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工程复习资料

生态农业工程复习资料
生态农业工程复习资料

生态农业工程复习资料

第一章:

1、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农业: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和农业科技成果,按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生产体系。

3、生态农业工程:把农业科学和农业技术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进行集成创新,组装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构建新型农业产业,建设新型的农村区域,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

4、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生物组分(生产者(绿色植物)、大型消费者(动物)、小型消费者(微生物));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土体)

6、生态系统的特点:

1、在组成成分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不仅包括各种无生命的物理、化学成分,还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2、在空间结构方面:生态系统大多与一定的地理组成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3、在时间变化方面: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使生态系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发展规律。

4、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3大类群生物(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协调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这种联结使得系统内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5、在外部关系方面: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种输出,从而维系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7、农业生态系统: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农、林、牧、渔、虫菌、人;环境组分:自然、人工)

8、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系统组分、系统输入、系统输出、系统功能、系统调控。

9、农业效益:指农业为人类提供的利益和实际达到的效果。

10、农业社会效益:指农业为社会提供基本需求和社会稳定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社会需求的农产品和就业机会等。

11、农业经济效益:指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效益,包括农业经营者的经济收益、农业劳动者的经济收益和国家税收收入。

12、农业生态效益:指农业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资源耗费速度、环境保护效果和景观美化程度。

13、三大效益关系:

相互依赖关系:

1、能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是追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

2、经济效益好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使农业能够长期提供丰足的农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使农业经营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并且促使技术升级换代。

3、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状况才能够保证持续的高产出和高经济回报。

相互矛盾关系:

1、片面追求社会效益可能导致不惜成本和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如:大规模毁林开梯田和围湖造田。

2、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同样可能忽视社会的基本需求,盲从投资,导致供需矛盾,造成水土流失、化肥农药污染、养殖污水横流等现象。

3、片面追求生态环境的改善可能忽视人们最迫切的生活需求和希望富裕的追求,最终还是改善不了生态环境。

14、农业生态学的任务: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这一定律只有在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2、生活型:由于环境对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状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3、生活型分类: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一年生植物、(浮游植物、土壤微生物、内生植物、一年生植物、水生植物、地下芽植物、地面芽植物、地上芽植物、高位芽植物、树上的附生植物)

4、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钟和生物群落,只能在待定的区域中生存。

5、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

6、气候生态型:长期适应不同的光周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因子而形成的各种生态型。

7、土壤生态型:长期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温度和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的作用下分化而形成土壤生态型。

8、生物生态型:指主要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态型。

9、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待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0、森林的主要生态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增加雨量;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空气,防止污染;降低噪声,美化大地;提供燃料,增加肥源。

11、种群: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总和,或在某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体。

12、种群的大小:指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种群的个体总数。

13、种群粗密度:指单位空间某个种的实际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生态密度:指单位栖息空间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14、性比:指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雄性对雌性的比率。

15、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率。

16、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

17、阿利氏群聚原则: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和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18、生命表:用来综合评定种群各年龄组的死亡率和寿命,预测某一年龄组的个体能活多少年,还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组的个体比例情况。

19、竞争:指两个生物争夺同一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

20、竞争排斥原理:具有相同的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生存。

21、捕食:指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另一个物种成员的现象。

22、寄生:指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23、偏害作用:指当两个物种在一起时,由于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物种起抑制作用,而自身却无影响。

24、偏利作用:单惠共生,指相互作用的两个种群乙方获利,而对另一方则没什么影响。

25、原始合作:即两种生物在一起,彼此各有所得,但二者之间不存在依赖关系。

26、互利共生:一种专性的、双方都有利并形成相互依赖和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共生关系。

27、化感作用:植物(包括微生物)通过向周围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对邻近植物(或微生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抑制或促进作用(直接或间接的)。

28、生态对策: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也即生物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的适应而在去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

29、K对策的生物: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大的扩散能力,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种群的数量通常是稳定在环境容纳量的水平或附近。(乔木和大型食肉动物)

30、R对策的生物: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具有较高的生殖率,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种群数量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杂草和昆虫)

31、生物群落: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群落:有动物、植物、微生物各种种群所构成的松散结合的结构单元。

32、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33、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

34、控制农业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基本方式:

1、在不同的生境中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物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2、在同一生境中配置最佳密度,并通过饲养、栽培手段控制密度的发展。

35、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同类型群落在海拔高度不同的生境上的垂直分布和同一群落内部不同类型物种及不同个体的垂直分层。

36、群落的时间结构:光、温度和水分等很多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首这些因子的影响,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调整群落时间结构的主要方式:轮作、套作、轮养、套养和实行多熟种植。

37、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相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38、原初演替: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地衣、苔藓、草本、木本植物阶段)

39、次生演替: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40、顶极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是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的群落。

41、单元顶极理论:气候顶极,在同一气候区内,只能有一个顶极群落,而这个顶极群落的特征是由当地的气候条件决定的。

42、多元顶极理论:一个区域的顶极植被可以有几种不同类型的顶极群落镶嵌而成,而每一类型的顶极群落都是有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控制和决定的。

43、顶极型理论:一个自然群落对诸多因素(如气候、土壤、生物因素、风、火等)的整个格局发生适应。

44、协同进化:指在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下,不同种生物碱相关性状在进行中得以形成和加强的过程。

45、能流: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

46、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以营养为纽带通过这种吃与贝齿的关系构成链条关系。

47、食物网:由于一种生物常常以多种生物为食,而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生物取食,于是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结构。

48、生态效率:指食物链各环节上能量的各种转化效率。

49、十分之一定律: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1/10左右。

50、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金字塔的塔形分布。

51、生态系统能流分析方法:直接测定法、统计分析法、输入输出法和过程分析法等。

52、能流分析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和对象的边界。

2、明确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相互关系,按照统一的能流符号,绘出能流路径。

3、通过实测或搜集资料,确定各组分的各种是物流量或输入输出量。

4、按照各种实物的折能系数,将不同物质的实物流量转换为能流量。

5、按能流量绘出能流图,并进行输入能量结构、产出能量结构、输入能流密度、产出能流密度分析和各种能量转换效率计算与分析,为生态系统调节和控制提供依据。

5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各种化学元素包括生命有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体,从生物体再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动和循环。

54、地质大循环:指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生物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层的循环。(大气、水、岩石、土壤、生物圈)

55、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元素经过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回到环境后,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的循环过程。(范围小、时间短、速度快,开放式)

56、景观生态学:研究在一个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区域内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作用过程的综合性学科。

57、景观: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斑块、廊道、基质)

第三章:

1、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生态系统组分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能物流的联系。

生物组分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

2、物种结构(组分结构):指农业生态系统或模式内农业生物种类的组成、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3、农业生态系统的物种结构的设计原则:

1、以一种生物为主的原则物种搭配不影响主体产量,互补,减少生态位重叠。

2、正确分析竞争与互补关系从物种的形成特征、生育期、营养及代谢产物等考虑,提互补,减伤害。

3、增加初级生产者,提高光能利用率绿色植物,种类和容量的增加,据光合特性,科学组合。

4、注意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价值,市场状况和需求。

4、农林牧副渔各业相结合的组分结构:

1、种养结合:饲草生产技术;配合饲料生产技术;秸秆饲动物,粪便还田

2、农林结合:多年生木本植物与作物和(或)动物,在空间上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

3、农渔结合:作物种植与渔业结合,高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综合效益。

4、牧渔结合:鱼塘养鸭、塘边养猪等,利用鲜禽粪作为养鱼的肥料和饲料,直接养鱼;或将干粪作配合饲料。

5、景观多样性:指生物圈内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化。

意义:1、只有多样生态系统共存,才能保证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2、只有多样生态系统共存,并与异质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才能使景观的总体生产力达到最高水平;

3、只有多种生态系统共存,才能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使景观的稳定性达到一定水平。

6、生态交错带: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城乡、干湿、农牧、水陆、群落交错带)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积极合理地开发这些边缘地带,可使其维持高生产状态,促进经济发展。)

8、不同区位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有何影响?

答:自然区位:同样种植一种作物,自然条件不合适的地区往往要增加投入,造成生产成本上升,而且经常由于农业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不适应,或者生态环境的波动,是农业生产风险更大,对生产者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最合适区域生产最合适的农产品,形成了自然区域的农业特色。

农业经济区位: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农业生产的产品必须能够到达市场才能获取效益,然而不够发达的运输、加工、储藏、保鲜成为商品生产的制约条件。

生态经济区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储藏、保鲜、加工能力的增强,销售网络的健全,是的运费率迅速下降,自然资源条件对农业的生产结构格局影响能力上升,也是的农业不同地块与中心城镇的相对位置对农业布局与安排不在是唯一的影响因素。这样,主不在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按市场需求形成规模效应的专业化生产区域。

9、农业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指农业生物之间在空间垂直方向上的配置组合,在一定单位面积土地(或水域、区域)上,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不同农业生物的特征、特性,在垂直方向上简历有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养殖等的生态系统。

意义:有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物质产量,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农田、水体、坡地、养殖业立体模式)

10、农林系统:指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将农作物生产与林业和(或)畜牧业生产同时或交替第结合起来,是的土地总生产力得以提高的持续性土地经营系统。

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和综合生产途径,有助于改善农业生产自然环境条件,也有助于减缓人们对珍稀自然资源的破坏速度。

模式:沿海农田防护林模式、桐粮间作(泡桐)、桑田复合型模式、林草牧复合型模式、胶原复合型模式、林药复合模式。

11、桐粮间作的作用:

可分层利用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运用生长时间差来充分利用光照;改善小气候环境;降低风速;减少蒸发;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增加土壤含水量;有效地减轻干旱、风沙对作物的危害作用;增加粮食产量。

12、枣粮间作的作用: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对土地、空间、光热、水分和肥料的利用;保护水土和能源;提高收入;降低土壤的盐碱程度;降低风速,减少风害,防御干热风危害;提高土壤不同层次的氮、磷、钾养分含量。

13、林胶茶复合经营的作用:

橡胶喜光、喜温,占据上层空间,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茶树耐阴、喜温、好湿。提高茶树对能量利用的有效性;提高橡胶光能有效利用率;提高土壤利用率;提高茶叶产量和改善茶叶品质(除氨基酸含量稍低,茶多酚、儿

茶素、咖啡碱、水浸出物提高,粗纤维含量稍低);利于增加茶叶害虫小绿叶蝉的天敌蜘蛛的数量;降低茶红锈藻病的发病指数,枝条发病率;减少水土流失,减少雨水对土壤的冲刷;提高土壤的肥力。

14、林药间作的作用:

要用植物喜阴凉、湿润的环境,林木为药材提供荫蔽的优良环境,防止夏季烈日高温伤害;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促进林木生长。

15、不同农作物间作的好处:

在作物种植业中,将不同株高、不同根深和不同营养特性的作物相搭配,实行合理的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光照、水分和养分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同时利用生物之间的互补可减轻病虫害。

16、稻田养鱼的优点:

鱼类取食杂草、浮游动植物和光合细菌,吞食落入睡眠的稻虱、叶蝉、螟虫等水稻害虫作为饵料,即减少了农药用量有节省了开支和劳力;鱼的搅动,能疏松土壤,增加稻田氧气,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促进水稻根系的呼吸和发育;鱼粪和排泄物飞天,增加稻田土壤的养分含量,充分发挥稻田的功能。

17、稻田养鸭的优点:

具有防治病虫草、培肥土壤、减少甲烷排放、提高稻米品质等优点,稻田不施用化肥、农药,就可以达到安全、优质生产的目的,具有显著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8、稻萍鱼的优点:

上层稻株为萍和鱼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中层红萍可富集钾素营养、固氮,还能抑制杂草生长,同时为鱼类提供优质饲料;下层鱼类游动可松土、保肥、增氧、除虫等,充分利用稻萍鱼的互利合作关系,并根据它们的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稻田的物质、能量利用率和转化率,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9、延长食物链的方式:增加生产环(绿色植物)、引入转化环(动物或微生物)、引入抑制环(生物防治等)。

20、食物链加环的作用:

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

21、食物链加环的类型:

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

22、食物链加环的注意事项:

1、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关键是要尽早从链条中取得更多的产品。

2、食物链加环要讲究综合效益。

23、食物链的解列:

1、污染土壤处理。种植非食用的用材林、薪炭林等林木和花卉等观赏植物,或用来生产纤维的各种麻类作物。

2、污水处理。利用水生植物(凤眼莲、浮萍、水花生、芦苇等)处理城市污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减轻有毒物质危害。

3、生物修复。利用以生物为主体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吸收、降解、转化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浓度降低至可接受水平,或将有害有毒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也包括将污染物稳定化,以减少其向周边环境的扩散。

24、农业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指在生态系统内合理安排各种生物种群,使它们的生长发育及生物量积累时间相错有序,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一种时序结构。

25、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方式:

方式:间作、轮作、套作、轮养、套养等。

26、套作:将不同物种的不同生育时期安排在同一地块,按其生育特点嵌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空间、养分等资源,扩大产出。(小麦玉米套、麦棉绿肥间套、麦玉薯套、粮菜间套、果农套作)

27、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可以实现用养结合和消除病虫害。(水旱、旱地、蔬菜、稻鱼、动物轮养和套养)

28、生态恢复: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

29、恢复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回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过程与机理的科学。

第四章:

1、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基本功能:能量的转化与传递(能流),物质循环(物流),信息传递(信息流)和价值转换(价值流)。

基本关系:能流是驱动力、物流是载体、信息流协调,价值流与其偶联。

2、生态系统的辅助能:除太阳能外,通过自然补加或人工投入的方式,对生态系统输入的其他形式能量。

作用:这些能量对生态系统的生物生长繁衍乃至食物链能量转化与传递起辅助作用。

自然辅助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水利能、降雨能。自然界通过能量传递或物质流动等方式输入到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

人工辅助能:人工和人工驯化生态系统中,通过投入人力、畜力、燃料、电力、机械和肥(饲)料、农(兽)药、农用薄膜、良种等,辅助生态系统以太阳能为起点的食物链能量转化。

3、农业生态系统中辅助能的使用:

1、培育和使用优良农业生物品种,提高产量与品质等;

2、开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为农业生物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

3、使用农机具,提高劳动生产率;

4、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和人工合成饲料、兽药等,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内外环境;

5、使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技投入,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4、“石油农业”的困境:过度依赖化石燃料(化肥农药农机);食品安全问题;大气污染;水质恶化;土壤退化;农区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削弱。

5、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合理使用:

1、农业投入品(水、农药、化肥、农机具等)的科学使用是重点;

2、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和能源作物等的农业生物质能源发展潜力巨大,通过沼气、省柴炉灶等缓解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紧张状况是其突破口;

3、农业节能要考虑减少大型农业机械能源消耗等农业直接能源消耗;

4、设施农业(大棚、温室、工厂化农业栽培、育苗等)也有较大的节能空间;

5、积极发展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灯农村可再生能源。

6、美国提高化肥利用率的主要技术措施:

1、普遍实施配方施肥;

2、开始试验和推广卫星地理定位施肥技术;

3、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已普遍应用电子计算机土壤诊断系统进行土壤分析,确定肥料施用量、时间和方式;

4、施肥技术改进:氮肥深施;施用包衣肥料;施用硝化抑制剂。

7、生物质能:指植物或其被动物转化的排泄物等生物有机质储存的能量。

8、生产:指生物转换和积累能量的过程。(初级和次级)

9、初级生产:指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细菌等)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储存起来的过程。

10、初级生产力测定的方法:

直接收获法、黑白瓶法、二氧化碳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同位素标记法、原料消耗测定法

11、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措施:

1、选育高光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2、保护农业环境,治理生态退化,改善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

3、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维持最佳的群体结构;

4、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种,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12、次级生产:指生态系统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产物进行的同化、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过程。

13、次级生产的作用:

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

2、生产动物蛋白质,改善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

4、提高农副产品经济价值;

14、农业次级生产能量转化效率的影响因子:

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殖环境

15、次级生产力的提高途径:

1、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生产体系,增加饲料来源,开发草山草坡,发展氨化秸秆养畜,全面使用配合饲料,提高饲料转化率。

2、培育、改良和推广优良畜禽鱼品种,不断提高良种推广率,全面提高农业次级生产力。

3、适度集约养殖,加强畜禽鱼环境控制及设施工程建设,减少维持能和其他消耗。

4、推广鱼畜禽结合、种养加配套的综合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和废弃物。

第五章:

1、水循环:海洋、大气和陆地的水,在自身位能、太阳能、气象因子、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着连续的大规模的交换,使自然界中的水形成了一个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复杂的动态系统。

水的库存:以固液气态形式分布于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中。

2、我国水资源危机存在的问题:

1、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2、水污染形势十分严峻

3、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浪费严重

4、水生态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3、影响农业水利用效率的因素:

灌溉工程条件(渗漏和蒸发);作物配置与布局;灌溉方式(漫灌);耕作方式;施肥条件

4、农业节水措施:

1、雨水汇集利用工程措施

2、渠系输水过程节水工程措施(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

3、田间灌水过程节水工程措施(改进地面灌水技术)

4、农艺节水措施(耕作措施、种肥措施和化学制剂措施节水)

5、管理节水措施

5、碳的库存:大气、生物体、土壤和水圈及岩石圈中。

6、温室效应对农业的影响:

1、对农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可能抑制植物生长)

2、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可能导致农作物品质的下降)

3、对农作物水分有效性的影响;(植物蒸腾作用减弱,耗水降低,土壤水分利用率提高)

4、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5、对农业病虫草害的影响;

6、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极端气候条件)

7、对农业耕作制度的影响;(多熟种制的北界向北推移)

8、对畜牧业的影响;

9、冰川融化和海平面升高对农业的而影响;(沿海岸区的农业区萎缩;沿海平原发生盐渍化和沼泽化,土质劣化,不宜耕作;江河中下游洪灾威胁增大,使生产的不确定性和投资风险提升)

7、氮的库存:大气圈、岩石、煤等化石燃料。

8、氮循环过程:氮的固定(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工业固氮)、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9、生物固氮:指具有固氮能力的生物将N2转化成NH3、NO2-和NO3-的过程。(共生固氮菌、自生固氮菌、蓝藻等)

10、高能固氮:指雷电、太阳高能辐射、火山爆发等使空气中的N2转化成NH3、NO2-和NO3-的过程。

11、氨化作用:动植物的分解代谢作用将有机氮分解成NH3,以及动植物遗体、残落物中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NH3的过程。

12、硝化作用:在有氧的条件下,土壤中的NH3或NH4+在硝化细菌作用下氧化成HNO2,并最终氧化成HNO3的过程。

13、反硝化作用: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NO3-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NO2-、N2和N2O的过程。

14、氮污染问题:水体富营养化;农作物品质与硝酸盐超标;温室效应;大气氮沉降与酸雨;臭氧层破坏;降低土壤质量。

15、提高氮素利用效率的措施:

1、大力推广包括生物固氮的耕作制度;

2、推广应用环境友好的新型氮肥肥料;(氮素缓释、控释肥料)

3、改进氮肥施用方法;(因地、因作物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深施氮肥;叶面喷肥;适期使用;加强水的管理)

4、加强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利用。

16、磷的库存: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气圈

磷的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以生物小循环为主,地球大循环为辅。

17、水体富营养化: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相对封闭、水流缓慢的水体,在适宜的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下,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18、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1、以控制营养盐为主,采取“高强度治污-自然生态恢复”的技术路线,控制氮磷污染负荷与生态恢复措施相结合。

2、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的输入;

3、降低内源性营养物质的负荷;(生物-生态措施;物理工程措施;化学方法措施;

4、去除污、废水中的营养物质;(物理化学脱氮法:氨气提法、沸石法、折点氯处理法;生物脱氮法:活性污泥法、固定池(生物滤池、浸没滤池等)法、流化床法、生物转盘法等。

5、坚持标本兼治的方针,将预防和控制相结合、污染源控制与生态修复相结合、治理与管理相结合,实施综合防治措施。

19、提高磷素利用效率的措施:

1、推广应用新型高效的磷肥肥料(各种磷素控释肥、有机无机复合肥、土壤磷素活化剂、VA菌根以及其他微生物菌肥、改性磷肥等),从而提高作物的磷素利用率。

2、采用磷肥高效施用的技术与方法;(因土施用、氮磷钾配合施用、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因作物施用、适期施用(苗期)、粉碎施用、集中施用(穴施、条施、拌种和蘸根等)、分层施用(底层和浅表层)、根外喷施(叶面喷施)、配施微肥、不与碱性肥料混施(草木灰、石灰))

3、选育和推广应用磷高效利用的作物品种

4、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磷素循环

20、钾的作用:

作物生长的催化剂,可提高作物对氮和磷的吸收能力,促进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淀粉的合成、解体、转移,促进氮的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控制和调节其他养分元素的活性,帮助支支吾有效综合利用各种养分(水和氧)提高植物的抗病虫害的能力,改善食用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物理化学品质。

21、钾循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

22、提高钾利用效率的措施:

1、尽量将作物秸秆还田及施用草木灰,以保持土壤中钾素平衡和供应作物钾素营养需要;

2、施用有机肥(如各类粪肥),种养绿肥(种植一些野生的富钾绿肥植物如菊科植物、十字花科植物、苋科的水花生、红萍等);

3、因地制宜,改变钾肥施用方法,合理施用化学钾肥和矿物钾肥,如钾镁肥、钾钙肥和盐湖钾肥等,工业废渣;

4、加强农田水土保持建设,特别是坡耕地的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并进行合理灌溉,避免钾素养分资源的流失。同时提倡测土配方施肥和氮、磷、钾平衡施肥,以提高钾素肥料的利用效率。

23、硫的库存: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

24、酸雨:指pH低于5.6的雨水。

25、酸雨的防治措施:(控制SO2和NO x的排放)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确定酸雨控制区,削减SO2排量;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全城环境管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关停高硫煤矿、小火电机组、小水泥厂、小玻璃厂、小钢铁厂及其他污染严重的企业。

3、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对于含硫分较大的煤矿要求配套建设煤炭洗选设施。

4、退关应用联合脱硫脱氮技术。

5、大力发展煤炭替代能源,包括加速开发水电、积极发展核能和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

6、发展植物净化系统。

26、食物链浓缩作用:(生物学放大作用)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处于高营养级的生物,其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

27、农业面源污染: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形成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等。

28、农业面源污染的特点:

1、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过程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受降雨时间、降雨量、温度等的影响)

2、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子多(污染物具有不确定性)

3、农业面源污染的时空特性(分布范围广、分布不均匀性和分散性

4、不易检测性(污染的随机性、污染物的不确定性及不同条件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

29、化肥污染

1、对土壤的污染:长期使用导致土壤理化性状的劣化;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导致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和富集,影响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加速土壤酸化;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活性。

2、对水体的污染:水体的富营养化;水质卫生标准下降,威胁人体健康。

3、对大气的污染:气态氮污染大气;二氧化碳气肥增强温室效应。

30、农药污染:(不合理利用,造成大气、水体、土壤、食品污染,并影响动植物和人类健康)

1、农药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无脊椎动物摄取,通过食物链累积)

2、农药在植物体内的残留;(植物吸收)

3、农药对人体的危害;(通过饮食、接触和呼吸进入人体,主要通过生物进入)

4、农药对农业自身的危害;(益虫减少、主要害虫再猖獗、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害虫的抗药性)

31、控制和减轻农药污染采取的主要措施:

1、加强农药使用的立法管理;

2、大力开发高效、低毒、安全性的“无公害农药”和生物农药;

3、利用综合防治措施防治病虫害;(天敌引入、抗性品种培育、耕作栽培措施、生物多样性利用等)

4、改进农药制剂的剂型及喷洒技术;

5、其他治理技术;(如增加土壤有机、无机胶体的含量,增加土壤的环境容量;或施入吸附剂等)

32、畜禽粪便面源污染的主要途径:

1、作肥料施用后,粪便中氮、磷以及其他污染物从耕地流失;

2、畜禽生产中不恰当的粪便储存,氮、磷等养分的渗漏以及气体的挥发;

3、乡村地区没有充分的废水处理,任意堆放,造成粪便臭味散发,养分流失,以及兽药、重金属的面源污染。

33、畜禽粪便处理的主要途径:

1、用做肥料;(如制作堆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种养结合,粪便的循环利用。)

2、用作饲料;(适当处理后变为饲料,饲喂家畜)

3、用作培养基质;(适当的成分搭配,作为蝇蛆、蚯蚓、藻类植物、食用菌的培养基质)

4、用作能源;(烘干或晒干直接燃烧;发酵后制造沼气;缺氧高温条件下,有机物质分解产生一氧化碳可燃烧)

34、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的特点:数量大、类型和成分复杂、全方位和复合污染。

35、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

主要途径:改变重金属元素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活化态变为稳定态;去除重金属元素。

1、客土、排土法;

2、农业措施;(控制土壤水分、合理施肥、改变作物种类;应与生物措施、改良剂措施配合使用)

3、物理化学法;(热处理技术、淋滤法、洗土法、施用调控剂法)

4、生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植物提取、转化、挥发、固定、促进;微生物和动物修复:利用土壤微生物与动物对某些重金属的吸收、沉积、氧化和还原作用,减少植物摄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3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在环境中因难以降解而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一类有机污染物。

特点:持久性、生物蓄积性、高毒性、半挥发性、长距离迁移性。

治理:生物修复技术、焚烧技术、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第六章:

1、信息流:以物理形态(光、电磁、声音等)、化学形态(各种化学物质)及生物形态(行为方式)出现的自然信息以及以图像、数据、文字、语言等形式出现的人工信息都有一个产生、传输、接收的过程。

2、价值流: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输入喊一定劳动的社会资源,经过劳动生产,成为新的产品输出,新产品含有更高的价值,并在销售之后得以实现。

3、资金流:在西安市生活中,社会资源的输入要用一定的资金按价格购买,产品的输出也按价格换回一定的资金,这样就形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4、非中心式调控机制:尽管信息传输速度较慢,而且没有明确的系统预定目标,然而却是相当有效地协调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演替和进化,是系统的有序性不断提高。

5、中心式调控机制:人工控制系统的调节控制则充分利用专用的信息系统,在信息中心高速处理信息,在专用信息通道高效传输信息,并按照人为设定木匾较迅速地调节主要的能量和物质转换部分的状态和变化。

6、自然调控的过程: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

7、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在一个系统中,具有同一功能的组分数量超过必需的数量,处于备用状态。

8、系统的反馈作用: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回到系统调控中心,对系统未来动态产生影响。

第七章:

1、资源:一定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下由人们发现的、可被利用的、有价值的物质以及无形的资本、技术和才智等。

2、农业资源:指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利用的有形投入和无形投入。(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的投入)

2、农业自然资源: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以及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需要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总称。(气候、土地、水、生物资源)

3、自然条件:指保证农业生产的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压力、湿度等环境条件。

4、农业的社hi经济技术资源: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来自人类社会的物质技术投入和保证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所必须的社会经济条件。(农业人力、能源与矿产、资金、物质技术、旅游、信息资源等)

5、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社会,其生产面临的前景如下可能:

1、资源被迅速地消耗而枯竭,替代的技术未发展起来,有关的社会过程崩溃。

2、资源利用速度受到节制,社会生产力维持在较低水平,但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延续时间较长。

3、不可再生资源被迅速开发利用,在其枯竭之前,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已有能力找到替代资源。

4、不可再生资源利用速度放慢,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在资源枯竭之前,终于找到可替代的新能源,并加以开发利用。

6、为解决不可更新资源的枯竭问题采取的努力:

加强替代资源的开发;节约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像金属铁、铜这类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7、生物质能: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储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

8、再生资源保护的核心:把资源利用的速度控制在资源更新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以便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9、最大持续收获量:指与资源再生能力相应的,能长久维持下去的最大收获量。

10、最适持续收获量:由于生物资源的更新常受环境影响而波动,稳妥的资源收获两应略低于最大持续收获量。

11、为保护再生资源,避免过度利用可采取以下措施:

1、直接限制收获量;

2、通过限制开发能力,间接限制收获量;

3、立法;(法律上确定资源的归属权或使用权等)

4、经济政策;(税收、补贴、工资、价格等措施;通过生物经济平衡关系达到保护资源生物的目的)

5、制定人口政策;

6、替代资源。

12、保护土壤资源的措施:(生物和工程相结合)

工程措施:修梯田、建拦沙坝,挖环山沟和鱼鳞坑等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生物措施:种复合群落,增加土壤覆盖,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土壤可蚀性等措施。

13、自有资源:指所有权和使用权都明确地属于产权人的资源,产权人可以是个体、集体或国家。

14、公共资源:指生产者可以自由利用,但所有全部属于生产者的资源。

15、资源经济学第一定律:资源的拥有者会把其资源看成是总资产的一部分,当资源价格上升幅度大于银行利润率时,产权人倾向于保留资源;当预计资源价格上升幅度低于银行利润率时,产权人倾向于尽快开采资源,而把卖资源所得的钱存入银行中。若资源价格和银行利率的变化没有受到政府或个别大产业的控制,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市场调节会使得平均资源市场价格的相对变化率等于银行利率随时间的变化。

16、资源经济学第二定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以公共资源形式存在的生物种群数量会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收益恰好等于其成本。这种经济与生物的双重平衡关系叫做生物经济平衡。

17、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内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阴风坡多于背风坡。

18、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征: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集中在5~10月;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集中在7~8月。我国大多数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一般是多雨区年际变化较小,少雨区年际变化大;沿海地区变化小于内陆地区。

19、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的农业气候特点:(分为北、中、南温、亚热、热带和藏南亚热带)

季风活跃;光、温、水资源丰富;水热同季;农业气候类型多样;气候复杂,农业气象灾害频繁。

20、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的农业气候特点:(分为干旱中温带和干旱南温带)

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降水少,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积温有效性高;风能资源丰富,沙化严重。

21、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的农业气候特点:

太阳总辐射能多;气温低;基本没有绝对无霜期;水湿状况差异悬殊。

22、我国的资源问题:

水资源缺乏;耕地资源不足;矿产资源不丰富;海洋资源有待开发;生物资源需要保护。

*23、生态足迹: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的某一区域人口生存消耗所需的土地面积。

生物生产性土地分为:化石燃料土地、可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

生态足迹计算公式:生态足迹=总人口X人均生态足迹EF=N x ef

24、生态承载力:该地区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的面积。

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人口总数X∑(人均j类土地面积X均衡因子X产量因子)EC=N∑(b jγj Y j)

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3) 一、项目名称 (4) 二、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期限、建设内容 (4) 三、项目概况 (6) 四、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建议 (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发展概况 (7) 一、地理概况 (8) 1、地理位置 (8) **市**县地处华东地区,位于江苏省中北部,东临周总理故乡淮安市,西接项羽故乡**,北靠虞姬故里沭阳县,南濒风光秀丽的洪泽湖,古老的京杭运河穿境而过。**的城市名片是“泗水古国、杨树之乡、运河新城、宜居家园”。 (8) 2、自然状况 (8) 5、形象定位 (9) 二、项目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9) 1、**桃源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前景 (9) 2、**桃源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趋势 (10) 3、**桃源生态观光农业的基本特点 (11) 4、**桃源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定位 (12) 5、合理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培育拓展乡村旅游 (13) 第三章**桃源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原则和总体

思路 (14) 一、**桃源生态农业观光园概况 (22) 1、生态农业观光的涵义 (22) 2、**桃源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目标 (24) 二、**桃源生态农业观光园旅游分析 (25) 1、旅游要素 (26) 3、经济效益 (27) 第五章技术方案 (28) 第六章节能节水措施 (29) 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30) 一、推荐方案总体描述 (31) 二、结论与建议 (31)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名称 **桃源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项目可研报告 二、建设地点、建设规模、建设期限、建设内容 1、建设地点: **桃源生态农业休闲观光项目工程座落于江苏省**市**县众兴镇,阡陌纵横,交通便利,风景秀丽。 2、建设规模: **桃源生态园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科研、种植、养殖、旅游休闲以及新能源示范应用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突出体现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概念;生态园聘请农业专家、新能源领域专家为技术指导,集畜禽的养殖与销售,果树、蔬菜的种植,旅游观光休闲,以及太阳能清洁能源示范应用于一体,总面积约为460亩。 3、建设期限: 建设期为30个月 4、建设内容:

生态农业规划

生态农业规划 生态农业规划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社会调控为保障,以政策为引导,科技驱动,应用生态系统的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工模拟本地区的顶极生态系统,选择多种在生态上和经济上都有优势的生物,采用一套套生态农艺流程,按食物链关系和其他生态关系将这些物种的裁培、饲养和养殖组成一条条生产线,并将这些生产线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多层次地配置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去,使之既获得持续最大(或最优)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又获得一个良好的、协调的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规划的原则 规划必须把长远利益与近期设想统一起来,把种植业、养殖业、工商业和农田、村镇、能源等项建设密切结合起来,把发展农村经济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因此,进行生态农业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农业生态系统是受人工控制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制定规划时要以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为指导,用系统、整体观念,进行全面规划,做好总体布局。合理安排,统筹兼顾,协调农业内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同步增长。 2、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相结合原则。对资源不仅要合理利用,还要积极的保护,对可更新资源合理利用与增殖,对不可更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只有这样,方不致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消耗超过资源再生速度,使资源得到永续利用。 3、因地制宜的原则。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地域差异性,各地区的农业生态工程设计和配套技术,生态农业的建设不可能是相同的,必须根据当地具体生态环境特点、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选择农民群众关心、见效快的项目。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制定规划,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类型和模式。 4、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的原则。根据生态学原理合理设计食物链,利用农业有机物质,包括“废弃物”(指死体、残体、排泄物)等实行多次利用、多级得益、循环利用和深加工等。 5、扩大绿色植被原则。绿色植物是转化太阳能,实现第一性生产的重要机器,是保护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措施,应充分考虑将一切土地和部分水面绿化起来。 6、多业结合、集约经营原则。生态农业必须是多业结合,包括农业内部的横向联系和农业外部的横向联系,实行集约经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7、实现“三大效益”原则。生态农业建设措施必须达到生态上适宜,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生态农业规划的编制方法和步骤 (一)前期工作 是规划工作的起步阶段,为规划工作做好物质、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建立一个由政府领导人挂帅,由试点承担单位会同农业、环保、林业、规划、能源、水利、乡镇企业等部门组成的规划领导小组; 2、建立一支有权威的、知识结构合理的多学科的有开拓精神和热心此项工作的规划工作队伍; 3、搞好规划人员培训,特别是技术方法的培训; 4、筹措资金,建立保障系统;

浅谈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浅谈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

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

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宣传方案

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宣传方案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各镇、开发区、街道,区政府各部门,区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加快乡村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和市场化进程”的工作部署,全面实施《旅游业调整与整体提升计划》,充分发挥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在拓展游市、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政府主导、资源整合、科学发展”为原则,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抢抓“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举办带来的机遇,通过多方位、强有力的市场推介,迅速提高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的品质和知名度,促进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尽快步入管理规范化、经营规模

化和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循环轨道,全面带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二、工作目标在对现有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实施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提升的基础上,全面实施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提档升级”工程,因地制宜策划一批新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大力培育一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品牌,着力打造十八湾休闲旅游观光带、马山半岛和大浮半岛等三个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集中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态农业休闲旅游产业体系,确保全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点年接待游客人数达超100万。三、工作重点1、加深对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的策划规划。策划和规划是各项工作发展的前提。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点面结合。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编制我区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总体规划,在总体目标、空间布局、类型规模、产品特色、接待规模等方面进行科学安排,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要对重点区域和全国农业旅游示范

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整版)

2008-10

目录 第一章总论 (4) 1.1 项目名称及承担单位 (4) 1.2 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5) 1.3 项目提出的背景及投资的必要性 (5) 1.4 可行性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9) 1.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 1.6可行性研究的主要结论 (11) 第二章企业基本情况 (12) 2.1 承担企业概况 (12) 2.2公司经营宗旨 (12) 2.3公司的发展目标 (12) 2.4 项目的技术基础 (13) 2.5项目情况介绍 (8) 第三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3) 3.1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13) 3.1.1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3) 3.1.2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4) 3.2江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15) 3.2.1江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 (15) 3.2.2发展我省农业循环经济措施 (17) 第四章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 (19) 4.1产品市场供需情况的预测 (19) 4.1.1我国生猪供求状况 (19) 4.1.2蔬菜供求状况 (20) 4.1.3鲟鱼供求状况 (20) 4.1.4都市生态农业需求状况 (21) 4.2产品的价格预测 (22) 4.3公司进入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竞争优势 (22) 4.4产品方案和建设规模 (24) 4.5项目前景 (24) 第五章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25) 5.1 资源和原材料 (25) 5.2项目选址原则 (25) 5.3场址选择 (25) 5.4项目区的建设条件 (27) 第六章产品技术方案 (27) 6.1猪场工厂化技术方案 (29) 6.1.1总体布局 (29) 6.1.2生产区的规划 (30)

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项目规划方案

抓机遇谋发展、积极发掘和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生态农业观光项目规划方案 社会在不断进步,工业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产业。伴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大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也得到了“解放”,洗脚上田,进入到城市务工,安居落业。经过几年的打拼,生活慢慢好起来后的他们,开始去追求休闲度假和享受自然生态旅游。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工厂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工作、生活压力加大,使他们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束缚和压抑;必须去找一个远离城市喧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来宣泄,让内心得到解放。他们想到了去条件比城市稍差的乡村度假游玩,这里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树林青葱,旷野开阔;置身其中,真的有一种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感觉…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乡村去度假,也就渐渐地催生了一个新兴的旅游产业“农业生态旅游”。利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围绕“绿色生态、环保健康”这一主题;把自然生态、绿色环保、农业观光、科普教育展示和休闲度假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广大游客在游玩中更加亲近大自然;置身于大自然当中,品味大自然,尽情地享受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当见到阔别已久的绿色和满山遍野的花果,看到在农业现代化高科技条件下,不用泥土而只用水和营养液就能生产出;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要求的新鲜环保的蔬菜和各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珍稀瓜果时,当你品尝到新鲜采摘的鲜果蔬菜时,那种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以前… 在旅游业遍地开花的今天,也有一部分眼光独到的旅游投资策划者,将目光放到“观光农业、生态旅游”这个项目上;与传统旅游产业相结合,取长补短,而且都收到了很可观的效益。正因为如此,该项目在业界也渐渐得到肯定和推崇。在机遇面前,我们要好好的把握;在做好传统旅游业务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对市场的考察来;优先考虑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这一项目,去挖掘出其所隐藏的市场潜力,打造和树立独有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 现结合景区实际,对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作如下方案规划,恳请各位领导多多指教: 一、景区(内)农业观光作物栽培展示规划:(分区分点规划) (一)景区游客休息亭区域规划:分三段进行规划(建议把休息亭的顶部部分遮盖物揭去,保留骨架部分留作日后备用) 第一段(大门口篮球场至漂流终点站): 分段种植老鼠瓜、砍瓜、玩具南瓜(金童、玉女、白蛋、双色梨、佛手、西瓜皮、丑小鸭等品种) 第二段(漂流终点站至“黄金河道”景观石位置): 利用一段与二段连接处的一段“拱形”竹架,种植蛇瓜(瓜可长达2.2-3米),其它位置可种黑宝石南瓜、长柄瓜、大小葫芦; 第三段(“黄金河道”景观石至探险上山小桥位置): 种植西番莲(鸡蛋果),并配置“A”字形水培装置或立柱式复合基质栽培柱种植绿叶蔬菜。注:该栽培柱可以安放在棚架边与棚架的支柱一起支撑棚架,既起到装饰棚的作用,也突出其作支柱的特殊性,该栽培柱在本地区同类景点中还未有人采用,属于首创。 (二)、上山顶汽车公路: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范文)

生态农业项目建设计划书 一、基本情况 福建宁化县淮土乡寒谷村,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土地,长征出发地之一,地处该县西部沿307省道延伸。以赣相邻四面环山紫色风化页岩土为主。全村303户、1296人,主要特产:山茶油、地瓜干、辣椒、豆角干、酸菜干等。交通方便距离宁化县25公里、距永宁高速客家祖地石碧出口8公里。江西石城县20公里,江西瑞金市67公里。江西南昌市3小时路程。长宁永铁路建设中,完工后距离火车站10公里左右。村周边主要风景名胜--中国著名的世界石碧客家祖地、道教名山—宁化祖山东华山、---龙华峰、---通天岩名胜风景区。还有距离寒谷村3公里一眼长年源源不断天然温泉和20米高的瀑布龙潭生态风景区等有待开发。 寒谷村气候属中亚热带气候,因山地走向及高低地形变化复杂,造成日夜温差悬殊,干、湿、冷、热明显,光照充足。平均气温为17.5℃,极端最高温度为38.3℃,最低气温-3℃。年日照总数达1900小时,相应湿度81%,平均年降雨量为1633.6mm,雨量时空分布不均,一般中低山地多于高山丘、河谷盘地。多年平均陆面蒸发710~750毫米,水面蒸发890毫米,无霜期214~218天。 二、规划依据: 1、区位优势。寒谷村紧靠闽赣两省两个县城交界,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而且两个县城有常住人口63.6万多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有强大的消费群体做后盾,具有能消售、能带动的优势和消费群体消费层次较高的优势。5 2、地理优势。寒谷村处于武夷山脉南端、宁化县城的西部,平均海拔300~400米,龙华峰海拔500米。最高东华山1140米。区域自然环境良好、生态植被丰富、山上主要经济林种植多年生山油茶3.5万亩。黄连木- 生物柴油树种的发源地。村有耕地870多亩,可开发利用500亩。800多亩山地几乎全部荒芜,水库资源200多亩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业及种植业。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土壤为酸性沙质土壤与黄粘土壤。是亚热带特定的生物气候形成的,表现出典型的土壤地带性特征。地带性分布的水稻田地有灰泥田土和黄泥田土。呈非地带性分布的水稻田有紫泥田土和石灰泥田土,旱地及山地土壤以红壤、黄壤、紫色土为多。 3、开发优势:现在村里水、电、有线电视网络,移动通讯网络覆盖100%:电话,宽带、水泥公路,新盖学校、卫生所;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近年里,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部份都已外出创业,部分家庭已经进城买房居住。给开发利用这片土地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当前,国家的政策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开发农业产业链。省市县政府出台农业发展优惠政策支持农村项目:可形成规模化、市场化的持续发展。发展前景也非常广阔。生态农业项目给以投资者长期的丰厚回报。 4、产权优势。3.5平方公里的区域,产权由同一法人所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集生产基地+公司+生产+农户合作+深加工+市场销售+服务;场地规模化,产品品牌化发展,对吸纳周边分散农民参与的引力较强,生态农业有利于整体开发。 5、政策优势。海西建设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支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多,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且又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步,为加快开发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6、市场优势。宁化和石城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74元,但休闲度假旅游业发展缓慢,休闲娱乐功能滞后,开发的目标人群空间大,主要压力是如何引导消费和引领消费潮流。 三、建设思路

#羊流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园项目简介

山东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 项 目 简 介 山东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一月

山东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农业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简介 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 山东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 二、经营者姓名 吴爱杰 三、承办单位概况 山东新泰惠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 年1月9日,注册资本100万元,是一家集种猪育种、繁育、动保、原料商贸、中草药研制、肉类产品加工、新农民培训学校为一体的农牧企业。现有种猪1000头,年出栏2万头,拥有种猪繁育基地五处,种猪净化销售基地一处,饲料销售基地两处,中草药生产基地一处,农民培训学校一处,惠美农牧农业园一处。现已拥有保障猪场近百个,遍布省内市场,局部市场占有率达80%,省内总体市场占有率达17%,在省内保障猪经营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司现有员工126人,其中具有相关专业技术经验的大中专以上学历员工115人。是山东轻工业学院的产、学、研基地,并拥有一个由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顾问组,保证了公司产品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同时,公司向广大养殖户提供双保障,一是提供内部养殖系统保障,解除了养殖户技术薄弱的后顾之忧;二是提供最低收购价格保障,解除了广大养殖户市场价格风险顾虑,受到广大养殖户的普遍欢迎。 近年来,在国家扶持“三农”系列政策的指引下,惠美农牧公司

将顺势而为,依托产供销一条龙的战略,运营惠美模式,统一惠美养殖标准,利用分散生产,集中经营的原则,不断复制现有的成功经验,通过合作或兼并猪场的模式,共同对接大市场,通过广泛持久的技术服务,为广大客户创造最高的养殖利润,推动养猪业健康发展。 四、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必要性 面对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以及生态失衡的巨大压力,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耗竭的问题日显突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把传统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体系,通过近年的发展演变,现已被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最佳模式,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一些发达国家已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农业循环经济是将农业发展成为一种循环型生态农业系统。在该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形成一种高效、联动式的循环经济体系,使无机环境、动植物以及土壤之间形成闭路式能量和物质循环系统。在我国,正是农业循环经济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使得发展循环经济逐渐上升 为指导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农业是依据现代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因地

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

第23卷第1期家 畜 生 态V o l.23N o.1 2002年2月Eco logy of Dom estic A n i m al Feb.2002 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Ξ 吴银宝,汪植三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广东广州 510642) [摘 要] 介绍了生态农业的产生背景,论述了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指出我国 的生态农业既不同于西方的生态农业,也不完全是传统农业的回归,它是在中国具体的历史条 件和生态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 系。简介了近20年来在我国生态农业实践中形成的几种成功的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对目前生 态农业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模式 [中图分类号] T S8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5228(2002)0120005206 1 生态农业的产生背景 世界农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刀耕火种、传统农业、工业化农业、后工业化农业等四个阶段[1,2]。20世纪初,随着机械工业、化工工业的飞速发展及农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幅度提高。短短的半个世纪,工业化农业已成为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然而,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以大量投入化肥、农药、机械、能源为主要特点的农业,对土地和资源实行的是掠夺式开发利用,忽视了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潜在着严重不良后果。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其弊端已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1 能源消耗过度 工业化农业的实质是用高的能量输入来换取高的产品输出,而且其能源投入依赖的主要是不可更新的化石能源,这就严重加剧了能源危机,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捷克对农业发展与能源关系所做的研究表明:农产品产量每增加1%,农用能源的消耗就要增加2.5%。美国近40年来,投入农业的能源增长了近80倍[3],按其每生产1kJ能量的水果和蔬菜需投入2kJ的石油能,生产1kJ能量的动物蛋白质需投入20~30kJ石油能的标准来估算,全世界均采用美国的生产方式与营养水平,每年将消耗掉60000亿L以上的石油,按目前探明的全球石油贮量只能供世界人口使用10年[4]。 1.2 资源破坏 工厂化农业生产追求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产者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自身消费,而是为了市场销售,为了获利[2]。同时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对食物的需求,人们不尊重自然规律,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盲目毁林开荒,毁草种田,高强度的利用农田等重用轻养方式,加剧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沙化等严重后果。E rik P.Eckho l m(1976)在《土地的丧失》一书中记录了发生在美国、前苏联的两次大规模的沙尘暴[1],其原因主要是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合理的开发并高强度的利用农田,结果造成了土地沙化,作物失收,并最终导致沙尘暴的发生。 1.3 环境污染 化肥、农药及畜禽饲料添加剂的广泛应用,不仅影响到农畜产品质量,也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直接威胁到人畜健康。根据以色列专家分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农业的高速发展,地中海沿岸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平均值从2m g L(处于无污染的本底值水平)节节上升至53m g L,其污染主要来自污水灌溉,废弃物处理及氮肥施用[3]。在畜禽养殖业中广泛应用的有机砷制剂,尽管在抗病促生长方面有较好的功效,但由于它大部分从粪中排出并可在环境中积累,因此必然会影响植物的生 Ξ[收稿日期] 2001204229  [作者简介] 吴银宝(1973-),男,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家畜生态学。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与前景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 1.生态农业的基本介绍

以生态经济系统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的综合性农业生产体系。中国的生态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20世纪70年代主要措施是实行粮、豆轮作,混种牧草,混合放牧,增施有机肥,采用生物防治,实行少免耕,减少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等;80年代创造了许多具有明显增产增收效益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的主体农业模式,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结合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有机废物多级综合利用的模式。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充 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

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2.生态农业的特点 a.综合性 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b.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c.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d.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生态农业观光园投资计划书

目录 前言 (2) 第一章总论 (3) 一、项目名称 (3) 二、项目单位 (3) 三、项目地点、规模、主要内容 (3) 1、项目地点 (3) 2、项目规模 (3) 3、项目主要内容 (3) 四、公司目标和宗旨 (4) 第二章市场分析 (4) 一、背景 (4) 二、SWOT分析 (4) 三、政策规定 (6) 第三章项目规划设计 (6) 一、项目内容 (6) 二、空间布局与功能区分 (7) 三、管理、服务、保障 (9) 第四章市场营销策略 (9) 一、营销理念 (9) 二、营销活动 (9) 三、营销资料 (10) 四、网络行销 (10) 第五章预算与收益 (11) 一、投资估算表 (11) 二、项目收益分析 (11) 1、社会效益分析 (11) 2、项目盈利分析 (11) 第六章项目评价 (12)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12) 一、结论 (12) 二、建议 (13) 附录 (13)

前言 20世纪末,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各地、市、城郊及乡镇结合自己的农业特点、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相继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面积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这些园区内,主要栽植果树优良品种、稀有蔬菜和新潮花木,在绿化设计和道路规划方面遵照了园林的规划原则与要求,有的还设立了一些园林艺术小品和其他娱乐服务设施。整个园区除生产农副产品之外,还可供人们参观游览,于是农业观光园的雏形出现了。 农业观光园是将生态农业、园林绿化与生态旅游自然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类独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属于农业生产的一种体制创新。它既是现代园林发展应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观光农业的一种形式。它的显著特点是以金融资本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为目的,重点突出参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充分体现农游合一性。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生物链

目录 1、申请投资报告 2、公司简介 3、项目可行性论证 4、公司相关文件及证书 ○1营业执照○2组织机构代码证○3税务登记证○4食品卫生许可证○5产品生产许可证○6无公害产品证书○7无公害产地证书○8项目合作协议书5、项目有关文件: ○1永州市发改委立项批文 ○2永州市农村办支持函 ○3湖南省农村办支持函 ○4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任务书 ○5永州市科委科研计划书 ○6国家商标局注册受理通知书 ○7项目用地规划批准函

申请投资报告 中国华融国际企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正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04年12月1日。主要经营天然植物提取物和食品生产销售。注册资金1168万元,法人代表苏睐员。公司2009年被永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资信等级为AAA级,多次被省市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质量过得硬单位”,属“永州市重点保护企业”。 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公司经营范围逐渐扩大到园林花卉、生物制药、保健食品和生态农业等行业。现有主导产品:1、天然植物提取物类:迷迭香、白黎芦醇、核桃油等;2、纯天然有机果蔬粉类:仙人掌粉、南瓜粉、香芋粉、雪莲果粉、桔子粉、红枣粉、香蕉粉、核桃粉等近百类品种;3、植物营养饮料:枣茶、金银花饮料、仙人掌饮料、核桃露饮料、石榴汁饮料、杏仁露等。产品质量符合GMP医药和食品QS检验标准,畅销国内外。 基于上述,为进一步带动广大农民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公司董事会研究决定实施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战略,建设生态农业生物链,正式启动易拉罐饮料生产线;迷迭香芳香

油萃取生产线;迷迭香、仙人掌、薄壳核桃种植基地;牛、鸡、猪养殖基地建设项目;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料。初步况算,该项目需资金4112.98万元:第一期,总投资2459.38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入898.5万元,生产资金1560.88万元;第二期,总投资888. 6万元;第三期,总投资765万元。 报告妥否,请批示! 湖南正乾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0年5月11日

万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万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园区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万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园区(万昌镇) 2.项目承办单位: 3.项目法人代表: 4.项目负责人: 5.项目主管单位: 6.项目地址: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 7.项目建设目标: 建设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科学技术作支撑,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在维持原有可利用自然景观地貌及自然资源、野生资源的前提下,利用已开发的温泉水资源为依托,以种养结合的农业经济为主导,以生态林、有机果品、有机蔬菜、有机畜禽饲养等产业为骨架,配套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业,实现园区资源节约、内部物质自我循环平衡。进行产业化经营,以文为脉,以水为纲,以绿为本,结合用地的现状特点,运用现代造园手法将其设计成为以采摘为特色,集生态、休闲、养老、示范四位一体的现代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景观。

8.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 (1)无公害水果、特色果蔬栽培,现代棚室种植园四座, (2)20吨冷库,5000平方米农产品深加工车间四座。 (3)垂钓池两处。 (4)鹅舍,猪舍,鸡舍。 (4)果蔬长廊。 (5)停车场。 (6)示范基地环境基础设施。 (7)温泉综合体。 (8)冲水厕所。 (9)园区道路建设; 其中:主要道路 2000米 次要道路 2800米 (10)给排水工程;供电及电气设备工程; (11)新农村住宅建筑,养老公寓及医疗设施建筑 (12)民俗特色餐饮观光园区设施建筑 项目计划总投资:3.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 9.项目实施期限 拟3年内达到本报告提出的规模目标。该园建成后,其收益可继续投入农业新技术更新,使项目继续发挥示范推广作用。

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X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x年7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原X 市居巢区、x划归x管辖,将X及其主要流域集中于x,X成了x独特的自然资源。市x党代会明确要求,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加快环湖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大水面优势,重点发展环湖生态农业。为认真贯彻市x党代会精神,结合环X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特制定本规划。 环X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是x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重要基础,是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制定和实施环X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规划,明确环X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切实提高环X 区域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充分展示生态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等多重内涵,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本规划范围涵盖环X周边的27个乡镇(街道)、416个村,并辐射拓展到X主要流域重点圩区。本规划分湖体控制区、高效集约发展区和七河流域区三大功能区。 规划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

境保护法》、《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x年规划纲要》、《x现代农业发展第十二个五x年规划》、《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x 年)》、《X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中共x委x人民政府关于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X发〔〕1号)、中共x委x党代会报告和中共x委x党代会报告等。 二、基本概况 (一)区域概况。 X位于x中部,江淮之间,长江流域中下游,东经117°16′54"-117°51′46",北纬31°43′28"-31°25′18",通过x通达长江。规划区国土面积473万亩,其中:山地90万亩、丘陵186万亩、平原186万亩。现有耕地面积181万亩,其中:岗区63万亩,圩畈区118万亩。 规划区呈蝶形盆地。自西向东:西部较为平坦,中部岗冲交错,东部山岭叠荡。规划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岗冲交错,起伏显著,圩畈众多,塘坎密集,星罗密布。 x年,规划区总人口154.76万人,乡村户数36.54万户,乡村总人口130.68万人,农业总产值76.96亿元,农业增加值38.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00元。 (二)产业概况。 规划区x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90万亩,其中:水稻、小麦、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生态家园建设是一项开发式扶贫项目 类型:示范建设 【打印】【关闭】 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是多年来我国农村能源建设、特别是沼气建设的完善和发展,是一项以民为本的工程,对于解决贫困地区的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态家园是我国近千个贫困县脱贫的最佳选择 我国约有1000个县位于中西部的山区和丘陵区。它们集生活、文化、生态贫困和县级财政贫困于一身。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点和难点。现行体制的九龙治水,单项治理,是这些县久治不愈的关键所在。我以为,生态家园建设内容丰富,具有综合效益,应是这类地区脱贫的切入点。以此入手,先使群众摆脱贫困,群众有有了信心,各项建设副业就能逐步进行,这正是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的时代意义所在。 生态家园是接口工程,应与多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完成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的实施对封山育林工作,小流域治理和开发工作,解决山区居民饮水工作、扶贫工作,发展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工作,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农村卫生工作,山区建设工作等都有推动作用。广大山区居民的生态家园建设好了,上述各项工作自然也就好解决了。 如果各方面的人财物力能有计划地协调起来,分工合作,生态家园建设就能加速进行。比如,我国许多城市都在郊区建设了奶牛场、猪场 和鸡场等,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但大量粪便成了污染源,如果与建设沼气池结合起来,既得沼气又得有机肥,不仅可以形成一个新兴产业,而且还是一项重大的农村卫生建设工程。又比如,水利部门为缺水山区居民建设饮水工程,如果在此基础上,帮助建设生态家园,使他们富裕起来,不就更完美了吗。林业部门年年在山区造林和封山育林,另一方面山区居民则年年毁林开荒和砍伐树木作燃料,一个沼气池一年相当于减少3亩森林砍伐量,封山育林的成果也就保得住了。我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是接口工程,可以和许多工程接轨、配套,使许多工程更加富民和便民。 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届届政府接着干 要在十几年内在广大山区完成这件大事,除国家支持和保证资金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把这批县领导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是能否完成任务的关键所在。 从县领导讲,生态家园建设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千载良机。从实际存在的问题来看,必须为他们解决几个实际问题,一是县级领导应相对稳定,最好一干就是五年;二是县领导应协调和组织县级各部门的人财物力;三是应制定一个科学的综合发展规划,在一定时期内,各届班子必须执行,不得另搞自己的“政绩工程”。这些正是我国生态农业县的建设经验,是非常实用和有效的。 农业部环境监测总站 版权所有 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枸杞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计划书

阅读提示事项 一、目的 新疆阿斯亚高新科技农业发展“枸杞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计划书(以下简称“计划书”)是一个概要性质的材料,由编制人编制并提供。目的在于使特定合作者、投资人能在对本计划进行审慎投资考察之前,较为全面把握本计划整体情况。 二、容及风险因素 本计划书含有编制人的信息,本计划书仅在于为特定合作者、投资人对本项目进行初步评估,提供充分的信息。初步评估后,合作者、投资者还应自己进行认真的研究,以证明在充分考虑了对本项目的合作、投资将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前提下,做出自己正确的投资决定。 三、责任声明 本计划书由编制人制作,计划书容解释权归编制人所有,编制人及其代表确保本计划书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若有不准确之处,亦非编制人主观故意为之,编制人应予免责。 四、性 编制人是为特定对象提供本计划书的。本计划书阅读者、研究者应接受一切协议中的条款的条件。特别是在未经编制人事先同意和明确同意之前,任何研究、阅读本计划书者,都不得对本计划书及其任何部分容进行复印、引用、仿制或将容泄露给任何其它人,并且不得与不涉及计划以外的任何人谈论此项目和本计划书的容。

本计划书阅读者、研究者应在编制人要求时退还本计划书,并且不得保留任何复印件。 五、未尽事宜 合作者、投资方从投资角度会有各种要了解的问题,编制人在计划书难免有考虑不到之处,但编制人愿随时解答任何的疑问,并欢迎面谈。 目录 1.概要 1 2.产品 3 2.1 项目产品简介 3 2.2 技术 6 3.市场/营销10 3.1 市场10 3.2 营销14 4.竞争分析16

4.1 现有竞争状况16 4.2 SWOT分析16 5.管理团队19 6.项目投资及财务分析22 6.1项目投资22 6.2财务效益分析23 7.合作27 7.1项目融资27 8.2合资合作27 8.项目实施计划28 9.风险分析29 9.1 原料供应风险分析29 9.2 生产经营管理风险30 9.3 市场风险30 9.4 财务及外汇风险31 10.单位介绍32 附表1――12 投资及财务分析表 33 附件: 1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34 12、新疆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39 13、枸杞饲料添加剂专利申请 48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计划书

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计划书

农村电商互联网+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园 项目计划书(稿) 一、项目名称 农村电商互联网+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园项目计划书 二、项目建设的背景条件和必要性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现代社会,人们渴望能在优美的环境中放松、休闲。于是,回归田野、拥抱自然的观光农业就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新的热点。据专家介绍,观光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就已形成产业规模,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观光休闲农业也应运而生。 农村电商互联网+生态旅游农业园主要是以发展养殖、种植园为主,结合互联网为载体的生态旅游经营项目,养殖和种植品种力求做到新、奇、特。在养殖品种中,可引入市场销售情况较好、人人爱吃的动物及特色品种。种植项目应引进速生、抗病丰产、好看、好吃,或外观奇特的产品。 在农村电商互联网+生态旅游农业园内游客不但可吃到各种山珍野味,品尝

项目计划以陶圩龙门村委全信、平田两屯耕基及三八水库、桥邓水库水面为基础资源,通过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布局进行规划、设计、施工,以沿途观光和休闲旅游为主要功能,集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科学管理示范运作、观光了解农业生产,互动参与农事劳作、体验农村风俗情趣、获取农业知识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该规划期限为三年(2016—2018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1、近期(2016~2017年)为规划准备阶段。 制定出台项目相关方案,做好重点开发项目的设计报告,界定好观光园的权属、用地、建设资金引入机制和经营机制等问题,做好园区旅游产品开发建设的一切准备工作。 2、中期(2017~2018年)为建设开发阶段。 完成重点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工作,完善通往观光园和观光园内道路的硬化、绿化、美化等环境建设,初步形成旅游线路沿线的特色生产带和生态绿化带,在重要的交通要道、路口及园区设置交通标识、公共标识和导游示意图。通过努力,形成观光园基本框架,旅游接待设施初具规模。 3、远期(2018年)为成熟完善阶段。 进一步丰富观光内容,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接待环境,培育服务员队伍,规范行业秩序,促进高科技生态观光农业安全有序发展,使实现观光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二)项目建设及规划原则: 1、整体性与开放性的原则 生态园的规划将从整体布局着手,特别注重观光区和服务区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从生态园内部讲,各个功能区尽管有各自的特点,但并不是一个个无机的、分散的结构,而是一种开放式的有机结合体;同时生态园本身将与周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