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党与政治复习资料

导论

一、学习政党政治的意义

1、政党是最普遍的政治现象

政党是最基本的政治组织

政党政治是民主政治最普遍的形式

不同国家的政党与政党政治的类型与表现各异

政党与政党政治有内在的发展规律

2、学习政党政治在中国的特殊意义

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有助于深化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有助于深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认识:党国体制与政治行政化的交错

二、政党研究的对象和发展历程

政党研究的主要对象:政党理论、政党思想史、党别研究、政党比较、党务管理

政党研究的发展历程:

最早属于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分

1、奠基时期:[俄]奥斯特洛果尔斯基,1902,《民主政治与政党组织》;[德]罗伯特·米歇尔斯,1905,《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政治中的政党社会学》

2、迅速发展期:二战以后

代表作:[法]莫里斯·迪韦尔热,1951,《政党》;[美]拉帕隆巴拉、韦纳,1967,《政党与政治发展》;[意]萨托利,1976,《政党与政党体制》;[英]艾伦·韦尔,1996,《政党与政党体制》

中国的政党研究

1、传统的党建研究

对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的经验教训、问题对策的研究

研究重点围绕领导人和中央会议相关精神

工作性、对策性色彩浓厚,学术性较差

中国的政党研究

2、学术性研究

其一,对国外政党研究的引入、对其他国家政党的研究

其二,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对政党理论、中国共产党的研究

三、研究政党政治的方法

学科交叉的定位

政党研究学科上属于政治学——政治制度

政党研究横跨政治学、社会学,涉及组织学、政策学、管理学、国际政治等。

传统党建研究单独划分为:中共党史(含党的建设),属于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方法

1、系统方法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从机制运作和要素联系的角度研究政党和政党政治

2、结构功能方法

注重政党的结构、制度以及政党在政治体系和社会系统中的实际功能

3、比较方法

透过纷繁复杂的政党现象,探析规律;借鉴国外政党的做法,分析中国共产党

4、历史方法

把政党放置于长时段的宏观背景,关注政党的发展变迁

四、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政党概论

政党与政党政治的产生;政党的特征与功能;政党的类型;政党的意识形态

政党的运作

政党体制;政党与选举;政党与议会;政党与政府

主要政党

政党的国际组织;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党;发展中国家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五、主要参考书目

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

王韶兴《政党政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李金河《当代世界政党制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艾伦·韦尔《政党与政党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2006

一、政党的词源

“党”的概念

1、乡党

朋党,唐代的牛党、李党;明代东林党。

会党,青红帮,天地会。

私党,结党营私,死党,群而不党。

“黨”字尚黑,多为贬义

2、“party”的由来

Sect,古希腊;Partire,拉丁文,部分

16-18世纪,party取代sect,与faction(宗派)和part(派系)混用

19世纪,party,Political Party逐步成为通用的政治用语和学术用语

3、“政党”一词引入中国

1870年代,日本翻译为“政党”

清末中国最早的近代政党仍用“会”的名称,中国同盟会,帝国宪政会

1910,康有为改帝国宪政会为帝国统一党,是为中国使用“政党”之始

二、政党的定义

1、其一,强调政党与政府、国家的关系

埃德蒙·伯克:政党是人们联合起来,根据一致认同的某种特定原则,通过共同努力来促进国家利益的一种团体。

艾伦·韦尔:政党是一种试图通过占有政府职位来寻求在国家中的影响力,并涵盖不止一种社会利益,并因此在某种程度是试图“凝聚不同的社会利益”的组织机构。

2、其二,强调政党在竞选中的作用

熊彼特:政党是其成员打算一致行动以便在竞选斗争中取得政权的团体。

迈克尔·罗斯金:政党是以通过赢得大选的方式来影响政府为目标的组织。

3、其三,强调政党的阶级属性

马克思: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王浦劬: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4、其四,强调政党的民主中介作用

萨托利:政党是社会和政府之间的核心中介组织。

王长江:政党是民众参与政治的工具,是沟通民众与政府联系的桥梁,是人民控制政府之手的延伸。

三、什么是政党政治

1、定义:一个国家的政权通过政党来行使

2、基本条件:

政党成为不可或缺的政治实体

政党成为国家政治的主导力量

3、分布范围

不局限于民主政体,非民主政体也可实行

不实行政党政治的政体:绝对君主制、军人独裁制、政教合一制

四、什么是政党制度

Party system,又称政党体制

含义之一,成文或习惯的制度,包括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法律地位,政党竞逐、行使权力的活动方式、规则和程序。

含义之二,历史形成的,各政党之间、政党与政权之间的关系网络或结构。如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第一章政党与政党政治的产生

一、西方国家政党的产生

1)英美政党的产生

17世纪后半叶:英国的托利党与辉格党

独立初期:美国的联邦党与反联邦党

早期政党的不成熟:

党派成员的归属感差;

党派互不承认,你死我活的斗争;

党的上层组织与地方组织缺乏联系

2)英美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

选举改革,英国两党地方组织的建立,保守党与自由党轮流执政的开始

19世纪上半叶,美国两派政治势力的分化组合,南北战争后共和党与民主党轮流执政的确立

3)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

1847,共产主义者同盟

1864,国际工人联合会

1869,德国社会民主工党

1870、80年代,欧洲国家普遍建立工人政党,刺激资产阶级建立右翼政党

1903,俄国布尔什维克党

二、发展中国家政党的产生

1)拉丁美洲政党的产生

19世纪30年代起,效仿美国,自由党和保守党(红党、白党)对立

政党的阶级基础、组织结构落后

未形成良性的政党政治,军阀混战

1929,墨西哥革命制度党

2)亚洲政党的产生

一战前的主要资产阶级政党:1885印度国大党,1889土耳其青年党,1890日本自由党,1905中国同盟会,1906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

一战后的共产党:1921中共,1922日共,1930越南共。

3)非洲国家政党的产生

早期:1919埃及华夫脱党,1912南非土著人国民大会,1921南非共产党

独立前后:民族主义政党

20世纪90年代初:民主化浪潮中的各类政党

三、政党与政党政治形成的条件

1、政党产生的条件

政治前提:社会分化,各阶级、阶层和集团间的矛盾冲突

经济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确立

思想前提:民主思想、社会主义思想传播

社会文化前提: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参政体制的逐步形成

2、政党政治形成的条件

资产阶级革命;政治民主思想;代议制民主制度;社会矛盾与阶级斗争;议会的普遍建立

四、政党产生的两种途径

1、议会体制内的产生途径

英美政党为典型

议会是政党的母体,政党运作遵循现行政治体制

选举是最基本的功能,政党组织结构相对松散

2、议会体制外的产生途径

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极右翼政党,民族主义政党

以社会运动为基础,不满现行政治制度

组织结构和纪律严密,动员能力强

有的暴力推翻体制,接管政权

有的自我改革,适应选举和议会制度

思考题

1、政党和宗派、朋党的区别,为何明代的东林党不是政党?

2、分析中国共产党的产生途径,及其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政党的特征、功能与类型

一、政党的基本特征

1、有独特的政治纲领

(1)反映政党的政治目标、要求和政策倾向,代表特定阶级阶层的利益

(2)以特定的意识形态作为基础

(3)纲领的形式有成文、不成文

(4)政党纲领与政党行动有差异

2、有明确的政治目标

争夺、参与、有效影响政治权力

3、有相应的组织结构

至少有较稳定的领导核心;一般有包括地方和基层的完整组织体系

4、有一定的组织纪律

二、政党在政治体系中的作用

1、对政党作用的认识变迁

(1)早期政党遭到普遍的批判,认为与整体利益、自由平等相违背

(2)精英主义民主认可政党与议会、政府对国家机器不可或缺的作用

(3)在党国体制中,政党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2、政党在民主政体中的作用

(1)参加选举,作为竞选的工具,获取或参与政治权力

(2)控制议会,通过立法程序,把政党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3)控制政府,维护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和选民的利益

3、政党在威权政体中的作用

(1)控制政府,主导国家发展

(2)动员和控制民众,规范和限制政治参与

(3)在军政府或个人独裁政体中,充当统治者的工具

(4)在党国体制中,政党创制国家,全面控制国家与社会

三、政党的主要功能

1、政党功能的观点

(1)戴维·海因:一是向社会作出反应,二是对社会施以控制

(2)萨托利:表达功能与沟通功能

(3)冯·贝米:目标制定,利益表达,动员和社会化,精英形成与录用

(4)王长江:利益表达、利益综合、政治录用,政治社会化

2、政党的基本功能

(1)利益表达,把所代表的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要求表达、反映出来

(2)利益综合,政党不能只充当“传声筒”,要把民众意见要求综合为党的政策主张,对政府运作施加影响

(3)政治录用,不仅提供政策方案,还要提供人员方案。政党从社会中吸纳精英,把体现政党意图的积极分子推荐给民众

(4)政治社会化,使民众意识到自身的利益,认识政党的政策主张和治国方略,形成有利于政党的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

(1)党国体制中,政党被异化为国家的一部分,丧失了沟通民众的功能

(2)威权政体中,政党作为统治者的控制工具,功能不完整

(3)民主政体中,主要政党逐步向联合垄断政权的“卡特尔”党演变,出现功能危机

四、政党与社会的异同

1、政党与公民社会

(1)政党自身是公民社会发展的产物

(2)公民社会是利益多元化的社会,要求限制政府权力,要求法治,需要政党来推动(3)公民社会发育程度的高低,制约着政党活动的水平和范围

2、政党与阶级

(1)阶级分化为政党产生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2)政党本质上都是有阶级性的

(3)当代社会中,政党与阶级的对应关系逐步模糊,其表现:中间阶层占据主导地位;公民的政治冷淡主义蔓延;议题型政党如绿党不断涌现

3、政党与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基于共同利益和要求组成的社会团体,典型的如美国的“压力集团”

利益集团的活动方式

(1)在选举中积极支持某位候选人

(2)以院外活动方式促使议会通过法案

(3)利用媒体影响政府政策

利益集团与政党的差异:

(1)政党目标是原则的、全局的,利益集团的目标是具体的、局部的

(2)利益集团只影响政府,政党力图参与和控制政府

(3)利益集团只支持候选人,政党提出候选人

政党如何处理与利益集团的关系

(1)政党与利益集团在利益表达功能上有竞争

(2)政党可利用利益集团,充实自身功能

(3)政党有责任对利益集团及其倾向进行引导和指导,化解利益冲突

4、政党与民间组织

(1)民间组织的特点:非官方,非营利,相对独立,自愿性

(2)民间组织是民主政治运作的社会资本

(3)民间组织对政党与群众的关系有一定竞争

(4)政党可充分利用民间组织作为自身的外围组织,巩固和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五、政党的法律定位

1、以立法约束政党:基于法西斯政党独裁的历史教训

形式之一,专门制定政党法,1967联邦德国《政党法》

形式之二,在宪法、法律的条文中做规范性规定

形式之三,以惯例确定政党的地位和作用

2、政党法律的内容

明确政党的活动范围;对政党的成立、纲领、组织和活动方式加以规范或限制;明确政党参与选举、组织政府的程序;也有的明确各政党之间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规范方式包括预防制和追惩制

(1)法律为政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保障

(2)法律规范政党的行为,保障政党与国家体制的一致性

(3)政党可凭借对立法机构的控制权影响立法活动

六、政党的类型

政党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

(1)是否得到法律承认

合法政党。宽松环境。——和平,合法的政治斗争,有序竞争。

非法政党。恶劣环境。——流亡,地下的方式,推翻现存体制;有的采取武装斗争(2)是否掌权

①执政党:

法定长期执政,事实长期执政,轮流执政

总统制下的执政党,稳定掌握政府

议会制下的执政党,同时控制议会和政府

②参政党:

法定参与政权;在议会制政体中参与执政联盟

③在野党。

反对党,议会中第二大党,影子内阁

其他在野党,参与议会,无单独执政可能

总统制下在野党概念较模糊

论坛型政党,反对现体制,无执政和参政可能,仅影响政治

(3)按组织结构划分

①精英党:早期政党,无基层组织;松散的选举类政党,美国两党

②群众党:有完整的地方和基层组织,党员众多

③精英-群众党,入党较严格,如中共

(4)按内部运作划分

民主型政党;集权型政党;民主集中制政党

(5)按活动范围划分

全国性政党;地区性政党;国际性政党

(6)按阶级基础划分

工人阶级政党;资产阶级政党;农民阶级政党;以中间阶层为基础的政党;缺乏明确阶级基础的政党

(7)按意识形态划分

左翼政党:共产党、极左翼政党;

中间政党:中左:社会民主党,绿党

中右:自由主义类政党

右翼政党:保守党,共和党;基督教民主党;极右翼政党

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政党

思考题

1、政党有哪些基本功能,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功能有何特点,存在什么问题?

2、政党与利益集团有何区别,中国共产党应如何认识和处理与利益集团、民间组织的关系?

3、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析中国国民党的政党类型

第三章政党与意识形态

一、政党与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及其特征

意识形态,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和概念的总和特征:

群体性,反映特定群体的利益与行为取向

系统性,有自身逻辑,“自洽”的体系

历史性,长时期的积累

2、政党意识形态的功能

(1)支持功能,最基本的功能

为政党的目标和行动提供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依据

衍生出导向、动员和批判等功能

(2)整合功能

对反映不同利益要求的思想观念甄别分类,为集合在本政党周围的人们提供共识

衍生出约束功能、凝聚功能

3、意识形态是政党对社会领导和控制的最重要的工具

意识形态是政党相互区别的标志

二、共产党

1、起源和发展

脱胎于社会民主党,1920年代普遍建立

苏联共产党、东欧国家共产党曾长期执政

1960年代因中苏分歧出现分裂

苏东剧变后进入低潮

约100国127个共产党,25个执政或参政

中、越、古、朝、老,仍长期执政

2、主要特征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

(2)坚持以工人阶级为基础

(3)坚持暴力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方向

(4)精英-群众型的组织结构,有外围组织

(5)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但内部运作多为集权制

3、国外共产党的现状

执政的共产党:力量在革新开放中加强

发展中国家的共产党:总体力量分散,缺乏实力。较突出的:印度共产党(马),尼泊尔共产党(毛),南非共,巴西共

转型国家共产党:陷入困境,俄共

发达国家共产党:为生存而斗争,如法共、美共;处境较好的,日共

4、发展态势

(1)马克思主义本国化、时代化

(2)多数放弃暴力革命,进行和平合法的议会斗争,有的在地方实现执政

(3)由工人阶级政党向群众性政党转变

(4)从民主集中制逐步转向民主制

三、社会民主党

1、起源和发展

发端于19世纪中后期的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19世纪普遍接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指导,20世纪初逐步形成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指导思想,参与议会政治

一战后开始执政,二战后普遍执政

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类似政党

2、主要特征

(1)二战前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二战后以中间阶层为基础

(2)以社会民主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较混杂

(3)主张议会道路,和平进入社会主义

(4)群众性政党,与工会联系密切

(5)内部运作较民主

3、发展现状

各国有143个社会党(社民党、工党)

欧洲的主要执政党。法国社会党,英国工党,德国社会民主党,瑞典社民党等。

在发展中国家,是参与执政或轮流执政的主要力量。

四、传统右翼政党

1、主要特征

(1)是西方国家最早的政党

(2)多坚持保守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理念

(3)欧洲的右翼政党组织结构较完整

(4)大多党内派别林立,政治寡头明显,运作缺乏民主

2、保守主义

轻视抽象的理论,注重实践和经验

在对象上,保守传统及相关的东西,在方法上注重连续性和渐进性

各国因传统不同,保守主义的侧重不同。英美注重保守自由的传统,日本侧重于尊重秩序3、自由主义

内涵。政治上强调个人权利,经济上强调自由企业制度

古典的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逐步衰落

新自由主义。关注社会利益;注重“积极自由”,认为国家应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积极角色4、发展现状

(1)是西方主要执政党。美国共和党,英国保守党,法国人民运动联盟,日本自由民主党等。

(2)在发展中国家也有一定的分布。

(3)近年来,伴随着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有压制社会党的态势

五、基督教民主党

1、主要特征

起源于19世纪末,与教会关系密切,最初是较狭隘的教派政党

信奉基督教民主主义

二战后发展为群众性政党,组织体系较为完整

可分为天主教类和基督新教类

2、基督教民主主义

(1)指导思想较混杂,有宗教色彩

(2)基督教原则。基督教的宗教和道德原则,人格主义,国家保护人的自由和社会结构(3)民主。多元社会结构,纵向与横向多元主义

(4)一体化。一是欧洲的一体化,国际和解;二是扩大社会基础,跨阶级的人民党。

3、发展现状

欧洲主要执政党。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曾长期执政,已解体),荷兰基督教民主党等。

在拉丁美洲等天主教地区有重要影响。智利基督教民主党。

六、民族主义政党

1、主要特征

(1)发展中国家主要政党的统称,多数曾领导过民族独立运动。

(2)意识形态以民族主义为底色,政治倾向复杂,且不断变化

(3)群众性政党,成员众多,组织较完善

(4)内部运作不民主,领袖专断

2、发展现状

(1)发展中国家主要执政党。印度国大党,印度人民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南非国大党,

印尼专业集团党,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埃及民族民主党(已下台),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等。(2)随着经济社会的分化,民族主义政党也发生欧洲式的左、中、右的政党分野

七、法西斯政党

1、主要特征

发端于20世纪上半叶的资本主义深刻危机

指导思想含混了极端右翼、极端民族主义、专制思想、假社会主义等。

组织体系严密,成员众多,有广泛的外围群众组织

内部运作以领袖独裁为主

2、兴盛与灭亡

(1)20世纪30年代横行于欧洲。意大利法西斯党,德国纳粹党,西班牙长枪党

(2)二战后,西班牙长枪党执政到70年代中期,开始民主转型。

(3)在当代欧洲(包括俄罗斯),仍有极右翼政党活跃,如法国的国民阵线,俄国自由民主党

八、政党的意识形态发展态势

1、主流政党意识形态的中间化态势

(1)选举政治传递的社会结构变化的压力

(2)保守主义政党吸纳社会民主主义的福利政策和国家干预

(3)社会民主党放弃国有化主张

(4)美国两党的意识形态包容性杜绝了其他政党壮大的空间

2、非主流政党的意识形态特点

(1)中间化的陷阱,淡化特色,社会基础被主流政党侵蚀

(2)南非共产党、日共等保持特色

(3)极右翼政党在欧洲的发展,法国国民阵线

(4)美国两党政治之外的“茶党运动”

第四章政党的组织结构

一、政党的构成要素

1、政党组织的硬件:党员,干部,组织

2、党员:党员标准。;党员规模,党员密度;直接党员和间接党员;党员等级。

3、不同政党对党员的要求

4、干部(骨干)

积极活动者,积极党员,职业党员

党的骨干是政党活动的主要力量

党的骨干在党内享有高于普通党员的权利

党的领袖处于权力结构的核心,政党发展受制于领袖的能力和水平

政党对干部的教育与培训

共产党,专门的党校,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

社会民主党,党校培训,基金会的社会化培训

英国保守党,党务管理代理人的培训

日本自民党的中央政治大学

5、组织

(1)中央组织,一般为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会或议会党团+领袖

(2)地方组织,州委员会,省联合会等

(3)基层组织。

按选区划分,较松散,间歇性活动

按职业单位设置,较严密,经常性活动

6、政党的基层组织

迪韦尔热的类型法

核心小组,以精英为基础,高度自治

分部,群众性,受中央较严密控制

支部,共产党按工作场所设立,不单纯为了选举

民兵组织,法西斯和极右翼政党,以军事化招募和管理

二、政党的组织原则

1、政党组织的软件:组织原则

非集权制:地方的权力和中央权力都直接来自民众;联邦制国家政党较多实行,美、德典型

分权制:强调基层民主、集体领导,典型是绿党

民主制:党内实行代议制民主,议会党团服从党的代表大会;社会民主党是典型

民主集中制:共产党是典型

个人集权制:极右翼政党、法西斯政党

2、政党的党内民主

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铁律”

党内民主的界定,一个党的全体党员在有关本党的一切问题上有最终决策的权利

社会民主党和工党,以扩大党内民主来吸引党员参与

绿党,强调基层民主和独立自治

英国保守党逐步确立领袖的正式选举制

三、政党的组织结构

1、党组织内部的授权方式

(1)逐级授权

共产党,自下而上,容易精英化、官僚化

法西斯党,自上而下,领袖专权

(2)直接授权:基层组织和党员直接选举中央机构

(3)派系分权

各派系根据所掌握的基层组织和选民,分享权力

日本自由民主党最为典型,议员有自己的后援会组织。台湾民进党,法国政党,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均派系林立

2、政党的特殊组织结构

(1)外围群众组织

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党多以学生、妇女、青年为对象建立政治社团

保守主义政党多建立活动俱乐部,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有社区活动中心

(2)集体党员制度

政党由工会等社会组织联合建立,党员先进入社会组织,集体入党

英国工党、北欧社会民主党典型

(3)职团结构

党之下按职业和社会阶层分部门接纳职业团体,墨西哥革命制度党典型

四、政党的领导体制

1、政党的内部领导体制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党权力机构与体制内政党组织的关系

2、议会党团:最重要的体制内组织;成立有一定的门槛;功能在于协调本党议员的立场和行动

3、议会党团的组成和作用

组成。一般由党团会议、督导(党鞭)和各类委员会构成

议会制政体中,议会党团作用强大,对议员的纪律较严格,受制于领袖

总统制政体中,议会党团作用受限,对党的领袖有一定的独立性

4、体制内党组织与党的权力机构关系

(1)突出党的代表大会的权威。统领政党组织和议会党团。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基督教民主党

(2)突出执政权威。领袖依靠议会党团,或依靠总统制行政机关行使权力。英国保守党,美国两党。

五、政党组织的发展演变

1、最初的政党组织

议会内生型政党的“干部党”;知识分子发起的小组式激进政党

2、自左而右的组织发展

普选权的逐步确立,对组织发展的需求

社会民主党的外部竞争,组织发展的压力

3、全方位政党

基希海默尔提出的

政党的意识形态淡化

顺应阶级结构的变化,政党阶级基础对应关系模糊化,与不同利益集团发展关系

群众性政党的组织与党员关系淡化,党员在党内的作用降低

4、卡特尔政党

政党联盟垄断执政权

政党主要从财政补贴获取经费,对组织和党员的依赖降低

政党的公职部分在党内的地位增强

选举中媒体的作用超越组织的作用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规模

(2)分析不同类型政党的党员与组织的关系

第五章政党体制

一、政党体制的成因

1、政党体制

随着政党的出现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关于政党掌权模式的政治系统

政党体制具有客观性:

政党体制的形成是客观的,一旦形成,难以轻易改变

政党体制可以通过法律加以规范,但法律化并非主观设计,而是对政党格局的认可2、政党体制的形成

(1)社会分层及其变化的影响

①阶级阶层分化及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状况,政党数量及关系有对应性

②阶层结构的变化,导致政党数量的增多和新的重要政党的出现

③主要政党整合社会阶层的有效程度,整合程度高,限制政党分布的极化发展

(2)政党取得政权的道路的影响

①西方发达国家。先有民族国家和民主制度,之后形成政党政治,政党有竞争性,从属于国家

②发展中国家,政党引领民族国家形成,政党有排他性,监护国家

二、政党体制的分类

1、政党体制的分类标准

(1)竞争性与非竞争性

相关政党,萨托利,可纳入政党体制之中

①具有执政的“潜能”的大党

②具有“威慑”的潜能,小党在组阁中被需要,能讨价还价

③新党的出现,是否使政策或政党竞争的轴线发生变化

(2)意识形态的差异,相同政党数量的政党体制运行迥异

①政党意识形态在政治光谱中的距离

②意识形态的强度,即政党坚持或反对某种意识形态的激烈程度。包括实用主义型和意识形态型

2、政党体制的传统分类

(1)迪韦尔热,数量分类法。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2)霍斯肯。一党体制,一党主导体制,两党制,两大政党主导体制,多党制

(3)萨托利。非竞争性包括单一党制和霸权党制;竞争性包括优势党制,两党制,温和多党制,极化多党制,碎片化多党制

三、无党制

1、特征:没有政党,或政党对政治运作没有实质性影响。适合于落后的政体,社会阶层分化较原始的国家。

2、范围:

君主专制国家。中东,不丹等。

乌干达的“无政党民主”

个人专制的国家,如卡扎菲时期的利比亚

四、一党制

1、含义:法律规定或事实上仅有一个政党能够执政。

2、(1)非竞争性体制下

一党独裁(专政)制

①法律上只允许一个政党存在,独享政权。

②法西斯体制下的纳粹党、法西斯党等。

③前苏联、越南等一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

一党支配体制

①支配性政党力量远大于其他政党,依照政治体制垄断政权。

②法律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有的可以参与政权,但不得对支配性政党构成挑战。

③中国、朝鲜以及共产党执政时期的波兰、保加利亚等

④部分发展中国家,如内战前的叙利亚等

(2)半竞争性体制下

一党霸权制。

①法律上允许政党竞争,但霸权党在事实上对竞争进行限制。

②墨西哥革命制度党长期执政时期1929-2000

③新加坡人民行动党(1957——今)

④较特殊的政党联盟霸权体制:马来西亚,马来民族统一机构(巫统)和国民阵线(3)竞争性体制下

一党优势(独大)制。

①存在真实的政治参与和多党竞争,但只有一个政党能单独执政。

②日本,1955-1993,自民党一党独大。

③印度,1947-1996,大体上由国大党独大

④南非,1994-今,非国大独大

⑤意大利,1945-1993,天主教民主党优势

五、两党制

1、(1)特征: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无须其他政党支持,轮流执政。

2、(1)议会制下的两党制(英式两党制)

议会多数党组阁

议会内有反对党,组成影子内阁监督政府

内阁更换通过议会大选完成

形成原因与单名选区制相关

起源于英国。辉格党与托利党;自由党与保守党;保守党与工党。

英式议会体制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也实行两党制。

英式两党制的变迁:自由民主党在单名选区制下仍获很大发展,与保守党联合执政,两党制存在向2+1政党制度转变的可能。

(2)总统制下的两党制(美式两党制)

执政以总统选举确定,不存在严格的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区分

总统组织政府,实行三权分立

两党制格局相对稳定,其他政党无法壮大

形成原因:

制度原因:单名选区制,单一行政长官制

文化原因:妥协,实用主义的政治传统

3、英美两党制的比较

(1)英式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分歧

(2)英式存在明显的执政党与反对党

(3)英式两党选民基础界限分明,美式存在跨党派支持

(4)英式政党组织严密,美式政党组织松散

(5)英式政党领袖权威较高,美式政党高层权力分散

4、两党制的评价

(1)有效支持了较稳定的民主政体,政府易产生,防止了政治危机

(2)政党竞争较温和,意识形态趋中化态势明显,防范了极端势力

(3)选民有明确、简洁的选择,但对少数群体、亚文化群体的代表性不足

(4)两党制的形成需要成熟的政治文化,发展中国家较难仿效

六、多党制

1、特征:多个政党参与竞争,未形成一个或两个能单独执政的政党,需要政党联盟才能组织政府

2、按照政党间关系的状况可分为:

温和多党制;极化多党制;碎片化多党制

(1)碎片化多党制

参与竞争的政党数量众多,政党间缺乏稳定的联合关系,政党联盟完全取决于选票情况和讨价还价

政府不稳定,政党联盟变化多端,政党领袖缺乏责任感

议会低效、无能

政党间的分化组合频繁,政党组织不成熟

与议会制政体和比例代表制紧密相关

政党所依托的社会基础碎片化且难于整合

转型之后的民主政治不成熟期易出现

典型国家:法兰西第三、四共和国时期;荷兰、比利时;部分新兴民主国家

(2)极化多党制

多党竞争中出现几个较大的政党,但相互之间关系对立,难于联合

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距离很大,社会基础分裂严重

政府虽由最大政党组织,但难获得稳定的多数议席支持,不稳定

政党在议会中的斗争激烈

与议会制政体和比例代表制紧密相关

主要政党的意识形态色彩鲜明,或代表的社会基础严格区别

政党的组织完整,有较强的动员能力

各政党及政治领袖缺乏相互妥协、达成共识的认识和能力

典型代表: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相争,纳粹党得以上台

(3)温和多党制

有3-5个政党获得较稳定的支持,在相互选择的前提下联合执政

各政党在意识形态上相互妥协、靠近,能寻求共识,政党的社会基础有交叉现象

政党组织较成熟,有一定的动员能力

政府一般由政党联盟组成,但能获得较稳定的议会支持

在半总统制、议会制政体中均有分布

二战后出现,汲取了极化多党制和碎片化多党制的教训

经过长期的竞争,一般表现为“两大党+其他小党”或两大党派联盟的结构

温和多党制的形成需要较成熟的政治文化支撑和较完善的政治体制保障

德国:两个半政党体制

两大党:基民盟-基社盟与社会民主党

半个政党,能且仅能参与联合政府的政党:自由民主党、绿党、左翼党

法国:两大党派联盟制度

左翼:社会民主党,共产党

右翼:保卫共和联盟,民主联盟

思考题

1、各种政党体制类型中,哪些政党体制下政党关系较和谐

2、结合法、德的碎片化、极化多党制向温和多党制演变的过程,分析民国初年中国多党制尝试失败的原因

第六章政党与选举

一、政党在选举中的角色

1、选举制度

选举是代议制民主的根本环节,是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形式

(1)民主选举的基本原则

普遍选举原则;平等选举原则;直接选举原则;秘密投票原则;

(2)选举的类型

议会选举;政府首脑的选举;党内选举;全国性选举和地方性选举;大选和中期选举(3)选举的程序

选区划分和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竞选运动;选民投票;选票计算和选举结果确认

2、政党在选举中的角色

(1)参加选举是政党最主要的活动

(2)大规模选举离不开政党的运作

(3)选举制度对政党的发展和政党体制有重要的规范作用

(4)非竞争性政治体制下执政党仍需通过选举塑造执政的合法性

二、政党与候选人产生

1、候选人产生:选举的关键环节

候选人产生的方式

(1)政党提名制(最普遍)

(2)预选制,先选代表,组成代表大会,最选出候选人

(3)选民联署

(4)个人登记

2、美国式的预选制度

州级政党控制了国会议员、州长、州议员及地方公职的候选人提名

总统选举由两大政党举行初选,让参选者在各州进行党内竞选

关门预选,仅允许本党党员参加投票

开门预选,选民无须党派登记,均可投票

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推举总统候选人和副总统候选人,确立竞选纲领

3、候选人提名中的集权与分权

(1)中央集权型

强调政党的中央组织,甚或政党领袖,对候选人提名的决定性作用

法国、希腊、日本和一党独大时期的印度

非竞争性政治体制下的政党与选举,如中国共产党

(2)地方分权型

强调政党的地方组织,对候选人提名的重要参与作用

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

候选人提名受利益集团如工会的重要影响

德国绿党对议员实施强制性轮换

多数国家处于集权与分权结合的状态

4、候选人提名的发展趋势

逐步注重党内民主和选民参与

吸引党员参与的需要

社会等级制度的衰落,普通党员不乐意只做忠实信徒

动员未被充分代表的利益群体的需要

增强合法性的需要,避免密室政治

5、候选人提名的影响因素

(1)议会体制中,在本党议会党团中沿着非正式的职业阶梯上升

(2)总统制和联邦制下,议会经历并非必需,州长、高级行政官员,副总统,巴黎市长等职位更易参选

(3)政党内部派系的支持,日本最明显

(4)利益集团、财团的支持

三、政党与竞选运动

1、政党在竞选运动中的作用

(1)提出本党的竞选纲领。兼顾各派系意见,阐明本党对内政外交事务的基本立场(2)筹措竞选经费

(3)组织竞选班子

(4)制定选举策略

(5)进行选前动员

2、政党与候选人组织的关系

(1)具有个人化色彩的竞选

美国,候选人个人需筹集资金,对电视政治广告有依赖

日本,议员的后援会,政策和资金的地方色彩浓厚

(2)政党组织直接推进竞选运动

在政党名单制的议会选举中最为明显

3、政党与竞选资金

政治献金

选举中最重要的资源,个人化选举尤甚

来源:

党费,政党之间差异很大,作用逐步下降

公职官员薪水中的扣除额,已不重要

候选人自身的筹集,会削弱对政党的依赖

富人的资助,易引起选民反感

政党的投资收益,社交俱乐部的销售收入,不是主要来源

利益集团的资助,影响很大

国家的财政补贴,在欧洲越来越重要,减少私人捐助的影响,政党的卡特尔化4、政党与竞选的人力资源

竞选中人力资源与资金都不可或缺

呈现出从劳动密集型竞选形式向资本密集型竞选形式的转变

群众性政党的优势,党员是竞选中可调动的核心劳动力

欧洲政党较美国两党更多地依赖志愿者

5、政党与媒体

(1)媒体是政党与民众沟通的重要渠道

(2)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

守望监督,去政治中央化

协调沟通的功能

传衍文化,社会化的管道

娱乐和广告的功能

(3)媒介民主对政党的影响

①民众对政党的独立性增强。

②政党候选人依赖媒体与民众沟通,民调机构的作用凸显

③媒体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冲击了政党的传统组织结构

④互联网为直接民主提供了可能性

媒体不可能取代政党的功能

媒体的情绪化,非理性

媒体难以全面反映现实,话语权的不平衡,沉默的螺旋

政党可以利用媒体

利用媒体加强党组织与党员的沟通

在竞选等活动中运用媒体

四、政党与选民:投票行为

1、政治市场理论

选民,政党及候选人:需求者与供给者

政治市场中,理性经济人,利益最大化

政党要寻求政治支持的最大化,选票最大化,对选民的迎合

政党的产品。政党的纲领以及包含的意识形态与选民的偏好的峰值分布相关

选民偏好的变动,受代际、媒体等影响

政党的经营,针对选民的偏好,寻找和鉴别候选人,推出政治产品

政党在竞选中,发挥着组织、教育与认同的功能

候选人与竞选承诺。政党成员及支持者的满足感来自于党的纲领、目标和候选人

2、政治市场的例外

意识形态色彩鲜明的政党、单一问题倾向的政党,并不谋求选票最大化,不会在政纲上妥协讨好支持者以外的选民

这些政党发挥着“论坛”的作用,成为特定亚文化群体的利益表达平台

在意识形态的功能下,政党成员和积极分子克服搭便车行为,为政党提供服务

3、精英民主理论的解读

代表人物:米歇尔斯,林德布罗姆

选举民主不能改变寡头统治的事实

资本掌握权力,竞争性选举为财富攫取权力提供了途径,美剧《纸牌屋》

民主选举是提供政治效能感,消解大众反抗的有效工具

西方国家存在普遍的政治冷淡现象

五、非竞争性体制中政党与选举的关系

1、非竞争性体制中的选举

(1)认可选举对政治合法性的价值,警惕和防范竞争性选举的负面效应

(2)选举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普遍、平等、直接、秘密投票的原则

(3)选举程序和选举过程受严格的控制,缺少选举竞争的环节

2、非竞争性体制中政党与选举

(1)法定执政的政党控制或与被支配的政党协商分配政治议席,选民缺乏选择权

(2)霸权党通过控制选区划分、限制在野党的参与和竞争、修改投票结果等方式确保自己赢得选举

(3)选举对执政党的实质合法性效用有限,更多地依靠政绩等其他合法性的支撑

3、中国共产党与选举

(1)建政前,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过“三三制”的选举,晋察冀的“豆选”(2)抗战期间,中共的新华日报赞扬美式民主

(3)建政后,1953开始,建立以人大代表选举为主的国家选举制度

1953-1954的人大代表选举,完全间接选举,等额选举,人民仅拥有名义上的选举权利;城乡之间的选举权利为8:1

(4)十三大之前的中共党内选举,同样被严密控制,缺乏选择性

(5)1979年以来人大代表选举制度不断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