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主要戏剧作品简介

莎士比亚主要戏剧作品简介
莎士比亚主要戏剧作品简介

莎士比亚主要戏剧作品简介

《哈姆莱特》

剧情概述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狄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迪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然而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

《哈姆雷特》插图

上父亲托梦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迪斯害死了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复杂和多疑,同时又有满腔仇恨不能发泄。重大的变故也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他开始对亲情和爱情产生了疑问,变得彷徨和绝望,他开始变得偏激,离众人越来越远。

父亲死后的这段时间的经历,哈姆雷特的思想有了重要的转变,他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变得很坚定,他打算奋起反抗,哪怕以生命为代价。他对生活开始有了真正的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哈姆雷特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他对生活由充满信心到迷茫到再次坚定,在磨炼的过程中他通过亲身的经历和自己的思考来提升自己。在磨炼中他变得坚强,变得不再犹豫,做事果断,他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命运。最终他虽然为父亲报了仇,但还是为了正义被奸人所害。他是为正义而死,死得伟大,但是也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作为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哈姆雷特以他悲壮的死讴歌了个性的尊严,赢得了对封建的旧制度旧思想和黑暗势力精神上的胜利,鼓舞了后世人文主义思想者的斗争和不屈的斗志。他那崇高的品格、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热情高昂的思想力量,作为一种永恒的精神财富,也必将为爱好正义的人所珍视。

奥菲利亚

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菲利亚,是雷欧提斯之妹,哈姆莱特的恋人,大臣波洛涅斯之女,她天生丽质,有着十分美丽的外表,同时她感情纯真、心地善良。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发疯”时,对奥菲莉娅进行咒骂,而单纯的她真的以为哈姆雷特骂她仅仅是因为他发疯了,因而痛心惋惜。而哈姆雷特完全没想到他的发泄会造成这个少女的悲痛甚至是绝望。奥菲莉娅得知父亲被哈姆雷特杀害后,她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最终自杀了。奥菲莉娅是封建贵族少女的典型代表,她深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坚守封建主义道德,保守软弱,以家庭为中心。她虽然爱慕哈姆雷特,但是在父亲和兄长的教唆下,她不敢和哈姆雷特接近,又在

乔特鲁德

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老哈姆雷特死后她改嫁克劳迪斯,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她误喝下了克劳迪斯预设给哈姆雷特的毒酒,当场身亡。

乔特鲁德对哈姆雷特影响甚大。哈姆雷特刚开始的痛苦更多的不是因为父亲的过世(当时他不知道父亲是被谋杀),更多的是因为他敬爱的母亲在他父亲刚去世就改嫁给了他的叔父。乔特鲁德是一个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女人,她需要的只是一个能给她安定生活的男人和她王后的地位。她不爱先王,缺乏女子对爱情的忠贞,经不起诱惑,她只能从外表上装出贤淑的样子来掩盖她对先王的背叛。而她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她没有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什么个人理由,她有的只是她的虚荣,她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宫廷的生活,为了自己的欲望伤害了自己的孩子,直到死前她才醒悟。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的儿子。听信克劳迪斯的诡计,与哈姆雷特比剑,雷欧提斯的剑是把毒剑,在激烈比赛中,他们夺去了对方的剑,哈姆雷特又在雷欧提斯身上留下了血痕,雷欧提斯因此倒地。

雷欧提斯是一个心胸狭窄但自尊心很强的人。他虽本性善良,但却经不起教唆和激将。他的本性善良还是可以得到肯定的,从他和哈姆雷特前几回合的交锋中,他一直心中有愧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正如他经不起教唆,克劳迪斯稍微一挑唆,他就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刺中了哈姆雷特。但是在临死前他才醒悟,说出了事情的真相,也算是他的悔改,不过为时已晚,他已经没有了重新来过的机会。

《李尔王》

内容梗概

李尔王形象:

李尔王是作为一个专制的独裁帝王的形象出现的。处于七、八十年的至尊地位,使他不仅刚愎自用,而且性情暴躁了。他要求儿女们象他几十年统治下的臣民一样绝对地服从他;他幻想把领土、王权全都放弃,照享权力和尊荣。正是由于他的刚愎自用、性情暴躁,使之惑于虚夸、谄媚,容忍不了小女儿直言的真实和顶撞,发展成践踏天伦挚爱和君臣关系的专横暴戾;小女儿应得的家产和土地被他命令她的两个姊姊平分,进忠言的侍臣肯特伯爵被驱赶出境;而用无耻的谎言与奉承谄媚他的大、二女儿却把其权力和土地一起骗到了手。

接着,李尔就开始自食其果。他在高纳里尔处居住不久,这个大女儿就虎起脸要删减他的“有

恃无恐”的随从,以掌权者的威严逼他让步,使他在自己让出权力、地位、土地,下位伊始的时刻就碰壁。但他受到了大女儿的冷落后,还想着里根,幻想“我还有一个女儿哩”。二女儿更有甚者的言论和行动在敲击着他。她的丈夫康华尔把他的仆人枷了起来。她和大女儿此唱彼和地向他进攻,说他的随从“依我看来,一个也不需要”,“他的那帮跟随的人,我可一个也不能容纳”。随着两个女儿的傲慢相待,他的臣仆也对他轻视起来。

现实的实际关系的变化,极为沉痛地刺激着李尔的心灵。以致他全部生活的信念都破灭了,他对于自己以及他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了一种认识。他不得不抛弃关于自己地位特殊的概念,感觉到了他也是同别人一样的人。假如一个人没有了权力、没有了财富、没有了地位的话,那么他尽管过去是令人尊敬的国王,现在也不过变成了“一个可怜的、赤条条的两足动物”而已。“两个不孝的妖妇”终于使他睁开了眼睛。

李尔的思想感情随着现实的惩罚、处境的突变,对人与人之间冷酷关系的强烈感受而有了极大的变化。女儿们的忘恩负义和忍心害理给他留下了永久的斫伤;他透过她们的极端自私和凶残冷酷看到了种种罪恶与不义。李尔从开始的谅解、呼吁、不肯让步,慢慢转向痛心、妥协和暴怒。他被激疯了,他奔向了暴风雨中的荒野,他呼叫霹雳与大风雨,他“在跟暴怒的大自然竞争”“在他渺小的一身之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比暴风雨的冲突更剧烈的斗争”。

惊天动地的暴风雨的无情,傻瓜弄人挨淋受冻、无家可归的惨象,使李尔有生以来第一次痛切地想到旁人的冷暖;而从此刻开始,李尔禁不住联想到社会上普遍存在受难的人们,他跪下祈祷:“衣不蔽体的不幸的人们,无论你们在什么地方,都得忍受着这样无情的暴风雨的袭击。你们的头上没有片瓦遮身,你们腹中饥肠蠕动,你们的衣服千疮百孔,怎么抵挡得了这样的气候呢?”

这是李尔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升华。他把自己的命运跟一切不幸的人们的命运在意识上统一了起来。李尔的乍看起来很不平常的命运,结果跟千千万万的穷人的命运相同。他如今深自怨艾了,自己过去很少想到,或竟完全没有想到在他国境之内无数的苦难的人们。现在,李尔个人的悲剧就和人民的悲剧、广大群众的悲剧结合在一起了。

剧中的暴风雨场景是全剧的中心和转折点,也是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菁华。自然界的暴风雨在剧中与主人公李尔的内心的风暴相互呼应。

动乱的时间使他认识到,他所渴求的理想君主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他所向往的通过理想君王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只是一种空想,现实世界中的重重罪恶不是人文主义者独力所能消除的。因此,在他创作悲剧的整个阶段,人文主义理想的光芒越来越减弱,浪漫主义的色彩越来越淡薄,而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描写则越来越突出。

在本剧中,作者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社会中人性的浅薄。过去视为神圣的人伦关系已经被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所破坏,在金钱关系支配下连亲生子女都利欲熏心、忘恩负义。另一方面,作者也着力抒写昏聩的国王只有通过沦为乞丐的痛苦经历,才能对现实世界有所认识,从而完成莎士比亚所希望的道德改善,变成合乎人文主义理想的有人性的君主。

李尔经过痛苦的考验,变为另外一个人了。他由专制独裁、刚愎自用的封建国王,在灵

魂深处逐步地展示出所有的美好方面来:宽宏大度,举止温和,对不幸者抱同情心,对人民的苦难有了怜悯的公正态度,“到最后才摆脱了庄严气派,他的沉重的悲伤和激情汹涌的气势”。他不仅对两个不义的女儿进行了愤怒的诅咒,而且对科狄利娅深深地抱着负疚,直到悔悟自己过去很少想到过不幸的人民。对于他的认识,我们起初会对这个专制暴君感到痛恨;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却越来越会把他作为一个普通人而加以谅解;最后,我们就已经不是对他而是对整个野蛮而非人的世界感到愤激而仇恨。

李尔在绝望之中,听到侍臣的话,使他觉得还有“几分希望”,他也还想用武力夺回王位。但他在同小女儿一起被捕时,却甘愿同爱女一样坐牢。最后科狄利娅被害,他托着爱女的尸体,自己也愤然、悲哀地死去。因此,整个剧本不但写出了李尔王的急躁、暴烈,也写出了他的帝王的仪态和尊严;写出了他举止威严,但又喜讽刺作戏;而特别重要的是,写出了李尔性格的根本转变。

人文主义

是考狄莉姬而非李尔真正代表了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理想。虽然对李尔着笔最多,但他是主要人物而绝不是最重要的人物。莎翁在此只不过把他当作考狄莉姬的陷衬来描写刻画,用前者的暴烈、虚荣衬托后者的温柔、真诚;用前者的悲伤遭遇衬托后者的幸福(嫁给仁爱的法兰西王)。李尔的人性复归也是在见到考狄莉姬并得到她的宽恕、爱怜后才完成的,“尽管李尔的双手被捆了起来,但他却感到是自由的,因为他得到了考狄莉姬,对世界找到了新的认识”。她对生活自私、虚伪的一面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也许她已看见了黑暗中的一点朦胧亮光,但还不够清晰。[5]

《奥赛罗》

故事梗概: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奥赛罗

他是一位勇敢的战士。由于在和土耳其的残酷战争中指挥有方,被擢升为威尼斯军队的将军,从而受到国家的尊重与信赖。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卓越的。而且做人正直、光明磊落,但这也正是容易被人利用的最大弱点。米切尔·凯西奥是一位年轻的军官,快乐多情,能说能道,很讨女人喜欢。却在某些方面受到了奥赛罗的嫉妒。奥赛罗提拔凯西奥为副官,这使一位年龄较大的军官伊阿古大为不满。阴险的伊阿古想出了一个可怕的阴谋来进行报复,以使凯西奥、摩尔人及苔丝狄蒙娜全部毁灭。

伊阿古把凯西奥灌醉,使他丢了职务。又促使凯西奥去求苔丝狄蒙娜为他向她的丈夫求情。但这时奥赛罗正在气头上便不肯答应妻子的请求,而且对于凯西奥更加反感。

苔丝狄蒙娜再次为凯西奥求情的时候。苔丝狄蒙娜把奥赛罗送给他的手巾掉在了地上,而奥赛罗却没有看见。当伊阿古告诉他苔丝狄蒙娜将手巾送给了凯西奥时,他却十分相信。

奥赛罗是一个忠诚、正直、勇敢、嫉恶如仇的英雄,他以自己的英雄业绩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征服了台斯狄蒙娜,赢得了她的爱情。但是好景不长,当他的身边出现了一个邪恶力量伊阿古时,他的粗野、鲁莽、多疑的性格抓住了他,使他一步步滑向深渊。台斯狄蒙娜是一个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她为了爱情,敢于反抗父亲的意志,与奥赛罗结合;但爱情一旦失去了人格的独立,就只能给她带来怯懦和驯顺,她逆来顺受、委曲求全,把幸福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因此失掉了对自己命运的把握。伊阿古是奥赛罗的矛盾对立面,他是邪恶的化身,他完全掌握了矛盾的主动权,用一个又一个的阴谋诡计,制造了奥赛罗和台斯狄蒙娜的爱情悲剧。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人性恶的一面,是欲望膨胀的极端,是个人主义发展到极致的典型。

苔丝狄蒙娜

苔丝狄蒙娜对奥塞罗的爱情基础:崇拜奥塞罗的经历,心痛其遭遇,其爱情集合崇拜,怜悯,是一种集情人与母亲一体的爱。苔丝狄蒙娜是他心目中完美女神的化身,她的崇拜使他自满,她的美貌使他迷醉,他把一切寄托在苔丝狄蒙娜身上。爱情态度:爱得坦诚,明朗,自信,她确信她的倾心相恋一定会获得等倍的回报。爱得自负,高傲,他的爱情不允许杂糅那怕一丁点的杂质。爱情变化:始终如一,忠贞不二,对奥塞罗从不疑心,坦坦荡荡。爱得决绝而痛苦,不允许背叛。爱情结局:含冤而死;自杀身亡。从上表可以看出苔丝狄蒙娜和奥塞罗爱情观的不同。可以说,从一开始,奥塞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就是在悬崖上跳舞,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深渊。苔丝狄蒙娜以为她的爱情固若金汤,她以为他爱的那个人也始终与她始终如一,她的悲哀在于她没有看到被猜忌蒙了心之后的奥塞罗的改变。

《麦克白》

内容梗概

苏格兰国王邓肯的表弟麦克白将军,为国王平叛和抵御入侵立功归来,路上遇到三个女巫。女巫对他说了一些预言和隐语,说他将进爵为王,但他并无子嗣能继承王位,反而是同僚班柯将军

的后代要做王。麦克白是有野心的英雄,他在夫人的怂恿下谋杀邓肯,做了国王。为掩人耳目和防止他人夺位,他一步步害死了邓肯的侍卫,害死了班柯,害死了贵族麦克德夫的妻子和小孩。恐惧和猜疑使麦克白心里越来越有鬼,也越来越冷酷。麦克白夫人精神失常而死,麦克白无一丝难过。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麦克白面对邓肯之子和他请来的英格兰援军的围攻,落得削首的下场。

麦克白一出场即心怀异志,弑王篡位,为了巩固王位,又残暴屠杀人民,使全国血流成河,置社会于混乱,陷人民于水火,可谓与理查三世是同样的暴君。这样的暴君,其痛苦与覆亡乃罪有应得。

Macbeth(麦克白)

作为邓肯国王的一个首席将军和最亲近的军事顾问,麦克白在三个女巫预言和他妻子的阴谋的驱使下做出邪恶的行动。当他因他的军事功绩而被授予考特爵士时,他登上皇位前的一个预言实现了。他受谋杀的诱惑而去实现第二个预言。一旦他被加冕为国王,他就会制定残忍的计划,开始不加选择的杀人以确保他王位的安全。当他激怒了整个苏格兰贵族反对他的暴虐时没有有效的抵挡,最终他迫于心理压力和反抗势力而垮台。

Lady Macbeth(麦克白夫人)

作为麦克白的妻子,麦克白夫人是那个帮麦克白登上皇位的残忍计划最早的煽动者。她野心勃勃,对权力有很强的渴望,她的阴谋就像她丈夫的行为那样冷酷狠毒。在谋害邓肯时麦克白夫人听到了乌鸦的叫声,认为这是邓肯的死兆。因此她请求魔鬼将自己妇女的柔弱抹去,取而代之的是邪恶与疯狂;她还让黑夜掩盖他们行凶的刀剑。然而,在虐杀开始后,她没有能力去忍受她的所作所为所带来的影响,不久她成了自己罪过所带来的的精神压力的受害者,最终发疯并自杀。尽管她和她丈夫的罪行有着可怕的性质,但他们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

《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富商安东尼奥为了成全好友巴萨尼奥的婚事,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债。

由于安东尼奥贷款给人从不要利息,此外,安东尼奥还常常指责夏洛克,两人结下了仇怨。怀恨在心的夏洛克乘机报复,提出自己不要利息,但若逾期不还,要从安东尼奥的胸口上割下一磅肉。不巧传来安东尼奥的商船失事的消息,资金周转不灵,贷款无力偿还。夏洛克去法庭控告,根据法律条文要安东尼奥履行诺言。人们劝说夏洛克放弃割肉的残酷合约,但是夏洛克坚持要履行合约,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块肉来。为救安东尼奥的性命,巴萨尼奥的未婚妻鲍西娅假扮律师出庭,她先是顺着夏洛克说一定要严格实行威尼斯的法律,但之后,话锋一转,根据合约,夏洛克要求一磅肉作为处罚。所以她要求在进行处罚时所割的一磅肉必须正好是一磅肉,不能多也不能少,更不准流血。如果流了血,根据威尼斯法律,谋害一个基督徒(公民)是要没收财产的。夏洛克因无法执行恰好割一磅肉而败诉,害人不成反而失去了财产。《威尼斯商人》的主要情节取材于古老传说。剧情是通过三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鲍西娅选亲,巴萨尼奥选中铅匣子与鲍西娅结成眷属;一条是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还有一条是主线,即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巴萨尼奥成婚,向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借款三千金币而引起的“一磅肉”的契约纠纷。

夏洛克

他是高利贷资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但爱财如命的夏洛克在这场戏的开头却一反常态,不要比借款多几倍的还款,而要一块无用的人肉,可见其心胸狭窄,复仇心极重,一遇机会便要疯狂报复对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可,可见其冷酷无情。夏洛克对别人的谩骂反唇相讥,冷静和自信的态度活灵活现。败诉以后他又想要三倍的还款,贪吝的本性又复原了,守财奴的本相暴露无遗。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恶魔。同时,他也是一个在基督教社会里受欺侮的犹太人。夏洛克对安东尼奥的报复有合理而又复杂的动机。人们对夏洛克,既鄙夷他的贪婪,憎恨他的残酷,又多少同情他所受的种族压迫和屈辱。在很多人的眼里夏洛克是一个老于世故,贪得无厌、一毛不拔、吸血鬼的形象,又是一个守财奴“让一个靠不住的奴才看守着门户,有点放心不下”,夏洛克不能说不是这部喜剧中的悲剧人物,仆人饿跑了投奔了自己嫉恨的人,而女儿更是抱着自己的财产和情人私奔了,最后甚至是输掉了自己的剩余的一部分财产,他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更是一个报复心极强的人,为了报复安东尼奥的辱骂之仇可以不收利息让他一步一步地钻入圈套里,为了就是要得到他的一块肉,可是他得到肉又能怎样?他却说“拿来钓鱼也好”。其实安东尼奥也是挡住他财路的一个拦路虎,为了自己的财路必须要把这个拦路虎除掉。

鲍西娅

这是作者极力歌颂的人文主义者的形象。她是一个富豪贵族的孤女。她是个博学细心,有修养的新时代的女性,她的谈吐文雅,又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她为了援助丈夫的朋友,女扮男装,作为出庭的法律顾问,判决夏洛克的案件,有胆有识,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执法如山,又置恶人于死地,大快人心。可以说,鲍西娅是一个新时代女性形象,是崇尚正义,活泼、开朗、落落大方、幽默并且充满智慧,行事果断的人,她在选偶的时候为了自己心爱

的人,不惜做手脚,而当她面对咄咄逼人的夏洛克的时候,是从容不迫,一步步让对手落入自己的圈套中。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件奇案一筹莫展时,却让这位妙龄少女快刀斩乱麻地解决了,在她的身上闪耀着女性觉醒时代的曙光。

安东尼奥

他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商人,作者对他是有所美化的。作者写他珍重友情,为了朋友而向高利贷者借钱并为此死而无怨;他宽宏大量,面对夏洛克的无耻阴谋,竟逆来顺受;面对死的威胁,他具有古罗马英雄那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概。总之,他身上有正派,重情,温文尔雅等人文主义者为之讴歌的品质。

《罗密欧与朱丽叶》

梗概

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一座城市的两大家族,这两大家族有深刻的世仇,经常械斗。蒙太古家有个儿子叫罗密欧,17岁,品学端庄,是个大家都很喜欢的小伙子。可他喜欢上了一个不喜欢他的女孩罗萨兰,当听说罗萨兰会去凯普莱特家的宴会后,他决定潜入宴会场。

所以罗密欧为了罗萨兰,而他的朋友为了让罗密欧找一个新的女孩而放弃罗萨兰,他和自己的朋友为了各自的目的戴上面具,混进了宴会场。

于是,在这次宴会上,他被凯普莱特家的独生女儿朱丽叶深深吸引住了。这天晚上,朱丽叶是宴会的主角,13岁的她美若天仙。罗密欧上前向朱丽叶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朱丽叶也对罗密欧有好感。可是,当时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真相大白之后,罗密欧仍然不能摆脱自己对朱丽叶的爱慕。他翻墙进了凯普莱特的果园,正好听见了朱丽叶在窗口情不自禁呼唤罗密欧的声音。显然,双方是一见钟情。

第二天,罗密欧去见附近修道院的神父,请代为帮忙。神父答应了罗密欧的请求,觉得这能化解两家的矛盾的一个途径。罗密欧通过朱丽叶的奶娘把朱丽叶约到了修道院,在神父的主持下结成了夫妻。这天中午,罗密欧在街上遇到了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提伯尔特要和罗密欧决斗,罗密欧不愿决斗,但他的朋友(和平主义者)觉得罗密欧没面子,于是他的朋友和提伯尔特决斗,结果被提伯尔特借机杀死。罗密欧大怒,拔剑为朋友报仇,因此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了。

经过多方协商,城市的统治者决定驱逐罗密欧,下令如果他敢回来就处死他。朱丽叶很伤心,她非常爱罗密欧。罗密欧不愿离开,经过神父的劝说他才同意暂时离开。这天晚上,他偷偷爬进了朱丽叶的卧室,度过了新婚之夜。第二天天一亮,罗密欧就不得不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活。罗密欧刚一离开,出身高贵的帕里斯伯爵再次前来求婚。凯普莱特非常满意,命令朱丽叶下星期四就结婚。

朱丽叶去找神父想办法,神父给了她一种药,服下去后就像死了一样,但四十二小时后就会苏醒过来。神父答应她派人叫罗密欧,会很快挖开墓穴,让她和罗密欧远走高飞。朱丽叶依计行事,在婚礼的头天晚上服了药,第二天婚礼自然就变成了葬礼。神父马上派人去通知罗密欧。可是,罗密欧在神父的送信人到来之前已经知道了错误的消息。他在半夜来到朱丽叶的墓穴旁,杀死了阻拦他的帕里斯伯爵,掘开了墓穴,他吻了一下朱丽叶之后,就掏出随身带来的毒药一饮而尽,倒在朱丽叶身旁死去。等神父赶来时,罗密欧和帕里斯已经死了。这时,朱丽叶也醒过来了。人越来越多,神父还没来得及顾及朱丽叶,就逃走了。朱丽叶见到死去的罗密欧,也不想独活人间,她没有找到毒药,就拔出罗密欧的剑刺向自己,倒在罗密欧身上死去。两家的父母都来了,神父向他们讲述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失去儿女之后,两家的父母才清醒过来,可是已经晚了。从此,两家消除积怨,并在城中为罗密欧和朱丽叶各铸了一座金像。

罗密欧性本温和,热情、直率、善良,不够沉稳,缺乏心计。直率的本性和残酷的现实逼使他走向极端的道路。他杀死凯普莱特家族的人(提伯尔特),杀死帕里斯,都是忍无可忍的,或是出于仗义,或是出于自卫。在本文中,我们看到他亲手杀死帕里斯,表现出一个垂死者不可理喻的疯狂。但即使是这样,他还是表现了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人文主义者的品格:他对对手表达了爱心,实在不愿杀死对手;他是为了美好的爱情而死的,死得壮烈,可歌可泣。他的性格既直率,又不乏多样性。他是一个勇敢而不成熟的理想主义青年。

朱丽叶美丽纯洁,忠贞不屈,同时善良温和,也不乏某些心计。她有如一株亭亭玉立的水莲花,虽根植于污浊的泥淖而自有纯洁与明净,虽经摧残仍飘散着经久的芬芳。她不顾家族宿怨的禁忌,大胆地接受罗密欧的爱情,表现了她“离经叛道”精神。为实现美满的婚姻,她用心良苦,靠假死躲过与帕里斯的婚姻,以期与真正所爱的人结成良缘。从“死亡”中醒来的第一句话是询问自己的“夫君”,当得知“夫君”已死,便毅然真的殉情,决不苟活,把爱情看得高于生命。她的理想最终不能如愿,是因为她太天真稚嫩,毕竟才14岁,也是因为现实太黑暗残酷,使她实在无法抗拒命运的错误安排。她是一个热情而柔弱的理想主义青年。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 答案汇总

智慧树《莎士比亚戏剧赏析》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5分) 已知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是B A. 《罗米欧与朱丽叶》 B. 《亨利六世》 C. 《理查三世》 D. 《亨利五世》 2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莎士比亚曾在家乡的文法学校读书。 B. 莎士比亚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 C. 莎士比亚所属剧团名叫“宫内大臣供奉剧团”。 D. 莎士比亚的家乡是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 3 【单选题】(5分)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表述错误的是:D A. 在莎士比亚成名前,占据英国剧坛的是“大学才子派”。 B. 英国戏剧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戏剧和中世纪道德剧的传统。 C. 文艺复兴早期的英国剧场设在客栈里。 D. 1576年在伦敦市郊建造的第一个公共剧院是环球剧院。 4 【单选题】(5分) 1608-1612年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个时期主要创作的戏剧类型是C A. 喜剧 B. 悲剧 C. 传奇剧 D. 历史剧

5 【单选题】(5分) 以下有关人文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D A. 人文主义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主流思想 B. 人文主义思想并不反对世俗享乐和追求物质财富 C. 莎士比亚的戏剧表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D. 人本思想、民族意识、反基督教是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观念 第二章 1 【单选题】(5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正确的是C A. 在莎士比亚时代,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看戏。 B. 莎士比亚创作戏剧不以商业盈利为目的。 C. “大学才子派”的戏剧对莎士比亚有重要影响。 D. 莎士比亚生于1566年,去世于1610年。 2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以下表述错误的是D A. 由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收集、编辑,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收入莎剧36部。 B. 朱生豪、梁实秋、方平是莎剧中译本的优秀译者。 C.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三时期转向传奇剧。 D. 莎士比亚在创作的第一时期没有写过悲剧。 3 【单选题】(2分) 关于莎士比亚,表述错误的是:C A. 莎士比亚由于生活所迫,才开始戏剧生涯。 B. 在《皆大欢喜》中,莎士比亚把人生比作戏剧、按照七幕来演出。 C. 莎士比亚属于“大学才子派”成员。 D. 在莎士比亚时代,职业剧团都会寻求大人物的庇护,受到庇护的剧团都会冠以庇护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论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赏析 摘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着名的浪漫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忠于自已的爱情和誓言。他们为了爱情,不顾残酷的现实,最后双双殉情。莎士比亚通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把爱情题材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批判了封建道德观念,弘扬了人文主义的理想,表现了主人公追求爱情幸福和个人自由的理念。通过分析探讨我们发现,这一时期的封建制度和人文主义思想萌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点,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爱情悲剧;社会背景;人物性格;人文主义 一、作品简介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是莎士比亚(1564—1616)早期创作的着名悲剧。它诗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 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它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团的势力。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戏剧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戏剧的结尾,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终于因为这对情人的死而抛开

2018戏剧鉴赏尔雅课后答案

2018 戏剧鉴赏尔雅课后答案 1.1 戏剧学的概念 1.广义上来说, 戏剧学研究范畴包括任何() 。 A、人类戏剧现象 B、影视作品 C、社会文体活动 D、人类表演活动 答案: A 2.戏剧繁荣的必要基础之一是() 。 A、社会活动的频繁 B、经济活动的频繁 C、政治活动的频繁 D、内心活动的频繁 答案: D 3.以下活动中, 属于戏剧现象的有() 。 A、生日派对C、阅兵式 B D 、开学典礼 、上学放学 答案:ABC 4.戏剧概念产生于人类精神和情感的需要, 正是因为这种需要才会有戏剧的产生。() 答案:√ 5.“戏剧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不统一时, 进入了一种“角色”。() 答案:√ 1.2 戏剧的起源 1.各民族的戏剧在起源、发展、变化上的一致性, 反映了一种共通的本能 , 这种本能是 () 。 A、欣赏的本能 B、情感的本能 C、表演的本能 D、戏剧的本能 答案: D 2.以戏剧艺术、舞台艺术、创作演出等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是() 。 A、泛化的戏剧艺术学 B、广义的戏剧艺术学 C、狭义的戏剧艺术学

D、强化的戏剧艺术学答案: C

3.以下对“仪式”表述中, 正确的有 () 。 A、仪式是一种精神活动 B、仪式是一种社会现象 C、仪式最早是人与人的交流活动 D、仪式最早是人与非自然因素交流的行为 答案: ABD 4.实质上 , 戏剧是人类精神、情感、生活相互凝聚而成的社会活动。() 答案:√ 5.戏剧的目的在于对欣赏者进行教育, 而不在于促进欣赏者自我提升。() 答案:× 2.1 “巫术思维”时期 1.戏剧产生于哪一时期?() A、雅典时期 B、古希腊时期 C、罗马时期 D、巫术思维时期 答案: D 2.以下关于巫术思维时期人类“扮演”活动的描述中, 正确的有 () 。 A、可能是一种生产方式 B、可能是一种生产活动 C、可能是一种理性思维 D、可能是一种文化本性 答案: ABD 3.戏剧艺术并非产生于理想科学, 而是产生于宗教崇拜。() 答案:√ 2.2 “巫术思维”两个规律 1.巫术思维建立的原则是接触率和 () 。 A、相似律 B 、相悖律 C、同化律 D 、顺应律 答案: A 2.伤害人的影像与伤害人自身具有同等效力, 这是巫术思想中什么的体现 ?() A、相悖律 B 、相似律C、顺应律 D 、接触律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学大纲 2010 ——2011 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莎士比亚经典戏剧作品选析 所属专业:语言艺术; 课程性质:通识选修课; 学分:2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简介: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 义文学的最具代表性人物,莎士比亚给世人留下了三十七部戏剧,还写有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三、四首长诗,在全世界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 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艺术素养。 目标:莎士比亚的作品从生活真实出发,深刻地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本质。他认为,戏剧“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任务:使学生有兴趣阅读并读懂莎士比亚的戏剧,进而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名家名著有进一步深层理解,开拓视野,增强自身文化素养能力。一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威廉.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全集》 1.莎士比亚作品全集 2.莎士比亚纪念网 《英美文学》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含学时分配和教学地点) 主要内容(每章二学时多媒体教室):

三:教学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三个阶段及其代表作感悟其作品的题裁风格; 【掌握】:莎士比亚代表作: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 【了解】:莎士比亚简介及故事他的作品在全世界的传播和影响 【一般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现代演绎 【难点】:对莎士比亚戏剧内涵深层次理解 四:课程考核: 1:平时成绩:作业、考勤与课堂纪律、教学互动、积极性与主动性;(40分) 2:期末笔试论文考核:(60分) 考试时间长度为120分钟;

莎士比亚戏剧-教案

莎士比亚戏剧教案 莎士比亚,这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一生创作了37部戏剧,为世人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奥赛罗》等经典剧作被世界各国一次次地搬上了银幕和舞台。学习《莎士比亚戏剧选读》的文化意义。 学习《莎士比亚戏剧选读》的现实意义。 一、课标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吸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小说、戏剧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解读小说、戏剧作品,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学写小说、戏剧评论,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 4.朗诵小说或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5.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 6.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相互交流。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 二、教学要求:本系列课程的一些基本教学要求,与“诗歌和散文”大致相同,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或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丰富对作品的理解;组织小说、剧本阅读欣赏的报告会、讨论会,交流阅读欣赏的心得。此外,可结合观摩根据小说改编的戏剧影视作品,帮助对小说的感悟和理解;鼓励学生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内外报刊投稿;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 三、教学方法 1.做好读的文章——多读(应重视作品阅读欣赏的实践活动,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讲过他学习时的趣事:20世纪20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以为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却把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剧本尤其如此。 ①融入角色,读出感情。 让学生融入角色朗读,是学生走进角色的最佳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漠、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只有融入角色中学生才会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例如:《威尼斯商人》中“法庭辩论”一节,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符合每个人的身份和性格。 夏洛克的贪婪、吝啬、残忍、固执、冷酷无情;

戏剧鉴赏《罗密欧与朱丽叶》

戏剧鉴赏《罗密欧与朱丽叶》 维洛那名城,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门第相当的巨族间有着累世的宿愿。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是个典型的花花公子,但是,他却一直强调他深爱着他那未露面的初恋情人——罗瑟琳,甚至为了罗瑟琳而郁郁寡欢,冷落了亲人和朋友。然而,他却在凯普莱特家族的舞会上对凯普莱特家的朱丽叶丽叶一见钟情并展开热烈追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似乎对爱情并不是大家口中传颂地那么执着,而是像劳伦斯神父说的“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但是,当他遇到朱丽叶之时,我们似乎又看到了莎士比亚对爱情的歌颂,对自由恋爱的向往与追求。同时,婚约在身的朱丽叶也是不顾一切地跳进爱情这个陷进,如同离弦的箭一般再也收不回来,忽略空气与距离,固执地朝着自己的目标飞去,最后落地,折断。童话故事中的王子和公主总能得到大家的祝福,幸福地结合在一起,但爱情、浪漫和美丽在平淡生活的考验之下不可能一尘不变。“舞会相识→阳台约会→私自订婚→双双殉情”罗密欧与朱丽叶在爱情之路上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看到了莎士比亚对包办婚姻的批判,对封建势力、对扼杀人性扼杀爱情的社会的控诉。两人一开始并不是相互了解,而是单凭一张外在的容颜,便轻易地将爱情抛洒,这种草率的态度或许就早已暗示了结局的不完美。除了他们真挚感人、至死不渝的爱情外,剧中过于夸张和仓促的搏杀与死亡给人一种草菅人命、人命薄如纸的感觉。他们说动手就动手,仿佛生命一文不值。提伯尔特(朱丽叶的亲哥哥)与迈丘西奥间的矛盾由于罗密欧的介入,导致两人的去世,而朱丽叶得知哥哥

是被罗密欧无心杀死这个事实后,悲兄之死、庆夫之生又让她悲喜交加。在罗密欧因杀人罪被放逐后,他的母亲去世了,朱丽叶在出嫁前服毒假死,而这一切罗密欧却毫不知情,与巴里斯(朱丽叶的未婚夫)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并将其杀死。一场又一场血腥的争斗就这样被搬上了舞台,这些暴力活动的发生不仅是剧情的需要,也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反对。再次背负罪名、触犯法律的罗密欧不愿一人独活,便服毒自杀了。而当假死的朱丽叶醒来后看着她爱人的尸体,她也拔剑自杀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悲惨的,他们彼此相爱,可是却因为家族的仇恨不能长相厮守,反而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直到众人的纷纷离世,直到最后一刻,仇恨才化解。赏罚分明的宣判,离合悲欢的叹惋无疑是在告诉人们,时代冤仇、谩骂格斗,毁灭了一对年轻美丽的生命,拆散了两个幸福美满的家族!这种狭隘的封建家族观念再也不能延续下去了,人们应该有新的思想、新的生活。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班级:园艺三班 姓名:罗慧娟学号:201541738305 课程论文题目: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课程名称:戏剧鉴赏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课程论文题目 ——论中外著名戏剧家及其作品赏析 学生:罗慧娟 (园艺园林学院园艺三班,学号201541738305) 摘要:戏剧家是戏剧发展历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好的戏剧作品带给过去乃至未来不可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关汉卿、汤显祖、莎士比亚 戏剧家是指各民族戏剧业内具有一定成就的编剧、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戏剧音乐家和戏剧评论家、活动家。是专门从事戏剧文学写作的作家,这些作品可能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或是不可能上演的舞台剧本,或是只以剧本对话形式的纯粹文学创作。戏剧的发展是一条漫漫长路,是一代一代戏剧家实践出来的路。 一、早期的戏剧家 (一)西方戏剧家 西方现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剧作家可追溯到西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时期。当时希腊一年一度的酒神节的重要内容便是盛大的戏剧比赛。每个参赛的剧作家都要提交一个悲剧三联剧和一个内容相关的羊人剧作为参赛作品。这个比赛的胜利者,现在还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及喜剧作家亚里士多芬尼斯。他们创作的戏剧形式到今天仍然为剧作家采用。 在戏剧史上被大多数人认为最伟大的剧作家则是威廉·莎士比亚。他生于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之间的英国,但他的正悲剧、喜剧和历史剧令当时仍处于黑暗时代的戏剧艺术突然跃进高峰时期。 在他死后的四百年间,他的作品仍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和学院研究。 (二)中国戏剧家 中国的戏剧发展过程与西方戏剧迥异。 最早的剧作家因资料很少,已不可考,可知的是自隋代开始有管理百戏的制度,而最早的剧本为南宋时期的《张协状元》。这出剧本作者有一说为南宋温州的九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冯宏[摘要]目前在我国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中,仍然存在对翻译理论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表现为翻译理论教学的内容相对单一、翻译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翻译课堂教学缺乏理论以范本为中心、翻译测试以文本为中心、缺乏翻译理论测试等。文章提出了结合“任务型”立体化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促进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的全面良性发展,以及在本科翻译教学中进行改革。[关键词]翻译理论理论教学课程设置[作者简介]冯宏(1973一),男,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陕西渭南714000)[课题项目]本文系20xx年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地方院校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任务型’立体化英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 09BY65)和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莎士比亚诗学翻译研究”(项目编号:IOYKS024)的研究成果。[中图分类 号]G642.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xx)36-0141-02在英语专业翻译的教学中,翻译理论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少有对翻译理论的考查,即使有,分值比重也无足轻重,另外还有缺少翻译教材,全国专门开设本科翻译专业的院校也很稀少,本科翻译专业教学还极度匮乏。一、重提翻译理论教学的

重要性翻译学科是对外语学习者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具体检验。外语综合能力的检验是通过运用某种语言进行听说读写译等多项语言技能表现的,其中翻译能力与其他四种能力密切相关,其他四种能力最终由翻译能力体现,由此可见英语翻译在整个英语语言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英语语言的培养就不能不重视英语翻译教学。翻译教学不仅仅只是翻译实践教学,更重要的是翻译理论教学也要加强,让英语语言学习者从理论角度对翻译本身有更理性的认知,把对翻译的理性认知潜移默化地运用于翻译实践中。另外,翻译理论教学也是对外语语言学习者文化认知的强化。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存在大量的文化因素,其中不乏共性与差异。翻译过程本质上就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转换。翻译教学承担了培养外语学习者对于异质文化的理解与表达的责任。在对文化的理解与表达中,体现在翻译教学上,绝不仅是对个别文化的理解与表达,而是对某一语言所承载文化的整体理解与表达。成熟的职业翻译工作者可以不关心或者较少关心翻译理论问题,而翻译教师却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因为他们的工作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许多今天身为学生,而明天将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对这项工作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职业和工作水平。因此翻译教学不仅是翻译技巧的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对翻译理论的学习。二、翻译理论教学的内容理论教学部分由宏观与微观两部分组成,前者主要是中外翻译发展概要,主要翻译理论沿革与发展动态;后者是翻译

2018戏剧鉴赏(尔雅)期末测验答案

2018戏剧鉴赏(尔雅)期末测验答案

————————————————————————————————作者:————————————————————————————————日期:

2018戏剧鉴赏(尔雅)期末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被誉为“悲剧之父”、“有强烈倾向的诗人”的戏作家是()。A、索福克勒斯B、米南德C、埃斯库罗斯D、莎士比亚我的答案:C 2演员的舞台三要素为,动作、()和调度。A、语言B、思维C、形象D、立意我的答案:B 3著名导演、剧作家李国修是()人。A、香港B、大陆C、台湾D、新加坡我的答案:C 4下列关于戏剧中“仪式”的表述错误的是()。A、仪式是知识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对宇宙的理解。B、仪式有说教作用。C、事物影响和控制着仪式的预期效果。 D、用于显露一种超自然力量。我的答案:C 5中世纪的()多取材于圣经上的故事,常于节庆纪念日演出。A、木偶剧B、喜剧C、悲剧D、宗教剧我的答案:D 6()是以“话”为媒介再现生活的剧种。A、哑剧B、话剧C、木偶剧D、皮影我的答案:B 7古希腊戏剧的表演,含有强烈的()活动的痕迹。A、典礼B、殡葬C、祭祀D、庆生我的答案:C 8最初的人类戏剧活动是由()和狂欢行为转化来的。A、模仿B、祭拜C、意识D、仪式我的答案:D 9歌队以()和歌唱为其传情表意的手段。A、朗诵B、舞蹈C、念白D、对话我的答案:C 10认为伤害人的影像与伤害人自身具有同等效力,这是巫术思想中()的体现。 A、相似律 B、顺应律 C、相悖律 D、接触律我的答案:D

11从()这名戏剧家以后,古希腊戏剧逐渐走向衰落。A、忒斯庇斯B、欧里庇得斯C、索福克勒D、埃斯库罗斯我的答案:B 12戏剧以巫术思维时期的活动为雏形,而该时期人类活动的基础不包括()。A、极强的自信心B、控制和改变自然的欲望C、对生死问题的思考D、较为理性的认知我的答案:D 13为了娱乐而扮演发生在戏剧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哪个阶段()。A、第一个阶段B、第二个阶段C、第三个阶段D、第四个阶段我的答案:C 14欧里庇得斯代表作是(),剧作着重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复仇心理,表达了对妇女的卑微地位和不幸遭遇的同情。A、《阿尔刻斯狄斯》B、《特洛亚妇女》C、《美狄亚》D、《希波吕托斯》我的答案:C 15米南德是古希腊“新戏剧”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是()。A、《愤世者》B、《欧塞罗》C、《塞万提斯》D、《蛙》我的答案:A 16戏剧创造与欣赏离不开想象力,而想象力的丰富其实质是()的丰富。A、经验B、思维C、情感D、阅历我的答案:C 17以下活动中,不属于戏剧现象的是()A、生日派对B、开学典礼C、阅兵式D、上学放学我的答案:D 18当前戏剧不像戏剧的本质原因是()。A、个人意志的存在B、个人价值的存在C、个人意志的消失D、个人价值的消失我的答案:C 19戏剧欣赏基于信任,而信任又基于()。A、情感B、模仿C、观察D、体验我的答案:D 20对英雄人物承受灾难的意义的颠覆和嘲弄是()。A、是现代戏剧艺术的偶然现象B、是对古希腊戏剧艺术的误读C、是现代戏剧与古希腊戏剧的本质区别D、古希腊戏剧的显著特点我的答案:C 21希腊神话中,宙斯化为公牛劫走欧罗巴的故事体现了戏剧中哪个题材的信息。 A、伦理-爱情 B、族别-性别 C、伦理-性别 D、族别-爱情我的答案:B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研究浅析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研究浅析 莎士比亚作品不朽的艺术魅力,来自于莎士比亚对于语言出神入化的运用。莎士比亚不愧为语言大师。莎士比亚对英语的纯熟运用竖立了由中世纪英语过渡到伊丽莎白时代近代英语的一座里程碑。 莎士比亚在他的作品中显示了独特的语言创造能力和普于操纵及发展语汇意义的能力。他的作品中丰富的词汇,生动的比喻,一词多义形成的戏剧性俏皮滑稽的双关语,对俗语、但语、行话和切口画龙点睛式的运用,生动而极富生活气息,特色突出,对近代英语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者早就注意到莎士比亚语言中的这种现象。因此,他们对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关系,莎士比亚语言的结构,语法,修辞,用词特色.时r} t`} :}}言特点行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成为中国莎士比亚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但是,多年来对莎士比亚语言研究的成果却疏于总结。为此笔者在占有较全面资料的前下,拟对近年来中国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做一个较为<2 };地梳理,弄清中国莎学研究在这一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凸显莎士比亚语言研究对中国莎学乃至世界莎学所做出的独特贡吠。 歌德昏经说过:莎北比亚是用生动的字眼来感染人的。作为文艺复兴时代英国文坛上的戏剧巨子,莎士比亚使中世纪的典雅华丽语盲特色与都铎王朝以来聚积的新语言相结合,一切生活范围内的丰富语言在他的作品中都有突出的表现,精致入微地描绘了适合于剧情的人物性格和诗歌中奔放而又细腻的情感特征。 劳允栋认为莎士比亚作品中比较典型的语言现象,表现为词类转换,即古英语中屈折词尾已经大量消失,词类间基本消除了形态区别的标志,使许多词类可以转换使用;形容词在意义上的绝对化,使原有的性质概念转化成具有这种性质的事物的概念;性质形容词主、被动意义的自由转化;莎氏作品中常见的混合式形容词;副词作形容ip-J,或取代形容词;形容词的级、名词、代词、关系代词、动词、独立分词、虚拟语气、介词、句子等18个方面指出了莎士比亚语言与现代英语的差异之处。。赵毅衡指出:莎士比亚作品是形象语言的宝库。形象语言技巧是一种修辞手段。比喻、夸张不一定有形象,甚至很可能完全没有形象。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早期静态为多,后期动力性为多;早期堆砌排列为多.后期以形象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特点 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有名的戏剧作家和诗人之一,世界文学中现实主义的奠基者之一。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人们尊奉他为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剧作家。他以其鲜明生动的人物塑造、精心组织的结构、扣人心弦的情节、和优美如画的语言而闻名天下。这里我们仅论述他的戏剧语言特点。 刘炳善先生认为“莎士比亚和钦定圣经是英语语言的两大渊源”。可以说这样评价毫不夸张,这种观点也为广大的文学批评家所接受。那么莎士比语言的美或者说特点到底是什么呢?这里我们主要谈谈他的戏剧语言特点。 1.语体特色 莎士比亚是英语语言的大师,他运用英语是如此的轻松自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刻画了几百个人物形象,上自国王、王后、王子,下至盗贼、小丑、掘墓人。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基本上所有的话语都适合人物的身份,并且每一个人在不同场合说话也不一样。莎士比亚有时运用优雅正式的语言,因为说话者来自社会的上层并且是处在正式场合,有时也有来自社会下层的戏谑甚至使用俚语,有时甚至不惜破坏禁忌,这是为了适应普通观众的娱乐品味。所以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哈姆雷特的语言和掘墓人的语言截然不同。在剧本中我们能发现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鲍西娅和夏洛克,亨利四世和福尔斯塔福,这个特别的肥肥的“骑士”一定以他的幽默和恶作剧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修辞手法 一些批评家在他们统计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几乎所有的修辞手法莎士比亚都在他的作品中熟练使用过,这些修辞手法大大增添了他作品的美,使其描写生动有力、发人深思,这里我们就讨论几种评论家写得不多,而作家却用得比较频繁的修辞手法。 1)双关 据粗略统计,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戏剧中,大约使用了3,000例双关手法。莎士比亚对双关情有独钟,几乎在每部戏剧中都运用之。王玉龙在《英语修辞与写作》中给它定义为:根据单词音同或音近而义不同而巧妙使用词汇的一种智慧语。莎士比亚经常根据单词的不同意义来创造幽默喜剧的效果。如:King:but now,my cousin Hamlet,and my sun. Hamlet:(aside)a little more than kin and less than kind. King:How is it that the clouds still hang on you? Ham let:Not so,m y lord.I’m too much I’the sun. ————Hamlet,Act I,Scene II 国王:好好利用你的时间,雷欧提斯,尽情发挥你的才能吧!可是,来,我的侄儿哈姆莱特,我的孩子——哈姆莱特:(旁白)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 国王:为什么愁云依旧笼罩在你的身上? 哈姆莱特:不,陛下: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 新王克罗迪斯,哈姆雷特的叔叔,现在的继父,问哈姆雷特为什么如此的不开心?哈姆雷特很有讽刺意味的说道:“我已经在太阳里晒得太久了”,这里sun的音和“son”差不多,含义既是皇家的恩泽我已沐浴的太久了,又是我做你的儿子已经够了,在这个对话中,莎士比亚还巧妙的运用克罗迪斯称呼哈姆雷特儿子,做了一个文字游戏,哈姆雷特旁白道:超乎寻常的亲族,漠不相干的路人。用“kin”和“kind”来创造一种智慧语。另一个例子: Ask for me tomorrow and you shall find me a grave man. Romeo and Juliet,Act III,Scene I 茂丘西:要是你明天找我,就到坟墓里来看我吧。 这里莎士比亚运用“grave”的两种意义,来创造一种幽默的效果,它既可以做名词表示“坟墓”,又可以做形容词,表示“严肃的”。 如果你非常仔细的阅读或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2):矛盾修辞

西方经典戏剧赏析期末论文

《罗密欧与朱丽叶》观后感 机械工程学院机自0907 0401090711 刘洋 借着《西方经典戏剧赏析》这门课,我再一次欣赏到了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经典戏剧。虽然我是一名工科学生,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也是早已耳熟能详。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次欣赏都会有不同的震撼感受。,“我猜中了这个故事的开始我将上帝赋予我的一切都奉献给了你。但我却没能料到这个故事的结局。”诗一般的语言,优雅的贵族式对话,洋溢着人文的浪漫的基调,本该明媚的故事却有着凄美的结局。一个是心地善良的美男子,一个是纯洁如玉的好佳人,偏偏生长积怨深重的两大家族里。朱丽叶的父母要求她和泰保尔罗结婚,她不愿意和他结婚,便向劳伦斯教士要来了灵药,这种灵药可以让人伪装一天的假死。朱丽叶假死了以后,匆匆赶到的罗密欧以为朱丽叶真死了,悲痛地服毒自尽了。朱丽叶醒来了以后,发现罗密欧死了,于是殉情随爱人而去。罗密欧与朱丽叶死了,但他们的死却成了两家化解仇恨的纽带。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对不幸的恋人”在一首概括性的开场诗后,这部流传了几百年的著名爱情悲剧拉开了帷幕。 凯普莱特家族与蒙太玖家族是世仇,正如剧本里所描写的,他们一见面就会打起来,势不两立的两个家族的儿女却成了一对苦恋情人,这是不是上帝造化弄人?“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罗密欧这样形容朱丽叶。舞会当晚,在月夜的花园里,浪漫的薄纱般的白色月光下,一对情人互诉衷肠,到这儿全局本到了中间部分,正在向高潮推进,他们秘密地结婚,似乎是喜剧的路线却来了个大转弯。谁也不会想到,在他们成婚几小时后,罗密欧因为朱丽叶的表哥杀死了朋友而把他杀了。他被放逐了,朱丽叶悲痛万分,因为她的表哥,因为她的丈夫。祸不单行,准备把“童贞献给死亡”的她又被父母自作主张地许配给了伯爵。那天晚上,罗密欧偷偷爬到朱丽叶房里。似乎是他对她的告别,他得在天亮时离开。不光是男女主角,就是我这个读者,也不希望黎明的到来,希望代表黑夜的夜莺永远唱出婉转的曲调,赶走代表黎明的云雀。 我特别喜欢朱丽叶服安眠药前以及罗密欧在她墓中服毒自杀之前的那大段

(英语毕业论文)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分析《白鲸》中亚哈之死 2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 3 解读《呼啸山庄》中三种悲剧性的爱情 4 中美电子商务的选择性分析 5 从《夜莺与玫瑰》看王尔德唯美主义的道德观 6 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II》为例 7 试论英语中的歧义与翻译 8 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 9 On Moral Characters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0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美剧的幽默 11 Yellow Peril–the Image of Fu Manchu in the West 12 浅析《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悲剧命运 13 高中英语阅读词汇障碍突破技巧的研究 14 中美价值观的比较--以《老友记》为例 15 从女权主义视角分析《德伯家的苔丝》 16 论《百舌鸟之死》中的百舌鸟象征 17 曹禺与尤金奥尼尔作品中的悲剧观比较 18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家思想 19 中世纪的典雅爱情:本质、渊源和影响 20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听力课堂焦虑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21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 glossar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22 A Feminist Study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As You Like It 23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 24 《还乡》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5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Martial Arts and Western Boxing 26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Uncle Tom’s Cabin 27 英汉谚语互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分析 28 《飘》中郝思嘉性格特征透析 29 认知语境在语言交际理解中的作用 30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the Concept of Dragon 31 论翻译的艺术 32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从《傅雷家书》和《致儿家书》的对比 33 从女性主义角度看斯嘉丽与命运的抗争 34 《警察与赞美诗》和《重新做人》中主人公的不同命运 35 从文化角度分析英汉数字习语的不同 36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 37 On Idioms from the Holy Bible 38 美国拓荒运动中的新女性形象--读威拉凯瑟《我的安东妮娅》 39 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策略 40 论福克纳《八月之光》中的耶稣形象 41 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分析 42 中西幽默异同探析

莎士比亚戏剧欣赏

《莎士比亚戏剧欣赏》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戏剧家。 2.莎士比亚家乡的全称是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 3.本·琼生称赞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4.莎士比亚受到多种文化的孕育,分别有民间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文艺复兴当代文化。 5.在莎士比亚去世之后,他的同事约翰·海明斯和亨利·康德尔为了纪念他,把莎士比亚一生写下的戏剧,收集编辑成一个集子,由杰格德父子和爱德华·布朗特一同出版,这就是著名的1623年的第一对开本《莎士比亚戏剧集》,共908页。 6.从体裁上划分,莎士比亚的剧作可分为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 7.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是《亨利四世》。 8.在《亨利四世》中,莎士比亚使用了他最拿手的平行结构。剧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描写了宫廷的政治事件,主要是表现亨利四世与叛乱贵族之间的斗争;另一条反映了平民的生活,表现了以没落骑士福斯塔夫和亨利王子为首,在伦敦东市猪头酒店里集结的一群寻欢作乐的人们。 9.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创造的最光辉的喜剧人物。被称为“一支狂欢之夜的长明烛”。他鲜明的喜剧性格是吹牛撒谎、随心所欲,又幽默风趣、满嘴俏皮话,有着把一切变成一场玩笑的本领。 10.莎士比亚在历史剧《理查三世》中塑造了理查三世这样一位暴君形象,尽管他是一头吃人的怪物,但是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不愧为一个恶天才。他的惯用手法是表演,剧中他曾扮演过虔诚的圣徒、痴心的情郎、仁义的好兄弟等角色。 11.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被称为“娇艳明媚”三部曲的是《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无事生非》。 12.《皆大欢喜》中有一个理想世界,它的名字叫“亚登森林”。剧中有三条情节线索:一是老公爵被他的弟弟篡夺了爵位并被放逐到亚登森林;二是奥兰多被他哥哥夺去产业,还要谋害他的生命,因而被迫逃进森林;三是老公爵的女儿罗瑟琳被其叔驱逐,其女儿西莉娅却随同罗瑟琳一起投奔森林。

威尼斯商人__戏剧鉴赏

鉴赏与分析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喜剧,写于1597年。在这部喜剧中,体现了莎士比亚喜剧创作的两大特色: 第一,喜剧与讽刺紧密结合。莎士比亚继承和发扬了希腊罗马讽刺喜剧的传统:嘲笑一切丑恶、庸俗的事物,抨击生活中不合理的现象。《威尼斯商人》一剧,包含着对金钱的揭露和批判,对资产阶级贪得无厌的批判,对封建的陈规陋习的批判。 第二,喜剧和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相结合。忠诚的爱情和友谊的主题仍然是《威尼斯商人》赞美的中心。但这种爱情和友谊是建筑在人文主义的道德原则基础上的。恩格斯说,在文艺复兴时代“恋爱结婚曾被宣布为一种人权,并且不只是一种男权,而且——在例外的情况下——也是一种女权”。在莎上比亚的喜剧中,男女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现的,并着重歌颂了女性的聪明才智。这在当时来说,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同时,作家还以人道主义精神,歌颂了民族平等和友爱的思想。《威尼斯商人》的艺术技巧,可分作以下两方面来谈: 一、情节结构的巧妙安排。剧本由两条平行线索、两大场景组成。从情节上说,商人安东尼奥与高利贷商人夏洛克之间“割一磅肉”的纠纷是作品的主线,爱情为次要线索。在爱情线索中,又以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为主线。他的朋友葛莱西安诺与鲍西娅的使女尼莉莎的爱情为次要线索,青年罗兰佐和夏洛克女儿杰西卡的爱情为更加次要的线索。 从情节线索上,我们可以看到三种关系:一是层递的关系。作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二是映衬的关系。葛莱西安诺与尼莉莎的爱情对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起衬托作用;罗兰佐和杰西卡的爱情对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起对照作用。三是因果的关系。四条线索都关系到一个核心人物——夏洛克,核心问题——金钱。因为巴萨尼奥求婚需要钱,才导致安东尼奥向夏洛克借钱,签订了“割一磅肉”的协定。又由于夏洛克在儿女婚事上的偏见和固执,才引起杰西卡和情人的私奔。 法庭审判是情节发展的高潮,也是各条线索的交汇点。 剧本中交递地出现了两大场景:威尼斯和贝尔蒙特。作家把纯朴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贝尔蒙特和邪恶的、充满敲诈勒索的威尼斯作了鲜明的对比。剧本中一切纠纷和争执都出现在威尼斯,美好甜蜜的爱情则出现在贝尔蒙特。威尼斯充满紧张和烦恼的情绪,贝尔蒙特则充满抒情和欢乐的气氛。巴萨尼奥是连结两个地点的桥梁。罗兰佐和杰西卡在威尼斯得不到自由的爱情,出逃后到了贝尔蒙特。因此,场景对比,成为剧本结构的第一个特色。结构的第二个特色是围绕中心人物而展开矛盾冲突。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与巴萨尼奥有矛盾,与威尼斯商业界有矛盾,与法庭有矛盾,与基督徒有矛盾,与自己的女儿和仆人也有矛盾。在剧本中形成了一个所有的人都反对夏洛克的局面。“割一磅肉”的问题,是所有矛盾最集中的体现,并构成了剧本的基本冲突。随着基本冲突的解决,其余的矛盾也迎刃而解。连缀是结构上的第三个特色。通常戏剧在高潮出现之后,情节很快结束了。《威尼斯商人》并不是这样。它还有一幕多的抒情、误会、逗趣和欢乐的场面。这便是连缀。事情发生在鲍西娅主仆大功告成,回到贝尔蒙特家里之后。但它并不使人感到多余和累赘,相反地,它充实了主题,更加丰富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 在这部分戏里,喜剧性误会场面占首要的位置。鲍西娅主仆在向自己的丈夫取讨结婚戒指时,表现了她们聪明活泼的性格,以及巴萨尼奥、葛莱西安诺的淳厚和知恩图报的品德。这场喜剧性的争吵是大浪后的余波,给人余音袅袅,兴味无穷的感觉。 在连缀部分,抒情色彩也很浓。当鲍西娅从威尼斯回到贝尔蒙特时,月亮是那样皎洁。最初是罗兰佐和杰西卡对柔和寂静的夜色的赞美,然后是鲍西娅对月色和音乐的赞美。这一递一和,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罗兰佐命令乐工们吹奏起来的音乐,又像是在欢迎鲍西娅的凯旋。这种欢乐情调更加衬托了剧本“有情人皆成眷属”的圆满结尾。 二、典型塑造的特色。首先,莎士比亚按人文主义的道德原则塑造人物,并使之形成对照。作品中有两组人物构成对比:安东尼奥与夏洛克,鲍西娅与夏洛克。在前一组对比中,剧作家着重赞美了慷慨无私的人道精神,批判了重利盘剥的缺德行为。 安东尼奥是商人的正面典型,他正直善良。在他身上存在着古代罗马的仗义疏财的品德。他和高利贷者夏洛克相反,借钱给人不取利息。他憎恶残酷的剥削行为,夏洛克则把它当作“体面的利润”。安东尼奥把友谊和信义看得比金钱还重;夏洛克则唯钱是图,冷酷自私。安东尼奥见人危难,立即伸出援助的手;夏洛克见人危难,落井下石,幸灾乐祸。安东尼奥口快心直,对夏洛克贪婪行为,当面批评、斥责;夏洛克则阴险狡猾,当面谦恭卑让,背后则处心积虑图谋报复。安东尼奥为了玉成朋友的美满姻缘,将要被逼割去一磅心头肉,却视死如归,毫无怨言;夏洛克为报嫌隙小怨,不顾良心道德,倒行逆施。通过这一对比,人物谁善谁恶,谁优谁劣,便跃然纸上。第二组人物对比中,通过鲍西娅和夏洛克两人,表现了人文主义的仁爱精神与封建的残忍行为的斗争。 鲍西娅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中光辉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不仅温柔美丽,而且机智勇敢。她对传统的习俗有反叛的思想,不为门第显赫和金钱而择偶,她看重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操。 鲍西娅感情真挚,并有一副慈悲心肠。正如罗兰佐对她说的:“您的确有一颗高贵真诚、不同凡俗的仁爱的心;尤其像这次敦促尊夫就道,宁愿割舍儿女的私情,这一种精神毅力,真令人万分钦佩。”在法庭上,她以慈悲的道理去说服夏洛克,要他放弃割肉的决定。然而,夏洛克冥顽不化,磨刀霍霍。于是她才以契约上的漏洞,寻找法律的根据,一举打败了夏洛克。鲍西娅和夏洛克的斗争,也是一场智慧勇敢和邪恶不义的斗争。 莎士比亚通过以上两组人物的对立,一褒一贬,从而积极肯定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原则。但我们还必须看到剧作家对夏洛克除了讽刺和谴责外,还有同情的一面。夏洛克和哈姆莱特、福尔斯泰夫,被公认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三大典型之一。他是个比较复杂的人物。 夏洛克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他是个高利贷者,一个残酷剥削别人的人,他追求的是“像母羊生小羊一样地快快生利息”;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受歧视的犹太人。他和安东尼奥的矛盾不光是商业上的原因。他认为安东尼奥侮辱了他的民族。他理直气壮地说: “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也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就像一个基督徒一样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那么要是你们欺侮了我们,我们难道不会复

莎士比亚戏剧赏析

哈姆雷特赏析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英语师范本科 班级:2013级英本二班学号:201341717 姓名:李玉磊

命运这种东西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他既像影子一样和我们形影不离,又似阳光一样温暖人心,但更多时候,,像梦魇一样深邃而可怕。“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霍拉旭,第一幕、第五场露台的另一部分),这句话,无疑,相当精辟。创作于1600~1601年的 剧本《哈姆雷特》整整被推崇了几个世纪。就是到现在,依然感觉他震撼人心。而这一切不是情节的因素,也不仅仅是出色的文学手法,是它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在很大的层面上,它描写的是一种极其原始的悲剧,人的悲剧。剧中的人物,地位不同,性格鲜明,但都遭受了同样的东西的摧残,那就是摆布自己的欲望,还有被称之为命运的伟大的囚笼。这样的情形,也许自从有人以来,便不曾消失过。他们是与人共生共在的。 主人公哈姆雷特首先面对的是自己的原先的理想世界的破灭。一开始的哈姆雷特处于某种意义上的“童年时期”,他没有经历过什么巨大的挫折,生活的环境也比较单纯。一直学习西方正统思想的他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 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 长!到头来,高贵的令人崇拜的父亲死了,而贞洁的母亲一个月 不到就改嫁了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这使他对世界产生怀疑。而这种怀疑直接促成了他后来的彷徨。他见到了鬼,得知了原来是叔父杀死了父亲,这加重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对它的原先的天

真进行了再次否定,使他不信任,“我所见的幽灵也许是魔鬼的化身”。后来,通过戏中戏发现了叔父的罪大恶极之后,他依然没有终止他的彷徨?为什么?哈姆雷特并不是那种高喊口号的人,怀疑使他思索。原先完美的东西原来并不存在,贞洁抵不过欲望,道德战胜不了贪念。他认为他也许应该去复仇,可是那道德败坏的人是他的母亲,他有她的血。可是杀死他父亲的叔父和他一样是人,拥有的是人的思想。可是就算复仇成功,一切还会回来吗。为此他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活着是一种痛苦,但是对死又怀有那么绝对的恐惧。他遇到了一个无法回答的难题,却又无从逃避。 哈姆雷特的情形并不是唯一的,细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生活的大手对每一个人握得是如此之紧。 老国王横死,这和王后并没有关系。但是作为妇人的她面临着两种选择,那就是道德或者是欲望。是做寡妇保护自己的名声,还是嫁给新国王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可以理解为精神欲望和物质欲望的相分离。,她选择了后者。然而她遭到了哈姆雷特的蔑视和批评,道德的空虚带给她相当大的痛苦,其实王后是一个善良的人,她并不是道德败坏。那么,她灵魂里那些污点是什么?以前没有吗?就算她最初选择了道德她就幸福吗?国王死去的瞬间 她的不幸就被决定下来。这种不幸从一开始她就无力改变。说到底,她是在选择哪种不幸,而不是在选择自己的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