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都蒙古族民俗调查报告

德都蒙古族民俗调查报告
德都蒙古族民俗调查报告

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系别:管理工程系

专业: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姓名:雷万明学号:11111401022

姓名:拉吉措学号:11111401020

姓名:让祥冷波学号:11111401032

姓名:彭毛卓玛学号:11111401030

姓名:夏吾完德学号:11111401045

指导教师:甄小明

日期:2016年5月30日~6月18日

关于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的调查报告

中文摘要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而青海海西是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尤以德都蒙古最具特色,当今青海海西是循环经济考验区,也是生态经济无行区,为了实现绿色发展,海西大力开发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本设计以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民俗旅游调查为初入点,分析了德都蒙古民俗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海西;德都蒙古;民俗旅游;对策;

目录

1调研基本情况 (1)

1.1 调研背景分析 (1)

1.1.1 调研目的 (1)

1.1.2 调研选题意义 (1)

1.2 调研时间与对象 (1)

1.3 调研方法 (1)

2调查步骤及实施情况 (2)

3调研数据统计分析 (2)

3.1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调查情况统计分析 (3)

3.2 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资源分析 (5)

3.2.1 选择到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旅游的最主要原因分析 (5)

3.2.2 在青海海西德都旅游时,最吸引你的德都蒙古族民俗是 (6)

3.2.3 您对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已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6)

3.2.4 您认为目前德都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7)

3.2.5 您认为制约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原因 (8)

3.2.6 您认为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采取的措施 (8)

4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9)

4.1 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9)

4.1.1 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冲击 (9)

4.1.2 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 (10)

4.1.3 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开发无序 (10)

4.1.4 缺乏过硬的民俗旅游产品 (11)

4.1.5 高品位的民俗旅游开发缓慢 (12)

4.2 海西德都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 (12)

4.2.1 挖掘特色,加大宣传 (12)

4.2.2 引导旅游地居民立足原真,保留传承传统 (13)

4.2.3 有序开发,去除“伪民俗” (13)

4.2.4 打造民俗旅游精品,吸引游客目光 (14)

4.2.5 立足高起点,开发高品位的民俗旅游产品 (14)

5 调查小组分工 (16)

6 参考文献 (17)

7 调查问卷样卷 (18)

1 调研基本情况

1.1 调研背景分析

海西是青海资源的富集区,旅游资源禀赋极高,而德都蒙古族民俗最具特色,作为一种新的生态——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刚刚起步,作为调整海西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幸福指数的主要抓手,本设计以此入手做了调研,以其为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1.1 调研目的

通过对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民俗旅游现状的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就整合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提高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强化旅游形象,提出了相应对策,以其海西德都蒙古民俗旅游渐行渐远,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休闲休息的愿望。

1.1.2 调研选题意义

在青海海西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中,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才起步,其前景不可限量,如何把它作为调整海西农村产业结构,尽快脱贫致富,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抓手,更好地推动民俗文化与旅游的的全面融合;因此,将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作为我们的调研选题。

1.2 调研时间与对象

调研时间:2016年3月~6月

调研对象:在校生、游客

1.3 调研方法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建议意见的一种书面调查方法。

文献参考法:就是指通过寻找文献搜集有关市场信息的调查方法,它是一种间接的非介入式的市场调查方法。

2 调研步骤及实施情况

第一步:选题

我们小组选的调研报告题目是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发展情况

第二步:查找资料

在电子阅览室,我们分工查找了有关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发展的资料以及近几年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情况的相关资料

第三步:设计问卷

我们小组设计了问卷中的前言,开放性问题以及封闭性问题

第四步:问卷发放和回收

共发放6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9份,回收率98.3%

第五步:收集资料

收集了有关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发展情况的资料

第六步:指导设计

首先列出提纲,进行初步分析。其次,在指导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设计完成。第七步:数据统计

统计所收回的问卷,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了录入、分析。

第八步:分析资料

我们小组对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了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3 调研数据统计分析

本次毕业设计涉及到了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发放,收回,分析关于旅游者对海西德都蒙古旅游基础设施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发放时我们选择在校生进行发放。共发放60份,收回59份问卷收回,回收率98.3%。在调查中男性有40%。女性60%。其中50%的被调查者年龄在18岁以上,有50%的是18~35岁之间的。这次调查对象中有76%的职业是学生,还有公务员与自由职业各占10%,剩余的4%事业单位。

根据统计发现有46%的人常去海西旅游,54%的人只是偶尔去海西,关于

海西蒙古族民俗文化发展有58%的人认为很差,12%的人认为不太完美,30%

个人认为满意,认为海西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质量差的人占26%,认为较好的

人占34%,满意的人占40%。这说明海西蒙古族几乎没有让游客感受到民族风

情,绝大多数人不够完善。

3.1 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调查情况统计分析

表3—1 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调查情况统计分析

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调查情况 A B C D E F 号

1 您的性别是 40% 60%

2 您的年龄是50% 50%

3 您的职业10% 4% 10% 76%

4 您的月收入70% 18% 4% 8%

5 您到过青海海西几次46% 34% 8% 12%

6 依您的休假时间,您喜欢何时旅游40% 24% 36%

7 一年你出游的频率是几次18% 30% 36% 16%

您是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到青海海西

8

10% 32% 40% 18% 德都蒙古族民俗

您体验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活

12% 28% 16% 44% 9

动吗

您知道的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

10

38% 2% 40% 20% 活动有哪些

选择到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旅游最

11

24% 28% 20% 28% 主要的原因

12

在青海海西德都旅游时,最吸引你

的德都蒙古族民俗是

30% 28% 24% 18%

13 您比较感兴趣的德都蒙古族习俗有36% 40% 16% 8%

14

旅游回来后您依然对蒙古族民俗风

情难以忘怀

38% 48% 12% 2% 15

对您而言,到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

民俗旅游体验是非常有意义的

16% 38% 40% 6%

16

您接触到的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民俗

文化旅游产品,大部分您有一个完整的

理解和认识

22% 12% 46% 20%

17

在可能的情况下您非常乐意再次重

游青海海西并体验当地蒙古族民俗

18% 32% 46% 4% 18

您认为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

化旅游产品知名度很高

16% 38% 44% 2%

19

您对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

旅游产品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和认

26% 24% 48% 2%

20

您认为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

化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如何

14% 46% 26% 14% 21

您认为目前德都民俗文化旅游产品

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24% 36% 34% 6% 22

您认为制约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

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原因是

24% 38% 28% 10% 23 您认为对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24% 20% 26% 30%

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24 您认为青海海西在发展旅游业的同

时怎样保持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资

源的原真性

42% 24% 26% 8%

25

您认为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产

品开发持有的态度是

10% 52% 28% 10% 26 简答 其中88%的游客认为加强宣传力度,保留民族特色。有7%的游客认为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产品质量。只有5%的游客有没提出意见。

据上图分析得知,82%游客对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感兴趣,而

且提出了加强宣传力度和保留民族特色,还13%的游客也认为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产品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但5%游客认为对于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开发需要改进的地方不了解,也没有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3.2 民俗旅游资源分析

3.2.1 选择到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旅游的最主要原因分析

图3-1

根据数据显示,24%大众认为到青海海西的主要原因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其中有24%的人认为到青海海西最主要的原因放松身心。也有28%的人认为到海西的最主要原因是了解蒙古族习俗。还有20%的人来海西的主要原因是体验神秘的蒙古族民俗风情。

3.2.2 在青海海西德都旅游时,最吸引你的德都蒙古族民俗

图3-2

根据数据显示,有30%的人认为在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旅游时最吸引人的是传统民俗节日。其中有28%的人认为自青海海西德都旅游时最吸人的是服饰习俗。也有24%的人认为在青海海西德都旅游时最吸引人的是饮食习俗。还有18%的人认为在青海海西德都旅游最吸引人的是信仰习俗。所以从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民俗节日是最吸引游客的。其次服饰习俗方面也很大程度的吸引着游客。而信仰方面对游客的吸引力不是很大。

3.2.3 您对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已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图3-3

根据数据显示,其中有26%的人对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有着相当了解是非常同意的。其中对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有相当了解同意的人有24%。对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产品有相当了解程度持一般态度的人有48%。还有人为对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了解持有不够态度的人有2%。所以从数据来看对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了解程度持一般态度的人较多。

3.2.4 您认为目前德都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图3-4

根据数据分析,认为青海海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特色不突出的人有24%。其中有36%的人认为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营销方式陈旧。也与34%的人认为是知名度较低。还有6%的人认为是产品粗放。

3.2.5 您认为制约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制约原因

图3-5

根据数据分析,目前有24%的人认为制约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原因是缺乏资金。其中有36%的人认为制约原因是缺乏人才。也有34%的人认为制约原因是机制落后,还有6%的人认为是观念落后。从图中可以得出认为缺乏人才制约了青海海西民俗文化旅游的人较多。

3.2.6 您认为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采取的措施

图3-6

根据数据分析,有24%的人认为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大投资力度。有20%的人认为青海海西德都民俗文化旅

游产品开发应采取的措施是改善基础设施,也有26%的人认为是加大扶持力度。还有30%的人认为应该是加快培养人才。根据上面的分析来看,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该采取应加快培养人才这条选项在四项选项中占30%。也是所有选项中比重最高的。那么因此可也看出缺乏专业的人才也是海西蒙古族文化旅游产品发展面临的重要因素。

4 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4.1 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特色不突出,营销方式陈旧,知名度较低,产品粗放。粗放式开发加重了旅游资源的供需失衡。特色不突出,形象不鲜明,在不具备经济条件和客源条件的情况下无视地域差异地方特色及自身条件,没有明确主题,不考虑独特优势。没有挖掘特色旅游产品,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回头客少之又少。另外投资力度不够,其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这些都是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实际问题。

4.1.1 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大众化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冲击

旅游地的文化传统遭遇到异地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同化,地方文化的独性逐渐消失。文化的独特性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紧密相连,而旅游的发展却与当地的可进人性息息相关。随着交通的改善,地理的封闭性被打破,旅游地文化的独特性也必然收到冲击。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人们在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果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该地区的文化就能长期保留其固有的特征,而无实质性的变化。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鲜活的成分会越来越多,这是可喜的一面。但与此同时,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会消弱,某些对外界人来说具有吸引力的成分会减少,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损失。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经济、社会等综合因素制约,不少地方社会相对封闭,交通不发达,国民经济的

发展明显滞后。在旅游者所携带的异质文化冲击下,当地古朴的传统文化所发生的变化比经济较发达的开放地区要剧烈得多。

4.1.2 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

旅游地的民俗文化出现商品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渐失其原有的意义,价值和特色。现代旅游是一种大众社会生活文化,也是大众化的文化消费。所谓“大众”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导致了崭新的社会群体--大众的产生。大众已不同于过去的群众,它特指生活于城市之中处于平均状态的人群,其欲望,思想和生活方式基本相似。常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常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怎样判断;竟至常人对什么什么东西愤怒,我们就对什么东西愤怒。因此,大众的文化消费更多地体现一种类的普遍消费,而非个体的特殊消费。大众一般都受过教育,能够进行基本的文化消费,但大众所受的教育又是有限的、基本的,并不不具备高层次的文化修养,没有机会进行特殊的鉴赏训练,不能接受对接受者有特殊要求的“高雅文化”现代大众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旅游或其他“排遣”私人时间所需要的文化必须是一种能够满足大众基本需求的,倾向于感性的,轻松而刺激的文化。为了发展旅游业,接待地会积极吸引各方旅游投资者的口味。正如有的旅游者所说,不少于旅游者并不关心接待地文化特色的真实含义,而是为了猎奇。这就使接待地文化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有被不正当商品化进而庸俗化的可能。一些地方文化特色的东西被肆意移植仿造,似乎其存在的基础不再是当地的社会生活,而是旅游者的需求。

4.1.3 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开发无序

民俗旅游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差异化的民俗传统文化内涵,旅游开发首先应树立“文化至上”观,在对民俗旅游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做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文章,真正将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先富民、后富政”、以社区受益为目标的旅游扶贫观;大多数民俗旅游依托

的社区都属于贫困乡村,旅游开发的首要任务应是社区群众的脱贫,“先富民、后富政”旅游扶贫观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社区能力建设和社区发展为目标的全民参与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公平与效益的统一,只有促进社区居民的全面参与。全面提高村民素质和村寨的自我发展能力,也才能实现真正的、长久的发展。旅游开发与社区发展一体化的“大旅游观”;旅游开发不能仅仅着眼于旅游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社区的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才能做出旅游业应有的贡献。以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导向、注重长远效益和综合效益的旅游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的资源观和经济增长方式,民俗旅游的规划、开发都应以资源的可持续性为导向,追求长远效益和综合效益。重宏观调控和环境营造、轻微观介入和逐利的服务观。民俗旅游开发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前提是对政府职能的科学认识和定位。民俗旅游开发中的政府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选择扶持社区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摈弃片面追求投资回报甚至逐利的行为。

4.1.4 缺乏过硬的民俗旅游产品

民俗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业都已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在民俗旅游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受到普遍的关注。产品设计雷同、缺乏创新、产品开发零碎、缺乏深度。现在我们可以高兴地看到,很多关于传统民俗节日的节物变成了商品,这有很大的积极意义,老百姓可以购买到跟民俗有关的纪念品,让更多人知道有这样一个民俗的存在,而且这些节物还可以促进一些节事的回复。但是,目前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单一,雷同现象比较严重,创新性产品较少。民俗旅游产品并未得到旅游业界的一致认同,这只是简单地将一些民俗的元素穿插在旅游产品中而形成的应景性质产品而已,根本算不上民俗旅游,简单地将民俗和旅游以加法的形式凑合在一起,显得不伦不类,即使要称之为民俗旅游产品,也只能算初级产品。

4.1.5 高品位的民俗旅游开发缓慢

过多的旅游精品,对民俗旅游发展造成很大压力。海西的旅游资源中有很多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很多,但过多的高品位的旅游精品,让旅游者应接不暇。从市区到周边地区的著名景区景点,拥有较稳定的客源,它们占据了海西旅游的多大半,而其他大量的景点远远达不到其旅游阈值。以体验民风民俗的旅游景点来说,景区、景点级别相对偏低,规模较小,景点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因此没有突出的资源优势和鲜明的个性特色。长期以来,海西民俗旅游建设投入关注力度不足,没有针对性,对景区景点建设投入偏低,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精品景区,已严重影响到海西民俗旅游的增长后劲,游客量增速缓慢是这一影响的表现。

4.2 青海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开发的对策

4.2.1 挖掘特色,加大宣传

挖掘地域文化,加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掘德都蒙古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文化精髓,通过举办西北五省花儿大赛、那达慕大会、赛马会、射箭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支持旅游景区(景点)广泛吸纳民族文艺演出团体和民族传统艺术表演人才,精心打造了格尔木昆仑文化、德令哈德都蒙古文化、都兰吐谷浑吐蕃文化和天峻西王母文化等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文化旅游精品。着力推动海西德都蒙古文化品牌建设,建成全国唯一的德都蒙古文化实物展示中心、文献中心及影视资料中心。依托赛会活动,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加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介力度,成功举办第一、二届激情哈拉湖·迎新年冰雪机车极限挑战赛、世人遗落的大美之地——寻美柴达木自驾之旅活动、激情穿越柴达木系列活动、“探秘柴达木”、2015年“柴达木”杯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中国第一、二届海子青年诗歌节等赛事。通过党政军企、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改扩建的党员综合活动室为阵地,结合各类节庆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体育比赛、民族手工艺品比赛等活动,促进了各项民俗节庆活动成为集观赏性、体验性、参与性为一体的地方特色旅

游产品,增加了旅游收入,进一步促进了海西州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扩展宣传渠道,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始终将宣传工作做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把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宣传有机融合,整理、创作和出版民族文学,发挥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微信平台等媒体优势开展旅游宣传,海西旅游宣传微信文章阅读量和旅游门户网站点击量不断刷新,海西旅游品牌知名度加速提升,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拓展。

4.2.2 引导旅游地居民立足原真,保留传承传统

注重和谐?传承文化,避免过度现代化?遵循景观美学原则,注重人文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传承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严格控制开发性建设?为了保持海西德都蒙古民俗旅游风景的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景区内不应建设新的旅游设施,那怕是完全与原有建筑保持一致,也应当尽量避免?这是因为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是一个历史遗产,破坏了原汁原味,就大大损毁了它的特色和文化价值?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风景周边影响景观和谐的服务设施也是越少越好,对游览道路系统和少量的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要作好规划?如果没有科学的规划和管理,盲目地开发只能加速生命力的消亡?保持传统氛围,控制游人密度,平衡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环境忍耐力,本是一个生态学概念,引用到旅游和景观资源管理中,就是指某一风景区的环境在一定时间内维持一定水准给旅游者使用而不会破坏环境或影响游客游憩体验的开发强度?

4.2.3 有序开发,去除“伪民俗”

民俗文化产业与"伪民俗"之间的关系异常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产业化的民俗文化等同于"伪民俗",也不能完全否定它们之间的联系。产业化民俗作为宣传、更新传统民俗的当代新民俗与歪曲甚至抽空传统民俗的当代"伪民俗"这两种情况都是存在的,其中后者目前呈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当代文化产业开发程度比较低,产业化的方式和水平比较稚嫩。为了纠正当前我国民俗文化产业化的这些缺点,使其尽量避免走向"伪民俗",应该确立"在保护中开

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开发方式和原则。

4.2.4 打造民俗旅游精品,吸引游客目光

民俗文化是民族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发展民族地区经济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开发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要打造民俗旅游精品,吸引游客的目光,同时要在德都蒙古族服饰民俗文化,饮食民俗文化上面作为重点开发。比如吸引游客穿着蒙古族服饰,体验德都蒙古族服饰民俗文化。还可以吸引游客居住在蒙古包内品尝德都蒙古族美食。还有建立严格的审批机制、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科学规划、完善民俗旅游区的管理制度、社区参与和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是蒙古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合理有效的对策。

4.2.5 立足高起点,开发高品位的民俗旅游产品

民俗文化旅游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没有民俗文化的旅游缺少魅力,没有旅游的民俗文化缺少活力”。而民俗文化作为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和精神的独特文化财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成为了旅游一个多彩的载体,我们在开发和挖掘旅游资源的同时,应充分利用民俗文化,使其发挥。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以其显著的地理差异、浓厚的历史氛围、鲜明的民俗品格、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民俗旅游的开发对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展现独特的地域特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海西作为以德都蒙古族为主体的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德都蒙古民族能歌善舞,体育、竞技活动丰富,服饰、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对海西地区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旅游产品与项目的优化、旅游品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从物质、社会文化、游艺与竞技、口承民俗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整理和总结,进而分析当前海西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开发高品位的旅游产品。在民俗旅游与民俗旅游资源等相关理论进行综

合梳理。包括整体旅游业的发展、海西德都蒙古族民俗旅游发展的地缘优势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找出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提出了在国内外的大形势下,对海西地区旅游资源的特色,海西地区应深层次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高品位民俗旅游业。

5 调查小组分工

问卷的设计雷万明、拉吉措、让祥冷波、彭毛卓

玛、夏吾完德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雷万明、拉吉措、让祥冷波、彭毛卓

玛、夏吾完德

资料收集与数据统计雷万明、拉吉措、让祥冷波、彭毛卓

玛、夏吾完德

资料的整理雷万明、拉吉措、让祥冷波、彭毛卓

玛、夏吾完德

调研报告的设计雷万明、拉吉措、让祥冷波、彭毛卓

玛、夏吾完德

调研报告的打印与整理雷万明、拉吉措、让祥冷波、彭毛卓

玛、夏吾完德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风俗的多样性,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小编为你整理了民风民俗调查报告,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现在年轻的一代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关注的越来越少,因而对一些本地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导致一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渐渐没落。在这个背景下,我做了当地一份问卷调查,以便大家更好的了解本地民俗民风。 20xx年2月10号—20xx年2月16号 ①问卷调查个人情况 我调查的主体人群为16—20岁的年轻人,其次是中老年人,少数几分为小学生。 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他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团圆等,这些节日都由来已久,文化底蕴丰厚,值得的我们了解。除此包括24节气也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铭记与探究。 ③我对传统节日的看法 传统节日有助于我们了解传承中国文化,但我们不能把

过节的形式僵化了,我们不能固守一些相对保守落后的封建形式,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随着时代发展结合一些地方特色进行活动。 ④实践感想 本次的民俗民风调查选择在我老家黑田铺进行,总体来说收获较大,了解了些平时不知道的风俗及其来历,同时也给了我一次与老人们交流的经历。一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不识字,我就把题目给他们念一遍,解释清楚,然后将他们说的一些风俗记录下来,总体如下: 正月初一早上必吃油煎糍粑,邻里拜年,初二出嫁女儿回娘家拜年,初五破五,十五元宵节做汤圆食之,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五月初五端午节,包粽子插艾蒿另有艾蒿煮水沐浴等,女婿送粽子至岳家。邵东还有称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也有包粽子一俗,但不似小端午风行。六月早稻收割有尝新一俗,现已少见。七月初七有乞巧小孩子拜乡间小桥为亲娘者,谓之桥亲娘,传如此小孩能茁壮成长。七月初十左右开始中元节,放鞭炮烧纸钱迎接逝去先人谓之接老客,十四放鞭炮烧纸钱送之走谓之送老客。期间天天上供烧纸并以烂熟绿豆为馅做糯米粑粑以油桐树叶裹之谓之桐子叶粑粑上供。 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敬老而已十二月二十四谓之小年,家家大扫除,亦隆重过之。小年以后开始

蒙古族民俗常识

教学内容: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教学时间:2012年11月21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蒙古族的历史、节庆习俗、服饰、建筑、饮食、歌舞、民族文化等要点; ②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赏视频、聆听音乐,让学生直接感受,引发思考,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②以导游讲解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生讲解介绍,多次给学生创造成功机会,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②通过视听欣赏,让学生用心去感知美,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蒙古族的节庆习俗。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生动地介绍蒙古族的服饰、建筑、饮食。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这个地区有多少个少数民族?能不能说说都有什么民族?人数居多的是哪个民族?

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蒙古族民俗常识。 板书课题 2、学习新课 有没有同学知道是谁统一了蒙古部落? 我们一起把书翻到第二页,共同来了解蒙古族的来源,成吉思汗的简介和蒙古族主要分布的国家,人口数目。(课件) 解决老师课件的问题。 蒙古族被誉为“马背民族”、“草原骄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1)狩猎民俗(出示课件)带着问题自由读文,解决问题。 ①狩猎方式主要归纳为两种:个人狩猎和集体狩猎。(板书)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个人狩猎和集体围猎的不同。②蒙古族狩猎的方法有几种?学生自行读文,汇报结果。③出示问题:蒙古族的狩猎活动为何在秋、冬两季进行?学生自己归纳,老师总结。 3、欣赏蒙古族生产民俗图片、民族音乐。 4、整理笔记。 5、课堂小结: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重点内容,老师做归纳总结。 6、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搜集一些有关蒙古族的资料,留意一下身边的蒙古族朋友,看看他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民俗是我们平时所没有注意到的,请教一下他们,这些民俗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蒙古族的生产民俗 狩猎民俗个人狩猎、集体围猎

家乡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思政部 基础课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班别:17网络1班 姓名:梁华梁 学号:22 指导老师:王泉利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18年1月14日到1月27日 地点:茂名市信宜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饺子,初

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

2019民俗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精品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是约定俗成的风俗生活文化。本文将介绍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 xxx镇位于xxx县的xxx边陲,西与xxx省xxx县相接,南与xxxxxx县相邻,是两省三县的交界处,距县城80多公里。辖有10个行政村,217个村民组,约2.2万人口。 这里风景优美,景色迷人,民风朴实,群众热情好客,实属休闲度假之福地。辖区内有xxx山是xxx省著名旅游景点,为中国佛教二祖禅师所创,是其练法之地,上有二祖禅刹(又名云中石屋)、太白书堂、南崖瀑布、洗马春池、赤壁丹砂银河夜月、乌牛古石、银河夜月、北岭松风八景十分闻名。这里曾经也是xxx著名的革命老区,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国内革命时期,群众的革命热情都非常高昂,游击队活动都曾十分活跃,狠狠的打击日伪寇和国民党反动派,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人民力量。

xxx镇位于大别山腹地,属于农村山区,以前交通闭塞,道路险窄,人们以种田地为生,生活比较贫困。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这里,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这里的境况也得到了大力改善,路变得更宽了,与外面的的交往也多了。人们不仅靠种庄稼,也学会了种茶叶、植板栗、大棚蔬菜,并且渐成规模。许多剩余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带回了不少技术和资金,在家乡办起了企业,人们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来。 这里历史悠久,地方风俗习惯甚多,民间文艺活动也十分频繁,笔者近日就本地的民俗文化进行了一些采访调查,现就所见所闻进行一些总结和阐述。 一、乡风民俗 民俗,顾名思义,民间的习俗。乡村的人民比较乐意保留传统,他们把先人们创造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都继承下来,甚至还有美丽的传说。 1.佛祖豆粑是我镇传统营养食品,也是农家最便捷的饭食之一。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特产,是人们馈赠亲友的礼品,或招待宾客的佳肴。每年秋冬农闲时,农妇会选择优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

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族文化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 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外在呈现,它所代表的,除了衣服的概念之外,更多的还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在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性和人文气息。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没有自我服饰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民族。 正文: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 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 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 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 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 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现在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

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 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 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 了。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 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 (用 2.5 米长的柳条 交叉编结而成)架好, 再架上顶部的“乌尼” (长约3 . 2 米的柳条 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

家乡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2013年度河北建工学院 寒假社会实践调研奖参评材料 学习践行十八大青春奉献闪光彩 ---家乡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电智121班团支部 2013年2月19日 为深入了解和发扬燕赵文化,我班特举办了这次探寻民俗文化的主题实践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本次实践活动,对自己家乡独特的风俗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了解,并且做出了介绍和总结。 一、活动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乡村民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我们身为大学生,未来建设国家的主力,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全方位、多层次地调研家乡民俗文化,并在活动中真正接受文化熏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 国家的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家乡民俗文化简介 我的家乡位于河北保定,我以保定历史文化进程为主线,先后开展了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历史景观、特色小吃等搜索探寻活动,

希望以此全方位、多层次地深入调研家乡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了解我家乡的民俗文化。 (一)、民间艺术 1.雄县赵岗古乐 雄县赵岗村音乐会一本民国年间的手抄本乐谱,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古代乐曲,经专家鉴定,其中几首在其他地方的古乐中从未发现——雄州古乐存“天籁”,该村音乐会演奏技巧较高超。由于民间活动是自发性的,而且“音乐会”不以赢利为目的,所以常常较难继续,而该村音乐会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从88岁的老人到20多岁的年轻人,四代传人共同演奏,正是这种传承有序地继承,所以该村的演奏非常有生气,在管子等乐器上音准控制很好。 2.定州子位吹歌 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典型代表,定州市子位镇是子位吹歌诞生和流传的地方。据子位村老艺人王成奎讲述,他家已有六代家传技艺,推测子位吹歌的历史在200年以上。代表曲目有《放驴》、《打枣》、《万年欢》、《一支花》等。新中国初期,音乐家杨荫浏、曹安和整理出版了《定县子位村管乐曲集》,有乐曲34首,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1996年文化部命名子位镇为“中国民间音乐之乡”。 3.涞水高洛古乐 涞水县义安镇高洛村古名“高乐”。这里距北燕侯国的初都——涞

蒙古族传统游戏是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 …

蒙古族传统游戏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作用与利用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 乌兰陶勒盖镇幼儿园阿拉腾宝力格蒙古族传统游戏是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加工而形成的,具有浓烈的草原文化特色和生活气息,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的人们的要求,深受蒙古族人民及草原其他民族的喜爱。而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众所周知,游戏对幼儿的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既然游戏如此重要,那么幼儿园教师就应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积极促进和引导孩子游戏。因此,我作为蒙古族幼儿园的教育者,在传承蒙古族文化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探索和挖掘。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开发和利用民族地区课程资源方面,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草原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1、蒙古族传统游戏的特点 蒙古族传统游戏是蒙古族在自己的生存、延续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内容与形式的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能满足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性格儿童的需求,深受儿童喜爱。它具有以下特点:

(1)、蒙古族传统游戏目标的一致性 蒙古族传统游戏走进幼儿园的目标与《纲要》里强调的对幼儿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蒙古族传统游戏能促进幼儿全方面的发展,使幼儿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自身的能力、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这实际上是为幼儿未来的生活打下了基础,使幼儿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生活态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品质。 (2)、蒙古族传统游戏内容的丰富性 蒙古族传统游戏的内容及其丰富,迄今为止对其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从不同的角度上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知识型游戏(比如捉鸟、采集植物、随意追逐、挖跳兔、捉虫子)、智力型游戏(如吉日格、蒙古象棋、帕尔吉、羊拐游戏)、语言类游戏(如:“说九九”、“谐谑词”、“猜谜语”、“绕口令”、“顺口溜”、“对口令”)。 2、蒙古族传统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蒙古族传统游戏应以开放的姿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使之不仅为过去和今天的蒙古族发展服务,更要为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发展服务。蒙古族传统游戏在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促进当代儿童身心发展、保持人的个性化、人类的创造性方面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等具有特殊作用。蒙古族传统游戏文化的传承作用具体

我国的少数民族教案

第二课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 执教者:檀圩镇中心小学谢燊辉 教学目标: 1、了解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的分布、人口、传统节日。 2、通过对这五个民族的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了解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的分布、人口、传统节日。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1、从歌曲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我们中华大家庭中有56个民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大家庭中的五个成员,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 板书课题: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 二、自学指导 自由读课文第7—9页,完成表格。 1、学生自学填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展示相关图片和完成表格填写。 三、阅读与思考 1、读一读,这段话向我们介绍什么?想一想,回族男子通常会戴什么颜色的号帽? 2、看一看,从这三幅图中你了解了什么?

3、想一想,蒙古族的“马头琴”名称的由来,是否与马的头部有关系? 四、探究与体验 1、情景对话。 要求:两人一组扮演这节课中认识的民族,相互介绍有关民族的节日和习惯。 2认一认邮票上的民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有关的分布、人口以及传统节日。几千年以来,我国的各个民族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和谐相处,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共同建设了美好的家园。我们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各族同胞的努力,所以我们各个民族更要团结一致。 板书设计: 第二课 汉族蒙古族回族 }团结一致 藏族维吾尔族

民风民俗调研报告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家乡民风民俗调查报告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影响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民间文化在海内外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历朝古都设立地的陕西,也因古老的传统文化而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关注。为此,我们为了了解陕西关中之地——宝鸡特立对宝鸡风情民俗进行调查。 调查对象:陕西省宝鸡市 调查目的:了解陕西省宝鸡市的风情民俗 调查方式:电话问答、查阅书籍、上网查询 调查地点:XX图书馆、上网查询、打电话咨询当地人 调查人:材料学院高分子应用技术材料应用1502 李聪 X 宝鸡市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现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9县。宝鸡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文化考古发掘证明,早在远古时期宝允地区就是中华先民定居地之一,被确定为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有700多处。大量遗址距今已有7100年,比闻名遐迩的西安半坡村遗址还早。《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水经?渭水柱》云:"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明《一统志》记:"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炎帝长于姜水即此"。今宝鸡市区渭水南有姜水,又有姜氏城、蒙峪沟和九龙泉。无率市区说还是岐山说,都表明炎帝是发祥于渭水中游、姜水流域一支较大的氏族部落。姜姓部落在宝鸡地区繁衍壮大以后,沿渭水向黄河

流域下游发展,与轩辕黄帝部落联盟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今岐山、扶风和漆水可下流一带,曾是周先祖有邰部落的活动地区。姜女原遗址犹存,后稷在这里诞生,公刘由此迁豳。到了古公擅父,为避戎狄侵扰,率部族翻过梁山,循着漆水,到达周原,构筑宫室,建都岐邑。历三世经营,部落壮大强盛。文王姬昌灭崇,统一关中,迁都于丰。武王姬发伐纣灭商,建都镐京。周室王业八百余年,宝鸡地区是西周王畿之地。今市区为散、弓鱼封地;宝鸡县是虢仲封地,称为西虢;周公旦采邑属今岐山;召公封国在今凤翔境内;扶风一带为毛国;微国在今眉县;今陇县、千阳有矢国。周孝王时,赢姓首领非子在"千渭之间"为周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周幽王六年(前776),秦襄公迁都"千邑"(今陇县南),秦部落从此把势力扩展到今宝鸡地区。周平王元年(前770),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伐戎至岐战死。 秦文公三年(前763),以兵700人东猎,四年到"千渭之会",营邑建都。秦文公十六年(前750),举兵伐戎,据岐以西之地。秦宁公二年(前714),徒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秦德公元年(前677),迁都雍城(今凤翔县城南)。秦穆公在位,灭十二国,开疆千里,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力富强。秦王政横扫六合,征服中原,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他自称始皇帝,建都咸阳,从秦建都千邑,到秦献公二年(前383)城栎阳,秦在宝鸡地区经营了393年,宝鸡成为秦国的发祥之地。秦统一中国后,今宝鸡地区属内史地,设陈仓、虢、雍、美阳、邰、平阳、杜阳、漆、

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料

蒙古族传统文化资料 惟妙惟肖的蒙古族剪纸文化我国许多民族都有着剪纸这项民间艺术,而蒙古族的剪纸艺术却应用广泛,其历史却可以追寻到北魏时期,在这样代代相传的千古遗风中,使得剪纸艺术更加的贴近生活。 剪纸是蒙古族的民间艺术之一。根据考古学研究,其渊源可追溯到北魏时期,而学术界观点是远古时代。他们认为那时人类就已经发现和运用了以影像作为形象表记的艺术手法,并相继创造了在各种材料上镂刻、透空的艺术语言。这种完善的远古艺术手法在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红山文化的玉雕、匈奴与东胡铜器等都有所体现。今天的民间剪纸与之在造型方式和外部特征上极其明显的一致。这充分说明它们之间的传承和延续关系。民间艺人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将千古遗风代代相传,使剪纸艺术成为一种贴近生活、植根于大众的民间艺术。 蒙古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无论从信仰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民间剪纸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空间象征和族群生命记忆的功能。 蒙古族剪皮艺术最常被用来装饰马鞍及鞍垫,多用皮剪成鸟、盘肠、回纹、交叉图案等纹样贴绣缝缀于马鞍上,既醒目大方又富有装饰感。剪皮贴花还多用于民间流行的盛乳

革囊等生活用品上,或摔跤服等服饰上。 在丰富多彩的蒙古族民间刺绣中,有靴花、枕花、鞋花、肚兜花、荷包花等不同类型的剪纸图案,还有毡绣和服饰贴花都是先剪后绣、剪绣结合的。蒙古族剪纸风格单纯质朴富有草原的乡土情趣,多以盘肠、卷草、花鸟、卷云,石榴、西瓜、葫芦等作为刺绣图案,有些花边和角隅纹样采用规则对称或重复的二方连续图案。 在草原牧区的剪皮与剪纸中,多采用造型奇异的形象,具有粗壮、热烈、奔放、丰满和简洁的特色,多数作品以半侧身的形象出现,以程式化的方式表现物象的各种结构,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在剪纸中点可以表示头饰中的珍珠、动物的腿、树的叶、锯齿纹可以代表鸟兽的毛以及衣服的皱褶等。剪纸布局也采用了透明透视的方法即大小套叠,如大动物身上刻小动物,大动物一般都被视为是小生命的母体,小动物可以是腹中的胎儿,具有强烈的的装饰效果,这种装饰风格在北方原始岩画中也可以看到。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烤全羊、手抓羊肉、涮羊肉、烤羊腿、手扒肉、炸羊排 五、填一填:知节庆习俗

关于春节民俗调查报告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3417 (报告范本系列) 关于春节民俗调查报告详 细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春节民俗调查报告详细版 提示语:本报告文件适合使用于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春节的习俗世世代代的流传下来,现在,许多国家也有了过春节的习俗。 在世界上,据统计,除了中国外还有,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 他们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万人购年糕。 春节是新加坡一年当中最盛大的节日。在年市上,各种年货琳琅满目,一应俱全。过去中国过春节的传统习俗,如祭灶、迎神和吃年饭等,在新加坡的

华人中几乎都保留了下来。至今,新加坡华人们还认为,年糕象征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征“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户户过春节的必备品。新加坡还从中国的广东和香港等地进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应市。春节期间,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来到年市选购年糕等年货。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篇一: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感受传统文化重温经典民俗 -------山东地区春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又能彰显一个地域独特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春节又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弃,致使近年来年味渐淡。对春节民俗文化的调查,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一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底蕴。我来自山东潍坊,所以我对家乡地区的春节习俗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对春节民俗进行了收集与整理,希望能让大家对山东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体验各地域文化带给我们的文化多样性的无穷乐趣。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过春节的习俗,在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就呈现出来多样性的特点,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节 日。山东地处黄河流域儒家 文化发源地,历史悠久,自 然就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俗 文化。 要说真正进入春节, 那就理当从小年开始。在北 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被称 为小年,也被称为祭灶节、灶王节。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所以一大早人们就把印有灶王爷爷的年画贴在灶台旁,加以供奉。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坏话。另外这一天一定要吃水饺,取义送行饺子迎春风,在我们家乡,刚出锅的饺子要先盛三碗放在灶王爷爷面前,并摆上筷子,用以供奉灶王爷爷和他的两位娘娘。如果说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那么小年过后人们便开始真正忙碌起来。民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说法,因为“尘”与“陈”谐音,因此新春扫尘也有除尘布新 的含义,在这 几天人们一 般会把家里 进行彻底大 扫除,清洗各 种器具,拆洗 被褥窗帘什 么的。不单是要把家里打扫干净迎接客人,也为把原有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干干净净迎接春节的到来。 这段时间人们也都会忙着置备各种年货。所以大街上到处都是卖东西的小摊位,从春联、灯笼到各种吃食应有尽有。在农村地区更有赶年集的风俗,此时全家会一起出门购置年货,买新

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民俗 蒙古族礼仪 蒙古族人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蒙古族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要献茶敬酒,主人敬酒时,客人应随即接住酒,能饮则饮,不能饮时便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若是过份推让,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遇有尊贵的客人来到,蒙古族人会将美酒斟在精美的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并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蒙古人不仅淳朴剽悍,而且非常讲究礼仪。茫茫草原,常常几十里、几百里没有人家。远行人饮食、居住都需要得到帮助,于是从远古一直把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礼貌待人,作为每个人都要遵循的礼俗加以沿袭。《蒙古秘史》有许多关于礼俗的记载。 蒙古族自古有 "以西为大,以长为尊"的习俗。7世纪以后,蒙古族部落从额尔古纳山林渡腾汲思海(今呼伦池)西行,到了孛儿罕山(今肯特山)东麓的斡难河、客鲁涟河驻地游牧。从这个时候起,位于西方的孛儿罕山就成了蒙古人祭拜的圣山。成吉思汗每每把带子搭在肩上,把帽子夹在腋下,合十俯首,向孛儿罕山九叩头,乞求助佑。以西为大,就从这时开始的。 以西为大,主要表现在佛龛、祖像、墓地的方位和房间、坐席的

族中,到50年代中叶,鼻烟已基本绝迹。现今,在民间,老年人基本多吸黄烟。黄烟又名叶子烟。农村老人还使用烟袋。客人来了,主人取过客人的烟袋装上自家的烟给客人吸,客人也取过主人的烟袋上自己的烟回敬。 献"德吉",蒙古族把进餐时的第一口称为“德吉”(即首杯、首箸、首口之意)。吃菜、喝酒和饮茶的第一口,也被称为"德吉"。 ¨德吉"有 "献德吉"和"要德吉"两种。 蒙古族家庭里来客人进餐时(或者饮茶),多是年轻人把第一杯酒献给客人,吃饭、吃菜也是请客人先动筷吃第一箸。 这就是献德吉 (蒙古族称之为"德吉乌日根")。 假如来客是年轻人,当他接 "德吉"后,也不首先自已享用,而是请本家长者享用,给长者斟酒、倒茶,在这里看出人的教养和尊长美德。 在没有客人自家吃饭时(或用茶时),也总是请长者先动筷,先吃、先饮。如小孩晚辈无知在进餐时抢先动筷,就要受到父母或长者批评:"怎么,你先要德吉了!"(家庭内不叫献德吉,通称 "德吉阿奔那",其含意要德吉。) 节日时,有的家庭则是将 "德吉"献于已故的长者遗像前,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尊敬。 献哈达 哈达原为藏族的礼敬用品。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拟指哈

2016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2016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民俗是长期的人们自发形成的风尚、习俗。本文将介绍2016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2016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 xxx镇位于xxx县的xxx边陲,西与xxx省xxx县相接,南与xxxxxx县相邻,是两省三县的交界处,距县城80多公里。辖有10个行政村,217个村民组,约2.2万人口。 这里风景优美,景色迷人,民风朴实,群众热情好客,实属休闲度假之福地。辖区内有xxx山是xxx省著名旅游景点,为中国佛教二祖禅师所创,是其练法之地,上有二祖禅刹(又名云中石屋)、太白书堂、南崖瀑布、洗马春池、赤壁丹砂银河夜月、乌牛古石、银河夜月、北岭松风八景十分闻名。这里曾经也是xxx著名的革命老区,无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国内革命时期,群众的革命热情都非常高昂,游击队活动都曾十分活跃,狠狠的打击日伪寇和国民党反动派,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人民力量。 xxx镇位于大别山腹地,属于农村山区,以前交通闭塞,道路险窄,人们以种田地为生,生活比较贫困。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这里,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关心下,这里的境况也得到了大力改善,路变得更宽了,与外面的的交往也多了。人们不仅靠种庄稼,也学会了种茶叶、植板栗、大棚蔬菜,并且渐成规模。许多剩余劳动力在外地务工带回了不少技术和资金,在家乡办起了企业,人们的生活正在一天天好起来。 这里历史悠久,地方风俗习惯甚多,民间文艺活动也十分频繁,笔者近日就本地的民俗文化进行了一些采访调查,现就所见所闻进行一些总结和阐述。 一、乡风民俗

民俗,顾名思义,民间的习俗。乡村的人民比较乐意保留传统,他们把先人们创造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都继承下来,甚至还有美丽的传说。 1.佛祖豆粑是我镇传统营养食品,也是农家最便捷的饭食之一。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特产,是人们馈赠亲友的礼品,或招待宾客的佳肴。每年秋冬农闲时,农妇会选择优质稻米,配绿豆、黄豆、豌豆、花生、小麦等多种杂粮,采集松针作烘干原料,烘烤、切丝、晾晒,经精细加工而成。人们一边感受丰收的喜悦,一边体验着亲友相聚的欢乐。制成的豆粑品鲜味美,还便于运输和保存。然而豆粑的历史可追溯到禅宗鼻祖慧可大师。相传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初居xxx山开辟道场,立意改变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现象,寻求补充众僧身体必需的营养品。佛祖把五谷杂粮配南方稻米,精心加工成为xxx山众僧的主要食品,于是豆粑流传至今。 2.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一天,全国上下,家家团聚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过一个团圆年。小孩开心地围着家长要压岁钱,从不顾虑父母是否同意他们这样做,只是随自己的心情行事。这一天,他们总是很有收获。在团圆饭以后,成年人大都不睡觉,要过了午夜12、00会有人去休息。朴实的农民把这称为守岁,满满的守完了今年的,明年才会有好的开始。对于春节,农村里总会有很多规则和礼节春节之前,家里的一切事物必须清理好,要除旧迎新;打扫房间时一定要向屋内扫垃圾,不然会扫除财气;初一上午,不可以叫醒任何人,打搅别人的美梦,以免赶走他人的瑞气;初一整日不可向他人讨要东西或钱物,若不然,则会使他人漏财,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村里的人总会在除夕以前还请力所能及的债务。或许你会认为他们是有些迷信的,但其实那只是人们对于新一年的美好期望。只有在春假期间,忙碌的农民才会得到真正的休息和放松;他们才会放下彼此之间的成见,和平地过活;贪睡的人才能够真正地睡

家乡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家乡风俗文化调查报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思政部 基础课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家乡风俗调查报告 班别:17网络1班 姓名:梁华梁 学号:22 指导老师:王泉利 关于家乡民风民俗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茂名地区农村新年习俗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以此来激发人们对年俗的关注,同时也为文化流失敲响警钟。 时间:2018年1月14日到1月27日 地点:茂名市信宜 调查对象:亲朋、邻里 调查方式:查阅相关书籍、走访、请教 调查范围:关于信宜地区各种风俗文化以及春节期间的禁忌,天气状况、饮食所赋予的含义。 我从小生活在信宜,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对于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已经不在意,自从在外地求学才发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风俗,特别是年俗更是差强人意,南北地区差异尤为明显,例如南部地区的福建省,大年三十不吃

饺子,初一不拜年也不走亲戚,统统等到大年初二才进行。四川地区大年三十不吃饺子而是吃汤圆还有他们自制的火锅。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正因为各地区不同的风俗文化才构勒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民俗画卷。下面是关于信宜地区的年俗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概况。 在我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正月里禁忌剪头发,剪头发方娘家舅舅,意思是正月里剪头发对自己的舅舅没有好处。新春正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有人讲如果新春期间做个媒,这不喜上添喜吗但是在我们这是不允许的,做媒有自找倒霉的含义,所以正月里禁忌做媒。同时新正月也不允许买鞋,买鞋与“买邪”同音也就是说把邪气带回家里,是不吉祥的预兆。一个正月处处暗藏着年俗“机关”稍不留意就会中招。初一至初四是禁忌乱用针线的,初五那天才可以使用,被称作缝破,意思是把过去一年里的琐碎和缺憾都缝补起来。在我们这的新春期间,对天气状况也格外关注,如果初一至初六天气都为晴,那么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六畜兴旺,反之灾祸不断。就这样的一些年俗似乎已经成为人们新春的希望,每天都期盼艳阳高照,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美好的希冀。 在信宜地区的正月期间饮食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正月初三称为庄稼会,如果这一天吃饺子,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初五被称为元宝日,这一天吃饺子,在新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蒙古族的民俗风情【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②了解蒙古族的服饰特色、歌舞、建筑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祖国少数民族的特色民族风情,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精神和乐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蒙古族的节庆习俗、美食 【教学难点】 蒙古族的服饰 【教学方法】 1.教法:图片直击法、音乐欣赏法、故事讲授法 2. 学法:填表格法、学生模拟导游讲解法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电视剧《射雕英雄传》有哪些人拍过,激发学生兴趣,再提问郭靖小时候生活在哪里?引入课题——蒙古族 新授: 一、找一找:识蒙古概况 聚居地:内蒙古自治区 宗教信仰:藏传佛教

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 蒙古大国建立者:铁木真——成吉思汗 统一中国,建立元朝者:忽必烈 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蒙古秘史》 二、看一看,认特色服饰 展示一幅完整的蒙古族服饰图片,再将服饰的每一部分拿出来构成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首饰、长袍、腰带、靴子 提问:为什么这样穿着 “三不离身”指的是什么?——展示图片蒙古刀、火镰、烟荷包 三、说一说,释蒙古建筑 大家都知道蒙古族牧区的传统建筑史蒙古包,那为什么不是像我们一样的楼房呢? 请同学解释: 传统建筑——蒙古包,呈圆形,有圆柱“墙体”和圆锥“房顶”组成,房顶有天窗,里边使用面积大,空气流通顺畅,采光好,冬暖夏凉,而且易于装拆搬运,很适合草原生活。 四、瞧一瞧,品风味美食 三餐离不开奶与肉 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白食 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德“——红食 提问1:据你所知,白食有哪些? 牛奶、马奶、鹿奶、骆驼奶 提问2:绵羊肉和牛肉 展示图片: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蒙古族传统图案产生与发展及象征寓意 从象征性文化角度研究蒙古族家具图案蕴含的思想文化因素,是研究蒙古族家具本质及其内在的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地域造就出了不同的文化,正是广袤的北方草原孕育了蒙古族游牧文化的传统。游牧文化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极其重视装饰,并且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除了鲜明的游牧特色,还因为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具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多元、开放的特点,同时又自成体系,具有蒙古族文化独有的魅力和品格。换句话说,蒙古族将思想、情感的外化形式集中体现在了装饰艺术中,图案和花纹就是展现这种精神诉求的无声语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直观地体现出了蒙古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点,蒙古族的图案与花纹有着悠久的历史,吉祥的,对称正是平衡、圆满的形象化再现。正是出于这样的思想和情感,在蒙古族图案花纹中都很注重连续而忌讳中断、注重案也经常是合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的适合纹样。这些都是蒙古人在二元价值观的基础上,渴求平衡、协调、秩序以及长久、完整和圆满的象征性表述。再有就是,蒙古族的图案花纹不仅是在形式上体现着吉祥的寓意,而且许多图案本疾病、痛苦和自身命运的无法把持和由此生都会有许多的吉祥图案,甚至有字符、宗教类物相匹敌。所以,游牧文化将动物作为装饰的恒定题材,除了动物对于游牧人的重要性以外,也包含着对于动物能力的崇拜。

蒙古族对于犄形纹样的大量使用,绝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需要,还因为这些犄形纹样所蕴涵的吉祥和祈求牲畜增产的意义。因此,在蒙古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各式各样的犄形纹样来装饰家居。民族性的象征在蒙古族文化中,对于一切日常用品都词,充分体现了蒙古族文化尊重生命的本质。事实上,蒙古族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赋予日常生活以非常意义,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形式和载体表达着对自然万物的尊敬与感谢,具有视一切事物为平等的健康心态。这从其文化中都可见到。蒙古族的文明深深根植于养育它的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在如此起伏骤变环境中生长起来的蒙古人同这里的一切生物一样,有着极强的生命力,超乎常人的抵抗力和忍耐力,草原培育了蒙古人勇敢顽强的性格和对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这种在所能见到的,可以进行装饰的一切事物上进行装饰,其实就是一种给一切事物赋予尊严,视一切生命为平等的行为,是对生命在最广泛意义上的一种尊重,体现综观蒙古族的图案花纹,它以其流畅的程式化语言,富有想象力的造型和典雅古朴的配色共同创造了健康、大气、而又充满了感性秩序的装饰艺术。在蒙古族的装饰艺术中,每一类的图案花纹都在用自身生动的表现方式揭示着蒙古人思想、情感的信息,讲述着蒙古族文化对于世界的见解与态度。以蒙古族的装饰艺术而言,在想象的真实与真实的想象之间自由穿梭和转换着,蒙古族艺术中这种自由而感性的特质,一直以来在一代代的蒙古人身上从未消失过,这是蒙古人独特的民族性为其艺术打上的印记。

民俗风情调查报告.

民俗风情调查报告 ——汉中陕南风情 2011级中文系汉语言文学2班 2011214505 冯婉

陕南风情 1.乡土美味——镇巴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产特产。而镇巴县的腊肉更是.其中的精品。“镇巴腊肉”之所以名扬陕南,其独特的腌制工序、选料考究、保存方式、烹饪技术等造就了今天的镇巴腊肉。 镇巴腊肉利用自然风吹干其水份,肉色鲜艳,香味醇正,不哈喉,无烟熏味,在加工过程中保持了原汁水份,食用时无粗糙感,不上火。备受消费者的喜爱。这种无污染天然的腊肉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成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在镇巴的大小餐馆内,腊肉成为菜中之精品,五花肉、菜板肉,猪肘子均是腊肉中的上等菜肴。镇巴腊肉的吃法多样,煮熟以后可直接吃,肥肉不腻,瘦肉味美;可加入其它菜炖着吃,汤汁更是尽显其它炖菜无法比拟的味道;也可煮熟以后炒着吃,色彩比鲜肉更具魅力,口感和煮的味儿又有差别。 镇巴腊肉易于保存。一个夏天结束后,腊肉肉质不变质,在农户家里,一年四季都可以尝到腊肉,这得益于保存方式,有的置于火笼上,有的挂于通风处。 2010年12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决定对“镇巴腊肉”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地范围 镇巴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陕西省省镇巴县所辖行政区域。. 2.镇巴面皮

汉中面皮相传始于秦汉,它是以大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磨成米浆,加水稀调相宜,上特制的笼蒸熟,待冷却后切成细条,具有白,薄,光,嫩,细,柔,韧,香等特点,再辅以豆芽,菠菜,胡箩卜丝,调配入芝麻酱,辣椒酱,大蒜汁,生姜汁,芥末,五香粉,精盐等佐料.拌后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面皮吃法很多,除凉食外,还可晾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与虾片媲美,还有炒,烩等吃法.它早以是人们喜爱的,风味独特的地方名小吃.( 汉中) 3. 镇巴传统民居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各种民居,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价低廉。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扎并以蓼叶复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林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砖石为支撑,上面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开间不大,但楼—厂可防水,楼上很凉爽。有学者指出: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组成,中间有——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日益多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