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仁菊毕业论文初稿

编号:2008 级2008041248 号

玉溪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摩梭人在民族划分中的地理学思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高昆谊

姓名方仁菊

学号2008041248 2012年05月06日

摩梭人在民族划分中的地理学思考

方仁菊

(资源与环境学院 2008级地理科学专业2008041248)

指导教师:高昆谊

摘要:摩梭人的民族划分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摩梭人人口少,又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建国初国家划定民族称谓时,他们并没有自成一族。本文主要通过论述生活在宁蒗县泸沽湖的摩梭人因受其独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尤其母系文化更是独一无二的,从而得出摩梭人应该自成一族的设想。

关键词:地理环境;摩梭人;民族划分;泸沽湖;

引言

泸沽湖位于宁蒗县永宁乡,永宁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坝子,西边与中甸相邻,南边与宁蒗相接,西南边与丽江接界,东边与四川木里县接壤。群山连绵,山高谷深,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与众不同的地方文化特色。建国初期,国家划定民族称谓时,由于摩梭人人数较少,又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他们并没有自成一族,而是将四川范围内的摩梭人划为了蒙古族,西藏范围内的定为藏族,云南范围内的定为纳西族。但大多数摩梭人并不同意以上的观点,而是觉得摩梭人应该自成一个民族。那么,摩梭人究竟是否可以分为一个民族?本文以生活在宁蒗县泸沽湖的摩梭人为例,从地理学的角度论述摩梭人独特的民族文化,旨在使摩梭人的民族划分更具科学性,减少人们对母系文化的误解。

1.摩梭人的来源

1.1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片净土供人们安居乐业,那就是现在的泸沽湖,那里没有湖泊,有的只是炊烟袅袅的山村。村里有一个哑巴孤儿靠给别人放牧为生,由于无人关心,他总是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又黑又瘦,十分可怜。有一天他像平时一样去放羊,不知不觉便在一棵大树下睡着了,在梦中有位白发老人对他说:“我可怜的孩子,你看你都饿成什么样子了,在山腰有个山洞,洞里的鱼你可以

割吃,但不要贪心。”孩子在老人的指引下,找到了那个山洞,他发现山洞里塞着一条大鱼,他从鱼身上割下一小块鱼肉吃后便赶着羊回去了。奇怪的是,当他第二天去到山洞时,发现昨天他割过的地方又长好了,就这样,他每天只取够自己食用的一小部分,慢慢的孩子不再面黄肌瘦,而是又白又胖。这事被村里一些贪婪的人的疑心,他们跟踪这个孩子最终发现了这个秘密,他们找来了马和牛,将鱼拖了出来,没想到的是洪水也随之从那个洞里喷了出来,淹没了村庄。这时,有一个母亲正在喂猪,情急之下她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抱进猪槽,最终孩子得救了,而母亲却葬身湖底。孩子为了纪念母亲,便把这个湖取名为“母亲湖”。从此猪槽船也成为了摩梭人的常用摆渡工具。[1]这个传说主要是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贪得无厌,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1.2史料考证

传说毕竟是传说,那么,摩梭人又是怎么来的了?据史料查证,摩梭人是古羌族的后裔,在宁蒗定居的摩梭人大约有15000人左右,居住历史大概有1500年。此外,在丽江、永胜、华坪、四川等地也有一些摩梭人居住,到90年代,真正称为摩梭人的大约有40000人左右,在宁蒗摩梭人主要居住在拉柏乡和永宁乡。

2.地理环境对摩梭人的衣、食、住、行的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疆域辽阔,社会环境多种多样,自然环境也各不相同。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气候、水文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缘文化,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对摩梭人的衣、食、住、行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2.1地理环境

2.11宁蒗县地理环境概况

宁蒗县位于东经100°22′~101°16′,北纬26°35′~27°56′之间,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断,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峰林立,河谷深切,有高原条状山地、高原小盆地、高原谷地、金沙江峡谷和河流冲积阶地五种山原地貌。绵绵山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山以西属金沙江高山峡谷地貌,山高谷深,海拔悬殊。山以东绝大部分属山原区,山势险峻。境内最高点白岩子山主峰,海拔为4510.3米,最低点为宁利的补海口,海拔为1350米,相对高差为3160米,平均海拔为2800米。气候属低纬高原区暖温带山地季风气候,干湿季分明,受地形影响,

立体气候显著。全县年均总辐射为138千卡/cm2,年均日照为2321小时,日照率为53.80%,年均气温12.70℃。年均降水量918毫米,降雨多集中在6~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90%。霜期150~170天,相对湿度为69%,年均风速3.3m/秒。境内有大小河流31条,绝大多数属金沙江水系,部分属雅砻江水系。植被属滇中西北部高原亚热带云南松、寒冷带云冷杉亚区,分布有亚高山冷杉带、干热河谷灌丛带、中山云南松针叶林带、矮山针阔叶混交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5个植被类型。有山地草丛类、山地灌木丛类、高山草甸类、山地灌丛类、撩荒地类5个草地类型。土壤有黄棕壤、棕壤、亚高山灌丛草甸土、亚高山寒漠土、暗棕壤、红壤等,其中以黄棕壤和棕壤为主。全县总面积602500 hm2,耕地面积仅有262000hm2,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低至0.11hm2。农作物以玉米、土豆、稻谷、大豆、荞麦、燕麦、杂豆等为主。有林地面积3217000hm2,森林覆盖率达53.40%以上;天然草山草坡面积2988000hm2,其中可利用净面积2367000hm2。

2.12泸沽湖简介

泸沽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水域面积达58平方公里,海拔约2690.75米,平均水深45米。最深处达93米,透明度高达11米,最大的能见度为12米。位于宁蒗县永宁乡,这是一个与外界几乎隔绝的世外桃园,崇山险峻,林木苍茫。西边与丽中甸隔江相望,东边被群山怀抱,几乎无法涉足,南边也是群山连绵,山道艰险。整体上地质构造复杂多端,地貌环境丰富多样。海拔较高,落差大,有较高的山峰,也有河谷。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农作物一年一熟,多为玉米、土豆、青稞、大麦、小麦、荞麦等。土壤多为黄壤,肥力较低,泸沽湖为周边提供了灌溉水源,水资源充足。

2.2地理环境与摩梭人服饰

2.21摩梭人服饰简介:

摩梭人在13岁以前,男孩和女孩都穿长衫,到13岁举行成年礼后,服饰便有了分别。(1)成年女子头上盘绕牛尾做的粗长假辫,戴着交缠式的布包头,双耳戴有各式耳环。上衣多用金丝绒布料缝制成大襟右衽短衣,颜色多为黑色、红色或蓝色,袖口紧小,纽扣从腋下、右胸、颈项分三组两副排列。腰间缠绕绣有各种各样花纹的宽布带子,胸前配戴银链,手上多戴镯子和戒指。下着素白的筒状百槽长裙,仅在裙身中间用红线彩饰两圈,颇为美观大方。(2)成年男子头戴毡帽,

上穿大襟短衣,系红色腰带,配腰刀。富有者外罩一件厚呢及膝长衫,宽衣长袖,外配长刀, 跟藏服颇为相似。下穿宽脚长裤、长统皮靴。裤脚折放在靴筒内,不穿长统靴的,则裹绑腿,扎彩带,保有古代牧民遗风。

2.22地理环境与摩梭人服饰的关系

服饰既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们精神风貌和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既是文化的积淀,也是适应环境的标志。摩梭人服饰的特点除受宗教传统、思想意识的影响,更多的则是受其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泸沽湖在宁蒗大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加之湖泊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形成日照强、气温低、日温差大、干湿季分明、干季多风、湿季多雨的特点。摩梭人为了适应日温差较大,服饰颜色多采用红色、蓝色、紫色、白色和黑色,另外,这里干季万物枯死,色彩鲜艳的服饰无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制衣材料多采用绸缎、麻布,与南方的气候息息相关。划船因为是女人的事,为了便于在水上劳作,女子选择穿裙子而不穿裤子,加之此地风大,所以裙子是至踝的百褶裙。男子服装宽衣长袖,穿长统皮靴与当地气温低、日较差大也密切相关。服饰上多绣有山水、花鸟、树木、虫草等图案,也体现了当地的青山绿水。

2.3地理环境与摩梭人饮食

2.31摩梭人饮食简介

摩梭人以玉米、稻谷为主食,其他还有洋芋、大麦、燕麦、青稞等,夏秋季节有自种的青白菜、莲花白、蔓菁、萝卜、胡萝卜等蔬菜,冬春季节有干萝卜丝、酸腌菜、酸腌鱼和干鱼。摩梭人擅长挤牛奶,并把牛奶制作成酥油用来煮酥油茶,以糌粑为佐食。会做油炸米粉片、印花饵块粑粑以及凉粉、豆腐。肉食中,以猪膘肉为贵,喜欢灌制香肠、米灌肠、干猪肝和灌猪脚等。男女老少都喜欢喝苏理玛酒。

2.32地理环境与摩梭人饮食的关系

“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充分体现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而这一差异的存在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泸沽湖气温低,干湿季分明,以种植水稻、玉米、土豆、荞麦等为主,所以摩梭人以玉米、稻谷为主食。由于冬季干冷,几乎种不出新鲜蔬菜,所以干萝卜丝、酸腌菜成了这一季节的主要蔬菜。泸沽湖天然湖泊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许多的鱼,酸腌鱼和干鱼也自然成了人们的美味

佳肴。山区畜牧业发达,摩梭人家擅长挤牛奶,用来制作酥油茶。干冷的气候适合腌制猪膘肉,因此猪膘肉成了摩梭人家待客的佳肴,也是家里财富的象征。气候适宜栽种青稞,加之气温低,酒可以防寒,加之苏里玛酒度数低,适宜男女老少喝,成了摩梭人接待远方客人的佳酿。

2.4地理环境对摩梭人建筑的影响

2.41摩梭人建筑简介

摩梭人所住的房屋称为“祖母屋”,由两根砍自同一棵树的柱子支撑,代表男女平等。分别为“女柱”和“男柱”,女柱为根,男柱为干,象征“女本男末”。祖母屋中有一个不能熄灭的“火塘”,因为火塘的火代表家族的命脉。

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房屋皆用方木或圆木垒墙,以前以木板覆顶,现在大多已经盖瓦。一般由四栋二层楼房构成四合院的形式,分别是正房、花楼、经堂、门楼。(1)正房是家庭集中饮食、议事、祭祀及老人儿童住宿场所,因而其结构较为复杂。在正房的正中间屋内设有高灶台,两侧装有木板,可供人睡;灶台顶角有一神鑫,上面放置神像、供品和花瓶。高灶台下方设火塘,设置锅庄石和平台,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纸画成的灶神图像,一日三餐例行祭祀。火塘两边,均铺木地板,右边是主位,左边是客位,不能相混。正房左侧为家庭主妇的居室兼储藏贵重物品;右侧设大灶,用来煮猪食和烤酒等。屋后设夹壁,分隔成里外两间,里间储存粮食和肉食,兼作老年人的起居室;外间存放农具杂物,人去世后,尸体停放于此,妇女也在此生育。(2)花楼专供年轻女子单独接交男阿夏而用,底楼主要用来存放杂物,楼上分隔成2至4间小屋,装饰华丽。在底层走廊中段设有楼梯,靠楼梯间的楼板平面上有一横杠封住上楼进口。(3)经堂是另外一侧厢房,供本家僧侣念经修习。楼下住单身男子或客人,楼上专辟一间洁净的房间作像瓮经堂,跟汉族的堂屋相似。经堂神桌上供奉菩萨造像,板壁上绘火焰、莲花、海螺等图像。案桌上供有净水碗和长年油灯,每日清晨换一次。经堂除僧侣和贵宾外,其他人均不得使用。(4)门楼,也称草楼,跟庭院大门相配套。底层正中开有大门,大门两边设有畜圈,楼上则放草料等杂物。

2.42地理环境与摩梭人建筑的关系

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建筑分别打上了该地区地理环境的烙印。摩梭人依山伴水而居,足见山水对他们选择居住环境的重要性。“祖母

屋”由两根出于同一棵树的柱子支撑,必须依赖于山里的大树。火塘的火不能熄灭,必须要有充足的柴火。“木楞房”皆用圆木或方木为墙,以木板覆顶,这些材料都依赖于茂密的森林。另外,木楞房生态自然,聚辉煌,益四季,无水淹霜打之苦,多冬暖夏凉之福,少蚊蝇虫害之扰,适合当地的气候,而且,木楞房的构造简单,宽阔、结实,快捷,明了,美观大方。盖木楞房用的木料会释放松香气息,具有定神、镇静、宁人的药性作用,让人不会失眠。

2.5地理环境对摩梭人交通的影响

2.51摩梭人主要交通工具简介

2.511猪槽船

猪槽船即独木舟,由一根粗壮的圆木镂空.两头削尖而成,因其形状像猪槽而得其名。猪槽船不仅是捕鱼、捞虾、捞猪草等生产劳作的主要工具.而且还是沿湖摩梭男女定婚的重要工具。男女青年或两船相遇,以歌为话,一唱三叹;或同舟共语.无拘无束,纵情欢笑;或相偎船中,娓娓细谈,倾诉爱意。船在水上飘,人在轻舟里,其乐融融。

2.512马

不知什么原因,也许是对马有特殊感情,尽管通了公路,摩梭人还是喜欢骑马,他们认为骑在马身上特别雄气。在泸沽湖有这么一句话“汉人发财靠土地,摩梭发财靠赶马”,在古代摩梭赶马人也曾加入到走茶马古道的行列。现在,马又多了一种用途,那就是载游客游湖,挺赚钱的。[1]

2.513 汽车

现在,泸沽湖逐渐被世人所了解,到泸沽湖旅游的也人越来越多。加之国家对母系文化的保护,泸沽湖许多地方都通了公路,而且路面相对较好,只是修路的工程量相当大,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52地理环境与摩梭人交通的关系

因为先有天然湖泊的存在,猪槽船才会被用于捕鱼、捞猪草捞虾、等生产劳作。因为此处有大树,才可以用粗壮的圆木来制作猪槽船。由于泸沽湖崇山险峻,林木苍茫,群山连绵,山道艰险因而马在古代才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现在泸沽湖虽然通了公路,但由于受地势、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影响,公路沿途常

有塌方,护坡工程量较大,例如从宁蒗县城到泸沽湖边全长61公里,多处需要架桥和打隧道,基本上是从大山里穿过。

2.6小结

综上所述,自然环境对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起了塑造作用。首先,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同一名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孕育出什么样的地方文化,人类必须不断摸索生存空间内的自然规律,必须竭力探求适应之策。其次,地方文化传统与所处自然环境的深刻联系。不仅一定地域的文化传统与所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某些文化现象的分布区也常有相似的自然环境特征。再次,自然环境塑造的地方文化特征还可以以先验文化特征的形式随着人口的迁移而迁移,虽然它们可能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变形。如古羌族的文化与摩梭人的文化有联系也有差别,今天的地方文化特征或多或少留下自然环境作用的痕迹。[2] 3.摩梭人的婚俗

3.1什么是走婚?

3.11走婚制

这是摩梭人最具代表性的婚俗,也是摩梭人倍受世人关注的原因之一,盛行于永宁摩梭人。"男不娶女不嫁",除非是家族需要男性劳动力才会招婿或需要女性继后才会娶妻。男女终身都住在自己的母系家庭里,双方都不是对方家庭的成员,是由男子主动走婚来实现种族延续的一种特殊形式。青年男女日间多为集体劳作,通过歌唱、舞蹈向心上人表明爱意,二人均同意后,便可以进行“走婚”。走婚时,男方只能在入夜后偷偷潜入女方“花楼”,天亮之前便要离开,不能打扰到家里长辈休息。走婚以情为主,不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男女走婚生下的子女由女方家抚养,男方不需负担,但都知道彼此的亲子关系。走婚并非杂乱无章,更不是乱婚、群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有亲戚血缘关系的严禁走婚;不能同时结交多个阿肖;男女双方有好感就可走婚;感情破裂标志走婚关系的结束;若女方有小孩走婚关系就稳定下来。一旦没有了感情便可结束走婚,分手后的男女,仍可以自由与其他人进行走婚。走婚纯属个人私事,在家人以及火塘前是绝不会提及的。

3.12“一妻一夫”制

有些摩梭人会选择结婚,但与父系社会的一夫一妻有所不同。正式结婚的夫妻大部份为招婿入赘,少数是女方外嫁。婚后不一定同居,仍然可以居于自己所属的母系家庭,财产亦分别属于各自的母系家庭,子女亦由母系家族成员照顾。即使同住,母系家庭成员亦会帮忙照顾自己的子女,自己亦会帮忙照顾自己或配偶的外甥、侄儿,经济方面仍然以自己的母系家族为主。这种夫妻关系解除亦较主流社会的夫妻关系自由,因为大部份没有登记注册,若双方感情转淡,或娶媳招婿的家族已有继承人和足够劳动力,只要经过家族同意就可解除婚姻关系,入赘男子留下的子女归女方家,嫁人女子留下的子女归男方家,亦有视乎实际情况协商的。婚姻解除后,双方仍然可以各自与他人走婚,人们亦不会歧视嘲笑他们。

3.13变异

随着摩梭人与外界的接触,一部分摩梭人从母系社会中走了出来,他们开始认可并自愿实行固定的一夫一妻制度。另外,有一些与其他民族相恋的摩梭人也会结婚,女子若嫁给其他民族的男子为妻,亦会把家婆视为生母般尊敬。婚后,她们会遵从男方家的风俗习惯,做一个贤妻良母。

3.14 小结

综上所述,在摩梭地区走婚制和结婚制是并存的,但走婚占绝大部分,摩梭人可以在不同时期自由选择不同形式的走婚或结婚,但选择结婚了就不能再走婚。所以一个摩梭大家庭会存在三中形式:纯母系、纯父系、母系与父系并存。笔者曾访问三百位摩梭成年人(满18岁)的婚姻状况:单生的占41﹪,走婚或结婚的占59﹪;曾走婚或结婚的占72﹪,从没走婚或结婚的占28﹪;40岁以上仍从未走婚或结婚的占14﹪。[3]无论哪一种婚姻,这里从未产生过情杀及社会家庭的婚姻纷争。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的核心是一样的:基于男女自愿,以情为主,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在所有摩梭人心中,只有母亲家才是自己真正和永远的家,母亲的家门对儿女永远是敞开的。

3.2为什么要走婚?

摩梭人之所以选择走婚,是因为走婚比起结婚有好多好处:(1)家庭和睦。全家人是以母亲为纽带,全是母子和兄弟姐妹,没有婆媳、翁婿、姑嫂、夫妻之间的不和。孩子在全家人的关爱下长大,从小学会了关爱和分享,以女为本,但绝对不贬男,而是平等相待。(2)没有孤寡老人和孤儿。祖屋是一个大家庭,家

里的所有老人都是自己的长辈,所有的孩子都是自己的子女,不管是不是亲生的,都会像亲生的一样对待。即便有些人一辈子都不曾走婚或结婚,到老了依旧有子女照顾,而有些孩子即便生母不在人世了,依旧会得到母爱。(3)民风淳朴,生活安定。摩梭大家庭集经济、劳动、情感等于一身,自己自足,没有太多社会问题,崇尚和谐互助,从没有偷蒙拐骗,打劫放火,谋财害命的事发生。家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算是白天出门干活也不锁门。(4)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摩梭家庭财产都集中由当家人管理和分配,加上家里有充足的劳动力,大家分工合作,轻松自在,不像汉族小家庭两个人既要赚钱,又要照顾老人和孩子,还要做家务,每天顾此失彼,心力交瘁。另外,摩梭人都住在自家祖屋,不需要像其它民族子女成家后就要分家出去,不单要修建楼房,还要置办家具,大大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这对本来就贫穷摩梭人来说,真的是节约了很多开支。(5)走婚以情为主,感情系数高。走婚男女完全以感情为主,不涉及任何金钱关系,所以相爱时就在一起,两人没有感情了就结束走婚关系。而不像现在社会上许多夫妻,虽然感情冷淡,却因诸多顾虑,像孩子的抚养、财产分配、世人的眼光等,而不得不生活在一起。但以上问题对于摩梭人来说是永远不会出现的烦恼。(6)走婚完全以情为主,不涉及任何金钱关系,减少了男女双方的压力。目前中国许多家庭在面对婚姻时依旧讲求门当户对,许多恋人因为家人反对而分开,甚至走上绝路,但摩梭人不受族权、家规、宗教等束缚,由男女双方自由决定。(7)有助于计划生育的实施。摩梭人不仅人口少,而且增长缓慢。譬如摩梭人居住的永宁乡,1958年的摩梭人口是5975人,1964年是5922人,1977年是5296人,1990年是6174人,到2000年也仅有7000多人。[3]

4.摩梭人的民族划分

建国初期,国家划定民族称谓时,之所以将四川范围内的摩梭人划为了蒙古族,西藏范围内的定为藏族,云南范围内的定为纳西族,我想原因如下:第一,摩梭人的服饰中有蒙古族的痕迹;第二,生物遗传学家对摩梭人的DNA进行检测,发现母系的最接近纳西族,而父系的最接近藏族;第三,据史料查证,纳西族和摩梭族都是古羌族南迁的后裔;第四,摩梭族同藏族一样,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信仰喇嘛教,如念玛尼经、插风马旗、绕经堆、拴经幡这些宗教行为都来自藏传

佛教;第五,摩梭人人口少;第六,摩梭人没有自己的文字。

本文通过介绍摩梭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婚俗,从而可以总结出摩梭文化是别具一格的,摩梭人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走婚制与其他民族不同,母系文化也是独一无二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我们不能因为他们人口少,没有文字就把它归入其他民族,文化的渗透力十分强烈,谁都不能保证摩梭文化不会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吞噬。

结语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殊的民族特色,摩梭人在与世隔绝的泸沽湖自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族文化,而这些文化是纳西族、藏族、蒙古族都不具有的,所以从地理学角度来说,摩梭人不属于任何民族,应该自成一族,成为真正的“摩梭族”。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中国的众多少数民族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跃波.泸沽湖?母亲湖―摩梭文化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3。

[2] 周尚意,孔翔,朱立厷.文化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2010重印)

[3] 周华山.无父无夫的国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9

致谢:

在此真挚地感谢高昆谊老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细心的指导和耐心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