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题(完) - 副本

简答:

1. 试析过渡时期我国农村的变革(土改,合作化)。

答:过渡时期我国农村的变革包括了五十年代初的土地改革还有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第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改运动从此开始。大体分为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和分配土地三个步骤。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改推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农民从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农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农业生产数据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农业合作化运动,实际上从各地土地改革完成之后就陆续开始了。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在完成土地改革之后,规定要在农民自愿互利原则基础上,采取说服、示范和国家帮助的方法,实行三个互相衔接、逐步前进的步骤和形式,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首先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然后发展成为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底,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了对农民个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项工作中存在的缺点是,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间内遗留一些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2. 试析建国初我们的外交战略和策略。

答:新中国建立以后,《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原则,这就是: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基本方针是:

1.“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这使得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的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3.“一边倒”,面对两大阵营的尖锐斗争,鉴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使得新中国的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4.团结世界各国人民。新中国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都积极争取,以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

随后,中国政府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开拓了外交新局面。派代表参加了日内瓦会议,显示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后来还提出了和平外交五项基本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 分析60年代初度过经济难关的原因

答:自然灾害严重,苏联政府又背信弃义的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一切造成国民经济自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面对严重困难,从1960年下半年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一.调整政策首先是从农村开始。中共中央召开多次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重申了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要加强粮食生产;纠正“共产风”,要求要循序渐进。

二.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鉴于“大跃进”中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新安排了经济,以“调整”为中心,主要措施有:1.努力恢复农业生产2.加强对国民经济的集中统一管理3.减少城镇人口,压缩城镇粮食销量4.调整1961年钢产量

三.大型调查研究之风和各方面工作条例的制定。号召全党发扬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就地解决问题。这对农村工作中“左”倾错误清了很大的作用。制定《科研十四条》,总结了新中国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教训,特别是针对“大跃进”以来的错误,规定了各项正确的政策和措施,又制

定了《工业七十条》、《高教六十条》等条例,分别规定了适合各方面工作情况的具体政策,使各方面工作重新纳入正确的轨道,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四.“七千人大会”与国民经济继续调整。会议总结了1958年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纠正了“大跃进”中的错误,强调了贯彻执行八字方针。1962年招考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继续做好国民经济调整的工作。党中央的这些措施,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土改的必要性、特点、意义

必要性:①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要求

②进行土改才能真正实现政权的民主。

特点:①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全国胜利,新中国已经建立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的。②在政策上,把过去征收富农的多余土地财产规定,改为保存富农经济,使富农在土改中处于中立地位,保证土改的顺利进行。

③工作方式上,有领导、有计划、有秩序的进行。

意义:土改彻底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挖掉了我们民族贫穷落后的重要根子,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存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农民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抗美援朝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援,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次土改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史上土改运动中搞的最好的一次。

2.如何评价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积极方面,展开这样的批评和讨论,可以帮助人们来学习如何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这是知识分子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一种重要方法,对知识分子的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自我改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消极方面,一是把一部电影及围绕这部电影所进行的学术讨论一下子提到进行反动宣传的政治高度来批判,这显然是对当时资产阶级思想在文化界和党内的影响做了过分的估计;二是缺乏民主讨论的精神,实际上行成了“一边倒”的政治批判,批判中无限上纲,不容许别人申辩,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三是对武训历史的调查,是带着“框框”去的,而毛泽东又是根据带有很大片面性的“调查材料”,把武训说成是以办“义学”为手段的“大地主、大债主和大流氓”,这更是与有关事实不符,造成了不良后果。

3.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其实际含义是不急于同帝国主义国家建交。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其本质是表明中国革命史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中国革命要胜利离不开社会主义苏联的援助。但并不意味着使中国成为苏联的附庸,也绝不排斥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正常的友好关系。

4.为什么要实行“一边倒”政策?

①1948年6月,铁托事件的发生对中国共产党产生重要的影响,斯大林掀起的饭铁托时间对毛泽东和中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所以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提出了“一边倒”的政策。

②当时美苏正处于冷战时期,中共要在美苏之间保持中立,并同美国和解,是有巨大风险的,可能会引起斯大林的强烈不满,导致严重后果产生。

③美国对华外交的失误和苏联态度的逐渐明朗化。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必要性

基本内容:即“一化三改”。“一化”即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必要性:①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于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②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③土改和其他社会改革是在全国完成的,国内的主要矛盾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④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⑤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选择社会主义。

6.“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是一五计划的指导方针,指出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然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夙愿。由于在这一时期我国的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甚至是当时的印度,因此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有依靠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迅速改变。因此党在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进一步提出,中国实现工业化,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环节,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优先发展重工业,这就是当时确定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7.农业社会改造的必要性

①我国农民确实是有互助合作的要求

②合作是工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③避免了农村的两极分化现象产生

④能够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8.农业合作社基本完成的步骤及其教训

步骤:①社会主义萌芽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②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③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教训:①生产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搞“一刀切”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不能采取一哄而起的政治运动的办法

9.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原因

必要性:①我国经济落后,需要利用私营工商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在政治上有利于争取和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③有利于发挥他们的知识和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可能性:①政治上,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经济上,掌握了国家命脉,这是关键;工农联盟的巩固使得民族资产阶级被彻底孤立起来。

②民族资产阶级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

③中共的争取政策

10.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①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

②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③为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11.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意义

时间:1956年召开

主要内容:①确定了党在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②总结一五计划基础上,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发展的建设方针。

③大会提出了改革经济体制的任务和设想

④提出了加强政党建设,防止和反对个人崇拜的任务。

⑤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任务。

意义:①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②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2.整风运动的内容

中共中央与1957.4.27日作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正式决定开展全党整风,主要内容是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水平,改进作风,以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同时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最为当前整风运动的主题。

13.反右派扩大化的原因及其严重后果

原因:①对社会主义社会改造完成后的基本国情认识不够清醒,同时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的状况认识也不够清楚。

②毛泽东反右派进攻的攻势的估计严重脱离现实。

③反右派的斗争方法不对,采用的“大鸣大放”的办法和群众运动的方式不恰当。

④没有及时的制定和下达划分右派的标准。

后果:①导致了错误的政治结论,改变了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

②打击了一大批关心国家前途,有作为的知识分子、革命干部、爱过民主人士。

③损害了社会主义民主,压制了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

④打击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14.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原因

①新中国贫弱的巨大压力

②中苏关系的非正常发展

③把革命战争中的成功经验转而用于经济建设

④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

⑤国际共运中兴起热潮的鼓励

15.人民公社的特点及其教训

特点:①规模大,权力集中②公有化程度高③政社合一

教训:①“一大二公”决不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②贫困不是社会主义③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④政社合一是产生官僚主义的根源

2.庐山会议的严重后果,以及对大跃进的经验教训的总结

后果:①政治上,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的破坏。

②经济上,使以高标准、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又重新泛滥起来。③把党内不同意见同阶级斗争等同起来并加以扩大化的先例

总结:①实事求是②不能搞所谓的新帐旧账一起算③不能感情用事、意气用事④不要刮“共产风”

3.八字方针的制定

1961.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八届九中全会,会议正式通过了公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即“调整各个部门之间已经变化了的相互关系,巩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发展和变革中获得的硕大成果,充实新发展起来的一些事业恶内容,提高那些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新事物的质量”。

4.中共九大内容

1969.4.1-24日,九大全面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称其是一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对马列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伟大新贡献。对中国社会的形势和党的政治状况作了错误的估计,提出了所谓的“斗、批、改”的新任务。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和党章修正草案,错误的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林彪当了党的唯一的副主席,并史无前例的以法定的接班人将其地位写入了党的总纲;对毛泽东思想做了歪曲的阐述;砍掉了原党章中党员权利一节,取消了党员的预备期,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取消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等机构。

5.七十年代的中美关系

1971.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做了准备;

1972.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

1971.10.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1978.5.10,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考验。从而在全国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意义:帮助了干部和群众打开了思想解放的大门;它冲破了“两个凡是”及其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禁锢,宣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7.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意义(1978.12.18-22日召开)

内容:①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政治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全面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做出了调整国民经济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④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⑤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对中央领导机构做出重大调整。

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的两年“徘徊中前进”的局面,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组织路线,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政策上来,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8.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①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是发展科学技术的需要

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9.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意义

1992.1.18-2.2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

主要内容:①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②提出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前提下大胆的进行试验

③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机遇

④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⑤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来保障

⑥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意义:它科学的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明确的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为十四大报告作了系统的阐述。

二、论述题:

1. 分析中苏论战及其对我国内外政策的影响

答:在60年代,中苏之间发生异常长期而激烈的争论,从两党之间的争论发展到两国之间的争端。这场争论的发生,是由1957年莫斯科会议开始的中苏分歧逐步引起的。1958年,毛泽东拒绝了苏联不久前提出的企图侵犯中国主权的关于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建议,赫鲁晓夫大为不满。此后,苏联采取了恶化两国关系的一系列步骤,不仅单方面撤走了在华苏联专家等,还不断指名攻击中国共产党,两国公开论战,关系大为恶化。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苏公中央的“公开信”,以后又陆续发表了苏共中央的许多重要文章、讲话和决议。此后,从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人民日报》编辑部和《红旗》杂志编辑部陆续发表了《苏共领导同我们分歧的由来和发展》等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即九评),反对了苏联的霸权主义,捍卫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性和中国的国家主权。但是由于当时“左”的思想影响,这些文章中的一些观点是不恰当的。

对国内外政策的影响:

1. 对我国对外政策的影响。中苏论战使得两国关系急剧恶化,至1965年3月1日的“筹备会”,中国、朝鲜等七国党均未参加,鉴于中共亦未派代表参加苏共二十三大,中苏两党关系断绝,并引起了中苏边界武装冲突。与此同时,美国更加采取措施鼓励中国,中国对此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中国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斗争重心从60年代起逐步转向援越抗美。不仅如此,中国领导人还开展了重大的外交活动,打破了新

中国建立以来基本上一边倒的外交格局,广泛进行了国际交往,比如周恩来出访14国。

2. 对我国内政的影响:苏联背信弃义,单方面撤走了在华全部专家,撕毁343个协议和合同,废除257个科技合作项目,停止供应重要设备,加重了中国的经济困难,进一步破坏了两国关系。又逼迫中国偿还抗美援朝的军用物资贷款,中国只能以农副产品予以偿还。苏联又制造了伊犁暴乱事件,新疆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坚决粉碎了这次叛乱。

2. 分析文革的起因和性质。

答:起因:1.“左”倾的错误理论及其实践。这是文革发动最根本的原因。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到了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已经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对此他认为只有发动“文化大革命”,才能防止资本主义的复辟。

2.个人崇拜的发展。到了60年代中期,党的民主集中制已经破坏,毛泽东逐渐变成了先知先觉的“神”,凌驾于党之上。这种专断的作风,把中央集体领导实际变成了他的个人领导。

3.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别有用心的利用,助长了毛的“左”倾错误。他们大打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致使个人迷信发展到顶峰,使“左”倾错误更加恶性发展。

性质:1.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因为:a,它没有经济基础,它所要打击走资派,实践证明是不存在的。b.它没有政治基础。无产阶级牢牢地抓着政权,既没有变质也没有被篡夺。一个不存在资产阶级是无法推翻无产阶级同志重新夺权的。c.它不是马克思主义本来含义上的文化革命,它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2.也不能笼统地说是反革命。它是由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全会正式通过的错误的决定,公开号召发动的,而且只发生在人民内部。3.只能说,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内乱。它是由于领导者被反革命集团利用而错误发生的,是出于无产阶级要避免资本主义复辟的考虑,而最终事与愿违的悲剧。

3. 论述文革的经验教训

答:“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给予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教训是异常深刻的。它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由幼年时期走向成熟。主要教训有:

一,要正确认清国情。通过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已经消灭了资产阶级。这时候我国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以党已经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不受干扰,不能认为反革命分子已经全部消灭,要做出客观的分析,并采取正确的方针。虽然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但社会上各种坏分子仍然存在,仍然要进行阶级斗争,不能掉以轻心,不过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

三、要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根本任务,为此,必须对原有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我国的社会注意制度是先进的,但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有很多弊端,如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等。首先要健全党内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既反对分散主义、无政府主义,又反对个人专断;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领袖和党的关系、领袖和群众的关系等。

四.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全体公民的民主权利,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文化大革命”是对社会主义法制的一次疯狂的践踏,所以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防止以言代法、以权代法的现象;要使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文化大革命”给予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教训是多方面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党中央,深刻地总结了历史教训,从而在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方面,实现了一个巨大的飞跃,为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4. 试析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及其意义

答:“两个凡是”的方针严重的阻碍拨乱反正的进行,窒息着国家和民族生机。全党上下对继续“左”倾指导思想的不满与抗议,集中表现在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上。1978年5月,中央党

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上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次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这篇文章从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在全党和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由此,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虽然党内外绝大多数人支持和拥护这篇文章的观点,但华国锋等人仍表示反对。这场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争论。在邓小平、聂荣臻、叶剑英等人的引导和支持下,广大干部、党员和群众冲破阻力,积极参加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最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建国以来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具有重大意义。①它促进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这场大讨论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明确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人们的社会实践,使人们弄清了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实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②它促进了党的拨乱反正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这场讨论,冲破了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的束缚,打破了“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这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为彻底清楚“左”的思想和拨乱反正工作扫除了思想障碍。③它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恢复和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等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5. 试析早期农村改革及其意义

答:八十年代初,我国农村开始进行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 1. 改革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它以农户或小组为承包单位,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发挥了小规模经营的长处,又继承了以往合作化的积极成果,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某些统一经营的职能,使多年来新形成的生产力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个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民生活有较大改善。 2. 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一坚持、两不变、三兼顾的教育。使农村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同发展。 3. 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营社会急需的行业,农村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4. 1982年之后,农村实行政社分设,恢复农村政权组织,使农村人民公社制度不复存在。

意义:1.农村经济商品化进程加快。改变了实行三十多年的统购派购政策,把农村经济纳入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3. 乡镇企业的崛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农村中解放出一大批劳动力,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崛起。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一支重要力量。这是农村经济的历史性变化。乡镇企业的兴办,不仅在增加农业的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更新农民观念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而且在提供财政收入、发展出口创汇、推进我国工业化进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兴起了一大批小城镇,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5.试析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

答:对外开放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是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制定的重大战略方针。对外开放就是要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础上,改变以往的闭关自守的做法,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学习外国先进管理方法等。在这项方针指导下,积极扩大对外贸易,允许外商在中国独资经营企业,或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陆续创办4个经济特区和开放14个沿海城市,并引进先进技术,发展经济技术合作。实践证明,这项方针的实施加快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和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利用世界各国的自然资源,学习外国的先迸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第二,在政治上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秩序,建立合理的世界政治秩序,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第三,在科学文化上实行对外开放,有利于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6.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所确立的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就两国在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这五项基本原则是:互

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权、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第二年周恩来访问印、缅两国,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一致同意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2、影响:

几十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国际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倡导者,而且是其忠诚的奉行者。在这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与绝大多数邻国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7. 试析我国对民族资本家的赎买政策。

答: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民族工商业由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过程。。建国后,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根据民族资本主义两重作用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用赎买的办法,对民族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的来说,改造是成功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列宁关于对资本主义企业通过赎买实现社会主义国有化的设想。“和平赎买”之所以能够实现,是由以下三方面条件决定的:

第一,在阶级力量对比上,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占有绝对优势。无产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民族资产阶级在国家生活中不占主要地位。

第二,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又具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他进步的一面使“和平赎买”有了内在的可能。

第三,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了正确的政策,在政治上团结资产阶级分子,又努力提高工人工资,使“和平赎买”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这样,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使党和国家减少损失,使社会减少震荡,以达到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产阶级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