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储油技术现状及水下无污染储油模式探讨

海上储油技术现状及水下无污染储油模式探讨
海上储油技术现状及水下无污染储油模式探讨

《装备制造技术》2011年第4期

我国已探明海洋油气储量主要是在近海海域,近海已经发现的一些边际小区块有待开发。这些小型区块如果采用管道集输、固定储罐平台或单井靠船生产方式,开发成本过高,为此提出了水下储油生产方式[1],通过降低平台所受工作载荷及外部环境载荷,大幅降低边际油田油气集输环节成本。

水下储油需要克服水下储罐所受巨大浮力,主要有重力式平台水下储油和油水置换水下储油两种方式。重力式平台规模大,投资高,且储油量变化引起地基受力变化大,一般不适合边际油田采用。油水置换方式经济高效,但随之产生的污染问题及高凝原油保温问题,严重制约了油水置换技术的应用[2]。因此,急需探索无污染的水下储油模式,研发配套系统系统技术。

1国内外海上储油技术现状

1.1海上开发储油模式

目前在浅海油田开发中采用的储油装备,主要有带上部储罐的移动式试采平台或固定采油平台、间断性靠泊采油的储油轮、水下储油装置、浮式生产系统[3]。水面以上储罐使平台上部总质量大,平台结构、环境载荷及地基受力相应增大,难以采用大型储罐;储油轮生产受气象影响很大,其生产方式是间断性的;常规水下储油,一般采用油水置换,存在一定污染,目前应用较少。

深海油田开发主要采用浮式储油装置,典型的有浮式生产储油系统(FPSO)、半潜式生产平台、单柱式平台(SPAR)等[4],其中浮式生产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海上储油方式,其核心设施是单点系泊系统,国外垄断了该技术。FPSO储油量通常用于5万t以上,但规模小则不经济,且受外部风浪、冰等影响很大。

1.2水下储油技术及发展

水下储油分为重力式储油和油水置换储油两种模式,一般采用油水置换工艺。利用油水重度差的原理,采用进油排水、进水排油的工艺流程。采用该工艺,由于罐体保持充满液体状况,还可省去常规储油方式所需的安全防爆系统装置[5]。

水下储油的缺点,是由于储罐长期浸泡于海水中,极易腐蚀,而且海上环境比较恶劣,常受风、浪、流和潮汐的影响,施工及维护管理条件较差。另外,如果罐体受风、浪、流的作用力较大,为了加强油罐的结构,仍将增加钢材的用量。不过,根据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当海底油田离海岸较远时,采用水下油罐的储油方式,比用驳船或海底油管将采出的石油输往陆上油库,再经陆上油库外输的方式要经济得多[6]。

水下储罐多在岸上建造,然后拖运到预定罐位处充水下沉。

水下储油设施主要包括带环形底盘储罐、倒盘形储罐、双圆筒混凝土油罐、带防波墙的立式钢筋混凝土储罐、水下软体油罐等几种形式[7 ̄8]:

(1)带环形底盘的储罐。1967年首次建于墨西哥湾。储罐底部是环形底盘,也是储油容器的一部分,称为下部油罐。环形底盘上有3根斜支柱,用于支撑伸出海面的上部罐体。环形油罐靠开口沉箱固定于砂质海底。油罐搁置在水深约40m的海底,储油容积为3656m3。

(2)倒盘形储罐。1969年首次建于波斯湾迪拜近海。储罐由内、外两罐组成。内罐呈瓶状,外罐下面圆筒体周边有混凝土凸缘,有锚栓穿过将储罐锚固于

海上储油技术现状及水下无污染储油模式探讨

初新杰1,2

(1.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003;2.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7)

摘要:概括介绍了海上开发储油模式和水下储油技术发展现状,探讨了油水隔离置换水下无污染储油的几种模式,对近海边际油田的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海上储油;水下储油;模式;无污染

中图分类号:TE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45X(2011)04-0141-03

收稿日期:2011-01-13

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水下储油防污染及保温关键技术研究”资助(2010AA09Z304)

作者简介:初新杰(1968—),男,山东东营人,,在读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工程设计和试验研究。

141

Equipment Manufactring Technology No.4,2011

海底;外罐圆筒体上面为球面壳体,与内罐下圆筒的上缘衔接。外罐底部开口。内外罐底缘用多根辐射状钢管连接,以增强储罐刚性。油罐露出海面的圆筒部分可用于系泊油轮,也可作建造海上操作平台的支柱。油罐搁置在水深约49m的海底,总容积为8万m3。

(3)双圆筒混凝土水下油罐。油罐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建造,两卧式圆筒体有共同的分界壁,每个壳体又被一些横向壁板分隔成若干个舱室,以防油罐向海底下沉时罐内水面过分晃动。油罐放置于海底,当需要加大容积时,可将几个油罐平行排列,靠输油管相互连接。油罐搁置在水深约48m的海底,总容积为3.2万m3。

(4)带防波墙的立式钢筋混凝土水下储罐。1973年首次建于北海埃柯菲斯克油田。油罐底面呈皱纹形,以增加同海底的摩擦力。罐体被“井”字形隔墙分隔为9个相互连通的舱,四周围绕着沉箱式多孔防波墙。储罐顶盖高于防波墙。多孔防波墙用于保护储罐免遭风浪冲击而破坏。储罐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始终充满水或油,重力大,稳定性好,不需桩栓固定。油罐建于水深约70m的海底,总容积为15.8万m3。

(5)椭球抛物面形、钟形水下混凝土油罐。油罐罐体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建造,无底,油罐直接置于海底。1969年美国公布了水下椭球抛物面形混凝土油罐专利。油罐壁周面为椭球形,有轻便顶盖,全罐形成无底的椭球抛物面。罐内建有横向和纵向隔壁舱用于支撑顶盖,将全罐分为若干个相互连通的舱室。油罐总容积为4.77万m3。

1970年法国在比斯开湾建成无底钟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油罐,分为多个相互连通的径向隔舱,隔舱壁的环肋对罐体起加固作用。油罐建于水深约100m的海底,总容积为0.8万m3。

(6)带浮顶的立式圆柱形海中储罐。此类油罐已在日本应用。利用地上浮顶油罐和储油原理,在浅海区建造无底立式浮顶油罐,采用油水置换法收发油。油罐容积可达数十万m3。

(7)水下软体油罐。1935年由苏联HA1波罗金斯基提出研制水下储存液体的软体容器的设想。进入上世纪50年代后,瑞典科学家设计出几种“CACEK”型软体油罐。60年代初,美国海军在墨西哥湾研制成功了容量为190m3的软体油罐。软体油罐的壳体为涂以合成橡胶的两层尼龙纤维复合物结构。此类油罐分为带球状底部的圆筒形、枕头形和枕座形3种形式。油品在罐外海水压力作用下被压送到水面之上,装油时则需要泵送。对于容量较小的软体油罐,可用重物做锚,将油罐反吊于水底,对于容量较大的软体油罐,可用网状条带将其固定后置于

水底的框架上。

油水置换水下储油技术在墨西哥湾、北海等均有采用,经济性好,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我国尚未应用。

国内用于陆上实用的软体油囊,也形成了产品,最大容积达到500m3。

2无污染水下储油技术构思

2.1总体技术构思

常规油水置换储油技术原理,是油水不相溶,油密度低于水,自然形成明显的油水界面,但仍会有少量原油在油水置换过程中,随水排放到周围海水中,累积造成环境污染,不容忽视。水下储油通过穿梭油轮转运,由于置换式储油内外压差基本平衡,因而这种模式既可在浅海中应用,也可以在深海中应用[9]。

如果在水下储油罐中采用柔性材料,将原油和海水隔离开来,向储油罐内注油时油进水出,从罐内向外排油时水进油出,将完全避免油水直接接触,做到零污染水下储油。

水下储罐包括储罐主体、储油内胆(油水隔离布)、进排水口、注油管路、出油管路、充气管路、含油污水抽吸软管;油水隔离布边缘,固定于储罐主体边壁中部,进排水口在储罐主体侧壁油水隔离布下侧,注油管路、出油管路、充气管路、含油污水柔性吸管安装在储罐主体上油水隔离布上侧;油水隔离布由柔软水密耐油、耐热材料制成,形成变容积储油内胆,其容积不低于水下储罐容积的一半。

储罐拖航至预定位置,将各种管路与相应水上设施连接好之后,加压载将储罐沉入水下,外界水通过进排水口自动充满储罐主体。原油通过注油管路注入罐内,储油内胆随之扩张,将水排出罐外。由于油比水轻,油一直处于储罐主体上部。出油时,打开出油管路上的阀门,原油在外界水压力作用下流出(必要时可用泵抽吸),外界水自动充填原来空间。储存含水原油时,含水原油中的大部分游离水会沉降至底部,可通过含油污水抽吸软管吸出后处理。当因维修或油田衰竭需要移走水下储罐时,充气排水使罐体起浮后即可移位。

2.2油水隔离置换水下储油的优点

(1)水下储油由于位于水面以下,无油气呼吸损耗,具有天然的防爆性能;

(2)油罐置于水下,避开了波浪的主要作用,受外力小,在海况恶劣时,油井也可连续生产;

(3)与水上储油相比,水下油罐可节省昂贵的平台建造费用,而且储罐容量不受限制,具有巨大的储油能力;

(4)与浮式储油相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不需

142

《装备制造技术》2011年第4期

要依赖昂贵的国外单点系泊等技术,建设费用较低;

(5)相对于某些边际油田单井靠船生产转运方式,可以基本实现全天候生产,有效生产时间提高50%以上,油轮利用率也将大幅提高;

(6)与传统水下储油工艺相比,采用油水隔离置换,除事故外不产生污染,满足零排放的要求,可以借用浮动卸油终端等成熟技术。

3水下无污染储油模式

3.1浅海固定式平台+油罐模式

在浅海井口平台(通常为固定导管架平台)附近,设置油水隔离室水下储罐[9]。井口平台采出油气后,在平台上进行油气分离,然后原油注入水下储罐;穿梭油轮定期系泊在井口平台上,水下储罐中的原油通过管路输送到穿梭油轮,实现原油的水下无污染储存与转运。

3.2深海水下储油+浮动卸油码头模式

在深水中也可以应用水下储罐。在生产区建设小型浮式系泊装置和水下储罐[9],原油外输软管接到专门设置的系泊装置上,穿梭油轮定期停靠于系泊装置处;生产时先将来自海底井口的原油,通过管道储存到水下储罐中,然后再通过原油外输软管,转输至穿梭油轮,实现原油的储存和转运。

3.3沉垫储罐平台模式

浅海自升式平台的大沉垫,兼做油水隔离水下储罐原油舱,在自升式平台上部甲板上设置三相分离器、燃气净化模块和原油存储缓冲罐。原油处理产生的气体,一部分经燃气净化模块处理后,供可烧气的发电机组,其余部分燃烧排空,处理产生的生产水,经水处理模块处理合格后外排或注入地层。

原油通过井口阀进入油气处理系统,合格后的原油进入原油存储缓冲罐,通过油水置换的方式(此过程油进水出)将原油注入沉垫储罐原油舱内,通过原油智能压载控制系统,对各原油舱内的原油进行调拨。储存的原油,通过原油舱内的隔热保温材料以及加热装置进行保温。

沉垫内的原油,通过油水置换的方式(此过程水进油出)将原油抽到原油存储缓冲罐,再通过二级泵将原油存储缓冲罐内的原油泵出,经外输装置送至穿梭油轮。

4结束语

油水隔离置换水下无污染储油模式,防污染可靠性高,经济性好,但尚无工程应用先例。该项技术开发成功后,具有与浮式生产系统、固定储罐平台相当的功能,适用生产规模范围广,既适于浅海边际油田采用,也适于新油田滚动勘探开发,具有重复利用等优点,与现有钻井、修井、采油、处理与输运技术,能够良好结合,尤其适于边际油田开发,将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余萍,冯玉华.水下储油方式[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26(3):18-19.

[2]周宝勇,余建星,杜尊峰,等.边际油田开发新型平台及水下储油研究[J].海洋技术,2010,29(4):71-75.

[3]俞学礼.渤海边际油田开发综合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1998,10(2):4-12.

[4]邱正阳,张其敏,肖鹏.浅析海上油气集输发展趋势[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0,29(5):54-56.

[5]杨致政,张瀛,胡启国.近海边际油田勘探开发中若干关键问题探讨[J].特种油气藏,2005,12(5):5-13.

[6]孙宝江,李昊,曹式敬,等.近海边际油田开发项目风险评估技术研究[J].中国造船,2005,46(Z1):526-528.

[7]BozzoGM,CannavaciuoloA,FasoD.DesignofANewConceptofUnderwaterOilStorageTankin300mWaterDepthwithRubberizedDiaphragm[C].ProceedingsoftheAnnualOffshoreTechnologyConference(Vol2),Houston,Texas:PressofTexasUniversity,1979:989-1001.

[8]JTGrimes,WDBaccigalopi,MMcelroy.ResponseStrategiestoaRemoteInlandOilSpillandFuelTransferAfteraHurricane.Ewing[C].InternationalOilSpillConference,SanDiego,California:PressofCaliforniaUniversity,2008,969-972.[9]徐松森.油水隔离置换水下储油技术探讨[J].船海工程,2008,37(4):62-65.,

StudyontheStatusofOffshoreOilStorageTechnologyand

Non-PollutionOilStorageModeUnderwater

CHUXin-jie1,2

(1.OceanUniversityofChina,QingdaoShandong266003,China;2.DrillingTechnologyResearchInstitute,ShengliPetroleumAdministrativeBureau,DongyingShandong257017,China)

Abstract:ThepapergivesageneraloutlineofthemodesofoffshoreoilStorageandthestatusofoilStoragetechnologyunderwater.Severalmodesofoilstorageunderwateronoil-waterisolationandreplacementarediscussed.Thestudyhasreferencevalueforthedevelopmentatoffshoremarginaloilfields.

Keywords:offshoreoilstorage;oilstorageunderwater;model;non-pollution

143

GB T 21412.4 《水下井口装置和采油树设备》目录(等同于ISO 13628.4-1999)

GB/T21412《石油天然气工业水下生产系统的设计与操作》分为九个部分: ---第1部分:总要求和建议; ---第2部分:水下和海上用软管系统; ---第3部分:过出油管(TFL)系统; ---第4部分:水下井口装置和采油树设备; ---第5部分:水下控制管缆; ---第6部分:水下生产控制系统; ---第7部分:修井和(或)完井立管系统; ---第8部分:水下生产系统远程作业机器人(ROV)接口; ---第9部分:远程作业工具(ROT)维修系统。 本部分为GB/T21412的第4部分,对应于ISO136284:1999《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水下生产系统的设计与操作第4部分:水下井口装置和采油树设备》(英文第1版)。本部分等同翻译ISO136284:1999,为了便于使用,本部分做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ISO13628的本部分改为GB/T21412的本部分或本部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将ISO136284:1999中的ISO10423和ISO10423:1994统一为ISO10423:1994; ---在第2章引用文件中,用ISO13533、ISO13625、ISO13628 3 分别代替APISpec16A、APISpec16R、APIRP17C 并增加了标准中文名称; ---对表面粗糙度值进行了转换; ---表7(A)中转换了螺栓直径并增加了螺栓孔直径公制尺寸值;表9(B)和表10(B)中增加了螺栓孔直径公制尺寸值; ---表G.1中增加了螺栓直径和螺距公制尺寸值; ---删除了ISO136284:1999的前言和引言; ---增加了本部分的前言。 本部分的附录E、附录G 和附录H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F和附录I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6)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石油工业井控装置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玉刚、范亚民、李清平、张斌。 目录 前言Ⅴ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3 术语、定义、符号和缩略语3 3.1 术语和定义3 3.2 符号和缩略语8 4 使用条件和产品规范级别9 4.1 使用条件9 4.2 产品规范级别PSL 9 5 系统一般要求10

国外井口装置及电潜泵发展现状

国外井口装置发展现状 井口装置由套管头、油管头和采油树三部分组成,主要用于监控生产井口的压力和调节油(气)水井的流量;也可以用于酸化压裂、注水、测试等各种措施作业,能满足不同工况,密封可靠,工作安全。 (一)井口装置发展趋势 国外许多公司都在不断开发并完善电潜泵井口装置及整体采油树,生产单油管电潜泵井口装置、双油管井口装置及双通径的整体式采油树是井口装置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国内将油管头、采油树统一称为“井口装置”,井口装置已是我国的成熟产品。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性能好的特点,是井口装置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讲闸阀系列,主要趋向特殊防腐材料应用,结构上发展多样化。 (二)国外井口装置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生产采油树最大工作压力是140MPa,组成采油树的法兰式连接闸阀最大额定工作压力达210MPa。国外许多公司都在不断开发并完善电潜泵井口装置及整体采油树,生产有单油管电潜泵井口装置、双油管井口装置及双通径的整体式采油树,还能根据油(气)田的工况和井内滞留流体来生产陆上(包括海洋平台用)的井口设备及水下井口装置。目前主要生产国家有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美国的产品技术和生产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著名的制造厂商有Cameron、F.M.C、Vetco、Gray等公司,Cameron公司采油树性能质量最好,但价格较高。 1.闸阀系列 闸阀作为井口装置中的主要部件,国外主要发展平板闸阀结构,其中暗杆式平板阀占有绝对优势。 (1)Cameron公司闸阀

①FL和FLS型闸阀。 Cameron公司新生产的闸阀有FL和FIS型两种,工作压力13.79~34.5MPa。 主要结构特点:采用整体式闸板结构,可防止管线中的沉淀物进入阀体内腔。高承载能力的两个止推轴承用来吸收闸板开启和关闭时的载荷,从而将手轮旋转力减至最小。特殊惰性材料弹簧承载的唇型密封,既能保护金属密封面又能加强低压密封性能。FL型闸阀在每个阀座上使用的是单个唇形密封。 ②JS型闸阀。 主要结构特点:Cameron公司JS型闸阀主要特点是具有一回转孔口的闸板,可在不考虑阀杆位置的情况下把阀板推向开启位置,使JS型闸阀特别适合于作采油树装置的底阀。此外,该型闸阀采用阀座和闸板、阀体金属对金属的密封,特殊外径、内径的唇型密封既加强。了低压密封又保护了阀座、阀板及阀体的金属密封面。 (2)Vetco、Gray公司闸阀 Vetco、Gray公司新生产的闸阀系列有VG一300和VG一200。 ①VG一300高压系列闸阀。 VG一300高压系列闸阀工作压力从34.5~103MPa,规格从50~228.6mm。 主要结构特点:这种闸阀采用的是多向模锻承压阀体、阀帽,UV型具有热塑并充填的特氟隆(TEE)复合阀杆盘根,配备有多用途的接头,用于注入阀体润滑剂和阀杆密封剂。 VG-300FR型具有后座自动密封防火功能。 ②VG-200低压系列闸阀。 VG-200低压系列闸阀工作压力从13.79~34.5MPa,规格从50.8~101.6mm。主要结构特点:这种闸阀结构采用的是低合金钢承压铸件壳体、平行阀板结构、非橡胶唇形阀杆盘根并采用精密滚针轴承承受阀杆载荷,具有安全剪切销的功

采油(气)井口装置现状及发展趋势

采油(气)井口装置现状及发展趋势 钟功祥1张天津1肖力彤2李蓓蓓1吴臣德1 (1.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2.四川石油管理局成都总机械厂,四川成都610500) 摘要:采油(气)井口装置是油气生产的重要设备,其性能的优劣关系到油气井能否安全、高效地生产。本文在介绍国外井口装置的总体发展现状及井口装置各部件结构的改进情况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井口装置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对我国井口装置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井口装置闸阀套管头油管头采油(气)树 0 引言 井口装置由套管头、油管头和采油树三部分组成,主要用于监控生产井口的压力和调节油(气)水井的流量;也可以用于酸化压裂、注水、测试等各种措施作业。石油工业的发展不断地对井口装置以及阀门的可靠性和控制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便促使和推动着井口装置也处在不断的改进和发展之中。就井口装置的整体来看,其改进主要着眼于尺寸的减小和重量的减轻,也就是轻便灵活;从结构型式来看.主要着眼于闸阀的改进和发展,大力推广平行闸板阀的使用.并开展产品的可靠性分析研究。 1国外井口装置发展现状 1.1井口装置发展总体情况 目前,国外生产采油树最大工作压力是140MPa,组成采油树的法兰式连接闸阀最大额定工作压力达210MPa。国外许多公司都在不断开发并完善电潜泵井口装置及整体采油树.生产有单油管电潜泵井口装置、双油管井口装置及双通径的整体式采油树,还能根据油(气)田的工况和井内滞留流体来生产陆上(包括海洋平台用1的井口设备及水下井口装置。目前主要生产国家有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美国的产品技术和生产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2井口装置各部件结构的改进 1.2.1闸阀 闸阀作为井口装置中的主要部件,主要发展平板闸阀结构,其中暗杆式平板阀占有绝对优势。新生产的闸阀有FL和FIS型两种,工作压力13.79~34.5MPa。其结构特点:采用整体式闸板结构,可防止管线中的沉淀物进入阀体内腔。高承载能力的两个止推轴承用来吸收闸板开启和关闭时的载荷,从而将手轮旋转力减至最小。特殊惰性材料弹簧承载的唇型密封.既能保护金属密封面又能加强低压密封性能。FL型闸阀在每个阀座上使用的是单个唇形密封。FIS型闸阀使用的是内径和外径密封。另一种JS型闸阀的特征是阀座和阀板、阀体金属对金属的密封,特殊外径、内径的唇型密封既加强了低压密封又保护了阀座、阀板及阀体的金属密封面。Js型闸阀设计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一个回转孔口的阀板(Reverse—bore gate),这种闸板可在不考虑阀杆位置的情况下把闸板推向开启位置,这一特点使Js型闸阀持别适合于作采油树装置的底阀。

井口装置的发展趋势

井口装置的发展趋势 井口装置由套管头、油管头和采油树三部分组成,主要用于监控生产井口的压力和调节油(气)水井的流量;也可以用于酸化压裂、注水、测试等各种措施作业,能满足不同工况,密封可靠,工作安全。 (一)井口装置发展趋势 国外许多公司都在不断开发并完善电潜泵井口装置及整体采油树,生产单油管电潜泵井口装置、双油管井口装置及双通径的整体式采油树是井口装置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国内将油管头、采油树统一称为“井口装置”,井口装置已是我国的成熟产品。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性能好的特点,是井口装置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讲闸阀系列,主要趋向特殊防腐材料应用,结构上发展多样化。 (二)国外井口装置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生产采油树最大工作压力是140MPa,组成采油树的法兰式连接闸阀最大额定工作压力达210MPa。国外许多公司都在不断开发并完善电潜泵井口装置及整体采油树,生产有单油管电潜泵井口装置、双油管井口装置及双通径的整体式采油树,还能根据油(气)田的工况和井内滞留流体来生产陆上(包括海洋平台用)的井口设备及水下井口装置。目前主要生产国家有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美国的产品技术和生产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著名的制造厂商有Cameron、F.M.C、Vetco、Gray等公司,Cameron公司采油树性能质量最好,但价格较高。 1.闸阀系列 闸阀作为井口装置中的主要部件,国外主要发展平板闸阀结构,其中暗杆式平板阀占有绝对优势。 (1)Cameron公司闸阀 ①FL和FLS型闸阀。 Cameron公司新生产的闸阀有FL和FIS型两种,工作压力13.79~34.5MPa。 主要结构特点:采用整体式闸板结构,可防止管线中的沉淀物进入阀体内腔。高承载能力的两个止推轴承用来吸收闸板开启和关闭时的载荷,从而将手轮旋转力减至最小。特殊惰性材料弹簧承载的唇型密封,既能保护金属密封面又能加强低压密封性能。FL型闸阀在每个阀座上使用的是单个唇形密封。 ②JS型闸阀。 主要结构特点:Cameron公司JS型闸阀主要特点是具有一回转孔口的闸板,可在不考虑阀

水下井口

水下井口装置 自1947年美国首次提出水下井口概念以来,水下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步应用于(超)深水领域。水下井口和采油树作为水下生产系统的关键设备,其深水安全作业和现场应用技术的尤为重要。水下井口和采油装备作为海底油气输送通道中的关键节点,其主要功能是有效控制来自海底井口的工作压力,保证海底油气按照设定的流速和流量输送到海底油气集输处理系统,并最终输送到采油平台及海岸线上。 海洋水下井口、采油装备仅是整个水下生产系统中的单元产品,1套水下生产系统可以包含多个水下井口、采油装备,1套水下井口和采油装备一般只对应1个海底油井。通常水下生产系统的工作流程为:安装在海床上的各个水下井口和水下采油树采出的井液通过水下管汇输送到水下管汇中心,水下管汇中心完成对各井井液的单井计量、汇集和增压,然后通过海底管线输送到浮式生产系统上进行处理和储运。水上控制系统通过水下管汇中心对水下井口进行控制、关断、注水、注气、注化学药剂以及维护作业。 一套完整的水下井口和采油装备主要由水下井口、水下采油树和中间连接器(也称水下连接器)这3种相互独立并具有不同功能的设备构成,水下井口装置与套管连接,安放在井口上部的海床上,水下采油树通过中间连接器与水下井口装置连接在一起工作。 水下井口装置通常分为2大类:一是被安装于海底的湿式井口装置;二是被安装于生产平台上的干式井口装置。井口装置总是处在采油树之下,水下井口装置安装在海床上,而平台井口装置通常安装在低于平台甲板的位置。 水下井口装置主要有分散式和集中式2种形式。分散式水下井口装置一般适合于作业海域海流流向沿深度分布比较一致并相对稳定的工况,水下井口之间可以通过柔性管线相连或与总管汇相连,也可直接与油轮连接。其优点是对井口表层套管的定位精度要求低,其不足是水下井口之间的软管和特种液压接头的成本及安装费用较高,海流方向不稳定时易使软管缠绕,造成软管和接头部位损坏,单井修井会影响其它井生产,施工安装时对海况要求高、时间长。集中式水下井口装置适用于各种海流条件,井口导向底座之间采用刚性跨接管相连成一个整体,对井口和表层套管定位精度要求高。其优点是:刚性跨接管接头成本远低于柔性软管和液压接头,只相当于软管的撼单井修井作业不影响其他井正常生产,相对独立的软管可以单独安装和回收,且移动范围小,不会发生软管的摩擦和缠绕,刚性跨接管的测量、安装和回收作业可以与其他作业同时进行,且不需要动用其他船只,能在较恶劣的海况下正常作业。 FMC公司的水下井口有UWDII和UWD15两种形式,其差别是额定压力不同UWDII 的额定压力为70 MPa,UWD15的额定压力较高,为105MPa目前UWD15使用最普遍,这一系统仅需4种工具就可以安装。 水下井口装置主要包括套管、套管头、井口套、套管悬挂器和密封总成等。套管和套管头通过焊接或通过套管短节搭接。水下井口装置由多层套管按照一定的连接方式组成,最外层套管通常为φ762mm(30英寸)套管头,其主要功能是承受内层各套管的重力、防止反转(设计有各种槽口)、承受套管柱载荷(设计有台阶)以及密封口等。井口套为水下井口装置的主体,通常φ476mm井口套为水下井口套的标准尺寸,不仅能够用卡箍或圆形销与己有的井口连接器配合,而且其底部预留的对接焊口可与用户需要的加厚壁厚相匹配。另外,井口套中间部位设计有开口锁定环、防反转锁销和底部反馈环等,用于套管头的可靠锁定,防止井口套与φ762 mm(30英寸)套管头相对转动及钻井液返回等。套管悬挂器用于悬挂内层各套管,其尺寸比较多。其中φ340、244和178mm,3种尺寸套管悬挂器使用最普遍。密封总成用于封闭套管与套管之间的环空,其结构有金属对金属密封及橡胶环形密封等多种形式。

井筒隔离工具

第13章井筒隔离工具 1.1 技术概述 随着石油勘探生产行业的向深水海洋井发展,对深水钻井平台的需求日益显现。为了增加平台的可靠性,运营商们采取了一种新的战略——将水下采油树从海上钻井平台转移到水下井口装置辅助船上安装。安装钻井平台需要1到3周,而这种转移安装可以确保钻井快速移动到下一个井,并且显著减少了钻井时间。地层隔离阀(surface-controlled formation isolation valve,SFIV)作为这种战略中的一部分,是专为实现临时弃井而设计的。案例研究也表明,通过the landing tree on 升沉补偿—the tree-by-wire 技术临时弃井减少了操作时间。不过地层隔离阀也存在缺陷,一旦使用,必须在vertical tree安装后移除。 充分意识到这项技术的潜力,地层隔离阀(SFIV)旨在提供一个机械屏障,可以通过在辅助船对液压管线施加压力遥控激活打开,消除了油井失控的风险,在临时弃井操作中尤为重要。 从2010年11月开始,世界各地的几个海洋深水井成功的应用了SFIV。 随着油田开发向非常规作业发展,对油水井带压作业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还要防止油层受压井液污染。目前,油田使用油层保护液、单向阀、封隔器和配套井口带压设备,但在现场应用中,存在坐封效果差,压井液和油层保护液对油层侵入污染,带压作业程序繁杂等问题。因此,研制了地层隔离阀,该阀属球类双向阀,通过密封开关工具,随生产管柱上下移动,随时调节油层与油管之间通道的开启及关闭,实现油层或水层与生产通道的压力隔离。现场应用表明:地层隔离阀配套丢手悬挂封隔器能有效实现油层压力与生产通道的隔离,解决了打压作业难、压井液漏失、油层污染等问题,提高了高压油水井检修作业深度,延长了油水井免修期,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完井管柱中使用FIV (formation isolation valve)装置可保护地层,减少作业和投产后生产过程中的处理费用。下面是FIV装置在欠平衡射孔完井和防砂完井作业中的2则应用实例。 1、可提高欠平衡射孔效果 Shetland群岛西部某油田计划钻30口井然后在不压死产层的条件下完井。该计划的难点在于既要欠平衡射孔,又要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将烃类保持在地层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地层的伤害,同时还要尽量减少各项作业费用。鉴于此种情况,斯伦贝谢公司建议在射孔完井作业中使用FIV装置和完井工具来保护地层。第一口井成功地安装了FIV装置后,已无故障运行了5年多。除FIV装置外,这口井中大多数完井工具均已陆续更换过。由于FIV装置对地层的保护作用,该油田安装了FIV装置的井的采收率提高了10%~20%。 2、用在防砂完井管柱中可减少地层伤害最近在墨西哥湾的2口井中随防砂管柱一起下入了FIV装置,这2口井都存在着严重的滤失问题。防砂完井管柱下入井中后,利用冲洗管底部的转位工具将FIV装置关闭,这样FIV以下的钻成井段就被隔离,从而消除了滤失问题和可

第三章井口设备

第三章井口设备 本章根据海上油田的特点,介绍海底钻井底盘、海底井口回接和水下井口。海底完井的水下井口,为海上油气田开发中所特有,目前在南海东部某深水油田已应用,因此,本章以相当的篇幅予以系统的介绍,诸如水下总管汇、跨接管、悬挂式立管及悬挂系统、水下井口支持系统、水下控制设备、柔性立管及水下井口的安装等。 第一节海底钻井底盘 一、海底钻井底盘的概念 在确定海上油气田投入开发后,为了尽可能缩短油气田开发建设周期,在生产平台导管架平台上的生产及生活设施进行设计和建造的同时,先在井位上安装好海底钻井底盘,通过底盘上的井槽预钻部份或全部的开发井,完钻后临时弃井,撤离钻井船,待导管架和设备建造完成并经海上安装调试后,再从底盘上的海底井口回接各层套管到生产平台上。因此,海底钻井底盘的作用是导引钻井工具,承接并校准海底井口装置(有的还能够承接海底管汇装置),按底盘上设计的井槽数进行预钻开发井。 海底钻井底盘的结构及规格主要是根据油田设计需钻的开发井井数、作业区的水深和海况等因素来确定。底盘可分为定距式、整体式、组装式和悬挂式组合四种。 二、海底钻井底盘的结构、规格及特点 1.定距式底盘 定距式底盘是用于与平台回接完井中最简单的一种底盘,图3-1-1是一种四口井的定距式底盘。底盘构架用管材焊接而成,其主要构件有井口套、桩管套及相应附件。底盘上每口井的井槽顶部有一个漏斗结构,其中可座放一个可回收的导引构件,此种底盘安有两个导引桩管套。 定距式底盘通常用于井数不大于六口井的情况,一般应用在勘探钻井期。定距式底盘设计成可接收半径为1.83m(6ft)的标准导向绳钻井设备和BOP装置,不需要平台起重机,定距式底盘即可直接通过月池或敞开的蜘蛛梁。由于底盘上安装有万向井孔套,因此,如果海底斜率小于3度时,此种底盘元须找平。 定距式底盘也可用于具有泥线悬挂设备的自升式平台。 2.整体式底盘 整体式底盘的基本组件为: 1)底盘构架,由不同规格的管材焊接而成。 2)桩管找平孔套,桩管被导人内有卡瓦的孔套时则可使底盘找平。

井口装置和采油树型式试验项目、方法及要求

附件二 井口装置和采油树型式试验项目、方法及要求 一、概述 井口装置和采油树按不同的用途基本上可分为:采油井口装置,采气井口装置,压裂、酸化井口装置,热采井口装置,其它井口装置。井口装置和采油树主要由闸阀、节流阀、三通、四通、旋塞阀紧急切断阀等压力元件组装而成。 依据TSG D7002-2006《压力管道元件型式试验规则》的规定制订本方案,执行标准是:1)S Y/T 5127-2002 《井口装置和采油树规范》 2)S Y/T 5328-1996《热采井口装置》 二、典型产品及试验项目 必须进行型式试验的井口装置和采油树典型的产品是井口装置和采油树用闸阀、旋塞阀、止回阀、节流阀、紧急切断阀、采油树、采气树、井口装置(油管头、套管头)、热采井口装置。其型式试验项目见表1所示。

三、样品(试件)的抽样规则 用于型式试验的井口装置和采油树样品每一检验与试验项目应在相同的样品(试件)上进行(型式试验机构已确认制造单位的检验与试验合格的项目除外),在覆盖范围内随机抽取任一相同规格的样品2件进行型式试验。一般情况下,样品(试件)的抽样基数应不少于5件。额定压力≥69.0MPa的组合装置的抽样基数应不少于3件。 当试验样品(试件)不合格需要复验抽样时,应当加倍抽取复验样品(试件)。 四、井口装置和采油树型式试验的覆盖范围 若企业同时生产PR1级、PR2级产品,则PR2级产品的型式试验可以覆盖PR1级,若企业仅生产PR1级产品,则按PR1级作型式试验。井口装置和采油树型式试验的覆盖范围见表2。

表2 井口装置和采油树型式试验的覆盖范围 五、主要试验项目的试验方法与验收要求 井口装置和采油树用闸阀、旋塞阀、止回阀试验的方法与验收要求见表 3,节流阀试验的方法与验收要求见表 4,急切断阀试验的方法与验收要求见表 5,井口装置和采油(气)树试验的方法与验收要求见表 6,井口装置(套管头)的试验方法与验收要求见表7,井口装置(油管头)的试验方法与验收要求见表 8,热采井口装置的试验方法与验收要求见表 9,室温下的气体泄漏准则见表10。 本体静水压(强度)试验压力:额定工作压力≤34.5MPa时,试验压力为2倍额定压力;额定工作压力>34.5MPa时,试验压力为1.5倍额定工作压力。静水压密封试验压力为额定工作压力。 接收准则: a)室温下的静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小于等于69.0MPa时,在保压期间压力测量装置上观 测到的压力变化小于试验压力的5%,且在保压期间无可见泄漏,应予接收;试验压力大于69.0MPa时,在保压期间压力测量装置上观测到的压力变化小于3.45MPa,且在保压期间无可见泄漏,应予接收。 b)室温下的气压试验:保压期间,水池中应无可见连续气泡。若观察到泄漏,则气体的 泄漏量应小于表 10的要求。应予接收。 c)最低/高温度试验:在高温或低温下的静水压或气压试验,试验压力小于等于69.0MPa 时,在保压期间压力测量装置上观测到的压力变化小于试验压力的5%,且在保压期间无可见泄漏,应予接收;试验压力大于69.0MPa时,在保压期间压力测量装置上观

海洋钻井隔水管接头规范

ICS75.180.10 E 92 备案号: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XXXXX—XXXX 石油天然气工业——钻井和采油设备——海洋钻井隔水管接头规范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ndustries-Drilling and production equipment-Marine drilling riser couplings ISO 13625:2002,MOD (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10-8-18)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目次 前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 3.1 术语和定义 (1) 3.2 缩略语 (4) 4 设计 (4) 4.1 使用类别 (4) 4.2 隔水管载荷 (5) 4.3 应力的确定 (5) 4.4 应力分布验证 (6) 4.5 接头设计载荷 (6) 4.6 静载荷设计 (7) 4.7 应力放大系数 (7) 4.8 设计文件 (7) 5 材料的选择和焊接 (8) 5.1 材料的选择 (8) 5.2 焊接 (9) 6 尺寸和重量 (10) 6.1 接头尺寸 (10) 6.2 接头重量 (11) 7 质量控制 (11) 7.1 总则 (11) 7.2 原材料性能 (11) 7.3 制造符合性 (11) 8 试验 (14) 8.1 目的 (14) 8.2 设计鉴定试验 (14) 9 标记 (14) 9.1 钢印 (14) 9.2 必要信息 (14) 10 操作和维护手册 (15) 10.1 总则 (15)

井口装置和采油树设备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井口装置和采油树设备规范 篇一:gbt21412.4《水下井口装置和采油树设备》目录(等同于iso13628.4-1999) gb/t21412《石油天然气工业水下生产系统的设计与操作》分为九个部分: ---第1部分:总要求和建议; ---第2部分:水下和海上用软管系统; ---第3部分:过出油管(tFl)系统; ---第4部分:水下井口装置和采油树设备; ---第5部分:水下控制管缆; ---第6部分:水下生产控制系统; ---第7部分:修井和(或)完井立管系统; ---第8部分:水下生产系统远程作业机器人(RoV)接口; ---第9部分:远程作业工具(Rot)维修系统。 本部分为gb/t21412的第4部分,对应于 iso136284:1999《石油和天然气工业水下生产系统的设计与操作第4部分:水下井口装置和采油树设备》(英文第1版)。本部分等同翻译iso136284:1999,为了便于使用,本部分做

了下列编辑性修改: ---iso13628的本部分改为gb/t21412的本部分或本部分; ---用小数点.代替作为小数点的逗号,; ---将iso136284:1999中的iso10423和iso10423:1994统一为iso10423:1994; ---在第2章引用文件中,用iso13533、iso13625、 iso136283分别代替apispec16a、apispec16R、apiRp17c并增加了标准中文名称; ---对表面粗糙度值进行了转换; ---表7(a)中转换了螺栓直径并增加了螺栓孔直径公制尺寸值;表9(b)和表10(b)中增加了螺栓孔直径公制尺寸值; ---表g.1中增加了螺栓直径和螺距公制尺寸值; ---删除了iso136284:1999的前言和引言; ---增加了本部分的前言。 本部分的附录e、附录g和附录h为规范性附录,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F和附录i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6)提出并归口。本部分负责起草单位: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本部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石油工业井控装置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玉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