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位串行输入串行输出冒泡排序(verilog)

八位串行输入串行输出冒泡排序(verilog)
八位串行输入串行输出冒泡排序(verilog)

实现功能:八位串行输入串行输出冒泡排序

源文件:

module bubble_sort(clk,rst,Load,Sort,Send,Data_in,Data_out); input clk,rst,Load,Sort,Send;

input [7:0]Data_in;

output reg[7:0] Data_out;

reg[7:0] A[1:8];

reg[3:0]k;

reg[3:0]i,j;

reg [2:0]state,nstate;

parameter S_rst=3'd0;

parameter S_init=3'd1;

parameter S_idle=3'd2;

parameter S_load=3'd3;

parameter S_prep=3'd4;

parameter S_sort=3'd5;

parameter S_wait=3'd6;

parameter S_send=3'd7;

always@(posedge clk or posedge rst)

begin

if(rst)

state<=S_rst;

else

state<=nstate;

end

//状态切换

always@(state or Load or Sort or Send or i or k)

begin

case(state)

S_rst:

begin

nstate=S_init;

end

S_init:

nstate=S_idle;

S_idle:

begin

if(Load==1'b1)

nstate=S_load;

else if(Sort==1'b1)

nstate=S_prep;

else nstate = S_idle;

end

S_load:

begin

if(k==4'd8)

nstate=S_init;

else

nstate=S_load;

end

S_prep:

nstate=S_sort;

S_sort:

begin

if(i<=j)

nstate=S_sort;

else if(i<=4'd8)

nstate=S_sort;

else if(Send==1'b1)

nstate=S_send;

else

nstate=S_wait;

end

S_wait:

begin

if(Send==1'b1)

nstate=Send;

else

nstate=S_wait;

end

S_send:

begin

if(k==4'd8)

nstate=S_init;

else

nstate=S_send;

end

default:

nstate=S_rst;

endcase

end

//数据传送

always@(posedge clk)

begin

case(state)

S_rst: ;

S_init:

begin

k<=4'd0;

end

S_idle:

begin

if((Load==1'b0)&&(Sort==1'b1))

begin

j<=4'd8;

i<=4'd2;

end

end

S_load:

begin

if(k<4'd8)

begin

k<=k+1'b1;

A[1]<=Data_in;

A[2]<=A[1];

A[3]<=A[2];

A[4]<=A[3];

A[5]<=A[4];

A[6]<=A[5];

A[7]<=A[6];

A[8]<=A[7];

end

end

S_prep:

begin

if(A[j-1]>A[j])

begin

A[j]<=A[j-1];

A[j-1]<=A[j];

j<=j-1'b1;

end

end

S_sort:

begin

if(i<=j)

if(A[j-1]>A[j])

begin

A[j]<=A[j-1];

A[j-1]<=A[j];

j<=j-1'b1;

end

else

j<=j-1'b1;

else if(i<=4'd8)

begin

j<=4'd8;

i<=i+1'b1;

end

else if(Send==1'b1)

k<=4'd0;

end

S_wait:

if(Send==1'b1)

k<=4'd0;

S_send:

begin

if(k<4'd8)

begin

k<=k+1'b1;

A[1]<=8'd0;

A[2]<=A[1];

A[3]<=A[2];

A[4]<=A[3];

A[5]<=A[4];

A[6]<=A[5];

A[7]<=A[6];

A[8]<=A[7];

Data_out<=A[8];

end

end

default: ;

endcase

end

//end

Endmodule

测试文件:

`timescale 1 ns/ 1 ps

module bubble_sort_vlg_tst();

reg [7:0]Data_in;

reg Load;

reg Send;

reg Sort;

reg clk;

reg rst;

wire [7:0]Data_out;

bubble_sort i1 (

.Data_in(Data_in),

.Data_out(Data_out),

.Load(Load),

.Send(Send),

.Sort(Sort),

.clk(clk),

.rst(rst)

);

initial

begin

Data_in=8'd0;

clk=1'b0;

forever #10 clk=~clk;

$display("Running testbench");

end

initial

begin

rst=1'b1;Load=1'b0;Sort=1'b0;Send=1'b0; #100 rst=1'b0;Load=1'b1;

#60 Data_in=8'd37;

#20 Data_in=8'd29;

#20 Data_in=8'd01;

#20 Data_in=8'd19;

#20 Data_in=8'd89;

#20 Data_in=8'd10;

#20 Data_in=8'd12;

#20 Data_in=8'd182;

#20 Load=1'b0;

Sort=1'b1;

Send=1'b1;

#2000 $stop;

end

endmodule

仿真结果:

输入数据波形

输出数据波形

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

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 (1)实验描述 我们学习到排序是将一个无序序列整理成按值非递减顺序排列的有序序列。排序可以在不同的存储结构上实现。 基本排序是在顺序存储的线性表中实现的;二叉排序树利用二叉树的链式存储结构实现无序表的有序化。 本实验将进行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的基本操作,以实现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的熟练掌握和应用。 (2)实验过程 冒泡排序: 1) 从表头开始向后扫描,依次比较相邻元素。如果为“逆序”,进行互换。一次扫描后,最大元素排到表末端; 2)从后先前扫描剩下的线性表,依次比较相邻元素,如有“逆序”,进行互换。一次扫描后,最小元素排到表前端; 3)对剩下的线性表重复过程(1)(2),直到消除了所有的逆序。 输入:无序序列 快速排序: 1)在表的第一个、中间一个与最后一个元素中选取中项,设为P(k),并将P(k)赋给T,再将表中的第一个元素移到P(k)的位置上。 2)设置两个指针i和j分别指向表的起始与最后的位置。反复作以下两步: (1)将j逐渐减小,并逐次比较P(j)与T,直到发现一个 P(j)<T为止,将P(j)移到P(i)的位置上。 (2)将i逐渐增大,并逐次比较P(i)与T,直到发现一个 P(i)>T为止,将P(i)移到P(j)的位置上。 上述两个操作交替进行,直到指针i与j指向同一个位置(即i=j)为止,此时将T移到P(i)的位置上。 输入:待排序的子表 (3)实验结果及分析

冒泡排序: 输出:有序序列 快速排序 输出:有序子表 (4)实验结论 冒泡排序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工作量)为 (n(n-1)/2). 快速排序在最坏情况下需要(n(n-1)/2).次比较,但实际上排序效率要比冒泡排序高的多。 程序//代码: //bub.h template void bub(T p[],int n) { int m,k,j,i; T d; k=0;m=n-1; while(kp[i+1]) {d=p[i];p[i]=p[i+1];p[i+1]=d;m=i;} j=k+1;k=0; for(i=m;i>=j;i--) if(p[i-1]>p[i]) {d=p[i];p[i]=p[i-1];p[i-1]=d;k=i;} } return; } #include #include

冒泡法排序(变形与优化)

冒泡法排序(变形与优化) 1.有如下VB程序段: For i=1 To 3 For j=I To 5 If a(j)

If b(j)<b(j﹣1)Then temp=b(j) b(j)=b(j﹣1) b(j﹣1)=temp End if Next j Next i 方框中应填写的正确语句是( ) A.b(i)=a(i) B.b(i)=t C.b(t)=a(i) D.b(t)=a(t) 4.在冒泡排序时,当某一遍加工过程中没有数据交换,说明数据已经有序,无须进一步加工.为此小明对冒泡排序进行了优化,编写了一个VB程序,功能如下,运行程序时,在列表框List1中显示随机产生的n个整数,单击“排序”的按钮Command1,在列表框List2中显示降序排序后的结果,运行的效果如图所示. 实现上述功能的VB代码如下,但加框处代码有错,请改正. Const n As Integer=10 Dim a(1 To n) As Integer Private Sub Form_Load() Dim IAs Integer Randomize For i=1 To n a(i)=Int(Rnd*100) List1.AddItem Str(a(i)) Next i End Sub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Dim tmp As Integer,i As Integer Dim j As Integer,k As Integer For i=1 To n-1 k=0 For j=n To i+1 Step -1 If a(j)>a(j-1) Then

C (++)内部排序汇总(快速排序&冒泡排序&堆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归并排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 30001 random(int a[30001]) { int i; for(i=1;i<30001;i++) a[i]=rand()%30001; }//随机生成30000个数函数 int change1(char a[81]) { int b=0,n,i; for(i=0;a[i]!=0;i++); n=i-1; for(;i>1;i--) b+=((int)pow(10,n+1-i))*(a[i-1]-48); if(a[0]=='-') b=b*(-1); else b+=((int)pow(10,n))*(a[0]-48); return b; }//字符转化成整型 insort(int a[30001]) { int i,j,temp,temp1,n; int count=0; n=30001; for(i=1;i=0;j--)/* 每次循环完毕数组的0到i-1项为一个有序的序列*/ { count=0;/*这里count是标记位,可以减少比较次数*/ if(a[j]>temp) { temp1=a[j+1]; a[j+1]=a[j]; a[j]=temp1;

count++; }//满足条件,前移 if(count==0) break;//位置恰当,退出 } } }//insort插入排序函数 selsort(int a[30001]) { int i,j,temp; for(i=1;i<30000;i++) for(j=i+1;j<30001;j++) if(a[i]>a[j]) { temp=a[j]; a[j]=a[i]; a[i]=temp; } }//选择排序 bubsort(int a[30001]) { int i,j,temp; for(i=1;i<30001;i++) for(j=30000;j>i;j--) { if(a[j-1]>a[j]) { temp=a[j-1]; a[j-1]=a[j]; a[j]=temp; } } }//冒泡排序 int partition(int a[30001],int low,int high)

实验四:串行接口输入输出实验

实验四串行接口输入输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TEC-2000教学计算机I/O接口扩展的方法; 2、学习串行通信的基本知识,掌握串行通信接口的设置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说明 1、TEC-2000教学机配置了两个串行接口COM1和COM2,其中COM1口是系统默认的串行接口,上电复位后,监控程序对其进行初始化,并通过COM1与PC机终端相连,监控程序负责对COM1进行管理。COM2口预留给实验者扩展使用,监控程序不对COM2进行任何处理,实验者需要对COM2进行初始化、使用和管理。 2、实验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8251的工作原理,了解8251复位、初始化、数据传输过程控制等方面的知识。注意,①每次对8251复位后(即按了“RESET”键),都需要对其进行初始化,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数据传输;②每次复位后,只能对8251进行1次初始化,多次初始化将导致串口工作不正常。 3、在使用COM2口时,需要将两片8251芯片之间的跳线短接(缺省状态),以便为COM2正常工作提供所需的控制信号和数据;此外,还需要为其分配端口地址。教学机已将COM2口的C/(/D)与地址总线的最低位A0相连,但片选信号/CS未连,只引出1个插孔,实验时,应将该插孔与标有“I/O /CS”的7个插孔中的1个相连。 三、实验内容 1、为扩展I/O口选择一个地址,即将8251的/CS与标有I/O /CS的一排插孔中的一个相连。 2、将COM2口与终端或另一台运行有PCEC16的PC机的串口相连。 3、用监控程序的A命令,编写一段小程序,先初始化COM2口,再向COM2口发送一些字符,也可从COM2口接收一些字符,或实现两个串口的通信。 四、实验要求 应了解监控程序的A命令只支持基本指令,扩展指令应用E命令将指令代码写入到相应的存储单元中。 五、实验步骤 1、为扩展I/O接口选择一个地址,将8251的/CS与标有I/O /CS的插孔中地址为90~9F的插孔相连; 2、将教学机COM1口与微机PC1相连,在PC1上运行PCEC16.EXE,进入联机状态后保持PCEC的运行状态; 3、断开教学机COM1与PC1的串口线,将其连接到另一台微机PC2的串口上,在PC2上运行PCEC16.EXE联机; 4、用另一条串口线将PC1与教学机的COM2接口相连。 5、与COM1相连的PC2作为主PC,在主PC2上输入程序,和COM2连接的从PC1只作数据输入输出; 6、在主PC上用A、E命令编程对实验机的COM2口进行操作。 1)程序1:初始化COM2口 主PCEC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 A 2000 从2000H单元开始输入下面的程序: 2000:MVRD R0,004E ;给R0赋值004E(8251模式寄存器参数) 2002:OUT 91 ;将R0的值输出到COM2口中8251的模式寄存器(地址为0091H) 2003:MVRD R0,0037 ;给R0赋值0037(8251控制寄存器参数) 2005:OUT 91 ;将R0的值输出到COM2口中8251的控制寄存器(地址同为0091H) 2006:RET 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G 2000运行初始化程序,完成对COM2口的初始化。注意:每次按“RESET”按键后,在对COM2进行读写操作之前,都应运行该程序。注意,按一次“RESET”按键后,只能对COM2口进行一次初始化操作。 2)程序2:从与COM2口相连的PC输入字符串,在与COM1口相连的PC上显示该字符串。 主PCEC在命令行提示符状态下输入:

选择排序和冒泡排序的C++和C

C选择排序: #include #define N 10 main() {int i,j,min,key,a[N]; //input data printf("please input ten num:\n"); for(i=0;ia[j]) {min=j;//记下最小元素的下标。 /*********交换元素*********/ key=a[i]; a[i]=a[min]; a[min]=key;} else continue; } } /*output data*/ printf("After sorted \n"); for(i=0;i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n 4 int _tmain(int argc, _TCHAR* argv[]) { int x[n],i=0; printf("请输入%d个整数:\n",n); for(i=0;i

实验五:串行接口输入输出实验

实验五串行接口输入/输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TEC-XP+教学计算机I/O接口扩展的方法; 2、学习串行通信的基本知识,掌握串行通信接口芯片的设置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说明 1、TEC-XP+教学计算机的I/O结构 TEC-XP+教学计算机配置有COM1和COM2两个串行接口,其中COM1是TEC-XP+默认的标准接口,与PC终端相连接,监控程序负责对COM1进行初始化和使用管理。COM2预留给用户扩展使用,监控程序不能识别COM2,也不对COM2进行任何操作,用户需要对COM2进行初始化和使用管理。COM1和COM2均由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intel8251芯片构成。 2、Intel8251的组成及控制和使用方法 可编程串行通信接口芯片Intel8251支持同步和异步两种通信方式。在异步方式下,波特率为0~19.2Kbps,数据位可为5、6、7或8位,可设1个奇偶校验位,1个起始位,1个、1.5个或2个停止位。Intel8251内部有7个功能模块负责实现与CPU的数据交换以及与I/O设备的数据通信功能,内部有6个寄存器,其中与异步通信方式的有关的寄存器有5个,即模式寄存器、控制寄存器、状态寄存器、数据发送寄存器和数据接收寄存器。 模式寄存器的功能是设定intel8251的工作模式,控制寄存器的功能是控制intel8251的数据发送和接收等工作过程,状态寄存器的功能是反映intel8251数据发送和接收等工作的状态,各寄存器的格式如图5-1、图5-2和图5-3所示。当CPU把需发送的数据写入数据发送寄存器后,intel8251将自动把数据组成帧并逐位发送出去。Intel8251能自动完成数据接收操作,并把接收到的数据存放在数据接收寄存器中,CPU 从中读取即可。 图5-1模式寄存器格式图5-2 控制寄存器格式 图5-3 状态寄存器格式 CPU对模式寄存器、控制寄存器和数据发送寄存器只能写入,不能读出。对状态寄存器和数据接收寄存器只能读出,不能写入。Intel8251使用2个地址来访问内部的寄存器,其中用偶地址访问数据发送寄存

比较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的时间性能

南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报告 (2010 ~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算法设计与分析 实验名称比较冒泡排序 与快速排序的时间性能 姓名陈亮学号20094100104 专业数媒班级091 地点8-212 教师刘立

1.实验目的 比较冒泡排序与快速排序的时间性能。 2.实验内容 (1)利用随机数产生函数获取数据; (2)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对数据进行排序; (3)用记时函数对两张排序算法分别进行记时; (4)用十组以上数据进行实验(10~10000)。 3.实验过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AX 2000 // 元素个数 #define NUM_MAX 100000 // 随机数的最大值+1 int Partition(int a[],int n,int low,int high)//快速寻找分界点{ int pivotkey,t; pivotkey=a[low]; while(low=pivotkey) high--; t=a[low]; a[low]=a[high]; a[high]=t; while(low

VB NET实现选择排序与冒泡排序

Public Class Form1 Dim arr(5) As Integer Dim a(5, 5) As TextBox Private Sub delaytime() Dim i, j As Long For i = 1 To 20000 For j = 1 To 20000 i = i + 1 i = i - 1 Next j Next i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1_Load(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MyBase.Load Label1.Text = "数oy组á¨|元a素?值|ì:êo" Label2.Text = "第ì¨2一°?轮?:êo" Label3.Text = "第ì¨2二t轮?:êo" Label4.Text = "第ì¨2三¨y轮?:êo" Label5.Text = "第ì¨2四?轮?:êo" Label6.Text = "第ì¨2五?轮?:êo" Button1.Text = "产¨2生|¨2数oy组á¨|" Button2.Text = "选?择?法¤?§演Y示o?" Button3.Text = "冒??泡Y法¤?§演Y示o?" Button4.Text = "重?新?开a始o?" Button5.Text = "退a?出?" Dim i, j As Integer Dim leftlen, toplen As Integer leftlen = 120 : toplen = 32 Randomize() For i = 0 To 5 For j = 0 To 5 a(i, j) = New TextBox a(i, j).Width = 30 : a(i, j).Height = 30 a(i, j).Left = leftlen + j * 40 : a(i, j).Top = toplen + i * 32 a(i, j).Parent = Me : a(i, j).Visible = True Next j Next i End Sub Private Sub Button1_Click(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Button1.Click Dim i, j As Integer For i = 0 To 5 arr(i) = Int(10 + 89 * Rnd()) + 1 a(0, i).Text = arr(i) Next i End Sub Private Sub Button2_Click(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Button2.Click Dim i, j As Integer Dim min, min_i As Integer Dim t As Integer For i = 0 To 5 - 1 min = arr(i) : min_i = i For j = i + 1 To 5 If min > arr(j) Then

串行输入并行输出的移位寄存器-EDA仿真

串行输入/并行输出的移位寄存器 //功能模块部分 module shifter_sipo(data_in,clk,clr,shift_en,data_out); //定义模块名及输入、输出变量parameter size=4; //定义size为常数4 input data_in,clk,clr,shift_en; //输入端口 output [size:1] data_out; //输出端口 reg [size:1] data_out; //输出变量为四位的寄存器型 always@(posedge clk) //always过程块[敏感事件列表(时钟上升沿有效)] if(!clr) //如果清零信号不为零 data_out='b0; //把二进制0赋给输出端口data_out else if(shift_en) //如果shift-en不为0 begin //串行块 data_out=data_out<<1; // data_out左移一位,结果原赋给data_ou data_out[1]=data_in; //把输入端口的值赋给输出端口的第一位 end endmodule //测试模块部分 module sti_shifter;//测试模块名 parameter size=8; //定义size为常数8 wire [size:1] data_out; //定义data_out为8位的连线形 reg clk,clr,data_in,shift_en; //定义clk,clr,data_in,shift_en为寄存型shifter_sipo sh1(data_in,clk,clr,shift_en,data_out); //调用功能模块 defparam sh1.size=size; //对实例sh1的size变量进行重新赋值initial begin // initial过程块 clk = 0; //把0赋给变量clk clr = 1; //把1赋给变量clr shift_en=1; // 把1赋给变量shift_en data_in = 0; // 把0赋给变量data_in #10 data_in=1; //10个时间单位后,把1赋给变量data_in #20 data_in=0; //20个时间单位后,把0赋给变量data_in #30 data_in=1; //30个时间单位后,把1赋给变量data_in #40 data_in=0; //40个间单位后,把0赋给变量data_in #50 clr=0; //50个时间单位后,把0赋给变量clr #10 data_in=1; //10个时间单位后,把1赋给变量data_in #20 clr=1; //20个时间单位后,把1赋给变量clr #50 shift_en=0; // 50个时间单位后,把0赋给变量shift_en #40 data_in=0; // 40个时间单位后,把0赋给变量data_in #10 shift_en=1; // 10个时间单位后,把1赋给变量shift_en #40 data_in=1; // 40个时间单位后,把1赋给变量data_in #20 $finish; //20个时间单位后,结束仿真任务 end // initial begin always #5 clk = ~clk; //产生时钟信号 always #10 $display ($time," clr=%b shift_en=%b data_in=%b ->data_out=%b

快速排序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

快速排序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不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次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 假设要排序的数组是A[1]……A[N],首先任意选取一个数据(通常选用第一个数据)作为关键数据,然后将所有比它的数都放到它前面,所有比它大的数都放到它后面,这个过程称为一躺快速排序。一躺快速排序的算法是: 1)设置两个变量I、J,排序开始的时候I:=1,J:=N; 2)以第一个数组元素作为关键数据,赋值给X,即X:=A[1]; 3)从J开始向前搜索,即由后开始向前搜索(J:=J-1),找到第一个小于X的值,两者交换; 4)从I开始向后搜索,即由前开始向后搜索(I:=I+1),找到第一个大于X的值,两者交换; 5)重复第3、4步,直到I=J; 在本题中,初始关键数据X=46; A[1] A[2] A[3] A[4] A[5] A[6] 46 79 56 38 40 80 进行第一次交换后(按算法第三步从后往前找小于46的) 40 79 56 38 46 80 进行第二次交换后(按算法第四不从前往后找大于46的) 40 46 56 38 79 80 进行第三次交换后(按算法第三步从后往前找小于46的,此时i=4) 40 38 56 46 79 80 进行第四次交换后(按算法第四不从前往后找大于46的) 40 38 46 56 79 80 此时发现j=4,这一趟的快速排序就结束了 46之前的一组数据[40,38]都小于46 46之后的一组数据[56,79,80]都大于46 根据这样的思想对[40 38]46[56 79 80]继续排序就可以得到有序的数组38 40 46 56 79 80

冒泡排序 交换排序

选择排序和冒泡排序都是基于元素交换的,因此你的分类错误 冒泡排序基本思想:每次将最重的一个沉入海底 选择排序基本思想:每次扫描最重的一个与第一个交换 并且,选择和冒泡的时间复杂度是一样的(都是O(N^2)) 应用交换排序基本思想的主要排序方法有:冒泡排序(Bubble sort)和快速排序(Quick sort)。交换排序 所谓交换,就是根据序列中两个记录键值的比较结果来对换这两个记录在序列中的位置,交换排序的特点是:将键值较大的记录向序列的尾部移动,键值较小的记录向序列的前部移动。下面是java语言实现一个交换排序的函数: public class BubbleSort { public static int[] BubbleSort(int[] array){ for(int i = 0; i < array.length - 1; i++){ for(int j = 0; j < array.length - 1 - i; j++){ // 内部循环的边界要比长度小一 if(array[j] > array[j + 1]){ //相邻的两个元素比较,将大的放到最右边 int te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 + 1]; array[j + 1] = temp; } } } return array;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ay = { 25, 36, 21, 45, 98, 13};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ay)); BubbleSort.bubbleSort(array);// 调用快速排序的方法 System.out.println(Arrays.toString(array));// 打印排序后的数组元素 }

实验7串行接口输入输出实验

北京林业大学 11学年—12学年第 2 学期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任务书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学时: 2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任课教师:张海燕 实验题目:实验七串行接口输入输出实验 实验环境:TEC-XP+教学实验系统、PC机 实验内容 1.串行接口输入输出; 2.串行接口扩展。 实验目的 学习串行口的正确设置与使用。 实验要求 1.实验之前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和具体实验内容,做好实验之前的必要准备。 2.想好实验的操作步骤,明确通过实验到底可以学习哪些知识,想一想怎么样有意识地提高教学实验的真正效果; 3.在教学实验过程中,要爱护教学实验设备,记录实验步骤中的数据和运算结果,仔细分析遇到的现象与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意识地提高自己创新思维能力。 4.实验之后认真写出实验报告,重点在于预习时准备的内容,实验数据,运算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过程、遇到的现象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的收获体会,对改进教学实验安排的建议等。善于总结和发现问题,写好实验报告是培养实际工作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必要知识 串行接口是计算机主机和某些设备之间实现通信,硬件造价比较低廉、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一种输入输出接口线路,缺点是通信的速度比较低。从在程序中使用串行接口芯片的角度看,接口芯片内有用户可以访问的4个寄存器,分别是接收CPU送来数据的输出数据缓冲

寄存器,向CPU提供数据的输入数据缓冲寄存器,接收CPU发来的控制命令的控制寄存器,向CPU提供接口运行状态的状态寄存器,必须有办法区分这4个寄存器。接口芯片中还有执行数据串行和并行转换的电路,接口识别电路等。 串行接口用于执行数据的输入输出操作。一次输入或输出操作通常需要两个操作步骤完成,第一步是为接口芯片提供入出端口地址,即把指令寄存器低位字节的内容(8位的IO端口地址)经过内部总线和运算器部件写进地址寄存器AR,第二步是执行输入或输出操作,若执行输入指令IN,则应从接口芯片读出一个8位的数据并经过数据总线DB和内部总线IB写进寄存器堆中的R0寄存器,若执行OUT指令,则需要把R0寄存器的内容经过内部总线IB和数据总线DB写入接口芯片。接口芯片与输入输出设备之间的数据传送过程无需另外管理,会自动完成。 教学计算机使用8位的IO端口地址,安排在IN和OUT指令的低位字节,指令的高8位用作指令操作码,16为的指令编码全部占满,已经不能再指定要使用的通用寄存器,最终决定用对IN和OUT指令默认使用运算器中的R0完成输入输出操作。IO地址端口的高4为(最高一位的值一定为1)用于通过译码电路产生接口芯片的8个片选信号,低4位用于选择一个芯片内最多16个寄存器。教学计算机中,只为每个串行口芯片地址分配了两个地址,第一路串行接口的端口地址为80H/81H,第二路串行接口的端口地址可以由用户从90/91~F0/F1这8对中选择,把译码器的一个输出连接到接口芯片的片选信号引脚。两个端口地址如何能够按照选择接口芯片内的4个寄存器呢?请注意,4个寄存器中的两个只用于输入,仅对IN 指令有用,另外两个只用于输出,仅对OUT指令有用。2个端口地址和2条输入输出指令有如下4种组合,分别实现如下4项功能: IN 80:完成从接口芯片输入数据缓冲器读出8位数据并传送到R0寄存器低位字节; OUT 80:完成把R0寄存器低位字节的8位数据写入到接口芯片的输出数据缓冲器; IN 81:完成从接口芯片状态寄存器读出8位接口状态信息并传送到R0寄存器低位字节; OUT 81:完成把R0寄存器低位字节的8位命令信息写入到接口芯片的命令寄存器。 可以看到,偶数地址用于输入输出数据,奇数地址用于输入输出状态或命令信息。 实验说明 1.TEC-XP+配置了两个串行接口COM1 和COM2,其中COM1 口是系统默认的串行口,加电复位后,监控程序对其进行初始化,并通过该口与PC 机或终端相连;而COM2 口,留给用户扩展用。

冒 泡 排 序 详 细 解 析

js实现冒泡排序,快速排序,堆排序【解析时间空间复杂度】 文章目录冒泡排序(Bubble Sort)快速排序堆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 Sort) 时间复杂度 最好的情况:数组本身是顺序的,外层循环遍历一次就完成O(n) 最坏的情况:,O(n2)数组本身是逆序的,内外层遍历O(n2) 空间复杂度 开辟一个空间交换顺序O(1) 稳定,因为if判断不成立,就不会交换顺序,不会交换相同元素 冒泡排序它在所有排序算法中最简单。然而,从运行时间的角度来看,冒泡排序是最差的一个,它的复杂度是O(n2)。 冒泡排序比较任何两个相邻的项,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则交换它们。元素项向上移动至正确的顺序,就好像气泡升至表面一样,冒泡排序因此得名。 交换时,我们用一个中间值来存储某一交换项的值。其他排序法也会用到这个方法,因此我们声明一个方法放置这段交换代码以便重用。使用ES6(ECMAScript 2015)**增强的对象属性——对象数组的解构赋值语法,**这个函数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array[index1], array[index2]] = [array[index2], array[index1]]; 具体实现:

function bubbleSort(arr) { for (let i = 0; i arr.length; i++) {--外循环(行{2})会从数组的第一位迭代至最后一位,它控制了在数组中经过多少轮排序 for (let j = 0; j arr.length - i; j++) {--内循环将从第一位迭代至length - i位,因为后i位已经是排好序的,不用重新迭代 if (arr[j] arr[j + 1]) {--如果前一位大于后一位 [arr[j], arr[j + 1]] = [arr[j + 1], arr[j]];--交换位置 return arr; 快速排序 时间复杂度 最好的情况:每一次base值都刚好平分整个数组,O(nlogn) 最坏的情况:每一次base值都是数组中的最大-最小值,O(n2) 空间复杂度 快速排序是递归的,需要借助栈来保存每一层递归的调用信息,所以空间复杂度和递归树的深度一致 最好的情况:每一次base值都刚好平分整个数组,递归树的深度O(logn) 最坏的情况:每一次base值都是数组中的最大-最小值,递归树的深度O(n) 快速排序是不稳定的,因为可能会交换相同的关键字。 快速排序是递归的, 特殊情况:leftright,直接退出。

2.4.1 并行输入串行输出

2.4.1 并行输入串行输出移位寄存器实验 1.步骤: (1)新建工程SHIFT8R; (2)新建VHDL文件SHIFT8R.vhd,编写程序如下: --带有同步并行预置功能的8位右移移位寄存器:SHIFT8R.VHD LIBRARY IEEE; 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 ENTITY SHIFT8R IS PORT( CLK , LOAD : IN STD_LOGIC ; --CLK是移位时钟信号、LOAD是并行数据预置使能信号DIN : IN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 --DIN是8位并行预置数据端口 QB : OUT STD_LOGIC ); --QB是串行输出端口 END ENTITY SHIFT8R; ARCHITECTURE BEHAV OF SHIFT8R IS BEGIN PROCESS(CLK,LOAD) VARIABLE REG8 : STD_LOGIC_VECTOR( 7 DOWNTO 0); BEGIN IF CLK'EVENT AND CLK='1' THEN IF LOAD='1' THEN REG8 := DIN; --装载新数据 ELSE REG8(6 DOWNTO 0):= REG8(7 DOWNTO 1); -- 此语句表明:一个时钟周期后将上一时钟周期移位寄存器中的高7位 -- 二进制数赋给此寄存器的低7位 END IF; END IF; QB <= REG8(0); END PROCESS; -- 输出最低位 END ARCHITECTURE BEHAV; (3)保存后编译; (4)新建波形图SHIFT8R.vwf,编辑输入波形; (5)进行功能仿真; (6)进行时序仿真; (7)资源分配; (8)编译后,生成可以配置到CPLD的POF文件。 2.功能仿真结果及分析: 输入:DIN[7:0]8为并行输入信号 输出:QB为串行输出信号 控制:CLK为时钟信号 LAOD并行数据预置使能信号

基础排序总结(冒泡排序、选择排序)

1、冒泡排序 1.1、简介与原理 冒泡排序算法运行起来非常慢,但在概念上它是排序算法中最简单的,因此冒泡排序算法在刚开始研究排序技术时是一个非常好的算法。 冒泡排序原理即:从数组下标为0的位置开始,比较下标位置为0和1的数据,如果0号位置的大,则交换位置,如果1号位置大,则什么也不做,然后右移一个位置,比较1号和2号的数据,和刚才的一样,如果1号的大,则交换位置,以此类推直至最后一个位置结束,到此数组中最大的元素就被排到了最后,之后再根据之前的步骤开始排前面的数据,直至全部数据都排序完成。 1.2、代码实现 public class Array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ay = {1, 7, 3, 9, 8, 5, 4, 6}; array = sort(array); for (int i = 0; i < array.length; i++) { System.out.println(array[i]); } } public static int[] sort(int[] array) { for (int i = 1; i < array.length; i++) { for (int j = 0; j < array.length-i; j++) { if (array[j] > array[j+1]) { int temp = array[j]; array[j] = array[j+1]; array[j+1] = temp; } } } return array; } } 1.3、效率

JAVA冒泡法排序

import java.util.*; import https://www.360docs.net/doc/577489791.html,ng.*; public class Test1 { /** *@param args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int[] a1=new int[]{1,2,4,12,33,78,9,3}; int i,j; for(i=0;ia1[j+1]){ temp=a1[j]; a1[j]=a1[j+1]; a1[j+1]=temp; } } } for(int r=0;ra2[j+1]){

temp=a2[j]; a2[j]=a2[j+1]; a2[j+1]=(char)temp; } }result+=a2[i]; } System.out.print(result); } }

串行输入并行输出

串行出入并行输出寄存器实验1.步骤: (1)新建工程SHIFT8 (2)新建VHDL文件,编写程序如下: --串行输入并行输出寄存器: LIBRARY IEEE; USE Shift8 IS PORT( DI ,CLK : IN STD_LOGIC; DOUT : OUT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 END ENTITY Shift8; ARCHITECTURE BEHA OF SHIFT8 IS SIGNAL TMP : STD_LOGIC_VECTOR(7 DOWNTO 0); BEGIN PROCESS(CLK) BEGIN IF(CLK'EVENT AND CLK='1') THEN TMP(7)<=DI; FOR I IN 1 TO 7 LOOP TMP(7-I)<=TMP(8-I); END LOOP; END IF; END PROCESS; DOUT<=TMP; END ARCHITECTURE BEHA; (3)保存后编译;

(4)新建波形图,编辑输入波形; (5)进行功能仿真; (6)进行时序仿真; (7)资源分配; (8)编译后,生成可以配置到CPLD的POF文件。 2.功能仿真结果及分析: 输入:DI为串行输入信号 输出:DOUT[7:0]为并行输出信号 控制:CLK为时钟信号 (1)功能仿真 波形分析:DI串行输入“01010101” DOUT[0:7]并行输出“01010101” 因此,该设计能够实现串行输出并行输出的功能。(2)时序仿真

从波形图看出来,并行输出中两条相邻输出时间延迟为. 3.资源分配

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java实现和效率比较

冒泡排序,插入排序,快速排序java实现和效率比较 从测试结果看,冒泡算法明显不是一般的慢,10万数组的时候冒泡要4秒多,所以就百万就没用冒泡继续测试。 插入排序在结果中看来是最优的,为了方便比较,插入排序分别用了数组和list 综合结果: list插入排序> 数组插入排序> 快速排序> > 冒泡排序 输出结果: ******万级测试****** 快速排序耗时: 5 list插入排序耗时: 1 数组插入排序耗时: 1 冒泡排序耗时: 372 ******百万测试****** 快速排序耗时: 118

list插入排序耗时: 1 数组插入排序耗时: 12 [java] view plaincopyprint? 1.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2. import java.util.List; 3. import java.util.Random; 4. 5. 6. public class SortPractice { 7. 8.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9. System.out.println("******正确性测试******"); 10.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11. SortPractice sp = new SortPractice (); 12. int[] nums = new int[10]; 13. //生成随机整数数组 14. for(int i = 0;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