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题重点

教育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题重点
教育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题重点

第一章

1.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著作:《论语》、《孟子》、《礼记》、《四书集注》;孔子思想的代表作《论语》。

2.西方古代教育思想

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苏格拉底首创了对话式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理想国》和《法律篇》;

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柏拉图的《理想国》、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亚里士多德:自由主义,倡导自由教育(文雅教育),反对教育的功利性,主张以提高一般文化素养为目的。

3.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的《大教学论》,为教育学的创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4.1806年,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5.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代表作《民本主义与教育》。它批判传统的教育理论,强调教育与生活、学习与社会的联系,“教育即生活”、“交与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针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做中学的教育主张)。

6.教育的起源

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劳动起源论。

第二章

1.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2)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

3)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

4)教育通过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功能)(选择)(四个要点)

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3)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3.人的发展手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和制约。概括而言,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填空)

4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5.环境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都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不同的社会环境,总会对生活期中的人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同程度的打上烙印。

6.教育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握)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可更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

7.个体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握好,特别重要)

在人的发展因素中,个体因素主要指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人更能有目的的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的事物能做出有选择的反应;还表现在能为自身的发展设定目标,并为实现预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

人的新需求与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运动,就是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展的内

因或动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章

1.西方传统的教育目的观

1)宗教本位论

2)个人本位论

3)社会本位论

4)教育无目的论

2.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3.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有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第五章

1.课程的类型

1)从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来分,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两种类型

2)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分,可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类型;

3)从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来区分,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4)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分,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三种类型;

5)从课程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上来分,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2.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2)经验主义课程论

3)社会改造注意课程论

4)人本主义课程论

3.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重点)

代表人物主要有夸美纽斯、斯宾塞(英)、赫尔巴特(德)和布鲁纳(美)。主要观点:

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应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

2)强调以只是的学科逻辑体系来组织编排课程;

3)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

4)强调课程目标是理智训练和智力发展。

4.经验主义课程论(重点)

代表人物:杜威

主要观点:

1)课程的实质是经验,强调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儿童及其活动是课程的中心,理想的课程应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3)强调课程组织的心理学化,要求学校德尔课程要以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和生活为基础;

4)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与发展。

5.课程的表现形式

学校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形式。期中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课程内容的具体体现。

第六章

1.教学的任务

教学是教育领域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是学校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完成以下三项重要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造性学力、发展性学力);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适应社会、进行终生学习、促进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教学的中心任务,也是完成其他教学任务的基础。

2)发展学生能力,增强学生体质;

所谓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方法的指导和动手操作的锻炼,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体育课及其他各科教学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充沛的精神是教学的一大重要任务。

3)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健全发展。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主观倾向,是人的审美意识的组成部分,是人的审美情感、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审美能力的综合表现。审美情趣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般认为,教学过程主要具有四大基本规律: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想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气主导作用

2)学生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

3)教与学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4.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不如3重要)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辅相成。

5.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不如3重要)

1)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基础;

2)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只有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6.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不如3重要)

1)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

3)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知识教学中。

4.教学原则与方法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启发性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5.启发性原则(重点,好好理解)(实例:阿基米德原理的课)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

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2)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四个到。

3)发挥教学民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6.直观性原则(可能不考)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为学生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奠定基础。

基本要求:

1)恰当地选用直观手段;

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重视语言直观。

7.循序渐进原则(可能不考)

循序渐进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持续的、连贯的、系统的进行,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基本要求:

1)按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进行教学;

3)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习惯和方法;

4)处理好“渐进”和“骤进”的关系。

8.因材施教原则(重点)(案例:孔子教学对同一个问题两个学生不同答案)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别差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2)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9.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谈话法(重点)(案例: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讲授《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实录片段)

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对话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取知识,学到发展智力的方法。

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谈话前做好准备;

2)谈话中注意技巧;

3)谈话后及时总结。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课内外的作业或活动,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的方法。

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1)有效组织联系;

2)知道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3)及时检查和讲评联系的结果。

11.以探究研讨为主的教学方法——讨论法

讨论法实在教师知道下,学生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发表看法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基本要求:

1)讨论前做好准备;

2)讨论中善于启发诱导;

3)讨论后做好小结。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习评价五个大基本环节。

13.备课的要求(教师必须做好的工作)

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设计教学样式;

4)拟定教学工作计划。

14.上课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重点)(6个方面)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恰当;

4)结构合理;

5)教学能力强;

6)效果优良。

第七章

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好好看,理解)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a)知,即道德认识,指人们对社会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及由此形成一定得到的挂念;

b)情,即道德情感,指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对他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c)意,即道德意志,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

d)行,即道德行为,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下,在道德情感的调节下,对他人或社会所做出的具有道德意义的

行为。

知、情、意、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整体,德育过程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志、导之以行。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反复性的规律。

2.德育原则——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案例:罗森塔尔效应:心理学家预测未来学生发展的测验)

基本要求:

1)要热爱、尊重、信任学生;

2)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合理的要求;

3)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基本要求:

1)正面启发,积极疏导;

2)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

3)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4.知行合一原则

基本要求:

1)理论学习要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得到的认识;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5.德育方法(重点掌握)

6.德育方法——说理教育(仔细看,了解内涵)

说理教育是通过语言、事实,使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放法。

1)讲解、报告

2)谈话(案例:我们班有个学生,他父亲是一位领导干部。他自己目空一切,总认为自己“英雄”……)

3)讨论

4)指导阅读

5)参观、访问、调查

第八章

1.教师的社会地位与职业角色

1)教师的社会地位

决定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专业地位和职业声望。

2)教师的职业角色(重点掌握,记住)

a)知识传授者角色;

b)示范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重点理解,记住,标题、内容都要记清楚)

1)专业精神的形成。教师的专业精神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专业态度、专业道德三个方面的内容。

2)专业知识的拓展

a)学科专业知识的不断加深;

b)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不断拓宽;

c)教育学科知识的深化;

d)教学实践性知识的获得。

3)专业能力的发展

a)教学设计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4)专业自我的建立

3.学生的本质特征(重点)

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a)选择性

b)自主性

c)创造性

2)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4.当代学生观

1)尊重学生的人格;

2)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3)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4)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施教

5.师生关系的类型

1)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

2)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3)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4)师生之间的个人关系。

6.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1)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非常重要,两星)

a)教师因素

i.教师的教育观念;

ii.教师的领导方式;

iii.教师的智慧;

iv.教师的人格因素

b)学生因素。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喜欢他的课。

c)环境因素。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和课堂的组织环境因素。

2)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a)尊师爱生

b)民主平等

c)教学相长

d)合作对话

3)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非常重点,两星)

a)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包括师生平等,全面发展等)

i.首先,应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ii.其次,教师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含义。

b)尊重、理解、关爱学生;

c)主动与学生交往,善于与学生沟通

d)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九章

1.新课程理念下班主任角色转换(记住7个要点)

1)班主任角色由单一型向多元型转换

2)班主任角色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

3)班主任角色由限制型向发展型转换

4)班主任角色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转换

5)班主任角色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

6)班主任角色由被动适应型向主动创造型转换

7)班主任角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

教育法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教育法学 一、填空和选择 1、了解世界最早、美国最早的、我国第一本教育法学著作是什么人编写的,书名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最早: 汉斯·赫克尔与希普教授,于1957年合著的,《教育法学》; 书的主旨是倡导教师在教育上的自由,由三编构成; 美国最早: 诺尔特和林恩于1963年编写出版的,《学校法——教师手册》; 以判例为主要素材编写的 中国最早: 米桂山、龚有明为北京市各类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编写的教材,《教育法概述》 第一本以教育法学命名的专著——张维平《教育法学》,阐述教育法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2、了解我国教育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P14 1.问题提出阶段,20C 70S末——20C 80S中。这一阶段在反思了以人治教的种种弊端的历史教 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校的主张; 2.体系探索阶段,20C 80S中——20C 80S末,这一阶段以我国颁布了对全国人民教育生活产生 重大影响的义务教育法为契机,开拓了教育法学研究的新局面; 3.学科基本定型阶段,20C 80年代末——20C 90S初,专门阐述教育法规的专著终于在我国出 版 4.教育法学理论深化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这一阶段某些专题研究获得较为充分的展开 3、了解教育法规的本质特点:阶级性和公共性。P33 1.教育法规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阶级性,这是教育法规最根本的本质特性; 2.教育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具有社会性质。 4、了解教育法规的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38 ●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保障教育的平等与效率和教育的自由与秩序上; ●工具价值体现在分配与确认,指导与评价,规范与保护等方面。 5、了解我国教育法规的纵向形式,了解各层次教育法规的主要制定机关。P43 1.教育基本法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 2.单行教育法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并发布实施的有关教育某一方面的法律,这一表现形式的规 范性文件一般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XX法,XX条例) 3.教育行政法规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机关为国务院 4.教育行政规章是根据宪法、法律和国家行政法规的授权,国家最高行政机关所属的各业务主 管机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制定,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国务院所属各部,各委员会发展的教育行政规章有由教育部单行发布的,也有由教育部和其他部委联合发布的,根据规范对象的性质而定 5.地方教育法规,由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只在其行政区域内生效 6.地方教育行政规章,地方政府有权制定,主要由省级和计划单列市地方政府制定

教育学基础考试重点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的生产里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想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新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饿终身化和全名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明主化向纵深发展: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明主化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在教育学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取得突出成。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美国的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负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发展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压力越来越大,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大量出现。2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3教育的功能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即人对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的目的进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是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是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基金和非激进之别。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2使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

2020教育学复习重点

2020年考点综合分析及考试题型预测 (一)教育概述:共三个知识点,该部分内容将会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该部分大家在复习时不需花费太多的功夫,而只需将其中的基本概念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具体是什么和教育学产生发展标志性事件记住即可。这部分内容大致会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 (二)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共五个部分内容。今年大纲这章知识点的考察沿袭08大纲,,建议大家识记教育功能和三对功能的概念。其余三个知识点较为重要的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本质”,其中多以单项选择题出现,“教育的本质”部分可能会结合一些时事以辨析题形式出现。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共四个知识点。较重要的知识点大家应注意的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如何体现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在哪些功能上,这两部分多以选择题和简答题形式出现。第四个知识点“当代社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这是今年考纲较之往年新整合的内容,体现的今年考纲的与时俱进要求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特点,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应特别注意与其他教育学理论和改革结合,而且要以主观题形式对待进行复习。 (四)教育与人的发展:共三个知识点,这一节的内容今年考纲较之去年内容大致上没有什么变化。在第二个知识点中增加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知识点。这节大家需要重视的是第三个部分“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大家在复习这部分时不用面面俱到,但它的基本理论一定要进行识记。在复习抓住主要基本知识点复习即可,但要与相关的现实联系紧密的事件和现象联系进行思考分析,很有可能以主观题形式出现。 (五)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共两个知识点。这部分大家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是“教育目”、“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各是什么,其中大致多以选择题出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第一个知识点中的“我国的教育目的”要重点掌握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可能会以主观题出现。 (六)教育制度:共三知识点。第二个知识点中“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这个点的内容大致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第三个知识点“现代教育制度改革”这部分内容应该重点掌握,以防其以主客观题形式出现。这部分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是:“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七)课程:共四个知识点。“泰勒原理” 和“课程的范围与结构”,这是十分值得关注的一个考点,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第四个知识点的课程改革部分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这要求考生注意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这部分还应重视的知识点是“课程”、“课程目标”的概念、“课程的类型”包含的类型,大致会以选择题出现。“课程的实施”这部分有可能会结合具体案例,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因此在复习时应以主观题的形式准备。在复习时考生应该收集总结一些我们课程改革相关的政策和研究,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从中分析出改革的理念、目标、内容等。并应对复习教育史课程的内容,分析总结世界范

教育学期末考试题重点

一、名词解释 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 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侠义是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学科课程,是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目标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班级上课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优点:效率高,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缺点:不能照顾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人的发展”有两种释义:广义: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各方面发生的一切变化,是个体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狭义:个体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儿童的发展 学校教育制度概念 1.定义:即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填空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他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一代人的成长。

《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目录 《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3) 三、名词解释 (4) 四、论述题 (6) 五、案例分析 (9)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 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 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 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 《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 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 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 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 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整理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 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 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学周的编制。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在小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形态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课程标准关照绝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最高的要求。课程标准做出的规定应具体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是可达到的、可评估的。课程标准的规定是有弹性的,其范围应涉及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目标就是教育意图。狭义的课程目标含义定位于教育内部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的视角,主要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中,课程领导者通过权力的分享,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过程,提高教师参与变革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成学校形成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 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即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形成良好的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一、单选(15个/30分) 1、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论;法哲社家利托尔诺和英教家沛西·能提出生 物起源论;心里起源论的代表是美教家孟禄,其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判定教育应 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也称社会起源论,代表观点:马哲。 2、古代埃及教育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征:“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代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古罗马 帝政时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演说家; 3、《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被称 为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4、最早提出“教育学”概念的是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其将教育学作为一门 独立科学单独列出来。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被称作西方 教育思想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5、“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是德国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其在 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在教学理论上将教 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四个阶段,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 5、以教师的语言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 ) A.演示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陶冶法 6、传统教学的“三中心”指( D ) A.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生活中心 B.学生中心、社会中心、实践中心 C.教师中心、实践中心、生活中心 D.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 7、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C ) A.后勤工作 B.管理工作 C.教学工作 D.科研工作 8、美育的直接功能是( C ) A.育德 B.促智 C.育美 D.健体 9、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B ) A.赫尔巴特 B.裴斯塔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斯 10、人的身心发展是指( A )

教育学基础复习各章重点

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教育的认识 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实践性 耦合过程 动力性 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 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招教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考教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④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 5.批判教育学: 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

教育学基础期末考试考点及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指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它包括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教育、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教育、有固定场所和无固定场所的教育等等。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跟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即为狭义的教师发展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的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设置的课程,各门课程开设

《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2015考研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重难点笔记汇总《教育学基础》考试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第二节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第四节教育功能的形成与释放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制度(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 第二节学生 第三节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重点章) 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课程组织 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课堂教学(重点章)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课堂教学策略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次重点章)第一节生活、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学校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第三节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失范第四节学生的学校生活 第五节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六节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非重点章)第一节班级组织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学生评价(次重点章) 第一节学生评价概述 第二节学生学业评价 第三节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节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第三节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次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第二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第三节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第四节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教育学考试重点

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培养目标:就是指特定的社会领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中。狭义的教育目的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3、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未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4、现代教学原则:现代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人类在长期从事教学实践的活动中,不断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对于这些经验或教训反复认识,不断深化,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经过概括抽象,即对教学规律有所认识,从而制定出教学原则。 5、现代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6、现代德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的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及现代法治等现代社会相契合及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现代德育是现代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教育、现代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7、学校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学制作为规则体系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相互之间衔接关系。 8、现代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9、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事是编订各科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10、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1、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是通过具体的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 二、填空 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大学学论》。

最新财政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复习过程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学对象 财政的本义:财政是指国家的一个经济部门,及财政部门他是国家的一个综合性经济部门通过他的收支活动筹集经费资金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3.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财政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率,以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重点建设。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2)收入分配职能:1.划清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避免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2.规范工资制度3.加强税收调节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3.市场失灵:外部性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即外部效应有可以区分为正外部效应和负外部效应。当出现正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出现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当出现负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收益大于成本)时,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效率配置。 4.财政学两个基础概念: (1)公共物品 1、公共物品含义: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2、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两个标准:(1)排他性和非排他性(2)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3、免费搭车: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2)公共需要 1、含义:社会的公共需要 2、特征: (1)是社会公众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的共同需要,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人人有份的个人需要或个别需要的数学加总,而是就整个社会而言,为了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为了维持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也为维护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必须由政府集中执行和组织的社会职能的需要 (2)公共需要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无差别的共同享用的需要,一个或一些社会成员享用并不排斥其他社会成员享用 (3)社会成员享用社会公共需要也要付出代价(如缴税或付费),但这里的规则不是等价交换原则,各社会成员的付出与其所得是不对称的,不能说谁多付出就多享用,少付出少享用,不付出不享用 (4)满足公共需要是政府的职责,所以,满足公共需要的物质手段,只能是通过政府征税和收费支撑的由国家机关和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物品 3、地位:共同的、历史的、特殊的 4、范围:(广)包括政府执行其只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包括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政府为调节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各项政策提供的服务,等等 第二章财政支出概论 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共同点:财政一手付出了现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了国家职能。 2.转移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

教育学考试重点

绪论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 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索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中国代表人物:孔子《论语》,韩愈《师说》等。中国乃至世界上最 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学记》,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柏拉图《理想国》等。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西方教育史第一部教育学著作,他最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2、卢梭(法国):1762年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主义思想,高度尊重儿童。3、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斯宾塞:《教育论》(实证主义者),他提出教育任务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2、杜威(实用主义):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倡导儿童,活动,经验三个中心,是传统教育思想转向现代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教育领域便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格局。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布鲁姆(美国):1956年《教育目标分类学》,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2、布鲁纳:1963年《教育过程》,提倡发现学习法,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3、赞科夫(苏联):《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实验教学论,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的质的特点:1、目的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社会性:教

幼儿教育学复习重点资料讲解

幼儿教育学复习重点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幼儿教育 一、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 三、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所实施的教育。 第二章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第一节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简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简答)教育目的。它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教育目的●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阶段目标目标就属于这一层次。●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 三、制定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简答) 1、教育目的; 2、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3、根据幼儿教育的启蒙性质 幼儿园的任务 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一)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二)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大学选修课教育学期末考试重点范围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着,已初步具备了“教育学的雏形”。《学记》辑于《礼记》之中,作者不祥,一般认为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作。 《学记》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末期,全篇1229字,篇幅虽短,内容却涉及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制度、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许多方面,是对先秦时期教育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 苏格拉底及其后继者们的教育活动,都孕育了较为丰富而系统的教育理论。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被认为是启发式教学法在西方的渊源。 古罗马着名演说家、教育理论 家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约35—95)被公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教育理论家。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也成为西方第一部系统阐述教育理论的着作。 二、独立形态时期 三、发展多样化阶段 四、理论深化阶段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探讨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确立教育价值、优化教育艺术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把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作为自己专门的研究领域。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教学现象和教育问题。 二、什么是教育 广义: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即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中西教育可以从词源上看到两者区别: 中国的“教育”有“外铄”的渊源 西方的“教育”有“内发”的传统 教育在形态上的发展 教师的含义 广义: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 狭义:指学校的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的专职人员。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一)教师的专业地位(二)教师的经济地位 (三)教师的政治地位 (四)教师的职业声望(二)学生 1。学生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