译文保存和反映原文的文化背景、语言传统,使读者能更好地了解该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特点。直译和意译主要是针对的是形式问题,而归化和异化主要针对意义和形式得失旋涡中的文化身份、文学性乃至话语权利的得失问题,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人们足不出门就能与世界其他民族的人进行交流。无论是国家领导人会晤、国际经济会议,还是个人聚会、一对一谈话,处于不同文化的两个民族都免不了要进行交流。如果交流的时候不遵从对方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在2005年1月20 日华盛顿的就职典礼游行活动中,布什及其家人做了一个同时伸出食指和小指的手势。在挪威,这个手势常常为死亡金属乐队和乐迷使用,意味着向恶魔行礼。在电视转播上看到了这一画面的挪威人不禁目瞪口呆,这就是文化带来的差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习语、修辞的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差别更是比比皆是,如以前的“白象”电池的翻译,所以文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借助翻译来传播文化对民族间文化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采取归化策略使文章变得简单易懂,异化使文章变得烦琐难懂。归化虽然丢掉了很多原文的文化,但使读者读起来更流畅,有利于文化传播的广度。采取异化策略虽然保存了更多的异族文化,能传播更多的异族文化,有利于文化传播的深度,但其可读性大大降低。归化和异化都有助于文化的传播,翻译时应注意合理地应用归化与异化的手段。对于主要是表意的译文,应更多地使用归化手段,反之则更多地使用异化手段。 要使翻译中文化传播的效果达到最好,译者应该考虑主要读者的具体情况、翻译的目的、译入文的内容形式等具体情况而动态地采取归化与异化的手段。 文章字符数:920 参考文献: 论异化与归化的动态统一作者:张沉香(即讲义) 跨文化视野中的异化/归化翻译作者:罗选民https://www.360docs.net/doc/5c4191735.html,/llsj/s26.htm

翻译术语归化和异化

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于1995年在《译者的隐身》中提出来的。 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在广告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广告语言特点、广告的目的、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已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归化、异化、意译、直译 从历史上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Venuti,1995:20)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归化和异化并用互补、辩证统一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

汉英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分析

An Analysi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bstract Guo Moruo once said translation is such a creative work that a good translation can be equal to, may even exceed, the original creation. It is never a mediocre job, and can sometimes more difficult than creation. In writing, one shall be rich experienced; while, in translating, one has to taste the life the author experienced. In contemporary world, inter-translation between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is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crucial role in domestic &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ranslation theories, both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in China, have been acting an indelible effect during the long-term academic exchanges. However, people have insufficient knowledge to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on theory in the current. The viewpoint 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put forward by Venuti in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has made huge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 However, the translated work of the same one is various to diverse translators, just like the words goes: 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thousand people’s eyes. Among the sundry versions, we would always discover the fine distinction through careful and considerable reading.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two distinc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lation of supplementing each other, and emphasiz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distinct embodiment of the two different theories in inter-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o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e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ranslation undertakings. Key word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fluences; embodimen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