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UE_S模型在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CLUE_S模型在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CLUE_S模型在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CL UE 2S 模型在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3

盛 晟 刘茂松

33

 徐 驰 郁 文 陈 虹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摘 要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是研究区域景观动态并解释其驱动机制的重要技术手

段。应用CLUE 2S 模型,在Landsat T M 影像等相关数据支持下,对南京地区1998—2006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受地形因素影响最大,人均G DP 与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分布呈显著相关,城乡主干道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显著大于省级及以上道路;海拔较高区域林地的发生比率较高,而地形低平区域农田、城建用地的发生比率较高。经检验,在300m 空间分辨率水平,对南京地区2003年、2006年土地利用状况模拟的精度分别达到了8517%和8411%;而通过将研究区分成若干子区,分别修正模型参数并重新模拟,准确率提高到8917%和8813%,分区赋值法有效地提高了模拟精度。研究表明,CLUE 2S 模型对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也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对指导城市规划、分析景观动态的驱动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关键词 城市化;CLUE 2S 模型;驱动因子;参数分区赋值法;发生比率中图分类号 Q1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08)02-0235-05Appli ca ti on of CL UE 2S m odel i n si m ul a ti n g l and use changes i n Nan ji n g m etropolit an reg i on.SHE NG Sheng,L I U Mao 2s ong,XU Chi,Y U W en,CHEN Hong (School of L ife Sci 2ence,N an jing U niversity,N an jing 210093,Ch 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8,27(2):235-239.

Abstract: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 (LUCC )models are the i m portant t ools in researching re 2gi onal landscape dyna m ics and its driving mechanis m s .W ith the app licati on of CLUE 2S (Conver 2si on of Land U se and Its Effects at S mall Regi onal Extent )model and under the support of Land 2sat re motely sensed data,this paper si m ulated the land use changes in Nanjing metr opolitan re 2gi on fr om 1998t o 2006.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and use changes were mostly affected by t opography,and the distributi on of urban land and agricultural land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G DP per cap ita .Moreover,the urban 2rural trunk r oads made a much greater contributi on t o land use changes than p r ovincial r oads .Generally,high 2altitude regi on tended t o benefit the odds rati o of woodland,while flat and l ow terrain benefited all the odds rati os of far m land and settle 2ment .The accuracy of the si m ulati on app r oached t o 8517%in 2003and 8411%in 2006at 300m s patial res oluti on,while as the para meters were recalculated according t o the partial conditi ons and given divisi onally,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i m p r oved re markably t o 8917%in 2003and 8813%in 2006.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CLUE 2S had a str ong capability of p redicting the changes of land use types,and even,the s patial structure of landscape,being available in urban p lanning and in researching the driving mechanis m s of land use change .Key words:urbanizati on;CLUE 2S model;driving f orce;para meter divisi onal evaluati on;odds rati o .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670364)。33通讯作者E 2mail:m sliu@nju .edu .cn 收稿日期:2007204218 接受日期:2007211214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cover change,LUCC )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

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V it ousek,1994)。LUCC 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出复杂的非线性特征,模型的应用成为研究LUCC 的驱动机

制(张惠远等,1999;李平等,2001;朱会义等,2001)、动态规律(La mbin et al .,2000;张永明和赵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 ogy 2008,27(2):235-239

士洞,2004)、生态效应(Skole et a l.,1994;鲁奇等, 2001)及其发展趋势的重要技术手段。

根据La mbin等(2000)的分类,LUCC模型可以概括为5类:1)基于主体的LUCC模型(Agent2Based Models of Land2use/Land2cover Change,AB M/LUCC);

2)经验统计模型(E mp irical StatisticalModels);3)最优化模型(Op ti m izati on Model);4)动力学模拟模型(Dyna m ic Si m ulati on Models);5)混合/综合模型(Hybrid/I ntegrated Models)。CLUE2S(the Conver2 si on of Land U se and its Effects at S mall regi onal ex2 tent)模型作为经验统计模型的代表,运用系统论方法处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竞争关系,在模拟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方面具有明显优点,近年来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有效应用(Verburg &Chen,2000),国内如北京(段增强等,2004)、甘肃(张华等,2004)、四川(摆万奇等,2005)和内蒙古自治区(张永明等,2003a,2003b;邓祥征等,2004a)等,成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研究的有效工具之一。南京市是长江三角洲核心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极为显著。本文在Landsat影像等相关数据的支持下,分析了距离、地形以及人口密度等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并利用CLUE2S模型,对该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进行了模拟研究,以期探讨南京市的城市发展趋势及其动力学机制。

1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111 研究区概况

南京市(31°14′N—32°37′N,118°22′E—119°14′E)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跨长江两岸,南北最大纵距140k m,东西最大横距80k m,辖区总面积6575km2,其中市区面积986km2,城市建成区面积243km2。现辖11个区2个县,总人口53314万(城市人口27715万);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南京市地域狭长,本文选取离中心城区相对较近的11个区为目标区域,不包括位于南京市域南部的高淳、溧水2县,研究区总面积约4725k m2。

112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211 数据来源 采用的空间数据包括成像时间为1998年4月28日、2003年10月19日和2006年5月20日的3景Landsat T M影像、30m空间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以及相应时期的交通图。

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误差<015个像元)、大气校正和地形校正等预处理后,应用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各时期的土地利用图。分类参照UNESCO的LCCS系统(颜鹏等, 2006),将土地利用方式分为5个类别:农田、城镇、林地、水域及其它用地。选取的LUCC驱动因子主要包括在较短时间尺度上相对稳定的自然地理因子以及道路交通和人口经济等社会经济因子(李伟峰等,2005)。根据3期土地利用图、地形图及相应时期的交通图、统计资料,计算出CLUE2S模型所需的参数。

11212 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模型 CLUE2S模型是荷兰瓦赫宁根大学Verburg等(2002)在CLUE模型(Veldka mp&Fresco,1996;Verburg et al.,1999)基础上发展的高分辨率的LUCC模型。CLUE2S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是受该地区的土地利用需求驱动的,并且一个地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总是和土地需求以及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处在动态平衡之中。

CLUE2S模型的输入包括:1)模拟初期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相应驱动因素的相关系数;2)历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3)各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规则。其中每类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与驱动因素的关系利用Logistic回归方程求得。回归方程一般形式为:

ln

P i

1-P

i

=β0+β1X1,i+β2X2,i…+βn X n,i(1)

式中:P

i

为每个栅格可能出现某一土地利用类型i

的概率;X

1,i

~X

n,i

分别为与土地利用类型i相关的各备选驱动因子,如距离、人口密度、人均G DP、地形条件等。β系数为Logistic回归方程诊断出的关

系系数,其中β

为常量,β

1

~β

n

分别表示X

1,i

~X

n,i 等各备选驱动因子与土地利用类型i之间的相关度,β值越大,代表其相关度越高。expβ是β系数的以e为底的自然幂指数,其值等于事件的发生率(odds rati o)。发生率是衡量解释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程度的重要指标,模型中表示为解释变量(驱动因子)每增加一个单位,土地利用类型发生率的变化情况,expβ<1,发生率减少;expβ=1,发生率不变;expβ>1,发生率增加。一般地,当发生率变化不超过2%时(即expβ在0198~1102),认为该土地利用类型发生率变化不大。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的解释能力可利用Pontius等(2001)提出的ROC

632 生态学杂志 第27卷 第2期 

(relat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方法进行检验。随

ROC值的增加,Logistic回归方程对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的解释能力逐渐上升,当ROC>017时,可认为驱动因子具有良好的解释能力。

转换规则是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并设置模拟期间各土地利用方式的转换参数(E LAS)(conversi on elasticity),对研究区域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进行设置。ELAS取值0~1,ELAS值越大,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越高。

CLUE2S模型根据历年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需求,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空间分配迭代以实现模拟。迭代方程为:

TPRO P i,u=P i,u+ELAS u+ITER u(2)式中:TPRO P

i,u

为栅格单元i适于土地利用类型u

的总概率;P

i,u

是通过Logistic回归方程求得的空间

分布概率;ITER

u

是土地利用类型u的迭代变量。ELAS u是根据上述土地利用转变规则设置的参数。2 结果与分析

211 参数估算及驱动因子

从研究区52642个样本点中随机选取10000个样本点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各项回归的ROC值均>017(表1),表明选取的驱动因子与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分析各地类与驱动因子的相关性(表1)可以发现:农田受地形因素影响最大,平地其发生率为178%,显著高于丘陵与山地;人口经济因素中,人均G DP每增加1000美元,农田发生率减少38%;此表1 各土地利用类型的L og isti c逐步回归结果(expβ值) Tab.1 Results of log isti c regressi on for d i fferen t l and use types(expβva lue)

驱动因子农田城镇林地水域其它

用地

常量01780110010601170110

到省级及以上道路的最近距离11000199110011001101

到城乡主干道的最近距离11120153112311011110

到城镇的最近距离11130163111311000197

到河流的最近距离01980175019511000180

人口密度01981119110011001100

人均G DP01623125019411431107

平地11781141013121331113

丘陵11001100019711001100

山地01540198115201590189

海拔11001109616501340182 ROC检验01770179018401810172外,城镇的分布也是影响农田发生的重要因素,到城镇距离每增加1k m,农田的发生率增加13%;道路交通体系对于农田分布的影响,以城乡主干道较为显著,到城乡道路最近距离每增加1km,农田发生率增加12%;其它因素对农田发生率的影响相对较小。

从城镇分布的地形条件上来看,城镇的平地发生率比丘陵与山地高41%;人口经济状况是影响城镇用地分布的重要因素,单位平方公里每增加1万人,城镇发生率增加19%,人均G DP每增加1000美元,城镇发生率增加225%;距离因子中,到城镇的最近距离每增加1km,城镇的发生率减少37%,到河流最近距离每增加1k m,其发生率减少25%,到城乡主干道的最近距离每增加1km,发生率减少47%,以上数据表明城镇用地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平地发生率相对较高。

区内林地与水体分布主要受海拔及地形条件影响,海拔每上升1000m,林地发生率增加565%,而在平地的发生率远低于在山地、丘陵区域;距离因素对林地分布有显著影响,到城镇的最近距离每增加1km,林地发生率增加13%,到城乡主干道的最近距离每增加1km,林地发生率增加23%。水体集中分布于坡度较小的平地及海拔较低的区域。

回归系数表明,各驱动因子对不同地类变化的贡献率明显不同。在南京市市域尺度上,道路交通体系对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影响,以城乡主干道最为显著,其影响程度为:城镇用地>林地>农田>其它用地>水域的趋势,而到省级及以上道路最近距离对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影响不明显。距离因子中,到城镇、河流的最近距离对于除水域以外的土地利用方式影响都较大,显示城镇斑块、河流的分布对景观中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人口经济因子中,人口密度大小与城镇的分布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人均G DP与城镇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分布显著相关。海拔高度对各土地利用类型影响都较大,其影响程度为:林地>水域>其它用地>城镇用地>农田的趋势,低海拔地区有利于河流的生成以及城镇的分布,高海拔地区有利于林地的发展,平地有利于除林地外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发生,而林地在坡度较大的山地发生率较大。

212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模型

对1998年(图1a)、2003年(图1b)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叠加分析,计算出农田、城镇用地、林地、水

732

盛 晟等:CLUE2S模型在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图1 实际土地利用图与模拟结果

F i g.1 Actua l and si m ul a ted l and use maps

a、b、e分别为1998年、2003年、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图;c、f分别为2003年、2006年土地利用模拟图;d、g分别为模型改进后2003年、2006年的土地利用模拟图。

域、其它用地的转换参数,分别为0191、0198、0187、

0185、0156。同时,应用线性内插法得到1998—

2003、2003—2006年间历年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

积,应用CLUE2S模型模拟南京市土地利用分布格

局,并将运算结果与2003年(图1b)和2006年(图

1e)的实际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模

拟吻合度总体上分别达到了8517%和8411%(图1c、

图1f),但不同地类的模拟吻合度略有不同(表2)。

一般地,在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过程中,各地类

在研究区不同部位其变化速率与方向可能因具体区

位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景观中的某些特殊地段

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也可能受到某种限制;以南京

表2 2003年、2006年及改进后各地类模拟吻合度(%)

Tab.2 S i m ul a ti on accuracy for d i fferen t l and use types i n

the year of2003and2006

模拟方法农田城镇林地水域其它用地

2003年土地利用模拟86108114901382117214 2006年土地利用模拟84138014901777197716改进后2003年土地利用模拟90129018891984177513改进后2006年土地利用模拟89188911911079127513市而言,地处长江南京段上游的夹江,是南京市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土地利用方式受到政策性限制,不适于作为城市建设用地。CLUE2S模型中对所有同类土地利用方式设定相同的转换参数,势将影响模型的模拟吻合度。

本文根据实际土地利用状况及其限制条件,分别计算了区内的长江夹江段、八卦洲等特定土地单元的转换参数,分区赋值并重新运行模型,模拟吻合度分别提高到8917%(2003年)(图1d)和8813% (2006年)(图1g),其中农田与城镇用地的模拟吻合度显著提高(表2)。

对比南京市3个年度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发现1998年紫金山东部城建用地的规模与斑块粒级均较小,至2003年、2006年,随着城市的扩展,紫金山东侧的城建用地迅速增加。而位于南侧的江宁区,期间也得到了迅速扩展,总体上形成了南京市东2西、南2北两向扩展的延展格局。CLUE2S模型基本再现了南京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过程,城市扩展的方向、规模、空间格局特征等在CLUE2S模型中也得到了较准确的反映。

832 生态学杂志 第27卷 第2期 

董一波等(2006)指出,景观中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往往是非线性的,CLUE2S模型以线性回归法分析各主要影响因子对LUCC的影响,简化了景观中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与影响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模拟精度。通过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邓祥征等,2004b),综合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邻域分析等技术手段(段增强等,2004),补充完善各土地利用方式间的转换规则,有望进一步提高CLUE2S模型的模拟精度。

本研究表明,当时间间隔相对较短,CLUE2S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南京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应用模型参数分区赋值法能有效提高模拟精度,总体上能满足研究与预测需要,对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学机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3 结 论

土地利用变化是景观中不同尺度上的社会经济和自然地理驱动因子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竞争的结果。本文基于1998年、2003年、2006年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对南京市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形、人均G DP、河流与城镇及城乡主干道的分布是影响南京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格局的重要因子。模型模拟结果不仅再现了南京市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过程,分区赋值法也使模拟的准确度得到了有效提高,改进后的模拟吻合度分别达到了8917%(2003年)和8813% (2006年)。对比模拟结果与相应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发现模型对城市扩展方向与城市结构变化的模拟也与真实数据基本吻合,表明CLUE2S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解释能力,对预测城市动态、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学机制有重要参考价值。

致 谢 本研究所用模型由荷兰瓦赫宁根大学P1H1Ver2 burg教授提供,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摆万奇,张永民,阎建忠,等.2005.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动态模拟分析.地理研究,24(2):206-213.

邓祥征,刘纪远,战金艳,等.2004a.太仆寺旗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的动态模拟.地理研究,23(2):147-157.

邓祥征,刘纪远,战金艳,等.2004b.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情景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为例.地理

信息科学,6(1):81-89.

董一波,刘茂松,徐 驰,等.2006.城乡森林分布格局与土地利用对策.应用生态学报,17(8):1357-1556.段增强,Verburg PH,张凤荣,等.2004.土地利用动态模拟模型的构建及其运用.地理学报,56(9):1037-1047.李 平,李秀彬,刘学军.2001.我国现阶段士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地理研究,20(2):129-138.

李伟峰,欧阳志云,王如松,等.2005.城市生态系统景观格局特征及形成机制.生态学杂志,24(4):428-432.鲁 奇,战金艳,邓祥征.2001.北京近百年城市用地变化与相关社会人文因素分析.地理研究,20(6):688-

696.

颜 鹏,刘茂松,徐 驰,等.2006.江阴市聚居地位序-规模分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3):93 -97.

张 华,张 勃,孟 宝,等.2004.张掖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遥感技术与应用,19(5):359-363.

张惠远,赵昕奕,蔡运龙,等.1999.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人类驱动机制研究———以贵州省为例.地理研究,18(2):136-142.

张永民,赵士洞,Verburg PH.2003a.CLUE2S模型及其在奈曼旗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模拟中的应用.自然资源学报,18(3):310-318.

张永民,赵士洞,张克斌.2003b.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动态模拟.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5

(3):68-73.

张永民,赵士洞.2004.科尔沁沙地及其周围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5(3):429-

435.

朱会义,何书金,张 明.2001.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地理研究,20(6):669-678.

La mbin EF,RounsevelMDA,Geist HJ.2000.A re agricultural land2use models able t o p redict changes in land2use intensi2 ty?A griculture,Ecosyste m s and Environm ent,82:321-

331.

Pontius J r RG,Laura C,https://www.360docs.net/doc/5f13109332.html,nd2cover change model validati on by an ROC method f or the I p s wich water2 shed.A griculture,Ecosyste m s and Environm ent,85:239-

248.

Skole DL,Choment owskiWH,Salas WA,et al.1994.Physi2 cal and hu man di m ensi ons of def orestati on in Amazonia.

B ioscience,44:314-322.

Veldka mp A,Fresco LO.1996.C LUE:A concep tual model t o study the conversi 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Ecological M odelling,85:253-270.

Verburg PH,Chen Y Q.2000.M ultiscale characterizati on of land2use patterns in China.Ecosyste m s,3:369-385. Verburg PH,SoepboerW,Veldka mp A,et https://www.360docs.net/doc/5f13109332.html,nd use change modelling at the regi onal scale:The C LUE2S Mod2 el.Environm ental M anage m ent,30:391-405.

Verburg PH,Veldka mp A,de Koning GHJ,et al.1999.A s patial exp licit all ocati on p r ocedure f or modelling the pat2 tern of land use change based upon actual land use.

Ecological M odelling,116:45-61.

V it ousek P M.1994.Beyond gl obal war m ing:Ecol ogy and gl ob2 al change.Ecology,75:1861-1876.

作者简介 盛 晟,男,1985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城市及景观生态学研究。E2mail:sheng7970@https://www.360docs.net/doc/5f13109332.html,

责任编辑 刘丽娟

932

盛 晟等:CLUE2S模型在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摘要: 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是指土地要素在地域空间上的定性、定量和定位,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依据国内外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概述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的概念、理论体系及一般流程;重点阐述了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方法与模型,从理论原则、模型构建、算法优化、与GIS 空间分析模块结合四个角度分析了各种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方法的优缺点;最后提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的展望,认为土地利用空间优化仍可从理论完善、单个模型或算法的改进、转换规则的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关键词: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模型;构建;算法改进;转换规则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 (2015)03-0138-06 Research Progress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Xie Pengfei ,Zhao Xiaoqing* ,Zhang Longfei (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arth Science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Abstract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one of the hot issues,means quality ,quantity and spatial position of land elements in regional space.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s,theoretical system and general process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methods and models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were the key explaination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methods were analyzed from theoretical principles ,model building ,algorithm optimization and combination with GIS spatial analysis module. Finally ,the prospect of 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was put forward. It could be improved from perfecting theories ,ameliorating a single model or an algorithm ,and optimizing the conversion rules. Key wordsSpatial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 Model ;Construction ;Algorithm improvement ;Conversion rule 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 Optimization Allocation of Land Use ) 是指开发利用土地,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这种优化主要是针对区域内特定土地资源在利用方式、数量结构、空间布局以及综合效益等方面的优化[1 ,2] 。土 地利用的数量结构优化是最先出现的研究课题[3,4] ,然而随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最新】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2007年度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盐都市国土资源局 二○○七年十一月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国土资源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府对土地实行跟踪监督治理的一项重要技术手段。我局多年来一直将此项工作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我们在收到省厅《关于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后,迅速将部和省厅的精神传达下去,及时明确此次调查工作重点、总体要求和差不多程序及方法。并在深入学习《通知》精神和全面领会调查要求的基础上,制订了《盐都市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方案》,对我市变更调查工作作出部署,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局必须做到“月清季累”,年末及时变更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做到数据、图形、实地“三一致”,建立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方法,全面查清实际新增建设用地情况和实际耕地变化情况。同时,加大了质量检查力度,确保调查成果的真实性,做到图、数、实地三者一致。 并先后三次组织各县(市、区)的分管局长、地籍科长和业务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土地变更调查的资料预备、外业调查、内业

处理、统计汇总、县乡自查、市局检查和成果上报等工作作了明确规定和要求。通过认真实施上述行之有效的措施,我市如期保质地完成了2007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其成果差不多反映了2007年度土地变化情况。现将我市2007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一、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内变化情况 截至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面积为16737972.2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455080.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5265579.6亩,合计总面积为25458632.0亩,折16972.42 KM2。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 表1 盐都市土地利用现状面积 单位:亩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侯鹏程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 摘要:土地利用是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反映,它的变化可以引起许多自然和生态过程的变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进展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与地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发生于任何时空尺度,它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客观反映人类改变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再现了陆地表面的时空变化过程[1]。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等都是土地利用的概念;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例如:与前面所述各种用地相关的物质现状包括各类作物、森林、草地、房屋、水泥及沥青路面等则为土地覆盖的概念。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过程(包括土地利用)的产物[2]。无论是在全球的尺度还是国家或者区域的尺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不断地导致土地覆盖的加速变化。 总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概念。土地利用一般是指人类为获取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和意图。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定义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简称为:LUC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核心研究计划之一,是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3]。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响应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由于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以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与全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环境演变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持续性等密切相关[4]。而且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也是人类对全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是所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开拓计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作用是全球变化的关键,是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桥梁工程”。 [收稿日期]2007-08-21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办事处 二O一七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 (4)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调整 (5)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6)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7) 第五章土地用途分区 (8) 第六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10) 第七章重点建设项目 (11)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1) 第一节行政措施 (12) 第二节经济措施 (12) 第三节经济措施 (13) 第四节社会措施 (13) 第九章附则 (15) 附表 (16)

第一章总则 1、规划目的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家、江苏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编制《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2、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系列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创新改革”的工作要求,按照“保护为先、优化为本、调控为要”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全面跨越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3、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统筹兼顾。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总量控制、布局优化。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_史培军

收稿日期:1999-05-20;修订日期:1999-10-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4);教育部跨世纪青年培养基金(1998);日本全球环境战略所 (IGES )项目[Foundation I tem :National Natur 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 ina,No.39899374;Trans -cen tu ry Foundation for Youth Development,M inistry of State Education of China (1998);Project of In stitute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S trategy,UE ,J apan.] 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教授,理学博士。E-mail:spj@https://www.360docs.net/doc/5f13109332.html, 文章编号:0375-5444(2000)02-0151-10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史培军1 ,陈晋2 ,潘耀忠 1 (1.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875; 2.日本九州大学工学院环境系统研究所,九州,日本) 摘要:利用1980、1988、1994年的遥感影像,通过应用最大似然法和概率松弛法对深圳市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分类结果比较法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据此分析了深圳市15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农田、果园用地显著减少,城镇用地沿海岸和主要公路干线迅速增加。这一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放政策、城镇人口迅速增长、外资大量涌入和以房地产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关 键 词:遥感图像;土地利用变化测量;驱动力;中国深圳中图分类号:F 301.24 文献标识码:A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重要组成部分[1]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 CC)作为IHDP 的核心科学计划经过90年代以来的努力,目前已见到一些研究成果陆续发表[2] 。其中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测量一直作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重要基础,受到IHDP 组织者的高度重视[3]。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取决于经济、技术、社会以及政治的变化[2],因而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1]。区域土地利用积累性的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影响极为深刻,即通过影响地表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变化,并通过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大气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进而导致全球或区域性的气候变化[4]。因此,通过利用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驱动力,建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已成为当前国际上开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的最新动向[5]。 随着我国沿海开放战略的逐步深入[6] ,沿海开放城市的土地利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其中深圳市高速度的城市化进程,引起了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7,8] 。 深圳市总面积2020.5km 2 。自1980年成为特区以来,15年间由一个人口33万、国内生产总值1.5亿元的沿海渔村小镇发展成为1994年拥有336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6.5亿元的大城市,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1980年增加10.18倍和297.67倍,城市化水平由1980年的10%达到1994年的74%,增加7.4倍[7] 。深圳市高速的城市化过程为 第55卷第2期2000年3月 地 理 学 报 ACT A G EOG RAPHICA SINICA V o l.55,N o.2M ar.,2000

国内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

一、早期的土地利用研究 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她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虽已经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雏形,但就是为了解决城市问题与满足城市功能的城市规划,出现新的具有代表性的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勒·柯布西埃的“集中城市”理论、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等理论。 国外早期土地利用研究主要针对土地利用调查而展开。索尔等1922年在美国密执安州较早地开展了土地利用综合调查,同期,英国众多学者也开展了土地利用区域调查,波纳开展了英国农业资源的估算,英国于1930年成立了土地利用调查所,在斯坦普主持下,带领众多学生从1931年~1935年间开展了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完成了全国范围的调查总报告、各郡分报告及土地利用专题图等一系列成果。为进一步推广美、英两国的研究成果,1934年8月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14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鲍曼报告了美国土地利用研究工作,卫那特介绍了大不列颠的土地利用调查工作。随后,1938年7月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15届国际地理大会对人口密度与土地利用的关系、农业生产力等进行了专门的讨论,强调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图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若干国家的土地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随后,亨丁顿、堪达尔等学者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标志着人们已开始考虑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的问题。 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我国学者李春芬在加拿大留学时的博士论文以“西安大略格兰德河中游谷地的土地利 用”为题进行土地利用研究。1946年澳大利亚在全国领土的1/3以上地区完成了大、中比例尺的土地调查。随后,英国、加拿大、荷兰与一些东欧国家,亚洲的日本、印度,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巴西等国,先后开展了土地资源调查等研究。在这些土地资源调查中,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就是其基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土地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国际上逐步开展了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与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1976年FAO正式公布了《土地评价纲要》,这就是世界上土地评价研究广泛开展并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此土地评价的对象还就是农业用地,近几年来,土地评价研究有了更广泛深入的发展,不在限于农业用地,在城镇、工业区、旅游区、开发区等均已涉及。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国际上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也都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众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土地持续利用评价,在这些研究中,土地利用研究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 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状况及全球变化的影响。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美洲热带雨林、非洲生态脆弱区、东南亚农业扩展与城市化快速发展区等人地关系矛盾尖锐、生态环境脆弱或经济与人口快速发展地区。研究内容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等影响为重点。这一阶段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特点就是受到全球变化研究的驱动,而且土地利用研究逐渐融入全球变化研究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也产生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栖息地的破坏、栖息地的破碎化以及森林与森林砍伐区联接带的边缘效应等三个方面,土地利用与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 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的共识,从此可持续发展迅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文本 (送审稿) 北京市人民政府 2009年4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第1条规划前提 (2) 第2条指导思想 (2) 第3条规划原则 (3) 第4条规划依据 (3) 第5条规划范围 (3) 第6条规划期限 (4) 第7条规划重点 (4) 第二章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 (5) 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5) 第8条明确首都的土地功能定位 (5) 第9条积极推行和谐持续发展战略 (5) 第10条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6)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 第11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总目标 (7) 第12条严格落实各项用地调控指标 (7) 第三章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 (9) 第一节建构首都土地利用总格局 (9) 第13条划分四大土地利用区域 (9) 第14条构筑“三圈九田多中心” (10) 第二节统筹平原山区土地利用 (11) 第15条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用地功能 (11) 第16条整合城市功能拓展区布局 (11) 第17条推动城市发展新区高效用地 (12) 第18条保育生态涵养发展区空间 (12) 第四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4) 第一节规模化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14) 第19条高效保护农用地、耕地 (14) 第20条集中连片保护基本农田 (14) 第二节适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15) 第21条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15) 第22条大力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16) 第23条加强农用地综合整理 (16)

第24条积极安排废弃地复垦 (16) 第25条科学开发未利用地 (17) 第26条确定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区域 (17) 第三节引导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序发展 (17) 第27条加强都市农业用地用途管理 (17) 第28条规范都市农业设施用地标准 (18) 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19) 第一节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 (19) 第29条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控 (19) 第30条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 (20) 第31条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 (21) 第二节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 第32条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 第三节积极引导各类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2) 第33条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22) 第34条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3) 第35条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4) 第六章加强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25) 第一节构筑城乡生态安全网络 (25) 第36条保护“两山八水”,建设“九楔九田” (25) 第37条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 (25) 第38条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 (26) 第二节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26) 第39条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 (26) 第40条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27) 第41条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27) 第三节探索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9) 第42条探索城镇乡村差别化的平原模式 (29) 第43条探索整体局部区别化的山区模式 (29) 第七章有机协调土地利用时序与布局 (31) 第一节近期规划与远景展望 (31) 第44条近期规划目标 (31) 第45条近期规划要点 (31) 第46条远期和远景发展展望 (33) 第二节区(县)规划的调控要求 (34) 第47条促进人口产业布局与用地布局相协调 (34) 第48条强化区(县)规划目标调控 (34) 第八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35)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报告

1 前言 经过一学期对《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变化研究》课程的学习,使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为了巩固所学内容,灵活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次研究特选取西安市临潼区2000、2009年的tm影像,利用所学理论知识,结合软件操作,完成土地利用分类、动态度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计算和马尔科夫预测等工作,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本次研究旨在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基本流程,从而加深对遥感与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理解,着重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研究过程 2.1 土地利用分类 土地利用分类是区分土地利用空间地域组成单元的过程。这种空间地域单元是土地利用的地域组合单位,表现人类对土地利用、改造的方式和成果,反映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用途(功能)。分类提供土地覆盖以及土地利用中涉及的人类活动类型等信息。它也可能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潜在的土地利用多样性。本研究采用监督分类的方法对临潼区2000年和2009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分类,以分析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分布格局。 2.1.1 影像分析及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影像资料分析判别,可将研究区地物类别划分为四类:建设用地、耕地、水体和林地。在ENVI中利用ROI Tool来定义训练样本,也就是将感兴趣区当做训练样本。根据人工经验知识和影像波段组合,可确定影像中白色有尖锐颗粒的呈片状分布地区为建设用地,影响颜色呈浅绿、深绿,并且纹理清晰,分布在城市着农村周围的平缓区域的为耕地,水体的分布呈现出带状或颜色均一的片状,

一般为蓝色或浅蓝色,而在影像东南地区的山上则分布着大量的林地,颜色为墨绿,色泽均一或有浅绿色颗粒。根据上述的解译特征,在ENVI软件中的Region of Interest中选择土地类别的样本,并按照3、7的规则分为验证样本和训练样本。如图所示: 图1. 样本选取过程 对于选好的训练样本在Options下的Compute ROI Separability 中计算可分离度,一般可分离度大于1.8,则表示训练样本的可分离性较好。本研究所选的分类样本分离度均大于1.6,表明可分离性较好。 2.1.2 监督分类 根据分类的复杂程度和精度要求,本次研究选择最大似然法分类器。最大似然法分类器假设每一个波段的每一类统计都呈正态分布,计算给定像元属于某一训练样本的似然度,像元最终被归并到似然度最大的一类当中。 在ENVI软件菜单中选择Classification——Supervised——Likelihood Classification功能,对2000年和2009年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制作成专题地图如下:

南京市土地利用规划

南京市(1997-2010)土地利用规划 总 则 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加强政府对土地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保护耕地的关系,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南京市人民政府依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一、规划的范围 南京市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总面积6597.15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以1996年为基期年,规划近期为1997一2000年;规划远期为2001一2010年;远景目标展望至2020年。 三、规划修编的原则 1.贯彻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保护好基本农田,建设占用耕地和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 2.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落实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3.以供给制约、引导需求,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4.提高土地利用率; 5.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6.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四、规划编制的任务 1.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活动,建立市场经济下的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机制; 2.在对土地利用现状、潜力和各业用地需求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基础上,确定规划期内的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 3.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各类用地的时空布局,指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 4.逐级分解规划确定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重点确定城镇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落实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和基本农田等重要用地的区域布局;

土地利用变化智能体模型研究进展

Land & Resources Herald 2015年3月March, 2015 第12卷 第1期第11页第16卷 第2期第11页国 土 资 源 导 刊Land & Resources Herald 2019年6月 June, 2019文章编号:1672-5603(2019)02-11-5 土地利用变化智能体模型研究进展 贺增红*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决策者的时空多尺度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并以土地使用决策者为核心的智能体模型对于描述人地关系中的“人本”思想和复杂交互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内涵以及应用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智能体模型的发展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数据可获得性、行为建模的制约以及模型校准和验证。综合目前研究的进展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智能体模型的发展趋势:(1)大数据与数据价值挖掘;(2)多角度探索决策规则;(3)创新校准和验证方法。 关键词 智能体模型;模型问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Progress of Agent Model in Land Use Change Simulation He Zenghong (College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 Sciences, Kunming Yunnan 650500) Abstract: Land use/cover change occurs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natural, social and human decision makers in time and space, with a high degree of complexity. The agent model based on complex system theory and based on land use decision maker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escribing the "human-centered" thinking and complex interaction in human-land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of the agent-based model and the application field,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gent model mainly faces three challenges: data availability, behavioral modeling constraints, and model calibration and verific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based on agent model is proposed: (1) big data and data value mining; (2) multi-angle exploration decision rules; (3) innovation calibration and verification methods. Keywords: agent-based model; model challenges; model prospects *第一作者简介:贺增红,男,1993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应用研究。E-mail: moyuduye123@https://www.360docs.net/doc/5f13109332.html,。 收稿日期:2019-04-12; 改回日期:2019-05-13。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以及可持续性发 展等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通过一定的方式获 得对LUCC 的认知极为重要。模型模拟是常见的 认知客观世界的手段,模型的描述解释能力可 以提高人们对土地变化系统起因、过程和结果的理解,而模型的预测能力则能够为更合理的土地利用提供建议。LUCC 是在生物物理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与土地使用者的多时空尺度下综合作用形成的,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因此,模型模拟需要考虑多重驱动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关联作用,以解释土地系统的复杂性问题。传统的LUCC 模型多以经济学、统计学和地理学等

邯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邯郸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邯郸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第一节土地利用基本情况 (1) 第二节《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3)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5) 第二章指导思想、战略与目标任务 (7) 第一节总则 (7) 第二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7) 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与任务 (8) 第三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3)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3) 第二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15) 第四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19) 第一节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19) 第二节土地利用功能区 (21) 第三节县(市、区)规划指引 (24) 第五章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27) 第一节严格保护耕地 (27) 第二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 (29) 第六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31) 第一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 (31) 第二节引导城镇工矿用地理性增长 (31) 第三节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用地 (33) 第四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用地 (34) 第五节市域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6) 第七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38) 第一节土地生态建设目标 (38)

第二节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39) 第三节基础性生态用地的保护和建设 (40) 第八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42) 第一节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 (42) 第二节中心城区用地控制 (42) 第三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43) 第九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安排 (46) 第一节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46) 第二节土地利用重点项目 (49) 第十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51) 第一节强化规划实施的制度保障 (51) 第二节发挥规划实施的经济调节作用 (53)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 (54) 第四节推进规划实施技术创新 (54) 第十一章附则 (56) 附表 (57) 附图 (81)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 专题研究 黄陵县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专题研究 黄陵县国土资源局 2008年12月

目录 第一章导论 (3) 1.1研究对象 (3) 1.2研究方法 (3) 1.3研究内容 (4) 1.4研究意义 (4)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 2.1黄陵县基本情况概述 (5) 2.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分析 (11) 2.3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27) 2.4土地利用效益分析 (32) 2.5土地利用特点 (33) 第三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35) 3.1农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36) 3.2建设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1) 3.3未利用地动态变化分析 (45) 第四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预测 (47) 4.1农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7) 4.2建设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49) 4.3未利用地变化趋势预测 (63) 第五章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64) 5.1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4) 5.2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途径及建议 (66)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对象 本专题的研究对象是自1996年至2005年黄陵县辖区范围内各类土地利用状况,尤其是要重点研究2005年黄陵县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将耕地和基本农田变化情况作为本专题研究的重中之重。 1.2研究方法 通常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动态变化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指标分析法、图上分析法等。 1.静态分析法:是分析对象在某一时期或时刻的状况与特点。 主要用于对基期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进行分析。 2.对比分析法:将不同地类的面积、构成与同类型地区或与有 关更大一级区域平均值进行比较。 3.动态分析法:(目前比较强调的部分)运用多年土地统计资 料,分析土地类型变化情况、特点规律和成因。 4.指标分析:即是用特定的指标,反映土类利用的特点和状况, 主要用于土地利用程度、效益的分析。 5.图上分析法:既是用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反映出土地利用的特 点及变化规律。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 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南面临太平洋,上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全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差异很大;人口众多, 经济基础差,科学技术落后,这些都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地貌类型复杂.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多种类型,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3%,高原占26%,丘陵占10%, 盆地占19%,平原占12%.山地多,平地少,这对发展林业, 牧业和开展多种经营有利,而对发展农业(耕作业)受到一定限制. 第二,气候类型多样.由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热带三大热量带.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北方以旱地农业,一年一熟和二年三熟为主;南方以水田农业,一年二熟和三熟为主;由东向西横跨湿润,半湿润, 半干旱,干旱四个气候区.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东部以农业, 林业为主和西部以牧业及绿洲农业为主的两大区域. 第三,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南方土壤以红壤, 黄壤和水稻土为主,天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雨林;北方土壤以绵土, 潮土,褐土,棕壤,黑土为主,天然植被为温带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西北土壤以栗钙土,棕钙土,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草原,草甸,荒漠. 青藏高原土壤以高山草甸土,草原土和漠土为主,天然植被为高山草原, 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土壤和植被的差异,影响着土地的性质, 肥力状况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第四,我国人口多,密度大,但地区分布不均衡. 东南沿海及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文化,经济比较发达,水力, 机械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较高.西北地区及青藏高原人口稀少, 农业发展历史较晚,交通,文化,经济,技术条件落后,土地利用水平较低, 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由于受自然条件,社会历史,经济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土地利用具有以下特点: ①土地开发历史悠久,开发程度高,而利用程度低,发展潜力大. 找国土地开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利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3.95%,剩余未开发利用部分多属难利用土地.已开发土地中,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林地森林覆盖率低,草地产草量少. 可见,我国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 ③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土地资源面积大,种类多,为多种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主要用地类型有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其中耕地按水利灌溉条件,又分为水田和旱地. ③耕地,林地比重小,草地比重大.耕地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4.2%,人均耕地 1.6亩;有林地约占16.8%,人均林地仅1.89亩;草地面积约占28%,人均草地3.1亩. ④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显著.从结构上看:东,南部以耕地,林地, 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中部农牧交错地带以耕地,草地为主; 西北部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从利用程度上看:东,南部农业历史悠久, 土地利用率较高,中部土地利用率较低,西北部地区土地利用率低; 从地形分布上看:平原及盆地以耕地,水域,非农建设用地为主,丘陵, 岗地区以耕地,林地为主,山地以林地,草地为主.蒙新高原, 青藏高原以草地和难利用土地为主. 现将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现状及特点分述如下: 1.水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4,其分布范围相当广泛,南自海南岛,北至黑

以土地利用_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的土地科学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01-10;修订日期:2001-1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 ZCX 2-310-01,CX IO G-A00-03-02) 作者简介:张明(1970-),男,河南安阳人,博士。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E-mail :zha ng m @ig https://www.360docs.net/doc/5f13109332.html, 文章编号:1007-6301(2001)04-0297-08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 的土地科学研究进展 张 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已成为土地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 发展研究中的核心领域。其研究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利用,这 不仅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根本立足点,也是经济增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的重要 前提。针对国际土地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几个前沿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土 地资源系统分析与评价、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效应及持续土地利用,结合近年来 国内外有关的主要研究计划和项目,本文对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的土地科学 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 键 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效应;持续土地利 用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以来,人类对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日益活跃。首先是二战以后,各国及有关国际组织对土地资源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调查,推动了有关土地生产潜力、土地资源评价及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的研究,使这些领域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得过去服务于资源开发利用的土地科学研究的主题逐渐趋向于更加实用的方向,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随着人们对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环境变化问题的日益瞩目,国际土地科学研究对土地系统本身的演变、土地利用活动造成的资源环境影响以及区域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给予了更多的关注[1,2]。新世纪伊始,土地科学呈现出以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为中心,结合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土地资源系统评价以及持续土地利用研究的系统和综合发展趋势,这些方向也都因此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非常丰富的创新生命点的前沿研究领域。本文以上述几个方面为中心,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围绕这些中心所开展的主要研究计划与项目,综述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 1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在具有全球影响的两大组织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第20卷第4期 2001年12月 地 理 科 学 进 展PRO GRESS IN G EO GR APHY V ol.20,N o.4Dec.,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