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c1343018.html,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的有效性作者:柴美芳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20期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数学是做出来的。学生只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动手实践”是儿童非常重要的活动形式,所谓“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纵观现在的数学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实践活动已成为目前小学数学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然而,目前只是一味的提出这些活动的优越性,实际上在众多的动手实践活动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使动手实践仅仅是走过场:一是动手实践活动乱而杂,拖堂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教师充当“指挥官”,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三是操作的内容脱离现实生活或缺乏合作性,学生兴致不高。四是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形式机械单一,范围不够广泛。

那么,怎样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意见,愿与同行交流讨论。

一、明确活动目的,提高操作的实效性

有效的学习活动都应当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动手实践与一般的操作活动最大的区别也就在于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但有些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认为只要自己清楚活动的意图及要达到的效果就行了,学生无需了解此次活动的任务和目标,这样往往就会使学生的动手实践变得盲目无序。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课时,有位教师刚开始就组织了一个“摸球”游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装有黄、白两种颜色袋子,其中白球多,要求学生每次摸出一个球(摸完放回),并对结果加以记录和比较:一共摸了多少次?其中摸到白球多少次?摸到黄球多少次?最后得出了结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大,摸到黄球的可能性小。整个过程,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操作任务,充当了一次学具操作工。其实我们可以由一个问题情境引入:“同学们,袋子里黄、白两种颜色的球共5个,如果不倒出来看,你们有办法知道哪种颜色的球多吗?”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明确活动的任务,然后再组织动手实践,这样全体学生就有了同一个关注点,活动也有了明确的指向性,让每个小组在同一个目标和任务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而避免了被动低效的操作。

二、丰富操作素材,拓展操作的深度和广度

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实践材料的设计与呈现要体现多样化和开放性,为学生创设选择、处理、组合,分析的机会,拓展主动探究的空间。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