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营养

无机营养
无机营养

无机营养

遗传学中把生物个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化特征统称为性状

植物营养性状:是指与植物营养特性相关的植物性状总称,主要包括养分效率和对元素毒害的抗性

养分效率:植物对养分元素吸收和利用能力大小,如氮效率,磷效率,钾效率,铁效率等养分效率可分为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

吸收效率=产量/介质中的养分量

利用效率=产量/植物体内养分量

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可用肥料利用率表示表示养分效率

人们常以植物获得最佳或最大养分供给量时的生长量或产量与植物在某一或某些矿质养分胁迫时的生长量或产量的比率,即用相对生长量或相对产量来表达养分效率高低

高效植物(Plant-efficient):是指那些在介质中某些元素含量低或有效性低时,还能获得较高的干物质产量的植物种类或品种

耐性植物(Plant-tolerant):是指在不良环境下(酸、碱、旱、涝等)仍然能较好地生长,而无明显产量下降的一些植物种类或品种**养分高效基因型应具备一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理想的根系形态和合理的根系分布

2.对低浓度养分有较高的专一性吸收效率(低Km和Cmin值)3.胁迫时根际有强烈的适应性反应

4.体内运输和再利用能力强

5.利用率高或代谢需求量低

常规育种、细胞遗传学和体细胞遗传学方法、植物遗传工程

基因工程主要是指重组DNA技术,重组DNA技术一般包括一下步骤:

1、选择目的基因(自然或人工合成DNA片段)

2、在细胞体外将载体(细菌质粒等)与目的基因结合成重组DNA

分子

3、将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并使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正

确表达

目前的植物基因工程还只限于一些单基因控制的性状,如除草剂抗性或病虫害抗性等

离子通道(Ion channel)

一是细胞质膜上由内在蛋白构成的圆形通道,可被化学或电位方式激活,从而控制离子顺着细胞膜的浓度梯度和膜电位差(即电化学势梯度),被动地和单方向地跨质膜运输

离子通道是大分子的跨膜蛋白(Membrance-spanning proteins)可能是寡聚糖蛋白(Ollgonmerlc glycoprotein),属于膜蛋白分类中的B型蛋白,通常由几个跨膜的大亲水区构成

离子通道的作用:

1、调节离子在膜两侧的分布,是离子跨膜转运的主要途径

2、在信号转导,渗透调节和细胞运动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

这里不全)

离子通道的研究技术:由于膜片钳技术的应用离子通道的认识从生物化学的概念进入分子生物学水平

膜片钳技术(Patch-clamp technique,PC技术):从一小片(约几平方微米)膜上获得电子学信息的技术,通过保持跨膜电压恒定-即电压钳位,从而测量通过膜的离子流大小的技术。应用此技术可了解离子运输,信号转导等信息

离子通道的特性:1、转运高效性 2、快速开闭性3、转运被动性

离子通道的生理功能:1、兴奋性、不应性和传导性

2、收缩与舒张

3、信号传导

4、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完整性

根际(Rhizosphere):是指受植物根系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上不同于本体土壤的那部分微域土壤

**根系pH值变化的原因

1、阴阳离子吸收不平衡(主要)

2、根系主动分泌氢离子(主要)

3、根系和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4、根系分泌的有机酸

5、根系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

6、一些豆科植物在固定空气中的N2,也会降低

根际的pH值

养分胁迫:缺乏某种养分时,有些植物具有调节功能,主动改变pH 值,以提高该养分的有效性

根系pH值变化与养分有效性

1、增加磷的活化作用

2、增加微量元素的吸收

3、其它元素

**根系分泌物是指植物生长过程中向生长基质中释放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由于根系分泌物极大地改变了跟-土界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因而对土壤中各种养分的生物有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影响根系分泌物的因素:

1、养分胁迫

2、根基微生物

3、植物种类根分泌物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1、增加土壤与根系的接触程度

2、对养分的化学活化作用(还原作用,根的分泌物,含有许多还

原性物质,通过还原作用,可提高这些元素的有效性)

3、增加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稳定性,从而改善根际养分的缓冲性能根系微生物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1、改变根系形态,增加养分吸收面积

2、活化与竞争根系养分

**()根菌与养分有效性

菌根:(Mycorrhizae)是高等植物根系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分布很广,分外生根菌和内生根菌两大类

外生根菌(Ectomycorrhizae):主要分布于温带森林树种或干旱地区灌木,与之共生的真菌为担子菌、子囊菌及接合菌纲的真菌

内生菌根(Endomycorrhizae)的真菌生长在皮层细胞内和细胞间隙中,其菌丝延伸到土壤,有兰科菌根、欧石楠类菌根和泡囊-丛枝菌根(最普遍的内生菌根)

VA菌根增加磷、铜、锌等养分的有效性的机理主要是

1、通过外延菌丝大大增加吸磷表面积

2、降低菌丝际pH值,有利于磷的活化

3、VA真菌膜上运载系统与磷的亲和力高于寄主植物根细胞膜与

磷的亲和力

4、植物所吸收的磷以聚磷酸盐的形式在菌丝中运输效率高

菌根还能缓解干旱植物的水分胁迫、增强植物的抗寒性

菌根还可通过与重金属的结合,增强寄主植物的忍耐重金属和抗污染能力

(高考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与无 机环境

生物与无机环境 致远中学施志文 情感目标: 通过生物与无机环境和相互影响和生物对无机环境适应的具体事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辨证统一的思想观点。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 (1)知道生态学的概念 (2)理解各种无机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和分布的影响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能联系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来理解无机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进而能解释有关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阳光、温度、水三种无机环境因素的生态作用。 教学难点:无机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和限制因素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讲述: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画面。 幻灯片:自然美景 讲述:原来我们周围有着这么美丽的景色,那么怎样使这些景色不被污染,怎样使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物和环境之间究竟包含几方面的关系呢?

幻灯片: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讲述:第一幅“警卫”,鹿,群居在一起,在草地上休息,而其中一只在放哨,这是同种生物之间的互助关系;第二幅“决战”,两只狼为各自利益而战,这是同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第三幅“寄居蟹”,这是种间寄生关系;第四幅“鼠入蛇口”,这是捕食关系。 提问:从这几幅画可以说明生物和谁之间的关系? (回答: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讲述:生物除了和生物之间发生关系外,还和生存环境发生着关系,比如鱼离不开水,绿色植物离不开阳光,人类离不开氧气等等。我们把研究生物和生物、生物和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称为生态学。 其实,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就是生物与有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可以说,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生物与有机环境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两大类。 (学生观察课本图片) 提问:有机环境因素包括哪些?无机环境因素又包括哪些? (回答:有机环境因素包括动物、绿色植物、真菌等,无机环境因素包括阳光、温度、大气、水、重力、地形和土壤等。) 提问:两大关系中,哪者是基础,是根本性的?为什么? (回答:生物和无机环境的关系是基础,是根本性的。因为动物、菌类最终都依赖绿色植物为营养,而绿色植物则依赖阳光、水分、矿物质等自然无机因素而生长、发育。) 讲述:那么,无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里呢?下面就来学习第一

植物的无机营养

第三章植物的无机营养 植物体为了维持生命,必须依赖环境供给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并通过复杂的代谢过程来完成生长发育。 第一节植物的水分代谢 水是细胞原生质的主要组成成分,水是重要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和产物,细胞分裂及伸长都需要水分,水是植物物质吸收和运输及生化反应的良好溶剂,水能使植物保持固有姿态,有利于光合作用和传粉,调节植物体周围的温、湿度,维持植物体温稳定,因而植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在细胞含有一定的水分状况下才能进行。植物一方面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以保证生命活动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向环境散失水分,以维持体内外的水分循环、气体交换以及适宜的体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称为植物的水分代谢。 一、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根系是吸收水分的主要器官。根系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包括分生区、伸长区和根毛区。其中根毛区吸水能力最强。水分还可以通过皮孔、裂口或伤口处进入植物体。 (一)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根系吸水的方式:主动吸水和被动吸水。 1、被动吸水 植物根系以蒸腾拉力为动力的吸水过程称为被动吸水(passive absorption of water)。所谓蒸腾拉力(transpirational pull)是指因叶片蒸腾作用而产生的使导管中水分上升的力量。当叶片蒸腾时,气孔下腔周围细胞的水以水蒸气形式扩散到水势低的大气中,从而导致叶片细胞水势下降,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相邻细胞间的水分运输,使叶脉导管失水,而压力势下降,并造成根冠间导管中的压力梯度,在压力梯度下,根导管中水分向上输送,其结果造成根部细胞水分亏缺(water deficit),水势降低,从而使根部细胞从周围土壤中吸水。 2、主动吸水 根系代谢活动而引起的根系从环境吸水的过程叫主动吸水。 (1)现象:吐水、伤流和根压都是主动吸水的表现。 (2)机理:根系代谢活动而引起的离子的吸收与运输,造成了内外水势差,从而使水按照下降的水势梯度,从环境通过表皮、皮层进入中柱导管,并向上运输。主动吸水由于根系的生命活动,产生的把水从根部向上压送的力量。 (二)水分在根系中的运输 水分在根系中运输的具体途径是:土壤→根毛→皮层→内皮层→中柱鞘→根的导管或管胞。水分进入植物根表皮后,其运输既有质外体运输,又有共质体运输。(三)影响根系吸水的外界条件 1、土壤可利用水分 土壤水分状况与植物吸水有密切关系。土壤缺水时,植物细胞失水,膨压下降,叶片、幼茎下垂,这种现象称为萎蔫(wilting)。如果当蒸腾速率降低后,萎蔫植株

海水中溶解无机营养盐样品的储存方法简述及比较

海水中溶解无机营养盐样品的储存方法简述及比较 研究证明:水样能否反映水体的真实情况,不仅取决于分析手段,也取决于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技术。水样所允许保存时间的长短不但与其性质,待分析组分、组分浓度有关,而且还与盛放样品的容器材料、化学组成、尺寸以及周围环境条件有关(包括储存温度,受光照射情况等)。水样的保存技术是通过减缓生物、氧化还原作用、抑制络合物、化合物的水解和待测组分的挥发等手段,来达到尽 可能减少因水样的变化而造成损失的目的。减缓生物作用可加入像HgCl 2、H 2 SO 4 等生物抑制剂,调节pH可以防止水解的发生,冷藏、冷冻既能减缓化学反应的速率,又能抑制细菌的生长。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使水样的物理、化学性质保持长期不变。所谓的不变,也只是相对一定时间和范围而言的。海水中溶解无机营养盐的含量浓度可能由于生物等的影响而在取样后迅速变化,目前的储存方法主要有酸化、加入生物抑制剂和低温保存三种方法,一般采取冷藏和加入保护剂的方法。 二、容器的选择: 表1 水样营养盐测定中不同储存容器的保存效果[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海水中磷的保存, 用塑料容器比较好,有研究表明,因为正磷酸盐有较高的电荷密度,所以相对于其它离子来说更容易被器壁吸附,吸附量与容器的材料、水样的体积、容器的比表面积有关、容器的前处理、水样的磷酸盐浓度有关[2],而且容器对高离子强度的溶液吸附作用比低离子强度的吸附作

用要弱[3]。对于海水来说,如果含量很低,则储存所用的容器较为关键。由于用酸浸泡可以减少塑料容器的吸附位数量并且杀死生长的器壁上的微生物,所以是处理塑料容器的较好的手段。在材料方面,有报道称在磷的保存方面,PTFE 比聚乙烯的效果要稍微好些[4]。对于长时间保存海水磷酸盐水样,处理过的玻璃容器比塑料容器要好。 从表1中可以看出,氨氮容的保存期很短,这与它不稳定的性质有关。因此用玻璃瓶和塑料瓶保存没什么差别。硝氮、亚硝氮和总氮的贮存用玻璃瓶则比塑料瓶更有效。 对于测定硅酸盐水样的储存,最重要的是使用塑料瓶。因为玻璃中含有硅,在长时间储存时会影响水样中硅的含量。 三、固定剂及温度的选择: 表3:海水水样氮磷营养盐的较适保存方法[5] 表2:水样营养盐测定中添加不同保存剂的保存效果[1] 3.1磷酸盐样品: 从表2和3中可以看出,冷冻法(<-20℃)是储存过滤后的磷酸盐水样的一个较好的方法。Clementson L.A 等人的研究表明冷冻的海水溶解无机磷酸盐样

营养与健康: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到目前人体内已发现的元素大约有50多种。根据其在体内含量的多少,大致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凡是含量较多,每日需要量在100毫克以上的元素属常量元素(钙、镁、钠等)。另一类在体内含量极少,需要量100毫克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铁、 铜、硒、碘等)。 机体内的元素,除了碳、氢、氧、氮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蛋白质、脂肪、糖类)出现之外,其余的都是无机元素,它们大都以盐的形式存在于体内,所以又称为无机盐。这些无机物与有机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配合,共同维护人类的健康。 钙是人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之一,仅次于碳、氢、氧、氮而居第五位。成人体内钙含量约为1200克,其中99%的钙在骨骼和牙齿中,钙是构成人体支架——骨骼的主要材料。其余1%的钙存在于软组织、细胞外液及血液中,统称为“混溶钙池”。“混溶钙池”里的钙和骨骼中的钙维持着动态平衡,即骨中的钙不断地释出,进入“混溶钙池”,而“混溶钙池”的钙又不断地沉积于骨细胞中。这种钙的更新,成年人每日约700毫克。钙的更新速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减慢,幼儿的骨骼每1~2年更新一次,成年人更新一次则需10~12年。40岁以后,骨中的无机物质逐渐减少,可能出现骨质疏松。 钙除了作为骨骼的主要成分外,还具有其他功能。像心脏的活动,肌肉和神经正常兴奋的传导,都与钙有关。当血清钙离子

浓度减少时,可以引起手足抽搐。 钙是人体内比较容易缺乏的无机盐。在各个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缺钙,临床表现为婴幼儿的佝偻病、成年人的骨质软化以及骨质疏松症。 影响钙吸收利用的主要因素是缺乏维生素D、钙、磷比例不当。植物性食品中的草酸、植酸也会阻碍钙的吸收。 我国规定的钙供给量为:成人(男女)每日800毫克,孕妇1100~1500毫克,乳母1500毫克,10岁以下儿童为800毫克,13岁~15岁为1200毫克,其余为1000毫克。食物中钙的来源广泛,乳类及乳制品、蛋黄、虾皮、豆类及豆制品、芝麻酱及硬水都含有丰富的钙。其中乳类最理想,不仅钙含量多,而且消化率高,宜于婴幼儿食用。一些蔬菜如雪里蕻、芥菜、茴香、油菜、萝卜缨、小白菜等,也含有较多的钙。 磷也是体内含量较多的元素之一,仅次于钙而居于第六位。成年人体内的总磷量为600~900克,其中约有85%的磷与钙结合成磷酸钙盐,作为构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物质。其余的磷则分布在细胞和体液中,这些磷以磷酸根的形式参与糖类、脂类、蛋白质的物质代谢过程。磷还是所有细胞中的核酸组成部分,为细胞膜的必要构成物质。 磷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组织中,主要是与蛋白质或脂肪结合成核蛋白、磷蛋白和磷脂等,也有其他形式的有机磷和无机磷化合物。除植酸形式的磷不易被机体吸收利用外,其他大都能为机体

高中生物《生物和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生物和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易错点1 对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生长曲线理解不透彻 1 .种群的“J”型增长和“S”型增长 2 .K 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A 、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 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 /2值。 3 .“S”型曲线中K 值与K /2 值的分析与应用 (1 )K 值与K /2 值的分析 (2 )K 值与K /2 值的应用

4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变化分析 (1 )K 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 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 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 值会上升。 (2 )K 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 值是环境容纳量,即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如图所示: (3 )当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 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 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易错点2 不能准确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食物网 2 .太平洋中大量的塑料废物被分解成微观粒子后会被浮游动物吞食,而塑料中含有某些难以分解的致癌化学成分。下图为海洋食物网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1.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判断

(1 )根据双向箭头A D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2 )根据箭头指向判断各成分 ①A 有三个指出,应为生产者; ②D 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③B 和C一个为消费者,另一个为分解者,A(生产者)和B均指向C,则C为分解者。 2 .对生态系统成分认识的误区 3 .食物网中生物数量变化的分析与判断 (1 )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的影响 第一营养级的生物(生产者)减少时,则将会连锁性地引发其后的各个营养级生物减少。这是因为生产者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无机营养

1.影响作物对养分吸收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养分吸收的因素主要包括介质中的养分浓度、温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土壤PH值、养分离子的理化性质、根的代谢活性、苗龄、生育时期植物提内养分状况等。 2.如何提高铵态氮肥利用率: 铵态氮肥可以被土壤吸附,但它们施到石灰性或碱性土中,易分解出氨而挥发,象碳铵这样不稳定的肥料,极易挥发损失,另外,铵态氮在土壤中由于细菌的作用而易硝化变成硝态氮。 采用措施:(1)深施覆土;(2)配方施肥;(3)水肥结合等措施提高肥料利用率。 3.尿素最适合作叶面肥的原因是什么:①尿素分子体积小,易透过细胞膜; ②尿素溶液呈中性,电离度小,不易引起质壁分离; ③尿素具有一定的吸湿性,能使叶面保持湿润状态,以利叶片吸收; ④尿素进入细胞后很快参与同化作用,肥效快 4.离子的拮抗作用:溶液中某种离子存在或过多能抑制另一离子吸收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上。 5.氮肥损失的原因有哪些:植物吸收带走、氨的挥发损失、硝化作用(喜铵作物)、反硝化作用、硝酸盐淋失、生物和吸附固定(暂时) 6.植物利用氮肥的形态有哪些? 无机态:NO3--N、NH4+-N(主要)有机态:NH2 -N、氨基酸、核酸等(少量)7、土壤中磷素的来源? (一)土壤磷(二)肥料磷化肥:资源\生产能力\消费能力、有机肥(三)其它来源的磷 灌溉、降雨 8.钾素的资源特征:土壤钾库总量大但有效性不高,土壤钾素供应能力变异很大 钾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我国肥料钾资源有限,自给能力差 钾是重要的品质元素和健康元素 9.作物对氨态氮肥和硝态氮肥的利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作物种类、肥料品种、施用方法 10.硝化作用: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11.土壤缓效钾与什么有关:约占全钾量的2%,最高可达6%。主要为晶层固定态钾和存在于次生矿物如水云母和以及部分黑云母中。 钾的晶格固定作用:有些次生粘土矿物晶层(主要为2:1型粘土矿物)吸水膨胀,使半径与晶格孔隙半径相当的K+进入晶格的孔穴中,而当失水以后晶层收缩,落入孔穴中的K+较难回复到自由状态,这种现象称为钾的晶格固定作用。它难以与其它离子产生离子交换,所以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

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 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 :低血糖症 高于1.2 g/L ;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8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 9、体温调节 寒冷刺激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 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收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 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11

主题二 生物与环境 知识点汇总

主题二生物与环境 网络导图 考点扫描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成分 2.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3.食物网和食物链的概念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及其维持稳定性的条件 考点梳理 一、生态系统概述 1.定义: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2.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举例:一片草原、一个池塘等。错误事例:一只蚂蚁、一群羊等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食物网: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2)能量流动特点:沿食物链逐级递减。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定义: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四、人与环境 1.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过量的人口增长给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以及生物圈带来了巨大压力。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关注农村环境:农田生态系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所,发展生态农业,是治理农村环境的惟一策略。 3.关注城市环境: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 4.家居环境与健康:室内环境质量的恶化,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五、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环境对生物有一定的影响 阳光、空气、水、温度(四大主导因素)等影响生物的生活。 2.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能影响并改变环境。同时适应具有相对性,环境变化时,会由适应变为不适应、或不适应变为适应。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 核心要点 一、生态系统 1.组成:必须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写法:起点必须是生产者,终点为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图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2)数法:从生产者一直数到最顶端的消费者才是一条食物链。

人体的营养

人体内的营养 1.无机营养物植物生长必须的有16种元素: 大量元素:氮(N)、磷(P)、钾(K)、 钙(Ca)、镁(Mg)、硫(S) 微量元素:铁(Fe)、硼(B)、锰(Mn)、 铜(Cu)、锌(Zn)、钼(MO)、 氯(Cl)、碘(I) 、钴(Co) 、钠(Na) 国际植物生理协会:微量元素<0.5m mol/L<大量元素 大量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 氮(N)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和核酸的重要组成 钙(Ca)细胞壁及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中的重要组成 磷(P)细胞核主要组分,磷脂,核酸,酶,维生素 钾(K)促进光合,激活许多酶 镁(Mg)硫(S)影响酶的活性和方向及新陈代谢 无机氮可以两种形式供应,即硝态氮和铵态氮。有些培养基以硝态氮为主,另一些以铵态氮为主,多数二者兼而有之。 微量元素的主要生理功能: 微量元素浓度为10-5~10-7mol/L,稍高发生毒害, 缺少表现缺素症状。 铁(Fe)维持叶绿体功能及叶绿体中的氧化还原过程 铜(Cu)可促进离体根的生长 锰(Mn)锌(Zn)钼(Mo)酶的活性组分 营养是供给人类用于修补旧组织、增生新组织、产生能量和维持生理活动所需要的合理食物。食物中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的物质叫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膳食纤维被称为“第七大营养素”)是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前三者在体内代谢后产生能量,故又称产能营养素。 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素是:糖类、油脂、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中,糖、蛋白质和脂肪是供给人体能量的物质。六大营养素主要来自九大类食物:谷类、蛋类、奶类、根茎类、肉类、鱼虾和贝类、豆类、干果类、蔬菜和瓜果类。 糖类 糖 糖 糖是保护肝脏、维持体温恒定的必要物质。组成糖类的三元素是淀粉、蔗糖、葡萄糖。糖类给人体提供70%的热量,一般每天250~750g的主食,就可以满足人体热量的需求。机体各个组织中都有一定的糖储备,所以,一般孩子在参加一般性体育活动时,不需要额外补充糖,

生物与无机环境

生物与无机环境 致远中学施志文 情感目标: 通过生物与无机环境和相互影响和生物对无机环境适应的具体事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辨证统一的思想观点。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 (1)知道生态学的概念 (2)理解各种无机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和分布的影响 2、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能联系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来理解无机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进而能解释有关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阳光、温度、水三种无机环境因素的生态作用。 教学难点:无机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和限制因素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讲述: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画面。 幻灯片:自然美景 讲述:原来我们周围有着这么美丽的景色,那么怎样使这些景色不被污染,怎样使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持平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物和环境之间究竟包含几方面的关系呢? 幻灯片: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讲述:第一幅“警卫”,鹿,群居在一起,在草地上休息,而其中一只在放哨,这是同种生物之间的互助关系;第二幅“决战”,两只狼为各自利益而战,这是同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第三幅“寄居蟹”,这是种间寄生关系;第四幅“鼠入蛇口”,这是捕食关系。 提问:从这几幅画可以说明生物和谁之间的关系? (回答: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讲述:生物除了和生物之间发生关系外,还和生存环境发生着关系,比如鱼离不开水,绿色植物离不开阳光,人类离不开氧气等等。我们把研究生物和生物、生物和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称为生态学。 其实,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就是生物与有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而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可以说,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生物与有机环境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两大类。 (学生观察课本图片) 提问:有机环境因素包括哪些?无机环境因素又包括哪些? (回答:有机环境因素包括动物、绿色植物、真菌等,无机环境因素包括阳光、温度、大气、水、重力、地形和土壤等。) 提问:两大关系中,哪者是基础,是根本性的?为什么? (回答:生物和无机环境的关系是基础,是根本性的。因为动物、菌类最终都依赖绿色植物为营养,而绿色植物则依赖阳光、水分、矿物质等自然无机因素而生长、发育。)

(高考生物)生物必修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科技行业)生物必修稳态与环境知识 点总结

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 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 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