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070TN90 FOG F(V04)_1215长版FPC

AT070TN90 FOG  F(V04)_1215长版FPC
AT070TN90 FOG  F(V04)_1215长版FPC

CHIMEI INNO L U X DISPLAY CORPORATION

SPECIFICATION

Model Name: AT070TN90

SPEC NO.: A070-90-TT-04

Date: 2011/09/21

Version: 04

□Preliminary Specification

■Final Specification

Remark

7DD FOG (FPC:81.35mm)

For Customer’s Acceptance

Approved by Comment

Approved by Reviewed by Prepared by

James Yu

2011/09/26 Charlie Chou

2011/09/23

David Lee

2011/09/23

Customer: 聯凱光電

InnoLux copyright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ing forbidden.

Record of Revision

Version Revise Date Page Content

Final-spec.01 2010/02/03 All Initial Release

Final-spec.02 2010/03/22 The second Release

1 Add the Value of Weight

17 Add Packaging Material Table & Packaging Quantity

18 Add Packaging Drawing

Final-spec.03 2010/05/27 All Add the Model Name, Spec NO., and Update the Logo Final-spec.04 2011/09/21 16 Modify mechanical drawing from 1+2 to 1+1 IC

CHIMEI INNO L U X

Contents

1. General Specifications (1)

2. Pin Assignment (2)

3.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5)

3.1. Absolute Maximum Ratings (5)

3.1.1. Typical Operation Conditions (6)

3.1.2. Current Consumption (6)

3.2. Power Sequence (7)

3.3. Timing Characteristics (8)

3.3.1. AC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8)

3.3.2. Input Clock and Data Timing Diagram (8)

3.3.3. Timing (9)

3.3.4. Data Input Format (10)

4. Optical Specifications (11)

5. Reliability Test Items (14)

6. General Precautions (15)

6.1. Safety (15)

6.2. Handling (15)

6.3. Static Electricity (15)

6.4. Storage (15)

6.5. Cleaning (15)

7. Mechanical Drawing (16)

8. Package Drawing (17)

8.1. Packaging Material Table (17)

8.2. Packaging Quantity (17)

8.3. Packaging Drawing (18)

1. General Specifications

No. Item Specification Remark

1 LCD size 7.0 inch(Diagonal)

2 Driver element a-Si TFT active matrix

3 Resolution 800 × 3(RGB) × 480

4 Display mode Normally White, Transmissive

5 Dot pitch 0.0642(W) × 0.1790(H) mm

6 Active area 154.08(W) × 85.92(H) mm

7 Panel size 162.5(W) ×96.62(H) ×1.43(D) mm Note 1

8 Surface treatment Anti-Glare

9 Color arrangement RGB-stripe

10 Interface Digital, Parallel 8-bit RGB

11 Panel power consumption 0.226W (Typ.)

12 Weight 46g (Typ.)

Note 1: Refer to Mechanical Drawing.

2. Pin Assignment

FPC Connector is used for the module electronics interface. The recommended model is FH12A-50S-0.5SH manufactured by Hirose.

Pin No. Symbol I/O Function Remark

1 NC - No connection Note 8

2 NC - No connection Note 8

3 NC - No connection Note 8

4 NC - No connection Note 8

5 GND P Power ground

6 V COM I Common voltage

7 DV DD P Power for Digital Circuit

8 MODE I DE/SYNC mode select Note 1

9 DE I Data Input Enable

10 VS I Vertical Sync Input

11 HS I Horizontal Sync Input

12 B7 I Blue data(MSB)

13 B6 I Blue data

14 B5 I Blue data

15 B4 I Blue data

16 B3 I Blue data

17 B2 I Blue data

18 B1 I Blue data Note 2

19 B0 I Blue data(LSB) Note 2

20 G7 I Green data(MSB)

21 G6 I Green data

22 G5 I Green data

23 G4 I Green data

24 G3 I Green data

25 G2 I Green data

27 G0 I Green data(LSB) Note 2

28 R7 I Red data(MSB)

29 R6 I Red data

30 R5 I Red data

31 R4 I Red data

32 R3 I Red data

33 R2 I Red data

34 R1 I Red data Note 2

35 R0 I Red data(LSB) Note 2

36 GND P Power Ground

37 DCLK I Sample clock Note 3

38 GND P Power Ground

39 L/R I Left / right selection Note 4,5

40 U/D I Up/down selection Note 4,5

41 V GH P Gate ON Voltage

42 V GL P Gate OFF Voltage

43 AV DD P Power for Analog Circuit

44 RESET I Global reset pin. Note 6

45 NC - No connection

46 V COM I Common Voltage

47 DITHB I Dithering function Note 7

48 GND P Power Ground

49 NC - No connection

50 NC - No connection

I: input, O: output, P: Power

Note 1: DE/SYNC mode select. Normally pull high.

When select DE mode, MODE=”1”, VS and HS must pull high.

When select SYNC mode,MODE= ”0”, DE must be grounded.

Note 2: When input 18 bits RGB data, the two low bits of R,G and B data must be grounded.

Note 3:Data shall be latched at the falling edge of DCLK.

Note 4: Selection of scanning mode

Setting of scan control input

U/D L/R Scanning direction GND DV DD Up to down, left to right DV DD GND Down to up, right to left GND GND Up to down, right to left DV DD

DV DD

Down to up, left to right

Note 5: Definition of scanning direction. Refer to the figure as below:

Note 6: Global reset pin. Active low to enter reset state. Suggest to connect with an RC

reset circuit for stability. Normally pull high.

Note 7: Dithering function enable control, normally pull high. When DITHB=”1”,Disable internal dithering function, When DITHB=”0”,Enable internal dithering function,

Note 8: Reserve for LED power input.

Right

Left Down

Up

3. Operation Specifications

3.1. Absolute Maximum Ratings

(Note 1)

Values

Unit Remark Item Symbol

Min. Max.

DV DD -0.3 5.0 V

AV DD 6.5 13.5 V Power voltage

V GH -0.3 40.0 V

V GL -20.0 0.3 V

V GH-V GL- 40.0 V Operation Temperature T OP -20 70 ℃

Storage Temperature T ST-30 80 ℃

Note 1: The absolute maximum rating values of this product are not allowed to be exceeded at any times. Should a module be used with any of the absolute maximum ratings

exceed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ule may not be recovered, or in an extreme

case, the module may be permanently destroyed.

3.1.1. Typical Operation Conditions

( Note 1)

Values

Item Symbol

Min. Typ. Max.

Unit Remark

DV DD 3.0 3.3 3.6 V Note 2

AV DD 10.2 10.4 10.6 V

V GH 15.3 16.0 16.7 V

Power voltage

V GL -7.7 -7.0 -6.3 V

Input signal voltage V COM 3.6 3.8 4.0 V

Input logic high voltage V IH 0.7 DV DD - DV DD V

Input logic low voltage V IL 0 - 0.3 DV DD V

Note 3

Note 1: Be sure to apply DV DD and V GL to the LCD first, and then apply V GH.

Note 2: DV DD setting should match the signals output voltage (refer to Note 3) of customer’s system board.

Note 3: DCLK,HS,VS,RESET,U/D, L/R,DE,R0~R7,G0~G7,B0~B7,MODE,DITHB.

3.1.2. Current Consumption

Values

Item Symbol

Min. Typ. Max.

Unit Remark

I GH - 0.2 1.0 mA V GH =16.0V

I GL - 0.2 1.0 mA V GL = -7.0V IDV DD - 4.0 10 mA DV DD =3.3V

Current for Driver

IAV DD - 20 50 mA AV DD =10.4V

3.2. Power Sequence

a. Power on:

Note: Data include R0~R7, B0~B7, GO~G7, U/D, L/R, DCLK, HS,VS,DE.

DV DD →VGL →AVDD →VGH →Data →B/L

B/L →Data →VGH →AVDD →VGL →DV DD

3.3. Timing Characteristics

3.3.1. AC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Values

Item Symbol

Min. Typ. Max.

Unit Remark HS setup time T hst8 - - ns

HS hold time T hhd 8 - - ns

VS setup time T vst8 - - ns

VS hold time T vhd8 - - ns

Data setup time T dsu8 - - ns

Data hole time T dhd8 - - ns

DE setup time T esu 8 - - ns

DE hole time T ehd8 - - ns

DV DD Power On Slew rate T POR - - 20 ms From 0 to 90% DV DD

RESET pulse width T Rst 1 - - ms DCLK cycle time T coh 20 - - ns DCLK pulse duty T cwh 40 50 60 %

3.3.2. Input Clock and Data Timing Diagram

3.3.3. Timing

Values

Unit Remark Item Symbol

Min. Typ. Max.

Horizontal Display Area thd- 800 - DCLK

DCLK Frequency fclk26.4 33.3 46.8 MHz

One Horizontal Line th862 1056 1200 DCLK

HS pulse width thpw 1 - 40 DCLK

HS Blanking thb46 46 46 DCLK

HS Front Porch thfp 16 210 354 DCLK

Values

Unit Remark Item Symbol

Min. Typ. Max.

Vertical Display Area tvd- 480 - TH

VS period time tv 510 525 650 TH

VS pulse width tvpw 1 - 20 TH

VS Blanking tvb23 23 23 TH

VS Front Porch tvfp7 22 147 TH

3.3.

4. Data Input Format

4. Optical Specifications

Note; Base on INNOLUX LCM

Values

Item

Symbol

Condition

Min.

Typ. Max. Unit

Remark

θL

Φ=180°(9 o’clock) 60 70 - θR Φ=0°(3 o’clock) 60 70 -

θT Φ=90°(12 o’clock) 40 50 - Viewing angle (CR≥ 10)

θB Φ=270°(6 o’clock)

60 70 - degree Note 1 T ON

-

10

20

msec

Note 3

Response time

T OFF

- 15 30 msec Note 3 Contrast ratio

CR 400 500 - - Note 4 W X

0.26

0.31

0.36

-

Color chromaticity

W Y

Normal θ=Φ=0°

0.28 0.33 0.38 - Note 2 Note 5 Note 6 Transmittance

Tr

-

-

5.11

-

%

Test Conditions:

1. DV DD =3.3V,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is 25℃.

2. The test systems refer to Note 2.

Note 1: Definition of viewing angle range

Fig. 4-1 Definition of viewing angle

Note 2: Definition of optical measurement system.

The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measured in dark room. After 30 minutes

operation, the optical properties are measured at the center point of the LCD screen. (Response time is measured by Photo detector TOPCON BM-7, other items are measured by BM-5A/Field of view: 1° /Height: 500mm.)

Fig. 4-2 Optical measurement system setup

Normal line θ=Φ=0°

Photo detector

Φ=90°

12 o’clock direction

Φ=270° 6 o’clock direction

Φ=0°

Φ=180°

Active Area

500mm

LCM

Normal line θ=Φ=0°

Φ=90°

12 o’clock direction

Φ=270°

6 o’clock direction

Φ=0°

Φ=180°

Active Area

θL

θT

θB

θR

LCM

Note 3: Definition of Response time

The response time is defined as the LCD optical switching time interval between

“White” state and “Black” state. Rise time (T ON ) is the time between photo detector output intensity changed from 90% to 10%. And fall time (T OFF ) is the time between photo detector output intensity changed from 10% to 90%.

Fig. 4-3 Definition of response time

Note 4: Definition of contrast ratio

state Black"" the on LCD when measured Luminance state White"" the on LCD when measured Luminance (CR) ratio Contrast =

Note 5: Definition of color chromaticity (CIE1931)

Color coordinates measured at center point of LCD.

Note 6: All input terminals LCD panel must be ground while measuring the center area of

the panel.

90%

10% 0%

P h o t o d e t e c t o r o u t p u t (R e l a t i v e v a l u e )

ON

T White (TFT OFF)

Black (TFT ON)

White (TFT OFF)

5. Reliability Test Items

(Note3)

Item Test Conditions Remark High Temperature Storage Ta = 80℃240hrs Note 1,Note 4 Low Temperature Storage Ta = -30℃240hrs Note 1,Note 4 High Temperature Operation Ts = 70℃240hrs Note 2,Note 4 Low Temperature Operation Ta = -20℃240hrs Note 1,Note 4 Operate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60℃, 90%RH 240hrs Note 4

Thermal Shock -30℃/30 min ~ +80℃/30 min for a total 100

cycles, Start with cold temperature and end

with high temperature.

Note 4

Note 1: Ta is the ambient temperature of samples.

Note 2: Ts is the temperature of panel’s surface.

Note 3: In the standard condition, there shall be no practical problem that may affect the display function. After the reliability test, the product only guarantees operation,

but don’t guarantee all of the cosmetic specification.

Note 4: Before cosmetic and function test, the product must have enough recovery time, at least 2 hours at room temperature.

6. General Precautions

6.1. Safety

Liquid crystal is poisonous. Do not put it in your mouth. If liquid crystal touches your skin or clothes, wash it off immediately by using soap and water.

6.2. Handling

1. The LCD panel is plate glass. Do not subject the panel to mechanical shock or to

excessive force on its surface.

2. The polarizer attached to the display is easily damaged. Please handle it carefully

to avoid scratch or other damages.

3. To avoid contamination on the display surface, do not touch the module surface

with bare hands.

4. Keep a space so that the LCD panels do not touch other components.

5. Put cover board such as acrylic board on the surface of LCD panel to protect panel

from damages.

6. Transparent electrodes may be disconnected if you use the LCD panel unde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here the condensation of dew occurs.

7. Do not leave module in direct sunlight to avoid malfunction of the ICs.

6.3. Static Electricity

1. Be sure to ground module before turning on power or operating module.

2. Do not apply voltage which exceeds the absolute maximum rating value.

6.4. Storage

1. Store the module in a dark room where must keep at 25±10℃ and 65%RH or less.

2. Do not store the module in surroundings containing organic solvent or corrosive

gas.

3. Store the module in an anti-electrostatic container or bag.

6.5. Cleaning

1. Do not wipe the polarizer with dry cloth. It might cause scratch.

2. Only use a soft sloth with IPA to wipe the polarizer, other chemicals might

permanent damage to the polarizer.

7. Mechanical Drawing

8. Package Drawing

8.1. Packaging Material Table

No. Item

Model

(Material)

Dimensions(mm)

Unit

Weight

(kg)

Quantity

(pcs)

Remark

1 Panel

Assembly

AT070TN90 162.5 × 96.3 × 1.69 0.0455 84

2 Dust-

Proof Bag

PE 700 x 530 0.050 1

3 Tray PET 505 x 338 x 16.5 0.200 22 Anti-static

4 Partition Corrugated

Paper

512 x 350 x 225 0.290 1

6 Carton Corrugated

Paper

530 x 355 x 255 0.810 1

7 Total weight 9.699± 5%Kg

8.2. Packaging Quantity

(1) LCM quantity per tray : 2 row x 2column = 4 pcs

(2) Total LCM quantity of per Carton: 4 pcs/ tray x 22 tray / Box = 84 pcs

纺织印染生产企业环境因素及危险源的识别及控制

纺织印染生产企业环境因素及危险源的识别及控制.txt假如有一天你想哭打电话给我不能保证逗你笑但我能陪着你一起哭。坚强的基本,就是微笑。面具戴久了丶就成了皮肤≈纺织印染生产企业环境因素及危险源的识别及控制 纺织产品因为出口量较大,在与其它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贸易中,相关方对企业环境保护、职业安全与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纺织印染企业一直是环境治理的重点企业,由于各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生产工艺、所用原料、染料及助剂的不同,造成的污染和危害也不同,所以其环境因素的识别和危险源的辨识一直是一个比较复杂课题。只有根据生产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识别其重要的环境因素与危险源,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本文仅对纺织印染企业有可能存在的环境因素及危险源作出说明,主要针对纺织印染企业的技术特点而言,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工艺,不同的产品其主要的环境因素及危险源不同,控制方法也有区别。现将其主要环境因素及危险源的识别与控制分析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纺织印染企业的基本生产流程为: (一)印花生产 坯布——烧毛——退浆——煮炼——漂白——印花——整理——成品 (二)染色生产 坯布——烧毛——退浆——煮炼——漂白——丝光——复漂——染色——整理——成品 (三)漂白 坯布——烧毛——退浆——煮炼——亚漂——氧漂——整理——成品 二、环境因素的识别与控制: 根据纺织印染企业生产的特点:其生产过程的环境因素主要有5种表现形式 (1)水体排放 (2)废弃物处置 (3)土地污染 (4)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消耗 (5)大气的排放 1、主要水污染物

在印染过程中的水体的污染物有退浆、煮练、丝光工序中的处理液中的酸、碱;漂白处理液中的盐性物质;染色工序中使用的偶氮染料、芳香胺染料、含氯芳香族染料;防皱、防缩、阻燃整理过程中采用的树脂、有机卤化物、甲醛;煮练过程中去除的蜡状物质、含氮物质、果胶物质、棉籽壳和色素;各工序施加的印染助剂中的有机化合物;印花车间的滚筒雕刻废水含六价铬等。由于不同工厂的产品不同,印染工艺和所使用染化料不同,废水产生的数量、污染物水质水量有较大差别。主要有退浆和漂练污水、印染有色污水、含氯漂白造成的有机卤化物污水、化学后整理剂污水。其特点是量大,COD值及色度都很高。 控制方法: (1)改进工艺和设备,减少废水量。采取一水多用,下道工序的较清洁的水可回用到上工序的初洗工序。采用一步法前处理可简化工艺、节约染化料、节约用水、减少废水;合理减少无机盐用量,严格控制碱剂,调节最佳染色PH值。应用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染化料和水的加入可大量降低废水中化学品的含量;采用小浴比染色优化生产工艺,用最少的水量,产生很少的废水。 (2)控制芳香胺染料、含氯芳香族染料、甲醛等(含22种芳香胺及相应118种染料)有机有毒物质的使用,使用环保型染化料,采用天然色素染色,用酶来进行混纺织物整理加工等。 (3)控制酸、碱的使用量,制定百米用料指标; (4)对废水进行处理:废水的处理以生化法为主,主要处理工艺为: 格栅——调节池——曝气或接触氧化池——浮上池或沉淀池——排放 格栅——集水池——调节池——厌氧池——好氧池——沉淀池——(必要时加生物炭)——排放 对含铬的废水单独处理。 相关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山东省地方标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7/ 533-2005);GB18885-2002《生态纺织品技术要求》;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 2、固体废弃物 主要的固体废弃物有:盛放染化料、染化助剂的废包装;废机物料;污水处理站的污泥;机修过程产生的废油抹布;花筒雕刻过程的废胶片;染料废物;办公产生的废旧灯管、墨盒;锅炉燃烧产生的废渣等 主要的控制方法 (1)厂家回收

生产环境控制程序

欢迎阅读1.0 目的 为保证正常生产需要,确定和实施工作环境所需的人和物理因素,使产品符合要求。 2 范围 3 职责 3.1 行政部定期抽查各车间的工作环境情况。 3.2 各部门主管负责分管范围的工作环境符合要求。 3.3 公司应提供适宜的工作场所。 4 5. 5.1 的环境能够: 满足生产要求,保障安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员工归属感及提升企业形象。 5.2 工作环境的要求 5.2.1 人员控制要求 所有参加生产作业的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能够适应其岗位工作的环境和资格要求; a) 进入洁净区的所有人员,应符合人员卫生管理规定的条件; b)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 ,应执行人员进入生产区的规定; c)进入生产区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服应符合工作着装管理的规定 5.2.2生产环境的控制

a)根据产品质量要求,针对生产过程中有影响的环境因素,如环境、设备、人员的健康、洁净区及服装等的控制,由生产部编制?洁净区管理制度?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其中对在环境控制区域内临时工作的人员须接受必要的培训或在训练有素的人员的监督下工作,进入洁净区前要在“进入洁净区人员记录表”上记录并有生产科长监督确认签字。 b)行政部按?培训管理程序?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确保所有人员都能正确理解,掌握。 c)生产控制区域与非生产控制区域均需要有明确标识,人员进入生产控制区域后,则严格按规定的要求进行控制。 d)生产车间环境卫生按30万级净化车间环境的要求,严格执行?洁净区管理制度?。 e)空气压力保持正压,没有空气紊流现象。 f)生度, 相对 g)各消毒等动 h)操污染造成 i)车照? j)区域内的定要求, k)员过程中发可进行原 l)生 m)其 n)生 5.2.4 5.2.3 6.0 ? ?洁净 7.0 7.1 7.2 车间菌落数检测记录 7.3 风速检测记录 7.4 员工手、工作台面菌落数检测记录 7.5 净化车间尘埃粒子数检测记录 7.6 净化系统运行记录 7.7 场所清洁消毒记录 7.8 车间设备清洗记录 7.9 管道清洗记录 7.10 工作服清洗记录 7.11 清场记录 7.12 消毒液配置记录

产品设计开发中的环境因素.doc

产品设计开发中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及审核方法 摘要 产品的环保设计应从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产品使用过程、维修过程、废品处理过程等有关的环境因素进行考虑,将环境因素预防性地纳入到产品的设计开发阶段,并在EMS审核中加以关注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绿色消费和绿色市场的兴起,从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就重视环境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设计环保型的产品已经公认是实现污染预防的途径之一,即将环境因素预防性地纳入到产品的设计开发阶段,从原料选取、生产工艺、运输方式、包装、使用消费、报废处理这一产品生命周期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全面了解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对环境干预的性质和影响的大小,从而确定对产品进行污染预防 的机会,把降低产品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努力倾注于产品的设计之中,实现产品与环境的协调相容,在EMS审核中对此也应加以关注。 一、产品设计开发中对环境因素的考虑 在传统的产品设计准则中纳入环境准则(降低物料消耗、降低能耗、减少废物产生、减少健康安全风险、生态降解)并优先考虑,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营销和研发过程的设计考虑 评价整个生命周期内所开发产品危害环境的可能性以及再生能力,确定研发目标,考虑客户需要的环保要求,思考有特色的环保性能---这是产品竞争优势所在,可考虑的因素有①选择原料成分:使用环保型的原料、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及其它危险品、尽可能减少原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少用短缺原料多用废料或再循环物料或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②考虑最小化产品组成部分的数量和种类,简化结构,如减少多余的功能;③降低产品重量如采用轻质材料,以降低物耗和运输中的资源消耗;④选择和获取原料以及运输过程中要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顾客要求,如避免选择禁用、限用、逐步淘汰、高能耗的原料等。 2、生产过程的设计考虑 通过适当的设计,减少加工工序,使生产流程和物料流程尽量缩短,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在生产阶段充分利用原料,提高转化率,消除或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有毒物料,在各种废物排除前,尽量减少其毒性、数量并考虑能够收集再利用;减小产品体积、节省包装和储存空间,涉及环保要求的包装要最优化并关注国家关于包装的规定等。 3、销售过程的设计考虑 告诉客户日常使用的资源消耗,如洗衣机的水耗、电冰箱的电耗等,告诉客户如何采用环保的耗材如电池;设计客户文件告诉其使用、维修方法,对于有毒有害物质的客户文件设计还应包括警示标识、MSDS、应急咨询电话等信息;如果使用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性还没有科学定论的新材料,在客户文件的设计时也应考虑,并应跟踪、关注公众的观点和新的研究成果;考虑运输的方式等。 4、产品使用、维修过程的设计考虑 应设计维修更方便的产品,产品的易耗部件应可以替换易于拆缺装配,以便产品有更长的生命周期;考虑产品系列化,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避免大材小用;考虑产品标准化,便于重复使用;考虑正常工作时和休眠时的能源消耗;产品使用过程中减少资源使用量和耗材使用量;尽量排除由危险品带来的对环境和健康的损害;减少日常使用中的噪声、污染物排放等。 5、废品处理过程的设计考虑 设计产品各部分时应考虑能方便拆卸,提供处理和报废的说明书(包括拆卸中危险性的详细资料);考虑产品报废后的回收、复用、再生的途径和方法,分散在环境中的废品组分应易于分类或与环境相容,能循环利用的标记设计等,重视生产和再生的协调。 二、对产品设计开发过程的审核方法 ISO14001:2004标准4.3.1a)要求组织应“识别其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此时应考虑到已纳入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标准对新品开发中有关的环境因素提出了识别、控制要求。对于有产品设计开发活动的不同组织来说,这些环境因素的重要程度不尽相同,但在审核中不能忽视。 1、文件审核:应审查组织在建立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程序中是否包括了对设计开发活动(或产品改进)中有关产品中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要求;是否制定设计开发活动中对产品有关环境因素的考虑和控制要求;如果委托外部进行设计开发,是否制定相应的环保设计通报、控制、验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1、目的 对公司、工程项目部能够控制或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为建立实施管理体系和控制重要环境因素提供依据。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工程项目部。 3、职责 3.1公司办公室、物业公司、公安分处按管理职能负责识别和评价公司办公区域的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 3.2工程项目部识别和评价各自办公区域和生产、工作过程中的环境因素、重要环境因素。 3.3工程管理部负责工程项目环境管理工作的指导。按照年度施工项目生产过程,依据确定的公司重要环境因素和年度环境重点监控内容,提出控制措施,并向公司各部室、工程项目部传递相关信息。 3.4安质部负责公司重要环境因素评价,确定年度环境监管重点,对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3.5公司各部室负责识别和评价各自管理权限范围内的环境因素。 3.6 工程项目部负责识别和评价各自管理过程中的环境因素。

4、程序 4.1环境因素识别 4.1.1识别方法 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对照经验法(借助以往事例)、类比方法(对照检查表)等,识别时要按照过程方法进行,确认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环境因素。4.1.2识别范围 a)所有工作区域、生活区域的环境因素; b)所有工序和岗位的正常、异常、紧急情况下的环境因素; c)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4.1.3识别依据 a)客观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的环境影响; b)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c)合同要求; d)产品特性要求; e)相关方关注或要求的。 4.1.4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 a)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以及组织所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可以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具有或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因素。 b)三种状态: ①正常状态:指正常工作(生产)时的状态;

水泵生产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更新控制程序

水泵生产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更新控制程序 1 目的 通过建立和保持本程序,最大限度地识别组织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同时评价出最大环境因素,并根据本公司相关情况的变化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变化,及时更新环境因素,实现对环境的污染预防和有效控制。 2 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与更新。 3 定义 本程序中所使用的术语定义依据ISO14001标准。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程序,用来确定其活动、产品、服务中它能够控制、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从中判定那些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望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4 职责 4.1 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确认、登记、更新,建立《环境因素台帐》,并上报到体系管理中心。 4.2 体系中心负责组织有关人员对各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汇总,建立《环境因素清单》;并进行评价找出本公司重要环境因素,建立《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3 体系中心负责审核重要环境因素。 4.4环境管理者代表批准重要环境因素。 5 工作程序 5.1 资料准备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为环境因素识别作准备。

5.2 环境因素识别方法 5.2.1 环境因素现场排查 5.2.1.1 各部门组织人员从其活动、产品、服务中找出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5.2.1.2 各部门对识别内容加以确认、汇总、登记,形成《环境因素台帐》。 5.2.1.3 体系中心负责对各部门上报的《环境因素台帐》进行汇总,建立公司的《环境因素清单》。 5.2.1.4 体系中心组织评价小组对所识别的环境因素加以判断评价,从中选出重要环境因素,形成《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将其下发到各有关部门。 5.2.1.5 新出现的、特有的环境因素由各部门报给本公司体系中心。5.2.1.5 体系中心根据有关单位和部门反馈的环境因素加以补充,修改《环境因素清单》。 5.3 识别环境因素的依据 识别环境因素应考虑三种状态、三种时态和八个方面: 三种状态: 正常状态:指正常生产的。 异常状态:指关闭、启动、检修或可合理预见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紧急状态:突然发生的。 三种时态: 过去: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 现在:现场的、现有的污染及环境问题。 将来:原材料的来源与生产过程,考虑到产品出厂以后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将来潜在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还有计划中的活动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八个方面: 大气的排放;

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1、目的 对本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之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确保重要环境因素能够得到确定、更新和监控。 2、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价。 3、职责 管理者代表负责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领导及有关文件的批准等工作; 行政办组织有关各部门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汇总环境因素,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控制目标并对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各有关部门依据重要环境因素控制目标制定管理方案,行政办对管理方案的控制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4、流程 环境因素识别 各部门使用《环境因素汇总表》(见附件2)选择和确定(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其中活动的选择可涉及采购、加工、装配、调试、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维修、绿化、动力供应等方面;识别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经营活动中的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声影响、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地污染、资源和能源消耗、物理属性(如尺寸、形状、颜色、外观)、其它(如放射性、电磁波污染)等八个方面; 2)考虑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3考虑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 各部门使用《环境因素影响评价表》(见附件3)确定对应的各环境评价对象的输入、输出及其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 1)输入主要有:原材料、辅助材料、能源、消耗品、工具辅具、包装材料及其它(如服务等); 2)环境影响因子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固体、废物、资源消耗、有毒有害化学品使用、臭氧层破坏、电磁辐射、恶臭及其它因子; 3)输出栏就环境影响因子填写相应的产品、排放物、废弃物、能源的消耗等。 环境因素评价 各部门对本部门的环境影响进行初步评价,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将评价结果进行保存,并提交行政办;评分原则:在按照《环境影响评分标准》(见附件4)评定各环境因素时,对于每一个环境因素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1)发生的概率(m1) ; 2)发现/预防的可能性(m2) ; 3)影响程度(m3) ; 以上为第一组评价因子,计算公式为:m=m1×m2×m3;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精校版

GB/T13861-2009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类和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各行业在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时,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预测、预防,对伤亡事故原因的辨识和分析,也适用于职业安全卫生信息的处理与交换.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3690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生产过程process 劳动者在生产领域从事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3.2危险和有害因素hazardous and harmful factors 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3.3人的因素personal factors 在生产活动中,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4物的因素material factors 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5环境因素environment factors 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6管理因素management factors 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4.分类原则和代码结构 本标准按可能导致生产过程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性质进行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共分为四大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

重要环境因素及控制措施清单.doc

LJLT/QEOHS/D03-02 序号重要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发生地措施备注 1 生活垃圾遗弃水体、土地机关见方案 2 生活废水排放水体、土地机关见方案 3 残剩食物遗弃大气、社区机关控制 4 电灯开关管理机关控制 5 废油布遗弃水体、土地机关控制 6 废墨盒遗弃水体、土地机关控制 7 厕所废水排放 水体、土地机关见方案 8 腐烂垃圾排放水体、土地机关控制 9 废日光灯管遗弃水体、土地机关控制 10 火警社区机关控制 11 汽车尾气排放大气、社区机关控制 12 废机油排放水体、土地机关控制 单位:黑龙江省龙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审批:宋泽华填表人:钱华2009年5月10日

LJLT/QEOHS/D03-02 序号重要环境因素 1 生活垃圾排放 2 生活废水排放 3 残剩食物遗弃 4 废墨盒遗弃 5 废火机遗弃 6 厕所废水排放 7 废餐盒遗弃 8挖掘机噪声排放 9铲车噪声排放 10自卸汽车噪声排放11翻斗车噪声排放 12地下文物保护 13地下电缆保护 14电钻噪声排放 15五齿锯噪声排放 16切割机噪声排放 17铲装机噪声排放 18电焊机噪声排放 19直流电焊机噪声排放20交流电焊机噪声排放21现场残土渣土遗洒22废油漆桶遗弃 23坏损灯泡遗弃 24废碘钨灯遗弃 25 火警 单位:新厂大型电力变压器厂房项目部 环境影响发生地措施备注水体、土地项目部生活区见方案 水体、土地项目部生活区见方案 大气、社区项目部生活区控制 水体、土地项目部生活区控制 水体、土地项目部生活区控制 水体、土地项目部生活区见方案 水体、土地项目部生活区控制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土地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土地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噪声、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噪声、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噪声、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见方案 土地、大气项目部生产区控制 水体、土地项目部生产区控制 水体、土地项目部生产区控制 水体、土地项目部生产区控制 社区项目部生产区控制 审批:宋泽凡填表人:王家东2009年 4 月 10日

过程作业环境控制规范

过程作业环境控制规范文件编号版本号修改号 QD7.1.4-2016A0 1、目的:确定、提供并维护过程的运行和达到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所需的环境,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工作、生产环境控制、 3、职责 3.1由生产部负责生产场所的工作环境及物理因素的控制 3.2由行政部负责管理场所环境及人的因素控制 3.3其它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做好本部门场所环境管理。 4、工作内容 4.1生产场所物理性因素控制 按照产品和服务满足符合性要求的需求,结合员工健康安全的需要,经识别确认,主要物理性影响环境因素包括:温度、热度、湿度、照明、空气流通、卫生、噪音等 提供、维护有关设施,来满足要求。具体如下: 生产作业环境包括工艺、设备、材料、工位器具、操作体位、程序、劳动组织、气象等良好、安全的作业环境是保证操作人员在作业环境中,不损害其作业功能,既能迅速、正确完成任务,又能在连续的工作中无疲劳感,以及在长期工作中,作业环境对员工身体健康无任何不良影响操作体位的要求,操作体位布置是否合理,是影响是否容易产生疲劳感的重要因素,根据人机工程学原理,一般应该符合下面几点要求: 坐着工作时 1、坐椅必须牢固,坐下时双腿能着地,座椅的高度为400-430MM,宽度不小于500MM。 2、机械工作台下面应有放脚空间,高度不小于600MM,深度不小于400MM,宽度不小于500MM。 3、机械的操纵按钮离地高度应为700-1100MM,如操作者位置离工作台边缘只有300MM时,按钮高度可为500MM 4、工作面的高度应为700-750MM,当工作面高度超过这一数据时而又不可调时,应垫以脚踏板。脚踏板应能沿高度调整,其宽度不应小于300MM,长度不应小于400MM,表面应能防滑,前沿应有高10MM的挡板

GBT13861-2009_生产过程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Classification and code of the hazardous and harmful factors in process GB/13861-2009(代替GB/13861-1992) 自2009-12-1起执行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 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本标准与GB/T 13861-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 ——代码结构由“三层”改为“四层”; ——大类设置由六类改为四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艳琦,张惠军,刘骥,隋旭、郝银贵,李荣华。 本标准于1992年首次发布。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类和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各行业在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时,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预测、预防,对伤亡事故原因的辨识和分析,也适用于职业安全卫生信息的处理与交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3690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3术语和定义 3.1生产过程production process 劳动者在生产领域从事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3.2危险和有害因素hazardous and harmful factors 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3.3人的因素hominine factors 与生产各环节有关的,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4物的因素material factors 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5环境因素environment factors 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6管理因素management factors

铸造车间环境因素识别表

部门: 铸造车间填表人:负责人:共计:44项日期:2013.11.20 文件编号: JL-ZG-71 序号活动产品服 务 环境因素环境影响产生岗位/工艺 状态时态 备注 正常异常紧急现在过去将来 1 铸造水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2 铸造电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3 铸造镁锭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4 铸造铝锭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5 铸造锌锭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6 铸造铝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7 铸造锰粉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8 铸造SF6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9 铸造熔剂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10 铸造硫磺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11 铸造坩埚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12 铸造电阻丝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13 铸造耐火材料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14 铸造模具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15 铸造堵头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16 铸造铁芯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17 铸造浇铸工具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18 铸造白炽灯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19 铸造高压汞灯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20 铸造碘钨灯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21 铸造劳保用品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22 铸造机动车柴油的消耗资源消耗铸造车间√√ 23 铸造清锅废水的排放水体污染铸造车间√√ 24 铸造SO2的排放大气污染铸造车间√√ 25 铸造SF6的排放大气污染铸造车间√√ 26 铸造工艺粉尘的排放大气污染铸造车间√√

部门: 铸造车间填表人:黄士夫范增平负责人:徐兆辉共计:44项日期:2013.11.20 文件编号: MACH/JL-ZG-71 序号活动产品服 务 环境因素环境影响产生岗位/工艺 状态时态 备注 正常异常紧急现在过去将来 27 铸造行车噪声的排放声污染铸造车间√√ 28 铸造浇铸工艺噪声排放声污染铸造车间√√ 29 铸造机动车噪声排放声污染铸造车间√√ 30 铸造引风机噪声排放声污染铸造车间√√ 31 铸造机动车尾气排放大气污染铸造车间√√ 32 铸造含镁废渣的处置土壤污染铸造车间√√ 33 铸造炉台料的处置土壤污染铸造车间√√ 34 铸造废坩埚的处置土壤污染铸造车间√√ 35 铸造坩埚潜在的泄露潜在事故铸造车间√√ 36 铸造SF6压力容器的使用潜在爆炸铸造车间√√ 37 铸造行车漏油土壤污染铸造车间√√ 38 铸造镁液潜在火灾潜在事故铸造车间√√ 39 铸造热辐射人体健康铸造车间√√ 40 铸造废含汞灯的处置土壤污染铸造车间√√ 41 铸造废碘钨灯的处置土壤污染铸造车间√√ 42 铸造生活垃圾的排放土壤污染铸造车间√√ 43 铸造工业垃圾的排放土壤污染铸造车间√√ 44 铸造废包装物的排放土壤污染铸造车间√√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13861-2009)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13861-2009)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类和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各行业在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时,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预测、预防,对伤亡事故原因的辨识和分析,也适用于职业安全卫生信息的处理与交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3690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3 术语和定义 3.1 生产过程 production process 劳动者在生产领域从事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3.2 危险和有害因素 hazardous and harmful factors 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3.3 人的因素 hominine factors 与生产各环节有关的,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4 物的因素 material factors 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5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 factors 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3.6 管理因素 management factors 管理和管理责任缺失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4 分类原则和代码结构 本标准按可能导致生产过程中危险和有害因素的性质进行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共分为四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本标准的代码为层次码,用6位数字表示,共分四层,第一、二层分别用一位数字表示大类、中类;第三、四层分别用二位数字表示小类、细类。代码结构见图1。 ××××××代码 第四层细类 第三层小类 第二层中类 第一层大类 图1代码结构

环境因素识别表 - 木工车间

识别时间:2016年1月12 日QB/ER-4.3.1-01 编号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类 别 环境影响项目 法律法规及 符合性 时态/状 态 相关部门/ 部位、工种 备注大气 污染 水体 污染 土壤 污染 废物 管理 区域 环境 资源 利用 其他 部门:生产车间-木工车间 1.裁板设备的漏油危险品√有/符合将来/异常生产部运行管理 2.工场清洁时水的消耗资源利用√有/符合现在/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3.风扇运转电的消耗资源利用√有/符合现在/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4.风扇噪音的排放噪音√有/符合现在/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5.清洁废水的排放废水排放√有/符合现在/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6.照明灯电的消耗资源利用√有/符合现在/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7.照明灯热的散发废气√有/符合现在/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8.生产排工等的单据资源利用√有/符合现在/正常生产部运行管理 9.部门的领料单资源利用√有/符合现在/正常生产部运行管理 10.装料用的胶袋资源利用√有/符合现在/正常生产部运行管理 11.领料用的标贴纸资源利用√有/符合现在/正常生产部运行管理 12.物料进仓的单据纸资源利用√有/符合现在/正常生产部运行管理 13.盘点物料用的表格资源利用√有/符合现在/正常物流部运行管理 14.表标识物料用胶水的消耗资源利用√有/符合现在/正常生产部运行管理 15.划区域用的油漆产生的废气资源利用√有/符合将来/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16.文件章墨水的消耗资源利用√有/符合现在/正常生产部运行管理 17.文件章墨水瓶的废弃废弃物√有/符合现在/正常生产部固废处理

识别时间:2016年1月12 日QB/ER-4.3.1-01 编号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类 别 环境影响项目 法律法规及 符合性 时态/状 态 相关部门/ 部位、工种 备注大气 污染 水体 污染 土壤 污染 废物 管理 区域 环境 资源 利用 其他 18.胶水瓶的废弃废弃物√有/符合现在/正常生产部运行管理 19.纸箱胶水的散发的废气废气√有/符合现在/正常包装运行管理 20.纸箱装订的废弃废弃物√有/符合现在/正常包装固废处理 21.包装带的废弃废弃物√有/符合现在/正常包装固废处理 22.包装箱的废弃废弃物√有/符合现在/正常包装固废处理 23.胶袋的废弃废弃物√有/符合现在/正常包装固废处理 24.封箱胶纸筒的废弃废弃物√有/符合将来/正常包装固废处理 25.电话使用的电磁资源利用√有/符合现在/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26.电话噪音的排放噪音√有/符合现在/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27.电话的辐射辐射√有/符合现在/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28.电话机电磁的废弃废弃物√有/符合将来/正常各车间固废处理 29.饮水机消耗的电资源利用√有/符合现在/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30.饮水机消耗的水资源利用√有/符合现在/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31.饮水时废水的排放废水排放√有/符合现在/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32.饮水机过滤膜的消耗资源利用√有/符合现在/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33.饮水机过滤膜的废弃废弃物√有/符合将来/正常各车间固废处理 34.饮水机噪音的排放噪音√有/符合现在/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35.灭火器材料的消耗资源利用√有/符合将来/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36.灭火器废气的排放废气√有/符合将来/正常各车间运行管理

机械行业生产过程中主要环境因素及其控制措施分析

机械行业生产过程中主要环境因素及其控制措施分析 充分识别环境因素是企业建立ISO14001管理体系的基础,也是审核员进行环境审核的重点。针对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从而判断出重大环境因素并实施有效控制是环境管理的基本思想。本文就机械行业在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境因素及其控制进行剖析,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机械行业主要工艺过程介绍 机械行业产品类型多、企业种类复杂,不同的零部件其典型的工艺包括:材料下料、铸造、锻造、机械加工、焊接、热处理、涂装、装配等。 铸造是指把融化的金属液浇注到具有和零件形状相适应的铸型空腔中,待其凝固、冷却后,获得毛坯或零件的方法。铸造包括砂型铸造、熔膜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等多种类型,其中用途最广的是砂型铸造。铸造工艺主要的工艺过程为:造型、浇注、凝固与冷却、落砂、去浇冒口、清理。 锻造是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毛坯或零件的一种加工方法。锻压包括锻造和冲压。锻造包括热锻、温锻、冷锻、等温锻造等工艺。冲压包括冲裁、拉延、成形、翻边等。 机械加工是利用刀具和工件作相对运动从毛坯上切去多余的金属,以获得完全符合要求零件的加工方法。机械加工主要加工方式有车、钻、镗、铣、刨、磨等。 焊接是将两个分离的金属工件,通过局部加热和加压或两者并用的方式,使其达到原件间结合而连接成为一个不可拆卸的整体的加工方法。焊接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电弧焊、气焊、电阻焊。 热处理是将金属在固态下通过加热、保温和冷却的方式,改变合金的内部组织,从而得到所需性能的一种工艺方法。热处理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化学热处理等。 涂装的目的是保护被涂物,并对被涂物起装饰作用,提高产品使用寿命和美化外观。不同零部件根据其涂装目的的不同其涂装工艺有繁有简,其主要工艺流程为:漆前处理(除锈、脱脂、磷化等)、涂漆(电泳、浸漆、淋涂、喷涂等)、质量检查。 装配是将经检验合格的零件,按规定的要求组合成分总成、总成。装配的内容主要包括焊接、铆接、粘接、镶嵌、配管、配线、罗纹连接、过盈配合等。 二、机械行业主要环境因素分析 (一)铸造过程中的主要环境因素 1.冲天炉燃烧过程中金属氧化物、焦炭、粉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的挥发; 2.造型、浇注、落砂、表面清理过程中砂、其他灰分、金属氧化物的挥发; 3.制芯过程中砂、粘结剂的挥发; 4.腊膜精密铸造过程中有机物及氮氧化物的排放; 5.废水的排放; 6.热污染; 7.固废的产生,如铸造废砂、煤渣、粉煤灰等; 8.车间噪声的排放等。 (二)锻造过程中的主要环境因素 1.热污染; 2.设备生产噪声的排放; 3. 加热炉(以燃煤为例)的火灾危险、粉尘及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炉渣及氧化铁皮的废弃等; 4.废件及润滑油、擦布等固废的处理; 5.废水的排放; 6. 设备维修过程中固废的产生及噪声的排放。 (三)下料及冲压过程的主要环境因素 1.设备噪声排放;

GBT生产过程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 B T生产过程和危害因 素分类与代码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Classification and code of the hazardous and harmful factors in process GB/13861-2009(代替GB/13861-1992) 自2009-12-1起执行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 13861-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本标准与GB/T 13861-1992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 ——代码结构由“三层”改为“四层”; ——大类设置由六类改为四类,分别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本标准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安全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艳琦,张惠军,刘骥,隋旭、郝银贵,李荣华。 本标准于1992年首次发布。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过程中各种主要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分类和代码。

本标准适用于各行业在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时,对危险和有害因素的预测、预防,对伤亡事故原因的辨识和分析,也适用于职业安全卫生信息的处理与交换。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3690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3术语和定义 生产过程production process 劳动者在生产领域从事生产活动的全过程。 危险和有害因素 hazardous and harmful factors 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 人的因素 hominine factors 与生产各环节有关的,来自人员自身或人为性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物的因素 material factors 机械、设备、设施、材料等方面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环境因素 environment factors 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管理因素 management factors 管理上的失误、缺陷和管理责任所导致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4分类原则和代码结构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管理程序(修改版)

安庆石化内部管理体系文件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管理程序 文件编号AQSH-2-02.005--2007版本/修改A/1共16页第1页 1目的 对公司在生产经营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或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为建立环境目标、指标,实施运行控制和改善环境行为提供依据。 2适应范围 本程序适用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3职责 3.1 管理者代表负责公司重要环境因素的确认和审批。 3.2安全环保部是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监督本程序执行情况。 3.3生产部负责日常生产协调及生产技术方案制定中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方案进行控制。 3.4科技发展部负责新建项目新技术、新工艺等开发、应用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并进行控制。负责新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可研阶段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制定方案并进行控制。 3.5工程管理部负责新建项目和所管技术改造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方案进行控制。 3.6机动部负责设备、设施更新改造及所管技术改造项目施工和检维修作业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方案进行控制。 3.7物资供应中心负责采购和保管有毒有害及危险化学品过程中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并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方案进行控制。 3.8保卫部负责剧毒化学品管理过程中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并对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方案进行控制。 3.9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负责本单位全体员工的有关知识培训,编制本单位的环境因素清单,确定本单位重要环境因素,制定方案措施进行控制,并配合做好公司重大环境因素的控制和治理工作等。 4 工作程序 4.1环境因素的识别 4.1.1成立环境因素识别小组 4.1.1.1安全环保部牵头成立由职能部门和专家组成的公司级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小组,领导公司环境因素的识别与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工作,制定控制方案。 4.1.1.2各单位成立本单位的环境因素识别小组。其成员由单位主管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和需要的相关人员组成。 4.1.2环境因素识别应包括:公司生产、活动和经营中运行正常、异常以及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三种

环境因素清单

昆山科技有限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编号: 序号重要环境因素活动/产品/服务所在部门及工艺环境影响 控制方法 方案控制 1 电的消耗所有设备、电器运行办公、生产部、水处理等工序设 备运行及照明能源消耗宣传节约用电、逐步采用节能灯、变频器 等节电产品或设备 能源、资源消耗控制程序 2 水的消耗生产、降温循环、水处理、清洗 设备等活动办公、生产部、水处理、清洗等 工序 资源消耗宣传节约用水,造纸白水经处理后循环使 用 能源、资源消耗控制程序 3 蒸汽消耗反应器加温、设备置换等生产活 动 氯丙烯生产工序能源消耗计量使用,控制跑、冒、滴、漏能源、资源消耗控制程序 4 污水排放生活、生产清洗设备等生产活动各部门、生产部氯丙烯工序生产 及清洗废水和生活废水水体污染白水经处理后循环使用,减少污水排放; 污水经中段水处理达标排放 废水、废气排放控制程序 5 噪声排放运输、机泵、设备等活动原料料场、车间危害健康和环境影响工作场所员工配戴耳塞噪声污染预防控制程序 6 污泥处理污水处理活动、下水道清理污水处理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定期清理,集中统一处理固体废弃物控制程序 7 潜在的火灾所有办公及生产活动办公区、原料储罐区、成品罐区、 车间危害健康和安全隐患严禁明火,配备完善的消防设施环境运行控制程序,应急准备 和响应控制程序 8 日光灯管、废旧电池、蓄 电池的废弃 办公、车间照明办公及车间作业场所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收集回收,统一交有资质单位处理固体废弃物控制程序 9 化学品包装物丢弃车间生产及测试活动生产车间、测试室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回收集中,统一处理,危险化学品包装物 交有资质单位处理 固体废弃物管理程序 10 含油抹布设备维修、保养活动技术部维修部门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收集回收,统一交有资质单位处理固体废弃物管理程序 11 废机油机器设备车间、维修班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收集回收,统一交有资质单位处理固体废弃物管理程序 12 润滑油滴漏机器设备车间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加强设备保养检修,杜绝跑、冒、滴、漏设备维修保养规定、设备点检 表 13 墨盒、色带、硒鼓废弃打印机、复印机各部门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收集回收,统一交有资质单位处理固体废弃物管理程序 14 化学分析废液水质化验技术部化验室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稀释中和后排入中段水污水处理池处理废水、废气排放控制程序 15 潜在的化学品泄漏仓储区、生产及化验各化学品使用和储存部门向环境排放污染物 质、危害健康和安全 隐患危险化学品专人管理,保持包装品完好, 灌区域砌围堰,MSDS 危险化学品控制程序 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 编制:审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