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FOAM研究博文集

OpenFOAM研究博文集
OpenFOAM研究博文集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我国的民族政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对研究我国民族关系,对当代中国的民族工作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的制定和完善,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这56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 第二,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经历了从分散的多元到结合成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经过2000多年不断发展壮大、融合了众多其他民族的汉族。汉族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汉族遍布各地并大量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汉语逐渐成为许多民族的共同语言,由此形成一个点线结合、东密西疏的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多元一体的骨架。由于汉族的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 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行不悖,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高层次的民族实质上是一个既一体又多元的复合体,其间存在着相对立的内部矛盾,是差异的一致,通过消长变化以适应多变不息的内外条件,从而获得这一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特定条件下多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几千年的密切交往中,共同的地理疆域、共同的历史使命、共同的传统文化使56个民族形成了一个“多元一体”的复合型民族—— —中华民族,因此也必然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传统。这一历史规律和历史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尊重和发扬,成为我国国家统一完整,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与我国的民族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从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我国的民族政策 ■马启智

唯识论

唯识的现实意义 杨小福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但凡了解点唯识学的人都知道其义理对现实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要将唯识之体作为现实之用,必先深刻地理解唯识学所阐述的形而上之义理。既然拿来用,必定涉及到学以及用。大家都知道,唯识可以看作是佛教鼻祖,但是后来佛教本身也分了派别,单独的派别义理并不能完全代表唯识,由于此文侧重点不在此,因此不再细谈。可以这样说,如果将唯识看作体的话,那么现实社会中的佛就是用。而大部分人对唯识的接触都是从学佛或了解佛而开始的,可是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易将学佛与佛学混为一谈,致使在追求佛学过程中“失之一毫,谬以千里”。学佛于佛学为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现实生活中很多求佛之人不能完全区分学佛与佛学之真正要旨,甚至对于学佛之目的也不尽清楚。处事不争就能带来好运。另外,万物是紧密联系的整体,表现在人这个群体中就是整个人类群体当中的生死,好坏,是非都是没有差别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也是错,错也是对。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学佛的一个大境界就是能让我们明白,福报源于给予众生的施舍,然而这种施舍是无条件,无目的的。最后为人处事宽容便能获得心灵的丰盈! 关键词:唯识;福报;施舍;宽容 释义 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中国唯识宗立宗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大乘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世亲的《唯识三十颂》为主线,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揉合印度十大论师的诠释编译而成,最能体现法相唯识学派的基本思想。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第一章□1) 1.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为113792211人占总人口比重为(D) A. 6.68% B. 8.04% C. 8.41% D. 8.49% 2.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B)4个民族 A.满、壮、回、蒙古 B.壮、满、回、维吾尔 C.壮、回、苗、蒙古 D.回、藏、满、壮 3.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人口最少的是(A) A.塔塔尔 B.鄂伦春族 C.赫哲族 D.珞巴族 4.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C) A.大杂居、小聚居 B.交错杂居 C.大分散、小聚居 D.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5.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有○1地域辽阔、人口稀少○2物产众多、资源富集 ○3多数居于边疆和国防战略要地○4地广人稀、土地贫瘠(A) A.○1○2○3 B.○1○3○4 C.○2○3○4 D.○1○2○3○4 (第二章□2) 1.中国各民族的起源和发展的特点有○1外来性○2本土性○3单一性○4多元性○5多样性(C) A. ○1○2○3○4○5 B. ○1○3○5 C. ○2○4○5 D. ○3○4○5 2.曾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活动过的游牧民族有○1猃狁(xian.yun)○2匈奴○3蒙古○4鄂伦春○5契丹(A) A.○1○2○3○5 B.○1○2○3○4 C.○2○3○4○5 D.○1○2○4○5 3.开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是在那个时期(B) A.夏、商、周三代 B.秦汉 C.魏晋南北朝 D.隋唐 4.少数民族不仅有发达的畜牧业,农业方面也创造过灿烂的文明,如宁夏的水利工程“秦渠”、“唐徕渠”,那么,新疆人民独创了什么水利工程(C) A.邓国渠 B.白渠 C.坎儿井 D.都江堰 5.蒙古族的历史著作有○1《青史》○2《蒙古秘史》○3《蒙古黄金史》○4《蒙古源流》(B) A. ○1○2○3 B. ○2○3○4 C. ○1○3○4 D. ○1○2○4

唯识学入门书籍介绍(转帖)

唯识学入门书籍介绍(转帖) 基本的典籍: 1.《解深密经》(这个有演培法师的讲解,谈锡永的导读,慈氏学论坛上有大千的讲解录音,直接看圆测疏太难了) 2.《百法明门论》(这个有很多资料的,比如李英武、智敏上师等都有讲解) 3.《摄大乘论》(这个有韩镜清的讲解、刚晓法师的讲解、印顺法师的讲解等) 4.《唯识二十论》(这个有刚晓法师的讲解、李润生的讲解、于凌波的讲解等) 5.《唯识三十颂》(这个有济群法师的讲解《认识与存在》、有李润生《唯识三十颂导读》,还有于凌波的讲解、日本人的讲解等) 6.《辨中边论》(这个有济群法师的讲解《真理与谬误》、韩镜清藏译的释等) 7.《成唯识论》(这个有中华书局出版的韩廷杰《成唯识论校释》,台湾于凌波的讲解,上海大学林国良的讲解等) 8.《八识规矩颂》(这个资料太多了) 这些看完,基本上对唯识就有个比较清晰的理解了。另外,如果有兴趣,可以直接看窥基法师的成唯识论述记、唯识二十论述记等。《瑜伽师地论》这个大部头一般人是没法啃了,但有空可以看看真实义品。《显扬圣教论》等也不写了,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楞伽经》也有不少讲解。 弥勒菩萨的《弥勒五论》西北大学出版社已合在一起出版,但无讲解。五论中《辨中边论》上面我已经写了,其他的论,《大乘庄严经论》有《大乘经庄严论宝鬘疏》(藏译的,有点难哦),《现观庄严论》有能海法师的讲解(《小品般若经导读》一书中也有该论内容的讲解),《辨法法性论》有印顺的讲解,《宝性论》的资料好像现在不多 如果想找本入门的书,推荐: 1.《唯识无境——佛教唯识观》,杨维中,宗教文化出版社(这书很通俗,但前面有段和西方心理学的比较,不伦不类的) 2.《唯识宗略述》,释如意,巴蜀书社(这书行文稍微有点深,校对实在太马虎了,有不少错字) 3.《唯识要义》杨白衣(这个比较早了) 另外,黄忏华《佛教各宗大义》中关于唯识的部分讲的也很详细,黄是学唯识的 我觉得李润生的《唯识三十颂导读》非常好,你可以买来当概论读。像太虚法师的《法相唯识学》有点太深了 学唯识,《百法明门论》是基础,一定要掌握 陈那论师的《观所缘缘论》、《大乘掌珍论》等都短小精悍,值得一看

费孝通先生的人文精神

费孝通先生的人文精神 一、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 先生是一位特别有人文情怀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他在 探讨问题时非常理性,但在他心里和文字背后却充满了对社会底层、 弱势群体、边缘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深深的同情和人文关怀。他 总是在思考,怎样能够协助他们改变穷困、落后的面貌和命运,走上 现代化之路,他总是怀有这样一种目的和期许。他表达感情真挚、动人。不管是对家乡的人们,还是对少数民族同胞,他发自内心地尊重、协助他们,希望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以及少数民族自身的力量来改 变贫困和落后面貌。在他那里,没有大汉族主义。我到中国社会科学 院民族学所工作之后,对这点体会特别深。先生是在沿海地区长大的,肯定受到国家主义、国家认同、现代国家建构等思想的影响,在《乡 土重建》这部著作中,他并不是简单地将改造农民,改造民族地区和 少数民族文化当作一个政治口号或逻辑推理结论,不主张靠强制的、 外在的力量,而是更多地给他们希望和方向、引导和支持,这是他作 为一个知识分子、有人文关怀的人类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深层理念和 情怀。这种思想和意识源于他早期对机器工业革命的问题的学习和理解。先生曾翻译过《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一书,那时他对于理性化、科学化很警惕。当然,后来先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还是希望广大 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实现现代化,但这不应是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而 是他们发自内心愿意的。他很重视方式、方法,要让老百姓乐于接受。 二、天下观点和世界视野 先生在很多方面是以天下为家的,他有胸怀天下的整体世界观,没有 把自己的小家看得那么重。他能超越于小环境—他的家乡人民、他的 调查对象,他考虑的问题是具有规律性和全局性的大问题。比如他指出,用市场经济、价格机制来促动农民进入市场,促动沿海地区按照 市场规律办事。他在“京九线串糖葫芦”的那篇文章中提出,京九线 一面连着浙东地区,一面连着市场经济,它往哪方面走要看它怎么选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

略论唯识学的世界观(1) 作者:yangxiny…文章来源:缘起点击数:777 更新时间:2007-9-28 22:25:26 过渡理论 前言 在正式解释唯识模型之前先介绍从生活世界模型和现实世界模型到唯识模 型的过渡形态。唯识模型和前面各种模型都有本质的不同,前面的各种模型都是主客分离的,而唯识模型是唯主无客的。从主客分离到唯主无客,中间有一个复杂的过渡。 过渡理论的基本情况是这样,各种非唯识理论按照三条线索推进形成复合空间理论、实相幻相理论和主客感应理论: 统一世界理论→多世界理论→复合空间理论 平滑世界理论→世界的底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理论→实相幻相理论 僵化世界理论→生活世界理论→主客感应理论 统一世界理论说只有一个世界;多世界理论说存在多个并行的世界;复合空间理论说不仅存在其它平行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本身也是无数平行空间重叠在一起。平滑世界理论说世界只是科学规律所描述的这样,世界就是这些东西构成的;世界的底层和深层结构理论说在这个空间之外还有很多结构在支持着世界的运行,如果没有那些结构世界也不会这样存在;实相幻相理论说我们看到的世界是另一些实相产生的幻相。僵化世界理论说世界严格按照规律运行;生活世界模型说世界不那么僵化,可以有突破规律的现象;主客感应模型说这个不那么僵化的世界可以受意识影响而变化。 细说起来,实相幻相理论分为两层。实相变现幻相理论和深层结构理论很接近,深层结构理论说有一些深层结构支持着物质世界,实相变现幻相理论说有一些实相变现出幻相,实相类似于深层结构,物质世界是幻相。知觉幻相理论说,只有实相向感官传输信息,物质世界仅仅存在于知觉中。主客感应理论也分为两层,基本的主客感应思想是认为意识和环境之间存在感应,这种感应也有一定规律,可以利用这种规律达到某种目的。在气功、道家和西方新时代运动中都有这类思想。另一层主客感应是轮回观念和三世因果,可以理解为把感应的主体和时

综述中华民族理论

综述中华民族“一个”与“多元一体”理论 摘要:关于中华民族“一个”与“多元一体”的研究可以追述到19世纪出至今,主要有两个时期,一是抗日战争时期由顾颉刚发表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后引发的大讨论,而是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的《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后引起的新一轮大讨论,本文主要对这两个时期学者对中华民族问题的研究进行研究述评。 关键词:中华民族一个多元一体 面对全球化的潮流,为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在认识和解读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结构论的同时,我们需要看看这个问题的源头。 一、抗日战争时期关于中华民族从“一个”到“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一词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指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很快改变了以前的排满做法,倡言满汉一家,五族共和。“中华民族”这一名词在当时学者的文章、政治家的演讲乃至政府的文告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其含义也不断充实,由原来主要指汉族,扩展为包含中国境内各个民族的民族共同体。这一变化,在五四运动以后尤其明显。 (一)关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及其争论 1938年12月,顾颉刚在昆明创办《益世报·边疆周刊》,目的是

引起学者对边疆问题的重视,促进边疆人民和内地同胞的合作,以共同抵御野心国家的侵略。不久,他在《益世报·每周评论》发表《“中国本部”一名亟应废弃》,指出:“中国的历代政府从不曾规定某一部分地方叫做‘本部’,在四十年前我们自己的地理书里更不曾见过这个‘本部’的称谓。”“这个名词就是从日本的地理教科书里抄来的”,日人伪造、曲解历史来作窃取我国领土的凭证,因此必须废弃之。傅斯年在看到顾颉刚的文章后,给顾颉刚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这是信念,也是事实。”顾颉刚“读到这位老友恳切的来信,顿然起了极大的共鸣和同情”,于是撰写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文章开首即云:“凡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在中华民族之内我们绝不该再析出什么民族———从今以后大家应当留神使用这‘民族’二字。”接着对“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第一,自古以来的中国人只有文化的观念而没有种族的观念。到秦始皇统一时,“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意识就生根发芽了;第二,中华民族既不组织在血缘上,也不建立在同文化上。现有的汉人的文化是和非汉人共同使用的,不能称为汉人的文化,而只能称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第三,“汉人”二字说不通。因为汉人在血缘上既非同源,文化也不是一元。中国人只是在一个政府之下共同生活的人,在中华民族之外决不该再有别的称谓;第四:斥责五大民族(即汉、满、蒙、回、藏)之说,认为“五大民族”之说是中国人自己作茧自缚,成为帝国主义假借“民族自觉”分化中国的口实;第五:当务之急就是使“种族的界限一代比一代的淡下去而民族的意识一代比一代高起

曝光唯识深层沟通的真相

曝光唯识深层沟通的真相 (2013-01-06 20:31:11) 转载▼ 标签: 杂谈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1是揭露唯识深层沟通技术的真相。2是修正正版心灵技术的应用,从而更加造福国内群众。3是由于之前我蒙在鼓里,宣传深层沟通给很多朋友,良心上过意不去,特此揭露来释放这份负荷。 2009年,我开始接触与研究唯识深层沟通,当时看网络视频觉得很有兴趣,但是从视频中看见林显宗在讲课时有出现嘴歪的现象,从心灵的角度探讨1个可能是他在说谎,另1个可能是这个人“心术不正”。当时我觉得他讲的挺好的,为什么会出现说话嘴歪的现象呢?接触这几年,我得到了一些答案。逐一写出来一部分。唯识深层沟通技术是山寨出来的心灵技术,有朋友告诉我唯识深层沟通技术是山寨的1950年在美国由L·罗恩·贺伯特先生推广出来的戴尼提。我当时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去学习了解戴尼提。结果很是颠覆我头脑原本的所知。原来林显宗真的是山寨的戴尼提,而改变词汇,缩减内容变成了深层沟通。 把戴尼提里对“印痕”的定义:当一个人分析式心灵(第六意识)减弱或关闭时,此人当时接受到的各种信息。林显宗改变词汇为“无明种”。 把戴尼提里对“同情印痕”的定义:当一个人遭受到重大失落或伤害时,当分析式心灵(第六意识)受到影响、减弱时如有接受特别的照顾、关心、支持、同情时,所形成的印痕。林显宗改变词汇为“因缘种”。 把戴尼提里对“越轨行为”的定义:沒有做自己觉得该做的,做了自己觉得不该做的,做了害怕被发现的事情。改变词汇为“业种”。(因为戴尼提的基础DVD里没讲到前世与离体,也就没提到越轨行为,但这是戴尼提的概念,很多听析的重点就是处理越轨行为.) 这3个概念是深层沟通最重要的概念,也是沟通师要帮助个案清理的内容。我只是点到为止,更多的内容,等你去发掘。 而戴尼提采用好莱坞水平的摄影拍出预防胎儿期形成印痕的影片,深层沟通只是在课本中用文字描述下。 当初我学习深层沟通时,一直感觉不对劲,学习因缘种的概念时,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原来林显宗把戴尼提的基本公理给删了。这个就跟练《九阴真经》似的,光有个下卷招式,缺上卷的心法。 让我必须写篇文章纠正的是,林显宗把戴尼提的安置取消用语这个技术给删除了。有这个安置取消用语技术是为了保护个案而存在的,在过程中,个案的分析式心灵会减弱(拿深层沟通的用语就是第六意识可能会减弱),防止这时戴尼提听析员(沟通师)讲的话语会变成指令(印痕、无明种)影响个案的心灵健康。这么重要的步骤,竟然被林显宗删除了。那做深层沟通时,有可能变成一边清理种子,一边又种无明种的情况产生。还把戴尼提里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

论佛教唯识学的转识成智 -------------------------------------------------------------------------------- 作者:魏德东 [2001-8-6 8:38:03] 方东美先生说:“假使你讲唯识而执著识,认为识是真实,这可以说是一个根本错误的思想,永远不能解决问题。”(注:《华严宗哲学》上册,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5月第4版,第438页。)“唯识学最后的目的在转识成智,所以不是唯识学而是唯智学。”(注:《华严宗哲学》上册,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5月第4版,第439页。)这是真知灼见,一语道破唯识学的真谛。 唯识而不拘囿于识,根本原因在于,唯识学的终极目的,不是建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唯识思想的确立,引导众生解脱成佛。唯识学的成佛途径就是转识成智:转舍世俗的心识,成就超越的智慧。这是唯识学的终极关怀,是唯识的实现,也是唯识的超越。 本文拟全面分析佛教唯识学转识成智的必要性、条件及内容,并简评其理论得失。 一、转识成智的必要性 “转识成智”的必要性,是由佛教对“识”与“智”的理解决定的。在佛教中,“识”与“智”既是认识论范畴,又有价值论意义,既含假真,亦带染净,这是与今天一般的认识理论迥然不同的。在定位上,“识”与“智”分属有漏界和无漏界,前者虚假染污,后者真实纯净。就认识而言,只有去假得真,才能确定正确的认识;就实践而言,必须舍染归净,方可赢得人生的解脱。 在梵文中,“识”写作vijnāna,本义是了别。字首vi的意思是分析、分割,动词词根jnā是知、了,两者合成,表示通过对事物的分解、分析而产生认知。这也就是我们日常的认识。《成唯识论》卷2说“了别即是识之见分”(注:《大正藏》第31卷,第10页下。),盖属此义。 在唯识学中,“识”的最大特色是它的能变功能。所谓能变,指识不仅是认识能力,不仅是能了别,而且它还变现认识对象,转出所了别。内在的心识与外在的对象,都从属于识。识变的终极依据是蕴含善恶一切法种子的阿赖耶识,此识是能变的本体。种子凝聚万法,呈潜在状态;万法体现种子,是种子的现行。任何种子的现行,都须经过第七识末那识的审察与思量,末那识的特点是永恒执著阿赖耶识为“我”,以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为本性,是自我意识发生的根源。当种子变现为万法时,经过末那识的染污作用,现行便永远带有主体“我”的属性,世界永远是个体“我”的世界。 依据这一原理,不离自我的世间之“识”,如影随形有两个特质:第一,任何“识”都是“我的”认识,没有普遍性可言,不是绝对真理。这些“识”,作为个体的、有局限的“所知”,甚至是普遍的、绝对的菩提智慧产生的障碍,因此被称作“所知障”。第二,“识”把一切都执取为“我的”,是烦恼生起的根源。有了“我”的观念,便有贪、嗔、痴、慢的产生,众生的心灵从而染污不净,成为涅pán@①解脱的障碍,佛教称其为“烦恼障”。唯识学以此二障作为成佛的根本障碍,《成唯识论》称其为“二重障”,《成唯识论述记》卷1本说:“由烦恼障障大涅pán@①,流转生死;由所知障障大菩提,不悟大觉。”(注:《大正藏》第43卷,第234页下。)转舍二障,转得菩提与涅pán@①,就是成佛。由于所知障与烦恼障均是“识”的特质,因此,“识”的克服与超越便是唯识学的题中之义。 在原始佛教的十二因缘理论中,识排在第三位,前面是无明、行,后接名色。“名色”

从“一个”到“多元一体”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史学史考察

从“一个”到“多元一体” ——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史学史考察 周文玖 【专题名称】历史学 【专题号】K1 【复印期号】2007年10期 【原文出处】《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4期第102~109页 【英文标题】Fron“the Chinese Nation Is One”to“the Configuration of Plurality in an Organic Whole”:Evolution of the Theory on the Chinese Nation 【作者简介】周文玖,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5 周文玖,男,山东金乡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历史学博士。【内容提要】抗日战争初期,顾颉刚在昆明《益世报》创办《边疆周刊》,并发表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从而引起众多学者的争论。因为战争和政治的原因,这个讨论没有充分展开,但为以后民族理论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者、历史学者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人类学、民族学理论,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在民族理论、历史理论方面提出了富有创新意义的见解,尤其是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理论和白寿彝“多种形式的多民族统一”的历史理论,高屋建瓴地揭示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及其形成、发展的规律,反映了中国民族理论的日趋成熟。 During the earlier stage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Gu Jiegang set up Frontier Weekly attached to the newspaper YiShiBao in Kunming and published the Chinese Nation Is One, which led to many debates. Owning to the war-time and political factors, that discussion did not last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it laid a bas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After foundation of the New China, ethnologists and historians using Marxism national points and modern anthropology to study the Chinese Nation, history and its contemporary society have raised many creative standpoints. Among which the configuration of plurality in an organic whole of the Chinese Nation by Fei Xiao-tong and the manifold unification of plural nations by Bai Shou-yi are most representative. Being signs of the mature theory on the Chinese Nation, they both explored the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regular patterns of its forming and developing. 【关键词】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顾颉刚/费孝通/白寿彝the Chinese Nation;Gu Jie-gang/Fei Xiao-tong/Bai Shou-yi 中图分类号:C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07)04 —0102—08 “中华民族”一词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是指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很快改变了以前的排满做法,倡言满汉一家,五族共和。“中华民族”这一名词在当时学者的文章、政治家的演讲乃至政府的文告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其含义也不断充实,由原来主要指汉族,扩展为包含中国境内各个民族的民族共同体。这一变化,在五四运动以后尤其明显。①

唯识学

唯识学 唯识学是大乘佛学的三大体系之一,是继大乘中观学之后印度佛学的主流与核心。从3到7世纪的500年中,唯识思想一直保持很大的优势,对其他各种思想与学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唯识学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佛学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过,唯识学的确立与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本文将就唯识思想理论的源流与发展演变作一简要的论述。 一、原始佛教唯识思想探源 《阿含经》是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尽管《阿含经》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唯识的概念,但它却是唯识思想的渊源所在。 业感缘起,也叫十二因缘,是原始佛教的重要思想,它揭示了有情生命流转的基本规律。在十二因缘中,“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是作为生命的果报体而存在。“识”不仅在入胎时有主导的作用,在每一期生命中,也具有执受有情色身的作用。任何生命体,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这主体的心识,因为任何生命都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体。有情生命由业所感,而业又是由心所造,一切以心识为本,有情的杂染和清净都是以心为转移。 尽管《阿含经》只谈到了六识,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下去,就会发现六识并不能说明心理的一切,因为前六识有间断的时候。要说明三世流转,就必须承认在第六意识之外,还有更微细的心识,可以说它就是阿赖耶识的前身。此外,《阿含经》中讲到了“四食”,其中“思食”和“识食”都包含着唯识思想的潜流,因为他们对于有情生命的延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部派佛教唯识思想探源 部派佛教大约在佛灭后120年开始形成,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即上座部与大众部,其中上座部又分为分别说部、犊子部和说一切有部等。相对来说,上座部对唯识学的影响要大于大众部,尤其是上座部中的说一切有部。 上座部谈到了九种心,其中“有分心”指的是平静无念的心,大众部认为一切众生都有根本识。 经量部是说一切有部的重要一支,它建立了“一味蕴”,也叫“胜义补加特罗”,即细心识,用它来说明有情生命的流转以及人的记忆与经验。经部提到了“种子”与“熏习”,认为色法、心法各有种子,彼此互相熏习,这显然与唯识学的思想有关。从一切有部分出的化地部提出了“穷生死蕴”,即是指在没有解脱生死之前,一直存在的有漏心识,这也就是阿

唯识学的意趣

唯识学的意趣 宗承法师 唯识学是研究心识变化和作用的一门精神科学,它以「唯识无境」为一贯之道来说明宇宙人生的现象和本质都不离心识而有。缘起现象是讲业果唯识的道理,空性本质是明清净法界的原理。依据《华严经》所说:「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业果缘起的十二有支,是依於一心而有,所以证知缘起事相唯是心识所现的,离於能现的心识,没有所现的诸法。事相既是依心而存,则似乎离心而有外在的境界,全是出於虚妄心识的幻现,绝对没有客观存在的独立性。现在,从三个方面来研讨一番其意趣所在,以饷读者。 一、点悟空性的方法论 我们从二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课题。其一,从自然科学来看事物的现象关系,有的物理变化,有的化学变化。譬如生活当中饮用的水,通过冷却到华氏三十二度时,水就会结冰。若把它加热到华氏二百二十度,则水会变成蒸气,散发到空中。蒸气在空中遇到寒流,又会形成雨水,雪花或冰雹等。要知结冰或蒸气是水的相状变了,也即是方式不同,但H20是不变的。像这样事物的形状变了,其性质不变的作用,就叫做物理变化。若将H20化解,它的分子式是H20→H2+0。根据科学的发展,H2和0分子还可再细分为原子、核子、电子、中子、光子、量子、微子、粒子…到了粒子,那已经是无色、无相、无体、无形、无质的空虚了。这种作用,就叫化学变化。我们能否从以上二种变化作用启迪到某种真理呢?从物理作用上看,形式变了,但其性质不变。有情的业力不也是一样吗!有因必有果,因彻果该,果彻因缘,因果不昧。有情的生死酬报皆受业力所牵,不同的业力创造不同的人生,六道生活形式不一,但是有情各自生命的主体不变。有情自身的业力作用却类似於自然科学的物理变化。这是否意味著因果作用也是一种物理缘起。因果千差万别,盘根错节,繁多复杂,就像蜘蛛网一样,网网相关互联。因果性能不灭,但随助缘条件不同,使其形式相状也随之出现千变万化。再者,缘起作用的本身是当体即空,自然科学虽未完全证实到事物的毕竟空,但已了知事物的生灭变化,迁流不住。空性原理涉及到化学变化。若将分子一直细分下去,最後所见空相。这种分解法即是一种析空观。自然现象存在著物理和化学之间作用的关系,人亦同然,可以通过科学精密仪器来研究人体结构。佛教主张人是由五蕴聚集而成的,是一种物理上的作用。五蕴当中实难找到有任何自体不变性的东西存在,了无可得,五蕴皆空而无我,应是一种化学上的作用。从物理和化学作用上,我们能体会到佛教讲得缘起性空的道理,实际是一种缘起不碍於性空,性空不碍於缘起的互缘关系。 其二,佛教是基於精神作用上来探讨宇宙人生的现象,尤其是唯识学,都是围绕著心识变化来展开的。佛教讲唯心,这是不是一种唯心主义?不错,可以说是道地的唯心学。要考虑到佛教讲的唯心思想,是否符合科学原理?能否通过科学去证实它?二千多年前科学未昌明,可是对哲学,心学的体证研究却远领先於近代尖端科学的发展。那时人们往往通过禅定功夫来证悟宇宙人生的真谛,历代先圣古德已证明了这一实事。现在研讨唯识学,就是研究心识作用的一门哲学。唯识学主张「唯识所现,心外无境」的道理。有人一听到心外无境,便有谈心色变的感觉,这似乎意味著客观世界的不存在,在脑海中马上产生一种观念,认为佛教讲唯心是否定客观世界。笔者认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佛教讲的唯心与形而上学所说的唯心意义完全不同。佛教不否定客观世界现象的存在,如山河大地,花卉草木,芸芸生机,森罗万象,作为器世间的产物,始终与有情世间同类相吸,同气相求的因果关系。若单论唯心无物,那是不能令人满足的,必须明因果的规律,才能成为真正的唯心说。但是佛教重於心学,不重视客观世界。因为有情的存在和延续,都是由自心所造的善恶业所感,外境并没系缚内心以令流转的力量,完全是由内心的昧著,染爱,才使有情於生死中流转不已。再者,客观世界不能帮助我们解脱生死,证入涅盘。真正了生脱死,转迷成悟,超凡证圣,一定要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

民族理论与政策概述考试题目 1,结合实例,谈谈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只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只有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在经济上,必须了解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正确处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经济关系,特别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①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正确处理和协调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③有利于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④有利于促进劳动者提高素质,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⑤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⑥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有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前提,只有大力促进经济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样才能推进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贯彻科学发展观又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只有使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党执政兴国才有稳固根基,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才有雄厚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可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根本前提。 2,为什么说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对的根本制度?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无产阶级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多民族国家中,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列宁曾把民族区域自治当作具有复杂民族成分和极不相同的地理等条件的民主国家的一般普遍原则。他指出:

唯识学“四缘”义略疏

唯识学“四缘”义略疏 胡晓光 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则,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质,佛法就是以此作为立说大本。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又如《了本生死经》云:“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又如《佛说稻竿经》云:“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即是见佛。”佛在世时,有人问佛依何说法,佛陀回答:“我说缘起”、“论因说因”。佛陀所说法不离缘起义。佛陀在《杂阿含经》中给缘起下过定义,即“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有与无属缘起义,生与灭属缘生义。缘起义约因说,缘生义约果说。缘起与缘生理同而角度有异。佛陀在《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对缘起的定义进行了系统概括,云:“诸缘起义略有十一,如是应知:谓无作者义是缘起义,有因生义是缘起义,离有情义是缘起义,依他起义是缘起义,无动作义是缘起义,性无常义是缘起义,刹那灭义是缘起义,因果相续无间绝义是缘起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是缘起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是缘起义,因果决定无杂乱义是缘起义。”当代佛学大师印顺法师在《佛法概论》一书中对缘起的定义也有十分精辟的阐释:“简单的,可解说为‘缘此故彼起’,任何事物的存在——有与生起,必有原因。‘此’与‘彼’,泛指因果二法。表明因果间的关系,用一“故”字。彼的所以如彼,就因为此,彼此间有着必然的‘此故彼’的关系,即成为因果系。此为因缘,有彼果生,故缘起的简单定义,即是缘此故彼起。在这‘此故彼’的定义中,没有一些绝对的东西,一切要在相对的关系下才能存在,这是佛陀观察宇宙人生所得的结论。”我认为缘起论所讲的就是一切事物的相对相关性,是对实体存在论的否定。在某种意义上说,缘起论就是关系网络存在论。缘起是法的实相,诸法实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性空与无我。实相就是真实法相,法相即诸法之相状、义相、体相也。《阿毗昙心论》云:“能知诸法自相、共相名为佛。”佛法以缘起为宗,以实相为本,特别是大乘佛法是以开演诸法缘起实相宗本为唯一妙趣。大乘佛法认为众生由于执迷二边、生灭断常之见,而作无明业,故有生死流转,不知有离二边的缘起中道存在,为此因缘佛出现于世,广开缘起中道实相法门,显示微妙真理,令众生得以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是大智慧,由此可破无明异执边见。解脱生死以正见为因。《妙法莲华经》对此义有详细说明,经云:“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著。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勘梵藏本,最后“十如是”段云:“如来所知法,唯有如来能相互说,此一切法唯彼自知。所谓诸法是何?诸法如何?诸法何似?法相是何?法性如何?此等诸法是何、如何、何似、何相、何性,一切能知。”此以五门分合而说,无“十如是”句。晋本及论牒文均同,此译句是以《大智度

我对于唯识学三性的一些体会

我对于唯识学三性的一些体会 我对于唯识学三性的一些体会 2012-8-17 23:17 |作者: 明真法师修学指导佛教网 般若文海佛学文章佛缘网站三性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我个人的体会是:依他起性,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圆成实性,就是客观存在的真理;遍计所执性,就是主观不能适应这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真理所产生的一些错误知识和 由这种错误知识所构画的一些虚妄假相。虚妄假相,只粘附在这错误的知识上,如向客观存在的事实内寻检,是找不着的。学佛的过程,就是要:面向客观存在的事实,认真地进行观察、分析、实践、体验来发掘客观的真理,凭借真理之光,来破除自己主观上的“无明”(有处作“痴”或“愚痴”),也就是改正自己主观上的错误思想和知识。只有真理才能给与众生以最大的安乐,无量恒河沙数诸佛,都是从真理内孕育出来的。 现在我想先谈依他起性。《成唯识论》卷八对“依他起性”这个名词的解释,是“依他众缘而生起故”。众缘,约当现在所说的“许多条件”。佛法肯定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自然界、社会、思想意识,都是依他众缘而生起的,也就是说由许多内在和外在的条件所构成的。没有众缘,或者

说不依他众缘,任何事实就都没有生起的可能。这是我们从日常生活的任何一件事实上都可找到证明的。《解深密经·一切法相品》内,在解释依他起性的时候,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彼,指客观存在的事实;此,指众缘。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自然现象、社会、思想意识,在彼有、彼生时,必然是由此有、此生而才有“彼有”、“彼生”的。佛法用依他起性的缘生规律,来说明客观存在事实的一般性质。这是十分正确的,是能根据事实进行检验的。我们明白了这依他起性的缘生规律,就可能明白人生、世界,都是活的、动的、变化的,可以根据适当条件不断地加以改造和提高的。我们明白了这依他起性的缘生规律,就会明白人生、世界决不是什么神或者天帝所创造的,也决不是由什么理性、意志和什么观念所演化出来的。我们明白了这依他起性的缘生规律,就可能精进勇猛,奋发有为,不致再把什么事都看成这里头是有个“自然”的而瘫痪于宿命论内了。尤其是佛教徒,我想能明白依他起性的缘生规律,就再不会“神”、“佛”等量齐观,把佛亵渎为创造世界的“神”了,更决不会依赖和佛法本来不相干的,如风水、八字、看相之类的东西,来决定自己的祸福休咎了。根据个人体会,我们能依照佛法的指示,面向客观存在的事实,沉审谛观,逐渐明白了这里面依他起性的缘生规律,可能就算摸住了一柄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了吧。

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上

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上) 龚学增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从本期开始,纪念建党90周年专题将刊发中共中央党校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专家委员龚学增的文章。该文通过对民族与国家关系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解读,将帮助读者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与国家关系思想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妥善处理好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 ——编者 ◆人类社会是多民族的社会,但是又必须依托国家这一政治实体。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是多民族国家,可以说,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构成了民族问题的核心。多民族共处于一个国家,各民族如何增强对于国家的认同?国家如何正确认识妥善处理民族之间以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这都是关乎国家能否具有强大凝聚力、能否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 多民族国家出现民族矛盾乃至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国家能够高度重视、采取正确的政策办法妥善化解民族矛盾与冲突,国家就能正常运行,社会就能保持稳定、发展;反之,就可能造成国家社会秩序的混乱、政治的动荡甚至国家的

分裂、解体。这已经为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所证明。 什么是民族?什么是国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至今都没有为所有人共同接受的定义。在今日中国,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吸收学界的成果,从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的角度来把握民族、国家的涵义。而对于民族与国家涵义的准确揭示,可为进一步阐明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在我国使用民族概念,应该有中国式的解释 新中国成立以后,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曾指导着党和国家对什么是民族的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民族问题的新发展、新变化推动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否完全适用,在我国引发了学术上的争论。党和国家在不断总结国内外民族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民族问题的实际,吸收民族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提出了新的民族定义。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正式从12个方面,系统地概括出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这12个方面首先就界定了什么是民族,即“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是结合中国各民族的实际对于什么是民族进行的概括,更加符合我国国情。这个定义指出民族作为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具备6个特征,同斯大林民族定义相比,它突出了包括族源和地缘在内的共同渊源、共同的生产方式以及共同的心理认同。可以说,这个定义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