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程计划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程计划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程计划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程计划

注:1.每学年按35周上课时间计算。

2.小学一轨单周课时 = 一至六年级单科周课时之和。

3.初中一轨单周课时 = 七一九年级单科周课时之和。

4.综合实践和地方与学校课程分为劳动与信息技术教育、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三部分;地方与学校课程含团队活动、周会、信息技术、法制教育、文明礼仪等。

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

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修订)

说明: 1.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复习考试时间2周,其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实际上课时间为33周。学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1—6年级每课时40分钟,7—9年级每课时45分钟。 2.初中开设“科学”不开设“物理”、“化学”、“生物”课程的学校,使用“物理”、“化学”、“生物”课时自行调整。 3.体育与健康课程中,1—6年级为“体育”,7—9年级为“体育与健康”,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不得将课时挪作他用。应利用体育活动课、课间操及其他综合性文体活动等,增加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保证学生每个学习日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1—6年级“体育”课程的课时应全部用于体育实践课教学,7—9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可结合相关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健康知识,但必须充分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得组织笔试。 4. 3—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结合起来使用,每个年级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均周课时不得少于3节。 5.晨(夕)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各学校自主安排。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专题教育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 7.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三项专题教育的课时原则上从地方课时和班团队活动时间中安排。预防艾滋病教育主要在初一到初三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毒品预防教育主要在小学五年级到初三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环境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4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学校可利用教学挂图进行教学活动,要充分利用“世界艾滋病日”、“国际禁毒日”和“世界环境日”等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借开展三项专题教育活动,加重学生负担,强行向学生推荐学习材料。

江苏省小学课程设置方案

附件: 江苏省小学课程设置方案 (修订) 说明:

1.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校机动时间2周,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复 习考试时间2周,其中九年级第二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实际上课时间为33周。学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1 —6年级每课时40分钟,7—9年级每课时45分钟。 2.初中开设“科学”不开设“物理”、“化学”、“生物”课程的学校,使用“物理”、“化学”、“生物”课时自行调整。 3.体育与健康课程中,1 —6年级为“体育”,7—9年级为“体育与健康”,均应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不得将课时挪作他用。应利用体育活动课、课间 操及其他综合性文体活动等,增加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保证学生每个学习日有1小时体育锻炼时间。 1—6年级“体育”课程的课时应全部用于体育实践课教学,7—9年级“体 育与健康”课程可结合相关体育活动,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健康知识,但必须充分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得组织笔试。 4.3—9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课时结合起来使用,每个年级用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均周课时不得少于3节。 5.晨(夕)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各学校自主安排。 6.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专题教育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 7.预防艾滋病教育等三项专题教育的课时原则上从地方课时和班团队活动 时间中安排。预防艾滋病教育主要在初一到初三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毒品预防教育主要在小学五年级到初三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2课时安排教学内容;环境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年级进行,按平均每学年4 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学校可利用教学挂图进行教学活动,要充分利用世界艾滋 病日”、国际禁毒日”和世界环境日”等契机,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任何 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借开展三项专题教育活动,加重学生负担,强行向学生推荐 学习材料 8.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

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3-9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精神;1-9年级设艺术课,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表1为义务教育(1-9年级)课程设置,表2为对各年级周课时数、学年总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数和各门课程课时比例的要求,每门课的课时比例有一定弹性幅度。地方与学校课程的课时和综合实践

小学课程设置方案46745

XX小学课程设置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全部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学校课程以灵活性、适应地方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落实国家课程方针并开设校本课程,适应学校办学方向,开设的活动课以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成为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不仅为学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三、课程实施 (一)国家课程 1、除综合实践活动课外,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学年课时总数和周课时数控制在国家所规定的范围内。每学年上课时间35周,学校机动时间2周,安排传统活动、运动会等。复习考试时间2周,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共13周。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号)精神,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特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各区县和学校要认真按照《课程计划》,逐级制定相应的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各区县和学校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确定整体课程安排。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升课程质量。 二、课程结构 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全年39周的教学时间包括上课35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 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学时上可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统筹使用,也可以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使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由区县、学校具体统筹安排,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如: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晨会、班队会、少先队活动等,由学校在学校自主学时内安排。 一至六年级要在课内留有作业时间,低年级作业要在课内完成,不得布置课外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形式课外作业一周布置一次,教师应全批全改。实践类课程中,鼓励小学各年级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 三、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及选择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为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小学阶段的科学均为必修课程。历史与社会、初中阶段的科学、艺术为选择性课程。学生可以在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及分科的历史、地理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科学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艺术及分科的音乐、美术之间选择。 选学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内容。选学历史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则应参照地理课程标

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

福建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计划(试行)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精神,确保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计划。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关系,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结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1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不断丰富社会经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态度;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各地应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积极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三、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2

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一、课程理念 培训中心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兴趣爱好、个性与特长等发展特点。 ●树立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的观念,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开发实践环节和拓宽学习渠道,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建构和丰富学习经验,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积极情感形成的统一。 2.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 ●丰富德育内涵,在重视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弘扬上海“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和生命意识,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改进德育方式,拓宽德育渠道,突出各学习领域的德育作用,加强共青团少先队组织活动,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德育功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重视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意识、习惯和能力。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各类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班团队活动等,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和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充分发挥积极的情感对“优教促学”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和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 3.拓展基础内涵,加强课程整合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设置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学校艺体工作,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国家、省课程方案,现重新修订聊城市中小学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规定。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要严格落实中小学课程设置。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关于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的有关精神,坚持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贯彻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设。小学要按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时用于其它学科教学。各中小学要全面普及“4312”艺体活动,寄宿制学校要组织学生上早操,确保学生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集体锻炼不少于1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全市统一作息时间是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及规范办学行为最基本的要求,各级各学校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各县(市、区)以县为单位统一印制

作息时间表,根据相应时段和学段统一使用,任何学校不得更改或变通使用。各县(市、区)确有实际情况需要调整的,需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 三、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数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它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严禁以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各学校要严格遵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按照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扎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市教育局将随时对各县(市、区)和学校作息时间和课程设置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不遵守作息时间和违犯国家课程设置标准的学校将给予通报批评,并按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附件:1.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 2. 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 3.聊城市中小学作息时间表

教育部课程设置方案

附件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 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

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六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四川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标准

四川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2015年修订)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及《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2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具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性原则 根据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及总课时数和课时比例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增加。 (二)综合性原则

梅渚小学学校整体课程规划方案

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新昌县梅渚镇中心小学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树立“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时不课程”的大课程观。梅渚镇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现有学生243名,7个教学班,20名教职员工。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浙江省中小学课程建设方案》从学校实际情况与办学特色出发,贯彻“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着眼于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着眼于促进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功能的提升,制定《梅渚小学课程建设方案》,全面推进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课程建设。面向全体师生,以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与幸福成长为课程建设之宗旨。加强校本研训,提高教师素养,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开发校本课程,以合格课程建设为基础,打造学校精品课程。追求学校特色,提升办学品位,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而适性的课程,使学校课程结构更合理,学校特色更鲜明;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使每一位独具个性的学生在道德、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在多样化社会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负责任的公民作好准备。 (二)学生培养目标 以“潜心育人,科学施教”为办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意志品质、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树立远大的理想,锻炼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心理,做“四好少年”。 学会学习——在获得继续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会合作——友好与人相处,善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学会创造——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乐于质疑,富于想象,勤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三)教师成长目标 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发展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将学校课程建设目标、学校教育理念在教学行为中自觉体现,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以培养“四会学生”为目标,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由经验型的合格教师成长为科研型的优秀教师。提升教师的区域影响力,未来五年,争取培养一批在区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教师。 三、课程设置 (一)课程分类 按课程性质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拓展性课程三类。 1.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意志,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教学统一的基本要求,它是依据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的,由国家组织专家开发的课程,全国各地各学校都要开设的课程。 主要课程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 2.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是市区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规定的课程,体现地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教育教学统一的基本要求,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其独特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主要课程有: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2020修订)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修订)的有关说明 一、1至8年级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九年级第二学期上课减少2周,毕业复习考试增加2周,上课按33周时间计算。 二、“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部分内容由于课程名称较长,不便于在课表上体现全称,所以,以下课程名称在相关年级课表上体现简称: 1. “劳动技术与技术教育”简称为“劳技”(3-9年级); 2.“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简称为“研学”(3-9年级); 3. “专题教育及地方、学校课程”简称为“专题”(1-9年级); 4. “班团、文体活动”简称为“班队”(1-6年级)和“班团”(7-9年级); 三、“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学校课程”部分课程包含内容: 1.“专题教育及地方、学校课程”包含写字书法(3-6年级每周1课时) 2.“班团、文体活动”包含环境教育(1至9年级每学期6课时)、健康教育(小学1-9年级每学期6课时,包含卫生保健、垃圾分类、艾滋病预防<7-9年级>每学期3课时、青春期教育含性健康教育<5-9年级>)、禁毒教育(5-9年级每学期2课时)等,课程表上须备注说明上述课程开设的相关要求。 四、小学1-6年级体育课每周4课时,包含常规体育课、足球课(1-6年级每周1课时)、心理健康课(1-6年级间周1课时,每学期不少于6课时),为便于区分授课内容,排课时须在课程表上根据体育课授课内容。如标注为体育1:即常规体育课;体育2:即足球课。同时在课程表上备注说明体育1、体育2的具体内容,并注明心理健康课放在双周体育1(即常规体育课)的第几节。 初中“体育与健康”每周3课时,包含常规体育课、足球课(7-9年级每周1课时)、心理健康课(7-9年级间周1课时,每学期不少于6课时),为便于区分授课内容,排课时须在课程表上添加备注,说明每周每一节体育课授课内容,如单周“体育与健康”第1节、第3节为常规体育课,第2节为足球课,双周“体育与健康”第1节为常规体育课,第2节为足球课,第3节为心理健康课。 五、为使小学阶段品德课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1至6年级道德与法治2节用于教学,1节放在班团、文体活动课中,结合学生特点、时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六 、课间(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含大课间、第3套系列广播体操和学校安排的跳绳、啦啦操、校园足球、校园篮球等体育活动)主要用于保证学生每天在校一小时的锻炼时间。 七、晨(夕)会每天20分钟,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可以安排晨(夕)会,也可以不安排晨(夕)会,严禁将晨(夕)会上成早自习(早读)。 八、中小学校每周按5天时间安排课程。每节课时,一至六年级为40分钟,七至九年级为45分钟。根据课程安排和学生学习、活动的需要,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从本校实际出发,在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探索、试验长短课结合或适当调减每节课课时而增加每天上课节数。需要长短课结合或调减每节课课时而增加每天上课节数的学校必须报当区教育局批准同意后方可执行。需要长短课结合或调减每节课课时而增加每天上课节数的学校不得增加课时的总时间或改变各门课程时间的基本比例。 九、文件依据:黔教基发〔2009〕62号 《遵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修订)》《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贵州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教基[2001]28号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经国务院同意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部决定从2001年秋季起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现将供试验区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研究,并根据实验区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课程实施计划,进行组织实施。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到我部基础教育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〇〇一年十一月十九日 附件: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

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课程设置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学校艺体工作,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国家、省课程方案,现重新修订聊城市中小学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规定。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要严格落实中小学课程设置。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关于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的有关精神,坚持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贯彻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设。小学要按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时用于其他学科教学。各中小学要全面普及“4312”艺体活动,寄宿制学校要组织学生上早操,确保学生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集体锻炼不少于1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全市统一作息时间是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及规范办学行为最基本的要求,各级各学校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各县(市、区)以县为单位统一印制作息时间表,根据相应时段和学段统一使用,任何学校不得更改或变通使

用。各县(市、区)确有实际情况需要调整的,需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 三、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数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1.5小时;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严禁以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各学校要严格遵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按照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扎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市教育局将随时对各县(市、区)和学校作息时间和课程设置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不遵守作息时间和违犯国家课程设置标准的学校将给予通报批评,并按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附件:1.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 2. 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 3.聊城市中小学作息时间表

小学国家课程实施方案1

小学课程实施方案_东篱看客_百度空间 jiang5861| | 退出东篱看客开空间只是工作之余的爱好,没什么新鲜东东可看……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好友查看文章 小学课程实施方案2009年11月28日星期六13:47小学课程实施方案 我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结合县下发的课程计划,根据本校实际,按以下方案实施: 一、课程设置 学校认真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制订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每学期初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拟定课程计划执行方案、制定总课程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课程标准。优化教学过程,着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积极组织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努力上好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有效的内容和空间。 本学期,我校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地方与学校课程、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美术。其中地方与学校课程,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写字课程以及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团队活动等;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等。所有课程、课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课程要求设置,无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现象。重视开展好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兴趣活动四个领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课时分配(周) 一、二年级:语文(8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生活(3课时)、体育(4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地方课程(3课时)、健康教育(1课时)。 三、四年级:语文(7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外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2课时)、综合实践(3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地方与学校课程(2课时)、健康教育(1课时)。 五、六年级:语文(6课时)、数学(4课时)、品德与社会(2课时)、外语(3课时)、体育(3课时))、音乐(2课时)、美术(2课时)、科学(3课时)、综合实践(3课时、信息技术1课时)、地方与学校课程(2课时)、健康教育(1课时)。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每课时40分钟,一、二年级每周总课时数26节。三——五年级每周总课时数30节。 三、学校课程管理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及其结构、程度和进程,是把教育目标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的桥梁,是培养目标的载体和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因此,课程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新课程设置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对于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认真研究

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课程设置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省政府《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学校艺体工作,进一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和国家、省课程方案,现重新修订聊城市中小学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规定。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要严格落实中小学课程设置。要严格按照国家、省关于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的有关精神,坚持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贯彻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推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建设。小学要按规定的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不得随意提前结束新课。不得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品德、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时用于其他学科教学。各中小学要全面普及“4312”艺体活动,寄宿制学校要组织学生上早操,确保学生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集体锻炼不少于1小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全市统一作息时间是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及规范办学行为最基本的要求,各级各学校要不折不扣的执行。各县(市、区)以县为单位统一印制作息时间表,根据相应时段和学段统一使用,任何学校不得更改或变通使用。各县(市、区)确有实际情况需要调整的,需报市教育局备案后实施。

三、严格控制学生作业数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除语文、数学外不留书面家庭作业,语文、数学书面作业每天不超过1小时;初中书面作业总量不超过小时;高中布置作业要涵盖所有学习领域且总量不超过2小时。提倡布置探究性、实践性的家庭作业。严禁以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各学校要严格遵守《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按照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扎实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市教育局将随时对各县(市、区)和学校作息时间和课程设置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不遵守作息时间和违犯国家课程设置标准的学校将给予通报批评,并按有关规定,追究当事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附件:1.聊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安排表 2. 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 3.聊城市中小学作息时间表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 (2011年)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

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马村学校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工作方案 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从实验的初始阶段进入到推进深化和推广发展阶段。为进一步深入推进我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及我市《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推广工作的意见》,制定本方案。 一、推进思路和目标 推进思路: 在巩固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抓住课改中的关键和难点问题,突出重点,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扎实推进,深入实施,不断提高课改实验的水平和实效,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基本目标: 1、实施国家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努力探索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我市实施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为新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实践依据,从而构建具有清华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2、探索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机制,逐步明确地方、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的职能,努力提高地方、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的能力。 3、积极开发新课程资源,完善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不断增强课程资源对课程改革的支持力度。 4、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核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

中的应用,积极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及管理制度。 5、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改革,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机制。 6、加强德育工作,注重学科学习过程与正确价值观形成过程的有机统一,努力开发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校本德育课程,不断为新课程提供丰富的德育资源,努力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德育体系。 7、构建具有组织管理、学术支撑、操作实施功能的新课程实验组织体系,探索多样化的有效的培训方式,促进教育行政干部、教研人员、校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管理、研究、指导和教育教学能力,形成一支优秀的新课程实施队伍。 二、推进策略 1、统一规划,全面铺开,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在全面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基础上,以教材改革切入,推动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师教育、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改革。鼓励学校根据各自实际选准切入点,开展课题研究、专题研究、学科研究,多元化、多维度、多层次、创造性地进行实验工作,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积累、整合经验,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2、观念先导,重点突破,改革评价,构建制度。以转变教育观念为重点,以评价改革为核心,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