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乌鲁木齐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乌鲁木齐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前言

乌鲁木齐市自1941年开始,在1951年、1959年、1984年共正式编制过4轮城市总体规划,本次修编是针对1984年编制的城市总

体规划(以下简称“85规划”)进行的,开始于1994年,修编纲要

完成后,于1996年7月通过评审,1998年完成修编工作。

1999年5月开始,按照要求把规划延伸到2020年,1999年底完成了全部修编工作。之后在市、区两级评审中又做了多次修改。

本次修编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立足当前、放眼长远、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的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旅游业,力争在5—10年使乌鲁木齐的基础设施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发展,并对远景发展提出设想,使之能够比较科学、合理的指导未来乌鲁木齐市的城市建设。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为进一步指导乌鲁木齐市在新世纪初的城市

建设

和发展,实现把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商贸城为战略目标,特编制本规划。

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26日颁发)。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1991年1月12日颁发)。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1991年9月颁发)。

4、《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设部1995年下发)。

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发(1996)18号]。

6、《关于改进和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上报材料的通知》[建规(1999)135号]。

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9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10、《乌鲁木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11、1984年编乌鲁木齐城市总体规划(即“85”规划)和1985

年国务院关于乌鲁木齐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12、相关部门的工作成果(土地详查、国土资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准地价等)。

1.3 编制原则

1.3.1 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思想和发展融合经济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防止急功近利。

1.3.2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进行工业布局,加大环保力度,使乌鲁木齐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广泛深入进行宣传教育,采取各项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3.3 坚持开发和节约并重,切实保护水源,加大节约用水、污水资源化力度,建成节水型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环保型产业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1.3.4 合理调整用地结构,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优化城市用地结构,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人口合理分布,用地安排有弹性,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基础设施安排有超前性、预见性。

1.3.5 划定市区界线,明确管理权限,杜绝管理混乱现象。

1.4 规划期限

基期 1999年近期 2005年中期 2010年远期 2020年

1.5 规划区范围

1.5.1 规划区范围为扣除南山矿区以外的市域范围

(10800km2)。

1.5.2 市域空间层次

乌鲁木齐市市域面积12000 km2。

规划区面积10800 km2。

市区(尚未划定界线)。

主城区由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东山区构成。

市中心区由4.1条中所指的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组成。

1.6 城市发展战略目标

城市规划和建设要以建成具有高质量的生态环境、高效能的基础设施、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能力、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城市为目标,完善产业结构,使城市整体实力有大幅度提高。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在二十一世纪中叶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科技发达、教育先进、环境优美、生活方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商贸城。

第二章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目标

2.1 城市性质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2.2 城市规模

近期(2005年)全市总人口180万人,非农业人口148万人,居住在城市建设用地上的人口14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70 km2,人均用地120m2。

中期(2010年)全市总人口200万人,非农业人口165.5万人, 居住在城市建设用地上的人口158.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76 km2,人均用地111m2。

远期(2020年)全市总人口235万人,非农业人口201万人,居住在城市建设用地上的人口194万人,城市建设用地200 km2,人均用地103m2。

2.3 经济及社会发展目标

2.3.1主要经济发展指标

2.3.2主要社会发展指标

到2005年,幼儿入园率达85%。普及城市高中阶段教育,城市常住人口中25%适龄人接受高等教育。科学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5%。完善图书馆、文化馆(站、所)体系。完善住宅小区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失业、养老保障覆盖全市。

2010年,初步建成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一体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完成各级各类学校布局和结构调整;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小学教师应具大专学历,初中教师应具本科学历,高中教师应有20%具研究生学历,培养的各类专业人才基本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全疆高层次人才培训中心。全市科技人员达13万人,建成较完整的社区服务体系。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布局

3.1 城镇发展战略

要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新疆发展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乌鲁木齐市在全疆所占的重要位置,正在建设的能源交通设施所形成的优势;充分估计绿洲城镇所受到的环境容量的限制;周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部大开发引起的流动人口的增长;大力培育市域内中心镇相互依托、相互补充,使主城社会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周边的村镇也得到协同发展。

3.2 城市化水平预测

城市化水平为:近期(2005年)为82.2%,中期(2010年)为82.8%,远期2020年可达85%左右。

3.3 城镇发展的技术政策

3.2.1 全面节约用水,建成节水型城市。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在确保城市生活用水的前提下制定工业、农业、生活方面节水标准,鼓励采用各种节水设备和技术,加强中水回用,建立累计收费制和奖惩制,确保城市生产、生活用水。

3.2.2 保护城市生态。充分利用市区内零星地块以及位于全新世地震断裂的“只拆不建带”进行绿化,绿化市区周边的荒山和市区内的砂砾地,保护近郊植被。保护现有水面并尽可能地扩大市区内的水面,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应尽可能地用作绿化水源。

3.2.3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农副产品一定的自给率的同时,满足综合经济实力的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采取工程及管理措施,改造丘陵山坡为建设用地,化解各类用地制约因素对城市用地的制约。

3.2.4在对“三废”和噪声进行治理,对污染严重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的同时,要特别注意采用清洁能源改善城市燃料结构、周边地区防风林带的建设、通过垃圾分类回收,实现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对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

3.2.5重视减灾防灾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3.4 市域内城镇分布

主要城镇沿兰新铁路、吐乌大高等级公路和312、216国道分布,形成主城,达坂城、安宁渠、水西沟和南山集镇群。

3.5 市域内城镇等级

一级人口150万以上主城区

二级人口1万—2万集镇(南泉区、新疆化肥厂)

三级人口2千—5千集镇(盐湖化工厂、跃进钢铁厂、

安宁渠镇、达坂城镇、水西沟乡、青格达湖乡、四十户乡、板房沟乡、永丰乡、三坪农场、五一农场驻地)

其余为人口少于2千的乡、场驻地

3.6 市域内城镇职能分工

主城乌鲁木齐市区

中心镇达坂城镇东部中心城镇、旅游乡镇;

安宁渠镇北部中心城镇、农副产品生产中心;

水西沟镇南郊中心城镇、旅游乡镇;

一般建制镇及独立工矿点青格达湖乡、四十户乡、板房沟乡、永丰乡、三坪农场、五一农场驻地均为农副业生产乡镇。新疆化肥厂、盐湖化工厂、跃进钢铁厂、南泉区为化工焦炭生产基地及生活基地。

3.7 市域内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联系南山各点之间的公路,解决达坂城镇和吐乌大公路的联结问题,市域内各乡镇电力、邮政、通讯纳入全市统一规划。各乡镇

的供水分别采取地面引水或深井抽水的方式解决。与市中心区紧接的大湾、二工、七道湾、地窝堡等乡基础设施与中心市区一并安排。

3.8 与周边城镇的关系

昌吉市、米泉市、五家渠(兵团农六师驻地)为乌鲁木齐提供粮食、蔬菜、瓜果、水产和生猪,并分布化工、化肥、机械、电机、汽车装配、建材等工业。公路、电网、通信、供水和排水工程统一考虑安排。本着优势互补的精神进行有机衔接、合理分工、联合建设、设施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利用资源、发展融合经济。

阜康市、托克逊县、吐鲁番市要从交通设施、旅游、工业、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等方面发展建设统筹安排、优势互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能为充分发展地区经济实力提供保证的城镇体系。

跨行政区划的规划建设中的问题,由乌鲁木齐市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进行协调解决。

第四章土地利用规划和空间布局

4.1 用地功能布局

保持“双中心”的格局。将主城区划为九个片区,即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东山卡子湾区、机场区、北站区、西站区、头屯河区。各区主要功能如下:

天山区:商业、金融、贸易、行政、居住、教育;

沙依巴克区:居住、商业、对外交通、教育、一类工业;

新市区:居住、教育、科研、外事、机械工业,高新

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水磨沟区:纺织、煤炭、电力、轻工、旅游、居住;

东山卡子湾区:石油、煤炭、化工;

机场区:对外交通;

北站区:铁路货场、物资仓库;

西站区:铁路运输、编组机修作业、石油储运;

头屯河区:钢铁、建材。

4.2 用地调整原则和措施

4.2.1 节约耕地、保护农田和生态用地。

4.2.2 人均用地指标、结构比例均要符合GBJ137-90的要求。

4.2.3 提高道路广场和绿地的人均用地指标和结构比例,居住

用地、

工业用地和特殊用地的人均用地指标和结构比例要下降,其余用地可视实际需要调整。

4.2.4 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两个开发区、南湖片区、九家湾片区、大湾片区,将现有建设用地周边零星地块填空补齐,以改变城市用地分散的状态。

4.2.5要注意用地制约因素对用地选择的制约,采取相应措

施,尽

可能地化解其影响。

市区周边危险品库控制危险品储存量或外迁。

4.2.6对尚存的砖厂生产取土用地进行取土标高及转产规划

控制。

采取工程措施将不适宜建设的丘陵山地改造为建设用地。

4.2.7 保护市区内水体,分别按需要划出保护范围,适当扩大水面。

4.2.8 积极采取诸如对市中心区工业用地的“退二转三”,对

简陋住

宅用地的改造,完善现有住宅用地内的绿化和市政设施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2.9 要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

4.2.10用地调整要考虑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特殊要求。

4.3 各类用地调整

4.3.1 居住用地

4.3.1.1 规划期末增加居住用地964.6公顷,主要分布在新市区、水磨沟区和两个开发区。

4.3.1.2 加快对现存的四类居住用地进行改造,通过增加绿地、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来改善居住环境。

4.3.1.3 2005年人均居住面积11m2,2020年人均居住面积12 m2。

4.3.1.4 住宅层数以多层为主,高层住宅建设应通过论证确定。

居住区规划严格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落实各类服务设施用地,规范中未作具体规定的项目指标(如小汽车停放等)可结合国内经验确定。

4.3.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4.3.2.1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14

5.1公顷,主要分布在市区的卫星广场一带和南湖片。

4.3.2.2 卫星广场及附近地带为城市的新中心,以金融、商业、文化体育设施为主,和大十字(位于天山区)共同形成“双中心”结构。

沙依巴克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在十月广场;水磨沟区中心在南湖路和克拉玛依东路交合处。头屯河、西站、北站、机场、东山卡子湾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分别在八一路、中枢路、北站路、迎宾北路、石化厂前路等处。

4.3.2.3 行政办公用地

自治区级机构在人民广场一带,市级机构在西大桥周围,各区政府分别位于东环路、经二路、北京路、温泉西路、西站路、乌奇路,另在南湖片安排市级机构用地。

4.3.2.4 商业金融用地

在卫星广场和钻石城(均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形成新的商业、金融中心。

在和平路南端建民族综合商贸市场。

4.3.2.5 文化娱乐用地

建设新中文化中心,在分区规划中落实各区图书馆、文化馆的用地。

4.3.2.6 体育设施用地

在大湾和新市区安排自治区级体育运动中心的体育用地,市体育中心安排在新农大南侧,在新兴街安排市体育馆。

4.3.2.7 所有学校用地必须保留,不得改做它用。

4.3.3 工业用地

4.3.3.1全市不再安排高耗水量、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工业。市

中心

区的工业用地要逐步转向边缘地带。工业用地新增289.6公顷,主要分布在两个开发区、头屯河区和红雁池二电厂,要严格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控制用地规模。

4.3.3.2 城市快速环路以内只能安排一类工业,以外的市中心区只能安排一、二类工业。市中心区以外视需要可安排三类工业。

4.3.4 仓储用地

新增111.9公顷,主要在文光车站。

居住用地内不得再安排仓库用地,现有仓库应搬迁或改建成多层库房。

4.3.5 对外交通用地

4.3.

5.1 规划增加166公顷,为铁路二工、文光两站及北站与西站之间联络线用地。

二工站为第二客运站,文光站为零担货站。

4.3.

5.2 公路主枢纽新增用地18.8公顷。

4.3.6 市政设施用地

4.3.6.1 规划新增166.0公顷。

4.3.6.2 货用站场用地新增36.6公顷。

4.3.6.3 殡葬用地

花儿沟墓地增加16.4公顷用地;西山墓地只保留25.3公顷;规划在市区北部、东戈壁污水处理厂东侧安排新建乌鲁木齐市北郊殡仪馆一座,占地面积16公顷。

4.3.6.4 新建垃圾处理场在西山、东山、头屯河区,该处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后栽种树木,计入荒山绿化内。

4.3.6.5 污水处理厂分别位于文光水泥厂、四工、七道湾、石化、头屯河、雅玛里克山、红桥、三坪,共8处。

4.3.7 特殊用地

4.3.7.1 军事用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除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特殊需要外,不得在军事用地范围内布置与军事活动无关的建(构)筑物,以保障其效能正常发挥。

4.3.7.2 外事用地为使领馆用地,位于迎宾路南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约5公顷,规划期应控制其用地,保证能按时划拨。

4.3.7.3 保安用地。新增第一监狱重刑犯监区。

4.3.7.4 规划增加特殊用地24.7公顷。

4.3.8 道路广场和绿地分别见第七章、第八章。

4.3.9 用地平衡表。

乌鲁木齐市区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表

注:1、1999年建设用地上的居住人口127.93万人,2020年建设用地上的居住人口194万人计算。

2、中心市区(即4.1条中的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现状人均107.7m2,规划人均89.1 m2;

市外围区(即4.1条中除中心市区外的五个区)现状人均237.1 m2,规划人均185.7 m2;

3、中期(2010年)建设用地上居住人口157万,建设用地176Km2,人均用地111 m2。

第五章环境保护

5.1 环境治理目标

5.1.1 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加大治理力度,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得到控制和保护,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城市生态进入良性循环。

2005年和2010年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下表

5.1.2 环境治理分区

5.1.2.1 环境空气功能区

一类区:南山风景区。

二类区:二类区分为一般治理区和次清洁区。除头屯河区的八一钢铁总厂和7008厂区外均为二类区。

三类区:头屯河区的八一钢铁总厂和7008厂区。

5.1.2.2 水环境功能分区

乌鲁木齐河划分为乌拉泊至柴窝堡洼地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带(后峡至乌拉泊干流及各支流河段)和农业用水区(三屯碑分岔口至高家桥以下河段)。

水磨沟划分为饮用水源保护区(源头至七纺桥)和农业用水区(七纺桥至米泉)。

头屯河划分为水源保护区(源头至头屯河水库)和农业用水区(头屯河水库至昌吉电机厂)。

柴窝堡湖为渔业用水区。

红雁池水库为工业用水区。

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规定,水源保护区分别执行Ⅱ级或Ⅲ级标准,渔业用水执行Ⅲ级标准,农业用水执行Ⅴ级标准。工业用水执行Ⅳ级标准。

5.1.2.3 声学环境功能分区

划分为5类,天山区有一小块设0类区,全市各区分别设Ⅰ—Ⅲ类区,交通干道及沿线为Ⅳ类区。

5.1.2.4 固体废物控制区均按行政区划划分。

5.2 环境保护治理措施

5.2.1 空气环境保护

5.2.1.1 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合理规划。市中心区附近的水泥厂必须外迁。关停新疆建材陶瓷厂、市地毯厂、永红针织厂等13家污染严重的企业。

5.2.1.2 开发、利用、推广新能源,提高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加快天然气管道输配系统建设和车用天然气及液化石油气汽车改装、加气站的建设,加大风电建设力度。

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2)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4)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城镇发展功能定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协调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旅游业发展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节分区发展策略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4) 第一节用地空间布局与城市分区 (4) 第二节重要用地空间规划布局 (6) 第六章居住用地规划 (7) 第七章工业与仓储用地规划 (9) 第一节工业区整治及工业用地规划 (9) 第二节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11) 第九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价值和特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保护目标和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研究__省略_徐州城市总体规划_2007_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总体 规划方案评估研究 ———以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为例 林立伟, 沈山,方雪,周子鑫(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城市规划评估研究的重要内容。从方案评估的内涵和规划评估的类型两方面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界定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在构建规划方案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对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方案进行定量评估。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评估;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徐州 中图分类号:TU98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79(2010)02-0061-05 1国内外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规划评估的研究开始较早。从1950年代开始,随着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的推进和应用经济学、政策科学的兴起,有关城市规划的评估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评估研究首先是从对规划方案及其决策的技术手段的评价开始的,这些评估研究主要是关于规划方案尤其是规划所安排的内容的合理性[1]。 1.1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 关于城市规划方案评估的内涵研究,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丁成日等[2]应用决策理论的多属性效用分析(Multi-Attribute Utility Analysis ,MAUA )方法对城市规划中的模拟方案进行评估,最后评估出最优的规划方案,以供决策者参考选择。国内学者丁珊胭[3]认为规划方案评估是对提出的多种规划方案采用定性、定量等多种方法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保证实施方案的优化,甚至提出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替代方案的条件等。可见,上述学者的观点偏向于城市规划方案编制阶段的评估,而笔者认为,城市规划方案评估是指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等),科学合理、系统地对已经完成编制,并通过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然后再通过城市规划委员会[4]专家的指标量化评估。主要目的是对规划方案的规范性、科学性、经济性、合理性、地方性、艺术性、创新性和前瞻性[4]进行评估,判断规划方案的可实施价值。 1.2城市规划评估的类型 1996年,国外学者E.Talen [5]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类型:(1)规划实施之前的评价(Evaluation prior to plan implementation )(包括备选方案的评价和规划文件的分析);(2)规划实践的评价(Evaluation of planning practice )(包括对规划行为的研究、描述规划过程和规划方案的影响、政策实施分析和对规划实施结果的评价)。W.C.Baer [6]于1997年总结了5种规划方案评估的类型:规划过程动态评估(plan assessment )、规划方案分析评估(plan testing and evaluation )、规划方案评价(plan critique )、规划—————————————————— —[收稿日期]2009-12-29 [基金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CX09S_044Z );徐州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一般项 目(09YLB006) [作者简介]林立伟(1984-),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沈山(1970-),男,教授,从事城乡规划与城市文化战略研究,Email:shenshan87@https://www.360docs.net/doc/538215007.html, 。 第23卷 第2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Vol.23No.22010年6月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 Jun .2010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制定生态型绿地系统规划奠定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 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贺凤春、匡振鶠 一、前言 城市绿化是现代都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城市绿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内容,所以必须研究和制定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加强苏州市绿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延续性,促进苏州城市发展更上新台阶。 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合点,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二、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①依据山水,构筑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绿地结构 全市地势靠山濒湖,西高东低,城市位于山水之间。地貌属江南丘陵山地的一部分,由低山丘陵过渡到山麓平原,洪积平原,广积平原。城市西南临太湖,湖区有岛屿。多低山丘陵,近郊有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有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洞庭东、西山。群山海拔高度一般为100-300米,最高峰穹窿山高341米,西山缥缈峰336.6米,东山莫厘峰296.6米。山势浑圆,一般坡度不超过20°25°。城市东部地势低平,多

大小湖泊,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黄天荡、石湖、澹台湖,水系网络主要有太湖和三江(吴淞江、娄江、东江),京杭大运河等。古城区地形平坦,河流纵横,为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海拔标高为4.2-4.5米,郊区一般3.8米左右(吴淞高程)。古城内河道纵横密布,宋平江图上河道长82公里,桥325座,至清中期开始逐呈衰落趋势,至清末仅剩河道约55公里,桥241座。民国期间又陆续填没,现今保存着“三横三直”骨干水系,河道35.28公里,桥梁163座,其中古桥约70座,仍为我国河桥最多的城市之一,形成街坊临河而建,居民依水而生“家家户户泊舟航”,“小桥流水人家”的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 根据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河湖水系、自然山体及丰富的人文景观,开辟各类城市绿地,形成五片八园、四楔三带、一环九溪的结构体系,构成环形带状加楔形绿地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城市绿地系统,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五片:中心城区分区片、虎丘高新区分区片、相城区分区片、工业园区分区片、吴中区分区片; 八园:东部金鸡湖滨公园、东沙湖公园、西北狮山何山中心公园、横山公园、南部石湖风景名胜公园、澹台湖公园、西北部大白塘公园、北部虎丘风景名胜公园 四楔:东北角的阳澄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东南角的独墅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西南角的石湖上方山、七子山及其周边绿化用地、西北角的三角嘴湖及其周边绿化用地 三带:沪宁城北交通干线防护林带、城西、城南京杭大运河沿岸防护及景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2004-2008年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

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文件)和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九部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文件要求,按步骤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特编制《天津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年)》。 1.2 近期建设规划的范围和时限: 1.2.1 本次近期建设规划范围为天津市行政辖区,重点为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和外围重点发展地区以及各区县城区。 1.2.2 规划时限为2003年至2007年。 1.3 近期建设规划的依据 1.3.1 《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2 《天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3.3 建设部《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1.3.4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 1.3.5 《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1.3.6 《天津市国土规划(2002-2030年)》(阶段成果) 1.3.7 其它全市性、系统性的专项规划 1.4 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 1.4.1 明确近期内实施《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 1.4.2 确定天津市近期发展方向、规模和空间布局; 1.4.3 确定天津市近期自然遗产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1.4.4 提出天津市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和其他安排的意见。1.5 近期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1.5.1 依据十六大精神和天津市"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天津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五大战略举措,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夏津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文本

夏津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是夏津县域及夏津城市规划区内各项城市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凡在夏津县域及夏津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均须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二条凡在夏津县域及夏津城市规划区内因建设需要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其它专项规划均应遵照本规划要求进行。 第三条本次规划期限 近期:2004-2010年;远期:2011-2020年。 第四条本次城市规划区范围 西至西张官屯西、许堤东、营子西一线,北至横河,东至朱庙东、八里庄西一线,南至宋香路,总面积为。 第五条本次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3. 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 4. 国标《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5. 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6. 国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7. 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8. 建设部《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9. 建设部《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 10. 建设部《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 11.《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 12.《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初稿)》(2004-2020年); 13.《夏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14.《夏津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5.《夏津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96-2010)》; 16. 国家、山东省、德州市其它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的法规与条例。 第六条本次规划指导思想 以全面的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五个统筹”,遵循国家、山东省、德州市有关城市规划建设的方针、政策,在充分考虑夏津县经济社会现状及其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夏津城市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合理规划,优化环境,以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对夏津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合理定位,科学安排县域城镇体系,强化城市布局形态及其运行机制的合理性与适应性,综合部署各项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引领夏津城乡经济、社会、环境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七条本次规划原则 1. 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促进夏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五个统筹”为首要任务,综合规划县域城乡居民点、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增强城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城乡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保证城乡共享共建、协调发展。立足于夏津自身的资源与条件,建立有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县域城镇体系,为夏津城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化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平台。 2. 以人为本、最优人居环境原则 以满足群众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放在战略位置,科学、合理地确定夏津城市规模,综合分析青银高速路、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委托单位:苏州市人民政府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时间:2000年1月10日 规划范围:苏州市域包括苏州市区及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六市(县)在内的行政区范围,总面积8488.4平方公里。 苏州市城市规划区指苏州市区的行政范围和苏州市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面积2014.7平方公里。 苏州中心城指苏州市规划建成区,包括各规划分区(含吴县市区),面积186.6平方公里。 苏州古城指外城河以内的古苏州城,面积14.2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近期1996年—2000年;中期2001年—2005年;远期2006年—2010年;远景2010年以后。 城市性质:苏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28.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2万人。2005年149.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3.5万人。远期185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5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近期为134.4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2平方公里。2005年为150.2平方公里,其中吴县新区13.5平方公里。远期为186.6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5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分都市圈、中心城(包括吴县市区)、古城三个层次,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周边城镇卫星烘托的形态。 规划期内形成古城居中、东园(工业园区)、西区(苏州新区)、一体两翼、南景(风景区)、北廊(交通走廊)的城市形态。 古城内保持传统的“假山假水城中园”和“路河平行双棋盘”格局,古城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真山真水园中城”和“路河相错套棋盘”的格局。 “四角山水”以楔形绿地的形式引入古城四角,与古城环城绿带组成城市绿地的基本骨架。东北角:阳澄湖;东南角:独墅湖;西北角:虎丘至三角咀鱼塘;西南角:上方山、石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一城、二线、三片。一城:外城河以内的整个古城;二线:山塘线、上塘线;三片:虎丘片、留园片、寒山寺片。

如何进行规划方案评价

规划方案评价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 、城镇体系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要点 1。规划内容是否齐全,文字、图纸成果是否规范。 2。是否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区域规划对城镇发展的站略要求。 3。城市化水平及城镇发展规模预测方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国情、省情、市情及县情。 4。城镇体系目标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5。城镇体系的规划产业结构空间布局是否合适。 6。中心镇选取是否过多,如果不多,选取是否正确,位置是否恰当。 7。城镇化水平预测是否过高,是否出现“部分之和大于总体”的现象,即各市、镇的人口之和大于总人口。 &交通组织是否合理:如路网过疏或过密;追求环路是否必要;高速公路出口预留是否恰当;路网与城镇发展是否能有机联系;有些公路的修建是否必要、是否可行、是否经济等 9。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布局是否合理:如市郊的镇或相邻很近的镇都建了水厂,造成浪费;污水处理厂是否多镇共享,位置是否恰当(有无对本区域外的下游城市造成污染)变电站位置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教育文体医疗设施布局是否恰当,服务半径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虑了制约因素:如题面文字上说该区域水资源短缺,但把城市规模却规划的很大;对地震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址灾害是否做了避让;是否考虑了防洪问题;是否有不考虑门槛制约因素而要盲目发展的问题,大型建设项目布局是否有极不合理的因素:如污染、扰民,给以后发展造成障碍;位置不对;有灾害隐患;有在丘陵或荒山选址的可能,但却过多的占用基本农田。 10。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处理是否恰当:有无“以邻为壑”的问题;有无道路不衔接的问题;是否致意了生态环境的问题:如在生态保护区内规划布置大型建设项目;海岸线的利用和分配是否合理(若该地区靠海的话),近海海域是否得到保护;其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凡是在图面上出现的都要引起警惕,看其是否受到侵害。 二、城镇体系规划方案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00~2015)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2015) 文本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2001年1月

项目名称: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项目委托单位:东莞市城建规划局 项目承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总院院长:王静霞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院总规划师:王景慧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院长:李迅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凤武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分院总规划师:范钟铭高级城市规划师 王祖毅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 刘泉高级城市规划师 杨律信分院顾问总工、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曾宇城市规划师 乔继明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魏天爵城市规划师 蒋朝辉助理城市规划师 朱文华高级城市规划师 周建民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 郝天文工程师 马林涛助理工程师 洪昌富高级工程师 王瑞石高级工程师 王召森工程师 何林林高级城市规划师 秦晓昂城市规划师 孔彦鸿工程师 曲毅高级城市规划师 刘永合工程师 东莞市参加人员:朱川局长、城市规划师 卢沛超副局长、城市规划师 叶伟南副局长 李天海科长、城市规划师 刘林宏科长、城市规划师 雷劲松助理规划师 吴志刚规划院院长、高级工程师 邱磊规划院所长、高级规划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社会经济发展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 第四章城市性质 (5) 第五章城市规模 (5) 第六章城市总体结构 (5) 第七章居住用地规划 (8) 第八章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 第九章工业及仓储用地规划 (10) 第十章城市对外交通规划 (12) 第十一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13) 第一节道路系统 (13) 第二节道路交通设施 (15) 第三节公共交通 (17) 第十二章绿地系统及城市景观规划 (18) 第一节绿地系统 (18) 第二节城市景观 (19) 第十三章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20)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2) 第十五章环境保护规划 (23) 第十六章环境卫生规划 (24) 第十七章给水工程规划 (24) 第十八章排水工程规划 (25) 第十九章燃气工程规划 (26) 第二十章供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一章电信、邮电工程规划 (27) 第二十二章城市防灾规划 (28) 第一节消防工程 (28) 第二节人防工程 (28) 第三节防震减灾工程 (29) 第四节防洪工程 (29) 第二十三章近期建设规划 (30) 第二十四章城市远景发展的有关问题 (31) 第二十五章规划实施措施 (32) 第二十六章附则 (33)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doc18页)_New

城市总体规划方案(doc 18页)实务答题中应注意的事项 实务考试的类型一般分为规划和管理两部分。规划部分又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其中总体规划包括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规划等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一般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居住区规划。这些内容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1、认真审题,读懂题目要求。包括图面标示、图例、风玫瑰、比例 尺、地形条件、河道水流方向、符号等。 2、实务评析的基本思路。记住无论哪类题目都要考査考生对基本概 念的理解和掌握,出题者的目的不是靠偏题、怪题难为考生,“考点” 往往出在对基本概念认识的错误、没按基本内容完成、违背编制过程或不符合规划审批或技术文件的有关要求等等。因此对题目理解后, 把对应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在脑中回顾一下,这对答题是非常重要的。 3、判断考题类型。一般考题类型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城 市交通体系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居住小区规划、管理 法规等,判断好题型后再针对相应的概念对题目分析、解答。以往除城镇体 系规划规划外,全部是必考类型。 4、答题必须全面。例如题目要求“全面评析方案”,一般要叙述考题的优

点和问题两部分。如果是“提出问题并指出解决的措施或办法”, 则首先找出问题,并记住一定针对每个问题都要说明解决方法,有的考生往往前几个问题的回答还满足要求,但到后来就忘记了提出解决措施,这样则不能得全分,因此一定要答全。 5、由于以往考试中答题原则是,答对给分,答错不扣分,因此对没有把握的问题,不妨多答点,但必须保证试卷干净,条理清晰,回答准确,不要模糊不清或模棱两可,也不要漫无边际地回答,以免造成思路混乱和浪费时间,影响成绩。 6、学会进行“考点”判断。注意不要被题目中的假象迷惑,影响对题目问题的判断。有些明显缺项往往不一定是考点,而有些题目中可能给出了许多数字,有的考生就认为应该在这些数字中找出问题,而忽视了数字背后相关联的问题。这就需要结合大量实例分析、练习, 才能灵活应对各种试题,提高对实务型试题的分析能力,提高答题质量。

东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东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东营市人民政府 二0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2) 第一节市域概况 (2)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5)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 (7) 第四节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9) 第二章战略与目标 (11) 第一节区域发展战略 (11) 第二节土地利用战略 (12) 第三节规划目标 (14) 第三章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7)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7)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19) 第三节土地利用的差别化政策 (24) 第四章区域土地利用调控 (27)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7)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9) 第五章农用地保护 (31) 第一节保护目标与要求 (31)

第二节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32) 第三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34) 第四节其他农用地保护和利用 (36) 第六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7) 第一节调控目标与要求 (37) 第二节加大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力度 (38) 第三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0) 第七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43) 第一节基本原则与要求 (43) 第二节生态用地保护重点区域 (43) 第三节黄河口及湿地生态保育 (44) 第八章中心城区用地增长管理 (50) 第一节中心城区定位与职能 (50) 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发展方向 (50) 第三节中心城区用地总体结构 (51) 第四节中心城区控制范围及规模 (52) 第五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52) 第九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建设项目 (55) 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55) 第二节重点建设项目 (56)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方案

安陆市城市总体规划一、规划层次和期限 ( 一) 规划层次

1、市域:安陆市行政区范围,包括 9 镇 4 乡 2 个办事处 1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 积 1355 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包括府城街办,南城街办,洑水镇,烟店镇,棠棣镇,李 店镇及安陆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辖区范围,城市规划区的总面积约为456 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北至银杏大道,西至汉十高速,南至与云梦交界处,东至 316 国道外迁线,中心城区面积约 89 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 2013 年—— 2020 年 远期: 2021 年—— 2030 年 远景: 2050 年 二、城市发展总目标 将安陆建设成为两型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发达的中等城市,经济运行质量 与效益明显提高的共生城市,社会事业、民生法制水平不断提高的文明城市,建 设成为宜居、文明、幸福的工业强市和旅游名市。 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 1、依托汉十,对接武汉 汉十发展带是由汉十高速、316 国道、汉丹铁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城镇发展 廊道,武汉是中心。积极对接武汉,承接产业转移,在武汉城市圈中寻找定位, 并直接对接汉口北大市场。 2、面向东部,创新驱动 寻找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 直接对接上海自贸区等大型市场功能区,通过创新积极推动自身产业升级。 3、文化引领,突出特色 安陆主要的文化特点是历史文化、李白文化、银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资源。 4、集群集约,共生发展 产业按集群发展,城市集约发展,反对摊大饼,城市围绕城市综合体形成城 市次中心展开,共生发展。 四、城市性质与职能

广饶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11-2030年)

广饶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文本广饶城市总体规划文本(2011-2030年) 第一章规划界定 第1条编制背景 经过“十一五”时期快速发展,广饶县工业化、城镇化已经跨上了一个新台阶,县域五大主体功能板块初步形成,县域核心区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正在稳步推进。为贯彻落实东营市政府提出的“站在新起点、着眼新阶段、树立新目标、开创新局面”的战略思路,确定广饶县长远发展新目标、推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特组织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1) 上位规划 《东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2) 主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1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5.1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11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4 《城市绿化条例》1992.8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2006.3 《城市蓝线管理办法》2006.3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11 《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2 (3) 地方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东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广饶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规划纲要》 (4) 相关规划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2011年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年 《大王--稻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2007-2020年) 《广饶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 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次区域的划分

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 (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不含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2)东部次区域:包括通州、顺义、亦庄以及怀柔、密云、平谷等的平原地区。 (3)西部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山前平原、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山前平原、海淀山后地区和昌平(不包括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延庆平原以及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4)山区次区域:包括怀柔北部山区、密云北部山区、昌平北部山区、门头沟西部山区、房山西部山区、延庆山区。 次区域发展导则 中心城次区域以调整优化和提高为主,重点进行城市环境整治、交通疏理、基础设施改善,合理控制建设强度,逐步疏解人口与产业,完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大力发展以高端服务、金融保险和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旧城,进一步划定旧城管制区。 东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地区,也是北京面向区域,联系天津、河北等省市的重要地区。通州、顺义和亦庄地区是承接中心城人口、职能疏解和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积极引导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向该地区集聚,并在公共服务、居住配套以及相应的教育培训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北京第二产业集中发展的区域。实施以综合交通运输走廊(公共交通走廊)为引导,整体联动、高密度集约发展模式。密云、怀柔和平谷的平原地区建设为首都国际交往服务的重要外事活动基地,开发旅游休闲、会议培训和生态农业,可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应与生态环境充分协调,防止高密度连片发展。 西部次区域是城市未来重要的发展地区,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引导高新技术研发与服务、旅游休闲、商业物流、教育等生态友好型的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优化、整合、完善现有的发展空间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引导高品质、组团式集约发展,防止高密度连片开发。 山区次区域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苏州市总体规划要求,苏州高新区西北部地区将以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绕城高速公路、世纪大道及沿太湖公路等为交通骨架,实施出口加工区、浒墅关经济开发区、东渚开发分区、通安开发分区及旅游度假区组团开发、平行推进,努力建设一个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湖光山色秀美,适合创业和居住的湖滨城市。 苏州市首个城市总体设计新构想:双城两片 2010-04-13 09:45 我市首个城市总体设计通过专家论证 苏城新构想:双城两片 苏州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制图胡建益 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 十字轴带、五楔渗透、多心多点、绿廊相通 “T轴双城两片”结构 T轴指主城城区(古城和高新区)、新城城区(主要是园区)构成东西向横轴,相城和吴中片组成南北向纵轴;双城由主城城区和新城城区组成;两片

指围绕吴中和相城形成的城市功能片区 千年古城如何展现古今文明辉映的新气象,都市形态如何与世界著名城市相媲美。苏州从去年3月就启动了《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2008—2020)》(以下简称总体设计)的规划研究。经过近两年的调研、分析、设计和论证,昨天,这份事关苏州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蓝图”通过了国内专家的论证,这也标志着苏州诞生了第一份城市总体设计。它将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配合使用,作为指导苏州中心城区各项规划建设的依据。 现有的“4+1”格局难以形成统一规划 【现状】 苏州是一个有机整体,可是长久以来东、南、西、北、中相对分隔的“4+1”格局,很难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如高架路导致对城市交通、景观和功能的分割,快速路两侧形态杂乱,风貌参差大,建筑品质悬殊。苏州固有的城市水系,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反而成了区块、路段、街道划分的界限。 目前的高新区、相城、园区、吴中、老城分散建设,失去了整体性,各自建构完整体系,反而加剧了分割。昨天与会专家认为,苏州城市现状结构较为“破碎化”,各片区次结构脱离主结构,相互错位,亟须统筹设计。 【规划】 权威调查显示,苏州最引以为豪的方面,只有%的市民选择经济高速增长,而有%的市民选择悠久的历史文化,18%的人选择优美的自然环境。这说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苏州,城市亟须一个融合人文景观、自然山水的协调统一的城市设计“蓝图”。于是总体设计提出,苏州城市发展总目标为“青山清水,新天堂”;具体为“文化名城、高新基地、宜居城市、江南水乡”四大分目标。苏州城市设计总体策略为:和合强心,融通健体。协调各区发展,完善功能、交通、景观系统,打破片区分割,推动各个城区加速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苏州中心城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为:十字轴带、五楔渗透、多心多点、绿廊相通。 “十字轴带”就是集中建设十字交叉的两条功能、交通、景观复合轴。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模板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 体规划

广饶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 未知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点击数: 1056 更新时间: 07 规划总论 一、规划功能与性质 为促进山东省广饶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广饶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带动全县第三产业及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创立节约型和谐社会, 促使广饶县成为中国文化旅游先进地区, 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为县级旅游业宏观战略性发展规划, 作为广饶县旅游业发展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规划指导思想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山东省内旅游市场及各类专营市场为依托, 以打造孙武文化体验旅游品牌为核心, 以开发孙武湖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为关键, 以完善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 以营造全县旅游综合环境为支撑, 大力挖掘文化及产业旅游资源。 ”面向大市场、开发大旅游、发展大产业”, 将广饶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引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主导地方形象塑造的绿色节约型产业,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

绿色节约型产业。把广饶县建设成为拥有一定国际知名度、全国著名的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 三、规划基本任务 广饶具有旅游区位、地脉和文脉优势, 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良好的生态背景, 拥有”孙武故里”这一独特突出资源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地方民俗风情。本规划的基本任务, 就是要回答这样的命题: 如何发挥广饶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 特别是挖掘与发挥”孙武故里”的资源优势, 在旅游业刚刚起步的广饶县, 实现旅游业健康、快速、跨越式发展, 促进广饶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广饶资源本底条件较薄弱, 自然类旅游资源稀少, 人文类旅游资源较丰富, 非物质旅游资源较丰富。 一、旅游资源构成分析 五级旅游资源1个( 孙武) , 四级旅游资源2处( 刘集支部旧址、吕剧) , 三级旅游资源6处, 二级旅游资源15处, 一级旅游资源10处。 二、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文脉深厚, 唯一性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