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农村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路径选择

江苏农村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路径选择
江苏农村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路径选择

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路径选择

摘要:2011年江苏省将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以农民增收、职工工资增加、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和困难群体帮扶为重点,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本研究通过对文献的分析与评述,在了解江苏农民收入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政府促进倍增的财政支持政策,分别从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四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对应的增收路径。

关键词:江苏;农民收入;倍增;路径

一、引言

2011年江苏省将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以农民增收、职工工资增加、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和困难群体帮扶为重点,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其中罗志军书记在2月9日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讲话中特别提到要在七年期间更大力度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额达到9118元,统计部门在考虑了物价因素的情况下预测2015年将达到17700元,2017年实现22900元。

本次江苏省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最早可追溯于1960年日本池田内阁提出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之所以提出是由于二战后,日本经济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居民收入低,收入差距大;失业率高,劳资关系紧张等方面(周长城,何芸,2011)。这与江苏省现阶段的发展现状也是相符的,故具有借鉴作用。具体来说,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充实社会资本;第二.产业结构高度化,提高生产部门在产业中的比重;第三.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第四.培训人才,振兴科学技术;第五.缓和二重结构,确保社会安定。这一计划的宗旨是:使经济达到最大限度的增长,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实现充分就业,以消除日本经济所具有的经济结构不平衡状况。

从本国国民收入的构成看,政府和企业收入所占比重较大,而普通居民的收入占比则相对较小。且统计数据表明,自1983年开始,劳动所得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上

升趋势。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以及财产性收入,而现实中又存在着以下几种威胁,即,农民收入与高收入省(市)、本省城镇居民收入比在拉大;农民收入的地区差距和内部差距在扩大;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的情况比较严重。总的来说,由于农民基本很少有财产性收入来源,故在初次分配时所得较少,因此,研究江苏省农民的收入倍增路径不仅可以有助于解决我省的“三农”问题,而且也对实现本省居民的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回顾改革开放30年农民增收历程,体制创新、农产品提价和增加产量、扩大劳动力转移规模等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是推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近年来一系列惠农、强农重大政策措施得到贯彻落实,江苏农村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增收越来越依靠农村和农业以外就业空间的拓展,这也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增长愈发受到更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杭佳萍等,2009)。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文献回顾与评述,由此为探究江苏农村居民收入七年倍增奠定理论基础;(2)江苏农民收入特点及政策支持,在对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状况以及三大区域的具体收入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政府所采取的财政政策措施引出倍增路径的选择;(3)最后是提出对应的倍增路径。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背景是:二战后,日本经济虽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产能过剩,内需不足;居民收入低,收入差距大;失业率高,劳资关系紧张等方面(周长城,何芸,2011)。这与我们中国的现阶段国情也是相符的,故具有借鉴作用。其主要内容包括:1.充实社会资本;2.产业结构高度化,提高生产率部门在产业中的比重;3.促进对外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4.培训人才,振兴科学技术;5.缓和二重结构,确保社会安定。这一计划的宗旨是:使经济达到最大限度的增长,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实现充分就业,以消除日本经济所具有的经济结构不平衡状况。很多专家肯定了日本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积极意义,认为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曾对日本经济的起飞和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是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工作的成功典(程兴鹏,1995),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可以同时实现效率和公平(杨天宇,2010),优于拉美国家的福利赶超政策(屈霞,2010)。日本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带了一些负面效应,如剧烈的通货膨胀、原已严重的“公害”继续蔓延(1965 年出现了臭名昭著的“新潟水俣病”)等(周长城,何芸,2011),这使得一些专家提出了借鉴日本国民收入倍

增计划不能操之过急(王志平,2010)。同时也有很多专家在研究我国倍增的方法,如乔新生(2010)年提出抑制通胀、增加公共品供给、改革行政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分配制度、完善资本市场等;周长城(2011)、赖琼琚、张车伟等(2010)都对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提出了思考,认为可以从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为目的出发,健全社会服务体系、实行公平分配,向弱势群体及地区倾斜,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路径入手;李长安(2010)提出中国式收入倍增计划可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加大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减轻企业税负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五大着力点进行。

另外,王志平(2010)向我们澄清了公众对该计划的误解,即“国民收入倍增”并非“居民收入倍增”,该计划中所谓的“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是一个属于国民经济核算范畴的概念,系国民生产总值(GNP)减去固定资本折旧和生产税净额外的余量。一般民众,尤其是工薪阶层,容易将“国民收入倍增”理解为最后可以拿回家的个人收入倍增,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所以,我省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完全是为了改革我们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而提出的,是为了提高全省居民的收入水平,是符合民生问题的!

陈锡文(2002)认为,农民增收形式较为严峻,具体体现在农民收入增长从1997年开始放缓,甚至出现了下滑趋势;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产业,家庭农业经营收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纯农户收入在降低,农户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区域差异更为明显;城乡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扩大。万宝瑞(2004)提出,农民增收经历了增产增收-提价增收-乡镇企业发展增收-多种经营增收的阶段,农村居民收入逐渐显示出多样化的趋势。刘正中、朱雪梅(2004)认为,现阶段农民增收渠道不够通畅,政策执行不到位。朱道才(2004)指出,教育制度、户籍制度、财政货币政策、农村流通体制以及土地承包权不完善等五个方面是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对于我们关心的江苏省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刘立仁(2011)提出,今后的倍增路径可以从实现农业现代化、多功能化和促进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村农民数量两个方面着手。对此,孟圣山(2011)也指出重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重要性,这样可以实现市场的有效竞争,确保省“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农民收入七年倍增目标的实现。作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农村示范典型,江阴的收入倍增路径也很值得我们参考学习,许忠新(2011)从四个角度提出了农民收入倍增的路径:1. 促进充分就业,进一步巩固农民工资性收入;2. 推动创业致富,进一步稳定农民经营性收入;3. 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4. 强化保障帮扶,进一步提升农民转移性收入。

总的来说关于收入倍增计划已成为各方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当前实施倍增计划是符合经济发展的,但是如何实施,如何防范风险,避免出现象日本后期的一些负面现象,值得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将在了解江苏农民收入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政府促进倍增的财政支持政策,分析研究七年倍增计划的可行路径。

三、江苏农民收入特点及政策支持

(一)江苏省农村居民收入总体概况

20年来,江苏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发生了较大变化。刘立仁(2011)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民收入增长的情况划分了六个阶段,并归纳出每个增长阶段的增收“动力源”。这六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民收入年递增19.3%,其背后的“动力源”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第二阶段为1985-1988年,农民收入年递增15.5%,其背后的“动力源”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第三阶段为1989-1991年,农民收入年递增4.9%,其背后缺乏较强的“动力源”,第四阶段为1992年-1996年,农民收入年递增26.9%,其背后的“动力源”为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外向型农业起步,农副产品提价;第五阶段为1997-2003年,农民收入年递增4.9%,农民收入增幅趋缓,其背后缺乏较强的“动力源”;第六阶段为2004年至现在,农民收入年递增11.6%,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其背后的动力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税费改革直至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等。

通过分析江苏省统计年鉴上的数据发现,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在1993年呈现出质的飞跃,1996-2003年基本持缓,随后又出现了大幅上升的趋势,与刘立仁分析的情况基本相符。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的工资性收入比重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这是源于越来越多的江苏农民逐渐走出农村去城里打工,他们出卖劳动力获取的收入随着城市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而增加。至于家庭经营收入,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基本从事的仍是农业生产活动,因而自然气候的变化成了影响他们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农民的务农积极性得到大幅提升之后,只要没有遇到突发性的恶劣天气,他们这方面的收入变化不会太大。由于2003年之后农产品的价格有小幅上涨趋势,因而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也随之上扬。由于农民很少从事各种投资理财活动,对他们而言,最大的财产就是土地,因此,自从土地流转政策开始推行之后,他们的财产性收入才开始有所增加,但所增不多。至于转移性收入,也就是普遍意义上的

政府农业补贴收入。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扩大了补贴种类和范畴,但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只有轻微幅度的上升,对其人均纯收入贡献并不大。

通过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构成情况进行解析我们发现,在这近二十年里,江苏省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已经从家庭经营收入转为了工资性收入,因此,要想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就需要重点考虑如何提高他们的工资性收入。另外,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转移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也发生了显著性的提升,1994年曾经达到最低点2.30%,如今在2009年已经上升到6.26%。所以,适度提高对农村居民的补贴水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二)苏北、苏中、苏南三地农民收入比较

通过观察2000-2009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走势可知,江苏三地区的农民收入都在不断提高,但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苏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是全省中最高的,在初期就与苏中、苏北两地区拉开了比较明显的距离,在随后9年飞速的发展之后,2009年达到了11517元,几乎是苏北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苏中地区在2003年之后增长速度出现了大幅提升,虽然依然无法拉近与苏南地区的绝对差距,但基本一直维持在1:1.36的水平。苏北地区则一直排在全省最后一位,而且增长速度也相对滞后,2000年苏北与苏中的农民纯收入之比为1:1.14,差距不算很大,但到了2005年以后,两者之比扩大到1:1.25,而且和苏南地区的绝对收入差距也由2000年的1561元扩大到现阶段的4779元。苏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所以低于全省其他地区,主要是因为苏北除农业基础设备相对较好以外,没有像苏南和苏中那样发达的加工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当地农民基本都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他们收入的50%都是来自于家庭经营收入,外出务工的农民较少,因此总体兼业化程度较低,农民缺乏工资性收入来源,最终导致苏北地区的收入水平与其他两地区差距越拉越大。另外,从统计数据上来看,苏南仅仅花了7年时间就从2000年的人均纯收入4693元增加到9293元,基本实现倍增,苏中花了将近8年时间,而苏北基本用了快9年时间才从3132元翻倍到6738元。所以在江苏省大力推行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的背景下,苏中和苏北要想实现该目标是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的。

农民收入结构对实现苏北农民收入倍增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苏地区的农民收入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又各有不同的变化幅度。纵观2006-2009年三大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构成情况,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多样化趋势,但总体而言,工资性收入在逐渐取代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主导来源,财产性收入以及转移性收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

间。

(1)苏中、苏南地区农民纯收入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苏北农民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占主导地位,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观察比较2006-2009年苏北农民纯收入构成可以发现,虽然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从2006年的52.06%下降到2009年的47.25%,略微低于09年工资性收入比重(47.51%),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于苏南、苏中,农业生产所得依然是苏北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苏南地区农业资源相对匮乏,远没有苏北土地资源丰富,而且劳动力成本较高,因此农业的生产规模较小,多数家庭都选择了外出打工,因此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非常小。苏中地区介于两者之间,家庭经营收入也只占到35%左右。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以及良种栽培的普及,农业收益也会相应有所增加,这对于苏北农民而言将带来家庭经营收入的绝对增长,但我们发现,在这4年中苏北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的绝对数也仅仅增加了718.7元,甚至比苏南地区农民增加的725.3元还少了6.6元,因此可以推断,苏北要想实现农村居民收入倍增就必须改革现在的收入结构,单纯的寄希望于家庭经营收入增长是很难实现预期目标的。另外,苏南这4年来家庭经营收入所占比重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苏中地区减少了2.66%,苏北降得最多,达到了4.81%,也就是说,苏北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受工资性收入等其他收入冲击最大,其主导地位有望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逐渐被工资性收入所取代。

横向对比三个地区,苏北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最低,这主要归咎于区域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同。苏北3/4是农业人口,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每万人中只有218人,远低于苏南的538人,高级管理人才、外向型经济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更是十分缺乏,因此当地的龙头企业较少,农民也很少外出务工,这就造成他们的工资性收入来源较少,连总收入的50%都达不到。苏南早在80年代就创造了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得到蓬勃发展,因此吸收了大量农民在本乡从事二三产业工作,农村居民兼业化现象较为普遍,农民工资性收入占主导,占比都在66%以上,即使是苏中也基本接近于60%。从绝对值来看,苏南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几乎是苏北农民的两倍多,甚至苏中、苏北两地2009年的农民工资性收入还不及苏南2006年的水平,所以说苏北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空间是非常大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苏南不同于其他两个区域,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由2006年的67.59%下降到2009年的66.33%,苏中略微上升,增加了1.51%,苏北有着明显的递增趋势,4年时间比重上升了3.03%,这与苏北地区近年来不断促进劳动力转移,鼓励农民兼业化有很大关系。

(2)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是江苏三地农民收入倍增的重要方向

三个地区无论是在财产性收入还是在转移性收入上都存在更为明显的差别。苏北农民很少有投资理财习惯,而且当地土地流转规模也没有苏南等地大,这就造成他们的财产性收入来源非常窄,经过四年的发展,苏北农民也仅仅从06年的37元增加到93元,虽然绝对值上增加了1.5倍多,但仍是苏南地区的1/6,苏中地区的5/6。在这三个地区中,苏中是唯一在4年时间里基本实现财产性收入倍增的地区,这对苏北、苏南两地大力推行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会起到很好的参考借鉴作用。至于转移性收入,因为苏北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所以农民得到的转移性收入大都限于农业方面的补贴,而苏南地区较为发达,农村合作医疗以及各项保险普及较为广泛,因此综合得到的总收入高于欠发达的苏中、苏北地区。虽然苏北的转移性收入处于三个地区的末尾,但随着各种社会保险的普及,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得到了翻倍的递增,这也是其他两大地区没有实现的一点。因此可以推断,在江苏各地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的进程下,转移性收入将成为农民收入倍增的另一重大亮点。总体来看,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例非常低,这是江苏三个区域的共性,也就是说,通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以及鼓励农民适当增加各种投资,从而提高农村居民这两类收入是实现江苏农民收入七年倍增的重要方向。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苏北、苏中、苏南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其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差异上。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各项促进农民兼业化的政策出台,江苏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将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也是他们未来的增长立足点。从相关研究上可以发现,有外出打工经历的农民不仅会在打工过程中掌握一门技术,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视野相对会变得开阔,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对财产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增加财产性收入。另外,从政府对“三农”问题关心力度的加大上来看,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将会有更进一步的提高。预计未来江苏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趋势将会是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导,家庭经营收入作为补充,其他收入多元化发展。(三)政策支持

2010年江苏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18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4896元;家庭经营性收入3215元;财产性收入399元;转移性收入608元。苏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2978元,其中工资性收入8469元;家庭经营性收入2934元;财产性收入640元;转移性收入935元。苏中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62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5651元;家庭经营性收入3245元;财产性收入167元;转移性收入562元。苏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724元,其中工资性收入3698元;家庭经营性收入3582元;财产性收入131元;转移性收入313元。虽然江苏近年来的经济增

长速度在放缓,这不利于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实现,但政府对此也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惠民政策,以期保障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1.扶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支撑体系。

全省计划继续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增量扩面,为地方搭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平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强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积极推进农业服务组织和服务形式的创新。

(1)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2011年省财政安排7000万元,用于扶持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当年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面积在300亩以上或单宗土地流转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土地流出方(入股农户)一次性给予100元/亩的补助。

(2)支持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2011年省财政安排农业三项工程资金3.2亿元,将围绕全省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支持现代农业重大技术示范推广,继续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安排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1亿元,以解决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主要任务,以重大公益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和开发为创新重点,以集成创新为主要手段,着力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技术,突破瓶颈制约。完善或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能力。(3)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2011年省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资金2亿元。重点扶持提升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构建农业生产产业链的项目。财政扶持环节包括:种子、种苗的繁育及推广;技术研发、设备引进、生产加工等技改扩能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的投入;发展冷藏物流、公共电子商务平台、仓储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发展连锁超市、专卖直销、网上销售、品牌创建、产业营销促销活动等现代流通业态的投入。

(4)重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2011年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重点扶持“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社区股份合作社)示范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发展。增强合作社服务能力,扩大其对农户覆盖面。

(5)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2011年省财政安排1.7亿元重点用于:一是对农产品检测、监测的补助;二是扶持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制定统一的产地、产品编码,完善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对生产中的施肥、用药、采收、销售等过程如实记录;三是对获得“三证”的企业(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四是对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效果显著的市县,经省考核,实行以

奖代补;五是对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进行探索,积累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管理技术及可追溯。

(6)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发展。2011年省财政安排2.16亿元,支持粮食高产创建,农业信息工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海洋与渔业服务体系建设,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7)加快现代高效设施农业发展。2011年省财政安排高效设施农业专项资金10亿元,加快推动我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设施装备,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主要支持高效农业的设施化建设.支持新(扩)建蔬菜、茶、果、桑、花木、食用菌等园艺基地,畜禽圈舍建设及孵化、消毒、保温、笼具等设备购置,畜禽良种扩繁供应,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处理和防疫设施建设,以及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

2.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

(1)农机具购置补贴。安排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1.5亿元,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对农民购买农机具实施财政补贴,重点补贴农作物生产环节急需的农业机械,同时围绕现代高效农业,扩大对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等农业机械的补贴范围。

(2)生猪补贴。省财政2011年安排生猪良种补贴资金1400万元,对我省母猪养殖大县使用良种实施补贴。按照每头能繁母猪年繁殖2胎,每胎输精2份(瓶、袋)精液,每份(瓶、袋)精液补贴10元计算,每头能繁母猪年补贴精液4份(瓶、袋),合计补贴40元。

(3)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2011年我省继续对种粮农民给予水稻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水稻直补按核定面积每亩补贴20元,农资综合补贴按核定面积每亩补贴81.5元。种粮补贴坚持谁种地补给谁的原则,承包地转包给他人的,按承包协议处理;抛荒地和非农业征(占)用的耕地不予补贴;补贴不得用于高效农业;成片粮田转为设施农业常年不种粮的,不予补贴;补贴面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张榜公示7天。按照省政府的规定,全省补贴资金3月底全部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和“一折通”兑付到农户,严禁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严禁虚报面积冒领补贴资金,严禁干部收回农户专用存折代领补贴资金,严禁用补贴资金抵扣农户上交费用。

(4)农作物良种补贴。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2011年,我省将继续实施水稻、小麦、棉花、玉米、油菜、花生(大田)良种补贴政策。具体政策为:根据上述

农作物品种的实际种植面积,按照水稻、棉花每亩15元、小麦、玉米、油菜、花生(大田)每亩10元的标准,通过财政涉农补贴“一折通”将补贴款直接发放给生产中使用农作物良种的农民(含农场职工)。2010年底,省财政已向各市、县下达了2011年水稻、棉花、玉米、小麦良种补贴资金10.4亿元。

3.支持农民就业创业

2011年省财政安排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民创业培训资金1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1.6亿元,支持农民就业创业。从2011年起,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全面实施职业技能鉴定获证奖补。

4.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省财政安排省级脱贫攻坚奖补资金3.66亿元,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按照《江苏省脱贫攻坚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苏财农[2008]174号)文件规定执行,一是以苏北脱贫攻坚重点县(市、区)2010年实际脱贫人口按标准兑现奖励资金;二是安排6105万元扶持407个未脱贫的经济薄弱村产业发展。安排扶贫小额贷款奖励贴息资金1亿元,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发放的扶贫小额贷款,省财政在政策范围内均给予贴息,对贷款机构给予考核奖励。

农民利用集体土地新建、翻建自用住房时,除国土资源部门可以收取土地证书工本费和建设部门可以收取房屋所有权登记证书工本费外,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取消。

取消我省公安部门向进城就业农民收取的治安联防费和卫生部门收取的作业人员健康证工本费。对在城市中小学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其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一律不得收取借读费、择校费等其他费用,对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要酌情减免费用。

免收农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费、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工本费及年检(审)费、义务植树统筹费、义务植树绿化费,减半收取水资源费、卫生监督防疫防治费、畜禽及畜禽产品检疫费等。

5.支持灾害防御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1)安排救灾化肥专项资金1600万元,帮助受灾农户抗灾救灾,恢复农业生产。

(2)安排防汛防旱等农业防灾减灾经费3.4亿元,重点支持省属翻水站、省指定翻水站抗旱翻水以及防汛、抢险、排涝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

(3)2011年省财政安排省气象局专项业务费3700万元,用于支持全省气象灾情收集与评估、全省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人工影响天气等。

6.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资金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扶持具有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区域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扶持方式分财政补贴和财政贴息。省以上财政投入2.38亿元,计划扶持项目340个左右。

7. 推广科普惠农兴村政策

省财政安排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专项资金,资助40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20个农村科普带头人,支持科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对于苏北地区,政府特意安排省级苏北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引导资金,按照《江苏省省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苏北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载体实施的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作用强的县域农业特色产业项目,优先支持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围绕高效现代农业开展的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以及围绕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组织实施的配套项目。

四、江苏农村居民收入倍增路径选择

在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里提出,本省要加快富民强村步伐,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业、就业、创业、物业“四业富民”,加快形成以生产经营收入为基础、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为重点、转移性收入比重稳步提高的农民收入增长结构。相关部门提出江苏省将在2015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77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9800元;家庭经营性收入5500元;财产性收入900元;转移性收入1500元。苏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52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6500元;家庭经营性收入4700元;财产性收入1700元;转移性收入2300元。苏中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87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1100元;家庭经营性收入5200元;财产性收入900元;转移性收入1500元。苏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7500元;家庭经营性收入5900元;财产性收入600元;转移性收入1000元。最终七年之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29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2600元;家庭经营性收入6800元;财产性收入1400元;转移性收入2100元。苏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1400元;家庭经营性收入

5500元;财产性收入2300元;转移性收入3300元。苏中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41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14500元;家庭经营性收入6100元;财产性收入1400元;转移性收入2100元。苏北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9400元,其中工资性收入9900元;家庭经营性收入7000元;财产性收入1000元;转移性收入1500元。由此可见,江苏省此次的收入倍增计划任务非常艰巨。通过对排除了价格因素干扰的江苏省总产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在最近五年来全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放缓,已由原来15.80%(2006年)的增长速度降低为2009年的12.60%。究其原因,主要是外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许多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面临倒闭破产的边缘,大量的农民工失业返乡,因此全省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有所下降。另外,物价上涨也是掩盖江苏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大因素,居民很难体会到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尽管政府通过央行准备金率上调、加息等措施控制物价上涨,但价格翘尾因素仍会在很长时间使价格水平停留在较高位置。因此,要想实现农村居民收入七年倍增目标就必须以保增长为前提,改善分配制度。具体可以从以下四点实施。

(一)促进充分就业,进一步巩固农民工资性收入

加大就业增收力度,大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全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充分就业。完善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引导企业构建工资持续增长的机制,形成政府监督调控、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的工资分配格局,切实提高企业一线职工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促进职工工资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1.加强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提高就业技能。通过普及义务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使农村居民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无论是通过订单培训还是培训券等模式鼓励农民多学习一门技术,以便今后的非农就业。建立健全面向农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文化结构和从业特点,开展就业型、创业型、致富带头型人员的培训。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着力推进职业技能鉴定,促进技能人才梯次发展。

2.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就业机会。充分发挥农民劳动力的优势地位,通过大力扶持乡镇企业解决当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促进农民兼业化。相对而言,农民的技能水平还是偏低的,因此很难从事技术密集型产业工作,要想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的提升就需要政府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让大量农民工流向这类企业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在非农务工中学习相关技术,从而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以便今后从事更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最终实现收入的倍增。

3.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职工工资逐年递增。根据不同行业之间的劳动条件和效益水平等因素,探索制定行业工资指导线。加强对企业工资总额核定和职工工资、福利实际支付比例的协调,重点提高生产一线职工(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力争每年都有所增加。

(二)推动创业致富,进一步稳定农民经营性收入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规模建农、龙头育农、合作带农、科技强农等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创业增收潜力。积极支持和鼓励农民开店建厂办实业,发挥一技之长搞创业,以更优的创业环境,更好的扶持政策,促进农民创业增收。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江苏特点农业现代化道路,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理念经营农业、现代知识培训农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口粮省内基本自给。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发耕地后备资源。把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建设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乡村旅游业。深入实施农产品出口振兴计划,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推进农产品品牌创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江苏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鼓励自主创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联合创业、返乡创业,引导外来资本和人员到农村投资兴业。充分发挥创业扶持政策对促进就业创业的积极作用,及时落实基地建设补贴、租金补贴、开业补贴、创业项目补贴、社保补贴等各类创业扶持资金。加大个私经济扶持力度,优化政策举措。

(三)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拓展农民财产性收入

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按照依法管理、政府引导、农民自愿、规范操作的原则,积极扶持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完善土地流转,优化拆迁安置补偿政策,鼓励农民拓展投资理财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1.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扩大农民土地流转的受益面,

加快建立农用土地流转价格评估机制,引导流转价格以当年粮食亩均产量,结合市场粮价,扣除生产成本后合理确定,并建立土地流转价格逐年增长机制,以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探索土地流转经营方式改革,创新土地流转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进程,提升土地产出效益,进一步放大农民土地流转收益。

2.完善拆迁安置政策。完善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更注重民生、更充分考虑权益、更惠及被拆迁户,实行货币化安置、实物安置、货币化与实物安置相结合的多元化安置方式,增加农民住房拆迁收入,引导各镇(街道)拆迁补偿标准逐步有序与市集体土地房屋拆迁补偿标准接轨,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探索改革安置房产权制度,力争突破政策瓶颈,逐步放开安置房转换为大产权房,促进农民资产大幅增加。

(四)强化保障帮扶,进一步提升农民转移性收入

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调整支出结构,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适应人口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城镇化加快的特点,完善现有的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加强宣传和指导,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严格执法,依据《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规范企业用工、提高社会保障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增加财政转移支付,提高对农业、农民直接补贴标准。一是完善公共财政支农的补贴方式,把惠农资金的重点继续放在农村道路、水利设施、防灾避险、科技兴农、基础教育和公共服务等领域,设立重点项目、重点设施建设评估监督机制,使有限的财力发挥应有作用,切实收到产业惠农、产业增收的效果。二是探索公共财政和市场资金相互协调的作用。以公共财政补贴为契机,依托农业补贴政策,吸引更多市场资金投入到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放大公共财政和市场资金的效能。

2.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提高农村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补助标准。加快建设城乡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制度规范为基础,以政府责任为主导,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方筹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适时提高扶贫标准,创新帮扶机制。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低收入农户帮扶制度,重点向失地农民、困难群众、弱

势群体倾斜,逐步实行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参考文献:

[1]陈兴鹏.国民收入倍增计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3)1:155-159.

[2]孔凡静.战后日本经济思想政策的大转变[J].宏观经济研究,1983(30):15-25.

[3]李长安.找准中国式收入倍增计划五大着力点[J].财会研究,2010(13):23-24.

[4]刘立仁.构筑农民收入倍增的“动力源”——推动农民收入倍增的有关建议[J].江苏农村经济,2011(4):15-17.

[5]孟圣山.促进农民收入倍增要重视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作用[J].江苏农村经济,2011(5):15-17.

[6]乔新生.中国应当制定怎样的收入倍增计划[J].西部论丛,2010(5):36-39

[7]屈霞.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和拉美国家福利赶超政策的比较与启示[J]. 中国财

政,2010.19:73-75.

[8]王志平.借鉴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不能操之过急[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10):3.-33.

[9]魏斯华.从《国民收人倍增计划》看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几个问题[J].世界经济;1980(3):53-61.

[10]许忠新.江阴农民收入倍增的四大路径[J].江苏农村经济,2011(5):12-14.

[11]杨天宇.居民收入倍增与中国经济增长:1-13,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5011497212.html,.

[12]张车伟,蔡翼飞,董倩倩.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学动态,2010(10):107-111.

[13]朱丹.从主体角度分析“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阻碍[J].商业经济,2011(3):23-25.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胡荣 内容提要:根据2001年在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10个乡镇913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资料,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作者认为,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经济越是发达,收入差距也越大。地域因素和不同收入来源都对农户收入产生显著影响。统计分析还表明,是否党员和是否担任村干部对农户收入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则对农户收入具有正面积极影响。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社会转型作者:胡荣,男,1962年生,博士,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导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也日益扩大。有关统计表明(参看唐平、曹蓉,1996),自1980年至1985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农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速度分别为16.4%、14.6%和12.9%。尽管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都均有大幅度提高,但地区差距则不断扩大。1980年,中、西部农村居民与东部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分别为37元和46元,到1995年收入绝对差距则扩大到724和1066元。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扩大引起了许多相关学者的注意。张平在研究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平等时,试图回答乡镇企业在农村收入不平等中的作用,认为中国农村收入差距既来自区域内也来自区域间,其中区域间收入差异对总的不平等贡献在加大,而区域间收入差距加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区域间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即各个区域间农村非农化就业机会上的不均等(张平,1998)。赵满华、窦文章(1997)在归纳农村居民收入发生变化的几个特征时,也谈到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分析(统计学角度)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学角度)

————————————————————————————————作者:————————————————————————————————日期: 2

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区域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可能危及社会和政治稳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过大的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加剧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如果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有可能激化民族矛盾,危及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测度方法和指标选取 (一)绝对差距 1.极差(R):反映总体中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离差,用以说明指标值的变动范围和幅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2.标准差(S):反映指标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计算公式为:nS i x/)(2 (二)相对差距 1.变异系数 将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收入水平进行标准化处理,就得到变异系数。分组和不分组的情况下计算公式分别为: 1

2()/uwi Vxn 2()/wii Vpx V是变异系数或加权变异系数,V越大,表示收入差别越大。V UW表示不加权变异系数,V W表示加权变异系数。 2.泰尔指数 1967年泰尔(Theil)根据统计信息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指标,用收入的对数值与等值分配的对数测度它们之间的差别,并用收入比重加权。一般主要使用下列分解公式: Nii yLOGNI11)0( GggggGggg vpLOGpIpI11)0()0( 其中,p g是第g组的人口比重,v g是第g组的收入比重。 二、现状分析 (一)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1、绝对差距逐步扩大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348元,东部372元,中部317元,西部346元;东部比全国高24元,是1.07倍,比中部高55元,是1.17倍,比西部高26元,是1.07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13786元,东部16974元,中部11634元,西部11309元;东部比全国高3188元,是1.23倍,比中部高5340元,是1.46倍,比西部高5665元,是1.50倍。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倍数都是呈逐步扩大趋势。 2

2021年关于农民收入情况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时间过的很快,转瞬间就到了升入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如何安排好自己的第一个暑假也成为了我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经过认真的思考,我决定对农民的收入情况进行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进行调查。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7%以上,做大范围的调查对于我个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几经思考,我决定对我的老家——沈庄村进行调查。 沈庄村地理位置沈庄村隶属与平顶山市叶县,地形以平原为主,紧邻许南公路,有河流通过,东有大型水库(正在兴建中)。 沈庄村具体情况沈庄村共有5多人口,全部是汉族,在外务工人员占1/2左右,留守家中的多为老人和儿童。沈庄村共有耕地1亩以上,人均耕地2亩左右。 沈庄村农民现阶段收入情况经过对沈庄村农民的走访调查发现,收入主要来自两部分。一、粮食收入。据调查发现每亩地每年中种两季,除去化肥、农药等支出,年收入仅为5元左右。二、在外务工收入,按某人每年在外务工1个月,每个月平均工资1元计算,该农民年均收入1元。这两项收入几乎占总收入的9%以上。其次还有个别农民通过饲养牲畜获得一定的收入。考虑到平均两个壮年劳动力有两个孩子,两个老人,这样综合算来,沈庄村农民的年人均收入为44元左右。 从以上沈庄村的各项情况可以看出,沈庄村没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没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的只是那1多亩地和一个未建成的大型水库。因此,沈庄村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农村。想要使这么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庄富裕起来,我们必须认真充分的利用那仅有的资源——耕地与水库。 一、从耕地说起,耕地直接产出的是粮食,而单单卖粮食已经被证明在现阶段是不能够提高农民收入的。而结合现阶段沈庄村的具体情况(没有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沈庄村的唯一出路就是进行粮食的深加工。经过在市场上的调查发现,小麦的单价是.8元每斤,而经过初步加工的面粉的单价则达到了。。。。。元每斤,而进一步加工生产出的速冻食品如饺子、汤圆等,单价更是达到课惊人的。。。。元每斤。由此可以清楚的发现,只要对粮食进行初步的加工,就能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更重要的一点是进行粮食加工这一行业的门槛并不高。所以,只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走粮食深加工这一路线是可行的。 具体措施(1)国家政策支持,设立专项资金用以农村设立乡镇企业;(2)吸引人才,国家应加大对于回农村工作的大学生的补助。 其次,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说白了就是将农村的土地合并起来,成立一个公司。每个农民都是股东,由专业人员经营土地。这样不仅会提高耕种效率,增加农民在市场上的话语权,而且能解放出大量优质劳动力。他们可以去从事第三产业等增加收入。 优点(1)农民从此不再是一个人面对险恶的市场,农民的话语权增加。增强了农民的自主性,农产品的竞争力以及抗风险的能力。(2)有利与农业高科技的推广。(3)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提高了耕种效率。(4)解放生产力,通过走农业产业合作化道路,剩余劳动力可以更加安心的在外务工或者进入第三产业。 具体措施(1)成立农业合作化产业集团公司。(2)吸纳人才。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简易版_1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订: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 告简易版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简易版 温馨提示:本报告文件应用在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请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套用。 有关数据表明,近几年来,燕郊地区农民收入持续不断增加,年胜一年,对数据深入分析发现,村民们推陈出新,一改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模式,发展多项经营的商品农业,另外农民思想也发生转变,不再固守土地,离乡务工也推动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

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xx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XX年年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劳动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

(完整版)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定量分析

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现状与地区差异 关于生活质量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早就有所论述。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加尔布留思早就在1958年出版的《丰裕社会》一书中就提出:生活质量是指“人的生活的舒适、便利的程度,精神上所得到的享受和乐趣”。罗斯托也早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提出:“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之后的第六阶段是“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追求精神生活和文化享受。恩格斯也曾精辟的描述过未来社会生活质量提高的美好前景“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我国将进入全面小康的建设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向更富裕的小康生活迈进”。我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 生活质量是多方面的,通常,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我国现阶段对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是客观方面②,包括居民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居民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生活环境等。本文以2000年的数据为基础,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对比中全面的反映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及城乡差异;第二部分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作定量分析。第三部分对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几点思考。 一我国农村居民整体生活质量及城乡差异 人们生活必须消费。消费质量是生活质量的主要内容。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因此,我们着重从收入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农村居民生活现状。 1、农村居民的收入 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改革以来,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提高到2000年的2253.4元,将近翻了四番,年平均增长13.7%;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22页 ②详细论述见周长城和饶权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中发表的《生活质量测量方法研究》

【2020年】最新江苏省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B O A C M N 2020年江苏省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请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作图必须用2B 铅笔作答,并请加黑加粗.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1.-2017的绝对值是( ) A.2017 B. 20171 C. -2017 D.-2017 1 2.下面所给几何体的俯视图是( ) A B C D 3.下列事件中是必然事件的是( ) A.-a 是负数 B.两个相似图形是位似图形 C.随机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落地后正面朝上 D.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4.如图所示,AB∥CD,AD 与BC 相交于点E ,EF 是∠BED的平分 线,若∠1=30°,∠2=40°,则∠BEF=( ) A.70° B.40° C.35° D.30° 5. 若点M(x ,y)满足(x+y)2 =x 2 +y 2 -1,则点M 所在象限是 ( ) A .第一象限或第三象限 B .第二象限或第四象限 C .第一象限或第二象限 D .不能确定 6. 如图,已知A 、B 、C 为⊙O 上三点,过C 的切线MN ∥弦AB , AB=2,AC=5,则⊙O 的半径为( ) A .25 B .45 C .2 D .2 5

l P A B O x y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 7. 2016年泰州市中考报名人数为6.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约为3.48万人,数34800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_________. 8.分解因式:2x 2-8=__________ . 9.把抛物线y=-x 2向左平移1个单位,然后向上平移3个单位,则平移后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______________. 10.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交于坐标原点O .若点A 的坐标为(﹣4,2),则点C 坐标为_____________ 11.如图所示,在3×3的方格纸中,每个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点O 、A 、B 均为格点.则扇形OAB 的面积大小为__________. 12.等腰△ABC 的周长是36cm ,底边为10cm ,则底角的正切值是___________. 第10题 第11题 第14题 第16题 13.小明用S 2 =10 1[(x 1﹣3)2+(x 2﹣3)2+…+(x 10﹣3)2]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那么x 1+x 2+x 3+…+x 10= . 14.如图,矩形ABCD 中,AD=10,点P 为BC 上任意一点,分别连接AP 、DP ,点E 、F 、G 、H 分别是AB 、AP 、DP 、DC 的中点,则EF+GH 的值为____________. 15.杨老师解方程组 时得其解为,由于不小心,滴上了两滴墨水,刚好遮 住了 两个数●和★,请你帮他找回这两个数●= ,★= . 16. 如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的坐标为(1,0),⊙P的半径为1,点A 的坐标为(-3,0), 点B 在y 轴的正半轴上,且OB=3,若直线l:y=3x+m 从点B 开始沿y 轴向下平移,线段AB 与线段A’B’关于直线l 对称,若线段A’B’与⊙P只有一个公共点,则m 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福建省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姓名: 专业:社会工作与管理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年09月06日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内容提要:根据2001年在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10个乡镇913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资料,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作者认为,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经济越是发达,收入差距也越大。地域因素和不同收入来源都对农户收入产生显著影响。统计分析还表明,是否党员和是否担任村干部对农户收入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则对农户收入具有正面积极影响。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社会转型 一、导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也日益扩大。有关统计表明(参看唐平、曹蓉,1996),自1980年至1985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农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速度分别为16.4%、14.6%和12.9%。尽管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都均有大幅度提高,但地区差距则不断扩大。1980年,中、西部农村居民与东部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分别为37元和46元,到1995年收入绝对差距则扩大到724和1066元。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扩大引起了许多相关学者的注意。张平在研究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平等时,试图回答乡镇企业在农村收入不平等中的作用,认为中国农村收入差距既来自区域内也来自区域间,其中区域间收入差异对总的不平等贡献在加大,而区域间收入差距加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区域间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即各个区域间农村非农化就业机会上的不均等(张平,1998)。赵满华、窦文章(1997)在归纳农村居民收入发生变化的几个特征时,也谈到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和家庭经营性纯收入的比重明显上升。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导致城乡的发展很不平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我国已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最悬殊的国家之一,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本文将研究上述问题,通过模型分析以期得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模型途径 RESEARCH ON THE IN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ine level of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roved notably.But there is a big problem, that is,the development among cities and rural areas are not the same,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Nowadays,our country has been one of countries which have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among urban and rural. It has influenced the progress ofsociety with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This model is hoped to find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solve out this problem through the analytic model. Keywords: ine inequality; model; way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报告(1)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报告(1)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

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因此,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的农民不知道三农指哪几方面,%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形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面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家庭

农村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农村居民收入调查报告 导语: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欢迎阅读这篇关于农民收入调查报告的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一: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非常困难.我们调查显示: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XX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XX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XX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XX年相比,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

加了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非常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况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XX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达到%。即使考虑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达到%。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只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

【2020年】江苏省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2020年江苏省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 3.答案必须按要求填涂、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恰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上) 1. 计算(-4)+6的结果为 A.-2 B.2 C.-10 D.2 2.我国最大的领海是南海,总面积有3 500 000平方公里,将数3 500 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 A.3.5×106B.3.5×107C.35×105D.0.35×108 3.下列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4.如图,数轴上有四个点M,P,N,Q,若点M,N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则图中表示绝对值最大的数对应的点是 A.点M B.点N C.点P D.点Q 5.如图是某个几何体的三视图,该几何体是 A.三棱柱 B.三棱锥 C.圆锥 D.圆柱 6.已知方程3x2-4x-4=0的两个实数根分别为x1,x2.则x1+x2的值为A.4 B. 2 3 C. 4 3 D.- 4 3 Q P N M 左视图 主视图 俯视图(第5题)

7. 八年级学生去距学校10km 的博物馆参观,一部分学生骑自行车先走,过了20min 后, 其余学生乘汽车出发,结果他们同时到达,已知汽车的速度是骑车学生速度的2倍,求骑车学生的速度.设骑车学生的速度为x km/h ,则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1010202x x -= B.1010202x x -= C. 1010123x x -= D. 1010123 x x -= 8. 若圆锥的母线长是12,侧面展开图的圆心角是120°,则它的底面圆的半径为 A. 2 B. 4 C. 6 D. 8 9. 如图,点A 为反比例函数y = 8x (x ﹥0)图象上一点,点B 为反比例函数y =k x (x ﹤0)图象上一点,直线AB 过原点O ,且OA =2OB ,则k 的值为 A .2 B .4 C .-2 D .-4 10.如图,在矩形ABCD 中,AB =4,BC =6,E 为BC 的中点.将△ABE 沿AE 折叠,使点B 落 在矩形内点F 处,连接CF ,则△CDF 的面积为 A.3.6 B. 4.32 C. 5.4 D. 5.76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不需写出解答过程,请把答案直接 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11.9的算术平方根为 ▲ . 12.如图,若AB ∥CD ,∠1=65°,则∠2的度数为 ▲ °. 13.分解因式:12a 2 -3b 2 = ▲ . 14.如图,⊙O 的内接四边形ABCD 中,∠BOD =100°,则∠BCD = ▲ °. 15.如图,利用标杆BE 测量建筑物的高度.若标杆BE 的高为1.2m ,测得AB =1.6m , BC =12.4m ,则楼高CD 为 ▲ m . A B F (第10题) O x y y = 8 x A B y = k x (第9题) D C E B A (第15题) A B D O C (第14题) D C B A 1 (第12题) 2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作者:李亚玲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难题,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政策因素、人口因素、教育因素、信息因素和农业生产因素。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需要针对以上几个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180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这段表述充分说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中国的发展将始终存在障碍。从经济角度看,由于收入分配不公,收入相对较低者的劳动积极性会大大减退,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角度看,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否,如果收入分配问题得不到改善,极有可能激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这些可预见的后果都迫切要求政府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逐步攀升。相较于1978年,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5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52.2倍。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使中国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综观图1,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到21 809.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6 977.3元,增幅明显小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57倍扩大为3.16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图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比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SPSS预测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S P S S预测分析 课程:经济预测 学时:2学时 实验目的和意义: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象意义。在分析1978-2005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基础上,用SPSS统计软件模拟曲线预测未来收入差距变化趋势,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预测模型的适用范围,能够熟练使用SPSS 软件中的各种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并针对各种不同的模型进行合理的选择。力争通过此次上机授课,使学生具备较强的SPSS软件分析预测能力。 分析方法: 回归分析方法。回归分析是指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依据其关系的形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字模型(回归方程),用来近似地表示变量间数量平均变化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按分析变量的多少可以分为一元回归与多元回归分析;按分析变量间的表现形态不同,可分为线性回归分析与非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1978-2005年我国城乡收入比值数据,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中的回归分析功能(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建立回归方程,并根据此方程预测下几年的城乡收入差距值。

实验目标与结果: 能够运用多种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选择拟合效果好的回归模型,并根据模型得出的回归方程预测下几年的城乡收入差距比值。 程序与步骤: 一、向SPSS系统中输入原始数据 (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具体操作程序是: 1、打开SPSS系统,进入Data Editor。 2、点击Variable View,定义变量性质。

3、点击Data View,输入原始数据。 二、应用SPSS实现回归分析的步骤: 1、点击Analyze菜单Regression中选择Curve Estimation命令。

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3176-31 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完整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 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 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 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 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 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 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 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己所在县农民增收问 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 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 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

亲戚优势利用电话、短信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

对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对乡镇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到造型设计、款式创新乃至工艺手段还跟不上国际先进水准,必须加速寻找新的突破。 6、运动装将继续受到青睐。在全民健身运动,鼓励健 康生活的促进下,运动装受到全社会喜爱而成为人们必备之装。 7、量身订做的置衣方式将继续发展。在人们讲究品位、崇尚个性的今天,批量生产的成衣已不能包罗所有的生活内容,一些正规装、礼服和特别要求的服装将会在专业店订做解决。因而,今后高级时装店将增加,市场上的服装将更具个性和更加丰富 服装市场已经相当成熟,市场空白点似是无迹可寻,想要切入市场必须要下更深的功夫。高端市场被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国际品牌占有,中端为港台品牌所占,低端才是国

内品牌,我国的一线品牌也只能勉强与港台品牌做竞争,而且后续乏力。高中低三种层次泾渭分明。我国优秀的服装企业何尝不想打造出国际服装品牌,然而消费意识,整体环境,无不制约了这种理想的实现,可以这么讲,目前我国还不具备成就国际服装品牌的土壤,成就国际品牌是整个民族服装行业长期的奋斗目标,因此我们在创造国际品牌的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努力,还要懂得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理智的进行。国际品牌注重整体风格和品质工艺,港台品牌注重形象与时尚,而国内品牌更有心机,三者都有我们许多借鉴的地方,如何找到更好的整合点至关重要。做高端品牌必须与法、意、英、美等国的服装公司合作,做中档品牌必须借鉴港台成功模式或者进行深入合作,通过合作之后的自主研发,才有成功的可能。 可以预见,服装贸易摩擦即将进入高发期。因此我们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巩固现有市场,维护出口秩序;共享潜在市场;创新新的市场;实行标准化战略。出口企业更应做好“后配额时代”的应对良方:首先是积极推进企业改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实业化建设,促进贸易向上下游的延伸,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三是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逐步开发自有品牌;四是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吸收消化国外的先进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原因分析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发展经济学课程论文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基于公共产品供给差异的分析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1.导言 (3) 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3) 2.1 可支配收入扩大 (3) 2.2 消费差距扩大 (5) 2.3 储蓄差距扩大 (7) 3. 公共产品供给角度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7) 3.1 公共产品的涵义及特性 (7) 3.2 公共产品供给城乡差异的表现 (8) 3.2.1 城乡教育资源不对称 (8) 3.2.2 城乡基础设施不平等 (9) 3.2.3 城乡医疗保险不均衡 (10) 3.3 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对城乡收入差异的影响路径 (10) 3.3.1 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10) 3.3.2 对城乡居民人力资本积累的影响 (11) 3.3.3 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11) 4. 结论与思考 (11) 4.1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11) 4.2 按照公共需要的层次性明确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顺序 (12) 4.3 根据效率原则、灵活多样地生产和提供公共产品 (12) 参考文献 (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本文采用历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水平以及储蓄等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并从教育、基础设施及医疗保障等公共产品的城乡供给差异方面来探讨其对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扩大的影响路径。在此基础上,对政府制定与落实公共产品分配与供给的相关政策,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异的效果。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公共产品供给差异 一、导言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居民生活持续得到改善, 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改革初期分别增加了49.0倍和37.6倍;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绝对值1978 年为209. 8 元, 2009 年扩大为12021.48元①。针对这种状况, 不少专家、学者从收入差距的现状、形成原因和性质、以及收入差距过大的不良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与深入的研究, 并提出了很多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城乡收入数据进行分析,从公共产品的城乡供给差异,来探讨其对城乡差距扩大的贡献,并依此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意见。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表现 1978 年我国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在迅速提高的同时, 差距也在不断拉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 ①上述数值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的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2020届中考模拟江苏省镇江市中考数学模拟试卷(含参考答案)(Word版)

江苏省镇江市中考数学试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4分.) 1.(2分)﹣8的绝对值是. 2.(2分)一组数据2,3,3,1,5的众数是. 3.(2分)计算:(a2)3= . 4.(2分)分解因式:x2﹣1= . 5.(2分)若分式有意义,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 6.(2分)计算:= . 7.(2分)圆锥底面圆的半径为1,侧面积等于3π,则它的母线长为. 8.(2分)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经过点A(﹣2,4),则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填“增大”或“减小”) 9.(2分)如图,AD为△ABC的外接圆⊙O的直径,若∠BAD=50°,则∠ACB= °. (2分)已知二次函数y=x2﹣4x+k的图象的顶点在x轴下方,则实数k的取值范围是.10. 11.(2分)如图,△ABC中,∠BAC>90°,BC=5,将△ABC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点B 对应点B′落在BA的延长线上.若sin∠B′AC=,则AC= . 12.(2分)如图,点E、F、G分别在菱形ABCD的边AB,BC,AD上,AE=AB,CF=CB,AG=AD.已知△EFG的面积等于6,则菱形ABCD的面积等于.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有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3.(3分)0.00018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 A.0182×10﹣3B.1.82×10﹣4C.1.82×10﹣5D.18.2×10﹣4 14.(3分)如图是由3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组成的几何体,它的左视图是() A.B.C.D. 15.(3分)小明将如图所示的转盘分成n(n是正整数)个扇形,并使得各个扇形的面积都相等,然后他在这些扇形区域内分别标连接偶数数字2,4,6,…,2n(每个区域内标注1个数字,且各区域内标注的数字互不相同),转动转盘1次,当转盘停止转动时,若事件“指针所落区域标注的数字大于8”的概率是,则n的取值为() A.36 B.30 C.24 D.18 16.(3分)甲、乙两地相距80km,一辆汽车上午9:00从甲地出发驶往乙地,匀速行驶了一半的路程后将速度提高了20km/h,并继续匀速行驶至乙地,汽车行驶的路程y(km)与时间x (h)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该车到达乙地的时间是当天上午()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

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2-03-12T09:19:10.047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12月(上)供稿作者:闫新娟 [导读] 居民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中的核心问题是城乡差距问题。 闫新娟 (滑县统计局河南安阳 456400) 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摘要: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过大不只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因为漠视差距扩大,与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这会动摇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动摇社会主义的制度根基。邓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讲过:“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如果搞两极分化,就可能出乱子。”现在,贫富悬殊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是该高度警惕的时候了。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现状分析 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过大不只是民生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因为漠视差距扩大,与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这会动摇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动摇社会主义的制度根基。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最近,中国社科院发布了2011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已达到国际公认的结构失衡程度。1980年以来的30年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比值,从1980年的2.5倍上升到2010年的3.23倍,只有少数几年反复,绝大多数年份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城乡收入差距是我国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经济结构。但是,该差距并没有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有所缩小,反而有所扩大,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农民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再加上城乡居民所实际享受到的公共产品的不同,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更大。从某个角度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不协调有很大关联。 分配现状主要表现在:地区收入差距在逐步加大,总体来说是东部明显高于西部;城乡及城乡内部差距十分显著;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严重,如垄断行业、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和新兴产业等收入高,而一些传统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收入在相对下降。 二、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 居民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中的核心问题是城乡差距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不能从发展上找原因,而应该从体制和政策上找原因:一是农民作为土地承包经营者没有从土地的流转和升值中得到相应的利益;二是城乡分割的户口制度沿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三是城乡之间的逆向再分配政策也是沿用了原有政策。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是众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但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改革本身带来了收入差距的扩大。就改革后20多年来收入差别的扩大趋势而言,也主要来源于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重大改革。体制改革给经济注入了活力,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等,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村居民内部和城镇居民内部的个人收入增长都是不平衡的,这在客观上推动了收入差别的逐渐拉大,并逐渐形成高、中、低各种层次的收入阶层,这不能不归结为体制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城乡整体角度讲,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与农村和农业改革的相对滞后是有关系的。 2、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所以显著,这与政府长期的认识和采用的政策有较大的关系。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为了支撑工业的发展,国家采用人为的方式使资源从农业向工业转移。同时政府不允许农民“进城”,认为如果允许农民“进城”的话,可能导致现有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引发许多社会问题,而且,政府要给城市居民各种补贴,大量农民“进城”,政府将不堪负担。事实上,这种政策将城乡割裂开来,导致大量的劳力挤在土地上谋生,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其它国家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现代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政府如果限制城市化,经济将永远停留在二元结构上。 3、市场机制及管理缺陷拉大了收入差距。市场机制及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所引起的分配秩序混乱也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原因。具体表现在:垄断现象严重,有些部门和单位凭借行业垄断及某些特殊条件而获得垄断利润,为其职工发放额外收入,基本分配失去控制;有些部门和单位的分配失去控制,有人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漏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个人私利,造成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等。有的行政机关把属于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商品化”,强行向服务对象收费或摊派。 4、制度转型中的不合理收入扩大了收入差距。政府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是对的,也极大的激励了生产力的发展,问题在于许多人似乎忘了先富的前提条件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1984年,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但同时伴生的竟是国有资产流失,损了国家而肥了一小撮“内部人”,特别是股份制改造,在一些地方竟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后一次“免费午餐”。这些年,因为监督机制缺位,甚至是权力的介入,产生大量黑色收入,导致一部分人暴富,为广大人民深恶痛绝。另外,还有一些介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收入”。西方把这种因享有特权而获得的额外利益的现象称为寻租行为。寻租泛滥,很多人产生严重的不平等。这些不合理收入,使一些人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在新一轮的角逐中,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三、改革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及缓解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扩大是不合理的,因为有的收入是遵循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原则,而有的收入并非基于市场公平竞争原则,而是由于我国发展不平衡,改革不到位和政策措施滞后、手段不足等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些原因造成的差距应该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否则改革发展带来的利益会落到少数人手中,由于我国实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根本原则,如果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就会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所以应采取“适度差距”原则,在坚持市场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