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咨询一例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咨询一例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咨询一例

课做在前面,或许婷婷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在婷婷父母的潜意识里,爱孩子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物质享受。他们不知道人的精神世界里,亲情、友情、安全感、合理地支持、和谐的人际圈子才是成长的基质。在婷婷的实际生活中,所有的物质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唯独精神上的缺漏难以抚平,她没有自己的生活目标,缺少与正常社会之间的连接和体验,不知不觉中成了自我封闭的对象。这样的脆弱心理,无力承受外界的压力,以至于作为中学生的婷婷,没有朋友、没有爱好。而此时不和谐的家庭关系进一步冻结了婷婷青春萌动的热情。因此,婷婷渐渐地呈现出情感上的冷漠以及对亲情的疏离,最终扩大到回避交往。当她踏入大学校园,遇到生活、人际、情感上的问题无法独自解决时,就选择一种特殊的回避方式——

—自杀。由此可以总结出婷婷自杀前的心理特征:①认识范围狭窄,解决问题往往是“非此即彼”的模式,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能对周围的环境、事物作出客观的评价;②面对困惑时,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正确地估计,个人不能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③情绪不稳,依赖性强,感悟能力弱,对于他人的经验不能有效借鉴;④建立人际关系的能力薄弱,同时害怕被人拒绝,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不自信,没有安全感。

婷婷之所以出现这种心理状况,与其客观的生活背景、特殊的成长环境、不良教育模式,以及她自身的性格缺陷有着必然的相关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综合性的课程,作为老师、家长或社会工作者都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诉求,当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的苗头时,要及早地采取措施,客观地分析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因人而异的解决方案。本例中的婷婷,因其是大学生,她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比较严重,在运用分析疗法的基础上,贯通认知疗法和支持疗法,并在运作过程中灵活掌握,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心理问题不是一两次咨询就能发现其问题的症结,并得到有效地解决,而是应该在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必要地沟通理解,逐渐发现其问题的根源,引导当事人分析自己的问题,在咨访互动过程中达到共同成长。经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疗干预后,让婷婷能够真正地从认知发展、情绪调控、社会交往等方面得到改善。

(收稿日期:2012-05-08)作者简介:吴艳,女,1965年11月生,主管护士,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215137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咨询一例广州中医药大学心理辅导中心(510006)石丹丹

咨询师运用求助者中心疗法、认知疗法对1例人际交往问题进行了咨询。通过5次咨询,求助者的人际交往问题得到解决,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基本达到咨询目标。

1一般资料

求助者,女,18岁,未婚,大连市人,大学一年级学生。

2主诉及个人陈述

2.1主诉:不敢与人交往数年。

2.2个人陈述:与宿舍同学能和睦相处,比较放松,表现自如,并无交往障碍,比较活泼,善解人意,宿舍同学都觉得自己是比较开朗容易接近的人。但在宿舍之外的别的场合,例如班级或社团活动中却判若两人,表现得害怕、拘谨,不敢与别人靠近,不敢主动与别人交流,常常一个人孤独地坐在角落里,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为此感到很困扰,情绪低落,怀疑自己有社交恐惧症,考虑很久,决定前来咨询求助。另外,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特别敏感,常常担心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事而得罪了别人,惹别人不开心。交往过程中不敢拒绝别人的请求,害怕表达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虽然别人曾评价自己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但有时候会觉得很累,失去自我。求助者比较多才多艺,能唱会跳,是学校艺术团成员,常常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表现出色;常常感觉舞台仿佛才是真正的人生,自己可以在舞台上尽情挥洒,表现自己;而在真正的人生中,自己却很胆怯、不自信,不能表现真实自我。3个人成长史

出生8个月时父母离异,判为母亲抚养,但因为母亲工作忙,在这段时间基本由姨妈照看。4岁时转为由父亲抚养。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基本由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抚养。由于爷爷奶奶年级较大,对来访者管教不严。五年级时父亲去世,重新由母亲抚养。但这个时候母亲已经重组了家庭,且生了一个小弟弟。母亲性格很强势,比较专制,来访者从来不敢与母亲起争执。求助者感觉不管在爷爷奶奶家中还是母亲家中都没有自己特别亲近的人,没有人与自己说心里话。家里来客,既使是堂哥堂姐等亲密的人,也会觉得不自在,常常找借口躲起来。爷爷奶奶那边的哥哥姐姐成绩都很好,考上了很好的大学,有的已经是研究生。爷爷奶奶常常要来访者以哥哥姐姐为目标,向他们学习。从小学习成绩就不太好,高考时只考了专科。在校学习成绩一般,虽然想努力学习,但是总是进入不了状态,学习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常常觉得自己没什么好的,比较自卑。

4观察和收集到的其他资料

求助者仪表整齐清洁,行为举止得体,交谈开始时有些紧张,不敢看咨询师的眼睛,后渐渐转为自然,表达流畅,回答问

题切题,思维清晰,自知力良好。

5评估与诊断

5.1评估

根据对咨询过程中资料的收集,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表达无障碍,自知力良好,无躯体疾病症状,无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排除精神病及神经症。求助者的问题表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范畴。

5.2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

5.2.1诊断依据:①主要症状:求助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拘谨、不自信、不敢与人交往,无过度紧张,焦虑,行为失常等症状出现,内容无泛化;②求助者社会功能尚可,能正常学习和生活,对自己的问题有自知力,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5.2.2鉴别诊断: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逻辑思维清晰,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求助者的症状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并不严重,内容无泛化,社会功能未减退,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6病因分析

6.1生物学原因:家族中无精神病史。

6.2社会原因:①早年经历。求助者早期父母离异,然后在两个家庭中辗转成长。童年期父爱和母爱严重缺失,使求助者缺乏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充满着胆怯和不信任,不敢与人交往。②家庭教养方式。五年级前为放任自由型,五年级后为专制型。母亲强势,从不肯承认自己错误的态度,而是一味责怪求助者。

6.3认知原因: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特别敏感,认为拒绝别人的请求或表达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就会得罪别人,惹别人不开心。虽然别人曾评价自己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但自己觉得很累,失去自我。

7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

7.1咨询目标

最终目标:帮助求助者克服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具体目标:①建立良好咨访关系;②找出产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③纠正不合理认知;④学会主动与人交往;⑤学会在人际交往中表达真实的自我。

7.2咨询方案

7.2.1咨询原理与具体的咨询方法:①求助者中心疗法:求助者中心疗法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通过倾听、理解、真诚、支持、尊重、关心和积极的评价强调移情和无条件积极支持,营造理解和接受的气氛,使求助者承认自我被自己否定或拒绝的那一部分。其目的是让求助者变得更开朗,信任自己,实现自我调整,达到自我实现和成长。②认识疗法:认识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求助者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敏感、不自信,不敢表现真实自我,这与求助者内心的不合理信念相关。改变其不合理信念将有利于克服求助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害怕及不自信心理。

7.2.2双方责任和义务:责任:(1)求助者:①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②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③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2)咨询师:①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②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③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义务:(1)求助者:①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②遵守和执行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③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2)咨询师:①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②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③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④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7.2.3咨询时间与收费:咨询时间:1~2周1次,每次60min,咨询次数5次,免费咨询。

8咨询过程

8.1咨询阶段的划分

本例咨询共分3个过程,共5次咨询。第一阶段是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目的在于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包括第1次咨询;第二阶段是心理咨询阶段,帮助来访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及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包括第2~4次咨询;第三阶段是结束与巩固阶段,使来访者把在咨询中学到的东西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包括第5次咨询。

8.2具体咨询过程

8.2.1第1次:(1)目的:①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②建立信任感;③确定主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④明确近期目标;⑤使求助者了解他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协商安排咨询日程。(2)方法:求助者中心疗法。(3)过程:①让求助者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其基本情况,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以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②了解求助者为什么要进行咨询,想通过咨询达到什么目的,陈述自己的问题出在那里,对咨询的期望是什么;③通过访谈了解求助者的成长经历,社会支持系统。了解求助者心理问题的表现,及造成其心理问题的成因、发生的背景和演变过程,及其与问题相关的近期生活事件;④采用求助者中心疗法,在与求助者咨询的过程中运用倾听的技巧,强调同情心、尊重、理解、鼓励,对求助者表示无条件积极支持,通过言语鼓励与非言语线索等来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让求助者能够有机会把自己近段时间的内心感受及以往过程中的部分经历表现出来,使其负性情绪得到一定的宣泄;⑤通过咨询,发现求助者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求助者的言语表达及在咨询过程中的其他客观表现,依据心理咨询诊断的基本原则,做出评估和诊断;⑥与求助者一同协商、确定咨询目标,约定咨询日程安排。

8.2.2第2次:(1)目的:①加强咨询关系;②共同探讨引发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原因;③运用认知疗法帮助求助者纠正不合理认知和信念。(2)方法:求助者中心疗法、认知疗法。(3)过程:①通过会谈,与求助者沟通,加强咨询关系。②运用倾听、

对质、影响性概述等技术,与求助者一同探讨引发其人际关系问题出现的原因:求助者的童年成长经历,让她在早期没有得到足够的父母亲的关爱,造成依恋缺失,而导致长大后对人际交往充满着不信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因害怕受到伤害而不敢跟别人进行深入交流。求助者内心自卑、胆小,不敢表露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压抑、痛苦等负性情绪。通过解释,求助者明白了自己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与早期成长经验有一定关系。③通过认识疗法,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于人际问题的不合理认知,是造成她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要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己应采用何种应对方式去处理人际关系则尤为关键。鼓励求助者与她认为的比较容易接近的人进行主动地交往和互动。④布置家庭作业:1周内尝试走近自己的家人或者同班同学,主动地与他们去沟通,并详细记录沟通的感受与心得。

8.2.3第3次:(1)目的:①强化求助者对人际的正确认知;②介绍交往技巧,训练交往能力。方法:认知疗法、行为训练。(2)过程:①与求助者一同探讨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在上次访谈后,求助者尝试着在一次集体活动中,主动与班上一位平时极少沟通的男生打招呼,并且向他请教问题。出乎求助者意料的是,该同学异常热情地回应了她,并帮她解决问题。求助者一直担心别人会不喜欢自己,害怕在交往过程中受伤害,所以从不去主动与交往。但那位同学告诉她,是因为她平时从不与人交流,给人一种很高傲、生疏的感觉,别人因而不敢主动与她交流。此外,求助者尝试着和自己的堂哥堂姐接触、交流,觉得他们都很关心她,爱护她,一点也没有因为她是高职学生而瞧不起她。②分享求助者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的积极心理感受,提高她对人际交往的自信心。强化她对人际交往的积极认识。③与求助者一起分析人际交往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冲突与问题。利用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角色扮演习得正确的交往技巧,帮助求助者学会表达自我和恰当的拒绝别人的技巧。(3)布置家庭作业:①鼓励求助者主动与更多的人交往,巩固自己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积极经验;②要求求助者将通过角色扮演习得的人际交往技巧,尽快地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

8.2.4第4次:(1)目的:①分析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帮助求助者巩固习得的人际交往技巧;②帮助求助者更加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增强其自信心。(2)方法:求助者中心法、认识疗法、行为训练。(3)过程:①与求助者共同分析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尤其是人际交往技巧的实践训练情况。求助者说,通过咨询,自己意识到与母亲的对峙关系是自己人际交往问题的一个核心矛盾。以前母亲很强势地指责批评自己时,自己从来不敢反抗或是与母亲据理力争。现在觉得如果自己有理,会等母亲心态平和之后,跟母亲解释,说明自己的想法,争取母亲的理解。母亲开始意识到自己女儿长大了,有自己的见解。虽然她依旧强势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母女关系有一定程度上的改善。此外,求助者试着在自己忙不过来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委婉地拒绝了别人要自己帮忙的请求;而朋友关系并没有因此而受到伤害或者破裂。求助者感觉自己活得更自我,心情也好了。②分析求助者因自己学历太低而觉得不自信的不合理信念,促进求助者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肯定其有演讲主持特长,多才多艺等各方面的优点,增强其自信心。

8.2.5第5次:(1)目的:巩固咨询效果;结束咨询。(2)方法:求助者中心疗法。(3)过程:①肯定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尝试以及获得的成果,分享她的感受。②鼓励求助者继续敞开心扉,保持人际的信任感,进一步巩固自己与同学及家人之间的人际交往,适应学校学习以及今后的生活,明确奋斗目标,展开新的人生,结束咨询。

9咨询效果的评估

9.1求助者自我评估:在第2个学期,求助者主动来咨询室,与咨询师分享心得。不再害怕与别人交往了,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班级以及别的环境中,感觉轻松多了。在与别人的交往中,不再像以前那样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失去自我,觉得自己现在更自信,更有主见了。情绪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低落。学习起来更加投入,学习效率提高了。

9.2咨询师评估:咨询师进行了回访和跟踪,求助者的交流状况非常好,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比较融洽。

9.3同学评估:求助者能够在宿舍之外的其他场合与同学进行主动交流,能与同学有说有笑,整个人变的自信并乐观了,并且求助者学会了恰当地拒绝别人,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次的咨询结构比较得严谨,咨询关系的建立比较好,咨询方法基本恰当,咨询过程相对完整,咨询效果比较理想。

(收稿日期:2012-05-08)作者简介:石丹丹,女,1983年10月生,研究实习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心理辅导中心,510006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陆建进荐 一、性意识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 一名初一女生喜欢并希望一高二男生保护她。她自己也知道并非是交男朋友.但她仍然想知道这名高二男生的电话号码,却又害羞说不出口。同时,她不知道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否是正常现象。因此,很害怕别的同学知道了自己的想法而被笑话。她很迷茫,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请老师为她解答。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我国青少年儿童性意识萌发成熟的平均年龄在11、12——16、17岁,近几年来还有提前的趋势,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以及性器官的成熟促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又因为对两性知识的缺乏而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感。他们能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慢慢长大,但在异性面前却显得很拘谨腼腆。到后期出现一种表面回避而内心憧憬的背反现象。一些男女同学虽然感情很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但却害怕它会招来大部分同学的议论,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喜欢一个人包括异性并没有错,这都是人很正常的想法。 2。当你对一个人有强烈的喜爱念头时,就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他的优点和不足,然后他在你心中的神秘感会逐渐消失的。 3。直接对他说自己很崇拜他并且希望能得到他的关心和保护,如果不敢面对面的说也可以间接接触,例如可以采用写信或者让自己信赖的老师和同学转告的方式等等。 4.表达不愿意影响他,希望能共同进步的想法。 5.当有人评论时,要理直气壮的接受这一切,因为大多数人都因为不了解而进行各种猜测.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也不要因此而气愤. 6.为了双方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则应该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作为一名学生应该首先把自己的成绩搞好,从而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中来。 二、社会性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 一名初二女生来询问,她和她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吵架,她不知道两人还是不是好朋友?为了保住友谊,他们不敢相互指出对方的对

小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辅导课教案

小学生人际关系心理辅导活动方案 设计理念: 我们都知道,与人友好相处的人际关系小窍门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处理得当,和和气气;处理不当,心里产生怨恨。所以我设计人际心理活动方案,来调整他们的心态,帮助他们改正缺点。活动的中心主体是学生,建立在“合作”和“情感”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正确地去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活动目标: 1、让学生懂得在人际交往中,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情是难免的,关键是学会如何正确地去处理人际关系。 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伙伴之间友谊的珍贵。懂得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快乐,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3、让学生学会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小窍门,结交更多的好朋友。 4、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活动重点: 1、让学会掌握人际关系的小窍门,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2、引导学生善于换位思考,不要以“我”为中心,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活动准备:学生提前自制的礼物;音乐《找朋友》,《快乐向前冲》;写有字词,数字,诗句的卡片,奖品。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拍手游戏 在上新课前,我们先来放松一下心情,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来做!用你右手的一个手指拍击你左手的掌心,然后再用两个手指拍击掌心,再用三个……直到用五个手指一起拍 2.谈体会:问:为什么五个手指一起拍击手掌时才会有很响的声音呢?(生答) 3. 揭示课题 其实是因为五个手指一起合作才会成功地拍出响亮的声音,如果他们不合作,就象刚才一样,用一个或者两个手指去拍是不会有响亮的声音的。 二、“找朋友” 1、把学生自制的礼物贴上数字,再让每个学生抽取带有数字的卡片,然后按照与卡片上对应的数字领取礼物; 2、老师把准备好的各种卡片打乱,让学生按顺序抽取卡片,寻找与自己手中卡片上内容相同的另一张卡片(如:对应的诗句,相同数字或相同字词),两人即成为搭档进行接下来的游戏;(音乐:《找朋友》) 3、好了,同学们,都找到自己的小伙伴了吗?那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第一个游戏吧。这个游戏叫做:两人三足。(音乐:《快乐向前冲》) (游戏规则:通过找卡片活动的两个人为一组,将两人的其中的一只脚绑在一起,然后两组同学进行比赛,看哪组先拿到前方放着的气球,先拿到的一组获胜,这样进行车轮战,最后胜出的那组为冠军,可得到奖品。) 4、游戏结束,谈论游戏感受与体会。

心理咨询技术经典案例

案例一 求助者,女性,24岁,高中学历,现在一房产公司作销售员。下面是一段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访谈片断,请据此回答问题。 心理咨询师:你遇到什么困扰了,愿意跟我谈谈吗?你不必有什么顾虑,我们今天的谈话你的经理是不会知道的! 求助者:最近三个星期我的心情一直很不好,感觉很压抑,不愿与同事交往,上班时对来看楼的顾客也不如以前热情了,不想吃饭,晚上躺下 后总是胡思乱想睡不着,现在真是难受死了。 心理咨询师:看得出来现在你的情绪很低落。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求助者:(沉默),最近我们售楼处来了两位新同事,每当面对新同事的时候我总感觉特别自卑。 心理咨询师:你说自己感觉很自卑,你能举例告诉我什么事情让你自卑吗?求助者:(一愣)我出生在外地的一个小县城,而我的新同事是北京本地人,我很羡慕她们,同时我也感到很自卑。 心理咨询师:还有呢? 求助者:我已经20多岁了,还没有男朋友,她们不仅每天有人送鲜花,我的男同事们也经常给她俩献殷勤。每当看到这些,表面上我都装得满不在乎的样子,但我特自卑。 心理咨询师:还有哪些让你自卑的? 求助者:(想了想,摇摇头)好像就这些。 心理咨询师:噢,你说新同事是北京人面自己是外地人,新同事有人送花、献

殷勤而自己还没有男朋友,因此你感到很自卑,心情低落、压抑, 自己的生活、饮食和睡眠都受到了影响,是这样吗? 求助者:嗯。我总觉得很不公下,为什么他们出身那么好,而我,什么都没有……心理咨询师:其实我家也是农村的,刚工作的时候也很自卑,总觉得不会有女孩子看上自己。 单选:1、心理咨询师在会谈中做了()。 (A)介绍咨询的性质(B)介绍保密性原则 (C)介绍心理咨询师责任(D)介绍求助者权利 多选:2、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使用的提问方式有()。 (A)间接询问(B)开放提问(C)直接逼问(D)封闭提问 多选: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使用的技术包括()。 (A)参与性概述(B)面质(C)自我开放(D)解释 多选:4、心理咨询师住咨询中没有使用的技术是()。 (A)自我开放(B)指导(C)面质(D)具体化 多选:5、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表达出的态度有()。 (A)完全接纳(B)一视同仁(C)通情达理(D)积极关注 单选:6、求助者的沉默最不可能是()。 (A)思考型(B)反抗型 (C)内向型(D)怀疑型 单选:7、心理咨询师不可接受的求助动机是()。 (A)请心理咨询师协助自己成长

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第一次团体 单元名称:第一次亲密接触 单元目标: 1?澄清团体目标和成员参加团体的动机,帮助成员了解团体的性质。 2?协助成员订立团体规范。 3?促进成员尽快相互认识。 活动准备: 用于写《团体契约书》的大白纸I张、笔每人1支 活动程序: (一)叠罗汉”(55分钟) 1?给每位成员三分钟的时间,思考如何用最好记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特点。领导者可 以先进行自我介绍,作为示范。 2?按顺时针方向,从某个成员(比如A)开始介绍自己,要求: (1)先用一句话介绍自己,这句话中必须包含两个信息:姓名以及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比如我是活泼好动的周慧”。 (2)从第二个成员开始,每个成员在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时都必须从上一个人开始讲起(如我是坐在好动的周慧旁边的内向害羞的王琳”),直到最后一个人都必须从上一个人开始讲起。 (3)一句话介绍完自己后,再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对自己的名字和特点作进一步的解释和说 明。 (4)在介绍的过程中,每位成员都要集中注意力听。努力记住该成员的名字,而且每个人 都有协助他人完整表达的义务。 3.当成员A作完自我介绍后,小组的其他成员依次向A 提一个关于个人信息的问题。要求每个人提的问题不能与前面成员提的问题重复。对于其他成员提的问题,A可以表示不回答, 但不能说谎。当所有的成员都问完一个问题后,A旁边的下一个成员再开始介绍自己。 4?所有的成员都介绍完自己后,领导者引导成员进行思考和讨论: (1)在刚才的游戏中,你说对了所有人的名字吗? 你一共记住了几个人的名字? (2)你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记住别人的名字?(或者你为什么没能记住别人的名字?) (3)当别人准确地说出你的名字时,你内心的感受如何?当别人叫不出你名字时,你的感受 又如何? 5 ?领导者小结 (1)准确地记住他人的名字是与陌生人交往的第一个技巧,因为它表达了你对他人的关心 和重视。 (2)记住他人名字的方法:提问法、重复法、联想法等。 (二)许愿精灵”(15分钟) 1?按逆时针顺序。让每个团体成员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以澄清每位成员参加团体的 动机和对团体的期望。 (1)我加入团体的希望是: (2)我希望我们的团体是: 2?领导者澄清成员对团体的错误期待和认识,说明团体的功能、目的和内容。 (三)你我的约定”(15分钟)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

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高塘镇中心学校九(7)班郭智文 一、基本情况: 姓名:韩浩 性别:男 年龄:15岁 家庭成员: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韩浩 父母工作: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 成绩:中下 性格:寡言少语,自我评价过低,人际关系的障碍。 二、背景资料: 韩同学在小学二年级时出于好奇偷了一块电子手表,之后受到母亲的打骂,他认识到了错误并进行改正。在此事件后,韩同学的母亲仍揪住此事不放,一旦韩同学稍有不对,就拿这件事来讽刺他,还在左邻右舍前令他难堪。因此,韩同学害怕母亲,在心里有些恨妈妈,但从不顶撞,因为韩同学不想妈妈让伤心。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他很害怕回家。他还觉得在家里,母亲并不爱他,他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他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韩同学对家庭的害怕影响了他在学校的正常生活,尽管早已升入初中,可他内心还是有不可跨越的一道心理障碍。 三、案例分析 韩同学由于被母亲打骂而讨厌回家,这是从一般的眼光来看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韩同学所表现出来的厌家,害怕同学的谈论,必然是有自身的心理原因。自卑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办事缺乏信心,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悲观失望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既有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母亲的责骂与毒打、同学的嘲笑、邻居说长论短,都增加了韩

同学的心理压力,诱发自卑心理。韩同学总以为处处矮人一截、是千古罪人。韩同学母亲不懂得如何尊重他的自尊,几年来,韩同学的自尊屡受挫折,因羞耻感和屈辱感地不断加强,导致自我否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消极的自我评价。随着消极的自我暗示不断出现,智力水平逐渐下降,逐渐形成逃避现实、离群索居的孤僻性格,谨小慎微、容忍退让的懦弱性格。 四、干预措施与辅导过程 为了帮助韩同学面对现实,改变对自己所犯错误的看法,使他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打消他的自卑心理、重建自信心,拓展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深度,重树健康、科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与韩同学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取得了韩同学的信任,并实施了以下辅导方案: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共分四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解决的是韩同学对“偷窃事件”的认知,建立他对我的信任感。这一步花了一个星期。在与韩同学的交谈过程中,韩同学大多数面带微笑的,但这个笑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在说到家时,他就显得很失落、很无助,笑的也很牵强。我没有因为他曾偷过手表而瞧不起,贬低他。我给予了他赞赏的目光,感谢他对我的信任。于是,他哭了,因为他在我这里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在此后的日子里,我都主动和他打招呼,鼓励他与父母多沟通,减少误会。 第二阶段是处理韩同学与母亲的关系,这一问题在六星期后得到解决。为帮助韩同学改变对事件的看法,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走出“千古罪人”的阴影,我到韩同学的外婆家进行家访,了解到韩同学在她们眼中是个活泼、开朗、懂事的孩子,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了。外婆是韩同学心中最可亲可敬的长辈,他爱外婆一家,很想去玩,而且只有在外婆家里,他才会感到自己是个快乐的孩子,可又怕妈妈会阻止他,会骂他,内心非常痛苦和矛盾。为此,我找了韩同学的外婆,让他们进一步了解韩同学的想法,并适当地给他以鼓励和支持。亲情的呼唤是无法替代的。在这几次家访中我也了解到韩同学的母亲确实如韩同学所述,在韩同学面前老是揭他的伤疤。事情都过去好几年了,作为韩同学的母亲却仍将此事时刻挂在嘴边。

(完整版)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中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时间:2008-08-29 06:27 作者:小榄二中实习队Z点击: 5854 次 将本文添加到: 人际交往辅导 还有人喜欢我吗? 案例介绍 李某,女,15岁,市某中学初二学生。学习成绩较好,智商中上等。外向型性格,开朗,有个性,思维活跃,敢说敢做。但盛气凌人,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桀骜不驯,嫉妒心强;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和善良可言,皆唯利是图;对他人缺乏真诚。虽然李某学习成绩好,但同学不太喜欢她。她与家长、老师说话也是咄咄逼人,因此与人沟通时总带着争吵的神态,难以心平气和地交流。自认为是不太受人欢迎的人。她想交知心朋友,但同学敬而远之。所担任的班干工作常因同学的不合作而使她不能如愿。她因而情绪极受影响,气哭过几次,辞职几次,甚至想走绝路。 案例分析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高峰时期,独立意识和自信心逐渐增强。李某因学习成绩好,思维活跃,加之性格外向,敢说敢做,因而不隐藏自己的喜、怒、哀、乐,说话易得罪同学。她的过于自信使她产生自傲心理,同学因被她瞧不起而远之。她没有知心朋友来交流思想,以期获得同伴的认可。所以她认为人与人之间无信任,都是虚伪的。她为了保护自己的荣誉和自尊,以自私、嫉妒的心理,盛气凌人的态度对待同学、家长、老师,唯我独尊,而她内心又渴望大家对她友善和关爱。在日记《推荐我自己》中能明确分析自己的优劣,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但对改变自己无能为力,发出:“还有人喜欢我吗?”的感叹,请求老师帮助她向同学推荐自己。这是优等生常出现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 辅导方法 1、从家里做起:家里亲人是最能宽容自己的错误和不良态度的人了。要求家长配合,在与李某交谈时,切忌大声争吵。如果态度不平和,提醒她停止谈话,数5-10下后再说话,使她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扩展到与同学交谈时也如此。 2、学会聆听:虚心倾听他人的谈话,这是对别人的极大尊重。即使有不同的观点,也不要立即反驳,让别人把话说完。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必强加于人接受、赞同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改变自以为是的毛病。聆听,先从观众做起,就可以让你走近同学。 3、老师助一臂之力: ①认知辅导:让李某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的错误及危害性,幡然悔悟,痛改前非,并强烈产生改正错误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辅导并配合。 ②化解矛盾:为她调整了班干工作,避开那些需要较多同学协助的班务工作,暂时减缓她与同学之间的紧张气氛。 ③欣赏他人:让她每天发现本班一位同学的优点、长处,并记下来,改变她总以挑剔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习惯,慢慢消除她的嫉妒心理。每过1-2周后把她表扬过的同学叫到一起,让他们知道李某赞扬他们,从而使他们对李某有好感。 ④学会协作:有目的的分配一些任务给李某与另2名同学,让她在工作、劳动中学会与人协作,改变她孤芳自赏、缺乏与人真诚相待的心态。 ⑤重塑她的威信及形象:因为她本来学习成绩较好,老师给她分配“一帮一”学习互助同学,而该同学在班里属人缘挺好的学生。这样,李某因为与该生关系密切而融入她们的圈内。李

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活动设计

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活动设计 王和高 课题:学会交往 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高山流水)引入交往话题,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一些常识和法则 2、让学生学会将学过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会和老师、同学、家长的良性交往。 3、通过游戏活动增进彼此了解,加深同学友谊。 教学过程: 一、让同学举例生活中的交往事件来讨论。 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想想,谈谈自己关于人际交往的理解认识。 三、游戏(大风吹)增进同学间的了解。 四,人际交往的原则理解 1、树立自信心 即使你是因为内心的自卑而屡次拒绝别人善意的帮助,但客观上也拒绝了一个向你敞开心扉的朋友。当一个人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就意味着要向别人开放有关自我的部分心理领域,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别人探索和评价的对象。如果一个人自信心过低,就会害怕向别人暴露自己的弱点,这样不能适当的开放自我,必然也会影响别人对你的开放。 2、给自己恰当的角色定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种生活经历。就是当我们在挤公车的时候,当自己还没有上车时,会想:前面的人怎么这么磨叽啊。并且会拼命得往车上挤。一旦自己站到了车上时,又会想:后面的人挤什么挤啊!并且盼着司机赶紧关门,不要上这么多人,为什么前后反差这么大呢?因为我们车上车下扮演的是两种不同的角色。就如同我们有时会像个大人,有时很理智,有时又像个孩子一样。在同学交往时,“请问能不能把你的钢笔借给我?”和“哎,把你的钢笔给我用用!”这明显是两种不同的口气,第二种给人的感觉你是在命令而不是商量,所以同样的事情,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语气来说。和爸爸妈妈说话,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家长的威严。 3、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对等原则 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觉得咱班那谁谁怎么样啊?当对方说完之后,对方问你,你觉得那人怎么样的时候,你说对他没什么评价。那么我们的这种行为违反了交际中的双方互相开放内心的程度要对等的原则。不要问对方你不愿意提起的问题,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反,你也不能因为自己主动暴露了自己的内心就要求对方也一定要向你敞开心扉,正所谓:己所欲,勿施于人! 三、关于交际的常识和需要注意的内容 其实,在我们的交往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和值得注意的常识性的问题。例如:我们逛公园的时候,累了,想找把椅子休息一会,这时你发现旁边能坐三人的排椅中间做了一个人。通常这个时候,你做还是不做?其实这个人的隐含意思是,我希望自己独享这个椅子,我希望独处。这说明人与人在交往时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例: 亲密距离<15cm 个人距离介于50~100cm之间

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人际交往团体心理 辅导方案

前言: 人际关系在大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提高其人际适应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不良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自卑感、孤独感、学校适应困难等问题,甚至会对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成消极影响。 引起个体人际适应不良的因素包括:错误的人际交往观念和缺乏人际交往技能等。“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主要围绕上述两方面展开——协助成员树立正确的人际观念(第二单元),协助成员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人际交往技能(第一、三、四、五单元)。 我也要做“万人迷” ――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目标】 1.协助成员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 2.协助成员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团体性质】 封闭式、结构式、志愿式、发展性团体。 【团体对象】 大一及以上年级的学生。 【团体人数】 12~16人为宜,也能够班级为单位开展。为便于分组活动,团体

人数最好为偶数,如无偶数,领导者助理可加入。设团体领导者和团体协助领导者各一名。 【小组设置】6~8人为一个小组,各小组设小组长一名。经过培训的同学直接进入小组承担小组长工作,负责示范、组织讨论,但不直接宣布任命。 【斟选标准】 性格过于孤僻和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宜参加。 【时间频率及次数】 频率:1次;时间:约3小时 第一单元 单元名称:第一次亲密接触 单元目标: 1. 促进成员尽快相互认识或更多的了解。 2.澄清团体目标和成员参加团体的动机,帮助成员了解团体的性质。 活动准备:大白纸数张(小组数),笔每位成员一只 活动程序: (一)“大风吹” 全体成员围成圈,领导者立于中央。 领导者指导语:“如果我说大风吹!吹戴表的人,则凡是戴表者,均要移动,互换位置并站好。”所有被条件点到的人都必须调换位置。

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资料讲解

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 析

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趋避冲突 案例一:赵某,女,45岁。前几年丧夫,一直过得很不如意,幸好有一位男同事经常照顾她。最近,她突然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这位男同事,男同事也向她表白过。但这位男同事已经有了妻子、孩子,又不肯离婚。她本人则离不开这位男同事,又怕落下破坏他人家庭的名声,因此十分烦恼。 分析:该个案初步判断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中的趋避冲突。面对已婚男同事,是否应该继续与他保持情人关系出现困扰,既对对方有依赖感,又害怕长此以往给自己名誉带来的恶劣影响,由此产生两难的抉择。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赵某的困扰表示同感,对喜欢的人而因为种种客观因素不能在一起,本身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然后,进一步了解事实,比如她与男同事的相处过程,两人的接触深度、频度,最重要的是面对她的求爱,男同事的具体态度究竟如何?既然表白,又不肯离婚,那么对方希望达到一个如何的状态?自己对这一状态的接受态度又是如何等等。另外,可以就赵某与前夫生前的夫妻关系进行一个了解,从中尝试发现其所不如意的原因,以及喜欢这个男同事本身的个性因素,她喜欢的是什么类型的丈夫?向往什么状态的家庭生活等,并与其共同探讨这些想法的现实可行性,尝试寻找这当中可能存在的来访者的认知偏误,如过分追究理想化和完美无暇的生活等等。 然后,在掌握以上信息的基础上,就是否继续与男同事交往进行一个利害分析,如果继续保持关系,可能存在的好处与可能带来的坏处,引导来访者从现实角度深入思考利害,包括法律、道德层面上也许会出现的风险,但必须由来访者为主体的思考,避免强加价值观念于人。在之前来访者能够对生活有一个理性认知的基础上,令其自行作出适当的抉择,若仍存在举棋不定,可在良好咨访关系的前提下留下家庭作业,让来访者将能想到的所有利、害写于纸上,然后每天勾去一个自己可以接受或忽略的后果,直至剩下最后的选择。 案例二:吴某,女,25岁。最近换了一个工作,到了新的单位。她所在部门的一位男主管对她十分关心,经常请她去自己的办公室坐坐,嘘寒问暖。她觉得这位主管的女儿和自己差不多大,又在国外读书,因此才会对自己那么好,所以也就没有在意。可终于有一天,这位主管试图拥抱她,被她借机逃走了。她十分喜欢现在的工作,不但工资待遇高,与同事的关系也很融洽,而且这家单位也很有发展前途,因此不太愿意离开;但她又不知道以后如何面对这位主管,而且新的单位离家太远,每天要花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路上。现在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分析:吴某的问题属于多重趋避冲突。由于认为上司对自己有非份的企图,产生了离职的念头。而面对去与留两种选择,每一种都存在不同的利弊,因此而产生了动机冲突,不知该如何抉择。

中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完整版

中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 理辅导方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同伴关系在中小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促进中小学生与同伴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提高其人际适应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不良的同伴关系可能导致自卑感、孤独感、学校适应困难等问题,甚至会对学生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成消极影响。 引起个体人际适应不良的因素包括:错误的人际交往观念、不良的人格特质和缺乏人际交往技能等。刘慧老师的“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协助成员树立正确的人际观念(第二次团体),协助成员发展受欢迎的人格特质(第四次团体),协助成员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各种人际交往技能(第一、三、五次团体)。我们把六次辅导方案放在同一期集中刊登,真诚地希望能为老师们的工作带来一些便利。 我也要做“万人迷” ――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团体目标】 1.协助成员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 2.协助成员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团体性质】 封闭式、结构式、志愿式、发展性团体。 【团体对象】 初中及以上年级的学生,男女生数量要求基本平衡。

【团体人数】 12~16人,为便于分组活动,团体人数最好为偶数。设团体领导者和团体协助领导者各一名。 【成员招募方式与斟选标准】 以海报张贴及网络公告方式在校园内公开招募志愿者。领导者与志愿报名者进行面谈,确定其条件及问题适合接受团体辅导者方可成为团体成员。性格过于孤僻和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不宜参加。 【时间频率及次数】 共6次,每周1次,每次90分钟。 第一次团体 单元名称:第一次亲密接触 单元目标: 1.澄清团体目标和成员参加团体的动机,帮助成员了解团体的性质。 2.协助成员订立团体规范。 3.促进成员尽快相互认识。 活动准备: 用于写《团体契约书》的大白纸l张、笔每人1支 活动程序: (一)“叠罗汉”(55分钟)

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1.团体名称 “打开心扉交朋友”——小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 2.团体性质 封闭式、结构式、同质性、成长性 3.团体目标 本团体希望经过“心理游戏”的形式,为组员营造一个真诚、尊重和温暖的小组氛围,引导她们思考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人际关系,经过与其它成员的沟通、探讨,使组员认识、了解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缺点,并勇于接纳自己的缺点。帮助组员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的感觉,在体验与她人的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她人,提高人际沟通技巧、建立互信互助关系。 4.团体对象 邵庄小学在校小学生,需有比较强烈的的认识自我的意愿,希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能认真地对待小组活动。 5.团体规模

12~16人(团体人数为偶数) 6.团体时间 活动计划3次,每次2小时,在一周内完成。 7.团体地点 西平县柏城邵庄小学 8.团体领导者 领导者:张秋菊,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现为柏城邵庄小学教师。 9.理论依据 1.人际沟通理论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示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是人们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前提条件。 人际沟通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角色,形成健全个性的基本途径。人际沟通具有传递信息、心理保健、自我认识和人际协调等功能。

人际沟通为团体咨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怎样增强沟通效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或减少交往障碍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也为团体领导者选择怎样的团体沟通方式,如何观察、指导团体成员的沟通,增进自我了解和她人了解,在协调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成长提供了具体的方式和技巧。 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一种在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原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着重阐明人是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一般是经过对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特别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团体咨询为来访者创设了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 3.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的,她受经济交易理论的启发,而强调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其基本假设是,人们所付出的行为发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而且,人们是按照昼缩小代价而昼提高收益的方式行动的。而后,发展出代价与报酬的关系理论,提出了获得报酬与付出代价的关系,即对称的获利、对称的吃亏和双方代价与报

人际关系团体辅导

人际关系成长团体训练 一、活动名称:遇见百分百朋友 二、活动目标: 1、协助高中学生了解自己在人际方面的特质。 2、让成员了解自己在人际上的沟通型态。 3、使成员学习有效的沟通方式。 三、团体性质:成长团体、固定成员团体、结构团体 四、时间频率与次数:两周一次,每次40分钟,共六周 五、理论基础: (一)基本理论 青春期实为人生发展阶段中的过渡期,不仅要面对生理、心理的骤变,更是要适应以家庭为生活重心,逐渐转移至以课业及同侪为重心的生活型态,大多数的青少年对自己这样的现况是感到矛盾及不知所措的,所以极需要有认同及归属的团体,因此人际关系对他们而言,相对变得非常重要。要渡过这段期间并不容易且是需要时间的,随这年龄的增长,他们与父母相处的时间逐渐减少,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却越来越多,因此在此阶段的要务应该是更积极的协助他们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学习选择,以发展良好的社交能力。 根据Erikson的心理社会论,在人类发展的八个阶段中,此次团体成员是属于青春期阶段,青春期阶段的特征是:1.能界定自己,知道人生的意义与方向,自我要能辨识自己与认定自我;2.自我不了解,迷失人生方向,不能承担角色任务即发生混乱。此时期的发展重点为:青少年需要获得自我的独特感,并学习获得社会中有意义的角色与地位。而青少年在此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则是认定对角色混乱,如果个人对自己的了解深刻,知悉个人应扮演的角色,并知道人生的意义与方向,将有助于个人价值体系的形成,使个人的生活哲学得以建立,并使人生具有目标与方向,不致于迷失或混淆。 因此,在青少年辅导上,协助青少年顺利度过青少年的认定危机是重要的,而社会文化因素或环境条件会影响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阶段最明显的转变之一,即是同侪的影响力大增,青少年是否能与同侪建立密切的友谊,对促进其社

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从心灵走向心灵》活动课教案

从心灵走向心灵
教学目的: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交往的作用,交往发展的阶段。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交往 的新特点及友谊的特征。 教学重点:认识交往发展的前三个阶段及学生阶段友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学生集体活动” 、 “去医院看病” 、 “上街购物” 、 “促膝谈心” 、 “共同学习” 、 “听报告” 灯片教学,认识交往是人类生活主要组成部分。 (幻灯教学) 二、讲授新课 1.通过学习交往的作用,总结出交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交往也是人身心发展的 主要途径。 (1)获取友谊(举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故事) 。 (2)提高素质(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 。 (3)稳定情绪(进出问题:你为一件事烦恼怎么办) (讲读讨论) 。 2.通过启发帮助学生总结交往发展的阶段。 (1)同性群友期 (2)同性密友期 (3)异性群友期 (4)异性密友期 3.通过“小品”、“观看录相”引导学生总结出友谊的特征。 (小品表演) (1)稳定性(学生自编小品演出,闹意见后和好) 。 (2)亲密性(可看录象片《年轮》节选) 。 (3)矛盾性(引导学生看书或讨论) (录相教学) 。 4.学生交往的新特点。 需要迫切性;观念开放性;行为自主性;范围广泛性;手段多样性。 (通过讲课、阅读、 举例、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我们需要交往,我们需要友谊,友谊是从心灵走向心灵的交往,让我们大家都在友谊 的陪伴下走过自己美丽的季节。 (启发教学) 板书设计: 1.交往的作用。 (1)获取友谊。 (2)提高素质。 (3)稳定情绪。 2.交往发展的阶段。 同性群友期;同性密友期;异性群友期。 3.友谊的特征 稳定性;亲密性;矛盾性。 4.交往的新特点 迫切性;自主性;开放性;广泛性;多样性。 友谊是从心灵走向心灵的交往。

一例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名:管晓燕 单位:兰州市第六十一中学(兰化一中) 摘要:本文是一例中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来访者由于和同学在共同交往中的误会,感觉到自己不能被理解,从而觉得无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其学习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进行咨询,使来访者认识到是自己的认知偏差,敏感造成的过度担心。帮助来访者建立新的合理信念,并增强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消除不良情绪。 关键字:合理情绪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朱某,男,16岁,兰州某中学高一学生,身高175cm,体型匀称。无重大疾病史,家族无精神病史。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出生于兰州市永登县,独子。从小家境一般,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操持家务。求助者从小学习成绩优秀,记忆力较强但不善于表达,小学时担任过班委但因能力问题四年级时被替换,初中时成绩稳定在年级前三名,中考时顺利考入兰州市一所省级示范校,开始离家住校的生活。 2013年4月因为和同班某女生报同一所高中而关系密切,对其心生好感。 2013年8月底被报考学校录取,但未能如愿进入实验班,同班女生考入实验班,让求助者觉得“不如人”。 进入高中后,学校不允许携带手机,和原先的朋友联系越来越少,新同学彼此不熟悉,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宿舍的同学喜欢相约打篮球,但这恰恰是求助者所不擅长的,难以融入集体生活。 3、精神状态

来访者衣着整洁,感知能力正常,能意识到自己问题的存在而主动前来寻求帮助,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很流畅,言行一致;情绪比较低落。没有躯体不适感,只是因为晚上入睡较晚显得脸色比较苍白,对别人的注视敏感。 4、身体状况 求助者自幼体健,无重大躯体疾病。近来由于人际交往问题,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食欲不佳,习惯性晚睡,睡眠质量不佳。 5、社会功能 社会功能受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音乐、舞蹈、体育等文体课没什么兴趣。不愿意和同学说话,想安静。有时会懊恼为什么要离开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想大声喊叫。 6、心理测验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主诉:心烦,焦虑,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意思,睡眠质量下降。 2、个人陈述: 最近几周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学校,觉得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前几天作业时遇到了一道难题,问同桌说他也不会,可作业本发下来后我看到他的本子上有完整的解答过程。不想说就不说呗,干什么那么虚伪呢?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宿舍同学关系还好,也许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彼此比较客气。这个学期一开始学习相对比较轻松,舍友他们也不怎关心学习了,只顾玩,每天上自习前都要去打篮球,我招呼他们去教室,可从来没人响应,还说我是学霸,他们是无法达到我这个境界的,这不是讽刺我吗?他们知道我和**(初中的同校女生)关系好,总是拿我们开玩笑,弄得她都不怎么搭理我了,上周我去她们班找她的时候,她竟然说以后没事别老找她。我知道我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不去想这些有的没的,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

一例人际交往自卑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人际交往自卑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遵义市第十六中学刘体堂 摘要:杨某是一名普通的中学生,留守儿童的经历和父母离异造成了性格的孤僻,在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一些不正确的认知评价的影响下,她对人际交往产生了紧张、焦虑的心理,这使她非常痛苦。严重的心理矛盾冲突让她走进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师通过分析、了解和观察,采用行为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从改变求助者错误的认知想法入手帮助求助者摆脱对交往的紧张、害怕心理,从而达到心理健康和人格的自我完善。 一、一般资料与主诉 1、一般资料 杨某,女,现年14岁,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有一个妹妹。身高大约1.53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杨某出生不久父母便将她交给农村的外祖父母抚养,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与同在农村的其他伙伴相比杨某是幸运的,因为她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玩而不做任何事情。正因为如此,杨某虽在农村长大,却没有同龄的朋友,因为其他小伙伴都各有各的事做,没时间和她一起做游戏,陪她玩耍。在杨某到了上学年龄的时候,其父母将她接到城里上学。就在杨某刚从农村生活的影子中走出的时候,杨某的父母又因感情不和而离婚,给杨某留下更深的阴影。 因为舅舅的关系,杨某进入全市有名的中学读书,班级中有能力、懂才艺的人比比皆是,小学时唯一稍占优势的成绩在这时也显得平平无奇,有时还会下滑到中下等,这对于家境清平的杨某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杨某的话越来越少,越来越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到后来不敢与人交往。性格也变得更加孤僻。 2、主诉 杨某称:“没什么和他们(她的同学)说的,不知道说什么”,“都是我自己不够努力”,“不像他们那样多才多艺”,“我们没有他们优秀和出色”。 二、观察了解 求助者由母亲陪伴而来,衣着整洁,说话时一直低着头,叙述时声音很小,断断续续,躲避别人的目光。从其母亲处了解到:求助者从小听父母老师的话,做事认真,非常懂事,要强,很体谅父母的难处,认为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就是努力学习,取得好的考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09心理(二)班 李振环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1 一般资料 孙某,女,20岁,湖北人,大学二年级学生。来访者自幼成长在农村,身高,体型适中,肤色偏黄,无不良嗜好,体质好,很少生病,性格偏内向。无家族精神病史,无器质性伤病史。 父亲初中学历,母亲小学学历,父母经商,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另有一弟弟读高中。父母感情不错,家庭关系协调。自小父母对自己学习要求严格,期望很高,自己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很好,有完美主义倾向,做什么事情都力全做得很好。高中开始住校,与同学关系一般。上大学后,内向性格有所好转,跟几个外省的同学玩得较好,但仍不太热衷参加集体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大,每天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觉得跟本地同学难以沟通,目前没有男朋友。

因最近与舍友闹矛盾,感觉在宿舍受排挤,被孤立,导致情绪烦躁,晚上睡眠不好,身体疲惫,学习效率下降,自己觉得很焦虑,情况已持续三周,不知如何处理,主动前来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咨询。 2 主述和个人陈述 主述:最近三个星期以来由于宿舍人际关系困扰导致情绪低落、焦虑。个人陈述:最近不想呆在宿舍,感觉宿舍同学有意在跟自己作对,要排挤自己。感觉“她们都挺虚伪的,一回到宿舍,就胸口发闷”,感到最近睡觉不好,有时看不下书,心里很着急。宿舍共住四人,除自己外,其他三人都是南京本地人。大一的时候宿舍同学关系还好,也许是一开始大家还不太熟悉,所以都比较客气。大二下学期,很多同学学习放松了,宿舍另外三个同学更是不在乎学习,有时还逃课,只顾玩,找男朋友什么的。上个星期三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宿舍一同学觉得影响了她,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呢我就关灯了。第二天早上早起,我还在睡觉,她洗脸、上厕所什么的就会故意弄出很大声响,不让我安静睡觉,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想如果我跟她提意见,宿舍其他同学就会帮着她,“她们是一伙的”。宿舍就只有我一人来自其他省份,大一时大家基本都还讲普通话,但现在她们基本都用南京话交流了,有意不让我知道她们谈话的内容,好孤立我。我还听到她们说我“书呆子,只会读书”之类的话,我知道这是因为我学习成绩好,她们嫉妒我,但我听了心里特别不舒服。并且她们三个去吃饭或是上自习都是一起,却从不叫我,我觉得自

心理咨询师考试20个经典案例题

心理咨询师考试20个经典案例题 案例一 一般资料:罗某,女,48岁,公务员,收入稳定,经济状况良好。高中文化,已婚。 求助者主诉:突发性头晕、心悸、胸闷、呼吸困难、窒息感、失控感、出汗、濒死感、焦虑不安近6个月,迫切希望求医。 求助者自述:半年前,由于机构改革,单位安排符合条件得人员离岗退养,自己在名单之中,心情十分矛盾,不申请离岗退养又怕错失机会,申请离岗退养,自己尚且能跑能干,没有什么朋友,也没有什么业余爱好,退养后不知如何打发时间,故时常情绪紧张,焦虑不安。继而出现无明显诱因得突发性头晕、心悸、胸闷、压迫感、呼吸困难、窒息感、站立不稳、失控感、手震、出汗、濒死感、极度恐慌。发作时间5~ 20分钟不定,通常一个月发作3次以上。发作地点不定,自己一个人在家时为多,也有发于坐车及就餐时。轻微发作时可自行缓解,发作严重时需送往医院急诊,但对症处理后症状可缓解与消失。发作过后,终日提心吊胆,担心再次发作,因而情绪紧张,忐忑不安,精神痛苦。由于发作频繁,也曾住院检查与治疗,临床检查各项指标均正常,亦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住院期间并未发作。以“神经官能症”诊断出院。以后时常无明显诱因而发作,甚至不敢独自一人在家。不发作时一切生活如常,并可以坚持工作。 观察了解到得情况:求助者独自求诊,神志清楚、表情紧张,双眉紧锁。求助者幼年身体健康,有兄姐弟五人,排行第四,兄妹间感情一般。求学期间成绩中等,与同伴关系一般。婚姻关系稳定,与丈夫感情尚可,有一个女儿,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工作经历平凡,没有什么突出得业绩,也没有什么重大挫折。平时办事认真、刻板,说话直来直去,不会转弯抹角,故与同事关系一般。人际交往较少,朋友不多。日常生活模式较刻板,以家——单位——市场——家为主轴。不会打扑克,很少听音乐,不喜欢体育活动。 医学检查及心理测量: 心电图、脑电图、肝胆B超、肺部X线检查均无异常发现。 焦虑自评量表测量结果:SAS粗分为56,标准分为70。 根据案例描述回答下列问题: 1.对该求助者得个人成长资料进行整理。(10分) 答:对该求助者得个人成长资料进行如下整理: (1)童年生活经历:幼年身体健康,有兄姐弟五人,排行第四,兄妹间感情一般; (2)青少年期情况:求学期间成绩中等,与同伴关系一般; (3)成年期情况:婚姻关系稳定,与丈夫感情尚可,育有一女,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人际交往较少,朋友不多。日常生活模式较刻板,以家——单位——市场——家为主轴。 2.对该求助者目前得身心与社会功能状态进行整理。(10分) 答:该求助者目前得身心与社会功能状态如下:

最新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1)

心理咨询典型案例分析(1) 分析:该个案初步判断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中的趋避冲突。面对已婚男同事,是否应该继续与他保持情人关系出现困扰,既对对方有依赖感,又害怕长此以往给自己名誉带来的恶劣影响,由此产生两难的抉择。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赵某的困扰表示同感,对喜欢的人而因为种种客观因素不能在一起,本身的确是一件痛苦的事。然后,进一步了解事实,比如她与男同事的相处过程,两人的接触深度、频度,最重要的是面对她的求爱,男同事的具体态度究竟如何?既然表白,又不肯离婚,那么对方希望达到一个如何的状态?自己对这一状态的接受态度又是如何等等。另外,可以就赵某与前夫生前的夫妻关系进行一个了解,从中尝试发现其所不如意的原因,以及喜欢这个男同事本身的个性因素,她喜欢的是什么类型的丈夫?向往什么状态的家庭生活等,并与其共同探讨这些想法的现实可行性,尝试寻找这当中可能存在的来访者的认知偏误,如过分追究理想化和完美无暇的生活等等。 然后,在掌握以上信息的基础上,就是否继续与男同事交往进行一个利害分析,如果继续保持关系,可能存在的好处与可能带来的坏处,引导来访者从现实角度深入思考利害,包括法律、道德层面上也许会出现的风险,但必须由来访者为主体的思考,避免强加价值观念

于人。在之前来访者能够对生活有一个理性认知的基础上,令其自行作出适当的抉择,若仍存在举棋不定,可在良好咨访关系的前提下留下家庭作业,让来访者将能想到的所有利、害写于纸上,然后每天勾去一个自己可以接受或忽略的后果,直至剩下最后的选择。 案例二:吴某,女,25岁。最近换了一个工作,到了新的单位。她所在部门的一位男主管对她十分关心,经常请她去自己的办公室坐坐,嘘寒问暖。她觉得这位主管的女儿和自己差不多大,又在国外读书,因此才会对自己那么好,所以也就没有在意。可终于有一天,这位主管试图拥抱她,被她借机逃走了。她十分喜欢现在的工作,不但工资待遇高,与同事的关系也很融洽,而且这家单位也很有发展前途,因此不太愿意离开;但她又不知道以后如何面对这位主管,而且新的单位离家太远,每天要花3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路上。现在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分析:吴某的问题属于多重趋避冲突。由于认为上司对自己有非份的企图,产生了离职的念头。而面对去与留两种选择,每一种都存在不同的利弊,因此而产生了动机冲突,不知该如何抉择。 咨询思路:首先应当对吴某的困惑表示同感,面对各有利弊的抉择,的确是很让人为难的事。然后进一步了解事实。她在该单位工作的具体时间?原本加入这家单位的初衷?个人的近期事业目标和生活目标?举例说明事件发生之前她与主管之间的交往深度以及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