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 笔墨精纯——浅谈四川美协名誉主席钱来忠先生山水画作

巴山蜀水 笔墨精纯——浅谈四川美协名誉主席钱来忠先生山水画作
巴山蜀水 笔墨精纯——浅谈四川美协名誉主席钱来忠先生山水画作

成功美术馆馆藏钱来忠作品《雪域临秋》

文/成功书画家网《当代书画家》记者冯宜玉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传世经典名作《蜀道难》短短二百余言,却写尽蜀地山之高,水之急,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交通之极为险难。一句“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传唱千年不衰。四川省名誉主席、中美协理事,原四川美协主席钱来忠先生则以其手中画笔将巴蜀山水的奇绝艰险、巍峨耸峙呈现得淋漓尽致,观之如身临其境,呼吸间皆是川蜀山水的氤氲息气。其画之面貌尽显蜀地山水画大家精道纯粹的笔墨气象和人格魅力,其山水之体量、气象之恢弘,实乃蔚为大观也。

钱来忠先生作品《峡江怀古》

川地艺术素有兼南北之优长的传统,当然作为曾经执掌四川美协多年的钱来忠主席,他的山水创作,在形貌特征上势必会融汇北方山水的雄奇壮丽和南方山水的婉约含蓄。如其所做《千丈崔嵬是银山》《大渡河畔》《高山如铁铸》《泸定山高》《墨写雪山》等作品,展现西部山峰的浩瀚大气,大渡河水的汹涌澎湃,冰雪的晶莹剔透,其艰险处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阳刚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飞鸟盘桓、猿猱难攀,

其险、其雄实为北方自然山水的代表。再如《前山烟岚》《峨眉清音寺下》《归田园居》等作品,多截取山前一隅,寺观一角,又呈现了蜀地山水内敛、婉转的一面,画中亭台、田舍、潺潺溪水静谧安闲中透着柔美。

钱来忠先生作品《峨眉清音寺下》

由此可见,钱先生的山水作品既有张扬雄奇,还有内敛和含蓄,娟美与雄奇,阴柔与阳刚同时关照,其呈现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阴阳相合的“中庸”之道,是对天、地、人高度和谐审美观念的笔墨实践,其强调的亦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从其注入的哲学、美学思想来看,既继承了传统又呈现的了当代,其所绘是自然的山水,也是画家内心的山水,更是时代的山水。

为什么说钱先生所绘是自然山水呢?古人云:“天下山水在蜀”,由此可见蜀地山川集聚九州山水之长,其形貌十分丰富。但同时,对于古往今来川蜀之地的画家来说,丰富的山水形貌,无疑增加了创作的难度,由于形式各异,意味着就要各个关注,因此很难纯熟于胸。

而观钱先生之山水,其山石样式、峰峦情貌、断崖形态皆少有雷同,飞瀑湍流、水势各异,云霞环绕其位置、颜色均有不同。单就峨眉一峰来讲,或险绝、或雄奇、或静谧,所绘也是每一幅都不尽相同,可谓千奇百姿。而他所绘剑门、青城、夔门等山峰更是雄、幽、险各有其特点。对蜀地山水熟悉到如此程度,当然离不开画家长期扎实的观察写生,而对于钱先生来说更是踏遍了巴蜀山川角角落落,因此其所绘也必为蜀地自然山水了。

而为何又说钱先生所绘乃为心中之山水也?笔者认为钱先生对自然山水的熟识不只是表面的了解,而是从其内部结构、层次深处的掌握,他画中表达的语言往往是对山水本身及其“内美”抽丝剥茧后的重新组合。在山水图式上不囿于眼中所见自然山水的框架束缚,而是取材于自然又超脱了自然的艺术再造。以其所绘《峡江怀古》来看,山体和崖石结构体积较大,形成了壮美的气势。而在用笔上又以散笔勾皴渲染,画面整体呈现浑穆苍茫,绵邈恢宏的景象。就章法而言,这幅画创作的着重点并非烟水浩淼的江面,只以狭小细长的空间表意。因此这幅画作,虽与普通视角上的自然“峡江”有所不同,但其所绘立意、构图及其空间的展现都是为了突出山的巍峨,惟其如此,才在强烈的对比中显现出“峡江”的仄逼飞湍。我想这或许就是钱先生其创作时的心境表达、思绪流露吧。所以在笔者看来,钱先生笔下的山水超脱了物象的表面现象,是以中国传统的审美视角解析山水,这种创作也即是他心中的山水。

若说钱来忠先生的创作是“时代的山水”,又有何缘由呢?钱先生曾说:“随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会出现具有现代意义的文人自觉时期。我们的文学艺术家,真正按照艺术规律能动地去创作,就有可能出传世精品。”由此可见他早已在思想和理论的高度对艺术的时代发展有了清醒的认识。

而从钱先生的作品来看,其所作有传统书法、绘画锻炼磨砺的根基,同时又汲取前人的思想和经验,往往可见石涛、黄宾虹、傅抱石、张大千的笔意。其所作往往有意区别于古人简淡意远的山水画,形成自己浓缩时代精粹的绘画语言风貌。画中巴山蜀水笔墨精纯,所呈现的不仅是浑厚的中国传统艺术文脉,在格调和形态上更加诠释了中国绘画的变革时期的规律。其语境是当代“大美”的精神语境,给中国传统水墨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

艺术家简历:钱来忠,别号然斋、半聪。擅长年画、版画、水墨画。1942年12月26日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196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75年至2003年,先后任过四川省艺术馆馆长、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四川美术馆馆长,并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现为四川美协名誉主席。

山水画写生心得

山水画写生心得 山水画写生心得 山水画写生心得胡阶庆一、山水写生之乐画山水画,不走进大山中去写生,是很难把握住山水的灵魂的,山水画写生心得。那么,当你背起行囊走进大山的时候,你便到了与世隔绝的另一个世界,让你超然随想,让你信笔挥洒。在山水间,听鸟唱虫鸣,飞瀑喧泄;观山润花放,云起云落。一派脱除尘俗的感觉。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要想在山水间写生,就要选择适合写生的地点。就连现在最时尚的旅游都时兴“无景点旅游”,因此,我们写生千万不要到著名的景点去,乡野山村最入画。在写生前,一般我都要先打听,山里能不能住宿。有些景区今天买完票,明天再画还要买票,最好别去,画着不方便。一般我选择买一次票进村,一呆十几天。比如离我们不太远的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都有景区内有农户的,而且这些景点取得游客极少,一种原生态的味道。如果再近,那就是蓟县山区,津围公路和去盘山道路两旁的小岔口,进取都有不错的风景。在山里除了写生、放松心情以外,还感悟自然,写一些山水情怀的体会。比如,我在兴隆写生的时候,看到一株长在山巅的小松,向导说它叫“忍者”,问了原因,才知道:一颗小小的松子,在缺水、少养分的石缝山巅生长,实属不易。向导说这棵树有上百年,可它的粗细、高矮开上去也就像十几年,在旅途中,我有了感悟——正是它不事张扬才寿过百年。如果长得太高太壮,要么因养分不足而苦干,要么在山巅遭雷电击垮,这都难使它保全,正是这种涅槃的状态,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它的身姿。由此,我想到人和自然物象是一样的道理,回来后写了一篇散文《走进自然呈大道》。二、写生之险到山里写生,可谓:与自然亲密接触。往往会让人亲历险境,让我们终身不忘。比如,有一年去兴隆写生,向导把我们带到半山腰,然后指出路线,我们便去爬山。但到下午四、五点钟,山雨突至,天马上阴沉下来。这个时候肯定是马上下山,但是我们却找不到下山的路。这时,不远处传来大型猫科动物的“咕咕”声响,这更增加了我们的恐惧感。路旁和我们一样迷路的一直戴胜鸟,特别可爱,花纹奇特,可是已经无心欣赏。雨越下越大,我们灵机一动——顺着流水的方向走,

论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一)

论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一) 内容摘要:中国画讲究用笔用墨,也就是说笔墨是否精到,是评价一幅中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志。中国山水画自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始,笔墨技巧得到了不断发展,而黄宾虹则是历代山水画家中的佼佼者,他开创了宋元以来山水画史上的又一巅峰。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语言黄宾虹山水画 中国画由于笔、墨、纸、砚的工具材料,确定了它不同于西洋画的特点,而且中国画尤其强调艺术表现形式中的笔墨语言。“笔与墨之间,本来是紧密结合不能分割的。作画时,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迹必须以墨色显现,墨色必须随笔迹而出现。所谓‘笔者墨之帅,墨者笔之充也’。两者的分别在于作用的大小,勾勒线条、皴擦点口,以笔为主;渲染托晕却以墨为主。笔主形象之骨,墨主形象之肉。”①因此,笔墨是否精到,是评价一幅中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志。 中国画可分为人物、花鸟、山水等。“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山水画中凝聚着人类丰富的智慧和感情,体现着东方的崇高审美理想。中国人把描绘大自然的作品称为‘山水画’,而不叫做‘风景画’是有其独特含义的。在许多情况下,‘河山’‘江山’‘山河’是‘祖国’的同义语,因此山水画也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艺术中的反映。”②近代黄宾虹的山水画,是一种不甚讨人喜欢,且无法迎合大众口味的画,更非雅俗共赏的艺术,而是曲高和寡,难为人解的高品位的纯正艺术。他在近一个世纪的艺术追求中,经过长期的艰辛磨练,终于逐渐形成了浑厚华滋、沉雄博大的艺术风格,登上了笔墨与丘壑兼胜、人格与画风融合的境地,成为自宋元以来山水画史上的又一巅峰。 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成功与否,其关键之一在于丘壑内营。山水画并不要求机械地去描绘实景,而是以心接物,借物写心,不为自然景物所圃,是借笔墨抒发满怀情意。这丘壑内营又实是画家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天人合一的结果。“对中国山水画来说,自然美需融化于意境中,并通过丘壑内营,以创造出艺术美来;至于艺术美,则需要凭借意境指导下的笔墨(亦即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形式美),方能体现在生动、丰富的形象中。这里最具体、最生动地表现意与笔的主从关系的,就是这个作为艺术形式美的,并紧密结合情思意境的了。中国山水画家正是依照这个程序,来运用自然美以塑造艺术美”(伍蠡甫语)。 一、笔墨墨画家人格的具体襄理 黄宾虹的山水画具有古拙奇趣、浑厚华滋的个性,且充满了生动弥溢的气韵。 黄宾虹主张“六法通八法’,即以书法入画,并在总结前人笔墨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圆、留、重、变”的著名“五笔法”。这无疑为他以后的画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在实践中提出了“浓、破、泼、淡、焦、积、宿”七墨法,着重在用墨上追求层次的变化,以表现山川的浑厚之气,达求法备气至、元气淋漓的境界。晚期将“五笔法”与“七墨法”并用,提出水法、溃墨法等技法,并创章法之真。 黄宾虹山水画的突出特点,表现在画夜山与画雨景这两种具体的画法上。黄宾虹所画夜山,多为晚年之作。这类夜山图,笔墨层层叠加,在积染数十遍的同时,巧妙地将多年积聚的各种墨法——破墨、宿墨、浓墨、淡墨、泼墨、焦墨,尤其是积墨法,运用得自然天成、浑然化一。在那浓重黝黑,林立氤氲,乱而不乱,齐而不齐,歪歪斜斜,斑驳陆离的笔墨挥洒中,映现出一个苍茫莫测、浑厚华滋的宇宙天幕,展示了一个颇具抽象意味的现代艺术境象。黄宾虹在总结了前人笔墨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出中国画用笔用墨的“五笔法”和“七墨法”,可谓“笔精墨妙;神韵贯通”。他的山水画创作,无论是用笔还是用墨都达到了“尽其灵而足其神”之境地。他的用笔沉厚凝重,刚健劲遒,自然天成,极呈光鲜之气,并在千变万化的笔墨运转中,透逸出物象自然及主体心境浑然一体的境界。在黄宾虹看来,中国画的笔墨并不全是技法,实是包含了情景、个性、学养、思想的集合体,是人格化的表

黄宾虹作画的步骤方法及

黄宾虹作画的步骤方法及“五笔七墨”法 作者:林健 黄宾虹“黑密厚重”的艺术风格与其独特的作画方法步骤密切相关。其作画大致分三个步骤九个方面: 第一步:勾勒--上墨--补 笔。 1、勾勒:以墨线勾描山川 的大体。画石,往往一勾一勒。 用笔勾线,是为画“骨”,对画面 起着“生死刚正”的作用。 “画笔勾勒,如字横直”。对 于用笔,他讲求中锋,重视收 笔回转。偶尔用侧锋。他以为 中锋圆稳,使所画山、石沉着 不轻浮。他要求用笔如“屋漏 痕”,意即落笔时留得住,使 线条着力不轻佻。所谓“折钗 股”,又不妄生圭角;更要求 画得重,如“高山堕石”。线条 起迄明确,意到笔到。黄宾虹一勾一勒,除了画岩石或山岗外,还用以画出山的

大势。写生稿也是这样一勾一勒画成。一勾一勒,不但要勾出形,还要勾出势,更要体现出意。对善画者来说,这是一局画的起手,大器在后。 2、上墨:在勾勒的基础上,将每块石,每座山分清楚.上墨分湿淡墨和干淡墨。所谓分清楚,一是分石块、山形的大小,二是分山水树石的空间远近,勿使混沌。上墨以淡墨为主,但也可以用浓墨。上墨时,要心有全局,眼看全面,否则容易顾此失彼,为小失大。上墨分湿淡墨与干淡墨。这些淡墨,由干湿不同,表现的效果也不同,要根据下同对象的实际去使用。例如干淡墨用在近山处,则湿淡墨 可用在远山处。若以湿淡墨画山石坡 脚,则干淡墨可用在画水。反之,倘 以干淡墨画山地坡脚,湿淡墨可用来 画水。即是说,同是画水,却要看实 际情况而定。从墨色的变化来说,干 湿对比,完全可以灵活运用。 3、补笔:勾勒和上墨后,在不周到 处补笔完善之。再有,画上产生“肉多骨 少”时补笔完善之。 第二步:点墨或点色--墨破色与色 破墨--泼墨(彩)铺水--焦墨宿墨理层次 4、点墨或点色:黄题画云:“细而不 纤,粗而不犷,气在笔力,韵在墨彩,北宋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不讲究形式上的相似,也就是说不太在意画得逼不逼真,而是讲究画的神韵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据本人的认识应具有以下要素; 1,让人看上去就感到宽广,气魄非凡。要有“方寸之间见万里”“气象万千”的气度。 2,有深度,一层一层,向远延伸,无有穷尽的感觉。 3,层次感要鲜明。块面要分隔开,让人感觉不同块面,立即知道各个块面之间的前后,左右关系。 4,你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遍文章的中心,应重点描写,交代清楚,其它的衬托部分强调意到,寥寥疏笔,点到为止,中国画强调意境,可以意到笔不一定到,不要面面具到,交代得太清楚,否则会冲淡主题,画蛇添足。 5,山水画中山石,树木力求新,奇,怪,险。让人有种新鲜感,凶险感。容易吸引观众,打动人。 6,要达到以上效果都是以笔墨来表现的,所以这是笔墨功夫非常重要,应不断练,一副画的层次高低,观此立杆见影。否则你再好意境无法达到。 7,山水画高层次,实景刻画是次要的,关键是“虚”的部分要处理好,说起来容易,要做好,却很难,因为“虚”的部分,常常是随意中产生的,搞不好,一副画就因此搞坏了。这也是水平的问题。一般达到中等水平的画家,写实一般问题都不大,要“虚”得好,就相当于写意画,难度相当高。“虚”的部分,就是给人充分想象的部分。也是意境体现的部分。非常重要。其他再引用一些高手的见解供大家参考;第一、“奇”;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多样性即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比照。"既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少对比的平原景色,总是喜欢表示地形地貌对照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关山行旅图关仝,五代宋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后又师唐代名家王维、毕宏等,有出蓝之誉。喜作宏伟山势,求意境。第二、“远”;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山水画历程 摘要:山水画的艺术发展历程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着亲近自然、追逐山水的欲望。“高山流水,小桥人家”是古代人们所追逐的,便出现的山水诗;古人描绘山水,便出现了山水画;古人创造山水,便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的创作一脉相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 一.起源(石器时代、殷、周、秦汉)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特有的画种之一,说到中国山水画起源得先从中国绘画说起。早在旧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出现使得绘画在陶器的装饰上得以表现;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装饰图案代表新石器时代绘画的最高水平;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原始岩画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本性,反映了原始先民的朴素理想、信仰和生活;而到了秦汉,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宫殿壁画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这时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出现了表现山水的图画,如东汉时期的山系平陆早园汉墓壁画《山水图》。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在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囿台主要是满足上层社会阶级,他们用囿台狩猎、游玩、观察天象和气候以及祭祀。而在秦汉园林则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山水环境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阿房宫”,它首先在苑囿中建立朝宫,实现了皇家园林里的游赏、居住、朝政等活动的兼容,促使了具有宫苑式的“园”的形成。中国园林从汉起称“苑”。其中以上林苑最为著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同时在汉文帝时期还出现了私家园林,《西京杂记》就记述了这个时期茂陵富人袁广汉所筑私园情况:“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绵数里。”以山水为建筑要素亦在私家园林中建设。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山水画写生技巧分享 中国画的"写生",往往是"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 树有怪异,便摸写记之,......"(元·黄公望《写山水诀》)。中国 传统的山水画写生观中,实在是把对自然的深入观照和细微体悟放 在首位,并使自然山水与画家心灵互融神会,最终达到顾恺之所说的"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的目的.为达此目的,光是"模写"是远远不够的。遍游名山大川,融汇于胸,然后发于毫端,而至传神。观照与 体悟的功夫是必须到家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神遇而迹化。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生观,其实是把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物我"之间了无阻碍,既然山水之神已达,必定形神俱足。这一点是目前现代意义的"写生"无法达到的。 但其精神,对现代山水画写生教学,也有其积极作用。 一、现代山水画写生的作用 1.写生的.桥梁作用 中国画的学习,一般均从临摹入手,并且往往始终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作为学习国画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临摹,能在短期内高 效率地迅速了解国画的各种基本技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由于国画技法,如山水中的皴法等,经过前人反复锤炼,已成十 分完善的程式,临摹一久,很易被其完善的程式所迷惑而不能自拔。而通过写生,就能使学习者在传统技法下的程式化山水与真山实水 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方面,以所习技法表述真实山水,另一方面,用大自然中山水的万千姿态,印证传统山水程式,明了这些程 式之由来。 2.写生的记录作用

作为游历山水时的感受的记忆手段,写生也有其重要作用。且不论古代没有相机、摄像机,对不可能长游细察的山水记上一"异"十 分必要,即使在现代,有了相机等现代化记实工具,但当面对真实 山水时所得的感触,同时因地、因气候变化的阴晴明晦、云蒸岚飞,都会有许多变化。这些用写生记录,往往比较切合感觉,而一拍成 照片,往往反而因太"真实"而缺乏感人力量。 3.写生的体微作用 比较山水画的临摹与写生,临摹等于是在求教名师,只要精研细察,必能得莫大收益。但光从临摹上得到体会,毕竟是吃别人嚼过 的馍,"纸上得来终究浅"。如不能把这些临摹所得与自然真山水相 比照,一不小心便会陷入泥古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在这里,直接面 对活生的自然山水,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往往会有自己的独特体会。这些独特体会经过多次强化,并反复去粗存精,就会成为个人 绘画风格面貌确立的起点。 也正是这一点,才是现代山水写生教学向传统山水写生观靠拢的起点。 二、现代山水写生教学的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泥古不化"。过分强调临摹所得的山水画技法,特别是山石皴法等,结果是要么活山水被程式所囿写成死山水,要么是 思路被真山实水所束缚,而找不到表现的方法。 误区之二:"食洋不化"。是以西画速写的方法直接移植入国画山水写生中,把国画写生等同于硬笔明暗速写或线描速写。其直接恶 果是当速写得心应手之后,无论平时随手挥写,或严肃的创作,所 画之作几乎全为一副"速写相"。这些画作,如果光从画面视觉效果看,可能也不错,但却不能称是中国山水画。因直露和肤浅,直接 决定了其品格的低下。 当前,"速写相"现象几乎泛滥了全中国,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已无庸多言。令人担忧的是,在许多学者和教授者,甚至能够左右美术 发展方向的领导者,仍热衷于此类"嫁接"。一些人全不顾东、西方 艺术之间的巨大差别,结果将中国画体系弄得千疮百孔,自断生路。

黄宾虹小故事

黄宾虹 用画换米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认公然侵占华北,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内迁。时任该校教授的黄宾虹,年已78岁,却留在北平,生活陷入困境,经常三餐不济。正在危难之际,有个德州卖米人,常常在黄宾虹住地——北平石附马胡同一带兜售大米。他的米又白又香,黄老时常光顾,日子一长便混熟了。 这天,黄老又去买大米,德州人称了五公斤,倒进黄老的米袋。黄老往衣袋里一掏钱,谁知空空的,心中一慌,流露出不好意思的表情。 “哎哟哟,没带钱,怎么办?”黄老无可奈何地说。 “没带钱,没关系,下次再说。”德州人毫不在意。 “那怎么行,那怎么行……”黄老两手摸着衣袋还在嘟囔时,德州人已挑着米担走了。 从此,德州人不等黄老来买,每隔八、十天就送给他几公斤大米。黄老手头拮据,但一家人要吃饭,大米不能不要。于是,德州人每次送大米来,黄老照例送一幅画给他,德州人也十分感激。从此,黄老以画换米度日。 拒日伪聘任 黄宾虹在北平苦度到1940年,境遇还是没有改善,经济困难,

忧心如焚,不得不把心爱的名画也卖掉,以补生活之急需。此时,黄宾虹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英国人史德尼编印《中华名画集》,专程请黄宾虹作序。日本画家田边华敬请黄宾虹为他作一幅山水画,并来函感谢,备致仰慕之意。为此,北平文物研究会积极向日伪政府推荐黄宾虹出任北平美术馆馆长,并三番五次地来和黄老商议。 黄老尽管朝不保夕,生活处境困难,但是他对夫人说:“这和当年筹安会派谢莲荪作说客是一样的招式。” 筹安会谢莲荪是怎么回事呢?1915年袁世凯窃国称帝,派人四处笼络一批知名人士为其使用。大画家黄宾虹在上海办画刊、编书籍,名声显赫。这天他刚刚小憩,有人告知:北京来人,现在客厅等候。宾虹出来一看,愣住了,原来是北京筹安会的谢莲荪。此人他过去就认识。 “筹安会让兄弟专程来邀请宾虹赴京,共成大业,万望勿辞。至于待遇么,北京方面将从优考虑。” “鄙人才浅德薄,碍难从命。”宾虹一口回绝。 谢莲荪走后,宾虹对朋友说:“谢莲荪是筹安会的人,特来为袁世凯作说客的。”“那你打算怎么办?”朋友问。“助纣为虐,不是君子所为。”黄宾虹对袁世凯称帝深恶痛绝,南社不少社员——革命志士就死在袁氏及其爪牙手下。 现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作为日伪政府的北平美术馆馆长,他更视若粪土,不屑一顾。 夫人若婴问:“先生作何打算?”

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特点及举例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作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进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念叫做“意象造型”。 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结构、神韵,还要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表现为笔墨情趣。 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分了同样也是弊病。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因此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该快时还是要快的。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有关,不可强求一律。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

2015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之美术学科—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2015陕西教师资格考试之美术学科—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 展 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中国山水画是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当时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在隋唐时期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接下来中公资深讲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宫殿壁画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这时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出现了表现山水的图画,如东汉时期的山西平陆枣园汉墓壁画《山水图》。 二、起兴——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乱战,社会动荡不安,使得社会普遍流行着消极悲观的情绪,名士们纷纷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大量的山水诗、田园画的出现促使山水画的生成。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中云:“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看出此时的山水画已经与人物画相提并论,并且已初步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他的人物画《洛神赋图》卷中的部分配景山水中可以看到峰、石、云、水、树的表现,领略到当时山水画的大致形貌。此时的山水画理论也已经基本成熟,而且讨论了空间的表现,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基础。第一次将山水搬上了中国美术的表现舞台,他的《画云台山记》可算山水画论的开山之作。 在南北朝后期山水画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并出现了戴逵、宗炳、萧绎等以山水画著名的画家。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是最早的山水画理论文章。 三、全盛——隋唐 隋唐结束了战乱状态,进入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山水画在南北朝时所显现的独立趋势,入隋以后渐渐明朗。初、盛唐之际,山水画已脱离人物故事而成独立的画科,到盛唐时,出现了画法工致、赋色浓丽和笔迹豪放、水墨减淡等不同流派,山水画由此启立门户,形成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发展体系。 山水画的发展,首先表现在隋唐兴建的大量宫廷和台阁上,他们在设计依山傍水的建筑时,先要绘画大量山水背景,从而促使了山水画的进步。这时期出现了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璪等一大批山水画大师。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反映

浅谈山水画学习的心得体会_1

【标题】浅谈山水画学习的心得体会【作者】罗礼洪【关键词】?山水画??学习方法??写生??艺术?? 【指导老师】陈文安【专业】美术学【正文】 引??????言 中国山水画从古到今流传几千年,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山水画至今流芳百世,山水画的技法千奇百怪,变化多端。应从实践中去理解、去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写生才能形象地、真实而具体地深入认识客观世界丰富和提高形象思维。写生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再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写生的过程去学技法和规律,掌握一般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当然艺术决不是某一种事物的图解和说明,它是艺术家在深入生活中得到了深刻的认识和强烈的感受。艺术也是要求对生活进行高度集中和概括,要求典型化、理想化、从而创造出比现实更美好,更富有诗意,更理想的艺术境界,创造出革命时代新的意境。 美术是创造性的工作,真正搞好是不容易的。路子要走正;还要下很大的苦功夫。“生而知之,不学而能”是没有用的,只有学而知之。对学画的人来说,天份是有高低区别,但也只是学习上有快慢之分,绘画本身应该说是很难的,因为它不仅是门学问,同时还要有很高的

技能。因此我认为要了解很多学术知识。首先了解绘画基本功如下: 一、学习山水画的基本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要求 1、是一般的造型能力。绘画语言是以可视形象反映客观事物,造型能力不好等于没有绘画语言,造型能力,指对形象、轮廓、明暗、层次、透视等的描绘能力。即对客观事物的刻划要准确,提高一般的造型能力,是艺术发展首要的前提。 怎样对待素描?我认为学中国画,山水画学点素描是可以的,或者说是必要的,素描是研究形象的科学,它概括了绘画语言的基本法则和规律,素描的唯一目的,就是准确的反映客观形象。客观描绘的准确性、体面、明暗、层次。光线的科学道理,对中国画的发展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们的一些前辈画家。特别是徐悲鸿把西洋素描的科学方法引进中国,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这是近代美术史上的一大功绩,我想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有人说:学中国画的学了素描有碍民族风格的发展,我是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学素描时间比较短,我曾有补习素描的打算,假若我的素描修养能再多些,对中国画创作会带来更大的好处,说西洋素描会影响发展民族风格,这是一种浅见。缺乏民族风格关键在于对民族传统的各个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把自己民族的东西放在主要地位,而不在于学了素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徐悲鸿先生在欧洲学习素描功力最深,造诣也最高,后来他画了大量的中国画,能说他失去民族风格了吗?我看不光没有失去,反而是促进了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发展,使民族风格发出了新的光彩,中国是一个有高度发达的传统文化的国

黄宾虹论画语录选

黄宾虹论画语录选 (节选了黄宾虹老先生论画语录部分,与诸博友享)黄老先生云: 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 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取、舍”不由人,“取、舍”可有人。 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山水与人以利益,人生息其间,应予美化之。作画时须将心收起,勿使其如天马腾空;落笔之际,应留得住墨,勿使其信笔涂鸦,纵游山水间既要有天马腾空之劲,也要有老僧补纳之沉静。古人作画,用心于无笔墨处,尤难学步,知白守黑,得起玄妙,未易言语形容。 景无有不可画,在于如何画的妙,三笔两笔是为简,千笔万笔也是简,画的多是丰富,画得少也是丰富,以一当十是为妙。 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

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 窒息,许地山有诗:“乾坤虽小房栊大,不足回旋睡有余”。此理可用之于绘画的经营位置上。 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 作山水应得山川的要领和奥秘,徒事临摹,便会事事依人作嫁,自为画者之末学。 山有脉,水有源,道路有交通,云烟出没,林木扶疏,法备气至。若断若续,曲折盘旋,举平远、高远、深远之各殊,无不如自然,而无容其造作之迹,此其上乘。 画山要有神韵;画花鸟要有情趣;画人物要有情又有神。图画取材无非天、地人。天,山川之谓,画花草,徒有形似而无情趣便是纸花。画人最复杂,既要有男女之别,又要有性格之别,更要有善恶喜怒之别。 意远在能静,境深尤贵曲,咫尺万里遥,天游自绝俗。 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

黄宾虹山水画技法

黄宾虹山水技法分析 黄宾虹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创造性地中总结出中国画表现技巧的“五笔七墨”说中,“平、留、圆、重、中博变”是其五种基本笔法华中;“浓墨、淡墨、破墨、积墨、华物渍墨、焦墨、宿墨”是其七博种用墨技巧。中国画宣纸和毛笔是非华博常简单而且又十分难以驾驮的材料媒博物介。说简单是什人都可博中以信手涂抹,困难到甚至穷尽毕生精力也中华难入堂奥。用笔是中国画线条艺博术的精髓,而墨法则是物博中国画水色气韵的灵魂。 中华笔法也就是写字的工夫物。传统文人书法的功底,有个性华博天赋的颖悟,也有毅力师承的运物中气,是日久天成的修养,也是一种可欲而华不可求的非常个人化的手画心迹。但墨法博不同,用墨用色用水是纯粹技巧,本物文拟就宾虹五笔七墨的具体方法步骤博做一些分析,以祈更好地品味黄宾虹博中山水画的用笔用墨艺术魅力物。 一、勾勒 即物以墨线勾描山川的大体。“画笔勾勒中博,如字横直。”对于用物华笔,他讲求中锋,重视中博收笔回转。偶尔也用侧锋。他以为中博锋圆稳,使所画山、石华博沉着不轻浮。他要求用华中笔如“屋漏痕”,意即落笔时能博物留得住,使线条着力不轻佻。所谓“折钗中物股”,又不妄生圭角;中华更要求画得重,如“高山堕中博石”。线条起迄明确,意到笔到。黄华中宾虹一勾一勒,除了画岩石或山岗

外,还华物用以画出山的大势。写生稿中博也是这样一勾一勒画成华中。 中国画称用笔勾线为“骨”博中,五代荆浩认为“骨线”对图画起“中物生死刚正”的作用。一勾一勒,华物不但要勾出形,还要勾出势,更要体现出博华意。对善画者来说,这是一博局画的起手,大器在后。 中二、上墨 在勾勒的基础上中华,然后将每块石,每座山分中清楚,上墨即起这个作用。博物所谓分清楚,一是分石块、-山形的大小中华,二是分山水树石的空间远近,勿使中博混沌。 上墨以淡墨为中物主。但也可以用浓墨。中博上墨时,要心有全局,眼看全面,否物中则容易顾此失彼,为小失大博华。 上墨分湿淡墨与干博物淡墨。这些淡墨,由于干湿不同中物,表现的效果也不同,要根据下中华同对象的实际去使用。例如物中干淡墨用在近山处,则湿淡墨可用在博华远山处。若以湿淡墨画山石坡脚,则华干淡墨可用在画水。反之,倘以中干淡墨画山地坡脚,湿淡墨中物可用来画水。即是说,同是画水,却要看博物实际情况而定。从墨色物博的变化来说,干湿对比,完全可华博以灵活运用。 三中、补笔 勾勒和上墨后,若博物见所画山石,树木以至华建筑物的轮廓有不够周到处,补上一笔以中博至数笔以完善之。另一种情况,见上墨后物中,画上产生“肉多骨少”(即墨多笔少)物中之弊,也需要补

2019-2020-阅读答案:中国的山水画……(含答案解析)-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阅读答案:中国的山水画……(含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的山水画作为文人对自己生存环境——大自然的观照,深深的打上了意识 形态的烙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哲学内涵。山水画虽然以自然景物为描绘对象,但在中国山水画的水墨写意中,两度(平面)空间、多点透视及线的表现特点 又不是客观真实的再现,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以形媚道”和“天人合一”的两大特征。西方人一直对中国画家早就能够完整地表现出山水百思不解。山 水画的出现的前提包括非拟人的自然哲学,在古希腊的地中海地区,洛克利歇 斯的《神圣的自然》就是这一哲学的最基本的文字表述。那时的古希腊地中海 地区出现了一种有创见的、有发展前途的西方山水艺术。它远远先于远东地区 的山水画,但后来的基督教改变了这一切。西方山水画艺术被扼杀、中断了, 直到文化复兴运动后,一些思想家和艺术家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山水画才得 以重新发展。然而在中国,自然哲学一直把人和自然看作是无法分割的整体, 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察自然的方式,为山水画提供了创作前提。中国山水画 在“以形媚道”的创作思想指导下,以似与不似、虚虚实实的创作方法把自然 和人格之美结合起来,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草木、宇宙、大地的赞美来表现 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国人 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同样影响着历代画家的审美世界观。在山水画史上,许多 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 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老庄理论认为,最高的智慧不是站在客体之外去认识把握客观规律,而是需要 尽可能地融入客体之内去体会、理解,使主、客体完全融合。道家的这种哲学 精神,转化成了中国艺术的主要精神。作画时,不局限于同一时空的写实,而 是凭记忆按照心想去表现景物,力求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 欲行”的自由境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对道的感悟、体验、转述、传达与表现。这种以道为本体存在,在空间意识上建构一个永恒的“质有而趣灵”的空间艺 术表现,惟有山水画特殊的散点透视法才可以表达。道家对自然的直观一直是 中国山水画家的神秘的一面,直至后来披上了禅宗的外衣。 禅宗是佛教中惟一推动山水画发展的部分。禅的实质是“释迦其表,老庄其实”;但是禅对人生及宇宙的直觉体验,“顿悟”其中的奥妙玄机,比道家略 高一筹。禅的神秘的哲学精神是将儒、道、佛、印度教的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

山水画写生的学习心得

浅谈山水画写生的学习体会 山水画是国画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南北朝独立成科,迄今大约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经各代艺术家的实践,业已形成了其相对独立的艺术体系。 传统山水画的学习途径主要是通过临摹、写生、创作来完成的。写生是“外师造化”的过程,是从“所见”到“所知”,由“视觉”到“传达”的过程,它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才会有所结果。通过对生活的真实体验,用写生的方法把生活中有意味的形式加以记录,从而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素材;素材是创作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素材资料,进行创作时,才能有所选择。写生的形式是多样的,无论是浅绛、水墨或者青绿,其目的都是在于对作品内在精神的表达。“写境”,即寄情于真实的自然景观;“造境”,即建立在自然物象的基础之上,强调作者对情感的表达。 我们从熟悉的校园来到新鲜的大自然,空间的变换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身处自然,感触自然。才能更深刻的表现自然,画家石涛就曾久居深山数十载,之后在自己的画作上无限感慨的题写:“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字样,其意在于,告诫后辈在进行绘画创作之前,一定要有大量的实践积累作为基础,做到成竹在胸,这样才能创作出生动而丰富的作品。下面是我在前一段时间的写生中的几点体会: 1、感悟自然。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情感,用心去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把自己置身于自然,去感受山川的空灵。古人云:“悟对通神”,想要准确的领悟山水画的绝妙境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会。让自己的心灵融入到纯美的大自然当中,真切地感悟山水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使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进而使山水画的精神得以升华,做到“情境合一”。 2、观察自然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观察方法,认识大自然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春景则协和销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青。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此为自然之理法。自然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山与山之间,山与水之间,山与树之间,树与树之间,水与水之间,人与山水树木之间等等,既要整体,又要局部,整体去观察山的势,局部看精彩的部位,总之,摆在我们面前的自然界犹如一幅画。既有山的开合,又有精彩的画眼和严谨的局部,而关键就在于你要如何去发掘它潜在的魅力。 3、描绘自然学生通过前一段的临摹以后基本有了一定的技法基础,根据我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就应该细心的描绘,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构图因为中国画与西洋画在构图上是有根本区别的,西洋画的构图属焦点透视。而中国画一般都是散点透视,不受定点的约束,意在体现“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感受。 取景可分全景和局部(小景),取全景时要体现主次关系,还要注意加减,山可以加可以减。也可以加些生活素材,如房子、人物、树木、河流等用以点缀,也可取小景,比如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可构成一幅小画面。 意境在画的同时就是你创作的同时,你可以用心去感受,可以把春天画成

已放闲身栖寂寞时凭佳句洗尘劳(力钧老师专访)

已放闲身栖寂寞,时凭佳句洗尘劳 ——赏析中年实力派艺术家力钧先生的篆刻书画艺术 留意说源堂 认识力钧先生没有准备,也无人介绍,完全是在送仙桥古玩艺术城“游荡”出来的机缘。因为先生的说源堂位置太偏、太陋、太小、太矮,面积五平方米,随便摆一张工作台,两个金石博古架之后,容先生坐下去,站一人在旁边,整个“堂”子便满了。 后来蒙先生治得“壶说”、“平常心”、“把地耕好”、“薄书渐翻厚”、“激浊扬清”诸多闲印,我便几乎每周必至堂上,只为一饱先生“做活路”的过程,常常一坐便是半天,全天,几乎“说源堂”成了我的“送仙桥”。随着交往的深入,每聚说源堂,杂谈壶说,都成了一次次开眼界、长见识,涤心灵的机缘。渐渐喜欢和“做活路”的力钧请教一些书艺、篆刻、国画的事情。 力钧系老红军的后代,家风秉承了军人的正气和操守。治印设摊完全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手艺。自幼便痴迷写写画画。虽家境平凡,但天赋极佳。后幸随蜀中山水名家沈作常先生系统学习书法、绘画,一学就二十余年。篆刻乃以自修为主。常常在治好之后,请沈先生过目,点拔。几经蜕变之后。力钧得一好友资助。才如愿挤进这间“就源堂”,靠“治印”的手艺扎下根来。每每谈及这段经历,先生总怀一片感念之情,真率之心,艺性之本熠放光芒。 栖居在这方矮小的现代版“陋室铭”里,先生不敢怠慢停歇,完全按照客人要求,选择印石,印形,直画腹稿,操刀成印,几乎环环相扣,不曾随便了事,一枝圆珠笔,随手打打腹稿,微锁眉头,眼神直泄方寸印石间,径直操刀,刀锋流畅、干脆、简练而不失老辣、深遂。古可追汉魏,风可流古今。得汉晋之髓,兼吸白石、昌硕老人等众家之意,嚓嚓刀笔,驰骋方寸之间,不置印床,不用重刀,十余分钟,一气呵成,神采焕然生焉。真可谓“送仙玩金石,出锋数力钧”,绝非虚张。 与时下很多“漫天要价”的“大艺术家”们相比。先生什么都不“会”,没获过大奖,没上过什么大书,仅仅一个艺友苦苦游说,在其个人艺术集中出得一页治印印谱,更没漂洋过海,搞过什么专展,搁于养家糊口,交纳堂铺租金,先生只好坚持十元一字,不送人,不巴结人,他就这样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尼玛泽先生、荣宝斋总裁、中央美院教授、蜀中著名画家谭昌镕先生、邹文正先生、沈作常先生治过印,为无数的国内外友人等治过印。甚至为很多名家一治就是数十方,百方,几乎成了这些艺术家们的“专业金石”伺候者。 静观当下,此乃一大传奇。 然而,力钧还是力钧,仍然有忙不完的“活路”,为艺术家、为妻儿老小、为朋友重复着“说源堂到回家路上,从忘言书屋到说源堂的二步曲”。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摘要】: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 【关键词】:中国山水画,形神交融,工笔,构图,用笔,用墨, 中国山水画是传统画种之一。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题材有风景佳胜、名山大川、城市园林、村野乡居、舟桥楼宇等。元代以后山水画在画史上占据相当的地位。习惯上,依画法不同分为: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装饰风,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纯粹水墨者为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水墨为主、略施淡赭淡青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且施青绿者为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描绘者为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历史久远,独立的山水画始发于魏晋南北朝之间,文献表明该期山水画理论已趋成熟。至隋唐,展子虔《游春图》展露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之面貌,已见其写实能力之飞跃。盛唐吴道子之山水画简练且写实,李思训之山水画富丽而典雅;张及中晚唐画家创水墨山水;敦煌壁画中出现没骨山水;五代北宋则出现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一批名家,在真实地表现大自然和审美认识上跨入新的阶段。该期荆浩的《笔法记》、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较系统地总结了山水画理论。至元代,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使山水画走向抒发主观情感、创造多种风格的新途,并使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结合趋于完美。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所创山水形象,参照书法法则,使山水画风又一变化。清代山水画一派沿袭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变化古法、笔墨;另一派则强调抒发个性,面向自然,将笔墨发挥尽致以传情达意。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数量甚众的名家、流派,理论著述亦趋于完备,从而奠定了近现代山水名家产生的基础。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但表现丰富多彩的自然景物,且往往由有限的取景来表现对整个宇宙自然的由表及里的认识,或于山水之中寄托对于国土家园的感情,因而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和社会审美意识,也可以说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形象描绘上,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对于物象的组织构造,

美术鉴赏论文浅谈中国山水画

浅谈中国山水画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人的性情。 【关键词】山水画中国底蕴文化古典 一、中国山水画的起源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追溯到三国时代,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中所叙述的《云台山图》证实了我国不但有山水画,而且起源于三国。顾恺之,字长康,江苏无锡人,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博学多才,艺术造诣很高,素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论画》极大的促进了隋代以后我国山水画的发展,而后而后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进一步的证实了我国的山水画的由来,且证实了山水画的素材来源于真山真水的写生,绝非人为臆造。

---《洛神赋图》之一,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 二、中国山水画的独立 隋朝的时候,由于政教的关系,因此绘画受到重视。隋朝绘画扔以人物或神仙故事为主,但山水画已发 展成独立的画科。展子 虔与董伯仁齐名,与东 晋顾恺之、南朝陆探微 及南朝梁张僧繇并称 前唐四大画家。展子虔历经北齐、北周与隋朝,曾在隋朝任朝散大夫,后任帐内都督。画过佛教画《法华经变》,风俗画《长安车马人物图》,但均没有传世。其山水画《游春图》,用勾勒刷法,著大青绿。空间透视安排合理,注意远近关系和山树人物的比例,能够于《游春图》-展子虔

咫尺之中,具备千里之趣。这证明了隋朝的山水画已经彻底解决“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空间处理问题,成为卷轴山水画兴起的代表作。 二、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体育、音乐、外交……的发展,山水画教育开始设科,学画的人越来越多,王维、李思训、李明道、吴道子、阎立木、张萱、张燥邓等是最有名望的画家。大诗人王维曾任尚书右承、安史之乱后隐居于陕西蓝田辋川。其材艺双全能诗能画。诗歌以山水见长名扬史册,绘画尤长水墨,他的《雪溪图》、《孟浩然马上吟诗图》、《雪山图》、《辋川图》等。被宋代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后世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李思训出身于唐宗,他不仅是当代最有名的大画家,而且是屡建奇功的右武卫大将军。他受展子虔的影响,从形式上推动了山水画的主体,继承了六朝和隋代的山水画的技法。他的艺术实践使唐代的山水画得到了发展,也感染了许多精专山水画家。其子李昭道就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父子的青绿山水画同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