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发展趋势 跨学科研究与应用 2006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 综述

跨文化交际发展趋势 跨学科研究与应用 2006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 综述
跨文化交际发展趋势 跨学科研究与应用 2006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 综述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 f Translator s 2006No .4

[收稿日期]2006206213

[作者简介]庄恩平(1956-),男,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发展趋势:跨学科研究与应用

———“2006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庄恩平 (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444)

2006年5月24日,由上海大学和英国萨里大学

(University of Surrey )联合举办的“2006年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国际上跨文化交际学科创始人之一的Michael Prosser 教授、跨文化商务沟通学科的创始人Iris Varner 教授和Linda Beamer 教授、对跨文化能力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陈国明教授和Myron Lustig 教授,第三文化理论的创始人Carley Dodd 教授,以及来自英国萨里大学的C olin G rant 教授和澳门大学的T im Sim ps on 教授等。参加研讨会的国内专家包括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贾玉新教授,以及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北京大学关世杰教授、浙江大学许力生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Steve K ulich 教授、南京师范大学Linell Davis 教授、华东理工大学颜静兰教授等。

本次研讨会还特邀原上海市外事办公室主任夏永芳女士、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庄智象教授,以及国家科技部培训中心、中国日报、宝钢外经贸委、HRO (上海)咨询公司和同济大学外语学院各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出席会议。

会议由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本次研讨会组织者庄恩平教授主持。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谢之君教授向参加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全体专家和与会代表表示欢迎,并表示对上海大学能够举办这次盛会而感到莫大的荣幸。

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胡文仲教授和原上海市外事办公室主任夏永芳女士分别向会议致辞。胡会长认为,出席研讨会的专家都是国际、国内著名的跨文化交际学科教授,所以此次会议堪称是中国跨文化交际界的一次盛会,此外,邀请研究生参加也是类似会议的一种创举。夏永芳女士认为,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跨学科的新型学科,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对外交流将起着推动作用。她表示,上海市外事工作需要跨文化交际学科的支持,也

希望跨文化交际学科参与培养与提高外事工作人员跨文化能力的培训工作。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探讨跨文化交际学科发展趋势、跨文化交际跨学科研究以及该学科如何为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其特点有:1.规模小(中外专家17人),层次高。国外专家都是本学科享誉世界的专家,分别来自美、英、德、法、加以及中国澳门等。国内专家大多是有一定的影响的著名大学的教授。2.专家学科背景不同(如管理学、传播学、国际关系学、语言学等等),但研究角度与兴趣相同。他们都以跨文化交际学科的视角分析和探讨与文化有关的问题,从而扩大跨文化交际学科的研究领域,促进跨文化交际学科向纵深发展。3.是“头脑风暴”式的研讨会,即不同学科的思想与观点在一起交流、碰撞。因此,发言人不做论文宣读,而要求提出各自的学术观点与思考,相互学习与相互启发,在交流与探讨中迸出思想火花。4.邀请社会有关人士参加,如市外事办公室领导、科技部有关部门领导、从事商务谈判的实践者、从事跨国公司咨询与培训的经理,以及外企管理经营者。此举是为探讨学科研究应如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结合,使跨文化交际学科成为一门进一步提高我国国民综合素质,提高我国对外形象的学科。5.受益面大。邀请跨文化交际学科专业的有关院校的研究生作为正式代表参加会议,让他们在第一时间内近距离地与国内外大师级学者、教授交流,向专家提问,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捕捉值得深思的思想火花。会议代表共有100人,24日上午主题报告的受益人数达480人。

综合本次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的观点,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呈现如下特征与趋势:

1.理论与研究方法的研究:

理论研究者比较注重学科的完善与发展。胡文仲教授比较了我国的跨文化交际学发展历程,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虽然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还是以研究语言为主导地位,但也欣喜地看到我国近几年所发

?

21?

表的文章也涉及民族间的文化问题以及商务管理中的跨文化研究。同时胡教授也指出,我国两部教学大纲都提出要培养我国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这意味着我国外语教学已开始重视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关世杰教授也对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现状作了分析,提出应加强定量分析法的应用。

G rant教授以英国学者的视角从沟通学科理论对跨文化交际作了规范性的阐述。他引用欧洲学者的观点提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从理论、方法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思路。贾玉新教授对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现象作了新的评述,他通过分析中国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现象,说明一个国家的文化现象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的,这是对H ofstede的文化四纬度理论提出的新见解。

这些专家分析问题的视角给大家提出了学科研究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即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假设、理论与观点需不断得到求证、发展与升华,只有以批判性的眼光,以求异思维对学科进行研究,才能对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

2.跨文化能力培养与研究:

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一般使用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 petence)而不用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 petence)这一概念。庄恩平教授对此提出了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中的四个误解。一些学者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研究与解决跨文化语境中语言交际的能力,而跨文化能力却体现不出这种交际能力。国外跨文化能力研究专家Myron Lustig教授、陈国明教授等在他们的发言中再次阐述了这一观点,指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 petence和Intercultural com petence是同一概念,并可互用。胡庚申教授根据国际交流的实际经验提出国际交流Π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C odes”概念,对“C odes”概念逐一作了进一步说明,并提出在国际交流中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庄恩平教授也设计了跨文化能力的框架,同时也提出了一个设想:我国外语教学大纲应提出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人才的要求。许力生教授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区别。他认为,对于我国学生而言,交际策略尤为重要,交际策略也是交际成败的关键。Steve K ulich教授在分析我国外语教学现状之后,强调21世纪将是我国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时代。这是社

会发展的需要,也使学生终身受益。

这些观点与思想在与会专家之间产生了共鸣,他们表示这些观点是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认识与新思考,这预示着跨文化交际将更注重跨文化能力人才的培养,以及跨文化能力框架的制定。此框架的制定将拓宽我们的研究视角,使我国跨文化交际学科的发展与研究能与国际上的研究同步前进。

3.跨文化交际跨学科研究:

Iris Varner教授和Linda Beamer教授都是商务管理学科方面的专家,她们将跨文化交际学科与商务管理学科进行整合,建立了一门新学科———跨文化商务沟通学。Beamer教授睿智与敏捷的研究思维在这次主题报告“What’s Cultural Intelligence”中再次为我国学者开拓出一片崭新的研究领域。Cultural Intelligence简称C Q,是继I Q、E Q之后的另一种“商”。她认为,C Q与跨文化能力有联系,但又有所不同。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将引起商界的关注,也为我国学者指出新的研究方向。Varner教授提出将跨文化交际学科应用到商务管理中,她认为这是一门很有研究价值的新型学科。陈国明教授和Dodd教授的研究也涉足了跨文化商务沟通领域,他们均表示这是跨文化交际学科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将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与空间。庄恩平教授在研究跨国公司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之后提出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冲突特征与五大现状,指出提高管理人员跨文化能力是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

4.跨文化交际的应用:

Prosser教授呼吁跨文化交际学科应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服务。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是范围广、涉及面大的跨文化沟通,正如夏女士所言,外事工作就是一种跨文化交流。Linell Davis教授、Dodd教授和庄恩平教授都提出第三文化、第三空间的概念,认为要达到比较理想的跨文化交流,建立第三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手段。颜静兰教授建构了沟通与跨文化沟通的图式,并设计了教学框架,探讨如何将跨文化交际学科应用于外语教学。

本次跨文化交际国际研讨会被胡文仲教授称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学术界的一次盛会,被Iris Varner等教授称为是国际上举办的最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学术研讨会之一。会议决定,2007年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由英国萨里大学和上海大学在英国联合举办,萨里大学G rant教授向各位代表发出邀请,欢迎参加明年在英国举行的跨文化交际研讨会。

?

3

1

?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由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往来日益增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活动也日趋频繁,增强文化理解、克服文化冲突、增强文化沟通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与科技的蓬勃发展,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据我国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总数首次突破了20万。越来越多的各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以便尽快的实现与中国人的交际进而实现与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实现交流、沟通、合作、共赢。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之后,即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但仍然常常在交际中遇到难题,有时候甚至搞出很多笑话和严重的文化上的不妥行为,究其根源,是因为留学生们或多或少地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其实,对于学习汉语的外留学生来讲,学习汉语不光是只要明白发音,认识汉字,语法等。如果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对于中国的历史,价值观,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有适当的了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学习好汉语并应用于交际。因此,必须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研究。 关键词: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 一、文化和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才可以是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显然是有差异的,即文化差异的存在。于是,我们应当首先理解“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意义何在。“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古往

今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文化进行定义和阐述,反映了文化涵盖内容的广泛和深入,以及人类对于文化研究的重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给文化这样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这主要是从思想和行为层面对文化进行定义,而不少学者认为,文化除了精神文化、方式文化外,还包括物质文化。文化的冰山比喻有助于对文化的全面理解。文化是由显性部分和隐性部分组成的,显性部分即冰山浮出水面的可视部分,是外在直观的事物,隐性部分即冰山水下的不可视部分,例如社会规范、价值观、信念等。本人认为,文化是由人类创造的,特定群体所表现的具有显隐双重性的物质与精神成果及行为方式的总和。显性文化反映和体现了隐性文化,隐性文化驱动和支配着显性文化,两者相互联系和影响,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所谓文化差异,简要地说,即不同国家、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别。文化差异是复杂多样的,我认为应当从文化显隐性的特点出发,将文化差异分为显性差异与隐性差异。显性差异通过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物质成果表现出来。需要说明的是,语言的不同亦属于显性差异。语言不可视、不可触,却可以听到,它是一个客观存在。隐性差异通过人类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行为方式、创造的精神成果表现出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避免不了文化差异的问题,而文化差异的更深层次会导致文化冲突。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章节答案

第一章 1 【单选题】(10分)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提出的。 A. 张骞 B. 汉和帝 C. 汉武帝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2 【多选题】(10分)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除了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外,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由()组成。 D. 北洋航线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3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 B. 军事作用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4 【单选题】(10分) 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于()年粟特人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传入中国。 B. 康熙九年 C. 崇祯十六年 D. 元和七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5 【单选题】(10分) 汉武帝时期,()为开拓“丝绸之路”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A. 卫青 B. 霍去病 D. 司马迁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6 【多选题】(10分) 鸠摩罗什把佛教从西方引入中国,将大量经书翻译成汉语,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与()和玄奘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 B. 鉴真 C. 法显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7 【单选题】(10分)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历时四年来到中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后由鲁斯蒂谦将其在中国见闻轶事整理并编着成游记,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

A. 查理·马特 C. 利玛窦 D. 阿基米德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8 【多选题】(10分)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与()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 固原须弥山石窟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10分 9 【多选题】(10分) 利玛窦不仅将中国文化介绍到了西方,而且帮助中国人打开了视野,使中国人了解到了西方。正是由于他的到来,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 D. 西方哲学 正确答案是:A,B,C 查看答案解析 10 【多选题】(10分)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将()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doc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 “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成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当代外语教学不仅要帮学生解决词汇量和语法等语言问题,而且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内容之一。 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困惑:学生能熟记英语单词,语法也掌握得不错,但不知道美国南北战争;知道罗密欧和朱丽叶是爱情的象征,却不知道这两个人物出自于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大学生喜欢过洋节,在万圣节时买搞怪面具,却不知道万圣节到底是何来历……。对于英语的习得,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掌握四级要求的四千五百词汇和语法?还是提高语言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如果说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似乎不够全面,但是,任何对语言的定义都不会否定语言的这一重要功能。我们要利用这一工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无疑是习得语言的一个重要目标。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理应成为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文化,并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肤色,而是取决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文化是社会成员共有的。即使某个人掌握了特殊的行为方式,如果不为广大的社

会成员认可并共有那就不是文化。文化是传承的,是社会遗产。由于文化的传承,使得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包含了历史的积淀。 交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交际是多个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的连续过程,当各个构成要素出现文化差异时,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交际不是在真空地带进行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展开。因此,交际的过程和各构成要素会不断地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的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文化的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文化差异越大,跨文化交际时发生困难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了解双方文化差异将有助于减少误解和歧义,促进交际顺利进行。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文秋芳(2005)认为“交际能力既可以指母语学习,也可以指外语学习。与母语交际不同,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文化差异……为此,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具有针对性,因为这一概念包括了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胡文仲、高一虹(1997)指出,外语教学的目的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在微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能力”。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单位各个层次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从语言技能来看,它包括听、说、读、写、译。在中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能力”,主要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宏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标是“社会文化能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加工社会文化信息,使人格向更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 第一章单元测试 1、李希霍芬 2、东洋航线西洋航线南洋航线 3、贸易作用外交作用文化交流作用 4、贞观十四年 5、张骞 6、不空真谛 7、马可?波罗 8、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 9、西洋音乐西方油画机械钟表 10、瓷器茶叶丝绸 第二章单元测试 1、美国 2、牛仔鸡尾酒快餐 3、熊猫京剧长城 4、丝绸之路四大发明 5、语言饮食宗教 6、江南民居川西民居北京四合院书院建筑 7、巴洛克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洛可可建筑 8、雕梁画柱飞檐斗拱亭台楼阁 9、伦敦圣保罗大教堂梵蒂冈圣保罗大教堂 10、洛可可式建筑 11、粤菜湘菜川菜鲁菜 12、勺子筷子盆子碗 13、红茶白茶黑茶绿茶 14、二锅头黄酒 15、豫剧黄梅戏京剧评剧 16、扬琴古琴 17、茶花女卡门图兰朵 18、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19、澳大利亚 20、BDCEA 第三章单元测试 1、全选 2、傅聪傅敏 3、Skype Twitter 4、文化背景年龄年龄 5、受众面广不受时空限制

7、叔侄关系 8、自然形成无需刻意建立恒久不变 9、宰相肚里能撑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退一步海阔天空 10、全选 11、面试出席婚礼谈判 12、全选 13、合理的 14、包容的精神 15、机智幽默 16、清晨晚10点半以后 17、于约定时间前去朋友家做客 临时起意邀请朋友过来用餐 朋友婚礼赠送礼金 18、主人为客人夹菜相互劝酒客套表示谦虚 19、注重个人隐私把家视为私人的空间 20、于约定时间后五到十分钟到达准时到达 第四章单元测试 1、情景语境文化语境 2、是否已婚收入财产 3、百年好合 4、外语能力语用能力文化背景知识 5、口语交际书面语交际 6、含蓄隐晦间接 7、表情空间沉默 8、低语境国家 9、日本墨西哥 10、老乡观念强邻里关系紧密战友关系紧密对家族观念强 11、参与模式 12、全选 13、互动频繁可以当面争执 14、. 健康婚姻年薪 15、全选 第五章单元测试 1、非语言交际 2、音量的大小语速的快慢语速的轻重 3、品牌标识交通标识 4、口头形式文字形式 5、言谈 6、商务政务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真题·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真题2015.6.5临床专业 一、案例分析(答题说明:每题10分,合计10.0分。) 1. Situation: Two Americans, Bill and Tony, are talking about Tony’s unhappy experience with his Chinese college. Bill: Hi, Tony. How’re you doing? Tony: Fine. Just got back from visiting the home of one of my Chinese colleagues. Bill: Oh, have a good time? Tony: Oh yes, very good. Mind you, I was bit hurt about the way they treated my present. You see, I know they like western music so I brought them back some of the latest tapes from the UK. Had them all wrapped up beautifully and gave them to them as soon as I got inside the door and what do you think happened? Bill: What? Tony: Nothing. Well, more or less, they said thank you but then just put them away in a corner. Didn’t even bother to unwrap them. I must say I felt a bit miffed after all the trouble I’d taken. 参考答案:答题点:Gift giving in the West 三、跨文化单选(答题说明:每题1分,合计15.0分。) C22. Cathy is talking to her friends Bill and Tod outside the cinema. Cathy: Well, what did you think of the film, then? Bill: Oh, I thought it was great. Didn’t you think so?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 U2Pa课文翻译定稿2014

Unit 2 Passage A 1. 中国的核心价值与儒家思想有关,儒家思想的道德准则是对人际关系中道德品质的总结,孔子就用它来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统治阶级用这五伦来处理每件事,这就形成了一个分级的社会,即臣忠于君,子孝于亲的社会。 2. 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强调人的尊严以及现实生活的重要性。他们提倡人不仅有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更要具备完善自己和创造奇迹的能力。这就是人文主义的基本理念。自那以后,人们开始尊重人性,随即有发展出了我们今日称之为“自由”的思想,即民主。 3. 以美国为例,优秀的个人价值观就是独立、努力以及生活成功、个人成就与乐于助人三方面实现平衡。就社会价值观而言,美国人在这6方面领先:言论自由、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公开争论、独立思考和。而中国的价值观则提倡努力工作、尊重学习、诚实守信、独立自由和持久忍耐。亚洲人值得推崇的6个社会价值观是社会有序、和谐一致、政府问责、开拓思路、言论自由和尊重权威。 4. 与美国人不同的是,东亚人通常更尊重权威,赞誉社会有序,可与他们一致的是亚洲人也尊重新观念,政府问责及言论自由。 5. 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体文化密不可分。 6. 个人主义就是人们注重个体、强调个体需要。一般来说,西方文化倾向于个人主义。 7. 集体主义文化即把自身当作是集体(家庭、单位、部落、国家)的一员,一般认为集体的需要高于个体。大多数亚洲文化,包括中国在内,倾向于集体主义。 8.个人主义是指在一个社会里个人权利是首要的。大多数西方人士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身份和人格,这应该得到认可并强化。因此,如果不理解个人主义,则无法理解西方的文化和西方人。唯有理解了个人主义,我们才能明白西方人对家庭、友谊和隐私的看法。个人主义的核心是追求个人利益和成就,作为一项社会的基本品质,它被高度地重视,并被人们真心铭记和认真领会。 9. 在基督教的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不但对彼此重要,而且对社会对上帝都重要。个人主义从他们的祖先那里传承下来,因而对西方人而言,个人主义不是自私而是正直。他们如此重视个人主义,以至于他们认为如果有人不去实践个人主义,那就是错的行为。“自助者天助”,从这句谚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对个人主义的态度。可是对中国人来说,个人主义是贬义词,是利己主义,它就意味着自私的人品和散漫的纪律。 10.传统的中国信条,尤其是儒家思想,欣赏集体主义。它强调群体合作,强调个体的成功归功于单位、组织或社团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国人认为为了集体而牺牲个人利益是非常高尚的品质,继而谦逊待人、善解人意的品质也受到高度赞扬。 11. 让我们从这两个事例来看文化的基本差异:学校 学校的组织形式可以看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的差异。例,中国的中学、甚至大学,学生通常群体组合,他们被编成班,所有同班同学学习同一课程。相反,美国高中和大学的学生都是个体的组合,他们通常根据自己的兴趣至少选择几门课程,因此他们经常到不同的班级上不同的课,也没有类似中国的“班” 12. 另一个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区别的例子就是宴会。比如,在中国,宴会通常是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或观赏节目,有的观看,有的会亲自参与节目。相反,美国典型的宴会就是鸡尾酒会。在晚会中大家成双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聊天,间或走动走动,换换聊天对象。 13.下面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更具体的区别。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2019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1.1丝绸之路 1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D)提出的。 A、张骞 B、汉和帝 C、汉武帝 D、李希霍芬 2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B)。 A、贸易作用 B、军事作用 C、外交作用 D、文化交流作用 3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没将(B)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A、瓷器 B、茶叶 C、香料 D、丝绸 4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指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对 5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人将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西方人将印度哲学、阿拉伯的历法和医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 1.2东西方文化传播 1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下面那个不是敦煌莫高窟与(A)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固原须弥山石窟 B、天水麦积山石窟 C、洛阳龙门石窟

D、大同云冈石窟 2 希腊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方法论》手稿重写本经美国科学家研究终于在X射线下回复了原有内容。A A、对 B、错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获成功,受到了汉武帝的称赞,被封为太中大夫。A A、对 B、错 4 马可?波罗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后来这本书在欧洲非常畅销。错 5 公元3到13世纪,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羊皮纸书写文件,从14世纪起羊皮纸逐渐被中国的纸所取代,羊皮纸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错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个。第一,培养人们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文化是有差异的,通过发现对方的不同点,反过来加深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理解,从而做到客观地把握各自的文化特性。在发现差异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忽视大量的共同之处。第二,培养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l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技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的实际技能。在美国,除了在大学里设有这方面的课程之外,社会上,如商业界也有许多机构专门负责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培养,以适应国际化社会的需要。可以说,正是基于这一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实践意义要大于理论意义。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研究内容有三项。第一,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第二,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研究;第三,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是回避不了的,人们恰恰是通过了解价值观的不同,来加深

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这是因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往往是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对立的时候。 关于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又一重要课题。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产生差异,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的规则。换言之,文化决定思维、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设想一下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情况吧。外国人要学会正确使用“我说一点肤浅的意见,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这样的句子,除了需要语言本身的知识以外,还必须习得中国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不需要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而能造出的句子,几乎都是有关事实或状态方面的描写。例如:“我姐姐是一名大学生”、“天安门广场很大”等等,这些句子原样译成任何语言都说得过去。然而,有许多句子直译过去要么不通,要么不符合对方的社会、文化规则而不被理解。 最后一项是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往往赋予不同的意义。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文化对非语言行为的不同解释,往往会产生误解。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人的身体特征到身上穿戴的服饰品,从搽的香水的味道到身体内散发出的体气,从声音的高低到房间的摆设、光线、色彩,从时间观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跨文化交际)【圣才出品】

第1章跨文化交际 1.在你的日常活动中哪些是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 答: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日常活动中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有: (1)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 (2)我们和外国旅游者、外国留学生、外国教师交往; (3)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等等。 2.你认为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有什么利弊? 答:强调个人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利弊有: (1)利:每个人都隶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两个人隶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和信念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每个人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强调个人的差异,就是在从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来研究不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这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深入开展。 (2)弊:过于强调个人间的文化差异也有一定弊端,个体只是一种或多种文化的具体情况,根据传统的观念,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个人间的差异研究只有在我们把他们当作群体代表时才有意义,没听过“个人文化”的说法。过分强调个人文化间的差异会使跨文化交际变得非常繁琐,实际上取消了跨文化研究的意义。

3.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是否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答:我国的地区文化差异可以作为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方面。 (1)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性排序如下: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2)地区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广袤,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多变,由于空间分布差异,各地区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 (3)同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些也构成了地区文化的一部分。这些地区文化,从总体上看,特点显著,区别性强,差异性大,值得进行跨文化研究。

中韩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中韩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案例1. 故事发生在中国大学中韩同学之间。有一个韩国男留学生,经常喜欢带帽子上课。中国同学们说他帽子很好看。这位韩国学生放假回国时,给中国男同学们买各种各样的颜色的帽子,作为礼物想送他们。开学后,把帽子带到教室让同学们选。同学们有选红色的、蓝色的、黑色的,最有剩下绿色的帽子。他把最后没有人选择的绿帽子,非常热情地送给了晚来的同学。这时,中国同学们都笑他说“让他带绿帽子!”。这位韩国学生很莫名奇妙。觉得绿色的帽子很罕见颜色也鲜艳好看,同学们为什么讽刺他? 分析:本案例中,韩国朋友不知道“戴绿帽子”中国有别的含义。在韩国很多年轻男孩们喜欢带休闲帽子。颜色也有各种各样的,很时尚,不觉得有什么奇怪。但是在中国,以前为了区分妓女家的家族,给这些女性的丈夫戴绿色的帽子。现在如果丈夫在外边有别的女人也会说“戴绿帽子”所以中国男性送绿色的帽子是失礼了。 案例2. 故事发生在国际婚姻的两口子。丈夫是韩国人,妻子是中国人。结婚不久,这位妻子怀孕了,在家里养身。有一天,妻子跟丈夫要了一杯水,丈夫匆匆忙忙从冰箱里拿出来水瓶,倒满杯子送给妻子。妻子一看很不高兴。说他“你怎么会给我冰水?”丈夫不明白妻子为什么反映这么大? 分析:本案例中,韩国丈夫不知道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在韩国很多人喜欢喝凉水,觉得热水不解渴。从小就有喝凉水的习惯,所以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习惯性把水放在冰箱里。中国比较讲究中医文化,觉得喝凉水对胃有刺激。虽然现在很多年轻中国人也喜欢喝凉水,但是从养身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来看,怀孕时更应该注意。本案例是因为不同生活习惯造成了小小的纠结。 案例3. 有一个中国人曾经在韩国留学,在韩国有很多朋友。现在已经回中国工作。清明节放假,他带几个中国的好朋友,想一起去韩国看看他的韩国朋友。有一个韩国朋友听到消息之后,说好了去机场接他们。这位韩国朋友,为了给他们惊喜,宣纸上用毛笔亲自写了汉字“欢迎中国朋友来韩国,想念马某某,二零一二年四月一日”。中国朋友们到韩国之后,在机场看这到他写的汉字,苦笑不得。 分析:本案例,韩国人的立场是亲自动手用毛笔写了欢迎辞,表示特别重视你来,诚心诚意地写出来汉字。“想念马某某”是想表达这位中国朋友回国之后,一直很想念了他。但是中国朋友看来白色的宣纸上用毛笔写字是有丧气。这样写欢迎词是很奇怪。再有那些表达方式和最后还写了日期,更增加了气氛。其实在韩国也有这样的含义,但是正式场合或者写毛笔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2019尔雅答案100分

。。。。。。。。。。。。。。。。。。。。。。。。。。。。。。。。。。。。。。。。。。。。。。。。。。。。。。。。。。。。。。。。。。。。。。。。。。。。。。。。。。。。。。。。。。。。。。。。。。。。。。。。。。。。。。。。。。。。。。。。。。。。。。。。。。。。。。。。。。。。。。。。。。。。。。。。。。 丝绸之路 1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上有一条连接东西方文明古国的通道被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得名是由(D)提出的。 A、张骞 B、汉和帝 C、汉武帝 D、李希霍芬 2 “丝绸之路”曾作为连接中西方的重要通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发挥的作用主要是指(B)。 A、贸易作用 B、军事作用 C、外交作用 D、文化交流作用 3

“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没将(B)运输到东南亚、南亚、东非以及欧洲各国。 A、瓷器 B、茶叶 C、香料 D、丝绸 4 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指陆上丝绸之路,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对 5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人将四大发明传到欧洲;西方人将印度哲学、阿拉伯的历法和医术传入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对 东西方文化传播 1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就曾修建过许多反映佛教文化的石窟,其中下面那个不是敦煌莫高窟与(A)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A、固原须弥山石窟 B、天水麦积山石窟 C、洛阳龙门石窟

D、大同云冈石窟 2 希腊着名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的《方法论》手稿重写本经美国科学家研究终于在X射线下回复了原有内容。A A、对 B、错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获成功,受到了汉武帝的称赞,被封为太中大夫。A A、对 B、错 4 马可波罗着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后来这本书在欧洲非常畅销。错 5 公元3到13世纪,欧洲各国普遍使用羊皮纸书写文件,从14世纪起羊皮纸逐渐被中国的纸所取代,羊皮纸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错

跨文化交际笔记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 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二、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 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不同国籍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 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 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的探讨。 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作者认为作跨国、跨种族、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究只是在我们把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我们的眼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亚文化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群体的文化)第二章跨文化交际学 一、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 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使用时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4.70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跨文化交际学选读》 5.跨文化交际学内容: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要: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我国频繁的对外交流,需要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文章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概念,从理论的层次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 Abstract: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mportant goal is to develop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ur frequent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high-qualit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alent.According to the content and concept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kills; English teaching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对外交流活动也已经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旅游等各个领域。然而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交流不可避免会产生误会,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涵义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涵义涉及到文化,交际还有能力等层面,交际和交际能力是其基础。英语中的“交际”,也就是“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commonis”一词,意思是“共同”“共享”,信息的交换和传达等。Lusting &Koester( 1996) 认为交际是人们通过符号来创造共享意义的过程。关世杰( 1995) 将交际定义为“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根据现代交际学范畴,交际是人们相互沟通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运用语言或者非语言信息传达思想和表达感情的交流过程。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由Hymes 提出,指的是有着具体文化身份的说话者和某一客观存在的言语群体进行恰当交流所必须要掌握的一切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有所不同,其概念难以界定,早在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案 例研究 外国留学生在中国的跨文化交际案例研究于全球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往来日益增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经济合作及国际商务活动也日趋频繁,增强文化理解、克服文化冲突、增强文化沟通与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中国经济与科技的蓬勃发展,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求学。据我国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总数首次突破了20万。越来越多的各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以便尽快的实现与中国人的交际进而实现与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实现交流、沟通、合作、共赢。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交流之后,即使学生有了一定的词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但仍然常常在交际中遇到难题,

有时候甚至搞出很多笑话和严重的文化上的不妥行为,究其根源,是因为留学生们或多或少地存在跨文化交际障碍。其实,对于学习汉语的外留学生来讲,学习汉语不光是只要明白发音,认识汉字,语法等。如果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对于中国的历史,价值观,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因素有适当的了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其学习好汉语并应用于交际。因此,必须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研究。关键词:外国留学生跨文化交际一、文化和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来自不同文化的交流才可以是跨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显然是有差异的,即文化差异的存在。于是,我们应当首先理解“文化”和“文化差异”的意义何在。“文化”一词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文化进行定义和阐述,反映了文化涵盖内容的广泛和深入,以及人类对于文化研究的重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书

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调查报告

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调查报告 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调查分析 ——以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为例 一、调查目的 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语言学习成绩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了解在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情况,我们对国际交流学院的留学生做了调查。 二、调查对象 ,共41人。国际交流学院留学生 国籍:日本人5位、韩国人12位、朝鲜人7位、俄罗斯人5位、德国人1位、塞内加尔人1位、蒙古国人1位、西班牙人1位、塔吉克斯坦人1位、印度尼西亚人1位、泰国1位、美国1位、亚美尼亚人1位、塞拉利昂人1位、越南2位、巴布亚新几内亚1位; 性别:男人19位、女人21位; 学汉语时间:不到一年的10位、一年到三年24位、三年到五年5位、五年以上1位; 来中国时间:不到三个月9位、三个月到半年4位、半年到一年22位、一 ; 年以上8位 学习目的:找到更好工作16位、喜欢中国文化8位、方便到中国旅游3位、专业要求11位、其他5位。 三、调查方法 随机抽样调查法 四、调查时间 2011年4月

五、调查结果 单位:人(共发放41份,费卷1份,有效问卷40份) 选项 A B C 正确率% 题目 第一题基本常识 40 100 第二题基本常识 7 30 3 75 第三题待客礼节 18 4 18 45 第四题餐饮文化 16 24 100 第五题饮食习惯 1 32 7 97.5 第六题称呼礼节 9 23 8 57.5 第七题传统文化 8 27 5 67.5 第八题思维习惯 7 9 24 82.5 第九题交际技巧 15 21 4 52.5 第十题交际技巧 2 3 35 87.5 六、调查分析 第一题所有调查对象都能选出正确答案,说明基础性社会常识掌握的很好; 第二题大部分调查对象能选出正确答案,说明对节俗常识掌握较好; 第三题有18人错选为A,这些人包括日、韩、朝、俄、德、越等国人,说明他们对中国的待客礼节不太了解,可能是受本国文化影响; 第四题、第五题所有调查者都能选出正确答案,说明对中国饮食、餐饮文化掌握很好,因此推测在这方面不会出现交际障碍; 第六题9人错选为A,主要是韩、朝留学生,8人选为C,主要是日、德、瑞典留学生,结果与我们预测相反,可能是受调查范围较小影响; 第七题8人错选为A,5人错选为C,包括所有被调查国家,说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深,错选为C的人经深入访谈了解到是受中国当前影视剧影响; 第八题7人错选为A,这7人都是朝鲜留学生; 第九题15人错选为A,这15人包括日、韩、朝、俄、德、瑞典,4人错选为C,都为朝鲜留学生,说明错选为A的留学生对中国交际技巧了解但不深入,错选为C 的留学生对中国交际技巧不了解; 第十题35人选对,说明了解中国人在交往中的谦虚态度。七、调查结论

跨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历史有近60多年,近些年来有了更快的发展。随着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这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思索的问题。在当今教育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己成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但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还是外语教学专家和学者们争论的话题。 “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的交际。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不仅仅包括国际间的跨文化交际,还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以及处于统一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包括不同年龄、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等之间的交际,现在对跨文化交际的探讨基本只限于以英语为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 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国内的学者和教师还主要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这个层面上,认为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对他们在交际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就畅通无阻。这样的观点是很片面的。首先,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交际能力;其次,教学大纲无法也不可能将学生在现实交际中遇到的问题一一陈述。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策略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强调目的语和文化,缺乏对策略能力的培养。在当今世界,英语已成为一门国际语言,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媒介大多是英语,因而他们的英语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各自的特点,不一定完全遵循以英语为本族语的文化规约。这样,当学生把课堂上了解到的知识视为准则,一旦面对着现实的交际对象,就往往缺乏现场应变能力,无法实现交际目的,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无法得到提高。 《无声的语言》一书的问世标志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开始,越来越多

(完整版)跨文化交际许力生研究生英语cases

Case 1: P17 The shipping agent is serving the customers in the way that is considered efficient in Venezuelan culture. To the Canadian, however, this is unfocused activity that is not nearly as efficient as it would be —particularly from her point of view —if the agent simply dealt exclusively with her scheduled appointment. In Canada, businesspeople typically write appointments and activities into the day’s agenda every day. They then work sequentially through the agenda until they have completed each task or the day is over. In other words, Canadians prefer to do one thing at a time, while the South Americans, including Venezuelans, tend to do a few things simultaneously. Case 2: As a Westerner, the American visiting professor does not quite understand the collective ownership of information in some other cultural environments. What made her annoyed is a different attitude toward information about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s generally assumed that personal matters are private. Teachers go through elaborate procedures to assure that students do not have access to each other’s grades. In business it is the same. Evaluations are confidential. Case 3: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American woman was not being disrespectful. However, it is clear that her way of showing respect and welcome was different from the ancient tradition of keeping physical distance from superiors, which is still widely observed, especially when royalty is involved. Paul Keating, the Australian prime minister, may have intended to suggest by his gesture that Australia would no longer accept the queen as head of state but just as one of their honored guests. Obviously, the British would not like it at all. Sometimes, such seemingly trivial things can influence relations between countries. That’s why protocol is taken seriously and people who are be given detailed and careful instructions. Case 4: P37 We Chinese are known for our hospitality. For example, when a Chinese family has a house guest, especially a close relative or a friend from far away, like a foreigner, the guest automatically becomes the focus of the whole family’s attention. The hosts treat their guest to the best food they can afford and tailor the family menu to their guest’s taste. Sometimes either the host or hostess asks for leave from work to take their guest sightseeing. Americans, however, welcome their guests by taking them in as one of themselves, part of the family, without giving them any special attention. Westerners may feel at home with this, but Asians are not used to it and may misinterpret it as neglect. Case 5: Cultural difference necessarily implies different assumptions about natural and obvious ways to be polite. To the American, politeness requires talk between strangers forced to share a booth in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