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讲义

基因工程讲义
基因工程讲义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基因工程原理》课程补充讲义

(三)

吴乃虎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

黄美娟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遗传学系)

2011年4月26日

DNA聚合酶

吴乃虎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

黄美娟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遗传学系)

一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DNA polymerase),也叫做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D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或叫做DNA指导的DNA聚合酶(DNA-directed DNA polymerase),此外还有一种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R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这些核酸酶在原核和真核细胞中都有广泛的分布。根据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关系,可将各种DNA聚合酶,包括原核和真核的分为A、B、C、D、X、Y和RT(反转录酶)等7个不同的家族。反转录酶由于它能够用RNA为模板合成DNA,故也被归类为DNA聚合酶的一个家族。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常用的DNA聚合酶有大肠杆菌DNA聚合酶、Klenow大片段酶、T4 DNA聚合酶、T7 DNA聚合酶、修饰的T7 DNA聚合酶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真核DNA聚合酶。它们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第一,DNA聚合酶只能按照5,→3,的方向延长新生的DNA互补链。它能够根据与模板链上核苷酸碱基互补规则,按序把反应体系中游离的dNTP逐个地添加到生长链的3,-0H 末端基团。换句话说,DNA聚合酶只具有催化新加入的dNTP分子的5,-P基团,与新生链自由的3,-0H末端基团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的功能,而不具备催化新生链的5,-P基团与新加入的dNTP的3,-0H基团形成磷酸二酯键的活性。因此它不能够以相反的3,→5,的方向延长新生的DNA互补链。

第二,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de novo)合成新生的DNA互补链。已知在DNA 聚合酶当中,除了参与RNA引物合成的聚合酶α/引发酶之外,所有的催化新生DNA互补链的合成,都必须有“引物”的参与。这种引物通常是一种RNA短片段,它务必在DNA 聚合酶开始延长新生DNA互补链之前,就已经按照与模板链碱基互补的规则先期合成出来。DNA聚合酶能够识别RNA引物,并同其自由的3,-0H末端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利用反应体系中游离的DNA结构元件dNTP,延长新生的DNA互补链。

第三,DNA聚合酶具有不同的持续合成能力(processivity)。当DNA聚合酶完成了一个核苷酸分子的参入之后,它或是先从DNA分子上解离下来,尔后再结合上去完成另一个核苷酸分子的参入;或者是继续保持结合状态,并沿着DNA模板链移动,到完成了多个

核苷酸参入之后再解离下来。因此说,DNA聚合酶的解离与再结合的时间间隔,是其持续合成能力的制约因素。由此可见,所谓DNA聚合酶的持续合成能力,实质上是指在DNA

聚合酶与DNA分子的一次结合的时间内,所能参入的核苷酸分子的平均数。不同类型的

DNA聚合酶的持续合成能力相差悬殊,有的仅能参入少数几个或10几个核苷酸,有的则可参入高达数千个核苷酸分子。

第四,同一种DNA聚合酶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核酸酶活性。例如DNA聚合酶Ⅰ,除了具有合成DNA的5,→3,方向的聚合酶活性之外,还具有3,→5,方向的和5,→3,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前者这种外切酶活性,是构成DNA校正体系(proofreading system)的酶学基础;而后者这种外切酶活性,则可用于按切口平移的方法制备同位素标记的DNA 分子杂交探针。再如DNA聚合酶Ⅱ和DNA聚合酶Ⅲ,也都具有5,→3,方向的聚合酶活性和3,→5,方向的外切酶活性,但与DNA聚合酶Ⅰ不同,它们二者都不具有5,→3,方向的外切酶活性。由此可见,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当中,唯有DNA聚合酶Ⅰ才具有5,→3,方向的外切酶活性,可以用来在体外体系中向DNA分子参入具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脱氧核糖核苷酸。

1.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

根据酶学特性、亚基组成和胞内含量水平三个参数划分,大肠杆菌DNA聚合酶至少有5种不同的类型,即DNA聚合酶Ⅰ(PolⅠ)、DNA聚合酶Ⅱ(Pol Ⅱ)、DNA聚合酶Ⅲ(PolⅢ)、DNA聚合酶Ⅳ(Pol Ⅳ)和DNA聚合酶Ⅴ(Pol Ⅴ)。下面主要讨论与DNA 复制关系最为密切的PolⅠ和Pol Ⅲ两种DNA聚合酶。

(1)PolⅠ

PolⅠ是美国生物化学家Arthur Kornberg及其合作者,于1955年从大肠杆菌中分离纯化的头一种DNA聚合酶,所以通常也叫做Kornberg酶。1957年,他们应用PolⅠ酶首次实现了DNA分子的体外合成。1959年,Kornberg因此荣获该年度的诺贝尔奖。Pol Ⅰ酶是由polA基因编码的一种单链多肽蛋白质,分子量约为103kD,在大肠杆菌中含量相当丰富。PolⅠ酶具有两个大小不同可彼此分开的结构域。其中大的结构域又叫做Klenow 片段,分子量为68kD。它位于多肽链的C端,具有5,→3,方向的聚合酶活性和3,→5,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小的结构域的分子量为35kD,定位在多肽链的N端,只具有5,→3,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活性。由这两个大小结构域合在一起的完全多肽叫做PolⅠ全酶(holoenzyme),亦即通常所说的PolⅠ酶。它是一种具有3种不同催化活性的多功能的DNA聚合酶(图5-20)。

图5-20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的三种催化活性

(a)5,→3,方向的聚合酶活性。(b)5,→3,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c)3,→5,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PolⅠ5,→3,方向的聚合酶活性PolⅠ的突出功能是从DNA分子的糖-磷酸骨架中,由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的切口(nick)处,开始DNA的合成。因为在单链切口上,PolⅠ酶5,→3,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和聚合酶活性可以同时发生,所以当外切酶活性从切口的5,一侧移去一个5,核苷酸之后,聚合酶活性就会在切口的3,一侧补上一个新的核苷酸。然而由于PolⅠ酶不能够催化在3,-0H和5,-P之间形成一个磷酸二酯键,故尔随着反应的进行,5,一侧的核苷酸不断地被移去,3,一侧的核苷酸按序的参入,于是便出现了切口的位置沿

着DNA分子按合成的方向逐步移动的情况。此种移动特称为切口平移(nick translation)。在反应体系受到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可以做到在单链切口只发生5,→3,方向的聚合作用,而不发生3,→5,方向的降解作用。如此反应的结果,便可使生长链取代原有的亲本链。在迄今已发现的所有大肠杆菌DNA聚合酶中,惟有PolⅠ酶能够进行此种独特的链的取代反应。它可用于制备带放射性32P标记的DNA分子杂交探针。

除此之外,DNA聚合酶Ⅰ还可以有效地用于清除为DNA复制所必须的RNA引物(removal RNA primer)、冈崎片段之间的缺口填补(gap filling)以及核苷酸的切除修复等(图5-21)。而参于DNA链的合成,并不是PolⅠ的主要的生物学功能。因为它延长DNA新链的持续合成能力(processivity)较差,每次与DNA链结合之后,都只能参入20~200个左右的核苷酸分子,便会解离下来。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大亚基Klenow片段(Klenow fragment)酶,又叫做Klenow聚合酶或Klenow大片段酶。它系由PolⅠ全酶经枯草芽孢杆菌蛋白酶(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分解酶)处理之后,产生出来的一种大片段的蛋白质多肽分子。Klenow聚合酶仍然具有5,→3,,方向的聚合酶活性和3,→5,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活性,但丧失了PolⅠ全酶所具有的5,→3,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因此,Klenow聚合酶只具有聚合和校正两种功能,业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分子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例如按照随机引发技术(random priming)标记DNA分子。

PolⅠ3,→5,方向的外切酶活性当反应体系缺乏dNTP时,大肠杆菌PolⅠ具有的3,→5,方向的外切酶活性,便能够催化DNA发生水解作用,即从DNA链的3,-0H末端开始向5,方向前进,逐个地移走具有自由3,-0H末端基团的单核苷酸分子。这种外切酶活性的作用底物,可以是单链的DNA,也可以是双链的DNA。但对于双链的DNA分子在具有dNTP的条件下,PolⅠ酶的这种3,→5,方向的外切酶活性便会被5,→3,方向的聚合酶活性所抑制。因此说,PolⅠ的3,→5,方向的降解作用,是要在缺少dNTP的特定条件下才会发生。

PolⅠ具有的这种3,→5,方向的外切酶活性,对于校正新合成的DNA链中错误参入的碱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校正核酸外切酶(proofreading exonuclease)活性。因为如果PolⅠ把错误的核苷酸加入到新生链,它便无法同模板链上相应的核苷酸正确配对。这种错误的核苷酸必须被适时地清除掉,新生的DNA链才能正常地继续延长。但是,Pol Ⅰ的3,→5,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活性,能够终止这种核苷酸的错误参入,并进而将错误的核苷酸清除掉,使DNA的复制得以继续进行。

PolⅠ5,→3,方向的外切酶活性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同样也具有5,→3,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可以从DNA链的5,-末端开始水解DNA分子。这种降解作用释放的产物主要的是5,-磷酸核苷,同时也有少量的较大的10nt的寡核苷酸片段。正是由于PolⅠ具有此种5,→3,方向的外切酶活性,因此它在DNA复制中主要的作用是特异性地用于清除RNA引物(图3-21)。而且这种活性还可以切除因紫外光照射形成的嘧啶二聚体,参与DNA分子UV损伤的修复。

PolⅠ5,→3,方向的外切酶活性与其3,→5,方向的外切酶活性相比,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不同。第一,PolⅠ5,→3,方向的外切酶活性所切割的DNA链,必须是位于双螺旋的区段上。第二,PolⅠ5,→3,方向的外切酶活性的切割部位可以是5,-末端磷酸二酯键,也可以是在距5,-末端数个核苷酸远的磷酸二酯键,其5,-末端可以是自由的羟基基团,也是可以是磷酸化的基团。第三,伴随发生的DNA链的合成,可以增强PolⅠ5,→3,方向的外切酶活性。第四,5,→3,方向的外切酶活性位点,显然是同聚合作用的活性位点及3,→5,方向的水解作用的活性位点分开的,前者位于小亚基,后者位于大亚基。第五,PolⅠ5,→3,方向的外

切酶活性,对于双链DNA中的单链切口也具有催化作用,只要它存在一个自由的5,-P末端基团就行。

图5-21 引物清除、缺口填补及切口封闭

(a)两段相邻的新生片段之间有一个因单链断裂形成的切口,其右

边片段的5,-端具有一个RNA引物。(b)PolⅠ结合在双链DNA中的

单链切口处。(c)PolⅠ酶清除掉RNA引物,并同时填补因左边DNA

片段的正向延伸所造成的单链缺口。(d)DNA连接酶以在两段相邻新

生链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的方式封闭单链切口。

(2)PolⅡ

如上所述,体外系统研究表明,DNA聚合酶Ⅰ具有3种不同的催化活性,它能够参与DNA的合成与修复。那么它是否在活细胞中也同样具有这些功能呢?在发现DNA聚合酶Ⅰ的早期,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同一种酶在体外和胞内的反应条件可能有所不同;另一方面在细胞中除了Po1Ⅰ之外有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DNA聚合酶。事实的确如此,在20世纪70年代经过众多科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人们终于又在大肠杆菌中分离到了两种新的DNA聚合酶,并分别命名为DNA聚合酶Ⅱ(PolⅡ)和DNA聚合酶Ⅲ(Pol Ⅲ)。

表5-2 三种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结构及功能比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NA聚合酶

比较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lⅠPol ⅡPol 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码基因的名称*1pol A pol B pol C*2

不同型的亚基数目 1 ≧4 ≧10

分子量(MW)103kD 88kD 83kD

5,→3,方向的聚合酶活性具有具有具有

3,→5,方向的外切酶活性具有具有具有

5,→3,方向的外切酶活性具有不具有不具有

对于具自由3,-0H末端基团之

引物的需求需要需要需要

聚合作用速率(核苷酸数/秒)16~20 40 250~1000

持续合成能力*3 20~200 1500 ≧5000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1. 对于多亚基的DNA聚合酶,仅指编码聚合酶活性亚基的基因。

*2. 该基因原先命名为dnaE。

*3. 每次聚合酶结合期间平均参入的核苷酸数

由于在野生型的大肠杆菌菌株中,DNA聚合酶Ⅰ的含量要比聚合酶Ⅱ和聚合酶Ⅲ丰富得多,因此Pol Ⅱ和Pol Ⅲ的存在事实上被高水平的PolⅠ的活性完全掩盖了。直到1969年,此时离PolⅠ的发现年份已经过去了将近15年,John Cairns才分离到了pol A基因发

生了突变的、大肠杆菌DNA复制温度敏感突变体菌株(pol A-)。由于这种突变株无法正常合成PolⅠ,故其含量仅为野生型菌株的1%,因此为分离PolⅠ以外的其他类型的DNA聚合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1971年,Thomas Kornberg和Malkolm Gefter应用磷酸纤维素层析技术(phosphocellulose chromatography),从大肠杆菌PolⅠ缺陷突变体菌株中分离纯化到DNA聚合酶Ⅱ和聚合酶Ⅲ。

这两种DNA聚合酶与DNA聚合酶Ⅰ具有多方面的共同特点(表5-2)。它们都具有5,→3,方向的聚合酶活性和3,→5,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在指导DNA合成过程中,都需要DNA模板、前体物dNTP以及具有自由的3,-0H末端基团的引物分子的参与。

DNA聚合酶Ⅱ的主要功能是参与DNA损伤的修复,而与DNA复制并无直接的关系。因为已发现缺失PolⅡ活性的大肠杆菌突变株,仍然可以正常存活。这说明PolⅡ的确不是参与DNA复制的必要的聚合酶。

(3)Pol Ⅲ

在发现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之后不久,研究者们便已注意到尽管此酶的含量十分丰富,但它并不是细胞内参与DNA复制的主要的聚合酶。事实上含量远不如PolⅠ的Pol Ⅲ,才是催化大肠杆菌染色体DNA进行复制的主要的聚合酶。因为实验观察表明,Po1Ⅰ缺陷的大肠杆菌突变株虽然丧失了合成PolⅠ的能力,但却依然能够复制存活。而且与PolⅠ相比,Pol Ⅲ更具诸多方面的优点。首先,Pol Ⅲ聚合作用速度快捷,每秒钟可参入1000个左右的核苷酸分子,与大肠杆菌DNA复制叉前进速度吻合。而PolⅠ的聚合作用速度则相当缓慢,每秒钟仅能参入20个左右核苷酸,还不到复制叉前进速度的1%。其次,Po1Ⅲ可长时间地与DNA分子保持结合状态而不发生解离,因此具有很高的持续合成能力。它每次同DNA分子结合之后,所参入的核苷酸分子数可高达500,000个,超出PolⅠ的2500倍(表5-2)。所以说在PolⅠ、PolⅡ和Pol Ⅲ三种DNA聚合酶当中,只有Pol Ⅲ才是细胞催化染色体DNA 复制所必不可少的一种DNA聚合酶。正因为如此,人们通常也称Pol Ⅲ为DNA复制酶(DNA replicase)。

DNA聚合酶Ⅲ全酶(DNA polymerase Ⅲholoenzyme)的分子结构,要比DNA聚合酶Ⅰ复杂得多。它是由15个分属于10种不同类型的多肽亚基组成的一种多肽复合物(表5-2),负责从引物延伸合成前导链和后随链。DNA聚合酶Ⅲ全酶含有两个核心聚合酶(core polymerase)、一个γ-复合物和2个β亚基(图5-22)。每个DNA聚合酶Ⅲ的核心聚合酶都是由α、ε和θ三个亚基组合而成。其中α亚基具有5,→3,方向的DNA聚合酶活性,它的功能是负责参与DNA链的合成,同时也可提高ε亚基的活性;ε亚基具有3,→5,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活性,能够行使校正功能,及时将错误参入的核苷酸碱基清除掉,并可促进α亚基的聚合酶活性;至于θ亚基,目前有关其功能作用知之甚少,可能会促进ε亚基的核酸外切酶活性。

表5-3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Ⅲ全酶的亚基成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亚基名称亚基数量编码基因分子量(kD)主要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α 2 dnaE 132 具有5,→3,方向的DNA聚合酶活性,

参于DNA链的合成。

ε 2 dnaQ 27 具有3,→5,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活性,校

正错误参入的碱基。

θ 2 holE 10 可能会促进ε亚基的核酸外切酶活性。τ 2 dnaX71 具有ATPase活性,可使核心酶二聚化

并与γ复合物结合。

β 2 dnaN 37 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形成β滑动夹环

(sliding clamp)。

γ 1 dnaX52 与A TP结合,促使核心酶二聚化,系

滑动夹环装载器的组份之一。

δ 1 holA 35 与β亚基结合,系滑动夹环装载器的组

份之一。

δ, 1 holB 33 与γ及δ亚基结合,系滑动夹环装载器

的组份之一。

χ 1 holC 15 与单链DNA结合蛋白(SSB)结合,系

活动夹环装载器的组份之一。

ψ 1 holD12 与χ及γ亚基结合,系活动夹环装载器

的组份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1. 表中所有亚基的分子量均为单体的分子量。

*2. dnaX基因的编码产物包括τ亚基和γ亚基,τ亚基氨基端有8%的氨基酸序列与γ亚基的相同。

*3. 活动夹环装载器系指Pol Ⅲ的γ复合物。

*4. dnaE基因现名polC基因,编码的Pol Ⅲ全酶之α亚基,即Pol ⅢDNA聚合酶。

*5. dnaθ原名mutD基因。

*6. DNA聚合酶Ⅲ的核心酶包括α、ε和θ三个亚基。

*7. γ复合物系由γ2、δ、δ,、χ和ψ等5种6个亚基聚合而成,是β滑动夹环的装载器。

图5-22 DNA聚合酶Ⅲ全酶的亚基组成

DNA聚合酶Ⅲ的核心聚合酶含有α、ε和θ3个亚基。以τ亚基

为中介,两个核心聚合酶与一个γ复合物结合形成具9种共13个

亚基的复合物,叫做DNA聚合酶Ⅲ。DNA聚合酶Ⅲ再与一个β二聚体结合形成具10种共15个亚基的复合物,叫做DNA聚合酶Ⅲ全酶。

τ亚基是一种连接蛋白质,它一端与DNA聚合酶Ⅲ的核心聚合酶结合,另一端则与γ复合物结合。于是经过两个τ亚基的这种连接作用,便形成了由两个核心聚合酶和一个γ复合物组成的多蛋白质复合物。我们称这种具有9种共13个亚基的复合物为DNA聚合酶Ⅲ。在τ亚基中,与核心聚合酶结合的结构与同γ复合物结合的结构域之间,有一段柔性接头。它可使两个核心聚合酶作相对独立的运动,从而使得一个核心聚合酶可以参与前导链的合成,而另一个核心聚合酶却可参与后随链的合成。

γ复合物(γ complex)系由5种不同亚基结合形成的一种异源5聚体(γδδ,χψ)蛋白质。由于它可以携带一个由β二聚体构成的滑动夹环,并通过水解ATP释放能量来协助此β滑动夹环与DNA分子结合,因此文献中通常也叫γ复合物为β滑动夹环装载器(sliding

clamp loader)(图5-23)。

β滑动夹环是由两个β亚基聚合形成的一种环状结构,在其内部有一个直径约为35?足以容纳一条双螺旋DNA分子穿过的中央孔道(图5-24)。由于这种β滑动夹环环绕在DNA 分子上,二者之间形成的空隙充满着水分,所以DNA聚合酶Ⅲ不但不容易从DNA分子上解离下来,而且滑动夹环还能携带着它沿着DNA分子滑动,结果使得DNA聚合酶Ⅲ的持续合成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图5-23 大肠杆菌β滑动夹环的装载器

β滑动夹环的装载器亦即是γ复合物,系由γ、δ、δ,、χ及ψ等

5种亚基组成的一种5聚体多亚基蛋白质。

图5-24 大肠杆菌β滑动夹环的三维结构

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β滑动夹环,是由两个β亚基聚合成的

环形二聚体多肽。DNA双螺旋分子穿过β滑动夹环的中央孔道。

(4)PolⅣ和PolⅤ

1999年,人们又分别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出DNA聚合酶Ⅳ和DNA聚合酶Ⅴ。前者是由dinB基因编码的,故又叫做DinB聚合酶;后者系操纵子umuDC的编码产物,所以也称为UmuD,2C复合物。这两种DNA聚合酶的主要功能是参与DNA跨损修复(translesion repair)。同时由于它们都具有造成核苷酸碱基错配的倾向,所以对于细胞的适应性突变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

2. 真核DNA聚合酶

与原核生物大肠杆菌相比,真核细胞所具有的DNA聚合酶,不仅类型相当繁多,而且含量也特别丰富。例如每个大肠杆菌细胞平均只含有10~20个拷贝的PolⅢ全酶;而每个哺乳动物细胞仅Polα一种聚合酶,其拷贝数就高达20000~60000个。这种情况是与真核染色体基因组DNA的多复制起点的结构特征相适应的。

(1)真核DNA聚合酶的归类

真核细胞中至少含有15种以上不同的DNA聚合酶(表3-4),例如人类基因组就编码着17种DNA聚合酶。依据催化功能的差异,真核DNA聚合酶可粗略地分为DNA复制型和损伤修复型两大类群;而按照氨基酸一级序列结构的同源性,真核DNA聚合酶又可分属于A、B、X和Y等数个不同的家族。其中Polγ属于A家族,Polα、Polδ、POlζ和Polε属于B家族。鉴于Polβ、Polλ、Polμ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这4种真核DNA聚合酶,彼此之间氨基酸序列结构惊人的相似,而与大肠杆菌DNA聚合酶之间又不存在实质性的同源性关系,因此被特别归类在X家族。Y家族的成员有Polη、Polι、Polκ和Rev1等多种。

表5-4 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称亚基数3,→5,外切酶主要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lα 4 无一种高保真的复制酶,在DNA复制与修复过程中,

参与RNA引物的合成和DNA合成的起始。

Polβ 1 无碱基切除修复和双链断裂修复。

Polγ 2 有线粒体DNA(mt DNA)的复制与修复。

Polδ 4 有前导链DNA的复制,碱基切除修复,双链断裂修复,

碱基错配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

Polε 4 有后随链DNA的复制,碱基切除修复,双链断裂修复,核

苷酸切除修复。

Polθ 1 无DNA链间交联(interstrand cross-link)修复。

Polζ 2 无跨越胸腺嘧啶二聚体损伤的跨损DNA合成

(translesion DNA synthesis)。

Polλ 1 无与减数分裂相关的DNA修复,跨损DNA合成。

Polμ 1 无非同源末端连接,双链断裂修复。

Polκ 1 无缺失与碱基取代之缺损DNA合成,非同源末端连接。

Polη 1 无跨越胸腺嘧啶二聚体损伤的跨损DNA合成,这是一种比较

精确的DNA复制。

Polι 1 无细胞减数分裂期间发生的跨损DNA合成。

Polν 1 无可能参与DNA交联修复(cross-link repair)。

Rev1 1 无具有脱氧胞苷转移酶活性,可催化脱碱基位点合成

(abasic site synthesis)。此即是说在缺失碱基的核苷酸

之对应位置上,插入一个胞苷(C)。

TdT 不需要模板便能催化dNTP的聚合作用,合成同聚物尾

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类型的真核DNA聚合酶,对特定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存在着不同的敏感性。例如2,,3,-双脱氧核糖核苷酸(dideoxyribonucleotide),可以强烈地抑制Polβ和Polγ的催化活性,而另一种抑制剂蚜肠菌素(aphidicolin),则能够阻断Polα、Polδ和Polε的催化活性。因此,特定抑制剂对DNA聚合酶的抑制效应,为DNA聚合酶的分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参与真核DNA复制的DNA聚合酶

Polα、Polδ和Polε,是参与染色体DNA复制的三种必不可少的真核DNA聚合酶。所有真核生物的Polα,都是由4个亚基组成的蛋白质复合物,包括2个亚基的DNA聚合酶α和2个亚基的引发酶。由于这种蛋白质复合物既具有合成RNA引物又具有延长DNA新生链的双重功能,所以通常也称之为DNA聚合酶α/引发酶(Polα/primase)。DNA聚合酶α是由分子量为165kD和67~86kD的两个亚基构成的一种异源二聚体蛋白质。而DNA引发酶是在DNA合成引发阶段发挥功能作用的一种特殊的RNA聚合酶,它也是一种由分子量分别为58kD和48kD的两个亚基构成的异源二聚体蛋白质。当这种DNA聚合酶α/引发酶同染色体DNA复制起点结合之后,首先由引发酶活性催化合成出长度为10nt的RNA引物,形成RNA引物-模板连接体结构;接着DNA聚合酶活性便会在RNA引物之后延长出一段

30~40nt的DNA互补链,即所谓的起始DNA(initiation DNA,iDNA)。可见真核DNA聚合酶α的持续合成能力并不强,每次与DNA结合期间聚合的dNTP的数目至多也不超过100个。

除此之外,Polα/引发酶在DNA复制的协调、DNA损伤的修复以及细胞周期关卡(cell cycle checkpoints)等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另外两种参与真核DNA复制的重要的聚合酶Polδ和Polε,其持续合成能力要比较弱的Polα强得多。因此当Polα完成了起始DNA合成之后,很快就会被Polδ或Polε所取代,分别继续催化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合成。这种在真核DNA复制起始阶段发生的DNA聚合酶类型的更替现象,叫做聚合酶替换(polymerase switching)(图5-25)。由此可知在真核DNA 复制叉部位,至少有3种不同类型的DNA聚合酶参与DNA的复制。但Polδ和Polε与Pol α不同,它们二者均具有3,→5,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校正活性,可参与DNA损伤的修复。

图5-25 真核染色体DNA复制起始阶段DNA聚合酶的替换

(a)首先结合在模板链3,-末端的DNA聚合酶Polα的引发酶活性

催化合成出一段10nt的RNA引物。(b)接着Polα的聚合酶活性合

成一段30~40nt的起始DNA(iDNA)。(c)活动夹环装载器将PCNA

加到新合成的互补链的3,-0H末端,募集Polδ或Polε取代Polα/

引发酶。(d)Polδ或Polε继续延伸新链DNA。

Polδ和Polε之所以具有强势的持续合成能力,是依赖于一种叫做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辅助蛋白质的功能作用。这种蛋白质属于一类能够增进相关DNA聚合酶持续合成能力的复制因子,因此也叫做持续合成因子(processivity factor)。它在DNA活跃复制的增殖细胞核中含量相当丰富,可形成三聚体形式的环绕DNA分子的滑动夹环,把Polδ和Polε募集(recruitment)到DNA的复制部位,从而使Polδ或Polε的持续合成能力提高约40倍。

线粒体在进化上呈现双重特性,一方面它存在着与原核生物一样的环形的基因组DNA,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与真核生物类似的DNA复制机理。在线粒体颗粒内部存在的DNA聚合酶Polγ,是由寄主细胞核基因组编码的。它是参与线粒体DNA复制与修复的惟一的一种蛋白质复合物。例如人类的Polγ便是一种异源三聚体蛋白质,包括一个分子量为140kD的催化亚基(Polγ-A),和两个分子量为55kD的辅助亚基(Polγ-B)。这两个辅助亚基的功能作用是促使Polγ紧密地结合在DNA序列上,以增强其持续合成的能力。催化亚基有两个主要的结构域:定位在聚合酶多肽链N-端的是3,→5,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校正结构域,负责清除错配的核苷酸碱基;定位在聚合酶多肽链C-端的是聚合酶结构域,其功能是催化DNA新生链的合成。在这两个主要结构域之间有一段连接区,它通过与邻近辅助亚基接触的方式,促使Polγ DNA聚合酶同线粒体DNA结合,从而增进其持续合成能力。

由真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DNA聚合酶γ,与其他的真核DNA聚合酶一样,也能够利用合成的RNA引物-模板连接体结构,将反应体系中游离的dNTP参入到新生链上自由的3,-0H 末端基团。这种聚合酶对其抑制剂2,,3,-双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抑制作用相当敏感,但却能抗御另一种抑制剂蚜肠菌素的抑制作用。氨基酸序列分析显示,Polγ同PolA家族的成员,诸如PolⅠ和T7 DNA聚合酶之间,存在着同源性关系。

人类线粒体DNA聚合酶Polγ的催化亚基Polγ-A和辅助亚基Polγ-B,分别由位于细胞核染色体基因组上的P0LG1和P0LG2基因编码的。这两个基因如若发生突变,就将导致线粒体疾病的发生。例如P0LG1基因突变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mitochondrial disorder)。许多严重的疾病,诸如肌病(myophaty)、智力功能障碍(mental disorder)、神经性疾病(neuropathy)、绝经期提前(premature menopause)以及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等,都与P0LG1基因突变有关。

(3)参与真核DNA损伤修复的DNA聚合酶

真核细胞X家族的DNA聚合酶,广泛地存在于脊椎动物、植物和菌物中。这个家族DNA 聚合酶的主要功能是参与DNA损伤的修复,而不是DNA的复制。此外,其中的Polβ和Pol λ这两种DNA聚合酶,还具有5,-脱氧核糖磷酸裂合酶(5,-deoxyribose phosphate lyase),简称dRP裂合酶的活性。X家族中的Polβ、Polλ和Polμ三个成员,虽然在总体结构上十分类似,但由于也存在着一些细微结构的差别和具有不同的组织特异性表达的缘故,所以便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性(表5-5)。

表5-5 X家族DNA聚合酶Polβ、Polλ和Polμ的基本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lβ Polλ Pol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码基因 P0LB(~33kb)P0LL(~9kb) P0LM(~4kb)

蛋白质分子量 39kD 68kD 55kD

聚合作用速率 10-14nt/秒 2nt/秒 0.006-0.076nt/秒DNA底物具有3,-0H和5,-P 具有3,-0H和5,-P 具隐蔽末端的DNA;不末端基团的1nt单末端基团的单链缺口;存在互补关系的末端连

链缺口带有配对末端的不连接;不依赖于模板的

续模板 DNA合成

细胞作用碱基切除修复非同源末端连接;可非同源末端连接;可变

变区(高变区)连接区(高变区)连接区重

区重组组

在小鼠中缺失因有丝分裂后神小鼠存活;免疫球蛋小鼠存活;免疫球蛋白经元大规模凋亡白重链加工缺陷轻链加工缺陷

而使小鼠死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自J.Yamtich and J.B.Sweasy,2010)

在人类中,PolβDNA聚合酶是一种单亚基多肽。全长3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链,

可分成两个结构域:N-端结构域具有dRP裂合酶活性,C-端结构域具有核苷酸转移酶活性。

Polβ酶的编码基因P0LB定位在8号染色体的p11区。在小鼠中发现,如若P0LB基因从染色体上缺失,便会引起有丝分裂后神经元(postmitotic neurons)大量凋亡,最终导致小鼠死亡。PolβDNA聚合酶是按照模板指导(template-directed)的方式,催化DNA链的合成。由于该酶能够与具不同结构特征的DNA底物结合,因此对于具有隐蔽末端、单链切口及单链缺口等不同形式的DNA损伤修复,均可发挥功能作用。但它的主要功能却是参与

碱基切除修复过程中产生的、具有3,-0H和5,-P末端基团的单核苷酸缺口的填补。

PolλDNA聚合酶也是一种单亚基的多肽,其编码基因P0LL定位在10号染色体的q23区。该酶通常按照依赖于DNA模板的方式催化DNA新生链的合成,但并不具有校正的活性。近年来还报导,Polλ也具有不依赖于模板链的末端转移酶活性。如同Polβ一样,Polλ亦能够参与修复具有3,-0H和5,-P末端基团的单链缺口。与Polβ不同的是,Polλ还能够使用具有配对引物末端(paired primer teminus)的不连续的DNA模板(discontinuos DNA template),催化新生链DNA的合成。因此,Polλ适于参与非同源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joining,NHEJ),和可变区(高变区)连接区重组(variable-diversity-joining recombination)(简称VDJ重组)。

Polμ与Polβ及Polλ两种DNA聚合酶一样,都是属于一种单亚基的DNA聚合酶,其编码基因P0LM定位在7号染色体p13区。该酶可以按照依赖于模板和不依赖于模板两种不同的机理,催化DNA新生链的合成,但它不具备校正活性。此外与Polλ一样,Polμ也具

有末端转移酶活性。除了这些活性之外,Polμ还能够使用非配对的引物末端(unpaired primer terminus)和不连续的DNA模板,催化DNA新生链的合成。因此,Polμ同样也适于参与非同源末端连接和可变区(高变区)连接区重组。

X家族DNA聚合酶的第4个成员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也叫做末端转移酶(terminal transferase),是一种从小牛胸腺中分离出来的特殊的真核DNA聚合酶。它能够在没有模板的条件下,将反应体系中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NTP,逐个地加到DNA 分子的3,-单链延伸末端自由的3,-0H基团上,催化5,→3,方向的DNA聚合作用。而且末端转移酶还是一种非特异性的酶,4种dNTP中的任何一种都可作为它的底物。因此,如若反应体系中只存在一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如dATP,便可被TdT聚合形成同聚物尾巴poly(dA)

除了上述提到的这八种DNA聚合酶之外,其他类型的真核DNA聚合酶的主要功能都是参与DNA损伤的修复。诸如碱基切除修复、碱基错配修复、双链断裂修复以及跨损DNA合成等。

(4)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

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也叫做RNA指导的DNA聚合酶或反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已经从许多种RNA肿瘤病毒中分离到这种酶,但最普遍使用的则是来源于禽成髓细胞瘤病毒[avian myeloblastosis virus(AMV)]的反转录酶。它含有α和β两个亚基,其分子量分别为65 kD和95 kD。

其中α亚基具有反转录酶和RNaseH活性。RNaseH是α亚基经蛋白酶水解切割之后产生

的一种多肽片段(分子量为24 kD),具有核糖核酸外切酶活性。它可以按5,→3,或3,→5,的方向特异地降解RNA-DNA杂种分子中的RNA链。β亚基则具有以RNA-DNA杂交分子为底物的5,→3,方向的脱氧核酸外切酶活性。

反转录酶是分子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核酸酶之一,它的5,→3,方向的聚合酶活性,取决于有一段引物和一条mRNA模板分子的存在。所以这种酶能够利用已同oligo(dT)(寡聚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退火的、具poly(A)的mRNA作模板,合成新生的DNA链。反转录酶同样还能利用单链DNA或RNA作模板,合成供实验用的分子探针。在这些反应中的引物可以是oligo(dT),也可以用大量的随机形成的寡聚脱氧核苷酸的混合物。应用各种各样的这类寡聚脱氧核苷酸,以便确保它们当中必有一部分能够同模板核苷酸中的序列互补。在与模板退火之后,这些寡核苷酸便可供作反转录酶的引物。由于不同的寡核苷酸是同模板中的不同序列结合,因此所形成的DNA以等同的频率代表着模板的各个部分(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而且随机的寡核苷酸,可以作为任何单链DNA或RNA模板的引物。相反地,oligo(dT)则只能同poly(A)结合,以引导DNA的合成。这便是在mRNA模板3,-末端合成DNA互补序列的主要方式,

以mRNA模板合成cDNA,是反转录酶的主要用途。此外,还可以用来对具5,突出末端的DNA片段作末端标记。

3. DNA聚合酶催化作用的分子机理

(1)DNA聚合酶的三维结构

DNA分子是由DNA聚合酶催化合成的。因此,要深入了解DNA聚合酶催化作用的分子机理,弄清它的三维结构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当DNA聚合酶同其底物结合之后,便会形成特殊的DNA-蛋白质复合物。对这类复合物进行的晶体学研究发现,在各种不同的DNA聚合酶中,活性区域的整体构象都比较相似,均呈现出有如人之右手的形状(图5-26)。它们都具有手掌域(palm domain)、拇指域(thumb domain)、手指域(fingers domain)、核酸外切酶活性域(exonuclease domain)和N-端终止域(N-terminal domain)等5个共有的结构域。无论是病毒、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还是反转录酶,乃至于RNA聚合酶,它们的活性区域都具有这样基本的三维结构特征。

图5-26 DNA聚合酶共有的三维结构

DNA聚合酶活性位点位于手指域和拇指域之间的手掌域上,因此新合成的DNA结合在手掌域。紧挨引物-模板双链区的单链模板上的头一个碱基,恰好位于同新参入的游离的dNTP对应的位置上。此头一个碱基与其5,上游的第二个碱基之间的磷酸二酯键,发生90O 的向外翻折,从而使其后面的所有单链模板上的碱基都远离活性位点,避免了与参入活性位点的dNTP发生碱基错配的可能性。

(2)DNA聚合酶聚合作用的分子机理

由手掌域、拇指域和手指域形成的大槽沟(large cleft),是底物DNA的结合部位。其中手掌域存在的一段重要的氨基酸保守基序,含有同参与催化作用之金属离子(通常是

Mg2+或Zn2+)特异性结合的酸性氨基酸,以及与引物末端和dNTP的α磷酸相互作用的氨基酸。这段保守的氨基酸序列是聚合酶催化DNA合成的活性位点(或称催化位点),因此新合成的DNA链是与手掌域相连的。手指域的功能是将未复制的单链模板DNA,正确地定位在手掌域中的活性位点上,此外,手指域的一部分也参与同参入的dNTP之间的结合作用。拇指域的功能是通过同引物-模板双螺旋区的结合,使得RNA引物自由的3,-0H末端,准确地定位在聚合酶激活位点中恰好与参入的dNTP相对的位置。同时,这样结合的结果,会使DNA聚合酶不易脱离DNA分子,因此它对于提高酶的持续合成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DNA聚合酶校正作用的分子机理

PolⅠ和PolⅢ这两种DNA聚合酶,都具有3,→5,方向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可以把刚参入的碱基错配的核苷酸,从新生链的3,-0H末端清除掉。DNA聚合酶校正碱基错配的分子基础是,它的手掌域除了催化聚合作用之外,还具有检测新参入的核苷酸碱基配对正确性的功能。其机理比较简单。当新参入的核苷酸与模板链上相应的核苷酸正确配对时,DNA聚合酶的手掌域便会与新合成的DNA小沟中的任何碱基对,形成大量的氢键,从而维持聚合酶同引物-模板连接体之间的稳定结合。如果新参入的核苷酸不能与模板链上相应的核苷酸正确配对时,便不会形成这类特殊的氢键。于是碱基错配的DNA不仅使聚合酶的催化活性降低,而且还会促使新合成的DNA引物链的3,末端与聚合酶活性位点的亲合力下降。但却提升了它与核酸外切酶活性域之活性位点的亲和力,并使核酸外切酶的活性增加10倍。结果导致引物-模板连接体从所结合的聚合酶活性位点上解脱下来,重新结合到聚合酶的核酸外切酶活性域上。这样便会在核酸外切酶活性域的催化作用下,将碱基错配的核苷酸从引物链的3,末端清除掉。在DNA聚合酶三维结构中,这个外切酶活性位点与手掌域中的催化DNA合成的活性位点相距甚远。DNA聚合酶的这种校正能力,对于确保DNA复制的保真性(fideliy)的提高,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选自吴乃虎、黄美娟“分子遗传学原理”第五章)

基因工程实验技术介绍

一、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 质粒DNA的提取是从事基因工程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实验技术,但提取方法有很多种,以下介绍一种最常用的方法:碱裂解法。此方法适用于小量质粒DNA的提取,提取的质粒DNA可直接用于酶切、PCR扩增、银染序列分析。方法如下: 1、接1%含质粒的大肠杆菌细胞于2ml LB培养 基。 2、37℃振荡培养过夜。 3、取1.5ml菌体于Ep管,以4000rpm离心3 min,弃上清液。 4、加0.lml溶液I(1%葡萄糖,50mM/L EDTA pH8.0,25mM/L Tris-H Cl pH8.0)充分混合。 5、加入0.2ml溶液 II(0.2 mM/L NaOH,1% SDS),轻轻翻转混匀,置于冰浴5 min 。 6、加入0.15m1预冷溶液III(5 mol/L KAc,p H4.8),轻轻翻转混匀,置于冰浴5 min 。 7、以10,000rpm离心20min,取上清液于另 一新Ep管 8、加入等体积的异戊醇,混匀后于?0℃静置1 0min。 9、再以10,000rpm离心20min,弃上清。 10、用70%乙醇0.5ml洗涤一次,抽干所有 液体。 11、待沉淀干燥后,溶于0.05mlTE缓冲液中 二、质粒DNA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琼脂糖是从海藻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线状高聚物,应选用电泳纯的,琼脂糖此级产品筛除了抑制物和核酸酶,而且用溴化乙锭染色后荧光背景最小。 (1)琼脂糖凝胶电泳装置

由于琼脂糖凝胶电泳既要求不高,而适应性又强,在过去15年里已成功地设计了形形色色及大大小小的电泳槽。对这些装置的选择主要是依据个人的喜恶。使用最普遍的装置是Walt er Schaffner发明的水平板凝胶。 水平板凝胶通常在一块可安放于电泳槽平台的玻璃板或塑料盘上灌制。在有些装置中,则可将凝胶直接铺在平台上。凝胶恰好浸在缓冲液液面下进行电泳。凝胶的电阻几乎与缓冲液的电阻相同,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电流将通过凝胶的全长。 (2)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是将琼脂糖在所需缓冲液中熔化成清澈、透明的溶液。然后将熔化液倒入胶模中,令其固化。凝固后,琼脂糖形成一种固体基质,其密度取决于琼脂糖的浓度。通贯凝胶的电场接通后,在中性pH值下带负电荷的DNA向阳极迁移。 (3)琼脂糖凝胶的染色 电泳完毕,将琼脂糖凝胶转移入含EB的染液中,染色10分钟,取出紫外灯下观察。 三、质粒DNA热激法转化大肠杆菌 感受态的细胞可以摄入外部溶液中的DNA,而常态的细胞却不能,所以要转化质粒DNA进入大肠杆菌必须首先制备感受态的大肠杆菌细胞。 1、取1%大肠杆菌E.coli接种于含2ml LB培 养基的试管中,37℃振荡培养过夜 2、取0.1ml过夜培养物转种于含10ml LB培 养基的三角瓶中,37℃振荡培养3h至OD600=0. 3 3、然后把培养物倒入1.5ml离心管中,冰浴1 0min。 4、在4℃下以4000rpm离心5min,去上清液 5、把菌体悬浮于15m1冰冷的0.1M CaCl2溶液 中,置冰上30min 6、然后再在4℃下以4000rpm离心10min,去 上清液

基因工程》课程实验指导书

《基因工程》课程实验指导书 生物技术专业 黄淑坚黄良宗编写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05年12月

目录 前言 (Ⅱ) 实验一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1) 实验二DNA目的片段的回收与DNA的体外连接 (7) 实验三重组DNA的转化 (10) 实验四重组DNA的鉴定 (13) 实验五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诱导表达 (16) 实验六表达产物的检测与分析——SDS-PAGE (18) 附录 (22) 参考文献 (34)

前言 基因工程学是以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等学科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学科,自DNA重组技术于1972年诞生以来,作为现代生物技术核心的基因工程技术得到飞速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工业、水产、环保等行业。本实验指导书在在方法上,力求可行性、实用性,内容涵盖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过程,整个实验基本上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在原有的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较全面和深入理解基因工程原理、基本掌握基因工程常用的实验方法,以求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打下良好和扎实的基础。 由于基因工程的发展异常迅速,加之编写人员水平有限,难免有疏漏与错误,敬请各位师生批评指正。 编者 2005年12月

实验一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一、目的和要求 了解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基本原理和实验应用,掌握RT-PCR 反应的基本技术。 二、实验内容 RT-PCR扩增猪流感病毒M2基因部分片段。 三、仪器、设备和实验准备 1、仪器 恒温水浴槽、移液枪、EP管、PCR管、超净工作台、PCR仪、电泳仪。 2、试剂 反转录酶、RNA酶抑制剂(RNase Inhibitor)、流感病毒RNA、随机引物、流感病毒M2基因PCR引物、dNTP、Taq酶。 3、实验准备 用RNA抽提试剂盒抽提猪流感病毒RNA。 四、实验原理 RT-PCR是将RNA模板的反转录(RT)和cDNA的聚合酶链式扩增(PCR)相结合的技术。RT-PCR技术灵敏而且用途广,可用于检测产生的转录产物,分析表达的水平,不需构建和筛选cDNA文库而能直接克隆cDNA产物。 反转录反应是在反转录酶作用下,以RNA为模板指导合成互补的DNA链的过程。反转录反应可以使用反转录酶,以随机引物、oligo(dT)或基因特异性的引物(GSP)起始。 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选择性体外扩增DNA或RNA的方法。它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1) 变性(Denature):目的双链DNA 片段在94℃下解链; (2) 退火(Anneal):两种寡核苷酸引物在适当温度(50℃左右)下与模板上的目的序列通过氢键配对;(3) 延伸(Extension):在Taq DNA聚合酶合成DNA的最适温度下,以目的DNA为模板进行合成,由这三个基本步骤组成多轮循环。

基因工程知识点 超全资料

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由于基因工程是在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子手术刀” 2、DNA连接酶-----“分子缝合针” 3、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分子运输车” 1.“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 (1)存在: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中。 (2)特性:特异性,一种限制酶只能 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且能在 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3)切割部位:磷酸二酯键 (4)作用: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 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 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 二酯键断开。

(5)识别序列的特点: (6)切割后末端的种类:DNA 分子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 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黏性末端和平末端。当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中轴线两侧将DNA 的两条链分别切开时,产生的是黏性末端,而当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中轴线处切开时,产生的则是平末端。

2.“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1)作用:将限制酶切割下来的DNA片段拼接成DNA分子。 (2)类型 相同点:都连接磷酸二酯键 3.“分子运输车”——载体 (1)载体具备的条件: ①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并稳定保存。 ②具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点,供外源DNA片段插入。 ③具有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2)最常用的载体是质粒,它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的、独立于细菌拟核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 (3)其他载体: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4)载体的作用: ①作为运载工具,将目的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在受体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复制。 【解题技巧】 (1)限制酶是一类酶,而不是一种酶。 (2)限制酶的成分为蛋白质,其作用的发挥需要适宜的理化条件,高温、强酸或强碱均易使之变性失活。 (3)在切割目的基因和载体时要求用同一种限制酶,目的是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 (4)获取一个目的基因需限制酶剪切两次,共产生4个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5)不同DNA分子用同一种限制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都相同,同一个DNA分子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产生的黏性末端一般不相同。 (6)限制酶切割位点应位于标记基因之外,不能破坏标记基因,以便于进行检测。 (7)基因工程中的载体与细胞膜上物质运输的载体不同。基因工程中的载体是DNA分子,能将目的

基因工程实验指导 - 专业实验I

基因工程实验指导书

缩略词表

实验一植物总DNA 的抽提及电泳检测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植物DNA抽提的主要方法; 2、掌握快速抽提DNA的方法。 3、了解掌握检测DNA质量的方法以及DNA定量的方法; 4、了解影响DNA在琼脂糖凝胶中泳动速率的因素; 5、训练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操作。 二【实验原理】 该方法简便、快速,DNA产量高(纯度稍次,适用于一般分子生物学操作) 。CTAB (十六烷基三乙基溴化铵)是一种非离子去污剂,植物材料在CTAB的处理下,结合65℃水浴使细胞裂解、蛋白质变性、DNA被释放出来。CTAB与核酸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在高盐(>0.7mM)浓度下可溶,并稳定存在,但在低盐浓度(0.1-0.5mM NaCl)下CTAB-核酸复合物就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而大部分的蛋白质及多糖等仍溶解于溶液中。经离心弃上清后,CTAB-核酸复合物再用70-75%酒精浸泡可洗脱掉CTAB。再经过氯仿/异戊醇(24:1) 抽提去除蛋白质、多糖、色素等来纯化DNA,最后经异丙醇或乙醇等DNA沉淀剂将DNA沉淀分离出来。CTAB能溶解于乙醇。 改进的CTAB植物DNA抽提液迅速裂解细胞和灭火细胞内核酸酶,氯仿抽提后通过离心清除多糖、多酚和蛋白质,上清加入异丙醇离心沉淀基因组DNA,进一步去除其它各种杂质,然后基因组DNA在高离序盐状态下选择性吸附于离心柱内硅基质膜,再通过一系列快速的漂洗-离心步骤,进一步将多糖,多酚和细胞代谢物,蛋白等杂质去除,最后低盐的洗脱缓冲液将基因组DNA从硅基质膜上洗脱。 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是DNA分子片段的分子量测定和分子构象研究以及DNA分离纯化的重要实验手段。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泳动时受到电场驱动力和凝胶的摩擦阻力。一般情况下,单位长度双链DNA带有几乎相等的电荷,故在一定电场强度下,DNA分子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凝胶的摩擦阻力,即DNA分子本身的大小和构型。DNA分子的迁移速度与相对分子量的对数值成反比关系,具有不同长度的DNA 片段由于其泳动速度不同而得到分离。具有相同一级结构但构型不同的DNA分子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分离。

基因工程知识点超全资料

基因工程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 DNA 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 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由于基因工程是在 DNA 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额,因此又叫做 DNA 重组技术。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子手术刀” DNA 连接酶-----“分子缝合针” 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分子运输车”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酶) (2 )特性:特异性,一种限制酶只能 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 二酯键断开。 1、 2 、 分子手术刀 (1 )存在:主要存在于 原核生物 .中。 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并且能在 特定的切点上切割 DNA 分子。 (3 )切割部位: 磷酸二酯键 (4)作用: 能够识别双链 DNA 分子的 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 并且使每一条链

条链分别切开时, 产生的是黏性末端, 时,产生的则是平末端。 黏性末躺 中轴线 OOO il, cue 中铀线 切害UDNA 分于时产生 M 两种木同末:躺 <饰头表示酶旳切刚位宣) (5)识别序列的特点: 呈现碱基互补对弑无论是奇数个碱基还是偶数个碱基, 都可以找到一条中心轴线创图冲轴线两侧的双链DNA 上的裁基是反向对称重复排列亂如(X GCIGC CG 以中心线为 CCAGG A 轴、两?碱基互补对称; 以为轴?两侧碱基互 补 GGTCC T 中轴线 对称。 (6 )切割后末端的种类: DNA 分子经限 制酶切割产生的 DNA 片段末端通常有两 种形式 黏性末端 和平末端 。当限制酶 在它识别序列的 中轴线两侧 将 DNA 的两 当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 中轴线处 切开 cec GGGr GGG 珂 K I G 快A (A CZTT 之冋切書u > ST'C AAG t CTTAA AAT*rC G 平木端

基因工程实验(答案)

——凯1.简述本学期从基因组DNA提取到重组质粒鉴定的实验流程?(实验题目的总结) 答:①基因组DNA的提取;②PCR扩增目的基因;③凝胶电泳分离纯化PCR扩增的DNA片段以及DNA的体外连接;④重组质粒的转化及转化子的筛选;⑤重组质粒的抽提;⑥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2.如何正确使用微量移液器?(自己写的) 答:①选取合适量程的移液器;②根据取液量设定量程;③安装(吸液)枪头;④按至第一档,将枪头垂直伸入液面下适当位置吸液;⑤按至第二档将液体打入容器;⑥弃掉枪头;⑦将量程调至最大,放回原处。 3.在琼脂糖凝胶电泳点样时,DNA通常和什么试剂混匀,其主要成分和作用是什么? 答:loading Buffer。主要成分为溴酚蓝,二甲苯青和甘油。 溴酚蓝和二甲苯青起指示作用;甘油加大样品密度,从而沉降于点样孔中,以免浮出。 4.简述制作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操作步骤。(题目有歧义) 答:①取0.5g琼脂粉置于锥形瓶,量取50ml 1×TBE溶液于瓶中,微波炉加热至琼脂溶解; ②将移胶板放入胶室中,选取合适梳子垂直安插在移胶板上方,待琼脂降温至55℃下后,缓慢导入该胶室里;③量取合适量1×TBE溶液导入洗净的电泳槽,并正确插好电泳线;④等凝胶凝固后,将梳子垂直拔出;⑤点样;⑥轻放移胶板至电泳槽的合适位置;⑦打开电泳仪的开关,调好参数,开始电泳;⑧一定时间后,停止电泳,取出凝胶板,然后经BE染色放入成像系统显色、观察。 5.琼脂糖凝胶电泳中DNA分子迁移率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实验书P75) 答:①样品DNA的大小和构象;②琼脂糖浓度;③电泳电场;④温度;⑤缓冲液;⑥嵌入染料的存在与否; 6.在使用苯酚进行DNA抽提时应注意什么?(实验书P31) 答:注意不要吸取中间的变性蛋白质层。 7.在基因组DNA提取过程中常用酚、氯仿、异戊醇试剂,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答:酚——是蛋白质变性,抑制DNA酶的降解作用;氯仿——除去脂类,同时加速有机相与水相的分层;异戊醇——降低表面张力,从而减少气泡的产生。 8.提取DNA实验中,通常可选用哪些试剂沉淀DNA? 答:冷的无水乙醇,冷的异丙醇,终浓度为0.1~0.25mol/L 的NaCl 9.简述在DNA提取实验中个试剂的作用(SDS,EDTA,酚/氯仿/异戊醇、无水乙醇,70%乙醇)。 答:SDS——破坏细胞膜,解聚核蛋白;EDTA——整合金属离子,抑制DNase活性;酚/氯仿/异戊醇——见第7题;无水乙醇——沉淀DNA;70%乙醇——洗涤DNA沉淀。 10.简述PCR扩增技术的原理及各种试剂的作用(Mg2+,dNTP,引物,DNA,缓冲液,Taq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图文稿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1课时)知识链接及考试地位 本知识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NA 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等内容相联系,考试过程中常设计基因工程的原理、基本工具等基础知识,多以个别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知识回顾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基因重组? 学习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 2、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要明确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最基本的工具。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新知探究

传统育种的方法一般只能在生物中进行,很难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生物身上。基因工程的出现使人类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地改变生物,培育出。 一、基因工程的原理 基因工程又叫做或。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细胞里,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是在DNA上进行的 水平的设计施工,基因的剪刀是指,简称限制酶。其作用特点是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序列。基因的针线是 指。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和等。质粒存在于许多以及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小型分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和。 二、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对象各是什么?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分布、特点、作用部位和作用结果如何? 四、作为基因的运载体,需具备哪些条件? 五、DNA连接酶的作用对象、位置和结果如何? 六、基因工程的优点是什么? 七、基因重组与基因工程比较

基因工程应用

第3节基因工程的应用 【本节重难点】 重点:1.基因工程在农业和医疗等方面的应用 难点:1.基因治疗 【知识精讲】 教材梳理 知识点一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主要用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能力(如抗除草剂、抗虫、抗病、抗干旱和抗盐碱等)以及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和利用植物生产药物等方面。 1.提高抗逆性 (1)常用抗虫基因:用于抗虫(杀虫)的基因主要是Bt毒蛋白基因、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淀粉酶抑制剂基因、植物凝集素基因等。 (2)常用抗病基因:a.抗病毒基因有: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和病毒的复制酶基因;b.抗真菌基因有:几丁质酶基因和抗毒素合成基因 (3)其他抗逆基因:环境条件对农作物的生产会造成很大影响,并且这些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抗逆性基因也有多种多样,如:抗盐碱和干旱的调节细胞渗透压基因、抗冻基因、抗除草剂基因等等。 2.改良植物品质 由于人们的食品含有的营养不平衡,不能满足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这样,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使植物能够合成某些本来不能合成的物质。如科学家将必需氨基酸含量多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导入植物中,或者改变这些氨基酸合成途径中某种关键酶的活性,以提高氨基酸的含量。 3.生产药物 基因工程不但促进了传统技术的变革,也为人类提供了传统产业难以得到的许多昂贵药品,并已形成基因工程制药业的雏形。目前诸如人胰岛素、人生长激素、人脑激素、 α-干扰素、乙肝疫苗、蛋白C、组织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等数十种基因工程药物已实现商品化。此外,还有促红细胞生成素、白细胞介素-2、肾素、心钠素等一大批珍贵药品正处于试用或临床试验阶段。 知识点二动物基因工程的应用 1.用于提高动物生长速度:由于外援生长激素基因的表达可以使转基因动物生长得更快,将这类基因导入动物体内,以提高动物的生长速率。如:转基因绵羊和转基因鲤鱼。 2.用于改善畜产品的品质:基因工程可用于改善畜产品的品质。如:有些人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能完全消化或食用后会出现过敏、腹泻、恶心等不适症状,科学家将肠乳糖酶基因导入奶牛基因组,这样所获得的牛奶其成分不受影响,但乳糖的含量大大减低。 3.用转基因动物做器官移植的供体:目前,人体移植器官短缺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用其它动物的器官替代,又会出现免疫排斥现象,现在,科学家正试图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对一些动物的器官进行改造,培育出没有免疫排斥反应的转基因克隆器官。 知识点三基因治疗 1.概念:基因治疗是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治疗遗传病的最有效的手段。 2.方法:体外基因治疗和体内基因治疗 体外基因治疗:先从病人体内获得某种相关细胞,进行培养,然后在体外完成基因转移,再

基因工程试验指导

《基因工程》实验指导 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系 2009年5月

基因工程课程综合实验---转基因斑马鱼的构建 一、实验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基因工程技术所涉及的主要环节的基本原理、完整流程和基本技术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具有通过这些原理进行基因工程实验和研究方面的设计能力。在基因工程理论课程的讲授和实践课程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基因操作与社会伦理方面的训练和教育,重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原理 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是指动物所有细胞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基因的一类动物,具有将外源基因遗传给子代的能力,整入动物基因的外源基因被称为转基因(transgene)。转基因动物技术是常规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延伸和拓展,是基因工程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不仅为人们研究生命科学提供了一个更有效的工具,转基因技术是生物学领域最新重大进展之一,已能渗透到生物学、医学、畜牧学等学科的广泛领域。转基因动物已成为探讨基因调控机理、致癌基因作用和免疫系统反应的有力工具。同时人类遗传病的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为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转基因技术涉及外源基因的获取、重组载体的构建与检测鉴定、受体系统的准备、显微注射基因导入、供转基因胚胎发育的体外培养系统和宿主动物的饲养等方面的内容。 三、材料

限制性内切酶:Eco R I、Sal I、Age I、Not I、Bam H I;T4 DNA聚合酶;LA DNA聚合酶混合物均为大连TaKaRa公司产品; 3. 2菌株及细胞系 DH5α感受态细胞:由本实验室自行制备并存于-20℃; 3. 3 质粒与表达载体系统 3. 3.1 pEGFP-N1载体 pEGFP- N1载体是一种把异源性的蛋白质融合至EGFP的N端的哺乳动物表达载体,为Clontech公司的产品。含有人类巨细胞病毒(CMV)启 图1 含有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卡那霉素抗性的pEGFP-N1质粒 动子,SV40 Poly A尾,pUC复制起始点(原核)和SV40复制起始点(真核),20个多克隆位点,具有筛选标志卡那霉素(原核)和新霉素(真核)的抗性基因,见图1。异源性蛋白与EGFP阅读框一致地克隆入pEGFP-N1,形成的表达重组体在CMV启动子启动下,表达EGFP和目标蛋白的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保持了EGFP的荧光特性,可对融合蛋白进行活细胞内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完整版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第1课时) 知识链接及考试地位 本知识与“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等内容相联系,考试过程中常设计基因工程的原理、基本工具等基础知识,多以个别填空或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知识回顾 1、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基因重组? 学习目标 1、简述基因工程的诞生。 2、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要明确基因工程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最基本的工具。 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教学难点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新知探究 传统育种的方法一般只能在生物中进行,很难将一种生物的优良性状移植到生物身上。基因工程的出现使人类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地改变生物,培育出。 一、基因工程的原理 基因工程又叫做或。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细胞里,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基因工程是在DNA上进行的水平的设计施工,基因的剪刀是指,简称限制酶。其作用特点是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序列。基因的针线是指。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和等。质粒存在于许多以及等生物中,是细胞染色体外能够自主复制的小型分子。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和。 二、基因工程的原理、操作对象各是什么? 三、限制性内切酶的分布、特点、作用部位和作用结果如何? 四、作为基因的运载体,需具备哪些条件? 五、DNA连接酶的作用对象、位置和结果如何? 六、基因工程的优点是什么?

基因工程复习资料

基因工程复习资料 生物技术在制药行业的应用:基因工程制药、细胞工程制药、酶工程制药、发酵工程制药。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遗传操作,是指将一种或多种生物体的基因分离出来或人工合成基因,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密的设计和体外加工重组,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的细胞内,使之能在受体细胞中遗传表达并获得新的遗传性状而形成新的生物类型的生物技术。(又称遗传工程) 基因工程流程:分、切、接、转、筛、表。 基因工程的四大要素(或基本条件):目的基因、载体、工具酶、受体。 基因工程的突出特点:打破物种间基因交流的界限。 连接酶:T4连接酶(辅助因子为ATP,高等生物,实验采用)和大肠杆菌连接酶(辅助因子为NAD+,低等生物)。 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证明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20世纪40年代)、明确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和半保留复制机制(20世纪50年代)、明确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20世纪60年代)。 基因工程诞生的技术突破: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的发现与应用(基因操作的剪刀,针线)、载体的发现(发现了运载工具)、逆转录酶的发现(便于真核生物基因的获取,因其常有内含子,不便于操作)。 基因工程诞生的元年:1973年的DNA体外重组和大肠杆菌转化实验。 基因工程制药:利用重组DNA技术,结合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研制预防和治疗人类、动物重大疾病的蛋白质药物、核酸药物,以及生物制品的一门技术。 工具酶:工具酶是指基因工程操作中所使用的核酸酶类。 核酸酶:核酸酶是指对核酸片段可以进行操作(核酸的扩增、核酸的切割、核酸的连接)的一类酶。 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聚合酶、修饰酶。 胰蛋白酶:动物细胞消散需要胰蛋白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限制作用:指一定类型的细菌可以通过限制酶的作用,破坏入侵的噬菌体DNA,导致噬菌体的寄主幅度受到限制;这是维护宿主遗传稳定的保护机制。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修饰作用:指寄主本身的DNA,由于在合成后通过甲基化酶的作用得以甲基化,使DNA得以修饰,从而免遭自身限制性酶的破坏;这是宿主细胞识别自身遗传物质和外来遗传物质的作用

高考生物知识点:基因工程及其应用.doc

2019湖南高考生物知识点: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1.概念 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原理 基因重组 3.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因的”运载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

4.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①提取目的基因: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以质粒为运载体):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 ④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 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 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

基因工程复习资料

细菌的限制—修饰作用 核酸限制性内切酶的类型及主要特性

一个单位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定义为:在合适的温度和缓冲液中,在50uL反应体系中,1h完全降解1ug底物DNA所需要的酶量。 星号(*)活性:如果改变反应条件就会影响酶的专一性和切割效率,内切酶出现切割与识别位点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序列,这一现象称为星号(*)活性。 同位酶:识别位点相同,但切点不同。 同裂酶:识别位点和切点均相同,但来源不同。 同尾酶:识别的序列不同,但能切出相同的粘性末端 两种DNA连接酶 (1)大肠杆菌DNA连接酶:只能连接粘性末端。分子质量为68ku (2)T4噬菌体DNA连接酶:不但能连接粘性末端,还能连接平齐末端。分子质量为75ku

p35页表2-4 简述DNA连接酶的作用机制及其特点 说明使用切口位移法进行DNA标记的原理及其步骤 基因工程载体根据来源和性质不同可分为质粒载体,噬菌体载体,黏粒载体,噬菌粒载体,病毒载体,人工染色体等 质粒的概念:质粒(plasmid)是一种存在于细菌或真菌染色体外的小型环状(线型质粒DNA 分子—眼虫、衣藻等)双链DNA 分子(酵母的“杀伤质粒”是RNA),可自身复制和表达。 共价闭合环状DNA(SC构型)开环DNA(oc构型)线形DNA (L构型) 同一质粒尽管分子量相同,不同的构型电泳迁移率不同: SC DNA最快、L DNA次之、OC DNA最慢。 理想质粒载体的必备条件: A、具有较小的分子质量和较高的拷贝数 B、具有若干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单一酶切位点(多克隆位点) C、具有两种以上的选择标记基因 D、缺失mob基因(载体的安全性:质粒不能随便转移、条件致死突变) E、插入外源基因的重组质粒较易导入宿主细胞并复制和表达(复制起点)、较小的宿主范围蓝白班筛选原理 穿梭质粒载体(shuttle vector) :由人工构建的具有两种不同复制子起点和选择性标记基因 黏粒载体也称柯斯质粒载体:它是一类含有λ噬菌体的cos序列的质粒载体 噬菌体载体的优越性p69

基因工程实验的详细步骤

基因工程实验 实验一、质粒DNA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试剂 A.LB液体培养基(L): 1000ml 蛋白胨(tryptone)10g, 酵母提取物(yeast extract)5g, NaCl 10g, 加去离子水至1000ml 用5MNaOH调至pH7.2-7.5。121o C高压下蒸汽灭菌20分钟。 B.LB固体培养基(L): 每升液体培养基加15g 琼脂粉,高压下蒸汽灭菌20分钟。 C.氨苄青霉素(Amp)母液:配成50mg/ml水溶液,-20 o C下保存备用。 Amp使用时配成100mg/ul,按千分之一加入培养基中。 D.溶液I:50mmol/L葡萄糖、25mmol/L TrisCl (pH8.0), 10mmol/L EDTA(pH8.0). 高压蒸汽灭菌15分钟, 储存于4 o C冰箱。 E.溶液II:0.2mol/L NaOH (临用前用10 mol/L NaOH母液稀释), 1%SDS. F.溶液III: 5mol/L KAC 60ml, 冰醋酸 11.5ml, 水28.5ml. G.RNase A母液:将RNase A酶粉溶于10mmol/L TrisCl (pH7.5)、15mmol/L NaCl, 终浓度为10mg/ml。100 o C加热15分钟,冷却后分装。 H.饱和酚:市售酚需重蒸。重蒸后加0.1%8-羟基喹啉,并用等体积的 0.5mol/L TrisCl (pH8.0)和0.1mol/L TrisCl (pH8.0)缓冲液反复抽提, 使pH达到7.6以上。 I.氯仿:按氯仿/异戊醇=24:1混合。 J.酚/氯仿:将上述饱和酚和氯仿按1:1混合。 K.TE缓冲液:10mol/L TrisCl (pH8.0), 1mmol/L EDTA(pH8.0). 高压蒸气灭菌15分钟, 储存于4 o C冰箱。 三、操作步骤 1.细菌的培养和收集:将含有质粒pBS的DH5α菌株接种在LB固体培养基(含50μg/ml Amp)中,37o C培养12-24小时。用无菌牙签挑取单菌落接种到5ml LB液体培养基(含 50μg/ml Amp)中,37 o C培养约12小时至 对数生长后期。 2.质粒DNA的少量快速提取---碱裂解法 A.取1.5ml培养液倒入1.5ml ependorf 管中,4o C下12000g离心3min。 B.弃上清,将管倒置于卫生纸上数秒钟,使液体流尽。 C.菌体沉淀重悬浮于100μl预冷的溶液I中(激烈震荡,充分混匀)。 D.加入新配制的溶液II 200μl,快速盖紧管口,并倒置离心管,温和颠 倒ependorf管6-8次,以混匀内容物(千万不要震荡),放置5分钟。 E.加入150μl预冷的溶液III,盖紧管口,并倒置离心管,温和颠倒

基因工程实验报告资料

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基因工程综合实验所属课程名称:基因工程原理 班级:12生物工程3班学号:201230620312 姓名:李杰锋 指导老师:徐学锋

目录 0.摘要 (1) 1.前言 (1) 2.实验材料和仪器 (2) 2.1 实验材料 (2) 2.2 实验仪器 (2) 3.实验试剂 (2) 3.1DNA提取所需试剂 (2) 3.2 PCR实验所需试剂 (2) 3.3 双酶切实验所需试剂 (2) 4.实验步骤 (3) 4.1 质粒DNA提取 (3) 4.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3) 4.3 质粒DNA的双酶切分析 (4) 4.4 琼脂糖凝胶制备 (4) 5.实验结果与分析 (5) 5.1质粒DNA提取所得凝胶电泳结果 (5) 5.2 PCR扩增实验结果 (5) 5.3质粒DNA的双酶切分析结果 (6)

摘要:本实验包括质粒DNA的提取、DNA的凝胶电泳、质粒DNA中靶基因的酶切分析及质粒DNA中重组进的靶DNA序列的PCR扩增。通过本综合实验,进一步理解质粒DNA的提取原理、凝胶电泳中DNA分离的机理、限制性内切酶的工作原理及PCR是如何实现DNA扩增的,也掌握了DNA的提取技术、凝胶电泳技术、DNA酶切分析技术及靶基因的体外快速扩增技术,进而了解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并学会分析与解决实验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是体外酶促合成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由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复性)及适温延伸等几步反应组成一个周期,循环进行,使目的DNA得以迅速扩增,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等特点。不仅可用于基因分离、克隆和核酸序列分析等基础研究,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或任何有DNA或RNA的地方。 关键词:凝胶电泳限制线内切酶DNA质粒 1 前言 本次实验对象为含有重组了1kb DNA片段的PET32.a表达质粒。该表达质粒中长度约6kb。首先采用离心破碎法破碎细胞,再使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最后通过各种化学抽提纯化质粒DNA,最后得到纯化后的DNA质粒作为之后实验的材料。在碱性溶液中,双链DNA氢键断裂,DNA双螺旋结构遭破坏而发生变性,但由于质粒DNA分子量相对较小,且呈环状超螺旋结构,即使在高碱性pH条件下,两条互补链也不会充分分离,当加入中和缓冲液时,变性质粒DNA 又恢复到原来的够型;而线性的大分子量细菌染色体DNA则不能复性,与细胞碎片、蛋白质、SDS等形成不溶物,通过离心沉淀可被除去,而质粒DNA及小分子量的RNA则留在上清液中。混杂的RNA可用RNaseA酶消除,再用酚/氯仿处理,可除去残留的蛋白质,达到纯化质粒DNA的目的。 PCR是根据DNA双螺旋结构在变性温度下解链为单链DNA,在退火温度下加入反应体系的特异引物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与单链DNA特异结合,然后在延伸温度下,通过DNA聚合酶的聚合作用,不同的脱氧核苷酸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由引物引导合成出与模板DNA互补的新链,实现DNA的扩增的技术。本次实验我们将以纯化后的质粒DNA作实验材料,在预先设计好引物后

基因工程复习资料精心整理.docx

第一章绪论 1 ?基因工程的定义:在体外对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进行剪切、重组、连接,然后插入到载体分子中(细菌质粒、病毒或噬菌体DNA),转入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并表达出基因产物。 2?基因工程理论上的三大发现和技术上的三大发现 3 ?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从复杂的生物基因组中,经过酶切消化或PCR扩增等步骤,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断。 (2)重组体的制备:将冃的基因的DNA片断插入到能自我复制并带有选择性标记(抗菌素抗性)的载体分子上。 (3)重组体的转化:将重组体(载体)转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川。 (4)克隆鉴定:挑选转化成功的细胞克隆(含有目的基因)。 (5)目的基因表达:使导入寄主细胞的目的基因表达出我们所需要的基因产物。 4 ?基因工程的意义 (1)基因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率;提高豆科植物的固氮效率;转基因植物;转基因动物。 (2)基因工程在工业中的应用: 1)纤维素的开发利用:克隆各种参与纤维素降解的酶的基因,导入酿酒酵母,就可能利用廉价的纤维素來生产葡萄糖,发酵成酒。 2)酿酒工业:用外源基因改造酿酒酵母,产生优质的啤酒。或用酿酒酵母生产蛋白质等。 (3)基因工程在医药上的应用:用微生物生产药物;用转基因植物或动物生产药物;设计高效高特异性的生物制剂-疫苗;制造新型疫苗;基因诊断;法医鉴定;基因治疗。 (4)基因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检测水污染:用重组细菌或转基因鱼等检测水污染 2)生物降解:用带有重组质粒的“超级菌〃分解油(烷怪类)、有机农药污染。 (5)基因工程商业化的发展 第二章基因工程主要技术原理 1. 质粒和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与纯化步骤,主要试剂是什么 质粒的提取和纯化方法 最常用的为碱抽提法: 原理:闭合环状的质粒DNA,在变性后不会分离,复性快。染色体线性DNA和或有缺口的质粒DNA变性后双链分离,难以复性而形成缠绕的结构,与蛋白质-SDS复合物结合在一起, 在离心的时候沉淀下去。 步骤:1)溶菌:溶液I (50mM 葡萄糖,25mMTris-HCI, 10mM EDTA,4-5mg/ml 溶菌酶)2)破膜:溶液II (0.2N NaOH 1.0%SDS) 3)中和:溶液III (3M醋酸钠pH4.8) 4)离心 5)转移:将上清转移到一个新的离心管中 6)抽提:酚?氯仿抽提,酚/氯仿/异戊醇一25/24/1 7)沉淀:用0.6倍体积的异戊醇或2倍体积的乙醇(可以加入1/10体积的3M醋酸钱辅助沉淀)

基因工程复习资料(含答案)

基因工程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0~20%)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内切酶的Star活性PCR引物PCR扩增平台期DNA芯片基因组文库cDNA文库转化限制与修饰系统 原位杂交:将细胞或组织的核酸固定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上,然后用探针与之杂交的一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该方法可较好地反映目的基因在细胞或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变化。 粘性末端:双链DNA被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形成的两条链错开几个碱基,而不是平齐的末端。 Northern印迹杂交:将RNA进行变性电泳后,再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上与探针杂交的一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可用于检测目的基因的转录水平。 转位:一个或一组基因片段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的现象。 基因工程:在体外,用酶学方法将各种来源的DNA与载体DNA连接成为重组DNA,继而通过转化和筛选得到含有目的基因的宿主细胞,最后进行扩增得到大量相同重组DNA分子的过程称为基因工程,又称基因克隆、DNA克隆和重组DNA等。 目的基因:基因工程中,那些被感兴趣的、被选作研究对象的基因就叫作目的基因。 连接器:人工合成的一段含有某些酶切位点寡核苷酸片段,连接到目的基因的两端,便于基因重组中的切割和连接。 转化:受体细胞被导入外源DNA并使其生物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停滞效应:PCR中后期,随着目的DNA扩展产物逐渐积累,酶的催化反应趋于饱和,DNA 扩增产物的增加减慢,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即为停滞效应,又称平台期。 逆转录PCR:以mRNA为原始模板进行的PCR反应。 PCR: 即聚合酶链式反应。在模板,引物,4种dNTP和耐热DNA聚合酶存在的条件下,特异性地扩增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DNA区段地酶促合成反应。 α-互补(α-complementation):指在M13噬菌体DNA或PUC质粒序列中,插入了lac启动子-操纵子基因序列以及编码β-半乳糖苷酶N-端145个氨基酸的核苷酸序列(又称α-肽),该序列不能产生有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 感染(infection)特指以λ噬菌体、粘粒和真核细胞病毒为载体的重组DNA分子,在体外经过包装成具有感染能力的病毒或噬菌体颗粒,才能感染适当的细胞,并在细胞内扩增。其中,由噬菌体和细胞病毒介导的遗传信息的转移过程又称为转导(transduction)。 47、转染(transformation)指真核细胞主动摄取或被动导入外源DNA片段而获得新的表型的过程。 二、填空题(20%) 1、DNA片段重组连接的方法主要有平端连接、粘端连接、同聚尾连接、加接头连接。 2、感受态细胞是指具有摄取外源DNA分子能力的细胞。

基因工程复习资料

一、绪论 1、简述基因工程的概念。 答: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设计,用生物技术直接操作生物的基因组。通过分离和拷贝目的基因或人工合成外源基因,在体外将外源基因插入到载体分子中,成为重组DNA,再导入宿主细胞内,进行扩增和表达。此过程所涉及的方法学称为重组DNA技术,也称分子克隆或基因操作。 2、列举基因工程中常用的一些技术。 答:(1)基因敲入:以ES细胞培养技术和同源重组为基础,通过转基因将外源基因整合到特定的靶位点,利用靶位点全套的表达调控元件以实现特异性的异位表达。 (2)基因敲除:将一个特地设计的DNA片段导入生物体中,通过同源重组使靶基因被置换出而失活的实验技术。 (3)基因敲落:是用反义技术,RNAi等降低或抑制靶基因的表达活性。 (4)基因打靶:是用同源重组来瞄准希望改变的特定内源基因。 (5)基因组编辑:用基因组编辑核酸酶,如锌指核酸酶(ZFN)、归巢核酸内切酶、转录激活子样效应物(TALE)和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CRISPR)进行剪切。 二、基因工程的分子遗传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1、基因表达:指DNA分子经转录产生互补的RNA分子。 2、半保留复制:亲代DNA双链分离后的两条单链均可作为新链合成的模板,复制完成后的子代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均与亲代DNA分子相同,但子代DNA分子的双链一条来自亲代,另一条为新合成的链,故称为半保留复制。 3、半不连续复制:是指DNA复制时,前导链上DNA的合成是连续的,后随链上是不连续的,故称为半不连续复制。半不连续模型是DNA复制的基本过程。 4、DNA的变性:指核酸双螺旋碱基对的氢键断裂,双链变成单链,从而使核酸的天然构象和性质发生改变。变性DNA常发生一些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改变:溶液粘度降低、溶液旋光性发生改变、增色效应。 5、DNA的复性:指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全部或部分恢复到天然双螺旋结构的现象,是变性的一种逆转过程。热变性DNA一般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此过程称之为“退火”。 6、增色效应:指变性后DNA溶液的紫外吸收作用增强的效应。DNA分子中碱基间电子的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