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角度出发

从学生角度出发
从学生角度出发

从学生角度出发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刘娟

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从哪儿出发?这对于老师来说毋庸置疑,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看一看自己的课堂,是否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课堂上老师讲得多,以老师的思路为主,这样现象仍然很多。

在假期教材备课时自己第一次接触到“本体性教学内容”这个概念,回来后立刻找到吴忠豪教授的文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仔细读了几遍,有一种眼前豁然开朗的感觉。自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时认认真真备课,辛辛苦苦地讲课,原来却走了许多弯路。我决心改变自己的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许多问题又困惑,语文知识点的取舍,目标的设定等。五年级的学生进入青春期,上课回答问题的顾虑多了,不爱发言,即使心中有,也不爱说等。

在备《怀念母亲》一课时,刚开始我尝试使用于永正老师先读再讲的教学方法。《怀念母亲》第一课时主要是读课文,检查字词,了解作者,再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品读语言,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行小练笔。但自己理解地还不够,第一课时教学时不够扎实,学生读得不够充分。第二课时以品读语言为主,小练笔的练习着眼有些低。

语文是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作

为五年级教学要加大学生运用语言的训练,因此,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根据课文的特点,年段特点,找到符合学生特点的语用训练点。二次备课时,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第一次备课时,制定了“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这与“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有些重合,于是改为“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情景交融或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抒情;直接抒情”。这样的目标更明确,更容易操作与检查。

第一次备课时,认为学生年龄小,没有生活经验,对于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难度,看哪个句子都要讲一讲。其实课文字里行间都表达了自己对两位母亲的爱,学生会比较容易地找到相关的语句。而这种对母亲深深的怀念,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即使讲了,也不会有深刻的理解,只要粗略地理解就可了。然后直奔几则日记,进行语言训练。这几则日记在表达上各有千秋。通过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明确表达方法,即借景抒情、借助人物神情抒情、直接抒情,这才是学生就应该学习的内容。小练笔时增加学生自主性,设计了两个话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选择练习。第二次教学中,学生的小练笔明显比第一次要好。

学习归根结底要为了学生自身的发展,而我们在备课时就应从学生的年龄水平、知识水平出发。

从学生实际出发促学生个性发展

从学生实际出发促学生个性发展 漳州市芝山中心小学叶建菊众所周知,随着课改的全面推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无穷的变化。在更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重“认知训练”,轻“情感熏陶”;重“竞争”,轻“合作”,“合作学习”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方法。 一、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既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注重品德修养和人格素养。因此,它强调的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1、激发情趣,主动求知。 (1)民主平等,塑造情感和谐 首先,要建立师生之间真诚、和谐的情感氛围。人文主义思想告诉我们应强调人的主动性,要保持师生双方的平等意识。因此我们教师不应强求学生接受某一权威结论或我们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探索。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索的条件,也是激情的前提。我们应让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宽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

敢想敢说,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时地会有他们新颖、奇特、有创造的见解。因而,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观念,确立“服务意识”,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要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思维活跃的创新氛围。 如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至关重要:“能谈谈你的看法吗?”“你认为怎样做才好?”“麻烦你告诉我一下”“你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说得真精彩!”“这真是解题的好思路”等。这些尊重、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是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其次,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还体现在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上:不再是统一的“秧田式”,而是有的排成马蹄形,有的呈“蜂窝状”,有的围成了半圆、全圆的形式。座位的重组,不只是排列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秧田”式:是最能诠释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思想观念——教师是科学知识的施舍者,是课堂中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在座位重组后,不仅营造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教学空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生动地反映了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课堂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在这里教师不再是权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

站在学生视角”心目中的好老师案例

站在学生视角”心目中的好老师案例故事。 上学的时候,我遇到过很多数学老师,有的因为我考的不好,批评我;有的因为我做错事,揍了我一顿,有的老师基本功特别好,上他的课就是一种享受,不愿意下课.....后来我也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也成为了孩子们口中的数学老师,或被喜欢,或被讨厌......人生真的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这两年我带的一个学生,一个女生,字写得好,人长得漂亮,还很活泼,她刚开始特别喜欢我,家长也经常向我反映她对我的喜欢,信服,但是她的成绩很不稳定,时高时低。后来女生一段时间有点叛逆,和父母关系比较敌对,学习态度开始不好,家长开始通过一次次的微信,电话,寄期望老师能帮她解决问题。可是老师不是全能的,5+2的效果是7还是0 ,需要家长,孩子,老师一起的努力。后来我找她谈了几次话,发现她讨厌父母的批评,比较,于是我及时和家长反应,及时沟通,向家长推荐自己读过不错的关于沟通教育的书籍,经过很长的时间,父母的尝试改变促进着孩子的改变,最后孩子学习态度好了很多,抄作业一些坏习惯改变了不少。但是成绩还是不及格。后来我决定让她多板演,课下多辅导,通过观察她的做题过程,找到她的薄弱部分,帮她制定特殊的学习计划,对她课堂一点的进步给予表扬,慢慢的孩子的成绩开始逐步提高,从不及格到及格,在到考80多分,我看到了孩子的努力。我为她开心。 也许在她的眼中,我是个好老师,也许在其他孩子眼中,我是个坏老师,因为曾经批评了一个学生,孩子作业本里夹了一张纸条,写着,老师我恨你,你去死吧。当时特别伤心,觉得自己的批评没问题,但是孩子的反应如此之大让我反思,为什么会是这样。同一个老师,却有不同的评价,我想老师应该需要掌握很多的知识特别是心理知识,对学生多些了解,也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对老师多些理解,我们一起努力才能让不同的孩子得到不同的成长吧!

教学从学生的朴素理解出发

教学,从学生的朴素理解出发 ——以“有余数除法”的教学为例 【摘要】有余数除法的运算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人教版修订教材将该内容从原来的三年级上册移至二年级下册),而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头脑中已经存在着对于该知识的“前概念”,我们称其为学生的“朴素理解”。那么,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有着怎样的朴素理解呢?教师该如何基于学生的朴素理解进行恰当地教学呢?笔者通过教学前测与探析,力求在读懂学生的基础上,对有余数除法教学进行了思考与实践:1.改链接材料为单一材料,让任务更具挑战性;2.改对比材料为结构材料,让内涵更具丰富性;3.改画图材料为操作材料,让活动更具过程性;4.改封闭材料为开放材料,让思维更具层次性。实践证明:教学,从学生的朴素理解出发,能让孩子更享受学习。 【关键词】朴素理解;小学数学;有余数除法 在平均分物时,分的结果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另一种是平均分以后还有剩余(即余数非0)。从学生的学习经历分析,有余数除法是对除法意义的进一步理解,是对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学生习惯了分完,那分不完怎么办?实际上,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学生自己头脑中也存在着对于该知识的“前概念”,我们称其为学生的“朴素理解”,它属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朴素理解”经常与正确的概念发生冲突,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了解学生的“朴素理解”,纠正其错误或不精确的认知。所以,找准学生学习原点,把握学生理解症结,基于学生的朴素理解而展开恰当地教学也就成为备课组全体老师的一种共识,由此就产生了如下思考与实践: 一、教材梳理:直面学生的理解难点 人教版修订教材将“有余数除法”单元从原来的三年级上册移至二年级下册,不仅如此,教学内容从原来的4个例题增加至6个例题,学习内容增加了,例题的编排也更重视了对意义的理解、运用意义解决问题。 人教版修订教材“有余数除法”单元中6个例题及分析表

站在学生的角度说话

站在学生的角度说话 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一句话说得别人笑,一句话说得别人跳。”这就是说,说话的方式不同,收到的效果也就不同。 王鑫是我接手这个班级后最先让我记住的一个孩子。之所以记住他,是因为他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不按时完成作业;二是上课不专心,总是心不在焉,他还时常把玩具带到学校来,上课时偷偷地玩。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我曾定下班规:能将玩具带进学校,否则将没收。可对这条班规,他视若无睹,你今天收个组装小汽车,他明天拿个小变形金刚,后天又带个悠悠球……好像故意和我作对似的。 不知道他今天又带什么新鲜玩具了,上课时总是把手伸进桌兜里,看老师走近了才抬起头来望一望。我用眼神示意他专心听讲,可他视若无睹。下课了,他又是从后门“飞”出教室的第一人。紧接着,我们去做课间操,当做到“屈膝运动”这节操时,“吧嗒”一声,从王鑫的口袋里掉出一个东西,我捡起来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是一把一尺长的仿真弯刀。我很吃惊,原想严厉地训斥他:“你不要命了,敢把这个装兜里!”但看到同学们都在关注着我时,我连忙换了一种表述:“这把刀装兜里多危险,幸亏它掉出来了,老师先替你保管。”“老

师,这不是真刀,是用塑料做的。”他辩解道。我明知他撒了谎,但并未当众揭穿,只是对同学们说:“大家别看了,继续做操!” 课间操后,我把王鑫叫到办公室,拿出没收他的所有玩具说:“你的玩具真多啊!可你今天拿的这把刀实在是太危险了。中午放学后,你来老师这里,把这些玩具都带回家,希望以后不要再将它们带到学校来了,行吗?”他面有愧色地说:“老师,对不起,我错了……” 试想,如果当我看到一把小弯刀从他兜里掉出时,声色俱厉,当面训斥他,结果会怎样?他还会诚恳地向我道歉,改掉坏毛病吗?我想不会的。因为老师在大庭广众之下让他难堪,丢了他的面子,为此,他可能心存不满,继续我行我素,与老师对着干。就在那一次之后,他完全变了,不再带玩具上学,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他的变化令我欣喜不已。 一次闲聊,我看到郭磊哈欠不断,就好奇地问:“作业是不是很多,昨晚睡得迟了?”这时,旁边有个学生偷笑着说:“不是作业多,而是晚上打游戏了,哈哈……”原来是这样,我不免为这孩子担忧起来。“老师,他也睡得很迟,都玩到12点了。”郭磊理直气壮地揭发他旁边的同学说。哎!现在的孩子都沉迷于游戏无法自拔,这样下去怎么能行!我赶紧劝他们:“打游戏要适可而止,不能因为过度迷恋游戏而不顾身体。看看,你们现在一个个都带上眼镜了,而且白天没精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发表时间:2011-06-08T14:40:29.4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7期上供稿作者:王怀国 [导读] 对数学的理解与表达应重视质而轻形式,不必苛求标准化、最优化。 王怀国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新城中心学校730094 形式化是理性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数学固有的特点。但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却一直被过度的形式化所束缚。抽象的学术形态、严格的演绎体系、纯粹的逻辑推理,成了戴在学生头上的“紧箍咒”。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变得冷漠了,原来生动活泼和富有活力的学习过程变得苍白而缺乏生气。而西方数学教育界却提出了“非形式化的数学教育”。显然,数学教学要对数学适度的非形式化处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效果,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一、学生素材灵活选择 学生素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感知、认识、研究的对象。教材里的学习素材都是精心选择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学中,不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下面是引入“比例尺”的教学实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学校前面那条铁路叫什么铁路吗?生:兰青铁路和兰新铁路。师:对。这两条铁路都是从兰州市出发,一条去青海,一条去新疆。你知道兰州到青海西宁的直线距离大约有多长吗?生:不知道。师:能不能利用这幅地图来计算兰州到西宁的直线距离呢? 提供鲜活的素材并创设出乎意料的问题引出学习的主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呈现方式适当变化 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年龄特征,教材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不断刺激学生的感官和心智,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喜爱并愿意接受的积极情感。新课程标准教材已有了较大的改观,采用了大量的卡通、图片、对话、表格等表现形式。不管怎样,教师要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单一、机械的呈现方式,将教学内容变成适合学生探索与交流的学习素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助建构和主动发展。以“乘法结合律”的教学为例,例题是两道单纯的计算题,没有现实背景的依托。我根据算式编了这样一道题:一支钢笔14元,一盒钢笔12支,买5盒钢笔一共要多少元?学生很快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列出不同的算式,得出:(14×12)×5=14×(12×5)。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教材又呈现了类似的三道乘法算式,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我没有和盘托出,而是采用了如下分层次呈现的方式。 (1)出示“(3×4)×6○3×(4×6)”,○里应填什么符号?两边算式的运算顺序相同吗?(2)出示“10×20×3”和“10×20×3”,你能按不同的顺序计算着两道相同的算式吗?它们的结果相同吗?(3)出示“(7×12)×5”,你能很快知道它的结果与那道算式相同吗?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有了前面几组题的认识经验,第⑶题很快写出“7×(12×5)”,并在叙述思考过程时就把规律说了出来。教学内容的动态呈现引起了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了自主建构。 三、理解、表达富有个性 数学是严谨的科学。对数学的理解与表达应重视质而轻形式,不必苛求标准化、最优化。要给学生提供结合具体情境,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理解的机会,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可能。例如“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这一结论确实比较精炼、科学,但是,不这样表达是否就一定影响学生对其实质的理解呢?教学中,我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一结论的理解,整理如下:(1)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的比是1∶3。(2)一个橡皮泥圆柱可以做成3个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3)在一个圆柱中挖去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1/3。(“等底等高不见了”)。这里既有以客观事物为支撑的具体形象描述,又有抽象程度较高的数学表达方式的转换,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使课堂成了放飞想象的空间,学生不再为形式化所累。 四、解决问题策略多样 传统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强调演绎推理的严谨,忽视合情推理及其他非形式化思维(直觉、联想、顿悟)所具有的创造性,磨灭了学生天性中潜在的创造意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化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敏锐感知问题的实质,准确捕捉相关信息并加以整理,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如这样的问题:李老师到新华书店买书,他带的钱如果都买连环画,可以买15本,如果都买故事书,只能买10本。已知每本故事书比每本连环画贵2元。李老师一共带了多少钱?通常的方法是:买10本故事书比买10本连环画多用2×10=20(元),两种书的本书相差15-10=5(本),即20元可以买5本连环画,每本连环画是20÷5=4(元),总钱数是4×15=60(元)。这种方法属于常规方法,但是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和思考过程有些复杂,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助探索,结果学生发现了很多有创意的非常规方法。 方法一:李老师带的钱必然是15和10的最小公倍数。如果是30元,则30÷15=2(元),30÷10=3(元),相差1元,不符合题意;如果是60元,则60÷15=4(元)60÷10=6(元),正好相差2元,符合题意;所以李老师带了60元。 方法二:根据单价相差2元,可列出下表: 根据“单价×数量=总价”,只有4×15=6×10,可见李老师带的钱数是4×15=10×6=60(元)。 我们反对过度形式化,不是不要形式化,而是不惟形式化。数学教学应重视质、讲实效,求得对数学本质的把握与形式化表达的动态平衡。

班主任随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在班老师这一次,感觉很多,与学生打闹钟的时间,他们的严重的时间,现在他们走进我的心,已经占了我的一部分生活。但面对顽皮的学生,在批评他们时,会有一些不愉快的声音。面对他们的不满,我经常反省自己,我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进入学生的心。 再次,我像往常一样去上课,看到两个学生在桌子的座位干净,我立即骂他们,让他们密切注意今天的学习状态,男孩哭了一声,不情愿地书,我悄悄问另一个女孩,他说他们都刚刚清洁了健康区,我摸了摸他们的小手,下雨天出了一天,销售已经冷冻,只是回到教室没有缓慢来了,我骂了一些。我非常内疚,我在课上承认他们的错误,我总是急于否认他们,但没有多少听他们的声音。 作为老师,爱学生将是基本要素。这个爱字不要随便说。爱学生,有必要了解学生的感觉随时随地,擅长站立从健康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你不仅是一个老师,或是学生的朋友,在我站在他们的观点之后,更多地听他们的声音。 作为我的老师,有时它会不小心偏心。一个学习班,有一个班级干部和另一个后出生的高谈话,这极大地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当时我只批评后面的学生。虽然小风暴要平静,但后来有人告诉我一个小报告,班上说老师不公平,两个都错了,但一个人忍受。说实话,听到这是不舒服。但这确实是我做错了,掩盖了班干部的缺点,在一定程度上是沉迷班级干部损伤纪律。从那以后,我对公平的话一直更加谨慎。 也许我们总是认为一个学生有良好的记录,但我们经常忽略学生后的感觉,虽然他们自己较少限制,但作为一个老师应该被平等对待,应该有错误以后,我将会尊重每个学生,平等和公正地对待他们。 在班老师的时候,我感觉要让班老师在这个不成熟的工作,而且我的动力,班老师需要良好的能力观察及时检测学生的语言行为。心理等问题。我们与学生的年龄有一定的差距,但应该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为了产生乘数效应,班级老师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但也充满智慧,我想在连续学习,发展自己与我的学生成长的能力。

回到原点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回归原点:数学再创造教学的首要任务 _______《课堂大问题》读后感 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在哪里?我们认为在于引领学生“再创造”。正如世界最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的,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再创造。那种把现成的数学产物向学生灌输的课堂行为不是数学教学。那么,再创造的首要任务在哪里?由吕勤、吴荣华两老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课堂大问题》认为“高效课堂的真谛是‘回归原点,一切从学生出发。’”这一观点和数学教学再创造思想是吻合的。再创造首先在于“再”,其次是“创造”。“再”意味着回归,这里“再”是基础,也是关键。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的一样:“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原始,而不失去重要地步,是学好数学的决窍。” 如果把数学教学的每一个教学内容的核心问题作为一个学习的“着眼点”,那么再创造学习就从“着眼点”切入 “回归原点”。 学习的原点从常规认识,可分解成三个点来认识,这三个点就是:兴趣点、生长点、疑难点。“创造”意味着在原点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像数学家那样,脚踏实地的去探索,去发现新知,回到核心内容,并继续深入地探新,这种探新应该是无界的,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再创造学习的运行系统,具体可用下图表示: 由此看来,回归原点,是再创造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兴趣点、生长点、疑难点三个点是最基本的三个方面。 一、找准学习的兴趣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心向 心向即乐于学习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名言永远不会过时,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只有找准学生学习中的兴趣点,学生才有可能乐于学习数学。不顾学生学 深入探新

习数学的愿望,不过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强加给学生机械重复的数学练习,就数学而数学,让学生长期囫囵于抽象的,繁复的学习境地,势必造成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数学的特点是抽象的,但抽象的数学蕴含着丰富的自然、和谐、简约、对称、逻辑美的文化价值。教学中挖掘这些美的因素,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让学生经历数学美的享受,对数学产生热烈地情感,树立认真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心向。如二次根式性质 【案例一】蚂蚁重量=大象重量 师:同学们,天下竟有这样的奇事,大家信不信? 生:…… 师:蚂蚁和大象重量相等! 生:啊?! 师:大家肯定和我一样想,即使是最大的蚂蚁与最小的大象,它们的重量明显不是 一个数量级.但是下面的“推导”确实让你感到蚂蚁和大象一样重! 教师推导,学生关注. 设蚂蚁的体重为x,大象的体重为y,且x+y=2a, 两边同乘以(x-y)得 (x+y)(x-y)=2a(x-y), 2222, -=- x y ax ay 22 -=- x ax y ay 22. 两边都加上2a得 22 (x a 可得x-a=y-a. 所以x=y. 师:这里竟然得出了蚂蚁和大象一样重的的结论,岂不荒唐!那么毛病究竟出在哪 里呢?你能找出来吗? 众生:(愕然、好奇、困惑、议论、质疑、思考、期盼……) 师: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我们就可以破解这个谜底了.(导入课题) 这个导课就在课堂的伊始,在教科书给出的教学内容前专门设计的教学情境.为什么这样设置,就在于文本原来给出的填空内容,只考虑符合数学学科逻辑体系显得抽象、枯燥.如果按教科书教学,就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学习欲望不强,积极的学习心向无法得到 调节.二次根式的性质的难点也就是 生的学习困惑,也是知识的重点难点,用一个荒唐的故事这样一个既定的方式,使学生愕然、好奇、困惑、议论、质疑、思考、期盼……,产生激烈的认知冲突,涣散的注意神经即刻得

从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角度出发进行课堂教学-最新教育资料

从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角度出发进行课堂教学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个普遍的现象不容忽视,即 教师的“教”占据着课堂,学生的“学”从属于教师的“教”。 现行的教育教学多数是从“教学”的角度来描述教师的“教”,许多有效教学策略也主要是停留在“教”的设计层面上进行讨论,对教师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学生。带来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似乎很精彩,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比较零乱。特别是生物学,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非常僵化,缺少生活的体验,死记硬背的现象特别严重,科学性质的“生命”――生物学在许多师生眼里变成了“背”“记”的代名词。 笔者曾经作过一项调查,对象是刚刚升入高一的新生,他们对初中生物学知识学习的认识就是“记、背”。笔者也曾经在教学过某些生命现象(如植物的顶端优势)后,以实际的事例(观察校园中表现出顶端优势的植物)来考查学生,结果学生普遍茫然,表现出“学”与“用”的严重脱节。事实上,课堂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学”堂。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其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 崔允?教授曾经对“有效教学”进行了解读,他认为所谓的 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关注有效教学,最终要落实在学生的有效学习上。加涅在其《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也 指出,教育系统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有目的的学习,以便达成许多没有在教学情况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成的目标。我们所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其背后蕴藏着我们的教育目的与价值,即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可能。教师的行为、指导策略、教学方法等,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 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我们觉得应该从实现学生有效学习的角度出发,构建课堂教学。以张书玉老师的“ DNA 重组技术中的剪切与拼接”活动组织为案例,我觉得课例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的。 1.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述的是鱼描绘的人、鸟和奶牛:人被想象为用鱼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一首乐曲要演奏得优美动听,其关键是要定准基调,凑准每一个音符,一个教学班要获得大 面积的教学质量,其关键同样是要定准教学起点,教好每一个学生。为了寻求大面积提高课 堂教学质量的出路。我们数学教研组进行了十来年的“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教学改革研究。下面结合本人的实践谈谈两点肤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对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的关系的认识 所谓学生的数学实际,我们认为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认识结构,它主要包括 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个体已有的知识性结构,即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基本数学技能技巧。数学思维形式,数学思想、策略和观念。二是学生个体已有的能力性结构,主要是学习 能力,包括求知的能力,做事的能力,共同生活的能力,创造和发展的能力。三是学生已有 的动力性结构,即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情感、信心、毅力、意志、习惯、品质等。 学生的实际就是数学教学的实际,也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的关系认为: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数学教学是衡量“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准。因此,数学教学的起点能否确保从学生的数学实际出发,让全体学 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总的来说,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的关系是:学生的数学实际就是数学教学的起点,数学教学 的归缩就是要扩展学生的数学实际,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中来,回 到学生现实生活中去的循环往复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才能全面,和谐,愉快,自然 地成长和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归宿。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处于学习阶段的高中学生的实际是怎样的呢?他(她)们是很难自己发现教材的系统性及“知识群”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依靠教师去引导、去揭示、去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 首要任务就是向学生揭示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展教材的系统性及其“知识群”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清新知识与教材知识和学生实际中哪些知识有横向关联,连接它们的知识纽带是什么,找 到学生实际中隐含着的这些知识纽带,它们产生怎样的相互作用。这些纽带就是“教”开始的 有序引导活动路线。为达到此目的,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认识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特性及学 习材料的关系,并据此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是知识线,能力线、协调方法线的统一体。优化教学过程就是三维的优化组合相互 作用协调发展的结果。知识线源于教材思路,能力线是教师对应教材思路由学生学习活动与 获取知识互相作用下构成的一条隐线思路。协调方法是教师调节两线顺利延伸,指导学生思 维的方法组合。1.创设学生学习的知识情境。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情感倾向 和意志倾向,有利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2.对应问题把握能力线,创设情境学生掌握知识 主要是通过自我内化完成,即由客观形态的知识向主观形态的知识转化。这种转化依赖学生 原有经验和实际能力实现。所以教学过程一定要创设知识外部的环境即思维情境。常用方法是:①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优化,一般有老师一人讲解,学生对应着听讲,看书、读书、记 笔记、练习、实验、质疑等形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有效性、有益性的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的活动形式,达到互带互学,共同推进。②在教学过程中,适量的练习是学生巩固 所学知识,优化认识结构的有效途径,但练习的质量是关键。③感情材料丰富多彩。3.针对 两线实施的协调方法,创设情境。①在每一个教学环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题内化。②过 程中教师要随时发现和分析学生进行课题类化的困难,寻找化解的方法,探求学生产生错误 的原因,及时指导帮助,这才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共振和交触。 改革评价方法,重视过程评价,使教学过程充满鼓励快乐为爱学而教,为会学而学是教与学 的基本出发点。由学生效果进行“反馈一矫正”来实现纠偏改错固然必要,而过程评价显得更

站在学生角度去潇洒教书

站在学生角度去潇洒教书 李志军 不论做任何事都离不开一个“悟”字,教书也不例外。我常常在反思: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怎样的老师?我认为,时刻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每项举措,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唯一途径。 1.我喜欢做我的学生吗?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你不喜欢有家庭作业,那我就不布置!知识咋掌握?教学质量咋办?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我的课堂就像在打仗,每做一道题都限制了时间!学生不喜欢我拖堂,我就绝不拖堂。不仅不拖堂,反而我还每节课给学生剩5分钟让他们自由安排。甚至可以耍游戏卡,我还陪他们玩呢! 我认为,布置家庭作业实际上是老师对自己教学的“不放心”,是为自己找的累! 2.我尊重并利用孩子的天性了吗? 贪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既然是“天性”,你不去尊重而是硬性让孩子长时间静下来,那就是扭曲人性!何不来个既尊重又利用呢?我把扑克牌、小学应用题接龙游戏学具、七巧板等用到课堂上,就是想利用学生贪玩好动的天性,带他们在“动”中学,在“乐”中学!

3.学生有疑敢问、爱问我吗? 我们都做过学生,你为啥在有些老师面前不爱问甚至不敢问?不就是被一句“我讲课时你干啥去了?”或“你咋这么笨?”这样简单粗暴的话说得胆怯了吗? 学生有疑不问,就像人有病不说一样,你咋知道他的症状?等你看到他痛得勾腰驼背时,恐怕也只剩半条命了!我和学生约法三章,你有疑不问怪你,你问我后我不给你圆满答复怪我,哪怕我刚讲过的题你再问,我绝不批评你,假如批评了你,你可逢人便骂我! 就这样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质疑环境,甚至鼓励学生打电话质疑!对于胆小的学生,要求家长敦促孩子问我,渐渐地,胆大了,他们都能主动问了! 4.我批掉了孩子的多少自信? 对于犯了错的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批评他,或者是叫到办公室批评,老师可曾想过,当时这个学生心里承受的是何等的压力!何不换成这样一种形式呢:你不露声色地“无意”走到他下课活动的地方,随意地在他头上轻拍一下:“你上课在做啥哟!”你说哪个批评效果好些?更自然而又人性化些? 经常被请进办公室或在大庭广众之下遭批评的人,还有多少学习的信心?一个人有信心不一定成功,但没有信心绝对不能成功! 5.承认差异就得尊重差异

重温“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

重温“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 ——以《射线、直线和角》一课教学为例 文发《师资建设》2013年2月 浙江省绍兴县华舍实验学校钱建军31203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著作《教育心理学》的扉页上写到:“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以《直线、射线和角》的一课为例,笔者从中国知网上查阅了许多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很多教师都不约而同地设计了让学生想象射线的环节,有的是设计了用不断扩张纸张让学生画射线,有的是用激光笔照射想射线,却很少有从“线段”这个已知知识入手的,在细细体会了奥苏伯尔的教学名言之后,笔者对本课教学有了一次成功的改良。 T:请大家在自己纸上用直尺画一条20厘米的线段。 (学生在纸上画好后,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用三角尺画一条20厘米的线段) S:学生板演: T:为什么要在两边画一个点点,或者画一个小竖呢? S:是为了表示封起来,说明它不能再长了。 T:这个小圆点和小竖都是同一样的作用吗? S:是的。 T:可不可以不画这个点点? S:不可以,不画这两个点的话,那就不是线段了,它还可能继续长。 T:你能给这两端的点起个名字吗? S:叫端点吧。 T:好就叫端点。一条线段它有几个——(生:两个)端点。 T:现在请大家继续画一条线,不过这条线可不那么好画,(教师从兜里掏出一个电子小手电,离黑板大约1米远处,打开手电光,将光线照在黑板上)大家觉得这条线该怎么画呢? S:从手电发光处出发,画一条大约1米长的线,然后再描个点。 T:请你说说,如果把这束光线想象成一条线段的话,它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呢? S:(学生上台指出一端在手电光源处,一端在黑板上) T:(教师又将手电光射向教室后面的墙壁,请学生指一指这束光线的两个端点) T:(教师打开教室门,将手电放置在第一位学生板演线段的下方,并让手电光线射向教室

从学生的视角

从学生的视角…… 资讯管理员2011年10月23日16:23 小学语文专家团队课程专家贺成金 一、蹲下身子,童眼看世界 早晨上班,公交车要穿过一个火车道。有一次,身旁坐了母子俩,小男孩三四岁左右,很讨人喜欢。 汽车经过火车道口。男孩站起来,连声说:“火车站,火车站!”妈妈赶紧纠正:“不是火车站,是火车道。”他立即反驳:“就是火车站。”呵呵,小家伙还挺厉害呢!看着这张倔强的小脸,我正想替这位妈妈解围。没想到她笑了笑不慌不忙地说:“傻孩子,火车站是火车的‘家’,那里有房子,有很多火车道,火车可以在那里睡觉、喝水、加油。”他一听,眼睛一亮。那位妈妈又说:“刚才过去的地方,没有房子,是火车吃饱喝足以后练习跑步、做游戏用的,你说是火车站还是火车道呀?”他歪歪小脑袋想了想,奶声奶气地说:“是火车道。”多么巧妙地解释,一场“争执”就这样烟消云散,换来的是小男孩灿烂的笑脸和对世界更多的好奇。 这位妈妈没有武断地简单地说“是”或“不是”就匆匆解决问题,而是“蹲下身来”,耐心地与孩子交流,把孩子们熟悉的“家”和最喜欢的“游戏”与“火车站”“火车道”联系在一起。这样的解释,孩子怎能不被说服?

深圳电视台有一档节目《饭没了秀》,主持人强子很受小朋友们的欢迎。在和孩子交流时,强子经常蹲在地上,有时甚至是跪在地上,他和孩子的视线是平齐的,孩子们在强子面前畅所欲言,童真童趣自然流露。 我们经常说,要用儿童的视角来看世界。什么是儿童的视角?我以为就是儿童已有的经验,以及儿童的思维方式。儿童的经验世界、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因此,儿童的视角与成人的视角也不一样。要想帮助儿童学习,成人就要蹲下身子,用一颗童心体察儿童,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 对于从事教育的我们来说,面对的是一群性格各异的孩子。当我们遇到许多类似“火车站”、“火车道”这样的问题时,我们能不能像那位年轻的妈妈和主持人强子一样拥有一颗童心,让我们的孩子童心飞扬呢? 二、研究学生,童心教语文 教学实践中,我们习惯于从成人的视角组织教学。这次远程研修,语文老师除了要树立课程意识、效率意识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树立生本意识。在备课、上课、评课的全部过程中,都要研究学生,从学生的经验和视角出发,反复推敲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预设学生行为,科学安排教学过程,从而为学生拨云去雾,清除荆棘,开启心扉,启迪智慧。

从立德树人出发--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立德树人出发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 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

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

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 横道镇中学王云芳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思想。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首先就要要求我们老师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个词,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却很难。难就难在许多老师难以放下自己被传统“架”起来的架子,维护着所谓的“尊严”,把自己的角色神圣化,让自己去扮演说一不二的神,而忽略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本质。事实上,找学生谈心,和学生交流,对方往往开始时并不注意老师讲的道理,而是看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和感情。因此,谈心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说教,而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和学生的一种互动。谈心要交流思想,但首先要交流感情,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谈心氛围,才能谈的来。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就要求我们放下自己的主观态度,设身处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了解其所想所为的动机原由,不要以自己为参照标准去评判学生的是非得失,以积极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言语、行为中的积极面、光明面、长处、优点予以有选择的、特别的关注,强调正面的优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更可以给予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和力量,主动寻找自我解脱的良策。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学习。 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合作的建构过程,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

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每当学生出现“状况”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往往是在用训斥,不可理解的语气,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从不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是怎么想的?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平等地对待全体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同时要求教师要善于做一个倾听者,教师的“倾听”,能改变学生的被动课堂学习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还会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的艺术,巧妙调整课堂的气氛,促进师生的沟通。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还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顾及学生独特的生命表现力和情感体验,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关注焦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预设问题、创设情境。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 每一个同学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想法,只要你愿意去听,去细心地感受,你就会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探知他们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你也会在教学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改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探索、实践、领悟。与此同时,不要忘了多和学生交流,多听听他们的心声。将心契心,以心比心,让我们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甘为人梯,真正做到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尽到一个教师应尽的责任。

本次试卷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对四年级数学质量监控的反思 临沂二村小学王璐 本次试卷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面考查四年级学生对教材中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简单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情况,加强了对基本运算能力、用简单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空间观念能力的考查。对今后教学的反思 1、重视基本概念、算理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减少机械、单调地重复训练,而应多设计一些有层次的变式训练,以提高学生对于概念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减少学生因片面理解基本概念和思维定势造成的失分。 2、联系学生生活、社会实际,提供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提供真实而完整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的第一影响最重要,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应在首次教学时,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的活动,充分地感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感悟数学。只有在同时拨动情感和思维双重琴弦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才是永远都忘不了“活知识”,才能够灵活地举一反三运用到各种变化的情景中,并在这一过程形成能力,发展智慧。 4、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平时既要注意知识的及时巩固,更要注重知识的运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不论在新知还是练习的教学中,除了要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外,一要注重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和策略的渗透,二要对所学知识进行适当的多角度的拓展。长期以往,学生的思维品质就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6、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培养,一方面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读题、审题、验算等方法;另一方面,要做到长抓不懈,因为任何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而是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因审题不清、看错题目、漏写结果、计算不细心等原因所产生的错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2013.1

有效教学应从学生兴趣出发

有效教学应从学生兴趣出发-中学语文论文 有效教学应从学生兴趣出发 陈思敏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每天都要上课,但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热爱语文,乐意听好每节语文课。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更能吸引学生,让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让学生牢记讲过的内容,并最终让学生爱上语文,这些都需要我们老师认真去思考。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重要学科。语文教学中,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创设能够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体现语文课堂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取得教学有效性的秘籍,就是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和爱好,乐于去学。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或感觉,其效果也会明显不同。刚上初中的学生特别活泼好动,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语文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由厌学变成乐学,相信学生们会得到许多的收获。下面,我就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丰富多彩的情景走进课堂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孕育希望,可以滋生动力。为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认真地准备自己的教学,因为老师“教”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这堂课的印象,学习是否认真、积极。因此,我重视我的课,特别是导入的部分,务求开始的时候能够吸引住学生的目光和心思,让他乐于去听我的这节课。譬如运用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等方法,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讲《童趣》的时候,我会跟学生讲我自己儿时的趣事,顺便让学生回忆以前他们的童年有什么好玩的事情,从而引出这篇课文的内容,学生有了生活的经验,自然听起来有滋有味。在上新闻的时候,我先把一则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社会新闻投影到屏幕上,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给他们看报纸的评论,使他们对新闻产生兴趣,让他们切实感受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价值,这样再进行教学,学生就容易掌握新闻文体特征。有的时候,我让学生来当小老师,来纠错,或者是当场示范,使学生能更好地表现自己,也便于让我们老师看到学生在课堂中所掌握知识的程度。 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做学习的主动者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我们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