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粪便微生物的影响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粪便微生物的影响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粪便微生物的影响

第八章 微生物生态试题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试题 一.选择题: 81234.在制作酸菜或青贮饲料时,一般并不人工接种乳酸菌,这是人们利用了植物的: A. 根际微生物 B. 叶面附生微生物 C. 与植物共生的根瘤菌 D. 寄生于植物的微生物 答:( ) 81235.指出下列中不是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的是: A. 根瘤 B. 菌根 C. 叶瘤 D. 叶面乳酸菌 答:( ) 81236.根土比是指: A. 植物根际土壤重与根外土壤重之比。 B. 根外土壤重与根际土壤重之比。 C. 每克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 量之比。 D. 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 比。 答:( ) 81237.植物根际每克土壤的微生物数量与每克根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之比,称之为: A 土根比 B 根土比 C 比土根 D 比根土 答:( ) 81238.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有新鲜有机残体进入时便大量发育占优势,而新鲜有机体被分解后迅速衰退,这类微生物称之为: 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答:( ) 81239.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对于新鲜有机物质的进入并不敏感,常年保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这部分微生物称之为: 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 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 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 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 答:( ) 81240.好氧性微生物与厌氧性微生物共栖时,两者可形成: A. 互利共栖关系 B. 偏利共栖关系 C. 拮抗关系 D. 寄生关系 答:( ) 81241.酸菜腌制后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们利用了微生物之间的 A. 捕食关系。

第8章微生物的生态习题

第八章微生物的生态习题 填空题: 1.从__热泉__,__高强度太阳辐射土壤及岩石表面__,__堆肥__,__煤堆__生境中可以分离到嗜热微生物;从__极地__,__深海__生境中可以分离到嗜冷微生物;从__酸矿水__,__酸热泉__、__碳酸__生境中可分离到嗜酸微生物;从__盐湖__,__石灰水__生境中可分离到嗜碱微生物;从__盐湖__,__盐场__和__盐矿__生境中可分离到嗜盐微生物。 2.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3种基本过程:__有机磷转化成溶解性无机磷(有机磷矿化)__、__不溶性无机磷变成溶解性无机磷(磷的有效化)__、__溶解性无机磷变有机磷(磷的同化)__。 3.微生物种群相互作用的基本类型包括:__中立生活__,__偏利作用__,__协同作用__,__互惠共生__,__寄生__、__捕食__、__偏害作用__和__竞争 __。 4.嗜热细菌耐高温的__DNA多聚酶__使DNA体外扩增技术得到突破,为 __PCR__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 5.微生物推动的氮循环实际上是氮化合物的氧化还原反应,其循环过程包括__固氮__,__氨化作用__,__硝化作用__,__硝酸盐还原(反硝化作用)__,和____。 6.按耐热能力的不同,嗜热微生物可被分成5个不同类群:__耐热菌__,__兼性嗜热菌__,__专性嗜热菌__,__极端嗜热菌__和__超嗜热菌__。 7.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反映包括__氧化反应__,__还原反应__,__水解反应__和__聚合反应__。 8.评价有机化合物生物降解性的基本试验方法是__微生物学方法__和__环境学方法__。 9.污水处理按程度可分为__一级处理__,__二级处理__和__三级处理__。

(整理)08微生物的生态试题库.

本科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微生物学》分章节试题库 (命题人:柯野)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8分) 第十章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8分) 第8章微生物生态 一、名词解释 1 硝化作用:氨态氮经硝化细菌氧化转化为硝酸态氮的过程 2 反硝化作用:又称脱氮作用,指硝酸盐转化为气态氮化物(N2和N2O)的作用 3 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分解而产生氨的作用 4 硫化作用:即硫的氧化作用。指H2S或S0被微生物氧化成硫或硫酸的作用 5 菌根:具有改善织物营养、调节植物代谢和增强植物抗病能力等功能 6 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有很强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7 共生:两种生物共同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8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的科学 9 土壤微生物区系: 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和生态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所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参与物质循环的代谢物质强度 10 生物降解:是指环境微生物被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甚至是彻底分解为CO2和水的过程 11 BOD5 20摄氏下5昼夜下,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

12 土著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的微生物,如革兰氏阳性球菌,色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分支杆菌,放线菌,青霉,曲霉和从霉,他们常年维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 的加入或温度,湿度等变化而引起数量变化,其数量变化也很少. 13 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14微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15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微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微生物体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损伤甚至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16 微生物之间的拮抗关系:又称抗生,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物质可抑制她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的一种相互关系 17 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18 极端环境微生物:在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的微生物 19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规律 20水体的富营养化: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引起水体表层的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 21大肠菌群指数 22 大肠菌群值 二、是非题 1、氨化作用只能在好氧环境下才能进行。(F ) 2、反硝化作用完全等同于硝化作用的逆过程。(F ) 3、一般情况下土壤表层的微生物数量高于土壤下层。(T ) 4、嗜冷微生物适应环境生化机制之一是其细胞膜组成中有大量的不饱和、低熔 点脂肪酸。(T )5、嗜酸微生物之所以具有在碱性条件下生长的能力是因为其胞内物质及酶是嗜 酸的。(T )6、嗜碱微生物具有在碱性条件下生长能力的根本原因是其胞内物质及酶也是偏 碱(嗜碱)的。( F ) 7、草食动物大部分都能分泌纤维素酶来消化所食用的纤维素。(F ) 8、共生固氮和游离固氮都在固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 )

微生物的生长教案

微生物的生长 教案

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微生物的生长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理解)。 2、测定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方法(识记)。 3、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理解)。 能力目标 1.通过细菌生长曲线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的图表对比分析能力。 2.通过细菌生长曲线与种群生长曲线的对比,培养学生归纳与演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微生物的一般生长规律与种群的生长规律的对比,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一般问题与特殊问题,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温度、pH和氧等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 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知道了微生物需要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通过代谢,获取能量并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以维持自身正常的生命活动。那么,从代谢的角度来看,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微生物将表现出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生长的现象。 那么什么是微生物的生长呢,我们一般是如何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的呢?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微生物的生长。 【推进新课】 微生物的生长包括微生物细胞体积的扩大与细胞数目的增多,由于大多数微生物细胞体积较小,个体质量较轻,微生物的个体生长不易观察;同时由于微生物繁殖速度一般较快,因而通常以微生物的群体为单位来研究微生物的生长。 那么,微生物的群体生长会具有怎样的特征呢?群体生长状况是否具有一定的规律?假如有的话,这是怎样一种规律?研究这一规律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习目标一: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 教师分析:由于在自然环境下微生物群体生长受到非生物影响、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群体生长的状况多变而复杂,往往难以描述,因而,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微生物的群体生长状况的研究一般是置于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么,我们如何来描述细菌的生长曲线呢? 师生共同总结:从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开始到培养基中的细菌群体死亡的动态变化,可以分为调整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四个重要时期。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六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的原理。 (2)掌握微生物的接种方法。 二、实验原理: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是由其细胞内外一系列物化环境系统统一体所构成的,除营养条件外,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生理生化过程均能产生很大影响,总之一切不良的环境条件均能使微生物的生长受抑制,甚至导致菌体死亡。物理因素如温度,渗透压,紫外线等,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新陈代谢过程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导致菌体的死亡。不同的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最适温度不同,根据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的范围,分为高温菌,中温菌和低温菌。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微生物中属于中温菌。不同的微生物对高温的抵抗力不同,芽孢杆菌的芽孢对高温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渗透压对微生物的生长有重大的影响。等渗溶液适合微生物的生长,高渗溶液可使微生物细胞脱水发生质壁分离,而低渗溶液则会使细胞吸水膨胀,甚至可能使细胞破裂。紫外线主要作用于细胞内的DNA,使同一条链的DNA 相邻嘧啶间形成的腺嘧啶二聚体。引起双链结构的扭曲变形,阻碍剪辑的正常配对,从而抑制DNA的复制,轻则使微生物发生突变,重则造成微生物的死亡。紫外线照射的量与所用紫外灯光的功率、照射距离和照射时间有关。紫外线光灯照射距离固定、照射的时间越长,则照射剂量越高。紫外线透过物质的能力弱,一层纸足以挡住紫外线的透过。 环境因素中的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如化学药品、PH、氧、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和噬菌体,对微生物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化学药品中的抑菌剂或杀菌剂,有抑菌作用或杀菌作用。本实验选数种常用的药物,以实验其抑菌效能和同一药物对不同的抑制效力。 微生物作为一个群体,其生长的PH范围很广,但绝大多数种类都在PH5~9之间,而每种微生物都有生长的最高、最低和最适PH。根据微生物对氧的需求,可把微生物分为需氧微生物和厌氧微生物量大类。在半固体深层培养基管中,穿刺接种上述对氧需求不同的细菌,适温培养后,各类细菌在半固体深层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各有不同。需氧微生物生长在表面厌氧微生物生长在培养基广的底部,兼性微生物按照其好氧的程度生长在培养基的不同深度。 物理因素——PH通过影响细胞质膜的通透性,膜结构的稳定性和物质的溶解性或电离性来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 化学因素——结晶紫(染料) 通过诱导细胞裂解的方式杀死细胞。 生物因素——土霉素(抗生素)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或杀死微生物的化合物,它们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破坏细胞质膜,作用于呼吸链以干扰氧化磷酸化,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等方式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或杀死微生物。 三、实验材料: (1)菌种: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培养基:肉高蛋白胨东培养基 (3)仪器和其他物品:培养皿、移液管、紫外线灯、水浴恒温培养箱、试管、接种环、无菌水、无菌滤纸、无菌滴管。土霉素、新洁尔灭、复方新诺明、汞溴红 红药水、碘酒、结晶紫。 四、实验内容 1紫外线对微生物的影响 (1)取无菌肉高蛋白胨培养基平板3个、分别在培养皿底部表明 (2)分别取培养24小时的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加 在相应的平板上,再用无菌涂棒涂布均匀,然后用无菌黑纸遮盖部分平板。

微生物学第六章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30分) 1.高温对微生物的致死是因为:( D )正确 A.高温使菌体蛋白变性 B. 高温使核酸变性 C. 高温破坏细胞膜的透性 D. A – C 2.对抗生素最敏感的时期是( B )正确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3.称为微好氧菌的那些细菌能( B )生长。正确 A.在高浓度盐中 B. 在低浓度氧中 C. 没有ATP或葡萄糖 D. 只在有病毒时 4.杀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B )正确 A. 消毒 B. 灭菌 C. 防腐 D. 化疗 5.消毒效果最好的乙醇浓度为:( B )正确 %。 %。 % 100% 6.直接显微镜计数用来测定下面所有微生物群体的数目,除了( D )之外正确 A. 原生动物 B. 真菌孢子 C. 细菌 D. 病毒 7.细菌的生长曲线中, 活菌数基本维持稳定的是( C )正确 A.适应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8.间歇灭菌过程需要下列所有条件,除了( D )之外。错误正确答案:B A. 蒸汽温度100℃ B. 每平方英尺10磅压力 C. 30min时间 D.连续三天的处理 9.微生物的稳定生长期( B )正确 A. 细胞分裂速率增加 B. 细胞分裂速率降低 C. 群体是在其最旺盛壮健的阶段 D.群体是在其最少的阶段 10.以下哪个特征表示二分裂( C )正确 A.产生子细胞大小不规则 B.隔膜形成后染色体才复制’ C.子细胞含有基本等量的细胞成分 D.新细胞的细胞壁都是新合成的 11.某细菌2 h中繁殖了5代,该菌的代时是( B )正确 A. 15 min B. 24 min C. 30 min D. 45 min 12.代时是指( D )正确 A.培养物从接种到开始生长所需要的时间 B.从对数期结束到稳定期开始的间隔时间 C.培养物生长的时间 D.细胞分裂繁殖一代所需要的时间 13.果汁、牛奶常用的灭菌方法为( A )正确 A.巴氏消毒 B.干热灭菌 C.间歇灭菌 D.高压蒸汽灭菌 14.细菌生长曲线中,生物学性状最典型的是( B )正确 A.迟缓期 B. 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退期 15.细菌细胞进入稳定期是由于:①细胞已为快速生长作好了准备;②代谢产生的毒性物质发生了积累;③能源已耗尽;④细胞已衰老且衰老细胞停止分裂;⑤在重新开始生长前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 B )正确 A 1,4

微生物的特征

微生物的特征 1.体积小,面积大 微生物的个体极其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几倍、几百倍、上千倍,乃至数万倍才能看清。表示微生物大小的单位是微米(1米=106微米)或纳米(1米=109纳米)。 用细菌中的杆菌为例可以形象地说明微生物个体的细小。杆菌的宽度是0.5微米,因此80个杆菌“肩并肩”地排列成横队,也只有一根头发丝的宽度。杆菌的长度约2微米,故1500个杆菌头尾衔接起来仅有一颗芝麻长。 2.吸收多,转化快 由于微生物的比表面积大得惊人,所以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特别大,这非常有利于微生物通过体表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就使它们的“胃口”十分庞大。而且,微生物的食谱又非常广泛,凡是动植物能利用的营养,微生物都能利用,大量的动植物不能利用的物质,甚至剧毒的物质,微生物照样可以视为美味佳肴。 3.生长旺,繁殖快 微生物以惊人的速度“生儿育女”。例如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12.5-20分钟便可繁殖一代,每小时可分裂3次,由1个变成8个。每昼夜可繁殖72代,由1个细菌变成4722366500

万亿个(重约4722吨);经48小时后,则可产生2.2×1043个后代,如此多的细菌的重量约等于4000个地球之重。 4.适应强,变异频 微生物对环境条件尤其是恶劣的“极端环境”具有惊人的适应力,这是高等生物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多数细菌能耐0℃到-196℃的低温;在海洋深处的某些硫细菌可在250℃-300℃的高温条件下正常生长。耐酸碱、耐缺氧、耐毒物、抗辐射、抗静水压等特性在微生物中也极为常见。 微生物个体微小,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大,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性状变化(变异)。尽管变异发生的机会只有百万分之一到百亿分之一,但由于微生物繁殖快,也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变异的后代。正是由于这个特性,人们才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不断改良在生产上应用的微生物。 5.分布广,种类多 虽然我们不借助显微镜就无法看到微生物,可是它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有,无孔不入,就连我们人体的皮肤上,口腔里,甚至肠胃道里,都有许多微生物。85公里的高空、11公里深的海底、2000米深的地层、近100℃(甚至300℃)的温泉、零下250℃的环境下,均有微生物存在,这些都属极端环境。至于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地方,也正是微生物生长生活的适宜条件。因此,人类生活在微生物的汪洋大海之中,但常常是“深在菌中不知菌”。

微生物的营养与生长

第四章微生物的培养与生长 所有生物为了生存都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吸收所需的各种物质从中获得原料和能量以便合成新的细胞物质,生物所需的这些物质称之为营养物质。生物吸收利用营养物质的过程一般称为营养。营养物质是生物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失去这个基础,一切生物都无法生存,微生物也不例外。可见,营养对微生物的重要性。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 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 分析微生物细胞化学组成是了解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基础。主要成分:C、H、N、O和无机成分。其中主要是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核酸和无机盐。水分占90-97,其余占3-10%。 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包括碳素化合物、氮素化合物、水分、无机盐类和生长素。这些物质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1)、供给微生物合成细胞物质的原料; (2)、合成代谢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3)、调节新陈代谢。 (一)、碳源 碳源主要用来供给菌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构成军菌体细胞及代谢产物。常用的碳源有:糖类、脂肪和某些有机酸、部分醇类。 在某些特殊情况(如碳源贫乏),蛋白质水解产物或氨基酸等也可以被某些菌种作为碳源使用。由于菌种所含煤系统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各种菌能利用的碳源亦不相同。 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等单糖和双糖是绝大部分细菌、酵母菌、放线菌及霉菌可利用的碳源,大多数霉菌、放线菌和部分细菌可直接利用糊精和淀粉作为碳源。 (二)、氮源 氮源主要用来构成菌体细胞物质(如氨基酸、核酸、蛋白质)和含氮代谢产物。常用的氮源可分为两类:有机氮源和无机氮源。黄豆饼粉、花生饼粉、棉籽饼粉、玉米浆、蛋白胨、鱼粉等属于有机氮源;氨水、硫酸铵、尿素、硝酸钠、硝酸铵和磷酸氢二铵等为无机氮源。

第八章生态习题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群体与其周围生物和非 生物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微生态制剂:是依据微生态学理论而制成的含有有益菌的洛菌制剂,其功能在于维持宿主的微生态平衡、调整宿主的微生态失调并兼有其他保健功能。 3.互生: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4.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时,互相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5.拮抗: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特殊代谢产物或改变环境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另一种微生 物的现象。 6.寄生:一种微生物寄生在另一种微生物细胞中或表面,从后者取得养料,引起病害或死亡。 :生化需氧量,或称生物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在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单位为mg/L。 :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间接指标。指在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单位为mg/L。 9.活性污泥:指一种由活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毒物的能力。 10.生物膜:是指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能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某些有毒物质。 生物膜是附着在载体表面,以菌胶团为主体所形成的粘膜状物。 二、选择题 1.加大接种量可控制少量污染菌的繁殖,是利用微生物间的(C)。 A.互生关系 B.共生关系 C. 竞争关系 D.拮抗关系 2. 地衣中的藻类(或蓝细菌)为真菌提供碳源、能源和CO2。而真菌则为藻类提供矿物质、CO2和水分,它们之间构成了(A)。 A.互利共栖关系 B.共生关系 C.偏利共栖关系 D.竞争关系 3.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为(A)。 A.细菌 B.真菌 C. 放线菌 D.藻类与原生动物 4.空气中微生物数量较多,原因是(D)。 A.氧气充足 B.营养条件好 C.环境污染 D.温度适宜 5.噬菌体与细菌的关系为(B)。 A.互生 B.寄生 C.猎食 D.拮抗 6.根瘤是(A)和豆科植物的共生体。 A.根瘤菌 B.弗兰克氏菌 C.蓝细菌 D.鱼腥藻 7.自然界微生物主要分布在(A)中。 A.土壤 B.水域 C.空气 D.生物体 8.海水中的微生物具有的特点是(C)。 A.嗜酸 B.嗜碱 C.嗜盐 D.嗜热 9.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具有(C)。 A.随意性 B.可代替性 C.高度专一性 10.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指(D)。 A.一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另一种微生物的抑制或毒害 B.一种微生物与另一种微生物利用同一营养而造成一种微生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C.一种微生物进入另一种微生物体内并依赖后者生存 D.一种微生物捕获吞食消化另一种微生物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微生物的生长: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有机体的各细胞组分协调而平衡地增长,为生长。 微生物的繁殖:单细胞微生物当细胞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以二分裂等方式形成子细胞,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为繁殖。多细胞微生物唯有通过形成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等使个体数目增加的过程才能称为繁殖(细胞数目的增加若不伴随着个体数目的增加,只能叫生长,不能称繁殖)。 微生物的发育:从生长到繁殖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发育。 个体生长个体繁殖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个体生长+个体繁殖 第一节测定生长繁殖的方法

一、测生长量 测定生长量(原生质含量的增加)的方法很多,适用于一切微生物。 (一)直接法 1、粗放的测体积法 2、精确的称干重法 (二)间接法 1、比浊法 用分光光度计对无色的微生物悬液进行测定,不同浓度的菌悬液光密度吸收值呈线性关系。常选450~650nm波段。光束通过菌悬液时引起光的散射或吸收,从而降低透光度。 菌悬液中细胞浓度与混浊度成正比,与透光度成反比。测定菌悬液的光密度或透光度即可反映细胞的浓度。将未知细胞数的悬液与已知细胞数的悬液相比,可知前者所含细胞数。

2、生理指标法 与微生物生长量相平行的生理指标很多: 含氮量(细菌含氮量为干重的12.5%、酵母见7.5%、霉菌为6.5%,含氮量×6.25为粗蛋白含量); 含碳、磷、DNA、RNA、ATP、DAP、几丁质、N-NAM 及产酸、产气、耗氧、粘度、产热等。

二、计繁殖数 单细胞状态的细菌和酵母菌要一一计算各个体的数目,放线菌和霉菌等丝状生长的微生物只能计算其孢子数。 (一)直接法 用血球计数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细胞并进行计数的方法。得到的数目是死、活细胞的总菌数。特殊染料可将死、活细胞区分开,可用于活菌和总菌记数。 (二)间接法 活菌计数法。活菌在液体培养基中会使其变混或在固体培养基上(内)形成菌落。常用菌落计数法。 1、平板菌落计数法 可用浇注平板或涂布平版等方法进行,适用于各种好氧菌或厌氧菌。

第九章微生物生态答案

第八章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硝化作用:氨态氮经硝化细菌的氧化,转化为硝酸态氮的过程. 2土壤微生物区系:指在某一特定环境和生态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所存在的微生物种类,数量以及参与物质循环的代谢物质强度. 3 土著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的微生物,如革兰氏阳性球菌,色杆菌,芽孢杆菌,节杆菌,分支杆菌,放线菌,青霉,曲霉和从霉,他们常年维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的加入或温度,湿度等变化而引起数量变化,其数量变化也很少. 4发酵性微生物:指土壤中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很敏感的微生物,在有新鲜动植物残体存在是可爆发性的旺盛发育,而在新鲜残体消失后又很快消退的微生物,包括各类革兰氏阳性阴性无芽孢杆菌,酵母菌,芽孢杆菌,链霉菌和根霉等. 5 生物降解:是指环境微生物被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甚至是彻底分解为CO2和水的过程. 6 BOD5 :表示在20℃下,1L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微生物氧化时5天所消耗溶解氧的毫克数。 7 COD:化学需氧量,是指采用强氧化剂将1升污水中的有机物完全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 8根土比:即根际微生物数量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比值来表示。 9根圈:也称根际,指生长中的植物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 二.填空 1.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偏利共栖,互利共栖,共生关系,竞争关系,拮抗关系,寄生关系和捕食等. 2.根际微生物对植物的有益影响有::改善对植物的营养源,产生生长调节物调节植物生长,分泌抗生素类物质抑制植物潜在病原菌生长和增加矿物质的溶解性. 3.沼气发酵的三个阶段分别由厌氧或兼性厌氧的水解性细菌或发酵性细菌、产酸产乙酸的细菌群、严格厌氧的产甲烷菌群三种菌群的作用。 4.我国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规定1L水中大肠杆菌群数不超过3个 5.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的主要类群为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 6一种种群因另一种种群的存在或生命活动而得利,而后者没有从前者受益或受害,此两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偏利作用___。 三. 判断 1. 在制作泡菜和青贮饲料过程中存在有拮抗关系。(正确) 2. 反硝化作用只有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正确) 3有机物质是产生沼气的物质基础,产甲烷细菌可以利用大分子有机物质做为碳源。(错误)4协同共栖的两个物种生活在一起时彼此受益,互相获得利,是一种互生关系。(正确) 四. 单选题 1. 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关系可称为:(A) A 协同共栖 B偏利共栖 C 共生D中立 2.下述那个过程需要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D) A 脱氮作用 B 氨化作用 C固氮作用 D 硝化作用 3. 下述那种方法处理污水可产生甲烷:(C) A 曝气池 B 活性污泥 C 厌氧消化 D 生物转盘法 4.缺钼可能影响那个过程:(D)

第6章 微生物的生态

第6章微生物的生态 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2 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 掌握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4 应用微生物生态学原理分析和设法解决与食品环境有关的微生物问题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与其环境条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的科学。因此,微生物生态学就是研究微生物群体——微生物区系(microflora)或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对其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条件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 在生物学研究对象中,一般可以分成十个水平,依次为:“生物圈(biosphere)、生态系统(ecosystem)、群落(community)、种群(population)、个体(individual)、器官(organ)、组织(tissue)、细胞(cell)、细胞器(organelle)和分子(molecule)。其中前四个客观层次都是生态学的研究范围。在此,我们仅介绍微生物生态学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研究微生物的生态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例如,研究微生物的分布规律,有助于开发丰富的菌种资源,防止有害微生物的活动;研究微生物间及其与它种生物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发展新的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以及积极防治人和动、植物病虫害,也有利于发展食品混菌发酵、序列发酵和生态农业;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有利于阐明地球进化和生物进化的原因,也可促进探矿、冶金、保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以及开发生物能(沼气)等各项生产事业的发展。 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1.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具有绝大多数微生物的生活条件,土壤的矿物质提供了矿质养料;土壤中的有机物提供了良好的碳源、氮源和能源;土壤的酸碱度接近中性,是一般微生物最适合的范围;土壤的持水性、渗透压、保温性等等使土壤成为了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因此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最多。对微生物来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对人类来说,土壤是人类最丰富的“菌种资源库”。 表6-1. 我国各主要土壤的含菌量(万∕克干土)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资料) 土类地点细菌放线菌真菌 暗棕壤黑龙江呼玛 2 327 612 13 棕壤辽宁沈阳 1 284 39 36 黄棕壤江苏南京 1 406 271 6 红壤浙江杭州 1 103 123 4 砖红壤广东徐闻 507 39 11 磷质石灰土西沙群岛 2 229 1 105 15 黑土黑龙江哈尔滨 2 111 1 024 19 黑钙土黑龙江安达 1 074 319 2 棕钙土宁夏宁武 140 11 4 草甸土黑龙江亚沟 7 863 29 23 塿土陕西武功 951 1 032 4 白浆土吉林皎河 1 598 55 3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第七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习题 一、填空题 1、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分为、、和4个生长时期。 2、测定微生物的生长量常用的方法有、、和。而测定微生物数量变化常用的方法有、、和;以生物量为指标来测定微生物生长的方法有、和。 3、获得细菌同步生长的方法主要有(1)和(2),其中(1)中常用的有、和。 4、控制连续培养的方法有和。 5、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有、、、和等。 6、对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物品可用或进行灭菌;而对牛奶或其他液态食品一般采用灭菌,其温度为,时间为。 7、通常,细菌最适pH的范围为,酵母菌的最适pH范围为,霉菌的最适pH范围是。 8、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的物理因素有、、、、和等。 9、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有、、和。 10、抗代谢药物中的磺胺类是由于与相似,从而竞争性地与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使其不能合成。 二、选择题 1、以下哪个特征表示二分裂?() (1)产生子细胞大小不规则(2)隔膜形成后染后体才复制(3)子细胞含有基本等量的细胞成分(4)新细胞的细胞壁都是新合成的。 2、代时为0.5h的细菌由103个增加到109个时需要多长时间?() (1)40h (2)20h (3)10h (4)3h 3、如果将处于对数期的细菌移至相同组分的新鲜培养基中,该批培养物将处于哪个生长期?()

(1)死亡期(2)稳定期(3)延迟期(4)对数期 4、细菌细胞进入稳定期是由于:①细胞已为快速生长作好了准备;②代谢产生的毒性物质发生了积累;③能源已耗尽;④细胞已衰老且衰老细胞停止分裂;⑤在重新开始生长前需要合成新的蛋白质()。 (1)1,4 (2)2,3 (3)2,4 (4)1,5 5、对生活的微生物进行计数的最准确的方法是()。 (1)比浊法(2)显微镜直接计数 (3)干细胞重量测定(4)平板菌落记数 6、下列哪种保存方法会降低食物的水活度?() (1)腌肉(2)巴斯德消毒法(3)冷藏(4)酸泡菜 7、连续培养时培养物的生物量是由()来决定的。 (1)培养基中限制性底物的浓度(2)培养罐中限制性底物的体积(3)温度(4)稀释率 8、常用的高压灭菌的温度是()。 (1)121℃(2)200℃(3)63℃(4)100℃ 9、巴斯德消毒法可用于()的消毒。 (1)啤酒(2)葡萄酒(3)牛奶(4)以上所有 10、()能通过抑制叶酸合成而抑制细菌生长。 (1)青霉素(2)磺胺类药物(3)四环素(4)以上所有 三、是非题 1、在群体生长的细菌数量增加一部所需时间为代时。 2、最初细菌数为4个,增殖为128个需经过5代。 3、一般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比稀释平板涂布法测定的菌数多。 4、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 5、分批培养时,细菌首先经历一个适应期,所以细胞数目并不增加,或增加很少。 6、特定温度下杀死某一样品中90%微生物或孢子及芽孢所需的时间为热致死时间。 7、巴斯德消毒法不能杀死细菌的芽孢。 8、对热敏感的溶液可采用巴斯德消毒法来灭菌。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一、微生物生长繁殖 微生物生长是细胞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细胞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这是个体生长的定义。繁殖是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由于细胞结构的复制与重建并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可以看出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生长是一个逐步发生的量变过程,繁殖是一个产生新的生命个体的质变过程。在高等生物里这两个过程可以明显分开,但在低等特别是在单细胞的生物里,由于个体微小,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很难划分的过程。因此在讨论微生物生长时,往往将这两个过程放在一起讨论,这样微生物生长又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细胞数量的增加,这是微生物群体生长的定义。 1、细菌的个体生长 细菌的个体生长包括细胞结构的复制与再生、细胞的分裂与控制,染色体DNA的复制和分离 细菌在个体生长过程中通过染色体DNA的复制,使其遗传特性能保持高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细胞壁扩增:细胞壁是细胞外的一种“硬”性结构。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壁只有通过扩增,才能使细胞体积扩大。 细菌的分裂:当细菌的各种结构复制完成之后就进入分裂时期。此时在细菌长度的中间位置,通过细胞质膜内陷并伴随新合成的肤聚糖插入,导致横隔壁向心生长,最后在中心会合,完成一次分裂,将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大小相等的子细菌。 2、细菌的群体生长繁殖 除某些真菌外,我们肉眼看到或接触到的微生物已不是单个,而是成千上万个单个的微生物组成的群体。微生物接种是群体接种,接种后的生长是微生物群体繁殖生长。 细菌接种到均匀的液体培养基后,当细菌以二分裂法繁殖,分裂后的子细胞都具有生活能力。在不补充营养物质或移去培养物,保持整个培养液体积不变条件下,以时间为横坐标,以菌数为纵坐标,根据不同培养时间里细菌数量的变化,可以作出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生长曲线(growth cuwe)。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以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等四个生长时期。 ①延迟期 lag phase(停滞期、调整期) 表现:不立即繁殖,生长速率近于0,菌数几乎不变,细胞形态变大。 特点:分裂迟缓,合成代谢活跃,体积增长快,对外界不良环境敏感。 原因:调整代谢,合成新的酶系和中间代谢产物以适应新环境。 消除:增加接种量;采用最适菌龄接种;培养基成分(种子、发酵) ②对数期 log phase

8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一、名词解释 捕食:指一种大型的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相依为命,甚至形成独特结构,达到难分难解、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偏利互生: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寄生:一般指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型生物的体内(包括细胞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并进行生长繁殖,同时使后者蒙受损害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 拮抗:又称抗生,指由某种生物所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他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 竞争:同种或不同种生物因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生存斗争。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是指那些对新鲜有机物质不很敏感、常年维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即使由于有机物质的加入或温度、湿度变化而引起数量变化,其变化幅度也较小的那些微生物。 极端环境微生物:凡依赖于这些极端环境才能正常生长繁殖的微生物。 微生物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与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 水体富营养化:指水体中因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而导致水体表层蓝细菌和藻类过度生长繁殖的现象。 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 BOD:生物需氧量,指1L污水或待测水样中所含的一部分易氧化的有机物,当微生物对其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毫克数(其单位为mg/L) COD:化学需氧量,是表示水体中有机物含量的一个简单的间接指标,指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强氧化剂将它氧化后,所消耗氧的毫克数(其单位为mg/L)。硝化作用:好氧条件下,无机化能硝化细菌将氨被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

微生物学教案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 微生物生长是细胞物质有规律地、不可逆增加,导致细胞体积扩大的生物学过程,这是个体生长的定义。繁殖是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由于细胞结构的复制与重建并通过特定方式产生新的生命个体,即引起生命个体数量增加的生物学过程。可以看出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生长是一个逐步发生的量变过程,繁殖是一个产生新的生命个体的质变过程。在高等生物里这两个过程可以明显分开,但在低等特别是在单细胞的生物里,由于细胞小这两个过程是紧密联系又很难划分的过程。因此在讨论微生物生长时,往往将这两个过程放在一起讨论,这样微生物生长又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细胞数量的增加,这是微生物群体生长的定义。 第一节细菌的个体生长 细菌的个体生长包括细胞结构的复制与再生、细胞的分裂与控制,本节主要介绍细菌部分结构的复制和细菌分裂与控制等有关内容: 一、染色体DNA的复制和分离 细菌的染色体为环形的双链DNA分子。在细菌个体细胞增长的过程中,染色体以双向的方式进行连续的复制,在细胞分裂之前不仅完成了染色体的复制,而且也开始了二个子细胞DNA分子的复制,例如在迅速生长的细菌里就存在这种情况。也就是说,当细胞的一个世代即将结束时,不仅为即将形成的二个子细胞各备有一份完整的亲本的遗传信息,而且也具有已经按亲本的方式开始复制的基因组(图6-1)。其复制起点附着在细胞膜上随着膜的生长和细胞的分裂,二个未来的子体基因组不断地分离开来,最后到达2个子细胞中。细菌在个体生长过程中通过染色体DNA的复制,使其遗传特性能保持高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图6-1 细菌个体生长过程中染色体DNA的分离 二、细胞壁扩增 细胞壁是细胞外的一种"硬"性结构。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壁只有通过扩增,才能使细胞体积扩大。在细胞壁扩增过程中,细胞壁在什么位点扩增,以及它如何扩增这是两个主要问题,根据研究结果表明:杆菌在生长过程中,新合成的肽聚糖在细胞壁中是新老细胞壁呈间隔分布,证明新合成的肽聚糖不是在一个位点而是在多个位点插入;而球菌在生长过程中,新合成的肽聚糖是固定在赤道板附近插入,导致新老细胞壁能明显地分开,原来的细胞壁被推向两端。 新合成的细胞壁成分肽聚糖如何插入到原来的细胞壁上肽聚糖短肽中第三个氨基酸是含二个氨基的氨基酸,它通过本身的氨基与另一个肽聚扩短肽中第四个氨基酸的羧基相连接形成肽键,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新合成的肽聚糖可以通过本身的二氨基氨基酸的氨基连到原来的细胞壁肽聚糖短肽中第四个氨基酸的羧基上,或通过新合成肽聚糖短肽中第四个氨基酸的羧基连到原来细胞壁肽聚糖短肽中第三位的二氨基氨基酸的游离氨基上,导致细胞壁肽聚糖链的扩增。地衣芽孢杆菌的肽聚糖是以前面一种方式扩增。这样从分子水平上说明了细胞壁扩增的方式。 三、主要生长参数

微生物的生长

《食品微生物学授课》教案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学 授课教师:田锐军 授课班级: 2012春秋农产品加工 院系:农林畜牧系

第二章微生物的培养 【课题】第三节微生物的生长 【教学目标】 1.了解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2.学习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3.掌握对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课型】学习课 【课时】2节课时 【教学重点】 1.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2.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及微生物培养的控制。 【教学难点】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传统讲授法、提问探讨法 【教学过程】 一.上节课知识点复习 1.培养基的概念 培养基(Medium)是供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组织生长和维持用的人工配制的养料,一般都含有碳水化合物、含氮物质、无机盐(包括微量元素)以及生长素和水等。有的培养基还含有抗菌素、色素、激素和血清 2. 配置原则 ①目的明确 ②营养协调 ③理化适宜 ④经济节约

3.培养基的类型 天然培养基 (1)按营养物质的来源合成培养基 半合成培养基 基础培养基 选择培养基 (2)按用途划分 鉴别培养基 活体培养基 液体培养基 (3)按物理状态划分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二.微生物的生长 (一)生长规律 (教师启发、指引学生来总结) 用生长曲线来表示 (1)生长曲线 在适宜的条件下,定时取样测定其生长,以细胞数目的对数作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作横坐标,绘制的曲线,即为生长曲线。

①.迟缓期微生物群体接种到培养基以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暂时无法进行细胞分裂,使细胞的生长速率为零,细胞数目不增加甚至减少的一段时期。 其生长速率几乎为零 迟缓期的特点遗传活性较差,易变异 合成代谢十分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TP合成加速 ②.对数期单细胞微生物适应环境以后,以最大的速率生长、分裂,使微生物数量呈对数增长的一段时期。 分裂速度最快 特点代谢活动最旺盛 繁殖一代所花的时间最短 ③.稳定期生长速率逐渐下降,死亡率大大增加,新生的细胞数与死忙数趋于平衡。 特点:活菌数与代谢产物达到最大,是收获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 ④.衰亡期随着营养物质的耗尽及有害代谢物质的积累,环境已越来越不适应微生物的生长,死亡率大于生长率的时期。 (二).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很多,依据各因素的性质可分为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三大类。 1.物理因素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物理因素主要有温度、水分、氧的含量、辐射、超声波(1)温度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当温度过低时,微生物体内酶的活性很低,原生质膜也处于凝固状态,微生物的生命几乎停止。随着温度的升高,酶的活性随之提高,细胞中反应加快。当温度超过某一温度时,细胞中的蛋白质、核酸活性都会发生不可逆的变性。 根据微生物生长温度的不同,微生物可分为嗜冷微生物、兼性嗜冷微生物、嗜温微生物、嗜温微生物、嗜热微生物、嗜高温微生物。(了解内容)(2)水分 水是微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也是微生物的六大营养来源之一,这就要求微生物的生长环境中要有一定的水分含量。(各种生理、生化反应都发生在水的环境中)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微生物特别是单细胞微生物,体积很小,个体的生长很难测定,而且也没有什么实际应用价值。因此,测定它们的生长不是依据细胞个体的大小,而是测定群体的增加量,即群体的生长。 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或生长速度为纵坐标作图,所得到的曲线,称为微生物的生长曲线。根据细菌生长繁殖速率的不同,可将生长曲线大致分为延迟期、对数期、调整期或滞留适应期。 一、延迟期 处于延迟期细菌细胞的特点可概括为8个字:分裂迟缓、代谢活跃。细胞体积增长较快,尤其是长轴,在延迟期末,细胞平均长度比刚接种时大6倍以上;细胞中RNA含量增高,原生质嗜碱性加强;对不良环境条件较敏感,对氧的吸收、二氧化碳的释放以及脱氨作用也很强,同时容易产生各种诱导酶等。这些都说明细胞处于活跃生长中,只是细胞分裂延迟。在此阶段后期,少数细胞开始分裂,曲线略有上升。 延迟期的长短与菌种的遗传性、菌龄以及移种前后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有关,短的只需几分钟,长的可达几小时。因此,深入了解延迟期产生的原因,采取缩短延迟期的措施,在发酵工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生产实践中,通常采取的措施有增加接种量,在种子培养中加入发酵培养基的某些营养成分,采用最适种龄(即处于对数期的菌种)的健壮菌种接种以及选用繁殖快的菌种等措施,以缩短延迟期,加速发酵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 二、对数期 对数期又称指数期。在此期中,细胞代谢活性最强,组成新细胞物质最快,所有分裂形成的新细胞都生活旺盛。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是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代时稳定,细菌数目的增加与原生质总量的增加,与菌液混浊度的增加均呈正相关性。这时,细菌纯培养的生长速率也就是群体生长的速率,可用代时(generation time)表示。所谓代时,即单个细胞完成一次分裂所需的时间,亦即增加一代所需的时间(也叫增代时间或世代时间)。在此阶段,由于代时稳定,因此,只要知道了对数期中任何两个时间的菌数,就可求出细菌的代时。 单细胞微生物,在对数期细胞数据按几何级数增加,1→2→4→8→……,若以乘方的形式表示,即20→21→22→23→2n。很清楚,这里的指数"n"就是细菌分裂的次数或增殖的代数。也就是1个细菌繁殖"n"代产生了2n个细菌。如果在 时间t 0时菌数为x,经过一段时间,到t 1 时,繁殖"n"代后,菌数为y则代时 (G)可以下式表示: 例如,设大肠杆菌在接种时的细胞浓度为100/个ml,经400分钟的培养,细胞浓度增至10ml,求该菌的世代时间和繁殖代数。 根据公式G=t 1-t /3.3(lgy-lgx) t 为接种的时间x=100 t 1 为培养时间(400分钟) y=1,000,000,000 n=3.3(lg109-lg102)=3.3×7=23.1 代入上式G=400/23.1=17.3 即在上述培养物中,大肠杆菌的代时为17.3分钟,400分钟内共繁殖了23.1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