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逻辑思维方法

物理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逻辑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方法是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寓逻辑关系、逻辑思维于物理教学之中, 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比较和归类的方法比较法是认识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思维方法。考察不同的物理运动, 比较它们的运动特征, 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总结概括出它们共同遵循的规律, 从更深层次上来认识所研究的对象。如物理规律是在对大量的物理实验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后形成的。考察在改变条件下的某一物理过程变化, 通过比较变化前后的区别和联系, 可能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判断假说的对错, 是在实验现象与假说的比较中完成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比较法的关键。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铍时, 发现一种穿透力很强的且经过比较后猜想为不带电的光子流。查德威克重复了这个实验, 他采取“同中求异”比较法发现这种中性射线虽不会被磁场偏转, 但有与质子相近的质量, 且速度不及光速的十分之一。因此, 他把这种粒子称为中子。教学实践表明, 采取比较法讲解新知识, 既可巩固旧知识, 又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比单纯讲授新知识容易设计教学方案, 讲授时条理清楚, 学生容易接受,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比较法的熏陶。归类法是以比较为前提, 根据研究对象的异同点,将其区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通过归类可以使物理现象条理化、系统化, 形成一个严密的知识体系, 为新的物理现象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方法, 也为知识的传授和记忆提供了方便。如在研究运动学问题时, 可分为两大类:( 1) 已知质点的运动方程x=x( t) , 求质点的速度v( t) 或加速度a( t) ;( 2) 已知质点的加速度a( t) 或速度v( t) , 求质点的运动方程。

二、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方法就是把复杂的研究对象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部分, 再分别进行研究, 从而认识研究对象各部分、各方面本质的思维方法。综合法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分析是综合的基础, 综合是分析的发展, 只有分析得细致、透彻, 才能准确、全面地综合。在研究较为复杂的平抛运动时, 待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的分运动规律都研究透彻后, 利用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运动的等时性, 再把这两个分运动联合起来考察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变化规律。许多比较复杂的物理现象, 可人为地控制现象发生的条件, 能把复杂的多因素影响分析为几个单因素的影响, 逐一加以研究, 然后再把各个因素联系起来综合研究, 找出事物变化的本来规律。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变化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a、F、M三者关系, 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状态( 三个参量P、V、T) 的变化规律, 平行板电容器的( 电容C、板间距离d、正对面积S、介电常数ε) 几个因素关系等类似问题的研究, 都是利用这种分析和综合的办法来解决的, 在组织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分析和综合方法的训练。

三、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归纳和演绎是一种运用最广泛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归纳法是从个别中发现一般的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方法。当人们认识了许多特殊事物, 需要从中得出普遍规律时, 就要用归纳; 反之, 在人们认识了普遍规律后, 再研究特殊事物时, 就要用演绎。归纳法和演绎法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物理学的绝大部分规律都是经过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而发现的。在物理教学中, 可以通过具体物理内容的传授, 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如讲授“分子运动论”时, 可先列举现象、观察实验、列表分析, 而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分子运动遵循的规律, 再将这一普遍规律应用于理想气体。在压强足够小情况下的一切实际气体, 都可以看成是理想气体,这一演绎又具有典型意义。在应用楞次定律判断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时, 可通过分析几类典型的例子, 归纳一般的判断步骤, 然后就要进行大量的演绎, 运用楞次定律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四、类比的方法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的相同、相似方面来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方法。许多物理规律都是通过类比方法提出、经过实验所证实的。如惠更斯把光现象与声现象进行类比,光也像声那样能够反射、折射, 提出光的波动说。德布罗意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提出微

观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得出物质波的概念。卢瑟福类比行星围绕太阳运转的方法, 并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验证, 建立了“ 原子行星模型”。利用类比的方法是物理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把电场与重力场类比, 把磁场和电场类比, 把电流和水流类比。在讲摩擦系数μ、电阻R 和电场强度E时可类比归纳如下: μ与摩擦力F、正压力N无关, 只由物质本身的特性决定; 电阻R与电压U、电流I无关, 只与导体的材料、直径、温度有关;电场强度E与电场力F、电量Q无关, 只由电场本身的特性决定。在讲解有代表性的例题和习题时要详加分析和讨论, 指导学生要归纳出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旦遇到相类似的习题时, 可通过类比的方法, 拟定出解题方案, 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五、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抓住了事物的主要方面, 忽略了事物的次要方面, 求出与实际情况相近的结果, 得出更本质的结论。理想化方法分为理想模型法和理想实验法两类。理想模型又可分为对象模型、条件模型和过程模型三类。用来代替研究对象实体的理想化模型叫做对象模型。如质点、弹簧振子、理想气体、点电荷、理想变压器、点光源等都属于对象模型; 把研究对象所处的外部条件理想化建立的模型叫做条件模型。如光滑表面、刚体、轻绳、绝对黑体、均匀介质、匀强电场等都属于条件模型; 忽略次要因素的作用, 只考虑主要因素引起的变化过程叫做过程模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振动、弹性碰撞、绝热过程、稳恒电流等都属于过程模型。理想实验又叫做假想实验, 它是逻辑推理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连接抽象的理论逻辑和具体经验知识的枢纽。伽利略演绎推理出“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的斜面实验, 速度足够大的平抛物体可绕地球运转的实验, 爱因斯坦的升降机实验等都是比较典型的理想化实验。每种理想化方法都有限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要是理想化方法较好地反映客体的运动规律和本质, 就要根据客观情况不断补充和修正。在现实科研中, 验证一个新的设计方案是否适用, 判断一种新设计的产品能否达到预期的性能, 都可在突出主要作用条件的前提下, 建立理想化模型, 进行理想化实验验证, 而后找出问题加以改进。如研发一种高强度金属材料, 以没有“缺陷”的“ 理想晶体”为研究对象, 应用量子力学对这种“理想晶体”进行计算, 假若计算的强度竟比普通情况下的强度大1000倍。由此设想: 普通情况下的强度之所以很弱, 是因为材料中有许多“缺陷”的缘故; 如果能设法减少这种“缺陷”, 就可能大大提高金属材料的强度,沿着这一思路就可制造出尽量接近于“理想晶体”强度的金属丝来。理想化方法是一种抽象思维方法, 是开启创新行为的钥匙。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理想化方法教育。

六、建立假说法

假说是人们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 对未知事物的现象及其规律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解释和推理。哥白尼的“日心说”、热质说、狄拉克的磁单极子假说、安培分子环流假说、光的粒子说、光的波动说、普朗克光子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等均为历史上极有影响力的假说。科学家们在探究新发现的问题时, 往往是先提出假设, 再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最后归纳总结形成理论,其中假说对探究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冲破传统思想禁锢的胆识和勇于献身于探究实践的精神以及承受失败挫折的意志。关于热的本质,从热质说到分子运动说; 关于光的本质, 从惠更斯的波动说到牛顿微粒说, 再到电磁说, 然后到量子说; 关于原子的结构, 从汤姆孙模型到卢瑟福模型, 再到玻尔模型, 然后到量子力学的原子壳层结构模型等, 都是人们在一定认识阶段提出的各种假说, 它们都经历了实践与理论的检验, 错误的被否定, 正确的被保留,并得到不断完善, 形成了更为合理的假说, 再接受检验??如此往复循环, 永不休止, 而每一次的发展都是对前一层次理论( 假说) 的继承、完善和修改, 又是后一层次理论( 假说) 的重要台阶。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大胆地进行科学假想, 养成“ 假设- 修正- 再假设- 再修正”的探究习惯。庞大的物理知识体系是历代物理学家们运用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 经过不懈地探究实践获得的。科学方法是获得知识的手段, 离开了科学方法, 知识的探索则成为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在今天,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要

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揭示规律、创造发明、改造世界的金钥匙。那么学习知识、认识世界、人们就必须在认识上不断地有所突破,发现新的东西,也就是在思维上要随时突出一个“新”字,没有教师教育创新,便谈不上学生思维创新培养。物理学研究的是力、光、电、热、声、磁等自然现象,目的是找出这些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创造性地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 1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解决“入门难” “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我经常用这格言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物理自然现象进行多方位观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究”进行分析、推理等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达到解决问题。例如:学习连通器原理时,要求学生先观察并思考,茶壶的茶嘴为何总与壶盖保持一样高?带着问题让学生观察实物,明白茶壶是由壶身和壶嘴两个器皿构成,教师出示上一节的壶嘴茶壶,让学生先猜测、假设,后装水试验,再让学生在壶嘴上套接课前已准备好的纸折空心圆柱套管,做改变嘴长短装水的试验,使学生观察到壶身矮了,将不易随心所欲地倒出水,壶身高了,水未装满就会从壶嘴流出的现象,以此启迪学生,最终把两容器对底面的压强相等的定量平衡知识引入作出解释,其道理自然就清楚了。在这种观察和实验的“讨论探究”、“诱发思维”的长期教学活动中,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能顺其自然地从已有的思维模式基础上通过讨论启发式教学,较好地解决学物理“入门难”的问题。 2让学生带着问题亲身体验,诱发尝试创新思维 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把物理学活学透。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如讲“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通过亲身体验,原来难以理解的问题,变得简单、易懂。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让学生在悬念中思考,探究自然规律 过去,我们一味强调知识与技能,所以就采用灌输式,不管学生喜欢与否,不管学生的身心健康,强“注”给学生。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采用学生喜欢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例如:在《滑轮》一节的教学中,通过循序渐进的单滑轮到滑轮组的体系讨论探究教学,对最终落脚的滑轮组性质,引导学生正确、创新思考,抓住“绕绳方法”这一核心,适时点拨、循序善诱,在悬念思考中用“受力分析”的基本理念,对滑轮组的认识进行综合分析,由学生合作讨论得出了“使用滑轮组时,

巧解物理题——几种常见解题思维方法

巧解物理题——几种常见解题思维方法 运动学问题常见思维转化。在运动学问题的解题过程中,若按正常解法求解有困难时,往往可以通过变换思维方式,使解答过程简单明了. 一、逆向思维法 【例1】 一质点以一定初速度自一光滑斜面底端a 点上滑, 最高可到达b 点,c 是ab 的中点,如图所示,已知质点从a 至c 需要的时间为t 0,问它从c 经b 再回到c ,需要多少时间? 解析:可将质点看做由b 点开始下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通过第二段相等位移ca 的时间,求经过位移bc 所需时间的2倍.则由v 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通过连续相等位移的时间比公式:t bc ∶t ca =1∶(2-1)得: 00)12(22,)12(12t t t t t bc ca bc +=+=-= 答案:2(2+1)t 0 点评:此题如果采用逆向思维,物体运动的初速度为零,可用初速度为零时,连续相同位移的时间比,大大减少了计算量。另外将匀减速直线运动末速度减为零的问题,通过正逆转化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利用运动学规律可以使问题巧解. 二、物理情景与图象结合思维法 【例3】 汽车由甲地从静止开始出发,沿平直公路驶向乙地.汽车先以加速度a 1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以加速度a 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乙地恰好停止.已知甲、乙两地相距为s ,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时间和运行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解析:由题意作汽车运动的v —t 图象,如右图所示,不同的图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都等于甲、乙两地的距离s .由图可见汽车匀速运动的时间越长,从甲地到乙地所用的时间就越长,所以汽车先加速运动,后减速运动,中间无匀速运动时,行驶的时间最短.设汽车匀加速运动的时间为t 1,则匀减速运动的时间为(t -t 1),最大速度为v max ,则有v max =a 1t 1=a 2(t -t 1), 解得t 1==2 12a a t a + ,则v max =2121a a t a a + ,据图象得) (22212 21max a a t a a t v s +==

熬夜整理初中物理解题技巧+方法大全+简答题总结,看完秒记所有物理知识!

熬夜整理|初中物理解题技巧+方法大全+简答题总结,看完秒记所有物理知识! 01 概念学习--物理基础 物理概念和术语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有五种: 1、分类法 对所学概念进行分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中物理学的概念可分为四小类: ①概念的物理量是几个物理量的积,例如:功、热量; ②概念是几个物理量的比值,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效率; ③概念反应物质的属性,例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熔点、沸点、电阻率、摩擦系数等; ④概念没有定义式,只是描述性的,如力、沸点、温度。 2、对比法 对于反映两个互为可逆的物理量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 例如:熔解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有用功与额外功。 3、比较法 对于概念中有相同字眼的相似相关概念利用相比较学习的方法可以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建立内在联系。 例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功率与效率”“虚像与实像”、“放大与变大”等。

4、归类法 把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分组比较便于形成知识系统。 例如: ①力、重力、压力、浮力、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②速度、效率、功率、压强。 ③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力的作用线。 ④熔解、液化、蒸发、沸腾、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⑤串联、并联、混联。 ⑥通路、短路、断路。 ⑦能、机械能、功能、势能。 5、要点法 抓住概念中关键字眼进行学习,例如“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力叫重力,这个概念中“地球的吸引”“竖直向下”就是关键字眼,值得反复回味和理解。 02 公式学习--物理钥匙 每一个公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乱用,每一个字母都有着特定含义,需要理解: 例如p=F/S中“S”指两物全接触的公共面积,这个公式既适用于固体,也可适用于液体和气体,而p=ρ物gh来说适用范围就更小,只适用规则固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产生的压强。 我们面对每一个公式不能机械记忆其等量关系,建议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扩展,这样才能形成知识体系,提升学习物理的效率。 1、根据公式想物理概念,对于ρ=m/V,v=s/t,p=F/s,W=F·s,可以记:单位体积某物体的质量叫物质的密度。

物理思维方法

谈“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讯地址: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机电工程学院 邮编:213022 自我评分:80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讨论辨析疑难问题、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才能。关键词:物理学习;课堂教学;思维方法。 英文翻译: Abstract: physics is a based on the experiment of natural science, it can cultivate students observe phenomenon,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discrimination problems, applied physics knowledge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serious scientific attitude and research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physics learning; Classroom teaching; Thinking method. 课堂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是实施物理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物理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是教育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广大从

事物理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重视和改进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一、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能力 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物理演示实验能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求新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观察的同时会有意识地伴随教师的演示而积极思考,它是培养学生研究性思维的重要契机。所以物理教师应善于利用或积极开发,从物理演示实验的现象中获取有价值的感性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经过科学的抽象,严格的辨析、讨论,形成物理概念,并进一步推理、延伸,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质的飞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问题时开始的,因此,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实验的设疑作用,并物理的实验内容和所学的知识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具有引导、启发作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于有效的积极思维状态。通过设疑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的研究性思维能力。 二、通过设计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能力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物理实验教学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部分学生实验,要求学生按照实验目的和要求,根据已学习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出符合要求和具有创新思路的实验,在此过程中,物理教

物理常用思维方法有哪些

物理常用思维方法有哪些 思维方法是主体思维活动为实现一定思维目的所采用的规则、手段、途经和技能、技巧构成的综合体系。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常用思维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有关于常用思维方法 常用思维方法1 聚合思维法——又称求同思维。是指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方向探求一个 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常用思维方法2 发散思维法——它是根据已有的某一点信息,然后运用已知的知识、经验,通过 推测、想象,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重组记忆中的信息和眼前的信息,产生新的信息。它可分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三个层次。 常用思维方法3 目标思维法——确立目标后,一步一步去实现其目标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过程具 有指向性、层次性。 常用思维方法4 逆向思维法——它是目标思维的对应面,从目标点反推出条件、原因的思维方法。它也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方法。 常用思维方法5 移植思维法——是指把某一领域的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其他领域的一种创造性思 维方法,仿生学是典型的事例。 常用思维方法6 联想思维法——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常用思维方法7 形象思维法——通过形象来进行思维的方法。它具有的形象性、感情性,是区别 于抽象思维的重要标志。 常用思维方法8 演绎思维法——它是从普遍到特殊的思维方法,具体形式有三段论、联言推理、 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

常用思维方法9 归纳思维法——它是根据一般寓于特殊之中的原理而进行推理的一种思维形式。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思维方法 一、“几何方法” 运用几何方法来处理矢量间的几何关系,也就成了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思维方法。例如: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1)依据切线的性质确定圆心和半径:从已给的圆弧上找两条不平行的切线和对应 的切点,过切点做切线的垂线,两条垂线的交点为圆心,圆心与切点的连线为半径。 (2)依据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该弦,并平分弦所对的弧)和相交弦定理(如 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来确定半 径等。 二、“数学方法” 物理解题中运用的数学方法通常包括方程(组)法、比例法、数列法、函数法、微 元法等。从近几年“高考”的命题实践来看,涉及到“微元法”的相应试题应该被指认为是 一类“热点”问题。由于一切“变化”都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才能得以实现,“微元法”就是通过限制“变化”所需的时间或空间来把变化的事物或变化的过程转化为不 变的事物或不变的过程。操作步骤依次为:①选取元;②运用规律表达元;③叠加元求解全过程。 三、“图像方法” 图像是最直观最简洁的表达信息的渠道。解决物理问题的依据主要是相应的物理 规律,定量给出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式,而采用数、形转换这一手段将给出的函数关 系式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就称为函数的图像,它和用公式的形式给出的物理规律本 质应该是一致的。但表现的形式不同,图像能够直观、形象、动态地表达物理过程和 物理规律。有时候,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时用图像法解题时更为明了、简捷。运用规 律解决物理问题时,既可以运用公式的表现形式,也可以运用图像的表现形式。 四、“等效方法” 等效法亦称“等效替代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等效方法是在保 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 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五、“对称方法”

高中物理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

高中物理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一定要收藏! 高中状元计划今天 高中物理考试常见的类型无非包括以下16种,今天为同学们总结整理了这16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模板,同时介绍给大家高考物理各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供各类试题的答题模版,飞速提升你的解题能力,力求做到让你一看就会,一想就通,一 题型1:直线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直线运动问题是高考的热点,可以单独考查,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单独考查若出现在选择题中,则重在考查基本概念,且常与图像结合;在计算题中常出现在第一个小题,难度为中等,常见形式为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 思维模板:解图像类问题关键在于将图像与物理过程对应起来,通过图像的坐标轴、关键点、斜率、面积等信息,对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对单体多过程问题和追及相遇问题应按顺序逐步分析,再根据前后过程之间、两个物体之间的联系列出相应的方程,从而分析求解,前后过程的联系主要是速度关系,两个物体间的联系主要是位移关系. 题型2: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

题型概述: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是指物体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但受力不断发生变化的问题.物体的动态平衡问题一般是三个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但有时也可将分析三力平衡的方法推广到四个力作用下的动态平衡问题. 思维模板:常用的思维方法有两种. (1)解析法:解决此类问题可以根据平衡条件列出方程,由所列方程分析受力变化; (2)图解法:根据平衡条件画出力的合成或分解图,根据图像分析力的变化. 题型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题型概述: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常见的模型有两类.一是绳(杆)末端速度分解的问题,二是小船过河的问题,两类问题的关键都在于速度的合成与分解. 思维模板: (1)在绳(杆)末端速度分解问题中,要注意物体的实际速度一定是合速度,分解时两个分速度的方向应取绳(杆)的方向和垂直绳(杆)的方向;如果有两个物体通过绳(杆)相连,则两个物体沿绳(杆)方向速度相等. (2)小船过河时,同时参与两个运动,一是小船相对于水的运动,二是小船随着水一起运动,分析时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用正交分解法,有些问题可以用解析法分析,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图解法分析。 题型4:抛体运动问题 题型概述:抛体运动包括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不管是平抛运动还是斜抛运动,研究方法都是采用正交分解法,一般是将速度分解到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上.

初三物理电学解题的三种方法

初三物理电学解题的三种方法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启蒙阶段,掌握初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学习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和学习尤为重要. 学好物理基础知识后,重在应用:一方面用于实际生活,另一方面用于解题,而且学生能够做一些物理习题、掌握一些方法、技能,也会感到有成功感,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物理解题训练中指导学习方法非常重要。 在物理教学中解题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在对已学过的知识起到“再现”和“加固”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训练思维的能力。 物理习题中题型虽然不一样,但是审题和分析的思路却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注重运用物理知识列出方程,且所用的数学计算不能太繁琐。讲解习题时除了帮助学生分析和理解题意、找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还要抓住典型题目,巧设疑难,一题多变,增强学生洞察知识内涵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经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物理教学中我尝试总结了一些解题的方法. 用“组合法”解题 由于初中物理电学部分,求某待求量时能够选用的公式比较多(初中电学大部分是纯电阻电路)到底选用哪一个公式直接、恰当,对于大部分学生都很难入手,如果用组合法找到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求解就容易多了。为解题缩短了时间,提高了解题效率。

“组合法”即是根据题目已知的物理量和待求量,进行观察看看能组合成哪些公式,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进行求解.(通常把题目中的恒量看成已知条件) 例1:两只白炽灯泡L1、L2分别标有“220V40W”、“220V100W”串联接入220V的电路中,哪个亮些 解析:1、已知额定状态可求出陷含条件R1、R2。 2、L1与L2串联,I作为隐含已知条件。 3、题目要求判断哪一个灯泡更亮些,即求P实 观察: 1、题目中涉及到的物理量有:电功率—P实、电阻—R、电流—I 2、观察P、I、R则组合成公式:P=I2R ∵R2<R1、L1与L2串联 根据P=I2R可知P1>P2 ∴L1更亮些 此方法在力学中也常用 用“表达法”解题 “表达法”也可叫做“表示已知条件”法,实质上就是“综合法”,但是往往讲到综合法时,大部分学生当时能够理解,过一段时间又难以排上用场。如果用表达法,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且容易记忆。

解题思维分类

解题思路汇总 按照解题思路来分: 万能解题思路为主: 第一步:扫读题并建情景; 第二步:找关键词; 第三步:逐句分析,根据已知找隐含, 第四步:解题。 万能解题法是解题主线,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一些辅助方法从而能够快速解答题目。辅助解题方法有:圆饼图法、直方图法、列方程法、建立知识网络结构法。 所有的解题思路有一个共同的重点:建立情景。单纯的解题并不是目的,让学生快速掌握解题技巧才是学习的关键。建立情景就是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解题状态,找出适合的解题方法并快速解题。 下面以实际题例具体分析。 一、圆饼图法和直方图法 圆饼图法和直方图法主要用于解决比例、百分数、分率类型的题目。大多情况下两种方法可以通用。圆饼图更多用于整体不变即单位1固定的情况;直方图法则多用于题目中做多种情况分析或者整体中的多个部分对比等情况。 直方图法的应用范围要比圆饼图更加广泛,圆饼图法适用的题目都适用于直方图,但是适用于直方图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圆饼图。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圆饼图只能用于整体不变内部变,而直方图还可用于整体变及部分比较等更广泛的题型。此类方法的重点是:正确作图。 第一步:扫读题并建情景; 第二步:找关键词; 第三步:逐句分析,根据已知找隐含,并作出相应图示(圆饼图或者直方图)第四步:解题。 其中作图需注意: ①在图中标出已知条件和隐含条件; ②将分量标在图上、分率标在图外; ③适当使用实虚线等辅助手段对题目中的相应变化加以区分。 下面根据题目具体分析。 例.水果店第一天卖出苹果20千克,第二天卖出苹果总质量的四分之一,第三天卖出前两天总和的50%,这时还剩5千克没有卖。水果店原有苹果多少千克? 解析: 第一步:扫读题并建情景(做到心中明了题目所讲问题):此题讲述的是水果店三天内卖苹果的问题; 第二步:找关键词(此步的作用是简化题目,找出重点):因为在三天的时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几种思维方法 北京二中通州分校:高中物理组 2012年4月 中学物理解题中涉及到科学思维方法大体上两类, 一类是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理想化的方法: 数学推理方法:函数、函数图象、极限 替代方法:、 近似替代(平均值)、极限替代 比值定义法 图象法: 实验验证法 实验分析法 平行四边形法等效替代法 假设法 反推法 理想实验法--“物理学中的福尔摩斯” 控制变量法 变量转换法(a-1/m) 整体法 隔离法 正交分解法 三力平衡三角形法 相似形法 (力的矢量图与几何图形)等 一类是解题方法 ------ 就解题方法而论,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也很多,这里将高中物理解题中经常要用到的 几种科学思维方法作一些介绍。 1、物理模型法 物理模型法是只考虑对实际物理现象来说是主要的、本质的因素,忽略次要的、非本质 的因素的一种思维方法。是利用物理模型,实现高效解题的策略。 例1:某校物理兴趣小组决定举行遥控赛车比 赛。比赛路径如图所示,赛车从起点A 出发,沿水 平直线轨道运动L 后,由B 点进入半径为R 的光滑 竖直圆轨道,离开竖直圆轨道后继续在光滑平直轨 道上运动到C 点,并能越过壕沟。已知赛车质量 m =0.1kg ,通电后以额定功率P =1.5w 工作,进入竖 直轨道前受到阻力恒为0.3N ,随后在运动中受到的 阻力均可不计。图中L =10.00m ,R =0.32m ,h =1.25m ,S =1.50m 。问:要使赛车完成比赛,电 动机至少工作多长时间?(取g=10m/s 2 ) 解析:设赛车越过壕沟需要的最小速度为1v ,由平抛运动的规律 1S v t = 2 12h gt = 解得 1v =3/2g S m s h = 设赛车恰好越过圆轨道,对应圆轨道最高点的速度为2v ,最低点的速度为3v ,由牛顿 运动定律及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22v mg m R = 223211(2)22mv mv mg R =+ 解得 354/v gR m s == 通过分析比较,赛车要完成比赛,在进入圆轨道前的速度最小应该是

初中物理简答题答题方法

简答题答题方法简答题是通常围绕某个物理现象或通过一段阅读材料背景材料,借助问题的形式,要 求考生书面简述的一种题型。简答题既能有效地考查同学们对初中物理“双基”(基本知 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能很好地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合理选择信息以及应用物 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简答题一般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合理选择信息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 求学生能活学活用,思维开放,有一定的综合能力。解答时要使用物理语言做针对性的回答。 语言要精练,观点要明确,条理要清楚,内容要完整。 不少学生对一些简答题“似曾相识”,但又不能用合适的语言或物理方法将它们清楚地 表述出来,普遍感到头痛。学生一是限于初中的语文水平,二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对解答问 答题有据不能依,有理不能用。尤其对物理概念、定律、现象和过程等抓不到对问题的实际 性分析和概括,无法用文字或语言贯通起来,甚至即使作业做了,也无法领会其要领。这表明 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教师应在平时教学中要搞好问答题的强化训练。 首先要明确简答题的特点:??? 简答题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文字组织与表达能力等。简答题通常是用生活化的语言陈述一个客观事实或物理现象,设问指向性清晰,通常用得比较多的是解释这种现象。 (1)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能用简洁、严谨的语言正确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简答题不宜直接取用教材的内容让学生作答,要避免答案就在书上的简答题,以免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简答题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3)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对考生的答题做出有层次的评价,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 其次清楚学生在回答问题是容易出现的错误:1.知识点不明确:2.逻辑关系混乱:3.表述不到位: 通过以上的分析做好简答题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每一节复习课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让学生知道努力的方向。作为简答题专项复习课要达到的目的就是 1. 明确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明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物理关系。 2.找准原理与规律。要寻找到与题目相关的物理原理和规律。 3.找准关键词。组识好语言把关键词镶嵌到答案中,语言一定要规范、准确、要尽量用理的书 面语言。(“关键词”一般是物理术语,也是每道简答题得分点。) 演绎推理法,返普归真法(这里的“普”和“真”都是指普遍的规律,对于给出一系列实验过程(或

物理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

案例60 物理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 进入高三,高考在即。如何在高三物理复习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推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 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摆在每个老师和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教学;更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与训练。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学习也是这样,只有看清路,才能少走或不走弯路。可见,掌握物理学科的特点,熟悉物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学好中学物理,不只是一个肯不肯用功的问题,它还有一个方法问题,掌握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从高中物理综合复习教学的角度,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解答、训练,介绍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以期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1.模型法 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将复杂的问题抽象化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 方法。科学家通常利用抽象化、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把研究对象的物理学本质特征突出出来,形成概念或实物体系,即为物理模型。模型思维法就是对研究对象或过程加以合理的简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从本质上说,分析物理问题的过程,就是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得出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实际中必须通过分析、判断、比较,画出过程图(过程图是思维的切入点和生长点)才能建立正确合理的物理模型。 [例1] 如图1-1所示,光滑的弧形槽半径为R (R>>MN 弧),A 为弧形槽的最低点,小球B 放在A 点 的正上方离A 点高度为h 处,小球C 放在M 点,同时释放,使两球正好在A 点相碰,则h 应为多大? 解:对小球B :其运动模型为自由落体运动, 下落时间为 t B =g h 2 对小球C :因为R>>MN 弧,所以沿圆弧的运动模型是摆长等于R 的单摆做简 谐振动,从M 到A 的可能时间为四分之一周期的奇数倍 所以 t C =c T n 4)12(+ g R Tc π2= 解得:h =8 )12(22R n π+. (n =0,1,2……) 【评注】 解决本题的关键就在于建立C 小球的运动模型——单摆简谐振动,其圆弧的圆心相当于单摆的悬点,圆弧的半径相当于单摆的摆长,只要求出C 小球运动到A 点的时间,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例2]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排成一条直线,其中2、3小球静止,并靠在一起。而1小球以速度v 0朝它们运动,如图1-2所示,设碰撞中不损失机械能,则碰后三小球的速度的可能值是 (A )v 1=v 2=v 3=30v (B )v 1=0, v 2=v 3=20v (C )v 1=-v 0/3, v 2=v 3=320v (D )v 1=v 2=0, v 3=v 0 解:依题意碰撞无机械能损失,小球之间的碰撞一定是弹性碰撞,这里关键 是如何建立正确的碰撞过程模型。若把2、3两小球看成整体,建立1小球和2、3 小球之间的两体碰撞模型就会得出(C )答案错误结论。其实2、3小球只是靠在一起并没有连接,加之碰撞过程的位移极小,必须建立三小球之间依次碰撞的过程模型,由两球弹性碰撞得速度依次交换,所以(D )正确 【评注】 本题关键在于建立正确地符合客观规律的小球碰撞模型——两两依次碰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掌握好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题意,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行。 [例3] 如图1-3所示,有一根轻质弹簧将质量为m 1和m 2的木块连在一起并置于水平面上,问必须在m 1上至少加多大的压力,才能在撤去压力后,

(完整版)初中物理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物理题型解题技巧 物理试卷结构(共五大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作图题: 四、探究与实验题: 五、简答计算题: 【选择题】 物理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迷惑性。选择题能考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记忆与理解、判断与推理、分析与比较、鉴别与评估等多种能力,所以它是考查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常用方法。 选择题的题型一般有: 概念辨析类、规律理解类、联系实际类、求比值类、图像分析类、电路故障类、对物理方法的理解类、估值类等。 概念辨析 所谓的概念辨析法是指用物理概念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辨别正误,从而判断获取正确结果的解题方法。 解答这类题主要对物理概念要准确记忆和正确理解,对相关的不同概念的区分及对某些重要概念的内涵要分析到位。 规律理解 主要考查对物理过程中物理规律的辨别能力。 解答的关键是对题干中描述的物理过程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然后找准其对应的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对选项的内容逐一进行分析,最后做出选择。 联系实际 这类题主要考查物理规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解答的关键是对生产、生活或事例的分析,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剖析事例或现象的过程中,找到与物理原理的联系,进而做出解答。 求比值类(比例法、数据代人法) ()比例法: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比例法。 用比例法解题可以省略反复套用公式而带来计算的烦琐,对物理量的单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只要相比的同一物理量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运用这种方法既能通过计算定量得出结果,也能经过分析定性比较大小。 运用比例法的一般步骤是: 了解题意,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 依据题目描述的物理现象找出保持不变或者相等的物理量。 用不变的(或相等)的量为纽带,将公式联立成比例式。 ()数据代入法:根据题目给定的数据,给未知的某个物理量假定一个恰当的值代入题中,然后进行计算。 图像分析 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图像实际上反映了物理过程(如熔化图线等)和物理量的关系(如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等)。运用图像知识来解物理试题的方法,叫图像法。 运用此方法时应做到: 识别或认定图像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其有关的因

地理过程类试题解题思维方法例谈.doc

地理过程类试题解题思维方法例谈 张文军(浙江省春晖中学,浙江上虞312353)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探讨其成因和变化机理。其中自然地理过程侧重生物、物理和化学等过程,人文地理过程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过程。高中教学中,自然地理过程涉及地球的运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岩石圈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人文地 理过程涉及人口转型、人口迁移、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城市化、产业活动、人地协调等。 由于地理过程凸现了“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 的地理课程性质,反映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的课程设计思路,因此地理过程在地理课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地理过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各种地理思维能力。地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现出空间上的特征演变,使地理事物变得更加复杂。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即对地理事物感知、记忆和想象的基础上形成对地理事物 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探索性思考。在地理学习能力测试中,地理过程类试题频繁出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考验。 常见的地理过程类试题包括过程排序题、过程流程题、过程描述题、过程推断题、过程绘制题等,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地理选择题、填空题、绘图题以及问答题之中。解题思维方法的前提是运用地理过程的自身原理和规律,具体有以下思维方法: 一、阶段环节法 地理过程有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依据其发生的先后阶段和环节进行推理,是解答 过程类试题的主要方法。在整个地理过程中,阶段好比是线段,环节好比是节点,阶段重在趋势性,体现出过程的持续发展,环节重在变化性,体现出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以渭河平原 的形成过程为例进行理解,第一阶段是地壳不断下陷,环节是形成了地堑;第二阶段是渭河及其支流等不断冲积,环节是形成了平原。再如分析次生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水漫灌,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地下盐类物质随之抬升而分布在地 表;第二阶段是该地由于蒸发旺盛,地表水分蒸发殆尽,留下盐分,导致盐碱化的形成。 阶段环节法可以正向推理,也可逆向推理。比如理解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它是碎石和泥沙在在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形成的扇状堆积物,因此可逆向推断为什么会沉积在该处,再推断为什么会有大量泥沙碎石。从而整理出其形成过程:先是山区河流流速快,经常携带大量泥沙碎石;然后是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变缓,流速减小,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 山前堆积;最后这些物质堆积成扇状,形成了冲积扇。 二、要素分析法 某一地理过程的形成,必然有一些重要因素在起作用,抓住了这些要素的发展和变化特 征,也就把握了整体的地理形成过程。以三角洲为例,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流入海洋时,

物理学研究中十种常用的思维方法

物理学研究中十种常用的思维方法 物理学研究中十种常用的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所学的内容属于经典物理范畴涉及不到模糊物理,所以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技巧性可循,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找我一定的方法,再加一勤奋作为基石,一定能够在应试中取得好成绩。至于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的几个部分。 观察的几种方法 1、顺序观察法: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2、特征观察法:根据现象的特征进行观察。 3、对比观察法:对前后几次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观察进行比较。 4、全面观察法:对现象进行全面的观察,了解观察对象的全貌。 过程的分析方法 1、化解过程层次:一般说来,复杂的物理过程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构成的。因此,分析物理过程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把它化解为多个相互关联的“子过程”来研究。 2、探明中间状态:有时阶段的划分并非易事,还必需探明决定物理现象从量变到质变的中间状态(或过程)正确分析物理过程的关键环节。 3、理顺制约关系:有些综合题所述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是诸多因素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综合效应”。要正确分析,就要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观察和分析,从内在联系上把握规律、理顺关系,寻求解决方法。 4、区分变化条件:物理现象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条件变化了,物理过程也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在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由于条件变化而引起的物理过程的变化,避免把形同质异的问题混为一谈。 因果分析法 1、分清因果地位:物理学中有许多物理量是通过比值来定义的。如R = U/R 、 E = F/q 等。在这种定义方法中,物理量之间并非都互为比例关系的。但学生在

运用物理公式处理物理习题和问题时,常常不理解公式中物理量本身意义,分不清哪些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哪些量之间没有因果联系。 2、注意因果对应:任何结果由一定的原因引起,一定的原因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果常是一一对应的,不能混淆。 3、循因导果,执果索因:在物理习题的训练中,从不同的方向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因果分析,有利于发展多向性思维。 原型启发法 原型启发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能够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原型可来源于生活、生产和实验。如鱼的体型是创造船体的原型。原型启发能否实现取决于头脑中是否存在原型,原型又与头脑中的表象储备有关,增加原型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争取用学到的知识予以初步解释;2、通过课外书、电视、科教电影的观看来得到;3、要重视实验。 概括法 概括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同类的个别对象中发现它们的共同性,由特定的、较小范围的认识扩展到更普遍性的,较大范围的认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概括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高级形式的、科学的概括,这种概括的结果得到的往往是概念,这种概括称为概念概括;另一种是初级形式的、经验的概括,又叫相似特征的概括。相似特征概括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对不同事物进行比较,舍弃它们不相同的特征,而对它们共同的特征加以概括,这是知觉表象阶段的概括,结果往往是感性的,是初级的。要转化为高级形式的概括,必须要在经验概括的基础上,对各种事物和现象作深入的分析、综合,从中抽象出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属性,舍弃非本质的属性。 归纳法 归纳方法是经典物理研究及其理论建构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是:第一由因导果或执果索因,理解事物和现象的因果联系,为认识物理规律作辅垫。第二透过现象抓本质,将一定的物理事实(现象、过程)归入某个范畴,并找到支配的规律性。完成这一归纳任务的方法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审慎地考察各种事例,并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探究因果关

高中物理八大解题方法之七:逆向思维法

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之逆向思维法 江苏省特级教师 戴儒京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几道物理题的解法分析,阐述逆向思维解题方法的几种应用:一、在解题程序上逆向思维;二、在因果关系上逆向思维;三、在迁移规律上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简单说来就是“倒过来想一想”。这种方法用于解物理题,特别是某些难题,很有好处。下面通过高考物理试卷中的几道题的解法分析,谈谈逆向思维解题法的应用的几种情况。 一、 在解题程序上逆向思维 解题程序,一般是从已知到未知,一步步求解,通常称为正向思维。但有些题目反过来思考,从未知到已知逐步推理,反而方便些。 例1.如图1所示, 图1 一理想变压器的原副线圈分别由双线圈ab 和cd (匝数都为n 1)、ef 和gh (匝数都为n 2)组成。用I 1和U 1表示输入电流和电压,用I 2和U 2表示输出电流和电压。在下列四种接法中,符合关系1 2212121,n n I I n n U U ==的有: (A ) b 与c 相连,以a 、d 为输入端;f 与g 相连,以e 、h 为输入端。 (B ) b 与c 相连,以a 、d 为输入端;e 与g 相连、f 与h 相连作为输入端。 (C ) a 与c 相连,b 与d 相连作为输入端;f 与g 相连,以e 、h 为输出端。 (D ) a 与c 相连,b 与d 相连作为输入端;e 与g 相连、f 与h 相连作为输出端。 析与解:一般的选择题,是从题干所给的已知条件去求解,解出结果与选项比较,哪个正确选哪个。但本题我们不能根据两个公式去求解法,而只能逐一选项讨论哪种解法能得出题干给出的公式。 对(A ),初级ab 和cd 两线圈串联,总匝数为2 n 1,次级ef 和gh 两线圈亦串联,总

初中物理做题方法总结

初中物理做题方法总结 一、概念——学习物理的基础 物理概念和术语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学习物理概念的方法有五种: 1、分类法 对所学概念进行分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初中物理学的概念可分为四小类①概念的物理量是几个物理量的积,例如:功、热量;②概念是几个物理量的比值,如:速度、密度、压强、功率、效率;③概念反应物质的属性,例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熔点、沸点、电阻率、摩擦系数等;④概念没有定义式,只是描述性的,如力、沸点、温度。 2、对比法 对于反映两个互为可逆的物理量可用这种方法进行学习,例如:熔解与凝固、汽化与液化、升华与凝华、有用功与额外功。 3、比较法 对于概念中有相同字眼的相似相关概念利用相比较学习的方法可以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建立内在联系。例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功率与效率”“虚

像与实像”、“放大与变大”等。 4、归类法 把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分组比较便于形成知识系统。例如:①力、重力、压力、浮力、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②速度、效率、功率、压强。③杠杆、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力的作用线。④熔解、液化、蒸发、沸腾、汽化、液化、升华、凝华。⑤串联、并联、混联。⑥通路、短路、断路。⑦能、机械能、功能、势能。 5、要点法 抓住概念中关键字眼进行学习,例如“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力叫重力,这个概念中“地球的吸引”“竖直向下”就是关键字眼,值得反复回味和理解。 二、公式——学习物理的钥匙 每一个公式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不能乱用,每一个字母都有着特定含义,需要理解,例如p=f/s中“s”指两物全接触的公共面积,这个公式既适用于固体,也可适用于液体和气体,而p=ρ物gh来说适用范围就更小,只适用规则固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产生的压强。我们面对每一个公式不能机械记忆其等量关系,广州中考助手物理老师建议应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扩展,这样才能形成知识体系,提升学习物理的效率。 1、根据公式想物理概念,对于ρ=m/v,v=s/t,p=f/s,

解题思维与解题方法的教学

解题思维与解题方法的教学 韶关市教育局教研室 谢春荣 摘要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问题的解决。数学问题千变万化,但都隐含着一定的解题规律,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要引领学生去把握住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就要在教学设计中融入自己的教学观点,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侧重思维切入点和排除思维障碍两个方面,并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理解各种解题策略,养成良好的解题思维习惯。 关键词 切入 联系 判断 评价 设计 数学问题的解决既讲究思维切入点,又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很多学生解题时漫无目的,东碰一下,西碰一下,对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案没有信心。在教学中,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在学生对解题规律的把握以及对解题策略的理解上找原因。先看一个例子: 【例1】 已知函数1)(2 ++=bx ax x f )0,(>∈a R b a 、,设方程x x f =)(的两根为1x 和.2x 如果 4221<<x 题目的背景是二次函数,学生容易想到从它的图象切入,解题方向就定下来了。对于方程0)(=-x x f 即 01)1(2=+-+x b ax 的根1x 、2x 满足42021<<<f 至此,我们便可从这些关系找出对称轴a b x 20- =的范围: 由???>+-+<+-+01)1(41601)1(24b a b a 得 ??? ????><81 4 1a b 从而 2- =a b x . 当手上有较多的条件,一时之间又理不清各条件的联系时,不要忘了从反面去分析: 如果 120-≤- =a b x ,有 a b 2≥ (多一个假设条件用) 由 01)1(24<+-+b a 得 a b 412-< ∴ 8 1414< ?-+-+b a 得 b a 4316-> ∴ 4 1 243> ?<-b b ① 又由 01)1(24<+-+b a 得 b a 214-< 由 01)1(416>+-+b a 得 4 434b a -> ∴ 4 1 214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