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考申论十大社会热点话题全解读

2016国考申论十大社会热点话题全解读热点一:生态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热点概述:

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今年粮食产量要稳定在1.1万亿斤以上,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土地整治,增加深松土地2亿亩。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新技术、新品种、新农机研发推广应用。引导农民瞄准市场调整种养结构,支持农产品加工特别是主产区粮食就地转化,开展粮食作物改为饲料作物试点。综合治理农药兽药残留问题,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580万套,增加110万套,把城市危房改造纳入棚改政策范围。农村危房改造366万户,增加100万户,统筹推进农房抗震改造。住房保障逐步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把一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对居住特别困难的低保家庭,给

予住房救助。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热点解读:

当前农村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阶段,面临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有各种挑战和任务需要去面对。党中央适时提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把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生态农业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还能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现实途径。

生态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尽管国家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但目前生态环境的基础仍很脆弱,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在整体上尚未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条件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生态系统运行的基础和条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则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生态农业问题是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纵观历届国考申论试题尚未考及农业与生态相结合的问题。

热点二:就业潮与创业潮

热点概述:

近年来,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超过700万,毕业人数增加与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构成双向挤压,“就业难”成为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

近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谈科技创新。近日,李克强总理又强调“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起来”。大众“创业潮”契合政府经济转型的“创新潮”,共同汇聚成一股充满活力的时代洪流。新华网网民“乐天派”表示,“创业带动创新,编织‘小我’梦想的同时,也在实现大时代的希望。”如何营造更好的“草根”创业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将备受关注。

热点解读:

大学是传播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教会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地方。目前很多大学本科院校都在改制,改成应用型的高等院校。作为学校来讲,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动手的能力,同时也要鼓励他们走出校门之后自主创业,总理在报告当中提出来鼓励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去瞄准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提出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将来技术竞争的高地。

在学校有相当知识储备的学生,有接受创新思维教育的学生,应当主动融入到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里面,像信息网络、新材料、生物医药这些行业。针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互联网+”行动,关爱和建议,鼓励青年学生参与互联网有关的创新活动,在这些领域内创业。

提到就业,总理有一个非常热的提法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创新潮和创业潮两者相结合,这对就业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出路。一线教育工作者应该给大学生创造更多创业应用型的教育或者提供帮助。

热点三:中国制造遭遇寒流

热点概述:

从今年春节开始,一波中国制造的危机,就在上演,先是日本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限期离厂。与此同时,微软则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和北京工厂,并加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工厂。微软在东莞和北京两地的关厂,将总共裁员9000人。

另外,有媒体列举其他一些知名外资企业,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基地回迁日本本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则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还有一条消息显示,31个省的人均收入排行榜出炉,上海北京列前两位,分别是年收入4万7和4万3,制造业集中的浙江、广东、福建、天津也都在4万附近,即使是中原的河南,以及西部的甘肃都已经有年均收入2万4了。要知道这些地区可是包括很多农村,如果排除平均的因素,在制造业大省的城市里,年收入基本也得3万以上。换句话说招工如果没有2-3千是招不到工的。

把两条新闻联合起来看,一忧一喜,但又相互联系。正是因为我们的人工成本不断的上升,所以导致了制造企业纷纷选择撤离。

热点解读:

人工成本是最大原因:受人民币升值及中国资源消费成本增长,人工成本和场地资金的不断攀升,外资工厂纷纷“出走”。中国制造依靠中国人口“红利”支持,由于种种原因“人口红利”释放萎缩,因此大量外资工厂的出走。

?检验标准严成大因素:欧美国家对中国进出口产品增加了多项检验并且检验标准十分严格,加大制造企业生产成本。于此同时,中国制造企业生产技术、检验技术相对滞后,造成产品质量低无法通过欧美严格的检验标准。

热点四:职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

热点概述:

继2013年“最难就业年”,2014年“更难就业年”之后,2015年大学生就业情况广受关注。据有关专业人士分析,由于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可能继续。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河西大学城部分高校,从校园招聘会了解了最新情况。

当记者来到湖南某知名高校企业招聘会现场时,王同学正准备向招聘单位投递个人简历。他情绪低落地告诉记者,投递的岗位虽与专业对口,但他也没抱希望。“近两个月来,参加过不计其数的招聘会,但仍然没拿到一个offer。我现在已经没有要求了,只要有人要我就去。”

“许多岗位要求为本科学历,没有及以上。”王同学多次激动地强调“没有及以上”。他没想到研究生的学历居然成了他的负担。就算有些岗位学历未设上限,但“试用期每月2800元,转正后不包食宿才4000元的工资,这让人怎么活呀,一堆的白菜价。”他说。

王同学介绍,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本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有些不乐观,“我们班一共有48个人,到目前签约的只有5个男生,女生一个都还没有签。但是,去年的这个时候,硕士签得只剩五六个,而本科生几乎都签完了。”

眼看招聘高峰期已经过了,身边部分同学拿到了offer,自己的工作迟迟未定,王同学很是焦急。为了增加求职机会,他只能网上海投和尽量多参加校园招聘会,“现在是连轴转的求职状态,每天都在参加各种招聘会的路上奔波,希望早日结束这种生活。”

今年10月,教育部公布了15个低就业率的专业,其中包括艺术设计和市场营销两个专业。专业被亮红牌后,学生的求职期望值是否会发生改变呢?记者对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采访,受访学生表示并未受影响,也未降低自己的求职期望值。

张同学是湖南某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她告诉记者,在大三的时候,她已经知道专业不好就业,所以她尝试申请转专业,可失败了。现在,只好通过考研这一途径,读就业吃香的专业,以期毕业后能谋得一份好工作。

就读于湘潭某本科学校的郦同学,所学专业也是此次被教育部亮“红牌”的市场营销专业。她告诉记者,她并不会因此在求职过程中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对于工作的薪金有要求,基本工资须在3000元。“市场营销这个岗位更注重个人能力,与专业本身的就业率无太大关系。我的室友她已经拿到了offer,实习基本工资为3000元左右,转正基本工资为4000元。所以,我对就业还是很有信心的。”她说。

热点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为职业教育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将“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着眼于解决当前制约发展职业教育的突出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我国阶段性的职业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可以预见,这些举措施的进一步落实,

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职业教育汇聚更多的教育资源,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

职业教育的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现代化水平。近百年来发达国家的发展史、工业史,无不与发展职业教育相关。只有大量培养专业技术工程师、高级技术工人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才能为广大学生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才能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从而为中国教育强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引导更多的毕业生参加到职业教育学习中,拓展就业途径和职业技能,从而缓解择业压力减轻就业问题困扰。

热点五:“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

热点概述:

《树立发展信心,坚定改革决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述评》一文指出,盘点2014年中国经济走势,新常态下不断涌现新亮点,夯实了人们对中国经济航船平稳前行的信心。迎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从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到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从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到积极稳定对外贸易,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到增加民生保障有效供给,一系列新思路新决策,为中国经济注入源源不断新动力。在今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认为,总书记的APEC演讲标志着“新常态”之论进一步成形。“新常态”是中国领导人治国理政智慧在APEC北京会议上留下的重要思想印记之一。《治党新常态

从严讲规律》一文中指出,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形成了许多管党治党的规律,这些规律源于对自己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源于对国外执政党建设经验教训的借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在从严管党治党迈向新常态的过程中,只有深入把握规律、按规律办,才能加速这一过程,稳固这一态势。可见,“新常态”这一词汇不仅仅涵盖中国经济发展一个领域,实际是针对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遇到的“新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思路。

有媒体指出,“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是对2008—2009年发生“大衰退”之后世界经济政治状态的一种描述和预测。国家干预主义可能增强,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加快,全球化不再等同于美国化,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地位上升,发达国家要依靠新兴市场来摆脱危机,世界多极化趋势得到强化等等,是“新常态”一词的主要含义,而新常态对于中国意味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既有国际的因素,亦有国内的成分。

当下,中国正在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正在成为新常态。有学者指出,对于相关国家、相关外国投资的市场主体来说,对当下中国各方面工作新常态也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从不习惯到习惯的问题,关键是要让自己的身子和脑子同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热点解读: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而面对国外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党中央统揽全局,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

面对新常态,既要深化理解,统一认识,又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首要任务。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新常态”下发展条件的变化,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更加重视满足人民需要,更加重视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重视引导社会预期,更加重视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重视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重视全面创新,更加重视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更加重视生态文明。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效,关键在于全面改革的力度、创新驱动的力度、破解难题的力度。其次:在新常态要有新作为。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努力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效率地发挥消费基础作用、投资关键作用和出口支撑作用,防范和化解风险。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向结构调整要增长、要质量、要效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

“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态必要结果,我们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发挥“新常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节作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热点六:社会公共安全与社会管理

热点概述:

“社会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现实中,“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立治有体,施治有序”的规章制度,已经相当完备。不过,在面对公共安全问题时,还是往往会手忙脚

乱。年初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就暴露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等诸多问题。而为了避免出事,云南大理古城甚至出台了“停电不能点蜡烛”的规定,被讥为因噎废食的惰政。

应该说,公共安全的主战场还是在基层一线。采访时曾下到煤矿矿井深处,综采作业面挖掘机轰鸣,狭窄的坑道靠液压支架支撑;也去过一个服装加工企业,厂房里堆满了各种布料,一个工人的工作台不到1米宽。虽然安全设施较完备,仍让人捏着一把汗。而音乐节时年轻人蹦蹦跳跳的草地上,城市里管网密集还要开挖地铁的路面下,也隐藏着许多安全风险。即便是有着“无限责任”的“全能国家”“万能政府”,像八爪鱼一样防守住四面八方,也难免会百密一疏。

无处不在的公共安全,呼唤着安全管理的转型。政府“包打天下”的保姆式安全监管理念,很容易陷入大包大揽的误区和条块分割的盲区。把更多人动员起来,让安全管理建立在全民共建共享的基础之上,才能让政府监管与立法司法、企业自律、媒体监督、公众参与等良性互补、合理互动,形成覆盖面更广的新型安全管理。

热点解读:

十六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思想观念;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把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置于更加突出位置,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公共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状况复杂化,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各种传统非传统安全威胁和不稳定因素增多,公共安全的内涵已从军事延伸到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网络世界等诸多领域。

社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是处理我国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的基础。建国66来年,社会资源极大丰富,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装备等方面,为应对各类公共突发事件积累了丰厚的基础。尤其进入21世纪,全国上下加快了公共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和制度建设步伐,已基本建立起了预防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体系,在预防和处置公共事件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从上海踩踏事件、天津滨海爆炸事件等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和应对来看,我国现阶段社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足;其一缺乏强有力的统一指挥,形不成合力;其二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不能被及时有效应用;其三公共应急所需的基础信息缺乏,共享能力差;其四专业人员不足,应急处置水平低等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解决以上问就需要各方力量的工作努力,夯实社会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机制解决在社会管理问题上的突发问题,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热点七:传统道德伦理滑坡

热点概述:

9月23日上午,湖北安陆市巡店派出所派出警力重点查缉盗抢机动车。对一辆江西号牌的SUV进行检查时发现后排尾箱狭小的空间里蜷蹲着一位老太太。询问得知老太和儿子一家从江西开车到武汉游玩,孙子在车上犯困,嫌车里太挤不能躺倒睡觉,儿子小刘便让刘老太蹲到尾箱里给孙子腾出后排睡觉。

拿出养老钱给独子买了SUV,怎料孙子嫌车里挤,儿子就让60岁的母亲蜷缩在后备厢里。近日,查缉盗抢机动车的湖北省安陆市巡店派出所民警查获一起奇特的违规事件,感慨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儿子。令民警唏嘘的是,惟恐民警对儿子进行处罚的刘老太不断向民警求情:尾厢里蛮好、蛮舒服,可别为难我的伢。

看到这则新闻,很多人的心里真像打翻了五味瓶,愤怒、心酸、感叹、忧伤、沉思……说不清什么滋味。儿子不像儿子,孙子不像孙子,奶奶不像奶奶,给人一种人伦关系“错位”的感觉,既同情这个溺爱子女的老太太,也痛恨不孝的儿子、孙子。

但我个人认为,此事并不仅仅是溺爱的结果,单纯指责儿子孙子不孝有些无力,而反映了在当下一些家庭中,责任与权利边界关系并不清晰。事实上,父母与子女权利边界清晰,才是现代社会处理成年后亲子关系的要义。也就是说,当做父母的不具备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清晰与子女的界限何在,就会给下一代的成长之路蒙上阴影。出现让母亲蜷缩在SUV后备厢也好、啃老也好,甚至虐待老人也好,都是由此而生。

不给子女树立起健全的权利边界,不对他们进行完备的教育,那么,出现让老人蜷缩在SUV后备厢的孩子也不难理解。一言以蔽之,孩子的问题往往出在父母身上,一个家庭能不能幸福度日、合理做人,取决于父母给了子女怎样的教育,做了什么样的榜样。但是,对于儿子来说,一个成年人做出这样的事情,也确实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值得一提的是,指责别人容易,反思自己难。围观这则新闻的人们义愤填膺,甚至不乏咒骂,但扪心自问,在孩子和老人之间,我们是否总是迁就孩子、牺牲老人?是否囿于亲情的牵绊,而无法在亲人之间树立起清晰的权利边界?“60岁老妈蜷缩后备厢”就像一面哈哈镜,对着照一照,有益无害。

热点解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在中国人面前展开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中国人耳目一新。面对突然的变化、豁然的局面、繁杂的环境、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反差极大的生活,人们来不及思考,对某些社会现象没有时间去做本质上的分析,而是以自己工作、学习、

感觉上的需求,简单而武断地否定过去的体制和传统的道德观,并迅速地从一种单纯的思想进入另一种单纯的思想,而且带着这样的思想又一次投入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之中。这一时期的思想领域,旧的东西被丢掉,而新的东西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处于一种迷茫的状况,加之紧张的生活工作节奏,人们也就自然放松自我道德修养。可以说,这一次,中国人民打了一场思想上的无准备之仗,结果也付出惨重的道德代价。

学校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试教育、分数论英雄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也是导致社会“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多年来,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教育的育人功能,更多地在关注学校的升学率和学生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了学校唯一的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当然学校教育也在始终如一地不断地完善着理论、追求着实效,在对学生进行着道德教育,但这些尽乎理想的理论,似乎触及不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有时也难以解答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面对如此纷繁的社会大环境和繁重的教学、课业负担的重压,真可谓杯水车薪,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和无奈。其实,在应试教育之下大谈德育教育,也只是空谈,因为学校无暇也无力更多地顾及德育教育,德育起着点缀或应付检查的作用。

家庭德育教育的单一对孩子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家长忽视对孩子的德育教育,更多地重视孩子的知识教育和智能开发,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涉及与学习无关的事宜,诸如家务劳动、接人待物、参加各种活动等,而且众星捧月式的家庭成员结构和生活氛围,也没有给孩子提供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的机会。繁重的学习负担和课外学习班充斥他们稚嫩的童年时代和快乐的少年时代,他们成了学习的工具。其结果是许多孩子高分低能,不能也不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家长自身的道德素养不高,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品德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不良表现,不懂得教育,更不懂如何教育,视给孩子提供所谓的良好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为己任。再者,许多家长意

识到德育的重要,但教育方式不适,粗暴行事,只告诉孩子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却不与孩子沟通,其结果,或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使孩子没有主见,只知顺从。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并欲纠正时,其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品行性格、思维习惯纠正起来谈何容易。这种家庭教育的滞后性,给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经济发展对德育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经济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社会物质财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与此同时,许多社会现象在学生思想中形成的不可更改的事实也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观的形成。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展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从社会表象上看,在学生的眼里,看到更多的是人们头脑中利益多了,理想少了;见利忘义的人多了,见义勇为的人少了;骗子多了,老实人少了;奸商多了,标兵少了;假的多了,真的少了;索取的多了,奉献的少了;贪官多了,公仆少了。而且,一些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面对如此缤纷的社会现象,那些理想的、理论的、书本的德育很难改变学生眼中的信息,这种大于任何一种教育作用的“事实”教育,对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孩子就像一张没有被涂抹的白纸,开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为他们打好底色,涂好和谐的色调,为其将来挥毫泼墨奠定基础。因此,希望全社会对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勇于面对现实,找出不足,承认错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因为这关乎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强盛。

热点八:“一带一路”承载新使命

热点概述:

曾经的丝绸之路,是东亚强盛的象征;如今的“一带一路”,则承载着新的历史使命:聚焦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沿线各国共同繁荣。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海关监管进出境的16条中欧货运班列运送货值达到48.62亿美元。目前,中欧货运班列运输的主要货物为笔记本电脑、汽车配件、百货用品等,给沿线国家带来商品繁荣与生活改善。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根据规划,“一带一路”将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百度贴吧调查显示,58.2%的受访者认为,“一带一路”“可以促进我国及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显示着这样一个战略影响力之强。

这样一个战略构想之所以引发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与强烈共鸣,绝非偶然:从中国国内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也面临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巨大潜能,中国在装备制造、基础设施、电力设备等领域积累了雄厚资本和技术实力,而这些,都是沿线国家迫切需要加强的领域,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领域,能够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带来新机遇、提供新引擎。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指出,对于新常态下的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带动的基础设施投资正是重要经济增长动力之一。从沿线各国发展来看,“一带一路”所带来的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互利共赢,正切中了当下各国的所思所盼。更为重要的是,古丝绸之路把和平友谊的根深深扎在每一寸土地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增进各国人民之间互信和情感。百度贴吧调查还显示,46.8%

的受访者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最大的影响在于“形成区域合作机制,沿线国家关系进一步密切”。

热点解读: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近年来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首先和主要的任务是人才培养。

一带一路”建设的浩大内容,可以分为3个方面:一是交通、信息、能源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资源,货币金融互联互通,可以理解为工程建设和经济贸易;二是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海上合作领域,政策的互联互通,可以理解为区域政治和秩序;三是区域性的语言文化、科技人文、卫生和旅游等人文领域的互联互通,可以理解为人文交流与合作。这些战略所涵盖的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资本、货币、贸易、文化、政策、民族、宗教,无一不需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供人才支撑。

第一,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宏大的不同领域的工程技术、项目设计与管理等专业人才。据亚洲开发银行的评估报告显示,2010~2020年,亚洲各国累计需要投入7.97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涉及989个交通运输和88个能源跨境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完成,需要数以十万乃至百万计的铁路、管道、电力、公路、港口与通信等产业的工程建设、设计施工、质量控制与保障、经济管理人才,要加强工程、政治、经济、管理等各领域的专家协作。

第二,随着众多的企业落地,急需大量通晓当地语言、熟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人文地理的人才,特别是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乃至西亚国家政治、经济及风土民情的人才。“一带一路”沿线有64个国家,还不断有国家和地区参与进来,而通晓亚洲小语种的人才却是奇缺的,遭遇“小语种危机”,小语种教学和小语种人才培养任务很重。而且,我国大众观念中的外语几乎就相当于英语,国外就几乎相当于发达国家,这些观念与我国日益深入和多元开放的国际化进程很不适应,亟待改变。

第三,区域性经贸往来和良好秩序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一带一路”正在形成除大西洋贸易轴心和太平洋贸易轴心之外、新的以亚欧为核心的全球第三大贸易轴心。目前“一带一路”国家GDP总量达2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1/3)。区域国家经济增长对跨境贸易的依赖程度较高,2000年各国平均外贸依存度为32.6%;2010年提高到33.9%;2012年达到34.5%,远高于同期24.3%的全球平均水平。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计算,1990~2013年期间,全球贸易、跨境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为7.8%和9.7%,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期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1%和16.5%;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的2010~2013年期间,“一带一路”国家对外贸易、外资净流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9%和6.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4.6个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预计未来十年,“一带一路”国家出口规模占比有望提升至1/3左右。亚投行成立后的首个项目即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这就急需大量懂得资本运作、货币流通、贸易规则制定、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

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加强民族理解和文化理解教育,力促民心互通。民心互通说到底是文化的交融。文化是全人类共通的精神产品。要使得“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互利互惠是根本,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沿线国家普遍国情复杂,宗教信仰、地缘政治、民心社情等比较复杂,政局动荡很难预期,地区、阶层、宗教派系差异性大,

只有全面了解民间需求与广泛民意,消除误解误判,才能促进合作,只有沿线国家的学者、企业家、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民众充分理解历史文化背景与民心社情,才可能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而这正是目前非常缺乏的,需要加强增进民族理解和文化理解认同的教育。从而促进周边国家与中国的经济社会协调共同发展。

热点九:“人口流失-少子化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

热点概述:

近日有媒体报道指出,东三省人口危机越发严重。多年的人口净流出以及明显的老龄化,让东三省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然而事实上面临同样窘境的不仅东北三省,全国近半数省份正在失去活力。

依照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数据,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人口净流入地区有l4个,净流出地区相对较多有17个,人口流失数量超过200万的省份则有10个之多。人口流失数量最多的是安徽省。数据显示,安徽省有962.3万人在其他省生活或工作,占到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11.2%,而从外省来到安徽的人仅有71.7万人,净流失人口高达890万,排名全国第一。紧随其后的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在均为人口输出大省的同时人口流入又严重匮乏,成为中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几个省份。

许多地区在面临人口大量流出的同时,低生育率问题更是令当地的人口形势雪上加霜。中国的整体生育率本身就已远远低于能够保证世代更替的2.1的最低生育率。低生育率也就意味着新生代人数不足,人口结构将趋向老化,而人口规模也会萎缩。在中国人口呈净流出趋势的省份中没有一个达到2.1的基本生育率,甚至还有多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重庆黑龙江、陕西、山东、吉林、山西的生育率均低于全国平均。

此外流动人口多为青壮年,对于那些有大量年轻人口流出的省份来说,老年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在上升。例如,人口流出大省(直辖市)四川和重庆的老年抚养比最高,且增长极快。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两地老年人口抚养比已经为全国最高,分别达到了16.24%和16.04%;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则奔到了24.43%和26.56%。另一个劳务输出大省安徽,其老年抚养比也达到了22.33%。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山东等劳务输出大省,老年抚养比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省份在人口迁移大潮和低生育率的夹击之下不仅人口会渐渐凋零,也将率先成为老人省。

人口的迁移本没有什么错,趋利避害固然是人的本性,没有什么理由能够阻止人用脚来投票。而人口快速并大规模地向东部少数地区集中的现象,本质上体现的则是地区间资源配置失衡,同时也使由于低生育率必将带来的老龄化问题在这些地区提前爆发。劳务输出大省的人口危机其实就是空巢村现象的放大版。

热点解读:

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经济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首先,东北地区人口流失最严重的主要是一些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在建城之时,本就是大型国企、厂矿会战的结果,而在这之前本就是人口稀薄的地域。大量人口随着开采资源而涌入,自然也会因为资源枯竭而流出。

其次,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同于人口稠密的南方省份,它从一开始就是高度机械化的、规模化的农场式的现代农业。即便是自然村落,其耕作面积与耕作方式也完全不同于南方一些省份以充沛人力为基础的精耕细作。这样的农业方式决定了,它难以

通过浪费人力资源的方式去容纳多余的劳动力,更难以通过隐性失业的方式来留住人口。

最后,则是东北地区一些产能过剩的老企业逐渐面临淘汰或是升级,这同样会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坦率而言,寒冷地域的人口密度本就不应该很大,东北地区当前密集的人口其实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为的大会战、大开发的结果。随着计划经济的褪色与户籍制度的放宽,今天的人口外流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然的复位。

热点十:城市防灾能力与智慧城市建设

热点概述

广西钦州、北海两市今天发布红色警报,今天凌晨1点起,钦州连降特大暴雨,到下午4点,大部分地方降雨量超过300毫米,达特大暴雨量级,这也是当地从1952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6月份下的最大的一场雨。由于强降雨势头急、强度强,雨水短时间无法及时排泄,钦州市区内涝严重。

钦州市消防支队参谋曹忠源介绍,钦州城区多处都已经内涝了,大概有十几二十个路段全部积水;不能通车了。还造成很多居民不能出行,很多店铺都已经关门,很多单位通知不上班了。

持续强降雨还造成地势较低的房屋出现险情,钦州田寮村近1000名群众被洪水围困,消防部门动用冲锋舟救援。

大暴雨导致北海到桂林的D8254次列车晚点1小时20分。北海市区多条城市主干道被淹,有的低洼路段,水深甚至达一米五,不少车辆在水中抛锚,市民出行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