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化学科分析报告

2012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化学学科分析报告

一、命题指导思想

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化学具体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命题以《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卷)》为依据,从命题思路到试题设计,力求体现我省新课程高考命题的总体趋势,以考查考生化学学科素养为核心,侧重考查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2011年广东卷理科综合化学试题与2010年相比,命题风格和考点设置基本延续,但不少试题的背景真实性和综合性明显加强,对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要求略有提高,以能力立意的旗帜更为鲜明。对于试题的难度走向,师生应该冷静抛开近两年高考后学生的临场感受和社会、媒体的渲染。认真研究2011年广东卷的每一道题,可以发现试题仍然立足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个别试题虽然新颖却没有任何偏题、怪题,而且问题设置层层深入,有较好的区分度。0.57的总体难度对于选拔性考试而言是一个较理想的参照,因此备考时应关注2011年的高考试题在注重基础、注重综合、注重思维方面的明显导向,应跳出题海回归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落实,切实加强学生在典型综合性化学实验学习中的体验和实验报告书写能力。

2012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理科综合化学学科试题以诊断学生第一阶段复习的成效为首要目的。广州市化学科备考对于第一阶段复习的目标定位是落实最基础的知识及其最常见的应用,目前学生的知识漏洞仍然较多,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不强,因此在命题时注意控制试题的陌生度和总体难度,力求学生能在较平和的状态下完成作答,以便对前一阶段的复习成效有较客观的反映。试题虽然不难,但在每一个问题的构思上仍然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尽可能回避学生训练中取得的直接经验,通过本次考试进一步引导师生大胆走出题海,精选纸笔训练素材和实验室实践素材,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方式为教学的主旨。

二、考查内容分布

2012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理科综合化学试题考试内容涵盖“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有机化学基础”和“化学实验基础”5个专题内容。各专题内容比例符合考试说明要求(见下表)。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内容渗透在上述各个专题内容中考查。

表1 化学试题双向细目表

三、试题特点及评价

1.注重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试题充分考虑备考的系统性和阶段性,将诊断第一阶段复习的成效放在首位,取材平实,没有任何偏题、怪题,充分体现考试说明注重基础、能力立意的要求,充分体现广东高考化学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趋势。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互为补充,使试题有较好的覆盖面。

“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考查了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好创造物质,如第30题;考查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验方法和学科思维、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如第33题;考查了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基本原理、化学平衡理论等核心化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如第32题。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重点考查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电离与水解、电解、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的移动和定量计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主干知识,如第9、10、11、12、22、31、32题。原电池原理和化学反应速率是仅有的两个未考查的主干知识。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考查了铁及其氧化物、铁盐的性质,如第8、32题;考查了钠以及钠盐的性质,如第10、33题;考查了氧化铝、铝盐、镁盐、铵盐的性质,如第9、22、23题;考查了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的性质,如第9、32、33题;考查了氨、卤素、硫的氧化物的性质,如第9题。除硅及其化合物外,涵盖了考试说明指出的所有重点元素及其化合物。

“有机化学基础”考查了烷烃、苯的同系物、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油脂、淀粉的常见性质,有机物类别覆盖面极广;考查了有机物中各原子的成键方式和同分异构现象等凸显有机化学领域学科特点的知识和能力;考查了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等基础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考查了消去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应等最基本的有机反应类型判断。以上考点分布于第7、30题。

“化学实验基础”考查了萃取、蒸发、过滤、结晶等常用的分离方法,如第23、32题;考查了铁离子、氯离子等常见离子的检验,如第8、33题;考查了利用调节pH的手段除去某些杂质离子的提纯方法,如第32题;考查了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好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如第32、33题;考查了中和滴定这一重要的定量实验方法及其操作过程,如第33题;考查了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实验方案设计,如第33题。气体的制备和溶液的配制未考查。

2.注重三方面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

体现“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考查的试题如33题第(5)小题,要求学生能从一系列有机物转化中提取反应的本质并加工成新知识块,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应用;又如31题第(1)小题,要求学生根据试题提出的问题有选择地提取图像中的实质内容和数据,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又如32题第(2)小题,要求学生将流程图中的信息与小题题干中的各项信息进行整合,并在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指导下综合分析问题;又如32题第(5)小题,学生要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准确提取实验目的,并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归纳数据中反映的规律,再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对信息的加工和重组能力要求很高。

体现“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考查的试题如30题第(4)小题,知识落点是同分异构问题,但学生需要将试题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解决问题的步骤,首先确定新

物质分子中各种原子的数目与原物质相同,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将原物质中苯环邻位取代的结构单元分离出来,最后从原物质剩余的分子构成中组合出醛基和其余合理结构,开放性强,充分体现有机化学学科特点和学习策略;又如31题第(2)小题,主要考查的是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的能力;又如32题第(4)小题,要求学生先正确表述存在的化学平衡,再分析引起平衡移动的原因和移动方向,最后指明平衡移动最终导致的结果,对学生分析和表达的思维逻辑性有很高要求,成为优秀学生的区分点。

体现“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的试题如33题,首先体现在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一个定量测定实验的过程,做过中和滴定定量实验并有认真思考的学生理解这个实验难度不大,反映出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的重要性;其次体现在创造性地应用定量测定和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离子检验,在命题立意上与2011年广东卷33题一致。

3.注重试题背景真实科学和高度的原创性

化学学科试题非选择题均取材于生产或科学实验中的真实情景,试题表述清晰简明。问题的开发围绕基本化学原理、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运用,设问角度灵活多样,具有独创性和公平性,较好地引导教师和学生跳出题海、回归基础,能较客观地反映出第一阶段备考的成效和不足。问题兼顾知识的考查和能力层级的设置,梯度明显,每道题的思维容量和答题量搭配较为合理。

个别试题的个别设问在指向性上仍需改进,如32题第(5)小题,大面积学生选择表格中某些具体条件作为答案,未能领会命题意图;又如33题第(3)小题,少数学生在步骤2的设计中不是在原溶液基础上实验而是另取样品进行实验,可能与试题的表述有一定关系。

个别问题的评分标准设置欠妥,对试题区分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32题第(3)小题,答案是Fe2+,但相当多学生多答了其他离子,有些甚至将溶液中占主体的离子也写出来,这些情况没有得到较好的区分。

四、试卷分析

(一)数据分析

1.整卷常规指标分析

表2 整卷常规量化指标

2.全市考生成绩分布

图1 全市考生成绩分布直方图3.全市理综化学前十名

表3 理综化学全市前十名

4.各小题指标分析

表4 化学科各试题量化指标

图2 各试题难度编排动态曲线

从整体上看,全卷试题以中等和中等偏易试题为主,试题的编排顺序大致呈现出由易到难、逐步递进的结构,有利于考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答卷。选择题偏易。

容易。

(二)学生答题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1.选择题得分率普遍较高,说明第一阶段复习抓住了主干知识而且过关程度较理想。得分率最低的问题是氯化铵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及外界因素对该平衡的影响,仍然反映出学生在处理此类问题时过于依赖现成的结论或规律的生搬硬套,不能抓住溶液粒子成分分析这个基本方法,平衡和守恒仅仅是分析粒子的变化或内在联系的工具。这类选择题的备考对二卷无机题和实验题有重要影响,在选题和讲评中应突出基本方法的呈现。这种不完善的应试技巧对中等以上的生源组应淡化。

2.化学用语、化学术语、化学学科常见示意图表达的规范性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在解答有机题和计算题时尤其突出。

3.第一阶段复习基础知识虽然得到较好梳理,但离将其转化为新情境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很大差距,表现在不能准确、全面地提取试题中的关键信息,新情境下不能及时回归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灵活解决问题。上述问题在解答无机题和实验题时较为突出。

4.第一阶段复习学生已经接触了很多高考试题和模拟试题,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已经较早地渗透一些答题策略指导,这是有必要的。但从答题情况看,优秀学生能注意到试题要求的变化,能从整体上把握命题意图,而多数学生的审题和答题出现习惯性肤浅,如32题第(2)小题能思考还原剂CO的来源的学生不多,第(5)小题直接提取表格中的“最佳条件”作答的很多,没有注意试题要求与答题经验的差异;更有甚者,33题第(3)小题很多理解了题意的学生在结果分析一栏想方设法填入实验现象,而将实验过程、结果与结论推理的逻辑性置之不理。(本次测试试题难度不大,情境陌生度也不大,通过了解学生反映答题时间适中。)

(三)试题分析

第7题

【试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烷和乙醇均能发生取代反应

B.苯酚和甲苯遇FeCl3均显紫色

C.溴乙烷与NaOH水溶液共热生成乙烯

D.油脂和淀粉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答案:A

【命题意图】

考查常见有机物的分类、组成和性质,涵盖烃、烃的衍生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考查学生对各类有机物典型性质的掌握。在高考中本题常涉及简单的烃、乙醇和乙酸、营养物质、煤石油天然气,而且以考查基本性质为主,兼顾绿色化学思想的渗透,是考前回归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

【答题情况】

卤代烃的性质依旧是一些学生的知识盲点。

第8题

【试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Fe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反应生成H2和Fe(OH)3

B.Fe3O4溶于盐酸后加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显红色

C.FeCl2溶液蒸干灼烧后得到FeCl2固体

D.FeCl3饱和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可制备Fe(OH)3胶体

答案:B

【命题意图】

考查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铁离子的检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水解平衡原理的应用。【答题情况】

约20%的学生对课本知识不熟悉,应注意回归教材实验。

第9题

【试题】

9.能在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A.H+、Fe3+、I-、SO42-

B.Al3+、Mg2+、CO32-、Cl-

C.K+、Ag+、Ca2+、NO3-

D.NH4+、Na+、OH-、MnO4-

答案:C

【命题意图】

考查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常见离子的性质。

【答题情况】

第10题

【试题】

10.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相对原子质量:C 12 O 16)A.常温下,22g CO2含有n A个氧原子

B.2mol Na与足量水反应,转移n A个电子

C.1L0.1mol·L-1CH3COOH溶液中含有0.1n A个H+

D.常温常压下,22.4LCH4中含有n A个CH4分子

答案:A

【命题意图】

考查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根据物质的量、质量、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有关计算;常见氧化还原反应及其电子转移。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的准确理解以及物质结构的层次

观念始终是难点,也是本题的主要考查目标。

【答题情况】

第11题

【试题】

11.对于0.1 mol·L-1 NH4Cl溶液,正确的是

A.升高温度,溶液pH升高

B.通入少量HCl,c(NH4+)和c(Cl-)均增大

C.c(NH4+) + c(OH-)=c(Cl-)+ c(H+)

D.c(Cl-) > c(H+) > c(NH4+) > c(OH-)

答案:B

【命题意图】

考查盐类水解原理,水的电离平衡,质量守恒定律,影响水解平衡的外界因素,pH的

含义。

在备考复习中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等技能的训练强调的较多,而对讨论这些关系的前提

和意义关注较少。此类题型解答过程的核心思维是:溶液混合是否会发生反应?反应的生成

物和反应的量如何?反应后溶液的溶质是什么?以什么形式存在?是否因离子平衡而含有

少量其他粒子?这种思考方式在解决其他电解质溶液相关问题时同样是适用的、有用的。

【答题情况】

学生在处理此类问题时过于依赖现成的结论或规律的生搬硬套,不能抓住溶液粒子成分

分析这个基本方法,平衡和守恒仅仅是分析粒子的变化或内在联系的工具。

第12题

【试题】

12.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和b为石墨,通电后a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Cu2++2e-=Cu

B.若a和b为石墨,通电后滴入酚酞,a电极附近溶液呈红色

C.若a为铜,b为铁,通电后Cu2+向a电极移动

D.若a为粗铜,b为纯铜,通电后b电极质量增加

CuSO4溶液答案:D

【命题意图】

考查电解原理,精炼铜原理,电极反应式书写。从命题素材的选择看,2007年以前和2007年以后广东卷试题有较明显的变化,减小了陌生度,学生不会再害怕做电化学选择题,

或者说将信息获取能力从这道试题中剥离了。但设问的角度仍然比较全面,涉及电化学装置

连接、反应类型的分析、带电粒子的转移、电极反应方程式、电极电解液的组成变化等。

备考该考点应回归基本原理,电子转移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转移也是原电池应

用、电解池应用的本质,因此要引导学生把电子的转移作为分析的突破口,首先应从物质的

性质和化合价判断电子的转移路线,从而构建整个装置的示意图(已明确装置的电解池应从

外接电源的正负极出发构建示意图)。

【答题情况】

第22题

【试题】

22.短周期元素甲、乙、丙、丁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位于第V A 族,乙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甲原子多1,乙与丁同族,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等,则

A .原子半径:丙>丁>乙

B .甲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酸性

C .丙与乙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D .同周期元素中丁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最强

答案:AC

【命题意图】

考查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规律,重要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答题情况】

第23题

【试题】

23.对于实验Ⅰ~Ⅳ的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I : II 振荡后静置,下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III IV 考查常见溶剂的性质,萃取原理,实验现象表述,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关于该考点的备考,提出三个建议:一是以实验目的为线索比较全面地梳理中学化学常见的实验操作及对应的装置,最好是让学生再次到实验室近距离接触它们,老师在准备时应有主题、有条理地将常见仪器和装置进行陈列;二是对每一种实验目的抓最典型的装置并深入理解其作用原理以便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应变,肤浅的“展销会”式的罗列既增加学生负担也不一定有效。

【答题情况】

氨水 L -1 2(SO 4)3BaCl 2 品红 NaOH SO 2、SO 3

氨气 氯化氢 NaOH 溶液 的四氯

第30题

【试题】

30.(16分)香豆素是用途广泛的香料,合成香豆素的路线如下(其他试剂、产物及反应条

件均省略):

(1)Ⅰ

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Ⅰ与H 2反应生成邻羟基苯甲醇,邻羟基苯甲醇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 (2)反应②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反应④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 (3)香豆素在过量NaOH 溶液中完全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4)Ⅴ是Ⅳ的同分异构体,Ⅴ的分子中含有苯环且无碳碳双键,苯环上含有两个邻位取代基,能发生银镜反应。Ⅴ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任写一种)。

(5)一定条件下,与CH 3CHO 能发生类似反应①、②的两步反应,最终生成的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7H 6O 2 (2分) (2分) (2)消去反应(2分) 酯化反应(2分)

(3) (3分) (4)(任写一种,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3分) (52分) 【命题意图】 本题以香豆素的合成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有机物中各原子的成键方式、同分异构书写、根据结构简式判断分子式、、反应类型的判断等凸显有机化学领域学科特点的知识和能力;考查了常见官能团(醛酚醇羧酯烯)的性质、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等基础有机化学方程式书写;还考查了学生吸收、整合、迁移化学信息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有机题上多拿分拿高分,是广州市今年很重要的备考策略之一,因此本题题干的合成路线简单、清晰,学生容易读懂,涉及反应基本为常见官能团之间的转化,推理过程较简单,避免学生因为读不懂题而无法下手做题,直接引导学生关注有机物结构的变化。知识点考查覆盖面广,涉及的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很多,包括酚、醛、醇、羧酸、酯、烯,涉及到的反应类型有加成、消去、取代、酯化、水解、氧化反应,落点主要在分子式、结构简式、反应方程式、同分异构体等常规问法上。设问注意梯度,株连性不大,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分,如第(1)问、第(2)问属于简单题,都是应知应会的考点。第(3)问也是常见知识但稍有能力要求,能力不高的学生很容易因为细节或不熟练导致失分。第(4)问开放性强,参考答案多样,只有学科素养较好的学生才能果断、合理地书写出来。第(5)问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能从一系列有机物转化中提取反应的本质并加工成新知识块,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应用。

【答题情况】

本题全市平均分11.2,难度0.70。从得分情况看第一阶段的备考效果还不错,说明大家意识到有机题对各类学生都是拿分和拿高分的阵地。失分的地方主要是有以下几个方面:1、-CH =CH -CHO O O + △ ONa CH =CH -COONa

+ H 2O CH 2OH OH

CH 2COOH COOH COOCH 3 OOCCH 3

CH 2CHO OOCH -CHO (Ⅲ) CHO OH (Ⅱ)

(Ⅰ) CH 3-C -O -C -CH 3 O O ① OH CH -CH 2--O --CH 3 O O ② ③ ④ 香豆素 CH =CH --O --CH 3

O O OH CH =CH -COOH O O (Ⅳ)

规范:H的个数、常见官能团在不同位置时的简式、键线式、反应条件、配平等。2、习惯:没有养成良好解有机题思维方法的习惯,急于求成,按断键、成键方式分析有机结构的变化不到位等。

数少一个:

原子个数多写或少写:

结构简式书写不规范:

“取化反应”“酯代反应

c.键线式使用不熟练:

b.三个取代基:

c.写成对位,

e.原子总数不对。

b.H的个数不对。

c.碳四键错

.只写反应1后的产物

不少学生书写潦草,整体不规范情况严重,可能导致大量失分,如:

【教学建议】

(1)针对学生的整体水平进行分层指导。

对掌握情况较好的学生要保温,因为有机知识是比较容易遗忘的,最重要的是很久不接触会有陌生感,在解题时就会有很多细节上的失分达不到拿高分的目的。

对层次较低的学生还要继续落实基础知识,进行反复训练,多落实笔头,多书写、多批改。保证能力要求较低的题不丢分,争取拿一些能力要求稍高题的分。

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应该强化有机解题思维方法的训练,能通过模仿提高解题能力,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突破。

(2)学生对有机物性质的熟练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把握一种“序”。

在初学阶段和复习的初段应以典型代表物为载体、以官能团的种类为“序”进行性质和有机反应的整理。

在经过上述回顾后,应从“常见反应类型”“常用反应条件”“常见性质(反应试剂)”“引入官能团常见方法”等多个“序”让学生进行交叉分类整理,既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有利于解题时快速抓住突破口。

在有机复习的后阶段,应关注高效审读和解答有机题应有的“序”,精选或改编符合广东高考有机命题特点的综合性试题,在课堂上呈现和指导抓取试题信息的方法和顺序,在水平有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根据设问特点决定适合自己的答题顺序。

(3)讲评试题时突出解题思路的形成,为学生解答有机题提供方法上的指导。

例如迁移新信息书写陌生的有机反应时,一般方法是:1、观察已知反应,对比反应前后有机物的结构,圈出没有变化的部分忽视它,细致观察变化的部分:哪些键发生了断裂,形成了什么键或官能团;2、对比要迁移应用的有机物与已知有机物的结构,将相似的关键部分圈出来,即发生类似反应的部位;3、书写新反应,关键部位模仿已知反应,其他部位保持不变。

(4)重视训练学生良好的答题规范性、整洁性。

在后阶段复习中,要认真抓好有机物结构的准确表达,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规范的良好习惯。建议做好课堂上的示范,多给正确、规范、美观的表达,少提供学生错误和潦草的反面典型,不断对学生进行正面强化。

一些容易出错的关键结构应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如醛基、羰基、羧基、酯基等的C=O双键应清楚表示出来,又如各种官能团从上、下、左、右方向连接时如何写比较规范清楚,又如C-H键缩写后怎样表达更清楚,又如用键线式表达环或链有什么注意事项等。还要严肃地告诉学生,有机物结构简式即使比较复杂也必须写在答题卡规定的横线上且不要突破位置上限,否则会超越扫描区域而被判错。

第31题

【试题】

31.(16分)碳酸甲乙酯(CH 3OCOOC 2H 5)是一种理想的锂电池有机电解液,生成碳酸甲乙

酯的原理为:C 2H 5OCOOC 2H 5(g )+ CH 3OCOOCH 3(g )

2 CH 3OCOOC 2H 5(g ) ΔH 1 (1)其他条件相同,CH 3OCOOCH 3的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T )、反应物配比(R )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 ΔH 1______0(填“<”、“=”或“>”)。

② 由图可知,为了提高CH 3OCOOCH 3的平衡转化率,除了升温,另一措施是

____________。

③ 在密闭容器中,将1mol C 2H 5OCOOC 2H 5和1mol CH 3OCOOCH 3混合加热到650K ,利用图中的数据,求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

(2)已知上述反应需要催化剂,请在答题卡的坐标图中,画出有催化剂与无催化剂两种情

况下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变化示意图,并进行必要标注。

(3)已知CH 3OCOOCH 3(g )+ C 2H 5OH (g )

CH 3OCOOC 2H 5(g )+ CH 3OH (g )ΔH 2 CH 3OCOOC 2H 5(g )+ C 2H 5OH (g )

C 2H 5OCOOC 2H 5(g )+ CH 3OH (g )ΔH 3 ΔH 1=______________(用ΔH 2和ΔH 3表示) 【参考答案】

(1)① >(2分)

② 增大反应物中C 2H 5OCOOC 2H 5的浓度(或比例)(2分)

③ 由图知,平衡时CH 3OCOOCH 3的转化率为60%。(1分)

设容器的容积为V (L )

C 2H 5OCOOC 2H 5(g )+ CH 3OCOOCH 3(g )

2 CH 3OCOOC 2H 5(g ) 初始浓度/ mol·L -

1: 1/V 1/V 0 平衡浓度/ mol·L -1: 0.4/V 0.4/V 1.2/V (2分)

(3分) (2)

(3分)

(3)ΔH 2-ΔH 3 (3分)

【命题意图】 c 2(CH 3OCOOC 2H 5) c (C 2H 5OCOOC 2H 5) · c (CH 3OCOOCH 3)

K = = = 9 (1.2/V) 2 (0.4/V) · (0.4/V) T /K α /% 注:R =n (C 2H 5OCOOC 2H 5):n (CH 3OCOOCH 3)

本题选用锂电池有机电解液这一来自生活的背景素材,以碳酸甲乙酯的酯交换为载体,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以及新情景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沿用了近两年高考试题的命题风格,设问层次性好,覆盖的考点全面。第(1)小题知识落点是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及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能力落点是根据三个小问提出的问题有选择地提取图像中的实质内容和数据,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第(2)小题的知识落点是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的实质,能力落点是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进行表达。第(3)小题考查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

本题的图像特点是两个自变量,一个因变量,可以反映学生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和技能,每次只能研究一个自变量的影响,这种能力是科学实验中最基本的要求,今后的试题中一定会体现。

【答题情况】

本题全市平均分9.6,难度0.60。学生对三步式计算的掌握未如理想,读图的基本功较好,但作图的训练不足问题还很多。

【教学建议】

(1)继续夯实反应原理基础知识,确保基础分: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以及运用平衡常数表达式理解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转化率、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

(2)对后进生和低层次学校,要落实好三步式计算规范。虽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按某种格式答题,但作为一种经时间考验的成熟的思维与表述模式,三步(而不是两步)的书写方式值得提倡。另外,建议统一使用浓度作为计算单位,可避免在平衡常数计算上出现失误。

(3)加强对化学平衡相关图像和数据表信息的阅读、表达训练,在读图、用图的过程中渗透作图的技能,建议从教材和典型高考试题中归纳几种常见图对学生作小专题复习,举一反三让学生画一画。以浓度数据表格呈现的平衡问题也应高度重视,学生应从中分析出平衡的建立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第32题

【试题】

32.(16分)绿矾(FeSO4·7H2O)的一种综合利用工艺如下:

1:2反应,有CO2生成,反应的离子

”CO。写出“焙烧”

____________。

(3)“除杂”步骤为:向母液中通入含臭氧的空气、调节pH、过滤,除去的杂质离子是____________。

(4)母液“除杂”后,欲得到(NH4)2SO4粗产品,操作步骤依次为真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____________。浓缩时若温度过高,产品中将混有NH4HSO4,运用化学平衡

移动原理解释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Fe

绿矾

3

固体还原铁粉

(NH4)2SO4粗产品

……

(5)绿矾的另一种综合利用方法是:绿矾脱水后在有氧条件下焙烧,FeSO4转化为Fe2O3和硫的氧化物。分析下表实验数据,为了提高SO3的含量,可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Fe2++2HCO3-=FeCO3↓+CO2↑+H2O(3分)

(2)FeCO3FeO+CO2↑(1分)

CO2+C2CO(1分)

FeO+CO Fe+CO2(1分)

(3)Fe2+(3分)

(4)过滤(2分)NH 4++H2O NH3·H2O+H+,温度过高NH3挥发使平衡向右移动,溶液酸性增强生成NH4HSO4。(3分)

(5)增大空气通入量(2分)

【命题意图】

绿矾是工业上常见的副产品,本题以绿矾的某些综合利用工艺为素材,考查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平衡等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综合运用,考查了铁的单质、氧化物以及盐类的性质,考查了物质的分离提纯实验方法,还考查了分析归纳实验数据,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背景看似熟悉,但各小题信息量和思维强度都比较大,充分考查学生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点覆盖面广,设问梯度合理。其中第(1)小题要求学生结合提示信息和质量守恒定律书写离子方程式,只要基本功过关作答比较容易;第(2)小题要求学生将流程图中的信息与小题题干中的各项信息进行整合,并在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指导下综合分析,落点是化学方程式,切入很容易,但要答到全对学科思维水平要求较高;第(3)小题要求学生分析流程中的“物质线”,确定主体离子和杂质离子,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除杂步骤的目的,难度适中;第(4)小题第一空考查学生对如蒸发、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分离提纯常见操作的了解,第二空要求学生先正确表述存在的化学平衡,再分析引起平衡移动的原因和移动方向,最后指明平衡移动最终导致的结果,对学生分析和表达的思维逻辑性有很高要求,成为优秀学生的区分点。第(5)小题,学生要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准确提取实验目的,并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归纳数据中反映的规律,再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对信息的加工和重组能力要求相当高。

【答题情况】

本题全市平均分7.3,难度0.46。学生全面获取信息及原理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