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时代区域空间结构重构研究

高铁时代区域空间结构重构研究
高铁时代区域空间结构重构研究

收稿日期:2013-11-20

网络出版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5c4227159.html,/kcms/doi/10.13253/https://www.360docs.net/doc/5c4227159.html,ki.ddjjgl.2014.02.01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4-2-1010:07:29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3M53109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JL00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

究项目(SK2013ZD02)。

作者简介:方大春(1973-),男,安徽和县人,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安徽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孙明月(1991-),女,安徽枞阳人,安徽工业大学应用经济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每一次交通方式的变革都会深刻地影响城市发展和空间演变[1]。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开始打破中国区域空间格局,重构城市空间结构,推动资源要素重新配置,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高速铁路简称“高铁”,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直线化、轨距标准化),使最高营运速率达到不小于每小时200公里,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至少250公里的铁路系统。中国将在2015年贯通“四纵四横”的高铁网络,并建设相关辅助线、延伸线和联络线,到2020年,将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标志着中国将迈进高铁时代。

一、引言

交通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生产要素资源的流动半径并不完全取决于其地理空间位置上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通条件,时间距离相对更为重要[2]。高铁时代大部分城市将要成为高铁交通网中节点城市,快速、便捷高铁交通网让资源要素流动更加迅速和低成本,导致资源、要素会在节点城市之间再配置。高铁时代需要重新审视区域和城市发展空间,从更加广泛视角考虑城市发展空间和拥有资源要素。

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空间影响研究可以追溯

到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 ünen )《孤立国》中农业区位论修正模型,

如果存在河流和马车共同作为交通工具,孤立国外围产业布局空间需要进行调整。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快速、便捷交通方式,必然对区域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学术界对高速铁路导致区域空间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实证角度考察城市可达性(罗鹏飞、徐逸伦、张楠楠,

2004;张楠楠、徐逸伦,2005;蒋海兵、徐建刚、

祁毅,2010;赵丹、张京祥,2012;冯长春、丰学兵、刘思君,2013)、经济联系强度(金凤君、王姣娥、孙炜、牛树海,2003;孟德友、陆玉麒,

2011)等方面的变化,研究得出高铁显著提高了

城市之间的可达性,经济联系强度增强。在此基础上,探索高速铁路对空间结构开始重构(陈琳、钟业喜、文玉钊,2013)、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汪德根,2013)、消费空间变化(张文新、丁楠、吕国玮、侯雪,2012)。也有部分学者关注高铁对空间结构影响机理,高速铁路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对一体化效应与同城化效应进行阐释(张学良、聂清凯[2],2010);高速铁路加速了现代服务业的空间要素流通,扩大了生产要素集散度的空间分异,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空间组织形式(杨维凤[3],2010)。高铁对区域影响可以界

高铁时代区域空间结构重构研究

%笪方大春1,2%,孙明月2

(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2.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02)

眼摘要演高铁可以大大缩短空间距离,用时间去消灭空间。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速铁路网引领中国全面进入高铁时代,正在打破中国区域空间格局。高铁沿线城市从区域中心城市转变节点城市;资源要素从区域中心集聚转向高铁沿线集聚;区域空间结构从“非均衡单中心”向“均衡化多中心”格局转变;快速交通体系通过对时空的压缩正逐步改变传统的空间关系,区域空间不再是地方空间而是流动空间。高速铁路改变区域空间结构,推动资源要素区域内重新配置,高速铁路是一把“双刃剑”。高铁时代,区域发展需要找好自己的位置,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一个错位竞争的格局。

眼关键词演高速铁路;区域空间结构;重构眼中图分类号演F127;F532.3

眼文献标识码演A

眼文章编号演1673-0461(2014)02-0063-04

DOI:10.13253/https://www.360docs.net/doc/5c4227159.html,ki.ddjjgl.2014.02.012

2014年2月第36卷第2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

Feb.2014Vol.36No.2

定为三个层面,即城际或区域层面、城市层面和站域层面(王缉宪[4],2011)。高铁对区域空间结构影响首先要作用于资源要素,通过极化作用、集聚与扩散作用,呈现“点—轴—面”的时空系统演变过程(张莉、何宽、朱丽莉[5],2012);高铁对城市空间影响规律既有共性也有个性,需要基于中国特征的对比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王缉宪、林辰辉[6],2011)。从大量文献来看,高速铁路对区域空间结构影响主要从实证角度探索较多,没有从空间结构四个方面(点、线、面、体)探索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影响机理。

二、区域中心城市转向高铁网节点城市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质上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城市的起源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后者相对较多。尽管城市来源不同,扮演功能不同,但现在每个城市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承担行政管理中心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心角色。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中,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进行物质交换,彼此推动、共同发展。作为区域中心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城市,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减弱,扩散效应加强,区域发展一般规律是通过城市发展带动区域发展。

高铁开通以后,设高铁站城市被高铁线路串联在一起,区域中心城市就变成为节点城市。因为高速铁路会缩小时空距离,增进交流与合作;信息不对称程度减小,城市之间的分工会变得更为合理。高铁对于节点城市是一把“双刃剑”,高铁的快速发展会改变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资源在城市间的扩散与聚集同时存在。一方面,高铁经过区域内要素更加向节点城市集聚,同时对没有设高铁站的城市要素产生虹吸效应,有利于高铁网节点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高铁带来的时空距离缩短,这些中小节点城市的要素也会向其他城市扩散,规模大的城市所获得的利益会更明显一些;由于流动便利,那些投资环境不佳的节点城市可能会面临人才、企业等流失的窘境。设高铁站的城市通过高铁交通网成为节点城市,不再是原来区域空间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对区域资源集聚,首先表现为通道效应,资源要素通过节点城市人口通道,寻找最优配置;节点城市能否具有吸附效应,关键要看节点城市能否有较强吸附能力。

三、资源要素从区域中心集聚转向高铁沿线集聚

资源要素流动具有趋利性和距离衰减规律,资源要素向中心集聚过程的门槛是集聚效应大于迁移成本。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能够产生集聚经济和分工经济,逐步吸引外围资源要素进一步向其集聚。高铁交通网建成前,由于交通水平的限制,资源要素流动局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寻求最优配置。而要素的流向总是趋向于使其增值或者提高效率的的方向,规模较大的城市由于其交通便捷、投资环境佳、生产效率高等诸多优势,要素一般由较小规模城市向较大规模城市聚集。

可是,这种资源要素的流动有一定的范围限制,因为在较大的范围内,由于要素流动的时间成本提高而使其经济效益降低。要素流动要突破范围的限制,必须要降低迁移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而高铁为此提供了可能性。高铁建成以后,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大大降低,要素流动的路径发生了改变,资源要素沿着高铁沿线节点城市进行重新配置。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速铁路网建成以后,资源要素通过高铁交通网节点城市,搭上高铁干线快速通道,在更大范围内实行合作分工。高铁使得沿线城市间的通达性得到更大程度上的提高,要素的流动不再局限于某一块区域,而是在整个高速交通网中沿着高铁线路流动。高铁的建设为沿线城市带来人口与产业的整体增长,增强沿线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快沿线城市城镇化进程[7]。

四、区域空间结构从“非均衡单中心”向“均衡多中心”转变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R.Friedman)在其《区域发展政策》(1966)一书中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展,区域内会产生新的经济中心,并与原来的经济中心在空间上相互联系、组合,就形成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由于每个经济中心都有与其规模相应的大小不一的外围地区,这样,区域中就出现了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

—外围结构。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进一步阐释区域内的中心地具有不同的等级、规模和职能。可见,区域空间结构中存在一个单中心,或者有一个中心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等级层次体系结构。高铁快速交通,引导资源在高铁交通网节点城市重新配置,节点城市共同构建相互依赖、错位分工城市群。每一个节点城

市承担城市群某项主要城市功能,是城市群不可缺少部分,是城市群功能中心。因此,借助于高铁交通网发展起来城市群,不再拥有一个中心城市,而是具有多功能中心生态空间结构体系。

多功能中心生态空间结构体系的形成必然会改变原有的区域竞争形式,竞争范围逐渐由城市之间向城市群之间过渡。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竞争主要表现为城市竞争,高铁交通网建成前,区域竞争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随着高铁时代到来,单个城市已经纳入高铁交通网络中,加入一日交通圈范围内城市群中。高铁快速和便捷交通,促进人们工作和居家生活在更大空间分离。这种空间分离可能性,促进高铁交通网中节点城市功能逐步转型,它们从原来综合性城市变成了一个单纯的生产型、居住型城市、商贸型城市。这种变化不仅促进城市之间分工,更加强城市之间联系,在一日交通范围节点城市,对外作为一个城市群参加区域之间竞争。比如现在苏州、无锡、杭州、南京和上海的关系就像一个组团一样,与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武汉城市群等城市群竞争。当前中国的区域竞争主要表现为各城市群之间的群体竞争,而不单纯是过去那种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在区域一体化基础上以城市群的竞争取代单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就成为一种新的竞争态势。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一个国家能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实际上是城市群。城市群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

五、区域空间从“地方空间”转向“流动空间”

埃德加·胡佛(Edgar Malone Hoover)构筑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①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②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③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可见,区域要素在一定程度下固定在区域空间范围内,传统的区域空间是建构在邻近性之上的。区域经济学中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是立足于区域内部要素,寻找要素配置最优组合。与传统城市化演变路径相比,高铁时代城市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很难简单运用中心地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等理论给出解释。因为这些传统理论几乎都是立足于客观性、物理性的“地方空间”。依托高铁交通产生的快速流动性可以克服这种限制,摆脱区域资源对物理邻近性的依赖,传统区域关系中的物理邻近性被弱化了。

著名城市社会学者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在研究互联网对社会产生的变化时发现,现有的城市与社会发展已不仅仅受地理地域的限制,而是受到来自无形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冲击,1996年他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中提出了“流动空间”的概念。随着高速交通(高铁和高速公路)快速发展,加快人流和物流空间流动,与快速信息流一同影响我们社会。我们的社会是围绕着流动而建构起来的,资本流动、信息流动、技术流动、组织性互动的流动,以及影像、声音和象征的流动。流动不仅是社会组织里的一个要素,流动还支配了我们的经济、政治和象征生活过程的表现[8]。由此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可以被称为“流动社会”(the flow society)的新社会形态:所有过程的物质基础是由流动所构成的社会,而其中的权力和财富是在承载信息流动的全球网络中组织起来的[9]。高铁主导时代的区域空间形式不再是“地方空间”(space of places)而是“流动空间”(space of flows),流动空间通过时间对空间替代,逐步改变传统的空间关系[10]。也就是,“流动空间”以距离单位测量的绝对空间邻近让位于以时间单位测量的相对空间邻近。“流动空间”较“地方空间”最大区别在于快速、便捷流动,远距离信息、物质等资源快速流动为其他区域创造出“流动空间”。在“流动空间”中,一个城市在整个城市群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要看城市所集聚要素的规模和存量水平,而且还要看通过该城市各种“流”量资源和对流量的控制能力和支配能力。“流动空间”将弱化区域行政边界、社会关系及制度安排的限制作用。在融入高铁网络的城市群(圈),其空间结构呈现出典型的网络化特征,即中心城市、若干中小城市、城镇通过交通网、信息网、公共服务网等连接起来形成联系紧密的网络体系。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需要在新的网络型城市体系中重新寻找自身的功能定位,如中心城市将是整个体系中信息和交通网络传输的核心枢纽,其他中小城市成为网络体系中地位不同或功能各异的节点城市。当流动和联系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对城市的定位较少依据其自身固有的性质,较多考虑其与外部空间的连接性。在这种空间形式中,地方并未消失,而是被吸纳进网络,由它们在流动中的位置来界定。因此,需要我们跳出传统的“地方空间”框架,在“流动空间”中重新思考城市群和每个城市的发展定位。

六、结论与对策

高速铁路从点线面体四个层次对沿线城市空间结构产生深远影响,改变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地位,把城市作为高铁交通网节点,要素在高铁沿线节点城市之间加快流动,节点城市共同分享高

[1]Allen W B.Value capture in transit[J].Journal of the Transpor-

tation Research Forum,1987,28(1):24-27.

[2]张学良,聂清凯.高速铁路建设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J].现代城市研究,2010(6):7-10.

[3]杨维凤.京沪高速铁路对我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分析[J].北

京社会科学,2010(6):38-44.

[4]王缉宪.高速铁路影响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机理[J].国际城市规

划,2011,26(6):1-5.

[5]张莉,何宽,朱丽莉.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要素及

机理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2(12):64-69.

[6]王缉宪,林辰辉.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基于中国

特征的分析思路[J].国际城市规划,2011(1):16-23.[7]王丽,曹有挥,姚士谋.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影响研究述评[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9):1073-1079.

[8]曼纽尔·卡斯特(Castells M.).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

化[M].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64-524.

[9]Castells M.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M].Cambridge,MA:

Blackwell,1996:1-594.

[10]张学良,刘学华.高铁时代的城市新时空[J].社会观察,2013(1):

38-41.

[11]魏后凯,徐浩程.高铁改变城市竞争[J].决策,2010(12):38-39.

[12]姚莲芳,李翠军[0].高铁时代城市战略合作机制探讨[J].经

济纵横,2011(10):87-90.

铁带来的好处,在更大地理范围内参与城市群分工。高速铁路交通快捷性也给区域要素流动带来便利性,推动城市空间从地方空间转变为充满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等流动要素的流动空间。

高速铁路带来时空距离缩短,加快资源要素在节点城市重新配置。对于节点城市来说是,高铁是一把双刃剑,虹吸效应与扩散效应同时存在。从高铁网外部来看,有利于要素向高铁沿线城市集聚;从高铁网内部来看,因不同级别节点城市对要素流动控制力不同,导致分享高铁带来经济效益不同,甚至不同节点城市自身资源要素流失,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处在边缘化困境。对于不在高铁交通网上中小城市,应该打通与高铁节点城市快速通道,融入到高铁交通网络中,否则就会被边缘化。高铁大规模的发展之后,会加速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一体化加快之后,任何一个地区都必须重新寻找功能定位,形成一个错位竞争的格局,用错位竞争的方式来应对高铁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在城市群内部构筑一体化的新型的产业分工格局[11]。在高铁时代背景下,资源和市场要素区域配置的空间和时间成本将大为降低,在新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导向下,城市间的战略合作将更加紧密。这种摆脱地缘限制的跨区域城市间战略合作,是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新探索和新形式[12]。

[参考文献]

Study on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Reconfiguration in the Era

of High-speed Rail

Fang Dachun1,2,Sun Mingyue2

(1.School of Managemeng,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433,China;2.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anshan243002,China)Abstract:Spatial distance can be greatly shortened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high-speed rails,with time destroying space.With four vertical and four horizontal rails as the backbone,high-speed rail network has made China enter into the era of high-speed rail and break the Chinese regional situation.Cities along high-speed rail has changed from the regional center into node cities;The concentration of resource elements changes from the regional center point to the way of high-speed rail;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shifts from"unbalanced single-center"pattern into"balanced multi-center"pattern;Rapid transit system is gradually changing the traditional spatial relationships through the compression of time and space, regional space is no longer a local space but a flowing space.High-speed rail is a"double-edged sword"which changes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and promotes the reconfiguration of resource elements within the region.Regional development need to find their own position,exert their own strengths and form a dislocation competition.

Key words:high-speed rail;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reconfiguration

(责任编辑:李萌)

大跨空间结构案例分析_图文(精)

通过这一个学期建筑结构选型将建筑结构分类如下:●平面结构 梁柱结构(框架结构 桁架结构 单层钢架结构 拱式结构 ●空间结构 薄壁空间结构 网架结构 网壳结构网格结构 悬索结构 薄膜结构 ●高层建筑结构 ●平面结构 平面屋盖结构空间跨度相比较小,节点、支座形式较简单。 2008年奥运会摔跤比赛馆总建筑面积约23950平方米,比赛馆平面是一个82.4*94米平面,屋面是反对称的折面,采用巨型门式钢钢架结构,将建筑塑造为富有韵律感的

造型,如图所示。三维整体模型工程屋盖由12榀空间门式钢钢架组成,跨度82.4米,中心距8,0米,钢刚架为四肢组合的格构式结构。构件间的连接节点均为相贯节点,钢架柱(钢管连接于看台部分的钢筋混凝土柱,屋盖结构外形简洁、流畅,节点形式简单,刚度大,几何特性好。 单榀空间门式钢刚架单榀空间门式钢刚架(有连系杆单榀空间门式钢刚架(有连系杆

刚架柱支座 ●空间结构 ●网格结构 ?网架结构 一:2008奥运会国家体育馆 国家体育馆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建筑面积80 476m2 ,固定座席118 万座,活动座2 000座,用于举办2008 年奥运会的体操、手球比赛,赛后用于举办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虽然体育馆在功能上划分为比赛馆和热身馆两部分,但屋盖结构在两个区域连成整体,即采用正交正放的空间网架结构连续跨越比赛馆和热身馆两个区域,形成一个连续跨结构。空间网架结构在南北方向的网格尺寸为815m,东西方向的网格有两种尺寸,其中中间(轴a和○K之间的网格尺寸为1210m,其他轴的网格尺寸为815m。按照建筑造型要求,网架结构厚度在11518~31973m之间。不包括悬挑结构在内,比赛馆的平面尺寸为114m ×144m,跨度较大,为减小结构用钢量,增加结构刚度,充分发挥结构的空间受力性能,在空间网架结构的下部还布置了双向正交正放的钢索,钢索通过钢桅杆与其上部的网架结构相连,形成双向张弦空间网格结构。其中最长桅杆的长度为91237m,钢索形状根据桅杆高度通过圆弧拟合确定。在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分析(知识分析)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分析 [摘要] 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区域,根据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发展与现状,分析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特点,结合重庆地形,经济发展特点,人口分布,政策等方面,了解重庆各主城区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高速发展的重庆出现“城市蔓延”现象,城市问题突显;不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制约工业的发展;主城区空间结构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非农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时还受到地形、交通、政府政策及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的影响。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城区空间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关键词: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analysis [Abstract] To chongqing city as the research area, according to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hongqing terr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policy, understand the city of chongqing func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igh speed development of chongqing appear " urban sprawl" phenomenon, urban problems serious; of the urban space structure unreasonable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the change of the structure of urban spac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s the non-agricultur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affected by the terrain, transportation, government policy and the peop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e influence. In general,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he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leading factor. [Keywords] chongqing city; Space structure; Influence factors 引言: 重庆主城区作为重庆经济文化政治的核心区域,在重庆整体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高速发展的重庆,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一些因城市发展过快,空间结构不合理等造成的城市问题。所以,研究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问题对于重庆整体的长远发展十分必要,只有找到现状问题所在,才能更好的对症下药。 一重庆市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特征及问题 (一)主城区空间结构现状概况

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读书报告

《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读书报告 近30年来,各种类型的大跨空间结构在美、日、欧、澳等发达国家发展很快。建筑物的跨度和规模越来越大,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创造了丰富的空间结构形式。许多宏伟而富有特色的大跨度建筑已成为当地的象征性标志和著名人文景观。目前,大跨度和超大跨度建筑物及作为其核心的空间结构技术已成为代表一个国家建筑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大跨空间结构设计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可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这种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术著作让我产生了浓重的学习兴趣,结合自身所学知识,我对杜新喜先生的《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进行了阅读和学习。《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系统地介绍了大跨空间结构的设计要点和难点,全书共分为7章,前4章介绍空间结构设计,后3章介绍网格结构性能研究,由于时间的制约,本次我只对该书的前四章进行了阅读,但只是前四章就已经让我对大跨空间结构设计有了新的认识。 《大跨空间结构设计与分析》第一章为空间结构类型及建模,在这一章里面,杜新喜先生系统的将空间结构分为网架结构、网壳结构、悬索结构等等,这种系统的分类更加清晰的明确了不同大跨空间结构的性质和特点,在第一章的理论支持下,结合其他学者的理论著作,我将大跨空间结构的部分类别和优缺点进行了统计,具体如下: 1 钢筋混凝土薄壳结构 薄壳结构主要是依靠膜内力来支承自重及外荷载。它的这一特点,使其得以充分发挥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强度。 薄壳结构的主要优点有:(1)可覆盖大跨度的空间而中间不设柱,造型美观,活泼新颖;(2)节约材料,经济效果好,即用一种材料同时起到承重和维护功能;(3)自重轻,刚度大,整体性好,有良好的抗震和动力性能。 相应的,薄壳结构的缺点有:(1)现浇薄壳需耗费大量模板,施工费时、

大跨空间结构答案

四、简答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1.在进行网架节点设计时,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①牢固可靠,传力明确简捷;(1分) ②构造简单,制作简单,安装方便;(1分) ③用钢量省,造价低;(1分) ④构造合理,使节点尤其是支座节点的受力状态符合设计计算假设。(2分) 2.确定网架结构的网格尺寸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 1)与屋面材料有关。钢筋混凝土板尺寸不宜过大,否则安装有困难,一般不宜超过 3m;当采用有檩体系构造方案时,网架一般不超过6 m。(3分) 2)与网架高度有一定比例关系。夹角过大、过小,节点构造会产生困难。(2分) 3. 当网架只承受恒载、活载、风载作用时,应考虑哪些荷载组合? 答: ①永久荷载+可变荷载(1分) ②②永久荷载+半跨可变荷载(2分) ③网架自重+半跨屋面板+施工荷载(2分) 4.在螺栓球节点网架中杆件的计算长度L0等于杆件几何长度L,而在焊接球节点网架中杆件的计算长度L0小于杆件几何长度L,试说明理由。 答:在焊接球网架中,焊接球通过焊缝与杆件连接,由于焊接抗弯刚度大,工作性能接近于刚节点,故计算长度L0

市场常供钢管。(4)考虑到杆件材料负公差的影响,宜留有适当的余地。 6.用有限单元法对网架进行分析时,采用了哪些基本假设? 答:①假定节点为铰节点,每个节点有三个自由度,忽略节点刚度的影响;②荷载作用在网架节点上,杆件只承受轴力;③材料在弹性阶段工作,符合胡克定律;④假定网架的变形很小,由此产生的影响予以忽略。 7.屋面排水坡度的做法共有几种方式?这几种方式有何特点? 答:(1)上弦节点上加小立柱找坡:当小立柱较高时,应注意小立柱自身的稳定性,此法构造比较简单。(2)网架变高度:当网架跨度较大时,会造成受压腹杆太长的缺点。(3)支承柱变高:采用点支撑的网架可用此法找坡。(4)整个网架起拱:一般用于大跨度网架。网架起拱后,杆件、节点的规格明显增多,使网架的设计、制造、安装复杂化。 8.焊接球节点有哪些优缺点? 答:优点:构造和制造均较简单,球体外型美观、具有万向性,可以连接任意方向的杆件。缺点:用钢量较大,节点用钢量占网架总用钢量的20%~25%;冲压焊接费工,焊接质量要求高,现场仰焊、立焊占很大比重;杆件下料长度要求准确;当焊接工艺不当造成焊接变形过大后难于处理。 9.空间结构与平面结构有何不同? 答:平面结构,荷载作用方向平行于结构中面并沿结构中面方向均匀分布,或不同平面的结构单一在各向平面内的平行荷载作用下相互间的合作效应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空间结构,具有不宜分解为平面结构体系的三维形体,具有三维受力特性,在荷载作用下呈空间工作的结构。 10.空间结构有哪几种基本类型?各类基本类型有哪些主要形式? 答:(1)实体结构(薄壳、折板、平板)。(2)网格结构(网架、网壳、立体桁架)。(3)张力结构(悬索、薄膜)。(4)混合结构(张弦梁(桁架)、斜拉网架(网壳)、索承网壳) 11.何为实体结构、网格结构、弦力结构、混合结构? 答:实体结构: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建造,内部无空洞或空洞率很小的结构,特点①以薄膜压力为主,能充分发挥混凝土强度;②折板抗弯刚度大,可作为受弯和压弯构件;③既是承重结构,又是维护结构;④曲面壳体模板复杂,耗工、耗材、耗时。网格结构:由标准化的刚构件和加大组成,并按一定规律相连而成的高次超静定空间网状结构。张力结构:通过对

大跨建筑结构构思与结构选型

大跨建筑结构构思与结构选型>>读书笔记大空间公共建筑结构与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筑的形象及构筑,以及建筑的空间,都与结构形式息息相关。结构本身制约着建筑的外观造型,影响着建筑的构筑方式以及建设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限制了设计师的构思。但是,如果掌握各种结构形式的特点并很好地利用,就可以由被动变主动,创作出别具特色的建筑作品。总之,建筑与结构在大空间公共建筑设计中有着很强的依存、制约和促进的关系。 在我国,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大空间建筑发展迅速,并出现了很多闻名世界的建筑。其中,体育建筑是重要的一份子。例如深圳体育馆和吉林冰球馆,都以其特殊的造型和结构形式被人们所熟知。博览建筑也因其重要的作用迅速发展,其中由于功能要求,大空间博览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还有交通建筑,特别是航空港建筑发展迅速,规模巨大。几乎我国各省市中心城市都建设起现代化机场候机楼。这些机场采用了各种结构形式,造型多种多样,成为现代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展示场。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大空间公共建筑有着更长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罗马小体育馆和利雅得体育场、墨西哥城咖啡厅都以其独特的造型、结构形式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现实表明,大空间建筑的构筑都与结构形式关系密切,不同的结构形式有着各自的特点,我们只有掌握了它们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更好的利用它们,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1、大空间建筑的构筑与结构形式

一、网架结构优点:用钢量比桁架等平面结构少得多,重量轻,施工简便(螺栓球节点),工期短,造价低,抗震性能好,刚度大等等。适用范围:广泛,小至一二十米的雨篷,大至上百米的屋盖。网架结构对建筑平面空间布局的制约相对较小,外观轻快平直,对建筑体型影响也较小,给建筑创作留有较大的构思余地。发展现状:在我国,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大量实践的检验修正,网架结构设计理论已比较成熟,并培育了比较强大的设计和理论研究队伍,足以胜任各种网架结构设计任务。施工技术较成熟,经验丰富,并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和施工的厂家。 二、网壳优点:靠空间体形受力,工厂生产构件现场组装的施工方便、快速,受力合理,刚度大,自重轻,体形美观多变,技术经济指标好。形式:球面网壳、双曲面扁网壳、柱面网壳、扭网壳(双曲抛物线面网壳),并有多种组合形式。缺点:因为网壳结构只有保持合理的空间体形才具备受力合理的特点,所以,对建筑的平面空间形状有很强的制约作用,对建筑体形有决定性的影响。 三、悬索结构受力特点:将结构内力的拉压分开,分别由长于受拉的钢索和长于受压的钢筋混凝土或木结构承受拉力和压力,发挥各自专长。优点:受力合理,耗材省。建筑轮廓流畅,形体优美。我国发展现状:轮辐式双层索系、双曲抛物面索系、索桁架平面索系、索桁架空间索系、单层平面索系、伞形单层辐射索系、悬挂索网、斜拉屋盖,以及组合式索网屋盖。 四、薄膜结构优点:材质轻薄透光、表面光洁亮丽、形状飘逸

建筑综合体的空间结构与寻路设计

建筑综合体的空间结构与寻路设计 摘要:本文以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建筑综合体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的重要意义,旨在提高改善该类建筑空间认知与寻路的设计原则和手法,并将之总结为理 解性和操作性的理论方式。 关键词:建筑设计;空间结构;信息交流 1.建筑综合体空间认知与寻路设计的研究意义研究发现:在各种不同的空间 情况中,使用者由于空间认知状况不良会产生迷路现象,迷路者会有不同程度的 灰心和紧张,会导致各种设施及服务的效率降低,引起公共空间的安全事故,甚 至造成人员伤亡。当代城市环境和建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就是空间的复合化、立体化,以及空间功能的交叉与综合,这在大空间建筑综合体的环境中表现 得尤为明显。大型的、立体交叉的建筑综合体空间内,包容了商业、交通、餐饮、休闲、办公等不同功能,使用者可以在一个建筑中解决多种需求,但是其空间也 出现了诸多问题,如: (a)空间相对封闭,缺乏自然光、绿化和地面景观,这在一些商业综合体和交通枢纽 综合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b)方向感差,与外界连接点有限,相似的建筑构件容易使人混淆自己身处的地点; (c)建筑综合体的地下部分可能会引起人们潜意识中的负面联想,如黑暗、潮湿、病、隔离,以及对置身于有限、狭窄或封闭空间中的恐惧心理; 2.建筑综合体空间认知与寻路的设计总原则建筑综合体作为体量巨大、功能混合的复杂 建筑空间,建筑空间的认知与寻路存在较其他类型建筑更大的问题,作者通过文献分析及对 典型综合体空间的实验研究,总结出以下3点总体设计原则:(a)简化空间复杂程度;(b)提供足够的空间信息;(c)保证信息交流的效率和效果。 3.建筑综合体认知与寻路的设计方法 3.1.整体设计 整体设计关键要坚持第一条原则,即简化空间复杂程度。具体方法如下: (1)空间布局提供清晰的逻辑原则。布局的逻辑关系希望采取分级分区的原则,将建 筑的各个功能归类在自身所属的明确功能区域里。当建筑综合体仅由一个大型体块组成时, 分区方式多以分层的方法解决,当建筑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块时,分区要首先明确该功 能应该属于哪个体块,然后再明确究竟属于该体块的哪一个楼层。 (2)对位关系。各层之间的拓扑关系要尽量对位,要多采用标准层的形式设计建筑, 地上与地下的拓扑关系也要对位,这样可以减少空间的复杂程度,大大减少使用者寻路所要 处理的空间信息。 (3)平面的构图形式。格式塔的完形形式为人们所熟知,更易形成概观性空间知识, 有利于使用者的整体认知。采用格式塔型交通系统组织建筑交通,再在建筑入口处配以简化 处理的平面图,可以方便地让使用者在刚进入建筑时就对建筑的空间形式有大概了解,增强 其寻路时的信心。 (4)竖向交通布置。优先考虑在决策点布置竖向交通,起到快速引导人流的作用。实 验显示,更多的使用者愿意尽快从垂直方向上接近目的地,然后再从水平方向上接近,因此,在开始寻路时就让寻路者方便地看到垂直交通,更符合使用者的寻路习惯。 3.2.局部设计 与整体布局要坚持的原则不同,局部设计更需要注重坚持第二条原则,提供足够的空间 信息。具体手法如下: (1)增加空间差异性。 如果说格式塔型空间容易让使用者了解整体关系,那么必要的空间差异性将协助使用者 辨识出具体的空间信息,进而在整个空间中定位自己。由于格式塔型空间特有的对称、重复 等构图特点在带来空间知识简化的同时,也会导致空间的匀质性,这种匀质空间相对非格式 塔型空间缺少空间差异性的问题将会格外突出,因此在这类空间中特意添加或夸大空间差异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 区域空间结构:是国家“985工程”建设项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兰州大学)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在阐述了区域空间结构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空间结构形成因素和整合的机理,并分别论述了区域集群空间结构、区域板块空间结构、“点-轴”空间结构、城市群空间结构等。由于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都是区域经济运行系统的重要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产业结构也是一种空间结构形态),《区域空间结构概论》借鉴产业结构的研究进程,在对已有研究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以揭示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为目标,比较深入地探讨了以下几个基本问题:第一,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中所形成的结构的要素、特点、属性、模式和功能,根据笔者的理解,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实质性内容。 第二,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机制。主要分析了解各种因素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和机理,它们的内在运行方式,还要明确这些因素是怎么相互作用又共同作用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包括若干因素的作用方式、途径、作用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等。 第三,分析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主要是解释区域经济空间结

构整合的内涵,明确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整合的必要性、难点、原则,从系统论的角度揭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整合机理。 第四,以产业集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集群现象为对象,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要素、类型、演变模式和演变阶段,揭示了产业集群空间结构的形成机理。 第五,以区域经济板块这种经济空间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的角度,全面地分析经济板块空间结构的形成和整合,特别是对一些区域中心城市中的经济板块的形成和整合进行了重点研究。 第六,以依托交通干线的带状城市联合体这种经济活动空间轴状聚集现象为对象,结合“点一轴”系统理论,深入地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带状城市联合体“点一轴”空间结构的要素、形成条件和功能。 第七,以城市群这种经济活动空间群聚现象为对象,从宏观的角度,运用一些实例深入地分析了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明确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内涵、特点、模式、发展阶段和形成机制,揭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方向。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与热点问题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 | [<<][>>] 区域空间结构是在一定的发展时期和条件下区域内各种经济组织进行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在不断地发生演变。这里,我们介绍几种较有影响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1.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R.F ried man)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表现出特有的形式。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代表了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由于这个时期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极不发达,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对应的区域空间结构是由一些独立的地方中心与广大的农村所组成的,每个地方中心都占据一块狭小的地方。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对封闭,彼此很少联系。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这个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某个地方经过长期积累或外部刺激而获得发展的动力,经济快速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区域经济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产生就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原始均衡状态。在这个阶段区域空间结构由单个相对强大的经济中心与落后的外围地 区所组成。该中心以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吸引外围地区的要素不断向它集聚,越来越强大,而外围地区则更趋向落后,从而致使区域空间结

构日趋不平衡。3)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扩展,在区域的其它地方产生了新的经济中心。这些新经济中心与原来的经济中心在发展上和空间上相互联系、组合,就形成了区域的经济中心体系。由于每个经济中心都有与其规模相应的大小不一的外围地区,这样,区域中就出现了若干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这些中心——外围结构依据各自的中心在经济中心体系中的位置及关系,相互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区域的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复杂化和有序化,并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影响。4)后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在这个时期,经济发展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日趋紧密和广泛。同时,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经济中心与其外围地区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它们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在缩小。所以,区域内就逐步形成了功能上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体系。随着中心与外围地区界线的逐渐消失,区域将最终走向空间一体化。2.唐富藏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台湾学者唐富藏通过对区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研究,认为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一般要经过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集中后分散阶段和分散后地方中心成长阶段等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基本情况如下:1)早期发展的集中阶段。这个阶段反映的是产业革命前和进入产业革命后的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情况。在产业革命之前,区域中少数地方由于区位条件(如是原料地,交通枢纽,或其它历史原因)比其它地方好,就成了区域内人口的聚集中心。开始产业革命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中的人口和产业活动便不断地向这些人口聚

(完整word版)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二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教案设计 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必修II中第二章”城市与环境”中的内容.本章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节内容. 城市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灵魂。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引发了更多人对城市与环境的思考。本节教材内容较多、容量大,分为两课时讲授.主要包括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四部分内容,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 学生在中学已经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在高中阶段需要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城市的形成,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能够判断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 ⑵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⑶理解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和分布规律; ⑷理解中心地理论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不同城市区位的分析了解城市形成的原因:包括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通过分析得出城镇空间布局的特点 ⑵通过利用城市地图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而得出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的原因 ⑶通过讲授法学习中心地理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⑵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通过实例分宜某一城市的形成原因,区位条件;根据城市地图能够分析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 2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中心地理论原理 教学方式: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导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人口和产业在集聚到一定规模之后便形成了城市。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种“美好”不是天然出现的,它需要从人的层面、城市层面、环境

浙江省区域空间结构

新时期浙江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陈健 【摘要】: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状况对区域经济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影响,空间结 构的合理与否关系到区域系统以及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其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探究浙江省过去二十年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不仅是对过去浙江省空间布局的一种总结,更是对未来浙江省空间结构演变方向的指导和前瞻。基于此,本文分别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1989-2009年期间浙江省的经济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以期能够客观真实的展现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进而能够指导未来空间布局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的梳理,了解了当前关于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运用定性的方法总体探讨了从七五时期以来浙江省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接着运用定量的方法,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与聚类分析方法对新时期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作了研究。通过定性与定量的研究发现:从1989年代至今,浙江省空间结构历经了极核的增长(点的形成)—极核区及发展轴的成长(线的形成)—网络状经济区的发展(面的形成)的过程,目前,浙江省空间已呈现出了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通过对浙江省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得出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增长、交通通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政策与规划引导是影响空间结构演化的五大因素。据此,笔者认为未来浙江省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将会随着交通路线的发展方向而不断的拓展。在区域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中,指标选取上的不恰当也会导致结果上的误差和偏离。对此,本文选取了反映各县域地理单元经济总量的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取人均水平,以此作为研究所使用的 指标。 一、对区域空集中与分散的影响 1.信息化促进了空间 的分散。信息化社会中,产业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其以信息科技为手段,让传统成熟的工业经济所潜藏的生产力得以再次充分发挥,并因此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的范畴与动态,创造了全球经济。这样的生产环境除了使资金、技术和勞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移动能力持续增强外,同时也让工业生产区位的自由度越來越大,从而使得地方工业布局以及国际勞动分工的格局再次发生变化,故Scott (1990) 认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有助于产业经济空间的分散。 2. 信息化促进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以重庆市为例分析某区域的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 一、重庆区位条件简介 重庆位于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渝东、渝东南临湖北和湖南,渝南接贵州,渝西、渝北连四川,渝东北与陕西和湖北相连。辖区东西长47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幅员面积82402.95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建成区面积为647.78平方千米。 重庆位于中国内地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坡地面积较大,地势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嘉陵江、乌江等都在重庆汇入长江。 1997年第八届中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撤销原重庆市。 截止至2012年,重庆已发现矿产68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54种,涵盖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金属、稀散元素、冶金辅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等矿种。现实优势矿产有天然气、锶矿、煤、铝土矿、锰矿、毒重石、粉石英、石膏、水泥用灰岩、盐矿、地热等。 二、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 (一)重庆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三次产业分类 根据克拉克的学说,把产业分成了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重庆直辖十年以来的GDP、产业产值及构成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1997年时,三种产业中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但总体来说三种产业产值所占比例相差不大;1998年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超过了第二产业成为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仍然最低;2006年仍然是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最高,第一产业所占比例最低。由1997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上升速度整体来说快于第二产业。 从就业结构来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所有劳动力的比例不断降低,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例不断上升,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被第三产业所吸收。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开始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将增加。而重庆市的劳动力转移情况也大致符合这个规律,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减少,但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的情况不明显,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重庆的劳动力结构还处于第一阶段,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大于第二、三产业,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不断向第三产业转移。 根据库兹涅茨法则,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业的比重也不断上升;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下降,工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但不明显,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上升。重庆的发展基本符合这个法则,农业实现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劳动力比重有不明显的上升,服务业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功能分类 有学者根据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产值规模,产值年增长率,税收规模,.固定资产规模,.就业规模,劳动者报酬,.投资规模,投资年增长率等10个指标对重庆的主导产业进行选择。该学者选择了重庆具备相当规模的18个产业:.农业;.制造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与商业服务业;

教学设计:2.1-城市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4.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 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教学重点: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城市的区位分析和中心地理论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一、城市区位分析 根据学生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描述青岛市的区位,概括得出“区位”的含义和城市区位所包括的三大方面。活动1教材第27页: 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各自然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通过“活动”2: 分析经济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探究活动p28:

让学生分析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原因,总结出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小结,整理形成城市区位因素的知识结构。 完成“活动”2和“活动”3,反馈学生对城市区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读“我国城市分布图”, 由学生讨论、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是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城市土地利用 读教材p30插图“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说出城市土地的主要类型。 最后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投影展示青岛市城市土地利用图,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首先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由多个从事该种功能的实体在空间上呈连片分布而形成的,在 每一种功能区内,也会有其他功能穿插其中,只不过所占比例较小而已。 2、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联系青岛实际讲清以下几点:第一,自然条件如地形、河流等通过影 响城市的形态进而影响功能区的分布。第二,城市的原有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功能分区现状,

《2.2.1城市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授课题目城市空间结构共4 课时 教材分析本节是湘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的第一节,人口的地域分布形成了聚落,而城市是聚落的一种高级形式,人口的分布和迁移,对城市的分布、性质和规模、发展和空间组织等都产生影响,因此本单元是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的延续。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如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同样是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节共包括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心地理论五个主要内容。其中城市土地利用与功能分区、内部空间结构有关联性,都是将城市看作一个面,分析内部特点;而区位分析、中心地理论都是将城市看做点分析其与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 第一课时,城市区位分析。由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开始讲解,由生活实际出发,不断深入,不同等级的城市(辛集、石家庄、北京)都是如何形成的通过三个案例得出城市区位的影响因素,举一反三,列举区位因素相同的其他城市、雄安新区的区位条件。 第二课时,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由土地利用开始,每种土地利用类型具有对应的城市功能,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集聚形成城市功能区。读大、中、小三类城市土地利用了解城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功能区的分布特点,为城市空间结构的讲解做铺垫。城市空间结构,读图,结合阅读材料思考西方三种模式的主要形态与形成原因。 第三课时,区域城镇空间布局与中心地理论。通过购物活动感知中心地等级。通过模型解读分析六边形理论的形成。 教学目标区域认知 1.通过辛集、石家庄、北京、城市介绍与区域地图分析城市的形成发展条件。 2.通过对石家庄、北京城市土地利用和空间结构的理解城市功能分区。 3.通过阅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三类城市土地利用图了解城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与功能分区城市空间结构 4.通过模型解读区域内城市分布分析六边形理论的形成。 综合思维 1.从多角度对比城乡差异。 2.通过案例城市的发展史的学习,树立时间与空间的综合观念 3.通过石家庄和扬州的对比,辩证看待各区位影响要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读我国城市分布图,理解城市的形成是多种区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具体某一座城

大跨空间结构答案

大跨空间结构(答案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2分) 1. 下列哪一种空间结构在高空作业时施工费用最高( B ) A. 网格结构 B. 折板结构 C. 平板结构 D. 混合结构 2. 下列哪一种网架结构的刚度最差( D ) A. 两向正交正放网架 B. 两向正交斜放网架 C. 三向网架 D. 单向折线形网架 3. 若三角锥网架的全部杆件等长(其中h 为网架高度,s 为弦杆长度),必须满足下列哪 一种条件( D ) A. 腹杆与高度方向的夹角为33arccos B. 腹杆与高度方向的夹角为23arccos C. 腹杆与高度方向的夹角为3 2 arccos D. A 、B 、C 都不对 4. 下列哪种网架的节点处杆件汇交的数量最少( B ) A. 两向正交正放网架 B. 蜂窝形三角锥网架 C. 棋盘形四角锥网架 D. 抽空三角锥网架 5. 下列哪种网架的节点处杆件汇交的数量最多( A ) A. 三向网架 B. 三角锥网架 C. 四角锥网架 D. 星形四角锥网架 6. 下列哪一种网架屋面构造最为复杂( D ) A. 星形四角锥网架 B. 棋盘形四角锥网架 C. 斜放四角锥网架 D. 两向斜交斜放网架 7. 正放四角锥网架须满足下列哪种条件方能做到所有杆件等长( A ) A. 网架腹杆与弦杆的夹角为60° B. 网架腹杆与竖向的夹角为60° C. 网架腹杆与腹杆的夹角为60° D. 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8. 下列哪一种网架受力的均匀性较差( C ) A. 正放四角锥网架 B. 正放抽空四角锥网架 C. 星形四角锥网架 D. 棋盘形四角锥网架 得 分 评分人

9.有一间接承受动力作用的网架,其受拉杆的容许长细比[]λ为(D) A. 180 B. 200 C. 250 D. 300 10.下列哪一种空间结构可以兼作维护结构之用(B) A. 网格结构 B. 折板结构 C. 张力结构 D. 混合结构 11.下列哪一种空间结构可以小变形理论求解(A) A. 网架结构 B. 悬索结构 C. 单层网壳结构 D. 膜结构 12.下列哪一种网架结构的刚度最好(C) A. 两向正交正放网架 B. 两向正交斜放网架 C. 三向网架 D. 单向折线形网架 13.下列哪种网架的节点构造最为复杂(A) A. 三向网架 B. 三角锥网架 C. 四角锥网架 D. 星形四角锥网架 14.下列哪一种网架屋面构造最为简单(B) A. 星形四角锥网架 B. 棋盘形四角锥网架 C. 斜放四角锥网架 D. 两向斜交斜放网架 15.下列哪一种网架受力的均匀性较好(A) A. 正放四角锥网架 B. 正放抽空四角锥网架 C. 星形四角锥网架 D. 棋盘形四角锥网架 16.有直接承受动力作用的网架,其受压杆的容许长细比[]λ为(C) A. 180 B. 200 C. 250 D. 300 17.下列哪一种网架具有长杆受拉短杆受压的特点(C) A. 正放四角锥网架 B. 正放抽空四角锥网架 C. 星形四角锥网架 D. 三角锥网架 φ?的钢管,其长细比λ与下18.有一焊接球网架的弦杆,几何长度为3000mm,选用894 列何值最为接近(A) A. 90 B. 100 C. 110 D. 120 19.下列哪一种网架不具有长杆受拉短杆受压的特点(D) A. 棋盘形四角锥网架 B. 斜放四角锥网架 C. 星形四角锥网架 D. 正放四角锥网架 20.下列哪一种网架需要在支承平面内增加水平斜杆才能保证几何不变(A) A. 两向正交正放网架 B. 两向正交斜放网架 C. 棋盘形四角锥系网架 D. 正放抽空四角锥网架

关于建筑空间与空间结构的分析

关于建筑空间与空间结构的分析 摘要:本文大致分析了建筑空间中几种重要的空间结构,以及它建筑空间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为例,分析了钢架结构与膜结构,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空间结构,分析出其中与空间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空间围隔功能要求限定空间结构体系钢架结构膜结构 正文:建筑空间,都是人们凭借着一定的物质材料从自然界中围隔出来的,但一经围隔之后,这种空间就改变了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而变为人造空间。人们在围隔空间的同时也要服从于两点重要要求,首先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满足人的功能使用要求,其二,还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就前一种而言,就是符合于功能的规定性,具体的讲所围隔的空间必须具有确定的量、确定的形和确定的质(能避风雨、御寒署,具有适当的采光通风条件)。 然而要想达到上述两方面的目的就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建筑的空间结构就是诸多手段的主体。人民呢建造房屋使用各种材料,并巧妙地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出材料的力学性能,使之具

有合理的荷载传递方式,整体与各个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刚性并符合静力平衡条件,这就形成了建筑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在一般情况下是为各项提供技术支持的,很多时候也能够反客为主,成为表现的主要来源。 在古代,功能、形式美、结构三者之间的矛盾并不突出。可是到了现代情况就不同了,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工程结构已经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体系,并从建筑学中分离了出来从而形成为相对独立的专业。现代的建筑史必须和结构工程师相配合,在空间与结构的结合中寻求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从而满足作为空间最基本的要求。我们通常将符合功能要求的空间称之为适用空间,将符合材料性能和力学规律的空间称之为结构空间。三者由于形成的依据不同,各自收到的条件制约和所遵循的法则也不同。单在建筑中它们是合而为一的。我们从事建筑设计就是要将三者统一为一个整体。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体系不仅对空间的为何、分割及限定起着决定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空间的量、形、质等三方面的因素。所以结构在整个建筑领域中的现代技术占据着特别突出的地位。所以,建筑结构是我们在建筑空间设计中所必须认真考虑的方面,只有满足于结构要求,一个建筑才能称之为合格的建筑。 A.梁板结构体系 现代建筑的结构体系可分为梁板结构体系、骨架空间结构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