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课程综述】

本课程着重阐述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趋势与特点;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努力。重点是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趋势、特点及国际斗争的主要问题;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努力。

【框架体系】

本课程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的,共有14个知识点: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大国关系。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地区热点问题。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

可以划分为四块:

第一块,前四个知识点,主要阐述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包括两极格局从形成到解体(格局)、世界多极化(世界政治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第二块,从第五个到第九个知识点,主要阐述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特点,包括综合国力竞争(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以及大国关系、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地区热点问题、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等(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四个特点)。

第三块,从第十个到第十二个知识点,主要阐述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

第四块,从第十三个到第十四个知识点,主要阐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努力。这是本课程的重中之重。

【复习建议】

1.由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把这门课与“形势与政策”组合在一起,作为一门考试科目,所以,一定要注意本课程中与国际形势联系密切的那部分内容,关注国际热点问题。

2.要注意把握课程的宏观体系,形成知识链,以应对综合性的题目。

3.既要全面复习,又要突出重点,特别要注意突出重点,因为本课程只考一道分析题,没有选择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内容是重中之重。

4.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可以通过看真题去体验,也可以通过做练习题去提高。

一、两极格局解体

格局是指各种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态势。

(一)世界经济格局

1.世界经济格局的定义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消长。

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第一阶段: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西方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意大利、日

本这些战败国几乎成了废墟,战胜国的英国、法国也是遍体鳞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实力大大膨胀起来。到1945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对外贸易的32.5%,黄金储备总量的59%,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与此同时,美国还享有其他任何国家不可企及的经济规模和市场;科技上遥遥领先于别的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大高于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正是凭借这种经济上的巨大实力和强大优势,一步一步地夺取了世界经济霸权。其基本步骤是:

第一,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二,建立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原则的贸易体制,成立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第三,推行一系列“援助”计划,如马歇尔计划以及通过提供“两个安全网”(“军事安全网”和“经济安全网”),加强对欧洲、日本经济的控制;推行“第四点计划”,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实行新殖民主义政策。

第四,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经济和技术封锁。

(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国际金融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初受到了巨大冲击,1971年12月、1973年3月美元两次宣布贬值,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第二,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打乱了国际贸易旧有的价格体系。

第三,美国逐渐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和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的困境,日本、西欧的经济发展比美国快,美、日、欧的经济实力消长明显。

伴随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衰落,欧共体和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两大新的经济中心,世界经济中美国一国独霸的局面开始向美国、欧共体、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过渡。1975年召开的第一次西方六国首脑会议(第二年变为七国)是三足鼎立形成的标志。

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实力也有很大的增强。这个时期,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出现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并且形成了一支新兴的经济力量。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兴起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加强了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是指获得较快发展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它们的工业化取得重大进展,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过渡阶段。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年增长率,不仅高于本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而且明显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同一时期的增长速度。例如,“亚洲四小龙”,即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另外在拉美的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南亚的印度等,也都在快步发展。但是,另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却面临更加“边缘化”的危险。

(3)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不稳定、低速增长的大背景下,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普遍进行了经济调整和改革。这种调整和改革促使世界经济格局在90年代进一步发生变化。从目前看,美国将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优势地位;日本等国的经济实力要赶上美国还须时日;欧洲联盟则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赶上美国;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有可能使自己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大国。

(二)世界政治格局

1.世界政治格局的定义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2.雅尔塔体制

(1)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战后世界两极格局从形成到瓦解经历了半个世纪。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在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三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内容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第二类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第三类涉及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美洲的美国和西欧之外的苏联,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丧失了、改变了。

(3)雅尔塔体制评价。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在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但是,雅尔塔体制具有少数大国,特别是美苏两大国依据新的实力对比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它将大多数中小国家排除在外,甚至无视和公然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损害一些国家的正当权益与利益,因此理所当然地遭到许多国家强烈的抨击与不满。雅尔塔体制是美、英、苏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战后世界秩序重新作出的安排,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实质是大国划分势力范围。它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开了先河。

3.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

(1)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结果是打破了由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美国一跃为世界的头号强国。美国依仗经济军事实力试图独霸世界。美国独霸世界的障碍主要来自日益发展壮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美国改变了战时与苏联合作的政策,转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2)冷战。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冷战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社会主义国家采用除直接的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1947年,美国提出“复兴欧洲”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进一步实现同西欧结盟,遏制苏联。1949年,美国又提出“第四点计划”,实质是利用援助的方式对不发达国家进行渗透来控制不发达国家,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之后,美国又拼凑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等组织,形成了美国控制下的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包围圈。1949年4月,美国等12国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组织打着集体防御和维护北大西洋区域安全的旗号,实际上是一个旨在遏制苏联的军事集团。

(3)世界政治形成了两极格局。面对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敌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与诬蔑、经济上的制裁与封锁、军事上的包围与威胁,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不得不奋起自卫。1947年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1949年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同时,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纷纷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联成了一片。1955年5月5日

联邦德国正式加入了北约,1955年5月14日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至此,在欧洲就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就出现了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局面,世界政治形成了两极格局。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4)两极格局的表现。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又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一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

第一,在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社会主义阵营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进行了坚决斗争。

第二,在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帝国主义阵营妄图通过经济封锁的手段来扼杀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进行反封锁的斗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并注意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

第三,在军事上的斗争主要表现为“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以及柏林危机等。

第四,在意识形态上的斗争也十分激烈,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帝国主义阵营希望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一代“和平演变”,社会主义阵营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4.从两大阵营的对立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

20世纪6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苏联对外政策的变化和帝国主义阵营内部矛盾的加剧,两大阵营的对峙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世界争霸。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美攻苏守”。这个时期,苏联竭力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同时利用民族解放运动作为同美国争夺的筹码,妄图实现美苏两家合作主宰世界。波匈事件、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苏联提出的“戴维营精神”等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美国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中迫使苏联不得不从古巴撤退,说明苏联的实力还没有达到与美国势均力敌的程度,美国对苏联尚处于攻势。

(2)20世纪70年代,苏攻美守。这个时期,苏联在军事力量方面大大改变了美国占优势的局面。1972年苏联的军费超过了美国。1975年欧安会正式承认战后雅尔塔体系所规定的苏联疆界,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1975年以后,苏联更大规模地在第三世界扩张,特别是1979年竟公然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使其侵略扩张的行径达到了顶峰。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美国处于守势,广阔的中间地带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军备竞赛不断升级,双方争夺的重点领域是核优势地位。美苏争霸处于苏攻美守的阶段。

(3)20世纪80年代,美国重新采取了攻势,苏联处于守势。进入80年代,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战略进攻态势,美国改变了7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战略收缩政策,重新采取强硬姿态,同苏联展开全面争夺。80年代,苏联争霸的包袱越来越重,经济增长率不断下降。在军事方面的不断扩军备战和不断的军备竞赛升级,几乎拖垮了苏联。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改革与新思维”,开始放弃同美国对抗的政策,这成为两极格局终结的先声。

(4)20世纪80年代末,冷战结束。1985年11月,美苏两国首脑举行日内瓦会晤,美苏关系从紧张转向缓和。此后到1990年赫尔辛基首脑会晤为止,美苏两国首脑会晤了8次,达成了包括中导条约在内的一系列协议。其中1989年12月的马耳他会晤被认为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5.两极格局发生动摇。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两极格局发生动摇。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因中苏关系破裂而解体。1956

年2月苏共二十大,中苏两党在和平过渡等理论问题上和如何评价斯大林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1958年以后,苏共把中苏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来。1962年12月15日~1964年7月14日,中苏展开大论战。1965年3月~5月,苏共一手操纵的莫斯科会议的召开,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为组织上的分裂,从此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不屈服于苏联的压力,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了自己的国家主权和正当的民族权益。

(2)与此同时,资本主义阵营因美国、日本、西欧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对各自利益的考虑,也四分五裂。战后初期受到美国控制的西欧、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壮大,在政治上出现独立自主的倾向。

“戴高乐主义”。1958年法国戴高乐重新上台执政,在对外政策上推行“戴高乐主义”,反对一味追随美国的做法,坚持恢复法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大国地位和独立自主的方针。他主张建立法国独立的核力量,努力促进法德谅解,消除宿怨,以实现法德合作,作为西欧联合的轴心。在与美国的关系上,反对美国充当欧洲霸主,要求在北约组织内与美国平分秋色。当美国拒绝后,法国毅然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维护法国的国防独立。对苏实行和解政策。不顾美国的反对,在西方大国中率先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新东方政策”。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新东方政策”,积极主张同苏联和东欧各国实行缓和和关系正常化的政策,正式承认民主德国,从1970年起先后同苏联、波兰、捷克、匈牙利、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建立外交关系,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奉行更符合德国利益的外交政策。

日本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政治上也提出相应的要求。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就要求修改日美安全条约以增强自己的独立地位。60年代日本开始提出“亚洲自主外交”,表明日美关系中日本地位的增强。同时,日本通过持久谈判收回由美国占领的琉球及小笠原诸岛。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两极格局。

6.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科技革命的发展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

这首先是因为西欧实力增强,进一步走向联合。其次,日本开始追求“政治大国”目标。在田中内阁上台后,于1972年7月提出以“对美国协调为主轴”,恢复日中邦交为“首要课题”的“多边自主外交政策”,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更是踌躇满志地要求从经济大国而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追求“政治大国”目标成为日本政府的主要国策。第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路线,20世纪70年代末又开始改革开放,国家力量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最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第三世界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出现,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以及在斗争中成立的各种各样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7.雅尔塔体制崩溃,两极格局终结

(1)两极格局终结。进入20世纪80年代,苏联、东欧各国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社会停滞,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的内外政策发生很大的改变,国际上美苏缓和,国内实行改革,但苏联国内改革困难重重。1989—1990年,东欧剧变、两德统一导致雅尔塔体制崩溃,两极格局基本解体。1991年12月,苏联解体,美苏两极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最后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从而最终决定了旧格局的终结,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8.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这次新旧格局转换具有以下的特点:

(1)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2)新格局的形成过程将会复杂得多,形成时间也要长得多。因为现在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但它没有足够的力量搞成一统天下,其他主要大国都在争取在世界或地区的主导权,期望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单独与美国相抗衡。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世界各种力量必然要经过长时期的消长、分化、组合的过程,才能重新形成稳定的格局。目前世界上不确定的因素很多。

(3)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过程。各主要大国都在力争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为争夺对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展开斗争。斗争的结果将取决于历史的“合力”,在和平时期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

二、世界多极化

(一)世界多极化的定义

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重要考点)

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相反,多极化趋势无论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

1.当前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政策走向与力量对比

(1)当前,美国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克林顿执政时期提出的“一个目标”(美国领导地位)、“三个支柱”(经济、安全、民主)的对外战略总构想,实行全球民主化的所谓“扩展战略”,以及“同时打赢两场地区性战争”的军事战略方针,表明了美国在冷战后的战略,实质是要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军事实力为依托,以“民主”“人权”为旗帜,对外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北约东扩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是实施其战略的重大步骤。布什上台后,奉行“单边主义”外交政策,采取退出“反导条约”等一系列措施,目的依然在于实现“领导世界”的称霸野心。这既引起了世界各种力量对多极化的强烈要求,也使多极化趋势出现曲折。

(2)欧盟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大因素。欧盟的成立与发展大大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大因素。欧洲仍是世界最为关注的战略重点。在原苏联的威胁消失之后,美欧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随之突出出来。作为欧盟首富的德国也加快了扮演大国的角色,努力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树立其大国形象。

(3)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它立足亚太、着眼全球,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日美关系为基础,通过与各国积极发展关系加强对话,向亚太和世界扩大势力和影响,以跻身于亚太与世界政治大国的行列。

(4)俄罗斯经济、政治转轨基本完成,目前虽有许多困难,但从中长期看仍是一个世界大国。它不甘于在国际政治中无所作为的局面,特别是普京任总统以来,转而采取日趋强硬和独立的外交政策。

(5)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力量。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目的是为争取和平、稳定的、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国际环境。

2.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从以上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的政策走

向、力量对比可以看出,世界正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不断地向前发展。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绝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

(三)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原因(重要考点)

第一,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但力不从心,中国、俄罗斯坚决反对,欧盟也难以接受,美国霸权主义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

第二,世界各种力量的分化组合以及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有利于多极化的发展;

第三,科技和经济实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在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已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够全方位占据绝对优势,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

第四,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单极世界构筑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第五,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政治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俄国致力于振兴经济和恢复大国地位,发展中国家在调整中发展,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日本经济实力雄厚,有成为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企图,这些国家与地区集团不约而同地主张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四)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当然,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第一,美国的霸权主义和构建单极世界的图谋,是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最大障碍;第二,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第三,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由此将产生多种不确定因素,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充满矛盾和斗争。

三、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

(二)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重要考点)

第一,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这是根本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特点是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新科技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深了各国经济的国际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导致地区经济集团的建立和壮大,加速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第二,从主观的角度讲,经济全球化也是发达国家有意推动的结果。

(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重要考点)

主要表现在:国际投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比生产的增长速度高得多,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特征;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四)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及其突出表现(重要考点)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其突出表现为:

第一,国际贸易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投资,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越来越频繁,资本流动已经国际化。第三,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遍布全球,

产品的国际化水平越来越高。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五)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重要考点)。由于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以及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仍在危害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发展。

(六)经济全球化的作用(重要考点)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获得资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

2.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发展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

3.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七)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

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活动国际化加深和国际经济竞争加剧的产物。它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争夺世界市场成了国际竞争的热点。现在主要是按经济实力分割世界市场,得失标志已经不是占领多少领土或势力范围,而是对市场占有的广度和深度,其手段更多地是依赖资本输出。

2.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表现形式。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主要表现为五种区域经济集团组织(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最早出现的组织是1949年成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20世纪50年代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60年代发展中国家建立起各种经济集团,70年代国际经济组织的活动十分活跃,80年代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不断出现。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是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初创时期,60—70年代是发展时期,80年代是进入较高层次的时期。90年代出现了北美、欧洲、东亚三大地区经济集团。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区域集团组织有30个左右,参加的国家约150个左右。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矛盾的统一体。尽管区域集团化多少具有排他性,但有成效的区域组织都努力把地区经济与全球经济衔接起来,又具有开放性的一面,因而从长远和总体上看,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为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

(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组织的类别

区域经济一体化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阶段:贸易一体化阶段,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要素一体化阶段,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政策一体化阶段,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完全一体化阶段,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

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优惠贸易安排,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如目前的欧洲联盟);完全经济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三)三大区域组织的相互依赖和矛盾斗争

1.欧洲联盟(重要考点)

相比较而言,欧盟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有27个成员国,其一体化程度仍在逐步提高。自1958年1月,《罗马条约》生效、欧共体成立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西欧经济一体化取得巨大成就。1993年1月建立了欧洲统一市场。1993年11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成立欧洲联盟。1995年1月瑞典、芬兰、奥地利加入,使联盟由12国扩大为15国。1999年1月1日欧元如期启动,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国际货币体系中最重大的变革。2002年1月1日起,除英国、瑞典、丹麦外的欧盟的12个国家开始使用共同的货币欧元,实现了经济货币联盟计划。同时,欧洲联盟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建立了欧洲经济区,在经济区内做到商品、资本、劳务、人员的自由流动,创建了以德国为主体的由西欧18个国家组成的内部大市场,人口达到3.8亿。欧洲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大大刺激了其他地区一体化的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87年10月美国与加拿大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起在美加两国的基础上吸收了墨西哥参加,形成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当时拥有

3.63亿人口,年国民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额占世界首位。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集团,具有重大意义。根据协议,贸易区将用15年时间,分三个阶段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显然落后于前两个地区。这是因为亚洲情况比较复杂,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民族宗教传统不同等等,一时难以建成一体化集团。但是东亚是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且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前,东亚区内贸易的比重已超过40%,区内贸易投资异常活跃,成为推动东亚各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东亚地区主要依靠自然形成的非制度化的经济联系,其合作程度达到相当的水平。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原是一个政府间的联络和论坛式的组织。1991年中国政府正式参加。1993年增加了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晤,1994年进入制度化合作阶段。亚太经合组织已承诺以多样化为前提,不推行一种模式,而是多形式、多结构并行的办法,在促进地区经济贸易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其成员已增加到21个。

当前,世界经济正朝着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统一市场、亚太经济贸易区这三大地区集团化方向发展。21世纪初,以美日欧三大经济中心为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洲联盟三大区域化组织加快发展的态势将继续深化。

(四)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进程(重要考点)

与大西洋两岸区域经济合作的蓬勃发展相比,东亚地区(尤其是东北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进程是十分缓慢的。2002年之前,该地区的三大国(中、日、韩)基本上游离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之外。全球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及亚洲金融危机使这一地区开始意识到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亚洲货币合作和“10+3”(东盟+中日韩)机制的启动,标志着东亚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开始步入实质性阶段。在这一框架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合作主张,如提出建立东盟与日韩的自由贸易区、东盟与中国的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东盟与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等方案。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该地区大国开始致力于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奉行多边贸易合作的日本已开始与韩国、智利、墨西哥、东盟等国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2002年已与新加坡签署了“新时代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韩国2002年10月与智利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与日本、东盟等国的相关谈判也在进行之中。同时,韩国还是中日韩自由贸

易区的主要推动者。

(五)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领域的作用(重要考点)

1.中国是东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积极推进者。中国在开展区域经济合作领域起步较晚,但却成了东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积极推进者。2001年,我国与东盟率先达成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协议,标志着中国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同样,中国对待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安排也持积极的态度。在2003年10月的“10+3”会议上,中日韩三国领导人签署了《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标志着三方合作进入新阶段。自2008年开始,中日韩三国首次单独举行三国领导人会议,目前已经举行了四次。中日韩合作快速发展,机制建设逐步加强,合作基础更加巩固,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良好态势。2010年,三国间贸易总额已超过金融危机前水平,人员往来规模创历史新高。根据《2020中日韩合作展望》,三国未来十年将稳步推进5大领域的40多项重点合作内容。三国合作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2.中国对待区域经济合作的立场是一项战略选择

第一,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面临日益增大的外部冲击风险,而区域经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为回避全球化的风险提供了一个避风港。同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有助于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作为WTO的成员,中国既要接受现行的国际经济规则,也要力图影响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中国积极参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将有助于提高东亚地区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

第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引入和借鉴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将有助于加强中国主权范围内存在的四个独立关税区(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相互间的融合,有利于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五、综合国力竞争

(一)综合国力的定义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物质力、精神力,以及对国际的影响力。过去,大国之间也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其中军事力量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冷战结束后,特别是新旧世纪交替之时,几乎所有国家都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衰落,最终起作用的是综合国力,核心是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而不单纯是军事力量。一个国家是否在21世纪多极化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也主要取决于它能否占有经济上的优势。因此愈来愈多的国家重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把经济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首位。

(二)科技对经济的决定作用(重要考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经济竞争其实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对经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创造的价值在产品价值中的比例愈来愈大。它将决定各国在21世纪中的国际经济地位。科学技术将直接影响到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的发展,影响到各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最终将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当今以美、日、欧为主的国际科技竞争已全面展开并日趋激烈,它对21世纪各种力量的消长与组合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表现(重要考点)

1.各国把经济安全确定为对外战略的重点

2.各国积极调整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

3.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克林顿就任总统后始创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

定了以优先发展高科技、政府积极协调、加强军民两用、注重成果转化为特点的科技政策。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目标是信息、电子技术、环境保护、健康食品、空间技术等。1994年,克林顿政府正式放弃了里根政府时期制定的“星球大战”计划,代之以“《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美国通过多方投资,动用巨额资金投人这项计划。美国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迅速席卷西欧、亚洲和其他国家。

为追赶美、日,振兴欧洲经济,欧盟于1994年制定了第四个发展科研框架计划(1994—1998年),确定以发展信息、通讯和遥感技术为欧盟科研计划的重点,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生物医学、人体健康、交通运输等领域的研究。欧盟特别强调,应逐步实现内部的科技一体化,以增强与美日抗衡的实力。

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也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的口号。1994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了《科技白皮书》,决定将用于高新技术领域的经费增加一倍,并采取措施加强基础研究。1995年,日本国会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1996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4.科技人才成为国际高科技竞争的焦点。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

(四)在这场竞争中,处于科技发展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居于优势地位(重要考点)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

六、大国关系

(一)大国关系的调整(重要考点)

两极格局终结是战后国际格局的最重大的变化。各个大国为了适应这个变化,都在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大国关系中出现了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衡、既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的新特点。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大国纷纷建立多种战略伙伴关系。

(二)中国的战略思维与大国关系的调整(重要考点)

1.中美关系。1997年10月底11月初,江泽民主席访美,两国领导人决定“共同致力于建设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8年6月底7月初,克林顿总统访华,继续推动中美关系的改善。2002年2月,布什总统访华,美中双方致力于“建设性合作关系”。2009年4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伦敦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广泛交换意见,双方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2009年11月,奥巴马访问中国。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到2011年5月,这一对话已成功举办3次。2011年5月10日,中美两国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签署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中美关于促进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和经济合作的全面框架》。2011年1月18日至21日,胡锦涛对美国的国事访问,指明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两国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

2.中俄关系。1993—1996年江泽民主席和叶利钦总统实现了互访,1996年4月双方决定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4月两国元首郑重签署了《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声明》。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5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赴莫斯科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庆典,重申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8年5月,俄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中国,双方就更好更快地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成共识。2009年6月16——18日,胡锦涛对俄罗斯联邦进行国事访问。此访是2008年俄政权交接后胡锦涛对俄罗斯的首次国事访问,也是两国庆祝建交六十周年框架下最重要的双边交往活动。访问期间,双方发表了《中俄元首联合声明》,并签署了涉及能源、投资、人文等领域的多份合作文件。2008年7月21日,随

着中俄两国外长共同签署两国政府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图,中俄两国最终完全解决了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界问题,从而扫清两国关系的政治障碍。2008年中俄贸易额达到了破记录的568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10倍。2009年在中国举办了“俄语年”,2010年在俄罗斯举办“汉语年”,这是中俄双边关系中的又一件大事。2011年6月15——17日,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胡锦涛同梅德韦杰夫签署了《中俄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了《中俄元首关于<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周年的联合声明》。双方还签署了合作文件。双方决定,发展“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中俄两国关系再次得到全面提升。在贸易领域,创造必要条件,将双边贸易额在2015年前提升至1000亿美元,在2020年前提升至2000亿美元。

3.中日关系。2006年10月8日至9日,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被称为“破冰之旅”),双方发表联合新闻公报宣布:“双方同意,继续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的各项原则,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妥善处理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问题,让政治和经济两个车轮强力运转,把中日关系推向更高层次。双方同意,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2007年4月11-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访问(被称为“融冰之旅”),4月11日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在东京发表。双方再次确认,根据2006年10月安倍首相访华时双方发表的《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以下称战略互惠关系),实现中日两国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并就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的基本精神、基本内涵等达成共识。2007年12月27日至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被称为“迎春之旅”)。中日领导人就中日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一致同意推动中日关系发展到新阶段。2008年5月6日至10日,应日本国政府邀请,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日本进行了国事访问(被称为“暖春之旅”)。这是中国国家元首时隔10年首次访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福田康夫5月7日在东京签署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被称为指导中日关系的第四份政治文件)。2008年6月,中日就东海问题达成原则共识。

4.中国同一些地区和集团的战略关系。中国积极参加亚欧会议,2008年10月,中国还举办了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中欧领导人在1998年第二届亚欧首脑会议期间会晤,决定建立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双方表示希望在中国和欧盟之间建立面向21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2001年,双方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双方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此同时,中国与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关系也不断深化,1997年5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中法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2004年,中英两国宣布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5年11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访问德国,会晤了施罗德和即将成为德国新总理的默克尔,双方一致主张“提升中德关系水平”。同年11月14日,中国和西班牙宣布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也加强了与东盟的联系,2010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

(三)俄国与美国、西欧各国的关系

俄国与美国、西欧各国关系趋于稳定。苏联解体后,美俄关系进入蜜月时期,1994年双方宣布两国关系进入“成熟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但此后在北约东扩、波黑危机等问题上出现分歧,俄国对美国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满,开始调整对外关系,由亲西方的一边倒外交,转向同时面对东西方的“双头鹰”政策,开展重视东方的全方位外交。1997年俄国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经过调整,俄国与美国、西欧的关系趋于稳定。俄、法、德三国首脑建立定期会晤制度等。1998年,俄国成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正式成员。同时,冷战

时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的俄日关系也有了较大的改善,日俄之间领导人互访,打破长期冷淡僵持局面,为改善两国关系创造了条件。2010年4月8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了两国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新条约。

(四)高层对话和“伙伴关系”建立的重要作用(重要考点)

1.大国之间的一系列高层对话和多种伙伴关系的纷纷建立,表明各大国在世纪之交以及进入新世纪的关键时刻,都在探索处理彼此关系的新规则,为建立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型关系而努力。这种“伙伴关系”的特点是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伙伴关系”的出现是一种进步。

2.大国关系的调整是一种国际现象,目前它仍在继续发展变化中。大国关系是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即重新定位,表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它既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一种表现,又推动多极化的发展。但是这种大国关系的调整还只是开始,大国之间的矛盾、分歧、冲突仍然存在,国际社会中霸权主义,冷战思维仍然没有退出舞台,干涉别国内政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七、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重要考点)

(一)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

1.含义。国家安全一般是指一个国家不受内部和外部的威胁、破坏而保持稳定有序的状态。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理解为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即主权独立、领土安全、政治稳定等。所谓传统安全威胁主要是指军事威胁,非传统安全威胁是与传统安全威胁相对而言的,包括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突发事件,标志着国际局势正在发生冷战结束以后最为深刻的变化。

2.恐怖主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更趋突出。特别是“9·11”恐怖袭击事件,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共同谴责。这一事件的发生再次表明,恐怖主义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国际社会应坚定不移地谴责和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二)非传统安全问题趋于突出的原因

第一,冷战结束使冷战时期被两极对抗所掩盖的地区性矛盾与冲突纷纷爆发。

第二,长期以来人类过度崇尚经济主义,使环境保护、能源的合理利用等问题日益突出,亟待解决。

第三,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全球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各国的命运也更多地与外部的稳定和发展紧密相联。

(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突出使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加大

1.冷战时期,在国际关系中军事因素占有突出地位,而现在,经济技术因素占有突出地位,在国际关系中起着显著的作用。人们从冷战中吸取教训,意识到仅凭军事力量并不足以压倒对方,军事力量强大,必须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力量作基础。否则,军事负担超过经济可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国力的削弱,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与解体。

冷战结束后,各国都把发展科技经济放在首位,把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和科技合作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以地缘、民族、宗教关系为纽带,积极开展经济交流与合作,寻求和开辟经济贸易关系的途径。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成为各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目标和实质内容之一。在国际关系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愈来愈紧密。经济上的矛盾与争夺,控制与反控制,制裁与反制裁成为国际斗争的重要形式。经济因素不仅对各国国内政治,而且对国际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2.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加大的原因

第一,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

第二,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结果往往导致政府的更迭,从而对世界政治发展产生影响;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更为密切,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使世界政治发展更趋复杂;

第四,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当今世界各国的外交,首先是经济外交,即为经济服务的外交,经济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冷战结束以后,国家的经济利益往往成为国家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制约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使它们的关系一般不致脱离和平与发展这一主潮流。

3.文化因素也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突出问题

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日益增大,并不是排除和取代政治、军事因素的作用,在一定时期文化因素也会成为国际社会中的突出问题。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趋势无疑是各国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吸取;同时,价值观念的差异始终存在。但是,过分强调不同文化的冲突方面,甚至提出“文明冲突论”,是错误的。“文明冲突论”,不仅对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及当今世界的某些冲突原因的认识错误,而且其实质是主张西方文明中心论,把西方文明的全球化看作是解决不同文明差异的根本出路。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历史经验表明,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八、地区热点问题

(一)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动荡和不确定因素增多(重要考点)

1.维持较长时期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成为可能的原因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流,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维持较长时期的世界和平与稳定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第一,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主要根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现在已不存在了。“打世界大战别人没有资格,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有资格”。现在苏联解体,取代苏联地位的俄罗斯,由于国内重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已失去打世界战争的能力。

第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虽存在严重的矛盾与竞争,但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的联系和依赖日益加深,它们之间存在着协调与合作。

第三,冷战后大国关系加紧调整,形成一种“一超四强”的局面,各大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借重、相互制约,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世界战争的可能性相对而言是比较小了。

2.当前国际形势的动荡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原因

当前国际形势的动荡和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世界热点地区、热点问题不时出现,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引发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最近几年,西方大国加紧在发展中国家及前苏联、东欧国家中推行西方式民主和多党制,更加给不稳定的局势增添了动荡。地区紧张、动荡因素有增无减,新的危机不断发生,而且大量事实表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又有新的发展。违背国际关系准则,以某种借口干涉他国内政的事例层出不穷。过去被掩盖的许多矛盾进一步暴露,甚至激化,天下并不太平。

(二)“热点”地区持续动荡

1.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始终是各类矛盾和冲突集中的地区,成为全球主要“热点”地区。两伊(伊朗、伊拉克)、阿富汗、朝鲜半岛、中亚、南亚次大陆、缅甸、苏丹、索马里、科索沃等“热点”问题不断。

2.中东地区被称为“火药库”,是世界最动荡的地区。其中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就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战争,1980年9月发生的两伊战争整整持续了8年之久。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爆发的海湾危机和海湾战争更是牵动全球。2003年3月20日,美、英对伊拉克发动了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迅速占领了伊拉克。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地区像中东那样经历了如此长期和频繁的战争与冲突。

3.中东地区持续动荡的原因(重要考点)

(1)大国势力及地区强国势力之间的相互争斗是导致中东安全形势及一些中东国家政局长期动荡的外部原因。中东地区地处欧、亚、非三大洲联结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石油资源丰富(被称为“世界能源供给中心”、“西方生命线”)。

(2)中东地区国家间及国家内部民族、宗教和教派矛盾错综复杂,是造成中东地区动乱的内部原因。中东问题主要是指阿以矛盾,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和1947年联合国的分治决议,为阿以冲突埋下了祸根。从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至1982年6月,阿以之间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军事冲突。1978年9月,埃以戴维营协议的签署,中东开始了艰难的和平进程。20世纪80年代的多种和平方案都以失败而告终,包括“非斯方案”、“里根方案”等。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格局的变化再次为中东实现和平带来了希望。1993年8月20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秘密会面后达成的和平协议(即《奥斯陆协议》)。9月13日,双方于美国白宫草坪签署了《临时自治安排原则宣言》,被认为是以巴和平进程中的里程碑。根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允许巴勒斯坦人先行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最终地位的谈判在1999年5月4日前解决。随后,巴从以方手中接管了加沙地带和杰里科的管辖权,建立了自治领导机构。从1993年到1999年,巴以双方共达成了6个协议,但是,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东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参观”,再次引发巴以大规模流血冲突,和平进程前功尽弃。

2003年4月,中东问题四方——美国、欧盟、俄罗斯和联合国制定的中东和平“路线图”出台。2004年10月,以色列议会通过了沙龙提出的“单边行动”计划。同年11月11日,阿拉法特去世。这些都使中东和平进程增添了许多因素。

2008年12月27口,以色列发动代号“铸铅”的军事行动,大规模空袭加沙地带,击毁多处哈马斯机构的建筑。从2009年1月3日晚开始,以军发起地面进攻,“腰斩”加沙,袭击行动进一步升级。

2010年9月2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邀请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华盛顿举行直接谈判,使因2008年12月以色列袭击加沙而中断的巴以谈判得以继续进行。奥巴马还邀请了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以及中东问题四方机制中东特使、前英国首相布莱尔前往华盛顿,以壮声势。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强调,此次谈判将不设任何前提条件,目标是在大约1年内达成广泛的和平协议。

巴以谈判断断续续进行了16年,2008年12月因以色列袭击加沙而中断。总的来看,和平的努力将不会终止,但要真正实现和平,还要跨越众多难题。

巴以谈判的主要问题包括: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边界划分问题;巴勒斯坦难民回归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水资源分配问题。由于双方立场悬殊,互不信任,达成协议困难很大。

九、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一)联合国(重要考点)

1.联合国的建立。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宪章》制宪会议,6月26日参加会议的51国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2.联合国的发展。联合国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间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组织,有192个成员国。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联合国遵循下列原则:各国主权平等,各国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国不得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来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等等。

3.联合国的主要机构。联合国有6个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是主要审议机构,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个会员国有一个投票权,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主要讨论有关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合作的问题,并向安理会提出建议。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执行机构,是联合国最重要的机构,现由美、英、法、中、俄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它做出的决议,全体会员国应该接受并履行。常任理事国对任何非程序问题拥有否决权。国际法院和秘书处也是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在需要时,联合国可以成立专门机构。

4.联合国的作用

(1)联合国作用的变化。在联合国建立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其性质遭到霸权主义的扭曲,宗旨和原则没有得到执行。它最早被美国所控制,成了美国操纵下的表决机器,甚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发动侵朝战争。20世纪60年代,又成为美苏争霸的场所。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尤其是第三世界的崛起,大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在联合国中逐渐形成了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从而大大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进一步改变了过去少数大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联合国的主要作用。第一,积极推进非殖民化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自决和独立;第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第三,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第四,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问题,如环境、人口、生态、资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第五,在维和方面、在核军控和裁军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贡献;第六,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第七,联合国还是大国间调整相互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结交朋友、维护权益、交换意见、共同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最重要场所。

但是,从20世纪末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联合国应该发挥的作用,尚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度甚至有所削弱。

5.冷战后联合国的作用有所发展,同时又遭遇新的挑战

冷战后联合国的作用有了新的发展,在解决人类共同问题,诸如环境保护、保护人权、打击国际犯罪、反对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消灭贫困等问题上,协调各国合作,制定共同规则,维护国际基本准则,采取一致行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制止地区动乱,采取维和行动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挑战的需要。挑战主要表现在:多极化与单极倾向两种势力之间的斗争一直在全球和联合国内进行着;与多极化并存的分散化趋势的出现;某些西方国家人士甚至提出要抛开联合国,重新成立国际组织。因此,联合国必须进行新的改革,以便更充分地发挥作用。

6.中国对联合国改革的立场

中国支持联合国通过必要、合理的改革,加强权威,提高效率,更好地履行《联合国宪章》赋予的责任。改革应在安全、发展和人权三大领域平衡推进,特别是推动在发展领域

取得成果,从机制和资源上对发展给予必要保障,推动落实千年发展目标,让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中国支持安理会进行合理、必要的改革,以提高其权威和效率。中国一直支持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包括安理会发挥更大作用,主张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安理会的代表性。中国主张,在安理会改革问题上会员国应通过广泛、民主协商,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一揽子”解决方案,争取达成最广泛一致。中国认为,越是有分歧,就越有必要加强对话与协商。预设改革成果或者强行推动不成熟方案,不仅影响会员国团结,最终也会损害安理会改革进程本身,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中国愿与各方保持接触,共同努力,推动改革朝有利于维护联合国整体利益和会员国团结的方向发展。

(二)其他国际组织及其作用

一般说来,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朝着规范化、民主化方向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基本功能与最高目标,就是协调有关力量之间的各种利益,处理好独立与联合,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除联合国外,欧盟、东盟、非盟等地区性、专业性组织,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

(一)发展中国家

1.发展中国家的定义

发展中国家也被称为第三世界国家。所谓第三世界是指那些在历史上受过殖民统治和剥削,独立后经济落后,在国际经济、政治中处于不平等、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在地域上大多数位于南半球的亚非拉国家。这些国家也被称为民族独立国家、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

2.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虽然这些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以及民族风俗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是由于地理、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它们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统一整体,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历史上有着相同的遭遇,均曾长期遭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奴役和掠夺,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第二,在二战后均获得了政治独立,建立了民族独立国家,同时又面临着共同的任务。第三,经济上属于不发达地区。第四,都十分珍惜本国得来不易的独立。第五,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是推动世界车轮前进的动力,是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基本力量。

(二)第三世界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三世界是在战后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联合的产物。万隆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七十七国集团的形成是第三世界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重要标志。

1.万隆会议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第一个里程碑和重要标志。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兴起。民族独立运动首先从亚洲兴起,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这一时期新独立的亚非国家有13个,加上原有的独立国家,亚非地区独立国家已达30个左右。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有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第一次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在历史上第一次自己发起和组织的国际会议,表明亚非国家开始独立自主地商讨和处理自己的事务,标志着西方国家主宰亚非国家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第一个里程碑和重要标志。万隆会议极大地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心,从此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2.不结盟运动的出现是第三世界国家形成发展的里程碑。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民族解放运动由分散到集中,由各自为政到联合斗争。1960年因有17个非洲国家获得独立,而被称为非洲年。1961年6月,在埃及的开罗召开了不结盟运动国家和政府

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确定了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五个条件。1961年9月,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举行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有25个国家参加,形成了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的不结盟运动。此后,不结盟运动每隔3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中小国家的共同要求确定会议的内容和议题。如1964年的会议,强调不仅要反对老殖民主义,还要反对新殖民主义,并第一次提出建立“国际新秩序”。1970年的会议,抨击了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及对小国的干涉和颠覆行为,并首次提出发展中国家“集体自力更生”的问题。不结盟运动形成以来,坚持了反帝、反殖、反霸以及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方向。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重要标志之一。不结盟运动支持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为打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两极格局,争取中小国家的国际地位,争取国际关系民主化,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最主要的政治代表;它积极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权益,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为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为改善南北关系,促进南南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不结盟运动已由最初的25国扩大到118个国家,遍及亚、非、拉美以及欧洲,是仅次于联合国的重要的国际论坛。中国在1992年被接纳为观察员国。不结盟运动的出现是第三世界形成发展的里程碑。

3.七十七国集团是第三世界形成与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不仅最后清除了一批顽固的老殖民据点,而且斗争重点已深入到以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新获得的政治独立的阶段。第三世界国家加强联合,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1964年在联合国第一届贸易与发展会议上,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联合起来,发表了《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明确提出“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张,自此被称为“七十七国集团”。1996年成员国已增到132个,但仍沿用“七十七国集团”这个名称。2000年4月,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了首次南方国家首脑会议。这是七十七国集团成立30多年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也是世纪之交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大聚会。这次会议首次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问题,与会的122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和他们的代表就加强南南合作进行了充分协商,取得了一致意见。这次会议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个新起点。七十七国集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切身利益而走向联合斗争的共同愿望和历史趋势,是第三世界形成与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它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为目标,宗旨是在参加全球性国际经济会议之前,成员国之间协调立场,商讨共同的对策,表达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七十七国集团以联合国为讲坛,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做了大量工作,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发挥了先导作用;它为推动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做出了积极贡献;为推动南北对话,缓和并改善南北关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七十七国集团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为维护切身利益而走向联合斗争的共同愿望和历史趋势。

中国不是七十七国集团成员,但作为七十七国集团的观察员国,中国一贯支持该组织的正义主张和合理要求。2005年6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了“七十七国集团十中国”第二届南方首脑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重要考点)

第一,第三世界的崛起,不仅根本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是世界经济政治中心,国际政治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整个欧洲遭到沉重打击和削弱,而作为欧洲附庸的亚非拉广大地区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出现。欧洲完全丧失对全世界的主宰地位,失去了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中心位置。在战后两极格局中,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密切合作,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政治立场,并力图冲破两极格局的限制。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凝聚成一支独立的

国际政治力量,在战后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和影响。它打击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加深了美苏与盟国间的矛盾,推动了欧、日独立自主倾向的发展。

第二,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

战后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为了巩固独立,发展经济,必须谋求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不结盟政策,不参加大国的军事集团,主张和平共处,反对军备竞赛。保卫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独立历来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任务,从万隆会议公报到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的各种宣言声明,无不把争取世界和平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战后半个世纪没有发生世界性战争,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反对是重要因素之一。发展中国家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中显示了巨大威力。

第三,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深刻地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使这一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

联合国成立之初,在美国的操纵下干了许多违背联合国宪章的事,比如1950年通过侵略朝鲜的决议,多次阻挠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严重损害了联合国的普遍性和权威性。60年代以来,大批发展中国家先后加入联合国,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全体192个联合国成员国中,占了3/4以上,联合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联合国通过了许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和人类进步的决议和法规。比如1960年第十五届联大通过了《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决议,1974年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通过的《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宣言》和《行动纲领》,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公约》,1986年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等。同时,联合国还多次通过决议,谴责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上升,它的发展逐渐改变着世界经济的面貌,成为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

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发展经济的潜力巨大。20世纪80年代以前,整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发达国家。不少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中大力发展工业生产,经过多年的努力,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如亚洲的新加坡、韩国,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委内瑞拉等。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它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增加,也推动了同发达国家的经贸关系,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大。

第五,解决关系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诸如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口增长失控、粮食、能源、难民、禁毒等问题,也离不开占世界人口4/5的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十一、南北关系

(一)南北关系的含义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即南北关系。南北关系的实质在于打破和消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剥削。南北关系既充满着对立和斗争,又存在着依存与合作关系。发展中国家只有经过斗争,才能获得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因此南北关系是在矛盾与合作中发展的。

(二)南北矛盾(重要考点)

南北矛盾是指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少数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南北矛盾由来已久,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1)二战前。南方国家大部分是北方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

(2)战后初期到60年代。殖民体系瓦解,南方国家大多数获得政治独立,但经济上仍

(3)70年代。发展中国家力量壮大,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

(4)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两极格局解体以后,南北矛盾加剧。冷战时期,南北之间虽

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坚持维护旧的经济格局,使南北矛盾迟迟得不到解决,且日趋尖锐。

(三)冷战后南北关系的新变化(重要考点)

冷战后南北关系出现了不同以往的变化,表现在:

(1)南北关系中的政治问题日益突出。冷战时期,东西关系威胁着世界和平,和平问

冷战后,发达国家将意识形态和安全、军控的重点由前苏联和东欧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政治领域的矛盾突出出来。

(2)南北经济矛盾依然存在,但出现了与冷战时期不同的特点。南方国家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到国际经济、政治领域。债务问题已成为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北方国家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纷纷采取措施以缓解债务危机。国际资金流向出现了从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回流的变化,使南方国家更加缺少发展资金,并承受着来自北方债权国的沉重压力。南北贸易摩擦增加,环保问题成为南北关系中的一个突出的新问题。

(3)南北对话与合作关系加强。北方国家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开始重视加强南北合作。美国总统克林顿任内两次访问非洲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0年6月,欧盟15国与非洲、加太地区77个国家签署了用以代替《洛美协定》的为期20年的《科托努协定》。

(4)区域内或集团内的南北关系有所发展。

主要原因:第一,南北政治经济关系不平等,特别是南北经济差距日益扩大。第二,在发展中国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加紧推行强权政治和经济霸权。

主要表现:第一,在政治上,强制第三世界国家实行西方的所谓“民主”、“人权”、“多党制”等,结果引起社会动乱与冲突,非洲几乎半数的国家因此发生严重的社会动荡。第二,在经济上,肆无忌惮地转嫁经济危机,实行损人利己的经济贸易政策,使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条件恶化,债务负担沉重,发展资金倒流,经济陷入更大困难。世界因此也变得更不安宁。

(1)解决南北关系的途径,最主要的是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因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掠夺,主要是通过国际经济旧秩序实现的。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一场改变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和不合理关系的斗争,是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延续和深化,实质是争取共同繁荣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南南合作。提高南方的经济实力,以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3)推动南北对话,改善南北关系。只要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实行南北合作,就可

发展中国家可以得到经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从而促进自己的发展。这种发展对北方国家的发展也很有利。

十二、南南合作(重要考点)

(一)南南合作

1.南南合作的形成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关系即南南关系、相互合作即南南合作。南南合作起始于政治领域,发展于经济领域,深化于两者的有机结合。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南南合作的先声,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标志着整体性南南合作的

世界经济与政治系国际关系

世界经济与政治系国际关系、国际政治方向2005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系别:世界经济与政治系 专业: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外交决策学 考试科目:国际政治理论 一、概念解释(30分,每题6分) 1、英国学派(the English School) 2、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 3、安全困境 4、集体安全 5、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二、简答题(80分,每题20分) 1、简述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 Waltz)的国际关系层次分析方法。 2、简论民主和平论(democratic peace)。 3、如何理解温特的“无政府状态是国家建构的”的命题(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4、简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理性选择模式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40分) 试论二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演进。 系别:世界经济与政治系 专业: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外交决策学 考试科目:战后国际关系史 一、概念解释(30分,每题5分) 1、第一次中东战争 2、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3、茅茅运动 4、中美“八·一七”公报 5、东盟地区论坛 6、非洲联盟 二、简答题(40分,每题20分) 1、简述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2、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由来与现状。 三、论述题(80分,每题40分) 1、试比较冷战结束前后日美关系的特点及其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2、试析美国小布什政府第一个任期的对华政策和今后4年的可能走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系别:世界经济与政治系 专业:国际政治、国际关系 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理论、当代全球问题、外交决策学 考试科目:国际政治理论 一、概念解释(30分,每题5分) 1、新古典现实主义 2、新安全观 3、功能主义 4、建构主义 5、核不扩散机制 6、全球治理 二、简述题(每题25分) 1、简述国际关系理论新新争论(neo-neo debate)的基本内容。 2、简述英国学派。 3、简述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三、论述题(45分) 在预测20-50年的中美关系时,米尔斯海默说,中国正在经济领域取得快速的发展,而美国不能容忍世界舞台上与之匹敌的竞争对手。其结果便是中美之间激烈而危险的安全竞争,这种竞争类似于美苏冷战期间的那种对抗,请用国际关系理论对这一观点加以剖析。 考试科目:战后国际关系史 一、概念解释(30分,每题5分) 1、旧金山和会 2、第四点计划 3、尤里卡计划 4、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 5、中美八?一七公报 6、1990年海湾战争 二、简答题(40分,每题20分) 1、尼克松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2、《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原则及意义。 三、问答题(80分,每题40分) 1、试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2、试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巴以和平进程中有关各方的立场和巴以关系的今后走势。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选题指南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选题指南(备注:以下各条是选题指南,不是具体题目,题目自拟)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2、当代世界政治发展趋势分析 3、欧盟一体化进程及对中国的影响 4、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5、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选一个角度) 6、新经济体的兴起及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影响 7、雅尔塔体制及对中国的影响 8、中苏关系及经验教训 9、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10、恐怖主义盛行的原因、国际反恐现状、恐怖主义的新特点 11、当今大国关系的调整及特点 12、联合国改革问题及中国的态度 13、中印关系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主要障碍 14、印度的发展及前景预测 15、中国和印度的发展现状及竞争力比较 16、苏联模式及形成原因、特点及评价 17、巴以冲突的由来、现状、发展前景 18、比较“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 19、中东、北非局势动荡的原因及应对 20、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21、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由来、发展现状及解决前景 22、欧盟与中国的关系(如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对华武器禁运问题等) 23、独联体国家的“颜色革命”及发生的原因分析、对我国的启示 24、“中国模式”的特点及优势(与世界其他发展模式比较) 25、中国“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提出的背景、内涵、评价等) 26、中国“和平发展”的主张及评价 27、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28、中美关系(历史、现状、前景、主要障碍等) 29、日本“政治大国”的战略(提出的背景、过程、前景等) 30、评析新时期(奥巴马上任后)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 31、越南的经济、政治现状中越关系 32、朝鲜的经济、政治现状中朝关系 33、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原因、表现、前景等) 34、比较德国和日本对待历史的态度(表现、原因、评价) 35、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前途分析 36、独联体国家内部的纷争及原因分析 37、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38、中国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39、我国外交战略评析 40、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1

年月《形式与政策》期末考试试卷答案完整版

2011年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试答案 1、必答题 (1)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这一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将自身成长需要和十二五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为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完成做出应有的贡献?谈谈你的看法 答:首先,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深刻理解“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主题和主线。面对日益加剧的就业问题,社会各个方面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即将成为社会就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增强对就业形势变化的心理承受的准备,形成良好的社会主流舆论环境。政府要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重要目标,加快社会、经济转型改革的步伐,完善促进创业的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我们大学生在这股就业的洪流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寻找出突破口。 其次,大学生就业应在就业观念上求突破。一是大学毕业生要明确就业的目的。二是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大学生要摆正心态,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就业环境,消除盲目性,珍惜每一次就业机会。考研的学生也要处理好考研与就业的关系,不要轻易错过难得的就业机会。 同时,大学生就业应在技能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上求突破。一是要建立完善的“预备就业”机制。在校学习有余力的大学生,也应多学一门应用技能,以增加就业机会。二是要在高等职业院校全面实施和完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最后,大学生就业应在打工型向创业致富型就业方式转变中求突破。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政府提供的免费创业培训,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来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由“找饭碗”向“造饭碗”模式转变,以创业促就业,通过成功创业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掀起创业致富的热潮。 (2)、中国共产党90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哪些宝贵经验?对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启示? 经验: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3.制定科学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全部工作与中国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相符合。 4.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夺取一个胜利又一个胜利的法宝。 5.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中国共产党,重视加强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千锤百炼而更加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注重加强自身建设。 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关平党的生命。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引领社会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地研究、提出、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宝贵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

形式与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8年形式与政策试题及答案《形式政策》试题及答案 1、为什么说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则是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场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 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毛泽东同志说:抗日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洗礼,特别是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华民族终于觉醒了。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高扬爱国主义旗帜,与侵略者殊死搏斗,激发起团结御侮的巨大能量,彰显出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这场战争,使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空前觉醒、空前团结,为民族前途和命运而抗争的意识空前增强。这种巨大的民族觉醒和空前的民族团结,从根本上决定着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决定了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从1980年战争开始,中国屡遭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蹂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受到侵蚀,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个时候的中国,毫无国际地位可言,没有与诸强平等对话的资格。这种状况到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中国的国际地位也随着抗战的展开和胜利而得以提高。中国政府充分利用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这一历史契机和有利的国际环境,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初步废除了各国由对华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许多特权,使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开始崩溃。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成为联合国的主要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使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形成的大国地位得以初步确立,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显著提高。 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加快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步伐。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奋斗,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自觉地把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与反对专制统治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科目考 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任课教师:曹晓飞 姓名:学号:成绩: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讨式教学之我见 【摘要】针对一种研讨式教学方法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探讨。本文介绍了专题式研讨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随后对该课程进行了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最后分析了该门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效果。 【关键词】《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专题研讨式教学教学设计 一、何谓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专题的研究与讨论,进行知识构建,体验学科研究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由专题研究和专题讨论两个重要环节组成。 (1)、专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教学(或研究)问题相关的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 (2)、专题讨论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专题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

简单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为什么要采用研讨式教学?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高等学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滞后,严重制约了该课程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要求,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研讨式教学方式正可以从多个方面为为这门课程服务。 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专题研讨式教学设计 (一)、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主要特色 经过一学期来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我总结出它所涵盖的三大特点: 1、理论性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以当今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国际社会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国际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学生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是很了解《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本书的概念,不明白自己学这本书的意义何在,更甚至有学生会把它与国际形势报告或国际时事政治相混淆,从而降低其理论价值。在教学中如果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和回答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注重从理论上分析和思考,并注意吸收国外的国际问题学说和观点中科学的

当今国际局势有哪些深刻变化

世界格局包括世界经济格局和世界政治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快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南北经济力量博奕是促进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所谓南,系指南方国家,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获得独立与主权的发展中国家。所谓北,系指北方国家,即发达国家,集中在被称之为“富国俱乐部”的经合组织(OECD)之中。南北关系,体现为南北政治、经济、科技和安全、军事等各方面的相互合作与斗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南北经济实力对比逐渐发生的变化。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发表的数据表明,20世纪80年代,南方国家的GDP 增速已高于北方国家,但人均GDP增速则低于北方国家。然而步入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不仅在经济总量上缩小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人口基数增加的前提下,人均GDP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鸿沟。在21世纪头10年,发展中国家的GDP 和人均GDP增速以及拉动经济增长的私人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贸易“三大要素”的增速都继续保持高于发达国家的势头。变是永恒的,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人们不应再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比发达国家以更快速度增长,南北差距就会趋于缩小,世界经济格局就会发生改变,这是必然的结果。 所谓国际经济格局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别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权力配置情况,具体包括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三个方面的力量对比关系。从地缘角度划分,世界总体上可分为六大经济区域: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 一、亚洲率先走向崛起 亚洲地域面积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称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有过自己的辉煌。在1997—2007年的10年里,亚洲国家和地区克服了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跃居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亚洲新兴经济体的GDP年均增速超过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愈益增大。日本《富士产经商报》在2008年4月4日报道中指出,2007年,中日韩、台湾、香港、东盟10国等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万亿美元,是1980年的6倍。中国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业已替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引擎,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模式”早己不复存在。约翰?奈斯比特在《亚洲大趋势》一书中指出,150年来,西方享受了进步与繁荣,而亚洲却遭受贫困与饥饿。现在,亚洲正走上经济复兴的道路,这将使他们重新得到他们以前文明所拥有的辉煌和荣耀。 二、新兴大国的腾飞和“超高速”发展 美国高盛集团于2007年推出了所谓“钻石十一国”概念(菲律宾、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韩国、墨西哥、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指出在2004—2007年4年间,十一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5.9%,是欧洲国家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新兴市场或新兴经济体现已遍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东欧及中东各个角落,形成了“新兴经济群体”。 美国的盎格鲁—撒克逊发展模式、美国的金融创新制度、美国推行的新自由主义及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等等,都受到了广泛的质疑。美国匹兹堡G20峰会弱化了八国集团的作用,将包括10个新兴经济体的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的最重要论坛”和“世界经济新协调群体”,标志着主导世界经济的美日欧三强已无法单独解决全球性大问题,标志着影响力日益增长的大型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地位的提升和话语权的扩大,标志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 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仍具备持续发展的基础

【免费下载】 形势与政策考试试题答案

形势与政策考试试题 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试对象:2011级全体学生 一、简答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2012年我国经济工作总基调定为“稳中求进”,何谓“稳中求进”? 答:稳中求进既是工作总基调,也是工作总要求。历史地看,稳才能更科学地发展、更持久地前进。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断呈现的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越是形势复杂多变,就越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越是面对风险挑战,就越要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还是推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向前,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稳”既为当前攻坚克难提供基础,更为长远乘势而上创造条件。在多种的思潮中,思想无定力,难以凝聚发展力量;在错杂的环境下,心若有旁骛,极易错失发展良机。只有不为困难风险所惧,不为杂音噪音所扰,不为传闻谣言所惑,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把智慧力量凝聚到两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才能扎扎实实地稳中求进,取得各项工作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2、马英九为何能在2012年台湾地方选举中获胜? 答:1、民进党的主要支持者是中南部闽南籍市民/农民,其中很多是高龄,低文化,对日本殖民主义有好感的老人。 2、国民党的主要支持者多是中北部市民,中产阶级,知识分子,资本家,军公教人员和解放前大陆去的移民后代。 3、本次选举的最大亮点在于大批企业家和艺人(包括许多原来一向支持台独的人士)主动公开支持国民党候选人,这在历次选举中绝无仅有。 4、民进党的老年支持者不断死去的同时,每次选举还有百万首投族(年满十八,有权投票的年青人)产生。显然他们的政治倾向将深刻影响未来台湾的政治走向。

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后习题答案

目录 第一讲 (1) 一、简述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1) 二、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的认识? (1) 三、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 四、新世纪大学生应如何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2) 第二讲 (2) 一、举例说明当前按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2) 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有? (2) 三、如何深化改革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3) 第三讲 (3) 六、为什么说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4) 第四讲 (5) 一、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大体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5) 二、当前两岸关系出现哪些积极变化? (5) 三、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工作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5) 第五讲 (6) 一、当前国际形势总的特点有哪些? (6) 二、如何从金融危机看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6) 三、当前国际竞争态势如何? (6) 四、当前国际非传统安全形势如何? (7) 五、谈谈中国外交的机遇和挑战。 (7) 第六讲 (7) 一、当前加快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有什么意义? (7) 二、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8) 三、十七大报告在阐述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走中国 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怎样理解走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 (8) 四、大学生如何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9)

第七讲 (9)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9) 二、当代大学生应怎样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贡献? (9) 第八讲 (9) 一、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9) 二、校园文化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10) 三、福建农林大学的“五种品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福建农林大学的“八型校 园”建设体现了那些建校理念?他们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什么作用?.10 四、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 (10) 第九讲 (11) 一、阐述在大学生中加强廉洁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二、大学生廉洁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有哪些? (11) 三、谈谈大学生如何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11) 第十讲 (11) 一、如何理解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11) 二、大学生消防意识淡薄表现在那些方面? (12) 三、火灾紧急疏散逃生自救十要素具体内容是什么? (12) 四、大学生就业中的试用期陷进主要有哪些? (12) 五、你对大学生安全教育有哪些建议? (12)

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新特点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机遇

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新特点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机遇 (2 13."02)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全球治理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是中国官方对于全球治理问题的最新理论概括和战略判断。其中至少透出几个最关键的要点: 其一是中国官方第一次在最高文件中以“全球治理”取代了“全球经济治理”,表明中国不再把全球治理限定在经济事务领域,它涵盖着经济、政治、安全、社会和其他新领域的全球治理内容;其二是中国官方文件也是首次使用“全球治理机制”的概念,这表明全球治理不只是一种外交事务和世界现象,而且是一种机制和制度,它是世界秩序的另一种表述;其三是这种机制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也可以说“全球治理”正在从“西方治理”转型为“西方和非西方的共同治理”,这种变革不仅关系到国际体系的发展趋势,而且影响到各国的国内治理理念和制度安排。仅仅从这些初步理解来看,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治理机制变革的重要推动者,这个转变的战略内涵和历史意义不可低估。 全球治理是全球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国际体系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大国既是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又是国际体系权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它们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符合世界大势的客观进程。在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低迷状态,难以提供全球治理公共品的背景下,新兴大国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治理的重要特点之 一。"同时,新兴大国在全球治理不同领域的能力发展极不平衡: 全球经济治理走向深入,全球安全治理陷入僵局,全球气候治理进入具体化阶段。中国需要与其他新兴大国在全球治理各领域发挥各自特长,协同作战,互为补充。 为了抓住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历史机遇,这里对新阶段的特点稍作分析:

形势与政策试题答案

中东盟自由贸易区谷超豪、孙家栋100 玉树县上海世博 嫦娥二号五世界海洋日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 《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金融稳定委员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二16 逾33万亿元泰山南京市王曼丽十 二.简答题 1.2010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a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b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c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d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e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f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2。当前我国的民族宗教政策是什么? 我国的宗教政策:(1)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①含义(略),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在宗教活动场所或教徒家中进行,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的活动。任何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无神论宣传。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也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以外进行宗教活动。 ②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这是为了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更好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并不是要求教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国家利益相一致。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2)依据:符合宗教自身规律;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当前,我国发展中美关系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复苏目前仍在持续。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长率为2.7%,主要来自居民消费较快增长和库存增加的带动。美国本轮经济复苏的势头快于前两轮,一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经济衰退更为严重,基数较低;二是由于金融稳定和经济刺激政策力度远超以往。从总需求(消费+设备、住宅投资+出口)角度来看,消费和出口增加是推动美国强劲复苏的两大因素,说明目前的增长是实施国内减税政策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效果的体现,符合美国实施所谓“出口倍增计划”的需要。同时也意味着美国今后的经济复苏和增长将更多受到外部市场需求的左右。欧洲经济因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南欧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而受到影响。日本经济保持了4个季度的曾张,第一季度主要是受消费和海外净需求增长的拉动。还有,世界主要经济体还面临着其他一些风险和经济下的压力。目前我国出口的回复性增长将有前高后低的态势。今年以来,受全球经济缓慢复苏的影响,全球贸易出现恢复性增长。一般来说,由于国际贸易订单和实际交易之间存在时间差,出口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可能会在下半年有所显现。2009年,中国玉南欧三国的双方贸易相当的突出占全部贸易的比例很高。面对这种世界形势,中国应该妥善处理好进出口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关系。第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政策协调,将稳定国际金融市场和投资者信心作为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应明确表明维持现有储备资产结构和支持欧元稳定的态度,以稳定市场预期,防止出现欧元大幅度贬值带来资产?s水问题的长期化,实现储备资产增值保值。第三,积极应对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抓住我国外贸发展的新机遇,做好相应的政策。 三.论述题 1.如何看待当前世界经济形势?针对这种形势你认为中国当务之急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答:2010年上半年的全球经济形势表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全球实体经济的复苏之路仍然十分曲折和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将继续面临许多困难和挑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习心得

自冷战结束以来的台海局势 提纲: 一、台海现局势分析 (1)大陆对台政策 (2)台湾政局 (3)国际环境 二、影响台海局势的内外因素 (1)台湾当局的策略 (2)美国因素 (3)日本与日美同盟 三、台海局势发展与两岸关系展望 (1) 未上课时我就很喜爱这门课,原因有二:一、我喜欢探求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本质,因而那些藏在时政之下的博弈和利益冲突,以及在那些经济现象下的成因和推动力都吸引我去探求,同时我对军事的爱好也促使我需要更多地了解主导军事行为的经济和政治;二、懂得经济知识和与其紧密相关的政治是极为必要的,不管我未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经济政治都会与我紧密相关,并极大地影响我的生活,我有这样的觉悟。所以我是带着求知来上这门课的,虽然课时很少,但还是获益颇多。 先是每晚课开始时老师给我们总结罗列一周发生的国际大事,并同我们一起讨论这些事件,给我们分析这些事件,并点出这些事件中流露出来的信息。老师这是在引导我们该如何阅读时事,启发我们如何从这些事件中获取信息。 再就是老师与我们分享搜罗来的一些视频,视频都是一些事件的记录及媒体或专家关于热点事件的评论,内容都非常丰富且精彩,既让我们深入了解了许多时事,也很好的缓解了4节课的疲劳,在放松之余又汲取了很多知识。同时,老师也是在培养我们关注时事的习惯。 还有在课堂余下的时间中,老师都会给我们讲一些学科知识以外的东西,还推荐了很多有益的书籍。譬如老师曾给我们介绍了记忆法,谈到了简历并以此来警醒我们要抓紧不多的时间学习,通过双手相握告诉我们要学会改变习惯,讲了一个大学生用家里囤积的豆子致富的例子。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的习惯、看待事物的方法、经济生活的方式。在我看来,老师对于我们生活上的引导是会让我获益终生的,其意义远大于教授的学科知识。 老师的授课方式很特别,几乎没有教授课本上的内容,只是最后花了一点时间简单带过。虽然这样无法让我们从课堂上获得很多经济政治方面的基础知识,但老师对时事的讲解让我们更能清晰的体会经济政治的实用意义,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和政治。事实上对于短短的16节课并不能教授多少书本上的知识,而通过时事这样实例化的讲解对于我们的启蒙意义更大,比起枯燥的书本教学更易于接受,如此的授课方式才是最有效的。我觉得让同学们更快的了解对这门学科并对它产生兴趣,才是这16节课来最重要的,让同学们今后能够主动去学习经济政治方面的知识,远要好过讲授那么一点点的枯燥的课本知识而让同学们对这学科感到厌烦。这样才让这16节课发挥了最大的意义,对我更是意义非凡。 这些公共必修课会让大多数同学们感到无意义,但经济政治于我却是非常重要的,并对

形势与政策试题及答案

海洋学院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形势政策考试试题 答题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50分) 1、A、简述三个经济学概念:GDP,CPI,PPI. (15)2010级 B、简述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主要任务,(15分)2009级 2、试述一下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的三个阶段以及外交特点(15分) 、论述中美关系的稳定因素以及中美之间的问题、分歧。(20分) 3 二、论述题(50分) 结合“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相关内容,谈一下自己的专业前景及个人学涯规划。(字数不少于800字,条理清楚,论述充分)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以百分比变化为表达形式。。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PPI:生产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简称PPI)是一个用来衡量制造商出厂价的平均变化的指数,它是统计部门收集和整理的若干个物价指数中的一个。如果生产物价指数比预期数值高时,表明有通货膨胀的风险。如果生产物价指数比预期数值低时,则表明有通货紧缩的风险。 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的三个阶段:

2017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形考二

客观题共40题(满分100分) 一、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 第1题(已答).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三大经济组织并立与多种经济力量得到发展,这三大经济组织指的是()。 A. 欧洲联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 C. 非洲联盟 D.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参考答案】ABD 【答案解析】 第2题(已答). 战后70年代,在推进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亚洲四小龙,四小龙是指()。 A. 新加坡 B. 香港.台湾 C. 韩国 D. 菲律宾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第3题(已答). 创立于1949年4月4日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也称()。 A. 北大西洋联盟 B. 北大西洋集团 C.

北约 D. 华沙条约组织 【参考答案】ABC 【答案解析】 第4题(已答). 1993年1月克林顿就任美国总统后,把振兴()作为维护美国世界领导地位的三大支柱。 A. 经济 B. 科技 C. 军事安全 D. 促进民主 【参考答案】ACD 【答案解析】 第5题(已答). 日本全面学习世界发达国家企业管理先进制度,形成日本本国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其核心是(),被称为日本式经营的三大法宝。 A. 岗位责任制 B. 终身雇佣制 C. 年功序列工资制 D. 企业内工会制 【参考答案】BCD 【答案解析】 第6题(已答). 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外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

谋求军事优势.与美国展开核竞赛 B. 主动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C. 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 D. 开始在第三世界渗透和扩张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第7题(已答).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复杂,从政体上有()。 A. 议会共和制 B. 总统制 C. 君主立宪制 D. 政教合一及军人政权 【参考答案】ABCD 【答案解析】 第8题(已答). 现代技术革命以()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 A. 生命科学 B. 原子能 C. 空间技术 D. 电子计算机 【参考答案】BCD 【答案解析】

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考试题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试卷 答题要求: 第1-3道题, 4-6道, 7- 9道分别选一道,其余中选一道,共回答四道题。回答时对引用部分要加上引号, 对概括的内容要注明出处。用 A4纸打印。b5E2RGbCAP 每道回答 300-600字。 1. 你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有何异同。中国要赶超发达国家做哪些重要工作。 <试举一国家为例对比) 2.结合你的学习情况谈谈你对南昌大学软件学院教育教案改革的想法。 3.假如你是任课教师 <或辅导员),你认为工作重点在哪?你会抓哪些特点工作? 4.请介绍某一国家先进的经济发展方式,并与中国对比。 5.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遇到哪些困难?你认为如何解决? 6. 你所在的乡镇等辖区经济发展方式是什么?假如你是镇长,你认为经济发展方式转 变如何顺利进行或进一步巩固发展?p1EanqFDPw 7.请预测我国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将要采取的主要措施。 8.你认为当前美元持续贬值对中美关系的产生什么影响? 9.你认为两年来欧美国家对中国持何关系和态度。 10.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中国经济战略的挑战主要在哪几个方面? 11.你怎么看私人部门的信用危机,正在逐渐转变成了政府的信用危机? 12. 为什么说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新生代农民工仍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13.如何认识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发展困境? 14.为什么南海问题更为复杂?你认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15. 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为什么要确立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16. 你怎样看待租房与买房?你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持有怎样的住房消费观? 期末考试试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形势与政策 考试形式: 适用班级:姓名: 学号: 班级: 学院:专业:软件工程 考试日期: ___ 题号 总分 累分人 题分 20 20 20 20 20 100 签名 得分 考生注意事项 :第 1-3道题, 4-6道, 7- 9道分别选一道,其余中选一道,共回答四道题。 回答时对引用部分要加上引号,对概括的内容要注明出处。 用 A4 纸打印。每道回答 300-800字。 1. 你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有何异同。中国要赶超发达国家做哪些重要工作。<试举一国家为例对比) 答: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侧重点不一样, 错误 ! 例如美国则以教育促创新,以创新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以就业促和谐,以和谐提升竞争力,而我国则主要依 靠物质资源消耗,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改变,培养出能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新 要求的大批人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高科研水平和科技服务能力,开拓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领域。 错误 ! 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在面对大学生就业上都要改革,但我国就业难的问题急需深入改革,例美国在让学生 得到均衡培养,具有灵活的教案体制和让学生有不同选择方面和让有特殊才能优异的人有更好的渠道等方面比 中国作的深入全面。 错误 ! 我国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强缺乏领军人才,高校扩招过快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案质量的下降,同时我国高校存 在中科研轻教案的问题,而美国却一改既往基础课均由研究生承担的做法,鼓励只名教师下课堂,为低年级学 生介绍学校前沿动态和发展方向,使更多学生了解个科学的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错误 ! 我国部分高校应用学科结构体系仍与行业产生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企业高等教育动力不足各级各类教育之间 沟通衔接比较欠缺而美国组鼓励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使理论与时间较 早的结合起来。 我国要超越则必须提高教育质量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 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5.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遇到哪些困难?你认为如何解决? 答 :1: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要转变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强第三产业比重而目前第三产业 却占整个 GDP 的40%,是就业矛盾突出因此我们要遵循经济规律是第一产业解决吃穿问题,有了特别的效率然后让大量弄出劳动力移出来,让第二产业很多服务性工作化,以知识为内涵的服务业从而来发展第三产业。 2:由于要加快调整国名收入分配结构 ,因此贫富差距大和国家财政收入占 GDP 比重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着产业结构提升,内涵着创新,内涵着分配结构更加合理内涵这几不放弃外需又 特别重视内需,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 3:改革科研体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方面我们跟在别人后面发展有后发优势但很被动,使产品 附加值不高处于产业链低端,因此我们不要走 “官本外 ”道路,改革科研创新体制切实提高一线科研人员的地位,让他们安安心心的搞科研。 4:不转变政府职能也就很难转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所以政府应该做好公共服务创造一个好环境,让企业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 8.你认为当前美元持续贬值对中美关系的产生什么影响? 答 : 当前美元贬值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美国自己,因为对它缩小赤字,对它的出口行业等等,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虽然美国

世界经济与政治简述题

?什么是世界格局?简述研究世界格局的意义。P8+P9 共4点意义 世界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及有关的组织机构等)在合作与竞争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在实力上和利益上达到或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或均衡。 研究世界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研究世界格局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世界。 其次,研究世界格局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国际舞台上的各种角色,特别是发挥重要作用的角色。 再次,研究世界格局有助于我们把握国际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最后,研究世界格局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在这个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我们自己和其他角色的比较分析中正确地估量自己,从而区别不同的对象,制定相应的对策,形成自己正确的国际战略和对外政策。 ?简述冷战后日本政治右倾化的主要表现。P155+P156 共5点 第一,右倾保守政治力量占据上风。 第二,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成风。 第三,不断制造“教科书事件”,为侵略历史翻案,甚至美化侵略历史。 第四,出台右倾色彩较浓的政策法案,计划修改宪法。 第五,极力发展军事力量,妄图充当军事大国。 ?简述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的弊端。P193中间1段 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的弊端表现在:经济上,由于权力过于集中,不能实现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真正结合、劳动成果与个人利益的密切结合,从而影响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了生产力的发展 ?什么是国际秩序?中国所主张的国际新秩序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P112倒数第二段;P117第2段5点 国际秩序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国际社会中的国际行为主体(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围绕一定的目标,在某种利益基础上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 中国所主张的国际新秩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2.坚持用和平方式处理国际争端;3.世界各国主权平等;4.尊重各国国情、求同存异;5.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简述运用系统论方法研究世界格局应遵循的原则。P7最后5点 运用系统论方法研究世界格局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整体性原则,要求把研究对象纳入它所属的整体中,从整体来认识和看待; 2.相互联系原则,强调整体内部个部分、各要素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 3.有秩序原则,即整体内部各部分、各要素的联系是有一定的秩序和规律的, 这种秩序性和规律性规定了整体的性质和功能; 4.动态原则,即整体、部分及各要素都处于运动发展之中; 5.定量化原则,即它们的运动、变化都以一定的数量表现出来。 这些原则对我们研究世界格局是有帮助的,事实上,我们就是把世界格局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进行研究的。 ?简述北约东扩的原因。P141??? 西方国家为了消化冷战的胜利成果,填补因苏联解体所造成的力量和权力真空,启动了北约东扩。

形势与政策考试题目以及答案

《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查试题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00分钟考试对象:2010级全体学生交卷时间:6月22日以前 一、简答题(共2小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我国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为什么要确立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 “橄榄型”分配格局? 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收入分配改革精神和既定大政方针的迫切需 要 二是解决我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三是促进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迫切需要。四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五是按期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共同富裕的迫切需要 2、为什么说中美日益成为命运共同体,但未来中美关系需要重新平 衡?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也随之上升。美中 两国将在未来国际政治经济结构中共同扮演关键的角色,两国关系必须提升到新层次。两国的新一代领袖有机会实现这样的构想,使两国“成为世界进步与繁荣、和平与稳定的中流砥柱”。中美关系向前发展是大势所趋,美中两国“同舟共济”,建立“生命共同体”,携手处理日益纷繁的世界性难题,这是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外交新局,也是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新格局。在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背景下,许多国家要求中国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但中国内向型的经济增长转变,必然意味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 将大大提高,中美关系也因此需要“重新平衡”。

二、论述题(共2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结合这一论述谈谈为什么说我国既有经济增 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粗放的外向型发展模式,而如今, 此种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这种增长方式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过多依靠各种资源的大量消耗去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获得快速增长的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南循环、低效率”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回暖,出现了用工荒,更加突显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与现 在的国情不相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各项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资源和环 境代价。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只有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 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2、2013年5月9日上午10时左右,台湾渔船“广大兴28号”在屏东 县鹅銮鼻东南方约180海里处遭菲律宾军舰射击,65岁船员洪石成中枪死亡。“广大兴28号”事件发生后,中国外交部和国台办都严厉谴责了菲方的暴行。台湾媒体民调显示,有7成台湾地区受访者认为,假如菲当局对事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交代,那么希望两岸合作起来对付菲律宾。这样客观上形成了两岸联手维护中华民族共同财产和“历史性权利”的强势局面。试结合这一事件谈 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远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