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影评分析

因为父亲的意外去世使本在大学读书的颂莲,被财迷的继母嫁给陈老爷做第四房太太。读了半年大学的颂莲梳着两条黑油油的长辫,一身学生装束的青年女子,嫁到这个由许多宅院相连的形同古堡式的大院——陈家大宅。 陈家的四位太太分别住在四个院落,每当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哪位太太的宅院,那么当晚主人陈老爷便住在那个院子。四位太太都想得到老爷的宠幸,于是,这陈宅里就发生了许多争风吃醋、是是非非的故事。 大太太肥胖臃肿,在颂莲眼里怕有一百岁了;二太太甜言蜜语菩萨脸,可背后却笑里藏刀蝎子心;三太太曾是戏班中的名旦,模样俊俏,性情刁钻。 颂莲新来乍到便被前几位太太挤兑的叫苦不迭。涉世不深的她想用假怀孕来博得老爷的宠幸,不想此事被幻想做陈家太太的丫环雁儿识破,告诉了二太太。当陈老爷得知颂莲并没怀孕时,下令封灯。三太太与陈府医生高先生偷情,被二太太告发,在楼台上的小屋里被害身亡。失去宠幸的颂莲终于明白了“在这个院里人算什么东西:像狗像猫像耗子,唯独就是不像个人”。颂莲疯了,她在陈家大大小小的算计下疯了。她难堪封建的礼教等待她的将是漆黑的一生,那个时代女人的一生。 第二年,陈府大院又娶进第五位太太……


这里没有春天。这是一部没有春天的电影。 影片的一开始,是夏天。然而这是个什么样的夏天呢。颂莲踏过层层落叶,杨树那惨白的树干棵棵高耸入云——不知这是不是一种象征,日后,颂莲就活在了这些条条框框里,束缚的不能动弹。这是一个夏天,然而这个夏天寂静而枯萎。 颂莲是个女学生,有着新思想,有着不肯屈服的倔强的性格。然而还是逃不出命运,她被母亲嫁到了陈家,做了四姨太。然而,她没有坐轿,她自己走来,一步一步走向了自己的命运。 陈家——是陈旧的家,那是怎样的一个大院,进门后的影壁漆黑而幽陈,上面用古老的篆文写着咒语般的文字,方方正正,犹如一枚大印,把这院子封印起来。院里死气沉沉,高大的墙分割了狭小的天。老管家做着自我介绍——“我叫陈百顺”。百顺,百顺,这就是这个大院对他的要求标准。也是对所有人的要求标准。 大院里灰扑扑的,唯一的鲜亮颜色便是那一盏一盏的红灯笼。左右对称的板板正正的大院子,透着一种威严在里面。那灰色方砖堆砌着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老规矩”。“点灯捶脚”,“谁点灯谁点菜”……那哗啦哗啦的捶脚声,是空旷的大院里唯一的声音,然而鸟鸣山更幽,有了这声音,院子

里却更静寂了。这声音也是所有太太们
的煎熬,一下一下,都打在人的心里,让人既抗拒,又向往。它代表着在这个大院里的地位,代表着一种可悲的秩序,那屈辱的宠幸,已经被这个大院的统治者驯化成为之甘愿争宠献媚的施舍。 颂莲是反叛者,却渐渐被这里同化了。她初时讨厌这些条条框框里的“老规矩”。然而当她指着雁儿大喊:“府上规矩知不知道”的时候,已然成了这个阴暗的大院里封建势力的代表者。颂莲记仇,颂莲自认为聪明,却不知在这样一个大院里,你在算计别人,别人也一样在算计你。她本是个敢说大太太“她有一百岁了吧”的年轻洋学生,却被这个大院的条条框框镶在了里面。她无法走出这个框框一步。她在这里没有一切权力,没有吃想吃的菜的权利,没有哭的权力,没有生气的权力,没有回忆的权力。那只笛子,是她最后的一点自我意识,然而这最后的一点也被老爷毁掉了。她丢失了一切,终于成了这个阴暗大院里的一只傀儡,盼望着那唯一的寥若晨星的红色光亮,完全同化成了封建制度下的内心矛盾个性扭曲的变了形的人。终于,在重重压抑之下,她只能疯掉来解脱。 三太太也是反叛者。她可以清晨大声在院子里唱戏(这是从声音上对捶脚声的反抗),她可以半夜从别的太太房里把老爷抢过去,她可以穿着一身大红色翩翩起舞,她可以请两个男人来家里打麻将,她可以和医生在家厮混,她可以把屋子布置成舞台,挂满脸谱。那留声机是她对过去的回忆,那似水流年,那日子里她是角儿,她是许许多多人仰慕崇拜的对象。然而现在,她却成了牢笼里的金丝雀,只能自顾自美丽,只能唱着寂寞的歌,只有一个听众,或是一个听众都没有。然而她还是唱着,唱给自己听,唱给这个空旷的大院听,她在内心里怕极了这个静寂无言的巨大牢笼,她想弄出点声响,有点活人气息。她表面上看起来狠毒又不近人情,但她却真诚。她敢说敢做,然而她还是逃不出那封建礼教的魔掌。 而二太太,完全被这个昏暗的大院所同化,完全成为一个“菩萨脸蝎子心”人。她为了争宠不惜一切手段,她可以怂恿雁儿做布娃娃诅咒颂莲,她可以背地里一套当面一套的虚情假意,她可以领着一众人去捉三太太的奸,她可以给三太太的饭菜里下堕胎药,她可以为了早三太太生下孩子而用催产药……这是个可恶的人,也是个可悲的人。我们可以想象,她最终的结局就像是大太太一样,成为一个看不出年纪的老古董,不得宠,却是一个家法的代言者,是老爷不在家时的老爷。 雁儿

是个渴望爱情的女孩,然而她却生错了人家——她是丫头命,就一辈子是丫头。她
并没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她的世界里只有老爷这一个男人,她渴望成为老爷的一位姨太太,而老爷却娶了颂莲进门。她的希望破灭了,但她却没有真正绝望,直到颂莲烧了她偷偷在屋里点的红灯笼——那是她对爱情的全部希望。她渴望着,有一天,灯笼能在她的屋里点起来,她不再是个被人使唤来使唤去的丫头,她不再是个不被男人正眼瞧的下人,她也可以绫罗绸缎,她也可以有人来捶脚。那灯笼照亮了她的内心世界,她可以在黑夜里点起一盏灯笼,驱走黑暗的阴霾,驱走这个残酷的现实世界,驱走这个有着太多太多见不得人的事的大院,驱走这个院里的“鬼气”。她自信老爷喜欢她,而她的结局却是老爷的那一句话:“尽管用好药,不要让别人说,咱家不管下人死活……”。她只是老爷的一点消遣,老爷从没拿她当过回事,更别说考虑纳她为妾——而这是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丫头的一辈子的希望。 而老爷,这个大院里的统治者,却从没露过正脸,不是远远的一个远景,就是黑暗里一个模模糊糊的脸。他仿佛是这里的帝王,妻妾成群,为他而争风吃醋,为他而勾心斗角。但到影片的最后,我都不知道这个老爷长什么样子,他从不露面,却无处不在,他就是这群女人的一生,他就是这群女人的一切。他挖了陷阱让所有人跳进去,他同化着一个又一个有反抗精神的女人,他得乐这一切,这一切又对他俯首帖耳。他正是这吃人的礼教的化身。所以他面孔不清,所以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因为他代表了太多太多这样的人,这样的大院,这样的家法,这样的种种礼教。有太多太多这样的小世界,他是君王,他是许多人生命的中心,他可以剥夺这个小世界里一切人的一切权力,让你死,你就得死。反抗无用,只能百顺。 这个大院里所有女人都是受害者,然而她们却在这个巨大的牢笼里斗的你死我活。她们自相厮杀着,却没有发现老爷的冷笑——他根本不在乎死几个姨太太。 于是萧煞的秋也过去,冷寂的冬也过去后,第二年夏天,在迎娶颂莲的那个季节,陈家又新迎娶了一位五姨太。就像是命运的轮回般令人叹息。又一轮新的苦难开始了。 整个影片中都没有出现春天这个季节。导演告诉我们,这些女人没有春天。她们永远活在萧煞的季节里。没有阳光,只盼望着红色的灯光,永无出头之日。 所有的场景都是在那一座大院里拍摄完成的(倒也省事),其用意是这些女人永远都无法逃脱这个牢笼。三

姨太出去了,但也没有拍摄她在院外的场景,但其结局就是被人绑着回来。逃出这个牢笼的女人,有着悲剧的下场。这便
是导演的用意所在。 那房顶上徘徊的四太太,渴望接近天空(自由的象征),然而她在房顶疯掉了——那座死人屋也在房顶,最接近天空的地方,也是最接近天国的地方。对这些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来说,死也许是离开这里的唯一方法,也是最终的救赎。 “什么好不好,本来就是做戏,做得好可以骗别人,做不好只能骗自己。” “人和鬼只差一口气,人就是鬼,鬼就是人。” “在这个院里人算个什么东西,像猫像狗像耗子,就是不像人。” 在这个没有春天来到的院子里,只有那一次又一次挂起的大红灯笼还在无声的控告着。


大红灯笼高高挂

电影是个奇妙的东西,一张张胶片下,闪烁着一个个具有时代性的魅影。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亦或坚毅,亦或猥琐;他们有着不催的意志,亦或强大,亦或卑微。而现在,让我们跟随导演张艺谋的镜头,一同走进一个宅院里。去看看那里上演的悲欢离合。这是一部关于女性思想解放的影片。“叛”“逆”“从”“痴”“狂”“恨”,这些女子挣扎过,但是,宿命天定,红颜的薄命终究与苍凉的天际化为同物。大红灯笼高高挂起,夜来临。。。

这是一部深受好评的影片,在1991年获得了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在片子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张艺谋导演的深沉与智慧。导演在片中塑造的形象,一改女性的柔媚,把片中女子塑造成一个个试图对封建礼教说“不”的人物。可是,戏剧化的安排并不能颠覆那个时代背景下女人的命运。

片子里,红灯笼成了一种欲望的象征,它指代的是奴隶制社会的对于权力的渴望。二太太卓云,费尽心思的讨好,得到的是她的老爷一房太太接一房太太的迎娶;三太太梅珊,不甘寂寞与高医生偷情,她试图反抗这种生活现状,却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四太太颂莲,本是一个清高的大学生,代表着新鲜的能量与气魄。可是她却在这种权力的支配下迷失了自己,被生活所同化。她也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是无法坚持自我的那些人的缩影!就连丫鬟雁儿都卷入这场纷争中,她的嫉妒、怨恨,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看了这部片子,不禁同情起旧时代的女人们。她们的生活没有自我,只是一贯的服从,三从四德的思想让女人们成了奴隶,精神奴隶,肉体奴隶。片子一开始,就看见颂莲端端正正的坐在镜头前,说着“女人,不就是那么一回事么”。固定近景的拍摄,将颂莲的位

置放在画面的几何中心处,使画面显得呆板,这有点破坏画面美感的嫌疑。却巧妙的表现出了女主角的无奈与挣扎。稳座在那里,平视着镜头,从嘴角牙缝
里迸出的那些话,看得出她内心存有反抗和叛逆。就是这份倔强,与当时社会有点格格不入,也为以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还有一处细节描写,是颂莲站在篆字碑文前,那些带有古朴风韵的篆字,像是旧社会的魔爪一般,将她捆绑在一个难以脱离的命运里。

红灯笼的高“挂”,代表着被宠幸着,可以随意支配人,可以点菜,可以在他人的嫉妒中生活。而“落”下的灯笼也就无形宣判了院中女人的命运是注定孤单的、寂寥的。木锤“锤脚”这一设计,恰到好处。女人们等待被老爷宠幸,她们把这种等待变为对“锤脚”的向往。这里便隐藏着一种情绪,到底大院女人需要老爷的爱多一点呢?还是需要一种至高无上的虚荣多一点呢?于是,几房太太互相争夺着、打压着,抢着取悦老爷欢欣,积极的给老爷生孩子“传香火”。原本是枯燥的生活,也在女人虚荣的争斗下变得有声有色起来。

这部片子最大的亮点就是画面。颜色的冷热色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红,灰,白三色便勾勒出导演心中压抑的情绪。

红色代表着喜庆、奔放,红灯笼代表着吉祥。整个片子的就是在这样隆重的气氛下展开的,这种红色给宅院里的女人们带来的是深重的苦难。一簇簇红光聚在一起,让人有种被灼烧的感觉。而与大红色相对的便是屋顶、天际的灰黑色,这样的颜色给大院罩上了一层恐怖的气息,结局的悲情色彩仿佛是早有伏笔。白色的出现,令片子出现一种绝望的、窒息的感觉。皑皑的白雪,能覆盖大地,却无法掩盖宅院里女人的争斗,掩盖奴隶制度下人们对欲望、权力的崇拜。

片中,“老爷”的部分始终没有正面的诠释,全部的拍摄都是侧面或者背影。这种只闻其声不加其“面”的人物设计,给观众一种好奇感。而这个关键性的人物,时时刻刻都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和气势。“老爷”这个人物是封建社会的代表,他观念守旧,思想单一,以金钱、权力来残害女性。影片拍摄的对象虽是陈家,却也缩影了旧社会下,有钱人家的普遍现象。在“老爷”眼中,女人就只是美貌与服从,没有什么地位可言。从这个角度来看,女性的命运是可悲的,可悲到仅是一个生活的附属品而已。

《大红灯笼高高挂》取景于具有浓厚晋商情节的乔家大院。在叙述故事情节时,也像我们展示了晋商文化深刻、厚重的一面。再加上画面的考究、灯光的变化、极具内涵的色

彩、庭院式的住房、演员的出色表现,不管从哪方面,都是一部上乘之作。张艺谋导演把我们带入一个有着时代特征的故事里,看尽深深宅院里的悲喜离愁。陈家的大院子里,太过冰冷。太太们
的小院子里,太过孤独。唯一散发着生活气息的便是高悬在屋顶的红灯笼。每个人心里都需要一盏灯,它会给你指引一个美好的地方,让你无忧的走下去。每个女人都需要一盏灯,它会给你一个预定的幸福,让你顽强的走下去。大红的灯笼就那么迎风悬挂着,挂在了历史的昨天里,挂在了追求幸福、渴望平凡的女人心里!



(一)



《大红灯笼高高挂》,场景是令人寒颤的大院乔宅。电影里面的颜色冷热基调反差尤其大:窒息的大红色、恐怖的灰黑色、凄凉的惨白色,圈住了女人们的生活环境,使故事情感显得格外紧张。

影片中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红色,火红的大灯笼本是节日的象征,但在女人眼里却是显得那么的刺眼。我认为,红色预示着女人不幸的开始,一个命运将被封建主宰的征兆;影片从头到尾都没看见过宅院主人的脸面,但他的身影却是无处不在的。就像黑暗封建势力,虽然表面上无迹可寻却处处可见。黑暗封建势力操控这一切,女人们无处躲藏。在灰黑色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在那诡秘的死人屋里,都是显得那么得恐怖。冬天,白雪皑皑,乔氏院落,女人们的勾心斗角愈加强烈。一切的是是非非在铺天盖地的白雪中显得如此凄凉可笑。白色掩埋了一段段可悲的故事,但却掩埋不了女人们心头的凄凉和恐惧!

除了鲜明的颜色以外,声音方面绝对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一会儿是紧密急促的京剧锣鼓点,一会儿又是“西皮”腔被拖长了的女声伴唱。剧出身的二太太的几段唱腔在影片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甚至到了故事结尾,突地又放起她的清唱,飘渺的歌声带有一些恐怖的味道,这种恐怖作用既来自于她死后的鬼魂,又是暗示旧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片中紧密的京剧锣鼓点颇有空间感和爆发力,同时对白没有出现任何失真的现象,清晰的对白很好地表现出演员们比较有特色的嗓音与性格。尽管故事里的老爷一直没有出现正脸,但是他的声音却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那种从背后发出指令的威慑力,虽然看不见,可是却无处不在。影片本身也没有过多声音重叠的场景,也没有任何后期添加的音效,比如为了显示黑暗势力的统治地位,一直没露面的老爷的对白就比较简单,却非常有效果,仿佛老爷并不存在,却掌握着大院中每个人的生死。无声风格对听觉的要求不是很高,只不过导演

很好地利用了京腔和锣鼓,与利用大红灯笼如出一辙,因此在声效上对整条音轨没有大的考验,各个声音根本不会相互干扰,修复之后则更是近乎完美。



(二)

颂莲的继母和宅院老爷没有正面的镜头,电影里表面上没有他们
的身影其实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是代表封建礼教的符号,是残害女人们的罪魁祸首。

陈老爷成为一个封建家族家长的代表和缩影。导演仅需将镜头聚焦于陈家,却使一家一族的规则运作具有了一种普遍性,成为对中国旧时千万个封建家族的概括,并从家族延伸到当时的社会。由此,规训过程在影片中又有了横向存在的反映。这使得影片具有了一种张力,使影片所反映的繁复的个体性“规矩”上升为一种文化表达。

《大红灯笼高高挂》实在是一部很好看的片子,每一个画面都制作得极其考究,丰富的光影变化、明丽纯净的色彩、漂亮的人物、极富中国韵致的庭院房舍,构成一幅幅富艳精工的图画,再伴以别致的背景音乐:迷醉。那么除了这些,我们还看到什么呢?一个有钱人家的5个漂亮女人为“争宠”而互相倾轧、仇恨,而结局不外或死或疯的故事,这故事并不新颖但很有意思,因为它由一系列点灯、闭灯、封灯的仪式,点菜、捶脚、闹鬼的“细节”构成,即使对于中国的观众,也算得上是新奇了。除此之外,导演似乎还力图使我们看到悲剧的根源——某种深植于文化中的观念、陋习。



(三)

角色的性格几乎都和封建有关,人性不知不觉就被封建势力所扭曲。

大太太:最最传统的女性,没有任何特征。片中她的言语都是很封建的,比如四太太要求她惩罚丫鬟,她就说按规矩办事。

二太太:就是她暴恐怖!!长得很慈祥,对人尤其和善。但心肠最最恶毒,人面兽心或者连兽也不如!!可能在封建势力面前,她只想站稳自己的地位,而不择手段。

三太太:倒觉得她本性不坏。可以说其实她是片中比较反叛的角色。为了自己的生活,选择高医生,在当时这种行为和是封建是相抗的。

四太太颂莲:不知道把她定为什么性质好。只能说她个性、好强、泼辣。但却是个不深谙世道的姑娘。

老爷:个人认为未露出真面目的老爷是本片最好的构思。在暗处,看似屋里的主人,主宰这一切。实际也被现实主宰着。

雁儿:占欲心极强、倔强。但遇事一样的害怕。和颂莲有点像。

只是新过门的五太太那张稚气未脱的脸与那句与她面容极不相符的"那女人谁阿,她干什么呀?"让人看到一年前的她。



(四)

封建制度扼杀了年轻的生命和

美丽的爱情。

《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方面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进行了批判,一方面也继承了部分鲁迅对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恐怖手段描画。这可能主要归功于小说原著和张艺谋邀请的一些理论界人事参与。影片具有很强的象征和寓意,在那个时代表现了人们的某种心情。
对于过去的封建势力灭杀人性和生命的行为,都被他放到了黑森森笼罩着的封闭的院落。在无处可逃的空间里,巧妙的展示着深层的寓意。而大红灯笼这个中国传统的象征物体,不是代表着希望,而是暗喻了被控制着的人性和权力人物的存在。

在封建势力的无形迫害下,女人们不是被扭曲了就是被摧残——颂莲的反叛和好胜性格,终使她败在笑里藏刀的二姨太手里;家庭中的争宠风波,导致女侍冻死,三姨太被“家法”吊死。旧中国妇女的种种命运,都在这个陈家大院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我无意中发现,封灯的布套图案画有龙,这不得不强调旧社会男人的地位,感觉就是民间的皇帝,这是和女人们极度反差的。当最后一个镜头宅院老爷娶进的五姨太出场时,我顿时感觉:女人的地位在封建时代是如此的卑微!

1,这是一幕老人以金钱、以权势、以传统制度,蹂躏少女的悲剧。

女人若是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可以说是不幸的,若是生长在中国封建传统社会里,那就是不幸中的不幸。

1920年代的中国,拥有大学学历的颂莲,为了家中生计,被迫嫁到大户陈家当姨太太。排行四姨太的她,在与上面三位太太,各自的互动下,看到了人生的百态,也学习到人性的丑陋面。本片对女人之於性爱、忠贞、阴险…等面向,都有深刻探讨。

十九岁在念大学一年级的颂莲,因丧父,家况坠日,贫境无奈辍学,为满足继母之要求,为了钱,嫁给陈家作四太太。颂莲“新婚”之夜,红灯笼照得里外通明,红艳娇媚。在那黑影中,走出一个老人-----陈老爷。这一人物,始终没有正面面对观众,但他苍老的声音,却在发出不可违背的命令。颂莲含辱举灯,让老爷欣赏自己,含辱在灯火通明下,与陈老爷同床共枕。然而,颂莲却渐渐适应妾的生活,转而千方百计,对二三房的挑战作反击。迷醉陈家“被捶脚”的享受,追求支配欲望,追求作高等奴隶,在老爷对奴隶的压迫,和残害奴隶的行为中,造成了几度人劫。

由於颂莲的丫环燕儿的告密,颂莲假装怀孕,以取宠於老爷的计划破产,被老爷以欺主之罪封了灯。被迫害的颂莲,为了报复燕儿告密,将燕儿在自己房中,「偷挂红灯笼」的违规事情揭露出来。按老规矩办事,

结束了燕儿的生命,燕儿死了。但死了比活著强,颂莲则虽生犹死,借酒浇愁。大少爷来看她,她对大少爷感情流露,想挽留大少爷,但大少爷却走了。颂莲醉了,烂醉中吐露三太太“偷情”的事情。

三太太,一个反叛者,冒著生命危险,追求自身幸福,和性爱满足的女性。至少,她的情人「高医生」是她的艺术知音
、情伴侣、性伴侣。这是反金钱、反传统、反礼教、反权势。三太太在被陈家的打手捉回时,脚上著粉红拖鞋,身穿白色内衣,在黑灰色的一群人的推拥下,最后被送往死屋。她仍是一身白,象徵著黑色历史中,人性的美。三姨太死了,这是一个老妈子,捉杀三姨太的结果,是电影刻意要表现的悲剧。被害人有意,或无意地害了人。这也是现代的文革中国,人人都曾是受害者,人人又多曾是主动被迫,有意无意地参与「迫害他人」的迫害者。颂莲,一个被害者,在自己遭受色劫后,也去害了他人,自己的心灵被洗劫一空。

颂莲疯了,人有理智时,却不清醒。像疯子,说假话,你算计我,我算计你。人清醒后,却能说真话。但不得不变疯了,醉中醒,醒中醉。疯时像人,不疯时像鬼,是世界的罪恶,还是人自身的罪恶。颂莲站在古篆字碑文前,意味她的命运,要被这些古篆字,堆砌出的监狱,囚禁终生。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 把生命和现实中的历史,纠缠在一起。

颂莲等候老爷的挑选,一个老汉像戏子,双手提著灯笼,迈著碎步走来。主子占有众多奴才的占有感和虚荣,奴才的得意和失意,写尽了人生的虚幻和荒唐,社会的险恶和虚伪,人生如戏,人生如梦。

颂莲大学生的身份,说明她的言行,有不协调的地方。影片表现了野蛮对文明的蚕食,环境对人生的畸化,厄运对健康灵魂的蚀化。在封闭的社会家庭环境中,多数人容易改变自己,适应环境,随波逐流。只有很少的人,久经磨难,才能度过劫数和考验,成为领先人才。

老人以金钱、以权势、以传统制度,蹂躏少女的悲剧,以钱劫色的封建妻妾制度,无耻和卑鄙。这种畸形化的追求欲,非人性的情爱之欲,而是牺牲人性的情爱之欲。以青春美色,以奴仆愚忠,以个人尊严,以人的权利,以这一切人生可宝贵的东西,被社会无情剥夺。或自我被迫,或自愿放弃,获得被捶脚的权利,牟取点灯、点菜的权力,做稳奴隶的权力,支配其他奴隶的权力。

2,这是一部野蛮对文明的蚕食的悲剧。

野蛮对文明的蚕食,环境对人生的畸化,厄运对健康灵魂的蚀化。在封闭的社会家庭环境中,多数人容易改变自己

,适应环境,随波逐流。只有很少的人,久经磨难,才能度过劫数和考验,成为领先人才。

争斗使生活充满沉重压抑。在一个封闭型的社会环境中,内斗是不可避免的恐怖。戏化的人生,待人以诚,反得其诈,待人以诈,反得其诚。人就是活著的鬼,鬼就是过去的人。

日常生活中的演戏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戏化的骗局。演戏是装假,是骗人,是戏化的现
象,使人类失去真诚。人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骗人骗己。逝者如斯、人生如梦。

老爷对妻妾的宠幸,是荣华富贵的象徵。在大红灯笼下,大小奴隶们,对支配他人的渴望,对主子宠恩加身时的得意;大主子对小主子的排斥和打击,小奴隶利益,大奴隶的力量,对二奴隶的打击。谁点灯,谁点菜,谁享受权力。木锤捶脚声中的岁月,原本是枯燥乏味的,但却因了有这些争斗,而有声有色。争斗使生活充满沉重压抑。在一个封闭型的社会环境中,内斗是不可避免的恐怖。

众打手抬著三姨太走向死屋的镜头,动作紧急,但过程长而慢,有难抵目的地之感。结尾有如「黑泽明」近期电影,对人类普遍悲剧的诘问。导演对时空感的淡化,使二十年代的中国故事,和当代中国,形断意联,具有深刻的讽谕性。

电影中的对白,凝聚了人类社会的悲哀和虚伪。演戏演得好,骗人,演戏演得不好骗自己。这是戏化的人生,待人以诚,反得其诈,待人以诈,反得其诚。人就是活著的鬼,鬼就是过去的人。戏化的人生,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总悲剧,但又超越中国的特质,变成了人类普遍悲剧的缩影。

畸形化的追求欲,是牺牲人性的情爱之欲。一切人生可宝贵的东西,被社会无情剥夺。或自我被迫,或自愿放弃。追求支配欲望,追求作高等奴隶,在老爷对奴隶的压迫,和残害奴隶的行为中,造成了几度人劫。

人性的劫杀,野性的爱欲,践踏人性,践踏自我。每个人心灵中,都是一片黑暗,在现代社会的愚、欲、钱、权的包围下,被虚荣诱惑,我们有时不也如疯子、傻子?新苦难的循环!从人性的劫杀,到野性的爱欲描绘,从践踏人性的揭露,到践踏自我的荒唐,皆带来警世醒人的启迪。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淡朴归真,体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现实面。每个人心灵中,都是一片黑暗,在现代社会的愚、欲、钱、权的包围下,被虚荣的红灯笼所诱惑,我们有时不也如疯子、傻子?

导演淡化时代,强化象徵艺术,揭示日常生活中的演戏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戏化的骗局。演戏是装假,是骗人,是戏化的现象,使人类失去真诚。人们为了达

到目的,不择手段,骗人骗己。导演擅长表现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大量采用主观视觉镜头,近景和远景的突兀交替使用,夸张的对比手法,也被反覆使用。影片中的音响效果夸张,给观众一种逝者如斯、人生如梦的感觉。

3,这又是一部在光明之下的恐惧电影。

《大红灯笼高高挂》并没有一开始就揭示恐惧,退学的女大学生象林黛玉进大观园一样,嫁到了豪门大院,一步步观察着这个财物丰腴
的家族。当她意识到恐惧的时候,她就疯了。影片的老爷一直没有出现正脸,仿佛没有存在,但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背后的黑暗势力就发挥作用。影片和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有些相似,黑暗势力无处可见却随处可见,随时可以致人于死命。在这部影片里,张艺谋已经少了许多热情,而是多了很多勾勾搭搭偷偷摸摸的细节,对于黑暗势力也显示出无可征服的恐惧和冷静,让那些人物自生自灭。

大红灯笼的 「挂」和「落」是象徵,是各妻妾的地位,和对其他各房,关系变化的标志。各妻妾的荣辱宠幸,失宠遭贬,皆集中表现在这点灯、灭灯、与封灯上。谁有了挂灯笼权,谁就有了主子以下的最高权力。因此,争夺挂灯笼权,压制打击竞争对手,媚悦主子,争相为他生儿子,以稳固自己的地位,成了二三四房生活的核心内容。颂莲在得宠时,对自己依附在老爷身上的权威,淋漓尽致的发挥,对脚被轻捶的瘾劲,显示了奴才的麻木。

阴冷颓废的陈家大宅院里最能引起观众视觉冲击的莫过于那一排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冷色和暖色的强烈反差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影响,发人深思。硕大无朋的大红灯笼由始至终都贯穿在整部戏中,影片主要讲述颂莲这位女性如何从最初的得宠到最后的失宠、疯狂的婚姻悲剧故事,而这一切又很巧妙地体现在点灯——吹灯——长明灯——封灯上,这样“灯”就不单纯是影片中颇有造型感的视觉元素了,确切来说它已成了一种意象化的符号。就算是捶脚、捏肩、点菜这样一系列程式化的动作也是与点灯息息相关的,在哪房太太的院子里点等,哪房太太就有权利享受生理和心理的满足感和快感,因此在陈家大宅院里几个活在绝对封闭空间里的几个女人为此疯狂,包括小丫头雁儿。用某个评析家的话来说“女性的生存本能与人性深处最隐秘的贪婪、虚妄、恐惧甚至因此而来的苟延残喘都在这几盏灯笼里被照得如此清楚。”逆来顺受的琉如,笑里藏刀的卓云,红杏出墙的梅珊,倔强的雁儿,甚至包括“新女性”——敢干抗争的颂莲……无不成为旧式婚姻的牺牲品,对“点灯

”的渴望其实就是对生存的渴望,但男人并不这样想,年长的陈佐千不可侵犯的权威已具体地呈现在大红灯笼的肉身上,女人为男人争风吃醋、头破血流,但在男人眼中,女人只不过是一只随手可捏死的虱子,实在令人寒颤,深刻地揭露了夫权制社会中妇女悲惨的命运。

影片中充满大院子的恐怖,和小院子的凄凉荒僻,散发著难以躲避的死气。整个大院子,没有嬉闹小孩的出现,活著就脱不了陈旧的历史。层峦迭峰的房脊,象徵沉重的古
中国,对於活人的中国,难以逾越。颂莲成为疯子后,在院子里徘徊的景象,意味著封闭的灵魂,窒息在凝固的空间里。颂莲疯后,老爷又娶进五太太,一片大红大喜中,新娘子的稚嫩气和薄命相,预兆著新苦难的循环。



大红灯笼高高挂 哥特式的梦 发布于: 2009-11-30 19:57


一个旧社会的中国女大学生颂莲,因家庭原因嫁进了典型的旧社会豪门陈家。颂莲成了陈老爷的四太太,她在陈家的高墙大院里受尽封建规矩的压迫和姨太间争斗的迫害,最终精神崩溃,只作了一年的姨太便永远逃不出这高墙大院。这个故事正是张艺谋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本片在外延上对封建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其核心本质远不止于此,张艺谋导演与苏童原著(原著的言外之意更明显)所探讨的除了封建的恶,更多的是这封建恶的来源,这来源是人心,所以,主创们想说明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封建并不源自礼教,而是人心,因为所谓的规矩,不过是由争斗的胜者所制定。
本片的主人公是巩俐饰演的颂莲,在片中,颂莲不只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的新思想者,更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女人和争斗中大起大落的最终败者。当她暂时胜利之时,规矩便围着她而制定;当她失败时,规矩就成了封建并最终压垮了她,颂莲的人生起落正是创作者的意图之表现:或许所谓的旧社会便是败者永远地活在“封建”中,胜者继续与其他人玩着制定规矩的游戏,从另一角度说,颂莲和惨死的三太梅珊最终都胜利了,因为她们不用再玩这根植于人心的封建游戏。而红灯笼这一“暂时胜利”的标志还会在旧社会中延续下去,因为那是个特权者与胜者统治的世界,陈老爷这种人会不停利用“封建规矩”这一手段来满足自己那沉浸于欲望的心。
针对这一尖锐又极富辨证性的意味的主题,张艺谋导演使用了大量外化且风格浓烈的导演手法,虽有点过于外化却用得比较到位,可以说本片是张艺谋导演风格最为成熟的作品。
首先是在视听和剧作的结构上的处理。创作者将本片分为了四个大段,即院子里的

夏、秋、冬和第二年夏天,张艺谋导演及其他主创刻意地使这高墙大院里“没有春天”,利用“春”这一美好意象的缺失给了封建旧社会一个下马威,这就是本片的外延,即批判封建社会的体现。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夏、秋、冬在生活中各自的猛烈、艳丽和清冷的视觉特点将颂莲在院中争斗的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第二年夏天”的使用使结局与开头“夏”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让本片难得地拥有了一种封建社会中的宿命感,促使了影片主题的升华,也就是从
对封建的批判上升到对其中人物宿命的探讨。
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恰当的景别选取和景别内的适当取景让本片升华的过程中多了许多质感。在本片中,有许多镜头是中景以上景别及画面左右极对称的取景方式相结合,例如颂莲第一次进入陈家大院时,张艺谋导演将她置于全景的纵深中,这样就使得影象多了一些隔离感,再加上左右极对称的高墙取景,让观众感觉到颂莲在这个场景中的受压迫感。这种镜头拍摄方式在影片中的多次出现,极明显地表现出这高墙之内的封建与争斗带给颂莲等人的压迫,也让观众觉出了几丝冷酷的意味。而本片的许多人物关系也是在景别与取景的恰当选择中体现,比如梅珊与颂莲打麻将的一场戏就是通过梅珊与高医生的双人中景镜头暗指出两人之间关系的不正常,由此推动剧情。在中远景为主的的景别组合里,张艺谋导演对特写的使用是极为克制的,所以本片仅有的几个特写便是解读本片人物关系的关键。第一次特写是颂莲继母催促她她出嫁的镜头,第二次是颂莲与大少爷飞蒲第一次见面,第三次是颂莲准备剪掉二太卓云耳朵时,第四次则是颂莲看着挂进二太院里的红灯笼,第五次是飞蒲与颂莲的分别,最后一次则是颂莲在死去的梅珊房里之时。这六次特写将颂莲最重要的六次事件展现出来,也通过颂莲从正常到疯的过程将旧社会之人受封建压迫之事完全展现出来,这也是由批判上升到其本质的展现。
塑造本片中人物及表达主题的另一个手法是利用色彩将人物状态外化。除了在不同情绪的场景选择不同的冷暖色调,本片还利用了人物衣着的变化来外化人物。陈家四位太太在衣着上的性格与状态外化更为明显,一直都是城府很深的大太太和二太太一直都穿着颜色复杂的丝质衣物;而三太梅珊起初的全红丝质衣物到中段的彩色衣物直到后段的淡兰色衣物以及死时的全白色衣物便是叙述三太由得宠、骄横到城府渐深再到渐渐看淡直到最后非正常地凄惨地死去的过程;同样,颂莲的衣服颜色则是白、彩色、淡蓝

又到最后的白,这样的使用方法与塑造三太方式相同,道出了颂莲由纯净到争夺到看淡再到最后“轮回”的过程,这样的人物塑造使得导演意图成为司马昭之心。
本片表达主题的最重要手法在于对声音的杰出使用。本片中大部分的声音使用目的在于对画面的强调或对氛围的更深塑造,比如颂莲进入陈家时的混响,侧面体现出陈家的大、幽、无“人气”。除此之外,声音的使用在本片中有四大突出之处:1。声画对比以增强表达意图。如颂莲去陈家的路上,导演使用了传统的喜庆婚乐,而画
面上的颂莲却是一个人在冷色调的树林大全景中孤单地走着,这样的声音与画面的不统一使得颂莲的婚姻在一开头便披上了悲凉的外衣。 2。对事件的推进。片中导演让锤脚声成为了老爷的宠爱也就是争斗的目的的象征,便利用了这些推动了人物关系和剧情。 3。情绪性音乐的适当使用。如本片在雁儿跪着将死时和梅珊被杀时使用了相同的音乐,将颂莲的恐惧与悲凉准确地展现出来。 4。画外声音的使用。这也是本片主题体现的最重要之处,导演利用这种手法将颂莲继母和陈老爷两位“封建”中的特权者塑造得鲜活异常。在影片的第一个镜头里,画面只是对颂莲的特写,但真正掌握颂莲命运的继母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因为观众无法看见画外的继母,反而无形当中将继母的统治地位体现出来。而这个方法对陈老爷更甚,虽然是主角,导演却一直让他在画外或将他置于大全景中,使整部影片中观众都看不到其脸,只能听到他控制一切的声音,使得他的“统治者”符号化和统治地位更为明显。也露骨地道出了这个问题:有权有势的人自然成了统治者。
全片在塑造人物和叙事上,虽外延为批判封建社会,但其本质是讲述旧社会中人物不断争斗而胜者掌握“规矩”。虽然大量外化的手法让外延显得特别明显,但其各种视听和剧作设计真正想体现的是:封建不源自礼教,而源于人心。
7 .8 / 8 .9

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

影评(154)

收藏(856)


分 享时光好友邮件地址其他网站复制链接回复 (18) | 收藏 (3) | 4000 次阅读 |
标签:大红灯笼高高挂
下一篇:东方快车谋杀案 >> << 上一篇:蝙蝠(一)
写的好 2009-11-30 20:28 这个片子还是好早以前看的,当时给我影像最深刻的就是这个陈老爷一直被放在远景的位置,或者就是在面前加个遮挡物,反正就是看不清他长得什么样,不知道马精武在拍这片的时候是不是很不爽,貌似那个大太太也是,我一直看不清她长什么样。片子的用色可能也是老谋子所有作品中最出色

的之一,大部分时间的色调都是冷的不得了,感觉像黑白片一样,这到更突出了那些红灯笼的“红”,而颂莲第一次遇见大少爷的时候色调就变得非常暖,不知道记得对不对,好像还用了好几个正反拍的特写。老谋子那时候的片子我真喜欢,像红灯笼啊,菊豆啊,活着啊,现在咋混到要靠小沈阳来赚钱的地步了捏?

--------------------
唯有那冷眼旁观的镜头能还世界以纯真的本貌!
回复 展开 发送消息加为好友查看资料
马丁也抒情

2009-11-30 20:36 周老师认为这部电影是老谋子风格最成熟的作品,虽然我个人更喜欢《活着》,但是论
张艺谋风格,最成熟的应该还是这部。色彩、声音处理乃至镜头切换方面都很纯熟,红、黑这两种颜色可以说是用绝了。而且,一个如此戏剧化的背景(大院)里捣鼓这么久还不觉得闷,也是很彰显功力的。
只是这一类型的电影我不太喜欢,俺觉得电影发展这么久了,还在玩象征、夸张那一套现在看来就没太大意思了。

--------------------
文明正在衰退 展开 发送消息加为好友查看资料
哥特式的梦

2009-11-30 20:52 呵呵,其实我还觉得这些电影看多了会憋屈得慌,太压抑了,不过对于学习,还是很有帮助的。

--------------------
唯有那冷眼旁观的镜头能还世界以纯真的本貌! 展开 发送消息加为好友查看资料
马丁也抒情


2009-11-30 20:55 18年前- -

此回复来自红花会(3H)群组
--------------------
一如梦境,一如倒影。
回复 展开 发送消息加为好友查看资料
John Daisy

2009-11-30 22:00 ? 18年前怎么啦?

此回复来自红花会(3H)群组
--------------------
文明正在衰退 展开 发送消息加为好友查看资料
哥特式的梦


2009-12-03 19:18
有些设计过于繁琐了


此回复来自周黎明留言版群组
--------------------
领着我,走向那些 曾经的,生涩胆怯
回复 展开 发送消息加为好友查看资料
武束衣

2009-12-03 19:26 是很繁琐,而且感觉“象征味”太浓,总感觉差一些余味。
所以这类电影我都不太喜欢。

此回复来自周黎明留言版群组
--------------------
文明正在衰退 展开 发送消息加为好友查看资料
哥特式的梦


2009-12-03 20:05
这样的分析我们永远都需要。


此回复来自周黎明留言版群组
--------------------

回复 展开 发送消息加为好友查看资料
放放


够专业 2009-12-04 23:51
拿去考试的时候得高分!哈哈!


--------------------

回复 展开 发送消息加为好友查看资料
GK


写的好 2010-02-03 23:50

影片象征太多 ,那怎样的手法算是进步呢【麻烦楼主给回答一下】




--------------------

太过鲜艳德爱情终将凋零
回复 展开 发送消息加为好友查看资料
?lizer_林作

2010-02-04 13:17 不好意思,现在在外地用手提上网很不方便.
你提出的问题我想一下,回家后再回复你.到时候我们再探讨.

--------------------
文明正在衰退 展开 发送消息加为好友查看资料
哥特式的梦

2010-02-05 18:32 好的 谢谢了

--------------------
太过鲜艳德爱情终将凋零 展开 发送消息加为好友查看资料
?lizer_林作

2010-02-10 13:38 什么是进步的手法?这样的把手法分成了高低当然是不太合适的,毕竟各种各样的手法都能玩出震撼人心,这样的影片,我当然都赞。
但是,我们一定要有
开放的眼光,明白电影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曾经,电影初生的二、三十年,甚至是五、六十年内,电影总是被人们视作娱乐和消遣,那时只要能拍得好看,很多时候并不在乎手法,因此才有了类型片的出现。但,当逐渐接近二十一世纪,直到现在已在二十一世纪停留十年,越来越多比电影更有娱乐价值的东西不断出现,电视节目、WII、网游。。。这时候,人们便开始重新审视电影的价值。
实际上,电影的价值一直都没变,只是曾经只让人们看到了它其中的一、两面。电影的价值不仅是娱乐、不仅是故事片的价值,更是影像的价值,是一种媒介的价值,而媒介也可以有艺术的价值,电影艺术才涉及到了手法的高低。
手法不是无高低可言么?话是这么说,但是,手法对于不同的媒介来说,仍是有高低区分的。前提是电影工作者们确确实实的有着低调的自信,将电影艺术与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等等摆在同一个位置上。或许你会问我,媒介都不一样,为什么要摆在一起比较?媒介当然不同,但是我们要把眼光放在媒介的接受者——观众上。观众并不只从电影中获得各种启示,他们同样会从文学、美术等艺术上获得,这便是该比较之处。无论是什么媒介,他们传达的都是人类的情感,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方式不同往往会有对接受者的影响不同,对人的影响不同才有了高低之分。
这样说来,各种媒介以及它们作为艺术,不是更应该发挥自己媒介本身的优势么?这样表达出来的东西不是才比其他媒介表达的相同东西更有力量么?
抓住电影的本性和特点,这样的手法便是“进步”的手法。象征并没有错,可问题是我们最终还是要谈到电影的接受者观众上来,影象本身很暧昧,正如生活,所以当其中充斥着象征时,我不认为所有观众都能体会到,况且,象征这种东西用在美术作品上会因为其构成的相对单一而更易让人发

觉并有着更强的力量。用在电影上,显然晦涩还不一定表达到位。(当然,肯定有象征用得极好的导演,比如,近点的科恩兄弟,但他们并不只使用象征。)
影象直观而暧昧,正如生活,那影象本身的气质不正是需要像生活一样才更有力量么?我指的是“瞬间的真实感”,虽然所有的影象因素都是经过设计的。
这也是《一一》《步履不停》这类电影往往更有生命力的原因,也是希区柯克为什么能将恐惧植入观众心里的原因,因为他们都是直接利用影象本身的特点。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挺忠实苏童的原作《妻妾成群》的,冷冷的,没有感情,只有明争暗斗,只有最后垂死的落寞。

男性作
家似乎更容易冷眼旁观。也许苏童也觉得颂莲是需要爱的,所以为她安排了大少爷。可是,却也是爱不起、不能、不敢爱的人。三姨太是渴爱的,不仅想办法霸着老爷,还有了外遇。城府最深的二姨太把自己的爱孤注一掷在老爷身上,无所不尽其极。貌似都是因爱而来,但是,看着却只觉得冷漠。因为,那些以爱为名下的种种行动,其实是占有欲,比着谁比谁能拥有得多一点罢了。

电影中的颂莲总是一张漠然的脸。似乎什么都看透了。其实,看透了什么啊?真看透,最后又怎么会发了疯。大概,是因为原小说对颂莲这个人物性格塑造得不够深刻全面,凭着这些故事,任其发展下去而已。



首先,在主题方面,这也是我想谈的最多的,影片讲述了颂莲在嫁入陈家豪门之后,人性扭曲变形的过程,影片表达了封面思想余毒对人性的囚禁于毒蚀。

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良心是路人,此话形容颂莲,最恰当不过,颂莲人性的扭曲,得于两个人,两个理应与她关系亲昵的人,两人分别是,颂莲的继母,还有颂莲的男人,陈老爷。但正是这两个“亲人”,却亲手葬掉了颂莲的幸福与自由。影片中,颂莲的继母自始至终都没有露面,而贯穿始终的陈老爷,则一次正面特写都没有,给人永远的只是一个背影,从导演的人物设置来看,我们可以读出一点,那就是继母和老爷都不是什么光明的形象,而他们在影片中则可视为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他们没有特写,没有露面,但他们却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导演在这里向我们表达这样一个观点:封建的余毒仍在,而且依然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良心是路人。颂莲本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学生,但自从她嫁入陈府,直接或间接在颂莲手中受过伤害的却有三个人,分别是,雁儿,梅珊和卓云,雁儿死了,死于颂莲的揭秘,虽然对于雁儿的死不能

归咎于颂莲,但她对于雁儿的死却又这不可推脱的责任,梅珊也死了,同样死于颂莲醉酒后的告密,相对于雁儿和梅珊,二姨太卓云的那点伤,我们则可以忽略不计了。

与其说梅珊和雁儿死于颂莲之手,但不如说她们死于陈家的“规矩”,死于封建体制的樊笼,因为颂莲也是受害者,是陈家“规矩”的受害者,是封建礼仪制度的牺牲品。

在影片中,我们反复的可以看到一道程序,那就是点灯、挂灯、封灯。还有,我们还可以从管家陈百顺和二婶的的口中反复听到一句话,“按照祖上的规矩!”规矩,规矩!到底什么事规矩?在陈家,点灯、挂灯、封灯是规矩,陈老爷的话就是规矩!陈家的高墙大院就是规矩!

在陈家,规矩是不能违
背的,违背规矩的,都被吊死在那屋顶的小石屋里面,这是唯一可以逾越陈家高墙大院的存在。

然而,违背规矩要死,那不违背规矩的又过的可好?在陈家的高墙大院里,剩下的就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已经麻木不仁,“|看淡了生死”,大太太是这样的人,管家和二婶都是这样的人,除了这样的人以外,还有一种,那就是颂莲!而她的疯,则是证明了是怎样的一种结局。

影片中,我们可以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镜头,一个四合院,或者是一扇门,再或者是床四边的帷幔,但无一例外的,它们的形状都是一个“口”字型,口,加之处于其中的人,则组成了这样的一个字!“囚”!颂莲在其中,雁儿在其中,陈家上上下下都在其中,它囚禁的不仅是人,不仅是人的肉体,更是人的精神灵魂与自由。

陈家的囚笼,不是表明上的高墙大院,而是那一句句祖上的规矩。扩大点说,是封建思想,封建体制,被囚禁在牢笼中的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表现。

俗话说的好,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梅珊和颂莲都是那种反抗型的,但无一例外的都以悲剧收场,梅珊死了,颂莲疯了,看到这里,除了给人一种沉重的宿命感意外,感触最深的则是千年封建牢笼的坚固,坚固的难以想象,任重而道远啊!

与之相对的,还有一批人那就是大太太二太太,还有管家和二婶,我想,她们不是没有反抗过,她们也一定反抗过,只是,她们失败了,然后转而投向了另一边,封建制度的守护者。

其次,再说说镜头方面,影片在拍摄人物时候,多使用中近景,人物只占画面的小部分,而后景则是那高大的陈家围墙,这样的画面,让人感到深处其中的人物的渺小,彷佛人物被湮没在高大的建筑中,给人一种沉重的,不可抗拒的宿命感。

在画面的构图上,画面多为幽闭的四方形,人物至

于画面中心,具有意喻之意,意为:囚!

再次,影片在色彩方面,也颇为出彩,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色彩,每种色彩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三种色彩分别为:红、灰、白。

红的主要物品有高高悬起的灯笼,有颂莲身上穿的袍子,红色,在中国常喻为喜庆之色,除了结婚时两次时候的红灯笼外,影片中红色具有其他的意义,我把它理解为一种欲望,一种被压抑着的欲望,当然,这是我的个人理解。

灰色,灰色是陈家大院的主基调,给人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是一种冷色调,厚重的高墙大院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意为压着众人身上的诸多规矩,意喻封建牢笼坚不可摧。

白色,说到白色,影片中的白色主要是血的颜色,片中下过几次雪,雁儿跪在雪地里一次,梅珊死后一次
,还有结尾处一次。说到雪,这让我联想起一个事物,那就是死人后那惨白的冥钱和白幡;雪,是来送葬的,第一次,它送走了雁儿,第二次,送走了梅珊,最后一次是颂莲穿着学生装走在雪地里,那时,她已经疯了,这一次送掉的是什么,除了颂莲的一切外,还有新娶的五太太的幸福。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影片最后的结局,陈老爷又娶了一个五太太,依旧是夏天,依然没有春天,娶五太太的那天,又下起了雪,这是一个隐喻,预示着延续,是悲剧的延续,同时又是封建的延续。



在这里,我想说说影片中女主人公颂莲的“红灯笼”命运。作为一个现代的大学生的她,本来是代表着对抗黑暗的封建社会的代表,但是当她走进陈家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无法逃避这一悲惨结局,和其他的女人一样,她整天处心积虑于如何在这一场无烟火的战场上取胜。颂莲的言行不协调,正表现了野蛮对文明的侵蚀,环境对人生的畸化,厄运对健康灵魂的蚀化。面对这样的封闭的社会家庭环境,即便是作为一个思想有所醒悟的大学生也是改变环境的感染,为了生存,她也容易变得随波逐流。在这场战场中,她千方百计对二、三房的挑战作反击;迷醉陈家的“捶脚”享受,追求支配的欲望,追求做高等的奴隶。为了争宠,她假装怀孕,可是却被燕儿告密,害得计划破产,还被老爷封了灯。后来,被迫害的她,为了报仇告密的燕儿,将燕儿在自己房中偷挂红灯笼的违规事情揭露出来。按照老规矩办事,那就要了解燕儿的生命。她觉着二太太对她好,把她当姐妹。觉得三太太给她脸色看,把她当眼中钉。但用不了多久,她发现了二太太蛇蝎的本来面目,随着时间的推移,感觉三太太和她才属于同一种人,聪明美丽,对生活心怀更高的

追求,于是虽嘴上总是吵着,心里却结了同盟。她要自己给自己过生日,叫仆人买了酒来。她想起三太太的风流韵事,又为自己连情都没的偷而感到可耻,罐醉了自己,不留神儿把三太太和医生的事说漏了嘴,为梅珊引来了杀身之祸。她受不了了,她不想杀燕儿,燕儿死了。她不想害梅珊,梅珊也死了。后来,她也疯了。

然而,眼前的一切,我们可以怪谁呢?是怪那个小小的红灯笼吗?还是责备生存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当中?软弱的中国市民,即便是一个现代的知识分子,也无法逃脱时代命运的摆布,面对黑暗、腐朽的社会环境,她们变得无能为力。



颂莲与梅珊不同,她是个读过书的知识女性,他迫于家道中落资源投身于旧式的大家族,有意思的是,本该用知识的眼光看待这个大院的颂莲竟也成了和前三位太
太相似的女人。最初那个迈进门槛,傲气倔强的姑娘竟在不到一年的光景中变成了毓如、卓云和梅珊的结合体。不是吗?她身上有毓如的怨恨,有卓云的狠厉,有梅珊的不甘。连她自己都不清楚是怎么了。也许作为知识女性的她本应用理性的角度去审视去反思这个封建大院的所有人和事。可是,近似荒唐的是,最终连她也变成了封建式的女人。

我们总说封建,那么什么是封建?只是一个等级礼法演的令人喘不过气的模式?还是指人性异化后的具体体现?或许,封建根本就是个外在模式,真正的封建却是在人的心里,也就是人对欲望执著时所犯下的罪,既包括对别人犯下的罪也包括对自己犯下的罪。而罪,不过是欲望的狂热追求者。陈家的男男女女,无论是有知识的还是没有文化的,无一例外全都具有着封建性。老爷的专制,太太们的斗争,都是人性的负面在作祟,卓云的自轻自贱,阴谋诡计看似令人不齿,其实也不过是深宅里为求生存的一种方式,她也不过是欲望驱使下一个会犯罪的人偶罢了。

欲望是会膨胀的,而膨胀之后的欲望会触发犯罪。



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光,红红的屋子像喜堂。

这是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场景。

大红的灯笼高悬檐端,似乎代表着喜庆和吉祥,实际上却是蕴含了许多负面的东西。

影片用大红灯笼代替了原作中那口贯穿始终的井。尽管从意象上井吞噬人的作用被小黑屋所取代,但是象征着宠爱、地位和欲望的红灯笼仍旧将原文中所要表达的深意展现出来。

影片从一开始就突出了红灯笼的作用,老爷喜欢在哪个太太的房间过夜就会在哪一个太太的院中、房里点满红灯笼。电影中加入这一元素,将陈家的男男女女的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