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乡愁》预习学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乡愁》预习学案

1 《乡愁》预习学案

一、知识积累

1. 解释下列词语。

乡愁

海峡

一方

2.作者简介。

本诗选自《白玉·苦瓜》作者是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居台湾。代表作有:、、

二、朗诵与理解

1.诗歌朗读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读出情调。

2.思考:①诗歌中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称称之为意象,你能从文中找出这些“意象”吗?

②它们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发现问题永远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预习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疑惑,请记下来吧!

1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乡愁》试题(含答案)

试题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邮.票(yóu)窄.(zhǎi)揣摩.(mó) B.海峡.(xiá)矮.(ǎi)弦.乐(xián) C.坟墓.(mù)掠.夺(luè)湾.(wān) D.颠簸.(bǒ)倾.听(qīnɡ)承载.(zài) 2.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乡愁》全诗共四节,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B.《乡愁》一诗中,诗人将空间上的阻隔作为四个人生阶段的共同特征。 C.《乡愁》一诗中,在长大后这一阶段诗人找到表达乡愁的对应物是邮票。 D.乡愁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但诗人表达出来后都实现了物化。 3.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组是()。 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B.我在/这头 C.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D.大陆/在那头 4.仿写句子。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仿句: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乡愁》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的风格,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6.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7.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8.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9.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二)课外阅读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3 乡愁 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余光中,了解现代诗歌。 2.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品读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在想象中感受诗歌的图画美、情感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主预习生字词。

3.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一道天然的海湾,隔断了海峡彼岸同胞回乡的脚步,却锁不住他们浓浓的乡思。或许是一朵浮云、一幅画面,或许是一段乐曲、一句乡音,都能串成优美的诗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去倾听一下诗人内心的呼唤吧。 二、诵读悟情 【教师引导】首先请听一遍录音,听读的时候标注出重音和停顿。然后同学们自由朗读,体味作者的情感。 【播放音频】(课文录音)…… 【学生自读】…… 【学生回答】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作者满怀愁绪。 【投影展示】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诗人、散文家。少年时在外求学,过寄宿生活,1949年迁往香港,后又去了台湾,直到1992年大陆台湾互通往来,才第一次返回大陆。余光中是一位锐进诗人,有着浓浓的恋国之思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教师小结】乡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原来余光中先生有这样的经历,难怪他有如此愁绪。 三、细读寻“愁” 【教师引导】小小的一首诗,承载了作者如此多的愁绪,每一节背后都有一颗“愁”心。接下来,我们仔细研读每一节,看看作者愁在何处,作者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愁绪的。请自选一节诗进行赏析。 【学生自读,讨论】…… 【学生回答】我来说第一节:小时候与母亲分开,外出求学,借书信来表达对彼此的思念,借邮票来代指乡愁很形象。 【教师引导】有亲人离别就有一份挂念,家信成了寄托深情的地方,贴上邮票就是贴上思念,邮票上寄托的是深深的母子之情。余光中曾作过一首诗《邮票》,更加说明了这枚小小的邮票的重量,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投影展示】 邮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 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 和宽厚的友谊。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3《乡愁》导学案(无答案)

FH2020/8/17 沈丘县风华学校(九年级语文)导学案姓名 单元名称:第一单元课题:《乡愁》课程类型 :新授 主备课人:马琪共1课时备课组长签字: 一、成功目标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理解诗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 3.体会诗歌抒发的感情,培养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成功自学 1.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结合课下注释以及手中资料整理相关内容) 2.诗人为什么要选取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来表达乡愁? 3.诗中的四个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共同突出了这四个意象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诗的第4节对诗意的拓展有何作用? 5.《乡愁》中,诗人借助的四个意象所表现的乡愁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三、成功议学 四、成功示学五、成功测学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惆怅,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实际上,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2.下列关于乡愁一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在意象的选择上独特而新颖,将绵延抽象的乡愁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四种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B.《乡愁》中诗人借助意象创造了四副感人的画面,即“母子别”“夫妻别” “生死别”“故国别”。 C.全诗节奏匀称鲜明,音韵和谐优美,长句与短句参差不齐、变化错落。D.诗歌四小节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组成了诗人漂泊的一生,传达出对母亲绵延无尽的情思。 3.请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使之与前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在别离后梦萦魂牵;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在岁月中永不老去;乡愁是, 六、成功思学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乡愁知识点新人教版

乡愁 创作背景: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文章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优秀教案

(封面)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乡愁》优秀教 案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 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材分析《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 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教法提示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设计(含作业安排)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中国古代有许多“乡愁”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二、研习余光中的《乡愁》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注意诗的节奏和重

《乡愁》公开课教案

2009-2010学年下学期九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课题:乡愁 执教:刘福青时间:2009年12月22日下午第一节地点:多媒体室 教学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及作品,有感情朗读课文并基本成诵,理解诗的内容,品味诗的脉络和意象,感悟诗的主题,欣赏诗歌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主题,感受诗人爱乡爱国 的感情。 2、理解诗的脉络和意象,欣赏本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1、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 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

部编九年级上册3《乡 愁》导学案附答案

3《乡 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全诗,体会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愁绪。 2.通过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抓住“小时候”“长大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 4.体会叠词在诗中的表达效果,并加以运用。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理解这些意象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学习难点】 抓住“小时候”“长大后”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诗歌精巧的构思和严谨的结构。 第一课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大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情结,“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的思乡情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愫,“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思乡情感,让漫漫人生多了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亲的绵延悠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味一个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自主学习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根据你的积累,完成下面的思乡思亲名句。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2)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作者链接。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乡愁四韵》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①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②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③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④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乡愁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2.发挥联想和想象,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乡念国之情.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崇高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诗人以具体形象来表达“乡愁”这种抽象情思的写法. 教学难点 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中蕴含的思乡愁绪,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音韵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出示课题) 二、自主预习 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2017),生于江苏南京,后移居台湾,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诗作《乡愁》《等你,在雨中》,诗集《白玉苦瓜》,散文集《听听那冷雨》《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 三、朗读指导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点评后,播放朗读音频. [停顿与重音指导] 小时候 乡愁 ..的/邮票 .. ../是一枚/小小 我/在这头 .. 母亲/在那头 .. 长大后 乡愁 .. ..的/船票 ../是一张/窄窄 我/在这头 .. 新娘/在那头 .. 后来啊 乡愁 ..的/坟墓 .. ../是一方/矮矮 我/在外头 .. 母亲/在里头 .. 而现在 乡愁 ../是一湾/浅浅 .. ..的/海峡 我/在这头 .. 大陆/在那头 .. 四、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诗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答案示例: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乡愁习题新人教版

3 乡愁 名校讲坛 考点链接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 典型例题《乡愁》中为了表现乡愁,诗人借助了哪些意象?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效果:形象生动,把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给人多方面联想与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技法点睛意象,是意和象融会的复合体,是作者主观的心意和客观的物象相凝聚的具象表现。意象的类别因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可将意象分成以下三类: 1.比喻性意象。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比喻有明喻、隐喻之别。明喻,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艾青《小夜曲》),诗人把舞蹈家的“人体”比喻成“云”“风”等。暗喻,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闻一多《死水》),诗人把黑暗的旧中国比作一沟“死水”。 2.象征性意象。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如太阳是光明的象征,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豺狼是残暴的象征,绵羊是温顺的象征,孔雀是骄傲的象征,玫瑰是美丽的象征,百合花是纯洁的象征等。 3.描述性意象。通过描述具体景物与事物,借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如余光中的《乡愁》,诗人展示了一系列描述性意象,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都围绕、衬托着“乡愁”的主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1。 01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非常喜欢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邮piào(票)。 (2)你这样下去,真的是自掘坟mù(墓)了,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3)民族的深情像一条纽带,把海xiá(峡)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B.《红海行动》体现出我们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要是侵犯到国家利益、人民安危,我们也绝不退缩。 C.是什么力量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短短40年中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D.中国春节正逐步成为全球旅游消费旺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热门选择,“外卡内用”也成为春节消费新时尚。 (解析:A.引用的句子作为整个句子的一部分,引号内句末逗号应放在引号外。)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 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部编版九上语文《乡愁》导学案

3 《乡愁》学案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受诗歌韵律上的音乐美。 2. 品读诗歌语言,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学习难点:品读诗歌语言,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新知预习】 1. 了解作者。 余光中, 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台湾诗人、散文家。 60 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代 表作有:《》《》《》。 【课堂探究】 1 . 反复朗读诗歌,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尝试划 分诗的节奏,标注重音,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 思考诗人把“乡愁”寄托在哪里? 3.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愁? 4. 这四种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5.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出余光中所营造的那一幅幅图画。 6.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 那么,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 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受。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学习评价】 自评☆☆☆师评☆☆☆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1.“乡愁诗人”。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课堂探究】 1. 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 的处理如下:共四节,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约停2 秒。边读边想象。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啊”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音) 而/现在(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物化) 3. 邮票:小时候求学在外思念母亲 母子离愁 船票:长大后新婚离别思念娇妻夫妻离愁 家 愁 坟墓:后来生死隔绝哀思难抑丧母哀愁 海峡:现在海峡阻隔忧思绵绵思归浓愁国愁 4.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 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附答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 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 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 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 (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诗两首》《乡愁》教案人教版

《乡愁》 设计理念:本设计遵循新课程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注重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的融合。并且在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诵。 2、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3、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5、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2、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难点:联想想象,走入诗人创设的优美意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式 教学用具:多媒体计算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新课导入: 同学喜欢听音乐吗?(喜欢)那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由美籍华人费翔演唱的名曲《故乡的云》。(播放音乐) 提问:听了这首歌后,你想到了什么?唤起了你怎样的情感? 抽学生回答。 这种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是乡愁。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乡愁的诗句。大家熟悉的李白的《静夜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剪不段,理还烂,是离愁,别有一班滋味在心头”。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今天我们来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的思乡之作《乡愁》〔板书:乡愁余光中〕 二、合作探究: 1、作者简介 提问:谁来介绍一下余光中?〔不要求学生介绍得很全面,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补充〕 教师总结: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 2、熟悉课文,指导朗读 A、诗歌欣赏最重要的就是朗读。先听老师范读一遍。请大家注意感情、节奏和重音。〔配乐二胡曲《江河水》〕 B、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C、朗读要求:要用忧郁深沉的感情,用注意把握好节奏和重音。 D、分四小组朗读一小节,学生评点。 E、全班齐读。 F、学生自由诵读、体会。 3、品味语言,鉴赏诗歌 A、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三首》导学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7课诗三首导学案 编制人:汪春华审核人:审批人: 教学课时建议:2 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了解曹操、陶渊明及其诗文,提高鉴赏诗歌形象和手法的能力。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抓住《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理解《短歌行》中 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和用典贴切的特点,体会《归园田居》的白描手法和平中见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点。 3、激情投入,感受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珍惜时光,积极上进。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借助“教材助读”,了解五言诗的地位,从整体上 理解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惑”处。 【预习案】 I、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者 1、《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是民歌体文人诗,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集。 它是五言诗达到成熟的标志,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们。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他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2、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 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3、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是东晋大诗人,浔 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的辞官回家,从此隐居。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他在诗中描述了田园景物及其在农村生活、劳动的情景,往往含有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与不肯与之合作的精神,意境淡远,语言质朴,有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独特的风格。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二、 了解背景 1、《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吹捧,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不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思归的闺怨和游子的羁旅乡愁。 2、《短歌行》:面对连年战乱,统一大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曹操忧愁幽思,苦闷煎熬,决 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以求建功立业。 3、《归田园居(其一)》:这首诗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后的第二年,当时东晋政治日益腐败,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尖锐,权力斗争激烈。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又不肯与黑暗的士族社会同流合污。公元 405 年,他担任彭泽县令才八十来天,一日郡遣督邮到县,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以示敬意。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离职回乡。从此他过着躬耕自给的田园生活,终身不仕。 三、文体知识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长歌”、“短歌”是就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的。四、 整体感识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抓住关键的情感词句,迅速把握各首诗歌的主旨。 2、《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吟诵自然物语3乡愁教案人教版.docx

3 乡愁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4.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朗读中感知《乡愁》的意境和情感。 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思维和运用诗歌来表达情感的能力。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从小到大,你们离开过爸爸妈妈吗?当离家三五天,或半个月的时候,你们回想家吗? 我们想家时,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海峡两隔,长期不能见到亲人们,那才是真正的愁,真正的痛啊!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余光中那浓浓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台湾,是当代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磁带范读课文,注意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读。 2.指定学生诵读全诗,看谁读得好,教师作简要点评。 3.全班齐读。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深情朗读,我们体味到了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四、小组讨论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乡愁萦绕了诗人一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教师小结: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概括了诗人整个人生,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小时候(少年)──母子分别家愁(亲情)长大后(青年)──夫妻离愁家愁(爱情)后来(中年)──丧母哀愁家愁(亲情) 现在(老年)──思归浓愁国愁(祖国情)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的? 邮票──写信可寄家愁船票──乘船可解相思坟墓──生死隔绝,哀思难诉海峡──海水无尽,忧思无尽 小结:这首诗,诗人借助四个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抒发了自己浓浓的乡愁,子思母念,乡愁可人;夫妻爱恋,乡愁动人;祭母奠土,乡愁感人;愁绪祖国,着笔惊人!所以,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不仅仅是乡愁,还有对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4.这首诗诗人借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乡愁离绪。其实呢,除了这些形象的事物,还有很多物象能触动你心中的痛,触发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愁绪。请你以“乡愁是……”为乡愁打个比方。 例: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 乡愁是一封小小的E-mail。乡愁是一缕轻烟,缭绕在游子心头。 5.“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6.(1)“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2)“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训练]《乡愁》导学案.doc

乡愁 学习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诗人的悄感。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预习导学 (一)资料助读 1、认识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 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耍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 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2、了解诗歌意象:意象是一种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情调的东西。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里,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具体形象。 (二)积累有关“乡愁”的诗句(至少四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二、学习研讨 (一)深情地读: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注意停顿、垂音、感情的投入) (二)美美的品:(研读诗文,细腻感受) 1、诗人把乡愁分成了几个阶段来写?它们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示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词 语。 2、诗人把乡愁分别比作什么?每一种对象分别表现诗人对谁的思念?这些比喻的运用有什么 好处? 3、诗中四处“乡愁”含义是否相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品析《乡愁》的美: 温馨提示:可从意象、结构、音韵、情感等方面品析。 例如:意象美: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乡愁,单纯、集中、丰富、含蓄; (三)美美的仿: 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不经世事的你,能依照诗作屮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來写一写你理解的那份乡愁吗?町以是一句话,也町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刀,乡愁是故乡那弯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 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九年级语文上册 乡愁16-20

3、四个具体可感的意象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小时候----邮票 “邮票”是书信往来的结果,它凝聚着对母亲 的思念之情。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 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小时 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 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母子之情

长大后-----船票 “船票”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它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夫妻之爱

后来-------坟墓 ?“坟墓”将母亲与作者生死隔绝,只有在墓前凭吊来寄托哀思。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丧母之哀

现在-------海峡 ?“海峡”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 在台的游子对祖国的思念。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无穷。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恋国之思

4、思考:本文表现怎样的主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文本探究 1.诗人把乡愁分作了几个阶段?他是怎样一步 步加深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少年时期,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 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青年时候,为生活而奔 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中年时候,—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 分开了!老年时候,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 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 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2.体会诗歌中“母亲”“新娘”这两个意象, 想一想,他们仅指诗人的母亲和新娘吗? 点拨:不是。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这种植思乡 情结,不只是诗人一个人才有的,是千千万万台湾 人民共同的心声。对“母亲”“新娘”的思念绝 不只是诗人一个,而千千万万的台湾人民。 3.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 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 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点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 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 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 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 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理解诗歌的构想 技巧。 体会诗歌的象征 意义。 对重点词语的品 味理解。 把握结尾句(段)

的作用。并体会 诗歌主题思想。 语言品析这首诗具有鲜明强烈的音韵美。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就诗的每一节来看, 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 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整饬美。根据抒情需 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 ——”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从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各节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选择性笔记。了解这首诗的语 言特色。 拓展延伸 课后读席慕容的《乡愁》一诗,与余光中的《乡 愁》作一比较,看看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 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乡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课后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 读的能力。

《乡愁》++导学案

2012-201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导学案2012- 10-10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审核: 《乡愁》导学案 主备:审阅:审批:课型:自学验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和背诵诗歌,联系生活体验,理解诗句的含义。 2、深情朗读,把握诗歌的典型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在朗读过程中,注意诗歌的情感变化,力争把握诗歌的情感脉络。 2、课堂上对学、组学后,完成合作探究部分。 3、运用双色笔自主完成,注意规范书写,独立思考。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他著有诗集多部,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诗人、评论家,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二、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百年中国文学经典》。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台湾。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谈起《乡愁》的创作,余光中说:“当时我离开大陆已经二十多年了,只用了二十多分钟就写完了全诗,因为那种浓浓的乡愁在心中已经二十多年了!” 三、文体知识 1、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歌与小说、戏剧、散文合称四大文学体裁。2、意境:是意象鲜明、情景交融、情景相谐的境界。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实际却达不到的场景。 诗歌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是这个道理。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物象:即是客观事物,它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如“柳”是一种客观事物,它有形状颜色,是一个物象。 4、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1)它们所达到的层次和深度不同:意象指的是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的是审美的深度; (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3)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于艺术范畴,而意境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学习流程】 一、情境导入(1分) 二、自主学习(独学小展示18分) 1、给加点字注音 (1)一枚.________ (2)邮.票________ (3)狭窄.________ (4)坟墓.________ 2、文学常识填空 《乡愁》的作者____________ ,是当代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