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师、学生与价值观

课程、教师、学生与价值观
课程、教师、学生与价值观

对于交往的认识是非常片面的,可以说是他们的交往价值观m了问题。因此,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忽视学生的价值观问题,而要解决学生的价值观问题,使用价值干预是必要的。

那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进行价值干预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第一,要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和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采取不排斥、不批评、不评价的态度。要给学生一个安全的心理氛围。让他们自由表达。学生陈述时,教师耍认真倾听,分析学生价值观产生的原因和形成过程。这样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从而和学生建立起信任关系,学生才敢于、乐于向教师倾述心声。同时,对学生的尊重还会唤起他们对自身价值观的体察、探索和评估,为下一步价值澄清奠定基础。

第二,采用价值澄清的模式,明确价值取向。价值澄清模式是路易斯?拉思斯、梅里尔?哈明、西德尼?西蒙等人针对美国儿童在多元社会巾必须面对多种选择而提出来的,这种方法是可以借鉴的。在:r.作中.我们可以通过谈心、角色扮演、情境体验及阅读短文故事等让学生体验、思考自身的价值取向。通过与学生研讨,帮助学生澄清其价值追求,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后果,并做出相应的改变。

第三,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选择,增进心理健康。引导学生积极地选择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学生消极的、边缘的甚至反社会的价值观进行十预,通过与学生讨论,引导他们作出积极的、负责任的选择,这是由学校的教育方针决定的;二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明确了价值取向,但是到了实际生活中,往往又受到环境的影响,不能坚持自己的选择,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坚定信念。

作好价值干预还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尽量保持价值中立。当前我国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特点,师生之间的价值观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师不保持价值中立,师生就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学生就会拒绝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保持价值中立不是说教师不讲原则,这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必要手段。二是明确干预底线。教师保持价值中立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是需要~些具有相对普遍意义的价值观为基础的,如尊重、诚信、义务、责任、感恩和回报等。各个同家和民族根据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在此基础j二形成了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并对同民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底线。学校是教育机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国家的教育方针,不能放弃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这也是底线。青少年正处在成长时期,他们的理性思维不成熟,价值判断能力差,面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多元价值观念,没有价值底线是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三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价值干预不能越俎代庖,要“助人自医”,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让学生自己选择,帮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不要把教师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当然,也不能因噎废食,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积极的价值观,使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课程、教师、学生与价值观■杜英林

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已经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价值观是形成学生道德观的基础和核心,是社会结构中各种复杂的经济、文化因素整体作用的产物。当前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价值观多元现象,严重地影响、干扰了学生的思想发展及价值取向。作为教育主渠道的新课程已将R标定位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当我们面对青年教师I吁半数以上这一现实情况时。不禁要问,青年教师自身的价值观义树立得如何呢?现实告诉并提示我们:一部分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也

2008年_4期

并不理想。如果能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问题与青年教师的教育问题综合起来思考,如果能将价值观培养同新课程目标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就此探寻其治本方略,岂不更好?那么,作为青年教师应该怎样利用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是明确使命,勇于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表明价值观培养是新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虽然实施的是新课程,但一些学校和教师往往还是忽略了教育教学过程应带给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科成绩上。如此功利化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着原本价值观尚未牢固的青年教师,也贻误了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最好时机。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人参与实践过程中对各种经验的体验结果,这种体验,一方面取决于他自己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直接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机体体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闪教师、父母、同学对自己作}n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产生的经验或体验。教师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应清楚地知道,新课程肩负的时代使命就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是教学相长,敬业爱生。优秀教师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还要将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深入探索、钻研的精神以及热情带给学生。教师的科学执著精神会引发学生情感J:的共鸣。教师的敬业精神不仅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而且能自然地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师生问的情感会通过交往活动直接作用并最终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爱生是融洽、和谐的师生情感基础,是构成“尊师爱生”这一师生人际关系的情感主基调。情感的迁移作用表明,一旦师生情感交融,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将对教师的良好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涉及的某些对象上,亲其师,信其道。其实,敬业爱生的结果还不仅停留在对教学活动的积极优化作用上,在师生融洽、和谐的情感氛嗣中,教学相长的特点会得以充分体现,互动与分享过程是对

师生身心的陶冶塑造过程,也是滋养正确价

值观的过程。

三是激发情感,注重体验。新课标提出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三维教学目标,在教学巾要达到这样的培

养目标,必须要清楚地认识三维教学目标的

内在联系并使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整体结

构。认知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J’廿J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

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

以形成和发展的。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

知识领域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决定认知的

水平和发展方向。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

给予学生相应的体验和感悟窄间,应尽nr能

多地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参与、表现等实

践的机会,强调学牛的亲身体验。积极探讨与

尝试新课程所倡导的以主动探究、亲身实践、

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积极学习方式,注重引

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了解知识与现象的

内在联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并使之体验到

探究过程的各种感受,激发情感,形成积极的

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是以人为本,注重评价。评价对于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现代心

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

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町,就会产生心

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继续

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作ff{积极努力。在教学评

价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牛的学习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

学年的个性发展要求,尊重和认町学生个性

化的价值取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牛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

体差异,提倡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

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尽量从正面加以

引导.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形成

正确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韩瑞新)

2008年一4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