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教学设计

地震教学设计
地震教学设计

地震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为高中重点内容,加之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对我国的影响引起全国上下的重视,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仅是学习简单的课本知识,更多的要能够在生活中运用。

二、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生曾经也亲身经历过汶川地震时的震感,也有为灾区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学生对于地震的专业性的东西了解较少,还需要更多的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地震的定义;

2、理解掌握地震按成因的分类;

3、掌握地震的相关概念,清楚地震构造示意图;

4、理解地震的分布区域位置,主要的地震带的位置;

5、掌握基本的避震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学会地震发生时的避难方式,懂得如何自救和互救;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提高地震的安全保护意识,增强珍爱生命,关爱他人的积极情感。

四、重难点知识:

1、地震的定义:是地球内部能量的急剧释放的表现,是地球内部变动引起的地壳震

动;

2、地震按成因的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

3、地震的相关概念:地震波、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中距、等震线、震级、烈

4、地震的分布:两大地震带

5、地震的防避

五、授课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汶川地震的图片,图片的内容分别为地震导致的地面开裂状况、

地震导致的房屋的损毁、大量的人员伤亡、辛苦的工作人员的救援、全社会参与抗震救灾活动,让学生清楚地震的危害,同时也富有爱心,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地震

2、解析地震的定义:

第一步:找学生吹气球的活动,

第二步:用气球模拟地球,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爆炸?学生可能会思考出来是

因为内部压力过大的原因,其实也就得出地球发生地震也是因为内部能量的累积,达到一定程度后释放的表现。

3、解决地震按成因的分类:

第一步:问学生可以有什么方法让气球爆炸,

第二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引入和分析地震按成因的分类表现,如:气球吹爆类似地球的内部构造运动,即构造地震,气球被小刀划破类似火山地震,气球被拍破类似诱发地震。

第三步:解释地震按成因的分类: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的喷发导致地面的震动

诱发地震:由于外在因素导致的地面的震动,如水库地震等

4、解决地震的相关概念:

通过给学生的资助探究资料,让学生思考地震的相关概念分别是什么含义,通过分组的形式来实现,最后然小组派人回答问题,老师加以改正和引导。

5、解决地震的分布问题:

直接观察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示意图(见PPT),让学生说出世界的地震带主要分

布在什么位置。世界主要地震带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6、带领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基本的地震防避知识

通过学生自主讨论的形式,小组得出好的避震方法,最后老师加以补充,得出基本

的结论

一、躲:

1、蹲在结实的家具或课桌下;

2、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保护头部;

3、选择结实的物品或柱子边,或墙角等处就地蹲下;寻找良好的三角区

二、跑:

有序迅速离开建筑物,到达开阔的空地,不要贪恋财物

、、、、、、

并演示地震的防避方法。

六、板书设计:

地震

一、定义

二、分类(按成因):构造地震、火山地震、诱发地震

三、地震的相关概念:地震波、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震级、

烈度

四、地震的分布规律:两大地震带

五、防避

七、练习:

实际演练在地震发生时如何防避

八、课后反思

九、学生自主探究资料(见附页)

附页:

地震自主探究资料

探究一、地震的相关概念

材料一:5.12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

本次地震震级8.0级,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0千米处,震源深度14km。震中地震烈度(破坏程度)达到11度,震中汶川及附近北川绵竹、青川等县破坏严重。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多个亚洲国家。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泰国、台湾、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截至2009年5月25日10时,共遇难69227人,受伤374643人,失踪17923人。

材料二:最新地震消息:

新华网苏瓦12月2日电维拉港消息: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报告,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附近海域当地时间2日上午11时54分(北京时间8时54分)发生6.4级地震,目前尚无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报告。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消息,这次地震震中在东经167.626度、南纬17.012度,位于瓦努阿图首都维拉港西北方向大约108公里处,震源深度34.1公里。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没有针对这次地震发布海啸预警。瓦努阿图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因地壳板块相互碰撞地震频发。

材料三:地震结构示意图:

问题提纲:

根据材料分析地震相关概念的含义:

1、地震波:

2、震源:

3、震源深度:

4、震中:

5、震中距:

6、等震线:

7、震级:

8、烈度:

探究二、发生地震时,你该如何避震?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教案

《地震的基本知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 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的原因、地震的危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次班会,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的原因,知道预防地震和自救的方法。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方面:向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自然科学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4、行为方面:当地震来临时,懂得自救和救人。 三、教学难点: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如何自救? 四、教学重点:认识地震,地震时采取的措施。 五、活动准备:组织学生观看地震光盘 六、参加人员:六年级班全体学生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谁都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地震是一种使人类文明毁于瞬间的巨大天灾,它带给人类的损失是巨大的。地震的破坏力如此之大,使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它的研究。我国是世界上地

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在校开展相应的防震减灾的综合实践活动,普及地震知识的,增强自救互救能力,是让学生逐步树立起关爱生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地震属于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既然发生了这样的厄运,我们必须面对。 (二)第一部分――认识地震(播放地震光盘) 1.充满活力的地球--地震、海啸和火山 2.认识地震从了解地球开始(地球的结构) 3.地震的成因 4.什么是地震? 5.我国地震伤亡人数对比? 6.地震的种类 7.地震小常识(1)、(2)、(3)、(4) 8.恐怖的地震 9.历史上的几个主要震灾 (三)第二部分-――地震发生前会出现哪些迹象? 1.地震前兆(1)、(2)、(3)、(4) 2.如何识别地震前兆

地震教学设计(新、选)

《地震的避难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地震、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性,知道面对自然灾害时的避难方法。 2.学会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避难方法,懂得如何自救和互救。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调查、模拟活动等方式,体验自然灾害的危害,学会自然灾害来临时的自救和互救方法,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灾害来临时的安全保护意识,体验灾害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救护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自然灾害发生时的避难方法。 2.面对自然灾害如何自救和互救。 (二)教学难点 面对自然灾害如何自救和互救。 ●教学方法 讨论法、引导法、模拟活动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 (二)素材准备 收集近期有关地震的消息,视频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是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自然灾害看似离我们很远,一旦发生破坏性很大,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平时要多了解和掌握一些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当灾害来临时,就能够逃生。同时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如果发生地震,你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震中的避难方法。 复习回顾 1.地震灾害 2.地震预兆 地震歌谣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乱拱,鸭不下水狗狂咬; 冬眠蛇儿早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 家家户户细留心,分析识别防范好;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泉水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建立观察网,异常快报告。 注意:目前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利用地震仪器是可以预测的,所以大家不要听信任何地震谣言,地震预报必须通过各级政府发布地震预报消息。地震灾害的破坏性很大,我们要了解一些地震前的预兆,可以提早预防。 我们了解了地震前的预兆,那么当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避难呢? 阅读教材P.80的图片。 提问图片中分别展示了错误的和正确的避难方法,那么,为什么不正确?正确的避难方法应该怎样? 学生讨论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小结避震要点:遇到地震时,一定要镇静,并就地躲避,震后要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提问在不同场所如何进行地震避险? 学生讨论分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小结地震来临时,要根据不同的场所,选择有效的避险方法自救。(1)在学校如何避震: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

冀教版科学五上第19课《地震》word教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地表剧烈变化 19. 《地震》 邯郸市丛台区展览路小学郭晓钰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类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 能描述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受。 能通过搜集资料,弄清发生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 能边演示边说明发生地震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避免受到伤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把自己的感受与其他同学交流 能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在演习时,哪些行为需要改进。 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概念。 能说出地震会引起哪些灾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对了解世界上什么地方发生地震的事情感兴趣。 愿意了解科学家预防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 录像、课件 分组实验材料:一块书本大小的硬纸板,托盘积木、饮料盒或罐等。 课前准备的有关避震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着的地球,常常会发生一些自然灾害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灾难。请认真观看以下片断,想想片子中都播放了什么? 播放地震情景的录像片断。 师问:是什么自然灾害可以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地震) 地震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发生时能在几分钟内使城市变成废墟,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有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录像出示地震发生时情景,地震来临时鸡飞狗跳的场面,房屋倒塌人畜伤亡的惨状,

以及那震耳欲聋的响声,使人心悸。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强大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 二、了解地震的危害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分为六个大的板块和十几个小的板块组成,并且这些板块都是在不停运动着的,它们会相互碰撞、挤压。那么现在我们就先来动手模拟一下当板块碰撞或挤压直至出现断裂的时候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1.实践活动一:用硬纸板或薄木片做体验地震发生时引起的地面的断裂。 方法:双手分别握住纸板的两边,均匀用力使它弯曲,直至折断,体会断裂时的感觉。 2.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总结:手会有震动的感觉。说明板块碰撞或挤压出现断裂并发生震动是地震形成的原因。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板块的碰撞或挤压出现断裂时会产生震动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通过手上的工具来设计一个模拟地震发生的实验,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并通过实验讨论究竟什么是地震,地震有哪些危害?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并及时做好实验记录 3.实践活动二:模拟实验:用托盘和书本做的模拟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 方法:1、将托盘放在两摞书上(用书代表地壳的板块),在托盘中用积木、饮料盒或罐等材料精心搭建校园或住宅(包括楼房、池塘、电线杆)模型 2、快速移动托盘下的两摞书,观察模型的变化。 4.怎样用模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地震的危害?说说自己做模拟实验的感受。 总结:我们用很长时间搭成的模型,会在瞬间倒塌。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我设计了在观看录像后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了两个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一,让学生在实验中,静静体味薄木片断裂时两只手阵痛的感觉和断裂瞬间的响声,把它想象成地城发生时剧烈的振响。通过模拟实验二,让学生观察模型瞬间倒塌的现象,使学生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拾建的模型在瞬间倒塌,学生必然会受到心灵的冲击,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验地震灾害发生时,人类的生活设施在地震中破坏的情况,人们的恐惧与无奈心情,感受地震灾害的无情,及时启发学生用模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地震造成的严重危害。】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地震?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地震的纪录片,再次直观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加深学生对地震危害的认识。 5.观看08年四川5.12大地震后灾区的情况。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感受到了地震的一些情景和危害,20XX年我国四川的5.12大地震相信很多同学也知道了,现在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这次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要求看完后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和地震的危害写下来。

青岛版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3、地震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能够模拟地震的形成。 2、知道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测方法。 3、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解释地震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毛巾、竹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2008年的5月12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 2、那天下午2点28分,我国的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这次大地震给四川乃至全国人民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次地震吧!(点击播放文件)。 3.再看有关地震一起的不同灾难的资料图片,让同学们感到地球还能产生一种巨大的毁灭能力,能使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一夜间完全毁灭(出示有关地震的文字资料)。 4.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地震的有关知识吗? (二)探究新课:

1.结合旧知,猜想地震的成因。 这样恐怖的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猜想。 2、小组汇报猜想及理由,师生总结。 3、师生讨论和分析:在这些猜想中,哪个或哪些有可能是地震的成因。 4、选择小组认为的原因,设计实验证明地震的成因。 5、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选择实验材料。 6、出示温馨提示,学生分组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用力的大小。 7、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8、统计小组的实验结论。得出地震成因。 9、观看地震的形成原因,验证学生的猜想。 在学生已经通过模拟体验知道地震后,问:“现在我们通过实验已经推断出地震的成因了,那地震是不是这样形成的呢?下面我们来观看地震的形成原因。播放动画展示地震的成因,再次验证学生的猜想。 (三)、地震的预防及自救。 地震既然对人类和大自然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预测地震,从而尽量减少地震灾害呢? 1、学生小组交流地震的预防及自救知识。教师相应总结。 2、根据学生小组的汇报,介绍地动仪。

《地震》教案(1)

19《地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成因及引起的危害。 2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地层皱褶和折断的模拟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推想地震的成因。 3能收集和整理地震灾害的资料。 4能与小组同学分工合作进行学习,并把自己的收获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地震的成因。 教学难点:对地震的成因进行推理、想象。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 1.有关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 2.毛巾(每组三条)、长30厘米直径0.5厘米、1厘米的干木棍、薄木片。 教师准备: 1.地震的视频资料(现象)、课件资料(地震成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地震吗?老师搜集了一个地震发生时的资料片,我们一起来开一看。同学们在观看时注意地震发生时有什么现象。 播放录像片 提问: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总结(声音、地面出现裂缝、大地震动)

师:那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倒塌(李老师,建筑物晃动倒塌就能说明大地在震动,我能这么表述吗?)甚至使大地出现裂缝呢?(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 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看课件(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二、用模拟实验模拟地震成因 猜测: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猜测 师:大家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做实验) 师:对,实验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地震这种自然现象我们看不到,我们只能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模拟地震的成因。 出示实验要求:1把几条颜色不同的毛巾叠放在桌上,当做水平的岩石层。两手按在“岩层”上,把它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汇报 师引导:如果毛巾是地壳的岩层,同学们想象会发生什么现象? 同学们在前面猜测到岩层断裂会形成地震,那岩层为什么会断裂呢?下面我们接着做实验 2用手握住木棍(直径0.5厘米干木棍、直径1厘米的干木棍、薄木片。)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继续用力压,直至压断。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实验,教师指导 三、分析现象,认识地震的成因

地震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五单元地表剧烈变化 19. 地震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类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 能描述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受。 能通过搜集资料,弄清发生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 能边演示边说明发生地震时应当采取哪些措施避免受到伤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把自己的感受与其他同学交流 能通过交流发现自己在演习时,哪些行为需要改进。 对古代的科学发明产生兴趣并对科学家产生敬佩之情。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地震的概念。 能说出地震会引起哪些灾害。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对了解世界上什么地方发生地震的事情感兴趣。 愿意了解科学家预防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 录像、课件 分组实验材料:一块书本大小的硬纸板,托盘积木、饮料盒或罐等。 课前准备的有关避震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着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的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有的却让人无法抗拒,甚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请认真观看以下片断,想想片子中都播放了什么? 播放地震情景的录像片断。 师问:是什么灾难可以造成这么大的危害?(地震)地震如同风、云、雨、雪和雷电一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有关于地震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录像出示地震发生时情景,地震来临时鸡飞狗跳的场面,房屋倒塌

人畜伤亡的惨状,以及那震耳欲聋的响声,使人心悸。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强大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 二、了解地震的危害 1.模拟体验一:用硬纸板或薄木片做体验地震发生时引起的地面的断裂。 方法:双手分别握住纸板的两边,均匀用力使它弯曲,直至折断,体会断裂时的感觉。 2.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模拟体验二:用托盘和书本做的模拟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 方法:A:将托盘放在两摞书上(用书代表地壳的板块),在托盘中用积木、饮料盒或罐等材料精心搭建校园或住宅(包括楼房、池塘、电线杆)模型 B:快速移动托盘下的两摞书,观察模型的变化。 4.怎样用模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地震的危害?说说自己做模拟实验的感受。【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我设计了在观看录像后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了两个模拟实验。通过模拟实验一,让学生在实验中,静静体味薄木片断裂时两只手阵痛的感觉和断裂瞬间的响声,把它想象成地城发生时剧烈的振响。通过模拟实验二,让学生观察模型瞬间倒塌的现象,使学生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拾建的模型在瞬间倒塌,学生必然会受到心灵的冲击,这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验地震灾害发生时,人类的生活设施在地震中破坏的情况,人们的恐惧与无奈心情,感受地震灾害的无情,及时启发学生用模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地震造成的严重危害。】 5.观看08年四川大地震后灾区的情况和世界发生的几次有影响的大地震录像。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感受到了地震的一些情景和危害,今年我国四川的大地震相信很多同学也知道了,现在我们再次来感受一下这次大地震还有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生的几次有影响的大地震的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要求看完后要把自己最深的感受和地震的危害写下来。 观看大地震录像。 完成课本第72页的表格,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地震的危害。 我最深的感受是: 地震的危害有: 1. 2.

地震灾害教学设计

《地震灾害》教学设计 临沧市一中赵珍 1、教学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地震、地震灾害等相关概念; ②、结合图2-1-2“震源和震中”理解并记忆地震的构成要素; ③、通过自主学习,知道衡量地震的指标及其分类; ④、通过合作探究理解震级和烈度的联系与区别; ⑤、读图2-2-3“板块边界构成地震带”和世界自然灾害分布图,知道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分布,并比较横波和纵波的速度; ⑥、通过学习,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2、教学的重难点及其突破 ①、教学重难点: A、地震的构成要素; B、衡量地震的指标及其分类; C、世界两大地震带的分布及其名字。 D、震级和烈度的联系与区别。 ②、重难点突破 A、利用图2-1-2“震源和震中”和2-2-3“板块边界构成地震带”以及世界自然灾害分布图强化加深教学重难点A和B; B、通过合作探究,突破教学难点C。 3、新课导入 采用与授课内容有关的视频进行导入,已达到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效果。 4、教具 利用多媒体自制课件进行教学,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指令明确。 5、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①、新课导入(2分钟) 以地震的视频导入新课,使学生对地震灾害和地震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 ②、预习检查(5分钟) 通过结合地图提问和小组相互检查评分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A、教师每组提问一个问题,分值为1分; B、各小组采用采用“递评”(1组评2组、2组评3组……10组评1组)的方法对每个小组的预习案进行评分——分值为9分; C、以上两项的和为每个小组课前预习的得分,并由评价小组的小组长把该组的得分写到黑板上相应的表格里。 ③、合作探究(20+4+2=28分钟)

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地震》教学设计 山东省诸城市文化路小学王在花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科学 3、课时:1课时 4、学情: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认识了地球构造,知道地球最外层的地壳由一层岩石构成,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二、教学课题 地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震的成因、危害及预防地震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修订后的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内容,在学生认识了地球构造及火山的形成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搜集处理信息资料认识地震灾害,地震的成因以及的预测。分为四个活动: 1.交流处理信息资料。 2.引导学生提出并确定研究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3.引导学生认识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探索预测地震的方法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使学生知道地震自救的方法,进行模拟地震演习,让学生认识到用知识守护自己的生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地震是由岩层断裂所产生的震波引起的。 2、能力目标: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对地震的成因进行推理、想象。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地震的视频资料(现象、对比照片)、课件资料(地震成因、前兆、保护、实验要求)学生准备: 有关地震的文字资料。毛巾(每组三条)、竹条要求学生带书包,以备逃生演习用。 七、教学方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课前交流:我们知道2008年中有很多的日子令人很难忘。其实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日子令我们难忘。百度搜索:汶川5.12地震: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7952063.html,/show/v4H-8vwVRVocmXD8CWMHeA...html 看到这个日子,你想到了什么? 百度搜索:(播放地震现象视频)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7952063.html,/playlist/p/l3639537i18182423.html 2、是啊,2008年5月12号,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痛苦而难忘的。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请大家看大屏幕。 (播放汶川地震先后对比的照片和视频。) 百度搜索:汶川震前照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7952063.html,/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 lt&fr=&sf=1&fmq=1331691309218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 t=&face=0&istype=2&word=%E3%EB%B4%A8%B5%D8%D5%F0%C7%B0%D5%D5%C6%AC&s=0百度搜索:汶川震后照片: https://www.360docs.net/doc/5417952063.html,/i?ct=201326592&cl=2&lm=-1&st=-1&tn=baiduimage&istype= 2&fm=index&pv=&z=0&word=%E3%EB%B4%A8%B5%D8%D5%F0%D5%D5%C6%AC&s=0 3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 4学生交流感受。 5确实,地震给人类带来了灾难。带着前面的观察和思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地震) 二、学习新知,探究地震形成

地震来临时怎么办——防震减灾课教学设计(正稿)

地震来临时,怎么办? ——“防震减灾”活动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针对学生对发生地震后如何自我防护的意识较淡薄,因而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首先采用播放地震纪实视频营造气氛设定情境,提出如何守护自己生命的话题。然后让学生把收集的地震知识资料进行交流,懂得用地震前的防震知识来守护生命。然后通过讲述案例故事,让学生知道如何及时自救互救,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和拯救别人的生命。让学生在场景感受中,辨别出地震时一些错误的避险防护,讨论正确的防护做法,并通过现场防震避险模拟演练,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在最后环节设计了知识竞答加深学生对“防震减灾”主题的深刻理解,更加珍爱生命! 【活动目的】 1.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地震前自然界的异常表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2.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演练遇到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时有秩序地逃生自救的技能,让学生掌握来不及逃离的情况下如何躲避地震伤害的本领。 3、让学生观看防震减灾课件,了解自救方法。使学生掌握避震要点,提高学生的自救、自护能力。使学生知道在地震灾害中如何紧急避险,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更加地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地震的危害,增强学生对地震的认识,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自救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搜集一些地震知识图片、地震时的避险措施制成课件。搜集地震后自救和互救的成功案例。 2.有关地震的视频,防震科普片。 3.教室、家庭平面图。 【活动过程】 一、课前谈话:观看地震视频,感受地震的可怕。 (一)播放《唐山大地震》视频片断。 师: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段电影片断。 (二)师谈话激趣。 师:这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片段,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三)列举历史上几次大地震的危害。 1.唐山大地震 师:就是这次地震,造成了24万人遇难…… 2.汶川大地震 师:2008年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 3.中国百年大地震。 师:看,近一百年来,中国就发生过这么多地震。 师:地震是可怕的,带来的伤痛,更是无法用语言所能表达的。但是如果我们懂得一些防震减灾的知识,相信就会减少伤亡,降低伤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地震来临时,怎么办?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防震减灾自救的知识,用知识来守护

地震逃生教学设计

地震逃生教学设计 ——陈艳红 一、活动目的 1.使学生知道一些简单的防地震常识。 2.使学生掌握一些遇到地震的处理方法,有一定的自救知识和应变能力。 二、教育重点: 学习地震的产生及其破坏的生活常识,培养有关防范力。 三、活动流程: 1、看视频《唐山大地震》 大家认真观察表演后讨论: (1)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是怎么处理的? (2)总结:短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知识? 老师小结:伴随着地球内部的运动,地震总会造成各种破坏,由于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所以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到来时,我们要尽可能不待在屋里,尽量往空旷地带奔跑,更不要去有建筑物地方躲避,不能在地震影响期间到海滩游泳或驾船出海,更不能去海边观潮。遇到危险时,及时拨打求助电话(当地政府的防灾电话、110、119等)求救。 2、看视频《地震常识》

大家认真讨论观察表演后讨论:(1)提问: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是怎么做的?(2)总结:短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知识?发生应怎么办?出了事打什么电话求救? 老师小结:地震来临时,如果我们家处在地势低洼地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围”措施,如用物体挡住头部或钻到墙角处。如果我们家住在高层则迅速在逃生通道逃生,不要从窗户跳楼,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尽可能抓住有限时间,寻找机会逃生。 3、看视频《地震中的自救》 大家认真观察表演后讨论: (1)发生什么事了?他们怎么做的?(2)总结:情景表演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出了事自己应该怎么办? 4、学生演练假设地震来了,怎么自救。 老师小结:突然发生地震,如果我们在房内,要及时躲到两面承重墙之间,如厨房、厕所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坚固家具的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同时用被褥、枕头、棉衣、脸盆等物品护住头部。千万不能在窗户、阳台附近停留,更不能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待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移出室外或者等待救援。 五、巩固总结 1、请学生发表本节班会课的感想。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火山与地震》教案

第一节,华师大版科学七上《火山与地震》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火山与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会导致地形的剧烈变化,并给人类带来灾难; 2.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地震的形成和原因 教学难点: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当你漫步在平坦的小路上时,或者当你攀登于高山险峰时,你应该感到,你脚下的土地是一种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平坦的路面上,淋浴着阳光,心里是踏实而且愉悦的,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会突然裂开呢?这样的现象我们称为什么现象呢?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火山、地震) <二>. 教学过程 教师提问:你知道火山与地震吗? 你能描述火山喷发和发生地震时的情景吗? 你了解火山与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一起揭开火山与地震的神秘面纱。 学生观看课本中五幅火山的照片,讨论火山喷发时的现象。 过渡:那么,如此剧烈的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 教师演示:拿一罐充气的饮料,经过摇晃后再打开,观察现象。 问:为什么瓶内的饮料会喷发而出呢? 学生讨论归纳:因为摇晃后瓶内气体产生的压力。 教师讲解:因为在地球内部有着灼热的岩浆,他们在强大的内压力作业下,沿着地壳薄弱地带的裂隙喷出地表,就形成了景象壮观的火山喷发现象。喷出的有岩浆、火山灰和水汽烟雾等。 <板书> 1.火山 <1> 火山喷物:岩浆、火山灰、水汽烟雾等 <过渡> 那么,火山喷发之后地球表面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归纳:火山喷发的结果常常由于喷涌的岩浆冷却后会形成火山丘(如富士山),而在海洋中则会形成火山岛(如夏威夷群岛) 推出:火山会改变地形。 提问:我们知道,有的火山喷发之后就沉寂了,有的火山经常在喷发,那么,火山有哪些种类呢? 学生阅读“小资料”,归纳 <板书> 2. 火山的分类 按活动情况:活火山,死火山,修面火山 问题:大家知不知道火山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讲述:火山喷发时,景象非常壮观,其实,自然界中,还有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我国的古籍《诗经》上记录了周幽王二年发生的这种现象“烨了闪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里描述的就是地震发生的景象,意思是地震发生时,有闪闪的地光,隆隆的地声,瞬间山崩地裂,河水翻滚,高岸变成了低谷,深沟变成了丘陵,这是世界上最早对地震的文字记录,那么,你们所知道地震发生时的现象有哪些呢?(学生讨论) 其实,并不是每一次地震都这么剧烈的,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微弱的,无破坏的地震是经常发生的,全球每年的有500万次,只有少数的会有破坏性,并酿成灾害。你了解我国和世界上发生过那几次大的地震?造成了什么影响? 学生讨论举例: 如:①1960年5月22日在智利发生的一次著名大地震,8.5级,引起巨大海啸,掀起

五年级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五年级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地震》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有关地震的文字、图片资料。 毛巾、长30厘米直径1厘米的干木棍。 教师准备: 地震的视频资料、资料 二、教与学的目标 科学探究 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 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 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

出示5.12,看到这个日子,你想起了什么? 。 XX年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展示: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 学生交流感受。 探究新知 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 ①观察地震现象 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 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 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 。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②研究地震成因

学生猜测。 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棍放好。 出示实验要求: 【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 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 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像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资料补充: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 另外,火山喷发会引起地震,过度采矿而造成的地表塌陷也会引起局部地震的发生。 科学与生活

安全教案地震来了怎么办

安全教案 地震来了怎么办 活动目标: 1.了解地震的有关常识,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 2.能沉着、冷静面对危险情景,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激发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泡沫板。 2.急救箱及物品:手电筒、饼干、水、跳绳、书、玩具、收音机、手套、口罩、哨子。 活动过程: 一、地震的危害 1.孩子们,老师搜集到一段录像,让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播放视频) 提问:录像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发言) 小结:是啊!刚才录像中大楼在摇晃,地面发出了剧烈的声响,这就是地震。 2.地震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灾难,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危害?让我们来看一看。小朋友,可以把你看到的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教师走下去,听一听,问一问)再请个别幼儿起来说一说。 小结:地震发生后,出现房屋倒塌、大桥断裂、山体滑坡,给我 们的生命、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地震实在是太可怕了。

二、地震来了怎么办 1.如果地震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怎么办? 2.地面出现剧烈的震动,我们躲在哪里安全些? 请个别幼儿说。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判断谁做的对,教师用泡沫板演示形成的三角区,让幼儿明白什么地方安全。 3.如果在这个教室里发生地震,该怎么办?请小朋友找个地方躲起来,看看谁找的地方最安全,保持的姿势最正确。教师一边指导一边给做对的小朋友贴上一个小标志。 小结幼儿躲的情况。 什么时候往外跑?逃跑时应该注意什么?(有秩序,沿墙角跑,保护头部。)可以用什么来护住我们的头? 小朋友,听!是谁的声音?(放图片)他没有跑出去,被困在了里面, 他用什么办法让别人知道被困在里面?什么时候喊?(有人时喊)为什么?没人时不要喊? (保持体力)没有劲喊了怎么办? (哨子、敲击、寻找食物、想办法自救) 小结:如果地震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先躲后跑,如果被困住 好几天了,都没有人来救你,不要灰心,相信肯定会有人来救我们。 三、地震的预防 1.日本是一个多震的国家,他们的家里准备了一个地震急救箱,以 备急用。里面有许多物品,你可以和小朋友商量应该选什么物品,用它来干什么?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案

《地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初步了解地震的现象和地震造成的危害,了解地震的成因,懂得避震的一些应急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避震的技能,学以致用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体验多媒体网络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材料及准备: 教师准备:木棍,毛巾,(每组各一个),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活动一:观察地震现象 1、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部电影,大家想不想看? (唐山大地震)。 (播放《唐山大地震》电影片段) 2、1976年7月28号,在河北唐山发生了8级大地震,这次地震共造成24.2万人死亡。

3、通过观看资料,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4、学生交流汇报与地震有关的知识。 5、地震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和我们人类有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猜想验证 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地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请同学们猜一猜。(大胆鼓励学生猜测) 实验是我们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方法。老师为大家准备了木棍、毛巾等材料,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来证明你的猜想呢? 活动三:实验验证猜想。 1、小组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参与其中) 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2、总结实验方案: ①、把毛巾平铺在桌面上,两手按住毛巾向中金挤压。 ②、用手压住木棒,用另一只手用力压木棍 3、总结:地球的绝大部分地震是由于岩层的断裂造成的。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火山爆发、大地陷落等原因引起的。 三、汇报交流 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 表格汇报、小组互评

小学科学《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火山和地震》教学设计 城内小学
一|教材分析:
杜占宏
火山和地震现象,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远,本课从实例出发,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研究, 知道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了解人们对火山和地震的监测和保护自己的方法,内容有:一、了解火山,二研 究地震。b5E2RGbCAP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上看,高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知识 和探究学习的方法,已经具备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一切事物 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 火山和地震现象的内容,离学生 生活实际较远,需要学生从自己搜集的资料出发,展开合理的推测和想象。p1EanqFDPw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2. 3.
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知道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了解张衡以及他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1. 2. 3.
学会通过网络、书刊搜集、查阅有关火山喷发和地震方面的资料和图片。 会做模拟火山喷发和地震的实验,并对现象作出解释。 通过观看地震自救措施的视频和课后采访与演习知道地震的前兆和地震来临时的逃生自救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2.
3.
通过火山自述了解火山对人类的作用,渗透看待问题的思想------用一分为二的眼光看问题. 通过让学生了解世界上的第一台测定地震的仪器是中国人发明的渗透民族自豪感,激励学生学习科学 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DXDiTa9E3d 通过印尼地震和汶川地震 MTV 视频的观看感受生命的珍贵,灾难无情人有情的人间大爱.
四、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难点:做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教学中采用观察现象、想象推测、模拟实验与动画演示相结合突破重难点。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图片、视频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每组准备三条毛巾,一根学生能折断的干木棍。
分组实验材料:
1、 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三角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2、 模拟地震形成的实验:纸箱、木块、记号笔。
六、教学过程:
一、结合时宜,导入新课:

地震教学设计

六年上册《地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搜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是不 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2.通过观看视频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成因的知识。 3.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以及积极 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地震的成因以及怎样避震自救 三、教学难点 地震成因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竞赛法 五、教学手段 现代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知道地球上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的让人赏心悦目,有的让人望而却步,那么,今天老师带来一段视频,让我们一起认真观看并思考视频中发生了什么自然现象?你都看到了什么? (发生了地震,我看到了房屋倒塌、山体滑落、马路裂开、人们四处逃散等等)

地震确实给我们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关于地震的一些知识 2、探究新知 ①小组讨论并弄清以下问题的答案: ⑴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发生地震时会有什么感觉? ⑵所有的地震我们的感觉都一样么?地震分多少个等级? ⑶说出至少三个震级非常高的地震 ⑷都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列举三个国家或城市 ⑸世界上最早预报地震的仪器是谁发明的?是什么? ⑹发生地震前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②播放视频,强化答案 ③既然地震给我们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这么大的伤害,那么地震时我们 如何自救呢? (播放视频,教给学生们紧急避震知识) 3、拓展延伸 请学生们补充说明其它关于地震的知识 4、评价总结 同学们做得都很好,那么也希望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守护我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 板书设计: 2 地震 成因等级 多发地先兆及预测 自救

《地震》优质课教案一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3.地震》优质课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 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地震现象,掌握防震知识。 二、教材分析 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本课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三、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构造,知道了从地表到地心,可将地球 分为三层,谁能说一下,着三层分别是什么,画图揭示地球的三层,地壳、地 幔、地核,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主要由什么构成,解释; 而是很多层,因此构成了地层。 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火山的成因, 地震和火山一样,也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 问题。 活动一: 师:地区发生过两次比较强烈的地震,一次是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是7.6 级24.2万人死亡。还有一次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它就是今年5月 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高达里氏 8.0级,造成了69225人死亡8451亿元人民币。前一段时间 同学们肯定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了许多关于地震的消息,能说说给你留下印象 最深刻的事和画面吗 师:,让我们感受到了地震巨大的破坏, 那么关于地震,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师:关于地震的成因,同学们来大胆的猜一猜,地震的发生可能与什么有关 系。 师:到底我们的猜想正确与否,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 一个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毛巾,这些毛巾漂亮吗,用毛巾可以来干什么,动手玩 一玩。 师;好玩吗,下面我们用我们手中的毛巾来做一个实验如何。 师:把毛巾叠起来平放在桌面上,用手按住毛巾两头,用力向中间挤压,仔 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叠了一层,有的同学叠了很多层,你认为怎样叠更合 适交流:

防震科普知识教案

防震科普知识教案执教人:班级:

一、教学设计说明 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播放视频素材,学生搜集资料、交流汇报、发表看法、模拟体验等构成教学活动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重过程、重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习得技能。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术,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建康成长奠定基础。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 35.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 -2000℃。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 ,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多数构造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的发生在地幔的上部。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叫地震。所以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中: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震中。震中距: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震中 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震源深度。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学生汇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