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常用名词解释

藏传佛教常用名词解释

3、金刚乘
若以二分法,可将佛教分为大、小二乘;大、小乘之主要区别,在于无上菩提心—为利益众生愿成佛。大乘又称菩萨乘,若以因果来分则有显、密二宗。即大乘佛教可分为因乘及果乘,因乘名般若密多乘,一般称为显教,或直接称为大乘;果乘就是金刚乘,一般称为密教或密咒乘,亦有通称密宗。

大乘与金刚乘有相同的目标:引导一切众生成就圆满佛果的心。一般而言,大乘与金刚乘有相同的见解,但是成就果位的方便道或方法不同。简单地说,金刚乘就是果乘,大乘为因乘或体性乘。

大乘被称为因乘,是因为大乘主要是在教导成佛的因,正见、正定和正行是成佛的根本。大乘认为要成佛就必须具足种种正思惟,必须净化某些染污等等。虽然大乘基本是因乘,但它有时也会暗示结果,特别是在讨论佛性的时候,相对地,金刚乘几乎完全把重点放在果位上。金刚乘是果位的直接教法,需要能了解教法、具足上等根器的弟子。

金刚乘除了发无上菩提心外,还有其善巧方便的修行法门------观想。透过观想觉了空性实相。大乘的修行方式是利用因来趋向果,而金刚乘的方法则是把因果放在一起,果实际上就是因。金刚乘与大乘,在究竟真理方面并没有差别,但是两者处理相对真理的方法则有出入,特别是金刚乘透过观想本尊、念诵真言等等转化相对真理的方法和大乘不同。

此外,金刚乘和其它乘另一个不同的地方,在于小乘、大乘强调心的训练,而金刚乘则强调认识心性。

再者,金刚乘一般又分为四部密续,这四部并非不同理论的派别,而是针对四种不同心态的弟子所设计的不同方法。四部密续分成事部密续、行部密续、瑜伽部密续,以及无上瑜伽部密续。(摘自《佛教的见地与修道》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并参考《三乘杂志》第四十八期。)

4、西藏佛教的派别
藏传佛教大致可分为四大教派,即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

一、宁玛派
以九乘次第而闻名的藏传佛教旧译派系名。最初在公元八世纪中叶,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初由印度翻译传入藏地,经印度佛学家白玛炯涅加以宏扬。白玛炯涅也就是莲花生大士,他是藏传佛教的始祖,若没有他,可谓就没有今天的藏传佛教。据历史中记载,当时在西藏盛兴本土的一种巫教,所有的藏民,尤其是王朝里所有的大臣几乎都是信奉该教。因此,令他们改信佛教是一件很棘手的事。后来决定以辩论和较量神通的方式来裁决国教,佛教在较量中大胜,使对方退出其原来的国教地位

,逐放到西藏边远地区。从此佛教取代了西藏的本土教,传遍了整个西藏,使西藏变成了所谓的佛教净土。

寧瑪派著名六大寺庙:噶陀寺、白玉寺、佐千寺、多扎寺、敏珠林寺、雪谦寺

二、萨迦派
十一世纪中,坤?衮却杰玻倡建萨迦寺,创立以道果论为法要的藏传佛教一派系名。后经萨迦班钦等萨迦五代祖师弘扬,并有僧俗两系传承,至十二世纪萨迦班钦、八思巴叔侄与蒙古皇帝缔结法缘,因此萨迦法王成为西藏的统领,直到十四世纪中叶止。此派著名有三大支派,及萨派、鄂派、察派。

三、噶举派
“噶”意为“佛语”;“举”意为“传承”。传承金刚持佛亲口所授密咒教义的教派,是藏传佛教派系之一,在十一世纪由大译师玛尔巴等人所创立。该派在西藏分为两大支系,由琼波克珠所传者,名香巴噶举,这一系在十五世纪已没落;由玛尔巴译师所传的名达波噶举。达波噶举后来发展出四大派系如下:噶玛噶举、采巴噶举、跋绒噶举、帕竹噶举

其中帕竹噶举一系又分出八小派,即:直贡噶举、达隆噶举、竹巴噶举、雅桑噶举、措普噶举、休色噶举、耶巴噶举、玛仓噶举

四、格鲁派
宗喀巴·洛桑扎巴大师在十四世纪所创藏传佛教派系名,主张显密讲修结合,此派所着袈裟和僧帽均为黄色,故称之为黄帽系。

该派六大寺庙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西伦布寺、拉布楞寺、塔尔寺( 嘎玛仁波切开示)

5、僧人的分类
札巴:对一般出家学佛之普通僧侣称呼,也称为古修或阿科/阿卡。
喇嘛:“上师”之意,对所有修行金刚乘之僧侣的尊称。在青海西康宁玛巴、噶举巴,对闭关三年三月修行者之尊称。
多杰诺本:阿阇黎、金刚上师之意。为听闻显密佛法多年后,进入修行院闭关修行多年,证悟通达实证实修者;并经传承最高法台(法王)认可,担任密法大型法会坛城之执法上师,故亦可称寺庙方丈。如莲花生大士为西藏第一位阿阇黎。
堪布:精通经律论三藏等显密教义之教授,或可为人剃度、受沙弥比丘戒之三藏大法师;精通任何世间法,如画师、诗词家等皆可称为堪布(文学堪布)。
格西:即精通佛学之博士,有许多种,有精通显法之格西,称为拉仁巴格西;及精通密法之格西,称为阿仁巴格西等等。
祖古:即转世者。普遍称呼某位高僧乘愿再来,及菩萨降临世间之大成就者;殊胜者如莲花生大士、释迦牟尼佛。
赤巴:即黄金法台。一个传承法脉地位非常崇高之尊者。如嘎登法台,为宗喀巴大师之摄政者。如莫札法王,为噶陀

传承之黄金法台。一般之寺庙方丈亦可称呼为法台。
法王:尊称“法王”者,情况有几种:一者,古时候信奉佛教非常虔诚,且护持佛法之国王,如古印度之阿育王、西藏之赤松德赞。二者,信徒称呼对佛法弘扬有钜大贡献,而已涅盘之大师,如宗喀巴大师、龙千巴大师等。三者,1720年元世祖封萨迦派八思巴大师任国师后,称呼受敕之高僧为法王。但西藏目前对僧侣之尊称中并无此封号。
丹比达波:即教主,特别称呼某一传承现任的领导者,也是对传承领袖之尊称。( 嘎玛仁波切开示)

6、喇嘛(上师)
“上师”就是善知识。善知识的意思有两种,一是外善知识(外在上师),一是内善知识(内在上师)。
所谓外善知识,佛在《总集经》中说:所有的佛以及进入菩提之道的菩萨行者们,必须依靠善知识。弥胖仁波切说:佛、薄伽梵、进入菩提道的菩萨行者们,以及将佛、菩萨传下的六度等法宣扬给别人的高僧大德等,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外善知识把大乘的法门如法地传授,又将善巧的法门告诉我们,让我们心中产生内善知识,了解善巧与般若双运的道理和方法。所有让我们进入究竟解脱之道的诸上师,就是外在善知识。而内善知识是真正由我们心中发出,包括正知、正念、不放逸及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依靠它们,才可以得到短暂的人天福报和永久的佛果。(嘎玛仁波切开示)

9、灌顶
梵文为「阿毗ㄎ一噶」,有「驱散 」及「注入」之涵意,也可以翻译为「授权」。在修行密法时,首先要有一位具足实证资格的上师,设立本尊坛城,以使密法的修行者,能够了解此种本尊的实修方法。
在本尊坛城中,依次透过用宝瓶的甘露水、咒幔、本尊法相、铃杵及水晶等具有不同意义的法器,配合修持仪轨,用以驱散行者的所知障及烦恼障,或清净身口意之罪业,并注入智能之力,让受灌者透过不同的观想,及咒力的加持,觉悟自己心性本质的诀窍,达到内在身口意、气脉明点当下净化,成为佛的身语意三门金刚。灌顶使受灌者成熟为修密之容器,犹如世间之授权,从此可听闻修习殊胜之金刚乘。 (嘎玛仁波切开示)

10、伏藏
“伏藏”,藏文是“爹玛”。“爹”,有“宝贵”和“值得保全”之意,是指一件很珍贵的东西被埋藏,最终再被发掘出来。莲花生大士自从到西藏传扬佛法后,发觉当时藏人的质素未足以接受密法,以及当时有些法的因缘尚未成熟,故离开西藏前,将很多教法、佛像、法药埋在不同的领域里——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

的在虚空,甚至有的在圣者的甚深禅定之中。
伏藏是宁玛派所独有,包括取藏特有的方法和原则。取藏者被称为「得登巴」,相传都是莲师和他的弟子的化身,能圆满地重整伏藏经文,并准确地解读伏藏经文的理论和方法,最著名的如《西藏度亡经》等等。参《雪域虹光 光明金刚密库》,金刚上师 卓格多杰着

11、金刚舞
藏传佛教在大型法会及特殊节庆之时,用歌舞的方式表达佛菩萨神变幻化度众生的方式。金刚舞可分为上师舞、本尊舞、空行舞、护法舞:

一、上师舞:如在藏历六月初十、莲师成道日所举行者。寺庙僧众或修行者戴上莲师八变等等面具以及戏服,手拿不同的法器,纪念莲花生大士以不同的身相度化不同容器之众生。

二、本尊舞:法师或修行者,扮演报身佛的寂静及忿怒等等形象,随之祈求报身佛降临在他们身上,配合大型法会之修法仪轨,以勇猛舞姿来摧毁、降伏妖魔鬼怪。又以无量的大慈大悲度化妖魔鬼怪、以及受着所知障、烦恼障、业力紧迫的六道一切有情众生。

三、空行舞:在坛城前,以年轻、庄严、声音嘹喨的喇嘛来扮演空行母。他们以歌声、舞蹈及手印、法药,来赞叹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的事业及功德,祈求所有在净土的勇父、空行赐予所有修行者所有共与不共的成就。

四、护法舞:喇嘛们扮演阎罗王或天龙八部等等,透过金刚舞不同的变化,表达因果业力真实不虚,以及山川江河都有神祇存在,对于因果业力及大自然都要心存敬畏;同时,也祈愿得到真实护法神的庇佑,祈求国泰民安,佛法广传。( 嘎玛仁波切开示)

12、金刚杵
代表坚固、锋利之智能。可断烦恼、除恶魔。因此,它代表佛的智能、空性、真如等等。金刚杵有五股、九股的等等。《大藏密要》说金刚杵是菩提心义,能断坏二边(空有),契于中道。中有十六大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各有五股,表五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蜜,能摧毁烦恼。所以金刚杵图案在藏传佛教寺庙里触目皆是。( 嘎玛仁波切开示)

13、金刚铃
修法时所用的法器,代表佛的善巧、方便,以及大慈大悲。它也有「觉醒者」之意,铃声能让有情众生在无明的睡梦中苏醒过来。

其柄端有佛头,或五股及九股的杵形。铃身有八大菩萨心咒及璎珞。远看似象征佛意的佛塔,直看是本尊坛城——曼陀罗。金刚铃要和金刚杵一并使用。铃杵也有阴阳和合及慈悲与智能双运的涵意在内。金刚杵和金刚铃是密法修行中不可缺少的法器之一。(嘎玛仁波切开示)

14、荟供
在清净的

佛堂及坛城前,摆设食子、水果、鲜花等供品,经由具德上师等僧众修法加持,转换成殊胜圆满之无量五妙欲供品,迎请净土和圣地之众传承持明上师,及寂静、忿怒本尊(佛)、勇父空行(菩萨)、护法众降临聚会坛城上,纳受享用供品;忏悔自己无始以来所犯之戒律、破三昧耶戒(誓言)等等罪过,祈请消除所有病痛灾难、烦恼及所知等业障,暂时成就人天中所求皆遂愿(如福慧增长、事业顺利、障碍消除、脱离魔难)之福报,究竟成就持明(佛及菩萨)之果位。在密法本尊修法仪轨中,皆须修持荟供,以每月初十的莲师荟供及每月二十五空行母荟供最为普遍,也可在圣地、节庆日、佛菩萨及殊胜传承高僧上师之诞辰日及涅盘日作荟供。(嘎玛仁波切开示)

15、火供
以燃烧供品的方式供养给本尊。火供的对象有世间的护法神、多闻天王、赞巴拉等等;出世间者为智能本尊,如阿弥陀佛、观音等等。在火供时,将炉坛观想为佛或护法神所住的宫殿及坛城,外在是火的形象,但内在分别为佛、护法神及他们的眷属。所有的供品,如五谷杂粮、油、金银等等,都分别象征贪、瞋、痴、嫉妒、傲慢及不同的业力,藉由燃烧供品,他们都欢喜接受。
供品经过佛法加持转换成殊胜无量之供品,透过供养来成就息、增、怀、诛,分别达到消除业障,增长福德、智能、长寿,怀柔冤亲敌害、烦恼,诛灭贪、瞋、痴、无明、恶魔、外障(烦恼魔、蕴魔、天子魔、死魔)。以火供功德回向法界,依修法者殊胜功德与诸佛菩萨慈悲之力合而为一,真正能令法界心喜,十方吉祥!

16、甘露丸
密续中云:即使不作禅修亦有成佛之道。而经由「尝味」即其中之一最胜法,也就是以尝食「藏密各教派如法修持本尊仪轨,经咒加持不断圆满制作之甘露法药丸」,而得以结下成佛之因缘。凡大福报缘得尝食甘露法药、甘露丸者,现时与究竟的利益是不可思议的。
各种珍贵甘露法药即甘露丸之制作,均置入无数佛菩萨稀有佛宝舍利,和各传承历代祖师、法王、证悟大成就者舍利,及加持圣物,再加上取岩大师取自岩藏宝库中珍贵大加持法宝圣物,和千百种高贵药材总集炼制完成。福报缘得珍贵甘露法药者,自心必须绝对虔诚尽信;且尝服者必得佛菩萨、本尊的大加持。经由尝食可清净此生之身、口、意的不净,也可去除疾病,使之不受一切恶疾之侵扰,令一切邪魔精鬼无法伤害。也可治无明业障,并能防御各种灾劫障难,去除非时而死之意外,更有助于行者禅坐修持,而对于清除烦恼有所助益,而使修行者于心性的观照上更臻

圆满。也可使人之财富、权势、福德、寿命、智能增长,同时对修法之了悟亦会增上,且命中不堕三恶道,而能种下往生佛净土的因缘。(根据嘎玛仁波切开示,并参考迦旺强巴弥勒佛学会及台中竹巴噶举佛学中心之‘藏密尝食解脱宝珍贵加持甘露法药丸’说明)

18、大礼拜
为密宗礼敬诸佛方式之一,是四加行之一。大礼拜原为西藏佛教的特殊礼拜方式,又称磕长头。四加行中之大礼拜,即是将这种特殊礼拜方式融入仪轨中的一种修行方法。大礼拜须五体投地,以全身伏于地面来顶礼,五体(额头、双手、双膝)代表五毒,藉由大礼拜将深重的五毒忏尽。 ( 嘎玛仁波切开示)

19、金刚乘十四根本戒 马鸣菩萨 造

金刚持云诸成就 随阿阇黎行出生
由是于彼轻蔑者 说为根本第一堕---不批评毁谤上师

从善逝语违犯者 说为根本第二堕---不违犯世尊教法

金刚兄弟起忿争 说为根本第三堕---不对金刚兄弟起忿争,不挑拨是非

于诸众生舍慈心 说为根本第四堕---对众生不忘失慈悲心

断正法根菩提心 说为根本第五堕---不畏困难救度众生,不退失菩提心

毁谤自他宗派法 说为第六根本堕---不毁谤显密经典及非佛说,不毁谤自他宗派

于未成熟诸有情 宣说密法第七堕---于因缘未成熟者,不得轻易说密法

轻蔑蕴即五佛体 说为根本第八堕---自身为五方佛五智之本质,不可伤毁

疑诸自性清净法 是为根本第九堕---不偏废「空」「有」,不怀疑诸自性法

于毒常具大慈心 说为根本第十堕---不与毁谤上师、佛、法、僧的人为友作伴

分别离名等诸法 说为根本十一堕---不于诸真实法中自行分别,不起信解

破坏具信心众生 说为根本十二堕---不破坏具善根善信之人,应对真心学密者说真实法

不依已得三昧耶 说为根本十三堕---依已得之三昧耶备妥法器及密法所需物品

毁谤妇女慧自性 说为根本十四堕---不轻视毁谤女人,应尊敬妇女成佛自性

密者由断彼诸堕 决定当得大成就

从此三昧耶退失 为退失魔所损恼

由此感受诸痛苦 命终颠倒堕地狱

安住等持上师前 所有诸物作供献

于三宝前作皈依 菩萨戒等律仪者

设若希求得利益 咒者厉力应当持

21、利美运动
十九世纪后半叶,兴起于西藏的教义研究运动,意义是「无宗派」、「无偏见」的运动。由宁玛派的巴珠仁波切、蒋扬钦哲旺波仁波切、弥胖仁波切,以及噶举派的蒋贡康着仁波切,格鲁派的图登曲吉扎巴(也称弥涯昆梭),萨迦派的沃罗爹

旺波等诸位上师所倡。
此运动之精神强调,信徒并不须放弃本来的教派或修学重点,而是同等尊重所有教派的喇嘛和教义,因此可以研究不同的教理,从事不同的修行。但修行道路必须依照一个传承的系统,才不会紊乱,等到我们能够证悟佛法本质时,自然就会明白各宗派在佛法的本质上完全相同,各宗派之不同祇是重点和善巧方便的不同而已。(参见《了义炬 活用佛法》,蒋贡康着仁波切、塔汤仁波切)

22、哈达
一种作为礼品的长条丝织物或麻织物,是藏人社交活动中的必需品,凡婚丧嫁娶、节日庆贺、参神礼佛、拜会尊长、联络感情、乔迁新居等等,都有敬献哈达的习惯,故其所包含意义非常广泛,有祝福、庆贺、尊敬、友谊,又有哀悼、同情等含意。
地位相同的人,哈达互献,主人双手捧哈达献给客人,客人收下后,另取一条回赠主人。地位低的人交给地位高的人,只能将哈达献于他的座前或者手中。晚辈献给长辈的哈达,长辈接过后又转挂在他的脖子上,含有为其祝福的意思。求婚或请求帮助,对方收下哈达即表示接受,退回哈达则表示拒绝。
哈达有多种颜色,常见的有蓝、白、黄、绿、红五种。藏人最常用的是白色哈达。自古以来,藏人认为洁白无暇最能象征人们纯洁的心灵和表达真诚的心愿。五彩哈达是由蓝、白、黄、绿、红五种颜色组成,是最珍贵的礼物,只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如作彩箭以献给菩萨或近亲。(参见《西藏历史文化辞典》,王尧、陈庆英主编)

23、西藏丧葬
一、天葬:在西藏称为「鸟施」,也就是让鸟兽来吃掉身体。天葬的意义正如「鸟施」所表达的,是一种献供,或者说是布施行为。有形的生灵与无形的生灵(如饿鬼)都是非常值得对之慈悲的,因此将自己的肉体奉献给他们,是此生的最后一件功德,同时对于解脱也有益处。
二、火葬:一般的火葬,要请一位高僧担任「火祭上师」,在火葬场举行密宗仪轨,向燃烧尸体的火炉中添加芥子等多种物品。这等于将尸体献给神灵,所以火葬也是一种供养行为。
三、塔葬:藏传佛教中使用塔葬者,多是有名望的高僧、大活佛、著名学者、大寺院住持,非一般人能用。意义有二:一是表示纪念,二是作为圣物供养。方式有二:一是火葬以后,将骨灰或舍利子装入塔中供养;二是将遗体经过一番处理后,装入塔中,即肉身灵塔。 (参《藏传佛教信仰与民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