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ppt文字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ppt文字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ppt文字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夏璐,Ph.D.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历史的规律性和随机性、历史的纵深感和广阔感、历史的复杂

性和线条性

●英雄史观vs群众史观

●革命史观vs现代化史观

Week 1: 导论——1840年以前的世界与中国(不考!)

一、1840年以前的世界趋势

●1764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并使之开始应用于纺织业。工业革命肇始,对

经济、社会、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启蒙思想家诞生,人类思想成为促进政治社会产生变化的推动力之一。法国人孟德

斯鸠、卢梭,英国人亚当斯密,在政治思想与经济思想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西欧

社会开始变化,并将在后来推及全世界。

●随着新航路的发现,殖民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掠夺遍及东西两半球。西班牙vs英

国,法国vs英国,最终英国奠定了殖民霸主地位,成为日不落帝国。

●对外战争需要对内征重税来维持,英法两国的殖民地争夺战的激烈程度,也预示着

其内部将酝酿更大的风暴。于是,在北美,十三州开始因税收问题反抗英国国王,

在欧陆,法国工商业阶层也因同样原因反抗波旁王朝。

●随着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和法兰西大革命的成功,共和、民权、自由等思想逐渐深

入人心,以君主专制制度和社会等级分化为特征的欧洲旧秩序开始瓦解,同时随着

工商业资产阶层开始进入政治舞台,新秩序亦开始确立。

●经济、政治、社会、思想等各方面,近代化浪潮开始由欧洲波及全世界。

二、1840年以前中国内部情形

●18世纪是清政府文治武功极盛时期,乾隆皇帝即位于1736年,60年后禅位于其子

嘉庆皇帝。前述西欧社会的各项变迁,均出现在乾隆皇帝任内。以当时东西方交流

的频次和深度,上述新奇事物不一定能波及到社会每个层次,但至少皇帝这一层是

可以接触的,然而由于乾隆皇帝极其自负的心理、所见不远,不知启发民智,中国

之落后便开始了。(马嘎尔尼使团访京)

●君主专制政体在组织机构上日臻完善,也意味着对其的改变亦将愈发艰难。

●内阁和军机处、中央六部、都察院、各省督抚

●乾嘉时期的学术和思想,汉学繁盛,不讲思考,只讲考据和训诂,埋首故纸堆,缺

乏创新,缺乏与社会实践紧密之结合。

●乾嘉时期,虽然政治制度上君主专制体制逐渐完善,然而政治实践却逐渐变得腐败、

拖宕、贪渎。

●体制内贪腐现象严重,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体制外之民变、乱事亦开始频繁出现

●应付社会抗争的过程中,官方的政府军逐渐失去作用,地方民团、乡勇等非正

规的地方雇佣兵开始在军事上发挥作用。

Week 2 鸦片战争与国门洞开(不考!)

一、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

●政治上,处于孤立状态,未加入任何国际组织

1648年《威斯特法利亚条约》签订奠定了近代国际关系基础。谈判、立约成为主权国家之间解决争端的主要外交手段。

1689年,康熙皇帝派索额图等与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中国与西方国家第一份边界条约,并非19世纪中期之后的不平等条约。中国代表团有耶稣会士参与,条约以拉丁文、俄文、满文拟定,具有一定的国际法意义。

1557年,葡萄牙占澳门,以之为据点进行传教和商贸活动。清朝延续明朝的事实,承认葡萄牙对澳门的租赁状态,但未有条约(until 1887)。且中央政府对澳门仍有主权,即澳门仍有中央派驻的地方官。

●经济上,通商和贸易制度未能与时俱进

始终以天朝上国自居,视所有外国为夷、藩属、不服王化之地。即对外交往中并没有以平等眼光视他国。

●具体而言,通商制度不足在于

●税则不固定

●传统社会,重农抑商,商业税不重视,不严谨

●税吏额外科索(催科、听讼)4%--20%

●交易场地被严格限制

●广州为朝廷唯一允许的互市点

●交易成本很高

●“公行”垄断进出口贸易——寻租行为大量出现

●外国人不得随意与中国人交易,否则严惩

●外国人须通过公行与地方政府沟通

●文化上,有所交流和沟通,然范围有限

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如Matteo Ricci,利玛窦)将西方技术传播到中国,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传播到西方。此时,传教并未附带殖民主义扩张的目的。

雍正年间的“礼仪之争”(耶稣会与多明我会)使得天主教难容于华夏大地,朝廷斥之为邪教,遂全面禁止。

外国人不能学中文,不能买中文书。

二、战争前的中英交涉

●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产能剧增,英国商品急需大规模市场。故战前,中国与西方各

国商贸关系中,英国居首位。

●英国与清政府间为增进商贸关系和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交涉有三次:

●1793年,McCartney来华谋通商,时乾隆仍在位,于热河接见,未准其请。双

方因礼仪问题出现冲突。

●1818年,Amherst来华。清政府视为朝贡特使。双方纠缠于叩拜大礼,同时礼

仪官员从中作梗,各种细节、误会导致未能见面。(部门利益影响整体利益)

●1834年,律劳卑Lord Napier来华。受命于英王,要求直接和两广总督平等

通函,不经过公行代呈。

●清朝政府反应:

●地方官不能随便与外人通信,对外交往(处理藩务)权归中央理藩院

●外人不得随意进出中国城市(特指广州)

●所有外人对官方应采用上行文,应接受官方下行文

●开放广州为互市口岸是天朝恩泽,如不服,马上停止贸易,外人没了

茶叶、大黄等活不下去

●结果:律劳卑不服,被赶往澳门,染病而亡。通过和平手段未能达到扩大

商贸往来与获取对等地位的目的。非常手段呼之欲出。

三、鸦片问题及清政府态度

禁止吸食令:1729年

禁止输入令:1796年、1800年

越禁越多,WHY?

带来危害:现银流出,银价昂贵

两派观点:弛禁vs严禁

弛禁:认鸦片为合法进口品,收重税;以茶叶、大黄、丝绢等现货交易,不许现银交易;变进口为自产;对官员、士兵、文人禁吸,余则不理。(realism)许乃济严禁:鸦片危害深远,动摇社会元气与国家安全,必须全面禁止,既要禁止吸食,也要禁止输入。而且,严惩鸦片贩运者。(idealism)黄爵滋

思考:如果是你,你怎么看?

道光皇帝开始犹豫不决,后来终于选择了严禁(禁吸+禁卖)这条路。

作为一个大国最高领导人,必须得有果敢的决断力。然而,正确的判断往往不能只靠决断力,还必须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国际视野。这些对于道光皇帝以及他那个时代的官员来说,要求太高了。

●导火线:林维喜被杀事件

●凶手?

●审判权?

●量刑?

●中方态度:交出凶手,由中国审判,一命偿命,否则全部连坐,并以终止贸易威胁

●英方态度:法不责众,由英国领事会同中国地方官审判,监禁、罚款。

●结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人全部限期离境,并停止供给生活所需。

战争经过和结果

●战争时间:1840-1842

●双方出场人物

●中方:林则徐、琦善、奕山、耆英(剿夷vs抚夷)

●英方:义律(Elliot)、璞鼎查( Pottinger )

●战争地点

●定海、天津、虎门、广州、厦门、宁波、上海

●战争结果

●中方求和,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治外法权

●阶段一:

●林做好一切准备希望在广东决战,然英军直线北上天津,震慑清廷

●道光皇帝责备林惹火上身,使京畿危急,改命琦善为钦差

●琦善为主和派,以为通商即可,对于香港则不让

●英军攻虎门,琦善示弱,草签停战协定,赔款600万,割让香港岛(1841)

●阶段二:

●中英政府对前述草约不满,不批准。战事又起。

●道光责琦善丧权辱国,斩监侯,改任奕山等赴广东剿办。英王撤义律,改任璞

鼎查(此时未到任)。

●清军至广州,数万人困在城中,不敢出战。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抗击英军的斗

争。

●奕山请和,草签休战协议。赔款600万,确认香港岛割让。奕山对道光含糊其

辞,不敢明说。

●阶段三:

●璞鼎查到任,积极进攻,守住香港,北上接连攻陷厦门、定海、镇海、宁波,

主战派裕谦阵亡。后又继续攻陷吴淞、上海、镇江,逼近南京。

●清军虽有顽强抵抗,但武器装备、部队训练、战术水平均落后,节节败退。道

光派耆英等人议和。

●双方签订《南京条约》《五口通商章程》,确认割地、赔款、通商、税则、法权、

国际地位之变迁。

Why failed?:船、枪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1860)

●问题因修约而起:互派公使、常驻首都,etc

●中方因英、法、美三国在太平天国问题上的暧昧态度,对修约表示不积极

●1857,英军攻广州,俘虏粤督叶名琛,监禁于印度

●1858,英法联军攻大沽炮台

●《天津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签订

战争的意义

●中国的国家安全、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等开始受到侵害,并逐渐陷入越来越严重的

境地。国际生存环境日渐恶化。

●执政者本身未能以此为契机改革自身,仍抱残守缺,客观上的不作为使得落后的局

面未能得到本质改善,加深了国内社会阶级矛盾。

●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争取社会进步的

革命斗争。

●观念的冲突、文化的战争

●政治上,平等的主权国家间关系的观念vs天下定于一尊的华夷之辨观念

●经济上,重商主义的自由贸易观念vs重农抑商怀柔远人观念

●法律上,法治观念vs人治观念

●战争是不道德的,因为资本的发展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天朝上国未能认识到事情正在其变化,依然延续唯我独尊之梦,直至1860年英法

联军入北京。

Week 3 近代化的开端—忧患中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前期酝酿

源起

●1854-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北京,《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

订,对外交往频度、广度、深度迫使执政者“师夷长技”

●1851年以来,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席卷江南各省,捻军亦在淮北作乱,后回族势力

也在新疆、陕甘等处谋反,造成半壁江山危机重重,清廷欲镇压,需大批量现代化

军火

●某种程度上,西方国家也希望中国各方面走入近代化的轨道,以利于减少交易成本、

更好为其利益的实现而服务

从“夷务”到“洋务”

●魏源,受林则徐所托,编纂《海国图志》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在理论上,形成一种以防御及复仇为首要目的的学习冲动

幻灯片5

●徐继畬,正眼看世界第一人,办理厦门、福州通商口岸事宜

●1848年刊印《瀛环志略》,突破天朝意识、华夷观念,主张平等和外国交往●“古今一大变局”

●日本得其著作,精心翻刻

幻灯片6

●冯桂芬,1861年自刊,无人问津,至光绪年才广为传阅

●正视中西差距,主张全面改革,以达到“用西人而不为西人所用”

●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

幻灯片7

●郭嵩焘,首任驻英公使,外交家

●主张不应该把西方人的强大归结为其船坚炮利,学习西方不应舍本逐末

●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方之基

●提倡以外交手段、按国际规则处理问题,被斥为汉奸

幻灯片8

●郑观应,《易言》、《盛世危言》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末

●对体用之分论述的更为激进,提出建立议院制度

●中学为本,西学为末

幻灯片9

进程

●制度设计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署,1861

●恭亲王奕 以议政王大臣身份主持工作(till 1884)

●中国专设外交机构的开始

●原初为临时机构,后来逐渐定格

●原本只管外交,后来逐渐涉及洋务的各个方面

幻灯片10

●南北洋通商大臣(外交权下放)

●南洋五口通商,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兼

●北洋三口通商,原为单设,后由直隶总督兼

幻灯片11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恭亲王、文祥的信幻灯片12

●海关总税务司

●1854,上海海关开始由英人威妥马(Thomas Wade)代理

●1859,李泰国(Horatio Nelson Lay)任总税务司,帮助清朝建立近代的海关制度、

培养近代海关官员

●1861,英人赫德(Sir Robert Hart)接任,直至1908卸任。期间,帮助制定规范

的海关税务章程,增加海关税收。

●唯一没有贪腐的机构,关税提升10倍。

幻灯片13

幻灯片14

●陆军与海军的现代化

●陆军

●1861,京营八旗开始配备西式武器,挑选优秀官兵至天津,由英国人训练。随后

各地驻防八旗也开始推行西式练兵法。

●1866,直隶绿营开始采取西式操法练兵,随后,沿海各省绿营开始聘请英法等教

习训练士兵

●湘军、淮军等以民团发展而来的雇佣军处于实战前线,最早接触西式武器和训练

幻灯片15

幻灯片16

●1885,李鸿章于天津

设立北洋武备学堂

●1887,张之洞于广州设立广州陆师学堂

●1894,张之洞于南京设立江南陆军学堂

●聘请德国人为教习,教授近代军事技术

幻灯片17

●海军(水师)

●康雍乾时期,沿海、内河均有水师,但属于治安军和海岸警卫队性质,防御为主

●1861,阿斯本-李泰国舰队事件,清政府建立海军的第一次尝试,由于各种原因,

失败告终

●1875,日本占领琉球,改为冲绳县,使得清政府重新开始筹建海军,由北洋、南洋

大臣分别管理南北海防。

幻灯片18

●1875,购置英国炮艇(gunboat),只能近海巡逻,顶不住大风。再次上当。

●1880,开始向德国订购铁甲巨舰,定远、镇远等远东首屈一指舰艇遂装备北洋海军。

●先北后南、先外后内的方针。南洋、福建、广东水师相继建立,但未能达到北洋的

近代化水准。

●1884,福建水师被法军瞬间歼灭。

●1895,北洋水师黄海海战败于日军

幻灯片19

●1881,北洋水师学堂创立,严复为总教习

●1887,广州水师学堂在张之洞领导下创立,后来为黄埔军校奠定基础

●1890,沈秉成创设南洋水师学堂,鲁迅曾就读

幻灯片20

●驻外使馆的设立

●《北京条约》签约以来,外国已有常驻北京的公使,清廷尚未派出公使

●1865,总税务司文案斌椿等人随赫德回国结婚,为中国初次派往西洋的观光团

●1867,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受聘于总理衙门,担任办理

中外交涉事务大臣。

幻灯片21

●张德彝,同文馆第

一批毕业生

●斌椿使团成员,后多次代表清政府出使欧洲

●翻译科技名词,自行车、电报、螺丝、缝纫机、巧克力等

●光绪皇帝的英文教师

幻灯片22

●1868中美《蒲安臣条约》,对等

条约之典范

●促进中美文化交流,留美幼童成行

●华工开始移民,排华行为为非法,直到1882《排华法案》

幻灯片23

●1876,郭嵩焘成为中国首位长

期派驻海外的外交官,担任驻英国公使

●不久国内清议派舆论对其十分不利,认为其已中洋毒

●1879,曾纪泽继任驻英国公使

幻灯片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