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赋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辞赋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辞赋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辞赋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 毕业论文] 由中国辞赋学会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举办的“第7届国际辞赋学学术研讨会”不久前在兰州举行,辞赋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 毕业论文。国内外百余名学者及部分辞赋作家就有关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1、赋体文学的渊源及其流变

赋体源流是赋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1,本次会议在此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伏俊琏对《汉书·艺文志》所著录

的“杂赋”作了具体的文献考索,将自嘲杂赋的源头上溯至《荀子·尧问》的“为说者曰”,又从《史记·龟策列传》中钩稽出先秦时期的1篇俗赋;踪凡论证了“赋起源于民间韵语”的观点;王以宪对“7”体之赋和“9”体之骚的发展过程、体制特点作了深入论述;郭建勋则细致考察了“7”体名称的文化意蕴、渊源流变、文献著录,及其结构体制、文体特征等问题;余江论述了“贤人失志之作”——骚体赋的发生过程;高光复提出了“文学团体启于赋家”的观点;韩高年由赋的“继作”、“共作”与“赠答”,阐释了魏晋赋创作范式的转变及其文学史意义;苏慧霜从“香草意象”入手,论述了屈骚抒情精神影响下辞赋与乐府的传承与拓新;罗时进考察了从唐律赋到宋时文的递承与演变过程;程章灿则提出了“碑文似赋”的论断,对碑文与赋的问题关系作了重新审视;孙福轩从科举试赋的角度考察了唐宋两代辞赋的发展,李润强则论述了唐代律赋与科举的关系;曹明纲还考察了辞赋创作对旅游文学的影响。这些研究观点新颖、多有创见,将赋体文学源与流的讨论进1步推向深入。此外,董芬芬考察了先秦的祝祷辞、嘏辞及贺词;马世年通过结构体制分析,对《荀子·赋篇》的赋学史意义作了新探;凌郁之探讨了从体物赋到咏物诗的演变过程。所论颇有新意,值得重视。

2、历代赋的文献学、文体学及文化学综论

历代赋综论是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作为“1代文学”的汉赋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万光治从文献辑佚的角度,对其《汉赋通论》所附“汉赋今存篇目叙录”作了新的补遗与辩证,极具功力,他还对文君相如的故事作了文化解读,饶有趣味;吴广平对《全汉赋》在文字、标点上的失误提出了商兑;张新科以唐宋时期为例,深入论述了汉赋在魏晋6朝之后的经典化过程;冯良方探讨了汉代散体赋的主客问答结构模式及其与经学之间的关系;郭令原从表现形式和语言句型入手,分析了东汉赋与“新诗”的关系;冯小禄论述了屈骚影响下汉代骚体赋的独创性;李泽需、梁复明考察了汉代赋与颂、赞、铭、箴及其同体异用的关系;罗家湘由汉赋中的琴瑟谈到先秦两汉文化的变化;唐洁璠则继续着汉赋与文学自觉的讨论,语文论文《辞赋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 - 毕业论文》。◆分享好文◆魏晋以降的赋史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曹胜高以“赋法”流播的视角,考察了汉魏文人诗的兴起;王晓卫对于齐、梁两代同题赋之题材来源、语言形式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林登顺分析了《文选》哀伤赋中所表现出来的6朝生命意识;王德华对唐前辞赋类型化特征作了文体学的探讨;余浴贤从生命主题出发,论述了6朝抒情赋对初唐诗歌的影响。而赵小华、戴伟华关于初盛唐音乐赋、赵俊波关于中晚唐文体赋的考察,也都有其新见;刘培将辞赋纳入到政治文化的视野中,深刻阐述了北宋后期党争对当时辞赋创作的影响,创见甚多;李占鹏从《历代赋汇》中辑录出有关戏剧的史料,文献价值颇高;牛海蓉对金元赋史作了综论;李新宇则论述了元代辞赋“祖骚宗汉”的创作实践。

3、作家及作品的个案研究

此方面研究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也体现出考证深入、视野广泛的特点。赵逵夫对班固的《两都赋》作了立体的研究,论及其创作背景、体制及影响等方面,是近年来汉赋研究的代表性文章之1,他关于枚乘《梁王兔园赋》的整理与研究,也是该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龙文玲、鲁洪生深入考察了汉武帝对东方朔《答客难》的影响;高华平对屈原美政思想的解读、张树国所持《悲回风》为《9章》“大尾”说、漆子扬对今本《楚辞》与刘安的关系

及其版本源流的探索、刘向斌关于屈原与《离骚》在汉代地位演变的分析等,也都体现了楚辞研究的多元化;宗明华由张衡的《髑髅赋》论及庄子对汉魏抒情赋的影响;曹虹对《洛阳伽蓝记》与辞赋文学传统的关系作了新探。至于王焕然由《甘泉赋》“玉树青葱”所论赋的虚与实、上原尉畅所论嵇康《琴赋》的表现史特点、丁宏武所论《抱朴子·外篇》的赋体特征、杜志强所论谢灵运赋作的注释问题、胡耀震所论温庭筠《锦鞵赋》的本事、作年及赋法特征、池万兴所论和宁生平及其《西藏赋》的方志学、文学价值等,都富有见地,引人关注;孙晶关于琅琊王氏家族辞赋创作活动的论述、罗文玲由王勃《莲花赋》所论莲花意象的书写及采莲主题的演变,也别有生趣;尹占华考证出唐代有两个崔损,又考证出5代的王翃、王雄、王翊等实为1人,其结论令人信服;龚克昌将苏轼的赋作分游览、饮食、政论、杂赋4类,并逐篇作了评述,这对苏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汪中文等还就前后《赤壁赋》的新变、金周淳就《和归去来辞》创作背景与内容等作了论析,李燕新则考述了苏过的辞赋创作;郝润华、许琰对李梦阳骚体赋的创作也作了新的评价;此外,詹杭伦关于台湾赋的论述、小岛明纪子关于日人虎关师鍊赋作的考察、熊良智关于韩国奎章阁本《文选·魏都赋》注者题录的考察,则是对传统赋学研究领域的开拓。

李梦阳辞赋散文研究

李梦阳辞赋散文研究 李梦阳是明代中叶的重要作家,以他为首发起的文学复古运动,倡言兴复古学,并以此对抗靡弱的台阁体与重性理的性气诗,天下响应,有明一代文体为之丕变。此后,虽然李攀龙、王世贞等代兴,公安派、竟陵派等特起,但李梦阳一直稳为文坛霸主,而且,对他的学习和争论还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巨大与深远。迨至今日,李梦阳的文学理论问题已被讨论得相当深、广,其“复古”旗帜下追求“真情”和“真人”的美学内涵已日益深入人心;然而,对于其实际创作的研究则相对滞后得多,至今尚无一本研究其诗歌、辞赋或者散文创作的专著面市。 有鉴于此,本文拟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来探讨李梦阳辞赋和散文(尤其是碑志 文和序记文)创作的实际情况和所取得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与他相关的文 学理论,如“唐无赋”、“文必秦汉”等的真正内涵。全文分三章。 第一章为李梦阳辞赋研究,着重在全面和细致地分析李梦阳全部赋作的基础上,描画出其赋作的整体面貌,并探讨其赋作与其文学理论的契合程度。第一节主要介绍李梦阳辞赋的创作概况。 首先把李梦阳的赋作分成逞辞大赋、骚体赋、诗体赋和骈体赋四大类,并把六篇赋体杂文也分列其中;接着对李梦阳各赋的创作时间和题材进行了尽可能的考察,指出李梦阳的辞赋创作在同侪之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题材也相当广泛;其辞赋创作贯穿了一生,从刚入仕为官的弘治十一年(1498)一直到逝世时的嘉靖八年(1528),且主要集中在正德三年到九年,而这正是李梦阳仕宦生涯的最后一段 岁月。第二节主要是按逞辞大赋、骚体赋、诗体赋和骈体赋的先后顺序来分类考察李梦阳赋作内容上的继承与趋新,从而指出其赋作学习汉赋处相对较少,他更

两汉文学汉代的辞赋

第二章 两汉文学 第一节 汉代的辞赋 赋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结合,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是在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体制。 一、赋体的形成、兴盛及变化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在两汉四百年间,盛极一时。后世常把赋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专称为“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赋早在战国时代的后期就产生了。从现存资料看,最早写作赋体作品并以赋名篇的是荀子。《汉书·艺文志》记有荀子赋十篇,现流传下来的有五篇,即在今本《荀子》中《赋篇》里的《礼》《知》《云》《蚕》《针》。此五篇赋以通俗的“隐语”铺写五种事物,以咏物为说理,实成为汉赋的直接渊源。旧传宋玉也有赋作,但今之流传者,疑是后人之伪托。1993年连云港出土的尹湾汉墓竹简,有一篇重要作品《神乌傅(赋)》,全篇约有664字,作于西汉后期,作者是一位受儒学熏陶很深的下层知识分子。《神乌傅(赋)》的发现,为赋起源于民间说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参看沈颂今著《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243页,学苑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赋体的主要特点是所谓的铺陈写物。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摛 文,体物写志也。”这是对“诗六义”中赋的表现手法的解释。赋、敷、铺可通假。《诗经》中的 “赋”,指不假比兴、直接表现事物的时空状态的艺术手法。《诠赋》篇又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 人,拓宇于楚辞也。”班固《两都赋序》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这两段话说明:一、赋,溯其渊 源,是诗歌的衍变。“受命于诗人”,因《诗六义》中有赋,一般认为,赋在《诗经》中并不是文 体,是一种表现手法,但赋体与“六义”之“赋”有关,由“赋”转化而来。二、赋又与楚辞有关,受楚辞 的影响很大。从楚辞开始,以较长的篇幅和优美的词藻来发挥想象倾诉感情,成为战国后期人们所 欢迎的形式。赋作者正是利用这种文体来表达自己对当时现实的态度。我们看西汉初年的“骚体 赋”,确与楚辞相当接近。赋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吸收了楚辞的某些特点,如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等,丰富了自己的体制。刘勰正是看到了赋与楚辞的这种关系。《汉书·艺文志》又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是说明它与乐诗的区别,它不像先秦的《诗经》那样可以入乐。它不入乐,可以朗诵。所以它又接近于散文。可以说赋是一种形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独立的文学体裁。 刘勰 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高祖初年到武帝初年,这时流行的是“骚体赋 ”,形式上模拟楚辞,追随楚辞传统,内容多是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之感慨。代表作家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淮南小山《招隐士》等。第二时期是武帝初年到东汉中叶,约二百多年,是所谓散体大赋时期,汉代散体大赋达于鼎盛。《汉书·艺文志》著录汉

努力拓展规划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努力拓展规划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以青岛市西海岸规划为例 内容提要:西海岸地区是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对于它的规划应首先聚焦于大范围、广角度、多层次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分析,打破行政界限,深入分析对比,探索发展动力,确定发展方向,这一切是空间形态和用地规划的基础。 关键词:西海岸,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发展动力,区位胶州湾是青岛的母亲之海,她自然条件优越,生物种类多,建港条件好,是北太平洋西岸温带海湾生态系统的代表。上世纪,在胶州湾东海岸诞生了东方名城青岛。21世纪开始之际,伴随着青岛市构筑大工业体系战略的实施,经济重心的西移,与东海岸自然条件相近的西海岸黄岛、胶南地区,迅速成为青岛市乃至全省的发展热点地区。 由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实施近十年,城市的经济社会基础条件、总体发展战略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该规划是针对西海岸地区、具有总体规划含义的一项专题规划。针对命题,规划应首先聚焦于范畴、范围、产业、生态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谈得上进行用地布局。

规划的整体框架见图。 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进行深度分析: 一.打破行政界限,以自然区位和经济联系为基础划定规划及研究范围 行政界限是目前划定城市规划项目范围的主要依据,也是有利于规划管理与实施的一种划分方式。但在西海岸目前快速的发展态势下,必须在更大范围内统筹研究经济联系、资源配置和城市发展空间问题。经反复论证,划定了一个包含黄岛区、胶南市和胶州市的全部或部分的发展战略的研究范围,总面积约920平方公里。 划定这样一个规划研究范围的依据和意义如下:1.该范围包括了胶州湾西侧的岸线及其纵深地带,是自然意义上全部的“西海岸”;2. 在区域经济意义上,该范围以胶南、胶州两城区为两端,以黄岛城区为核心,包含了西海岸范围内经济最活跃、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3. 在交通意义上,该范围西侧以同三高速公路为界,涵盖了以前湾港群为核心的西海岸海陆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4. 在这样一个范围内进行战略研究,有利于协调不同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城市拓展。 二.避免对自然条件的单纯描述,对城市起源与发展的自然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西海岸与东海岸自然条件相似,为什么历史选择了现在东海岸发展?规划就自然地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对比。 分析结果认为,东、西海岸在山脉、地貌、海岸、河流等方面的自然条件非常类似。但当初在以下几点有所差异: 1.淡水资源:东北——西南向的地貌分布特征,对青岛海洋气候产生明显的影响,从东南黄海吹来的暖湿气,遇到山地阻挡,使雨量分布出现明显的差异。山地东南坡、向风面降雨多,西北坡、背风面雨量少。东海岸崂山一带,年降雨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使得东海岸的淡水资源条件要强于西海岸。 2.地基条件:东海岸青岛市区全部坐落于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相对优良。

(完整版)与世界深度互动

第三课第二框与世界深度互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在国际经济政治中的影响;理解文明交流互鉴的要求和意义。能力目标:明白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思想,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发展自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的影响 难点:文明交流互鉴的要求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用具 一体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情景探究:中国两会,对世界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纵观近年来两会新闻采访的变化,我们可以用几个“多”概括:关注两会的外国媒体、外国记者数量越来越多,2017“两会”时增至1500多名;用汉语提问的外国记者越来越多。两会平台让“中国声音”通过全球媒体的镜头和话筒传遍世界,也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开放和自信的中国。 提出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外国记者来中国报道两会?(学生讨论并交流发言) 师总结:两会不再是单纯地关乎中国的国内事务,它具有全球影响力,对全球事务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对世界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因此,我们本节课进入到第一目的学习。

第一目中国的影响 情景探究:2015年2月9日,加州参议员夏乐柏提交的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一项决议案,获得参议院全票通过。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在州一级参议院通过有关庆祝农历新年的决议案。可见春节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人的节日、语言和饮食已经在世界传播。 提出问题: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并交流发言) 师总结:①春节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人的节日、语言和饮食已经在世界传播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说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魅力。说明在世界舞台上,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知识点)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深度互动中,外国人有更多的机会、更强烈的意愿,接触、体验和认识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 情景探究:一个个“刻度”,印证着中国高铁的不断前行。截止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000千米,其中高铁里程25000千米,占世界高铁里程总量的66.3%,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李克强总理出访都非常自信地承担起“高铁推销员”的责任,向其他国家推介中国高铁装备和技术,并将高铁打造成新中国成立后“乒乓外交、熊猫外交”之后的又一张外交名片——“高铁外交”。 提出问题:总理每次出访积极推销中国高铁的底气何在?(学生讨论并交流发言) 师总结:中国有先进高铁技术和良好安全运营里程的强大支持。中国高铁技术已经成熟,有实力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我国加强同世界其他国家合作,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阅读感悟)2016年3月8日,我国外交部长王毅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的,但机遇是世界的,这一倡议顺应了欧亚大陆的发展,要合作的普遍呼声.....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再也不能封闭自己孤立自己。”“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的、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师强调: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各国经济的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师总结:根据情景探究和阅读感悟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知识点)中国

江淹辞赋研究

江淹辞赋研究 江淹是南朝辞赋史上的名家,他现存辞赋二十八篇,全部为抒情咏物赋。江淹在辞赋中将自己的仕途失意之痛和人生失意之悲描摹得淋漓尽致,无论摹情还是状物,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思和哲思。 从整体上看,江淹的辞赋呈现出“悲情”的风貌,但在伤感中又透着一股刚劲之气。同时,江淹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模拟大家,一直以来,人们对他拟诗的关注程度很高,但对其辞赋中的模拟研究就显得比较薄弱,本文基于这一现象,从模拟的角度入手,研究江淹的辞赋。 第一章结合江淹的生平经历,阐释江淹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侧重分析他在儒道释合流的基础上形成的圆通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哲学。 并具体展示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江淹的创作所呈现的独特的面貌:辞赋中用“抒情”的方式“叙事”,借模拟躲避政治上可能带来的风险。在此基础上,论述江淹关于模拟的文学思想。 江淹是继扬雄、陆机之后的又一个模拟大家。他从文学和地域的关系、温软甜媚的文风对文坛的负作用以及“贵古贱今”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模拟的文学理论。 这一理论不仅指导了他诗歌的创作,对其辞赋创作也有着指导意义。第二章主要从江淹辞赋模拟的对象以及模拟的形式两个方面分析江淹辞赋中的模拟现象,并从外在的形式切入,具体分析江淹是如何模拟前人辞赋的。 江淹善于吸取众家之长,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的层面上看,都能巧妙借鉴,化为己用。从模拟的形式上看,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他最擅长的方法是巧妙化用他人的语句和意象,为自己所用,并且不着痕迹,可称之为“化句化意法”;或者直接对前代赋进行同题的整篇模拟,表达自身的思想感情,可称之为“拟篇

法”;或者传承楚辞、汉大赋中“反复致意”、对事物铺排“类化”的描摹、用对话结构全篇的形式,可称之为“拟式法”。 第三章剖析江淹辞赋的思想内涵,并从内在的层面透视江淹的一系列作品和前代作品的联系。江淹的辞赋传承了汉赋中“贤人失志”和“咏物”两大主题,并进一步将它们发展成以描摹内在感情为主的抒情小赋和以情思见长的体物小赋。 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作者自身的人生遭际之悲,使辞赋从整体上呈现出“悲情”的风貌。江淹特别善于摹写这些“悲”情,并有一系列的“悲情”作品。 第四章从《恨赋》、《别赋》对辞赋领域的开创入手,重点论述江淹如何在模拟的基础上跳出前人的桎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这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江淹在吸取前人对生命做出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将恨、别二情提炼出来,对它们进行了类型化的定型。《恨》、《别》二赋中融入了诸多人生哲学的命题,江淹用回忆的方式对这两种感情进行了系统性的建构,在外在的层面上创造出了“赋中有画”的意境,并通过内在的层次感和对比度使辞赋从内到外都蕴含着一股深厚的感发力量,呈现出巨大的张力,千百年来震撼人心。 江淹的辞赋在艺术风貌上还呈现出悲慨劲健之气,又在古意中流出一股清丽之韵,一扫当时赋坛上流行的靡靡之音,代表了当时辞赋的极高水平。结语从文学史的角度对江淹辞赋进行价值定位。

拓展实践空间 追求深度体验

拓展实践空间追求深度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注重课程实施对学生发展作用的有效性,拓展实践空间,追求深度体验,切实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为学生的成长打开一扇窗,使他们透过这一窗口去认识自然、关注社会、感悟人生。几年的实践,我们探出了一条以课改促实践,以实践出特色、以特色求发展的教育改革创新之路。 一、健全教研组织营造课改氛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实施中感到困难较多。为了有效地引导教师及时解决课改中存在的困惑,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找准综合实践活动课难以实施的瓶颈。 实验开始期间,综合实践课往往被其它学科占用,名存实亡。其原因: (1)教师在观念上不能转弯,感到虚幻,认为无处下手。 (2)课程资源不足,教材中有些内容实施起来较困难。 (3)教师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驾驭活动的潜能有待于发掘。 (4)有些活动主题涉及人数多,教师有限,指导不能到位。 (5)受中考指挥棒影响,家庭和社会上的看法不一致,评价机制尚未健全。 (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人力、物力、财力付出较多,但回报却是隐形的。 2.确立综合实践活动课顺利实施的支撑点。 (1)转变观念。把综合实践活动课列入教学计划,开足活动课时。 (2)强化管理。每学年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计划、制度,教师参与活动有考核,学生学习有评价。 (5)专家引领。聘请专家来校,讲述新课程理念,指导活动过程。

(6)培训骨干。在课程实施中首先培训骨干教师,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骨干教师由6人发展到27人)每学期组织全体教师利用双休日举办一次新课程理念培训,研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以及课程资源的整合运用。 (7)资料收集。实施过程中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系列化,每学年建档成册。三年来已收集整理成册的有98余本。 (8)评价机制。对教师课程实施的科学性和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3.提供综合实践课发展创新的保障。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制定必要的保障机制,使教师在教学中实践,在领悟中进步,在收获中创新。 (1)组织保障: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研究小组,教学副校长亲自参与策划和实践。每个年级均有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小组,负责拟定活动方案并予以实施。 (2)课时保障:课时计划落实到班,活动时间有集中安排也有分散安排。 (3)经费保障: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等投入了一定数量的经费。 (4)制度保障: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对取得一定成果的,给予奖励。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历经了三个时期,即适应期、发展期、创造期,感受到了教育改革焕发的生命活力与时代气息,更感受到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各环节中的激烈碰撞。 二、提倡因地制宜,挖掘课程资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须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为支撑。于是,我们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核心主题的过程中,本着“立足学校,辐射周边,人为我用,地为我用,资源共享,健康发展”的思想,深入了解学校周边的工业、农业、风土人情等,确定了学生观察、调研、实践的场所。以学生的需要为实际出发点,就地取材,科学合理地挖掘与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 1.研究地方课程,整合课程资源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初始阶段,我们选用了湖北省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活动资源包》(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选用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生命教育》(人民出版社)。还选用了湖北省地方课程劳动与技术、信息技术、科技等。这些课程资源无疑为我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起到了指导、引领、示范的作用。教师们经过认真的研究,从中获得启示,并结合实际将资源整合,创造性地挖掘新的课程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2.自编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 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越是源于学生自己、源于学校特色、源于生活实际,综合实践活动就越鲜活,越有生命力,越能体现教育所追求的价值。因此,我们大胆实践,就地取材,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和各项活动中去挖掘更多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例如: (1)根据教材开发地方课程资源

贾谊辞赋研究

贾谊的骚体赋研究 一.绪论 1.骚体赋的界定 骚体赋是以屈、宋辞作为范式,结合赋的文体特征而形成的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体式。通常又被称作“楚辞体”,这种源于楚骚的赋作体式经过汉初几位赋家的努力逐渐确立。虽然,骚体赋和楚辞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承关系,但是终究别是一体。主要区别有三点:第一,两者源流不同。楚辞的源流是楚地的民歌,而骚体赋的本体是赋,其源应是诗经,到战国末期时,荀子乃创赋名。因为楚地民歌和诗经并不属于同一个文化系统,所以二者源流不同。第二,楚辞是打着楚国时代烙印的诗歌,而骚体赋在汉初时才形成,两者形成的时间和地点的不相同,自然使其篇中的乐调、语言、名物泾渭有别。第三,楚辞中的作品包含可歌和可诵两部分,而赋体作品只能是可诵。 骚体赋就好像是诗经代表的中原文化之流与楚歌代表的楚地文化之流的交汇处,虽然一时分兼两体,但最终有着自己的流处,而且一流而深,后面的汉大赋、骈体赋、律赋、文赋等都是它的变体和余绪。从赋体文学发展的历程来看,自赋独成为一种文学体式那一天,就开始和其它不同的文体进行交融,几乎每一个时期都会有新的内容,但是楚辞对其的影响是其它文体不可比拟的,因而,有些人把楚辞等同于骚体赋,且认为赋的源头是楚歌。他们的这种认识就是混淆了赋体文学的源和流,不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楚辞对赋体文学流变的影响之大是无需言喻的。 2.骚体赋的初创 鉴于楚辞与骚体赋这种难于厘清的复杂关系,因而,我们认为楚辞时代是骚体赋的初创期。尽管这个时期楚地并没有以赋命名的作品,屈原宋玉等人的辞作与诗歌的界限还很模糊,但是考虑到骚体赋的体制、句式以及语气词“兮”字的使用等方面与楚辞的因承关系,我们把骚体赋的初创期定为楚辞时代还是比较合理的。

挖掘“空白点”,拓展文本深度

挖掘“空白点”,拓展文本深度摘要:文中的“不言”“无字处”是作者特意留下“空白点”让读者自己去解读、去思考、去体味,使文章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就“空白点”的挖掘和文本教学的拓展与深化提出了一些思路与建议。 鲁迅先生可称为一代文学宗师,读他的作品仿佛咀嚼橄榄果,愈嚼味愈淳,回味无穷。鲁迅的小说创作除《阿Q正传》是中篇外,其余皆为短篇,短篇创作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巧将很多余味无穷的艺术“留白”留给读者,让读者在遐思神驰中去补充、去想象、去参与作品的创造。本人在《孔乙己》教学时就抓住了该文的多处“空白点”加以挖掘,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 一、在情节“空白”处推想 小说的空白艺术,还常常用它作强化悬念的力量。在读者极其注重的人物归宿、故事结局处留下“空白”,把无限的感慨、惆怅、希望、推测留给读者,使读者从味之不尽的余意中受到感染和启示。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演变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我们常常会感悟到因为构思炼意,布局谋篇的需要而留下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缺隐。 小说《孔乙己》结尾处这样写到:“我们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此处“大约”表明可能没死,“的确”表示肯定死了,孔乙己的结局到底如何呢?句中并未明确。这就是作品的情节空白之处。空白留给读者更多的联想思索的空间,所谓空白示人意更丰。这个结尾,读来平淡却包含着很多凄恻,令人回味起来感伤不已,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当时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的冷漠麻木,尽在不言之中。

结合这个情节空白,教师可启发学生联系前文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行实行思考,这样使很多学生理解到:孔乙己受封建教育制度的毒害而好逸恶劳,四体不勤又死要面子,被丁举人打断腿后,连“窃”也不能了,其结局的这个空白点充溢了作者独特的感情,课堂上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实行合理想象,解说结尾这个空白。学生各抒己见,或说孔乙己天寒无衣穿,在凄厉的冬风中被冻死,或说无钱治腿而病死,或说饿死……此处空白鲁迅先生设置得精妙,学生填充得合恰,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激活了思维。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水平和创造性思维。 读到课文“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这段文字时,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孔乙己的长衫到那里去了?”很显然,课文没有直接交代这个问题。但当时的课堂气氛却是相当的活跃,学生积极地来填补老师提出的“空白点”。生(甲):被丁举人剥下来了,因为孔乙己偷窃,作为惩罚而去之。生(乙):孔乙己为生活所迫,脱下来卖了换酒喝了。生(丙):孔乙己同别人换了蒲包,因为他被打折腿后,蒲包的需要比长衫更为迫切。……应该说以上每个学生的回答都有道理。与此同时,作者即时引导学生思索:孔乙己不穿长衫行吗?为什么?此话一出,课堂里就像炸开了锅,学生之间引发了一场大讨论乃至争论,课后甚至有学生基于“穿与不穿”的问题实行了一番理性思索,写成了一篇作文《孔乙己的长衫》,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孔乙己长衫的去向。整堂课学生的常规思维打破了,逆向思维爆发出了火花。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做好学生思维的导向性引导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自我寻找到文学作品中的关键要害的“空白点”。当然,在完成“空白点”的阐释后,还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孔乙己的长衫,无论是丁举人还是孔乙己自己脱下,都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孔乙己的

王粲辞赋散文研究

王粲辞赋散文研究 王粲是我国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七子之冠冕”。其现存作品主要有诗歌、辞赋、散文三大类。 其中,诗歌二十九首,辞赋二十七篇,散文二十二篇,杂史《英雄记》十卷。今人对王粲的研究,多侧重于诗赋作品,尤其是诗歌这一体裁的反复探讨,对其辞赋、散文的总体研究则相对较少。 学者在讨论王粲时,也有不少研究其单个作品的文章,但并无整体性的研究,尤其在散文部分仍存在不小的研究空白。因此,本文意图通过绪论和六个章节对王粲的辞赋散文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绪论部分陈述了选题的理由、意义以及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方案作了简要概述。论文计划采用对比法、归纳法、演绎法来分析王粲辞赋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挖掘其文章的深层内涵并重新审视其作品在当下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从王粲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其家世生平两个角度进行论述。首先考察了动荡不安、乱而将治的时代背景对王粲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使其不时流露出建功立业和避世隐遁两种互相矛盾的情感。 同时,这种情感也是汉魏易代时期文人普遍拥有的复杂心理。而后,本文从文人家世、性格特征、人生经历三个方面论述独特的人生道路带给王粲文学创作的个性化特征。 将时代的共性和作者自身的个性联系起来考察,令读者更易理解王粲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和作品的思想内蕴。第二章对王粲辞赋进行了分类论述。 第一节论述王粲苑猎纪行类赋作,重点对《羽猎赋》进行分析考证。第二节

论述咏物写景赋,并将咏物赋分为动物、植物、器物三大类,研究具体作品的思想意蕴。 总体来说,三类咏物赋可谓各有所长。咏物赋贵在以物抒情,王粲的动物类赋作比较符合这一倾向,寄托了个体的命运和情感;植物类和器物类则侧重于描写其外在特征,盛赞所咏之物的华美独特,较难从中看出作者本人的感情。 第三节论述抒情言志赋,王粲在这类作品中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更能体现其抒情方式和创作风格。第四节则论述王粲辞赋中着重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七释》,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与《七发》的比较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第三章主要研究王粲辞赋创作的风格特色。第一节分析王粲辞赋对《诗经》《楚辞》的继承与发展,分别表现在赋的诗化和赋的骈化两个方面。 第二节从形象、声音、情感三个方面分别论述王粲辞赋的艺术特色,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详细分析;第三节将王粲辞赋纳入建安文人团体中去,对比分析作者同其他文人辞赋创作和情感表达之异同。同题赋作中,王粲才情横溢,辞藻华美而清丽,文风典丽缜密,庄雅中不失清润,整体水平优于建安其他六子。 第四章论述杂史《汉末英雄记》。《汉末英雄记》是我国历史上首部专记“英雄”的作品。 本章首先对本书作者与创作时间进行简要考证,得出本书并非王粲一人一时所作,而是经过了后人修改的结论。其次,挑出数位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分析《英雄记》中的英雄人物和英雄观。 这些“英雄”是汉魏之际特定历史条件下士人心理的真实写照,它不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观念,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最后,将《英雄记》中的人物同《后汉书》《三国志》中的相关人物进行对比,分析异同。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汉代辞赋

2019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汉代辞赋 第三章汉代辞赋 理解: ①汉赋发展脉络。 整个汉代辞赋创作的两条线索:一是“辞”或“骚”体类作品时时出现,延续持续;二是赋体文学的兴起、发达和演变。 (整个汉代辞赋,就是沿着骚体赋和汉大赋这两条线索发展。) ②汉赋溯源。 赋是一种特殊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很多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诗经》、楚辞、先秦散文,都是孕育赋的源泉。特别是楚辞和先秦(尤其纵横家)散文,它们抒情、说理比物连类、夸饰铺排、惊采绝艳的表现特色,往往设为主客辩难的体式,都成为汉赋模式化的表现特征。“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第一节贾谊、枚乘与汉初辞赋创作的发展趋向 简单使用: ①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是汉代第一位卓有成就的辞赋作家。他的骚体赋作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一、抒情述志、情感浓郁,与楚辞有明显的承继关系。如《吊屈原赋》。 二、在表现方法方面,直述胸臆,议论多于形象。如《旱云赋》(表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深切怀抱)。

总之,贾谊的辞作,把创作的根柢牢牢植入时代、政治和人生之中,抒发真切的感受,言说真诚的志愿,情浓意真。他承继了屈原的 创作精神,又溶入时代新的内涵。在艺术表现上,则比较质朴少致。 其作品的形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 ②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枚乘对汉代辞赋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今存赋作《七发》、《梁王菟园赋》和《柳赋》三篇,标志着他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是,《七发》。《七发》在以下几方面体现了汉大赋的基本特点: 一、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一段摹写江涛 的汹涌澎湃,铺叙夸饰,排比譬喻,富丽而细致。 二、完全失去了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 三、遣词造语趋向繁难和华丽,不同于贾谊的质朴无华。 四、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 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 综合使用:比较贾谊、枚乘赋作的特点,把握汉初辞赋创作的发 展趋向。(结合①②题答) 贾谊和枚乘同为西汉初期重要的辞赋作家,对汉代辞赋的发展都 作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长远影响,但二人的辞赋创作却有着明显的 不同: 汉初辞赋从创作倾向看,表现为从浓情质实到失情华丽的发展。 贾谊和枚乘的作品,分别代表了这个发展过程的先后两端。其他作家 则大抵表现为过渡状态。

中唐古文作家辞赋研究

中唐古文作家辞赋研究 唐代古文运动分为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相互联系,又有各自不同的创作特征。早期的古文家们明确提出复古观念、反对骈文创作,中期古文家提出更系统的“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的古文观,晚期古文家继承古文传统,提出文章要有讽世刺时的作用,每个阶段也分别有古文代表作家。 中唐古文家的古文观和辞赋观是统一的,一方面,他们在古文创作上主张文学复古,恢复先秦两汉古文古朴文风,另一方面,他们又创作了大量的骈赋文来支持古文运动。这些古文家打着复古的旗号,力求有新的创新,事实是他们的赋确实突破了骈偶的限制,对骚体赋、骈赋、诗体赋、律赋、骋辞大赋演变而来的新文赋创作,均有新的突破。 简言之,中唐古文家的古文观与辞赋观都不容忽视,共同指导了古文家们创作的赋作品,这些赋代表的是中唐赋坛应有的水平。中唐古文作家的古文观主要是主张宗经、明道,讲究文章要有充实内容,这种古文观也影响到他们的辞赋观,他们的辞赋观主要有重情崇骚、反对骈文但又倡导写有实际内容的古赋、批评骈文华丽的辞藻但又提倡文采与内容兼具的骈赋创作、轻视律赋但是又不肓目排斥律赋等辞赋观。 在这种辞赋观的影响下,他们所作的赋也大多言之有物,或寓讽刺于赋作中,或直接抒发个人忧怨和不幸的际遇。中唐的韩、柳勇挑复古大旗,他们崇尚先秦两汉古朴散文,同时,又根据个人的经历,对屈原、两汉赋家大作备加欣赏和推崇,带来的结果便是他们也创作了大量的有个性色彩的赋文。 在骚体赋创作上,他们根据自已遭受的不公命运,在情感上肯定和赞赏屈赋,正视屈赋中特有的忧愁、伤感成份,写作了较多水平较高的骚体赋作品。骈赋创

作上,受到自身推出的复古思潮影响,亦重视文采的修饰,写出了一定量有实际内容的骈赋。 中唐古文家大多愤世嫉俗,他们选择那种语言质朴、具有讽刺意味的诗体赋,这方面柳宗元的赋成就较大。由于古文家们大多具有高远的理想抱负和出仕的政治抱负,他们一方面轻视律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认真研习律赋,因此,他们创造 的律赋大体雅正,风格上清新典雅。 由于受古文运动影响,新文赋创作呈现新特色,以“文”、“讼”名篇的文赋较多,这方面以韩、柳为代表,他们的新文赋大多针对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而在艺术特色上主要是押韵较随意,散句的大量引入。综合研究他们的创作目的和艺术特色,也有新的特点。 在创作目的方面,主要有政治讽谏、抒发情怀、怀友念贤三个方面,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表现在押韵较随意,偶有不韵的句子出现,在语言上追求新奇,好发议论等。总之,中唐古文运动是一种文体文风的改革,古文家们顺应文学潮流,积极创作,用文学去寻找政治出路,值得深思,他们的赋作也值得研究,作为有着共同文 学主张和爱好古文作家群,他们作品中的共性和个性值得我们文学爱好者去研究。

阮籍辞赋研究

阮籍辞赋研究 阮籍的辞赋作品今留存七篇,包括《东平赋》、《亢父赋》、《清思赋》、《鸠赋》、《猕猴赋》、《首阳山赋》及《大人先生传》,涵盖传统的都邑、鸟兽、地理、神女及赋体传记等题材。他的辞赋创作在继承前代经验的同时,因时代环境及个人遭际的不同,在思想内容及艺术特征上呈现出新的特点,成为赋史中意义重大的 一个部分。 首先,阮籍辞赋在题材上有新的拓展:其咏物赋摆脱单纯体物,开拓了咏物讽刺小赋这一题材;都邑赋的描写对象更加世俗化,一改汉大赋京都赋的铺排,描写细致并借以批判现实;地理赋融入了强烈的抒情;思玄赋融合了神女赋与神游题 材的特点,意在对老庄清虚之境的探求,让辞赋的题材朝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此外,其辞赋中所体现的超越意识前代未有。 一方面,其中充分体现出阮籍从早期的儒家思想向后期老庄玄学思想的转变。另一方面,其辞赋批判社会的风土环境及世人可悲的生存状态,也体现了对世俗 流风的超越。 更为重要的是,为摆脱现实的束缚,阮籍在辞赋中超越现实人生,将精神寄托于虚幻的至人之境中。其次,阮籍辞赋也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其结构严谨,句法灵活而多变,文辞艳丽但不失清逸,又多用象征比兴、想象夸张以及丰富的典故,使得辞赋呈现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时代背景、作者人格及辞赋的艺术特征也决定了阮籍辞赋风格的深隐婉转,难以情测。 最后,阮籍辞赋在承袭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创造。一是多用骚体这一抒情体制将辞赋作为抒情的载体,并超越了个体悲伤的情绪,而将整个人类的生存悲 哀纳入其中,增加了辞赋内涵的厚重。

二是成为讽刺小赋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将传统的文学批判精神纳入辞赋这一文体中,且批判讽刺方式多样,具有独特的价值。三是融合神女论述与神游论述两大文学传统模式,并将两者作为其探索理想人格与理想境界的叙述工具,更具思想深度,超越了以往的单一叙述模式。 总之,阮籍辞赋虽留存篇目不多,但其思想蕴含及艺术价值均对前代及当时的辞赋作品有所超越,是中国辞赋发展史上熠熠夺目的一页。

拓展生命的深度

臧大汉事迹材料 拓展生命的深度 生命究竟以为着什么?我坚信,生命的意义在于无限的拓展其深度! ————题记2008年暑假,一次偶然的机会臧大汉同志在邯郸中心医院做了一次尿检。化验结果表明,他患上了号称“第二癌症”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噩耗传来,他呆住了。因为这意味着他随时要面对死亡的威胁。 臧大汉同志的人生顿时失去了所有的光彩! 到底该怎么办?是消沉下去静静等待生命的结束,还是利用好生命的最后阶段去站好最后的一班岗呢? 在经历了初始的恐惧和绝望后,臧大汉同志坚定的选择了后者。他坚信,既然已经如此,不如乐观面对,积极治疗,努力将生命最后历程的工作做好!只有这样,在短暂的生命里,人生才有价值和意义!才能拓展生命的深度! 立足自身出成绩 夜晚,臧大汉同志独自深思,忆起1999年从河北师大毕业后毅然投身到山区农村到阳邑镇参加教育工作的点点滴滴。那时他年轻,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张力,充满对工作的热忱和激情。在这里,他只身一人(老家在保定),没有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后顾之忧,将全部的精力放到了工作上。第一次期末统考,臧大汉同志的业务能力便开始崭露头角。第二个学期,中考加试历史,在学校王校长的安排下,不顾已有的工作负担(时任初一年级语文、政治并兼班主任),临危授命,增添了初三历史的教授工作。本着对教育工作深沉的挚爱,对学生无私的热爱,臧大汉同志快乐努力的工作着。付出终究有回报。这2000年中考中。历史取得武安市第一名,语文、政治分获阳邑镇第三和第一名。2000年,他所带的语文、政治、历史三科分别取得阳邑镇两个第一名和一个第二名的优异成绩。2002年中考,所带的语文、文综更是在武安市取得优异的成绩。2004年,在当时阳邑镇教办刘校长的安排下,到镇中带初三语文,为镇中的中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5年语文第一名。2008年语文第一名……自此,我的教学成绩在历次期末统考中均名列前茅,先后获得镇级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市级优秀、嘉奖、市级骨干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无私奉献缘爱心 泪水悄悄涌出他的眼睛。他又忆起做班主任工作的种种幸福。星期六晚上加班为学生无偿补课;中考前期,为了学生的未来,他和学生一起啃方便面作为宵夜;为了辍学的学生重返课堂他多次家访;为了了解学生,和每一个同学交流沟通…… 曾记得在山间小路上散步时给学生加油鼓劲儿,曾记得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去外村夜晚家访,曾记得学生生病时嘘寒问暖买来药品,曾记得在深夜去宿舍给学生盖好被子,曾记得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身处援助之手…… 过节的时候,是臧大汉同志最幸福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学生都会给他发一个短信,打一个电话……他也不厌其烦的给自己的爱人讲起每一个学生的故事。脉脉温情总会在这样的夜晚显得格外的动人! 带病工作拓生命 而正当臧大汉同志奋力前行努力为武安这片热土奉献全部的时候,当他规划自己的人生愈加精彩的时候,病魔突如其来。2008年10月,臧大汉同志腿疼加剧,浑身乏力。但为了梦想,他坚持着。每天拖着沉重的身躯,踯躅在教室和宿舍间。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这没有什么。他只有更努力的去备好每一节课,只有利用课下时间找学生谈心交流,找到问题的症结,找到解决的方法。而那年的统考,他的成绩再次获得阳邑镇第

司马相如及其辞赋研究

司马相如及其辞赋研究 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在赢得“辞宗”、“赋圣”的美誉的同时也被指责为“无操守”。本文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司马相如的人品,分析司马相如的人格个性的形成以及对创作个性的影响,并遵循文学发展规律,研究司马相如辞赋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期对司马相如辞赋的文学价值和对辞赋创作的贡献做出较为公正的评价。 本文从其人品、辞赋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对辞赋创作的贡献等四个方面来研究司马相如。第一章,对司马相如的人品进行考论。 首先,在前人评价司马相如人品的基础上,对有失偏颇的主要诋毁言论观点进行辩驳,重新评价司马相如的人品;其次,结合司马相如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探寻司马相如人格个性形成的原因,从而分析其个性对创作个性的影响。第二章,结合第一章司马相如创作个性的分析,着重研究司马相如辞赋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 本章根据辞赋写作的不同时间和作者思想的变化,将他的辞赋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司马相如政治热情较高,处处关心朝廷大事,尽情讴歌赞美明君盛世,同时又对武帝给予期望,文学创作以铺张扬厉的汉大赋为主;后期,由于他政治热情消退及思想的变化,文学创作上再也看不到前期作品中的恢宏气象,而代之以低徊局促、感情细腻的抒情小赋和文辞典雅的陈情讽谏,以寄托作者的理想。 第三章,论述司马相如辞赋的艺术特色。他的辞赋最为人称道的是辞赋所呈现出来的磅礴气势,作者用蔚然有序的结构、阴阳五行的立体空间模式和铺陈、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层层渲染,使文章发扬蹈厉;另外,灵活多变的讽谕艺术也

值得关注,作者运用推而隆之、取譬隐喻和以颂为讽等基本讽谕方法进行讽谏。 第四章,结合司马相如的辞赋创作,综述司马相如对辞赋创作的贡献。首先,司马相如发展并定型了汉大赋文学体式,将汉大赋推向成熟;其次,司马相如提出“赋迹”、“赋心”说,奠定了辞赋理论创作基础,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方法。

氧化还原反应深度拓展

氧化还原反应深度拓展 3.一未完成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XO-3+6H+===3X2+3H2O,据此判断,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 B.3∶1 C.5∶1 D.7∶1 5.NaNO2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它能致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与亚硝酸钠的反应方程式是:MnO-4+NO-2+―→Mn2++NO-3+H2O。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中NO-2被还原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小 C.生成1 mol NaNO3需要消耗0.4 mol KMnO4 D.中的粒子是OH- 6.硫代硫酸钠可作为脱氯剂,已知25.0 mL 0.100 mol·L-1 Na2S2O3溶液恰好把224 mL(标准状况下) Cl2完全转化为Cl-,则S2O2-3将转化成() A.S2-B.S C.SO2-3D.SO2-4 7.R2O n-8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Mn2+氧化成MnO-4,若反应中R2O n-8变为RO2-4,又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2,则n值为() A.1 B.2 C.3 D.4 8.向含有1 mol FeCl2的溶液中通入0.2 mol Cl2,再加入含0.1 mol X2O2-7的酸性溶液,使溶液中Fe2+恰好全部被氧化,并使X2O2-7还原为X n+,则n值为() A.2 B.3 C.4 D.5 10.Cu2S与一定浓度的HNO3反应,生成Cu(NO3)2、CuSO4、NO2、NO和H2O。当产物中n(NO2)∶n(NO)=1∶1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产物中n[Cu(NO3)2]∶n[CuSO4]=1∶1 B.参加反应的n(Cu2S)∶n(HNO3)=1∶5 C.反应中Cu2S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D.1 mol Cu2S参加反应时有8 mol电子转移 13.已知将盐酸滴入高锰酸钾溶液中,产生黄绿色气体,而溶液的紫红色褪去。现有一个氧化还原反应的体系中共有KCl、Cl2、H2SO4、H2O、KMnO4、MnSO4、K2SO4七种物质: (1)该反应中,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________,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的反应物是__________。 (2)写出一个包含上述七种物质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1 mol氧化剂在反应中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________mol电子。 (4)如果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NaBiO3,溶液又变紫红色,说出NaBiO3的一个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 14.(创新题)新型净水剂高铁酸钾(K2FeO4)为暗紫色固体,可溶于水,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 逐渐分解,在碱性溶液中稳定。生产K2FeO4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1)完成“氧化”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l3+____NaOH+____NaClO→____Na2FeO4+____+____。其中氧化剂是 ________(填化学式)。 15.二氧化硒(SeO2)是一种氧化剂,其被还原后的单质硒可能成为环境污染物,通过与浓HNO3或浓H2SO4反应生成SeO2以回收Se。 完成下列填空: (1)Se和浓HNO3反应的还原产物为NO和NO2,且NO和N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写出Se和浓HNO3的反应方程式。 (2)已知:Se+2H2SO4(浓)===2SO2↑+SeO2+2H2O 2SO2+SeO2+2H2O===Se+2SO2-4+4H+ SeO2、H2SO4(浓)、SO2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收得到的SeO2的含量,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测定: ①SeO2+KI+HNO3―→Se+I2+KNO3+H2O ②I2+2Na2S2O3===Na2S4O6+2NaI 配平方程式①,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4)实验中,准确称量SeO2样品0.150 0 g,消耗0.200 0 mol·L-1的Na2S2O3溶液25.00 mL,所测定的样品中SeO2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努力拓展规划分析广度和深度

努力拓展规划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以市西海岸规划为例 容提要:西海岸地区是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对于它的规划应首先聚焦于大围、广角度、多层次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分析,打破行政界限,深入分析对比,探索发展动力,确定发展方向,这一切是空间形态和用地规划的基础。 关键词:西海岸,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发展动力,区位 胶州湾是的母亲之海,她自然条件优越,生物种类多,建港条件好,是北太平洋西岸温带海湾生态系统的代表。上世纪,在胶州湾东海岸诞生了名城。21世纪开始之际,伴随着市构筑大工业体系战略的实施,经济重心的西移,与东海岸自然条件相近的西海岸黄岛、胶南地区,迅速成为市乃至全省的发展热点地区。 由于市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实施近十年,城市的经济社会基础条件、总体发展战略又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该规划是针对西海岸地区、具有总体规划含义的一项专题规划。针对命题,规划应首先聚焦于畴、围、产业、生态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谈得上进行用地布局。

规划的整体框架见图。 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进行深度分析: 一.打破行政界限,以自然区位和经济联系为基础划定规划及研究围 行政界限是目前划定城市规划项目围的主要依据,也是有利于规划管理与实施的一种划分方式。但在西海岸目前快速的发展态势下,必须在更大围统筹研究经济联系、资源配置和城市发展空间问题。经反复论证,划定了一个包含黄岛区、胶南市和胶州市的全部或部分的发展战略的研究围,总面积约920平方公里。 划定这样一个规划研究围的依据和意义如下:1.该围包括了胶州湾西侧的岸线及其纵深地带,是自然意义上全部的“西海岸”;2. 在区域经济意义上,该围以胶南、胶州两城区为两端,以黄岛城区为核心,包含了西海岸围经济最活跃、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3. 在交通意义上,该围西侧以同三高速公路为界,涵盖了以前湾港群为核心的西海岸海陆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区域;4. 在这样一个围进行战略研究,有利于协调不同行政管辖围的产业布局城市拓展。 二.避免对自然条件的单纯描述,对城市起源与发展的自然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西海岸与东海岸自然条件相似,为什么历史选择了现在东海岸发展?规划就自然地理状况进行了分析对比。 分析结果认为,东、西海岸在山脉、地貌、海岸、河流等方面的自然条件非常类似。但当初在以下几点有所差异:1.淡水资源:东北——西南向的地貌分布特征,对海洋气候产生明显的影响,从东南黄海吹来的暖湿气,遇到山地阻挡,使雨量分布出现明显的差异。山地东南坡、向风面降雨多,西北坡、背风面雨量少。东海岸崂山一带,年降雨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使得东海岸的淡水资源条件要强于西海岸。 2.地基条件:东海岸市区全部坐落于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之上,建筑地基条件相对优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