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及复习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及复习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及复习

第三讲: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及复习

知识精讲

一、科学探究的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

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 小车从斜面由静止下滑,在下滑过程中小车的速度是否发生

改变呢?

1.提出的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2.猜想与假设:速度越来越大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我们要想研究小车在斜面上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分段的方式把斜面分开,然后分别测

量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出小车的速度。

(1)实验原理:t s v /

(2)实验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片

(3)注意事项:

测S:以小车的前缘到金属片的距离为准

测t: ①以看到小车的前缘撞击金属片为准;②记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③斜面的

倾斜度应该小些,使小车运动的速度更小。

(4)实验步骤:

①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通过的路

程S 1②测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③将金属片移至S 1的中点,测出小车从

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 2④根据数据算出小车从中点滑过斜面下半段

路程的S 3,以及用的时间t 3

(5)设计表格 路程 (m)

运动时间(s) 平均速度(m/s) 全程 S1=

t1= v1= 上半段 S2=

t2= v2= 下半段 S3= t3= v3=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并将收集到的数据填入上面表格中。

5、分析与论证,由数据得出自己的结论。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专题训练

1.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B .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 .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

D .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2.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m 用时6s ,后50m 用时7s ,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明前50m 的平均速度是7.14m/s

B .小明后50m 的平均速度是8.33m/s

C .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69m/s

D .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是7.74m/s

3.小刚家距学校1200米,上学时,前半段用了6分钟,后半段用了10分钟.问:小刚上

学的平均速度为( )

A .1.25米/秒

B .2米/秒

C .7.5米/秒

D .0.83米/秒

4.如图所示,物体沿斜面从顶端匀速下滑至底端.在这过程中,物体的速度V 、通过的距

离S 、机械能E 和动能EK 随时间t 的变化如图所示,则错误的是( )

A

B .

C .

D .

5.用斜面和滑块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如图所示,当滑块自顶端出发时开始计

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在此过程中,滑块的平均速度是( )

A .10 cm/s

B .9 cm/s

C .8 cm/s

D .7 cm/s 8题 9题

6.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 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

动是 (匀速/变速);运动照片上A 与B 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

48cm ,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m/s .

7.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小明每隔10s 记录的气泡位置如图所示,则气泡上升时

速度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小明用刻度尺测出A 、B 间的距离s=80cm ,则气泡

通过AB 段的平均速度v= cm/s .

8.如图,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测量的;

(2)斜面的作用是;实验中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原因.

(3)若图中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m/s;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基础巩固

1.通过下列场景中描述的运动状态,判断选择的参照物并填写在横线位置。

(1)两岸青山相对出(2)孤帆一片日边来

(3)太阳东升西落(4)秋风迎面吹来

(5)战斗机停在空中加油机旁边加油

(6)小明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到路旁的树在向后退

(7)小明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到售货员坐着不动

2.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火炬一定静止B.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C.乙火炬一定静止D.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

2题

3.假期到了,班上的几个同学送小明乘列车回家.如图所示,几个同学看着列车徐徐地开动了,小明坐在窗边,却看到同学们渐渐向后退去,原因是几个同学和小明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地面、列车B.列车、地面C.列车、列车D.地面、地面

4.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5次测量,结果如下:2.41cm、2.42cm、2.33cm、2.41cm、2.43 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A.2.40cm B.2.4175cm C.2.42cm D.2.418cm

5.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6.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运动,汽车在每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都是1.2km,由此可知()

A.这辆汽车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B. .这辆汽车一定做变速直线运动

C.这辆汽车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做变速直线运动

D.这辆汽车运动的快慢不变

7.甲、乙两辆汽车都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如果他们行驶的速度之比是3:4,行驶的时间分别是15min、12min,则两辆车的路程之比为()

A.3:4

B.4:5

C. 1:1

D.15:16

8.两台完全相同的电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由同一地点同时向东作直线运动,他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作出的下列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两车运动的速度大小相等B.通过30m的路程,乙车所用的时间比甲车的长C.第6s时,甲车的动能比乙车的动能大D.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西运动的

9.小明骑自行车去上学,他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4m/s,他感觉要迟到了,便以6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那么他在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4m/s B.4.8m/s C.5m/s D.6m/s

10.某百米短跑运动员,如果他在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8m/s;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度达到12m/s,那么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8m/s B.9m/s C.10m/s D.11m/s

11.如图所示,向右作直线运动的小车,通过AB、BC、CD三段路程所用的时间都是0.4s,则小车做的是运动(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它从A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是m/s.

11题图12题图

12.如图是小刚从家中出发到达学校的s﹣t图象.其中一半路程步行,一半路程骑自行车.则小刚骑车是图中(选填“OA”或“AB”)段,小刚从家中到学校的平均速度为m/s.

13.京沪高铁客运专线与2011年6月正式运营.专线全长1350千米,列车早上7点从北京南发车,中午12点便能到达上海虹桥,中途上下旅客的时间为30min,则列车的平均速度为km/h,合m/s.

14.如图所示,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小车通过AB段时测得时间t 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 AB= cm/s.(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 AB会偏(选填“大”或“小”).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能力提升

1.甲、乙两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乙在上升,楼房也在上升。乙看见甲在下降,楼房在上升,则他们相对地面()

B.甲上升,乙下降B.甲下降,乙上升

C.甲乙都下降,但甲比乙快D.甲乙都下降,但乙比甲快

2.小明利用一把受潮膨胀了的木尺测量物理课本宽度为17.6 cm,则实际课本的宽度为()

A.17.6 cm

B.17.2 cm

C.18.0 cm

D.一定小于17.6 cm

3.两人同时去测量某一物体的长度,其结果分别为7.30dm和0.728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这两个测量值中必有一个是错的

B.后面的测量结果比前面的测量结果精确

C.这两把尺子的分度值相同

D. 这两把尺子的分度值不相同

4.一辆长30m的大型平板车,匀速通过70m长的桥用了10s,它以同样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了20s,那么这座桥的长度是()

A.140m

B.170m

C. 200m

D.230m

*5.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前往B地,其中甲前一半路程跑步,后一半路程步行;乙前一半时间跑步,后一半时间步行。假设两人跑步速度相等,步行速度也相等,则()

A.甲先到达终点

B.乙先到达终点

C.同时到达

D.无法判断

*6.小张和小李两人多次进行百米赛跑,同时出发,每次小张都比小李提前10m到达终点,如果两人都以原来的速度跑,但改用下列两种方式再进行比赛。

(1)仍在同一起跑线,小李提前先跑出10m小张再起跑,结果是()

(2)让小张的起跑线后移10m,小李仍在原起跑线,两人再同时起跑,结果是()

A.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B. 小张先到达

C.小李先到达

D.无法确定谁先到达终点

7.自动扶梯总长度为12m,若站在扶梯上不动,需用时24s把人送上楼,若此人用1m/s的速度沿这个向上运动的扶梯走上楼,需要时间为,若此人在向上运动的扶梯上以1m/s的速度沿扶梯走下楼,则需用时间为。

8.某同学郊游时,用半小时走完2km的路程,休息半小时后,再用30 min走完2.5km的路程.那么,他在前半小时的平均速度是km/h,中间半小时的平均速度是km/h,后30min的平均速度是km/h,全程的平均速度是m/s(最后一空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9.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v﹣t图象中描述正确的是()

A .B

C

D

10.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6: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 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米?

11.一列长360m的火车,匀速穿过一个长1800m的山洞。测得火车完全通过整个山洞的时间为3min45s,求:

(1)该火车的速度

(2)该火车全部在山洞内运行的时间是多少

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发展水平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

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发展水平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 陈为建 山东省日照市实验中学 276800 摘要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心理条件,是由动力系统、执行系统和监控系统构成的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经验网络,其实质是类化了的知识技能经验网络;根据科学探究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设计了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测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分析得出:初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的发展和提高,发展中存在加速期;我们采用准实验研究,自变量为探究教学策略,因变量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一学年的实验,比较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显着差异,说明采取灵活的、多形式的探究活动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探究能力内涵实质科学探究能力构成要素 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状况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策略 科学探究能力在学生个体成长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特别是在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并强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

宗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所包含的内容与培养目标。但目前对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研究拟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内涵实质及构成要素进行探讨;根据自己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进行探查;在了解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和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1 科学探究能力的内涵实质及其构成要素 科学探究能力,指的是学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活动的心理条件,是科学探究过程所需要的能力。卓越的探究能力充分的地体现一个人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和善于把握机会的敏捷性,绝不仅仅是一种智力因素,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它是各种具体能力的集成。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构建科学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指出科学探究能力是由动力系统、执行系统和监控系统构成的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经验网络。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案修订版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 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 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 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 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设计: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反思: 答案:⑴小球沿斜坡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吗(或越来越慢吗) ⑵同上。 ⑶①v=s/t ,路程,时间 ②刻度尺、秒表(停表、手表)、挡板、斜面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专题十二 科学探究

专题十二科学探究 【考点归纳】 科学探究原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这里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同学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二、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1、发现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 4、收集证据 5、解释与结论 6、交流与讨论 中学化学实验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础实验〔包括常见仪器的使用,常见药品的保存和使用,实验室安全常识和环保常识,基本操作,常见物质(初中阶段主要是气体物质)的制备,物质的检验等〕;另一类是综合实验(物质的分离,实验设计等)。 一.化学实验基本仪器 1.可用于加热的仪器 (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注意:①盛放溶液不超过容器体积的1/2,加热时不超过1/3;①加热时,试管应受热均匀,试管倾斜45°角,管口不对人,也不对自己。 (2)必须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注意:①用于溶解时,所加液体不超过容积的1/3,并用玻璃棒轻轻搅拌;①加热前外壁要擦干,要垫石棉网。 理由:接触面积较大,防止受热不均而炸裂。 (3)提供热源的仪器:酒精灯。 注意:①酒精不超过容器2/3;①使用外焰加热;①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①使用完毕不可吹灭,而应用灯帽盖灭。 2.用作容器的仪器 (1)集气瓶:用于收集或贮存气体,进行气体同其他物质间的反应。 注意:①不能被加热;①固体和气体反应剧烈放热时,瓶底应放少量水或沙(如Fe和O2);①收集气体时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2)细口瓶和广口瓶。 细口瓶通常盛装溶液,并用磨口瓶塞,以利密封保存试剂。 广口瓶通常盛装固体颗粒,以利于镊子夹取固体。 3.可用于测量的仪器 (1)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注意:①不可用作反应器;①不可用来加热;①量液时,应倾斜倾注液体,观看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平齐。 (2)托盘天平: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 注意:①所称物质质量必须在称量范围内;①最小刻度可准确至0.1克;①左物右码,先大后小(左边托盘放待测物体,右边放砝码,称量时先放大砝码,再依次换放小砝码,最后移动游码);①不得腐蚀托盘,称量时将被称量物放在纸或玻璃器皿上。 4.夹持工具及其他仪器 (1)试管夹:用来夹持试管给其加热。 注意:①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①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①防止锈蚀和烧损。 (2)铁架台(铁夹,铁圈)。

中考生物专题一科学探究复习题北师大版

专题一科学探究 课标细解读 的乘积—来表示;在观察同一洋葱表皮细胞时我们会发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看 到的细胞的数量越_多_ (选填“多”或“少”),视野越 _亮_ (选填“亮”或“暗”); 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的数量越 _少_ (选填“多”或“少”),视野越 _暗(选填 “亮”或“暗”)。 2?显微镜中能够调节视野明暗的构件有 _反光镜、遮光器(或光圈) _。对光时要使视野 变亮可以使 凹面镜_和大光圈。要使视野变暗则可以使用 _平面镜_和 小光圈 。 3. 有时显微镜的视野中会看到污点,我们看到的污点只可能在 —目镜、物镜、载玻片 三个地 方,因此判断时只需要移动其中的两个, 如果污点都不动,就在第三个上, 如果移动载玻片 时污点 就跟着动,则证明污点就在 _载玻片_上。 4. 由于显微镜成像的特点是上下倒置、 左右相反的,所以要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时, 则玻片 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所在的位置应该 —相同 _ (选填“相同”或“相反”)。 二、临时装片的制作 1. 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擦、滴(清水)、撕、展、 盖、染、吸这几个步骤完成的是 —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 —临时装片的制作,而 擦、滴 (0.9 %生理盐水)、刮、涂、盖、染、吸这几个步骤完成的是 —人体口腔上皮细胞 —临时 装片的制作。 2. 用镊子夹起盖玻片, 将盖玻片的一端接触水滴, 然后缓缓放下。这是正确的盖盖玻片的方 法,我们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避免 —盖玻片下出现气泡 _。 3、 染色时要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引,其目的是 使碘液浸润整 个标本。 三、实验法 1. 实验法的一般步骤: A 发现并提出问题B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数据 C 、作出假设D 设计 〔显微慣的基本结构和功片1>、说明 〔制作115时裝片、模仿 考点全突破 一、关于显微镜的使用 1.显微镜中起放大作用的构件有 〔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1 (孤住婆窖,提出値得採気的问貳」 J 描述y —回口科学知识与所笈预问题削冲突所征) BE 、 E . 停取?丽隠的答案提岀可删假阴 [础假谕 作出僮干赫验证的假设] w 拟定探気计划 学会”:选出控制变量] 一尝试 / 谏计对雕试脸〕 能掳匚―旌行班察、靡和实蓟 举会kY 千桥數据的可矗性?邊免偶轿Q 描述试骑感) ?得出结论)辽石不■{试验数据) 、得出u —正确结论) 4 盲爾探気过穆和结论) 目镜、物镜 、其放大倍数可以用 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 提出间题 制订计划 丈施计划 表达交流 宴的材料与用具) 收集数据〕 權写探究掘告)

科学探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科学探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是《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一条核心理念。探究教学也就自然成为科学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探究式学习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认可。从新课程实施一年多的实践来看,有关科学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不少。这虽然并不奇怪,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会影响科学探究性学习价值的实现。我联系本人在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做法,谈一谈,科学探究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引起科学教师的注意,对实践起到一些实质性的作用。 一、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始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育家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这句话指明的不仅是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科学》研究的宗旨: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科学教育,从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始,到产生新的问题终。因此在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时,“观察发现、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教学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学生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大大的激发。因为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如我在教学《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时,我出示了多种岩石的投影片,学生多数对蘑菇岩感兴趣,提出了不少关于蘑菇岩的问题,而对其它的几种岩石没有提出问题。我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其它几种岩石,并问:“面对这些岩石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一石激起千重浪”,接下来又是学生一连串的发问:“在这几种岩石中,我国哪种岩石最多?主要产于我国的什么地方?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用途?……” 2、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还要及时整理问题,帮助学生选择问题,将课堂上能研究的、要研究的问题突出出来。如我在教学《奇妙的指纹》一课时,如引导学生对“我的指纹与同桌一样吗?”作出猜想,并引导学生制定如何验证的方案。对如“为什么有指纹”等学生无法研究的问题可删选,对如“我的指纹和爸爸(妈妈)一样吗?”课堂上无法研究的问题可让学生带回家课后研究。如中心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学生探究热情高的问题,就明确提出当堂研究。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自然有较强的探究欲望,问题明确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才会收到更好效果。 3、“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问题,学生才会有强烈的探究问题的欲望。”这是一堂成功的科学课的关键。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根据观察现象本身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观察、发现、提出问题,教师切忌为了完成探究的所有环节,而及早地进入所谓的正题。在实施“科学探究型”教学时,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如某些课侧重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假设的训练,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是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完成一个科学探险究的全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提出尽可能多的假设和猜测,开阔学生思路。 问题明确后,对探究结果的假设和预测是一重要环节。我们应透视学生的理解,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做出相应的教学引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同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展开充分地对话和沟通,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互相接纳、赞赏、分享和互相帮助。如我在教学《雷电》这课时,起电机的两个金属球上,分别用细金属丝挂两个泡沫塑料小球,然后摇动起电机,会出现什么现象,我先让学生猜想,探究一下,会出现什么现象,并让他们大胆猜想,有的同学说,会相互吸引,有的同学说,会相互排斥,有的同学说会发生爆炸,有的认为会发出火花,有的说会有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doc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2.4一、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通过实验会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3、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实验方案的设计三、教学准备小球、斜面、钟表、刻度尺。四、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活动目的:探究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活动器材:斜面、小球、钟表、刻度尺活动的过程和方法:a 。提出问题:本小组探究的问题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b 。制定的计划:本小组探究计划的要点是______________。强调:1、实验成功的关键:会测时间。小车开始运动的同时开始计时,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所以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2、(1)为了使实验操作方便,斜坡的坡度不宜太大,即坡度要适中。用木块将带槽的斜面支成坡面,测出斜面的长度s,使小球从斜面的顶部滑下,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的时间t,把测得的结果填入表中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1=t1=v1=s2=s-s1t2=t-t1v2=s=t=v全=(2)测出小球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1所用时间t1,算出小球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3)求出斜面后半段路程s2,及后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2,算出后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将结果填入表

中,比较v1、v2得结论。c.实施计划。d.探究结论;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半段路程小球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巩固练习:课本28页1或2选做一题。思考思考听讲操作实验填写数据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诱导,防止秩序混乱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同时可减少课堂中出现的不必要的麻烦,节约时间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得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五、板书设计: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制定方案: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记录表格(略)探究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4一、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通过实验会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3、树立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以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二、教学重点、难点1、会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2、实验方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答案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复习资料答案名词解释题 1.课题论证? 是指对选定的课题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也就是对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拟突破的难题、完成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等进行论证。? 2.集中量数? 集中量数是用来描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3.实验观察法? 实验室观察法是指通过人为地改变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地引起被研究者的某些行为的发生,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对被研究者进行观察,收集有关研究资料的方法。? 4.因变量? 因变量也叫反应变量或结果变量,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被试行为或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反应的变量,它是在研究中需要观测的指标。? 5.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认识教育现象和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获得教育规律为目标的过程。? 6.结构访谈? 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按照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 7.抽样? 答:1.抽样又称取样。从欲研究的全部样品中抽取一部分样品单位。其基本要求是要保证所抽取的样品单位对全部样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8.?追踪法? 答:追踪法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有意识的追踪,收集各种相关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 9.自然观察法? 答:在自然情境中或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人或动物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而后分析以期获得其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10.个案研究? 答:是指针对一个人的偏差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此过程须透过各种方式及管道搜集资料,加以分析整合,以了解案主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适当辅导策略,协助改善问题,以增进个人适应。? 11.基础研究? 答:基础研究: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及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和理论性工作,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 12.经验总结法?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基础,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不仅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其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的认识和重视,科学地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知识的增长。但是如果探究教学策略不恰当,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会浪费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有效,坚决不实施负效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简单地说:让学生有所得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因此,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的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点体会。 —、趣味创设,自主提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趣味化的导入和学生自主提岀合理、科学的探究内容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条件。我在讲《点亮小灯泡》时,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个实验,用导线连接电路,叫小灯泡亮起来,为了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我就给学生岀一个谜语世上千万家,都有这种瓜,两 根藤儿牵,夜夜开新花”给同学们猜,话音刚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电灯”这个谜语既唤起了学生对 黑夜中明灯的回忆,又点岀灯的特点是两根藤儿牵”为下面做实验起着提示作用。两根藤儿向何处牵,灯 才亮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岀问题。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了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我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思维的碰撞处入手,创设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情境,使探究内容更富吸引力;学生连接电路时,自主发现问题,提岀探究性学习课题,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指使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除了要创设有趣味的情境,还要设计岀充满智慧挑战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让他们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这样才能使探究教学更有效。 教师做好指导学生探究的计划,学生制定好探究的方案,这是使探究教学成功的决定因素。在今天这节课中,我组织好了探究活动的研究计划,制定了研究方法、形式,提供了交流及评价方法;学生预设好了方案,明确了探究的目标、探究的活动程序,这样的探究教学才能走向成功。探究不是信马由缰,更不是盲人摸象,需要探究的是内容,形式是可以预设的,否则,教学的效率反而会下降。 学生根据探究方案由浅入深,最终解决问题,得岀结论。在今天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猜想等形式,手、口、脑并用,最终得岀结论。这样的答案和结论是深刻的,教学效率也随之是高效的。值 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使用跳板”的技巧。这种技巧其实也就是为了便于讨论、

科学探究专题复习(1)

科学探究专题 课型:复习课授课时间: 主备人:穆建英审核人:穆建英 复核人:刘娜定稿人:樊雷使用人: 一、复习目标: 1. 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了解常用的探究方法。 2. 通过实验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展实验探究的能力。 3.能根据单一变量原则,找出对照试验,分辨对照组和实验组;并能根据变量设计对照试验。 二、考点比重:10%-15% 三、基础知识梳理 1.生物学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通常包括六个环节,分别是、、、、、。 2.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 (1)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一个疑问句,句意完整,句末是问号。巴斯德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 (2)作出假设:应是个人对所探究问题的观点,应是一个陈述句,句意完整,句末是句号。巴斯德的假设应该是。 3.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是探究成功的关键。探究计划包括以及所需要的等。 (1)探究方法:在生物学探究过程中可采用的方法很多,如、、、等。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多种探究方法并用。巴斯德探究肉汤变酸的主要方法是。 (2)变量、对照试验: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称为变量。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进行研究。为验证这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巴斯德实验的变量是。 (3)对照组、实验组辨别:在对照实验中,各项条件都正常且适宜(即自然生活状态)的为对照组,对所探究的条件或因素进行调控的为实验组。如巴斯德实

验中,A组接近自然状态,空气中微生物通过竖直的瓶颈很容易落入肉汤,为组;B组通过弯曲的瓶颈使空气中的微生物不能进入肉汤,为组。 (4).得出结论、表达交流:依照制定的计划实施,完成后针对结果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如结果不够成功,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再一次进行探究。 巴斯的实验的结果是:3天后,A瓶肉汤,B瓶肉汤,且B瓶肉汤4年后仍新鲜如初。由此可得出结论是。把B曲颈瓶的瓶颈打断,使瓶口能竖直接触空气,不久,肉汤也浑浊变质了。这进一步说明使肉汤变酸的微生物是从空气中进入的。 四、典型案例 1.种子的萌发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表是王芳同学利用菜豆种子进行的5组实验,将100粒饱满而完整的菜豆种子随机分成5等份,分别放在底部铺有棉花的5个培养皿中,在不同的条件下培养,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请回答: 分析各组种子所处环境条件:在甲、乙、丙、丁、戊五组实验中,各项环境条件都适宜种子萌发(且接近自然状态)的是组,因此,该组应为组。其余组中,乙控制了、丙控制了、丁控制了、戊控制了,各控制了一个环境因素,因此,本题中能够形成组对照实验。(甲和乙,变量是;甲和戊,变量是;甲和丙,变量是;甲和丁,变量是) (1)探究温度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用_____组和_____组进行对照。(2)选择甲和丁对照,所探究的问题应是? (3)分析甲、戊两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光______(填“是”或“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甲、戊两组中均有1~2粒种子没有萌发,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戊和丁能否形成对照实验?。理由是。

怎样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

注重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 舒城县干汊河镇顺河小学王敏 (电子信箱:1341314050@https://www.360docs.net/doc/64961552.html,) [摘要]:科学教育在小学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探究能力;培养方法;研究效果 [引言]:面对新课程中提出的“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精神我们的科学教育必须要有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来指导和实施。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将永远是摹仿的抄袭”。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础教育,要从培养科学探究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科学探究动机等基本素质开始的教育,也是培养未来发明者、科学家的启蒙教育。 一、什么是探究能力及其意义 “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是小学科学的一种模式的研究。它是指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结 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探究活动等过程获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探 究性学习就是从学生的素质为着眼点,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包括探究性自学和探究性实践两大方面的内容。 小学科学教育一直处于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核心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科学课程标准》更加具体地提出:科学课应注意呵护儿童与 生俱来的好奇心;要让儿童了解科学探究涉及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使他们能运用这些过程和 方法探究一些力所能及的科学问题,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挑战性,进而热爱科学。 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精心设疑,促使学生动脑筋想问题 问题是引起思维的动因。当问题刺激大脑,大脑就会大大的加紧活动,甚至可能想出自己 也料想不到的新认识,好办法来。因此,在教学中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特别是问题的答案 与学生预想相反的问题),采用设问、追问、反问等方法,对于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有重要 意义。在教学《氧气》一课时,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了解氧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我演示了烧红的木炭、烧红的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物体在空气里会怎么样?在氧气里又 会怎样呢?多数学生猜测回答:会慢慢地熄灭。但演示的结果是不但没有熄灭,而且燃烧的更 剧烈。顿时,课堂热闹起来,个别学生情不自禁地喊出:真奇怪!他们感到疑惑不解,经过一 番热烈讨论,小结得出: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为了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锅里的油烧起来了,怎么办?”、“卧室的地板小面积起火,怎么办?”、“酒精灯的酒精倒出来后,起火了,怎么办?”……学生 各抒已见,各有各的办法,各有各的理由。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 学生的思维。 (二)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改变过去实验时动手多,动脑少,按着课本或教师的提示, 照着葫芦画瓢的做法,我在设计教学时经常增加一些实验,有时还有意设置一些障碍,以促使

(九年级物理)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阅读目标、重难点 思考讨论交流合作学习目标 1.学习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重点)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数据。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难 点) 学习过程 一、科学探究的步骤是: 二、探究活动:探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一)、问题的提出: 提出问 题: 。 (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想一想:怎样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呢?(看课件图示提 示) 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 器材: 步骤:

观察记录 讨论交流(三)、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观察实验演示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分析论证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自我检测 1、A、B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A车通过450 m 用了30 s ,而B车通过9 km用了12 min,那么速度快的为车。 2、一辆小 汽车在平直的 水平公路上行 驶,在这条公 路上任意取如图所示的5段路程,并将小汽车通过的各段路程及对应的时间记录下来。据此可判断:小汽车在这5段路程中做运动,速度大小是 m/s。 3、如果铁路钢轨每根长25m。火车行驶过程中,若在45s 内听到车轨与钢轨接头处的撞击声30次,那么火车的速度是 km/h。 4、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求出某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便可知整个路程中 的平均速度 B、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C、平均速度一定要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以内的

独立完成 D、前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比后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小 5、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逐渐加快的变速运动,测得它最后3m所用的时间为0.5s,则下面哪个数据可能是全程的平均速度?() A、 3 m/s B、 6 m/s C、6.3 m/s D、0 6、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 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中考化学复习专题科学探究

第五章科学探究 第1讲基本实验技能 一、选择题 1.( 2016·河北)如图所示仪器中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 2. ( 2017·来宾)下列仪器及其用途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量筒—配制溶液 B.烧杯—贮存气体 C.长颈漏斗—过滤 D.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 3. ( 2017·益阳)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量取10 mL水 B.处理废弃固体药品 C.保存二氧化碳气体 D.取少量液体药品 4. ( 2017·福建)欲配制10.0%的NaCl溶液50 g,部分操作如图所示,正确的是( )

5. (2017·安徽)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正确的是( ) 6. ( 2017·甘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 下列实验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 A.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B.在点燃氢气之前先检验氢气的纯度 C.及滴瓶配套的胶头滴管使用完毕,清洗后放回原瓶 D.稀释浓硫酸时,将水沿玻璃棒慢慢注入浓硫酸中,并不断搅拌 7. ( 2017·邵阳)在2017年邵阳市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中,某同学抽到“试题三:给液体加热”,考试结束时,老师发现他使用的试管破裂了,其原因可能是( )

A.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 3 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 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 8. ( 2016·孝感)图示“错误操作”及图下面“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9. ( 2017·眉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用排水集气法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 B.过滤操作时玻璃棒应靠在三层滤纸一边 C.自制“叶脉书签”的关键步骤是将洗净的树叶放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 D.测定pH最简单的方法是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了湿润的pH 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及标准比色卡比较,读该溶液的pH 10. (2017·沪州)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用玻璃棒搅拌加快过滤 B.用镊子取用二氧化锰 C.用量筒量取液体时最后改用胶头滴管加至刻度

科学探究式教学与科学过程技能八个环节

科学探究式教学与科学过程技能 第一讲科学探究式教学 在我国目前的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运用探究式科学教学方法学习科 学,为了有效地贯彻和落实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理念,本讲从三个角度谈了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什么是探究、探究的核心要素有哪些、怎样进行探究。期望能够 对有效实施新课程所提倡的探究式科学教学有更深入的思考,并提高我们的科学教学质量。 一、什么是探究 探究不仅指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 释的多种不同途径。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教育中,关于“探究”争论问题: 探究是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科学课程的目标? 教育部《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 方式。给我们的启示: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既要学习探究过程,又要学习科学知识和概念。科学探究的基石是活动的设计: 误区:只会动手做、不会动脑想。课堂热热闹闹,却陷入了教学的浅薄与 贫乏。 二、探究的核心要素 在我国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科学(3~6年级)(以下称为小学科学)、科学(7~9年级)(以下称为中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的五个课程标准中 都提到了科学探究,并对科学探究的过程规定了如下的环节,详细参考表1。表1 我国义务教育的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环节的界定 环节小学科学中学科学物 理化学生物 1 提出问题提出科学问题提出问 题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2 猜想与假设进行猜想和假设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作出假设

3 制定计划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制定计划制定计划 4 观察、实验、 制作观察与实验, 获取事实与证据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进行实验实施计划 5 搜集整理信息检验与评价分析与论 证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6 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评估解释与结论表达、交流 7 表达与交流交流与合作反思与评价 8 表达与交流 从表1可以看出,在以上五个课程标准中对于科学探究的环节虽然不是完 全相同,但都在6-8个环节之内,对其中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表达与交流”这五个环节是这五个课程标准中共 同提到的。其中多数也提到“得出结论”这个环节。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基础上,我们把科学探究的过程梳理为以下8个环节,界定为本文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环节。即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记录结果;6、得出结论;7、表达与交流;8、完善结论。 对于上述探究式科学教学过程的8个环节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的6个环节在我国的有关科学课程标准中都是提到过的,所以,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至于为什么要增设“记录结果”和“完善结论”这两个环节?其理由为: 对于“记录结果”环节,可以说是等同于上述提到的“收集资料或证据、整理信息、分析数据”的环节,但是,又略有不同。增设“记录结果”环节,目的 是强调结果与结论的不同,不要混淆二者。 在探究式科学教学活动(观察、实验或收集信息)中,在结果和结论的环节上,首先,一定要事实求实地记录观察或搜集到的信息、证据或实验数据,避免 只是片面地收集支持假设方面的信息或证据。其次,在“记录结果”基础之上, 通过“整理信息、分析数据”,再根据个人的经验、经历及认知结构等,得出符 合个人所能理解的结论。结果应该是真实的、客观的、可以再现的。结果可能是

小学科学课如何有效复习备课讲稿

小学科学课如何有效 复习

“小学科学课如何复习”讲座提纲 一、科学不同于以往的常识,单纯靠“背”是不行的,重在平时的积累。 很多科学老师认为背知识点似乎是唯一的法宝。其实科学概念的掌握,更多的依靠学生平时的课堂,课堂上认真听了,实验认真做了,认真分析交流了,得出的结论其实不需要学生花很多时间去背。而且现在的科学考试越来越注重过程与应用,单纯靠背不仅会扼杀学习科学的兴趣,而且效果也不见得多好。当然,适当的科学概念的记忆是必须的,但要严格控制量,同时背的方式不是象语文一样一字不漏,而是在家长、学生和老师的提问下,以“问答”的方式来背,学生能把基本意思表达清楚即可,除一些科学术语外,不强求统一。所以在复习时,采取的策略是:课堂上师生共同回忆学习内容,课堂上即时记忆,延伸,课外一般会发一张复习提纲,按照提纲同学之间互问互答,回家以后家长有空的也可以互问互答。 二、以课本为中心,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整理知识。 1、师生梳理教材,形成知识网络。 无论哪个科目的复习,对教材的梳理,通过梳理教材整理已学知识的过程都是不可或缺的,科学课复习也不例外。因为梳理教材、整理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为知识的熟练运用积淀了

基础。为了使梳理教材和整理知识更为有效且节省时间,我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前就布置学生进行初步的整理。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网络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且对自身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了认识,为在复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作了铺垫,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当然,学生课前的初步整理是不可能全面的,需要教师在学生梳理教材、整理知识的基础上集全班学生的智慧进一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2、借助科学概念,回顾探究活动。 经过第一环节的活动,学生对复习单元中的科学概念进行了全面且系统的整理。但是,科学概念的形成是以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概念,挖掘概念的内涵,有必要对形成科学概念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进行回顾。 事实上,每一个单元中都有好几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个体所在的学习小组把每一个科学探究活动都回顾一遍是不现实的。解决这以问题最佳的方式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在小组回顾结束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既节约了时间,又让学生对所有的探究活动进行了回顾。当然这种方式也存在着缺陷,如果学生不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那么他所回顾的探究活动只有一个,其余的都是过眼烟云。因此

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法

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方法 罗国忠广西教育学院教研部,广西南宁 530023 摘要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有不同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纸笔测量成本低但效度也低,现场观察效度高但成本也高,而工作单的效度和成本介于两者之间。工作单又有开放性工作单、结构性工作单和引导性工作单之分,其中结构性工作单与现场观察的可交换性最大。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成为科学教育界的研究热点 和难点。纸笔测量成本低,可以大规模使用,但其效度却倍受质疑;现场观察效度高,但高成本制约了其大规模使用,这种两难境地一直困扰我国科学教育界。从国际上看,很多国际评价项目采用了较低成本的工作单方式,但对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却缺乏证明。本研究在比较各种评价方式优缺点的基础上,研究各种工作单的有效性。 一、纸笔测验和现场观察 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科学课程改革中,很多研究者倾向于把科学探究能力划分为一系列探究要素,诸如观察、分类、描述、操作定义、假设、控制变量、实验、解释数据、形成结论等探究要素或探究子过程。他们认为学生掌握了这些探究要素,就能逐渐掌握复杂探究能力,直至从事复杂的科学探究。一些科学课程如SAPA(science aprocess approach)和 warwick science就是按照这样来设计的,不同的章节涉及不同的探究要素。科学探究能力不仅被分解成各个探究要素进行教学,也同样被分解成各个探究要素进行评价。例如,Mcleod等人(1975)开发的纸笔测量工具就是针对SAPA课程的,用来评价控制变量、解释数据、形成假设和操作定义四个探究要素[2]。但这种针对具体课程的测量工具无法迁移到其他课程,因此一些研究者开发了一些与具体课程无关的通用测量工具如Dillashaw等人(1980)开发了TIPS(the test of integrated process skills),测试5个探究要素:定义变量、控制变量、操作变量、制定计划、解释数据。目前,我国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基本上处在这个阶段,不同的是没有专门的探究能力测 量工具,而是在一套试卷中设计两三道试题来考查某个或几个探究要素能力。

科学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科学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1-04-14T15:23:07.510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0年第27期供稿作者:刘环先[导读]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中的重要实践活动。湖北省仙桃市胡场一中刘环先 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中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有:1. 以问题为中心;2. 自主参与;3. 合作交流;4. 收集实证资料。 二、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 1.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 2. 猜想与假设教师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论、思考作出初步的论证。 3. 制订计划根据科学探究的要求,设计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试剂,同时还要考虑到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结果,有较周密的实验计划。 4.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表达所收集到的实证,并能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 解释与结论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最后的结论。 6. 反思与评价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在实验方案、现象、解释等方面与他人存在不同之处时,能与他人进行讨论,不断反思,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7. 表达与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的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需要说明的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一定完全参照上述的顺序进行,可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 三、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动力、起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提出问题,是创新的萌芽。基于这一个思想,探究式教学必须构建教学中探究的气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通过体验探究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获取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中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习的动力,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自主地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创设化学探究式教学情景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途径有生活实例法、实验法和化学史实等多种方法,还可以利用热点新闻、信息技术等方面来创设问题情境。 2. 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探究性教学中,开展化学实验是问题探究的主要途径,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设计多种实验方案,比较分析各种方案。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比较分析问题,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 3.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探究教学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发生变革,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课堂教学中一些难以实现的问题,可以产生非常好的直观性效果,又能避免化学实验所引起的人身安全、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的产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通过一些化学虚拟实验,为学生提供动手和思考的机会,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和改进实验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学生各自在计算机上按照教师的设问,通过计算机教师与同学间相互交流,同时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握运用信息技术的尺度,不能用信息技术代替所有的实验。 总之,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将研究性的思想方法融入教学过程的教学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既有一定的预设性,又存在一定的创新性,有些问题没有必要探究则不必探究,有些问题与教材内容需要有效整合,这些问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