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概论-浅谈儒道法墨

中华文明史概论-浅谈儒道法墨
中华文明史概论-浅谈儒道法墨

中华文明史之其精华糟粕辨析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最先走向高潮的则是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传统上关于百家的划分,最早源于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在《论六家要旨》中,将百家首次划分为:“阴阳、儒、墨、名、法、道”等六家。这里先不说名与阴阳两家。

六家中,当以儒家为首,并非是推崇儒家,而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儒家所占的比重相当之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孔子是儒家的鼻祖,从周游列国,再到广收弟子布教传道,他大半的时间都是用在了教育上了。然而孔子认为这个国家好,就治理,不好,就走人.他自己也是没有象比干那样殉葬的,更没有死抱了复周大业,但后来的儒首要就是要忠君,提倡忠臣不事二主.再如,因材施教是孔子对弟子用不同方法教化的实际使用方法。

儒家者:辅佐君主,和顺阴阳,昌明教化,注重仁义道德品质的修养,师法尧舜,效法文王、武王,宗孔子为宗师。他们制定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夫妻长幼之间的次序。即便身处动荡的时局中,仍然忠心耿耿的奉行君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所以有了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儒家讲仁义礼智信,把信排在最后,人情排在前面,若是在邻里日常生活中当然是无伤大雅,然而立身在国家这样的大层面上,就难以达到了平衡,没了原则。

礼仪问题是当时儒家关心的问题。当然,由于当时的政治动乱,孔子希望找到一个好的礼仪。因此,就提出了两个字:礼和义。儒家的全部心思都放在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孔子自己认为,根据他对夏商周三代的礼的考察,周礼是最好的,所以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讲究如何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为人臣。找到好的礼,遵循礼而把人带到对义的体验。在这体验中去领会天命。他说要敬鬼神而远之,这里的鬼神不是乱力怪神。孔子也谈了很多孝的问题。他提到,人在孝中可以达到“厚德”。为什么孝如此重要?后世在理解孔子的“孝”时,往往有所偏颇,比如,有些皇帝以孝治国,认为孝本身就是目的。这样的理解忽略了孔子论孝的根本点,即,孝是我们认识天命的一个具体台阶,通过孝我们就能认识“义”,认识天命。人生活在这个世界是要和周围世界发生关系的,第一件关系就是和父母的关系。如果人不经过这一关,人如何能理解和别人的关系,并体验何为“义”,进而理解天命呢?因为你的父母之上有父母,这是一个很长的传统。关于礼仪方面,不得不说这个是天经地义,总人必当遵守的,但是,传统是死的,而现实是活的,墨守成规也不会是好事。但也由于其等级观念森严,故而大多数的封建制国家均采用儒家思想治国,增强国家的统一性。而儒家的那种积极入世,以道德规范自己,尚德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推崇至今而遵从的。

法家。法家也是和儒家争夺治国主导地位最长久的一个了。

法家最具代表的人就是商鞅和韩非子了。商鞅变法是当时各国变法运动中比较彻底的一次。商鞅的文化教育思想与当时的儒家思想是对立的,他反对儒家以“礼、乐、诗、书”教育学生,他认为“儒学”不过是一些虚伪的东西。商鞅要培养和提拔的“耕战之士”,就是那些在进行封建兼并战争和发展封建经济中对新兴地主阶级作出了实际贡献的人。换句话说,就是更接近现实的唯物思想。

法家思想内容丰富,结构较为完整,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坚持着法要“布之于众”,要严格依法办事,维护其权威性。法一旦颁布生效,就必须“官不私亲,法不遗爱”,君臣要“任法去私”。“壹法”、“一尊”强调统一法律的内容、立法权,并保持法的稳定性。可见法家对于法制的坚持,虽然法制对于治国方面有着奇效,但是法家的局限性也就是过于执着了,而忽略了道德和人情。法家要求“事皆断于法”,否定道德的作用,犯了法律万能主义的错误。现代法治社会虽然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依然需要道德的调解作用来缓解社会矛盾。如果一切都用法律来调节,除非是机器人才能做到。

故而在各种批判和继承学习中,中国传统法文化以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作为支柱,杂揉了

各家要义而形成了。

许多人把中国两千年来的治国史看成是"内法外儒",意思是说,尽管历代统治者口头上都大肆宣言儒家思想,但在行动上却是离不开法家思想,或者通俗地说,都是一手抓法家思想,一手抓儒家思想。韩非没有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却在批判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学习吸收了法家前辈和道家前辈的思想,将法家思想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新儒学也是类似的产生过程。

接下来是道家。道教和儒家有着较大的区别。儒家讲究入世而道家则是出世隐居。道家崇尚自然、含蓄、朴素。老子强调人性自由,超脱社会不合理的现状,使心灵获得自由。还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人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命运或者像上天祈求自己的命运如何,这个也是无论多久都可以沿用的道理。

道教认为万物有灵,神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的一切部分或者因素上面。比如我们的鼻子眼睛耳朵都有神灵存在,而且道教将这里的每一个神灵都叙述得很清楚,这是为了确定它们不是虚构的,是真实存在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道家的道义也是最适合休养生息的治国方针。故而古时候很多新生的国家大多都采用了道家类型的治国政策,尽管再后来也大都换成其他的,但也无法否认的在历史留下了浓重的痕迹。

道家文化虽然不像儒家那样对后代的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它对后代的文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比如陶渊明的田园诗、魏晋的玄谈之风,比如文学风格主张中的“自然”等理论就是借鉴了道家的文化主张。道家文化已经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存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时时刻刻影响人的立身处世的原则,成为我们精神宝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像现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道家的思想也确实不容易被大部分人接受,但也更鼓励大家吸取一些道家优秀的生活态度,来缓冲一下现实那厚重的压力。

墨家和道家就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了。不过墨家的“兼爱”却和儒家的“仁爱”有着相似的地方,但若从本质而言,则又是并不相同的。儒家的仁爱是建立于一种等级、血缘、抑或道德上的兼爱。而墨家则是拓展到了之外的。

墨家的另外一个思想“非攻”则是一个坚持和平理念,反对侵略,反对为害。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辨证唯物主义及辨证唯物论。中华文化的特质是一种人伦文化,热爱自然科学、关心物质运动的人被划入“劳力者”阶层,这种近乎本能地看轻自然科学的意识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弊端。

另外就是墨家更加注重自然科学,也早于西方发现了很多自然科学一类的理论。注重实践,找寻科学的实践理论。这个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一点。

如今的话,“兼爱”“非攻”这一类理念面临现实之时,也只能是嗤之以鼻。但却又不是我们堕落了的借口,我们也应当时刻坚守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兼爱或者非攻,也根本无法真正的能做到,但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位置,还是需要伸出手。人人平等,也是从墨家这“兼爱”的思想中延伸而出的。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我也只能说出这么几些点上。还有更多的就并不了解了。但是,儒家积极入世,尚德;法家的现实主义;道家的“无为”;墨家的实践求真理、“兼爱”的普通版这些都是可以值得我们到现今沿用着的优秀思想。

儒道法三家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儒、道、法三家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诸侯都纷纷兼并周边的小国,掠夺其财富和人民。因此,一些为统治阶级服务和具有反战爱民等思想的学派纷纷建立起来,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儒、道、法三家。其中儒、道、法三家分别在历史上发挥了自身不同的作用。因此,以下将分别对三家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做简单地分析: 一、儒家思想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1、儒家思想对古代的积极意义。 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为打破当时旧贵族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随着该思想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最终使传统文化教育波及到整个民族。 在孔子以后,随着儒家学派的日益壮大和进步,由孔子提出的“仁、义、礼”逐步发展为西汉时的“仁、义、礼、智、信”成为了古代人们的行为准则,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也为巩固当时的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起到了重要帮助。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反对统治阶级用武力统治人民,反对苛捐杂税和沉重的徭役,主张君王以德行来治理天下。这种思想使得大一统时的君王大都实行休战养民方针政策来巩固和发展国家。 儒家还主张世人积极入仕,取得功名利禄,用自己的品德和能力帮助君王治理国家,使人民温饱且懂“礼”。给当时的下层

百姓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也为宋朝时用文官治理国家这种正确的政治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儒家思想对现当社会也有着重大的作用。比如它所包含的仁爱诚信,爱国进取,"以和为贵"、"以诚为本"、"天人合一、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优秀成分和合理因素,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精神财富。这对于全球化时代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从儒学中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不管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形象塑造,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对中国和谐社会治国理念的确立和整个民族人文素养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道家思想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1、道家思想对古代社会的积极意义。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反对君王通过武力来争夺土地和人民,要求各国之间和谐相处,在和谐稳定的条件下发展各自的国家。 道家是古代哲学重要流派之一。老子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就是古代辩证法思想的重要成果。并且道家哲学影响到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哲学分别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 之比较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前言 在此学期学习了中外管理思想史这一门课程,对于古人的管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有诸多借鉴之处。积极向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管理实践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学习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希望在此期间了解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优秀不足之处,以促进自身对管理思想的理解。

(二)儒、法、道、墨四家之管理思想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四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四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一: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中学生演讲稿中华文明史

中学生精华演讲稿:中华文明史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敲开历史的大门! 在那神秘的远古时代,有着纯朴的中华先民。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褪色的历史。 先说古代文字,最早人们使用的是甲骨文、金文,西周时期有大篆(籀文),战国时期有蝌蚪文(古文)。此外一些诸侯国还有各自不同的文字。秦统一后,规定小篆为统一字体,通行全国,后来,秦朝出现了一种更加便于书写的篆书,这种字体从汉朝在官方和民间通用,至今仍广泛使用。 再来说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纸发明于西汉前朝。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于人民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隋唐时,我国已有雕版印刷品。此,宋毕节发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事,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战国时我国制成了能指示方向的“司南”。后来有制成指南针,北宋时开始用于航海。它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旅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的使用,改变了单纯依靠大刀、长矛和弓箭作战的局面,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重大变革。 继续说一下古代闻名建筑物吧!——长城,是不同时期的古代中国的为抵御不同时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使无数人民付出鲜血而取得的伟大成绩,犹为后人赞叹! 最后说一下兵马俑吧!兵马俑,又称秦始皇陵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5公里的下河村。秦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以东约1.5公里处,普遍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的外围,有戍卫陵寝的含义,是秦始皇陵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的先辈还有好多光荣历史,如今,那些鲜血染成的五星红旗被中国人一点一点,不用语言,而是行动的侮辱了!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把老辈的好行为传承下去吧!

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

先秦儒道法墨兵及纵横家的选人用人思想综述 摘要:先秦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以及纵横家等流派的思想,这些思想自成体系,其中对于人才的选拔和使用都有着自己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分析各家思想中人才管理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考核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先秦思想;人才;选拔;管理;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代代流传的传统的人才思想都是人类历史的文化瑰宝,经过时代与岁月的积淀,对现代社会的人才发展观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先秦诸子百家虽然在人才观方面没有专门的论述,但是在他们的思想和言论中均有涉及人才观的方面。儒家的唯才是举,道家的自我发展,墨家的任人唯贤、以德为先,法家的用其所长,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现代人才管理也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各家的人才思想 1.儒家的人才思想 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曾子等,他们每个人在哲学思维和社会思想方面均略微不同,但是儒家思想该学派共同的宗旨是一致的。 儒家关于培养人才首要标准就是培养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或者说道德完善的人,是儒家教育人的终极目的。而其有道德的内涵又极为丰富,首先就是忠与孝,仁与义。对社会、集体、家庭忠诚,对父母亲人孝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仁义二字是分别取自:“仁以待人”、“礼义廉耻”。其次就是中庸之德。儒家儒家培养讲究中庸之人。所谓中庸,即不偏激不极端,凡事讲究不过、不及,即不走极端化。遇到任何事情,不偏执地处理问题,利用温和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思考和行动,偏执、傲慢、愤怒等都是中庸所不能容忍的处理方式。 在有道德的基础上儒家思想对于人才还有以下标准:首先就是要有“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要成为一个有气节的人。其次还要具有“博学于文”的知识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学习中要有着学习的方向,学习的兴趣以及独到的见解。最后还要具有“躬行君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温故而知新”的创新能力。 关于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的具体措施,儒家也有其一定的方法。(1)举荐人才,主张打破人才选拔中的门第、年龄、辈分的限制来选拔人才,对年轻有才华的人可以破格录用。(2)选拔过程中需要“听其言而观其行”,通过个人的言谈和行动是否一致来考察人才是否合格。(3)检验人才需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从人的行为结果、行为过程、香味的动机乃至个人的醒悟、爱好等全方位考察人才。(4)评价人才的过程中重视舆论的作用,人的品行、才能往往通过舆论有所体现,需要注意听取群众的意见。(5)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要“举直错诸往”,把优秀的人才放在适合他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人才对社会的积极作用。 儒家思想中形成了一整套选拔、使用人才的方法。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其主张还未能完全跳出宗法制下是世卿世禄用人制度的框架,但他提出的一系列的唯才是举、观言察行、知人善用、量才而用和反对求全责备等等的思想主张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中华文明史应当怎么写

1、文明史应该怎样写 文明史应当着重如实的描述那些反映文明总体风貌的标志性成果或者对本文明体系或者全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文明成就。文明史应当分门别类的叙述科技、制度、思想、文艺等方面的各种成就,但是文明史又不是科技史、制度史、思想史、文艺史的简单拼凑,也不是一部百科全书,所以文明史把科技、制度、思想、文艺等方面综合起来,全面准确如实的整个文明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并尽可能的揭示出文明的发展规律。文明史的书写应当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术活动。同时,我们在书写某一具体文明如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的历史的时候应当注意要将这个文明置于世界文明的大格局中加以考察,这样才能把握该文明每个时期的具体特点,了解该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以及她对于其他文明的吸收与借鉴,从而在总结文明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启发读者对与文明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再说文明史应当横向写还是纵向写的问题。我现在我看到的关于文明史的书籍绝大多数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出一个大致的脉络然后再在各个小的时间段内横向的书写这段历史时期的方方面面而不再局限于绝对的时间顺序。例如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就是在兼顾历史阶段性同时,又超越朝代划分的局限,以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中叶、明中叶至辛亥革命为阶段,分为四卷。各卷准确把握住了各个历史阶段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上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分别从生产、科技、制度、文化等角度加以阐述。再如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一书,是按照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这一时间顺序书写的,详细讨论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文明的特征,然后再从纵向上在大一统国家、普世教会、英雄时代、文明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触等方面进行梳理,讲述了一个全面的文明史。 2、文明形成的主要因素 从根本上说是环境决定了文明,这里的环境包括地理地貌环境、天气水文环境、周边政治环境等等。 例如日本国大和民族他们的文明体系脱胎于中华文明但多了对外扩张的基因,这与他们狭长且多灾多难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他们的生产资料难以满足越

比较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

比较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今已逾两千余年的历史,墨儒道法兵的思想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的各方面进程,而儒道思想和道家思想到今仍枝繁叶茂、挺拔苍健——儒家的仁义道德与道家的道法自然等许多问题的存在都使儒道两家在中国文化思想中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局面,使两家思想长期在中国文化中各领风骚千余年。如果说强调“仁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具有强烈的社会功用与规范意识的话,那么,“有为”意识则是从人生态度上将其仁礼思想贯穿始终;同样,道家既然依从于自然、宇宙,认为天地之间自有“道”在,那么,它所在人生观上的“无为”便是其思想核心的重要体现。一般认为,有为是入世,无为是出世,两者观点完全相反。其实,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有为” 是相对于“无为”而讲的,作为“无为”的对立面相生,非原始所在。事实上,“有为”思想的真正来源就是主张德治的手段去实现社会政治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有为和无为的主要差别之处在于立论针对的“时”的不同。一个“时”是治世,一个“时”是乱世。道家的“无为”表现在天下无道的时候,即乱世。所谓的“无为”是不要“妄为”,就是不要增加人在自然大化中虚妄的行动,即追逐私欲、私利、私功等,破坏整体的和谐和共生,而要求人的一切行为、价值都要顺应和服从自然大化,与自然和谐,与群体和谐。儒家主张治世的“有为”,孔子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表面看来,是注意个人的时机,即有机会就推行,没有机会和条件就隐藏。其

实,它也是注意时代的条件。所谓“用之则行”的“用”,就是时代具有了发挥个人才能的条件,所谓“舍之则藏”的“舍”,就是时代不需要,或不具备发挥个人能力的条件。从历史上看,所谓的“用”就是治世,而“行”就是“有为”。所谓“舍”,就是乱世,而“藏”就是“无为”。儒家和道家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即“时”的不同,要采取不同的行为,一个适合治世,一个适合乱世;一个适合积极的个人,一种适合消极的个人。在人生追求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认识上,儒家突出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或群体价值,道家突出强调人的个体价值或自我价值。儒家与道家的有为与无为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就对社会的态度而言的,儒家的有为是要有为于社会,人的个体价值与追求应当与社会价值密切挂钩,人的自身追求必须对社会有用,有用于社会而作为才是人身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与之截然对立,道家却认为人的个体价值与自身追求要与社会价值分开,人要得到自我认识的提升就必须脱离世俗,与世无争,在对社会价值的无所作为中去寻找人生的自我生命价值和理想境界的实现。人生态度上,儒家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具有强烈的同情心;而道家却是消极顺从的,超越社会与现实的重重枷锁,在个人的心灵净化中实现无我的和谐超脱,对社会则超然视之。我们在对儒家的有为和道家无为思想的学习上,更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吸取对自己和社会有益的思想,不断地完善自己,通过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达成最终理想。

中华文明史结课论文

盛世大唐—长安之春 内容摘要:唐朝社会生活融贯中西,社会风气自由开放,科技与艺术气象万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国的鼎盛时代,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强大的帝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领域。虽然这么强大的帝国最后还是没有避免被消灭的命运,但是它所创造的文明却为后人所景仰,所称赞。 关键词:盛唐,富强,长安,唐人街,瓷器,交通,经济,文化艺术,政治,军事 正文: 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恒古不变的神话中摇醒盛世的传说,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寻找梦的起源,她是史书里镌刻的永恒,抒写着中华文明最辉煌的篇章——唐。 “长安二月多香尘,六街车马声辚辚。家家楼上如花人……”这是唐朝诗人用来描绘唐长安的繁华的诗句。在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宫乐图》绘于唐代,是将唐代长安城的风貌展现给后人的重要遗物。在画中,女子的各种装扮都可以看出是从波斯传来的,女子所喝的酒都是来自西域的,可见在宫廷中西域文化已遍及。首都长安几乎为一国际之都会,各种人民、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来自康国者以康为氏,安国者以安为氏,曹国者以曹为氏,昭武九姓亦皆以国为姓。于阗尉迟氏、龟兹白氏、疏勒裴氏以及波斯国人亦为唐朝常见西域人。“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就是繁华的长安……世界的长安。这样的繁华归因于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曾经多次提到“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经济得到了恢复,“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备粮,取给于道路焉”。他取得了贞观之治,贞观之治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太平盛世,成为中国历史有力的政治象征,对后世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中国人仍自称为“唐人”,世界各地华人集中的地方称“唐人街”,也是来源于此。贞观论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事件。为了成为明君,李世民确实做到了勤于听政,勇于就谏,广泛听取不同的建议,接受正确的意见。他即位后,集中大臣们的智慧治理国家,政令源源不

法 儒 道 三种思想打造强大企业管理模式

李总刚创办公司的时候人员很少,算自己在内只有十几个人。他想这个时候没必要太严格,要与大家兄弟般相处,大家才能尽力为公司做事,于是和下属兄弟相称,不分彼此。可一段时间后,李总发现自己的这种“亲情化管理”模式效果并不理想,员工经常有令不从,自作主张,迟到、早退,纪律散漫。虽然拿李总当兄弟看待,也认真做事,但工作效率却很低。有时员工间或工作中出现矛盾、问题时,无法可依,李总作出的裁决80%大家都是不满的,虽然李总已经做出了很大的让步与牺牲,大家却依然不满意,不理解。此时李总才意识到,当初的想法是错的,决心整改。于是,推出了严明的公司章程、客户拜访制度、差旅报销制度、利润分配制度等一系列规章。本指望可以扭转目前的散漫、混乱局面,可谁知刚一推出就遭到所有员工的抵制,一时间,怨声载道,口水漫天:认为李强不是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了,赚了钱,公司壮大了就拿元老开刀…… 已经习惯了散漫工作环境的员工哪受得了严格的约束,虽然这些规定合情合理。有辞职的,有消极怠工的,有我行我素的,一时间,公司几乎进入了瘫痪状态。正在此时,一次酒会上我与李强结识,他谈到公司的现状,眉头结成个疙瘩。我给他的建议是:坚决“王左断臂”——把阻碍公司发展的员工果断裁减。这个大手术必然会伤公司元气,但为了长远的健康发展,必须如此,而后推荐给李总一套“法、儒、道管理想”。现在李总的企业已经走出困境,做到了两个全国知名品牌的东北区域总代理。而什么是“法、儒、道管理想”呢?

如今在管理中我们常遇到一些管理尺度与方法上的问题。比如和员工相处太过亲密,本以为可以和下属打成一片,方便管理与沟通,可结果却是走的越近,越难管理,失去了威信,员工随意妄为,有令不从;而严厉些吧,员工又觉得你很苛刻,产生了抵触情绪,依然工作效率不佳。此时,我们不妨借鉴一下中国历史文化中流传积淀下来的智慧。我国传统文化丰富而高深,其中争鸣的诸子百家文化理论对我们今天的企业管理即具有很高地借鉴意义。其中主要代表有:法家、儒家、墨家、道家等。灵活运用则可打造一种和谐强大的企业管理模式与文化氛围。 在中国,儒家文化盛行了2000余年,一直为历代君王治理天下所用,而儒家文化更普及于民间。在我国历史上,乃至现在依然是大到治理天下,小到人际交往,无处不体现着儒家文化的以仁德为本,和谐处事的思想观。在早些年中国的国有经济体制下,更是把儒家的思想无形中发挥到了及至——能力是次要问题,而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就可以平步青云。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我们如今的企业管理当中。和谐关系,仁德载物,这种管理思想不能说不对,但运用这种理论思想的时机是否正确才是关键。有这样一句话:事情本无对错,只是看是否做对了时间。 笔者之见是:先以法家思想奠定公司的行为及法度基础。而后以儒家思想管理公司,最后达到道家“无为而治”的境界。 我们先来看看法家的哲学。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秦国就是依靠法家的思想,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前言 在此学期学习了中外管理思想史这一门课程,对于古人的管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有诸多借鉴之处。积极向历史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学习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希望在此期间了解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优秀不足之处,以促进自身对管理思想的理解。

(二)儒、法、道、墨四家之管理思想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四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四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纵观整个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仁、义、礼、忠、怒、和、信、教、均、道。这几个重要的字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的理论范畴。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内涵。 儒家基本观点: 性无善无恶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中华文明史课程报告 听了杨老师讲中华文明史,杨老师独特的授课风格,和鲜明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咋一听,杨老师的很多观点和我以前的很多看法都不一样,但感觉老师讲的确实很有道理,渐渐喜欢上了老师这种独具鲜明色彩的讲课方式,以及老师课堂中包含的各种观点。 上杨老师的课,对其中杨老师对孔子和老子的看法印象最深。听老师对这两位历史人物及其传世理论的分析,这些都是我以前很少知道的,以前总认为孔孟之道是多么的崇高,现在一想它不过是古代统治阶级利用的思想工具,才得以在封建社会那样盛行。受老师的影响我对儒家和道家也开始有了重新的思考,以前对道家了解甚少,听了一些课程后,出于好奇,去翻看和搜索了许多道家的理论及著作,像《道德经》等,感觉越发的好奇和入迷。老师的观点是比较称颂道家,对儒家不是很喜欢,我也开始渐渐认同了。 现在也让我谈谈对道家的认识吧,我记得老师提过对《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解,这解释也让我大吃一惊,但细一想老师的解释却也很对。老师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必须符合大地孕育万物的法则,大地跟随天的变化而对应,天则顺着道的自然法则而运作,道,则效法它自己。前面三句的理解或许大家都很容易猜透,对后面一句的理解,一开始我也觉得朦胧不清。后面了解到这句话是一种递进关系,人、地、天、道依次进一个层次,那么道就没有可效法的目标了,因此最后一句应是道效法它自己,这解释让我有了很多思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句话,被信道人视为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身正道的法则,认为这是千古不易的真谛,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道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本身客观存在的规律,那么这句话就论述了一个循序渐进追求事物规律和真理的过程,和经典的被标榜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出一辙,虽然千百年来对这句话有各种各样的理解和阐述,它们的侧重点或许各不同,而我认为,把种种理解归结到一起,这句话总的来说是指导人行为的准则。 而很多人把这这句话所指导的追求真理过程分成了五个阶段,“我法于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在出生后要先经历一个“我发于母”的过程,即向自己的父母学习,有人甚至认为这里包含从父母那里遗传各种优点,所谓“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也包含从父母那里学习学习各种生活技能,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在此学期学习了中外管理思想史这一门课程,对于古人的管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有诸多借鉴之处。积极向历史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学习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希望在此期间了解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优秀不足之处,以促进自身对管理思想的理解。

(二)儒、法、道、墨四家之管理思想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 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四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四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一: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 人。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提倡人要到 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纵观整个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仁、义、礼、忠、怒、和、信、教、均、道。这几个重要的字包含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的理论范畴。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内涵。

儒、墨、道的教育思想

一、儒、墨、道的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 二、儒、墨、道三家关于教育哲学若干根本问题 儒家: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从庶、富、教三者的排列关系上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即劳动力、发展生产、进行教化和发展教育事业。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当然,这里主要是指“学而知之者和困而知之者。”孔子把人的智力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教育的目的:学而优则仕 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 培养的目标:君子 三、儒、墨、道三家关于天道观、人性论、社会发展观 儒家:天道观: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孔子认为,天是一种自然现象,一年四季的循环往复,万物新陈代谢的更替变化,都只是遵循自己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并非有一种精神实体在冥冥中起主宰作用。 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泰伯》) 在孔子看来,天是至大的,在天之外并无他物,万物都包含在这个唯一的、至大的、无言的、无意识的客观物质实体之中。 人性论:孔子的思想并未将"人性"作为专门的论题来研究,他专论人性的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社会发展观(退化论):“好古,敏以求之。”又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承殷之格,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天道观:《孟子》中孟子所说之天,显然是指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

儒墨道法兵比较表格

儒墨道法兵对照比较表 请大家用笔填写一下这个表格,熟悉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不要打印。表格大小大家填的过程中去设计一下,有些大一点,有些小一点。下次课带到教室来,我跟大家解释。 学派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 哲学思维 学习侧重点 核心 文化特点 主要代表人物 一般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 主要思想观点 评论与对比 主要言论 适合层次差异 图片 掌握进退自如的生存智慧 领悟刚柔相济的处世策略 学会顺逆从容的自然选择 感受祸福相倚的因果效应 创造静躁合一的人生状态 提升企业发展的管理之道 儒道精髓——以“仁”为本,是企业和谐发展之根本

以“义”育人,可培养企业团队精神 以“礼”待客,赢得人际关系,获得企业信誉 以“智”为贵,勇于创新,不断发展 以“信”为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是做人之本、兴业之道 道家智慧—— 美国总统里根上任后宣布“道学原理”为主导思想,立威国际……《道德經》,一部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傳世經典,它集商道、兵道、政道、人道、天道……為一體,承載著中華民族最厚重的文化、凝聚著華夏文明最輝煌的智慧,為歷代帝王將相、文人賢仕所推崇。和谐世界,以道相通。掌握“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发挥博大精深的智慧之思,探讨人生之真谛、处世之哲理、经营之“大道”,明天道了人道开启商道,真正实现以道御术、内圣外王。 老子的管理思想是以“道”为基础的。道法自然,“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然, 反映在管理思想上便是“无为而治”。它要求管理者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确决策与领导, 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 反对瞎指挥及强作妄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六十章) 。它形象地喻示了为政要清静不扰民, 要简政安民, 循理而行, 循道而行。对于当代的管理者而言, 就是要遵循事态发展的趋势及其规律,以“烹小鲜”那样的思想来管理, 宁静致远, 无为而治。 首先, 老子强调管理应该以人为核心, 这是搞好管理的根本。老子曰:“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其次, 关于人的使用的思想。老子说“我无为, 而民自化”( 第五十七章) , 就是说老子主张管理者用“无为”的方式管理人、使用人。最高明的管理就是不轻易发号施令,放任自然。 第三, 在《老子》书中还有一些关于人的培养的思想。老子曰“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第五十一章) 即以“道”来培养人, 以“德”来涵养人, 也就是说要培养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后, 老子还认为管理者应该关心百姓利益, 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圣人常无心, 以百姓心为心”。( 四十九章) , 只有这样, 以德行笼络人才, 则管理没有不成功的。老子反对苛政, 认为“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 其民缺缺。”( 五十八章) 首 首先,“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第八章)其次, 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再次, 管理者应礼贤下士。“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 故能为百谷王。”( 六十六章) 反者道之动的管理艺术。首先,“将欲夺之, 必固与之”( 第三十六章) 。第二,“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第五十八章) 。第三,“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第六十四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_读后感完整版

《中华文明史读后感》 篇1: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 了解历史文学,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必经之路,《中华礼貌史》为我们讲述了2000年间 文学的变迁。 如果回避过去,便迷失了未来的方向,怀疑自己的礼貌,反过来覆亡了自己,文化大革命 便是一次血淋淋的例子。是时候了,我们重拾起旧日时光的彩贝,发掘存在于群体的文化基因,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规划我们的发展! 礼貌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而物质礼貌、政治礼貌和精神礼貌,分别 对应人与自然的关联、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该书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关联,做出了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礼貌生生不息的过程。在论述中,充 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该书将中华礼貌 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了那些对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 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 经验,力图将中华礼貌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了中华礼貌在世界礼貌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有说过: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 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不敢言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但求对我们的历史多一点微笑。在如今喧嚣繁杂的快餐文化,阅读这么几卷大部头的学术著作,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有史 则有国,每每掩卷,总有种热情澎湃于胸中,由衷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我属于缔造这 一礼貌的群体,我应当尽自己的力为她再次赢得荣光! 篇2: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 《中华礼貌史》资料概要:本书将中华礼貌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礼貌史上重大的转型作 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礼貌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联,彰显那些对 礼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礼貌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 礼貌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 《中华礼貌史》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经常读阎先生学术著作的人或许都会觉得这 本书实在是卑之无甚高论,就是把一些他在其他地方说过的话得到的结论整合整合,简化简化,时不时再加上几句俏皮话。的确如此,我买这本书的主要思考是想把作者已刊行的作品收集全了。当然,正如后记中所说抛开琐细考订,借机梳理一下对此期官僚政治制度的认识,也不为 无益,作者是这样,我们读着当然更是如此了。从这一好处上讲,此书不妨可看作是作者今年 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小结,切不能够市面上的那些所谓普及读本视之 中华礼貌史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此刻撰写经典的人太少,这套书诠释了自古至 今的中华文化,资料还算详尽,是礼貌史入门的好书,可称为经典之作,本人很喜爱。推荐这 本书做为学生的课外读本存在,一个人只有了解自己民族的存在和发展,礼貌和文化,才能有

儒表法里 儒道互济

儒表法里,儒道互济 近代许多学人都意识到儒表法里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本质特征,应该说,从宏观层面上来说,这一论断是基本成立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来讲,则还不够精确。中国的政治历史表明,台上一套,背地里一套,是中国惯用的政治手段。也可以广义的称之为政治权术。权术之道在中国盛行已久,法家,纵横家都善用权术,驭君驭臣,纵横捭阖。法家法者也,那么法是什么?从理论上讲,法家并不否认或反对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差别,但是法律的标准应该是相对客观的,“国之治理,端在赏罚,一以劝善,一以止奸。有过必罚,并不因人而异,人人在法律面前均位平等”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本身就是孕育动荡的根源,那么作为统治者,要想千秋万代,就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就是社会公平,第二个就是社会发展。这两者是互为一体的。没有公平,发展是畸形的,没有发展,公平是低效的。从这一点看来,与现在很相似。两个问题的背后,是有一个预设前提的,就是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解阶级矛盾的方法就是公平和发展。法家用条律来规范社会,但是这个律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法律,我称之为条律,与现代社会建立起的法律体系是完全不同的。在此不细谈。至始至终,封建王朝都没有弃用法家,并且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成熟,法家思想也逐渐发展,完善,成熟,与儒家慢慢趋近融合。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

家认为社会是可以借由道德力量来维持的,他们认为如果是德行的君子治国,下面的人自然可以被感化而跟随他,当儒家渐渐的掌握了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的主流之后,法典的编撰也慢慢的靠近儒家的观念,但是法律还是需要,因为治理国家光讲礼和德不够,只是这个法,最终还是要受制于礼,这是中国法律的特点。也是儒法两家的共同作用的结合。所以说,儒表法里是贯穿于整个中国政治的核心,也是解毒中国历史的钥匙 但是,儒法两家毕竟不是包打天下的,那么需要道家来调和互济,有一种说法是,儒道互补,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儒家从正面肯定人间一切的价值,相信只要教育和政治的配合就可以达到,正德,利用,厚生的境界,强调人的认知能力,认为认知能力的提升可以化解一切苦恼。但是老子认为,人类之所以苦难不息,兵争不止,就在于人的认知能力,区分贵贱,高低之别,人心安能不乱。但是人的认知能力并没有错,强调要区分利弊,福祸相倚,要看淡世间名利,不再执着于我,一“道”来观照一切,老子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有的语言都只是方便的法门,目的是助人以心灵之眼去观“道”,然后在具体的行动中表现出超越的精神。庄子虚己以游世,就是要追求永恒的精神世界。古人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道家的思想无时无刻不为中国人提供思想的避难,每当遭逢乱世,读书人隐居山林,其思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讲课教案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 想之比较

儒道法墨四家管理思想之比较 前言 在此学期学习了中外管理思想史这一门课程,对于古人的管理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而言有诸多借鉴之处。积极向历史学习,向前人学习,从古人的管理思想、管理实践上吸取智慧,丰富我们对现代管理实践的理解。 在当今社会,我们在不断的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的同时,来进一步的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是很有必要的。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我们必须在学习古人思想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希望在此期间了解不同学派,不同思想的优秀不足之处,以促进自身对管理思想的理解。

(二)儒、法、道、墨四家之管理思想 在我国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中,儒、法、道、墨四家的思想毫无疑问的占据着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影响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中,我们历史上无不是主要围绕着这四大家管理思想来进行的,可以说,我国的历史也是这四家思想相互竞争和应用的过程。 一:儒家管理思想: 儒家思想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它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它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是自己的思想本色。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法、儒、墨教育思想异同

法儒墨教育思想的异同 摘要:儒家、法家、墨家的教育思想各有气特色,也各有有缺点,我从教育的作用、目的、内容这三个方面,对它们进行了对比。这三家的教育思想各有特色,我们要结合时代的需要来提取其中的精华。 关键词:法家儒家墨家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为了使这种活动能够顺利地按照教育者的意愿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我们的先辈们很早便倾力于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设计出种种的教育思想模式,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法家,墨家的思想家们对于教育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为后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世界教育思想发展长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这三家的教育思想有何异同呢?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儒家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具体包括个两方面:第一,教育是政治的一种形式,它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效果更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通过教化百姓,能够使其不仅在行为上而且在思想上自觉地遵循现有的秩序,为此儒家主张通过教育去宣扬“礼教”,以达到德治的目的,反对单纯的用政令,刑法的手段对待民众,“德治”后来成为儒家共同的社会政治思想。第二,教育还能通过培养统治人才来为政治服务,通过“举贤才”来充实,改造管理队伍,贤才无疑是教育的结果。同时儒家学者提出了“人性论”,虽然性本善和性本恶在这一时期没有达成共识,但儒家都一致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性向善的方向发展,这就为“仁政”、“德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墨家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墨翟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对社会,教育通过使天下人“知义”实现着社会的完善,即对人的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兴利除弊;在人的发展上反对命定论,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而在法家,韩非子认为教育的作用的发挥应建立在“因人情”的基础之上,“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具矣”(《韩非子·八经》)借助赏罚手段,以更大的“利”诱使人们由私利向功公利转化,将私利与公利协调、统一,这便是教育者的责任所在。 二、关于教育的目的 儒家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使其具有忠君和勇敢的品质,体现在教育上“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说明学习是做官的途径,并特别强调了“优”方能为“仕”,也就是说只有学习优异、德才兼备的贤才才能做官,反映了儒家惟才是举的思想并提出“举贤才”的主张,使得平民有了参政的可能,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官本位的教育模式,教育为政治服务为国家培养政治人才、各种官吏的候选人,这样又把教育同政治结合在了一起。而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在这三项品德中,德行一项居于首位,因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与儒家的说法颇为类似。但墨家所强调的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则又与儒家有所区别。关于言谈,墨家认为在学派争鸣时代,立论能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否具有说服力,关系到一个学派势力的消长,因此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言善辩,能够奔走说教,转移社会的风气。兼士还必须“好学而博”,而且所学不仅是墨家的中心思想,并且包括技术的掌握。总的说来,墨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