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历史 真题试题汇编 第八单元 第22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2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2013·广东文综·38)(27分)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9分)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答案】(3)二战后初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形成了以美国

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3分)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

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国家融入世界市

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3分)

2.(2013·山东文综·29)(16分)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

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三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3)据片断三,概况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8分)

【考点】经济全球化。

【答案】

(3)①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或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原因: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②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

原因: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高一历史必修2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练习题.doc

高一历史必修2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练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__________________ 【课标要求】 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一.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一)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①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使人们认识到战后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经济的必要性。②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德、意、日战败,国内废墟一片;英法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出口额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额的32.5%,外汇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总储备的74.6%,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③美国企图凭借经济实力确立其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2.召开:1944年7月,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3.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4.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 (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建立: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成员国实行固 定的汇率制,即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双挂钩)。 宗旨: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 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2.世界银行(IBRD):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建立: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宗旨:向成员围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 3.美国特殊地位的体现: ①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的资金由成员国认缴,而认缴资金的多少决定投票权的多少。战后初期,美国认缴资金最多,因此掌握大约1/3的决定权。所以那时美国取得支配世界银行的主导权。②固定汇率制使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美国在战后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 4.影响:①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确立了美国战后世界经济霸主地位,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系 1.原因:①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②美国扩大对外贸易的需要。 2.产生: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3.宗旨(目的):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4.职能:是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起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5.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四)认识 ①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②美国在其中拥有特殊地位。③它们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②全面反映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的是①成立世界银行②实行固定汇率制③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稳定

江苏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汇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解析)

两极格局的形成 1.(2015·江苏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一模·19)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15年后,赫鲁晓夫以丘吉尔谴责共产主义的力度批评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两个体系的和平竞赛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看到资本主义在道义上已经遭到重大失败。人们日益意识到对于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就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新全球史》)此时的苏联( ) A.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B.瓦解了帝国主义阵营 C.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D.获得了第三世界支持 【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解析】“铁幕”演说的15年后应该是指1961年,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A项错误;1961年当时还处于两极对峙格局时期,没有瓦解帝国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从材料“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说明苏联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第三世界支持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17)右图为英国政府印发的海报,画面上妇女身上的文字为“一个欧洲”,这个妇女站在两个高跷上,高跷上写着“马歇尔计划”,上方葡萄下的文字意为“更好的生活水准”。由此可知英国政府( ) A.希望欧洲各国共同推动联合进程 B.宣传美国援助对欧洲经济的重要性 C.积极呼吁西欧国家与美国共同遏制苏联 D.揭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英国的阴谋 【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马歇尔计划

【解析】欧洲联合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而图片中强调了马歇尔计划的重要性,故A 项错误;画面中的妇女踩上“马歇尔计划”的高跷,才能达到“更好的生活水准”,说明了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 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图片未涉及苏联,故C项错误;图片妇女虽然踩着高跷,但行动自由,并未受控制,且二战后英国急需美国援助,政府就算知道美国的阴谋,也不可能在此时揭露出来,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5·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3)(13分)二战后,世界格局经历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演变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冷战结束,制造出观察家称之为“单极的世界”或“一个超级大国的世界”。 但是,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独断全面问题,美国比十年前更占优势,可是够讽刺的是,权力也更加分散。因此,美国能够运用来改造世界其他地区的力量,实际上也减弱了。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大外交》材料三单极化、两极化和多极化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内的主要力量格局或主要发展趋势,但这三种概念都是相对的,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并存的,看不到三者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把三者相互对立起来,把三者视为非此即彼的关系,可能是片面的。 ——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

【精题分解】中考历史复习三十三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精题分解】中考复习三十三: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1.奥巴马在总统大选获胜后说:“美国,我们已经走过了漫漫长路。我们已经历了很多。但是,我们仍有很多事情要做。”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美大陆会议宣告美国独立式在哪一年? (2)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他的当选与美国南北战争有关吗?为什么? (3)为了克服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总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4)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大大优于其他国家,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案:1776年(1分)(2)有关(1分)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黑奴的后裔在今天才可能当选总统。(2分)(3)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整顿农业; 调整工业;兴建公共工程(4分)(4)在世界各国中,美国率先进入以信 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2分) 2.由下图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B.联邦德国在西欧四国中经济增长速度最快 C.各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均衡 D.美国失去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3.二战后不久,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各国工业生产大体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西欧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对我国的有益启示是 A. 要依靠大国援助 B. 要实行国有化政策 C. 要加人世贸组织 D. 要提高劳动者素质 4.新华网北京2008年9月28日电:2007年8月份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延续至今已14个月之久。这场危机肇始于美国房市泡沫破裂,并随房市继续向下探底而呈逐步升级和扩散之势。2008年9月,随着房利美和房地美被强行“国有化”,雷曼兄弟无奈破产,高盛、摩根士丹利变身转型,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收购,次贷危机更引发了新一轮全球金融动荡。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表示,美国正经历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救治经济危机?(1分)这一措施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1分)你如何看待这一措施?(3分)(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2分) (3)面对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各国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复苏经济,请你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2分) 答案:(1)实行罗斯福新政。(1分)《全国工业复兴法》(1分)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大纲版)精校版 Word版含答案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大纲版)精校版 Word版含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全国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适用省区:广西) 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13.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 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 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14.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目的是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 状,而“庆历新政”更侧重于 A.增加赋税 B.澄清吏治 C.培养人才 D.充实边防 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

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16.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有利于 A.缓和土地兼并B.促成社会分化 C.强化社会控制D.发展商品经济 17.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祜、天禧、至道等年号钱,钱质小薄,千钱贯之。”据此可知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D.宋代以后台湾经济发展迟缓 18.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教案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单元设计 新航路开辟以后人类历史开始从分散逐渐走向联合,工业革命更是把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二战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各地区的交流和合作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本单元探讨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共分三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这三课的划分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在现阶段的表现。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 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两极格局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本单元重点知识有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三大经济区域集团、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其利弊;难点知识有经济区域集团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评价。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本课概述 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如何逐步建立起来的。一方面,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掌握了国际金融控制权;另一方面,又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这三大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为美国的对外扩张和确立霸主地位提供了条件,但在客观上,这个体系的建立也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

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 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2011年江苏高考4题)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2.(2011年海南高考1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3.(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4.(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在北京曾经发现一处战国时期的遗址,从中出土了燕、韩、赵、魏等国铸币3876枚。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也有燕国货币出土。根据以为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有 ①燕国与北方游牧地区有贸易往来②各诸侯国的货币可以相互流通 ③诸侯国之间商业贸易往来频繁④燕国都城是战国时期唯一的商业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2011年海南高考8题)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B.枢密使C.三司使D.布政使6.(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高一历史必修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检测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检 测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检测试题时间:2016-12-12 13:42:13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xuexila888@https://www.360docs.net/doc/5618964199.html, 朝燕我要投稿认真做好每份历史检测题,是你提高历史学习成绩的一个途径。对于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你想要尝试一下吗?让我们来做一做为您准备的这套试卷吧!以下是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检测试题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检测试题选择题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 )。 A.20世纪50~70年代 B.20世纪40~50年代 C.20世纪20~4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有人认为,20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经济使漫无限制的自由与残酷无情的政府管制两者之间长期存在着的矛盾得以解决,从而在绝对自由与极权之间寻找到了一条健全的中间道路。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 ①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②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③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④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世纪,美英政府经济职能经历了几次转变,以下比喻体现了80年代以来两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是( )。 A. 守夜人 B. 中间道路 C. 大管家 D. 甩手掌柜 二战后西方国家注重经济模式的创新,强调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该经济模式的特点是( )。 A.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D.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1946年政府将800家公司收归国有;1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这表明( )。 A.英国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B.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 C.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D.社会主义在西方建立起来 下面为美国1970年、1979年就业人口结构表。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2010-2019) 十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4 全国卷开放式新题型(学生版)

十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2010-2019)历史 专题24 全国卷开放式新题型 1.(2019年全国卷Ⅰ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2019年全国卷Ⅱ T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3.(2019年全国卷Ⅲ 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黑奴吁天录》(1901年译)译者称“非代黑奴吁也”,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

2015年中考历史二轮专项复习练习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新人教版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 一、选择题 1.1947年6月,美国政府官员提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带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为此,美国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推动欧洲走向经济联合 C.援助西欧实现经济复苏 D.调整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2.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代二十年间,经济持续发展,在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是 A.德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3.对图示中二战后第二阶段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描述最准确的是 A.经济实力膨胀,成为经济超级大国 B.开始复苏和繁荣 C.发展速度放慢,出现严重经济危机 D.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4.对下图变化原因的解析错误的是() A.二战后美国对西欧和日本的援助B.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欧洲和日本挑战 C.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D.二战后欧洲逐渐走向联合 5.资本主义经济在战后出现“黄金时代”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石油价格暴涨 B. 世界局势安定 C. 新科技革命推动 D. 殖民扩张加剧 6.二战之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个近二十年的“黄金时代”,该“黄金时代”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联合国的建立与支持; B.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C.政治上获得了独立; D.继续向殖民地榨取财富。 7.2013年3月9日欧盟委员会宣布,自3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实施进口登记,加之欧盟对华接连提起的对光伏电池及光伏玻璃的反倾销调查,国内光伏行业再添“新伤”。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欧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主要作用是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②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组织 ③被誉为“经济联合国” ④在国际舞台上努力用一个声音说话,影响越来越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2、面对与欧盟的光伏贸易摩擦,我们可以向()组织申请解决 A.联合国 B.欧盟 C.世界贸易组织 D.亚太经合组织 8.有人断言,欧洲曾是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但从今天形势看,欧洲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了。其依据是() A.有美国充当世界警察 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C.联合国安理会作用加强 D.欧洲联盟的建立 9.公开声明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止共产主义“扩张”的这一政策被称为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主义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章程 D.华沙条约组织章程 10.二战后,促进西欧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美国和苏联的大量援助 B.西欧国家的劳动力素质高 C.采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D.制定的经济发展政策恰当 11.1948年,美国所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比重为54.6%,英、法、日和联邦德国共占19.6%;到1970年,美国所占比重为38%,其他四国则为31.5%。这种变化趋势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 西欧、美、日工业生产都在向前发展 B. 各国工业生产发展不平衡 C. 西欧、美、日三足鼎立局面长期存在 D. 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开始动摇

69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69

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历史专题(附参考答案) (10年新课标卷)47.(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西晋)陈寿:《三国志》材料二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郭沫若全集》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答案来源于材料,注意答题项和答题方式即可,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9分) 答: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原因:陈寿:西晋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6分) 答: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10年新课标卷)46.(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远东国际法庭法官既为由日本投降书上签字受降各国所派遣,法官们的席次当然应该以受降签字国的先后为序,即以美、中、英、苏、澳、加、法、荷为序。但庭长不喜欢这个安排。由于他想使与他亲近的英、美法官坐他的两侧,便提议应按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强为中心安排,即以美、英、苏、中、法为序。但是有人指出:按照联合国宪章,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以中、法、苏、英、美(按照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这样,中国和法国法官将坐在他的两旁。于是庭长又提议:可以用一般按国名英文字母先后为序的办法。但马上发现,居中的将是中、加等国的法官,英、美法官离庭长更远了。1946年5月2日正式开庭的前一天,庭长宣布,经过盟军最高统帅同意,坐席安排是,庭长右侧为美、中、法等国法官,左侧为英、苏等国法官。这样,英、美两国法官居中。中国法官表示:“这个安排是荒谬的,它既非按照受降签字的次序,又非按照联合国安理会五强排列的次序,亦非按照一般国际会议以国名字母先后排列的次序,用意何在,殊属费解。”说毕便愤然离开。第二天,远东国际法庭正式开庭。开庭前庭长宣布,最高统帅已经同意,法官行列和坐席的顺序以受降签字国的顺序为准。——摘编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材料提供新情境,对探究性学习进行考查。概括背景时从战争形势、美国、日本多角度思考;第二问分析原因,要把中国放在世界大背景中考虑;评价时注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福建卷)解析1

2013·福建卷 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下图)一触即发。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东风”指() 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 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 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 13.B[解析] 本题以赤壁之战为切入点,考查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208年隆冬时节,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对峙,长江两岸北风呼啸。孙刘联军在长江南,曹军在长江北。故孙刘联军攻曹必由南向北进攻,因此火攻之“东风”只能是从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14.A[解析] 本题以《春秋繁露》的新材料为切入点,考查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内涵。《春秋繁露》是董仲舒改造儒学的经典著作,核心内容是意在要求富不可骄、贫不至于忧生存。与“强制去富”“劫富”无关,故排除B、D项;材料内容从两方面阐释,不仅仅是济贫问题,故排除C项。

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人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长矛)之工,二年…… 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15.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内容为唐代手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不得别入诸色”体现了限制工种调整,故排除含①的选项。“工巧业作之子弟”“传家技”体现了官营、世袭的特点,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受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16.D[解析] 本题考查重农思想和儒学的发展,考查考生准确解读、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朱熹的历史地位,以及朱熹撰文的原意。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材料虽出自《漳州劝农文》,但内容“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都是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循规蹈矩。四个选项中,既体现重视理学,又体现重视生活细节的选项,只有D项。 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17.C[解析] 本题以外国传教士的角度考查科举制的弊端,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色教案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特色教案】 教学目标: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新经济”。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原因。 重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难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德、意、日三个战败国的经济几近崩溃;西欧各国由于战争的蹂躏而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临着严峻的战后重建任务。特别是德国,有人悲观地估计,仅仅清除柏林市区的瓦砾,就需要20年的时间。然而令人惊叹的是,战后仅仅十年左右的 时间,这些国家的 经济发展水平就 远远超出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前,进 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一定成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链接思考:传统的经济理论是什么?自由主义经济思想。1776亚当斯密《国富论》。

凯恩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1934年,他曾到华盛 顿,这时罗斯福正在采取与自由放任不同的国家干预政 策,以应对大危机。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的思想不谋而 合。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 他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措施增加公共开支, 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 分就业。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是对传统资本主义经济理 论的一次革命,二战后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盛行,并造就了五六十年代的高经济增长。 2、70年代以后: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主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演变:产生于19世纪末;一战间加强;一战后削弱;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济危机爆发后,加强(美、德、日、意);二战中,高潮;二战结束至70年代,普遍发展;70年代以来,减少干预,发展为干预与市场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无法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其理论来源是凯恩斯主义。 当代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主要特点是福利国家政策在分配领域中的集中表现。 二、建立“福利国家” 1.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和福利国家的实质: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知识点归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考查点】分封制 2.(2013年广东高考12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B 【考查点】宗法制 3.(2013年浙江高考14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D 【考查点】宗法制 4.(2013年北京高考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 B.秦 C.汉 D.唐 【答案】B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5.(2013年浙江高考15题)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

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答案】A 【考查点】秦统一中国 6.(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答案】C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 7.(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考查点】三省六部制 8.(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C 【考查点】科举制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专题: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单选题 1.(2019·全国Ⅱ)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答案】 D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干预政治,说明部分西方人对变法表示赞同,D选项符合题意。 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C选项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2019?北京)下图取材于某中学生创作的关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农奴获得自由() “如此自由” A. 即获得了土地、权力和财富 B. 指的是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 C. 是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实现的 D. 受到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反对 【答案】B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解析】【分析】由图片和2月19日法令主要内容:政治上:俄国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经济上:农民以赎买的方式分到一块耕地(叫做“份地”),农民只有使用权。组织上:获得解放后的农民仍归所居住地区的“村社”管理可知,自由主要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B正确;

A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如土地只有使用权,排除; D俄国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排除; D说法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全面掌握1861年俄国改革的内容,方式和评价。 二、材料分析题 3.(2019·全国Ⅲ)[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 【答案】(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考点】戊戌变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可概括出原因是自身认识的转变。根据材料“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可分析出原因是:减少变法的阻力和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 (2)根据材料“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即可归纳出: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是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和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故答案为:(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戊戌变法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4.(2019·全国Ⅱ)[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201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 题,每题3 分,共计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 符合题目要求。 1 .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 ~ 1951 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65 件,其中农具占58 件,包括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 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 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 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 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2. 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观察右 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A. 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 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 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 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3.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爷,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 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冶这里所谓“违制冶的论 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 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 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 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4.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 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5. 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 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了 A. 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 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 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 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6. 1909 年,《京华百二竹枝词》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 ‘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为当时报纸名称)。”这一描述表明 A. 报纸宣传成为变革根本动力 B. 描述者倡导报纸产业多元化 C. 描述者肯定报纸的教化功能 D. 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7.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 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 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 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考全国卷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必修

2015——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分封制、宗法制)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 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可知同一件事有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说法,所以答案选B。A与C、D说法太过绝对。 考点:史学常识 2、(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 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从题目可知考察的分封制起到的作用,把贵族分封到地方,应有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交流,所以答案选A。材料并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秦朝开始)和贵族世袭(血缘关系),所以B、D排除;C指的是秦统一六国后实行的郡县制。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3、(2017·全国Ⅰ卷·25)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B 解析:从表中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目增多,可判断出中央的势力有所增强,这就有助于解决边疆问题,所以答案选B.A、B材料无法体现;(A王国问题在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颁布推恩令得以解决;B材料涉及的是地方)D、区域应该是缩小。 考点:汉代的政治制度 4、(2017·全国Ⅰ卷·26)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