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Qt_Embedded的phoneMEFeature移植与实现

基于Qt_Embedded的phoneMEFeature移植与实现
基于Qt_Embedded的phoneMEFeature移植与实现

收稿日期:2010-05-19;修回日期:2010-08-11

作者简介:高 攀(1986-),男,江西吉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开发;杨 斌,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嵌入式li nux 、实时操作系统。

基于Q t/E mbedded 的phone ME

Featur e 移植与实现

高 攀,杨 斌,刘建敏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 要:phone M E Feat ure 是一个高性能的J ava 虚拟机,而Q t/E mbedded 是一个面向嵌入式系统的C++图形界面库。为了使phone M E Feature 在带有Q t/Embedded 图形库的AR M -L i nux 目标平台上运行,就必须深入研究phone M E Fea t ure 与Q t/E m bedded 图形库的关系,以及在目标平台下编译和移植带有Q t/E mbedded 图形接口的phone ME Feat ure 的方法和步骤。移植过程主要包括编译环境的搭建、PCS L (Port able Common Services L i brary )的编译、CLDC(Connected L m i ited D ev i ce Confi guration)的编译、M I DP(M obil e Infor mati on Dev i ce Pro file)的编译和Java 虚拟机的下载。关键词:Q t/E mbedded ;phone M E Feat ure ;J ava 虚拟机;编译;移植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29X(2011)01-0031-04

Porti ng and I mple m entation of phone M E

Feature Based on Q t/Embedded

GAO Pan ,YANG B i n ,L I U Jian-m in

(Scho o l o f Info r m ati on Sc ience &T echno log y ,So ut hw e st Ji ao tong U n i v ersit y,Chengdu 610031,Ch i na)

Abstract :phone M E Feature is a h i gh-perfor m ance Java V i rtualM ach i ne ,how ever Q t/Em bedded is a C ++GU I library fo r t h e e m bedd ed syste m.I n o rder t o m ak e phone M E Feat ure run the ARM -L i nux target p latfor m w it h t he Q t/Em b edded graph i cs ,i t s necess ary to st udy t he rel ati on s h i p bet w een phone M E Feat ure and the Q t/Em b edded graph ics library ,t he m et h od and procedure o f po rti ng of pho ne M E Feat ure t o the t arget p l atfo r m based on Q t/Em b edd ed deeply .The s etps of po rti ng m ai n l y contai n s s etti ng up t he bu ild env i ron m en,t bu il d i ng PC SL(Po rtab l e C o mm on S ervices L i b rary),bu il d i ng CLDC (C onnected L i m it ed D ev ice Con fi gurati on ),bu il d i ng M I D P (M ob il e Infor m ati on D ev i ce Pro fil e)and dow n l oad i ng t he J avaV irtualM ach i ne .K ey words :Q t/Em bedd ed ;phone M E Feat ure ;Java V irt ualM ach i ne ;porting ;building

0 引 言

随着手持设备的快速发展,J2M E 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要实现J2M E 的应用程序就必须首先实现Java 虚拟机。Sun 公司提供了三种运行在小型设备操作系统的Java 虚拟机,它们是CVM 、KVM 和C ard VM

[1]

。并于2006年将KVM 参考实现转到开源

社区,并重命名为phone M E Feature 。它是一个功能完整的Java 虚拟机,包含了CLDC 和M I D P 的实现以及多个可选的JSR 包

[2]

Q t 是由T ro lltech 公司所开发的一套开源的C ++图形用户界面库。而Q t /Em bedded 是Q t 面向嵌入式系统的一个版本,它采用Fra m ebuffer 作为底层的图

形接口,不依赖于X 服务器或是X li b 库,具有节省内存的优点[3]。phone M E Feature 把Q t/Em bedded 图形库作为M I D P 中实现图形接口的一个可移植层。所以通过基于Q t /Em bedded 的phone M E Featur e 编译生成的Java 虚拟机,可以实现对目标平台Q t /Em bedded 图形库的支持。

1 phone ME Feature 架构分析

phone M E F eature 是一个高性能、模块化的Java 虚拟机,是连接操作系统的和应用程序的桥梁。它具有内存管理、网络、用户界面等功能的实现,并且具有多任务的处理各种并发M I D lets 程序的能力。phone M E F eat ure 主要包括Java Call AP I 、PCSL 、CLDC1.1和M I DP2.1的实现以及可选的JSR 包,如图1所示。Ja vaCall AP I 是基于目标平台的实现移植的函数集[4]

PCSL 是可移植的通用服务库,提供底层服务,供

CLDC 、M I DP 和其他可选包调用

[5]

。CLDC 和M I DP 嵌

第21卷 第1期2011年1月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CO M P UTER TECHNOLOGY AND DEVELOP M ENT

V o.

l 21 N o .1Jan . 2011

入式Java 虚拟机的核心部分,其中CLDC 为资源受限的设备定义了应用编程接口和虚拟机的基础函数集;M I DP 主要是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例如提供Java 虚拟机的GU I 实现等,M I DP 中支持F r a m e buffer 、directfb 和Q t/Em bedded 等图形显示接口的实现。可选的JSR 包主要是为虚拟机提供扩展功能,例如W eb

服务等。

图1 phone M E Feature 的架构

2 phone M E Feature 与Q t/Em bedded 关系

phone M E Feature 具有Q t/Em bedded 图形库的接口的实现,当在phone M E F eat ure 生成的Java 虚拟机平台上运行Java 应用程序,如果该Java 应用程序需要调用本地的目标平台的图形显示接口Q t/Embedded 库函数时,这时就需要Java 虚拟机通过KN I(K N at i ve I nter face)接口对本地库文件的调用。KN I 是 轻量级!J N I (Java N ative Interface)的本地调用方式,位于Java 虚拟机的内部

[6]

。它允许Java 代码与本地其它语言写的

代码进行交互[7]

,在传递参数和控制对象时都要先经

过一些特别处理,例如KN I 函数须使用 堆栈传参!和 句柄操作!。

KN I 接口是连接phone M E Feature 和Q t/Em bedded 图形库之间处理事件或者事件队列的桥梁。phone M E F eature 通过KN I 调用Q t/Embedded 图形库的示意图如图2

所示。

图2 KN I 调用Q t /Embedded

3 phone M E Feature 的移植过程

phone M E F eature 支持x86和AR M 两种CP U 体系

结构,并支持嵌入式L i nux 系统。本次移植的目标平台操作系统为L i nux K er nel 2.6,CP U 为ARM 920T 架构,采用phone M E Feature M R4版本移植,交叉编译器为ar m -li nux-gcc-3.4.6,使用G li bc 2.3.6库和qt -e mbedded-2.3.10库。移植的过程主要包括PCSL 的移植、CLDC 的移植、M I DP 的移植等三个步骤

[8]

移植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源码提供的编译源程序(一般在buil d 目录下)和实现源程序(一般在src 目录)去设置相关的变量,例如在phone M E _F eature /cl dc/bu ild 目录下,就提供了CLDC 移植的相关方法。为了能够清楚的描述各个移植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提高移植效率,决定把上面三个步骤的编译命令通过编写一个M akefile 文件来实现。

3.1 建立编译环境

?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准备交叉工具链安装包,即binut ils 、ar m -linux -gcc 、gli bc 安装包的组合。其中b i nutils 主要提供ld 、ar 、as 等一些产生或者处理二进制文件的工具;ar m -li nux-gcc 提供针对ar m 平台的C 编译器gcc ;g li bc 提供C 链接库。

#安装java 开发工具包JDK1.4.2。JDK 是整个Java 程序运行的核心,包括了Java 运行环境,Java 工具和Java 基础的类库。具体J DK 目录路径将在M akefile 中用变量J DK _D I R 给出。

?建立Q t 交叉编译工具。根据目标平台所使用的Q t /Embedded 图形库的版本,这里选用qt-e mbed ded-2.3.10版本。

准备t make -1.13.tar .gz 、qt-x11-2.3.2.tar .gz 、qt-e mbe dded-2.3.10-free .tar .gz 安装包,t make 工具包用来生成编译工具如progen 和t m ake 等,qt /x11软件包用来生成qvfb 、moc 等Q t 开发工具,Q t /Embed ded 压缩包提供嵌入式Q t 图形库。然后解压并设置环境变量,最后在AR M 体系架构下配置并交叉编译Q t /Embedded ,便可以生成Embedded Q t 的动态库

[9]

%在M akefile 中设置phone M E F eat ure 移植所需要的环境变量,其中GNU _TOOLS _D I R 为交叉编译工具的目录,根据phone M E _Feature /m i dp /buil d /linux _qte _gcc/qte .g mk 中

ifeq ($(TARGET _CPU ),ar m )

export QTOPI A _SDK _D I R=/opt /Q topia ,

可知需要设置的Q t 编译工具的变量为QTOP I A _SDK _D I R 。在M akef ile 中用export 分别给出以下变量的目

录:

ME _ROOT =/home /gao /phone M E _F eature Out put=$(ME _ROOT )/output qte J DK _D I R =/ho me /gao /j 2sdk1.4.2_04

GNU _TOOLS _D I R =/usr/loca l/ar m /3.4.6/ar m-li nux

&32

&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第21卷

QTOP I A_S DK_D I R=/home/gao/Q t/qt-2.3.10-target

接下来就是在M akefile中设置3个伪目标,all: pcsl cl dc m i dp,分别用来标记PCSL、CLDC和M I DP编译的开始。

3.2 编译PCSL

phone M E

_

F eature/pcsl/m akefiles/top.g mk文件中

给出PCSL

_PLATF OR M,PCSL

_

D I R,PCSL

_

OS,PCSL

_

CPU,PCSL

_OUTP UT

_

D I R相关变量的定义,这时要需

要根据自己的编译环境下给出以上变量的值。PCSL

_ PL ATFORM为AR M-L i nux平台,NET WORK

_

MOD U LE为基于QSocket类的Q t/Embedded下的网络通信模块。

m ake-C$(M E_ROOT)/pcsl\

GNU

_TOOLS

_

D I R=$(GNU

_

TOOLS

_

D I R)\

PCSL_PLATFORM=li nux_ar m_gcc\

PCSL_OUTPUT_D I R=$(Output)/pcsl\

NETWORK_MODULE=bsd/qte\

TOOLS_D I R=$(ME_ROOT)/tools\

TOOLS_OUTPUT_D IR=$(Output)/too ls

3.3 编译CLDC

CLDC的编译是在PCSL编译成功的基础上进行的[10]。CLDC编译主要包括loopgen、ro m gen和T ar get V M的编译,l oopgen用来生成i nterpreter loop,ro mgen 用来生成RO M m i age,而T ar get VM的生成则依赖于interpreter loop和ROM m i age。

这里需要进行编译的目录是phone M E

_

Feature/

cldc/buil d/li nux

_ar m,通过分析li nux

_

ar m.cfg文件,可

以知道J VMW or kSpace为CLDC源文件的目录,J V M Buil dSpace为编译CLDC完成后的输出目录。

m ake-C$(M E_ROOT)/c l dc/build/li nux_ar m\

GNU_TOOLS_D I R=$(GNU_TOOLS_D I R)\

J DK_D I R=$(J DK_D IR)\

E NABLE_PCSL=true\

PCSL

_OUTPUT

_

D I R=$(Output)/pcsl\

J V MW orkSpace=$(ME_ROOT)/cldc\

J V M Bu il dSpace=$(O ut put)/c l dc\

TOOLS_D I R=$(ME_ROOT)/tools\

TOOLS_OUTPUT_D IR=$(Output)/too ls

3.4 编译M I DP

M I DP源代码中的图形功能的本地代码是由X lib 库函数支持的[11],而本目标平台的GU I是采用Q t/ Em bedded实现,又因为Q t/Embedded是没有X窗口服务器的,所以要实现phone M E F eature的移植,就必须实现X li b代码的重写。但幸运的是M I DP含有Q t/ Em bedded接口的高层图形界面功能的实现和事件响应机制的实现接口。

首先高层图形界面的实现主要是依照移植平台Q t/Embedded库封装了一些基本界面控件,处理一些Q t/Embedded应用程序。在源文件下/m i dp/src/ hi ghlevelui下有实现Q t/Embedded高层用户界面的接口文件和类,如表1所示:

表1 实现图形接口的高层界面文件和类

文件名(类名)主要功能

lfjport_q te_m s creen.h

lfjport_q te_m s creen.cpp

主要实现本地与Java平台

w i dget的映射

lfjport_q te_m a i nw i ndow.h

lfjport_q te_m a i nw i ndow.cpp

主要定义M I DP窗口的w i dget

基类的实现

A let类,Choicegroup类D is

p l ayab le类,Ite m类,T extfiel d

类等

定义了信息窗口类,选择框组

类,屏幕对象类,组件类,文本

域类等界面控件类

其次是利用Q t/Embedded重写M I DP中本地事件

响应函数,以通过KN I接口实现对Q t/Embe dde d事件

队列进行响应处理。在m i dp/src/event下建立一个具体的Q t事件类,用于处理来自本地的Q t/Embedded事件。M I DP中用于处理本地Q t/Em bedded接口的事件机制如图3

所示。

图3 实现Q t/Embedded接口事件机制

根据目标平台参数TARGET

_

OS=li nux,TARGET

_ CPU=ar m,TARGET

_

COM P I LER=gcc,TARGET

_

VM=

cldc,可知编译的目录为phone M E

_

F eature/m idp/bu ild/

li nux

_

qte

_

gcc。CLDC

_

D I ST

_

D I R为CLDC编译完成的

输出结果,其中$(Output)/cl dc/li nux

_

ar m/dist包含了

在AR M-L i nux平台下使用cldc

_

v m的头文件和库文件等。在本次编译过程中可以确定是否编译可选的

JSR包,例如使用W eb服务,则U SE

_

JSR

_

172=true。

M ake-C$(ME_ROOT)/m i dp/buil d/li nux_qte_gcc\

GNU_TOOLS_D I R=$(GNU_TOOLS_D I R)\

J DK_D I R=$(J DK_D I R)\

PCS L_OUTPUT_D I R=$(Output)/pcsl\

CLDC_D IS T_D IR=$(Output)/cl dc/li nux_ar m/dist\

TOOLS_D I R=$(ME_ROOT)/tools\

TOOLS_OUTP UT_D I R=$(Out put)/too l s\

M I DP_OUTPUT_D IR=$(Output)/m idp\CPU=ar m

为了方便M akefile多次重新编译,设置clean这样一个标签,用来清理上一次编译的生成的文件。在clean标签下添加了r m-rdf$(Output)/pcs,l r m-

&

33

&

第1期 高 攀等:基于Q t/Embedded的phone M E F ea t ure移植与实现

r df$(O utput)/cldc,r m-rdf$(Output)/m idp三条清除命令语句。最后利用GNU的m ake工具编译M akefile,如果能够编译成功,便在phone M E

_

F eat ure目

录下生成含有Java虚拟机的outputqte目录。

3.5 运行Java虚拟机

在phone M E

_

Feature/outputqte/m i dp下把appdb, bi n,li b目录下载到AR M-L i nux目标平台上,然后运

行b i n/ar m目录下的usertest

_

g可执行程序,Java虚拟机客户端便运行起来了,此时的Java虚拟机是可以通过KN I接口调用本地的Q t/Embedded图形库的,例如

调用Q t/Embedded中对TS

_

EVENT事件的处理函数从而响应触摸屏的消息。此时虚拟机可以安装Java应用程序,例如要在目标平台上跑J2M E游戏,可以通过

执行./instalM l i dlet

_

g安装相应程序。

此时的Java虚拟机能支持多种大小的屏幕分辨率,如176x220,240x320等。根据手持设备屏幕的大小修改屏幕属性的配置文件即m i dp/src/configuration/

configur at i on

_x m l/linux

_

qte/constants.x m,l设置相应的

height和w i dth等。

Java虚拟机移植并运行成功后,便给Java程序运行提供了一个平台。但当目标平台需要与Java虚拟机进行数据交换时,这时就要研究嵌入式Java虚拟机的通信机制。phone M E Feature提供了多种与外界的通信方式,例如管道、信号量、消息队列、共享内存等。

4 结束语

文中主要叙述了针对AR M-L i nux目标平台如何交叉编译带有Q t/Embedded图形显示接口的phone M E F eature,以及如何移植生成的Java虚拟机,并在手持设备上实现了预期的效果。

与phone M E Feature相对应的phone M E Advanced,它是一个功能更强的Java虚拟机,对硬件资源的要求也较高,但是移植方法和原理与文中论述的基本一致,只需做少量修改[12]。总之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蓬勃发展,具有跨平台特性的Java程序语言在嵌入式系统中越来越受欢迎,高性能的嵌入式Java虚拟机必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V enners B.深入Java虚拟机[M].第2版.曹晓钢,蒋 靖,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85-86.

[2] 杨 建,杨 军.精通J2M E嵌入式软件开发[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0-25.

[3] 许生模,余 敏.嵌入式QT的内核分析与优化[J].微计

算机信息,2007,23(10-2):59-61.

[4] 石学峰,陈 智,李政道.面向MHP的嵌入式Java虚拟机

的移植与优化[J].计算机工程,2007,33(17):273-275. [5] 李 强.M I PS目标平台CLDC的Java虚拟机移植[J].单

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9(12):17-20.

[6] 杨敏华,古建华,闫 伟.基于M i ni G U I的嵌入式Java虚拟

机实现[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5,22(5):114-120. [7] 徐智林,周可风,林金龙.一种基于嵌入式L i nux图形用户

接口的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6,19(1):28-30. [8] Docu m entati on H o m e Sun Java W ireless C li ent Soft ware2.1

[EB/OL].[2008-04].htt p://https://www.360docs.net/doc/6244356.html,/java m e/ref

erence/docs/sj w c-2.1-w eb/i ndex.ht m l

[9] 王存健,张建正.嵌入式L i nux下Q t/E mbedded的应用

[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6(11):179-181.

[10]Docu m entation Overvie w CLDC Ho t Spo t T M I mple m entation

V ersi on2.0[EB/OL].[2007-05].http://j ava.sun.co m/

java m e/re f erence/docs/c l dc-hi-2.0-web/i ndex.ht m l [11]J2M E ref erences and sources[EB/OL].[2004-09]http://

https://www.360docs.net/doc/6244356.html,.

[12]phone M E f or W i ndo w s CE,Pocket PC and W i ndo w s M obile

[EB/OL].[2008-04].htt p://www.cs.kuleuven.be/~

davy/phone m

(上接第30页)

Peer-t o-Peer L ookup Service[C]?In:P roc.of1st Int .l W orks hop on Peer-t o-Peer Syste ms.M assachusetts:[s.

n.],2002:155-165.

[4] Stoica I,M orris R,K arger D,et a.l Chord:A scalable peer

-t o-peer l ookup serv ice f or i nterne t appli cati ons[C]?In:

P roc.of t he AC M SI GCO MM.San D i ego:[s.n.],2001:149 -160.

[5] 陈贵海,李振华.对等网络:结构、应用与设计[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 董 芳,费新元,肖 敏.对等网络Chord分布式服务的研

究[J].计算机应用,2003,23(11):25-28.

[7] 旷 华.安全哈希算法S HA[J].华南金融电脑,2003,6:

24-26.

[8] 林雅榕,侯整风.对哈希算法S HA-1的分析与改进[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16(3):124-126.

[9] 胡海波,王 林.幂律分布研究简史[J].物理,2005,34

(12):889-896.

[10]吴剑锋,郭 英,范海宁.OMN e T++网络仿真器设计原

理分析[J].微计算机应用,2008,29(5):34-37.

[11]朱晓姝.OMN e T++仿真工具的研究与应用[J].大连工

业大学学报,2010,29(1):62-65.

[12]Bau m gart I,Heep B,K rause S.O verSm i:A fl ex i b l e over l ay

net work sm i ul ati on fra m e work[C]?2007IEEE G loba l In

t erne Symposi u m.N ewyork:[s.n.],2007:79-94.

&

34

&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第21卷

肺移植研究进展

肺移植研究进展 江苏省江南大学附属无锡市胸科医院(无锡五院)肺移植中心(214073) 陈静瑜 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地广泛开展肺移植,在南北美洲、欧洲和澳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至2004年底全世界共完成单、双肺移植约19000多例。20年来,肺移植已在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治疗终末期肺病可选择的惟一方法。肺保存技术、肺移植操作技术和免疫抑制剂的进步,已明显提高了患者早期生存率。由于肺移植病人术后功能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每年需要等待肺移植的病人不断增加。近3年来肺移植每年以1500例的速度在增长,而在2000年后全世界单、双肺移植的数量已经持平。本文就肺移植发展经历等作一综述。 一、国外肺移植发展史 11在实验动物身上应用肺移植:肺移植的历史可追溯到50多年前。1950年5月美国Bu ffalo 大学医学院AndreA Ju 2venell 等首先尝试切下实验犬的右肺,再行原位移植获得成 功。同年法国Metras 及稍晚些时候(1954年)美国Hardin 和 Rittle 进行了犬同种异体肺移植,证实了肺移植技术的可行 性。此后10多年间,人们在狗身上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集中在肺自体肺移植和同种异体肺移植的呼吸循环变化、排斥反应和药物治疗的研究方面,获得了大量的实验结果,为肺移植临床应用打下了基础。 21在人身上应用肺移植: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1963年6月11日,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James Hardy 和他的同 事为一位58岁、左侧肺门部鳞癌、对侧肺气肿的患者进行了首例人类肺移植。1971年Derome 给23岁终末期矽肺患者作了右肺移植,病人肺移植术后在医院住了8个月,并出现支气管吻合口狭窄,出院后只活了很短时间,但他是1963~ 1983年间40例肺移植者中存活时间最长的1例。在1963~1983年20多年内,全世界开展了40多例肺移植,由于术后 感染排斥、肺水肿、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除1例存活 8个月以外,其余病例都失败了。 31移植手术的改进:Veith 等对肺移植的发展作出了许 多贡献,他们证实匙状吻合或在吻合口处用一个静脉片可以防治血管吻合口狭窄。支气管吻合口并发症是肺移植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他们证实了供肺支气管的长度与支气管吻合的合并症有直接的关系,缩短供肺支气管可以减少合并症。进而又证实套入式支气管吻合可以减少缺血性支气管合并症。同期斯坦佛大学的Reitz 等做成了心肺移植,大大促进了临床发展,尽管早期心肺移植是用于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力衰竭,但他们确信这些病人可以仅做肺移植而存活。 1978年,加拿大多伦多肺移植组发现生存超过2周的肺 移植患者大多数死于支气管吻合口瘘。一些实验室开始研究肺移植后影响吻合口愈合的因素。经过几年的研究,1981年他们证实了大量激素的使用严重影响支气管愈合,此时新的抗排斥反应抑制剂环孢菌素A (CsA )也开始应用于临床。同时应用带蒂大网膜包绕支气管吻合口改善支气管血运供应,促进吻合口愈合。将这种CsA 和大网膜包绕支气管吻合口技术应用于临床,随着提高单肺移植生存率经验的增加, 1990年双侧续贯式肺移植技术使用。通过横断胸骨的双侧开 胸,可以相继切除和植入每一侧肺,将单肺移植的技术分别移植给每一侧肺,使双肺移植变得简单而安全,多数情况下不需要体外循环,实际上就是需要体外循环也只是短时间的部分转流,不需要缺血性的心停跳。目前双侧续贯式移植技术已被普遍采用,只有一两个中心仍然使用整块肺移植技术,并在移植时用血管吻合直接重建支气管循环。 41肺移植适应证的扩大:开始肺移植进展速度较慢,主 要原因是由于适应证太窄,仅局限于弥漫性肺纤维化患者。尽管单肺移植看来适合肺纤维化,但非常不适合双侧肺感染的病人,如囊性肺纤维化。当时认为心肺移植适合于双侧肺部疾病,不过就心脏生理来说,囊性纤维化和肺气肿患者不需要心肺联合移植。1988年Patters on 首先采用的双肺整块移植就像是改良的心肺联合移植,这种手术技术上很困难,气道合并症发生率也较高,病死率达25%~30%,与最有经验的中心所做的心肺联合移植的病死率相近。1990第1例活体肺叶移植成功成为当前供体严重短缺情况下一个很好的选择,以后10年期间手术技术仅有小的改进。在双肺移植技术改进的同时,1988年法国巴黎BealI on 医院的Mal 和Andte 2 assian 成功地为2例肺气肿病人做了单肺移植,术后病人恢 复良好,V/Q 比例无明显失调,病人术后基本恢复了正常生活。打破了慢性阻塞性肺气肿(C OPD )不适合单肺移植的说法,他的文章发表后很短时间内慢性阻塞性肺病成为单肺移植的适应证。 近年来另一个新进展是应用肺移植治疗原发肺动脉高压或艾森门格综合征,同时修补心内畸形,肺移植减轻右室后负荷后,可以促进心室功能的恢复。单肺移植术后肺灌注扫描,发现移植肺接受超过80%的血流灌注而没有不利影响,这些都支持新移植肺能够耐受绝大部分(如果不是全部)心排出量的观点,肺动脉高压单肺移植术后心功能恢复良好。 二、国内肺移植发展史 11北京率先开展肺移植:我国大陆肺移植起步很早,1979年北京结核病研究所辛育龄教授就为2例肺结核患者行 ? 07? ?综述与进展? J Med Res ,Jun 2006,V ol 135N o 16

中国器官移植的现状、成因及伦理研究

中国器官移植的现状、成因及伦理研究? 唐媛1,李建华1,吴易雄2 1. 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2. 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湖南长沙(410078) E-mail:wuyixiong100@https://www.360docs.net/doc/6244356.html, 摘要: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指将他人的具有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和肾脏等器官移植给患者以替代其病损器官的技术。中国器官移植始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移植数量逐步增加,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除肾移植外其他器官移植从开展例数、存活时间或从效果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除技术、药物等条件方面外,还存在伦理发展与法规建设滞后的问题。因此,全面阐述器官移植的伦理问题,保障实现器官移植真正造福于民的目标,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器官移植;现状;成因;伦理 人体器官移植技术是指将他人的具有功能的心脏、肺脏、肝脏、肾脏等器官移植给患者以代替其病损器官的技术。1998年10月北京某医院一位眼科医生为救治两位病人,未经一位死者家属同意,擅自摘取了尸体角膜。死者家属见此事后,将这位医生告上了被告席。1999年1月18日《健康报》第1版就登载了这起纠纷,记者就此器官移植问题作了专题报道。同年3月初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做出了对这位医生擅自摘取尸体眼球一案不予起诉的决定,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也专题报道了这起纠纷。虽然这起“眼球丢失案”已经过去近10年了,但由此引发的中国器官移植若干伦理和法律问题,则引起了医学界和伦理学界的持续讨论。为使中国人体器官移植走上规范化的轨道,2006年3月16日卫生部正式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暂行规定》,同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中国有关人体器官移植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规定了开展器官移植手术的医疗机构的准入和资格认定,明确了申请办理器官移植相应专业诊疗科目登记的医疗机构原则上为三级甲等医院,并须具备的条件是有具备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执业医师和与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有与开展的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相适应的设备、设施;有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与伦理委员会;有完善的技术规范和管理制度。这一规定一出台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对于规范中国人体器官移植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护患者健康等各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中国器官移植的现状 中国器官移植始于20世纪6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早在1974年就成功移植了第一例肾脏,1978年就成功移植了第一例肝脏和第一例心脏,1979年卫生部与同济医科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器官移植研究所,建立了器官移植登记处,拥有了一大批优秀的器官移植专家。80年代来中国相继开展了胰岛、脾、肾上腺、骨髓、胸腺、睾丸和双器官的联合移植。近年来中国器官移植在各种临床器官组织和细胞移植、同种和异种移植的实验研究、保存灌注液的创制与应用、现代移植免疫与检测,以及新的免疫抑制药物的临床验证等方面又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1998年国内开展肾移植的医院有68家,当年共进行肾移植3596例,到2000年有108家医院开展肾移植,肾移植数达4830例。目前中国内地已有164家医院经卫生部审定批准开展器官移植,每年肝移植数在3000例到3500例之间,居全球第二位,截至2007年6月底已累计完成14613例。每年肾移植数目超过100例的医 ?本课题得到中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2340-77221)的资助。

哺乳动物细胞核移植研究进展

哺乳动物细胞核移植研究进展 【摘要】哺乳动物细胞核移植(Nuclear transfer,NT)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重大。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对核移植技术研究概况、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作一综述,希望能够对从事核移植研究的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哺乳动物;核移植;研究进展 哺乳动物细胞核移植是指将发育不同时期胚胎细胞或成年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经显微操作,移植到成熟的去核卵母细胞中,组成重构胚并使之发育成新动物个体的技术。细胞核移植是动物克隆的主要途径,所以又称之为克隆技术。1997年体细胞克隆绵羊Dolly的诞生(Wilmut et al,1997),是细胞核移植技术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向全世界证明了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具有遗传的全能性和发育的可逆性。在科学领域引发了克隆动物研究的高潮。 1 核移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德国发育生物学家Spermann [1]于1938年为解决核质相互关系问题提出把分化的细胞导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并观察其胚胎发育情况的研究,同年他还提出将任何时期的细胞核注入去核卵母细胞内然后通过观察其发育能力就可以确定该时期细胞核的发育潜能的设想。但由于当时核移植技术条件的限制,用分化的细胞未能获得成功。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有两栖类美洲豹蛙和非洲瓜蟾克隆的报道(Briggs和King,1952)。随后Gurdon等用蟾蜍、蝌蚪的肠上皮细胞和体外短期培养的完全分化的体细胞进行核移植分别获得成体蟾蜍和蝌蚪,证实两栖类已分化细胞的基因组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和功能上的全能性。此后,人们转向哺乳动物细胞核移植研究。 哺乳动物核移植研究的最初成果在1981年取得,Illmensee和Hoppe [2]用鼠内细胞团细胞直接注入去核的合子后,培育出发育正常的3只小鼠。但这一试验未能被重复出来;1983年,McGrath和Solth首次利用显微操作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以单细胞期的小鼠胚胎作为供核细胞进行核移植,得到了核移植后代,并建立了重复性很高的核移植操作程序[3];1994年,Collas和Barrnes将供核细胞通过卵母细胞内直接注射的方法构建了核移植重构胚胎,并得到了犊牛[4];这一时期许多研究者对胚胎干细胞和成年动物体细胞的核移植试验也做了大胆尝试,但进展不大。1997年,在细胞核移植研究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具有轰动效应的事件,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首次利用成年母绵羊的乳房上皮细胞,通过细胞核移植技术得到了体细胞克隆羊——“Dolly”[5],“Dolly”的出生以事实向人们证明,完全分化的体细胞不仅可以被逆转,而且完全可以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从此以后,全世界掀起了体细胞克隆的热潮。1998年Wakayama等利用小鼠卵丘细胞进行体细胞核移植研究获得成功[6];1999年Wells等用牛颗粒细胞进行核移植也获得了成功[7]。至2002年,Keefer等[9]人将91枚重构胚移植到8只受体山羊体内,50%受孕,生出7只小山羊,核移植效率明显比以前提高。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1 嵌入式操作系统 1.1嵌入式系统简介 1.2 嵌入式操作系统介绍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嵌入式操作系统 1.1嵌入式系统简介 自1946年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计算机始终是需要极高的技术环境和极其昂贵的价格的大型设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生而出现的微型机,是现代科学得到很大的飞跃。在工业生产中,人们将计算机系统置入很多设备和装置中,使它们具有了很高的自动化性能和不同程度的智能型,给现代工业控制领域呆了一次新的技术革命。而现在,这项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从而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项技术名为“嵌入式系统”。 目前,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技术已经成为通信和消费类产品的共同发展方向,几乎被应用在现代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电器设备中,例如手机、数字电视、数码相机、MP3、空调、电梯、智能楼宇系统、工业仪器仪表及医疗仪器等,其范围包括了数码电子产品、家用电器、工业生产及控制、医疗保健设备、现代交通等行业。可以说,嵌入式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嵌入式系统,是对对象进行控制而使其具有智能化并可嵌入对象体系中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软硬件可裁剪,适应应用系统。 从发展过程来看,嵌入式系统起源于微型计算机时代。正是因为微机体积小、价格低、可靠性好以及计算能力强大等特点,人们把它装置在机器设备中来进行控制工作。随着时代进步,广大对象系统日益增长的要求使得基于通用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微型机变得难以满足,因而系统芯片化成为嵌入式系统的新的发展道路。 单片形态的嵌入式系统硬件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大体可分为MCU、 SoC两个阶段。 微控制器(Mirco Controller Unit,MCU)阶段。主要的技术方向是:不断地在一个芯片上扩展满足宿主对象系统所要求的各种外围电路与接口电路(例如并行接口、串行接口、定时器等),以增强其对宿主对象的智能化控制能力。典型的产品就是Inter公司的51系列单片机等。 单片系统(System on Chip,SoC)阶段。人们将通用串行接口(USB)、数字信号处理器(DSP)、TCP/IP通信模块、GPRS通信模块、蓝牙模块接口等功能模块与MCU 进行有机结合,制造出集成度更高的系统级芯片,这种芯片就叫做SoC系统。目前,基于SoC的单片系统正在成为嵌入式系统的主流器件。 与通用计算机系统相比,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专用性强。嵌入式系统通常是面向某个特定应用的,所以嵌入式系统的硬件是为特定用户群来设计的,它通常都具有某种专用的特点。 可裁剪性好。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和操作系统都必须设计成可裁剪的,以便用户可以根据实践应用需要量体裁衣,去除冗余,从而使系统在满足应用要求的前提下达到最精简的配置。

肺移植供体的选择和处理(一)

肺移植供体的选择和处理(一) 肺移植已经成为治疗许多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有效方法,移植给患者的肺即“供肺”,来自肺外原因死亡的病人。由于常温下肺不能长时间保存,供肺必须从仍有心跳,即有血液灌注的供体上采取,用低温保护液灌注保存,也就是要使供肺没有或只有很短的“热缺血”时间,然后在数小时内完成移植。 器官移植适应证的扩大使需要移植的患者成倍的增加,西方国家都已经确立“脑死亡”法,当病人进入不可逆昏迷、确定脑死亡后,就在人工维持呼吸及循环的情况下,摘取脏器供移植使用,这样的器官有良好的活力和较正常的生理功能,移植效果好。我国至今尚未制定脑死亡法,所以要在心跳、呼吸停止后才可采取供肺,而且是在很匆忙的情况下取肺,实际操作非常困难,器官质量也没有保障,有关各界人士正在不断呼吁确立有关法律。 一、供肺标准年龄小于60岁;胸片正常、ABO血型匹配;FiO2=1、PEEP=5cmH2O时,PaO2>300mmHg;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没有脓性分泌物或误吸;没有胸部创伤或肺挫伤;供肺的一侧既往没有手术史。最基本的要求是:有良好的气体交换功能及没有气道感梁,气体交换功能的标准定为吸入100%的氧气、使用5cm水柱呼气末正压5min,氧分压超过300mmHg。使用老年人的供肺是有争议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肺容量会减少,肺实质会变性,然而在国外等候肺移植期间的死亡人数迫使医生们考虑任何可能的供体。 多数有经验的移植中心认为非常清晰的胸片已经不是绝对必要的了,因为肺间质积液是非常多见的,受到挫伤的肺仍然适合肺移植:另外平片上的肺不张经过适当的机械通气、即给予10~15ml/kg的潮气量和5cm的PEEP后可以恢复。当常规使用15ml/kg的潮气量时,气道峰压应该低于25cmH2O,如果峰压过高说明供肺有病理性梗阻,当每分通气量适当而有高碳酸血症时,要考虑呼吸死腔增加原因,往往说明供体有肺部疾病或者是V/Q不匹配。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了解是否有误吸或脓性分泌物是极为重要的,气管内革兰氏阳性菌并不影响供肺的使用,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是分泌物的性质。斯坦佛大学〔1〕和匹兹堡大学〔2〕都报告了他们的心肺移植或肺移植供体气道内有细菌的大约占80%,而北卡罗兰那大学供肺支气管分泌物无细菌的情况非常罕见。 二、供体与受体匹配标准除了供体要有适当的肺功能及没有感染外,ABO血型要匹配,(如果ABO匹配但不相同,就有短时间溶血性贫血的危险,不过多数都能很好的耐受)。 供肺大小是否匹配也很重要,把太大的肺放入胸腔后可能影响静脉回流,也会使移植肺膨胀不全,还会减弱手术后早期排除分泌物的能力,供肺不要超过受体肺的1.5倍;一般来说肺总量(TLC)要适合受体〔3〕,因为肺总量是身高、年龄和性别的综合指标,受体身高是最重要的单一指标。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的胸腔常过度膨胀,需要一个比预计要大的肺;而与此相反,限制性肺部疾病患者的胸腔常由于肺实质的纤维化改变而体积变小。移植后胸腔会有所改变,无论是膈肌高度还是胸围都会有变化。大的供肺经过处理可以适应小的胸腔〔4〕,可以用包括肺叶切除或用缝合器做非解剖部位的切除等各种方法来缩小,包括中叶和舌段切除。植入过小的肺不仅要冒留有胸膜残腔的危险,也可能只提供了很少的肺血管床,过度膨胀的小肺可能是有害的,可导致肺损伤。实际工作中,从胸片直接比较一下肺的大小是很方便的。关于HLA配型对肺移植或心肺移植的价值还不明确,在环孢素时代以前HLA配型对肾移植是有益的〔5〕,但由于当前肺保护方法的限制,目前肺移植HLA配型还没有开始临床应用。不过,肺移植随访发现HLA配型好的在长期存活的患者中所占比例非常高,因此目前正在研究快速HLA配型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一些中心提倡CMV配型,也就是说避免把CMV阳性的供体移植给CMV阴性的受体,因为免疫抑制状态下的受体CMV肺炎会很严重〔6〕。丙氧鸟苷治疗肺移植后CMV疾病〔7〕的成功使CMV匹配问题不那么严峻了。不过还是应该尽量避免将CMV阳性的供肺给CMV阴性的受体,但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这个原则是较困难的。

肢体移植的研究进展

第14卷 第1期医学研究生学报V o l.14 N o.1 2001年2月Jou rnal of M edical Po stgraduate Feb.2001 肢体移植的研究进展 郭 亭综述, 叶根茂审校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江苏南京210002) 摘要: 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是解决肢体缺损的重要方法,本文阐述了该项技术的发生、发展及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以期望同种异体肢体移植能够在实验和临床上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肢体移植; 免疫抑制 中图分类号: R65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8199(2001)0120075203α The review and researchi n g development of extrem ity transplantation GU O T ing rev ie w ing, Y IE Geng2m ao check ing (D ep artm en t of O steo logy,J in ling Ho sp ital,N an jing210002,J iangsu,Ch ina) Abstract: L i m b allo tran sp lan tati on is an i m po rtan t p rocedu re fo r recon structi on of li m b defects. T h is review describes the h isto ry and developm en t of th is m ethod,and exp ects to b ring ex trem ity tran sp lan tati on clo ser to being a realistic po ssib ility. Key words: Ex trem ity tran sp lan tati on; I mm uno supp ressive 0 引 言 由于先天性畸形、创伤性截肢以及恶性肿瘤切除后所导致的肢体缺损,目前仍只能用假肢来替代,而假肢是不可能具有生物性能力的;另一方面,肢体缺损也不像手指短缺那样可以用自身脚趾移植来代替。为解决这一问题,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而良好的前景。 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不同于内脏器官移植,它是一种复合组织移植,包括皮肤、骨骼、肌肉、神经和血管等组织1~4,其抗原性各不相同。以上各组织的单一移植,在临床上已有报道及应用,而肢体移植仍只限于实验室研究。由于各种强有力的免疫抑制剂的发现及应用,加上显微外科游离组织移植技术的发展,使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的梦想更加接近现实。目前这方面的实验研究报道较多5~7,主要为同种肢体移植和应用现有免疫抑制剂方面的技术和基础问题研究,同时期待毒性较低的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和某些相关技术的进展,以尽快解决免疫排斥问题。 1 肢体移植的早期研究 实验性肢体移植开始于1961年。起初用很多方法克服组织的不相容性而没有应用免疫抑制剂,而这些改变免疫反应的技术和方法不可能应用于人类。L ap ch in sky等(1963年)以新生犬为动物模型进行多次全血交换以产生免疫耐受。与供体交换输血后,经过1~2年使供体犬成长到成熟阶段,然后进行同种异体移植。共12只犬,其中1只已成活7年,据报道,移植的肢体有生理功能。Po sle等(1976年)应用免疫加强法使鼠产生免疫耐受。一组动物肢体移植前将来自受体的抗供体免疫血清持续应用1个月,肢体成活时间为21~207天;另一组移植术后第一天才给予免疫血清,成活时间为12~16天。一些学者在肢体移植的研究中,使用与人体内脏器官移植相类似的免疫抑制剂疗法。Go ldw yn等(1966年)将硫唑嘌呤和62巯基嘌呤用于犬的后肢异体移植。 ? 5 7 ? α收稿日期: 2000201217 作者简介: 郭 亭(1974-),男,安徽省宿州人,医师,医学学士,从事骨科专业。

器官移植的进展

器官移植的进展 1. 慢性排斥反应与晚期移植物功能丧失 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明了,主要困难在于:(1)慢性排斥反应从病理表现上不易与长期药物治疗所造成的血管病变相区别;(2)针对慢性排斥的药物学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3)缺乏理想的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动物模型。 关于慢性排斥反应的新概念:(1)慢性排斥反应由多种病理因素所造成,因而并非单一免疫抑制治疗所能克服。(2)非免疫因素,如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损伤、手术所造成的损伤等对移植物存活有着长远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免疫抑制治疗、免疫耐受的诱导亦有着不可忽视的阻碍作用。(3)早期频繁发生的急性排斥所造成的组织损伤亦可成为晚期移植物功能丧失的病理学基础。因此,慢性排斥反应更确切地说应为晚期移植物功能丧失。由此可见,减少晚期移植物功能丧失,可以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如尽量减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减少手术损伤、有效控制急性排斥反应等。 2. 第3、4代免疫抑制剂的开发 免疫耐受的临床研究比预料的慢得多。主要困难在于小动物实验结果难以在大动物实现,例如在小鼠或大鼠比较容易通过控制抗原呈递过程或免疫活性细胞之间信息传递而诱导耐受,但这仅能在少数大动物实验中得以重复。就临床而言,至少目前还离不开传统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因此继续开发新一代特异性免疫抑制剂,从而造就类似于动物实验所展示的耐受结果便成了临床医师和医药界的共同愿望。免疫抑制剂划分为: 第1代:以皮质激素、硫唑嘌呤、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为代表,主要作用为溶解免疫活性细胞,阻断细胞的分化,其特点为非特异性、广泛的免疫抑制。 第2代:以环孢素A(CsA)和FK506为代表,主要阻断免疫活性细胞的白细胞介素2(IL-2)的效应环节,因其以淋巴细胞为主而具有相对特异性。 第3代:以单克隆抗体、雷帕霉素、霉酚酸脂为代表,其作用于抗原呈递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第2代制剂有协同作用。 第4代:以抗IL-2受体单克隆抗体、FTY20等为代表,主要针对改变cytokine 环境,如抑制TH1,增强TH2。 3. xenosis--阻碍异种移植临床应用的新“抑制剂” 不少研究表明,动物所携带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异种移植而感染人类,某些病毒甚至可以感染神经细胞。对此,动物学家早已有所警告。目前主要关注的问题是:(1)动物病毒经移植物传染给患者;(2)移植患者再将这些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于是一个新的名词“xenosis”应运而生,它专指人类经异种移植而感染或传播的疾病,即“异种移植感染”或简称“异种感染”。

胰腺移植研究进展

【摘要】胰腺外分泌引流、内分泌回流处理方式,血管外科技术,供器官来源及获取等胰腺移植外科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临床胰腺移植发展。多机制、多靶点免疫抑制剂的开发应用,器官保存液的临床应用,移植免疫生物学等应用基础学科的创新研究继续推动着胰腺移植外科的进步。本文就胰腺移植的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胰腺移植;胰肾联合移植;外科技术;移植外科;免疫排斥;免疫抑制剂;综述文献 自1966年首例临床胰腺移植由Kelly和Lillehe[1]在美国Minnesota州立大学完成以来,随着移植外科技术进步和多机制、多靶点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胰腺移植(主要为胰肾联合移植,SPK)已成为治疗1型糖尿病(T1DM)、1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肾功能不全(ESRD)及部分2型糖尿病(T2DM)的有效方法[2]。胰腺移植能解除胰岛素依赖,较好维持正常血糖水平[3-4],改善糖尿病生化代谢状况及患者生存质量,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5]。根据全美器官分配网络(United 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UNOS)、国际胰腺登记中心(IPTR)和器官获取联合网络(OPTN)记录,胰腺有功能存活最长者已达22年,1999-2003年,SPK和PAK 术后受者1年存活率分别为95.0%和94.9%应一致,移植胰腺1年存活率分别为84.7%和78.5%[6];欧洲大样本SPK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已达8l%和67%,移植胰5年和10年存活率为73%和60%[2]。然而急性胰腺炎、急性膀胱炎、术后感染、血管栓塞、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排斥反应等潜在的移植外科技术并发症影响胰腺移植成功率,是导致移植胰腺慢性失功的危险因素[7-13]。 胰腺移植主要包括单独胰腺移植(pancreas transplantation alone,PTA),肾移植后胰腺移植(pancreas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PAK)和胰肾联合移植(st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SPK同时纠正了糖代谢紊乱和尿毒症,胰肾免疫保护作用和移植成功率高,全世界迄今为止80%以上的胰腺移植采用该术式。胰腺移植也分为节段性胰腺移植和全胰腺移植;按供胰来源不同又可分为尸体胰腺移植和活体胰腺移植。胰腺移植由于其内、外分泌处理上的复杂性和手术并发症的严重性,宜在设备技术精良、临床经验丰富的移植中心进行。我国临床胰腺移植始于1982年,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于1982年和1989年分别完成了首例单独胰腺移植和胰肾联合移植,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移植也较领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2007年实施了该院第一例临床胰腺移植,国内二十多个移植中心至今约成功开展了200余例临床胰腺移植。而自首例临床胰腺移植成功,四十年来,胰腺移植术式经历了许多变化并存有争议。 1 腹部切口及移植部位 移植可分为自剑突下10 cm开始直至耻骨联合腹中线切口,或双侧下腹部髂窝部J形(Hockey?鄄stick曲棍球棒形或弧形)切口,腹部横向切口等,尤以腹中线切口感染率最低[14]。胰腺移植部位分为腹膜外及腹膜内移植。目前绝大多数胰腺通过腹中线切口行腹中位腹腔移植或右结肠后腹膜后移植[15],并多采取门静脉引流,经腹中线切口途径右结肠后腹膜后位移植能减轻移植物周及伤口渗漏;而通过J形髂窝切口或腹部横向切口腹膜外髂窝移植能较好暴露盆部,置髂窝并与髂血管较好吻合,实施胰肾联合移植,但会增加移植物周及伤口感染[16]。 2 胰腺十二指肠段吻合方式

肺移植供体的选择和处理

肺移植已经成为治疗许多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有效方法,移植给患者的肺即“供肺”,来自肺外原因死亡的病人。由于常温下肺不能长时间保存,供肺必须从仍有心跳,即有血液灌注的供体上采取,用低温保护液灌注保存,也就是要使供肺没有或只有很短的“热缺血”时间,然后在数小时内完成移植。 器官移植适应证的扩大使需要移植的患者成倍的增加,西方国家都已经确立“脑死亡”法,当病人进入不可逆昏迷、确定脑死亡后,就在人工维持呼吸及循环的情况下,摘取脏器供移植使用,这样的器官有良好的活力和较正常的生理功能,移植效果好。我国至今尚未制定脑死亡法,所以要在心跳、呼吸停止后才可采取供肺,而且是在很匆忙的情况下取肺,实际操作非常困难,器官质量也没有保障,有关各界人士正在不断呼吁确立有关法律。 一、供肺标准年龄小于60岁;胸片正常、abo血型匹配;fio2=1、peep=5cmh2o时,pao2>300mmhg;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没有脓性分泌物或误吸;没有胸部创伤或肺挫伤;供肺的一侧既往没有手术史。最基本的要求是:有良好的气体交换功能及没有气道感梁,气体交换功能的标准定为吸入100%的氧气、使用5cm水柱呼气末正压5min,氧分压超过300mmhg。 使用老年人的供肺是有争议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肺容量会减少,肺实质会变性,然而在国外等候肺移植期间的死亡人数迫使医生们考虑任何可能的供体。 多数有经验的移植中心认为非常清晰的胸片已经不是绝对必要的了,因为肺间质积液是非常多见的,受到挫伤的肺仍然适合肺移植:另外平片上的肺不张经过适当的机械通气、即给予10~15ml/kg的潮气量和5cm的peep后可以恢复。当常规使用15ml/kg的潮气量时,气道峰压应该低于25cmh2o,如果峰压过高说明供肺有病理性梗阻,当每分通气量适当而有高碳酸血症时,要考虑呼吸死腔增加原因,往往说明供体有肺部疾病或者是v/q不匹配。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了解是否有误吸或脓性分泌物是极为重要的,气管内革兰氏阳性菌并不影响供肺的使用,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是分泌物的性质。斯坦佛大学[1]和匹兹堡大学[2]都报告了他们的心肺移植或肺移植供体气道内有细菌的大约占80%,而北卡罗兰那大学供肺支气管分泌物无细菌的情况非常罕见。 二、供体与受体匹配标准除了供体要有适当的肺功能及没有感染外,abo血型要匹配,(如果abo匹配但不相同,就有短时间溶血性贫血的危险,不过多数都能很好的耐受)。 供肺大小是否匹配也很重要,把太大的肺放入胸腔后可能影响静脉回流,也会使移植肺膨胀不全,还会减弱手术后早期排除分泌物的能力,供肺不要超过受体肺的1.5倍;一般来说肺总量(tlc)要适合受体[3],因为肺总量是身高、年龄和性别的综合指标,受体身高是最重要的单一指标。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的胸腔常过度膨胀,需要一个比预计要大的肺;而与此相反,限制性肺部疾病患者的胸腔常由于肺实质的纤维化改变而体积变小。移植后胸腔会有所改变,无论是膈肌高度还是胸围都会有变化。大的供肺经过处理可以适应小的胸腔[4],可以用包括肺叶切除或用缝合器做非解剖部位的切除等各种方法来缩小,包括中叶和舌段切除。植入过小的肺不仅要冒留有胸膜残腔的危险,也可能只提供了很少的肺血管床,过度膨胀的小肺可能是有害的,可导致肺损伤。实际工作中,从胸片直接比较一下肺的大小是很方便的。 关于hla配型对肺移植或心肺移植的价值还不明确,在环孢素时代以前hla配型对肾移植是有益的[5],但由于当前肺保护方法的限制,目前肺移植hla配型还没有开始临床应用。不过,肺移植随访发现hla配型好的在长期存活的患者中所占比例非常高,因此目前正在研究快速hla配型临床应用的可能性。 一些中心提倡cmv配型,也就是说避免把cmv阳性的供体移植给cmv阴性的受体,因为免疫抑制状态下的受体cmv肺炎会很严重[6]。丙氧鸟苷治疗肺移植后cmv疾病[7]的成功使cmv匹配问题不那么严峻了。不过还是应该尽量避免将cmv阳性的供肺给cmv阴性的受体,但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这个原则是较困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