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电影中的警种大盘点

从香港电影中的警种大盘点
从香港电影中的警种大盘点

港产警匪片是香港电影的精华一部分!等亦勾起了更多观众对港片中出现的各式警察形象地回忆——在现实中,早于1844年5月1日便正式成立的香港警队在160年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包括被外界赞誉为“亚洲最佳警队”、在美国与英国联合申办的世界各地警队综合指标评选中高居亚洲首位、及被国际级的风险评估公司评定为全亚洲最优秀的警队等等,时至今日,香港警队无论在法治的健全度、破案的效率度、法纪的维护力及整体的形象度等方面来看,都是获得世界同行认可的最出色的亚洲乃至世界警队之一!

而在香港电影发展史上,“警察”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形象之一,事实上,无论你从何角度去评价香港电影工业,你也不可能在脱离警匪片的情形下实现归纳分析,毕竟从曹达华时代的探长,经历李修贤的阿SIR、成龙的超级警察、周润发的卧底、刘青云的冲锋队警长、王敏德的飞虎教官、直至刘德华梁朝伟的身份倒置、真假莫辨,不同阶层、职能、范围的各式警察由始至终贯穿港片的发展历程,令人感叹港产警匪片的长盛不衰,除了一众演技出众的巨星曾用心刻画出不同的警察形象,香港警察警种之多,更为警匪片市场的持续活力奠定了类型基础,誓与现实中神勇的香港警察一同进行一场雷霆扫穴式的震撼冲击!

至于香港电影中曾出现过哪些警种,又曾有哪些警种及警察形象曾让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伴随成长呢?以下略作盘点,遗漏在所难免,欢迎补充——[PTU机动部队][EU冲锋队][谈判专家][飞虎队][O记]

[重案组][反恐专家] [G4] [Hit team][探长] [卧底]

[狗仔队] [骑警] [水警] [爆炸品处理科] [毒品调查科]

[鉴证科][投诉及内部调查科][学警][狱警][反黑组][CID]

PTU机动部队

英文名“Police Tactical Unit”的警察机动部队,首先在香港市民眼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他们戴着一顶深蓝色的“软式贝雷帽”,因此俗称“蓝帽子”。他们的基本任务包括——“内部保安、大型活动中的人群管理、控制暴乱、反罪恶行动等工作”,这种职责当然来自于1956年的“双十暴动”后香港警方为提升警察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遂于1958年成立机动部队的前身组织——“警察分遣队”,其后又改名为“机动部队”实行全港“6连—4排—41人/排—4横排”的分配模式,并在人员调度上实行“定期抽调—训练执勤—期满解散—循环组建”的原则,很大程度上维持了机动部队本身的灵活性及精锐性。

香港电影中不时出现在街道执勤的PTU警员突遇突发事件的情节,但同样是不痛不痒的配角,直至2003年,才由杜琪峰拍出真正关于机动部队的《PTU》。作为令杜琪峰夺得第二十三届“最佳导演”的警匪佳作,本片情节胜在别出心裁,以一晚内发生的失枪、寻枪事件展开,并穿插重案组及黑帮的副线,表现出与宿命抗衡的黑色主题,杜琪峰以黑夜的环境发挥令人窒息的空间张力,更是一绝!

《PTU》后数年,杜琪峰并未急于投拍续集,直至2009年,才监制了一系列以机动部队为主角的电视电影,包括《警例》、《绝路》、《人性》、《伙伴》等,导演则分别由“高徒”罗永昌及刘国昌、吴耀权等人担任。至于真正的“续

集”,则是即将在内地上映的《机动部队2:同袍》,同样是杜琪峰本人监制而交由罗永昌执导,而此前《警例》在DVD市场曾被“冒认”为《同袍》。作为系列作,任达华、邵美琪与林雪由始至终都是固定主角,其中任达华饰演的警队沙展形象更深入民心,与90年代的凶残悍匪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不过此前任、邵两人在影片中的造型主要还是“蓝帽子”,直至这部《同袍》才真正以防暴装备出之,并执行搜索围剿银行劫匪的任务,而在现实中,PTU队员执行类似突发任务时除了配备防暴装连多用途背心,更有救伤包、通信器材、防毒面具、防暴头盔、扩音器等随身物品,同时在应对匪徒的枪械上也配备了催泪弹枪、散弹枪、自动步枪等,即是观众在《同袍》海报中所见的装束。

除了日常巡逻、执行突发防暴任务等,机动部队成员的另一个特定地点任务就是“反非法入境者任务”,类似场景在牟敦芾执导的《打蛇》中有过表现——当偷渡来港人蛇登岸时,在海滩上遭警察围捕,而这批警察便是头戴“蓝帽子”的机动部队成员,目的则在于“杜绝非法入境者在香港出没,以及减少涉及非法入境者的罪案发生”。《打蛇》中的搜捕戏是片中最富真实感的一幕,其中一名女人蛇情急之下将怀中婴儿塞入一名部队成员手中的场面,更令人心酸。

经典影片:

2003《PTU》导演:杜琪峰

2009《机动部队2之同袍》(内地名《PTU2-机动部队》)导演:罗永昌《机动部队之警例》导演:罗永昌

《机动部队之绝路》导演:刘国昌

《机动部队之伙伴》导演:吴耀权

《机动部队之人性》导演:吴耀权

EU冲锋队

1925年,香港爆发省港大罢工,一度引发地区骚乱,两年后,香港警务处正式成立冲锋队,英文名“Emergency Unit”。早期的冲锋队队员在编章编号中属于D区警员,即来自英国租借地——山东威海卫的当地人,因此被称为“香港鲁警”,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改由印籍警员担任,1961年左右开始大幅增加英国人及华人警察的数量,时至今日,冲锋队已基本由华人就任成员。

冲锋队平日的主要任务是在各自的警区乘坐冲锋车进行街面巡逻,与此同时,还要时刻接受999 CALLING,在所处位置迅速作出回应,并立即增派军装警务人员到犯罪现场处理突发事件。冲锋队的基本巡逻任务近似PTU,而冲锋队警员也必须先接受PTU训练,并在香港警队中有不短于四年的服务经验,同时由于冲锋队是发生罪案事故后第一个赶赴现场执行任务的警察部队,因此他们的冲锋车上都配备了MP5、雷鸣登M870、烟雾弹、防弹衣乃至防化衣(防止辐射),以便应对持有不同杀伤力武器的悍匪,这一点便较PTU更适合处理大型犯罪。除此之外,冲锋队还负责协助惩教署押送囚犯、及在大型示威***场所维护现场秩序等。

由于冲锋队本身较为神秘,因此早期香港电影很少涉及这一执法部门。所幸在1996年,在动作片领域已颇有建树的陈木胜率先执导由EU对抗凶残劫匪的《冲锋队怒火街头》,成为整个九十年代水准最高的警匪佳作之一,至今仍为观众津津乐道。说到情节,片中众主角的冲锋车是当年标准的Leyland DAF 400廂型,拔枪上弹一场则可清楚分辨是使用重管点38左轮手枪,而同组警员驾车巡逻的人数安排,除了一名警长(刘青云)、其他四名队员分别有三位军装(陈小春、李绮虹、林尚义)及一位便装(张达明)警员,除了负责日常任务(众人追查商场盗窃),在中段街头驳火一场,刘青云亦使用雷鸣登对抗匪徒的轻机枪,都是符合真实情况的场面。

除此之外,《冲锋队怒火街头》更有许多较现实更为火爆刺激的警匪大战,甚至在高潮部分闯入军用机场拦截飞机,虽有模仿《虎胆龙威2》,但以港片的制作条件而言,已算警匪片少有的大规模场面。而编导除了枪战,又穿插了友情(刘青云与一众手下及吴镇宇)及家庭(陈小春与弟弟)关系的副线情节,使全片剧情更显饱满,这在当时港片普遍样板化的警察形象而言,是相当难得的诚意之作。影片当年的票房不算很好,但口碑却极佳,也导致日后其他香港导演都未能再投拍以EU为主角的作品,经典并非浪得虚名!

经典影片:

1996 《冲锋队怒火街头》导演:陈木胜

谈判专家

所谓“谈判专家”实质上是香港警察谈判组成员,而香港警察谈判组是香港警方为配合有关单位应付可能发生的恐怖活动和严重罪案而于1975年成立的警察兼职组织,现隶属香港警务处行动部(甲部门),英文全称“Police Negotiation Cadre”。

谈判专家的主要职责是协助警方处理反恐怖事件、涉及刑事成分的胁持人质事件、涉及家庭纠纷的胁持人质事件、与警对峙事件及企图轻声事件等。当然,他们往往只需动“口”而非动“手”,在缓和对方情绪的同时令担任现场事件指挥员的高级警务人员及时下令完成剩余行动,因此在心理素质方面要求非常之高。

香港电影在许多警匪对峙的场面中都曾安排谈判专家出镜,不过往往只是大配角,同时甚少明星在电影中出演该类角色。不过1987年尔冬升执导的《人民英雄》中,前段谈判专家通过电话劝说打劫银行、胁持人质的小贼梁朝伟投降的对白,在当时来说较多数同类港片更为细致,同时决不胡闹,更发挥出尔冬升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的长处。周润发也曾在《义胆红唇》中扮演过谈判专家,不过,

这个角色设置更多只是个噱头而已,片中的发哥对枪械的钟爱明显多过耍嘴皮子,该片仍以火爆的动作场面取胜。

时隔多年,直至1999年杜琪峰执导的《暗战》,港片中才难得地出现谈判专家身份的主角,便是刘青云扮演的阿生,他在片中与银行劫匪艾威的谈判对白妙趣横生,令人难忘,最后讲到劫匪开枪自杀,颇有些黑色幽默的味道。

经典影片:

1999 《暗战》导演:杜琪峰

许多人都曾将“O记”与“重案组”混为一谈,但O记实质上原名“有组织罪案及三合会调查科”,英文名是“Organized Crime & Triad Bureau (OCTB)”,成员主要调查的是大宗罪案、有组织犯罪及黑社会罪行等,虽然重案组亦会执行相应任务,但涉及到较为严重的罪案往往会由警区交由总区负责,与O记相比,职权范围仍有区别。

当然,在芸芸港片当中,主角究竟是“O记”抑或“重案组”往往容易让人混淆,而很多时候香港市民也往往会将重案组成员称为“O记”,但两者从英文名到执法权都有所不同。90年代中期黄志强拍毕《重案组》后,便着手执导了另外两部警匪片《O记重案实录》及《省港一号通缉犯》,这次没有了成龙的束

缚,黄志强索性将其“野兽风格”作出更大发挥,加上李修贤看过《重案组》后对黄志强的功力亦颇为赏识,不但担任其影片的监制并亲自演出,与当年陈欣健一样属于前警司的鲁秉更为其打造两部剧本,所以当时的黄志强实可谓得尽天时地利人和,而两部作品上映后反响也的确不错,一定程度上为黄志强日后进军好莱坞奠定了基础。

《O记重案实录》与重案组已无甚联系,因其英文名都使用了《Organized Crime& Triad Bureau》,讲述“O记”队长李修贤带领一众手下与黄秋生和叶童这对“贼鸳鸯”械劫集团周旋到底,最终将其一网打尽,本片明显能感受到黄志强的认真,除了拍摄O记在离岛长洲调动水警及直升机进行海陆空大包围式搜索,高潮的街头枪战他甚至不封路就直接架机开拍,所以当时许多路人受惊吓四处躲避的镜头表情也都是真实的,看来他在经历与成龙在《重案组》中并不愉快的合作后,决心要一吐怨气了!至于《省港一号通缉犯》,背景规模则较前者更大,只因反派是“第一代大圈仔”,在深圳和香港横行霸道、大肆作案,黄秋生饰演的O记警员更跨过罗湖桥前往深圳,与吴兴国饰演的公安大队长联手破案,而至最后一同在香港与悍匪于荣光作生死决战,而黄志强在片中展露的野心也越来越大,甚至有深圳警方上公路设关卡追查疑犯的大场面出现,堪称他90年代最过瘾的一次风格发泄!

当然,这几部作品对O记成员的刻画是有些夸张的,因为现实中的O记主要负责调查,只有部分人员接受过飞虎队的室内近身作战训练,因此当逮捕嫌犯时往往需要调动其他刑侦探员、机动部队甚至飞虎队协助,而《O记重案实录》中从头到尾都只由O记成员对抗匪徒,虽与现实情况颇有出入,但作为电影,尤其是黄志强的电影,也着实无伤大雅。还有90年代后期霍耀良执导的《O记

三合会档案》则将背景置于60年代的香港,吴镇宇则在片中饰演警长,主要职责亦是扫除刘青云的三合会组织,然而片中的吴镇宇也并非什么好人,更不同于李修贤一贯坚持的正直形象,反而与刘青云相互勾结,加上本片主要描写的是史诗式的黑帮情谊,因此对警方的刻画也并不完整。

经典影片:

1994 《O记重案实录》导演:黄志强

《省港一号通缉犯》导演:黄志强

1998 《O记三合会档案》导演:霍耀良

飞虎队

英文名为“Special Duties Unit”(即SDU)的飞虎队,是PTU下属的一个连,因而正式名称亦为“特别任务连”。1973年,香港警务处成立“神枪手队”(英文全称“Sharpshooter's Team”),以求提高香港警方处理恐怖袭击和严重罪案的能力,1978年,曾作为英国陆军执行特种任务的主力部队的“特种空勤团”(即SAS)成员亲自组成教官团,负责改善及加强对神枪手队的作战训练,而神枪手队亦在同年改名“特别任务连”,再加上连队成员以飞虎图案为制服臂章,因而俗称“飞虎队”。

今日的飞虎队成员在随身装备上分别配备了包括格洛克17手枪、MP5SD3冲锋枪、G36步枪、SSG-2000狙击步枪、雷鸣登M870散弹枪、闪光弹及爆破设备等先进武器,其中手枪和冲锋枪均使用9.19MM派拉贝姆手枪弹,是香港警队中一批真正的“重装警察”。

港片中最早描写飞虎队的当属1985年由余允抗执导、石天、郑浩南、王敏德等主演的《飞虎奇兵》,其中刻画了一众飞虎队成员的训练过程、实战演练及突击任务,而该片推出8年后的1993年,香港影坛方才推出另一部同样以飞虎队为主角的《飞虎精英及人间有情》,由张学友、郑秀文主演,但两部作品除非电视台偶尔播放,否则以其整体水准而言均只属平庸之作。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由武指出身的李擎柱执导、刘德华、关之琳主演的《傲气雄鹰》中描写的“BOB”是飞虎队中的全精英部队,整体装备及作战能力较常规飞虎队又更升一级,因此“BOB”一词便是“Best Of Best”的英文缩写。虽然《傲气雄鹰》当年曾被批评是抄袭汤姆·克鲁斯的《壮志凌云》,但影片的特种部队训练演习、以及高潮部分与国外恐怖分子的丛林巷战,都拍得火爆异常,最后甚至出动拳脚及手榴弹,可算是“飞虎队”作品中一部水准之作,至于本片的“BOB”精英部队直至1996年才在刘伟强执导的《飞虎雄心2傲气比天高》中再次登场。

说到飞虎队片的分水岭之作,则当属1994年陈嘉上执导、王敏德主演的《飞虎雄心》。当年陈嘉上执导的《逃学威龙》中,周星驰饰演的角色便是飞虎队成员,并在本片及续集《逃学威龙2》的开场拍摄飞虎队演习场面,而在第二集的高潮部分他更亲身带领整支飞虎队杀入校园!

《飞虎雄心》当时在制作条件而言并非大卡士之作,大部分主角都是新人,整体制作费只有八百万港元,但全片对飞虎队成员受训及作战场面真实而细致的

刻画,却很大程度地加强了飞虎队的实感,并非一味为炮制火爆戏剧性而胡乱开枪,原来多在警匪片中出演反派配角的王敏德更是一炮而红,在片中饰演的殉职教官由此成为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警察形象!

1996年陈嘉上再接再厉执导了《飞虎》。作为《飞虎雄心》的正牌续集,《飞虎》不但在制作费上大幅提升,更加入了多场颇具气势的作战场面,力求拍成一部不折不扣的“大片”,因此影片中不但有香港飞虎队与美国海豹突击队的丛林大火并,甚至出动同属行动组辖下的水上攻击队(破坏歹角汽艇)及狙击手队(丛林埋伏射击)辅助作战,堪称香港电影史上对飞虎队描绘得最为完整的一部佳作!不过,“飞虎片”在极盛数年后又转入极衰,主要原因是题材的泛滥,包括陈嘉上参与监制的一系列后续之作如《飞虎雄师之点指兵兵》、《飞虎雄师之边缘人》、《飞虎雄师之救世者》、《飞虎雄师之极道战士》等,导演换来换去,水准却越拍越低,最终将飞虎队题材榨干后陷入谷底,作为曾经颇具市场潜力的火爆警匪题材,着实令人感到可惜,却又有些啼笑皆非........

经典影片:

1985 《飞虎奇兵》导演:余允抗

1989 《傲气雄鹰》导演:李擎柱

1993 《飞虎精英之人间有情》导演:邱礼涛

1994 《飞虎雄心》导演:陈嘉上

1996 《飞虎》导演:陈嘉上

重案组

与反黑组近似,重案组也分成警区重案组(英文名“District Crime Squad”)及总区重案组(英文名“Regional Crime Unit”)两个机构。虽然重案组探员也可称为“CID”,但在调查一些如跨区犯罪或绑架大案的时,重案组(尤其是总区重案组)的权力及职责便大于一般的刑侦探员。

1993年曾先后出现两部改编自王德辉绑架案的影片,分别是黄志强导演、成龙主演的《重案组》,及高先明导演、郑则仕主演的《绑架黄七辉》。但两部影片无论制作规模及演员名气都相差很远,因此票房也差达数千万港元,与此同时,《重案组》更在办公大楼中重新搭建重案组办公室,兼有各种侦查设施出现,令观众耳目一新,但问题是拍摄期间成龙与黄志强出现不和,后期更转由陈志华执导,黄加入的不少文戏被剪去,取而代之的则是展示成龙身手的武打场面,因此尽管成龙本人在片中难得出演严肃角色,《重案组》整体上仍给人一种“成龙片”的感觉。至于影片剧情,《重案组》最后以王一飞(罗家英)获救为结局,而《绑架黄七辉》的黄七辉(秦沛)则下落不明,对比之下,似乎后者更为接近

王德辉的真实情况。

与此同时,作为“警察形象代言人”的李修贤在自制自演的《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票房大获成功后,对重案组负责的一系列大案、奇案亦情有独钟,索性将《人》中的澳门警察“搬”回香港,拍摄了一系列名“重案实录”的影片,包括《重案实录之屯门色魔》、《重案实录之水箱藏尸》、《重案实录之惊天械劫案》、《重案实录之纸醉金迷》、《重案实录之犯罪天才》、《重案实录之污点证人》等,还有一部与黄志强合作的《O记重案实录》,但情节已非围绕重案组。严格来说,李修贤制作的这一系列影片虽则数量不少,但质量往往不敢恭维,幕前组合也多是“李修贤+黄柏文+樊少皇”,看久了便让人生厌,因此几乎没有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连其中一部《屯门色魔》,反应也远远不如查传谊执导的另一部同题材作品,李修贤的“万能”电影公司打造的警匪题材片亦由此走向衰落。

90年代,三个“惊天大贼王”——叶继欢、张子强及季炳雄先后制造出轰动全港的大新闻,而缉拿这群悍匪的也多由重案组负责。期间,香港影坛也不愿放弃这一写实题材,因此便有钟少雄的《悍匪》(影射叶继欢)、吴耀权的《惊天大贼王》及马天耀的《轰天绑架大富豪》(影射张子强)及杜琪峰的《大事件》(影射季炳雄)等片出现,就连赵良骏的《金鸡》,也曾出现叶继欢抢劫金铺的实录镜头,胡军饰演的“叶子强”更是张、叶两人的混合体。当然,虽则重案组在以上多起真实大案的侦破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港片一贯热衷炮制戏剧性,因此多数作品反而集中刻画悍匪,对重案组本身并未做太多描绘。相比之下,李修贤的《贼王》及林岭东的《高度戒备》,虽非改编自重案的作品,但对重案组的表现,至低限度也与反派大贼平起平坐了。

90年代后期至今比较突出的重案组警察形象以“银河映像”作品居多,如《非常突然》中全军覆没的一干督察、《PTU》里调查林雪的黄卓菱、《大只佬》中被割头的张柏芝、乃至《神探》中的安志杰等,当然还有《杀破狼》及《导火线》中的甄子丹。

经典影片:

1993 《重案组》导演:黄志强

《绑架黄七辉》导演:高先明

1999 《非常突然》导演:游达志

2005 《杀破狼》导演:叶伟信

2007 《导火线》导演:叶伟信

反恐专家

“反恐专家”同样是普通市民对该部门警员的俗称,实质上它全名“反恐怖活动及内部保安组”,英文名“Counter Terrorism

and Internal Security Division”,当年原属政治部管辖,回归前政治部解散后被并入行动处,属甲部门之一。它的职责顾名思义,就是调查涉及恐怖分子来港进行的破坏活动。

香港电影很少触及正式的反恐题材,除了政治敏感,剧情往往难度很高,稍不留神,便会高不成低不就,甚至不伦不类——1989年袁祥仁执导的《铁胆雄风》便以描写香港反恐特种部队位主角,讲述比利亚恐怖组织派出的游击队在香港犯罪,香港警方因此派出特工负责将恐怖分子歼灭。但当时编导本身对香港的反恐部队也无甚了解,只是取其名号而另行发挥,所以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实有不少关于外国恐怖组织与香港反恐警察对决的影片,但往往挂羊头卖狗肉,最后真正发挥的还是武打动作。

1990年林岭东执导的《圣战风云》则是走国际反恐路线的真正“代表作”,除了赴波兰华沙拍外景,更杀上广州,情节围绕华沙恐怖组织“解放同盟军”企图在香港制造爆炸事件,由香港警察李修贤与美国情报局特工彼得拉毕斯合力调查,片中的李修贤便与现实中的反恐怖活动组职责相近。当然,本片打杀场面层出不穷,但整体效果却吃力不讨好,票房惨败,其后该类题材便鲜有香港导演敢于尝试。

1991年王晶执导的《惊天十二小时》中,谭咏麟同样饰演香港派遣的反恐专家,单枪匹马前往新加坡对付日本赤军,保护“达卡喇嘛”。但该角绝非真正的“反恐专家”,仅为发挥个人动作特色的工具,很难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G4

G4直译即“警方保安处第四组”,俗称“保护要人组”,专职负责保护各国来港的首脑及重要领袖人物,隶属香港警务处刑事及保安处,回归前则隶属政治部,并由英国的军情五局作为幕后总指挥。

说到在回归前撤销的政治部,是香港警队的一个独立部门,其行***力甚至连港督亦不能直接指挥。而政治部的职责除了反间谍,还有处理西方恐怖分子进入香港实施犯罪活动的问题——1980年徐克的《第一类型危险》(影院版)便加插了一段政治部官员开会讨论退伍美军在香港进行军火买卖的情节,当时一大批新浪潮导演(包括徐克本人)参与客串;还有《逃学威龙2》的周文健,但已成为片中国际学校的卧底,除了跟周星驰一起搞笑无甚作用。

作为政治部下属的第四组,G4在回归后被英文名被改为

“VIP PROTECTION UNIT”,但香港市民明显对“VIPPU”这个新称号感觉拗

口,因此G4的名称在百姓当中沿用至今。

香港影坛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完全描写该部门的影片就是林超贤执导的《G4特工》,不过本片剧情并非保护“要人”,而是与跟南韩激进分子勾结的台湾退伍军人火并,甚至出现异国杀手带领恐怖分子入港威胁G4。本片虽然仍有“喧宾夺主”之感(如出现的枪械之多甚至多过描写G4特工),但林超贤同样拍得火爆刺激,不少大场面更是功力十足,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娱乐性已算不俗。

片中G4成员身着西装执行任务,这也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G4对成员的外形、身高及身手有严格规定,这也可以理解当年马德钟为何能加入G4。

经典影片:

1997 《G4特工》导演:林超贤

Hit team

由于许多成员加入该队之前都曾服务于飞虎队,所以“Hit team”应对火力强大的悍匪时作战能力并不输SDU。“Hit team”实质上是刑事情报科的D 组,成立于90年代中期,主要任务是协助刑事部警员执行各种行动,尤其是与

持有强大杀伤力武器的匪徒驳火,因此他们不但曾接受室内近身作战训练,更如飞虎队般以各式重型武器作为作战装备。

此前港片拍摄与军事化劫匪枪战的警匪片多数由飞虎队出马,而直至由林超贤执导的《重装警察》,虽则是虚构的警种,但片中该小组主要应对重型军火案的任务、及对各种重型枪械的精通,却带有明显的“Hit team”的影子——事实上,片中警察出现的如雷鸣登散弹枪、MP5、M4卡宾枪乃至蓝黑色作战制服等,就颇近似现实中的“Hit team”!当然,本片的弱点也是太过于沉迷枪械,对“重装警察”的性格刻画却不清不楚,因而当年反应并不理想。

此外,还有2003年平安夜飞虎队与“Hit team”联手围捕季炳雄的真实事件,后来也被杜琪峰拍成《大事件》,影片中虽未对作战警察有具体的身份分类,但从装备来看,“Hit team”实质上功劳甚大。

经典影片:

2001 《重装警察》导演:林超贤

2004 《大事件》导演:杜琪峰

探长

“探长”可谓香港电影史上第一个正式流行的“警种”,虽说是警察,实质上是侦探,往往单枪匹马前往案发地点推理,其间当然少不了与各种恶势力周旋,事实上,这种早期的“警匪片”一直带有明显的《福尔摩斯》的影子。

回顾香港警匪片历史,直至1946年,即抗日战争结束的第二年,香港影人才拍出第一部正式的侦探片《谁是真凶》,不过片中只是出现侦探查案,并非主角;但翌年香港便推出了由大中华电影公司出品的《艳尸记》,导演是杨工良,主角是施威及伊雷德父亲伊秋水。该片不但是香港有史以来第一部以侦探为主角的作品,更是首部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奇案片”。

踏入50年代,香港侦探片又迎来另一个分水岭——由吴回执导、吴楚帆及张活游合演的《双雄斗智》可谓为侦探题材奠定了剧情模式,便是屡以《福尔摩斯探案集》中的故事为基础进行改编,自此,侦探片的风格总算稳定下去,数量更逐年增加。曹达华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在1960年的《十三号凶杀案》里,他第一次以头戴毡帽、身着长大衣的探长造型出镜,而这个模仿亨佛莱鲍嘉的形象更成为他其后主演的数十部侦探片中的“注册商标”,“探长”亦作为香港电影早期的经典警种被后世多番提及。

曹达华虽开创“探长”形象先河,但七十年代初粤语片市道已成一潭死水,他却依然不死心地自资、自导、自演《神探一号》,不但再以经典探长造型出镜,更邀得大批粤语片巨星加盟其中,遗憾票房依旧惨败,甚至被戏谑为“粤语片的送终片”,对曹达华这个风靡近二十年的“探长”而言,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带有侦探色彩的探长形象在80年代曹达华垂垂老矣的时期只能出现在喜剧片里开开玩笑,直至90年代初“传记片”风潮掀起后,刘德华主演的《五亿探长雷洛传》面世,“探长”一词方才再次成为香港影坛的卖座标志!当然,此“探长”已非当年的侦探变种,而是取材自前总华探长“吕乐”的真人真事,描绘其职位攀升的过程及其中收贿的巨额赃款,《雷洛传》的成功更引发后来的《四大探长》及《蓝江传之反飞组风云》等片出现,但成绩已大不如前。

与此同时,与贪污总探长分庭抗礼的,则是清廉神勇的警界奇人——60年代初震惊司法界的“三狼”绑架杀人案至今仍是香港十大奇案之一,1974年程刚将这一题材改编为《天网》,并成功开创香港新闻奇案片的新局面,片中罗烈饰演的角色原型便是当年主持侦破该案的李洛夫探长!1988年,麦当雄再将“三狼”搬上银幕拍成《三狼奇案》,但戏份已由“三狼”一面倾倒,“李洛夫”近乎可有可无;1993年,这个号称“香港警界第一传奇人物”的前探长李洛夫亲自担任影片《李洛夫奇案》的幕后策划,他的儿子李英洛更出任导演,饰演“李洛夫”的则是吕良伟,该片上映后虽然反映不算很理想,但在“传记片”泛滥的年代,质量上已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

1960年,香港警务处先后设立“国际扫毒组”及“一般犯罪调查科”(该部门俗称“六三三敢死队,1979年曾有专门描写该部门的影片《六三三》出现),当年这两个部门一对外一对内,在几乎毫无限制的权力管束之下在香港、九龙及新界三地扫荡犯罪活动,因而被称为”三支旗“!作为职衔凌驾于总华探长之上的“三支旗”成员权力有多大?大可参考《庙街十二少》的开场,刘德华饰演的“雷洛”赴吕良伟饰演的“超哥”家中开会,对他可以说是“俯首称臣”,而这位“超哥”,就是“三支旗”的幕后首脑陈志超探长是也!

电视媒体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作用分析

1 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电视媒体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作用分析姓名: 系别:新闻传播学系 专业:广播电视编导 学号: 091512 指导教师:李雪梅

目录 目录 (2)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4) 一、研究背景 (5)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女性形象文化内涵………………………………………………………………… 5 (一)女性形象美在广告中的表现 (5) 三、女性形象美对于广告的作用 (5) (一)积极作用 (6) 1用女性形象实现强烈的视觉冲击 (6) 2以女性的形象美来显示商品(服务)的特点,给消费者形成心理暗示 (6) 3以女性的形象美激发受众的购买行为 (6) 4以女性的形象美营造氛围 (6) (二)消极作用 (7) 1女性被切割、物化 (7) 2女性形象被超现实完美再现 (7) 3女性形象肤浅化 (7)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0)

电视媒体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其作用分析 摘要 从古至今女性形象一直发生改变,现在社会中的女性形象一定程度上成为女性地位的体现。在经济时代,女性形象有了逆转发展,女性的地位对比从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现在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女性开始被异性也被自己重视,女性作为世界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开始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女性形象也开始不断受人关注,一定程度上在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就是社会中女性形象的缩影,代表着全社会对于女性这个特殊群体的态度和看法。现在绝大多数的商业广告都把女性作为第一性和第一选择,实际反映了现代男人对于女性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也反映了世界对于女性形象的价值期待。随着未来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女性形象在广告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进一步凸显,也会对于未来的广告经济产生莫大的影响。 关键词 电视商业广告;女性;形象

张贤亮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张贤亮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1.母性光辉 (1)“绿化树”—马樱花 在章永璘到农场后的第一天正式劳作时,马樱花与他第一次见面,当时谢队长让章永麟跟着她们这群妇女刨粪,这当中包括了马樱花,她一句关切的话语“别累着”使章永璘无比感动,在章永璘的内心深处,是渴望被人关怀,被人爱护的。同时她作为一个没有丈夫又有着孩子的女人,对初次见面的章永璘,她没有一丝顾虑,将钥匙给了他,让他去她家拿镐头。可见她对章永璘是一见钟情。对生活,她从不马虎,在当时那样的特殊时期,家家户户都是将稗子弄成稀饭,而她那双巧手却将稗子米弄成了干焖饭。“稗”是长在稻田里或低湿的地方,是稻田的害草。但在那个特殊时期,稻子颗粒无收,人们为了生计也是挖空了心思呢。她对章永璘既温柔又怜悯。更难得可贵的是对章永璘那纯真的慷慨。她专门跑去章永璘的“家”,明知故问地打听说,你们谁是唱诗歌的“右派”,其实只是想把他“骗”去家里,给他吃一顿好的。对章永璘来说,白面馍馍在那样的时候实在是太贵重了,以至于章永璘几番推让。虽然她很喜欢笑,时不时就会哈哈大笑起来。但是当章永璘看见那个白面馍馍的指纹印留下一颗清亮的泪水时,她不笑了,而是叹气地说了句,唉,遭罪哩。此时她对章永璘,更多的是同情和怜悯。她稚气未脱。在她与尔舍玩闹时,那爽朗的声音,快活的曲调,诙谐的歌词,搂着尔舍在像在玩跷跷板一上一下的天真的神态,土房子充斥着她跟孩子叽叽喳喳的笑声。她宽容大度。当章永璘向马樱花问起海喜喜时,她讲到一半便不说了,只是一个劲地说海喜喜是个没起色的货,这也是她经常骂海喜喜的一句话。她其实一早就知道海喜喜某天偷看她沐浴,这事关系到她自身的名誉,但同时也关系到海喜喜的名誉。她不仅没有当时对海喜喜破口大骂,而是装聋作哑,但是她心知肚明并且照常跟海喜喜来往,还让尔舍跟他一起玩闹,但是她对海喜喜的态度跟章永璘是截然不同的。她对章永璘崇高的爱,就像一个哺乳自己孩子的伟大母亲。她用她的聪明才智换取的食物喂饱了章永璘,那食物注入了仁爱,注入了精神力量。她一心只想章永璘好好念书。[1] 在圣经里,女人是男人的肋骨,在张贤亮的小说里,女人是男人的脊梁骨。[2]马樱花的不断施舍,使他的身体逐渐强壮起来,恢复了往日的青春活力和尊严。马樱花这位自由的女性,在他急需温饱的时候,给他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支撑起他那沉重的灵魂。马樱花的一句“你还是好好读书吧”,不仅扑灭了他心中的肉欲,使他的灵魂爆发了一场震撼,而且重新点燃了他追求真理、学习知识的火焰。 (1)黄香久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的黄香久是个美丽丰满的女子,因为男女关系问题被送去劳动改造。青春大胆的她因为在芦苇塘里洗澡遇到了男主人公章永璘。他们对视了一会,章永璘就跑开了,再次相见已是八年后了,她已三十一岁,他三十九岁。这一次见面,他们结合了。在婚后的生活中,她开始悉心照料她。她从来不吃油,只在给章永璘调油的匙子上舔一下。这种粗俗的动作表现了她对章永璘的疼爱和关怀。她是必须把她的爱情完完全全表现出来的,让你明白无误知道她付出了多少,知道她爱情的重量与程度的女人。她就是这样痴情地爱着章永璘,自己从来舍不得在饭菜上滴一滴油,舍不得吃半片肉,噙在黄香久眼中的泪水不

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定(完整)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中 女性形象塑造 姓名xxxxxxx 学号01234567890 专业班级新闻学08(本) 所在学院新闻系 指导教师(职称)朱春风(教授) 二○一二年四月三十日

浅析21世纪中国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塑 造 摘要 踏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转变传统的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这种文化改变时,生产力也随之改变。电视开始成为生活必需品,电视剧也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而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逐渐走向饱满化和多样化,女性意识不断壮大。其改变源于复杂的原因:女权运动的传入造就了先驱者,而21世纪生产力中男女比例大幅度攀升也是其因。只是由此伴随而来的又是另一种社会观。 关键词:女性形象;影视作品;女权主义;审美象征

Analysis of the 21 century China movie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of female images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founding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the 21 century China has changed its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embarked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oad. When the culture shifted, production capability modification shifted with it. Televisions become a requirement of life. TV play are becoming a part of our everyday life. Female iamge in TV gradually also plump and diversification. Female consciousness growing. The change from complex reasons:The feminist movement was created pioneer,In 21 century, the proportion of men to women in a sharp increase in productivity.Only thus is accompanied and come is another kind of view of society. Key words: Female image; Movie and Television Products; Feminism; Aesthetic Symbol

周星驰电影年表

电影 在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八、九十年代,香港本土电影的票房在市场上节节胜利,而“双周一成”也就成为了当时的赞誉,因为几乎从1986年的《英雄本色》到1997年的《一个好人》,每年的票房冠军都是由周星驰或周润发或成龙主演的影片。此后,香港电影在逐步没落中,周润发往好莱坞后发展不尽人意,成龙的动作电影也日走下坡,倒是周星驰,从演员变成导演,在票房上一再取得惊人的成绩,更进军好莱坞。在至今为止的华语片香港票房的TOP50排行榜中,“双周一成”的影片占了39部,为78%,其中由周星驰主演的影片就有《功夫》、《少林足球》等18部,占了36%,且在TOP20中周星驰有10部影片入围,这可以说是香港电影的一个奇迹,尽管他从影以来主演的影片只有大约50部。 年份---作品(共54部)------- 领衔主演------------- 香港票房(港币) 1988--霹雳先锋------------------周星驰、李修贤-------8,916,612 --------捕风汉子------------------周星驰、万梓良-------3,149,395 --------最佳女婿------------------周星驰、张学友-------5,807,710 1989--龙在天涯-----------------周星驰、李连杰-------6,809,853 --------义胆群英------------------周星驰、午马---------7,913,329 --------流氓差婆-----------------周星驰、吴君如-------5,624,622 1990--望夫成龙-----------------周星驰、吴君如-------13,703,364 ------一本漫画闯天涯-----------周星驰、林俊贤-------15,149,253 ------龙凤茶楼-------------------周星驰、莫少聪--------9,107,362 ------风雨同路-------------------周星驰、周慧敏-------9,335,299 ------咖喱辣椒-------------------周星驰、张学友-------15,777,856 ------小偷阿星-------------------周星驰、胡慧中-------7,968,106 ------师兄撞鬼-------------------周星驰、董彪---------12,128,944 ------赌圣-------------------------周星驰、吴孟达-------41,326,156 ------无敌幸运星----------------周星驰、吴君如-------18,799,869 ------江湖最后一个大佬-------周星驰、午马---------5,495,811 ------赌侠-----------------------周星驰、刘德华-------40,342,758 1991--整蛊专家---------------周星驰、刘德华-------31,388,471 ------龙的传人-----------------周星驰、毛舜钧-------23,762,012 ------新精武门1991-----------周星驰、张敏---------24,245,510 ------逃学威龙------------------周星驰、张敏---------43,829,449 ------赌侠2上海滩赌圣-------周星驰、巩利-------- 31,163,730 (台湾版女主角是方季惟) ------情圣----------------------周星驰、毛舜君-------16,548,021 ------赌霸---------------------- 客串 ------非洲和尚-----------------配音 ------豪门夜宴----------------- 客串 1992--漫画威龙-----------------周星驰元华----------22,946,994 ------家有喜事-------------------周星驰、张曼玉-------48,992,188 ------逃学威龙2------------------周星驰、朱茵---------31,635,680 ------审死官-----------------------周星驰、梅艳芳-------49,884,734 ------鹿鼎记-----------------------周星驰、吴孟达-------40,862,831,个人认为此是周氏戏剧成熟的开始 ------鹿鼎记2神龙教--------------周星驰、林青霞-------36,583,964 ------武状元苏乞儿---------------周星驰、张敏---------37,416,607

女性与大众传媒

xxxx大学 《女性与大众传媒》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女性形象与大众传媒 学生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授课教师 完成时间

女性形象与大众传媒 摘要;女性形象与大众传媒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传媒女性众问题已引与起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本文拟从报刊杂志、影视作品、商业广告及网络等当今主要的大众传媒入手。分析目前大众媒介在刻画女性形象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获得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女性形象大众传媒问题研究 正文:在西方,“女性与传播”研究的兴起跟上世纪60年代女性运动和女性运动和女性主义发展的社会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强调观点和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传播现象。95世纪妇会以来,性别意识作为一种全新的概念引入中国,引起社会对妇女问题的关注,与此同时,大众传媒运动的繁盛使之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女性与传媒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作为思想意识和行为的强大影响力量,传媒具有促进性别平等的作用。下面我们一一探究。 (一)报刊杂志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期刊杂志作为发展比较早的的女性媒体之一,最能代表女性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关于女性的报道在数量上明显少于关于男性的报道对女性的报道大多数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符号,忽略了女性自身存在的意义。通史,在商业化的大背景之下,关于女性的报道往往以噱头的形式而出现,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二)影视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电视产业按照社会习俗,把电视剧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成一个不够完全的人物。在家庭中她是为其他家庭成员服务的创造人员常会习惯于将女性当做电视剧的爱情戏元素加以运用,她们不需要事业,不在乎成败,可以只为爱情而活。但是电视剧中的男性角色却要丰富的多,他们有事业,有爱情,有跌宕起伏的命运,当然也有很多事业成功的女性形象,然而在电视剧中,这些成功女性的行为跟一个成功男性没有多大区别;并且电视剧中成功的额女性,家庭生活总是不够健全。 在肥皂剧中,女性形象存在类型化的问题。不是被塑造为有落后性别意识的温良恭俭让的不懂反抗的旧时女性,就是在美容,逛商场,买首饰的所谓时尚另类女性。影视中大肆渲染婚外情,美丽可爱,善解人意,有修养有层次的女性往往都是插足别人家庭的第三者,而原配夫人要么琐碎唠叨。蛮不讲理,俗不可耐,要不忍气吞声,降低人格,缺乏品味,里外都是女人的错,剧中的男性理直气壮,不被谴责。实际上,这些电视剧的绝大部分都是男性叙事完成的额,也就是说,电视剧的女性形象总是通过男人的眼镜看出来并用男人的话语说出来的。 (三)广告媒介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形象是艺术的永恒内容,现有的中国电视广告更倾向于是用女性形象,这是由于采用女性形象的广告有着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为:

余华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研究

余华小说女性形象塑造研究 摘要 余华是中国大陆在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位小说家,写作的文风以反映现实为主,而且余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数量不多,大多以负面形象出现,且悲性较多,这些女性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主要从余华小说典型女性形象分析入手,分析存在于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精神特征,并且联系余华本人的身世特点以及余华在创作中的经历,从中深度挖掘余华创作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根源。 关键词:余华;小说;女性;分析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1) 第1章余华小说中的典型女性形象的精神特征 (4) 第1节物品化特征 (4) 第2节扁平化特征 (4) 第3节依附化特征 (5) 第二章余华小说中典型女性形象的根源 (9) 第1节男权主义的叙事视角 (7) 第2节作者主体经验的局限 (7) 第3节作者教育和阅读经历的影响 (8)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在当代文坛上,余华是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从他1987 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开始,到新世纪的今天,已经有众多的作品出版。不少作品翻译成了外文,还有一些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搬上了荧屏。他的影响力也由平面化的纸质扩展到了立体化的影视传媒。对这样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作家,文学评论界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文学评论家们把他定位为80 年代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代表人物,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关注他的创作转变。 对于余华小说中创作的典型女性形象,余华对女性的书写仍旧没有脱离男权主义的窠臼,女性形象的扁平压抑,个性的稀薄不足,人物命运的坎坷悲惨,这样的叙事模式有他先锋书写、追求叙事新颖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他在无意识之中陷入男性中心主义的逻辑。.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影响比较大的余华作品,以《许三观卖血》、《兄弟》、《活着》、《古典爱情》和《在细雨中呼喊》这几部余华代表作中的典型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借助小说文本分析常用的人物特征分析方法,从典型人物的精神特征入手,分析典型女性所具有的典型精神特征,并且从男权主义的写作叙事视角、余华本身主体经验以及作者本人的教育和阅读经历入手,分析作者塑造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根源。

岩井俊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岩井俊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同时期的日本电影却步入了低谷,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衰退期。一直至上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电影显露出全面复苏的状态,伴随着“日本新电影运动”,日本电影开始在亚洲电影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并逐渐将自己的影响扩散到了全球各地。在这个过程中,岩井俊二凭借其清新却黯淡、阳光却忧伤的影像风格与细腻、耐人寻味、富有深意的诗意表达成为了“日本新电影运动”中的佼佼者,并以自己对于人生、青春、友情、爱情的思考,逐渐成为日本影坛的中流砥柱。在岩井俊二的《情书》《花与爱丽丝》《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优秀电影作品中,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他的主人公通常为女性,并在对人物的描绘中赋予其富有深意的隐喻以及对生命内涵的探索。本文将岩井俊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这些女性形象的人物角色与艺术内涵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岩井俊二电影中独具魅力的艺术内涵。 【关键词】岩井俊二;女性形象;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25-02

在影片中,导演岩井俊二将他对于人生、青春、友情、爱情以及生命的探索与思索融入到了电影的女性角色中。《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中的栖川彻子与荒井花、《四月物语》中的榆野卯月、《情书》中的渡边博子以及《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的久野与青猫等女性角色并不是传统男性电影中的花瓶式角色,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拥有各自人生的年轻女性。在岩井俊二的电影故事中,她们以强烈的主体性试图在纷扰繁复的社会与生活中找到友情与人生的意义,这种单纯的青春时光中蕴含的清新与黯淡、阳光与忧伤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位观众。 一、岩井俊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概述 (一)岩井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内涵 当我们揭开岩井俊二的电影面纱,去仔细体会其电影世界中的女性角色时,便能够感受到岩井俊二的作品中女性角色内在所蕴涵的强大力量。在他的电影中,女性角色既非传统男性电影中那种花瓶式的角色,只提供审美上的愉悦感,而失去了叙事的推动作用,成为游离于故事之外的无关紧要的角色,也非那种超脱了女性身份的角色。无论是《花与爱丽丝杀人事件》中的栖川彻子与荒井花、《四月物语》中的榆野卯月还是《情书》中的渡边博子,她们并没有抛弃自己的女性身份,成为一种性别模糊化的角色,从而在故事中同占据主导地位的男性进行博弈甚至搏斗。在岩井俊二的描绘

七十年代香港电影与文化

香港电影资料馆举办的节目「时与潮──七十年代电影的变异」剖析七十年代电影类型及潮流的变化,为了深入探讨七十年代的电影工业,以及电视文化如何建立香港本位的意识,本馆协助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于2004年8月15日由浸大文学院院长锺玲在开幕礼致辞后,主持卢伟力博士逐一介绍莅临的嘉宾,包括本馆节目策划罗卡、刘天赐、张同祖、蔡继光及唐基明,而锺玲亦分享与胡金铨导演往韩国拍片的始末。 罗卡首先分析七十年代电影与电视的互动情况。在七十年代,无论就创作方法、题材及人才方面,电影与电视均有紧密的互动关系。在1975及76年,无线电视拍摄的长剧,往往沿用家庭伦理、爱情等题材,其实与粤语长片并无二致。而无线电视在成立之初,大部份的电视艺员均是粤语片演员,主要因为在七十年代初期,粤语片被国语片打垮,一批批电影人才如萧笙、梁醒波、沈殿霞、杜平、张瑛及黄曼梨等转往电视发展。反之,许冠文在电视台策划《双星报喜》,大受欢迎,然后才加入电影界,参与《大军阀》(1972)及《鬼马双星》(1974)的制作。 1976年之后,电视台招揽外国学成回港的年青人,他们往往贴近生活,擅于刻划城市人的感觉及节奏。这批年青人如许鞍华、蔡继光、严浩、陈韵文及岸西等,其后均往电影界发展,将电视刻划生活的细致感觉拍成电影,摆脱了武侠片及功夫喜剧的类型,逐渐发展成香港新浪潮电影。凡此种种,缔造了电影与电视在人才与创作方式的交流。在六十年代,电影虽然是一枝独秀,但改变亦比较缓慢。直到电视台出现,培养了不少人才;电视剧亦能带动潮流,取代了以前粤语片的观众,题材亦贴近生活;电视与电影作良性竞争,但电视亦为电影界注入人才,改进电影的创作方法。 刘天赐是七十年代在电视与电影左右逢源的创作人。他认为七十年代充满矛盾,是个媚俗与脱俗的年代;既具颠覆性,亦顺从社会的规条;创作人有突破,却同时有继承的表现。刘天赐在1969年加入电视台,是时梁淑怡与许冠文正在「抄袭」一个美国电视台的Gag Show节目Laugh-in,移花接木在无线电视播放,就是《双星报喜》。这个电视节目无疑是即食文化,要节奏快,又逗人笑,每集大概有20分钟的笑料,需要42个Gags,许冠文便找他及邓伟雄一起创作。最初是全部抄袭《一千个笑话》这些书籍,又不可涉及性、宗教及政治,惟有在社会生活上寻找题材。另一部电视剧集《73》则是「抄袭」All in the Family,形式仍是美国式的Sitcom,但却取材自香港事。而电影《半斤八?O》(1976)亦沿用同一公式,没有故事,没有戏剧结构,即是「炒杂碎」。这就是七十年代Gag Show和喜剧的创作方式。 回顾六、七十年代,张同祖亦有感怀。他在少年时代曾在邵氏公司担任场务,辗转再加入剧务部,拍摄古装武侠片。他曾参与胡金铨执导的《大醉侠》(1966),对胡金铨大为赞赏,认为胡导演的《大醉侠》一新耳目,开创武侠电影的新格局。 他忆记在年少的时候热爱电影,一部影片往往看上两、三回,例如《春光乍泄》(Blow-up, 1966)及《魔鬼怪婴》(Rosemary's Baby, 1968)。另一方面,张同祖不相信国内导演拍摄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刘伯红 卜 卫 内容摘要 本研究报告以全国10个城市电视台的1197个广告为样本,从社会性别 观念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发现:约1 3的电视广告有性别 歧视的倾向。主要表现为:角色定型和以女性作招徕。这类性别歧视广告的实质是对 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 一、问题的提出 自八十年代以来,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又催生了中国广告业的复苏。1979年,中国的商品广告在销声匿迹10年之后重又出现,并迅速发展。从1983到1993年10余年间,全国广告营业额从2.34亿元增加到134亿元,人均广告费从0.23元增加到11.3元。而电视广告又以其形象逼真、接受感强、直接刺激消费等特点,倍受商家青睐,电视广告的营业额1993年已占全国广告营业额的22.0%[1]。 至1992年,中国女新闻工作者发现,在日益崛起的广告业中,女性形象越来越多地被利用。广告=商品+女人,女性成为广告创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于是,《中国妇女报》率先发起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讨论[2]。讨论发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一种两极分明的定式:一极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另一极是超前消费、吃喝玩乐的“现代花瓶”。讨论提醒人们关注广告中的妇女形象,督促人们重新思考大众媒介与当今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系。但这场讨论的声音,很快被强大的商业文化的力量淹没了。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高度重视媒体在消除性别歧视和推进妇女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妇女与媒体”列为“战略目标和行动”的12个关切领域之一。《行动纲领》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里,信息技术的进展促进了超越国界的全球传播网,对公共政策、个人态度和行为,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年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了影响。”但是,“媒体继续显示负面和有辱人格的妇女形象”,“大多数国家的印刷和电子媒介没有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同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贡献”[3]。因此,国际妇女运动呼吁大众传媒树立性别意识,从而发挥媒体在世界各地的潜力,为提高公众的性别觉悟,为提高妇女

浅谈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丁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提要: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它们不是完美的,但又让人感到特别真实,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构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功,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丁玲本身是一个女性味十足的女人,以及她本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美傲悲勇 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现代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亮丽的一颗。半个多世纪以来,她为读者奉献了《梦珂》、《莎菲女士的曰记》、《阿毛姑娘》、《韦护》、《水》、《田家冲》、《杜晚香》、《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丁玲作品中最具分量的部分当属于“女性小说”。丁玲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农民形象,如张裕民、程仁、阿毛老爹等;有地主形象,如钱文贵等;有新时期人物形象,如苇弟、凌吉士、澹明等。但是在众多的文学形象中,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则是大量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梦珂、莎菲、阿毛、贞贞、杜晚香、三小姐等,她们各有特点,在丁玲笔下呼之欲出,栩栩如生。她们是美的,是傲的,也是悲的,更是勇的。她们的美,她们的傲,她们的悲,她们的勇,合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战士,合成了一个个血肉丰满如同五月鲜花般开遍大地的新女性。 一、美 泰戈尔曾经说过,当上帝创造男人的时候,他只是一位教师,在他的提包里只有理论课本和讲义;在创造女人的时候,他却变成了一个艺术家,在他的皮包里装着画笔、水、调色盒,所以女人才会那么美丽,女人的生命才会那么缤纷。在作家曹雪芹的笔下,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文章大家,在作品中大都把女性作为美的化身来描写来赞美。这一点在丁玲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其描写的女性形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很美。无论是被视为“春天的童话”----《梦珂》中的梦珂,“夏天的童话”----《莎菲女士的曰记》中的莎菲,“秋天的童话”----《阿毛姑娘》中的阿毛,还是“冬天的童话”----《杜晚香》中的杜晚香,还是其他女性形象,大都是美的,既有外表美,也有心灵美,同时还有人性美。 外表美。丁玲以女性特有的笔触细腻刻画了一批绝代佳人。如《梦珂》中描写梦珂“......一天一天地长大了起来,长得象一支兰花,颤蓬蓬的,瘦伶伶的,面

明媚了春天的花——2019年高考作文与《作文与考试·高分素材》的不期而遇(一)

明媚了春天的花——2019年高考作文与《作文与考试·高分素材》的不期而遇(一) 作者:毛连锋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第26期 明媚了春天的花——2019年高考作文与 《作文与考试?高分素材》的不期而遇(一) 毛连锋 无需太多,一朵花,有时便会让整个春天明媚;无需太多,一则素材,有时就能使通篇文 章生辉。高品质的写作素材,恰似那明媚了春天的花朵,在考场上给考生以智慧的启迪、思维 的启发,用自己的娇艳辉映篇篇佳作。这样高品质的素材,在《作文与考试?高分素材》中俯拾即是,笔者从中挑选部分素材,将它们在2019年高考作文中的运用作以阐释,看它们是如何绽放考场、芬芳六月高考作文的。 【高考真题】 (2019年高考作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 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 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素材支持】 ◎素材一:杨容莲,人称“茶水莲姐”。她主管茶水部,也就是为剧组人员端茶倒水发盒饭,这份工作看似简单,却一点也不好做。一个剧组近百人,不仅要记清每个人喜欢吃什么, 还要懂得适时递过饮品、毛巾或盒饭。然而从业三十余年,“莲姐”将这份“简单”的工作做 到了极致。几百个明星,她清楚地记得每一个人的口味。饭菜做得好,还能以包容的心,将片 场所有人照顾得“服服帖帖”。在2018年4月15日晚举行的第37届香港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当宣布杨容莲获得“专业精神奖”的那一刻,包括刘德华、古天乐在内的香港电影界众多前辈、大腕,全场起立,掌声经久不绝。为了给她颁奖,成龙连夜坐飞机赶回,并在她发言时亲自为 其调整话筒。在颁奖现场播放的短片中,杨容莲这样介绍自己:“我的职位是茶水,我不识字,也有这份薪水,我是小女人,赚到钱,当然要尊重这份工作。” (详见《作文与考试》2018 年第19-21期(7月合刊)第66页《茶水莲姐:一杯茶水倒出香港电影“金像奖”》)

浅论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从三个女性形象看张艺谋电影的女性价值 观 姓名:宁敏君 指导教师:王峰 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年级:2010级 类别:专升本 学习中心:柳州城市职业学院 完成时间:2003年05 月09 日 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

提纲 论文方向:张艺谋的电影作品 论文题目:从三个女性形象看张艺谋电影的女性价值观 论文提纲: 一、三个女人的共同点之一——善良 1、代表人物之一——九儿 2、代表人物之二——颂莲 3、代表人物之三——秋菊 二、三个女人的共同点之二——独立 1、代表人物之一——九儿 2、代表人物之二——颂莲 3、代表人物之三——秋菊 从三个女性形象看张艺谋电影的女性价值观 [摘要]在现当代影视作品中,我们都会发现其中的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尤其是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中,塑造了许许多多特别的女性形象,《红高粱》里的九儿,直率淳朴敢作敢当;《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颂莲,由善良变得自私,由天真变得残忍;《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自强不息,个性独立,等等,这些不同性格的女性,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反映了那个年代的观点。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女性形象 女性,自古以来在社会中都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从古代文人的诗词歌赋里到今天的影视作品,我们都能找到她们的身影。而今天的那些许许多多的电影电视中,尤其是在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许多不同女性的描述,在他电影中的每个女性都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 张艺谋生于1951年11月14日,生活在一个普通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原名张诒谋。张艺谋是中国影坛最重要的第五代导演。主要作品有,《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等。张艺谋的电影的艺术特点是细节的逼真和主题的浪漫互相映照,在《红高粱》这部影片中,导演把大部分的镜头放在九儿这个人物的身上,细致地刻画出九儿天真善良,坚强不屈的性格特点。在《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大宅院里的四个女人的性格特点在镜头下充分的展现出来,与其他三房太太的对比,显现出四太太颂莲由最初的天真善良,独立坚强到后来的自私残忍的这一明显变化。

八十年代最经典的十大影视金曲

八十年代最经典的10大影视金曲 【1—铁血丹心】 主唱:甄妮/罗文 伴随着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播出,由甄妮和罗文主唱的这首《铁血丹心》成为20年来影视歌曲的经典。它磅礴大气的开场,以及如泣如诉的歌曲中段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伴随着黄蓉和郭靖的爱情,以及东邪西毒南帝北盖的武林故事,甄妮和罗文这对黄金搭档也在大陆开始走红…… 歌词: 女:依稀往梦似曾见心里波澜现 男:抛开世事与愁怨 合:相伴到天边 男: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女:冷风吹天苍苍 男:哪恨雪霜扑面女:藤树相连 男:射雕引弓塞外奔驰女:猛风沙野茫茫 男:笑傲此生无厌倦女:藤树两缠绵 男:天苍苍野茫茫女:应知爱意似是流水 男:万般变幻女:斩不断理还乱 合:身经百劫也在心间恩义也难断

【2—在水一方】 演唱:邓丽君 电影《在水一方》无疑是华人电影史上的经典爱情片:台湾金马影帝影后,秦汉、林青霞、刘雪华纯情演绎,琼瑶情经典珍藏版。琼瑶的创作才华和深厚文学功底在这首歌的歌词中表露无疑,琼瑶很多小说的灵感和意境都来自古典诗词,在她一手包办的自己所有影视音乐歌词创作中,如何将传统的诗句转化成琼式的现代歌词,她驾轻就熟。其中最成功的范例,当属改编自诗经《蒹葭》篇的《在水一方》。特别是一代歌后邓丽君的演绎让这首歌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歌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下佛,

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3—上海滩】 演唱:叶丽仪 《上海滩》是香港无线电视在1980年制作的一套长25集的电视剧,故事以民国年间的上海为背景,描述上海帮会内的人物情仇和爱情故事。上海滩在香港播映后非常受欢迎。周润发饰演的许文强,赵雅芝饰演的冯程程,吕良伟饰演的丁力,汤镇业饰演的陈翰林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提到《上海滩》人们还会想起那首歌曲《上海滩》,这首歌成为粤语流行曲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刘德华还是张学友,香港歌坛的大腕都曾经演绎过各种版本的《上海滩》,它不仅成为上海的一首荣誉之歌,更成为香港人的一个骄傲。 歌词; 浪奔浪流 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2005年的《功夫》后,周星驰已经15年没在香港金像奖上获奖了

【2005年的《功夫》后,周星驰已经15年没在香港金像奖上获奖了】 2002年,喜剧之王周星驰在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成为最大赢家。 那晚,周星驰不仅凭借《少林足球》首次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同时还收获了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最佳新晋导演奖,还有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还帮助老搭档黄一飞首次获得最佳男配角奖。 虽然只拿了一届金像奖影帝,但周星驰同时拿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导演、最佳电影这样的伟业,也是影史第一人。 而且,《少林足球》还是香港影史上第一部票房超6000万港元的港产电影。 从1990年的《赌圣》开始,周星驰用了12年时间,才让金像奖第一次接受他的无厘头喜剧表演。2005年,第2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周星驰的《功夫》带着16个提名的声势,破纪录的票房成绩,成为头号大热门。结果,却只获得最佳电影、最佳男配角(元华),和最佳剪接、最佳动作设计、最佳音响效果、最佳视觉效果,几个技术奖项。 作为《功夫》的男主角、导演和编剧,又是电影的出品人、制作人和监制,这届金像奖是周星驰的失意之夜。 然而,周星驰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的失意,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从2005年的第24届《功夫》后,周星驰已经15年没在金像奖上获奖了。 从2004年的《功夫》之后,周星驰完成从喜剧演员向导演的全面转型。 从2008年的《长江7号》开始,周星驰连续导演了《西游·降魔篇》《美人鱼》《新喜剧之王》4部电影,还监制了一部《西游·伏妖篇》。 那么,这十几年来,周星驰在香港电影金像奖上又失意了多少回? 2009年第2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长江7号》获得最佳电影、最佳男配角、最佳新演员、最佳视觉效果共4个提名,最后只有徐娇获得最佳新演员奖。 《长江7号》,周星驰不仅是导演、编剧、出品人、监制,还是男主角。结果,只提名了最佳男配角。 2014年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西游·降魔篇》获得最佳电影、最佳男配角、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造型设计,最后空手而归。 周星驰在《西游·降魔篇》中,担任导演、编剧、出品人和监制,已经完全不出演角色了。 2017年第3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美人鱼》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最佳视觉效果,共8个提名。 其中获得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提名的《无敌》,还是周星驰亲自填词作曲的作品。 周星驰是《美人鱼》的导演、编剧、制片人、出品人、监制,还是电影主题曲作者;《美人鱼》还打破了华语影坛的票房纪录。 结果,仍然是0获奖。 【2018年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周星驰监制徐克导演的《西游·伏妖篇》获得4个提名,获得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奖。】 2020年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新喜剧之王》获得了最佳电影、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新演员三个提名,最终0获奖,成为《少年的你》封神的注脚。 《新喜剧之王》是20年前,周星驰正名之作《喜剧之王》的全新演绎,周星驰是的导演、编剧、监制、

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这是个商品广告无处不在的时代。商品广告的情节和语言越来越具创意,画面色彩越来越丰富,这已不仅是商品信息的简单传递,它对大众的消费理念乃至整个文化价值的追求起着越来越强的诱导和影响作用,而且更多的是在为大众设定“时尚”和“趣味”的范畴,激发观众许多虚妄和偏执的需要。商品广告往往为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而做,它包含和反映了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日益成为大众审美文化的极为敏感而复杂的部分。 调查表明:国内媒体上,女性做广告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护肤、化妆、洗浴用品的广告似乎无一例外地由女性来做;家居用品、家用电器的广告绝大多数也由女性做主角,甚至手机、领带、西服这类被看作男人世界里的商品,其广告也着意渲染女性对男性似乎是必然的崇拜、臣服和温柔。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处于“第二性”的女性在现代商品广告世界中成了“第一性”(就数量而言)?为什么女性在广告中的形象如此模式化?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现代人(男人)对女性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反映了女性的现实社会和文化状况的某些侧面以及社会(男人)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和价值规范。 探讨商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问题,不仅是商品广告文化研究问题中有其意义,也是女性文化研究或两性文化研究的课题。 一艺术史中的女性形象 艺术永远钟情于人类两性世界,女性形象是艺术的永恒主题,但就女性的美而言并非从来就是女性崇拜的至高标准。 在旧石器时代后期的艺术里就有代表女性形象的图象和符号,如《威伦道夫维纳斯》,她们的丰乳肥臀与纤细的手臂几瘦削的小腿形成鲜明的对比。头很小且面无表情,并且通常无任何容貌特点。很明显这些造型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腹部、大腿等,夸张女性生理特征,不论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都与人类繁衍的身体部位有关,一种对女性生殖崇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时期女性是被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的,是女神。 希腊罗马对女性的赞美不再是一种对生殖力的宗教般的崇拜,而是对躯体的纯粹形式化的讴歌,其目的也只是想塑造理想中的美貌。到了中世纪,女性美与堕落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终于登上了美的化身的最高宝座,摆脱了原有的与罪恶的联系,而被视为能反映出人的善良和内心美好的可贵品质,外表美成为心灵美的标志。此时大师笔下的形象是作为完美和永恒的人出现的,灵性和肉欲,神的光辉和人的真实统一,即使是鲁本斯笔下的那丰腴的、肉感的女人体,也笼罩着一种神性的精神光辉。 然而,印象派开始,女性形象开始处于被凝视、被控制状态,裸体画成了真正的裸体画,是欲望的对象。高更所描绘的塔希提岛土著女看似纯朴的原始美,但实际这个天堂是虚伪的,那不是乐园,而是殖民地,那不是高贵的蛮人,而是妓女。马蒂斯所描绘的那些赤裸或半赤裸的女性横卧或斜坐在沙发上,既妩媚又极具挑逗性。卢梭的《梦》中一位裸妇斜坐躺在一个放置在露天环境下的沙发上,一个开放的空间,使裸妇更具有一种被凝视感,更易勾起人的情欲。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们》是对妓女们向顾客展示自己的描绘,五位少女被任何一位观看者凝视。艺术史中的这一系列的被凝视的女性形象,传达着性的渴望。而蒙克更把女性看成是妖妇、吸血鬼,是唤起性欲的工具。从这一系列画家画中的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出,女性越来越被当成泄欲工具,一种弱者形象,一种被凝视的对象。 二当代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及文化内涵 (一)以女性形象美为创意的广告 当前我国电视商业广告中频频出现女性形象,广告中常见的女性形象年轻貌美,出众的五官和形体在摄影机特写镜头的刻画下显得迷人、性感,是镁光灯的焦点与男性目光追逐的

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张艺谋早、中、后三个不同创作时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得出她们的共性,并阐述她们之所以如此让人难忘的原因。从张艺谋三个时期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中的女性形象是不断淡化的,从早期以女性为主角的“女性电影”的创作模式到后期中国历史题材影片的商业制作模式,其女性意识是不断减弱的,这与张艺谋的创作思路变化有关。文章后部分将重点研究张艺谋创作思路的变化。 关键词张艺谋电影;女性形象;时代精神;创作思路 在近二十年中,张艺谋是站在中国电影最前沿的人物之一。他与陈凯歌、田壮壮等一起成就了“中国电影第五代”。这位被美国《娱乐周刊》评选为当代世界二十位大导演之一的中国人,成为中国电影文化的一面旗帜。从《红高粱》《菊豆》到《一个也不能少》《满城尽带黄金甲》,二十年的创作历程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这些个女性形象,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蕴涵着一种深厚的民族意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一种明显的女性意识。这是张艺谋影片的魅力所在。研究其影片中的女性形象对研究张艺谋创作思路的变化有重要意义。 一、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从张艺谋1987年导演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开始,巩俐就走入了人们的视线。其后,《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五部影片的女演员都是她。可以说,张艺谋早期电影的女主角只有巩俐一个。巩俐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乌黑的头发,明亮的眼睛,绚烂的笑容,健康的肤色,在传统中带点野性的美,令人敬畏又心动。《红高粱》中红轿子里身穿红嫁衣的九儿,美丽又倔强的神情不知俘虏了多少观众的心。1990年,巩俐凭借《菊豆》这部影片扬名海外。那时的巩俐就像是一匹马驹,以她出色的演技和爆发力,表现出了菊豆的愤懑、骚动,以及畸形的反抗。《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的上海歌女小金宝,烫着时髦的大波浪,眼神妩媚,风情万种。《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颂莲,初到陈家时是清纯的,不谙世事的少女,成为四姨太后,她虽穿着华贵,却时时处于忧虑争斗当中,她的反叛和好胜最终酿成悲剧。《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是挺着大肚子,操着浓重乡音的农村妇女,土里土气,执着可爱。巩俐在片中无论是从外形还是从内在都赋予了角色真实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