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轼的婉约词特点.

浅论苏轼的婉约词特点.
浅论苏轼的婉约词特点.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风格

在词史上,苏轼向来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横放杰出,清旷雄奇,“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但这位豪放派词的开派人,并不只以豪壮见长,其婉约词写得非常出色。在苏轼的全部词作中,婉约词流传至今的有三百余首,约占传今作品的87%,占了将近大半,而且有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词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不亚于唐宋时期其他婉约词。被张炎称为“清丽舒徐,高出人表”为“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词源》卷下)。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也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面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历代词话评论家都有肯定苏轼词婉约风格的一面并评价甚高。

一、题材广泛情真意挚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这是婉约词人对婉约词的基本看法。他们认为作为词就是为了“娱宾遣兴”,“作佐清欢”。正因为如此,唐未及宋文人作词的动机,大多是应歌而作,只是“绮宴公子,绣幌佳人”作“清艳之词”,“助娇之态”。它是不大需要作者真情实感,多写歌妓情感,以闺怨离愁为主。苏轼以前的婉约词,内容主要是剪红刻翠的“艳科”和旖旎温柔的“情话”,题材范围十分狭窄。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引入词坛,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文人词旧有的格调,赋予词以新的灵魂、新的生命。苏轼对婉约词题材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

1、沿用传统题材,赋予新的思想

“词为艳科”,“言情”是晚唐以来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苏轼也写男女之情,但他主要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写得清新、活泼;他还抒写还至死不渝的相思之情,也写得情真意挚,感人至深。如《南乡子·双荔枝》:

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每向华堂深深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自小便相随,绮席筵不暂离。共恨人人分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

这首词描绘了“自小便相随”那种青梅竹马式的纯洁爱情。全词犹如一泓清澈泉水,清新直率。令人欣喜。又如写景,暗写情,寄情于景,以对照法点明离别之久。思念之深。新颖深婉,不落前人窠臼。

描写烟花柳巷中歌妓的生活,刻画她们的形象,也是晚唐以来表现男女之情的题材之一。但这类传统词都带有狎侮女性的描写。而苏轼的这类词,多表现对歌妓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这是高于传统歌妓词之处。苏轼对那些侮辱、被损害的歌妓平等对待和深切同情,这与他一生的坎坷不平联系在一起。他在《醉落泊·席上呈杨元素》词里发过“同是天渊伤沦落”的感慨;在《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里,把殷勤留别的佳人引为比旧交新贵更为可贵的知已。“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这是多么真挚的感情。些外,苏轼不像前人写同类题材的词时惯常注目于歌妓的神态色相,如《水龙吟》(楚山修竹如云)、《减字木兰花》(空庆响琢)等均是富有音乐美的词篇。至于那首由韩愈《听颖师弹琴》诗隐括而成的《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其摹写起伏抑扬的音乐之美,几乎原作同臻化境。

伤怀别人也是婉约词传统题材。在晚唐伤怀别人词中,对象主要是女性,内容为恋情。苏轼在创作此类词时,不但表现男女之间的离愁别苦,还扩大到送别挚友、怀念亲人的范围。如〈昭君怨·送别〉,写作者与友人的恋恋不舍,依依惜别,表达出缠绵的别情。又如《木

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这是一首情念亡故的恩师欧阳修的词。“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作者把自己与明月都看成“识翁人”。实以明月自比,表示对欧阳修情谊的永恒和纯洁。苏轼与兄弟苏辙的友爱,那是著名的,手足之情,使他对兄弟异常怀念。如在《西江月·黄州中秋》中说:“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满江红·怀子由作》中说:“辜负当年林下语,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凋华发”。这与传统伤怀别人题材相比,增加了较多的社会内容。

2、开拓婉约词新的题材领域

首先,苏轼将咏物之作引入词中。托物言志本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晚唐五代词中却绝少咏物词。高水平的咏物词当是:借物言情,以物达志。达到物中有我,我中有物,咏物与寓意的高度融合。欲达此境界,则香草美人的婉约笔法最为适宜。

苏轼婉约词中的咏物之作并不很多,却达到了咏物词的极致,吟咏范围也很广泛。在他笔下,有凌霜傲雪,催人奋发的青松;有令人赏心悦目,梦回酒醒的白芙蓉;有“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的梅花;有“骨细肌香,恰似当年十八娘”的荔枝;甚至还有“斗赢一水,功敌千盅,觉凉生两腋清风”的清茶……通过咏题,苏轼含蓄地将自己的品格、理想和情趣溶入了松梅等物的精神之中,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咏物极境。例如《卜算子·黄州写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本词写于黄州。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只身寄寓于凄凉的定惠院。因刚刚出狱,惊魂未定,又“郡中无一识者”,故常策杖江边,望云而茫然,心境孤寂苦闷。这种幽独孤愤之思,在其时写的诗中多有表现。如《海棠》诗云:“只有名花苦幽独”;《月夜偶出》云:“清诗独吟还自和”等。上述这首词则是苏轼于深夜难眠、月下独步之际,偶见孤鸿掠影,一时情与物会,遂将满腹幽愤,借孤鸿形象和盘托出。孤鸿惊起却频自回首者,乃抒发了诗人猝遭迫害,一腔怨恨无可倾诉之孤愤。而拣尽寒枝却终宿沙洲者,正表现了他虽处穷厄却不屈身随人的孤高自守的情操。词以拟人化手法写得语近意远,含而不露,很切合苏轼当时的心境。王安石变法前,苏轼亦主张变革的。王安石变法后,在变法内容与方法上,他与王安石不和,又更多地看到新法的弊端,而站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因而遭到贬斥。在外放期间,苏轼勤于政务,也确实看到新法于民不利的一面,遂作诗托事以讽,本是希望君主能察知民隐,“庶几有补于国”,竟被诬陷这“诽谤时政”而下狱、远贬。后来,苏轼回首这些往事时说,如果他当时稍加俯就,凭他的地位和名望,是可以得到重用,甚至飞黄腾达的。但他却自甘幽独,誓为苟合。这不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静沙洲冷”最好的注脚吗?再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因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轻薄杨花逐水流”本是陈腐的题目,但到了苏轼手里却翻也了新意。在这首和词里,他借杨花的“抛家傍路”抒发了自已贬谪黄州的飘泊之感。杨花漫天飞舞,纷纷飘坠,竟无人怜惜,忍看酿就春色、装点春光的美好事物凋零、陨落。字里行间正寄寓了词人那种万感丛集、内中无主的深广忧愤。“抛家傍路”既是杨花真实写照,也映现着作者才难为用、一

任飘泊的迁客逐臣的现实处境。全词以迷离惝恍之笔,写郁塞彷徨之感,既抓住了杨花之神,又摄取了人的魂魄力。由人体物,心与物游;借物写人,神与人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难辨的境界。诚如沈谦所说:“东坡‘似花还似非花’一篇,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王国维也对之推崇备至:“咏物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1)。

其次,在词中描写农村风光,苏轼可称第一人。描绘田园景色和农村风光,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材,而在苏轼的词作中,农村题材的词作约占全部苏词的十分之一。可见他对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关注。他写农村的词作风格多样,其中一部分写得清丽妩媚,词情宛转,当属婉约词之列。最为有名的是他在徐州任上所作的五首《浣溪沙》。这是为了徐州城东石潭谢雨而作。苏轼以清新明丽之笔,写出了农村的秀丽风光,讴歌农民繁忙的劳作和雨后喜悦的心情。在词人笔下,有黄童、白叟、采桑姑、卖瓜者等勤劳、质朴的农民形象;有春末夏初,麦收在望的农村风光;还有缫丝、赛神、观使君等农村风情。词中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泥土芳香。读来象风物画那样令人神往,也如抒情乐曲般沁人肺腑。词中含蓄、蕴藉之处,颇能诱发读者的遐思与想象。其四云: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在一般文人眼里,枣花既无丽色,又无馨香,且屑细如粉,难入诗词。但在苏轼笔下却颇有生气,落在衣巾上竟能簌簌有声!这正反映了苏轼对农村风光的热爱和普降喜雨后的怡悦心情。结尾也很发人深思:“野人”尚能赐我一杯粗茶,解我之渴,而我“使君”当赐农何家?

贬官黄州后,苏轼又写了五首吟咏农村风光的《浣溪沙》。但时过境迁,词的情调不复从前那样欢悦。如“翠袖倚风萦柳絮,降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虽然似“哀高丘之无女”的情调,不失苏轼的风流儒雅,但实际上是恢谐其外,内寓凄苦。这种游戏谑浪之语,虽符合传统的婉约词风格,反映的却是苏轼对农民疾苦的关怀:“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此种题材,此等胸襟,苏轼之前的婉约词中是没有的。

二、意境清新格调高雅

北宋词坛盛行婉约词,苏轼的婉约词多数也是袭用传统的题材。诸如男女之情、羁族伤怀别、饮宴酬赠等等,但他写得清丽流畅,情趣高雅,大大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

以《花间集》为代表的晚唐五代爱情词,多写男欢女悦,幽会密约,其词情浮艳,充满脂粉气“。擅长写都市风光与农民生活的柳永,虽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但其艳情词亦往往寄情声色,陶醉于依红偎翠,故情趣不高。苏轼却与之不同,他的爱情词体现了“天工与清新”的格调,表现的是青年男女爱恋的纯真和伉丽的情深意笃,以至生死不渝。仅以被王士祯称赞连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为例,抛开词人以香草、美人手法寄寓自己的政治失意不说,只看那“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儿女情,它也是健康、纯洁,充满活力的。

苏轼十分珍重夫妻之情,为后世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爱情诗篇——悼亡词《江城子·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这首被誉为“心思之曲”的词中,苏轼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典型性的事物和迷离恍惚的梦境描写,抒写了对亡妻王弗的刻骨怀念,表达对亡妻生死不渝的爱情。封建时代的文人

向有写悼亡作品的传统,其中潘岳的《悼亡诗》和元稹的《遣悲戚》都是古今传诵的佳作,和这两首诗比较,苏轼的悼亡词,既不像潘岳那样单纯写追忆当年鸳鸯的双飞双栖生活,也非元稹那样写富贵显达后对亡妻的追念,而是写仕途坎坷、政治怀抱难以施展时,对曾在政治上、生活上关心体贴他的贤德亡妻的怀念。这种久郁于胸的哀愤之情,通过梦境潮水般宣泄出来。比之潘岳、元稹之一诗,感情更为真挚,忧愤尤为深广,遂成千古绝唱。这首词之所以有如此震憾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还在于它带有浓重的“怀人”成分。亲人的死亡对生者来说是精神上最大的打击和摧伤,因为死者不能复生,绝了生者与之再见之望。但苏轼却顽固地不肯绝此再见之望,亡妻在他心里依然是十年前活灵活现的娇妻。他是以“怀人”的心思来写悼亡的,总企盼有一天能与妻子相聚,向他诉说这几年的凄凉。但死者不能复生,相聚已成绝望,满怀凄凉更无处诉说。这样,企望与无望,希冀与失望构成了尖锐的矛盾,把词人推向了无可自拔的痛苦深渊。他在这尖锐而不能缓解的矛盾中煎熬,伤痛沉积心中,日积月累。长达十年之久,一旦发而为词,情感的抒发自然深挚、凄恻、哀婉、缠绵。

苏轼的婉约词洗脱了“脂粉气”,从“倚红偎翠”的浓艳中走出,变得明丽净洁。又如他在《洞仙歌》中写道: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作者择取五代后蜀国主孟昶和宠妃花蕊夫人深夜纳凉的一段艳事,把宫体题材雅化,用语和雅清新,在“钗横鬓乱”的俗事上,升华出流年偷换的人生感慨,其艺术境界格外清幽无尘。一如宫体诗中的《春江花月夜》,让人不免刮目相看。宋末张炎著《词源》一书,认为辛词豪气太盛,而苏轼词则“清空中有意趣”,“清丽舒徐。高出人表”。其中这首《洞仙歌》即是备受称赞的一首。

三、以诗为词大胆创新

婉约词一向讲究音律。古人曾说苏轼的豪放词是“横放杰出,自是曲中缚不住者。”(2)陆游也说:“先生非不能歌,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3)其实,何止豪放词,苏轼的婉约词也是如此。他在创作婉约词时,一方面尽量发挥它固有的音乐美、形式美;同时为了使词作“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在句法、平仄、韵律诸方面都有所革新而不是拘于词律的规定。例如词一般要比律诗韵宽些,但上声字与去声字通常不能互押。苏轼为了反映特定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增加词的表现力,常把口语乃至俚语引入婉约词中,这就出现了上声、去声互押的现象。如《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将上声字“小”、“晓”、“少”、“草”、“道”、“恼”等与去声字“笑”互押了。苏轼的《归朝欢·和苏坚伯固》与柳永词同属一体,但平仄却有微异处,也是为了音律之清浊与内容相合。再如,词的断句,在词律中也有明确规定。但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最后三句的点断就与词律不合。章质夫原词最后三句的断句是合词律的,“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意盈盈泪。”若按此点断,苏轼词应断为:“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显然不合苏词之意。于是,苏轼就打破词律,点断成:“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4)这样一改,不仅词意畅达,语气也十分明快有力。

这些实例表明,苏轼主张写词当以词意为主,音乐不过是达意的工具。《猗觉寮杂记》中记载了苏轼论琴的一段话,形象地阐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东坡论琴:平生不识宫与角,但闻牛鸣窖中雉登木。”这表明,苏轼崇尚的是天籁。既然宫、角之调是由天地而来,源于自然音响,那么琴声也不该受乐调限制,只要能适情达意就行了,必要时可以突破音律

的束缚,甚至可以自行度曲。苏轼对填词亦作如是观。

作为协乐文学,词从诞生之日起,就是音乐配合,或依辞谱曲,或按谱填词,这样才便于歌唱。故称之为“曲子”、“曲子词”。它是“歌者之词”,而非“诗人之词”。苏轼“以诗为词”的主张突破了词必合乐的传统观念。他说:“微词宛转,盖诗之裔”(5),又说词是“古人长短句诗”。他欲变“歌者之词”为“诗人之词”。当然,苏轼并非不懂音律,而是因为他性格豁达豪放,往往将新题材、新内容引入婉约词的创作。这样,原来为歌妓们轻歌曼舞而谱的乐曲,也就与之不相适应了。于是,苏轼在创作婉约词时,常常打破词律的束缚,谱写出许多内容健康活泼,形式清新爽朗的词章,为宋代词苑增添了鲜艳的奇葩。苏轼的创作主张与艺术实践意义深远,它使词逐渐摆脱对音乐的依赖,演变发展为一种抒情诗,特别是在词的,曲调失传而至于今日,人们按词牌填词,正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主张及其实践的延续和发展。

四、结束语

苏轼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天风海雨般气势的词,使北宋词坛为之耳目一新。所谓东坡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不仅指他在词史上开创了豪放派,还在于他发展了婉约派。他没有囿于词的传统规范,而是在接受婉约词的文学渊源,充分吸收其艺术传统营养的基础上,扬弃其“脂粉气”,加进新内容,凭着他超人的天才、学识和独特的气质、经历,给婉约词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北宋的婉约词坛吹来一股温馨的春风。

注释:

(1)《人间词话·人间词》[M].王国维.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2)《苕溪渔隐丛话》[M].后集卷三十三引.胡仔.商务印书馆,2004

(3)《老学庵笔记》[M].陆游.中华书局.1979

(4)《苏轼新论》[M].朱靖华.齐鲁书社.1983

(5)《苏轼文集》[M].祭张子野文.苏轼.中华书局.1986

1、施海勇.《试论苏轼对婉约词风的刷新》.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12

2、杨新民.《苏轼“婉约”词风辨》.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3、刘乃昌.《苏轼选集》.齐鲁书社,2005、9

4、何文祯.《苏轼婉约词的创作特色》.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1995、6

5、李俊华.《苏轼和他的婉约词》.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5、

3

6、程郁缀.《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之二——唐诗宋词》.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2、11

7、姜朝晖.《簸之揉之高华沉痛——苏轼婉约词论略》.兰州交通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8、叶嘉莹.《北宋名家选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9、闵泽平.《宋词二十讲》.新世界出版社,2005、1

10、张成恩.《苏轼词的多样化创作风格研究》.安康师专学

报,2006、1

试论苏轼对婉约词风的刷新

苏轼对婉约词风的刷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变“以俗为美”为“以雅为美”;二是淡化、内化“以艳为美”;三是以诗为词,使词由类型化到个性化。

“以俗为美”即是针对当时十分流行的柳永俗词而言的。苏轼对柳词“以俗为美”的审美趣尚称之为“柳七郎风味”。分析柳永词,我们不难看出,柳永词“以俗为美”的内涵有二。一是题材内容上看,多写贴近都会市民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写了大量青楼歌妓的酒宴歌舞,表现他的心态、爱好的情趣;二是多用市井口语,较之五代高雅艳丽的“诗客曲子词”自是一大进步,使词得新回到了民间,因而深为民众所欣赏,“有井水处皆歌柳词”。但是,柳词因过于从俗顺俗而流于浮艳、鄙俚,降低了词的格调。正如李端叔说“(柳词)较之《花间》所集,韵终不胜。”

因此,苏轼婉约词对柳词“以俗为美”的改造,相应地也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变多写社会世相为多写士大夫文人高雅情趣,特别是变抒情主人公多以青楼为主而多以大家闺秀为主;二是作品语言上变都会市井流行口语而为士大夫文人惯用的书面词汇。这样,苏轼就使得婉约词的“以俗为美”变为“以雅为美”了,应该说这是一大刷新。

苏轼在自觉主动地对柳词“以俗为美”的婉约词风进行改造的同时,还对传统婉约词为“艳科”予以淡化、内化。

晚唐、五代以来“诗客曲子词”的“以艳为美”的审美风尚,北宋初期连同柳永在内的婉约词人也是如此。这些词作内容特别富有浓厚的脂粉味、富贵态以至宫廷气,“以艳为美”;语言上“最着意设色,异纹细艳,非后之篡组所及(清王士祯《花草蒙拾》)苏轼对于这样”对艳为美“的传统婉约词进行改造、刷新,是不能够彻底的。因为男女之情以至性爱关系总是婉约所要表现的重要对象、永恒主题,他只能予以淡化、内化。

苏轼对婉约词风的刷新还突出表现在以诗为词上,即于词作中寄寓创作主体的精神风度,也即词的个性化,而不是如花间词人“以妇人女子之言”“以写妇人女子之怀”一样“男子而作闺音”。早期文人词的创作目的是供歌唱以娱客用的,正因如此,词人便以歌妓的身份和口气来写,所表现的情感变化及心里活动,都是模拟歌妓,所言之内容,就不外乎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宛转之度和悲欢离合之情。温庭筠、欧阳修、晏几道等词人的很多词对女性情态的描写和心理刻划十分细腻,以男性角色的女性置换,代歌妓立言。由于这些创作方式近似,就难免出现模式化、类型化。直到神宗熙宁年间,宋词进入了全面繁荣阶段,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正如况周颐《惠风词话》“宋颐、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这一代斗山。”至此,词已超越了作为流行歌曲之歌词形式,呈诗化状态,成为文人和一种独特的抒情诗体。“词到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刘辰翁《辛稼轩词序》)“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苏轼词具有个性化的心灵、情绪、气质、胸怀,亦即“词中有人”。金人元好问的《新轩乐府引》中就说:“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近人龙榆生在《两宋词风转变论中》更说苏轼词“悍然不顾一切,假斯体以表现自我之人格性性抱负,乃与当时流行歌曲,或应宫妓乐工之要求,以为笑乐之资,大异其趣”。苏轼的诸多名篇均突现了自我个性化的张扬。例如,他的《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一起首,说是一种清幽静劾的氛围,使人直觉有冷气袭人之感;月偏偏为“缺”,桐

偏偏为“疏”,漏已“断”,“人初静”。这几个包蕴了诗人情感的意象组合,极写了幽冷凄清、孤独痛苦的心境。“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诗人又进一步揭示了这种心境。苏轼初到黄州时,多次自称“幽人”,自然有幽闭之色彩,如同其自称“罪人”,同时,也含有孤独清高的味道。词人发问:在此万籁俱寂之境,谁看见了“幽人“在缺月下独自徘徊?似乎是还另外有人,然而,却又无人,只有孤鸿的身影。也许,此时在夜空里,真有一只孤鸿纯属词人臆想,在痛苦孤独的心境里,词人和身躯与灵魂化为了一只孤鸿。在这首词里,词人将这种感受艺术地化为了一只孤鸿的形象,它“惊”,它“恨”,却依然“非梧桐不止”(庄子语)宁肯寂寞于凄冷的沙洲。不难明白,这是作者自抒其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融贯于词的正是苏轼孤高自洁的精神气质。宋人评论苏词“以诗为词”,我认为其核心应该是“词中有人”,即词的个性化。吴熊和先生论及苏词“凡可入诗的,亦发入词;可于诗言之的,亦于词言之。苏轼‘以诗为词’的含义,实即如此”。并认为“以诗为词”是对苏轼从内容到风格,从用调到叶律全面革新的一句总结。

苏轼“以诗为词”把词家“缘情”和诗人“言志”两者很好结合起来,词由类型化转向个性化,将士大夫文人的人格、修养融铸于词中,做到“词中有人”,改变了词人戴上面具做人,脱下面具填词的尴尬局面,让词人昂首站立于诗人行列,堂常正正做人、填词、人品与词品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融合。

苏轼“婉约”词风辨

苏轼对词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扩大了词的题材,创作出内容以及风格与前人完全不同的“豪放”词,更在于他为似乎已显得山穷水尽的言情的婉约词找到了新的出路。而后者其实更难能可贵。苏轼完全改变了传统婉约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状况,他在词中注入了他独有的生命活力。表现出他那活泼泼的鲜明个性。和他那些豪放旷达的令人耳日一新的词作一样,他言情的婉约词也闪烁着他思想性格的光茫;他的真挚执着,他的沉郁深刻,他的多情多思。苏轼把政治失意人生感喟融入词中,集中抒写他内心郁结的情绪;他的忧患意识,他的苦闷怅惘,他生活中的孤独感和失落感,他对人生和历史的沉重感……这一切都以情感运动变化的面目出现词中。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情熔铸出深远的词境,使苏轼词的情感出表现出深刻而广远的特点。比起单纯地抒写风月爱情,这种情感模式显得更深沉、更复杂因而更耐人寻味。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怜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其实,李煜只是以其“赤子之心”,感受到亡国被囚、永失小皇帝忧愁生活的悲哀和追悔,几乎是出于本能的不由自己地道出了“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怅恨,他远不如苏轼那样多虑和多情。

比如同样是抒写爱情,苏轼总是有意识地让人在“情爱”之外感到一种“思想”,一种更为深沉郁结的人生感慨。这便大大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悼念亡妻的作品,然而读这首词我们不仅觉出苏轼对亡妻的刻骨思念,而且还感受到别有一种生死离合之外的虽不十分强烈但却更为深沉的人生沧桑与孤独悲戚之感,而十年生死相别,他感受最深的恰恰是这十年中自己的经历坎坷和无端牵累,而这种滋味又向何人去诉去哭?这样的言情词已经不仅仅是哀婉凄凉,更是沉郁苍茫。比之花间词人只是盯着一时一事一人。这种境界格调就要广远和深刻得多。

即使是写最风流不过的“艳事”,苏轼也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浮浪浓艳脂粉香气。除了变华丽为清丽、变雕琢为自然的语言风格外,主要原因是取决于他的文化品格和审美追求。苏轼的超凡脱俗在于:他“出污泥而不染”。他永远不满足于津津乐道古往今来他人和自己的风流艳遇,不满足于单纯追求声色之娱;他本人以及他的作品有着更高品味的精神境界和审美理想。这些作品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发乎情而止乎理。就是说,他实不愿被多情这一念

所拘束,他的目的在于想要获得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超越。缪铖说:“凡第一流之诗人。多有理想,能超脱,用情而不溺于情,赏物而不滞于物,沉挚之中,有轻灵之思,缠绵之内,具超旷之致,言情写景,皆从高一层着笔。”根本的原因是东坡有思想、有理想、能超脱,他能从高一层着笔。同样是写艳情丽事,东坡也可以把读者带入由俗念升华为精神追求和理性思考的尽洗铅华的审美境界。

苏轼选集

把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引入词作,也是苏轼开拓词境的突出表现。作者怀着欣喜的感情,在小词里对农村丰收在望的景象作了细致的描绘:

惭愧今年二麦丰,千歧细浪舞晴空。——《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

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有的词简洁地勾画了词人和当地居民的亲切关系:

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满庭芳》(归去不兮)

苏轼在徐州所写的几首农村词,是北宋词史上第一组饶有风味的农村风景画和风俗画。这几首词用清新隽秀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写农村小景。这里有绿荫绵延的村庄、鸟鸢翔舞的神社、层层闪光的荷叶、籁籁下落的枣花、软草平沙的路径等富有特色的农家景物,这里活跃着采桑姑、白发老汉、挑担卖瓜人、柔声娇语的缫毕娘和红妆罗裙赶来看太守的天真少女等各式各样的农村人物。缫车的声响、煮茧的香气、收麦赛神的喧闹,还使人们感受到一派热闹的生产气象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何时收拾耦耕身?”使君原是此中人。“尽管作为封建官吏,苏轼与农村生活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在词中,作者定肯把自己说成农村的一员,而不愿自视为高不可攀的官僚,这是对于古代文人还是难能可贵的。

苏轼的风景词和爱情词,也不同凡响,独具风韵。苏轼词写景眼界开阔、色彩鲜明、笔墨飞动,带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如写武汉的长江: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

——《满江红》(江汉西来)写颍州的颍水:

清颍东流,愁来送、征鸿去融。情乱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满江红》(清颍东流)苏轼善于在日常生活小景的描写中,寄托自己开阔的胸襟和爽朗的感情。如要〈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小词中,作者注目烂漫春光,面对西流溪水,唱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沿能西”这样乐观的人生之歌,在当时充斥离恨别愁的词苑中,确能使人耳目一新。苏轼偶尔写作情词,也细腻缠绵、妩媚动人。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写杨花,《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写幽居佳人,《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写行人伤春,都是前人叹赏的佳篇。

苏轼婉约词的创作特色

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的婉约词中,举凡送别寄远、赠答念旧之词,多写男妇柔情,很少涉及朋辈之间的友情。苏轼在这些场合,常利用婉约词长于抒情、手法细腻的特点,将自己充沛深挚的肺府之情融入词中,极少陈词浮调,开了婉约词作歌咏友情的新风。

有人曾讥笑“眉山公之词短于情”,这不仅把“情”仅仅局限于“脂粉之情”,而且也不符合苏轼的实际情况。不说他对妻子的挚爱深情,对弟弟子由手足之情,感动了多少读者为之动容落泪,说是他与朋辈间的友谊,也是至真至诚,感人肺腑,这从他为后人留下的那些

感人的词作中,亦可见一斑。

苏轼一生爱惜人才,广交朋友,而且心胸豁达,待人朴厚真诚,可谓朋友遍天下。但宦海浮沉,官场常有不测。他与朋友常因升迁、贬谪而辗转江湖。所以,苏轼十分珍重朋友间的欢聚与重逢,一旦与朋友分别,怅然之绪便油然而生:“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渔家傲·送张元康省亲秦川》)“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浣溪沙》(白雪清词出坐间),其惜别之情深致精微,可见苏轼对友情的珍重,分手后,他更一往情深,每当想念朋友时,总认为朋友也一定在思念自己:“凭杖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甚至在送走朋友后,夜不能寐时,还设想朋友因思念自己而“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如果没有朋友之间的深切了解和真诚的信赖,怎能写出充满如些深情厚谊的词句?

“多情自古伤别离”,似乎离情别绪之词,就是一定很哀婉凄切。苏轼与友人话别时,虽也难免生惆怅之情,但因他始终怀有政治抱负和理想。看重个人的操守与名节,加之性格乐观开朗,所以即使在叹离伤别、怀人念旧之词中,也能灌注一种积极进取精神,或以富有思致的豁达之情,给朋友以激励。在《浣溪沙·赠陈海州》中,苏轼劝慰朋友莫以仕途得失为念,而要象汉代廉吏朱仲卿那样勤政爱民:“升沉困事莫思量,仲卿终不忘桐乡。”这就是在赠答之词中,寄寓了积极的思想内容。当朋友因长年飘泊异乡而忧思时,他写词予以开导:“尘心消尽道心平。江南与塞北,何处不堪行。”只要清除世俗之念,纯于一心,忘却个人的升沉得失,无论是在江南,还是在塞北,都能安之若素,处之泰然。苏轼这种通达的观念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思辨力量,能给朋友以情绪上的鼓舞和哲理上的启迪。

苏轼写给歌妓的应酬之作,也富真情实感,有较高的艺术品味。宋代有着蓄妓的社会风习。苏轼虽器识宏伟,品格高尚,但毕竟是封建文人而难免不受影响。他晚年十分钟爱的朝云,就是从歌妓中所收的爱妾。苏轼在与同僚、文友的酒宴歌席上,常给歌妓写词,以助酒兴。但苏轼的歌妓词却少有香艳之气,更无浮浪之语,与温庭筠、柳永那些艳情之词,迥然有别。这是他同情歌妓们的不幸遭遇,爱其才艺,重其人格的缘故。

更难能可贵的是,苏轼对被侮辱、受损害的歌妓们能平等相待,并寄予同情。当他将她们的命运与自己四处飘零的坎坷一生联系在一起时,往往引发出“前一杯休辞却,天涯同是伤沦落。”的感慨!多历磨难的苏轼深知,这些歌妓们比之官场权势更有真情,更富正义感。所以在《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一词中,他把殷勤留别的佳人,看作比旧交新贵还要可亲可佩的知已:“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留别时,苏轼动情地劝说那些伤心的佳人,干脆痛快地哭一场,连眼泪也别擦,都弹在衣衫上,以便日后有缘相见时,再叙友情:“弹在征衫,图得见时说。”写得情真意切。正因如此,苏轼受到歌妓普遍的尊敬,爱戴和信赖。苏轼同情并爱护这些处于社会下层的歌妓,正是他的歌妓词有别于温、柳歌妓词的原因所在。

苏轼和他的婉约词

综观苏词,其贡献主要在于:

第一、扩大了婉约词的内容题材。苏轼对词的最大贡献在于对词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开拓。苏轼虽写了不少传统题材,但更重要的是把前人很少涉猎或从未表现过的题材大量引入词中,把人们的视野从历来单纯的酒宴、歌妓翠帐香径的狭小圈子引向广阔的天地,使词从“花间”“樽前”的小圈子走向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凡咏史、咏物、登临时、怀古、悼亡、送别、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爱国热情、人生哲理等无不可摄入笔端,以至后人称:“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至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概》)第二|提升了婉约词的格调。苏轼之前的婉约词不仅内容狭窄,而且格调低下,语言华

艳,剪翠栽红,铺金缀玉,充满了寄情声色的脂香粉气。而苏轼的婉约词则一反常态,其词感情真挚且高洁,短于艳情而长于真情。

第二、遵守词律而又不为词律所束缚。苏轼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词的音律逐渐走和细密的时代,但苏轼写词的原则是形式要服从于内容,既要照顾到词的音乐性,又要适当打破词律过于严格的束缚,便于词从应歌转为抒情。为了表意的需要,苏轼有时在格律及句读上敢于作适当的调整。有人因此而讥其为“多不谐音律”或“要非本色”。苏轼自己也说:“平生不善唱曲,故间有不如腔处”。其实,大量的材料证明苏轼是精通音律的。对此,还是陆游评得最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老学庵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研究之二——唐诗宋词

二、田园词

宋代中,词人们的笔墨触及到田园生活的,比触及到山水景色的不但更晚,而且数量上也更少。宋代写作田园词颇有成就的,正好是宋词中堪称“双峰并峙”的两位大家:北宋的苏轼、南宋的辛弃疾。

1、苏轼的田园词

苏轼不愧是才如江海的大家,他在宋代词坛上以横扫千军、雄视百代的气魄,开宗立派,承前启后,将宋词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他之前,五代词人欧阳炯所写的八首《南乡子》中,有个别词写到农村生活的情景,如第六首写道:“路人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两岸人家微雨后,收红豆。树底纤纤抬素手。”总体上可以说没有田园词。是苏轼的组词《浣溪沙》五首,为千年词史开拓了一个描写田园生活的新天地。他的五首《浣溪沙》词前有序曰:“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词人曾知徐州,适逢徐州大旱。作为一州长官,他曾亲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亲往石潭谢雨,这一组《浣溪沙》就是在往返途给农村时所作。这五首依次为: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岸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倩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麻叶层层荷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麦软肌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软草平莎过雨新,软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不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第一首先写石潭周围的村野风光:太阳照在深潭里,潭里鱼儿历历可见;连村一片绿树,绿树的浓荫里藏着乌鹊。从里面八方来观看谢雨仪式的,有黄童、有白叟,欢聚村外。如此盛大之举惊动了麋鹿和猿猱,虽然不习惯,但闻鼓声则“不须呼”而至。结句“归来说与采桑姑”尤妙,归去后的人们争着向因为采桑而未能前往观看的采桑女们讲述看到的情景。场面热闹,摹写传神,洋溢着村野气息。

第二首写词人的大队人马在乡村里行进,引得村里的人们纷纷出来观看。村里的女子们匆匆地抹些红妆,便三三五五地挤在棘离门口看使君,互相拥挤着都踏破了罗裙。这一描写犹如一幅农村风俗画,大凡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一读到此,眼便会立即浮现出曾经历过的一幕。下片写因为有雨而丰收,因为丰收而老幼扶携,欢天喜地赛神娱乐;黄昏中因欢乐而饮酒过量的醉叟,酣卧道旁。字里行间也透出了词人自己也按捺不住的喜悦之情。

第三首写村中所见:茂盛的麻叶、荷叶,层层叠叠发着光彩,谁家煮茧,清香飘满了一村。蚕妇们隔着篱娇语,十分悦耳动听。下片是词人与村里老人亲切交谈。“问言豆叶几时黄”,可见词人与村老之间关系平等而又无拘无束。

第四首也是写农村风物人情,历来不人称道。周汝昌先生评析道:“花落衣上,蔌蔌有声,何花出而具此斤两?曰枣花。枣花者,无丽色,无浓馨,形状琐细,最不惹人注目,而经东坡一写,其体琐而质量,纷纷而飘落于过路人,使之衣巾皆满,飒飒如闻声响。当枣花洒落之时,正缫丝忙迫之际,家家户户,响彻村周。又见柳荫复地之下,早有著牛衣之卖瓜人占尽清凉福地矣。下片专属行人,酒困,路长,日高人倦,口渴思茶,便敲门试问村野人家。吴先生清彩地总结道:“常说天风海雨,一洗绮罗香泽之习,足令诵者胸次振爽,为之轩朗寥廓——此犹是不寻常之为奇者也。若坡公此等词,则难以最寻常最普通最不‘值得’人咏的景物风光写之为词,此真奇外之奇!可知千古耒有之奇境,正在无奇之中。“(载《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最后一首也是写久旱逢雨后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软草平莎经过雨浇后生机一新,雨湿轻沙,马路上已无扬尘,农人们收拾农具准备耕种。下片写桑麻油光似泼,蒿艾气香如薰,词人被农村淳朴美好的生活感染,觉得自己也“元是此中人“。正因为词人有这样一种十分可贵的感情,才赢得了人民真挚的爱戴,不管走到哪里,他真心地爱护老百姓,老百姓也衷心地爱戴他。而一个受人民真诚爱戴的人,可以说是永远不死的。因为他的生命,在一代一代的人民的心中延续!

簸之揉之高华沉痛——苏轼婉约词论略

子瞻诗文高妙,世所叹服,横放杰出,光芒浑涵,《与谢民师推官书》谓其作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恣态横生。”而《宋史》卷三三八本传以为“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之所以如此,乃其思想抱负之杰特使然:“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为之主,而以迈往之气辅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达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为。至于祸患之来,节义足以固其有守,皆志与气所为也。”职是之故,其文章诗歌绝去笔墨畦径,穷妙理于法度之外,直造古人所不到,而别创新声。子瞻独负盛名于当时,门下济济多士,于其诗文,无不推服,然而,于其别创新声之词作,却不免时有怀疑。

其实,东坡词有其豪放不羁者,亦有旖旎缠绵者,其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非仅仅谓其豪放词作,那些明丽妩媚的婉约词作,亦言“花间”词作之所不能言,同样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领域,丰富了词的表现技巧,提高了词的品位,对词之贡献甚大。对此,前人是有认识的,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六云:

《后山诗话》谓:“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余谓后山之言过矣,子瞻佳词最多,其间杰出者,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赤壁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秋词;“落日绣帘卷,庭下水连空”快哉亭词;“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初夏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夜登燕子楼词;“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咏笛词;“玉骨那愁障雾,冰肌自有仙风”咏梅词;“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宴流杯亭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夏夜词;“有情风、万里卷

潮来,无情送潮归”别参寥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秋夜词;“霜降水痕收,浅碧鳞

鳞露远洲”九日词。凡此十余词,皆绝去笔墨畦径间,直造古人不到处,真可使人一唱三叹。若谓以诗为词,是大不然。子瞻自言,平生不善唱曲,故间有不入腔处,非尽如此。

而张炎《词源》卷下《杂论》亦曰:“东坡词如《水龙吟》咏杨花、咏闻笛,又如《过秦楼》《洞仙歌》《卜算子》等作,皆清丽舒徐,高出人表;《哨遍》一曲,隐括《归去来辞》,更是精妙,周、秦诸人所不能到。”可见,在认同其豪放词作之同时,对苏轼的婉约词评价亦颇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以豪放、婉约来论词有密切的关系。

明代张最早将唐宋词分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其后,徐师曾在《文体明辨》中说:“论词则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此后,豪放、婉约遂成为词之两体,并遂渐为人们所接受。

所谓婉约,乃婉转含蓄之意,婉即和顺柔美,约即委曲隐微。婉约词的风格特征,就其字面来看,即抒情的委婉、隐微、含蓄和风格的柔美清丽。婉约一词始见于先秦,魏晋六朝人已用之形容文学辞章,如陈琳《为袁绍与公孙瓒书》:“得足下书,辞意婉约。”陆机《文赋》:“或清虚以婉约。”在词史上婉转柔美的风调相沿成习,由来已久。词本来是为和乐演唱而作的,起初演唱的目的多为娱宾遣兴,演唱的场合无非宫廷贵家、秦楼楚馆,因此歌词内容不外离思别愁、闺情绮怨,这就形成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受此影响,婉约则与“香软”接近“, 花间”词风遂成为婉约的集中体现———言情述愁,捕捉细腻的情感流动,追求朦胧的官能感受。于是,香艳、柔弱、缠绵、婉转变成了词的主导风格,婉约词风由此形成。就其内容而言,多侧重儿女风情和离愁别绪,范围比较狭窄,更具私人色彩;结构深细缜密,强调形式技巧,重视音律谐婉,多严守格律之限制,字句声韵,力求自然谐和;语言圆润,清新绮丽而有柔婉之美。“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关于婉约词风格特点的形象说法。“学际天人”的苏轼以其天纵之才从事词的创作,虽也抒写游乐、宴饮、相思离别、赠妓、美人、咏物等“花间”词之内容,却无其香艳、柔靡,发挥其婉转缠绵、委曲隐微之特色,扩大词的题材范围,由注重官能享受而至于精神境界的享受。也就是说,苏轼以其创作实践对传统的婉约风格进行了革新,摆脱“花间”词风的“香软”,赋予“婉约”以新的含义,极大地发挥词之抒情写物的细腻深刻、曲折隐微、波澜层深、要眇宜修

之特色,因而从根本上提高了词的品味,开创了词发展的向上一路,其影响是深远的。

苏轼开始词的创作是杭州时,受当时社会享乐风气的刺激,与前后两位风流太守陈襄和杨绘颇为相契,又与张先、刘述、孙觉、李常、周、刁约、贾收、柳瑾等文人过从甚密“, 从这时起,他才像宋代多数士大夫那样安排好自己的私生活,充分享受社会和现实所提供的享乐机会”,频频雅集,饮酒赋诗作歌,开始了词的创作,“这种宋代士大夫们的私人生活场景,若用歌词来表达则最恰当不过了。所以苏轼初期词基本上写的是游乐、宴饮、送别、赠妓等私人生活范围的题材。社会生活在这里得到间接的、曲折的然而是深刻的表现,故其中也回荡着时代的声音、含蕴着作者的理想”[2 ] 。苏轼开始作词,亦由盛行一时的香软、婉约词风入手,掌握词体之规范,锤炼技艺。如,贾收出小妓双荷叶佐酒,子瞻因之作《双荷叶》:“双溪月,清光偏照双荷叶。双荷叶,红心未偶,绿衣偷结。背风迎雨泪珠滑,轻舟短棹先秋折。先秋折,烟鬟未上,玉杯微缺。”与张先同游西湖,闻江上筝声而作《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若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旖旎委曲,颇有柳七郎风调。当然,作为一代才人、豪迈不羁之士,苏轼很快摆脱了这种柳七郎风调,在其词作中,闪烁着思想性格的光芒:他的真挚执着,沉郁深刻,多情多思等等。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情熔铸出了深远的词境,使苏轼的婉约词表现出深刻而广远的特点。

北宋名家选讲

我们从晚唐五代的温、韦一直讲下来,讲到苏东坡以前的柳永,那些词大多是写美女和爱情,写听歌和看舞的,可是你要是把苏东坡的所有词都看一遍就会发现,苏东坡很少写美女和爱情,很少写听歌和看舞。他真的是没有用词的传统来限制自己,真的是用写诗的那种表现自己胸襟怀抱的笔法来写词。在他看来,没有任何一种情意或者胸襟志意不能写到词里边去的。这一点,就是苏东坡对词的拓展。岂止是拓展,这是一种白魄力和眼光。

在声律上,苏轼的词也有一点值得注意,我们讲过,柳永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对声律的掌握。但是对苏东坡的词,人们就有另外的一种批评,说他的词可以拗折歌者的嗓子,因为他不管声律。所以,柳永对声律是掌握,而苏东坡对声律是突破。苏东坡自己就是过写文章“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止”,还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答谢民师书》)他写文章如此,写词的时候便也有突破声律所在。苏东坡对声律的突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面的方法不合律然而仍有有律读,就是说他表现面上的文法虽然不合格律,可是你却可以把它加以变化依然按照格律来诵读。第二种就是文法和律读全然不合规则。

宋词二十讲

苏轼“以诗为词”的另一贡献则让词摆脱了对音乐的依附。作为倚声歌唱的曲词难于也不可能脱离乐曲。因为它要广泛传唱。但词不改变对音律的附属地位,就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苏轼的很多词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宋人记载中有苏轼当场填词,付诸歌唱的实例。《梁溪漫志》载:

歌者欲试东坡仓促之才,于其侧歌《戚氏》,坡笑而颔之。邂逅方论穆天子事,颇摘其虚诞。遂资以应之,随声随写,歌竟篇,才点定五六字。坐中随声击节,终席不间他辞,亦不容别进一语。

此外,据宋人记载:苏轼的《永遇乐》(明月如霜)、《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皆被时人广为传唱。这说明苏轼有依据乐曲改写歌词的才能。苏轼词前之小序也多次提及自己应酬歌者或酒宴的需求,当场填词。《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序云:“乃作长短句,以《江城子》歌之。”《减字木兰花》(惟熊佳梦)序云:“余过吴兴,而李公择适生子,三日会客,求歌辞,乃作此戏之,举坐皆绝倒。”然而,苏轼生性不羁,他不愿意为音律所束缚。《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晁补之语说:“居士词人谓多不协律,然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五中说:“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对苏词之不合音律,看得比别人清楚而又深刻。他明确指出,这时因为苏轼追求“豪放”,所以才“不喜剪裁以就声律”的。

苏轼词的多样化创作风格研究

二、独至一处的婉约词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词》的“故婉约其辞”,晋陆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古训,“婉”“约”二字都有“美”“,曲”之意,“婉”以柔美、婉曲。“约”的本义是缠束,引申为精炼、隐约、微妙。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李清照等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大体都可归诸婉约范畴。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籍,情景交融,声调和谐。到了宋末沈义父《乐府指迷》标举作词四个标准:“音律欲其

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轻怪而失柔婉之意。”这可说是对婉约艺术手法的一个总结。

豪放之作在词坛振起雄风,注入词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唱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应当看到,苏轼是崇尚自由而不拘一格的。他提倡豪放是崇尚自由的一种表现,然而也不拘泥于豪放一格。如所作《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即为王士祯《花草蒙拾》称为“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而非似有些豪放词作者气度才力产足而虚张声势,徒事叫嚣,或堆砌过多典故,也流于偏颇”。苏轼词作中大量均属婉约词,所以吴梅有云:“余谓公(指苏轼)词,豪放缜密,两擅其长。世人第就豪放处论,遂有铁板、铜琵之说。不知公之婉约处,何止温、韦?”柳永的艳情词,往往寄情声色,陶醉于粉香脂红中,情趣不高。苏轼有些词,的确也未能“免俗”,但就多数写儿女情的作品说,苏词的格调,仍遵循了“天工与清新”的原则。就以王士祯称“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的《蝶恋花》来说,其“缘情绮靡”也有不同处。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说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暮春感怀之作。花瓣凋零,红销香褪,青杏缀满枝头,燕子轻剪绿水。座落在这样环境中的人家,虽雅致,但更清寂。上片后两句,则更使人有凄戚之感。枝上柳绵飘颤,地上芳草连延无边。春已归去,伤怀无限。下片由一墙之隔而产生迥然不同的情怀:墙里佳人喧声笑语,春意昂然;墙外行人踽踽,屏神敛气,侧耳倾听。墙里佳人打完秋千,没事儿人一样走了,而自作多情的墙外行人,却不由得陷入无尽的烦恼之中。正是“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如果说这首词不是用香草、美人手法,寄寓着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心情,而写的是纯粹“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儿女情长,那么它是健康、纯洁、充满活力和情趣,没有晚唐五代北宋诸大家词的缠绵凄恻、粉香脂红的气味。

苏轼词,世以豪放著称,其创始之功,煞是难得。但我们却不能因此主忽视他还有大量的婉约。“其独到之处,美成(周邦彦)、白石(姜夔)亦不能到”(《白雨斋词话》)。他的这类词,多数不在妇女的娇姿艳态上下功夫,而是表现为情感色彩明朗,语意清新,同样指“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

论苏轼的婉约词风

论苏轼的婉约词风 【摘要】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倾倒了多少英雄豪杰!也使苏轼赢得了豪迈、雄放的千古美名。他那奔放不羁、意气横逸、气魄宏大的豪放词,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苏轼也被人们尊为词坛豪放派的开山之祖。但仔细翻阅《东坡乐府》,发现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多首词中,其豪放词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而较多的却是明丽、妩媚的婉约词。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风 东坡词历来是词学研究的一大热点,当人们再度走近这位豪放派一代宗师的词学世界驻足审视时,仍然有新的发现,并且随着学术视野的拓展,这类发现恐怕没有终结的—天。苏轼作为豪放词派的开山鼻祖,其刚健豪迈的词风常常掩盖了他对婉约词的独到贡献。其实这位极富才华和创造力的北宋成就最大的词人,其词作内容和形式的千姿百态,不仅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还多方面地对婉约词风的发展与创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开婉约词歌咏友情的先河 查礼说:“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词为倚声之体,借助声情以曲达文情,确乎有其方便和优长之处。晚唐五代和北宋初期的婉约词中,大凡送别念远、赠答怀旧之词,多写男女柔情,很少涉及朋友之情。苏轼当然也“未能免俗”,但可贵的是苏轼能走出闺怨坊曲的窄路,更多地用词来抒发亲人师友之间的感情,常借助于婉约词长于抒情、手法细腻的特点,将自己充沛深挚的肺腑之情融入词中,开婉约词歌咏友情的先河。 苏轼一生广交朋友,奖掖后进,为人心胸阔达,待人真诚朴实,因而朋友遍天下。但宦海浮沉,官场常有不测。他与朋友常因升迁、贬滴而辗转江~湖。所以他十分珍视朋友间的欢聚与重逢。一旦与朋友分别,怅惘之情油然而生:“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可恨相逢能几日,不知重会是何年?”其惜别之情感人至深,可见苏轼对友情的珍重。分手后,他更一往情深,每当想念朋友时,总认为朋友一定也在思念自己:“凭杖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甚至在送走朋友后,夜不成寐时,还设想朋友因思念自己而“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如果没有朋友间的深切了解和真诚友谊,怎能写出如此动人的词章? 二、抛却艳情词的俗套,歌唱至爱情深的伉俪真情。 自晚唐温庭筠以后,文人填词多为应歌而作,意在侑酒佐欢,加之时尚狎妓之风,故其中不乏充斥一些淫词艳调。就其内容而言,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多用代言体写女性的相思恋情,有着较浓的脂粉气;一类是写士大夫文人与风尘女子之间的婚外恋,虽然并不排除其中某些真诚相爱的成分(如柳永的部分歌妓词),但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两类作品都应称之为艳情词。而苏轼对爱情的歌唱却非如此,人们总喜欢标举他的《江城子》词。诚然,这首悼亡词着重展现了词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此联想到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无成,不免产生人生如梦之感。总体来看,这首词从江水的东流,感受到时光的逝去,进而把江山与人物合写,使“江山如画”与“风流人物”都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试论苏轼词作的风格多样性 辽宁省鞍山市华育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王希 摘要:在传统文化中,对苏轼词风格的认识往往以“豪放”评之,我认为这有失于偏颇和简单化,其原因在于仅以几首豪放词来涵盖苏轼词全貌,以偏盖全。我通过对几首苏轼词代表作的评论赏析,说明起词作风格的具体表现,提出苏词体势高妙,时而慷慨豪放,时而清丽委婉,时而飘逸旷达,风格多样,不可一而论之。 关键词:苏轼风格多样豪放旷达婉约 词的历史可谓久远,但直到宋代,才可称“得其时也”。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为词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词坛一时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因词风迥异造成的流派之争也便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作为一代文坛名匠,苏东坡的词风,更是被后世的文论家们屡加评论。 明人徐师曾在《文体明辩》中说:“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词情蕴籍,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人们就把宋代的词人分为两派:晏殊,晏几道父子及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俱归入婉约一派;苏轼,贺铸,辛弃疾,陆游等归入豪放一类。这种分法虽显简单粗略,但后人却纷纷认同。 纵观古今对苏轼词风的评论,大体有“豪放”,“旷达”,“婉约”等几种说法。其实,对象苏轼这样才华横溢,气质浪漫,个性自由,风格多变的一代文豪,试图用一个词来形容他的词风,那肯定是徒劳的,也是片面的。如果仔细探究一下苏轼的全部词作,使可见苏词风格的多样,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记得画屏初会遇)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超脱旷达等等,不一而足。再基于苏轼执着而不乘张,既能拼搏进取,亦能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以及挥洒自如的写作态度和变化莫测的诗文技巧。我认为,对苏轼风格应分而论之。 一、苏轼词作风格中的“豪放” 苏东坡之所以被后世众论者尊为“豪放派”之鼻祖,主要还是由于他的一些描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的词作,确实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慷慨豪迈的气质,领词风转变之先河。 如他创作的第一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全篇洋溢着一股报国杀敌的豪情,其词在脉脉柔情的传统词风中,敲响了慷慨激昂,纵横奔放的豪迈鼓乐,“回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给人一种豪气冲天的冲动感觉。另外,如《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田》回忆自己与苏辙少入仕之初,自信“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勃勃雄心,《南乡子·旌旗满江湖湖》中季风迂儒,赞扬“帕首腰刀”的勇士,《阳关曲·赠张继愿》中“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的惋惜,都充满高昂豪放的精神,这在唐诗佳处,也不过如此。因而王灼说他:“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不顾侪辈(1)。便是此意。 二、苏轼词作风格中的“旷达”

施开诚:浅谈苏轼的婉约词

施开诚:浅谈苏轼的婉约词 将唐宋词分为婉约、豪放两派,始于明人张綖。他在《诗余图谱》“凡例”之后附识曰: 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赡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故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后山评东坡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这段话说明了词体的分类,各体的风格及其代表作家三个问题。后世人评东坡词受其影响极大,自此以后论词者大多认为苏词主要风格是豪放,甚至忽视了他婉约词的成就。其实,从数量上看,现存的三百四十余首东坡词,真正堪称豪放词的不过三四十首,仅占十分之一左右;就思想内容上看,东坡婉约词中言情、咏物、写景、怀古、赠人、纪行各种题材无不具备;就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看,苏轼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使婉约词有了较大的创新与发展。所以他在词史上是绝不亚于任何婉约派词人的艺术大师。以下试从东坡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继承和创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东坡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所谓“婉约”,“婉”即和顺柔美,“约”即委曲隐微。前人所谓“词情蕴藉”、“含思凄婉”、“妩媚风流”、“清切婉丽”、“冲淡秀洁”、“风流华美”,都概括了婉约词的风格特征。下面以不同题材的词作分析其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 (一)言情词 “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张綖《诗余图谱》),东坡婉约词首推言情之作。其词或感遇悼亡,或伤春惜春,或悲羁旅,或叹行役,皆写得温婉动人。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苏轼在密州太守任上写的《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最能代表其婉约风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年正月十二日,苏轼梦见亡故十年的爱妻王弗,结发恩爱,十载萦心。上片先写相思情深,接着联想到自己十年来坎坷的境遇,作了奇特的假设和想象:十年的风风雨雨,已使我灰尘满面,鬓发如霜,纵使是亡妻能相见,大约也是“相逢应不识”吧!是政治道路的坎坷,还是思念之情的煎熬,使诗人容颜变化如此之大?上片留给人以无尽的余响,并为下片写梦作了铺垫。下片写梦中幽会之景:“小轩窗,正梳妆”,既是梦中所见,也是十年前夫妻恩爱生活的再现。接着笔锋一转,既无当年的欢乐,也无“相逢应不识”的惊讶,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而泪,千般感慨、万种风情尽在其中了。结末三句写梦后冥想:此后岁月里,使他肝肠寸断的,只有那朦胧的月夜,那小松成林的山冈,那遥隔千里的孤坟!这用泪水挥染而成的幽暗画面,凝聚了诗人无限凄凉之情,表现了“词情蕴藉”、“含思凄婉”的风格特征。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是伤春之词,《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悲叹羁旅行役;《洞仙歌?冰肌玉骨》写五代后蜀后主孟昶同花蕊夫人的爱情故事,可说是闺情词。这些词作都写得情深意远,哀婉动人,令人读之,回肠荡气,所谓“妩媚风流”、“清切婉丽”的风格特征,从中可见。 (二)咏物词 东坡咏物词约有三十首,多是以物言情,亦以婉约见长。《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写得真是幽怨缠绵,堪称婉约词中杰作。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首二句赋物,捕捉了杨花的特点,它似花却又非花,所以无人怜惜。接着笔锋一转,突出“无情有思”,开始赋予杨花以人格和感情,为下文塑造思妇的形象作准备。为什么说它“无情有思”呢?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柔软的柳枝当作思妇的柔肠,把翻动的柳叶当作思妇欲开还闭的娇眼,把飘坠的杨花比作思妇恍恍惚惚、来去无定的梦。此时已将咏物、抒情、写人融为一体,达到传神入化的境界。思妇好梦未成,却被黄莺叫声惊醒,于是自然而又巧妙地过渡到下片。下片中诗人已不受咏物的约束,把咏杨花和抒发伤春之情交融于一体。柳絮飞尽,万花纷谢,触目皆是残春景象;再加上一夜风雨,杨花已化作了一池碎萍,随着春残而消逝。二分化入泥土,一分随流水飘去,这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南京财经大学通识选修课课程论文考试(封面) 2013 ——2014 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任课教师:龚世俊 学生姓名: 班级:学号: 论文题目: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内容摘要: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苏轼的词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词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一苏轼词的艺术成就 在苏词以前,北宋前期的词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这类词在抒写个人胸襟、拓宽表现领域、丰富艺术技巧方面均直启北宋中期的柳永及其后的苏轼。宋词至柳永而进入了繁荣期,其通俗普及非前代可比,但其词境却嫌狭窄,不过于离愁别绪之外增添了描绘都市的一面,仍未出“艳科”的藩篱。 词至东坡,始有意挣脱传统题材的束缚,把词从花前月下和香软丽蜜中解放出来,建立了新的范式。 (1)扩大表现功能与开阔词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美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人性;苏词中也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他不止一次的浩叹“人生如梦”。所谓“人生如梦”既是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是指

高中议论文范文:苏轼—婉约词永远的绝唱

摘要:苏轼的婉约词中还不乏一些清新可喜的农村风情词,清丽妩媚,词情婉转,洋溢着生活气息、泥土芳香。苏轼,中华文学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他开创了豪放词风,以诗为词,为文坛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他的豪放词,以《水调歌头》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最为精绝,被人们代代吟咏传唱,击节叹赏。然而,在现存苏轼三百四十多首词中,豪放词的数量不足他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较多的却是清丽、雅致的婉约词。如果说东坡的豪放词如江奔腾壮伟震撼人心,那他的婉约词则如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洗尽了人间纤尘。在苏轼之前,词被公认为“艳词”,而苏轼的出现,则对传统的婉约词有所继承上不拘泥于音律,开拓了婉约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苏轼婉约词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一首《江城子》,近千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人的心。这首堪称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文笔细腻绵密、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但绝非易安的词那样凄凄惨惨戚戚,而是读出来让人觉得凄婉哀绝之情满满的已经冲出口,荡气回肠,余音袅袅,回味无穷,字字句句沁透着孤绝的阳刚之美。在《水龙吟》一词中,作者赋予了扬花思妇的生命、情感,借杨花咏思妇,也可以说是借思妇写杨花。两者水乳交融在一起,无情无思的杨花已被情感化了、生命化了,那“点点离人泪”随风飘散,仿佛使我看到了在杨花丛中,一位幽怨的女子掩帕拭泪,低低叹息……可见苏轼卓绝的功力和才情。人们常说“诗言志词言情”,唐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而苏轼打破了传统,他的婉约词不再多做缠绵悱恻的抒情,语气变的爽快利落,与此同时将自己的政治抱负、人生理想和哲学思考巧妙地融合其中。《卜算子》中:“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淮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影。惊起却回来,有恨无省。拣尽寒技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全词塑造了一只孤独寂寞的鸿雁形象,寄托作者在遭受政治挫折之后孤独,迷惘的心境和孤高不屈的态度。写得幽深清绝,每个意象都凸现幽寒的气氛,全词笼罩了一层浓厚的孤独和感伤。此外,他那“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人生喟叹,“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中思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感慨,“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那作者不被当朝理解无从现实人生抱负的悲哀……无不闪烁着东坡思想性格的光芒。苏轼的婉约词中还不乏一些清新可喜的农村风情词,清丽妩媚,词情婉转,洋溢着生活气息、泥土芳香。代表作是他在徐州任上写的《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蓠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炒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这是多么温馨恬然的田园风光!这又一次拓展了婉约词题材,使宋词走出了花间小径,融入生活,有了清新气息和活泼生机。纵观苏轼的婉约词,他的真挚执着,他的沉郁深刻,他的多情多思展露无疑。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情熔铸出了深远的词境,直观地透露出专属于他的智慧、自由和乐观,令人不禁拍案叫绝。在我不断的探询和欣赏中,我发现以婉约豪放来判定一位词人,特别是一位空前伟大的词人,似乎有些牵强。我想苏轼也无心写豪放或是婉约,都是信手拈来,随感而发,直抒胸臆,作品的样式多样化,情感也是多样化的,他只是一个善于发现生活中一切美好并善于表达这种美好的人罢了。浮华落尽,平淡归真,让我们携一壶香茗,在下午两三点的阳光下,品味茶的芳香,感受词人的本色,走进东坡那至真至朴的内心世界。

定稿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试论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 内容提要:苏轼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也是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这是在我们以前学过的教材中经常提到的。虽然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但是他的词中温婉含情的婉约词作的数量并不少于慷慨激昂的豪放词作的数量。本文主要从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题材突破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词的分析,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多样,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了解苏轼。 关键词:豪放;婉约;题材 一、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后苏轼登上仕途,因反对王安石推行新法,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政见不和,被谏官李定等人以讪谤新法罪逮捕入狱,即“乌台诗案”,侥幸获释后被贬黄州充团练副史。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他又激烈反对,特别是反对废除免役法。之后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他又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到儋州(今属海南)。直至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宋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七月卒于常州。苏轼一生在宦海中浮浮沉沉,心中种种忧愤,都成为其创作的源泉。 二、从苏轼词的题材分析其词风 苏轼最早的词作,按王文诰《苏诗总案》载,为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所作《浪淘沙》,词句尚为“绮陌香尘”、“槛内群芳”之类,可说是尚在学步欧晏(欧阳修、晏殊)。翌年所作的《行香子·过七里滩》,上下片之结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均令人有目不暇给之感,已可混入欧晏词集了。但仍未见苏轼之人格、性格、词格。后年所作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堂庑渐大、登临渐高,使用了大字眼、大角度,使用了议论的句式。已可见苏轼豪放洒脱词风的苗头。①真正实现豪放词风创制的,是苏轼随后的知密州时期。当然,苏轼在认识到自己开创了“自是一家”的词作新阶段之后,仍然有婉约之作出现。它说明:有些场合、情景、题材只适合以婉约的风格来表现;有些场景,只有以婉约的手法来表现,才会使听者爱听,读者爱看。婉约词风作为词史上一种成功的形式,已成为了难以取代的存在。 因此,我们解读苏词的风格,不能单纯的把之归结为“豪放”或“婉约”。苏轼的词风,既有“大江东去”的壮阔,“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挽雕弓射天狼”的雄劲;又有“记得画屏初会遇”的委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美,“花退残红青杏小”的清新。不论婉约与豪放,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 本文主要从题材的突破上说说苏轼词中的“豪放”与“婉约”风格。 (一)豪放词题材的突破 明人张南湖在《古今词话》中对“豪放”的解释为“气象恢宏”,并首推苏轼为豪放词代表。苏轼开创的豪放词,冲破了“以词为艳科”的藩篱,而“以诗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分析复习过程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 分析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在词章创作方面更显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才华,他“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表现力,不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写下了豪放与旷达的千古绝唱,开创了豪放词派,而且“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把宋词浓丽深婉的特色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前人多将苏词归于豪放一派,其实苏词风格是多样化的:既超迈豪放,又至情深婉;既放达深旷,又隽秀清逸。本文仅就其词风的豪放、婉约与清旷进行初步的分析论证。 一、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豪放风格 苏轼开创了豪放词风,是豪放词的代表,他能够借助瑰丽恢宏的意象来抒发慷慨豪情,将充沛激昂或悲壮苍凉的激情融入词中,并开拓了词的写作范围。 (一)气势磅礴、场景宏阔雄壮 气势恢弘。苏词的豪放词有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的特点。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一首著名的豪放词,磅礴的气势、壮美的场景、雄浑的境界,正是豪放词风的体现。词的上片写景,描写赤壁的景色,前三句,仿佛是描述远景,长江水浩浩荡荡,滔天波浪如大浪淘沙,送走了一代风流人物;次三句,描写近景,目光投向赤壁古战场;上片最后两句,是上片景物描写的总结。下片怀古,词人抓住周瑜年轻有为的主要特征,塑造了他雄姿英发的英雄形象,并由

浅谈苏轼二首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浅谈苏轼二首婉约词的艺术特色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常承善 【内容提要】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然而在苏轼的词作中,不洗“绮罗香泽”之态的婉约词约占一半以上。苏轼作婉约词,有“诗庄词媚”的历史传统风格的长期薰浸,更有其不凡的人生经历,多样的感情轨迹所造就的创作心境。苏轼的婉约词极富创新精神,孤鸿明月、思妇杨花、芳草佳人等形象,皆为他抒发各种情怀的对象。由于他非凡的文学素养和…以诗入词?的创作追求,更由于词人超脱旷达的个性,苏轼的婉约词相比于他人,特色更加鲜明。情感真切,寓意深远,取材自由,柔中有刚。在写法上构思新巧,善用比兴,语言凝练传神,结句常一语道破作者心境,似禅似道,令人回味无穷。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首词,就充分体现了苏轼婉约词的这些艺术特色。前一首词以花喻人,尽杨花坠落之态,叙离人不舍之情,亦真亦幻,似虚似实,幽怨缠绵,余味无穷。后一首词举杯邀月,幻天上不胜寂冷,寄人间天长地久,真情流露,溢于言表,托物言志,令人振奋。在两宋之交婉约词向豪放词的过渡中,他的婉约词形成了独立的特色。研究他的婉约词,对于他的思想人格,对于他的其他文学形式,乃至对于词的演变发展甚至整个宋代文学都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苏轼婉约词艺术特色寓意取材刚柔相济比兴 【正文】词是在音乐的土壤萌芽和诞生的,发展到两宋时达到了巅峰,北宋中后期,苏轼登上词坛,为北宋词的发展打开了崭新的局面。苏轼把词当作“诗之裔”(《祭张子野文》),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变革”。《东坡乐府》中出现了〔沁园春〕“孤馆灯青”、〔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念奴娇〕“大江东去”等一类篇章,顿时使北宋词坛异彩纷呈。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①,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在欧、晏时,词的创作已不仅仅为了应歌,为妓女立言,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苏轼的出现,促进了北宋词朝着多极方向发展。一方面,柳永的影响极为深远,北宋慢词创作,自苏轼、秦观继起之后,更加兴盛;另一方面,苏轼同时及稍后若干追随者学其作词,虽各有所得,却不拘一格,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柳、苏的“变革”及其相互竞争的结果,使得北宋词坛出现了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嘉枯二年(1057)进士,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苏轼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是宋代文学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代表作家。在文、诗、词、书画等领域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 一、打破“艳科”藩篱,革新奢靡词风 北宋以前,词风多华靡。中晚唐以来骄奢华靡的世风,以及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幻灭,最终促使词的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形成。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这时期的词词风浮艳,以《花间集》为代表,其中描写恋情相思与男欢女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温庭筠作为花间词人的典范,其词长于以密集的意象、华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来描摹事物,艺术风格华美秾艳。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能集中体现其秾艳的词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宋初词风虽不及前朝华靡浮艳,但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多为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缺乏现实意义。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的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更具有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以诗为词”,提高词的地位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他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面对“诗庄词媚”的局面,苏轼致力于改变词的题材与境界,使词能兼而能表现阳刚之美。在柳永开拓疆界、扩大体制的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加以变革。词至苏轼,“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已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而且可以直接用以言情、述志。从整体上看,词的发展进程,是逐渐向诗靠拢的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苏轼外出打猎,满怀豪情地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在词中,作者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全词“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充满阳刚之美。至此,“词庄诗媚”的传统被苏轼打破。 三、开拓词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 的社会内容。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轼词的创作风格 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 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北宋词坛上,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故而,一言以蔽之,轼词创作风格的集

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多样化的题材 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消解诗词界限,合二为一,达到了诗词一体的艺术效果,进而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提升了词的表现能力,词同样可以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故而形成了词多样化的题材,无论是豪放词、旷达词还是男女恋情词,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具风韵,回味无穷。轼在词创作方面最难能可贵而且也是最具闪光点的一点,就是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到词的创作当中,这在他多种题材的词作当中都有展现。 1、展现建功立业的豪情 在轼众多的豪放词当中,《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1]可谓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整首词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希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英雄志士的形象。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此年轼四十岁,“老夫”是轼的自称,有宦海浮沉的疲惫之意;词的首句充分描述了轼出猎时的装束,“千骑”形容出猎的队伍之盛大,声势之雄壮,此处有夸之语;词的第二句意谓作者自己出猎的勇猛姿势可以像当年权射虎那样。词的下片意在抒情,“酒酣胸胆尚开”意谓胸怀开阔,豪气勃发;“持节云中,何日遣唐?”此句一语中的,意谓不知朝廷何时才能重用自己。此时的轼正在遭受贬谪期间,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展现出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如果说《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他豪放词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轼的这首词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完全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含义。每个人生来都有现实的抱负和人生的寄托,即将自己的存在价值最大限度的放大,彰显自我的存在感,换而言之,就是平凡大众的英

苏轼词的意象浅析

苏轼词的典型意象浅析 09中文一班 唐淳 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之一,他的词风格多变,有最具代表性的豪放词,也有清新的田园词,更有清丽婉转的婉约词。作为一位风格多样的北宋的代表词人,他的词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词中的艺术手法,典故,意象都达到了词作中的最高水准。意象是诗词中作者情感的载体,而本文则旨在通过苏轼词中的几个典型意象来分析苏轼的内心状态和人格理想 关键词:苏轼词、意象、明月、孤鸿、风雨 一、 引言 诗词最重要的在于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诗词中,作者一般都不会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中间就需要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就是诗词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意象。所谓意象,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南朝梁刘勰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绎)辞;然后使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具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尤端。”① 此为意象一词最早出现。诗词的创作是无法离开意象的,而苏轼的诗词中,则有大量的意象,这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也有很大的关系,下面就选几个苏轼词中最为典型的意象来分析。 二、明月意象:思念、追求与理想、人生波折中的憾恨悲愁。 明月意象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写明月的篇章不计其数。“好诗多在明月中”② 清代文学家黄宗羲一语道破了这期中的奥秘。苏轼作为词作大家,其咏月词也是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苏轼对月的意象的描写大多出现在因“乌台诗案”遭贬谪后的词作中。苏轼的词作在“乌台诗案”前后有着一个风格的变化,由前期的豪放超逸,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感悟。在这些词作中,苏轼通过“月”的意象来描写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宦海风波,人生旅途中的退与进,沉与浮,荣与辱,苦与乐。“月”这一意象在苏轼词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而这些“月”意象的使用,也使得苏轼的词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婉约的审美色彩

苏轼婉约词介绍

苏轼婉约词介绍 苏轼的词既有大量豪放派的杰出篇章,也有不少蕴涵着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的婉约派的佳作。他的婉约词的特点是用清浅的忧愁表达旷达的心胸,用深沉的哀愁表达浓重的情爱,用绰约的隐愁表达鲜明的个性。苏轼对传统的婉约词进行了继承与发展,让婉约之风得以高扬。对苏轼词的婉约词风前人已有论述,但是有过于片面化,本文主要从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言情)﹑婉约词的重要内容(咏物)﹑婉约词的基本特征(意境之美)三个方面,通过对苏轼的几首代表性的婉约词的分析,从而展现出苏轼词风的婉约凄美的一面,从而使人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1037——1101)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其性格率真、孤傲、豁达、超脱,有理想,有抱负,有政治见解。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中进士,神宗熙宁年间,因于主张新法的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贬为杭州通判,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苏轼婉约词的创作就是从此时开始的。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史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其婉约词具有很高的成就。他作婉约词有其感情基础、历史原因、才力因素.其词塑造了亡妻、舞妓、少女等形象,借词抒发其政治情怀;铺叙、比兴等是其常用表现手法,结构方式灵活多样;其语言极为洗炼、凝重,常选用一些凄冷哀婉之词,点化作者心境.总之,其婉约词塑造形象的成功、抒发感情的真切、表现手法的纯熟、运用语言的巧妙,使其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豪放词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婉约词人。苏轼现存词作中,婉约词数量远远多于豪放词,这些委婉含蓄之作,无论是抒发亲人,恋人间的深厚情谊,还是表现士大夫之流的闲情逸致,无论是对田园风格的尽情讴歌,还是对寄情之物的着力咏叹,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滋润着词人特有的审美意趣。苏轼的婉约之作,既是对传统婉约词的有益开拓,更是对传统婉约词的大胆创新! 风格及其根源 婉约一词,即委婉含蓄之意。婉约词不仅是一种文学题材,也是一种创作手法。自后唐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闺怨、相思、离情别绪、春花秋月便成词作的一大题材。婉约词上承花间词,与花间词一脉相承,但是与在花间词相比,婉约词内容上去其浮艳多分雅致,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她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就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苏词风格的特征:在气魄方面雄奇、博大;在“法度”方面突破陈规,不许泛滥。为了弄清“豪放”一词的含义,我们还可以瞧苏轼自己的一段话: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一枕得无睡,辄亦得之耳。《东坡续集·答陈季常》)这就是苏轼称赞陈季常豪放词风的话,联系她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话,可以断言:苏轼心目中的“豪放”,既要能体现“诗人之雄”,酣畅淋漓地抒发为造物主所不容的“如此快活”的感情,又要在“法度”(即一般艺术规律与传统)容许范围内“出新意”、“寄妙理”。 从以上可以瞧出,所谓“豪放”,在气魄方面,它要求雄奇、博大,不允许中正、平庸;在“法度”方面,它既要

求突破陈规,又不允许泛滥无归。 然而,苏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豪放的风格呢? 第一,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题材,丰富 了内容。 晚唐、五代文人词发展于歌楼酒宴之中,其主要特征就是“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因而被视为“艳科”、“诗余”。词的内容只能写儿女私情、离愁别恨。北宋时期晏殊、张先、欧阳修等词人,几乎毫无保留地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其后的柳永,善于用“俚语”与铺叙手法描写病态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其就是妓女的生活,词的内容有所扩大,但其基调仍未跳出“艳科”的窠臼。苏轼则一扫靡艳词风,开创豪放一派,正为胡寅《酒边词序》说的: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 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 外,于就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词”提到了与“诗”并列的地位,凡就是“诗”能表达的内容,多写进“词”里去了,山川景物[如《水调歌头》]。记游咏物[如《浣溪沙》]。感旧怀古[如《沁园春》,《念奴娇》]。惜别怀人[如 《八声甘州》]。述行明志[如《江城子》]等等,都成了苏词的题材。刘熙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艺概》卷四),此语恰到好处地道出了苏词

浅论苏轼的婉约词特点.

浅论苏轼婉约词的艺术风格 在词史上,苏轼向来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横放杰出,清旷雄奇,“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陆游《跋东坡七夕词后》)。但这位豪放派词的开派人,并不只以豪壮见长,其婉约词写得非常出色。在苏轼的全部词作中,婉约词流传至今的有三百余首,约占传今作品的87%,占了将近大半,而且有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些词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不亚于唐宋时期其他婉约词。被张炎称为“清丽舒徐,高出人表”为“周(邦彦)、秦(观)诸人所不能到”(《词源》卷下)。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也说:东坡先生以文章余事作诗,溢面作词曲,高处出神入天,平处尚临镜笑春。历代词话评论家都有肯定苏轼词婉约风格的一面并评价甚高。 一、题材广泛情真意挚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这是婉约词人对婉约词的基本看法。他们认为作为词就是为了“娱宾遣兴”,“作佐清欢”。正因为如此,唐未及宋文人作词的动机,大多是应歌而作,只是“绮宴公子,绣幌佳人”作“清艳之词”,“助娇之态”。它是不大需要作者真情实感,多写歌妓情感,以闺怨离愁为主。苏轼以前的婉约词,内容主要是剪红刻翠的“艳科”和旖旎温柔的“情话”,题材范围十分狭窄。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引入词坛,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文人词旧有的格调,赋予词以新的灵魂、新的生命。苏轼对婉约词题材的创新表现在两个方面: 1、沿用传统题材,赋予新的思想 “词为艳科”,“言情”是晚唐以来婉约词的传统题材,苏轼也写男女之情,但他主要表现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真挚的爱情,写得清新、活泼;他还抒写还至死不渝的相思之情,也写得情真意挚,感人至深。如《南乡子·双荔枝》: 天与化工知,赐得衣裳总是绯。每向华堂深深见,怜伊,两个心肠一片儿。自小便相随,绮席筵不暂离。共恨人人分拆破,东西,怎得成双似旧时? 这首词描绘了“自小便相随”那种青梅竹马式的纯洁爱情。全词犹如一泓清澈泉水,清新直率。令人欣喜。又如写景,暗写情,寄情于景,以对照法点明离别之久。思念之深。新颖深婉,不落前人窠臼。 描写烟花柳巷中歌妓的生活,刻画她们的形象,也是晚唐以来表现男女之情的题材之一。但这类传统词都带有狎侮女性的描写。而苏轼的这类词,多表现对歌妓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这是高于传统歌妓词之处。苏轼对那些侮辱、被损害的歌妓平等对待和深切同情,这与他一生的坎坷不平联系在一起。他在《醉落泊·席上呈杨元素》词里发过“同是天渊伤沦落”的感慨;在《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里,把殷勤留别的佳人引为比旧交新贵更为可贵的知已。“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这是多么真挚的感情。些外,苏轼不像前人写同类题材的词时惯常注目于歌妓的神态色相,如《水龙吟》(楚山修竹如云)、《减字木兰花》(空庆响琢)等均是富有音乐美的词篇。至于那首由韩愈《听颖师弹琴》诗隐括而成的《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其摹写起伏抑扬的音乐之美,几乎原作同臻化境。 伤怀别人也是婉约词传统题材。在晚唐伤怀别人词中,对象主要是女性,内容为恋情。苏轼在创作此类词时,不但表现男女之间的离愁别苦,还扩大到送别挚友、怀念亲人的范围。如〈昭君怨·送别〉,写作者与友人的恋恋不舍,依依惜别,表达出缠绵的别情。又如《木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作者:吴文灵导师:文师华 摘要 苏轼是中国词坛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的词在题材与内容、表现方法、语言运用、风格特色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词开拓了新天地,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作为开一代词风的旗手和舵手,苏轼在词坛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宋词“至轼而又一变”(《四库全书总目纲要》)。 苏轼的词大气磅礴,有大家风范,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关键词:苏轼;豪放词;以诗入词;影响;清雄旷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散文兼美的文学大家,单就词的一方面而言,他的贡献尤其杰出。本文旨在通过对苏轼重点词作的分析,并结合苏轼的身世和思想,来研究、赏析苏词的艺术特色,感受苏词带给我们的艺术震撼。 苏轼一生坎坷,因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主动到地方任职,由于“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保守派复起,又因反对司马光等尽废新法而再度外调,新党上台,仍遭贬逐,更远赴海南岛儋县。流离迁徙的仕途生涯对其思想的影响是深刻的。他的思想相当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几个方面是既矛盾又统一的。“杂”而不“乱”的思想、特立独行的身世,对于苏轼词的启迪和塑造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词的题材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艺术创造的空间 他摧毁词为艳科的狭小樊篱,改变了词为“诗余”、诗高“词卑”的传统偏见,使词从花前月下,浅斟低唱之中,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扩展题材,大开眼界,大展手笔,诸事万物,凡可入诗者,皆可入词。正如清人刘熙载所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容的词作,但更重要的是把前人很少涉猎的或从未表现过的题材大量引入到词中,使人们的视野从单纯的酒宴歌席、红香软翠的狭小圈子引向广阔的天地,使词从“花间”、“樽前”的离别相思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爱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